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1: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31-0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强调了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教师不应该只教书,他们的责任是教做人;学生不应该只读书,他们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也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就语文学科来说,教材中有很多包含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以及行为习惯优良、思想品质高尚的德育素材。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课堂教学应将语文教材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自然和谐、不露痕迹地进行德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道德熏陶感染。

一、以单元为向导,制定德育渗透点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传输的平台,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相比其他学科,语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以载道”,“以道育人”,语文是母语学科,一个国家的语言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传承着祖国的灿烂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智育与德育的紧密结合,也是语文课堂追寻的永恒主题。

要想进行合理的德育渗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语文教材在单元的编排上,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一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精心编排课文及综合学习、阅读链接等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先整体把握单元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由此入手确定单元的情感目标与德育渗透的侧重点。

例如,冀教版小语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其文化主题是“探索与发现”,是以科普、科幻、科学精神与人物品质为内容的一组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旨在揭示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则通过故事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是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综合这组课文,编者的意图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并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明白了编排的意图,我们也就明确本单元德育与智育的契合点,那就是科学意识、兴趣与科学态度、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要以单元主题为导向,来制定德育渗透点。

二、以文本为依托,寻找德育融合点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来讲述故事、阐明道理、宣扬思想、表达观点的。作者的思维方式、情感宣泄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展现,都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无论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德育的渗透,都离不开文本的依托。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深入研究文本,挖掘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作者真正意图,这就要求从教者、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入手,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作者要借其来表达什么;其次,还要用心琢磨语言文字,参透作者是怎样借助这些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如果教师参透了这些,那么这篇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也就明晰了:它就是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

以冀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的《荒芜了的花园》为例,美丽的花园变荒芜了,来了一些人,想要改变荒芜恢复花园的原貌,但没有成功。这些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多的建议,再好的设想,再充分的讨论,如果不付诸行动,我们得到的依然是一所“荒芜”了的花园,而最终“荒芜”的不仅仅是花园,还有可能是我们的内心。了解了作者的本意,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课文阐明的道理,引导到学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学习中不仅有理想,更要有坚持的精神,立志,行动,坚持,才有可能走向成功。这样对学生的启发是自然和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样的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是自然和谐、不露痕迹的。

三、以课堂生成为契机,有效渗透德育

篇2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个人的品德,如守纪律、助人、勤俭等,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新课标指出: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应有的语文知识,还担负着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悠悠中华情”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之后,有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这次诗歌朗诵会,让我进一步深深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了解了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了解了祖国遭受的深重灾难。我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之情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现在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让我的祖国更加强大”。还有一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到:“我站在台上,面对着‘悠悠中华情’几个大字,心潮澎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许多同学都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二、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篇3

汉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级的重点内容。德育渗透也可以在识字写字中进行,使识字、写字与育人相结合,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我在教学“林”字时,让学生对比观察:木——林两个字,发现林字中木字做偏旁,发生了变化,“捺”要变成“点”,如果没有变化,这个字就很不美观,它们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而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能够多为他人着想。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涵的原则。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猫钓鱼》这篇课文,以老猫所说的“你做事三心二意的,怎么能钓到鱼呢”这句话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不要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这个道理。《乌鸦喝水》以乌鸦口渴——找水——喝不到水——投石子使水升起——喝到水为主线,教育学生凡事要多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一定能解决困难。《冬冬写字》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要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这种德育渗透对养成低年级孩子的良好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都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于我所任教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让学生人情入境。如,我教《一个中国字》一课,是一个小女孩给远在国外的爸爸写了一封信,爸爸在生日那天接到了这封信,信中只有一个“笑”字,给爸爸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幸福。备课中,通过反复诵读,我被父女间浓浓的亲情所感动。在教学本文时,我也给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过品味词句如“第一回见到女儿写的字,他兴奋得不得了,眼睫毛上挂露珠珠了!”反复诵读,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做那个与爸爸远隔万里的孩子,体会对父亲的思念,体会这个“笑”字所带来的无穷力量,感受父女之间深厚的亲情,让学生认识到要从小树立家庭责任感,懂得关爱父母。

三、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如,讲《小猫钓鱼》,通过分角色表演小猫、老猫、蝴蝶、蜻蜓和麻雀等小动物,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小猫钓鱼是这样的三心二意,最后的结果是一条鱼也钓不到。由此,让学生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又如,《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会慢慢升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要学习它遇到困难勤于思考的精神。一些写景文章更适合运用有形、有声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文章的描写很优美,但学生并未真正到过桂林,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了解桂林在祖国的位置,再结合课文朗读,观看漓江水的录像,以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漓江水的风光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漓江水的特点,更能动之以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秀美。

