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3 22:10: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1

一、供需框架

为了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新制度经济学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类。在这一领域成绩最为突出的是V?w?拉坦(VenronW?Ruttan)和林毅夫。v?w?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舒尔茨和诺斯等的理论推进了一步。

二、主体博弈

一般来讲,SNA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官方)。供给结构单一、成本巨大、投资期长,风险远高于收益。官方供给SNA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因而SNA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相比而言,SNA需求主体则不同,它由政府、企业、个人所组成。需求主体多元化,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标(动力)不同(注: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标,类似诺斯的术语“外部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需求目标基本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比较;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经营的市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现;对个人而言,其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险,即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最大化。

SNA供给与SNA需求主体、目标既然存在上述差异,同时,SNA所具有的巨大信息含量和丰富的方法,使人们在考虑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时,必须首先对SNA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引导机制加以重视。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相对于供给主体的单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SNA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可以说,SNA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减少SNA供给,二是增加SNA需求。然而对于SNA来讲,显而易见的是,政府的供给如果是理性原则下的行为,一般是增加而不会减少。由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因而最好由政府来承担,在此政府不妨进行“垄断生产”。客观地讲,消除SNA需求缺口最好由增加SNA需求着手。潜在需求主体、目标的显性化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在SNA中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并且,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古典经济学中萨伊定律(Say’sLaw)所描述的现象,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特殊功能,扩大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及优势的宣传,以及安排相应配套的措施来进行SNA的强制性推扩,即强制性变迁。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制性变迁。

四、为什么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维护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力工具,其作用就在于减少国家机器运行的交易费用。因此,以制度变迁为背景考察的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强制性的特。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认识,制度安排中“搭便车”的问题也是决定国民经济核算强制性变迁的原因。

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认识: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邱东教授提出的。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属性上就具有了公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

这一论述可以归结为两个理论: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制度安排的公共产品性质。作为第一个理论基础,来自信息经济学关于“信息作为一种商品”的研究,信息是商品的关键是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在这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有萨缪尔森、海德和阿罗。信息是公共产品,自然以信息库出现的国民核算体系也就具备了这种特点;第二个理论基础,来自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产品,而这个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

两种理论基础,决定了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这一性质。所以,不管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还是单独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国民经济核算变迁就应该是强制性的。

(二)解决制度安排中“搭便车”问题

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搭便车”是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们看来,公共产品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之一。“搭便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可以简单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从而使创新者缺少激励。

五、较为一般的集体行动(注:此说法是为了区分统计与一般制度分析中的集体行动)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诱致性安排,可能会是政府更看重的。因为,政府需要了解权力以外的变迁因素。在强调制度变迁主要力量的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变迁是强制性的;而在强调核算变迁的目标等方面时,这种诱致性变迁就更重要了。

诱致性变迁的主体一般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通过诱致性安排所达成的变迁,其制度结构的稳定性也更高。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整个社会的市场应用结合更接近。而根据杨仲山的论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部本身是市场化的。

在改革初始阶段,政府的强制力是最突出的,其他经济主体的作用在这时是较难发挥的。因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各种利益团体、利益个人可能会感到,这种变迁的起始与他们无关。他们作为个人的、集体的行动并不会影响改革的发生,但接下来情况就会有变化。在目前情况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为政府管理经济服务。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会增加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他们需要通过这种工具(或制度)提供的相关服务,来帮助自身增强竞争的实力。因此,各经济主体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方法的需要会增加。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来说,其实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核算微观化要求”。

篇2

    二、主体博弈

    一般来讲,SNA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官方)。供给结构单一、成本巨大、投资期长,风险远高于收益。官方供给SNA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因而SNA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相比而言,SNA需求主体则不同,它由政府、企业、个人所组成。需求主体多元化,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标(动力)不同(注: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标,类似诺斯的术语“外部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需求目标基本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比较;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经营的市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现;对个人而言,其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险,即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最大化。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相对于供给主体的单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SNA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可以说,SNA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减少SNA供给,二是增加SNA需求。

    四、为什么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认识: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邱东教授提出的。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属性上就具有了公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

    (二)解决制度安排中“搭便车”问题

篇3

1 绿色国民经济的理论概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绿色国民经济的根本和重要依据,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损耗的成本费用以及环境损耗的总量指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将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因素之后的经济成果进行准确的展现。其实,绿色国民经济是真实反应出国民经济增长净正效应,绿色国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简而言之,只有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作以全面统一的核算,一方面,在绿色国民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将会逐渐转变原有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有效缓解和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环境资源的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相统一的局面;另一方面,绿色国民经济将自然资源成本以及环境损失成本都列入到绿色国民经济的范畴中来,从而使人们对于资源和环境的重视程度提升;最后,绿色国民经济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了政府工作由以往的传统GDP为业绩考核为标准的观念的转变。

