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1: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理想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理想教案

篇1

对美得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艺术作品的美给人带来愉悦,生活环境的美给人带来舒适。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自己周边环境的美,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体验、探究中悟出,怎样的环境是自己理想的居住环境?这理想是一种梦想,也是可期望的现实,让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以及对它的保护及整治,这就是学习本课的目的。本课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环境”一词大至宇宙、地球,小至家庭内房间一角的装饰。教学中我们以对居所的周边环境环境的描绘,以多种绘画形式进行创作,拓展成立体制作的形式。

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自己身边的居住环境,并对居住环境(室内外)的设计有所了解。

2.操作目标: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表现自己理想中的居住环境。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引起学生对自己周围环境的关注,对美好的理想环境向往、追求,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老师准备:与主题有关的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考虑自己理想的居住环境是什么样的?并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与作业相关的美术工具。

教学重点:

学生能关注周围环境,能用喜欢得工具材料、喜欢得表现手法表现理想的居住环境。

教学难点:

作品构思新颖、引人注目,能表现自己的构思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课前收集现在同学居住环境。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到我们学校有些小朋友住的地方走一走,瞧一瞧。

(图片)

师:现在我们小朋友住的地方真不错,可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对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多,他们想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清晨打开窗户,可以看到优美的风景和一些小动物

你们有理想的居住环境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理想的居住环境。

3、

欣赏感知,谈谈理想:

师:同学们,你们理想中的居住环境是怎样的呢?

生:(略)

师:每个人理想的居住环境并不完全一样,老师理想的居住环境了是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那里有一条如蓝色绸缎般的小河绕村而过,河面上横跨着一座座古朴的拱桥,房屋倚河而建,打开窗户,美景尽收眼底,交相辉映的是丰收的田野,辛勤劳作人们,欢快的小动物。有位画家她家乡的风景真巧类似与老师的理想。

4、作品欣赏

A、家乡的景色

杨艳

平面化的构画和图案化的造型,使人感觉这里分外整洁、富足、安乐。

如果是你,你先画什么地方呢?然后?

这幅画大面积的使用了哪两种颜色?

颜色不一定就画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把觉得适合的颜色合理搭配。

B、学生作品2

从这幅画当中你看出小作者理想的居住环境是怎样的呢?

如果是你,你先画什么地方呢?然后?

C、学生作品(3、4、5、6、)

你最喜欢哪一幅?它用什么材料画的?从这幅画当中你看出小作者理想的居住环境是怎样的呢?

D、学生作品(7、8)

我们来看看,好像这两幅和前面的作品有些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

5、探究

你想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你理想的居住环境呢?

6、

自主选择,自由作画。

7、评价小结:

1).用视频展示台展示。

2).把学生的作品贴到教室前面的展板上展示。

3).直接让学先把作品拿在手上到前面展示。

(

展示过程中让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向心力的来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难点的突破

“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必须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让学生判断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来源。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怎样的加速度,从而进一步得到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二、对教材中两个地方的处理

1.由于课本中用来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圆锥摆运动在课堂中很难实现让学生测量,所以本设计中安排了先用向心力演示仪去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游乐园中转椅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后,通过让学生体验在实验室里粗略测量圆锥摆模型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以落实它的向心力来源,并向学生说明我们可以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2.为说明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受到的力并不是通过圆心时,课本上是通过实例链球运动和学生自己让小沙袋做变速圆周运动的体验来说明。这里本人认为直接这样让学生体验并得到上述结论难度不小,所以本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对游乐园中过山车做变速圆周运动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到──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链球运动和体验让小球做变速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从而降低了难度。

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

1.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一部分问题。

4.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5.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模型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6.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7.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8.课堂小结。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身边的圆周运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小钢球(两人一个)。

2.动画及视频:地球绕太阳运动、圆锥摆(动画),双人花样滑冰,游乐园中的转椅和过山车、链球运动的视频及图片。

3.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师:我们先看几个做圆周运动的例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会飞出去,而是老老实实地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大家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周运动(事先给学生发了个带细绳的小球)

生:受到了拉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对以上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分析

师:这些力的指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指向圆心。

师:我们把这样的力叫做向心力。

板书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的指向圆心的力,符号:Fn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师:这节我们就来研究向心力。接下来我想把课堂交给在座的各位同学。关于向心力,你想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就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大家先考虑两分钟。同桌、前后排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讨论下。

[学生活动]:

生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生2: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生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生4: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生5: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生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生7:向心力的来源?

