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1: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篇1

这里主要是指就业行业流向,毕业生就业的流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质”。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流向来看,以到医疗单位工作和专升本为主要流向,从问卷调查统计到的情况来看,应届毕业生主要流向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以下及二甲医院以下,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8.4%和10.4%。在问卷调查中,计划参加全日制专升本的毕业生比例为20%以上,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

2.毕业生就业期望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工作月薪,60%以上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0%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5000元以上;对于工作地点,8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在省城或者临近省城。薪酬和工作地点作为就业的风向标,最能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3.毕业生就业评估

大学中所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方面,40.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相当多的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性;89.8%的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需要继续加强,其中意向参加函授专升本的学生比例达50%以上,说明很多医学类大学生对提升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提高;在获得求职信息的渠道方面,52.5%的学生选择校园招聘会、老师或亲戚朋友介绍,只有少部分选择人才网站、媒体(电视、报刊等),可见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少,大学生应该增强主动出击意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方面,72.5%的学生希望去事业单位,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参加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可见大学生应该转变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也应多培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在大学自主创业方面,当今中小城镇医疗体制尚在完善中,自主创业机会多,但20.5%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后不考虑自主创业,从事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创业有风险,但是大学生应该相信自己,充分重视自主创业;在大学就业观念方面,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感觉迷茫,有34.2%的学生感觉就业前景一般,分析原因是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就业信息获取不足,大学生应该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就业观念。

二、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1.社会方面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对学生就业进行“统、包、管”模式,以前如护理、检验等专业以定单班的形式计划招生已经极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方式,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化。然而社会就业市场体制的不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之一。其次,用人单位设置过高条件造成就业难。有些用人单位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学历,提高选招录用标准,重学历而轻能力。

2.大学生的个人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希望到环境舒适、待遇丰厚、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乡镇农村等医疗行业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基层单位工作。同时,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知识量储备不足、知识面狭窄,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诚信、敬业和责任心,适应能力较差等。此外,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极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回报。个人职业理想与实际就业环境有着很大冲突和矛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择业定位存在偏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也必然要“就业大众化”。一味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大学生想去的地区或单位需求过少或者没有需求,而求才若渴的地区和单位却招不到人,这样势必造成就业难的局面。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大学毕业生应清醒地意识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树立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着力提高个人能力、专长和素质。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努力操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多观察、常看书、勤思考,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目前事业单位招考、职称考试、升学考试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考查,学好理论知识不仅为今后的各种考试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努力谋取到自己理想的职位。大学生必须意识到岗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竞争,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良好的开端。

2.增强主动出击意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观念严重滞后。目前就业选择的市场化,要求学校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坐、等、靠”思想,要主动出击。大学生要增强竞争意识,多关注网上的招聘信息,同时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抓住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因此,毕业生要提高就业率,应当做到知己知彼,主动出击,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3.树立新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职业和岗位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走向了“大众化”,毕业生要合理定位,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做起,转变一岗终身制的思想,先就业再择业。大学毕业生应面对现实,从社会和市场实际出发,树立正确和客观实际的就业观,摒弃“基层医院招人难,基层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职称晋升机会少”等错误的思想。目前省会城市、沿海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竞争激烈,且很多医疗机构已经饱和,招聘量少,即便招聘,在要求上也不断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标准。在中西部或基层单位,虽然条件稍差一些,但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大。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可以锻炼加强基础的知识、技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协调医疗机构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分配,从而有利于个人事业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现今,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有利于大学生来基层就业,值得关注。

4.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充分重视自主创业

目前,对于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不断放宽创业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创业资助和扶持、鼓励开展网上创业或以个体经营等灵活方式创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具备创业条件,大学生应尝试进行自主创业,但要清醒地面对自主创业可能遇到的艰难和风险,只要能发挥潜能,施展聪明才智,终将成就一番事业,走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篇2

