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1 12:18: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典诵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典诵读论文

篇1

1.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

中学语文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语文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更加使语文学科大放异彩,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学生的思维、智力发展、审美能力、自身修养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1)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对听、说、读、写的全面贯通,而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作为语文文化的精华,经常诵读和品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

(2)提升口语表达。

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比较欠缺,并没有规范和丰富的语言积累。而传统经典作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面,这些名篇名著蕴含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文化的精髓,长期诵读经典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能力,培养说话的逻辑性,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能够逐渐将其吸收和内化,在口语表达时能够“出口成章”,“随机应变”。

(3)扩大阅读视野。

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报纸报刊、电视媒体、互联网络等都已进入到中学生的阅读视野,但作为中华传统经典的作品,是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来源,因为经典的价值是恒久的,而且传统作品中立意比较巧妙、语言比较优美、描写的比较细致、意境比较深远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所以诵读经典作品能够扩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4)提高写作能力。

我国有一句名言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千万,写作时就能挥手即来。语言素材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大大的提高,而对于语言素材的积累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经典名篇佳作是提高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大量诵读和背诵古文佳句时,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语感,学习到经典作品的佳句,精致的修辞,巧妙的布局,感受情感表达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等,在写作时引章据点,为自己的习作增色不少。

2.提高学生自身价值

(1)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和未来的发展。通过名族优秀的传统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使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具有民族的认同感,以健全学生优秀的人格。

(2)强化记忆。

对传统经典的诵读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值记忆的黄金期,诵读经典作品可与记忆力发展相互促进,诵读经典的传统文化,领略先哲的教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增强审美。

在对学生的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经典作品之美,通过对经典作品美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

(4)提高修养。

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充实精神生活,重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和中学生的精神家园,塑造完美人格,提高自身修养。

二、实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价值的途径

1.每天定时阅读和经常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学生自身要主动和积极的进行阅读经典文化,对古诗文的意境和语言的了解,长期如此,对学生的感悟能力,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语文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组织定期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和相关的活动等,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和持久发展。

2.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课内经典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大量的课外的优秀的经典作品,还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在周末和假期鼓励学生去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的文化古迹,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实现传统经典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3.培养个人兴趣

对于传统经典作品,学生要自主选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的汲取营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

篇2

引言:“经典诵读”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据研究发现,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理越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文本根据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实践的缺失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表明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观点,并总结了几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严重缺失“经典诵读”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1]。

1.1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均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被溺爱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使得小学生身上存在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变少,而我国经典著作所传扬精神的皆是仁、义、礼、智、信,小学生对道德情操的修养以及素质的培养逐渐减少,个人主义过于强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层。

1.2经典诵读内容过于陈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的经典著作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对课本的知识,教师只注重“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教师处于比较茫然、模糊的状态。然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经典著作的阅读,可适量在教科书以外进行延伸。语文教师作为文学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文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建设。

1.3教学形式落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教学形式往往是,一边阅读一边讲解,讲解完之后由学生各自做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对象而非学生。学生缺少对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并不理解,并对这种“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形似产生反感,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经典著作更提不起兴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典诵读”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2.1以校领导为龙头,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以学校领导为龙头,通过行政渠道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及教师对“经典诵读”实验的认知,并知其重要性,从而在“经典诵读”实践上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2保持课题组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课题组成员的责任、任务,监督项目研究进度,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脉络,交流心得体会以及发现的问题。同时建立课题组QQ群、飞信群,确保成员之间能不受时空的制约保持双向沟通,能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讨论,能在第一时间分享课题研究中的新发现。

2.3提高教师关于“经典诵读”的理论水平

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师的培养相结合[3]。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两次,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的研讨活动,学习经典诵读新思想、新理念,讨论在“经典诵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好的思路,观摩课堂经典诵读教学,反思教学行为,同时要做到培训内容具有广泛性,培训形式多样化,使“经典诵读”培训正规化、常态化。

2.4开展针对性的前期调查

谈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成长经验,以此掌握学生的特性。问卷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接触经典诵读途径、“经典诵读”选取、家庭有无“经典诵读”教育、家庭藏书、经典诵读内容来源、经典诵读兴趣、经典诵读内容取向、每周经典诵读时间和量等方面。通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特性和学生对“经典诵读”的了解程度,从而因材施教,设立不同的“经典诵读”实践计划。

