中学生个人汇报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0: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个人汇报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生个人汇报材料

篇1

一、高中英语教学开发阅读报刊英语资源的必要性

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信息量少,语言输入有限,不利于知识的扩展,也跟不上当前高考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从高考来看,试卷涵盖大量词汇,因此要阅读有关现代生活、社会、文化、科技的文章,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就在于词汇量的不足及接近现代生活的阅读材料的匮乏。因此,多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迫在眉睫。其次,从多方面调查来看,教师手中的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题材也较为狭窄。而《21世纪英文版中学生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符合中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阅读材料。

二、英语报刊阅读辅助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新课标的要求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报刊阅读课提出了要求学生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和杂志和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和杂志。现行教材中阅读课都是精读课,而泛读是对精读有力的补充。它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扩大其词汇量,使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高考的阅读测试对学生的要求

高考阅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例如,高考文章里的长难句及一定的生词量、涉及西方文化信息的增多,这客观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报刊辅助阅读的模式

(一)课上活用

1.读。我们每周利用课上10分钟进行趣味阅读,同时进行限时阅读,因为它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土壤。(1)略读,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2)跳读,使学生快速查找特定信息和细节;(3)细读,培养学生分析长难句和猜词的能力,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4)精读,要求学生根据背景知识对文章篇章结构有准确的把握。

2.说。设计学生讨论任务,如: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对中国有何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写。通过报纸材料阅读进行写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首先可让学生摘抄美句、美段和美文进行背诵,再要求学生仿写、改写和缩写。有时也可对热门话题自由写作。最后以小组形式评选出优质作品展出。

(二)课外巧用

英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课堂10分钟的报刊阅读目的在于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长久地坚持自主阅读报刊的习惯。为了及时了解和督促学生报刊阅读的进展情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阅读档案

建立阅读档案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阅读过程记录,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个人阅读调查(What I know about reading):每周阅读后,要求学生写出个人阅读小结,汇报阅读情况,形成对自己报刊阅读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2.报刊内容摘抄

报刊内容摘抄包括: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good sentences,key words,summary for a certain passage。

以上学生个人报刊阅读档案每周一交由老师过目,及时了解、评价并解答,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同时也为小组讨论提供了内容。

3.成立阅读学习小组

建立阅读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净化学生的阅读心理环境,取长补短,形成健康的英语阅读心理机构。7人为一组,选出一组长。教师在阅读之前,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每小组一周内采取组内成员轮流提问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的问题总结起来,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汇总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先让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的总体情况并提出疑难,其他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而且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了,学习潜能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学生也从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四、定期评价制度

教师根据报刊内容每两周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试或竞赛,测试竞赛内容包括词汇检测、报刊内容填空、句子结构分析、难句翻译、文章缩写、段落中心归纳、朗读竞赛等,内容丰富多彩,多方面检测学生各种能力,并对结果认真分析,作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受到的激励,建立自信心和培养成就感,从而愈发提高他们的报刊阅读兴趣。我们根据学生每周上交的阅读笔记,小组阅读检查表格、检测的成绩反馈及个人平时的解决问题能力等,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出阅读超人和能手,以此促进学生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进一步的阅读中。

五、结语

许多教师担心,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报刊阅读会影响学生的升学和毕业考试。实践证明,报刊阅读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的延伸。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阅读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通过一年多的报刊阅读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对报刊阅读发生浓厚的兴趣,分析句子能力、阅读速度、欣赏水平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已经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档次。利用《21世纪英文报》定期阅读,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阅读各种题材和体裁文章的需要,同时扩大了其知识面,提高了其参与阅读训练的热情。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比率由原来不足50%上升到90%。我们相信,长此坚持,定将达到甚至超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词汇量的要求,迅速适应新高考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康美华.巧用英文报刊,优化阅读教学.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一、认识翻转课堂

FCM是“Flipped Class Model”的简称,通常被翻译成“翻转课堂”、“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或者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强调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通过学生课外有支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教师答疑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组织管理能力等。

三、翻转课堂操作方法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转移至课外完成,知识的内化则由原先主要集中在课外作业的活动转移至课堂中的学习活动。