生8: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9: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生10: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师将这些问题一一写道黑板上)

三、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一部分问题

师: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大家思考下这些问题,看看你能不能帮别人解决这些问题。

以下是课堂实录:

生1(男):老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向心加速度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因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2(女):我不同意,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在直线运动中的,这里是曲线运动,情况不一样,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来。

生3(女):我认为他是对的。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也没说在曲线运动中不成立,所以是对的。

(师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并由上节课学习的在圆周运动中某点的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从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在曲线运动中仍成立。)

生4:根据牛二律可以得到

四、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师:刚才我们已经得到了向心力的表达式。理论的正确与否我们必须要用实践去证明。

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去验证──利用控制变量法。

介绍向心力演示仪原理,请一位学生自己来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引导学生由多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

半径r、角速度ω一定,与质量m成正比

质量m、角速度ω一定,与半径r成正比;

质量m、半径r一定,与角速度ω的平方成正比;

到此为止,以上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师将这些解决掉的问题一一画勾)

五、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实验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1.圆周摆

(1)游乐园图片及视频材料

(2)学生动手让小球做圆锥摆运动

(3)建立物理模型(如图所示)

思考与讨论:

①如图所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

②能否在实验室里粗略计算此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

分析:

①这里的受力分析结合前面落实: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合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一个分力。

②在“实验室里如何计算向心力的大小”这里,引导学生可以设计两种方法去测。

师:我们课本上就是利用圆锥摆中可以有两种方法测向心力来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去做一下。

六、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1、看过山车视频并对右图中的情况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并进一步引导向心力的来源。

分析图1落实:

①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②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

师:哪个力提供向心力?

有向心力就向心加速度,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向心力可以改变什么?

引导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师:切线方向上的重力会对物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得到切向力改变了速度的大小。

2、总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是做变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时。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时。

3、分析图2、图3,让学生获得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分析向心力和切线力的来源

4、让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体验变速圆周运动从而得到变速圆周运动物体受力情况。

再次问学生:向心力是否一定是合力?

生:不一定

(七)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曲线小段圆弧圆周运动,即利用微元法将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做一小段圆弧,然后进行研究。

八、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将学生的问题归类:说到底我们研究了向心力的大小,方向,作用效果,来源。

【板书设计】

向心力

1.定义:使物体做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力。

2.研究内容:

⑴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⑵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⑶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⑷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⑸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⑹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⑺向心力的来源?

⑻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⑼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⑽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3.匀速圆周运动:仅有向心加速度的运动。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圆周运动运动。

4.问题归纳:

⑴向心力的方向

⑵向心力的大小

⑶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⑷向心力的来源

【问题研讨】

1.这是一节探究型学习课。本堂课中学生活动较多,所用时间相应就多了,所以整堂课没有宽裕的时间用来提供例题让学生利用向心力表达式简单计算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和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3.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了要求。在探究的第一个环节一定要千方百计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以及要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激励方法和评价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又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预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同时教师必须要非常了解学生,教师平时多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兴趣点;尊重每一位学生,但不放纵学生等。对于教师本人,必须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一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参考资料:

篇3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案才能有效规避学生“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现象,促进并保障学生始终“在学习”“真学习”?在这儿,我们给大家引介一种关注学生何以学会的教学方案――学历案。看到学历案,我们可能会自然地联想到教案、学案、导学案等,它们诸间到底有何区别?

“教案”,教师基本上天天都在写,它一般关注的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体现的更多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太会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及“是否能够学会”的问题,完全是基于教师立场的设计。而“学案”关注的更多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教”案到“学”案,这绝非是简单的一个字的化,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案”侧重对学习内容的挖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目标,进而设计指向“学生怎么学”的过程。又因其具有一定的“导学性”,故有时亦称“导学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无疑是种突破与进步。但“学案”也有局限――不太关注评价,即在整个方案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是否学会”以及“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依照“学案”的结构和内容,它只注重学生如何学的客观程序的安排,忽视或弱化了学生学的有效性即“是否学会”的关注。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t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与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案――“学历案”。其功用主要是对“导学案”的有效性进行深度挖掘、提升和转变,从而促进教学各要素联动一致起来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力求让学生学习的动态需求得到及时有效的评测与满足。崔教授还给学历案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认为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单位的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它是教师设计的、规范或引导学生学习用的文本,是学生通向目标达成的脚手架;它是一种学校课程计划、学习的认知地图、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档案,是师生、生生、师师互动的载体,也是学业质量监测的依据。”①至于为什么叫“学历案”,而不是其他名称,主要是根据医疗专业中的“病历”一词而来。我们去医院看病几乎都有病历,医生对患者疾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后,将相关情况记录在上面,然后这个病历也就成了患者们的健康档案。考虑到治病与教学比较相似,于是就有了“学历案”一词。