据统计,六大驻青高校*年应届毕业生总数为24017人,其中女大学生10782人,占总数的44.89%。本次调查共发出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种调查问卷共7005份,其中发出女大学生调查问卷6280份,收回有效问卷6028份,占所发问卷的96%;发出用人单位调查问卷725份,收回有效问卷674份,占所发问卷的93%。本次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占97%,25岁以上的占5%;所学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医学等各个学科专业,绝大部分女学生为省内毕业生,5%的学历为硕士研究生,70%的学历为本科,25%的学生学历为大专。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年7月份,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为92.2%,男大学生的就业率为95.4%,其中女大学生一次签约率为39.3%,男生为46.5%。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有65.2%与所学专业对口,33.4%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专科毕业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只有33%与所学专业对口,51%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女大学生初次职业收入相对低于男大学生,从调查表上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月均收入85.57%在2000元以下,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占3.38%,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3001元以上仅占了1.05%,均低于同届男大学生。

二、青岛市*年应届女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年优秀毕业生中,女大学生占总数的51.2%,直升研究生的女大学生高于男生2个百分点。在校学习成绩在80分以上的女大学生是男生的1.5倍;学习成绩在60-70分的女大学生是男生的0.7倍,也就是说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女大学生获得国家英语六级证书的是男生的1.1倍,获得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是男生的1.8倍,可见女大学生获得各种证书的数量多于男生。在校学习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情况,女大学生与男生大体相当,就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而言,女大学生认真踏实、细心周到,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普遍较男大学生强。可见,女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并不亚于男生,某些方面甚至高于男生。

(二)就业态度越来越积极。调查结果显示,97%的女大学生已经多次参加招聘会、多次投递过求职简历,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可见,女大学生已经能够接受“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体制,在择业过程中不再一味地依靠父母、亲戚、老师的帮助。但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和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而获得面试机会却少于男生,其中有3次以上求职失败经历的女大学生占61.4%。从男女大学生签约意向数量上看,男生多于女大学生7.6%。不论最后找到的工作如何,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成本要高于男生。

(三)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调查结果显示,有50.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并且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这说明女大学生就业视野已较为开阔,综合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自信心明显增强。当然创业意识的提高并不表示女大学生已具有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仍存在误区。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上,69%的女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及三资企业,对选择单位重点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稳定且高报酬、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好、有社会保障。就业热点仍然集中在我们传统认为的所谓“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如医院工作者、财务、审计、银行职员、新闻工作者、餐饮旅游、市场、广告、公关、行政、文秘等。可见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她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也要追求体面、收入高的工作,这无疑延长了她们求职的时间,增加了她们就业的难度。

(二)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调查显示,在问及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65%的人回答是求职过程中遇到过男女不平等的情况,主要表现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明确写着“只限男性”“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等字样,也有些用人单位虽没明确说只要男性,但女大学生在面试中也被问到过带有性别倾向的问题,如“我们这个职位会经常要求加班加点,你认为女性从事合适吗”和“你有男朋友吗”等等。在问及用人单位选人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86%的单位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综合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包括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发展潜力等,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看劳动力成本。女大学生工作后结婚、生育、哺乳、养育幼儿的职能对工作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人选临时替代其工作,从而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这可能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样以来,女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专业不对口、低层次、低收入的工作,其就业质量远远低于男生。

(三)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应试技巧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的女大学生高达87%。在问及用人单位女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有哪些不足时,59%的单位回答是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成本高,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招聘有过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可见,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率。

(四)专门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渠道不够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女大学生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时,48%的女大学生回答是通过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会,43.5%的女大学生是自己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查询的,32%的女大学生是通过家人、亲戚、朋友介绍的,21.2%的女大学生是通过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在问及女大学生需要哪些就业服务时,66.3%的女大学生希望得到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54.7%的女大学生希望政府部门和学校能够组织大规模的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多提供一些大企业的岗位,42.5%的女大学生希望得到创业资金扶持,39.2%的女大学生希望政府能够通过出台政策消除性别歧视,营造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

四、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指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与同班或同届男生相比,女大学生择业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单位相对较差。大学生就业问题仅仅是一般劳动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力就业问题之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为此提出以下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对女大学生的建议

女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竞争取胜的关键。一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女大学生要勇敢地接受社会变革带来的一切挑战,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会有效的“整合”自己的优势,以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去主动适应社会,到更多的就业领域中成功地争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二是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能力。要积极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使自己既有专长又博学多才;充分利用假期到社会上兼职,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会,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优秀的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二)对学校的建议

篇3

一、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发了400余张传单,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对就业的核心敏感的问题和相关看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相关的调查对象还进行了口头访谈。调查对象涉及到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了解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情况,调查时间长达半年。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相关分析

