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究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1: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践研究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践研究报告

篇1

二. 研究目的: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特点、主要设备和作业流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的理论提出改进意见。

三. 研究方法:访问法、资料收集法。

资料收集的方法:网上收集。

四. 公司概况

1. 基本情况:淮南物流中心位于洞山路,交通便捷。物流中心占地面积为840万平方米,各类仓库76万平方米,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和40辆箱式货车。

2. 公司简介:淮南商业物流中心系淮南商业储运有限公司的公司,隶属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商业系统大型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2000年初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发展商品配送重点单位。

3. 主要设施:

铲车,中心拥有1.5吨至3吨的汽、柴油叉车和干充式电瓶叉车以及前移式高位货架库专用干充式电瓶叉车多辆。

手推平板车,拥有多辆手推平板车,手推液压车和登高车6辆,以及国际标准1M*1.2M地台板。

运输车辆,中心拥有多辆10吨全封闭厢型货车,8吨全封闭厢型货车,5吨全封闭厢型货车,及2吨以下的厢型货车。同时拥有2个联盟型车队,可调动车辆近百辆。

4. 仓库类型:

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计24621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7-8米, 1700平方米的仓库已安装了高位货架,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建筑结构合理,面积利用率高,防汛、防潮、隔热性能良好,全部有雨棚和外平台,库外周转场地大,便于商品装卸及进出仓。

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计168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5米,该类型的仓库的优点是防汛、防潮性能良好,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楼层恒温库。拥有楼层恒温库101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5米,该类型仓库的建筑条件为满足某些产品在温度控制上的不同要求提供了先决条件。

篇2

1.敏锐地观察孩子们的兴趣与需要

对孩子来说,学习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当孩子犹豫时,教师给予必要的鼓励。孩子做错了,教师也不要轻易介入,而是让他在反复操作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正符合了蒙台梭利所说“孩子是从经验中学习”的原则。另外幼儿在工作中,开始总会遇到困难,我们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们,给他们一点时间让她们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如果发现他们没有好的办法了,教师要立刻抓住时机,适当地协助她完成好一项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

针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实际当中的运用,在教学上我们要有明显改变,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要以“自我”的思维模式去处理问题,更多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体会孩子的心情,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心生,了解孩子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的关爱,给孩子最大限度的探究自由,努力创设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课程、区域。学会追随孩子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3.注意解决师幼之间、同伴之间交流互动的不足

新的教育理念,给蒙氏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拓展整体的、全面丰富的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蒙氏教育虽然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其设置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儿童发展的需要。为使师幼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还应当尝试增设区域性活动、主题活动的教育,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和,从一定程度上会弥补了蒙氏教育的不全面,拓展教学内容。在丰富的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交往意识就会有明显的提高,相关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

1.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

这一点,其实也正是蒙台梭利本人所担心的。在195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上,蒙台梭利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你们是否注意到,当你试着向狗指一些东西时,它会怎样呢?它并没有看到你手指所指的方向,只是看到你向外伸出的指头。因此,当我想到你们是如此注意我时,我不禁想到你们的行为也与此类似。”蒙台梭利希望人们能将给她的尊敬,转赠给她所指的“儿童”。

2.学会取舍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有他的优势和劣势,蒙氏教育也一样,如果我们把它拿过来照本宣科,那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前进的道路,最明智的选择应该仍然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主要指导,再合理、有效的吸纳蒙氏教育中好的教育方法,并将其合理内核融入到我园的教育中,形成符合本地本园实际并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新《纲要》《指南》精神的园本课程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多元培养和优良个性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借鉴好的教育方法,创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特色特色。

三、实践工作中的收获

1.环境的准备:环境对一个人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蒙氏教育也一样应当从环境的创设开始。蒙台梭利的环境创设要求是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包括:园所环境、教室环境、教师与儿童互动的环境、家庭环境等等)(材料的准备: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材料的投放,学期初要把所有让孩子学习和选择的工作学具及相关的配套的材料、提示卡、投影卡、三段卡等全部配齐,最好还要有多套的延伸教具,供幼儿选择,才能保证幼儿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观察记录:(种类:日观察记录、周观察纪录、月观察记录、学期综合观察记录、个案观察记录等等)我们认为写观察记录的目的应该是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综合的总结,找出不足,分析原因,不断引导和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然后有针对性的去指导每一位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教学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对于最初搞蒙氏教育的教师却不提倡写观察记录,因为初搞蒙氏教学的教师需要熟悉教学,学习操作学具,还要制作相应的配套材料,所以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写观察记录,即使是写了也不会很客观和准确,也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四、对蒙氏教育的体会

最大程度挖掘教材的作用:蒙台梭利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是教材的物化,教材是可触摸的。蒙台梭利认为,当一个孩子对某种教具非常感兴趣时,他的行为几乎总是成熟的。在学前阶段,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学习的热情、信心和兴趣。在蒙氏教育中,每种教具的使用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以适应孩子们能力、程度的不同,能力较好的幼儿可以不断接受不同的教具及不同使用法的挑战,兴趣随之也会被激发出来。