(一)课外操作阶段

1.教师操作部分。

(1)教学内容的解析与设计。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教学目的,设计编制教学目标。由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了解教学目标,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强调编写细化,即把一个综合性的目标细化成许多小的、分散性的目标。目标在描述时尽可能分层次,从而体现结构性特点,说明哪些是课前应达到的目标,哪些是课堂中应达到的目标。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制作。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教师根据微课程设计方法,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与细化的教学目标相对应,以知识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评测题库。其次,教学内容呈现时一般采用教师提供视频来实现,也包括文本和音频等形式。教师可以从开放资源上寻找,也可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利用录制软件提前录制,一般要求是视频的长度短小精练并以教学关键内容呈现为主体,少呈现与关键内容联系不大的部分,如教师头像、背景等。再次,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几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以便不同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最后,由于教学内容是学生未经过教师传授而自主学习的,教师在学材制作时即使是很简单的内容也不能跳跃教学步骤,并且在结束时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

(3)自主学习情境创建。在这一环节主要指教师需要教学装备(如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设备、视频服务器等)、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方面的准备。

(4)自主学习策略选择设计。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自主学习策略(如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等),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5)课内教学准备。教师通过交流平台中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学生课前评测结果和学生填写的学习单,总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探究题目,以课内学习单的形式准备,课内学习单的设计与课前学习单的设计相同,并对课内学生的活动(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和汇报、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2.学生活动部分。

这部分学生的活动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每个环节结束后可以返回上一环节重新学习。

(1)了解学习任务。对细化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明了课外学习的任务和课内学习的任务,并根据学习任务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2)观看视频或其他学习材料。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材料开展学习,对学习收获进行记录,并利用交流平台提出问题。

(3)课前评测。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前练习,并根据完成情况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交流平台提出问题。

(4)填写课前学习单。学生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活动,回答教师在学习单中提出的五方面问题,并反馈给教师。

(二)课中应用阶段

1.教师活动部分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这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实现对课外阶段知识的高效内化,主要包括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和反馈进行动态化的完善。

(1)创建环境。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选择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小组规模不能太大,控制在5人以内,并对小组中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强调学生要明确小组任务、相互支持和配合、并能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价。如果涉及的问题比较小,可以设计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形式,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相互交流成果。

(2)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教师根据问题的大小,组织学生进行协作探究、自主探究和成果汇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使用学习工具。

(3)问题与环境的完善。由于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反馈总结的,在课堂中当学生进行协作探究、自主探究或成果交流汇报时,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实现知识的内化,需要对课外教学设计中确定的问题和学生内化环境进行完善;如课堂时间充足,可以针对新问题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否则把其作为一些课外探究的主题融合到后续的教学内容中。

(4)综合评价和反馈。在翻转课堂中,综合评价阶段是落脚点,并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综合评价阶段,是对学生记忆理解阶段以及应用分析阶段成果的评价,从中也可以发现教学准备阶段的不足。综合评价的目的在于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如把发生在课下的各种学习和思考活动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以内容独特的报告或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予以呈现,从而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强调的是创造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体现翻转课堂中强调的“评价形式多元化和评价目标发展性”的特点。教师根据综合评价与学生的反馈对课外教学设计进行完善。

2.学生活动部分。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对知识的高效内化,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1)独立探究。一些小的问题或任务学生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独立探究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内化,并通过独立探究形成高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构建出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

(2)协作学习。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7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发展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以及形成个体间相互尊重的关系,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在翻转课堂中常用的小组交互策略有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拼图学习工作表等。

(3)成果交流与汇报。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集锦。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成果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在成果交流中,参与的人员除了本班师生以外,还可有家长、其他学校师生等校外来宾。