在第一项问题调查中,对就业形势是否严峻的提问中,60.3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很严峻,33.04%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而只有3.99%的人认为可以轻松找到工作。总体而言,就业形势的严峻还是让人有所担心。在大学生扩招对就业影响的调查中发现,77.25%的大学生认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2.39%的大学生认为这会对就业有不良影响。可见面对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心理上也有着充足的准备。在大学生每天在校自习时间的调查中发现,56.66%的大学生自习时间在1到3个小时不到一小时的占26.86%,不放松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或许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在毕业后大学生的就业去向的问题上,我们了解了相关情况,30.04%的人选择直接就业,而其次占28.7%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占18.16%的大学生选择先工作后深造。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直接就业,但如果形势不妙或自己想获得更满意的工作,继续深造,或许成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间接方式。在选择就业时,大学生最看重企业单位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选择薪资待遇的大学生占39.55%,选择看重个人发展空间的占37.53%,这两大因素是大学生看重的主要因素。在这大学生看重的作业素质中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诚信,本分,敬业的品格,一定的社交及谈判能力,扎实的业务功底,甚至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都成为了大学生看重的职业素质。但不同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是不同的,一线型的工厂企业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商业集团的公司,或许对谈判,交流,管理能力要求更为严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在日后的竞争中不落下风。接着,我们对大学毕业后预期月薪是多少进行了调查,发现49.32%的大学生预期工资在3000到5000,21.17%的大学生认为预期在1500到3000,相对而言,大学生对月薪的预期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但工资待遇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专业和就业职位是否对口的调查中,70.88%的大学生希望能找到与专业有一定关联的工作,不教条的定位于专业对口,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择业面和就业面。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39.81%的人会选择去自己喜欢的理想城市,31.02%的人选择到经济较发达或东南沿海城市。最后在对自主创业的调查中,60.41%的大学生想通过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的看法中,52.74%的大学生可能会去尝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有独特的想法,良好的渠道,一定的运转资金,坚持干下去,说不定会取得意外的成功。

三、口头访问的结果和分析

在对大学生的口头访问中,对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尽管形势严峻,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有的人认为社会忽视了,有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小的问题。还有的人认为,有的人凭借有后台有关系,进入企业或用人单位,这造成了社会就业用人的不公正。对于就业面临的困难,大学生该怎么做,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部分人认为应该主动地适应环境和顺应形势。从细节做起,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还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要求,对企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和专业的走向要准确评估。也有的人也发表了对企业社会以及高校的看法,部分人认为高校应该推荐就业,企业单位和高校达成一些用人协定,还有高校招生时要注意专业安排的合理性,不能一昧地扩大招生,政府部门也应该落实与就业相关的政策,积极的引导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形势和总结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总数已达到749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目前国际政治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将面临转型。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毕业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果毕业后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毕业大学生不能眼高手低,从基层做起,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谋求更大的发展,也可以尝试自主创业。除此以外,要抓住机遇,响应号召,了解相关就业政策,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08.

篇4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中残疾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就业有更加紧迫的需求。由于残疾人的自身条件限制,以及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医学院校成为残疾人重点选择的院校类型,因此医学院校在对待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更为艰巨的任务。然而,当前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日益严峻,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更为艰难,此现状值得各个医学院校以及社会各界持续深入关注。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有利于促进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和残疾人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做好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其生存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一、医学院校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基本状况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了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了《2013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中显示,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维持在45%左右。而在这之中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占大多数,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方向有一半以上以医学为主。例如: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在校残疾人大学生共44人,其中专业在医学方向的有37人,占整体比例的84%。

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国家和地方有关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政策及分析

1.国家有关政策及分析

为维护残疾人的平等权益,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其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一方针,使得残疾人大学生在解决其的就业问题上有据可循,并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指明了方向。

2.地方有关政策及分析

以河南为主要分析对象:根据《河南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相关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承担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未达到规定比例的,每年度应当向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于残疾人来说,现行政策的实施既为残疾人安排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用人单位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给残疾人就业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综上,国家和地方关于残疾人就业问题上积极推行相关政策,借以保护残疾人权益,但由于全国缺乏统一的法规政策与强制性措施,使其在落实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残疾人自身条件的分析