2.5学校制定教学改革措施

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确保“经典诵读”实践能正常进行,同时将“经典诵读”实践纳入教师考核中来,与教师效益考核挂钩,并制定具体的考评指标体系,确保教师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经典诵读”实践教学。

2.6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理念

首先,坚持“走出去”的学习策略,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参与各种与“经典诵读”有关的培训活动、研讨会、报告会等,聆听著名学者对“经典诵读”的见解,学习他们的关于“经典诵读”的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的提高课题组对“经典诵读”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结语

“经典诵读”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多吟诵、多积累”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范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参考文献:

篇3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城乡之间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笔者曾在西安市的小学及幼儿园做过详细的调查,对经典诵读较为重视的是本市的几个重点小学,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了《论语》、《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绝大多数幼儿园中,对经典的诵读相对较为缺失,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研究证明,孩子13岁以前是记忆力的最好时期,也是语言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无疑是最佳的。并且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训练,诸如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通过鼓励增强记忆信心、在游戏中训练记忆力、在兴趣中促进记忆力,而国学经典诵读即是一种一劳永逸最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重视国学经典诵读,使幼儿自小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积淀,对于幼儿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总的来说,现如今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个别小学实施得比较好,而绝大多数幼儿园就缺失得多,这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极大损失,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要在幼儿阶段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必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认识到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张瑞敏曾说:“孔子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孙子教我赚钱”。老庄的达观,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的高洁人格,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瑰宝。再如,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除了具有高度的史学文学价值之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给当今的人们以很大的启发:褒贬善恶,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里有爱国精神、忧民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包括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四书》、《五经》等等,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态度,使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道德、文化修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民国时期,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与他们从小形成的国学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是经典诵读的必然有效的结果。古人一向就比较注重国学经典诵读,从秦汉时期到清朝末年,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就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那么唯一的课程就是国学经典。古人尤其注重《四书》、《五经》的学习,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称为《四书》,据说它们分别出自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之手,合称为《四子书》。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与此同时,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是符合党的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核心价值向传统文化回归的宗旨。

当今社会,许多与国学经典诵读有关的研究报告、教学计划,往往强调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经典诵读习惯,而忽视了幼儿阶段,其实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顾名思义即为朗读和背诵,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注重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对偶,讲究平仄相间,要求“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追求读起来琅琅上口,“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文言文骈散结合自不待言,诗词曲赋更是精美绝伦了。而幼儿又是记忆力“一心多用”的关键时刻,在长期的培养中,熟读成诵,这样才能从最初的“不求甚解”到日后的慢慢体会文本的内涵,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另外相对于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幼儿阶段学习的压力相对较小,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播放一些国学经典篇目,日积月累,效果自然是相当明显的。

三、幼儿国学经典诵读切实可行之方法

清代散文家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记忆力的强化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幼儿人格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亦应有切实可行之方法:

1、熟读熟诵、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强调了熟读熟诵的重要性。

2、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在家中,可以通过播放CD,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父母也可以同幼儿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互相学习,或同幼儿一起观看一些有关国学经典的综艺节目,提高幼儿诵读的积极性;同样,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通过比赛,从而激发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据研究证明,幼儿的学习能力一直处于一种变化过程中,从出生的“一心多用”到长大后的“一心一用”,这个过程是一个衰退的过程。家长和幼儿园应该抓住幼儿这个特点,诸如,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录音,使幼儿“一心百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育目的。

篇4

【正文】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华少年。

一、传诵经典,培养高尚情操。

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诵读经典,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不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呢?……诵读经典,口惟心诵,咀嚼体悟,共鸣感情,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着精神原动力。诵读经典,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淡泊,使灵魂净化。

二、传诵经典,提升文学素养,强化阅读能力。

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的识字量显著增加,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读不懂自己民族的传统经典书籍,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接受过几年经典教育的儿童,头脑中装有几万字的传统经典,就为孩子古典文学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孩子再读古典文学也就不困难了,孩子没有困难,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孩子读古典文学没有困难,那么读白话文还会有问题吗?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典诵读可为孩子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胸有万书,下笔自有神!经典教育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孩子的语文程度。