总之,学历案就是一种倾向于学生何以学会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完全基于学生立场的,旨在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与“学会”的专业实践方案。其呈现的是学生某一学习片段的完整历程,即从主题内容、学情以及课标的考量分析中,明确期望学生学会什么(目标),然后再来设计应该学什么(内容)、怎么学(实施),提前做好配合指向目标监测的及时评价(评价),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以便灵活调整教学,最后设计作业评估任务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二、学历案的核心要素及其设计

一份完整的学历案,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内容出处、学习目标、评价活动、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检测作业、学后反思”6个基本要素。下面我们主要以学历案的三大核心要素“学习目标、评价活动、学习过程”为考量基点,结合实例来谈谈基于学历案的教学究竟有何价值深蕴,以及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我们将要到哪里?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案来说,目标设计都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果教学是段旅程,学习目标就是我们的终点站,有了明确的目的地,旅游的人才更有归属感与安全感。那么如何来设定与表述学习目标?我们一般认为考量的依据主要有三:教材、学情以及课标。

首先说教材,它既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蓝本,也是师生互动、对话的主要凭借,挖掘、研究教材的重要性自不必言,但怎么去挖掘以及挖掘到什么程度,这就得关注所教班级的学生学情以及学科课程标准了。其次是学情,试想如果我们备的课既能供高二年级学习,也能供高一年级学习甚至可供初中生学习,那么我们的备课一定是有问题的。比如学习经典诗文《将进酒》,一个班级可能在朗读上比较出色,另一个班级可能在讨论交流、理性思辨上比较出色,那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去考量这些才有可能促成学习效益最大化。一言概之,学情绝不能忽视。最后是课程标准,其不仅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定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更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比如语文科,文学类文本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实用类文本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课标中都有具体的相关表述规限。为何会有教师把《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上成生物课、把《看云识天气》上成地理课、把《景泰蓝的制作》上成手工制作课、把《巍巍中山陵》上成导游培训课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没有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备课与教学。另外,学习目标设定时一定要符合全班大部分学生的现实追求,如果我们将《赤壁之战》的文意理解作为一课时的学习目标,那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大部分人无法完成,即使教师勉强教完,学生学习成效也定不如人意。所以设定的学习目标一定是大部分同学通过努力都能达成或实现的。此外,学习目标在表述上还需做到“具体、明确、可测评”。现在很多教案上仍会出现“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之类的目标表述,这样的学习目标显然是欠妥的,学生的爱国之情到底有没有增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吗?如果教师设置的学习目标既不明确也不具体更无法测评,那么这个目标设置的意义何在?为此我们需要将学习目标精细化,可将一个大一点的学习目标分解为2到3个小目标,然后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去完成它。或者是将一个不易评测的目标进行变式,比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请个别同学说说“你现在心中理想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通过这个活动设计从侧面去考量学生是否具备了正确的爱情观,从而初步判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下面以李白《将进酒》为例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表述。首先,从诗歌学习内容角度来看,诵读应是首需考量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从而涵泳探究诗歌意蕴。其次,从学情来看,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多篇李白诗,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行路难》《蜀道难》等,故在知人论世方面,学生已有较好的掌握。最后,根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从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基于以上标准,我们拟将《将进酒》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1.从诵读品味入手,感受全诗豪迈奔放的气势。2.通过交流与讨论,体悟诗人复杂情感与形象。然后为了实现目标“具体、明确、可测评”的特点,我们拟将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二)评价活动的设置――我们已到了哪里?

任何形式、种类的教学设计都有三个问题需要确定:首先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即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表述;其次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即教与学的活动设置;最后确定“学生已经到哪里了”,即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最后的“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即我们通常所指的课后评价,其评价形式或方法现多为客观纸笔式(如课后练习、试卷检测等)的检测,有时甚至是教师口头随意式的、非专业化的(如“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询问检测。于教师而言,此种评价或评价结果至多只是对学习进程的一种追踪;于学生而言,完全是一个游离于或凌驾于学习活动^程之外的孤立环节。概言之,这样的评价是一种“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绝非“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然而后者才是现代教学所追求的“评价”本义,即要求“评价”不再仅限于对教与学的判断,而应该成为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或手段。②正如有学者总结的那样:“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的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的体现,实际上评价就应是渗透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是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学生最终实现与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我们应将评价内嵌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应再让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式、手段式的评价流于形式或走过场甚至无效无用的窘状。

“学历案”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将评价前置的逆向教学设计――从“学习目标”到“指向目标的相应评价任务”到“教师教的活动”再到“学生学的活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就是课堂演绎中,还是从“教师教的活动”到“学生学的活动”再到“相应的及时评价活动”,然后再从“教师教的活动”到“学生学的活动”再到“相应的及时评价活动”,依此将课堂进行下去。其中镶嵌在学习活动后的“评价任务”主要有利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去判定学生是否学会了。如果没有实现目标,那么偏差在哪里?如何去改进?通过这些信息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地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或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总之,将评价活动始终镶嵌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实现“及时评价”作为调控教学的作用,还能够彰显评价在“改善学习、促进学习以及维持学习”方面的本质效用。

因此,就《将进酒》一课,依据前文细化的学习目标,我们拟将设计如下评价活动:

(三)学习过程的设计――我们如何到那里?