从身体素质情况来看,残疾人包括损伤、活动受限以及参与的限制,因此残疾人在身体素质方面较常人处于劣势。心理素质方面,因其身体素质方面稍有欠缺,会带来部分心理问题,但同样也更容易锻炼成坚毅的性格。就其能力素质而言,因自身缺陷反而易表现出比较坚强的意志,而且通过磨炼,其他功能得到代偿,更能专注于学习和生活。从社会适应能力对比,虽然残疾人在社会中会遭遇歧视,但也会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拓展自身的精神世界,同时更加努力的去适应现实世界。

(三)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环境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同时高校毕业生2014年已达到727万人次,供需结构性矛盾极度突出。其中由于残疾人大学生劣势明显,就业过程中各种歧视屡见不鲜,其就业情况也更加严峻,具体如下:

残疾人就业歧视状况:

(1)就业机会歧视。由于残疾人大学生的身体缺陷,使得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也将优先选择正常高校毕业生以满足社会的竞争需求。

(2)工作待遇歧视。由于就业环境及其严峻,导致部分就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缺乏优势,未享受到企业提供社会保险和平等的权利。

(3)环境歧视。就业服务机构没有为残疾人就业创造良好的无障碍环境,限制了残疾人获得就业服务的机会;部分用人单位也以此为由拒绝招聘和录用残疾人。

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一)国家政府组织要完善相关政策为残疾生创造就业条件

(1)政府组织各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在学生毕业前提前介入,针对每一名残疾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

(2)政府组织要支持残疾人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建立残疾人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基地。

(二)医学院校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医学院校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

(1)为残疾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改善其自卑心态。

(2)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器材建设。

(3)丰富校园生活,拉近残疾人大学生和同学、老师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4)监督在校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使其成为专业上的拔尖人才,提高就业机会。

2.医学院校加强对残疾大学生专业技能培训

(1)根据在校残疾大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依据其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就业计划。以河南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系的针灸推拿专业的残疾大学生为例,若此学生仅下肢有缺陷,学校会从大一时就开始择重在针灸技能方面对他进行培训,同时涉及简单的推拿技能,为其自身健康和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2)为残疾大学生设置专门的就业信息渠道,帮助残疾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

(3)要针对残疾大学生就业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开展就业救援活动,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

医学院校在对在校残疾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指导,帮助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理性选择职业,积极主动就业的同时,还要做好应往届残疾大学生就业需求的调查摸底工作以及对残疾大学生的职业测评工作,根据不同的测评结果做好必要的就业指导。

3.医学院校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

(1)学校对大一残疾学生针对性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2)学校可以邀请历届创业成功的残疾大学生回到学校给在校的残疾大学生分享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成功创业。

(三)医学院校对残疾人大学生开展帮扶行动

据了解,除了国家、各地区建立各项机构各项政策以外,各个残疾人大学生所在学校也对其学习生活以及就业创业作出努力。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

(1)发放就业补贴。由学校登记对各个残疾人大学生进行帮扶,定时发放生活津贴,从经济上缓解残疾人大学生生活负担和家庭压力。

(2)辅导员进行就业创业一对一帮扶。直接将辅导员和残疾人大学生一对一进行绑定,不定期询问和帮助残疾人大学生生活和就业创业等相关情况,积极了解其生理和心理变化,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残疾人大学生获取最新招聘救治信息以确保其更好的就业创业和社会生活。

篇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各二级院系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07人,女生213人;医学类专业学生109人,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123人,非医学类专业学生98人。

2.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理论分析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自编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从就业心理、自我认知、就业观念、就业期待、就业准备和就业指导六个方面了解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3.数据处理。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有效率为96.25%。经过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如下:

1.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就业的自我的认知与评价。该调查中,对于“专业就业前景问题”,23%的学生认为不错,65.9%的学生认为一般,11.1%的学生认为不好;对于“就业过程中,自身最大的劣势和不足”,25.6%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关系,21.2%的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16.5%的学生认为是自身能力,24.5%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知名度和专业热门度;对于“就业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39%的学生担心专业技巧缺乏,18.4%的学生担心学历不够,16.3%的学生担心就业单位不符合自身期待,26.3%的学生担心与专业不对口、缺乏就业信息等;对于“是否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55.8%的学生比较了解,20.9%的学生不是很了解,23.3%的学生认为自身性格、气质与就业无关。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较高,对未来就业有信心。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身社会关系资源匮乏,它将成为自己就业过程中的一大劣势,这可能是因为所调查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不像城市学生那样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很多学生更加看重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将成为他们未来就业过程中的重要筹码。对于自身的性格、气质特点与就业的关系问题,近一半的同学并未关注,可能是因为医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向性强,同学们忽略了自身个性特点与职业匹配性问题。