(4)填写课内学习单与评价。学生把课内探究中的学习心得与问题以学习单的形式向教师反馈,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小组的学习成效进行自评和他评。还可翻转汇报过程,学生在课余将自己的汇报过程进行录像,上传至网络平台,教师和同学在观看完汇报视频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评价。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借鉴“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基于实际学习效果的课堂答疑和讨论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尤其学生间互相答疑的机制允许了学生有更多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另外,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将考核比重向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进行偏移,考虑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如回答其他学生提问、参与课堂讨论等,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成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等。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我们针对暑期社会实践提出了“三步走”社会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有很多种:专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助学模式、创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模式等。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常见的即我们通常说的“三下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各高校团组织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利用暑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奋发图强。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取得了很多成绩,可也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够。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校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高校给予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一般在1000~3000元,要求不少于三个学生,实践时间一周左右。如此少的经费,加之实践时间又比较长,除去交通费用和食宿费用,基本的实践费用就所剩无几,所以大多暑期社会实践并不能真正深入细致地开展,也达不到育人的功能。

(2)社会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拿着学校的钱在暑假期间完成学校给的任务,顺便旅游一把。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一般会完成一些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地方的教育、医疗等情况,有的还有教育帮扶、科技扶贫等。但限于人们的普遍认识,这些措施并不能很好地开展。

(3)学校缺乏相关暑期社会实践的培训。现有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到一个地方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学生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之前并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培训,有的甚至不知道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

(4)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就是出去玩,还不用自己花钱,并没有意识到暑期实践中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获得什么。

总之,暑期社会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

针对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三步走”即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汇报。在“三步走”实践模式下,各院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运用经费,采用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的方式,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暑期实践,实践内容涉及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1.前期准备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出详细周密的计划,确保实践顺利进行。第一,针对实践内容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与实践单位提前沟通,及时了解实践单位的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第三,实践申报,确立实践课题,选定实践内容,认真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申报表》。第四,做好安全预案,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第五,组建团队,如果是个人单独实践则比较简单,个人注重形象即可;如果是团队实践则要注意团队形象,包括队旗、队服等。第六, 需要做好经费预算。

2.中期实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实践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第一,实践活动是否根据实践所申报的主题、所列的计划来实施。第二,实施过程中各团队成员是否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实践任务。第三,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完成了实践记录。第四,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否全程及时地指导。第五,实践活动是否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第六,实践活动的实施保障是否完善。

3.后期汇报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需要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以评价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实践总结。实践结束,学生将实践内容、实践感悟形成书面文字,对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从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巩固专业知识,完善自我。其次,整理实践资料。有的实践活动涉及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学生能否将实践过程中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整理汇报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之一。最后,实践单位的评价。学生在实践单位进行实践,实践期间效果如何,实践单位应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三步走”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实践前期明确了实践目的,得到了培训和指导,为中期的实践实施打下了基础。到实践中期,即实践实施阶段,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团队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实践后期,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学生汇报、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和实践目标紧紧相连,学生每完成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最终实现实践目标。

三、结论

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普遍模式,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学生根据实践内容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也运用暑期社会实践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学校、社会不够重视,学生个体意识不强,造成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学生、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走的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暑期“三步走”的社会实践模式。前期做好相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让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制订实践计划;中期实施计划,达到目标,并做好实践记录,教师在中期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期让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汇报,学校根据实践单位评价、学生的实践总结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来对学生的实践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篇4

一、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安排座位。为保证各小组内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几方面的因素。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每星期轮换一次,让每个小组当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时,我则要求学生首先到校园内的商店进行调查,看看商店里出售的商品是本地生产的,还是外地调运的,并说说它们的产地是哪里。学生往往不敢独自前往,需要小组合作解决,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解决。

三、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若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若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创造性。

四、分组讨论课堂内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有浑水摸鱼者,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时,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开发者,你将如何开发和建设山区?谈到开发山区,学生首先从山区的优势谈起,然后根据山区的优势提出了各种开发山区的方案,有的想法确实非常妙,从而不断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尔后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小组成员在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在《东西部差异》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东西部大比拼,在辩论前先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参与讨论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和气候还不很清楚,于是,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下我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效果就完全不同,从而引导出其他差异。

最后,教师还必须做好小组讨论后的汇总工作。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 “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记得在人口状况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时,各组都发表了本组的讨论结果,但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地听取别组的意见,后来在答题时,回答不够全面。另外,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要举行辩论赛,有的同学很喜欢,也显得很激动,往往没等其他同学回答完,就迫不急待地私下叽叽咕咕,害得课堂纪律不好,只知道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清楚别人的观点,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缺陷。