2 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如今,绿色国民经济的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然而一些专家学者却对此有着不同看法,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和认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本质,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落实,环境保护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关键性内容,然而一些领导官员却一味的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没有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没有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工作中来,忽视了资源环境的重要性。绿色GDP的最后总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写协调发展和进步,从而完整的体现出国民经济活动的优秀成果,绿色GDP的运用将会迎来干部考核体系的彻底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干部政绩的考核都是以GDP的增长为基本的标准和依据,必须在此基础上与社会进步和环境的协调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考评,因此很多干部就会有一些怨言和想法,这对实际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不完善

现阶段,进行绿色GDP的核算还不够充分,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关键就是对于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资源消耗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因为环境的破坏程度和经济发展的步调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也就为环境成本的计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因素很难准确的把握。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对于绿色国名经济核算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之久,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总的来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上还存在继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由于每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其核算制度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和系统权威性的理论体系作为参考,在核算工作中,由于核算不够系统全面,核算误差,等导致结果存在偏差,也将无法真实的表现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3 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的方法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探索绿色国民核算体系方法

在大力倡导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原有的过分注重经济指标,而对环境效益忽视的评价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调整,积极推动全社会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队伍中来,除此之外,还必须不断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积极开展和投入到环境污染、生态损耗和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中来,实时统计和核算试点。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做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同时,将其列入到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中来。

(二)构建完善的评价标准

要实现发展绿色国民经济的最终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尽力完善系统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完善的环境统计标准加以规范,从而对环境问题达到有效的统计。第一,自然资源的统计,其主要涉及到土地、石油、煤等,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森林等,和水资源等。第二,生态环境的统计,所包含的内容有:土地、森林以及水。这里要强调就是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时,要同时将生态效益和环境损耗同时考虑在内,就拿森林生态环境来说,生态环境主要带来的效益就是对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主要造成的损耗就是由于肆意的砍伐以及破坏所致。第三,全面统计环境污染的状况,实现全方位的检测和防治,准确了解和把握对环境造成影响、损坏人们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各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防治的成本。

(三)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绿色GDP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为绿色GDP的核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绿色GDP核算制度的推行政策。对于绿色GDP核算的内容、形式以及所涉及到的范围明确到位,建立绿色GDP并将其应用到干部考核环境会计审核制度中来,使绿色GDP的核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对“三废”再利用价值进行定位,由“三废”所产生的环境损失应该被排除在外。只有国家充分认识到“三废”再利用的重要价值,并将其落实到位,才能有助于绿色国民经济增长稳步增长。通过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增加调整项,将“三废”再利用价值列入到调整项的范围中来。

(四)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在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中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加以学习,实现核算体系能够紧跟国家通用体系的步调,使其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还要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一些相应的配套机制,比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宣传与教育机制,使更多的民众对绿色国民经济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来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并以此来运用相应的指标来加以衡量;建立起环境损害补偿机制,使环境损害的承担着得到相应的补偿措施。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国民经核算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无法适应当今的时展背景,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和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核算的方法和内容,重视环境资源的影响因素,促进和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张宏亮.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04:93-98.

篇4

BEA每五年调整一次国民账户核算体系,这是第十四次调整,也是1999年将计算机软件产业纳入统计以来的最大一次调整,主要包括:(1)将私人和政府的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产;(2)将私人用于娱乐、文化及其他艺术创作的支出作为固定资产;(3)扩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住宅的所有权转移成本,改进相关资产价值和使用寿命统计;(4)房屋交易时的多项税费和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赤字等也将并入计算,以权责发生制来测度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的交易,将养老金计划视为金融企业部门的子部门;(5)对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中的工资和薪金统一按照权责发生制估计。

日本政府宣布将于2016年采用新的GDP核算标准。由于基础数据不足,新标准未考虑将娱乐作品计算在内,如果加上动漫作品等知识产权的价值,GDP将有扩大空间。相比其他国家,日本GDP的增加率将更大,因为在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的同时,研究开发基地仍然留在国内,并一直保持了高水平的投资。据日本内阁府统计,如果将研发费用纳入GDP,日本的名义GDP有望推高3.1~3.4%,被推高的金额将达到约15万亿日元。