学习目标和匹配目标的评价活动设计好了后,下面就是如何实现或达成目标的问题――也即设计学习过程。学历案的学习过程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首先“资源与建议”部分,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在哪里以及学习的重难点,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去克服,等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一整套思路,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地去掌握它、学会它。其次是“课前预习”,通常教师安排的预习都是口头布置,比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忙着说道:“明天我们将要学什么什么了,今晚大家预习一下。”任务虽然布置了,但很不明确,十分粗糙。学生要么不做,即使做了可能效果也不好。“学历案”在这方面则有明显的益处。不仅有明确的任务安排,还有一定的学习提示,这样的预习显然落实得会更好。最后是“课中学习”,也就是教师们口中常说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用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来贯穿的,并且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

那么学习活动如何安排与设计?我们认为一定要基于学习目标来考量,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指向某一学习目标,课堂中从来都不需要无用无效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活动必须是目标导向下的。一个学习目标至少要靠一个或多个学习活动来实现与达成,并且这些活动一定要是任务型的,问题导向的,以此保障学生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此外,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学习兴趣、学习意愿和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但往往忽视教育视阈中的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伴互动的过程,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效与进程。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曾提出:“学习是根植于情境中的。”所以学习活动在设计时还要有一定的情境性,营造贴合学习内容的对话氛围,尽量的让活动与生活接轨,这样能更容易地吸引学生,促其进入学习场域,保其“在学习、真学习”。最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的就是随时引导着学生前进,慢慢地向学习目标这个山顶攀登,避免有人迷失。这么说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是提高了要求,教师既不能喧宾夺主替代学生攀登,又不能无视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随时地观察、引路,通过一连串教的活动牵引着学的活动有效地进行下去。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留下思考或问题解决的痕迹,教师多留点空白。而在安排上,每一个学习活动后面又相应的镶嵌着指向这一学习活动的评价任务,其不仅能够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有效地调控教师的教学进程,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引控下的“学―教―评”联动一体化的“循环补救”式教学。

最后就《将进酒》一课,根据前文学习目标与相应评价的设计,现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整个教学过程设计。

三、余论

“学历案”教学要关注的要素远不止这些,本文主要就学历案基本框架中的核心要素进行论述,限于篇幅,其它要素留待别文特论。总之,追求“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的学历案是一种趋向并呈现学生学习“经历”的教学新设计,其以基于教材、学情及课标的学习目标为教学导向,以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为教学标尺,以目标引领与评价前置下的学习活动为教学主旋律,依据这些核心要素共谱课堂学习新乐章。但是基于“学历案”的教学设计还“在路上”,其还有很多问题待研究,如教师的专业方案设计能力还不足,教师的课程标准重视程度还不够,解读教材以及课标的能力还需专业化培训,本就不堪重负的教师能否有时间与精力去设计如此精细的教学方案,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概言之,新生的学历案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未来的路还很长,望之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

参考文献

①崔允t:《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2016年第6-9页。

篇4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时,(),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篇5

传统的地理教学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人手,来进行案例的分析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违背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的基本理念,不易表现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学生面对枯燥抽象的文字描写,也较难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乡土地理反映了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地理教育乡土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易于理解书本内容,而且使其对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有更深地了解,使地理真正的生活化,为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服务,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具有本土特色的地理资源适时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探究合作,培养他们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开放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能为学生创造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开放系统,有利于培养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成功运用本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

