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41: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抗旱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2抗旱工作。由于旱涝灾害时常交替发生,各村、村属各单位在抓好防汛工作的同时,也要作好抗旱的准备,及时分析旱情,检修抗旱机具,配备好零配件,并做好山塘、水渠清淤补漏工作。
2、组织机构及主要任务
为使该项工作达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村成立了由村长任组长,副书记、副村长和人武部部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村属各单位要坚决服从领导小组统一调度指挥,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搞好防汛抗旱工作。
2.1防汛抗旱相关单位职责
村水利站:协调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雨情、水情、旱情信息,负责防洪、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组织对病检水电工程的监测处理和水利水毁工程的修复,提出防汛抗旱所需经费、物资、设备、通讯方案。
村人武部:根据防汛抗旱工作需要,负责组织防汛抢险和抗旱民兵队伍,参与营救群众、转移物资和急难险重抗洪救灾工作。
村农业服务中心:及时掌握并提供农业受洪涝、干旱灾害的情况,负责农业的防灾和减灾、救灾工作。
村派出所:负责维护抗洪、抗旱、抢险、救灾秩序,打击盗窃防汛抗旱物资,破坏水电设施的犯罪分子,协同防汛抗旱成员部门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做好防汛抗旱治安保卫工作和河道清理工作。
村社会事务办: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核实,安排发放救灾物资,指导协调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村卫生院:负责灾后的卫生防疫和受灾群众医疗救护工作。
村教育辅导站:负责组织、协调、安排村属各中小学防洪工程建设,除险加固,组织中小学生撤离危险地段。
村党政办:负责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相关气象资料。负责处理防汛抗旱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协调好各部门工作,做好汛期值班和灾害预报。
2.2民兵的任务及兵力的使用
全村民兵是防汛抗旱的主力军,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建制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
2.2.1河沿岸抗洪救险。发生洪灾时,基干民兵和7个村的普通民兵在村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组织对河地段的重点防护、抢险、疏散、转移、集中抢险救灾物质。其他各村的普通民兵,负责本区域的山塘、水库的抢险工作,并作好应急准备,随时支援重灾区的救援工作。
2.2.2重点目标的防护抢险。一旦重点防护目标发生险情和重大事故,基干民兵一排、二排要迅速出动,完成重点防护目标任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国家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2.3发生滑坡、塌方险情时,基干民兵和发生事故片区民兵要及时出动抢险救灾,保证公路畅通。
2.2.4各村民兵要做好本村抗旱机具检修和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对山塘、水库、堰渠进行防渗补漏清淤,保证抗旱用水。
3、工作措施
3.1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各村对辖区易出现山体滑坡的地段随时进行巡查,对遭洪水袭击的村寨,要做好群众的防汛抗旱宣传工作,使群众提高警惕,树立防汛抗旱意识。
3.2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各村两委班子要分片包干负总责。
3.3加强防汛值班,及时处理汛情、旱情和灾情,汛期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各班次必须有领导带班和技术人中值班,发现有脱岗、离岗的,不仅予以批评,还要给予经济处罚。
3.4值班人员密切监视水雨情。做出预测预报,出现险情要及时报告。同时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汛期值班人中,必须对易发生的山体滑坡的地段和易被洪水袭击的村寒进行巡查做到发现险情及时抢救,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管灌 是利用低压管道(埋没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
3、微灌 有微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系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微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微灌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微灌应用于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上。