此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已经采用了加上研发费用后的新核算标准,GDP上调了约1.1~1.6%。欧盟将在2014年采用新的GDP核算标准。

全球国民经济核算演进新趋势及其影响

1.SNA的修订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新。2009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SNA-2008(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 ),并鼓励各国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这一新的国际标准。SNA-2008(“新国标”)对SNA-1993作重大修订的44个核心议题,几乎贯穿了SNA的所有内容,但它更加关注政府公共服务活动、资产、金融服务和国际经济活动,强调对国民经济账户的拓展应用,新增加的内容基本都是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基础,扩展在新经济环境和重要核算问题上的应用。

SNA-2008版本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

(1)对生产性资产分类进行了较大幅度修订,并扩展了资产边界。主要包括:生产性资产不再区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原称为“无形资产”的资产改称为“知识产权产品”并进行了扩展,将该类资产划分为研究与开发(R&D)、矿藏勘探与评估、计算机软件与数据库、娱乐、文学或艺术原作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产品;将军事武器系统确认为生产性资产等。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R&D的资本化,由于R&D由原来的中间消耗转变为固定资产下的知识产权产品,即转变为资本,这一变化将产生以下影响:

一是资产规模及结构发生变化。资产分类的细化和资产边界的延伸,使得固定资产规模加大,非生产性资产减少;知识密集型行业资产规模加大;科技创新活动活跃地区的资产比重上升。2013年,美国R&D投资重点领域有生命科学、信息通讯、能源和新材料领域。这些领域的资产比重将会有所加大。

二是增大GDP统计数值。SNA-1993中,研发作为非生产性资产中的以无形资产摊销的方式计入中间消耗,因而不构成增加值。而SNA-2008中,研发是作为资本处理,因此将全面影响GDP统计数值。经过新方法的调整,美国1929-201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向上修正0.1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GDP增长从2.4%上调到2.5%,2011年GDP增长维持1.8%不变,2012年GDP增长从2.2%上调到2.8%。

(2)引入资本服务的概念。新增了一章来阐述资本服务的功能和表现,从而在SNA中引进近年来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此外,SNA-2008引入了金融衍生工具类别,对金融主体进行了新的划分,扩展对金融资产的核算。

2.开发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全面性不足问题。与以往相比,SNA-2008明显的一大变化是对卫星账户的内容进行了扩展与补充,将SNA-1993之后开发的卫星账户纳入到了SNA-2008。如国家资产负债表核算、环境核算账户、旅游卫星账户、卫生卫星账户、未付酬的住户活动等。

SNA-2008新核算方式推出后,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和国民经济核算专家组最重要的工作是推动SNA-2008的实施,并强调联合国成员国要根据全球实施方案,制订实施SNA-2008的本国方案。当前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已相继启动新标准,欧盟和日本也提出了实施的时间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仍采用SNA-1993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方式明显滞后。

建立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国2002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运行了10年多,已经明显滞后于国际新标准,此外,中国经济增长需要淡化传统GDP导向思维,加快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并以此为标尺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与SNA-2008接轨。其一,确定优先实施的领域。SNA-2008涉及生产性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产品的修订比较多,而且知识产权产品测度的难度较大,基础资料难以获得,国际上也没有通用的标准。因此在实施时,应结合中国基础资料的可获得性来确定重点研究改进的方面及优先实施的顺序。其二,逐步细化资产分类。目前,中国在核算支出法GDP 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仅分为住宅、非住宅建筑物、机器和设备、土地改良支出、矿藏勘探费、计算机软件、其他七个主要类别,由于基础资料的限制,没有对研究与开发、数据库、娱乐、文学或艺术原作、非生产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进行核算,与SNA-2008建议的分类差距较大,因此须对资产进行进一步细分。

2.完善国家资产负债表账户核算。编制资产负债账户,完整地反映国民经济乃至各经济部门经济循环全过程。按照经济活动的观察时间,经济循环表现为一定时期的经济流量及在某一时点上的经济存量,只有将反映经济存量的资产负债账户与反映经济流量的账户相结合,才能完整反映国民经济乃至各经济部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国家统计局曾于1997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出版《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迄今为止还处于试编阶段,尚未公布数据。应加快编制国家、金融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以反映国家国民财富存量和资产负债表结构及风险状况。