五、主要的研究成果

思考与回顾三年多的蒙氏教育园本应用的实践研究,通过学习、运用、思考、实践以及大量的行动研究。充分证明了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优秀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融入我园的课程之中,其精妙的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实现《纲要》目标的有益补充。作为我们建构园本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蒙台梭利教育园本应用研究是成功的,有效的。虽然她的教育思想中仍有一些时代的局限和片面之处。但仍不妨碍我们扬弃吸纳,创造和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地利用了蒙台梭利式的环境,积极开展幼儿的角色游戏。(区角游戏)当孩子在使用蒙台梭利教具作其它游戏或想象建构时,只要没有损害教具和妨碍他人,都被我们认为是允许的,并一直作为我们课程的一部分进行。也许这会被蒙台梭利本人及蒙台梭利的追随者反对,但只要是对儿童发展有意的,我们就会把它作为我们开创和研究课题的新目标。

参考资料(1)蒙台梭利专著《吸收性心智》

(2)《童年的秘密》

篇3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73-2

0 引言

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技术人才技能学习问题,还促进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改革转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抢得了先机。今天,我国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功能,促进技能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职业教育的有力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工业的整体水平。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德国的工业,大家熟知的品牌宝马、大众等,这些都是象征着它的工业品质。之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那么成功,主要是因为国家提倡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把整个培训在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进行,形式以企业培训为主,把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与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在我国也曾广泛应用,但为什么没有促进职业教育的完美转型,其原因在于社会结构等深层次原因,要制定适合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模式。经过调研考查江苏省内多家职业院校,目前广为实践的是新型学徒制模式。

新型学徒制是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它的核心模式是让企业发挥培训关键作用,而政府需要适当补贴,这种教育模式本质就是“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就是要建立一套以政府导向,企业为主导,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2015年7月底一起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表明了试点内容,其模式使用“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形式,就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等机构,使用工学交替培养、企校双师带徒等方法一块训练新型学徒。培养主体职责主要为职业院校负责学徒具体培训内容,企业要和学徒签订培养协议,合作协议,确定学徒在企业工作的同时,可以到院校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学习。以中、高级技术工人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一到两年为培养期限。在职业院校以指导教师带徒为主,在企业以导师带徒为主的培养学徒方式,实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另外,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中,原则上需控制在4000~6000元。当前的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正在试点。

笔者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两所职业学院为例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职业教育在新型学徒制应用上的效果。实践结果发现,经过学徒制改进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技能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1 新型学徒制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以往的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过去,学徒制的师傅就是职业院校教师,学习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脱节,虽然职业院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如聘请企业技能名师来校做讲座、定期指导,与企业一起制定教学计划,假期教师到企业去实践等,但是实际作用很小,不能对学生学习技能起到主导促进作用,尤其是以教师为传播知识技能主体,对技能学习模式改进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反而在课堂学到的技能知识更新太慢,学到的技能甚至都是淘汰的技术,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跳跃式的发展,都需要更多的高技能的人才,企业方面都想员工进入公司就可以工作到第一线,一些企业因为机器人技术替代了普通人工劳动,因此具备一定经验的技术操作型人才成了国内各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我国的新型学徒制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它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起到本质的提高。

我国新型的学徒制,是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上改进发展过来的,新型学徒制的本质在于不只是注重基本社会能力、从业能力,并且十分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更加注重的是综合职业能力,那么这种综合职业能力也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人员拥有这项能力能胜任职业所在领域里的各项工作,这种教育模式对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新型学徒制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文化;二是建立合适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三是培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徐州技师学院虽然不是国家学徒制试点单位,但学院在自身发展中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通过近几年的改进,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学院先后与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潍柴亚星汽车有限公司、雨润集团等签订几十个订单班合同,订单班采取以把行业技术能力要求作为等级依据、个人的能力作为关键进行培养、以校园教育为主的人才培育形式、实训基地是主要教学环境、真实企业例子作为教学模板、教师的教授与企业沟通作为关键交流方式的教授形式。通过订单班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实践和理论没有共通性、企业和学校跨度太大、仅有理论知识不会操作等问题。

2 有效地应用学徒制,培养名副其实高技能人才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学徒制试点职业学校,地处长三角地带,周边企业密集,具有丰富的人力等各种资源。2014年9月学院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昆山的7个相关企业签订了政校企现代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正式试行新型学徒制。该合作项目,恰逢昆山面临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当地政府出台了政策保障,同时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引导企业积极加入新型学徒制试点,促进地方产业与高校办学的对接,推动政、企、校、生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学生将在企业和学校师傅指导下的真实工作岗位上锻炼,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理论知识,同时对企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也将大幅提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学徒制。通过政府牵线搭台与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准员工”学徒岗位与教练型教师,学校承担理论教学与购买企业服务,三方共同为参与学徒制学生专门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的模式,实现四方共赢:对政府来说为昆山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对企业来说培养了贴近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学校来说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提高了就业满意度。