篇5

在我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很多体现敬业奉献精神的动人事迹。如有的教师为解决学校工作安排的困难,长期承担超出规定工作量一半以上的超负荷工作而无怨言;有的教师在喉咙嘶哑、发音困难已有数天的情况下,为不影响任教课程进度,也为不给学校工作带来困难,忍受极大痛苦,坚持上课;有的教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自己所承担工作极端负责任,甚至亲自动手去干那最脏、最苦的活儿。我们利用这些好的典型,一方面大力表扬,宣传这些教师的优良作风和师德,让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另一方面,号召全体师生向先进人物学习,尤其是以实际行动向他们看齐。这样,教师言传身教,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二、我们着重建立一支善于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合格的班主任队伍

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合格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也决定了校风建设的成败。我们把建立一支在德育工作上信得过的班主任队伍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从班主任的选择、使用到对班主任工作的检查、评估,每学期均有周密的考虑,并有具体计划,且已形成若干制度。

学校规定:每位班主任必须于期初、期末分别上交班级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位班主任必须在期初制订好班级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标准,并在班级予以公布;每位班主任必须于每星期三下午上好每周一节的思想教育课,学校领导也经常下班听课;每学期每位班主任要开三堂主题班会课和一节思想教育汇报课。为了不断地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探讨班主任工作特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还要求每位班主任学期末要上交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教言论文,每年一次召开班主任工作专题经验交流会。

三、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德育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每学期初,学校就制订出具体的德育工作计划下发各班,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分别制订出以德育工作为主导内容的班级工作计划。每学期,我们坚持在全校各班之间深入开展“四赛”活动(赛纪律、赛卫生、赛爱护公物、赛两操),并将此活动作为贯穿学校全学期德育工作的主线。在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一开学,学校就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作为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各班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省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暂行办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出各班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并将此定量考核作为学年度学生个人三级定性考核的重要依据。

2、认真落实学校有关奖惩方面的规章制度。每学期期中,学校经常性地公布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材料,并于每学期末或新学期初,大力表彰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工作、学习积极分子,使学生学有榜样。

3、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每学期,学校部把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通过集中教育,进行个别谈话,写思想汇报等办法,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4、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尽量使教育落到实处,力求收到较好效果。每个学期,学校根据德育工作计划,都开展了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分步实施。如三月开展“学雷锋、讲奉献”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四月份为开展爱家乡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及勤奋学习教育活动。五月份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六月份为考前教育等等。学校每年度还举行一次校田径运动会,校革命歌曲演唱赛,校时事和其它有纪念意义的演讲报告会。

5、重视在广大共青团员中开展“党建”教育。学校从一九九四年起建立了校业余党校。由党员教师担任教员轮流兼课。通过学生个人自愿报名、团委推荐、党支部批准方式,吸收有志团员青年入党校学习。至今,业余党校已开办二期。

篇6

关键词:高中 历史 课堂 小组 合作 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因此让阅读走进高中历史就显得非常重要。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为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就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

“分组教学”是将班级按成绩或能力划分为几个小组,同一水平的学生结成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互助,并以小组成绩代表个人成绩。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表现,以及他们相互帮助的程度。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

1.小组分配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2.小组成员角色任务的分配

合作学习小组以前后桌六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九个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信息员一人,资料员一人。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好中差学生的交错搭配,以小组取得成绩对小组评价,这样让每一个优秀学生心甘情愿地辅导落后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3.红旗小组评比

小组进行红旗评比。第一名小组获红旗,二、三名获黄旗,四至六名获蓝旗,两面黄旗合一面红旗,两面蓝旗合一面黄旗。五面红旗年级嘉奖,十面红旗学校嘉奖,二十面红旗集团嘉奖。组长获旗手称号,给予奖励,激发小组的合作竞争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落实具体的学习目标

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教师要精心设计,明确任务保证教学的流畅性,并突出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和环环相扣的特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交往目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备课时精心考虑和设计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工具材料等。

2.明确各小组难易适当的任务

上课时,分组合作,人人参与,以这样的方式上课,学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查资料。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问题过于深奥,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发展程度无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会感觉无从下手,所谓的讨论只能流于形式,讨论后的总结提升也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久而久之,学生就可能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了兴趣。对那些“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学生会保持良好的兴趣,才有信心去解决,同时也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3.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讨论时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讨论而进行讨论;二是切忌处处小组讨论,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

