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4: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总结与体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教学中的教与学都和其他学科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有不同的要求。现将我几年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使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充分掌握各个软件教与学的特点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担任的班级往往比较多,所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对任教班级的学情常常了解不够。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上初中时学校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中间,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想,从而安排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合理有效地分配学习小组,制订详略得当的教学计划。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呢?
1.采用“1261”教学法。我在上课时一般把课堂时间分为四部分,其中10%是教师提纲挈领,设置悬念,把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重点、难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条理分明地讲解出来;以后的20%的时间由学生做答,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及时给予提示或解答,并安排本节课练习内容;接下来的60%的时间主要是学生动手练习,教师辅导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10%的时间由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抽测学生掌握情况。
2.练习内容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在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时应该举一些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的例题,让学生产生兴趣。比如讲Word排版时,可以让学生写一个自我介绍,以自已的风格设置字型字体字号,再插入自己的照片,学生会做得很有兴趣。讲Excel的公式和函数时,用他们班的一次考试成绩,让他们求自己的总分,平均分,每一科的平均分,每一科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等等,非常直观,学生做起来很用心。
3.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学生问题特别多,自己手不停,脚不停,口也不停,还是不能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其实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能力强的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把这样的学生作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在课堂上让他们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在操作练习时当“小老师”,指导有问题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热情。
4.多鼓励,少批评。俗话说:“天才是表扬出来的。”表扬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那么他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果当然很好。当学生受到批评时,他的精神状态处在压抑之中,所以他的学习效率也不会高。因此说教育过程中表扬比批评更有效。
5.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做好细致的教学工作。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好各项教学任务,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个重要的因素,而在教学工作中做到适度严格,却不容易。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
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
2.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
3.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
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进修,至关重要,自身素质不提高,是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长流水”。
高中信息技术学考已经进行了几年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模式日渐成熟和完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按照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对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全面考核,是检验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是否达标及综合评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学考试题采用无纸化形式,使用专门考试系统,将理论选择题与实际操作题融合,综合考核、确定了学生是否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操作技能,而且对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学考对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起到指导和推动的重要作用。在几年的信息技术学考中发现“无纸化”这一特性并没有改变,试题与题型日臻完善、成熟,更趋于合理,但在学考中发现,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我校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结果不理想,学生的优秀率很低。怎样才能提高课堂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考中顺利通过信息技术水平测试,并在学考取得满意的结果?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学考复习中的认识和体会。
一、转变思想,推行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推行了多年,不可否认的是,高中教学还是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不属于高考的科目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使得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认识上的偏差,总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过不过关都不影响参加高考,在信息技术课上不能端正学习态度,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考成绩不理想。我们应对学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学考是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达标与综合评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以便很好地应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学生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理解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和意义,为信息技术学考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练习,相互协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课程,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使用无纸化考试,使用专门的考试系统,学生上机操作考试,评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很熟练,而基本技能不熟练,考试不会取得理想成绩。有些学校学时数不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使用太多时间,模拟学考,因此根据基础知识内容科学地设置一些具体任务,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协作,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不仅解决了学生有限的练习时间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将学考内容融入到了平时教学中,改善了学习成果。
三、引导学生整合知识网络
我们在复习时,喜欢按照课本的顺序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梳理复习,看起来是系统复习,本质上是把复习课演变成了“堆积式”的新授课,教师泛泛地梳理复习,学生却感觉无聊无趣,精神不容易集中,且时间长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减少了,降低了复习效率。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复习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在单元复习中有什么收获与心得,把复习的知识内容化零为整,对复习中前后知识的联系、重点、难点进行网络化、系统化的整合。