三、传诵经典,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这项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人入胜,你的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

四、传诵经典,促进社会和谐

篇5

一、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文化气息

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我校打造校园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校园门口两侧建立“诗词墙”;校园操场建立“雅仪厚德文化”长廊;“孝悌”文化墙;“论语”墙;“历史故事”墙等,教学楼各个楼层根据不同的主题,展示各有侧重的经典文化:经典名画,经典唐诗,经典宋词,经典人物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紧紧围绕传统经典文化来布置班级墙报;每月在校园展示橱窗展示传统经典文化主题;校园网站、微博上定期介绍学校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动态;每天上学、放学时,无论学生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在学校生活中处处与名人、名家、名作、名画、名曲作伴。

二、校本教材,编撰经典文化读本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学校组织队伍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选本》《三礼小手册》《国学小知识》等读本,从知识、文化到行为,把传统经典文化知识与行为习惯融入国学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每日行为。

三、国学课程,经典文化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应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大新小学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开设国学校本课程,每学期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有检查,以校本教材为主,兼收并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校本课程中。教育形式多样化,鼓励各年级的语文课教师大胆进行创新,以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并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学校设置《国学》课程,开设《国学》早读,建立国学诵读制度,编撰《三礼小手册》,编撰《古诗词诵读选本》等,内容主要包括《三字经》《古诗诵读》《弟子规》《论语》等选篇,让孩子与经典同行,和圣贤对话,让琅琅书声弥漫校园,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仁义敦厚品行的培养,也让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得以延伸。

通过每日一读,每周一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的教育目的。语文科组开展“读国学经典,诵中华美德”朗诵活动检查孩子们诵读成果。

我们还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书法社团、古典乐器社团等,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孩子们学国学兴趣盎然,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有显著进步。我们相信经过小学六年的坚持,孩子们儒雅的风度定会得以彰显。

四、活动丰富,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在经典文化教育中融入丰富多彩活动,每周分年级开展诗文诵读、名家介绍、名曲欣赏、名画鉴赏集体展示活动。每学年开展古诗考级、诵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书香家庭评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等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国学活动月,活动形式丰富,包括国学知识竞赛、国学作文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等,在活动中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五、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篇6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4

一、什么是经典――以“传优养心”为精髓

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的解释,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经典”一语大约从汉魏时期就开始使用,主要指儒家典籍。范晔在《后汉书》中提及的“昼修妇业,暮诵经典”,此处的“经典”指的就是“六经”和史书。后来,凡一切具有权威性、能流传久远并包含真知灼见的典范之作都被称为经典。[1]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各个知识领域内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伟大著作,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新、奠基性的著作,比如,《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等,都属于经典,它们以深刻意义塑造着民族历史和文化。 刘勰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可谓一语中的。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里提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如四书五经及诸子、辞赋等,其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载体,是民族生存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纽带。只有经过反复不断地被阅读、被解释、被评价,其价值才能逐渐被认定,也才能最终成为后人心目中的经典。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体现着价值多元性的特征,是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就如同孔孟老庄之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活动,文化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经典诵读则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2]要厘清青少年经典诵读教育的“经典”是什么,则需要明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一般而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青少年的心理年龄和学习特点入手,以生为本,通过经典文化素材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高民族认同感,塑造民族性格。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传优养心”的经典教育理念。“传优”,即传播、传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传承、传扬,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养心”,即将民族精神中最具凝聚力和当代价值的爱国心、责任心、诚信心、友善心等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具有“中国心”和世界眼光的当代青少年。“传优养心”的落脚点在经典,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诵读不仅是母语养成、知识收获的过程,也是心灵滋养、智慧启迪的过程,更是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的过程。因此,经典是有利于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凸显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经典的、富有持久震撼力的典范性、权威性著作。

二、诵读“什么”经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传承

目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经典诵读主要有蒙学经典、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和学校自编经典读物等。不同专家对青少年经典诵读的范围观点各异,有的学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有的主张学习蒙学教材,有的则提出读佛教经典,有的甚至还将经典范围扩大到莎士比亚等外国经典。可见,实践中青少年经典诵读内容混杂。如何选择经典,选择什么样的经典就成为首要问题。