4、喷灌 是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咀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喷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喷灌能节水50—60%。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大、成本较高,适宜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
5、关键时期灌水 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选择作物一生中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乳熟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
面对当前较为严重的旱情,加强以抗旱为中心的小麦后期田间管理至关重要。4月22日省赤霉病防治现场会后,我市立即安排,印发了抗旱和防治病虫的传真电报,召开了小麦后期田管现场会,副市长庆德超与会作了动员和部署,全力推动小麦抗旱和后期田管工作。截止4月28日,全市小麦已抗旱15万亩,“一喷三防”工作已完成78万亩次,小麦抗旱、病虫防治等工作进展顺利。
三、主要措施
1、全面动员,快启动。
当前正值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一天抗旱,产量损失就小一点,甚至没有损失,还能增产。我市通过现场会、动员会、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明白纸、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麦抗旱和田管工作,达到了快发动,快组织、快协调的目,增强抗旱和后期田管的时效性,减少在宣传、筹资、调水等环节的博弈时间,力争在10内将小麦全部抗旱一遍,适时开展“一喷三防”,降低旱情可能带来的损失。
2、合理安排,巧调度。
3、科学指导,适用水。
小麦生长后期抗旱是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部分农民有疑问,现在能不能洇水,会不会影响小麦后期根系的吸收能力。我市组织全部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抗旱一线现场指导农民适时、适量、适法抗旱。采取墒沟灌水,灌跑马水,在大水跑完全田后,立即放掉多余的水,不让田间积水,避免小麦头沉遇风倒伏,后期引起小麦根系的窒息,加速衰老,造成粒重降低;有条件的还实行喷灌,并喷施叶面肥和抗旱药剂,增强小麦自身抗旱能力。4、抓住重点,带周边。
小麦抗旱要抓住重点,我市首先抓好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的抗旱,带动全市面上的抗旱工作;抓好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小麦抗旱,动员他们积极抗旱,并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开展抗旱。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防治队的作用,帮助出远门打工,回不了家的农户和部分困难户开展抗旱,不能因为家中无人,就不抗旱或者忽视了抗旱工作。
5、责任到人,全覆盖。
当前旱情严重,不仅岗区旱,圩区也旱;水源相当紧张,不仅岗区缺水,圩区也要提水抗旱。同时,小麦病虫害防控任务也较重。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具体抓,镇村干部全部分片包干,包村到户,责任到人,努力做到抗旱田管工作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覆盖全市所有田块,力争病虫防控到位,旱情全部解除。
6、多方筹措,大投入。
1.选种、晒种
对种子要进行认真精选,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和杂质;播种前一周将种子晒2~3天,提高种子发芽率、杀死部分病菌。确保种子纯度和净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4%。
2.播种前进行药剂处理
拌种或进行种子包衣,可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3.在墒情极差的地块,应用高分子保水剂进行拌种,结合补水播种。
二、地膜覆盖,保墒增温
据气象部门预报,5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将以少雨天气为主,气温持续升高。这是整地的好天气,但气温升高,又会加剧蒸发失水,恶化土壤墒情。要想保墒增温,最好的办法就是地膜覆盖。对于已秋耕施肥的地块,应耙耱整地,及时覆膜,待播种层地温稳定通过10℃时,采用鸭嘴式播种器在膜上播种;对于墒情较好的未秋耕地块,可应用免耕播种机播种,或浅旋、间隔浅旋后采用覆膜播种机播种;对于秋耕后未采取其它保墒措施的地块,墒情较差,应旋耕、耙耱碎土,采用节水喷灌补墒播种;墒情再差的可采用补水造墒播种。
三、增施有机肥,深施化肥