根据目前试点学校学徒制模式,可以了解到,新型的学徒制主体结构:校企联合办学、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融入企业标准、科学严谨的人才培养计划等。其中融入企业标准是新型学徒制的关键,它把企业中的实际例子在学习课堂上进行教学,做到“学”和“工”结合,让工作和学习完好对接。大家可以依据学生个人的能力更好地对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讲授分解,让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柔性”。让学校与企业一起对学徒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可以更好地发现大家的优点长处,能更加具针对性地对学徒进行培养,而且还能更好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为新型学徒制培育高技能的人才提供实验的教学空间,为教学经验做数据上的支撑。

新型学徒制在根本上缓解了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多与高技能人才紧急空缺的社会矛盾,推动产和教的相结合,促进了优秀的传统技术与工艺的一代代传承,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经过后期的改进创新,新型学徒制必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走上更高一个台阶。

参 考 文 献

篇4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将“县域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做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二、目的和意义

教育科研走进中小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的成长是一种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能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在原生态的草根研究中破解教育难题,生成教育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在成果中体验成长。

三、研究的内容

1.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及主要行为特征;

2.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1.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考察和选定培养对象。

2.基层学校向课题组申报培养对象名单,课题组组织审定。

3.课题组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建立档案。

4.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为第一轮培训做好准备。

(二)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课题开题。做好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

2.举办科研骨干培训班,分期分批对233人进行培训。

3.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各级各类课题的进展情况、科研骨干作用的发挥情况,针对课题研究情况探索新的科研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写出调研报告。

4.构建县科研所、学校(科研室)、课题组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5.评选“十一五”县级课题研究先进实验教师。

6.召开嫩江县“十一五”课题研究推进会。

7.研究重心下移,狠抓农村教科研薄弱环节,培养农村科研型教师。

8.评选市县级科研骨干。

9.整理档案材料,跟踪问效,撰写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整理档案,完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成果及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主要行为特征、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行为特征

1. 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科研型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拥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

2.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走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融合之路。教师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教育科研具备源动力。

3.敏锐的发现力和思考力。教师能否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决于教师的发现力和思考力。只有善于发现生活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认真、深入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正的科研。

4.创新能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能发现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能够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二)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实施课题牵动战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校承担省市县三级课题173个,参与课题研究教师20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2.以会代训,以研代培,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几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课题立项动员会、课题开题培训会、科研骨干培训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和课题推进会等。通过课题研究示范课、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典型校参观和科研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3.打造科研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经过实验,一支省市县科研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进修学校校长于春华、第二中学科研主任李江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个人,高级中学副校长刘晓炎被评为省级科研骨干,第一小学校长石丽等41人被评为市级科研骨干,第三小学副校长藏雷轩等12人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个人,第一小学刘冬青等485人被评为县级科研骨干。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集体,高级中学、第一中学、第二小学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集体。

4.积极营造科研氛围,通过评选先进增强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增强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带领各校校长参加“全国著名小学办学成果现场展示”等活动,在“听听”“走走”“看看”“议议”中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教育信息。校长们感受了特色学校风采,感受了专家型校长人格的魅力,也感受了教育科研在特色学校形成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篇5

关键词:教育实践;师范生;反思能力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反思方面的内容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大众尤其是广大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各类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与讨论日益增多;各种致力于号召教师进行反思的口号也是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反思型教育运动在多个国家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不二人选,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关注。

然而,目前教育界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较少的教师身上,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大多数人困囿于一个误区,认为师范生用不着反思,那是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情。事实上,反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生涯。因此,职前教师学习阶段自然也应该给予重视。然而,反观我国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反思性训练现状着实令人堪忧。通过对未来教师反思意识及反思技能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当前我国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虽然有反思意识,但这种反思只是一种随意的“反省”(只是想想而已),而不是针对性很强的较为规范的反思。各层次师范生反思意识也存在差异。在反思技能上也存在很多不足,多数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学习反思的意图,因而也就不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在问题设计上比较简单,在反思表述上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也指出,当前师范生对教学反思概念理解还算清晰,但只是限于表面,理解并不深刻。不同层次师范生的反思性思维能力是参差不齐。[2]这种种现状都反映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目前的师范教育中,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我国师范生反思意识普遍淡漠,反思意识及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大多数学者在探究影响师范生反思差异因素主要聚焦于师范生自身各因素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教师引导、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多数学者统一而论,并没有对各因素影响力度进行分析探讨。相较于其他因素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教育实践,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问题进行一个相关探讨与分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有效的探讨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育反思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而优化教育实践时间,提高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力度,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最快提升,提高教育实习效率,同时可以从不同方面去引导师范生进行反思,通过外部力量加强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对于承担未来教师任务的师范生来说,具备一定反思能力及良好的反思习惯则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同时也是造就自我成长型教师的起点与关键。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以唤醒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尽早进入教师的角色,从而有效解决师范生的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3]通过反思能力训练,师范生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决策及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审视与分析;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获得质的提升与飞跃,对其今后的实际教学有重要意义。[4]通过反思,师范生还可以把自身有限的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而通过反思对经验进行审视、修正、强化、否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之得到提炼、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最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成为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有力杠杆。[6]不仅如此,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能够有效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因此,只有将反思性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到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去,不仅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在反思意识与能力方面存在的障碍,更能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对师范生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理论基础