儿童的经典诵读主要以传统蒙学读物为主,这是一些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等方面易于记忆、注重知识教学和品德培养相结合的著作,包括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综合性蒙学读物,《小儿语》等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读物。[3]儒家经典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道家经典以《老子》《庄子》为主;佛经经典包括《心经》《金刚经》等。学校或地方自编经典读书,主要强调经典的混合和精选。比如,广州市天河区开展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以诵读《千字文》《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中华文化经典为载体。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编写的《进课堂》教材,共23篇,分别以仁、义、礼、志、孝、为学之道、修养之道、朋友之道等为主题,选取《论语》中的相关篇目进行组合。[4]

如上所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一般是指《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并长期作为经典逐步渗透到中小学课堂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南怀瑾先生说过,从儿童时期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倡导的“直面经典”,把具有古代汉语精致、雅致特点的古今习用的丰富的历代人文知识,作为青少年诵读经典、进行母语养成教育的宝贵材料,是对经典诵读的充分展现,也可以完成对青少年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教化。现有经典诵读的素材众多,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明确青少年经典诵读甄选的原则。

首先,坚持思想性原则。目前,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要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首先就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哪些传统是好的,哪些传统是不好的,须经过深入的思考、学习、实践才能逐步厘清。比如《弟子规》的思想性不太强,取材多是儒家孝道文化的具体化、规则化,是否适合作为现代青少年广泛诵读的经典,值得我们去思考。《心经》《金刚经》虽有思想性,但是否适合给中小学生诵读?《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等等。

由此,选择经典读物,不能纯粹按照古代经典的范围,还应考虑立德树人,传优养心的根本目标与出发点。其思想性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从卷帙浩繁的古代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中挑选涉及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德行等各个方面的人物典故,其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应该与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一致。这是判断思想性的唯一标准,至于是否儒家,是否道家,并不是关键。

其次,坚持开放性原则。经典选择的开放性,意指只要是具有传统价值、民族文化特征的典范作品,不论古今,不论儒道墨法,不论文言白话,都可以作为经典诵读的内容。经典诵读主要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也不能排斥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经典。经典派别的开放性,不拘泥于儒家经典。对于青少年诵读经典,应该是取百家之所长,而不拘泥于一家。文学题材的开放性,不一定是经书,可以是诗词歌赋,如唐诗宋词,都是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经典。这可以从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所罗列的经典中得到印证。以经典诵读教育为载体,坚持以开放性的原则选择经典,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价值的继承。

最后,坚持可读性原则。所谓“传优”,意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扬。就涉及到经典的选择,那就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特点,多以情感、境界而不是立场、观点来选材,注重性情和审美趣味,在儒家经典中选择最具价值的作品,以精神提升和生活教育为主。巧妙地精选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作品,提高经典读物的易读易记性,使之适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此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经典并非一定要原著,也可以选编和改编,比如一些比较好的经典学习的版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读物的选材特别注意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大量选取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事。如《增广贤文》:“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撵旧人。”这些兴趣盎然的内容,极易引发儿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又如,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劝学、勤学、励志、修身、孝悌等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对青年少品德、人格完善能起到重要的熏陶和教化作用。《龙文鞭影》就有大量列举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如体现忠诚的武穆精忠、杲卿断舌、赵苞弃母、捐生纪信等;体现守信的韩康卖药、季札挂剑、羊祜推诚、尾生岂信、布重一诺等,这些历史故事除了人文性、趣味性外,其人物本身就是传统道德规范的楷模,对青少年德育教育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5]

三、“如何”诵读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递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学方法。实践中,用于青少年私塾学堂和体制内学校的经典诵读方法各异,主要有王财贵的“大量读经”教学法(朋友,跟我读)、陈琴倡导的“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徐健顺的“中华呤诵”教学法、韩兴娥探索的“海量阅读”教学法、陈杰思的“中华经典义理”教学法、武家舫的“中华孝雅”教学法,以及张庆华总结的经典体验教学、许凤英提出的“三环七步”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简单梳理发现,上述经典诵读方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老实大量读经,包本背诵,追求读经数量;二是主张借助吟诵方法,即古代私塾读书法,提高诵读的趣味性。这两类读经法,共同点都是“读”,只不过一个朗读,一个吟诵,讲究平仄等用韵,有些趣味,但本质一样。