信息技术学考是复习一学年所学的知识内容。因此,复习时,我们要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得有条理,化零为整。我们要认真研究《技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充分了解学考要求与范围,复习时可参考历年考试题型,并让学生在完成试题的同时归纳有联系的知识要点,形成一个知识要点网络,对大部分学生容易错的试题进行指导和纠正,使得知识脉络更加完整,知识链条更加连贯,知识网络更加明晰。
四、注重细节,明确定位
学业水平考试其实考的都是基础知识,题目并不难,但成绩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首先是学生练习不够,其次是细节上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在考试中,学生对于选择性的试题只要用鼠标点击相应的标签完成即可,而对于Word,Excel,Flash,Photoshop等操作需要学生操作完成后保存。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考试时有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种:学生自以为选择试题做得正确能够及格而放弃操作试题;第二种:忘记了操作试题是需要保存的;第三种:学生没有搞清楚操作对象及位置,往往选错了目标操作,造成试题得零分的现象;第四种:在一个问题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解决,导致后面的试题来不及做完。因此,平日教学与强化训练,应该让学生注意细节,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标准,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要使学生在学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就要帮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操作的规范,及时的纠错,经常总结巩固复习概念,等等。在复习时,学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明确弱点,并充分注意细节,才做到事半功倍,复习才会有实效。
五、心理辅导,积极检查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四、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本人结合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1、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2、阅读教学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点”来,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转变理念,总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新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得到了一些体会:
1、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改变了学习工具。
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时,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明白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为学生播放了制作的课件,看着生动活泼的动画,学生很快进入了一个美好、有趣的童话世界,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桂林山水风光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美丽的桂林山水。”“我看到了雄伟的漓江的水。”……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风景优美的桂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利用Moodle营造问题情境,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前提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一是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又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置于这种情境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Moodle平台提供了对文本、网页、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强大的兼容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Moodle平台“资源”版块中恰当地利用文本、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一课中,我用Moodle平台中资源版块中的“链接到一个文件或站点”“编写网页”“灯箱画廊”等功能添加一个“重庆非去不可”的宣传内容的文件。这些内容分别以多媒体PPT、音频、图片滚动、静态网页文字的方式呈现。然后提出问题:(1)作为旅行者,你更愿意接受哪种形式的宣传?并利用Moodle中的“投票”功能进行投票分析。(2)作为重庆的主人,你采用何种方式宣传重庆,让其他游客真正体会到“重庆非去不可”?这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具有探究性、挑战性,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激活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 利用Moodle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途径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二是教学活动科学合理性。建构性教学特别强调以教学活动承载学习内容,以教学活动推进学习进程。教学活动设计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学生主体需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或项目,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建构能力。在Moodle平台上,可创建的“活动”项目有讨论区、测验、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和Wiki、思维导图、程序、数据库等几十种,但我们不能全部“拿来”,而应有所选择。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教学中,教师首先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分组,设计一个“讨论区”和“测验”,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信息的内涵及其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形式,并通过“测验”数据统计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然后添加一个集体协作的平台“Wiki”模块,让学生结合作品及自己的生活总结归纳制作多媒体作品基本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会同伴互助的思想。然后利用Moodle中“资源”和“Webquest、讨论、Blog、作业、测验”等板块,从图片、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加工方面设置分层目标任务,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用“Mindmap”形式规划和设计一个“重庆非去不可”的思维导图,完成作品,利用Moodle中的“作业”形式和“互动评价”方式评价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或学生彼此间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有效促进课堂互动,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三 利用Moodle学习活动报告实施监控,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保障
衡量信息技术课堂“活”的标准之三是学生自主参与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是主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学生要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Moodle具有完善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控制体系。利用Moodle学习平台的学习活动报告功能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自主参与度的有效监控。在《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课程的活动报表记录学生在每一阶段学习的情况,包括登录情况、探究体会、参与评价、作业提交等,一个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报告,如登录了多少次、浏览了什么资源、参与哪些活动、有哪些评价意见等,为学生修正学习行为提供参考;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习情况。评判信息技术课堂是否被激活,并为学习评价和后期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 利用Moodle实施多元评价,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基石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在高中来说,不属于高考的科目,被视为副科。许多一线教师,处在家长反对、学生不学、学校不重视的尴尬境地,造成教师上课情绪低落,一直带着抱怨与不满,而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与学校给定的工作量,进行应付式的课堂教学,因此,平时很少花时间来梳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校的服务层面。比如,如我除了一周14节课外,还兼做如网络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校园广播等教学服务工作,因此,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少之又少。