四、在对比教学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高年级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圣诞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圣诞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除夕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又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教学本课后,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对比,知道了爱是无价的,要时刻能够回报父母,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市面上的书良莠不齐,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篇4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引导孩子认识到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要引导学生以生活体验为基础,自主阅读,反复品味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味道,交流各自阅读体验。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妈妈为你们做过那些事?他找你们要过报酬吗?既然妈妈这样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爱我们,让我们也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结果,孩子们又写出了《儿子的爱》或《女儿的爱》等。所以,只要让儿童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若只是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B人的目的。低年级学生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我们可以采用编儿歌、猜谜语、编故事、看录像的形式进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孩子对于英雄模范人物只有简单的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雷锋的精神,我在导入时播放《雷锋》的录像,通过观看动态的画面和鲜活的事例,雷锋便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进而雷锋精神深入人心,也达到了有效的德育渗透。中高年级的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不必拘于一格。

篇5

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揣摩与品味教材里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这样描写:“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两句话,看似表达内容相同,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是一层深入一层,两个“多么”的运用,两次感叹的发出,都突出了1961年泼水节让人难忘的程度,更突出了人们对的热爱。

二、咬文嚼字,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朱熹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有感情地读,进而产生美感,受到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了引读的方法。师陈述:“大娘为了救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师陈述:“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双腿。”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师陈述:“小金花……”生接读:“您说……”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接读,就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之间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自然而然地烘托出来。声调一次比一次高,感情一次比一次深。感情越充沛,那么也就越感人,真正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那么你说,还需要我们用干枯的说教去教育孩子吗?

这就是读的作用,在读中表达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随着读的加深,情感的加深,学生内心便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情入理,便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篇6

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在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去。儿童的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未来,在儿童开始观察,开始认知,开始评价周围人事的成长过程中,就应当着手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与德育教育有机渗透,相互融合。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更要深度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德育感悟,帮助学生领悟生命的内涵,规范日常的行为,并通过语文教学的传递功能,将道德文化素养言传身教给年幼的学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真善美。

小学语文教育具备“基础”和“特殊”的双重属性。“基础性”在于其所属基础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因此,其中的道德教育要因“文”施教。其“特殊性”在于:在充分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的基础上,将道德原则“渗”而“透”至学生的心灵,以达到“文”与“道”的和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小学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德育目标具体化,提问设计层次化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未来品德发展轨迹,在学生认知、思维与品德的互动下提出问题。

例如在《胖乎乎的小手》一文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1.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的这张画?

一年级的学生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半数以上的孩子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因为这张画画得很漂亮。这个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深一层次的德育教育。这时候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2.是仅仅喜欢这张画吗?

学生在无形的引导中有的重新思考着,有的再次看着课文,从表情中我感到他们正一步步靠近我所设置的德育目标,就在这个时候我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3.全家人喜欢的究竟是什么?

通过这样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走入情境,既落实了语言的训练,又感受到了文章中所蕴涵的爱的教育,懂得如何爱父母,敬长辈。这种贯穿全文而富有挑战的问题,能启发学生充分读书,深入思考,使学生的认知与品德得到双重升华。

二、深度挖掘教材内容,问题设置多种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模式的多样性,课堂上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难免过于单调。多数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乐于在同学老师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引入“辩论、讨论、分角色模拟体验”等多种形式。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学生拓展思维,各抒己见。

例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在极具诱惑力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否要保持诚实?”这样的问题一出,我们马上听到了孩子们的不同声音,有的说:“可以说谎,因为有时候这是善意的谎言。”有的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持诚实的心。”而教师则从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感受诚实的美德,认识到品德高尚的人任何时候都是诚实可信、毫不动摇的,从而完成德育教育的自然引申。

三、注重文章语言细节,捕捉德育渗透契机

篇7

1.1 以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为切入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学课文中涉及屈原的有太史公的《屈原列传》,郭老的历史剧《屈原》及屈原自己的作品《涉江》。屈原在“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况下。时时处处以楚国的利益为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个人遭受莫大的冤屈和迫害时,仍然眷恋祖国,在流放途中他打算“固将愁苦而终穷”。这种为真理而奋斗和献身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他做到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文天祥的《后序》中有“穷饿无聊,追购有急,天高地迥,好乎靡及”,这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民族之魂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铭记于心,在抵御外来侵略之时,他就是一面旗帜。

