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41: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影视艺术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校园综合艺术实践的收获和作用
重视校园综合艺术实践,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其实际效能和效果不容忽视。纵观重师商院表演艺术学院的综合艺术实践实训,可以得到如下考量。
(1)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综合实训,拓展了演出平台和影响力,是对学生艺术能力的综合考评,逼真的实训情境也不同于单元实训或单一专业汇报演出,学生普遍认为值得高度重视,投入的热情和专注度明显高于一般实训。
(2)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实践水平。由于展示平台层级较高,又有专业对比,各专业均进行本专业预选和淘汰,使得节目创新呈现出竞争态势,节目水准大为提高。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整体表现差异,也促使各专业努力展现自己最高水准。
(3)促进了教师提高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综合实训中,学生的表现无疑也是指导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展现,由于各专业同台竞技,检验了各专业日常教学的态度和水平,对教学的促进,不言而喻。
(4)有利于相关艺术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如编导专业在这个演出平台中,可以全流程的参与策划、节目形态组合、演出现场导控、电视片脚本编创、现场导播录制、后期剪辑制作等。校园综合实训为这个专业提供了舞台表现和电视采制两个流程的艺术实训。播音主持专业,则在专业技能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现场即兴主持和应变能力,借鉴表演艺术理论,用以营造现场演出气氛、把握节奏,协调配合,丰富创新手法等,还可以拓展艺术视角和范围,提高综合素质。
(5)打通了各相关专业整体实践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接近社会实践真实。艺术专业创作流程实践,在理论把握转化为创作能力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校园综合艺术实践演出,因其艺术理论整体性和实际运用的贯通性,涵盖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又必须融会贯通的加以运用。以毕业演出为例,从导演创意策划开始,到节目原创筛选、单一节目排练修正、整体节目组合搭配、整台风格基调确立、主持人串词衔接、舞美、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效、多媒体效果、舞台进程监督、彩排协调、正式演出以及同步进行的影视资料导演策划、拍摄方案、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合成等等,不仅打通了各专业的艺术实践流程,而且锻炼了相关专业的协调与同步。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实训过程的复杂性、一过性、观众评价的客观性,都最大限度地仿真了社会化艺术创作过程,实现了学生艺术素质与能力的集成化提高。
(6)便于考核管理,实践效率提高。校园艺术综合实训,不仅能够实现硬件资源的集约化,同时也能实现管理的集约化,和师资力量的集约化,实现了实践项目的计划、实施全程可控。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和院系(教研室)等机构,对综合实训进行实时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全面、客观的对实践的艺术表现和不足,进行专业交流和讨论,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3管理与协调
校园综合实训,由于涉及的专业比较多、规模比较大、动用的实验设备多、实施和管理复杂。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必须从教学计划入手,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实施细则,才能保证其规范有序地进行。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相关专业在教学进度和教学时段上产生的冲突或干扰。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艺术教育的范围也远比过去扩大,除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教育之外,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影视艺术教育的迫切问题。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看待艺术教育,就不能不谈影视艺术教育。
一、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相比,其受众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占绝对第一,公众的接受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西方曾有实验证明:没有电视,人们几乎无法生活下去,人们对于电视的依赖已达到很深的地步,其实质是电视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但是广大受众的影视鉴赏水平还有待提高。人们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对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有些影视语言的表达手法使受众只是门外看热闹。这么庞大的、每天都在欣赏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影视艺术鉴赏水平亟需提高。
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及全社会都已经普及,而最具有大众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门类的影视艺术,却还没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一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人们才能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二、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提高大众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需要
影视艺术是大众容易直接参与创作的视听文化。DV是近年来颇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达理想、抒感的艺术形式。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DV使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和个性化,散点式的个人写作使得影像产品的数量高速增长。但是中国DV民间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不成熟的,普通DV爱好者无论从拍摄内容还是技术把握上还不得要领,一是选题“另类”。盲流、乞丐、客、同性恋等社会边缘性题材被大量选用。这与中国社会主流生活与发展着的中国现状极不和谐,没有代表当前社会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DV制作没有达到公众视觉审美的要求,许多DV作者走向了极端,要么不具备基本的叙事语言的能力,要么故意追求玄虚,让观众无法得到观赏。拍摄随意、多变、主观,叙事不求流畅,缺乏逻辑。目前DV的低门槛造成了制作者素养的降低,他们大多只是追求光怪陆离,并没有对于DV美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提高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提高其影视作品的水平,有利于宣扬文化主旋律,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影视艺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
有人说电视节目没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这说明影视艺术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受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不高所制约。影视首先是一门传播文化,其次才是一门艺术。传播规律要求作品必须能够传播,为了争取更多观众,而迎合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观众的审美趣味,一些媒体就会不自觉地向着通俗化与低俗化蜕变或降级,将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或纯粹的思想感情与智力活动变为一种幼稚与肤浅的弱智文化。各种娱乐节目和搞笑快餐铺天盖地而来,观众在轻松的笑声中,人们的严肃思考和追问消隐了,理性的认识退化了,崇高的审美趣味解体了。国内外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视艺术创作水平是建立在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基础之上的,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影视艺术鉴赏水平,那么水涨船高,高质量的、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影视艺术作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反过来又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熏陶,形成良性循环。
