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家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0: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家信,指漂泊在外的人与家人相互来往的信,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在电报等通讯方式普及之前,家书是家人之间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家书是从大约文字产生的时候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

家书就是一个远在相当于现在外地或外国的地方时,家里人之间相互来往的信,大多都是外地人写给家里人的,信中包括了自己在外地的情况和平安与否等等。以及家里人写给外地人的信,信的内容大多是问候是否平安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党员干部用家风故事凝炼廉洁“家”文化,手写家书,珍视家风,与家人、亲人之间共话清廉,让正能量在亲情中凝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平常我们很少以书信形式进行交流,今天思前想后,对于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家庭,我如下感悟:

我们家一直信奉“勤俭持家,不谋外财”中华民族历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美德,治好家也是修身的具体体现,治好家才能从好政,才能治国平天下,现在的党员干部不仅管住自己,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与父母、配偶一起廉洁治家,这是廉洁从政的重要一环。

我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是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们,给了我们为之奋斗,体现人生价值的事业,也给了我们幸福的家庭。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走到今天应该知足了,“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有个幸福平安、健康快乐的家庭比啥都好。

我们不去追求多大的官,只追求能为国家做多大的事,不去追求多少财富,而追求精神上得到多少满足,不追求多豪华的房子,而追求更和谐美满的家庭;不追求品牌的生活用品,而追求社会的声誉。我想没权时,应该心平气和、心安理得,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权时要敬畏权力,谨小慎微,干好份内事。 廉洁是党的纪律,淡泊名利,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表现。自律是对自身高标准的要求,既是积极工作正确履行职责的保障,也是积极生活相互关爱扶持的保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入党时,誓词里的严守党的纪律永不能忘,结婚时相亲相爱,同心同德,白头到老的承诺也永不能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牢记宗旨,廉洁自律,争创典范,在生活中则和你一起传承美德,修心养性,守望家庭。

家庭平安,千金难买。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公正办事,正派做人,始终讲正气,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与你共同携手树立良好家风。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今后的生活会更美好。

篇3

父亲为此付出的辛劳令人难忘。晨光曦微中,他己起早在棉花地里捉虫;暮色四合时,饭后的人们在街头纳凉,他背着喷雾器刚从花生地喷药归来,烈日当空酷暑燠人时,别的乡亲都沉浸在午饭后短暂而又酣甜的小睡里,父亲却依旧汗流浃背地劳作在田间。他日渐瘦弱的身体和两鬓早生的白发,一直是驱策我寒窗苦学的一面镜子,促使我从农家小院走进乡镇中学,走进县城学校,走进都市学府……捧着手中的书,想着父亲的苦,相信每一个寒门学子都有过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我读书没有理由不刻苦,即便是悬梁刺股也难慰自己的负疚之心。

兄姊四人中我排行最小,父亲寄予我的希望也最大。记得刚上小学时,父亲在生产队里干保管。晚上回来,经常就着煤油灯昏黄的光亮,用毛笔小楷记着长长的流水账。他那专注端庄的神情,桌上随意布置的纸张,笔下工整遒劲的蝇头小楷,像一幅耐久又耐看的古朴油画,以一种不可言说的魅力让童年的我神往不己。我羡慕的神情没能逃过父亲的眼睛,他是在欣慰和愉悦中答应教我书法的。他用工整的大楷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例字,叫我对照着一笔一画地摹写。总算不负他的苦心,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自小就对书法表现出良好的理解能力,十岁上代表中心小学参加全县的毛笔书法比赛,几年下来连续多次拿过全县的一等奖,方圆十几里也算是小有名气。于是,过年时乡亲们就三三两两地来到家里让我写春联。每逢此时,父亲便由衷地高兴,忙活着给我研墨、抻纸,时不时地指点一二。他的快乐从心底溢到了脸上,皱纹里满是笑意,在乡亲们朴实的称赞声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大年初一,踏着爆竹的纸屑,父亲有时会沿着村里走一遭,仔细端详贴在左邻右舍粉刷一新的大门上我写的对联,看到儿子的书法一年年长进,他的心里充满着欢喜。