3.完善R&D统计与核算。中国的R&D统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初步建立了依托于科技统计制度的符合国际标准的R&D统计制度。但现行R&D统计制度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如统计范围不全面,存在遗漏;专门针对R&D活动的统计指标较少,分类不够细致;缺乏详细行业分类的R&D统计等。此外,如果将R&D纳入固定资本形成,还需要研究解决作为资本的R&D 的界定问题、R&D 产出的评估问题、R&D 价格指数的编制问题、R&D 资产存量及折旧率的确定问题等。

因此,为了加快完善R&D核算,建议:(1)开展专项工作,分析测度R&D资本存量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2)进行R&D和知识产权资本普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中国R&D和知识产权统计核算体系;(3)研发和建立中国R&D卫星账户。

4.研究制定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联合国SNA-2008作重大修订的44个核心议题,几乎贯穿了SNA的所有内容,R&D核算只是其中之一。但从整体看,修订更加关注政府公共服务活动、资产、金融服务和国际经济活动,强调对国民经济账户的拓展应用,新增加的内容基本都是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基础,扩展在新经济、环境和重要核算问题上的应用。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协调,研究制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5.加大R&D税收激励政策,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国外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是放在R&D的投入上,而中国现行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的优惠重点却在生产投入和应用环节,对R&D活动的支持较为薄弱。因此,未来税收激励政策应加强对R&D投入的优惠力度。

篇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索求与影响愈来愈大,造成了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当严重。水资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各种自然灾害加剧,使得环境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局面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总共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就占了80%;在全国2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中,西部地区占到了9O%以上。总体上说,西部地区主要面临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三大生态环境问题。在目前西部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的大调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西部经济的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现行GDP核算进行修正,计算绿色GDP,对西部地区经济活动实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时引入资源环境核算。

一、对现行GDP核算的修正:绿色GDP核算

现行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二是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环境保护支出。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退化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绿色GDP核算,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为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环境经济核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总体或平均的角度看往往意义不大,所以,环境经济核算工作的实施应以地区为主,国家为辅;空间结构与总体趋势有机结合。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环境经济核算

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即使是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很长时间也难以恢复,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性质是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不能为短期的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从资源存量上来说,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确实存在着潜在的优势,但要把这些潜在的优势转化成实际经济优势,则主要依赖于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而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否则得到的是无效的或虚假的经济增长,它可能带来当前局部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说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实际上,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用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观点来讲,就是在贫困地区的发展中要注重该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既必须使资源存量的增加值大于资源存量的减少值,使流量意义上的资源盈余成为现实,如果历年都出现流量意义上的资源赤字,则必然会出现资源枯竭的结局,那么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不了。然而,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由于GDP指标的局限性,使得开展资源存量均衡分析成为难题,于是建立环境资源核算就提上了日程。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路

在我国,构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其核算思路是: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核算;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核算以及绿色GDP、绿色NDP(国内生产净值)、资产负债存量、.国民财富等环境经济综合指标的核算。西部地区环境经济核算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部分,其核算原则与全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一致,但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别要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

1.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十分重要的核算表现形式。从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的特点出发,目前主要对自然资源实物量进行核算,包括期初期末资源存量;由于自然增加或减少、经济发现或使用等引起的期内资源流量,如使用量和耗减量等。为此设置了如矿产能源资源的储蓄量一耕地面积的耗减数,淡水资源污染和水质下降程度,森林的采伐量、草地面积耗减量等相关的实物量指标。建国五十多年来,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等主管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统计数据,为西部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开展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物质损耗只有通过价值核算才能进行总括反映,并进入GDP体系,进而对GDP进行相应的修正。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核算期内一国或一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自然资源“实体性”物量耗减,这些耗减的价值反映便构成耗减成本。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西部地区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多次消耗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耗减成本的核算,首先应按上述实物量指标及相应的明细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分类统计的结果核算资源环境的存量、使用量和耗减量,及相应的价值量。

(2)环境降级成本核算。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资源环境损失成本的核算,可先根据上述实物量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资源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那些资源环境没有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超标或未达标的差额是多少,对资源环境质量恶化的关联度和破坏程度有多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恶化程度估算其损失成本。

在实际核算中。根据估价方法的不同,对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实际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明确发生、实际支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虚拟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不能直接体现、需要以间接方式估算的资源环境成本。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大部分为虚拟成本,环境降级成本中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是建立西部地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关键。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才能准确地反映本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完整、客观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才能更好地完善、实施资源环境政策以及使经济政策与资源环境政策有机的衔接配套,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是要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体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终逻辑顶点。只有将其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才能正确反映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及自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完整代价,反映资源对经济的潜在支撑力和环境容纳度,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核心内容是计算绿色GDP。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对GDP的计算忽略了资源环境的价值存在,将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分割开来,利用绿色GDP核算方法可以将经济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作为经济产出的投入加以核算,求得当期由资源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量,即绿色GDP。