适当诵读与记忆经典文本是母语养成和经典教育的基础。吟诵,即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语调和一定的节奏,低吟浅唱,陶冶性情的读书方法。王财贵的读经理念是“早诵读比晚诵读好,诵读经典比诵读唐诗宋词好”。这种经典教育和经典训练是主体文化精神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潜在走向现实,从感悟转化为创造的过程,是培育、生成、壮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6]大量读经的方式虽在古代曾经对青少年的教育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如仍沿袭其旧有套路,未必会有好的效果。事实上,读经派的十多年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不仅能背诵20万字经典的青少年寥寥无几,而且大批接受过读经教育的少年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素读等教育模式也与之类似。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读经本身以外,还有不同教育理念相冲突的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结合孩子们的生活与心理,对经典有针对性地适当讲解,不但提高兴趣,降低难度,还可以开启孩子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国学大师在讲述自己的私塾读书经历时,说自己的母亲给私塾先生高于别人三倍以上的学金,只为先生可以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而其他的学生,先生只是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可见,即便是以前的私塾读经,讲与不讲,其效果还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在课堂上作适当的注解与串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诵读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经典诵读,其实不仅是记忆,更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等经典,应该考虑到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将朗读、诵读、研读有机结合,层层推进。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讲解与研读,打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观念束缚,尽可能地引导学习者对经典文本进行研读。

不同年龄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经典学习方法的不同。对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我们发现,小学低年级开展启蒙教育,宜诵读浅近的古诗;小学高年级,宜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初中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高中阶段,能阅读篇幅较长的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青少年儿童读经典,不是注入式的刻板教育,而是启发式的活泼愉快的学习,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力求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经典诵读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解读”和“研读”,主要针对经典文本思想的可懂度、经典文本语言自身的阅读障碍和学习者对文本理解性学习的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引导学习者对经典文本进行思辨性的研读。在诵读基础上提倡研读经典,真正做到经典文化价值的传承。

笔者编著的《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读本》,并以此为蓝本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经典诵读部分主要学习“知不足者好问,耻下问者自满”“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笔者没有先讲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诵读,然后请他们挑出自己懂的先讲。部分同学基本上都能理解并背诵出来,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但通过观察,有的孩子很难专心学习,在教师的提醒下,才能回到书本中。可见,专注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了专注力,不但能很好地领会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能静下心来自己研读。但专注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出来的,只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阅读的乐趣,专注力才会慢慢加强。

经典诵读应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计课堂教学。在讲解“不学无术”时,通过经典诵读、古文初读,让孩子们理解,不论天资如何,学习都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当下孩子的学习目标多被定在了分数和名次上,这很容易让他们对学习失去持续动力。如何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目标与动力,是课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又如,针对这一节的古文初读部分,选取了《薛谭学讴》作为素材,让孩子理解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即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

总之,经典诵读,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经典是什么,并以“传优养心”为核心去选择适合青少年儿童的传统经典,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有效地解读、研读经典,从而有效地传承经典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现对青少年母语的养成教育,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教化,促进学生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象愚. 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J].中国比较文学, 2006(12) :44-58.

[2]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56.

[3]王炳照.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7(2):4-7.

篇7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国学在幼教中运行是适合现实需要的一种文化继承,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幼儿园开设国学教育课程,不是简单地择取一些诸如“三字经”一类的经典经书文献要儿童记诵,而是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进行一些具体化的教学改进,使幼儿懂得国学文字背后的国学道理,并要加深研究,建立一个系统的国学教育内容体系。国学教育其首先教育的不是幼儿而是幼儿教师,通过再学习可以使幼儿教师把我国古代的经史、科学、技艺、家教等内容纳入到幼儿教育的体系中来,使国学教育能够完全成为一个特色的幼儿园办学理念和教育系统。