初中毕业后,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县城师范。父亲从村里的老师那里得知消息后,回家进门就喊:“孩子,你考中了!”尽管在努力克制自己的兴奋,可那掩饰不住的激动依然透露着他无比的欢欣鼓舞。高兴归高兴,一次性缴纳的学杂费又成了一个大问题。那时两个哥哥刚结婚,家里花销大,几乎拿不出一分钱。父亲抽着旱烟,大半宿没睡觉,他苦了大半辈子,希望的就是儿子以后能教书或者学医,如今这个想法就要实现了,几百块钱的学费却让他犯了难。一夜的苦心焦虑让他做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第二天一早把圈里还不足重的两头猪赶到了集市上。当他一脸轻松地把一沓钱从兜里拿出来时,我眼里的泪花直打转。要知道,两头猪的钱可是来年春天农业投资的全部来源,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全部塞给我,叮嘱说:“拿着,在学校别慢怠自己”。

篇4

某大学生物系一位女生这样介绍经验:事先买好一打明信片,全部贴好邮票,填好地址、姓名,隔一段时间往信筒丢一张,或催款、催物,或报平安。

去年年底,石家庄某食品厂厂长因患胃溃疡住院,为了不影响在广州上大学的独生子的学业,嘱咐妻子别告诉儿子。但他爱人还是偷偷写了封信,希望儿子能写信安慰一下病床上的父亲。几天后,这位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信,信中除了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医治胃溃疡的偏方外,竟然只有“速寄300元寒假回家路费”一句话。这位母亲黯然神伤,最终也没敢把这件事告诉丈夫。

一份统计资料说,大学生所写的家书71%不足300字。某高校中文系对大三学生的一则调查表明,三个月没写家书的占37%,半年没写的占13%。

便利的通讯设备能替代丰富的情感吗

林静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从17岁离家读书,父母就给她立下一条规矩,至少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尤其是对抚养她长大的姥姥必须单写一页。那时家里没装电话,林静一直做得令父母很满意。父母写信夸她的写作水平有了长进,还很感叹年轻人敏锐的思想,称自己在与林静的交流中也得益不少。后来家里装了电话,开始林静还有节制地打电话,断断续续给家里写信,日子一长,觉得电话真是方便,于是就废了那支笔,在电话里海阔天空地唠起来。

对此,林父感到遗憾:当初装电话只想与孩子联系方便些,但时间长了,却觉得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电话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但却隔膜了心灵与思想的距离;有时给孩子写封信,孩子只打电话说“收到”了事,一年多了,没有见到孩子的只字片纸,有时见到孩子竟有一种陌生感。

晓丹曾是系里的明星人物,不仅因为她聪明活泼特别会玩儿,还因为她父亲是南方一座城市里负责经济工作的实权人物。父亲每次出差来看晓丹,都带给她漂亮的时装和各种新奇玩意儿。大三时,父亲还替她办好了商务出国手续,只等毕业,就飞往巴黎。然而就在晓丹大四那年,父亲被告经济犯罪判刑入狱,从未经历过风雨的晓丹那段日子几乎精神崩溃。后来虽然经过亲友四处奔走,父亲的案子重审宣告无罪,父亲却从此断了仕途,提前退休在家。晓丹仿佛在几个月间忽然长大了,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并开始给消沉的父亲每周一封地写信。

“以前我和爸爸从来没写过信,现在我们写得很长。在信里我们能谈许多问题,许多以前想也不会想的东西,现在谈得很深,我们成了真正的朋友。爸爸把我的信装订起来,常和妈妈拿出来读好几遍,我收到爸爸的回信也是这样。我们有时也打打电话,但是写信的感觉、所谈的内容都是电话无法替代的。现在我们的生活境况大不如前,但一家人彼此靠近,相互支撑,这样也很好。”晓丹说话时平静坚韧的表情,让你想象不出她过去曾是一个娇小姐。