四、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探
1.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一方面,影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不同于书籍文化的被动接受缺憾对人的消极影响。于是,西方不少知识分子家庭反对电视传媒,放弃电视机,中国的家长们也常常用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方式来躲避外界的“祸害”,笔者认为,影视教育在这里负有重要的责任。
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学的影视教育也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多为零散状态,而且社会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建立多层次的影视教育体系是影视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早已不是高深的学理研究的领域,它更多地成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自然面对和评点的一种存在对象。影视对生活的影响相当巨大,面向大众的影视教育肯定是综合的、传媒化的。
2.在学校教育中,大学中小学影视教育应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学影视教育应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与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两个任务。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正确的观看习惯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借助影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社会影视艺术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它包括对影视创作的社会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和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使人们得以接受良好的影视作品。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佳作,贬斥不良倾向,促使创作者认识到与社会民心保持什么样的联系,从而生产出优秀的作品。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在广大DV创作者和DV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意义深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央媒体的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励了中国DV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为中国的DV创作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了努力。社会影视教育是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场”。
结语
二、引入英文影视资源的原则
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恰当地选择和引入影视资源,切不可只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忽视其客观的效果。另外,所引入的影视资源应围绕教学目标,联系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学生词汇、句型的积累、英语技能的培训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扩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言的学习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适度性。影视资源的引入只是对教学的有益的补充不能把它当做“万能”的教学手段,注意引入影视资源的时间分配和内容的取舍,不能喧宾夺主,失去木来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依赖影视资源,产生不愿意动脑思考、动口练习的负面影响。师生互动性。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引入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时,应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来组织教学,通过前期的背景介绍、主要情节阅读、主要人物的展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方法
优化英文影视的选择标准。英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基础以及心理状况等,选择合适的英文影视资源进行教学。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英语老师应选择对白比较日常化、情节比较简单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在理解电影情节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选取的内容也不能太过简单。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梯度式的方法提升英语难度,从而引发学生的挑战心和好奇心,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学习效率。向学生介绍英文影视的背景知识。英文影视是对外国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以及国家精神的具体表现。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影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电影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影视的背景知识,使他们对这部影片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重现电影情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英语老师可以对英文影视的经典片段进行重现,让学生模仿电影情节或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配音,使同学积极地参与进来。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英文影视作品后,对电影情节进行解读和评价,让他们站在编剧及导演的角度,对电影进行再处理加工。
一、怀海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怀海特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方式、思想,不得不说是一种新流。该教育思想认为现代教学方式中有很多毫无活力的部分,这种没有活力的教育模块把人类很多的能力都束缚住了,现在很多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促进人类的进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限制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就以其中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例:高校内很多相近学科存在互不相联系的现状。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单一学科已经被探索的几乎饱和了,再想创造出新的内容、新的发现是非常难的,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个“交叉学科”的概念,它的意思也就是说找出一些相近的学科或者有关联的学科内容重合的那部分知识,以这部分内容为联系这两种或者多种学科的桥梁,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这些学科重合的这部分内容为突破口,进行创新,这样才更具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能够降低研究过程中的难度。同时,怀特海教育思想还认为,任何时代都不能死板地重复祖先的情况。
过去祖先留给我们的知识的作用是有限的,更确切地说那些知识的作用就是通过武装我们对付现在。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一些知识的活力并且防止知识的僵化,那些让知识保持永久活力的思想其实是造成我们现在教育体系出现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当然,这种思想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也有体系。比如,传统的影视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仅仅能够满足于学生过于被动地吸收一些知识,而大大忽略了学生真正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以及实际运用的过程;同时,还指出只要学生课堂纪律好,授课教师总是能够将具有一定分量的“没有活力”的僵化知识“填鸭式”地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去。