2.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该调查中,对于“专业与工作的关系问题”,42.4%的学生对工作与专业对口并无强调,而更加注重自己的喜欢程度,只有22%的学生注重工作与专业对口;因此,若出现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情况时,90.1%的学生认为可以克服和适应。对于“就业渠道问题”,53.8%的学生主张自己找工作,17.3%的学生主张自主创业,18.5%的学生希望学校推荐,5.4%的学生依靠父母、亲属等。对于“就业单位条件、待遇差的问题”,52.5%的学生更在乎该岗位是否与自己的职业规划一致;26.4%的学生不在乎,认为先就业再说;21.2%的学生不愿意接受。对于“哪些条件对找工作最有帮助”,58.7%学生认为是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成绩、各类证书、工作经验各占12%。结果表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比较正确、积极向上的。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应对、客观对待,即使专业不对口、工作条件差,也都能积极接纳,并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效结合,主动寻求发展机会。

3.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待与准备。中医院校大学生都有哪些就业期待?该调查显示,39%的学生首选考研,35.7%的学生选择就业,9.98%的学生选择创业;就业学生中,29.2%的学生希望到事业单位工作,43.4%的学生希望去国企、外企工作;选择就业单位时,40%的学生注重个人发展空间,18.6%的学生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薪水,17.8%的学生注重个人兴趣;在工作地域选择上,26.6%的学生希望在二线城市发展,23.5%的学生希望到一线城市发展,21.9%的学生希望到沿海地区发展,1.8%的学生愿意到边远山村发展。他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呢?结果显示,41.4%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明确的就业目标,21.2%上过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的学生,15.5%的学生听过求职方面的讲座,12.4%的学生读过求职方面的书籍,8.6%考过与专业相关的证书。结果显示,中医院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先考研、再就业,可能是因为医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在医学领域很难立足。就业学生群体中,大多数人都希望到企事业单位任职,都希望留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发展,在单位选择上更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的稳定性与薪水。为了自己将来好就业、就好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都积极做了准备,他们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通过课堂、讲座、书籍等途径获取就业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就业有着客观、积极的期待,并为之付出诸多努力。

4.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如何?调查结果显示,57.1%的学生表示有压力,37.2%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5.7%的学生表示没有压力;对于压力源,25.3%的学生认为是自我期望过高,25.1%的学生当心不如他人,20.7%的学生认为社会认同度不高,28.8%的学生来自家庭压力和其它;就业心理压力,使50.1%的学生出现焦虑情绪,23.3%的学生产生自卑感,25.6%的学生产生恐惧、抑郁、身体不适等状况;如果就业屡屡受挫,61.5%的学生会选择降低要求、先就业再说,38.5%的学生仍坚持自己的标准。结果表明,中医院校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就业压力,且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因此而产生了焦虑、自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分析其原因,大家的压力源各不相同,更多源于自身期望值过高和不自信心理的矛盾冲突所致。即使如此,大多数学生仍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应对求职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降低择业标准,这说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较好。

三、讨论与思考

1.客观认识自我,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这一时期的智力正处于人的顶峰阶段,智力的成熟伴随的是心理上的不成熟,不能客观认识自我。本研究也表明,中医院校许多学生对自我并不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认识自我有助于成功就业。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认知,也包括人格、气质、价值观等因素的认知,只有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求职受挫时合理归因,及时自我调适。对于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良情绪显著的现状,我们要予以重视,加强教育引导,让他们了解就业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带来的身心伤害,学习并掌握一些自我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方法技巧,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2.调整职业期待,增强就业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所致,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自信心不足所引起。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降低就业期望值,鼓励他们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干起,鼓励他们在“互联网+”时代自主创业,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但是,就业心理危机很多情况下源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从而引发的就业自信心不足。所以,在校大学生更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此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心理受挫和抗压能力,即使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也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求职策略,重新迎接职场新的挑战。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以,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所在院校多年来非常注重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晨练、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竞赛、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五大素质。该研究结果也表明,该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良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篇6