一、以课堂诵读教学为中心,探索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从2008年9月起,我们开始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诵读的内容涉及传统文学中经典的诗、词、曲,古代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并以学院古诗词经典诵读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体验式诵读。清代学者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唐彪的话充分说明诵读的重要作用。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不仅仅是一个识记认知的过程,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体验式诵读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亲临其境,亲历其事来认识、理解事物,在实践活动中多种感官及认识、情感、意志等心智全身心地投入,真情实感地去体验和感悟,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其常见形式有:情境体验、角式体验、生活体验、观察体验、想象体验等。例如诵读学白的《将进酒》,首先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诵读愿望,然后鼓励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诵读,如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一些有创意的形式,如配乐吟诵、唱古诗词、表演形式的小组分角色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体验古诗文的节奏、韵味、内容、情感。然后让学生进行创意表达,这样的诵读比之背一背、记一记,要高出许多。

(二)鉴赏式诵读。优秀的诗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启迪真理。学生在体验了古诗文的情感之后,还应进一步反复品鉴,悟出诗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惟有如此,学生的审美才能从“体验”的层次上升到“鉴赏”的层次。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两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结合典故的原意及词的上阕诗人对孙权、刘备建功立业的赞颂,反复品鉴,学生悟出了诗人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抗金救国、壮志未酬的忧愤,也理解了诗人的忠义之心。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后两句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对敬亭山的喜爱。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反复品读,则可悟出:诗人越是写山“有情”便越是表现人“无情”,“惟有”一词正突出了“知音无多的人事”。可见,古诗词鉴赏式诵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品出了诗的妙处,悟出了人生的哲理。这也正是国学经典教学要努力达到的更高目标。

(三)研究式诵读。研究式诵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或互相合作地开发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阅读活动。古诗文教学要深入到那些诗人、文人的生活,去观照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去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知识,去了解他们成长历程,他们的生命轨迹,从而去感悟超越知识的智能,就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解决。为此,我们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诗人或词人,成立了“李白研究小组”、“王维研究小组”“苏轼研究小组”等。同学们广泛地猎取资料,去藏书室搜集,到网上浏览。在实践中,同学们感到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千百年前的诗人、词人也在自己的心里变得鲜活起来,学生通过诵读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小论文《试探李白与屈原的浪漫诗风》、《浅谈王维诗的“诗画合一”》、《论苏轼的入世与出世思想》,有些虽然写得还很幼稚,但毕竟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考。

二、以课外诵读教育为载体,开展校园特色文化活动

目前全国合格国学教师缺口很大,且薪资比其他科目的老师要高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应自觉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秉承“先育人、再教书;先做人、再求知”理念,着眼于学生品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滋养,系统地开展国学教育,形成以“读国学-讲国学-演国学-践国学”为主体的国学经典诵读体系,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都有重要意义。

篇8

1.国学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

现在国学不仅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认同,更得到国家的认同,认为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本。国学经典中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优秀的古代文化,传承并发扬这些经典,在现在仍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近几年我国各个省份的中小学的课堂陆续把国学教学引入其中。一方面使国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再次重新认识和重视这些经典文化。

2.国学有助师范生树立良好的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这句话,许多师范生并未体会其真正的含义。少了些许高考的压力,师范生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师范生,首先要理解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这是教书育人者的根基。通过研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进入师范院校之后很多学生放松了对学习的劲头,没有考试的压力,变得懒散失去目标,而在这成长的关键期,树立终身读书的习惯,不论是之后成为老师,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有极大的益处。

通过熟读这些经典,在心中确立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要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要有厚德载物的胸怀,要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通过对国学的学习,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品德。

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特别是师范生年龄较小,三观尚未形成,并且脱离父母的直接管束,通过手机接触到良莠不齐的思想,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而师范阶段的学习生活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形的时期,接受经典的熏陶有助于形成优良的品德。

二、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1.系统地开设国学课程

在经历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大部分的师范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较为独立的思想,如在教学中加入国学课程,既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又能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更能使学生进一步地领悟国学的精华。

可以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一年级完成《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的诵读和理解,以诵读为主。二年级学习《论语》《孟子》等,以背诵和研读为主,三年级学习《老子》(选)、《庄子》 、《史记》(选)、《资治通鉴》(选),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研读能力的培养,四年级能撰写相关的国学小论文,系统化地学习国学知识,并落实在每个学期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背诵并理解经典文化的习惯,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整合教学资源赋予国学新生命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如信息技术、场景教学等,为国学教育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制作精美的课件,提供丰富的资料,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经典,使学生爱上国学,这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好方法,同时也是赋予国学以新生命。