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作反思性实践者的教育家,他把把反思界定为“一种根据支持的理由及其所导致的结果,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7]他认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肖恩(Donald Schon)把反思分为三个模式:对行动的反思,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为行动的反思。他特别重视行动中反思,认为一个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是在工作中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他指出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展,从实践中学习如何成为好的教师这是职业的特征。反思的实践者通过问题解决来提高他们对专业实践的理解,最终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师范生通过教学实习在教育实践中对原有的教学观念方法产生质疑,进而尝试用新的假设来指导实践,最终通过实践来改进理论发生认知的变化。因此,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参与教学行动,也就是要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中通过自我反思来处理并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学习和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把握。实践中反思加深了师范生对教学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联系起来。

我国有学者将师范生的反思发展分为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主要包括:一是引导性反思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师范生针对其个人学习经历、教师教学行为、自身角色的反思,是一种个体性的反思;二是改进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思辨阶段。师范生主要针对所学习的如何进行教学的内容反思,是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三是发展性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迅速长成阶段。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进行,师范生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课反思以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该阶段的反思主要有针对性、实践性、群体性特征。四是评价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深化阶段。在教育实习过后进行,师范生主要针对的是自身教育信念、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的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性的反思。[8]

四、已有发现及不足

当前关于师范生反思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师范生反思现状的调查,如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对师范生反思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做了调查分析。还有就是师范生反思意识现状的调查等,揭示当前我国师范生反思现状的严峻性。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曾对反思意识进行调查分析,但其调查对象是小学骨干教师,通过调查了解了小学骨干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可能发生的情境,影响反思的因素等方面,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揭示了教师自身知识、态度及能力的内部原因的影响,还有教师学历、环境、功利等外部原因方面,其中提及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最为有力,这也为师范生教学实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师范生反思训练模式的探讨,通过对国外教学模式的分析借鉴,联合中国实际国情对师范生反思训练课程等提出一些建议等,如教学医院模式、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等。也有对师范生反思的内容、原则等做出了一些探讨。

可以说,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资料还是非常丰富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令人瞩目的。但是,问题与成果并存,仔细分析这些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

1.主体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反思研究关注的是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教师的教师,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关注度仍然较少。

2.即使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有所关注,也主要是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或者是对措施的探讨,针对原因的分析大多一带而过,而且大部分仅仅只是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并没有对其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

3. 在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分析的时候,大部分仅仅单纯地强调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作用,缺少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首先运用访谈法了解所选样本师范生(苏州大学2012届教育技术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其反思能力的水平阶段。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反思的内容与特征,确定其反思所在哪个阶段,是属于引导性阶段还是改进性阶段,并按阶段分层。然后从所分的层次中各随机抽取四名学生对其实习期间进行跟踪观察并配以访谈调查,以此来了解其反思能力发展特征与状况。

确定研究对象后在其教育实习期间,采用定组追踪研究方法和观察法,对所选定的样本进行全程跟踪观察。为了深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变化,可以采取全程定组跟踪观察的方法,对样本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会进行追踪观察,并适时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了访谈,最后对其实习文本进行整理分析,包括反思报告、教学设计、课堂录像、教学观察报告、反思会录音、行动研究报告、实习后访谈记录以及教育实习工作手册等以了解其反思能力所属的具体阶段,看看是否从第一、第二阶段实现了到第三或第四阶段的跨越。

最终,通过跟踪调查与及时访谈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整理总结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发现,教学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能够使广大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日记,录像观看等方法改变培养其反思意识,发展其教学反思能力,实现自身教学反思能力有第一、第二阶段向第三、第四阶段的跨越,最终对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花,张利桃.从“反思型学生”到“反思型教师”——未来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调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15-18

[2] 王婷,刘小强.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20-23

[3] 曹中平,文方圆.批判反思型教师的反思实践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6):52-56

[4] 陈俭贤.通过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英语教育,2011,13(3):97-100

[5] 余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师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69-73

[6]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56-62

[7] Deway Jhon.,How We Think[M].Chicago:Henry Regnery,1933.