陕西科技大学理学院2012届共有167名毕业生,分为三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每个专业人数均为55-56人。为了准确地了解陕西科技大学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的准确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依据和经验,2011年10月我们对全院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96%。本文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 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及考研意向调查

在毕业生选择求职或考研的调查结果显示,理学院2012届167名毕业生选择考研并暂时放弃求职的学生有80名,占到47.9%。如表1所示,根据2011届毕业生同期数据考研率51%来看,考研人数减少了6人,考研比率下降了3.1%个百分点。而相应的求职人数有所增加。从分专业数据来看,应用物理学考研比率最高,占到学生总数的66%,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考研比率最低,占到34%,学生大多数都选择直接进入单位就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两年经济复苏,人才需求增长,就业形势好转,应届毕业生逐渐趋向于选择直接求职而不是考研深造。应用物理等专业偏于理论研究性,学生选择考研的多,而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偏实用性专业学生倾向于直接求职。

2、就业期望调查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选择了毕业生在择业时的地区选择和薪水标准要求这两个方面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调查结果显示,期望工作地点在沿海地区的占35%,无特别要求的占32%,在生源地城市的占23%,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8%,西部边远地区的只有2%。

可见,我院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生源地城市,总计58%,其次有32%的毕业生对就业城市没有明确要求。这充分表明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外部环境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单位性质统计结果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择业观念。

针对期望月薪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院毕业生对薪水标准的要求较合理,40%的毕业生的月薪资要求在3500-4000元之间,12%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在2000-3500;38%的毕业生期待的月薪为5000-6000;7%的毕业生期望6000-8000元月薪,3%的毕业生期望8000-10000元月薪,月薪资要求在2000 元以下的学生占0%,可见由于近两年来就业形势好,学生期望的月薪普遍较高。

3、择业影响因素调查

在毕业生择业时,有众多的因素影响他们的选择。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就业指导时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帮助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毕业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比例达到30%,其次是月薪因素,占29%,再次是考虑专业兴趣23%,地域因素13%,单位性质因素5%。这表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已经趋向成熟,不再只看重眼前利益,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选择。

4、就业信息来源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我院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认为他们有55.6%的就业信息来源于其他学校的就业网,是获取就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其次为招聘网站,占39.4%,第三是辅导员通知,占38.2%,第四是同学朋友传达,占34.7%,他们认为获取就业信息最差的渠道是学校就业网,占8%。大部分学生较关注中华英才、前程无忧等就业信息网,却从不浏览我校就业信息网。这可能与学校就业信息网建设不够完善,网络内容及信息更新不够及时有关。因此,学校就业工作应加强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工作,并积极引导毕业生多面了解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5、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技巧和技能。了解就业指导的现状和需求是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的必然途径。从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两方面进行了调查。

对就业指导内容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最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及就业技巧。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就业流程、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以及择业观与就业心理。可见我院就业指导方向与学生的期望是基本契合的,符合了学生的要求。

我院学生接触的就业指导形式主要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座谈交流、个别咨询、实习锻炼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期望受到的是实习锻炼的形式,其次是个别咨询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再次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最后是座谈交流的形式。在实习锻炼这方面,我院目前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亟需为应届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毕业实习岗位进行就业指导。

二、建议

1、建设多渠道的就业信息获取机制。在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面对的信息交流渠道多种多样,新的信息平台不断涌现,如飞信、微博等等,在这样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者要不断开阔眼界,利用新的信息平台把更多更丰富的就业信息给学生。高校就业服务网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如果再出现服务领域和信息量较小,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就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就业服务网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利用新媒介就业信息。要将各种信息方式互相取长补短,互相综合,建设建设多渠道、快速便捷的就业信息获取机制。如利用飞信,就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收到辅导员的就业信息。

2、丰富就业指导内容。目前,我校就业指导体系已经日趋完善,但是仍有改进空间。而职业发展问题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问题,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不断改进工作理念和方式,增加就业指导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从而克服就业目标短期性和就业取向功利性,使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时能够更加合理。

3、探索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把毕业实习同岗前综合训练、岗位实训、岗位资格证书教育等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是进行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方式。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工作是最有前途的求职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增加实习的目标,让学生们带着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任务,在特定的实习环境中,更新观念,增长才干,也为单位培养人才减少了成本,真正做到把实习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刘志红 黄伦峰.就业指导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谈.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1.(29).91.