在国学课程中,诵读尤为重要。对于国学的诵读也可以有多种方法。老师有感情地示范诵读,使学生在视听等多方面感受国学的魅力。结合形式多样的诵读形式,使学生爱上诵读经典。

开设书法、美术等艺术课程,在其中融入国学的内容,书法国画这些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国学内容很好的体现,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国学兴趣。

篇9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方法,并努力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发展}生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主动、生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并具有丰厚文学素养。

(三)愉悦性原则:在阅读活动中,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主动阅读,勤于积累,灵活运用。

(四)激励性原则: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语言,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为学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打好基础。

(五)差异性原则:坚持因材(人)施教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六)轻负担原则:实验在减轻学生负担,不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实施,寻求轻负担高效率的经典阅读指导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经典阅读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经典阅读的模式,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提高教师指导经典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推进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的建设,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的阅读特色,使得我校学生的阅读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依托课堂主阵地开展经典诵读课的教学策略研究。我们将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典诵读,为全体学生的必修内容;另一部分为兴趣阅读,为学生选修内容。侧重探索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提出设定以下4个子课题:《经典诗词吟诵教学策略研究》《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经典现代美文吟诵教学策略研究》《经典中外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成果总结法为主,辅之以行为观察、文献研究、师生访谈、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作法

(一)学习发动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学习理论是搞好课题工作的前提。在校总课题组的指引下,我们分设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子课题组,形成了总课题>子课题>研究个体三级网络。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4月-2013年9月)。在课题管理上,成立专题研究组,做到组织落实;在阅读书目上,拓展“经典诵读”和“兴趣阅读”,做到内容落实。

(三)总结经验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写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研究案例,论文,撰写最终课题报告。

七、总结与反思

(一)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

(二)活动落实。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生活就是一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三)检查落实。对经典诵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篇10

国学经典应用在教学中就必须先明确国学经典的基本内涵。从汉语文化的角度看,国学经典就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国学”,一个是“经典”,所谓“国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就是我国所传承至今的儒家文化思想与学术体系,是我国经过五千年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一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今天国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我国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的诸多学派对当时乃至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精神世界与历史文化传承来看,我国的国学对当今全世界的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仍有较大的影响。再看“经典”,是普遍意义上认定的“典范经书”。本文由收集整理如我国的四书五经;印度佛经、圣经等都可以被称之经典,是可以从某些方面教育人影响思想的历史典籍。我国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开展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所提出的国学经典就是泛指上述的历史文献。而总结其内容包括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道德经》、《金刚经》等一系列包括了五千年历史底蕴的百家文化经典,本文将对经典的现实教育意义,尤其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对我校的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介绍。

二、国学经典之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分析

1.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学经典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其中不乏在当时十分先进的思想与意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且不少经典的感化与引导作用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尤其是今天外部思潮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其对于原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逐渐淡漠,而一些负面的思想则影响了当今对青少年的教育效果,而在实际的经验中看,如果精神层面上没有良好的道德和文化底蕴,其在社会中的行为往往会出现偏差,所以我党一致强调的就是精神与物质共同建设与发展的思路。所以在各类大中小学的教育中都应把传统的优秀思想放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现实意义,进而影响其道德观与世界观的正确形成,并且树立起对自身民族的优越感与自信心,这将对其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而传承国学经典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一方面从教育角度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一方面从生活角度看可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具体作用体现在:

①树立勤俭与乐观的生活观念。在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更多的攀比与奢求的观念在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从而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较差的学生产生了极端的思想与行为,更加的重视外表而导致了其行为的偏差。而国学经典中更多的是教人丰富思想内涵,鼓励知足常乐,倡导这些思想当然有利于校园文化的良性化发展。 ②国学经典还有利于和谐校园氛围。在国学经典中更多的是倡导中庸之道,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和谐相处,降低冲突或暴力事件的发生。如孔子所云,“君子和而不同”即告诉人们应怀有包容的心,让大学生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中体会中庸之道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从而使之和谐同学与师生关系将对校园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③树立公益思想。在国学中公益往往是做人首先必须具备的品格,其中公益与私利之间应将公益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所以在论语中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这些都是告诉世人要成为君子就要将公益放在做人行事的首要位置,这样的思想可以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树立公益心,不要将自己利益的获得放在损害公益的基础上。