从讨论问题的内容上看,要首先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从问题的类型上看,“开放性”的问题,适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篇7

合作学习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作为目标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现在众多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只是关注对结论有效的信息,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追求有效的合作契机策略、丰富素材策略、有效的合作指导策略,“三策略”来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一、抓住有效的合作契机――提高内驱力策略

所谓内驱力,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一切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将外部刺激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也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内在需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应该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离不开我们老师对小组的合理组建,小组熟练的合作技巧的指导,更缺不了课堂上老师对合作契机的捕捉。课堂上只有把握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灵活安排学习内容,系统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才有可能成就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在教学重难点或思维悬疑处,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方法。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在问题悬念的驱使下不仅能主动探究,而且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这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既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研讨,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学生对规律就会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或方法多样化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或方法多样化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争论,引起思维碰撞,学习效果更为有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一张正方形红纸,边长66厘米,要用它做成底是33厘米,高是22厘米的三角形,最多可以做多少个?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先读题,理解题意。一位学生读着题不由叫出声:“如果问题中没有了‘最多’就不好做了。”“是这样的吗?解决这个问题与最多有联系吗?”有的学生觉得没有什么联系,教师抓住机会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经过几番面红耳赤的争论,最后得出结论:有“最多”两个字,说明剪成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因为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33厘米、22厘米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66正好是33、22的倍数,因此剪的时候没有多余。如果没了“最多”两字,那么剪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剪一定会有余料,而且三角形的形状不确定就无法求出能剪成几个三角形。

3.在学生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当学生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障碍,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独立统计1分钟内从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记录着,结果学生反馈时主动提出一个人记录比较困难,要求能够小组合作。于是学生自发组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轿车,有的数越野车,有的数摩托车、有的数自行车,分组后再一次统计数据,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效率。

二、提供有效的合作材料――丰富素材策略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托,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发展情感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合理运用合作的材料,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设计差异性合作材料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在一定支架的支撑下展开,这个“支架”就是合作材料的差异性。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出示主题图“操场是一个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要求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画出平面图,并发给每个学生不一样大的一张长方形白纸,最后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生1:“4厘米∶80米=4∶8000=1∶2000。”生2:“6厘米∶120米=6∶12000=1∶2000。”生3:“8厘米:80米=8∶8000=1∶1000。”生4:“12厘米∶120米=12∶12000=1∶1000。”……这时,我在学生汇报之后进行追问:“你的平面图为什么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呢?”“由于我们的纸张大小不同,所以缩小的倍数也会不同,我们是按一定比例来画的”……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在一定支架的支撑下展开,这节课中的“支架”就是合作材料的差异性。因此,当老师布置学生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应给每小组的四人设计大小不同(有差异)的长方形白纸作为合作材料,让学生把学校的操场平面图在各自不同的长方形纸上画出来。这时有了差异性的合作材料在“作怪”,就会“逼着”学生把操场平面图按自己手中的长方形纸张的大小去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样,很自然出现了各种大小不同的设计图,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体会到“比例尺”的必要性,拓宽了“比例尺”在实际意义中的认知结构。

2.增加不同质地的材料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社会,所以数学学习素材具有生活基础,以引发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挑战学生思维为目的。因而数学学习素材的理性选择、有机组合是合作学习的物质前提。我们在牢牢把握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活动素材的提供上,不同质地的材料提供,直接影响小组合作的效果。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A教师让学生准备了5角、1元的硬币和一个圆瓶盖子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尺子、细绳等。学生分成小组,按老师所提要求,先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再通过计算,寻找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最后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B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上述学习材料,所不同的是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绘有圆形图案的物件,还有一个是由软布做成的圆。同样是让学生分小组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一教师增加了不同质地的材料,通过合作,前三种硬质材料做的圆用滚动或绕绳的方法测出,但软布剪的圆不能用此法,怎么办?自然诱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得出用折叠法,先量出或周长,再推出整个周长;面对绘有圆形图案的物件上的圆更不易直接测量周长时,学生自然转入探索周长与直径关系的研究,整个活动充满探索性、挑战性。