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培肥地力,为作物生长提供有效、稳定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提高土壤持水保墒能力。因此,要重视增施有机肥,特别是山坡地和瘠薄地。一般结合整地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40吨/公顷。在化肥的施用上,要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化肥要分底肥、种肥、追肥,分层、分次施用,不提倡“一炮轰”,以免后期脱肥。底肥一定要深施,化肥深施不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还可以起到促进作物根系深扎的作用,提高作物的吸水能力,增强作物抗旱、抗倒伏的能力。种肥用量不宜过多,必须做到种肥隔离,避免烧种烧芽,影响出苗。
四、抢墒播种,提高质量
适时播种和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的出苗率、保苗率和产量。采用机械播种技术,可提高播种质量和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在最佳播期完成作业。
1.确定最佳播种期
当5~10厘米耕层日平均地温稳定达到8℃~10℃,壤质土壤含水量在18%~20%时,为适宜播种期,一般在5月中旬以前。
2.播种方法
2.1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可直接进行机械播种
1 早、晚稻抗旱救灾改种技术措施
8月是早稻的孕穗、抽穗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供水不足,会导致早稻产生小穗、包颈、颖花退化现象,甚至引起早衰,影响早稻的产量。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应采用管道供水、车辆运水方式合理调配水源,并结合沟灌、间歇灌溉、湿润灌溉等方式,科学有效用水[1]。
晚稻是浙江省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一季,用水多,供水不足会影响有效穗数,而且因前期已投入一定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和机耕费用与人工耕作费,减产将造成较大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针对以上情况,在改进运送、灌溉方法和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调度水源,并喷施叶面肥料(如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00 g+尿素500 g,对水60 kg喷施),增强水稻叶面的保水能力,保证晚稻生长前期的正常发育[2]。
对绝收田、因水源不足不能保证晚稻全季水源供应的田,应因地制宜,适时改种秋大豆、秋玉米、秋红薯等旱粮或经济作物[3]。对抗旱无望或不合算的晚稻绝收田、晚秋作物田和因旱未栽田,在旱情缓解后,应尽快播种冬季作物。
2 蔬菜抗旱救灾技术措施
2.1 越夏蔬菜
对于已种植并即将收获的越夏蔬菜,如冬瓜、苦瓜、南瓜、豇豆、菜豆等,要争取抗旱保产争丰收,其主要抗旱措施有如下几种。
①遮荫降温 利用遮阳网、草帘、无纺布覆盖来调节温度和光照时间,并加强夜间通风,将昼夜温差保持在15℃左右。
②中午喷雾降温 中午时棚内温度较高,蒸发量大,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蔬菜蒸腾作用的需要,可在棚内安装微喷头喷雾,在降温的同时增加棚内空气湿度,预防蔬菜花柱柱头干燥,促进授粉,预防蔬菜落花落果[3]。
③叶面喷施抗旱物,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 可喷施腐殖酸A或旱地龙,减小气孔开度,降低植株水分蒸发量,起到保水抗旱的作用。也可喷施5%~6%草木灰浸提液、0.5%~1%的尿素或0.2%的磷酸二氢钾液等增强作物的保水能力[4]。
④灌溉结合浅中耕,覆盖进行保湿 水源充足时,应及时灌溉,灌溉时间以8:00前、18:00后为宜,有条件者可采用喷灌、滴灌,以科学节约用水。若地表水源紧缺,可考虑引水灌溉、打井取水、运输灌溉等调水措施。灌溉后适时进行浅中耕,并就地取材覆盖秸秆,也可覆盖地膜或增施保水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5]。
⑤适当施肥,防止早衰 以追施复合肥、磷钾肥、有机肥为主,防止植株早衰,并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等,以减少营养、水分的消耗。
⑥加强病虫害防治 要重点应用杀虫灯、黄板诱虫、性诱剂等杀虫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
2.2 秋延后蔬菜
对于茄子、辣椒、番茄、豇豆、黄瓜等秋延后蔬菜,8月其正处于苗期,其主要抗旱措施有:遮荫降温保苗[6],适当喷水保湿,应用多效唑防徒长,土壤深翻晒垡,高温闷棚、杀虫灭菌,基肥堆沤腐熟杀菌灭虫,地膜覆盖并结合滴灌防旱。
对于芹菜、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芥菜、萝卜等蔬菜的早熟栽培,8月其已进入播种期,其主要防旱措施有:选择耐热早熟品种;低温催芽(18~20℃),提高发芽率;适当喷水保湿,防徒长;容器(营养钵、穴盘)育苗,提高成苗率;土壤深翻晒垡,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并结合滴灌节水防旱。
另外,旱情导致蔬菜产量降低,可能使秋季市场供应不足,应及时进行补救:适当增加叶菜类(如小白菜)等的播种面积,也可在城市中增加芽菜的培育和生产。