但是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这种食而不化、味同嚼蜡的僵化知识对他们现在,以及未来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怀特海教育思想还指出,对现在的教育体系提出两条非常重要的戒律:第一条,不要教授学生过多的学科;第二条,凡是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教得足够透彻。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将这些知识活学活用,不能将知识向学生讲授完以后就甩手不管了,而是要在后期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就以其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为例,很多教师似乎忽视了影视艺术教育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影视艺术教育本应该注重对实践性表演方式加以讨论,并且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创作、自由发挥即可。但是在现实的影视教学中,教师过于参与到学生创作的过程当中,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所走的弯路,但是与此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同时,也规范了现代教学的价值观,并且根据怀特海当时生活的实际背景,对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了论述,对形势教育以及实质教育进行了论述。怀特海对当时高校内教育过于专门化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专人专职的方式在过去的社会背景下可能是一种很有优势的做法,但是对未来世界带来的影响却是负面的。现代知识体系过于专业化的趋势使得这些方面一些专家的思想始终局限于固定的一小块区域。但是,并不是说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截然相对的,相反,实际上它们两者之间时存在某种必然联系的。这是因为,首先,不存在任何只为了陶冶学生情操或者向学生教授专门知识的学科。为了普通教育的目的而学习的学科,称之为专门学科。学生在对这些普通教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形成某些特殊的兴趣中心;而他们在对专门化学科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科之间存在一些外来联系,就可能促使学生的思想向外延伸,进而对这部分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以及热情。其次,就教学方法而已,培养一般智力活动实质上就是培养他们一种专门的爱好。
二、怀特海教育思想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是一门更加注重实践的学科,如果我们能够将怀特海教育思想融入到高校影艺术教育当中,就能够最大化地实现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的价值等。怀特海教育思想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更注重实际应用方面,强调实用的价值,对形式主义予以否定,所以这种思想更符合现代高效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将怀特海教育思想应用到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当中,就必然能够促进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获得更好地发展机会,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获得更多具有实用性的知识。
(一)怀特海教育思想能够帮助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学生更好地发展
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其实是怀特海教育思想在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应用方面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为了能够真正意义上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首先要在影视艺术教育中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对影视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享受这个快乐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过程是没有太大效果的,同样也不会有多大的进步。享受快乐的过程不仅是唤醒这群鲜活的个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最好方式,而且也是有机体产生生命冲动又不失健康的刺激力量。当然,相关人士也应该对影视艺术教学过程中的智慧训练过程予以重视。这种做法能够帮助教师克服单纯教授理论知识的错误倾向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的训练,使这些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都能获得“具有积极性的智慧”。
(二)怀特海教育思想扩展了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方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很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方式似乎与实际脱节了,很多时候教师培养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方式仍然是沿袭很多年的“老掉牙的套路”。时代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于影视作品的口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与人们所处于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现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模式应该做出整改,让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怀特海教育思想就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正如这种思想所提到的那样,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重实际,不能仅仅为了教育而教育,要明白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向社会各界输送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怀特海教育思想能够帮助高校打破现有的影视艺术教育思想,让教师改变自己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潜力最大化地挖掘出来,让他们在以后进行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找准方向,将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成功地融入到作品中,同时为我国的影视行业做出力所能的贡献。
三、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怀特海教育思想能够使得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更加符合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打破形式主义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实用性的知识。怀特海教育思想能够促进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学生自我的发展,进一步向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的目标迈进;同样,也扩展了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方式,更加促进整个影视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由此可知,《怀海特教育思想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项仲平.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探索与影视艺术教学模式的建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阅读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能够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升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书名,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最先进入读者眼帘,影响读者的阅读选择,因此,正确翻译书名能够减少阅读误解,提高阅读率。由此可见,本文从目的论视角探究英语文学书名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一、目的论与书名翻译的基本内涵