听李冬梅老师《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报告,她说过一段话,其概意为:我们一定要把各种所谓的杂活送出去,我们一定要像其他教师一样,拍着胸脯说,我不是勤杂工,我是信息技术教师,跟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有同等的地位。她的话铿锵有力,深深地触动了我。是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应把学校的各项服务性工作放在第一位,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只有指引好方向,尽量把其他工作送出去,花更多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这才是我们的发展之路,也是作为教师应走的方向。
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记得刚进入瓮安中学教书,有一位老师问是我教什么学科的,我说是信息技术课,他回答说:“你是全日制的研究生,来教信息技术不亏吗,你还是换教其他学科吧。”我当时也没想什么,摆着无所谓的心态对他说:“没关系的,教什么都一样。”可下来之后,我的情绪变得非常低落,我知道教信息技术学科面临种种问题,评职称就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当时心里想了许多许多,久久难以平静……
听了边楚女教授《解读教师专业化成长》报告后,我才感到我真的错了,面对自己的学科都没有认真去正视它,怎么能“入格”呢?在边教授的身上,我读到了教师专业成长应具有的一个理念:“有位才有为”。是的,边老师年纪轻轻,现在是全国特级教师,这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可她做到了。我想她至少具备以下几点素质值得我们学习:
激情,这是教师最应当具有的素质之一。边老师在做报告时,讲述了她自己上优质课的经历。不论是课堂的准备、课堂的授课经验、课堂的技巧,都是她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完成的,她在背后的付出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但通过她短短两小时的介绍,我真正能够体会到,她很爱这份工作,她很热心地去做这份工作。
好学,这是边老师与生俱来的能力,从她与儿子的言谈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不仅关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关注语言的历练。作报告时,她脱口而出就是一首诗,我想,这也是她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积累的结果。我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表演好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去欣赏,所以,有了教师平时的学习积累,才能使教学有质的提高。
有温度,这是边老师具有的人格魅力。从她身上感受到,她有气质,也很温暖。边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慢慢教育。从她的博客中,我了解到边老师上课的风格,不紧不慢,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也是触动我的一点,我们上课时,如果具有足够的准备,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经验,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教学理念得到质的转变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个体差异较大。在新课改前,我们的教学侧重于教学技能的培养,即注重教一些基本的操作知识,而没有把教学的重点移植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来。听了李艺教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问题探讨》的报告后,我深切体会到我们在教学方面真的离课程目标距离太远。李教授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解读,我才悟到我们的教学是那么的失败,那么的对学生不负责。不仅是我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亦如此,如果教学仅停留在教一些知识与技能的东西,那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针对课程思想方面的问题,除了李教授给我的印象深刻外,我们的组长武前进老师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思想境界,他解读课标的能力,是学员中让我感触较深的一位,他虽然是一位生物老师,但对信息技术课标的解读远比我们透彻得多。他说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这的确是我们现在教学中最缺乏的,且最难以体现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当今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如果没有这种培养的理念,我想教学就如治病一样,治标不治本,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开拓了视野
我是小县城的一位教师,虽然每天与师生进行交流,可工作了三年多,没感到自己有很大的进步。可出来这几天,让我学到守住最宝贵的东西。听了江南大学副校长纪志成的《物联网技术前沿进展与应用》报告,让我知道当前计算机发展的动态,才认识到网络应用得如此广泛;听了余胜泉教授《技术何以革新教育》,方才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听了著名的姚淦铭教授的国学讲座,我懂得了人生与智慧,从校本实施状况的交流中,使我学到了课堂的许多教学方法……是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一天只拿着一本教材啃,我们应当从多角度来进行学习,多读一些有助于我们提高的书籍,对我们日后的教学一定大有帮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52-01
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其重要位置也在不断的提升,但由于对课程认识的惯性及学习结果性评价等因素的存在,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很不到位,认识不到位,学习态度就不能端正,态度不端正,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很低。如不能让学生统一认识,课堂教学目标得不到有效贯彻,纵然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与事,学生依然会随其所为,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收获甚微。那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都有哪些不同的、不到位的认识?这些认识对课堂教学影响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改变这些不到位的认识?根据本人在多年从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体会和总结,陈述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娱乐性课程
有这种意识的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比较长,机会较多。但早期接触都是冲着电脑的娱乐功能去的,例如打游戏、聊天、看电影、听歌等,这些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较快,但感性认识大于理性思考,当课堂内容为理论性较强的系统知识时,他们会进入冷漠状态,长此以往,他们会对信息技术课堂失去兴趣,对于这有这种意识的同学,老师千万不可盲目打击和遏制,否则他们会信息技术课堂和信息技术老师越来越远,从而彻底地放弃了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我通常采取以下办法来引导或激励这些学生。
1、与其讨论爱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的欲望
通常可以问以下问题,娱乐性软件怎么来的,你为什么能够利用电脑娱乐?娱乐过程中若发现了故障怎么办?是否想成为一个游戏高手?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游戏高手?要回答这些问题是需要一些理论支持的,要想从游戏的前台走到幕后,理论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老师可以举一些游戏开发者成名的例子),经常灌输这种思想,他们慢慢会体会到理论性知识的重要性,对于老师的讲解他们会越来越认真,甚至有的时候,会主动找老师探讨一些理论问题。
2、肯定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助手。
肯定他们动手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给他们施展的机会,课堂上让他们去帮助那些在操作上需要老师个别指导的同学,当他把其它同学教会的同时,他自己也会有成功感,更会喜欢课堂。
3、消除对电脑功能片面认识,全面认识电脑强大的功能
电脑除娱乐外,还有更强大其它的功能,用事实和案例消除他们对电脑功能片面性认识,知道自己认识的不足,从而重视对不同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更多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二、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副课”,学好、学不好无所谓