3 花生抗旱救灾措施
8月,花生生长进入中后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为保证花生的产量,提出以下抗旱措施。
①及时灌水抗旱,浇好关键水 干旱期应立即采用沟灌或喷灌,以满足花生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保证花生正常生长,但灌溉不可过度,严防大水漫到垄面,遇涝应及时排涝,防止烂果。
②适时中耕 浇水后,待干湿适宜时,将垄沟中耕1遍,以防沟内土壤板结,确保果针及时入土和荚果膨大结实。
③控制旺长 在花生下针后期至结荚前期,或主茎高度35~40 cm时,每667 m2用20 g壮饱安对水40 kg叶面喷洒1~2 遍,这样不仅能控制旺长,还能控制花生植株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减少细胞分裂和伸长。
④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花生此期病害主要是叶斑病、黑斑病、焦斑病等。防治方法是:根据花生地块发生程度,每隔10 d喷1次杀菌药剂,连喷2~4次。喷施的药剂可用50%氯溴异氰尿酸800~
1 000倍液加银禾生命泉600~800倍液、珍实汇或其他叶面肥[7]。
⑤根外追肥 花生生长中后期是需肥高峰期,应每隔10~15 d喷一次磷酸二氢钾、德民欣系列水溶肥或生命泉等叶面肥,从而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⑥防止早衰 在花生收获前40 d左右,667 m2用1.5%~2%尿素加磷酸二氢钾250~300 g,对水
50 kg,进行叶面喷施2~3 遍,每间隔7~10 天喷1 次(喷液宜在16:00后进行),以延长茎叶功能期和光合作用,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8]。
4 经济作物抗旱救灾
4.1 果树的抗旱措施
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易使果树树势衰弱,甚至死亡,既影响秋梢的生长,又影响花芽分化,导致大小年现象。
①尽可能争取灌溉水源 每次对树盘浇水要浇透,水要达到地表以下5~10 cm,可同时淋透树冠至叶片滴水,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滴管、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②合理整形修剪 剪除没有成熟的新梢和过多的枝叶,同时剪除灼伤的叶片和日灼严重的果实,减少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
③可适当进行地面覆盖 对树蔸周围进行培土,特别是对根系外露的树盘要进行培土保湿,土层厚度10 cm左右。用绿肥、杂草、树叶、稻草等对树盘进行覆盖,阻挡太阳直射树盘土壤,降温保湿,覆盖厚度10~20 cm,上面盖土,以防火和促进腐烂,并在树盘中心位置留好1~2个直径3~5 cm的通气孔。
④在果园或果树上方搭盖遮阳网直接降温 树冠离遮阳网的空间距离不低于50 cm,在干旱时期,可使用生长抑制剂、抗旱剂来减少树体水分蒸腾量[9]。
⑤在旱情缓解后,要加强生产管理 可及时喷施1次0.2%~0.4%的磷酸二氢钾液,提高树体含钾量,下雨后,立即增施1次氮肥恢复树势,防止大旱后突遇大雨,易造成大量裂果,给水果生产带来损失。
4.2 茶园减灾恢复措施
茶树遭遇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和强光照之后,易出现叶片枯焦、树枝干枯直至死亡现象。浙江是龙井茶的生产基地,干旱将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现提出以下茶园减灾恢复措施。
①高温干旱期间,不要对茶树进行采摘、修剪、施肥、喷药、耕作和除草等农事操作,应采用早晚喷灌溉、遮荫覆盖和田间铺草等减灾技术措施。
②待旱情基本缓解、土壤湿润后,对轻度或者中度受害的茶树留枝养蓬,对重度受害的茶树适度修剪。加强肥培管理,在茶树恢复生长、新芽萌发至具1芽1~2叶后,对成龄茶园每667 m2施用10~
20 kg复合肥,对幼龄茶园每667 m2施用5~
10 kg复合肥。在入冬前,每667 m2施用100~200 kg菜籽饼肥和5~10 kg尿素,混匀后开沟深施,以促进根系向下生长[10]。
5 使用农机灌溉措施抗旱减灾
浙江全省水库水位正持续下降,省内水资源严重短缺,宜采用机械化的节水灌溉技术,以科学节约用水。常用的农机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技术、微喷灌技术、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等,使用这些农机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源的利用率,防止水资源浪费,减少无用灌溉,节约灌溉用水,以缓解省内干旱时期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6 干旱后调整种植作物
部分因干旱而造成作物死亡的地块,应适时调整种植作物的品种。在立秋(8月7日或8日)前后可种植玉米(如浙甜2088、浙凤甜2号、浙凤糯2号等)、早萝卜、夏甘蓝、小白菜(如早熟五号);在大暑(7月22~24日)到处暑(8月23或24日)之间可种植各类菜豆(浙芸5号、红花青荚)、大豆(萧农秋艳)和马铃薯(克新四号、费乌瑞它等);在处暑到白露(9月7~9日)时可种植荞麦(茶色大粒、茶色黎麻道等)、绿叶菜(黄芽14)。
参考文献
[1] 陈胜梅.旱稻种植与推广技术 [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27-28.