(一)翻译目的论
德国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产生国,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思想,其中凯瑟琳娜・赖斯的理论思想为:主张等值理论,并且该理论中心建立在原作的基础之上,符合要求的译文应该与原作在概念内容、社会交往功能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相等;经实践检验后可知,部分等值理论存在些许问题,部分观点的价值较低,翻译应在相关要求下开展工作,当存在译文和原文出入时,应坚持译文功能性。后来这位代表人物的学生在教师所提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功能派奠基理论,该理论主张翻译目的性和人为行动性,翻译工作进行前,翻译工作者应明确翻译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翻译工作,所翻译的英语文学作品才有意义,才能促M翻译工作顺利进行。在这一理论引导下,明确翻译目标后,应根据不同翻译功能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目标文本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目标功能,受翻译者要求影响较大[1]。
(二)英语文学书名翻译
我国最早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是在乾隆年间,所翻译作品的译名形式多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书名翻译逐渐完善、成熟。最开始,音译是书名翻译的主要方法,即根据作品内容自行拟写书名,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读者的阅读需要。严复总结说:正确的书名翻译,是建立在全书的掌握和了解之上,经过深入思考后最终敲定形成。正确翻译后的书名,不仅应尊重原著作者的思想,还会激发读者阅读热情,扩大读者市场,提高书籍销量。在文学知识面前,翻译者和阅读者应持严谨的知识态度[2]。
二、目的论视角下英语文学书名翻译方法
不同种类的英语文学书籍,对书名翻译的要求不尽相同,部分书名翻译较简单,部分书名翻译难度较大,对此要根据翻译需要灵活处理。为了确保所翻译书名在短时间内得到读者的认可,书名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英语文学书名翻译时,应掌握有效的方法和翻译策略,其中,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以及改译法是翻译者较为常用的基本翻译方法,具体应用如下:
(一)音译
所谓音译翻译法,指的是翻译外文时,利用发音较相似的汉字进行书名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只是单纯的保留语音以及基本的书写形式,然而汉字原意不能全部保留。大部分英语小说在对作品命名时,经常将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作为书名,然而这与我国小说命名存在较大不同,我国小说习惯于用作品概括性内容或者作品蕴含的中心思想来命名。例如,西方文学名著《哈姆雷特》Hamlet、《艾玛》Emma、《简爱》Jane Eyre。这些作品大多以人物名字进行书名命名的,一方面能够体现对原著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习惯形成的表现。
(二)直译
直译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原语言的文化气息。直译法强调尊重原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形式,如果作品内容能够通过书名来体现,这时应采用直译法。例如,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等,这类书籍通过阅读书名,就能大致了解作品的中心内容。
(三)意译
上述直译法翻译后的书名虽然能够将作品内容和形式大致保留,但是也会为读者带来一定的疑惑,读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钻研作品内容,有时书名并不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中心内容。当有这种情况发生时,这时意译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意译法能够在保存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作品形式。例如,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等,作品翻译者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对书名进行确切的编辑和翻译。
(四)改译
改译在某些时候能够弥补上述直译、意译等方法的不足,改译在某些时候更能彰显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时需要译者调动自身的主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翻译,这样翻译后的作品会更具吸引力。例如,Gone with the Wind改译为《飘》、The Pilgrim's Progress改译为《天路历程》[3]。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以目的论为角度,通过音译、直译、意译以及改译等方法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有利于促进所译作品的文化内容充分彰显,有利于促进知识发展和融合,在目的引导下,翻译英语文学书名,能够加强书名的准确性。与此同时,这也是译者深入了解两国文化的过程,正确翻译书名,能够促进文化传播,有利于提高书籍销量,扩大书籍的市场份额,此外,还能获得稳定的读者群体。
参考文献:
2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多模态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识输入。Krashen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美丽的图片、幽默的简笔画、秀丽的环境介绍,同时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2.2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重在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模拟交际语境,但缺乏环境的支持,实际语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学生依然体验不到真情实景。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语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目标语交际环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3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生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摄入的需要。而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含有对文字、图像、声音、绘画等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和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3.1教师的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网络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手段。(张莉,2012)以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篇章讲解部分,教师可有效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的适当改变、空间移动、黑板书面语、PPT书面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师生问答、模拟演讲、辩论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波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诸如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信息表达,锻炼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的能力。
3.2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高校辅导员教育行为的基本思路
高校辅导员必须对自己的言行、决策及由此产生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和反思,捕捉和改正动态知识网络社会下的不足之处。
(一)发现问题。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辅导员需要去了解新问题,解决新情况,富有语言艺术色彩的谈心和交流,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所关心、关注的问题。设身处地地想同学之所想,有助于提前发现学生中的潜在问题与威胁,从而使辅导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辅导员的监控调控和应变能力。