案例一:城市功能分区  前置作业: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小区的周边进行各功能用地的分布调查(包括了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等),调查中解决这么几个问题:l_为什么人民路和新华街一带会成为太仓的商业区?2.太仓新建的居民住宅区集中分布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特点,除了政府的规划因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3.太仓原来的工业集中分布在东郊,现在很多都搬迁到了339省道两侧,为什么?4.开展模拟的“选房购房”活动: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太仓的几处房产,然后对这几处商品房做出比较评价(比较内容有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条件的便捷度、小区环境的完善程度、房屋结构的质量好坏、开发商的资历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购房方案,然后提交调查结果,陈述购房的理由。5.成立专题研究小组(以生活在同一镇上的为一组),利用周六周日对自己所生活的小镇进行调查,从中得出哪些工厂在布局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可能会对当地的水体、大气和土壤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并给这些厂家提出合理的建议。成立专题研究小组,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中有了问题也往往喜欢自己独立研究完成,强烈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使他们不愿意向同伴低头,承认自己的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合作研究的精神,而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可以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让他们在互助合作当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由于前置作业任务明确,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非常感兴趣,调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的小组专门绘制了小镇地图,在图上画出这些有污染的工厂,并在图上做了标注说明;有的小组还拍了照片,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在课上就有话可讲,有据可争,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发言。  案例二:季风水田农业  前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先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特点等有个大概了解,周末回家调查自己村落的农业发展变化状况,从中他们发现虽然太仓处于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可是现在太仓的水稻却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地方已经看不到水稻种植,取而代之的是大棚蔬菜、果树栽培等郊区农业,甚或在浏河、牌楼、新毛等地还发展了观光农业。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和书上所学的不一样,从而使他们对书本的权威提出质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最终得出由于太仓近些年工业化、城市化速度非常快,使太仓的农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些家住农村的同学亲眼目睹了农村近十年的变化,在课堂上更是如鱼得水,侃侃而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会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知识点被简单化,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案例三:旅游线路的设计  前置作业:让学生针对上海游客,设计一条浏河一日游的旅游线路,很多学生对此兴趣浓厚,主动对浏河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浏河镇上有郑和纪念馆(天妃宫,又称娘娘庙)、吴健雄墓园(位于明德高中校园内)、明清一条街、梅花草堂等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分布上很集中,所以早上就集中在镇上游览,体验小桥流水人家,充满古韵的浏河,中午带游客去吃海鲜,下午参观园花园山庄(观光农业园)和长江大堤。整个行程紧凑又合理,使游客既领略了长江雄浑的自然美、古镇婉约的沧桑美,又体验了农家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满足了江海河三鲜的口腹之欲。因为活动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开展调查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上手,上课的时候也能够进行实际意义的讨论,而不象以前的课堂,全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回答问题也是照本宣科,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的师本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学生学习本能的一种抹杀。已经背离了当今教育的主旨,终究是要被时代所遗弃。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插入本土资源的某些内容,学生必然就有话可说,上课气氛就会比较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加探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学生在愉快的交流讨论中就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把新知识、新思想联系到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加了解家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的需要,真正体现了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及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

篇6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不同,本科的工商管理课程不可能完全照搬哈佛商学院的做法.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受教育群体主要为没有实际企业管理实践和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在应用于本科教育时,学生通常难以承担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即使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组织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也会发现案例讨论的深度与期望值相去甚远.二,施行案例教学的教师群体商业经验较为欠缺.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的教师是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的学术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大多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分析案例的思维视角和思维方式,弱化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三,案例教学方法是对传统课堂讲授方法的补充.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给学生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某一理论、观点或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课堂讲授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在传授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存在劣势.这决定了案例教学很难作为本科管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只能作为传统课堂讲授方法的重要补充.基于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案例教学的应用基本上停留在第一阶段,即作为概念或原理的例子、说明来使用.当然,如果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案例研究也可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总体来看,案例在本科工商管理教育中的作用更接近于管理情境模拟文本的解读而非讨论,案例教学的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案例教学的创新模式

    为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有必要根据本科管理教育的特点创新案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明确在本科管理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的目标.与MBA教育期望学生实现决策模式的转换不同,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应当强调对概念或原理在真实管理情境中的还原.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情境中某些现象、问题的抽象概括,剥离了理论或概念发生的具体情境.没有商业经验的学生通常难以迅速地将管理理论与现实情况对应起来,感觉“书上一套,现实一套”,不理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实践价值.而案例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为例,倘若学生能够拿到一个企业管理者每天真实的行程表,就会理解管理者看似普通的工作安排实际上是在履行不同的管理职责.当意识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紧密关系之后,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

    其次,应当选择适合本科教育的管理案例.针对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案例材料应当过滤干扰信息,如可能转移注意力的次要信息,有偏差的、误导性的信息等.案例应描述本科学生易于理解的情境,与所服务的理论情境相近.这使学生易于应用所学理论分析案例,得出一个全面、清晰的结论.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阿伦敦物资公司:电子产品分部》为例,本科生通常很难跳出案例叙述主角———总经理罗杰斯的观点,审视案例的叙述材料是否与真实情况相符,客观、正确地诊断企业产生问题的原因.因此,当这一案例应用于本科教学时,有必要改变叙述主角,删减有误导性的信息,适当减低案例分析的难度.最后,设置有利于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案例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案例讨论专用教室.丰富教师的商业经验,也可以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课堂讨论.以较为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程开始前告知学生案例分析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比重,案例教学结束后及时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成绩反馈越及时、准确,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3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篇7