3.提供可选择性材料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差异,只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以达成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一个理念。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在面临不同的学习材料时,选择是不同的,这个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只有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才有可能使每位学生都置身于主动探索之中,有差异的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探索活动。

又如,朱乐平老师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课将近结束时,出示了一幅四色图:

先让学生写出每一份分别占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比较和哪个大。思考:几个相加等于?能用乘法表示吗?×、÷分别是多少?(借助四色图回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这些分数,比一比各个分数的大小,并写一些算式。通过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颇具挑战的活动,同时也是适合不同学生层次的活动,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写出不同的算式。结果,在学生的反馈中,学生有写两个同分母分数加法算式的,如:+、+、+;也有写异分母分数减法算式的,如:-、-;更高层次的学生则写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和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如:+++、--、×2、×2、÷2、÷2……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不同层次的算式,展示了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探索结果,实现了有差异的发展。

三、给予有效的合作指导――有效指导策略

虽然自主课堂给了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完全退出来,适当点拨是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的重要一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走进去,在需要的时候将内容深化。在学生思维出现凝滞“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的及时点拨往往会使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恍然大悟的感觉。

1.学习程序上的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或自我发现问题后,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先尝试自我解决,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并进行群体的判断、综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最后,反思与深化发现深一层次的,或者是新的问题,从而推动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小组合作学习后问:折完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小组说:我们折的是长方形,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我们还折了正方形,我们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展示。

师:你们折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再与其他同学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又一小组说:我们组发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其他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师:你们组太厉害了。学生也展示。

接着老师又来到一个小组指导: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你们多找几个平行四边形折折看。

小组:我们组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我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师:观察得真仔细,祝贺你们的发现。

师:还有其他的图形吗?你们又有哪些发现?老师又到一个小组指导:我们组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

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断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该放任不管,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不断巡视,在小组相互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关键处及时进行提示和引导,给予点拨和评价。这样教师在指导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时,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2.学法上的指导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善用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1)合作学习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像,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学习。

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在复习整数乘法笔算之后,出示“48×5”和“4.8×5”,从而引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教师问:“想一想,你能想出4.8×5的积吗?根据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就能算出4.8×5的积。接着再问:“同样的道理,你们能算出0.48×5、3.45×25吗?”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之后计算这两道题,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乘数是整数的小数乘法?根据什么规律?”这样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同化新知,充实和扩大了原有知识的认知结构,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展示上的引导

调动小组展示的互动性。在进行交流展示时,教师应引导汇报展示小组通过一定的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比如:补充和提升。在小组进行汇报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深入思考,如果发现汇报小组汇报内容与自己或本小组意见不一致,应立即进行补充和提升。补充和提升应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通过补充和提升使课堂形成讨论、质疑、争论的良好氛围。这就避免了我们课堂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汇报小组唱独角戏,其他小组成看客;汇报小组汇报展示结束,班级思维处于“冷冻”状态。课堂上会出现我们期待的场面:汇报小组答疑,其他小组质疑,形成你问我答的互动局面;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调整、追问,使小组汇报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在语言上也可以进行一些训练,如:在陈述观点上是用“我们小组是这么认为的……”,小组之间补充时说“对你们小组的意见我们认同,但我们还有补充……”,质疑时用上“我想给你们小组提个问题……”,寻求帮助时说“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这个问题还不明白……”。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吴教师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而是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在双方的一场唇枪舌剑之后师生共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值得指出的是,在小组辩论中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以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如何使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上一层楼,只有认真分析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并在教学中加以探讨,进行反思和总结,再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总之,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真正理解、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创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成功,进而使他们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1 新课引入

1.头脑风暴式导入。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教师首先根据阅读内容确定导入主题词,利用多媒体选择并引入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与主题词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激发学生进行各种相关的联想。头脑风暴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充分预设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以便做出适当的指导。例如,八年级下unit6 SectionB 3a阅读前,在幻灯片中展示一只雪球,让学生猜是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学生会说出beautiful ,lovely, collect, monster等词,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有选择的板书一些词汇,并引入更多词汇,进而穿插词汇教学,为阅读活动做好铺垫。