[2] 涂彩霞.麦茬水稻旱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57-59.
[3] 潘典进,刘丰国,张梅,等.补改种作物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37-38.
[4] 孟平红,李苍山,杨军,等.贵州主要蔬菜抗旱生产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6):72-76.
[5] 程胡生.夏季抗旱救灾生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228.
[6] 黄启元,陈连生,周学良.秋延后蔬菜遮阳网的选用与覆盖技巧[J].现代园艺,2010(8):52-53.
[7] 魏玲.黑丰一号花生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11(5):91-92.
一、工作措施
1、编制完善预案。
各地要坚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低洼易涝农田排涝预案,增强排涝工作的针对性与预见性,确保农田一旦出现内涝能快速排除。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的防洪预案,确保防洪抢险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2、加快疏浚沟河
沟河疏浚工作实行省辖市、县f市、区)、乡镇政府分级负责,省辖市负责跨县(市、区)沟河的疏浚,县(市、区)负责跨乡镇沟河的疏浚,乡镇负责跨行政村沟河的疏浚。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沟河疏浚方案,重点解决干、支、斗等沟河的排水问题。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组织力量,加大投入,限期完成沟河疏治工作任务,使行政区域内沟沟相通、沟河相通,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使已治理农田在除涝标准内排涝畅通、不成灾,未治理农田尽可能减少损失。
3、要加强物资储备供应。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根据定额标准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配备必要的排涝机具、设备,以保证抢险排涝需要。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电力、油料、运输机械等物资供应,实行优惠价格,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防洪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4、要建立抢险排涝队伍。
排涝任务大的县f市、区)应根据情况建立专门的抢险排涝队伍,明确职责与任务,加强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同时,各级水利部门应派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农田排涝工作。
5、要搞好防洪排涝科学调度。
坚持科学决策、蓄泄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合理实施“拦、分、蓄、滞、排”措施,确保在规定标准内防洪工程安全,平原地区排涝畅通。水利部门要按照已经批准的防洪预案和调度运用计划,联合调度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充分发挥拦蓄作用,科学调控洪水,使洪水安全下泄。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时调度水库、蓄滞洪区等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合理控制河道下泄流量,给平原地区涝水让路,使涝水在最短时间内排出,并尽最大可能减少河滩区农田损失。
6、全力做好抗旱灌溉工作。
各地要抓紧组织修复被损坏的灌溉渠道,恢复输水能力,抢修水利工程设施和机械设备,保证适时灌溉。一旦出现旱情,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设施,优化调配水源,实施科学灌溉。引黄灌区要按照已报批的用水计划足额引水,远距离送水,努力扩大灌溉和补源面积。大、中型水库要统筹兼顾防洪和抗旱灌溉,科学调度,尽最大努力满足抗旱用水。井灌区要动员群众全力投入抗旱灌溉,扩大灌溉面积。
7、加大防洪排涝应急投入。
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要求,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努力增加对防洪排涝工作的投入。省财政安排防洪排涝应急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奖补各地在沟河疏浚中发生的油电费、人工费、机械设备租赁费和采购排涝水泵费用等。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低洼易涝区防洪排涝工作的领导,立足于防大洪、排大涝、抗大旱,对防洪排涝抗旱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真正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坚决打好秋粮夺丰收攻坚战。
2、落实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落实排涝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防洪排涝抗旱工作任务分解到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有洪涝发生,迅速组织群众和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防洪排涝,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要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制定部门联动工作方案,加强沟通协商,及时通报信息。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严格履行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水利部门负责防洪排涝抗旱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本地防洪排涝抗旱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预测预报,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息。农机部门负责组织排涝机械,指导农民搞好排涝机具的调试、检修,做好排涝机具、零配件等物资供应。石油、电力部门要做好油、电调运调度工作,保证防洪排涝抗旱工作需要。通信部门要做好通信设施的检修、管理,保证通信通畅。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防汛排涝抗旱物资的运输工作,保证抢险物资及时到位。公安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为做好防洪排涝抗旱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大巡查力度,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