(二)预测问题。通过现代的信息渠道收集学生各方面心理动态的信息,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学生个体的性格、爱好、能力等个性特征,对学生在得到肯定、鼓励后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转变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分析和假设。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懂得取舍哪些情况是可以举例并告知引以为戒的,哪些是必须忽略避而不谈的。尽量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点尽最大可能与新时代的学生保持一致,时刻反思自己的思维观点、表情态度、谈话方式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三)分析问题。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每一次谈话过后,辅导员都要对自己的言谈进行理性分析和反思,分析问题的过程相当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因为辅导员工作是不断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做好每一次的谈话记录等同于与同学进行了第二次重复的谈话。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其过程,扬长避短,不断丰富和补充实践服务管理经验。
提高高校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能力的途径
(一)辅导员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提升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的基本保障。辅导员有着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只有人格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提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提升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的基本保障。辅导员人格的自我完善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是认知结构层次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是业务素质的提升与完善。
1、认知结构层次的自我完善。辅导员对时代特点和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思维和观念,所以要不断地进行资源互补和经验交流,通过经验交流会、辅导员培训等途径提升辅导员的对认知结构的优化,以利于充实辅导员的语言内涵,掌握说话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15-004
数字时代下,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终端的崛起与发展不只意味着动画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更蕴含着动画创作的方式与内容的发展变迁。如何培养出能够在未来与世界动画强国进行竞争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是摆在中国高校动画创作人才的教育面前的一大挑战。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动画创作人才具备适时吸纳数字技术优点,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与新设备,提高动画创作的技术手段与视觉表现的能力。从目前国产动画的创作过程来看,我国的动画创作人员并不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高科技的应用早已经渗透在我国动画创作的过程当中,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我国早在2005年推就出了国内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当是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已经在向高技术发展,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告知全世界,中国当时就已经拥有独立生产和制作三
维动画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要增强动画创作人才提升其所创作动画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能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合理结合。目前的国产动画虽然应用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可是创作出来的国产动画片却只能面对低龄化的受众市场,近几年屡创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就是很好的例证。国产动画的低龄化创作趋势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民族文化培养的缺乏。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从事动画制作的人员也已经不在少数,中国的动画产业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后,却是中国动画片创作人才的极度缺乏,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提高。
2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动画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近些年来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缺乏艺术创造力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归因为动画制作的技术水平有限,画面效果无法与国外动画片抗衡。这种过时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站不住脚的,目前,我国的动画教育虽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上已经与数字时代的发展像接轨,配备了先进的动画教学实验设备,并搬用了国外的动画教学课程设置。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出来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技术制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况且,中国动画这几年在平面和三维的制作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制作水准同国际动画强国的一线水平还有差距,但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这几年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制作水准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是停滞不前的创作思想却阻碍了他们创作出高质量的动画片。为什么配备了顶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课程却仍然难以培养出能够创作出优秀的高质量动画创作人员,这其中既包括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思路的狭隘问题,也有动画教育人员对于动画艺术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难以胜任国产动画的质量发展需要。
动画创作人才的成功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一个成熟的动画创作人才并不仅仅要精通绘画与电脑软件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一定的创新能力。因为动画是一种文化,动画业被定义为文化产业,它被看作是多学科的互融性与交叉性,从实用性的、解决问题式的活动上升到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作为现代设计中最重要部分的动画,它集中了美术、设计、服装、电脑技术、美学、文学、社会学、营销学、电影学、表演等最为广泛的要素,是最具有多科性和互融性的学科综合体。因此,动画的繁荣,决不仅仅靠熟练使用电脑、绘画造型能力强就可以做得好的。
动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具有很强的外在形式的可塑性,但是合适的内容题材的选择才是优秀动画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丧失了主题内容的动画作品,就好像没有燃料的跑车一样,纵然被设计制造的再精良,也只是件摆设。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5年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第一部纯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这部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历时五年,耗资上亿的大片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到最后上映时却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特色。不论是剧情的设置还是人物造型的设计方面都不免显得有些俗套。从概念构思创新角度看来,《魔比斯环》并没无可取之处,它既没有达到预计中的走国际路线的效果,也没有体现出任何民族性的特色。可是如果站在有利于动画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魔比斯环》则填补了中国动画史上没有三维动画电影的空白,证明了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准的提高。从这个例子看来,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准已经不是束缚其发展的主要枷锁了,中国高校动画只有想办法提升动画创作人才的创作构思、丰富动画的表现手段,真正地体现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色,才能培养出能够与从众多动画强国进行竞争,并找到突破的契机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