2.分享经历式导入。教师结合阅读内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播放画面,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生活经历,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九年级unit13 SectionA 3a阅读前,在幻灯片中播放快餐厅KFC的场景,引导学生讲述曾经去快餐厅KFC的感受, 帮助他们回忆快餐厅KFC的音乐类型、桌椅类型、墙面颜色和自己的餐后感受,因为经历和感受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激发了他们踊跃发言,交流范围广泛而深入。最后提出问题Why does KFC do so?将所有注意力吸引到一个问题上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在文章中找答案,为阅读做了很好地铺垫。

3.背景铺垫式导入。背景铺垫是把阅读语篇的相关背景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爱听爱读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九年级unit10 SectionB 3a阅读前,在幻灯片中播放西方国家在愚人节的一些风俗,报纸、杂志、广播都会和大众开些玩笑,展示其中一些,让学生感受并了解西方国家与我国不同的文化背景。

4.预测式导入。预测机制在阅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焦点,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问题设置悬念,是学生在阅读前对文章内容产生好奇,同时可以在预测过程中渗透词汇教学,为阅读理解扫清障碍。教师可以利用标题或插图,启发学生预测阅读的内容。

2 组织自学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 ,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 SEFC 1A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 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1. Learn useful expressions : no more than , in all , in one's spare time , break aw ay from , break out , set up , of one's own , join up , consider …as…

2.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

3.Be able to recite the text .

4.Be able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Abraham Lincoln , using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

3 小组讨论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 4 人(优等生 1 人,中等生 2 人,差生 1 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 “ 同 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 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 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 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

4 组际交流

篇9

互动式教学法,是Interaction和Situation的一种结合,是将句型训练、情景对话及学生的自主活动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交流的同时,创造性地改编对话并充分运用身体语言进行表演,实现对目标语法结构的吸收和内化。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成了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

1.教师启导是前提。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动”字上,要做到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教师启动”即教师发动、调动;“师生互动”即师生配合、教学相长;“学生主动”即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导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指出学习新课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教学Why do you like koalas? 之前,先提如下几个问题:Do you like animals?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nimals?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兴趣,创设出主体互动、情知互动、人境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2.学生主动探究是基础。新课程倡导,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涉猎知识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在这样一个“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是作为一个发现者(discoverer)、研究者(researcher)、探索者(explorer)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在讲授新课伊始,教师要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及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式”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该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探究的方法和学习的任务后,由学生个人主动探究,让其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学生主动探究可采用阅读思考、自我质疑、自查自练、自我归纳等方式进行。

3.小组讨论是主体。在学生主动探究、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才可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以4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后进生1人)为宜,由前后两排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组要选一名英语成绩好、性格开朗、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学生任组长。之后,由组长按英语成绩给组员编号,便于教师在提问时按照题目难易,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回答。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组合,长期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状态。

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主探究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探究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的形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主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分歧及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并整理,以便在组际交流时发表见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

篇10

随着中学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日益明显,两极分化现象渐趋严重。而且,后进生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及教材难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由此,合作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适应《英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就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将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每组2-6人),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完成老师每节课指派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的小组进行对比。它倡导的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它的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进步的目的。

2.合作学习模式的结构

该模式中各成员的责任如下:

2.1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或者帮助小组设计学习情境;进行学习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开展活动;要求小组长反馈情况;指导、鼓励后进生学习;对课堂所有活动全面组织,及时给与学生科学的评估,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2 小组长:是小组负责人,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情况,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帮助后进生学习。由于小组长得到教师的信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其组织工作积极性也很高。

2.3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小团体,它具有集体教育功能,帮助本组后进生,跟其他组进行学习竞赛,力争人人可以为本组出谋划策;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问题、设置情境、练习完成老师确定的学习任务。通过诸如对话表演、互相听写单词、共办英语手抄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组内凝聚力,提高各成员的英语水平。