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3参考文献
[1]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一、引言
吐哈油田生活基地位于新疆哈密市,经过油田职工十余年的辛苦建设,按照“周边森林化,小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的工作目标,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公园绿地、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边远场站绿地在内的多处居住、休闲、娱乐及办公场所,实现了“春季赏叶、夏季观花、秋季观色、冬季有景”的景观效果,基地绿化覆盖率达到44.6%,多次受到全国绿委及自治区的表彰。
二、现状调查
吐哈油田位于天山山脉以南冲积平原的凹陷地带,地处戈壁荒滩,水源紧缺,绿化用水主要引天山雪水进行灌溉。且油田地处吐鲁番盆地与哈密盆地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夏季干热、春秋季多风,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4.6mm,造成油田内绿地植物每年在夏季高温期出现持续生理性干旱,对植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绿化管护技术人员采取一系列抗旱保绿措施,保证了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以巩固和提高现有绿化成果。
三、对植物产生的影响
在每年夏季6月至8月的高温期间,哈密石油基地内的行道树、十处生活小区、周边五条林带、公建区域及公园的绿地内植物陆续出现神经性萎蔫、黄化、卷叶的现象。
四、采取措施
1.叶面喷施旱地龙:利用旱地龙的保水、保肥作用,制定植物叶面喷施旱地龙的实施计划书和作业指导书,对树木进行旱地龙喷施,保证树木局部的叶面补水,减少叶片水分散失,提供叶片局部养分,并且可以减少叶片病虫害的滋生蔓延。
2.随时监测墒情:利用现有的测墒设备和检测技术随时检测绿地墒情,根据绿地墒情和植物需水情况,在明渠水浇灌不到位处,适时进行自来水补充浇灌。
3.地表猪粪水灌溉:按比例稀释猪粪水,对行道树和生活小区全面实施猪粪水灌溉,以增加绿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绿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保证树体的长势,增强了树木自身的抗逆性。
4.地下根部埋施保水剂:对中心行道、行道处种植的柳树、杏树、园冠榆、梓树等耐旱性差的树木以18g/株的配比开展保水剂埋施,以减少地表水分散失,保护乔灌木根系的水分渗漏损失。
5.树木夏季修剪、喷水:结合入夏工作,对绿地内乔灌木展开全面修剪,去除萌蘖枝、徒长枝及竞争枝,增强树木通风透光性,减少树木的多余养分供应,为树木储存营养;并在修剪后及时进行树木喷水,缓解树体损伤,应对干旱。
6.使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在高温期的植物处于生理性干旱期间,对绿地内局部发生严重、有必要防治的地段采取生物制剂进行药物喷施,减少化学药剂的叶片灼伤,防止高温期树木叶片出现黄化、落叶。
五、效果比较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绿地内植物表现出叶色浓绿、叶片伸展、抽枝能力强、抗病虫害侵染能力和植株生长势较强,实现了油田基地内绿地植物的正常存活、正常生长,未发生树木因干旱死亡的现象,从而减少树木重复栽植的成本投入,保证树木正常越冬,树木年平均保活率达到98%以上。
六、几点体会
1.巩固吐哈油田绿化成果:在高温抗旱期间,由于采取措施及时得当,保证了绿地的完整性和观赏性,从而巩固吐哈基地绿化成果,为共建和谐小区、美化亮化吐哈油田、打造人文吐哈做出积极地努力。
2.开创高温期抗旱模式: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系统的抗旱应急预案,开创了吐哈油田哈密片区高温期植物生理性干旱的处理模式。
3.对植物抗逆性进行锻炼:对植物抗逆性进行了锻炼,为绿地植物应对高温、干旱、严寒等外来因素奠定基础。
4.形成抗旱保绿工艺流程:根据抗旱期间对植物叶片、枝梢、地表、根部等处采取综合措施并加以推广应用,形成吐哈油田高温期的抗旱保绿工艺流程。
5.固化抗旱技术:将林木抗旱技术措施固化到作业文件中,及时监测土壤墒情,做到按需浇灌,提高绿化水资源利用率。
七、下一步打算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
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3参考文献
[1] 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农田水利是保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田水利工程能否得到顺利开展直接关系着农民群体的经济收益,并且对于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市场经济趋于完善,农田水利事业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水田水利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农田水利工作者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明显加大。
1 水资源及农田水利管理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物质支持,是改善社会生态的重要因素。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属于干旱国家,我国水资源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因此我国水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使用上相对来说压力较大。
尽管我国所储存的水资源丰富,但受到人口数量较多且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水资源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水资源浪费问题严重,水资源匮乏日益加剧,此种情况下对于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水资源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管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田水利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农田水利管理相对比较薄弱是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制定出一个比较合理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而我们知道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工程发展的核心部分,如果没有体系的制约,则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另外,我国在农田水利管理的某些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一部分水利工程的产权不够明确,从而使得相对应的责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进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第二,政府重视力度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地方的政府开始提高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且不断的完善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设备,并且也取得了乐观的成就。