教学内容分析

《侗乡稻草龙》是我校根据本地侗族稻草龙的编制工艺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开发的一节校本美术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该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稻草龙编制方法的学习,了解中国龙文化和侗族稻草龙的文化内涵,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与传承之情,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但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了解不多,对民间编制工艺的接触更少。这节课是现场比赛课,授课对象为沈阳的中学生,他们都是第一次接触侗族稻草龙文化和学习稻草龙的编制工艺,对制作材料、编制方法很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本课是手工制作课,内容新奇,稻草龙的造型十分精致、美观,因此,学生对学习内容会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我国的龙文化、侗族稻草龙的由来和相关的文化知识,能说出稻草龙的造型特点;学会用稻草等线状材料,通过折、捆、抽、拉、扳等编制手法,制作简易的稻草龙。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谜语”“析造型”“学方法”“求创新”的学习过程,以学习、分析、操作、创新、合作等方法,完成简易的稻草龙的编制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编制侗族稻草龙的乐趣,感受中国龙文化和侗族稻草龙的艺术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了解侗族稻草龙编制工艺的实用价值,激发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与传承之情,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龙文化和侗族稻草龙的相关知识,学习简易的稻草龙的编制方法。

难点:编制方法的运用和造型的创新表现。

教具准备

教师:稻草龙模型、糯谷草、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糯谷草、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导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看大屏幕,你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课件出示谜面: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 罢?)

学生甲:蛇。

教师提示:我们中华民族最信仰什么啊?

学生齐答:龙。

教师:对!这个谜语其实是一个口口相传的画龙口诀。从口诀中,我们知道了龙是多种动物精华部分的结合体。除了造型特征外,同学们对龙还有其他的了解吗?谁来说一说自己对龙的认识?

学生乙:龙是我们崇拜的对象,是十二生肖之一。

教师请其他学生对这名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然后以掌声表示肯定。

教师继续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对龙的认识,但是学生显得有些拘谨,答不出来。

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并提出要求: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老师希望你们课后多去了解关于龙的知识,能对中国龙有更多的认识……

教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民族的象征,我们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同学们,我们应该传承龙的精神,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要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爱护学校……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声音宏亮地回答:能。

【设计意图】以猜谜导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龙的造型特征;通过对龙文化的介绍,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了解舞龙习俗

教9币介绍:正因为我们对龙非常崇拜,龙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我国民间就产生了很多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其中,舞龙(图1、图2)就是一项重要的活动。舞龙作为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娱活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地人们舞的龙,它在外形和制作材料方面都各不一样。人们在保持龙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各自的创新,形成了各地的特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简单了解民间的龙文化和各地龙的造型的不同特点,为侗族稻草龙的导入做铺垫。

3.介绍侗族稻草龙、出示课题

教师:在老师的家乡广西桂林市龙胜县的侗族地区,人们舞的龙也非常有特色,我们—起来看一看。

教师播放《稻草龙》视频,展示侗族民间艺人舞龙的场景,然后提问:侗族人舞的龙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学生回答:稻草。

教师介绍:是的,侗乡的龙就是用老师手上的这种草编制的。这种草叫糯谷草,也就是糯米的稻杆,是稻草的一种,所以,我们把侗族人编的这种龙叫做稻草龙。(图3、图4)

教师:侗族人为什么要用稻草来编制草龙呢?这与稻谷作物的生产密切相关。在古代,侗族人民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的威胁,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能掌握风雨而又十分威灵的传说中的龙身上,于是,他们用稻草制作成龙的模样在田间地头舞动,认为这样可以驱走虫害,带来丰收。虽然侗乡的龙是用稻草编制的(图5),但是同学们可不要小看了它,它已经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啦!现在,稻草龙主要用于祈福和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的表演。它因为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形态生动,在各种场合展示时,深得人们喜爱,甚至还被一些文化机构收藏。(图6)

教师:看到这么精美的稻草龙,同学们想不想也来学一学这门手艺?

学生兴致盎然地回答:想!