3.4 后进生:由于得到教师的鼓励、小组的及时帮助,其学习劲头会提高,能逐步尝到成功的快乐。

3.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稳定性是学习模式的基本特点之一。但如果把学习模式的稳定性理解成刻板、一成不变,则是片面的。在课内外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根据不同的课型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3.1 合作学习在新课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是一个自学过程。预习前教师把本单元、本课的要求告诉学生,由小组同学根据老师的要求,查阅生词、预习对话或课文及语法要点,经小组讨论,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总向教师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讲评。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人人参与,人人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比如在课内安排一些时间由组代表向教师提问,改变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鼓励学生提问,努力把“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教成“能提问题”的学生,因为学生提问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师生间双向提问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合作学习在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

新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listening和speaking 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形式多样的任务型活动,有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有真实生活的任务,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它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听说结合,并融入《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的内容,每课至少设计一个结合学生学习,生活背景的任务,以便学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运用于真实语境,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有些任务的完成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的时间或通过某个学生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团结协作 ,收集材料,制定方案,进行操练,最后在全班口头汇报成果。下面以SEFC必修1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听说课为例来说明本模式在听说课中的操作办法。

3.2.1 教师: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问路和应答,并把本单元语法知识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融汇其中。呈现前提知识:问路和应答的相关句型,如Excuse me ,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 Go around … I beg your pardon?等。重复操练,直到每个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然后让学生听录音,为下一步让学生分组操练作准备。最后要求各组运用所学句型,创设情境,进行问路和应答练习,教师这时担任帮助者(helper)。若时间允许,让几组学生自愿上台表演。

3.2.2 小组长:根据教师的要求,负责组织本组操练,并把操练的情况及时汇报老师。

3.2.3 小组:一起讨论设置情境,如从机场地到最近的petrol station ,需要在左手边转弯,穿过两个街区,指路者语速太快,需要对方说慢点等。小组合作编写对话,由两个学生在组内表演。然后转换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听和说。

3.2.4 后进生:可能在表达上有障碍,教师应及时帮助并给予鼓励,如后进生能基本表达出来,教师应鼓励说: “Yes .Very good ! Believe yourself!”等,让他们从教师那里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尊重感,进而下决心学好英语。

3.3 合作学习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学各阶段英语阅读技能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量也大幅度地增加。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难以完成教学内容。因此在处理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在小组之内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一起解决预习出现的问题,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小组讨论可以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4)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和事物的能力。最后让同学们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讲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并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动态的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拓展学习,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Unit 4 Earthquake时,由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可以让学生在组内或组外就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大家的经历进行调查。例如: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did you feel when it happened?

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knew it was an earthquake ?

What will you do next time you are in such a situation ?

然后每个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这时,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汇报,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阅读教学中合作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做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的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3.4 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内在的写作动力。因此,英语课堂写作教学可以遵循“熟悉要求――小组讨论――独立写作――伙伴编辑――教师点评”的程序进行。下面将课内合作写作所遵循的程序进行简要说明:

在写作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就每单元的核心内容给出写作话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共同讨论,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集中不同的见解,捕捉合适的观点,然后根据讨论结果,确定可写的内容、写作时态、文章结构等,小组成员每人根据选定的题目独立进行实际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困难的话可求助于组员或老师。写好后,每个组员依次评改同组其他成员的作文,并用红笔划出精彩的句、段,就错句讨论改错,最后定稿。由其中一位组员负责抄写,署上小组成员的姓名。教师可以就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以及时态方面发表评论,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表扬作文成绩好的小组,并把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里张贴,要求学生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

这样做,每个学生都会为了自己和小组的荣誉认真地写、主动地合作,既提高了每个成员的写作能力和改错能力,又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事实证明,合作写作的经验有利于以后学生个体写作成绩的提高。

4.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4.1 有效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在课下说、练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而在一个五六十人的班级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练的机会又是不现实的。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使得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这样学生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了比平常学习模式下多得多的收获,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际就是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4.2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得原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的后进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加自信。

4.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发展求异思维。

4.4 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学生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学生一同前进,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更多的理解教材的机会,进而也能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新知识。这种组内合作,可以强化集体荣誉感。人人认真准备,出谋划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个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只有用丰富的英语学习材料和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再加上老师与学生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打造有效的中学英语教育!相信在新课程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能走得更远,我们能将合作学习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日趋完善,让初见端倪的新课程撑起素质教育的大厦。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