计算公式为:绿色GDP=GDP-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

西部地区计算绿色GDP存在两种核算范围和计算公式:

第一种是封闭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在本地区计算耗减;西部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只计算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退化的成本,不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一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第二种是开放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使用的自然资源产品,统计为在本地区经济活动导致的自然资源耗减;西部地区排放污染物造成内外环境退化的成本,都由本地区来计算和承担,以反映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人、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2=GDP-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跨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不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的绿色GDP,其关键是估算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的计量有不同的层次,具体计算时可以分步进行。

第一步,按自然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扣减:

绿色GDP.赍源=GDP一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绿色GDP2一资源=GDP一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输入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一本地区输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

第二步,按环境降级成本进行扣减:

绿色GDP.环境=GDP一本地区环境降级成本

篇6

森林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通过开采利用森林资源,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的过渡使用导致了资源的耗竭,并附带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

黑龙江省伊春是一座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林区城市。小兴安岭纵贯全境,行政区划面积 3.3 万平方公里。因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而闻名遐迩,素有“红松故乡”的称号。

伊春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森林资源最为突出。伊春市 2007 至 2011 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截止 2011 年底,伊春市森林资源总面积 3920620.8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84.2%,活立木总蓄积量 2.7 亿立方米。伊春市境内的红松原始林,其面积和保存完整性均为亚洲第一。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同时,其境内还拥有兴安落叶松、水曲柳等各种珍稀名贵的针阔叶树种达 110 余种。

伊春市作因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众多问题。不得已实行封山育林政策,但是森林资源对于伊春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森林资源的价值,以及如何正确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时调整发展重点,依靠木材深加工业、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探索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局面,对于伊春市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1.1.1 传统 GDP 的弊端

随着资源、环境、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的显现,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传统的GDP 核算体系是以耗竭有限资源的方式来加快经济的增长,传统 GDP 的核算体系单一的以通过市场交易和价格衡量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为依据。因此,传统 GDP 核算体系忽视了维持经济的持续生产能力,最终而将导致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在传统 GDP 核算体系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因素均被排除在外,不予核算。与客观规律更加违背之处即为:在该核算体系中,因经济发展而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的成本、费用。这部分不仅仅不会减少传统 GDP的总量,反而凭借其实际发生的经济效益而被加入 GDP 总量之中,不减反增,与实际、客观规律严重不符。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林业生产总值统计仅仅统计采伐森林和营林等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收益,基本忽略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的森林资源自身价值、森林资源浪费的成本、森林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损失。

通过上述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反映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与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规律不相符的缺点和不足。如果继续沿用,不仅会造成经济指标的混乱,甚至会造成一系列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在当今时代,传统 GDP 核算体系不能全面、科学的反映经济发展指标,应该得到创新和改进。

1.2 绿色 GDP 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文献综述

结合传统 GDP 核算的缺陷和开展森林资源绿色 GDP 的必要性两方面内容,联合国、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挪威、日本、墨西哥等在内的众多国家,已开展了以资源核算理论、方法、模式的创新研究。

1.2.1 绿色 GDP 森林资源核算国外研究状况

根据 1992 年颁布的《21 世纪议程》:“提倡研究将森林所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各种方法,建议创新、采用和加强核算森林经济和非经济价值的具体方案。”在接下来的时期内,众多国家和国际机构针对森林资源的绿色 GDP 核算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在理论结合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2章 森林资源核算相关理论研究

2.1 资源核算理论基础

2.1.1 资源价值-价格理论

资源的价值-价格关系问题的本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如何从资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另一个是从生产价格如何推导到市场的实际价格问题。

面对资源价值-价格这一系列理论,应该以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为开端,经过大卫李嘉图的一元劳动价值论,直至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源价值-价格理论体系才日渐完善。而其中以马克思所创造的价值价格理论最为着名。

在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生产的价值和价格理论在数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统一性。即:价值总额与生产价格总额相等;剩余价值总额、利润总额以及平均利润总额三者之间同样具有恒等的关系。

“商品价格本质上就是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劳动的价值货币形式表现”。通过分别对“商品生产价值”和“商品产品价格”概念的界定完成,这样就可以将前后两个因素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某种理论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源价值与价格理论中,前者是基础和前提,而后者则为延伸和扩展。