写家书也许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小节

“家书抵万金”,在家长的眼里,子女的家书何止“万金”?!有调查表明,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最渴望读到远方游子的来信。

李老师的独生子明明在南京大学读书,在全系五十多位老师的孩子中,明明是惟一一个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为此,李老师一度很自豪。明明半月一封的家书,李老师总要戴上花镜在办公室反复看好几遍,再郑重带回家让老伴看。一年后,明明的来信渐渐少了,只偶尔打个电话。到大三后,甚至一学期也见不到一封信,李老师打开自己的信箱总是失望,老伴吃饭时总念叨着明明怎么还不来信。李老师觉得自己和老伴的生活中少了一种生气。

篇5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根据国家这一统一要求,2009年,庄墓镇制订了“农家书屋”实施方案,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近年来,庄墓镇文广站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易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供服务。

譬如,在庄墓镇刘浅村的这间书屋,走进入给人有耳目一新――仅仅十几平方米的小屋窗明几净,崭新的书桌、椅子摆放有序,靠墙的一排大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最近出版的2000多本图书。《农药使用手册》、《致富小产品及实用手册》《畜禽养殖手册》等“农”味十足的图书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像这样的书屋,目前庄墓镇已经有3家,分布在3个行政村。2009年,庄墓镇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要求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工程开展一年多来,进展顺利。已经在刘浅、枣林、李庄三个村建成了三所农家书屋,最终目标将在庄墓实现村村都有一所农家书屋,实现农民有书看。

1.农家书屋人气旺

一走进刘浅村的“农家书屋”就能看到,10多位前来借阅书籍的村民把书屋挤得满满的。他们有的在聚精会神地伏案阅读,有的在认真挑选要借阅的书籍。

张子兵是村里的一个养鸡户。书屋刚建成时,他觉得新鲜,就趁着农闲时来到书屋,翻阅陈列的书籍。这一翻阅,使他成了书屋的“铁杆书迷”。平时碰到什么问题,他就来书屋翻阅书籍。赶上时间不凑巧,他就把书借回家里。提及书屋,老张说:“以前咱农民看书难,书贵,买不起;借书,身边又没有图书馆。现在好了,图书馆建在了家门口,真方便!”

刘浅村的“农家书屋”建于今年2月份,有图书2000余册。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文化教育、法律法规、少儿读物、医疗保健、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一应俱全。管理书屋的村干部说:“几年前,村民还很少有机会读到农村科普读物。自从村里有了书屋,喜欢读书的人明显多了,喝酒、打麻将的年轻人自然就少了。”

2.打造农村“精神粮仓”

农家书屋工程旨在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为提高村民的读书率,“农家书屋”的图书全部由县新文化局统一配送。下乡书籍均经过精挑细选,都是新近出版的,贴近农村、农民生活的新书,内容涵盖科技、生活、文学等各个方面。

“农家书屋很实用!”很多村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村民们说,以前村里的图书室基本上是“摆设”。桌椅破旧不说,更重要的是图书少而旧,不实用,所以很少有村民光顾。现在新建的农家书屋的书,都是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和科技致富有关的书籍,还有各种报纸,它不但给农民带来了科技致富的知识和各种信息,还可以让农民了解很多国家政策,成了帮助农民致富的“黄金屋”和了解外界的“窗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助于农家书屋这个平台,眼下阅读书籍成了农民下田干活之余的重要活动。在农家书屋的影响下,农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看书读报的“味”浓了,酗酒闹事的少了。广大农民把农家书屋亲切地称作农民的“精神粮仓”。