[8] 刘燕,刘素婷,张顺利,成庆堂,徐存拴.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5-58

[9] 吴卫东,洛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33-35

[10] 彭华茂,王凯荣,申继亮.小学骨干教师反思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9(5):27-30

[11] 杜复平.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48-51

[12] 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5:86-92

[13] 吴永忠.试论反思理论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6

篇6

一、研究背景

据问卷调查,广西大部分中职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然而仍存在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不好,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给中职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导致消极不上进,行为偏激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德育工作要有成效,首先必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仍需加强。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有些中职生过于娇弱,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吃苦耐劳,经常跳槽。如何激发中职生对于专业工作的热爱、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是当前中职德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对上百家企业调查结果分析,企业录用员工时首先看重的是职业道德,其次是团队协作精神,最后才是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企业用人的黄金法则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选人总是将“德”作为第一要素。

中职德育的有效路径在于如何渗透和整合做事与做人,改变学生的厌学状况,使其尽快地融入企业和社会中。而传统的德育课有高大空的说教倾向,学生普遍不爱听,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咎其根本原因: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手段、单调的教学方法所导致;二是部分中职生态度不认真,学习习惯较差,把读书当作混日子。鉴于此,同行们曾做过许多努力,其中采用情境教学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途径。情境教学汇合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通过多样化交互性的教育活动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充分体验情境教学带来的收获和乐趣。

情境教育的理论研究有:(1)马克思关于环境与活动的统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2)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理论;(3)主体性教育理论;(4)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5)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在世纪大转折时期,国际基础教育发生了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大变革。其基本走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沟通;推动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个性化,以适应学生的选择需要。

二、研究价值

(一)优化广西中职德育情境教学环境

本研究结合社会对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入探索优化中职德育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尝试。情境教学虽然很早就有同行开始探究并初具规模,但在具体运用与操作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材料不能充分反映主题、材料过多过滥或脱离实际等问题,甚至在课堂中出现好的情境但未能及时发现与应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这些问题,在新课改的实践中,结合广西中职生及我校专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归纳出“积极上进、身心健康、技能过硬”的教育理念,研究如何在广西中职德育课堂中优化情境教学环境,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二)凸显广西职业教育的地域特色

广西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主动适应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信息交流中心的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到2013年,广西将推动建设南宁首府职教园区等4个城市职教园区;还将组建经济贸易、数控机电、电子信息、物流、旅游服务、现代农业、护理等专业化职业教育集团20个左右,鼓励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这为广西职业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也给德育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三)符合广西民族地区传统的本土特点

首先,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经济相对于珠三角地区发展较为落后但民风淳朴、教风纯净。其次,广西沿海沿边沿江,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未来广西人才竞争不再是知识技能的竞争,还有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竞争。再次,广西职业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及推进素质教育上与广东还有差距,必须加速追赶。目前具有广西特色的中职德育探究基本上没有,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全国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中职学校德育建设如何突出广西风格,校园活动如何突出民族精神,德育教学如何突出地域文化,师生关系如何突出民族团结等方面,结合广西和学校的现实情况,探讨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职业德育发展之路。

(四)顺应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广西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表现在: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产业技术不断更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步伐加快。其次,广西北部湾港口建设飞速发展。北部湾港已建成泊位227个,万吨级以上56个,北部湾港吞吐量达到1.53亿吨。港口与高速公路和铁路相接,已具备较为齐全的港口运输服务系统。广西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需要大批技术人才,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广西经济建设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劳动力水平方面的支持,而职业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德育为先的构建。

三、预期目标

本研究通过实验与探究达成以下目标:

1.立足于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中职德育情境教学模式。

2.与行业专家共同研究探讨,摸索总结出一套提高道德素质的情境教学理论体系和适应行业岗位的德育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本研究的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培养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环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

4.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板块融合,构建独特的校本化的情境课程模式,推进整个学校德育教学的创新变革。

5.广西特色的中职德育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最终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广西北部湾经济和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

四、主要内容

(一)德育课程研究:

1.优化情境教学的价值取向、维度、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模式以及优化机制等。

2.生活情境模式、专业情境模式、热点情境模式、野外情境模式和典型情境模式的优化与整合。

3.德育情境课程的校本化研究。

4.建立学校德育课程情境资源基地。

5.网络环境下情境教学模式、网络专题探究模式和网络特色自主模式的构建。

(二)“课堂教学”基础上的具体拓展:

1.经验与现状研究

(1)广西中职德育教学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的诊断与分析

(2)广西中职学生学习特点与教师教学特点的调查与研究

(3)广西中职德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及其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4)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层次及现状的调查,制定出符合广西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中职德育情境教学模式

2.广西中职德育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案例研究(个案研究)

3.专题研究

(1)广西传统乡土文化与德育情境资源整合与研究

(2)广西北部湾与德育情境资源整合与研究

(3)广西民族地区和东盟平台、西南经济圈提供德育情境教学平台和资源的研究

(4)广西民族风情及与东盟国家间贸易往来的新情况与德育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

(5)广西行业典型人物研究

(6)广西青少年文化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磨合的研究

(7)广西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教学整合的研究

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环境体验、志愿者活动等)。

篇7

(一)成果研究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实施中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缺少活动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驾驭,仅仅停留在浅表化阶段,活动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深入的理解把握,很难全面反映课程设计的要求。为此,我们初步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基本活动模式:创境质疑――自由分组――引导分析――探究验证――师生评议――拓展分享,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我们对小课题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是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通过对近24所学校调查发现,对于活动课堂,学生参与态度为:主动参与40%,旁观、偶尔参与20%,旁观20%―30%,与自己无关20%―10%。可见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实质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二是师生互动性不强,体验不深。有不少课堂表面看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而实际上还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操作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几乎没有。学生还是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缺乏合作探究能力,探究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学生融入不到小组中。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制作时,学生还是习惯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妨碍了能力素养的提高。