2.2 资源核算基本方法

2.2.1 传统 GDP 核算基本方法

从价值形态看,GDP 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GDP 是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创造并分配给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GDP 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GDP 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式,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 GDP 及其构成。

(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成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第 3 章 借鉴国外先进核算经验及

启示..................19 3.1 国外主要国家实践成果对比分析......................... 19

3.2 对伊春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启示.................... .... 20

3.2.1 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绿色核算试点............................ 20

3.2.2 应该构建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20

3.2.3 将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1

第 4 章 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模式设计.................23

4.1 基本思路.................... 23

4.2 模式设计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24

4.2.1 设计依据........................... 24

4.2.2 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4

4.2.3 可行性分析.............................. 25

4.3 森林资源核算数据来源、处理和转化..................... 28

第 5 章 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研究............37

5.1 伊春市森林资源概况....................... 37

5.1.1 伊春市基本情况........................ 37

5.1.2 伊春市森林资源情况................................ 38

5.2 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核算........................ 38

5.2.1 伊春市森林资源实物量统计........................... 38

5.2.2 伊春市林木价格的确定........................... 39

5.2.3 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量核算..................... 41

5.3 伊春市森林资源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核算............... 43

5.3.1 伊春市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 43

5.3.2 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核算................ 50

5.4 伊春市绿色 GDP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51

5.4.1 伊春市绿色 GDP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51

5.4.2 伊春市绿色 GDP 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52

第 5 章 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研究

前四章对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核算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方法研究,进而本章将对黑龙江省伊春市 2007-2011 年森林资源核算做实例研究

5.1 伊春市森林资源概况

5.1.1 伊春市基本情况

伊春市境内为低山丘陵区,小兴安岭主脉由此向东南延伸。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630 毫米,年均气温 1.0℃。1948 年开发建设,1958 年建市,现为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辖伊春、南岔、翠峦、友好、新青、西林、美溪、金山屯、五营、汤旺河、乌伊岭、红星、乌马河、上甘岭、带岭 15 个市辖区、嘉荫县及 16 个林业局,代管县级铁力市。是中国重点林区之一,有祖国林都和红松故乡之称。如图 5-1 所示。

5.1.2 伊春市森林资源情况

伊春市 2007 至 2011 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截止 2011 年底,(1)森林资源面积总面积 3920620.8 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 3299831.7 公顷,占总面积的 84.16%,无立木林地面积为 76249.6 公顷,占 1.94%,其它面积为 544539.5公顷,占 13.89%。(2)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 275532946(立方米),在活立木总蓄积量中,活立木为 242349369(立方米),成熟林、过熟林、人工林分别为 13287853(立方米)、1299296(立方米)和 33183577(立方米)。而因林业经营活动所减少的活立木蓄积量为 973025(立方米)。(3)实现木材产量358983(立方米),在木材产量中原木产量 343036(立方米),薪材产量 15947(立方米)。在原木产量中,直接用原木产量 164373(立方米),其他原木 178663(立方米),分占 47.91%和 52.09%。(4)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 1751683 万元,其中营林生产 38171 万元,木材采运 36805 万元,林产工业 289703 万元,多种经营 899207 万元,旅游业 154173 万元,其他产业 333624 万元。

5.2 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核算

5.2.1 伊春市森林资源实物量统计

伊春市 2007-2011 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伊春市森林资源的实物统计量如表5-1 和表 5-2 所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针对资源价值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因此,对于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研究是具有十分巨大的研究意义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完成了对伊春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初步探讨,针对森林资源核算问题,主要做了一下几方面工作:

(1)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问题,离不开对于森林资源价值理论的界定和完善,论文指出,在森林资源的价值理论方面,伊春市森林资源经济价值核算部分,应遵循的价值理论应该结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以及效用价值理论进行;而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部分,应该遵循消费价值论作为核算的基本方法。进而通过将森林资源自身的价值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损失值调整,以完成了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最终目标。

(2)资源价值核算方面。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自身较为宽泛,因此对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困难。应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重点资源种类,分区域、分重点的完成某一地区的重点资源价值核算,进而在核算的基础上,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得出当地的绿色 GDP 数据。

(3)核算实例方面。通过本文的研究,完成了对伊春市森林资源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核算,并纳入了伊春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之中。但是在核算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森林资源市场价格确定方面,数据较少,同时对于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支撑数据略单薄。因此,在未来也是研究的重点突破点。论文的最后对伊春市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了研究,经过调整,发现伊春市的传统 GDP 核算方式确实没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伊春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需要结合伊春市绿色 GDP 的数据,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篇7