1.2 以课文中描写的名山大川来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祖国的山河是壮丽多姿,绚丽多彩的,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对其进行了描述,从文章中可窥见一斑,领略一二。从《岳阳楼记》领略长江的宏伟气势――“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雨中登泰山》不仅领略泰山的风光,感受“荡胸生层云”,而且产生“地到天边天作界,山等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气概。从《长江三峡》可体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而进入诗情画意之中。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课文《赤壁之战》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在教学中应把“团结就是力量”这一思想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一切看似强大的敌人都是纸老虎。《邹忌讽齐王纳谏》从两个方面进行德育渗透:一方面是给他人提意见应讲求艺术,让人易接受;另一方面,对待他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不断完善自己。《鱼,我所欲也》让学生都明白,有比“生”更重要的“义”。在物欲、金钱面前,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做糖衣炮弹的俘虏,要有为“正义而献身”的人生观。《训俭示康》培养学生崇尚节俭,反对奢靡浪费的良好习惯。古人的“静以修知,俭以养德”的思想得到弘扬。讲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起到了实际效果。

篇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挖掘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充分渗透与启发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将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传统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的寓言、格言、警句等的篇幅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比较含蓄的,又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对于一些隐含的思想内容教师应多加引导。倡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方法一可以按照课本上学到的这些美德让学生去思考和寻找身边类似的故事,让学生写小作文互相交流;二是老师可以列举一些真实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分析故事中有哪些美德,又有哪些违反道德的方面。这两种方法一是能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还能增强他们履行道德责任的自觉性。

2.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任何事情在完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在履行道德责任时也是如此,关键还要壮大他们为了追求道德目标而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心意志和精神力量。首先要教育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在道德品质上好的一面及存在缺陷的方面,要知道每个人并不是天生完美,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一面,关键如何让真善美去战胜假恶丑。在面对各种诱惑或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时候,要有扶持心中真善美那一面的能力。

3.鼓励学生将内心的道德素养转化成外在的行动习惯。仅仅有内在的道德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仅能够使一个人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是也很难对社会、对他人有益,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如何将内在的道德素养转化成外在的道德行动习惯。“听其言观其行”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不应冷眼旁观,而应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在他人遭遇失败时,不是讥笑和蔑视,而应主动给予安慰和鼓励;在他人取得成功时,要真心祝贺,积极学习,而不是嫉妒和风言风语,等等。如此,言行一致,才是德育工作的成功。

二、教学案例――《丑小鸭》道德教育分析

本文以鲁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丑小鸭》为案例,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本课的知识目标除了认识生字、积累词句等知识目标以及发挥学生的绘画及想象力的能力目标之外,也明确了德育目标,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小学生认识到应从小学会善待他人,互相尊重,也要正确认识自己。这篇课文内容易懂,故事有趣,可读性很强,然而却蕴含了很多道理,教师要从各方面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们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丑小鸭》的故事梗概为: “丑小鸭”自被鸭妈妈孵出的那天起,因为长得丑,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和驱赶,经历了很多痛苦。但是它没有自暴自弃,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最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这个故事蕴含了很多道理:一是从丑小鸭自身的角度来讲,说明了我们要坚持美好理想,相信自己,当遭遇失败和他人嘲笑时不能放弃和自暴自弃,只要坚持努力,理想一定能够实现;二是从鸭妈妈的角度,说明了母爱是无私的,不管自己的孩子有多么难看或者有多少缺点,在她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可爱的,都是值得爱护和呵护的;第三,从其他小鸭的角度说明了要学会从小善待他人,在他人遭遇困境时一定要尊重对方,不能嘲笑他,要多鼓励和帮助他走出困境,等等。

篇9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即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篇10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如何提高成绩,淡化了德育、体育、美育等的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却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设计我们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在给学生传授知识, 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二)重视语言文字修养。应试教育的语文课停留在文学分析、语文常识等教学误区中,致使很多学生不会说不会写不会用那些优美的中国语言。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课,使学生能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获取信息增长见识,从而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美育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四)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五)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国家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很明显从国家政策措施上来看,它指导着我们的教学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

素质教育是现在所提倡的教育方向。它的实现关键在课堂中体现,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应怎样贯彻好我们的素质教育方针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过去只关注几个尖子生,要用爱感化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师细心的呵护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在讲课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学生的情况讲知识的侧重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都能感觉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