3.成农民致富帮手

孟令求是庄墓镇李庄村农民,家在李庄村团结队,自从开始温棚种菜技术以来,坚持种菜3年,收入颇好。去年经营的三棚西红柿,眼看就要上市,突然起了病害,令他措手不及,依他的经验喷洒了三次农药还不见效,叶子渐渐焉了,眼看着两万多元的收入就要泡汤了。当他无计可施时,有人提醒他,听说村里新办了“农家书屋”配了些农业实用技术书籍,查查看是否有办法。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借回了《塑料温棚蔬菜生产实用技术读本》一书,连夜翻读,天还没有亮,就赶往镇上买农药。按照书上讲的,对照西红柿的症状,根据他的判断,对症喷洒了农药,渐渐好了,结果三棚西红柿全保住了,挽回了损失。他激动地说,是“农家书屋”帮了他,保住了他的三个大棚。

刚才在上面说道的张子兵,也从农家书屋得到了实惠。他是刘浅村的一个养鸡状元,以前养鸡是凭着多年摸索的经验,从小鸡出壳,到长成出栏,无时无刻的他都要紧紧盯着,因为小鸡好生病,一生病就会成片的死,所以他打针、喂药真是忙的不亦乐乎。但是虽然这么忙但难免有忙中出错的时候。

他总是在感慨,自己有扩大规模的想法,但总是不敢,一是因为光靠自己的经验总是底气不足,怕一下子出了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管理也成问题。自打村里建成了“农家书屋”,张子兵脸上便乐开了花,常常跑到书屋里去看书,有时一座就是一上午,连吃饭都会忘掉,真的把书屋当成了自己家了。

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张子兵不但对养鸡的知识精通了,扩大了养鸡厂,还学会了许多管理知识,最近他又和朋友一起在刘浅村建成了一个现代化养猪厂,成立了海文养殖公司,搞起了养鸡、养猪、养鱼、大棚种植的复合型农业,这下子真的做大了。

4.实现村村全覆盖

篇6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一】

读《傅雷家书》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傅雷夫妇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博大的爱。傅聪从小就极有音乐天赋,20岁时留学波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傅聪之弟)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只说了句:“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呜咽不成声了。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这样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的友人陈伯庚家近一月余。后因傅雷的姑夫去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聪弟弟傅敏接傅聪回家,双方才讲和。)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这是家书收录的第一封家信。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自从有了元元之后,我身兼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傅雷的这种感情应该说是体会更深。我现在明白了并且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许有的人不会同意,那就是:一个没做过父亲(母亲)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的老师。在我看来,在很多方面做父母和做老师是相通的,他们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要教育的对象,并且都是未成年人,而父母或老师手中有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好象是天生的,你拥有它是天经地义的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就不免滥用这种宝贵的权力而做出一些让人后悔的事来。傅雷其实就是这样,他可能觉得作为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做父亲的拥有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他不允许儿子来挑战这种权威。其实做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想想,当老师这么多年,做出的伤害学生的事情还少吗?给他们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痛还少吗?真是不堪回首,不敢回首啊。所以读到这一段感触特别深,我完全能体会傅雷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内疚。往事已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来者当深戒之,更重要的是做好后面的事。

再看这一封: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这哪里是一个着名的翻译家、艺术家写的文字呢?这分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老者对孩子的喃喃细语、絮絮叨叨啊。但就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包含着父母对儿女多少的爱恋和期盼。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的道理:做儿女的也只有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做父母的这种感情。

儿女的婚姻大事历来是父母最关心最操心又最担心的事。傅聪英俊潇洒,身材修长,才华横溢,温文尔雅,更兼艺术家的气质和禀赋,多少女孩子对他表达爱慕之情。加之一个人长年在海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孤单和寂寞可想而知。做父母的深知这一点。但是为了孩子的事业,他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一封封家书就像温暖的火种不仅安慰了异乡的游子孤寂的心,也照亮了他前方的路:

其次我不得不再提醒你一句: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你周围美好的天使太多了,我怕你又要把持不住。你别忘了,你字誓要做几年清教徒的,在男女之爱方面要过几年僧侣生活,禁欲生活的!这一点千万要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防自己!一切都要醒悟得早,收蓬收得早;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之后再去压制,那时痛苦更多,而且收效也少。亲爱的孩子,无论如何你要在这方面听从我的忠告!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不过是这些。