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积极调整活动模式思路以“激发兴趣――尝试发现――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指导应用――活动展评”为主要活动流程,并在南岗区域小学尝试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其中三个核心点是活动重要条件,我们又将其模式提炼为: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展评导学――创造应用)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活动载体。

(二)关于“小课题”概念界定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概念:是教师以两课时就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为载体。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我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小问题为切入点,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系列化应用研究。便于教师操作与把握,更易于普遍实施,小课题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让教师易导、学生更爱学,教学效果实在明显,有利于普遍实施和推广。

从我们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从活动内容看,我们以编写8本教材为蓝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作为主要的活动线索。

二、成果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主要目标

教师: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创造应用――展评导学)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指导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教学为载体,突出体验性、过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并应用于综合实践四种类型活动课中。以此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小课题”教学模式策略,构建综合实践“五学”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真正自主地在尝试体验中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在尝试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在活动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能力素养得到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成果研究具体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

从课程的特点出发,深入学科的教学领域,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不同层面内容探究其应用的规律,并将其规律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我们在全市确立20所不同层面实验学校,着重于三方面实验研究。一是探究模式设计过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确保课程的实践意义。二是关注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三是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寻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深入挖掘活动内在功能,杜绝浅层次活动化内容。

2.选择重点内容攻关。

选择重点活动内容,以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刘颖、谷丽、樊金娜、刘佰玲、郭丽娜、计勇鹤设计活动内容作为突破点,集中全市学科骨干精英,组建建立学科团队观察体,对小课题确立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一课一议,分小组对小课题模式环节的合理性,进行数据统计研究。比如以刘颖老师的《七巧板探秘》一节课,集中全市骨干组建学科团队,对其活动环节设计,进行共同的听评议活动。以数据作为测量的尺度,以活动内容来体现模式思路。团队通过提炼环节――确定观察重点――开发活动量表――记录问题,分析其模式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并以此在市、省、国家学科活动中展示其研究过程。得到国家专家的认可。

3.以课题带动课程。

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就是以课题带动课程发展建设,探索小课题教学一般规律,推动小课题研究的进程。为研究深入,我们树立“开放研究”指导思想,突出学段特点,突出活动空间,突出学生选择性,突出学生兴趣点。我们尝试:理念先行、典型引路、区域推动、逐步发展的独特研究思路。提出“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策略:课题小、感兴趣、体验深、效果好的四个策略。准确把握小课题内容特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以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关注活动过程体验为侧重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使教师亲历研究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形成一种技能。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调查。为了全面把握当前课程教学进展的现状,要实际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对 “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此次调查研究情况由《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发。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同方多媒体杂志,论述了哈市综合实践实施状况,分析了原因提出对策,促使模式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 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预案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索预案设计策略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新资源。我们用1年时间提炼整理了8本综合实践主题设计,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此系列内容不仅拓宽教师研究的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活动兴趣提升,这在我国课程体系建构中具有结构性的突破。

三是关注“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有效应对策略。“小课题”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就须要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科学合理性。在大量的典型案例实践中,对模式的框架体系结构进行理解,体系创新进行不断调整,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哈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是重点论证“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教学中呈现的策略研究,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通过一个阶段反复实践的研究,验证了“小课题”的科学合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突破与成果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我们所选活动主题设计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为载体,须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没有单一的答案,但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新设想和新思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课程的生长点。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根据小课题教学的活动类型,总结了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来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点强调,学生体验在先,教师跟进指导在后的活动思路。在这种情境中,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在交流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求引导应用。更好地全面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展评中,不拘一格展示汇报,然后进行个人、小组、教师指导评价,既是过程小结同时也是过程反思,再现学生活动过程,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活动模式应用,无论哪种课型,都能灵活应用,使“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设计《纸花飞转的秘密》《巧手做纸球》《神奇多米诺》《七巧板探秘》《中国结》《爱心义卖》等活动主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驾驭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从而验证了“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特点和使用价值。

篇8

一、实践研究背景

高中课改的核心在于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纲要》指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二、现状描述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全市总人口83万人,有普通高中13所,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4所;宜君县总人口约9万人,其中初级中学6所,普通高中1所(宜君县高级中学),全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不足千人,高中招生安排在第三批,所以生源很差,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全部精力放在高考科目上,即使这样,本科升学率还是很低,绝大多数同学毕业后升入高职院校或直接就业,如何培养这些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使这些同学高中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是本次实践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实践研究的主要目标

1.调查了解高中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

2.分析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原因。

3.探索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实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4.提出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方面的建议。

四、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

1.筹划启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并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积极吸收学校骨干教师加入,在广泛学习中统一认识,协调行动,深入扎实地开展研究。

2.制定实践研究方案: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摸索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为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施提供决策建议。