相比之下,美国好莱坞在1998年曾经以中国的民间故事《木兰从军记》为故事素材,改编成的动画片《花木兰》在上映的第一周就取得全美票房冠军。但是作为如此优秀的动画故事素材的原产国,中国国内的动画创作人员却对如此耳熟能详的素材“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培养的失职,使得现在的中国动画创作人员对本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不甚了解,这也是制约中国动画发展民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对高校动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伟大民族。如此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多样的民族风格,必然使得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培养出独具一格且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它是我国本土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最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而将优秀的民间文化中所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合理地应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去,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形态的过程,则成为中华民族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主要方式。
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它的民族特色就如同戏剧一样,主要从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品格的深度与广度。动画的民族风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其内容、形式、格调、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体现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气质。
首先,从审美心理方面来讲,就动画而言,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题材内容,就越容易引起国际动画界的兴趣,越能在世界动画中标出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能契合外国观众猎奇的观看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国际性。中国老一辈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是通过自身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和体会,将其运用到动画的创作当中去,才在当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从万氏兄弟于1926年完成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后来的《三个和尚》、《九色鹿》、《牧笛》等等,这些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在伴随着中国动画成长的过程当中,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题材选取方面,民间艺术都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取材范围。在题材选取方面,中国动画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通俗文学为原始素材,进行再创作。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就来自于神话传说;来自于民间故事的有《马头琴的传说》、《日月谭》、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等等;还有的取材于寓言和成语,例如《三个和尚》和《骄傲的将军》。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由于我国民间美术、曲艺非常发达,艺术形式种类丰富,例如像国画、剪纸、皮影、刺绣和书法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段都完全可以运用到动画领域当中。中国动画在发展的几十年中,就是吸取了民间美术的营养,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动画形式,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由于从国画当中得到启示,我国于1961年拍摄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为世界动画界增添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片种;在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片中运用水墨表现了人物、家畜和山水,清秀的画面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而这些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动画形式必然只能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遗憾的是,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就被世界动画界所瞩目的中国动画走到今天却迷失了方向,如今这一代的中国动画观众对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国产动画片却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的悲哀。
中国动画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能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创作的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我们并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将其转化为动画艺术形式,如何使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接受和喜爱的动画艺术形象,是需要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就不能仅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当中,要经过动画创作人员经过自己的创新思考,将传统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现代民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表现。如果仅仅是照搬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等具体艺术形象,将无法脱离这些艺术自身的功能特点,掉入模仿抄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本土文化、民间文化中应该寻找那些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动画素材加以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现代化是不相违背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构思、如何运用。作为现代的国内动画创作人员,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木板年画,还是皮影、壁画等艺术形式当中,都有动画创作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创作人员进行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其实美的本质是一致的,但美的形式却是多样的。这形式的多样性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自己对动画的不同理解而发展的适合本民族的表现形式,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对于中国动画,照抄照搬不是办法,重要的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开创自己的民族风格,那样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化是指动画的精神内核,一定是反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没有民族性便没有个性与特色。