国民经济既是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又是社会再生产一一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的总过程,这个总过程是通过两种运动一一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来实现的。实物运动(包括劳务)形成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形成社会总需求。实物和价值这两种运动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运动,始终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之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化

国民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简称,是以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的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分配再分配核算、流通核算和消费使用核算,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全面和系统描述,是对社会再生产总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反映的统计体系。

过去,世界上存在两大国民核算体系,一个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另一个是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PS,为前苏联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包括中国所采用,又称东方体系。现在经过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讨论,已经统一为一种核算体系,即SNA的体系。根据联合国制定的SNA,把国民核算内容分为五大经济核算,即:第一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增加值的核算或最终产值的核算,即C+V+Mo。第二是投入产出核算,即对中间产品的核算。第三是资金流量核算,即通过流通环节形成实物运动,通过分配再分配形成价值运动,即资金运动。第四是资产负债核算,实际上是国民财产核算。第五是国际收支核算。

这五大核算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以我们既可以称生产、分配、流通、使用的核算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可以把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国际收支等的核算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环境和资源核算的基本问题

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和资源的核算应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即绿色指标体系)的前提。在阐述环境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之前,先要弄清以下一些有关环境和资源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环境”是指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联系的总和。它与我们通常所指的“环境”是不同的,后者实际上是指“人类环境”,中心事物是人类。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即自然环境,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自然资源作了如下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二)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环境与经济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环境影响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环境。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具有三大经济功能:给消费者直接带来效用的功能(A),资源提供者功能(R)和废物的接受者和吸纳者功能(W)。这三个功能在一定水平上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存在。自然资源的这三个经济功能总是相互交织的,并作为一个整体和经济(循环流动)系统交织在一起。

(三)环境经济核算要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含义及核心。“绿色GDP”是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绿色GDP”的计算公式可作如下表示:绿色GDP二传统GDP一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耗和环境退化损失一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一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一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雷明,1999)。

由于对“绿色GDP”所负职能的理解不同,国外“绿色GDP”核算模式有多种,将各种主要核算模式的内涵、外延,以进一步比较、分析各种核算模式优缺点及使用情况。比较量化描述可持续发展状况的价值总量、实物量与统计指数三种类型指标。价值总量指标虽具有高度综合性,但对总量指标的关注阻碍人们详细观测生态系统与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且综合可能靠不住;实物量指标量虽然直观明了,有助于相应的具体政策的制定,但它不能提供综合信息,不便于宏观判断;统计指数能将实物量指标加以综合,甚至可将总量指标与实物指标相结合并加以综合,因此统计指数既具有综合性又不乏具体鲜明性。

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相比,可持续发展有以下优点。前者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经济福利;后者以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最大福利,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生产活动的实际福利和成本消耗。前者以GDP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唯一指标;而后者把生态国内产值(E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指标。

三、实行绿色GDP的意义

绿色GDP核算将绿色GDP, EDP作为考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协调,维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符合可持续发展对GDP的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以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既可以通过绿色会计的核算,有效的约束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扩张冲动;又可以通过绿色GDP指标的考核,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其次,有利于客观反映社会财富的变化,正确评价经济活动的效果。绿色GDP把资源环境纳入会计科目和国民经济统计中,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长期生态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从GDP中扣除,用以表示社会真实财富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状况。

再次,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以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为主转向集约型、效益型、结构型为主,经济增长方式地转变并不是仅仅意味着技术进步,而是意味着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地关系。绿色GDP既是可持续发展地客观要求,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

篇8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过程及意义,阐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体系建立及面临的困难。指出国民经济核算的提出为衡量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为政府提供了新的宏观调控依据。

【关键词】 国民经济核算;绿色核算;GDP;SEEA体系(卫星账户)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

自20世纪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方法问世以来,他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提供系统并且详细的数据,从而满足以下方面的广泛需要:第一,他可以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诸如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金融活动等等;第二,他可以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第三,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目标的论证,为经济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第四,在核算的国际化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这些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运行,一直围绕GDP(国内生产总值)展开,通过衡量GDP这一指标,来判断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以说,没有国民经济核算,就不可能有宏观经济管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分析就不能建立在坚实的计量基础上。