篇7

[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

[3]苏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2002.

[4]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的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3).

[5]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

[6]中国青年报.女大学生为何赢在考试却输在就业 就业难在哪儿[Z].2008-03-21.

[7]刘笑燕.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前沿,2007(1).

[8]徐智策、张志艳、张雪梅、孙瑞晓.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

篇8

1979年社会学恢复以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不少农业院校开始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先后开设了社会学专业。目前,全国共有10余所农业院校开设了社会学专业。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学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蓬勃发展的高等社会学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社会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综合性院校或文科院校的社会学专业学科建设相比,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学科建设历程比较短暂,人才培养经验相对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是非常明确,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其所培养人才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质量情况,从而进一步反映出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需求现状之间的契合程度。正因为如此,本文拟对我国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认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为今后我国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

一、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从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调查方面,综合考察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进行探讨。笔者选取了南京农业大学为个案,以该校4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109名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

数据显示,南京农业大学某学院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3%,整体就业情况较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该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就业地区集中化。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城市。调查数据显示,96.2%的毕业生选择城市作为就业地点,仅有3.8%的毕业生在农村地区就业,完全偏离了农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却很少有人到农村地区为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出谋划策,这一状况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对于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二,就业单位企业化。调查数据显示,62.9%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17.1%的学生继续深造;6,7%的学生在科研院所就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教育部门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7%、4.7%和1.9%,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企业单位。第三,就业岗位多样化。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社会经济调研技能,能在科研机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政策研究、发展规划、行政管理、社会调研、市场分析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调查数据显示,有48.6%的毕业生从事与社会学专业对口的工作,51.4%的学生从事营销、文秘等工作,与社会学专业培养目标并不一致,其实质反映了社会学的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毕业生在社会学专业领域就业难的问题。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如表2所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评价较高,其优良率为78.6%。具体来看,毕业生的个人品质较好,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则一般,特别是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水平较差。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诚信评价的优良率为98.1%,对爱岗敬业评价的优良率为96.2%,对谦虚好学和进取精神评价的优良率分别为93.4%和91.4%。可见,学生个人品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业务能力评价的优良率为70%,其中对学生协作精神、适应能力评价的优良率分别为77.3%和73.3%,对创新精神评价的优良率为60%,对实践能力评价的优良率为64.8%。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评价的优良率为77.2%,而对综合知识评价的优良率为55.3%。学生综合知识掌握水平较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与个人的价值观念、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而后者又直接受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同时,其就业地区、就业岗位、职业选择等又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此外,城乡差距和就业服务体制也会影响其就业状况。

第一,受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直接受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与综合院校和文科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首先,社会学专业学科未能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农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而是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和规格来进行人才培养,因而未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在与综合型高等院校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农业院校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从而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三,专业课程建设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轻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知识结构、知识积累、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不足,降低了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进一步制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第二,受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限制。一方面,转型期社会对于社会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足。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机制的学科,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决策和咨询工作,也可以在民政部门、社会团体、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从事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等。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管理事业发展缓慢,对于社会学人才的需求相对不足,无法为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是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具备社会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和博士)在劳动力市场上占优势。例如高等学校、研究院、研究所等单位需要具备扎实社会学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从事教学或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新闻媒体单位需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实质的专门人才。而农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于社会学专业缺乏了解,一些适合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影响到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量。

第三,受城乡差距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城市与农村在提供就业保障、待遇和工作岗位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农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三农”服务,社会学专业学生应广泛参与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和管理之中。但由于农村由于缺乏相应的就业保障,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以及待遇水平不高,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向农村流动。

第四,受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影响。目前多数农业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局限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卜.,而忽视大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正确职业观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就业指导比较狭隘,针对性较差,效果不理想。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对自己的素质、能力、学习和工作规划缺乏明确了解,增加了其就业难度II。同时,由于农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因,学校在组织就业洽谈会、招聘会时向农科专业倾斜而忽视社会学等其他专业,未能很好地发挥就业服务作用。