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有:第一,这些课程与升学无因果关系,但对学生素质有提升作用,可谁考核、谁评价、谁认可,社会、学生、学校观念很难改变。第二,这些课程受师资、设施、生源、兴趣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选修课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要求各异,统一实施有难度。第三,这些课程投入都很大,空间、时间上的矛盾冲突较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尝试分类分层推进,具体是将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领域的的必修课按教学计划统一实施。将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借鉴国内外的做法(如欧美倡导的“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等),我们探索了倡导课程间的综合渗透的“学生素质综合集中培训”。

3.培训内容(实践研究)。

在2011年暑假7月11~7月20日,利用10天时间,设置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果树栽培、音乐、美术等六大类27门课程(见表1)供高一高二年级共636名学生选择。学生选课情况如表2所示。

4.实施。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分成13个教学班,选了学校部分物理、计算机、美术、音乐、通用技术,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外聘4名(电子操作、电工操作、农艺师、网络工程师)共28名教师,另外抽调管理服务人员10名,组织实施培训。组织培训所用设备主要有我校两个计算机教室,职业中学计算机硬件操作实训室,职业中学中、初级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电工技术初级、中级实验、实训室以及电子、电工、电力拖动三合一实验室。

培训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着重让学生在高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实践中加深和验证所学知识,为学校电子技术班准备了收音机、电子门铃、对讲机、万年历等电子制作套件让同学最后每人完成一件,电工班的同学怎人完成一块家用照明电路的布线安装模版,并实训了用接触器控制电动机的电路等实训项目。课余时间,由学生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全部动起来了,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本次实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收获

1.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费困难。本次集中实训,采购各种实习、实训耗材3万元。水电费2万元,教师补助共计5万元,其它1万元,共计11万元,生均173元。(一般的高中学校还没有实习实训设备,如果再采用租赁方式解决,费用会更高)。经费全部由学校自筹,而我校每学期学费收入约30余万元,对于一个学生不足千人的学校来说,筹措这笔经费的困难相当大,如再无其它筹资途径的话,这种集中实训今后将无能力举行,肯定不能坚持下去。

(2)师资馈乏。普通高中通过技术、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师资是最大的问题,现在的教师培养体系中无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编制中也没有这种编制,学校的办学经费中也无专门用于外聘这些教师的经费。经过这次培训,我们认识到,高中的物理老师或其他教师在动手能力,培训学生的实际技能方面还难于胜任,所以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也受到师资的限制。

(3)家长不支持。在传统观念中,家长认为学生到学校就是考分、考大学,学校利用暑假时间集中搞培训和社区服务,学生在校增加了家长的开支,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家长不支持。

(4)社会不认可。长期以来,高中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升学教育,高中搞技术教育会被认为是不认真搞教学,放弃学生。所以社会多不认可,甚至认为这样的学校是技校,不管升学,只管就业,影响高中学校的招生。

(5)学生安全压力很大。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传统的课堂授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学生毕竟要用一些工具,要接触220V和380伏的强电,要走出校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所以学生安全是学校最大的担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学校的责任不可推卸,集中培训十天时间内,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和预案,如履薄冰。

六、经验及总结

篇9

随着我县建设“中国礼仪之乡”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公民素质的高低、文明行为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创建的顺利开展。而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家长的呵护甚至溺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一种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文明礼仪修养。因此,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要探究出一套符合幼儿园实际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方法,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知礼、学礼、懂礼、用礼的好习惯,增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云阳建设成中国礼仪之乡贡献力量。

(二)本课题现状述评

国内有关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课题数不胜数,研究的成果也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找到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系统性的课题研究,仅仅有几篇总结性的论文,其介绍的主要途径有榜样示范、家庭和幼儿园沟通、礼仪课堂等几种,与我园相关内容的现状处于同一个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幼儿掌握基本的问好、遵守规则和感恩等方面的礼节,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能讲文明话、做文明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l展,使幼儿终身受益,成为讲文明、懂礼仪的人。探索和研究出一套针对性、操作性强,具有生活化、情境化,突出园本化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促使幼儿了解基本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都能做到讲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

2.研究探索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我园幼儿现有的文明礼仪程度,明确幼儿不良文明礼仪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如何将幼儿学礼、知礼、懂礼、用礼逐步展开,使幼儿在园内学习礼仪,生活中实践礼仪、展示礼仪以及到公共场所宣传礼仪,做礼仪小标兵。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访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典型个案法、小组研讨法、游戏体验法、情境练习法、榜样示范法等。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抓住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课程。从孩子的一只脚踏进幼儿园时,这一天的课程便开始了。比如:从孩子入园开始教起,让学生养成主动向别人打招呼的好习惯,这是一个人讲礼仪获得好感的开始;在集体洗手时,教育幼儿应当先后有序,互相谦让,注意节约用水;用午餐时,要培养学生坐端正、不挑食,残渣放进渣盘里,吃饭喝汤不出声,用餐完毕后自己动手收拾碗筷;午睡时,不说话、不吵闹;起床后,指导幼儿快速按顺序穿好衣服,收拾整理床铺;离园时,教育幼儿主动同老师、小朋友说“再见”。