然而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从当下来看他有着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许多进入不了市场的自然资源或者自然环境不能被SNA体系吸纳,也就是说通过SNA体系计算得出的GDP值只能看出经济总产出量或经济总收入量的变化,而看不到其背后付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所产生的代价。于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概念,就应运而出。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绿色国民经济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所说的绿色GDP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 连年增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性的加强,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高增长的背后是不断透支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健康基础上的,现行的SNA 计算体系是以市场行为来计算GDP,他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他传递的是以货币为关系的市场信号,这也是现行GDP权威的原因,但是,许多环境要素与资源要素是进入不了市场的,这些成本在SNA体系中是无法计算出来的,例如,我们砍伐了一片森林,利用森林加工成纸张和筷子,这些是可以统计在GDP中的,然而这片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的氧气,森林的消失造成的水土流失,微生物的灭绝,这些损失是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一丝市场符号,他们进入不了市场,没有市场行为,所以他们不能统计在GDP中,因此,通过现行的GDP计算体系的自然资源实物量的附属表不能很好的为这些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恢复这些环境所需要的投资进行精确的决策,以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为例,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然而在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数据偏差明显。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可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与评价提供依据。

2、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1992年,联合国与国际统计机构提出了绿色GDP这一概念,1993年,由联合国统计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负责,提出了SEEA核算体系(又称卫星账户),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SEEA-2003这一体系,该体系是在SEEA-1993基础修订完成的,采用的主要核算方法是实物量核算以及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物理量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而价值量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SEEA-2003体系主要阐述了如何将环境资源保护与消耗等问题运用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它构建了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准则,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3、绿色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现在运行的SEEA-2003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等方面,自然资源又包括许多,譬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森林,空气等等资源,可以说现行的体系只能很粗略的把这些计算在其中。

其次,数据的收集也是一个难题,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这些资源的数据进行精确的计算,比如说环境造成的污染,它往往是许多年后才会对公共的利益进行破坏,那么这破坏部分产生的成本是计算在哪一年,从现行的体系中我们是无法进行统计的。

第三,目前这一体系还没有在世界上得到通用,在国际国民经济核算的比较中,有一国进行的是传统SNA 体系,另一国进行的是SEEA体系,这样两个国家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所以现行的SNA体系仍然是大多国家的首选。

第四,SEEA这一体系操作难度大,计算复杂,推广困难,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困难,更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的GDP只是单纯的看经济的运行情况而不看是否可持续增长,一旦实施绿色GDP,扣除环境与资源这一成本,很有可能令现有的GDP数据大大下降,这会让人不能接受。

三、结语

当前,世界各国对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都处于探索中,敢于直面挑战,从GDP到绿色GDP,这是一个困难与希望并存的事业,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高敏雪.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核算[J].中国发展,2002(1) 4-8.

[2] 王金南,蒋洪强,曹东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9.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提要本文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贡献;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第二,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改进和完善地区核算方法,进一步搞好地区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实事求是地确定地区经济核算范围;及时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和宣传,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知识的普及教育。

第三,细化核算分类、健全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口径,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问题。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可比性。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和方法学为基础,借鉴经济学特别是其分支学科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系统、全面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来实现对真实经济成就的客观评价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根基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经济活动的增长及其结果是经济学的经典命题,国民经济核算在创立之初就以正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为目的,由此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发展,核算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但显然,以经济学理论为根基的核算理论的发展必然要滞后于前者。尤其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得到普遍肯定和应用之后,在新的经济思想尚未得到验证和公认时,一般不会轻易对制度进行迅速的调整。这样,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其演进的速度反而慢了下来,并且,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改进,特别是较重大的改进也会采取试验性的、局部的方式,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这样的一种演进。因此,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都是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理论背景,但对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接受和采纳程度不一样,导致二者理论基础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多地吸纳了经济学理论的较新进展,体现了相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算理论基础创新。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流量核算上的创新

经济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变化的价值数量。从诞生之初,国民经济核算就对流量分析非常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以GDP为中心的流量核算。正确反映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永恒的主题。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增长也都是发展的第一要务,这是毋庸置疑的。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并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暂时现象,二战之后,经济学家构建了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三个要素的国民生产函数,并有效地证明了增长过程并非必然是不稳定的,技术会提升生产函数的水平,从而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实现持续的增长,导致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技术创新的备受关注;对技术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对承载着较好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关注,使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新的核心增长要素。60年代之后,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兴起,自然资源耗减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提醒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自然资本或环境资本从此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增长理论的演进过程中,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并确实促成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创新。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存量核算上的创新

篇10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