三、促进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改革和完善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坚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与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要遵循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总体培养目标,体现社会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要依托所在院校的优势资源,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学科相配合创新课程设置,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原则。重视分析社会需求,从专业建设出发去适应社会变化,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再次是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知识的掌握,而专、教育强调培养学牛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

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口标,并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坚持落实贯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高等!学校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南以前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变成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要适时做出调整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并要存学校与市场的互动中实现学科性专业与职业性专业的联合。其次要调整社会学专业课程总体结构,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应具体针对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宽口径,厚基石,加强科研活动和实践环节以及集体活动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形成完善的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知识体系。这要求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通识课程教育,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应用课程教育,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再次要改善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办学环境。充分利用自身师资及学科资源优势,以特色求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社会学人才。

(二)发挥政府政策调控作用,提供经济激励和制度保障,增强农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篇9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一、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现状

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数据显示, 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2005年毕业人数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 年为559 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 2011年为66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见图1)。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及相关部门完成的“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的人数仅为47.2%,不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摘要]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滞后,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渠道狭窄,职业定位存在偏差。我国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现行的政策存在系统性和规范性差、缺乏可操作性、优惠范围小、优惠险种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等问题。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税收政策,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建立长期和规范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引导相关产业合理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篇10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27-1.5

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发展教育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就业状况,关系到国家及大学生自身事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影响社会、家庭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有效地解决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相关含义

1.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为: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由就业的动机、就业的定向、就业选择范围、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就业观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所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

2.就业的含义

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取劳动报酬的过程,二是就业必须得到劳动报酬。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1.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知识型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核心基础,大学生就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使大学生就业可以顺利进行,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起到关键的作用。

2.可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它可以加强高等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

3.是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可以让大学生在根本上了解自身的状况,使大学生正确的看清自己与社会间的差距,从而加强学习和锻炼,他们不应该是因为就业而就业,而应该通过就业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服务社会思想不强

部分大学生受经济利益影响,人生价值发生倾斜,就业理想功利化,很少有人考虑去基层锻炼。在对利益发展进行衡量的时候,他们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中基本上没有人结合国家利益考虑,所以,目前的大学生,缺乏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起向大城市涌进,而对于边远的基层无人过问,这就造成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不均衡,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

2.没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

大部分大学生在刚入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可是却有很少的人能够很早的把我自己的就业方向。他们缺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自己也没有很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在就业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把工作仅作为一种挣钱谋生的方法,他们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事业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见。他们只会眷顾工资待遇、薪酬福利,而对于职业兴趣和发展前景很少考虑。这样,便很容易使他们选择了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

3.左顾右盼,没有明确的方向

很多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是边看边瞧,他们缺乏诚信思想和明确的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态度造成了就业观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更有甚者,在应聘材料中无原则地抬高自己,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而违约现象也是经常在发生。然而,这些大学生由于没有诚信思想,造成他们的就业观也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影响了学校和就业单位的正常工作,也阻碍了其他同学的顺利就业。

4.没有自信心,依赖性强

目前,在准备就业的大学生中,他们过分的依赖学校及家庭为他们推荐工作,想要自己找工作的学生很少,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缺乏应有的自信心。然而,想要自主创业的学生也比较少,即使他们考虑过自主创业,但是他们仍然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准备。他们对于创业中即将遇到的困难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他们也缺乏战胜风险精神,担心失败又害怕挫折。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行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自信。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1.充分发挥社会和政府的政策优势,扩大就业渠道

政府职能对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势,把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进行变革,完善劳动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基层、西部等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2.不断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和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就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也是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意识,把就业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思想教育,把就业观教育定做基础,不断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所以,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中产生的歪曲意思和思想,不但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应,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形成的。,所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3)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应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活动的开展,逐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通过深入开展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从入学开始,学校就要把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大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教育氛围。

3.向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发展

社会和高校是对毕业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是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只依靠社会和学校教育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认识价值问题

国家和社会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识人生价值的形成,对于就业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要正确理解,积极寻找符合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而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调适。然而外部环境仅起到推动作用,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态度,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就业观的转变是一个非常不轻松的话题。如果想要改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就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经过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积极努力,大学生的就业能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J].思想政治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