再看看妈妈写给儿子的话:

幸运的孩子,你在中国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天之骄子。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不要忘记了祖国千万同胞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尤其要想到目前国内生灵所受的威胁,所作的牺牲。把你个人的烦闷,小小的感情上的苦恼,一齐割舍干净。这也是你爸爸常常和我提到的。我想到爸爸前信要求你在这几年中要过等于僧侣的生活,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更重要了。你在万里之外,这样舒服,跟着别人跟不到的老师;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气氛;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山水之美,艺术之美;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同胞的事发生。否则艺术家的慈悲与博爱就等于一句空话了。

这才是真正的爱、博大无私的爱!这是抛弃了狭隘的小我,成全了高尚的大我的爱。在最隐私最坦诚的家书面前,傅雷夫妇为孩子做出了表率,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可惜在现在的时代我们渐渐离它而去了。傅雷夫妇堪称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学习的楷模。

花了一个月时间,利用晚上休息前或其他一些零碎时间完成了《傅雷家书》一读。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二】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我几乎是带着一种解脱的喜悦进入大学的,抛在身后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学业,还有日日夜夜相伴几乎到腻烦的父母。在我自以为是的长大中他们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壳,是我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旧时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书》准备指导一下他们的教育方法,却在读过之后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时光。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在与傅聪意见不合激烈争吵后,他在信中这样说道:“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

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很少读书,他们不会要我提高艺术修养,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入每一个孩子般长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三】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北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篇7

1、《傅雷家书》是2018年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编者是傅敏。

2、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3、朱梅馥(1913年—1966年),女,1913年出生于上海。她是现代中国文学家傅雷之妻。杨绛称其集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于一身。

4、傅敏,1937年出生于太行山区红旗渠的故乡——河南林州 ,是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傅敏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坎坷人生和他在苦难中始终没有泯灭的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2、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3、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4、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

5、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

6、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7、读俄文别太快,太快了记不牢,将来又要重头来过,犯不上。

8、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

9、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10、送君十里终须一别,人生不是都要靠隐忍来撑过去吗?

11、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

12、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13、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14、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

15、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

16、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17、外文总是到国外去念进步更快。

篇9

吾家积代贫寒,先世苦况百纸不能详。尔母归我时,我巳举于乡,境遇较前稍异,然吾与尔母言及先世艰窘之状,未尝不泣下沾襟也。吾二十九初度时,在小淹馆中。曾做诗八首,中一首述及吾父母贫苦之状,有四句云:“研田终岁营儿铺。糠屑经时当夕餐;乾坤忧痛何时毕。?忍属儿孙嚼菜根。”至今每有讽咏及之,犹悲怆不能自己!自入军以来,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媪袍。冀与士卒同此苦趣;亦念享受不可丰,恐先世所贻余福,至吾身而折尽耳。古人训子弟以“嚼得莱根,百事可作。”若吾家,则更宜有进于此者。莱根视糠屑,则已为可口矣,尔曹念之,忍效纨绔所为乎?

注释:

①小淹馆:古代私塾讲学地方的称谓。

铺(pu):床铺,此指种田。

⑤乾坤:泛指天地,此指父母。

④媪袍:(yun):新旧混合的丝棉。袍:粗布棉袍。

⑤纨绔(wan ku):古代贵族子弟的华美衣着。此指专讲吃喝玩乐的子弟。

我家历代贫寒,先辈们生活贫困的情况,多少纸也写不完。你母亲嫁给我时,我已在家乡考中了举人,家境与以前稍有不同,但我与你母亲说起先人艰苦困窘的状况时,仍然泪如雨下。我二十九岁时,曾在小淹馆中写了八首诗,其中一首写到我父母当年贫苦的生活,有四旬是这样说的:“终年耕田养儿女,常把糠屑做晚餐,父母忧伤何时了,怎忍儿孙吃菜根。”到现在有时候吟诵起来,仍然止不住悲伤!自到军中以来,不是宴请客人时决不用海味,深冬仍然穿着粗布棉袍,希望能与士兵们同甘苦;同时考虑到享受不能太多,恐怕先辈们留下的福分,到我这里耗尽完了。古人以“能吃菜根的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来教育子女。像我们这样家庭,更应该进行这样的教育。较之菜根糠屑已经很是可口的了。你们应该记住,怎能忍心效仿富贵人家子弟的所做所为呢?

这是一封警示子女保持寒素家风的家书。

篇10

孝威知之:

……

我平生于仕宦一事,最无系恋慕爱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谚云:“富贵怕见开花。”我一书生,从枯寂至显荣,不过数年,可谓速化之至。绚烂之极,正衰歇之征,惟常尽力,以上报国恩,下拯黎庶,做我一生应做之事,为尔等留些许地步。尔等更能蕴蓄培养,较之寒素子弟,加倍勤苦力学,则诗书世泽,或犹可引之弗替,不至一日渐灭殆尽也!世俗中见人家兴旺,辄生忌嫉,无所施,则谀谄逢迎以求济其欲。为子弟者,以寡郊游,绝谐谑①为第一要务,不可稍涉高兴,稍露矜持!其源头仍在“勤苦力学”四字,勤苦则奢之念不禁自无,力学则游惰之念不禁自消,而学业人品乃可与寒素相等矣。尔在诸子中,年稍长,性识颇易于开悟,故我望尔自勉以勉诸弟。都中景况,我亦有所闻,仕习人才均未见如何振奋,而时局方艰,可忧之事甚多,外问方面亦极乏才。尔此后宜专意读书,暂勿入世为是②。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③、寂寞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事办得妥当,便足名世,当今人称之为才子,为名士,为佳公子,皆谀词,不足信,即今真是才子、名士、佳公子,亦极无足取耳!识之!

[注释]

①谐谑:动作滑稽并带有玩笑或戏弄意味。

②入世:踏入社会。③萧闲:冷落,清闲。

[译 文]

我一生对做官一事,最无兴趣,也不指望子弟能做官。俗话说:“富贵怕见开花。”我这一个书生,从默默无闻到显耀荣贵,没有几年,可以说很快了。但绚烂辉煌的时候,也就预示着要走向衰败。只有每时每刻尽力,才能上报国恩,下救百姓,做我一生中应该做的事,为你们留一些余地。你们更要积蓄力量培养自己,比一般贫寒人家的子弟,要加倍勤奋学习,那么,我们这家诗书福泽,或许不至于改变,不至于有朝一日灭亡!世俗之人见到别人家兴旺了,就顿生嫉妒之心,无计可施时,便采取阿谀奉承的办法以达到目的。你作为我家的子弟,要少去郊游,首先要杜绝嬉戏和开玩笑,不要流露出一点得意和一点点傲慢自大的样子。要做到这些,根本上要做到“勤苦力学”四个字,勤苦,则奢侈之心自然不会产生;力学,则游玩怠惰之念自然不会出现,而学业与人品才能和贫寒人家子弟一样。你在兄弟们中,年龄稍大,性情学识容易理解,因此,我希望你能自我勉励,并劝勉你的各位弟弟。京城的情况,我也听到了一些,没有看到人们怎样振奋,时局又很艰难,值得忧虑的事情很多,外事方面又很缺乏人才。你从此之后专心读书,暂且不要考虑做官。古人关于治国救世的学问,都是在清闲、寂寞中研究出来的,积累时间长了,一旦掌握了权力,便可以随时施行。只要有一二件大事办得妥当,便足以名闻天下。当今人们称之为才子、名士、好公子的,都是奉承话,不必相信,即便现在真是才子、名士、好公子,也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切记!

[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