中国本土文化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参照。动画不仅是一个影视形象,它可以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衍生开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发展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坚持从本土文化中发掘宝贵的资源,不仅是国产动画的发展出路,更是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现在,中国动画的发展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经的辉煌固然令我们骄傲,但残酷的现实还是逼迫我们进行思考和学习。我们的动画民族化的路子走了几十年,突然走不动了。于是就有人提议放弃民族化创作道路,发展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动画的“洋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是内容题材和形象设计多方面的“洋化”。这种倾向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一味的模仿别人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这样制作出来的动画片当然不会被认可。解决现代化问题不能否定民族化,民族的特质、民族的文化才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根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需要在将民族性作为其发展根基的同时,必须深入探索现代化改革,使民族的精神特质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需要,才能真正融合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动画创作人才。任何艺术作品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之后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有将民族的精神与时代的内涵相结合,在现代语境下探索展现民族特质的新道路,探索时代条件下民族新的动画话语,实现新型数字技术与传统民间文化相结合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动画才能够迎来振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刘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人动画竞争战略.现代传播[J].2006(4)
2 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电视,2005.(8)
4 娄淑芬,李明.中国动画“民族化”之思考.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9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行业的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由于具有对知识展示直观、形象和可视化的特点,所以,使得它的发展和应用更加适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小学语文实现的是对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基于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应用,对促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它的表现形式简单,但是效果非常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作。思维导图采用的是图文并重的表现形式,帮助我们确立一定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大脑的机能,并不断进行延伸发展,形成一定的放射性图形。
思维导图实现了对放射性问题思考的具体化处理。放射性思考是一种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对于生活中进入大脑的任意感觉、记忆以及想法都会在大脑形成一个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扩展,这些放射性的结构形成,就是一个大脑的数据库。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1.放射性特点。思维导图的结构和目前研究中发现的大脑神经元结构网络分布十分相似。它的处理过程一般是从一个点或者关键词出发,就能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脉络结构图。
2.思维导图具有直观形象性。思维导图的建立就是要实现将一些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直观化和图像化的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项目引用,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增强大脑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思维导图的多元化。目前,思维导图的发展,灵活地运用和实现了包括图片、色彩、线条以及数字等综合表现形式,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和问题的有效形式表现,更好的展现思维的延伸和发展。
4.思维导图知识体系的立体关联性。思维导图对问题的处理强调的是立体化的思考方式,实现的是知识体系的多维度联想以及想象,不断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网络结构。
5.思维导图的个性化设计。思维导图的设计充分考虑的是个体化的差异,因此,表现形式活泼,没有相对固定的形式,每个思维个体都会形成不同的思维过程,产生不同的思维导图。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模式的分析
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备课,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示的过程。它的主要表现是教师、思维导图以及学生三个过程的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目前的思维导图应用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实现了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展示,并强化了学生对思维导图内容展示的理解和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是对资源的收集、整合以及思维导图的有效制作,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思维导图的建立也很好地体现了目前新课改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思维导图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知识内容以抽象性为主,而且小学生的知识经验都相对比较浅显,因此,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出形象性的特点。目前,思维导图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知识网络结构的清晰表达,同时,充分利用线条、色彩和符号等方式对复杂的知识结构进行可视化的表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结构进行把握,以及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因此,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思维导图是以一定的关键词为基础进行相关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方面内容的展示,对思维导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很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发展的重要方面。思维导图具有无限的发散性特点,在一个关键词的延伸和扩展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化。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提出,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提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目前,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并且效果相对较好。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概念以及特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模式,同时,详细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条件。因此,可以看出,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