教9币: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稻草龙的编制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侗族稻草龙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敬佩之情和学习制作的兴趣。

二、教授新知

1.了解稻草龙的结构特征

教师:为了让大家在制作时更得心应手,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在学习编制之前,先了解一下稻草龙的结构特征。稻草龙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组成的。(图7)编制一条大型稻草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编制的稻草龙原型是这样的。(图8为教师边讲解边展示浓缩版稻草龙造型实物)

学生发出“哇”的赞叹声。

教师:这是老师将大型稻草龙浓缩提炼做成的。刚才同学们发出的赞叹声,说明了你们对老师编制的这条稻草龙的喜爱和肯定。虽然这条稻草龙很小,但也花了老师好几天的时间来完成,因此,这节课我们只能学习编制最能体现龙的特征的部分—一龙头。

教师展示简易的龙头造型实物。因为单独的龙头和完整的龙在造型的精致、美观上有一些差距,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

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分析龙头结构(图9),强调学习编制龙头造型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龙头造型。若是学会编这个龙头,你就学会了整条稻草龙的编制。

教师将龙头基础部分和龙鳞实物做对比,引导学生理解编制的方法:两者的形状是一样的,只是形状的大小和材料的数量不同。

教师:我们编的这个龙头造型,也可以当作一条完整的龙来看待。

教师拿起龙头造型用手比划,学生自然地跟着说出了相应的构成部分,学习兴趣又被调动起来,很想马上动手体验一下。

【设计意图】有序降低稻草龙的制作难度,让制作技术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中实现,使学生获得更多体验,同时以对比、说明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编制前的准备

教师请各组学生检查一下相关材料和工具(图10),然后介绍制作的步骤和方法:①编制龙的上、下颌(图11);②将上、下颌合并——龙头雏形(图12);③创意做出龙头的完整造型;在编制过程中,要用到捆、折、扳、抽、拉、剪等基本的编制手法,也可以自创编制方法。

【设计意图】请学生检查学具的准备情况,让学生对编制的步骤和手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3.学习编制

(1)编制龙头造型的上、下颌

教师强调:这一步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整条龙的完成程度,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看、仔细学。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颌的上半部分的形状,并让他们思考:如何编制才能使其逐渐变宽?

播放编制演示视频,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①运用了哪两种编制手法?②每次增添稻草的根数有什么变化?

看完视频,教师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齐答:运用了折、捆的方法,每次加的稻草逐渐增多。

教师补充:对,运用了先折、后捆的编制方法;共加横向稻草6次,每次增加的草的根数逐渐增多。下面请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一名学生负责保管、分发材料,另两名学生—个做上颌,—个做下颌。

教师引导学生按步骤编制第一步至第五步(图13至图17)后,学生自主完成后续步骤的制作。(图18至图21)在学生制作过程中,重复播放编制方法演示视频,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处理存在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组合作默契。

(2)合并上、下颌,组成龙头雏形

教师:通过上一步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已经把龙的上、下颌编制完成,有个别组还没达到重复加横向稻草6次的要求。不过这不会影响后面的编制,只是制成的龙头会稍小一点。

教师请学生将制作好的上、下颌合并、捆紧,并提醒,在捆时将下颌略向里收一些。

(3)创意做出龙头造型

教师:糯谷草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采用不同的编制手法,对龙头进行创意性编制,让龙头的造型更加美观。

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创意步骤。第一步,由教师演示,抓住下颌的适当位置,用力向下扳,再将下颌的前面部分向上扳。第二步,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扳上颌部分,学生不敢用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用力扳。第三步由师生合作完成,用一根稻草从龙头的第四节处捆紧。第四步,教9币演示将捆紧部位向前抽、拉。第五步,教师点明,只要加上龙眼、龙须、龙角和龙舌,就可以完成龙头造型了。(图22)

教师请学生观看创意编制方法演示视频,然后提出制作要求:各小组在老师制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编制出夸张、有趣、有创意的龙头造型。

学生制作,教师循环播放创意编制方法演示视频,并巡视指导。(图23)

【设计意图】将编制方法分步骤逐层教学,每一步出示范图,设计相关问题,教师演示及播放演示视频,引导学生解决本步骤的技术要点,使编制难度降低,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三、展示体验

教师邀请1至2个小组展示本组制作的龙头,说一说作品的独特创意之处。

展示作品的学生显得有些缺乏自信。教师请其他学生说一说这件作品的特点。

学生齐答:下巴很大。

教师:很不错,这样显得很大气。

教师对另一组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性点评:这条龙的眼睛是蓝色的,也很有创意……

教师小结:刚才在展示时,同学们可能觉得自己做的没有老师做的那么精致、好看,所以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你们第一次学习制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每件作品还都包含着自己的创意呢。以后你们多加练习,一定会比老师做得更好、更有创意。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稻草龙,跟着老师—起体验舞龙的乐趣吧。

教师播放舞龙音乐,师生体验舞龙的乐趣。

【设计意图】不仅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表现和制作创意进行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互评,锻炼其表达能力。舞龙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

教师:稻草,在一些人眼里是价值很低的东西,但是侗族的民间艺人却用它制作出精美的稻草龙。不仅如此,他们还用稻草编制出很多其他的形象,如草狮、鱼……(图24至26)这些都是变废为宝最直接的例子。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形象是不是只能用稻草来编制呢?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代替它?