但是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其状况并不乐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各地政府只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只是一味的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根本。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忽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第三,农田水利管理设施落后。农田水利设备最主要的功能是灌溉、排洪和储存水资源。虽然国家对这些设备不断的投入资金进行维修,但这些设备大多比较陈旧,使用年代^长,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另外,随着当今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越来越好,原来的设备显得尤为落后。
2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措施
2.1农田水利抗旱与有效避免自然灾害
受到气候干旱以及降雨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面临着特殊的形势,因此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脆弱,无法有效实现防汛抗旱,严重制约这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给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为保证农田水利抗旱管理的有效性,应当结合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有效避免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2.2强化防汛抗旱的管理
农田水利管理工作中,防汛抗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农田水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可行的管理措施,保证防汛抗旱的有效性,推进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
2.3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保证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的有效性,应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并将这一工作纳入到农田水利管理体系中,掌握好管理的侧重点,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与灌溉设施,促进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并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研究可知,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过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分流失,并且减少了农业污染,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为现代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所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因此应当积极完善灌溉设施,并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推进农业进步。
2.4努力提高农田灌溉标准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农业也得到较快速度的发展,农业规模日渐扩大,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明显加大,与此同时,农业灌溉的标准也明显提高,就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的具体情况来看,所应用的农田灌溉设施并不能够满足实际灌溉需求,因此加强农田水利防汛灌溉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农田实际情况开展综合分析,适当提高农田灌溉标准,以更好的适应现实条件下农田灌溉的综合需求,全面提高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有效性,保证农业综合效益。
2.5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当今社会水资源的的浪费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很多地区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另外,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匮乏,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不断的宣传与节水有关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另外,我们还应该鼓励人们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节水意识,认识到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我们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排查,一旦发现浪费水资源或者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惩罚,从而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节水意识。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型产业,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优化农田水资源分布状态,更好的满足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综合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从而全面推进农业经济进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