3.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生的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对素质的提高,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的阶段,各种思潮泛滥,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明显,尤其是人文素质的下滑让人担忧,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都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素质,思想决定行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下降将直接影响其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其未来的工作多是技术岗位,如果其思想道德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生产安全甚至是社会安全。而此时国学经典的深刻文化与道德内涵就成为影响学生思想乃至人文精神的重要武器。首先,国学经典对我国的学生乃至国民而言就是一种传统,是我国几千年沉淀的优秀道德文化乃至精神追求的标准与规则,国学经典中包含的有哲学、道德、文学等思想,也突出了真善忍的可贵精神,其有助于大学生首先提高文化素养;其次可以树立较高的道德水准,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厚德载物的广阔胸襟,以此从高起点面对人生的功名利禄,就可泰然处之,以此形成崇高的道德观;同时国学经典中还强调了勤奋的民族特性,鼓励人们在生活中树立勤奋务实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对与高职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具备勤奋肯干的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自身的技术型人才的优势,推动社会的发展,体现自我价值。

所以我认为国学经典对培养良好素质的人才,对建构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着内在的核心支柱作用。国学经典对以培养高等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同样不可或缺,高职院校应坚持国学塑人,技能立身的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三、国学经典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实践

在国学经典进入到高职教学的实践中,因为国学经典毕竟是一门人文课程,其在教学中被作为第二课堂的教学主题引入到高职的教学中,所以在实践中应重视对其形式的创新。在实践中本校根据教育部、国家语言委员会、文明办所倡导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为切入点,将其弘扬民族文化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核心思路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在实际的工作中将教学、科研、育人机制进与国学教育融合起来,鼓励各个部门针对性的开展获得来发扬国学精神。

我校作为高职院校,早在2010年就成功的获得了国家首批次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院校,在不断的实践中,我校为了解决与之相应的国学经典诵读进入高职校园的问题进行了尝试与实践,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我校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利用校园活动的影响力在校园中营造了一个国学经典朗诵与学习的氛围,因为诵读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学生明确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并使之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将国学经典的教学引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技能来弘扬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初步为国学扎根高职院校的模式奠定了基础,也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与传承的框架。

我们在实践中利用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1.强化诵读的魅力,因为诵读是加深记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诵读活动,教师带头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形成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2.讨论与讲谈,国学经典的内容不能仅仅依靠诵读而获得深化,所以实践中借助多种形式来对国学的经典进行讲解与讨论,让学生明确国学经典的深刻文化内涵,并使之明确其中蕴含的现实含义。3.开设各种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充分的接触国学经典,并让他们在学习之余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以此削弱外界不良思想与爱好的负面影响,将学生引入到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中。我校作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国家试点院校,即是以此作为重点开展。既要依据试点通知的精神,又要结合我院师资和学生需求,还要考虑到职业院校的实际状况,在我校成立国学班,以第二课堂的模式传授民族文化艺术,并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依据参加学生的出勤率、完成作业和最后修习成果,给予相应的学分,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其中设立的课程如下: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突出的是国学的博大精深,其中将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融入到课堂中,如上表中的国画、太极拳、书法等这些都体现着我国国学的魅力,同时在这些课程中利用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潜移默化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4.以各种活动与比赛来巩固教育成果,加大国学的影响范围。在完成第二课堂的教学的同时,也将其转变为比赛形式的校园活动,或者参加校外更高级别的比赛,以此扩大国学经典的学习影响力。通过创新实践,两年来,国学经典的教学在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普通话班张霁、杜佳佳、黄锦弘等同学参加“中华诵·福建省经典诗歌诵读大赛”,多次获得大学生组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报名参加国家psc,取得二级乙等以上有效证书的学生达到86%;太极拳班的吕梓云同学在市级省级比赛中获太极拳(剑)四次冠军;书法班林臻、黄锦弘、钟坤、林志勇、卢婷、卓猷杏等同学多次在省级书法赛中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国画班朱健飞同学获厦门各大学书画邀请赛三等奖;民俗班同学写就了多篇优秀论文,拍出了高品质的民俗风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