学生踊跃回答:毛线、狗尾巴草、铁丝……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到的材料后小结:呈线状的、不太软(如毛线)或太硬、太粗(如钢筋)的、有柔韧性的、可用手直接塑形的材料,都可替代稻草用来编制。因此,没有糯谷草,你们也可以用其他材料学习稻草龙的编制。当然,除了线状材料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变废为宝的材料,这有待于同学们今后的发现和创造。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制作材料不是唯一的,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技能是有用的,让教材内容突破地域界限,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同时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篇8

一、课堂提问,把握情感和脉络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昨天我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我检查一下预习成果。谁能具体介绍一下归有光?

学生:归有光,字熙甫,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代表作品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教师:非常不错!这位同学在课下是做了功课的。下面我来对归有光的生平遭遇进行相应的补充。(投影展示归有光的画像及生平经历)

教师: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却仕途坎坷,连中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60岁中进士,虽任县令职,却一生郁郁不得志。虽然如此,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令人交口称赞的《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是他19岁写的,后来他又补写了两段。

教师:课下你们都做了相应的预习,下面我们就自由诵读文章,然后说说作者在文章中都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在这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中,哪些是可喜的事情,哪些又是可悲的事情?

学生:可喜的事情是作者在项脊轩内度过的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以及作者在项脊轩内与祖母、妻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可悲的事情有很多,包括母亲、祖母和妻子的先后离世以及家道的衰落等。

教师:这位同学将文章分析得很透彻。还有没有补充?

篇9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时,(),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篇10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光现象”教学设计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韩同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具激光笔、蚊香、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坏、空烧坏、喷雾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第二章“光现象”(板书)。二、进行新课(一)光源师: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生:讨论交流。师:对,我们小学自然课学过。师: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生:讨论。师(板书):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蜡烛电灯师: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称之为光源。像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师: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二)光的传播1.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2.猜想。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老师却猜想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就是说,光的传播会发生改变。(板书)3.设计实验。师: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显然,科学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今天,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4.进行实验。(生讨论,师指导)师:下面我们欢迎这一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展示:生A:用激光手电沿白纸照射,显示轨迹……生B:沿激光射出喷雾,发现一条光束……生C:激光手电(蚊香)。生D:激光手电(水)。5.分析论证。师:刚才同学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这些物质中,光是怎样传播的?6.评估。师:同学们想想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结论)——评估师:刚才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有没有同学也验证过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有(展示)。没有(师:请同学再设计实验,探究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边讨论,边实验)(生讨论,师指导)展示:生A:激光手电照射平面镜,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生B:激光手电斜射盛水的酒瓶,光发生偏折,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变。师:同学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出示课件)师:嗅,原来光的传播方向还可以发生改变!可见老师的猜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刚才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出示课件)。师:对比这三种现象,此时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请分组讨论。7.提出问题:(生讨论,师指导)光为什么有时沿直线传播,有时传播方向变了?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情况,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在什么条件下光沿直线传播?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并提出了这么多新问题,下面让我们都来当一次小科学家,探究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8.假设。师: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刚才的实验现象,对这一问题(指板)提出自己的假设。(生讨论)展示:光从一种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板书)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假设?生:实验中光从空气进入另一种物质(水)时,方向变了。师:光从一种物质(体)射到另一种物质(体)时,说明光经过了几种物质?也就是说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9.设计实验。师:到底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来验证(师巡视指导)师:哪个小组说说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展示:A.激光手电照射平面镜。B.激光手电斜射有烟雾的白酒瓶。C.激光手电照射玻璃砖。D.激光手电斜射烧杯(奶或红酒)。师:我们看不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能否改进?10.分析论证。师:通过实验,同学们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指板)。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能否说出光在什么条件下方向不改变(沿直线传播)?师:(补充板书)1.特点: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11.评估。师:在刚才的探究过程中,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天所说的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说法不很严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做进一步研究。12.应用。(课件:(1)开凿大山时,为什么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2)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毛毛想想在烈日下怎样防晒?)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把桌子对齐,你能说说刚才是怎样做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三)光速师:节日放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响声,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生:(讨论)光速大于声速。师: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关于光速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请自学课本。三、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讨论交流。四、布置作业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故事中有哪些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