(二)在运动活动中,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建立合理而必要的运动活动常规,提出适时而恰当的活动要求。

2.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环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积极因素的相互影响。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团结合作、自主自控的文明行为习惯。3~6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游戏一般都制订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最初启蒙。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感知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则,体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最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在学习活动中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1.将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化。每周一的晨间围绕一个文明礼仪主题进行谈话,形成讲文明、学礼仪的良好氛围,每周一次的文明礼仪课程,通过舞蹈、儿歌、故事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舞蹈《不上你的当》,在欢快的音乐中,幼儿知道了不能随便和陌生人讲话,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儿歌《弟弟摔倒我扶起》,让孩子学会照顾小弟弟小妹妹,不欺负他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开展主题化文明礼仪教育。每月开展一次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如:“主动问候”,让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主动与人打招呼。“讲规则、守秩序”,让孩子掌握公共场所礼仪,在购物、乘车、公共场所玩耍时能够遵守规则和秩序。“感恩父母”“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等主题,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等。

总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持之以恒,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其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卓见成效。

篇10

【摘要】主要对“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以达到学生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地零对接,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

关键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岗导课;教学模式

1项目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技能已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就业的必备条件。同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已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开设,而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解决。

1)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着眼点还在于如何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上好,忽视了课程内容与行业岗位工作任务息息相关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目前这门课程就是学习硬件知识的普遍现状。

2)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相关工作的大多数毕业生,在刚刚工作时往往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适应应聘岗位。学生在就业后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大学期间学生在课程学习时不了解课程所对应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第二,所学课程知识与对应岗位工作内容脱节。

由此可见,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代替以“岗位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中求知,使其能够符合企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目标与思路

本文主要就“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达到学生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地零对接,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方法改革等五方面进行。

3项目具体研究过程与方法

3.1组织项目成员参加课改项目培训

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课程改革能力,掌握前沿的职教理念,把实践性和先进性教学要求和科学的模式运用到工作中。

2011年7月下旬,课题组成员贾卫华、李晓华到常州参加了常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课改项目培训。

2012年8月,课题组负责人李倩参加了由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培训班。

3.2组织项目成员到企业进行调研

基于岗位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整体设计,其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分为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两部分。首先通过行业领域的社会需求调查来论证提取课程核心岗位工作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职业性、典型性、综合性及实用性的原则来确定课程载体,从而完成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梁毅娟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责任公司调研工作,为有效的将企业对应岗位的生产活动提炼为课程的工作任务提供具体依据。

2011年11月,课题组负责人李倩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魅动音响责任有限公司调研工作。考核已经提炼好的课程工作任务与企业岗位的融合度,完成课程内容的选取,确定课程载体,制定课程考核方案。

3.3组织召开课程内容制定与企业岗位对应相关内容的研讨会

2011年10月11日,电子系计算机组召开“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如何对应”的研讨会,会后课题组认真总结会议精神,修改并形成课程整体设计初稿和课程考核方式。

3.4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2011年4月至11月,重构内容形成项目化设计、过程性考核评价表等教学基本文件,编写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情景化讲义、校本教材,制作全套电子课件,操作演示视频。

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组织实施课题验证教学。主要验证课改方案是否既符合学生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又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专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

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课题验证教学的总结。主要对课题验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修改。

4主要成果

4.1根据“以岗导课”理念制定的课程体系

根据“以岗导课”的教学模式,以具体计算机为载体,把相关的教学内容溶入到工作岗位所对应的五个的教学情境中,分别是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计算机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故障处理。并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故障处理的主线组织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课堂知识和工作岗位之间有了很好的衔接,还能使学生对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体验。

4.2教学资源的开发

分析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和不足,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探索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途径。围绕课程开发一本符合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教材,制作全套的操作课件、操作视频。

4.3课程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因此很难真正对项目教学进行有效的考核,也很难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此,专门制定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项目的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二阶段着重在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的岗位职业化能力,采用职业资格认证,即计算机维修工(中级)证书的考证。这更充分的体现了“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课堂应用中的优势。

5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5.1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调查

对本课程课改实施效果,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和学生对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等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综合测查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

本课题组成员在课程改革逐步进行中,边开发边将开发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反馈意见,促进项目改革和完善。通过在我院多个班级中进行本课题成果的教学实践证明,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维修工(中级)通过率得到提高,如下图所示。

学生对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调查。首先,精心编制了“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问卷”,总计20个测试题目。以问卷的形式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总计221人次。

上表中第1小题是对教学总体满意度调查,将近八成的学生填答“非常满意”,说明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积极地、认真地、负责地进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对校本教材的内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效率,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非常的满意和认可。

5.2推广价值

通过这几年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课程内容体系更科学、更优化。能够让学生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的实现零对接,更切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效率和时效性更强。同时也寻找到一个既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专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生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从改革效果来看,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课内与课外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经营理念和售后服务思想,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吴冬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