有这样认识的学生文化科成绩可能很好,也很重视文化科学习,但由于平时的考试评价中信息技术成绩从不被纳入,而且从小学到初中信息技术开设规范与否,对他们文化课的学习没产生任何的影响。因此,他们信息技术课程采取轻视的态度来对待,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从不想多花一点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甚至有的时候想逃避信息技术课堂,认为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对于有这种认识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引导,用事实和现实政策文件让他们明白这样以下道理:“学好、用好信息技术是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信息技术的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是高考填报志愿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已经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彻底消除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副课”认识。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必学课程,而且是必须要学好的课程,对他们将来的就业和求学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认为信息技术课深不可测,是高科技课程,学习上充满着畏惧
有这种认识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边远乡村,在小学和初中时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未按规定开设,甚至有的学生从来都未亲自操作过电脑,所接触生活周围也很少用到电脑。由此,他们会对信息技术课感到非常陌生,甚至认为是很神秘的高科技,对其学习也产生了畏惧心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会显得很紧张,生怕教师提问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是生搬硬套,操作练是机械式模仿,学习效率必然不好。对待有这种认识的学生,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电脑最基础的应用,最简单操作讲起,让他们意识电脑的应用范围很广、作用很大、学习和使用起来并不是他们想像中的那么困难。强调一些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操作,善于在操作失误中总结经验,最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从而能让他们在课堂中取得长久进步。
四、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低
有这样一些学生,每次准时来上课、下课。在课堂中也很安静,不扰乱课堂,十足一个乖学生。可是当你走进她时,才发现,可能做的操作和课堂任务无关,或者你布置的作业根本没有任何操作的痕迹。
这样的学生危害最大,因为隐蔽性很强,很难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的关注到每个学生。本人曾经遇到一位女生,操作的很认真,当我走到她的面前,才发现正在word里面打字,都是一些诗词,而她所有的操作都与课堂任务无关,小声问她:“任务完成了吗?”,她居然没有听到有新的任务,着迷在诗词里了。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改变,想让课堂教学高效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统一到位了,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盲目的兴趣爱好转变为理性坦然的思考,只有消除了同学们对信息技术片面偏激的认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才能提高效率,从而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学有所获。
物理高效课堂明确提出:要彻底改变以往的物理课堂结构,以学生的展示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先学定教,以学定教。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使得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物理学科如虎添翼,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笔者关于如何有效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的几点体会。
一、计算机模拟,创设课堂上难于直接观察的物理情境,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揭示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验室的现有器材不能完全满足物理情境的再现。例如:光的衍射实验、光电效应等实验,要获得更精确的实验效果可以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辅助课件。又如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复杂,如研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难以找到简明的物理规律,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利用实验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图像处理,从而迅速得到实验结果。
再如,一些物理学家在发现研究物理规律时所做实验的再现,如“自由落体运动”、“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等,用动画模拟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点转变成生动的、易接受的、印象深刻的知识体系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如见其物、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物理高效课堂强调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先自己学习,查找资料,整理出学习报告,再在展示课上展示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学习组之间相互交流、质疑、补充、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引导、点拨、评价、提升。
现代信息技术能辅助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使教学取得很好的成效。例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自感现象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电磁感应的问题,通过上网查询,搜集所需信息,分析信息,写成报告,再展示交流意见。这样就轻易攻破了知识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改变了教师满堂讲、学生坐着听的教学模式,起到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三、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在展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能够对知识进行形象化、主体化的展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发散思维,充分想象、分析、综合比较,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静电场时,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则可用多媒体模拟几种典型电场线,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学生可以在准确形象的图像中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分布,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总结出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形成清晰准确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整合,可在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欲望,顺利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与其它科目不同,它具备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及不可改变性。历史是民族和世界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本身是严肃的,不能出现一点错误,不得进行曲解和篡改。一直以来,历史改革工作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历史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不得进行渲染或是避讳,导致历史教育创新点少,突破点有限。历史虽然是事件的记录,对过去的总结,但在进行历史讲解的过程中,历史事件以及作用、影响与现实生活距离比较大,学生难以进行体会,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并不能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将历史事件客观全面地展示给自己的学生,学生也无法进行现实体会,这种矛盾使得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产生的效果不佳。因此,高中历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育。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中历史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利于整理历史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使用到历史课堂就意味着将网络带入历史课堂,突出现代先进技术的作用,使得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进行一味灌输,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自然,学到的知识不能真正意义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思维。关于历史,学生作为学习者知道的内容十分有限,与教师交流存在着巨大差距。信息技术可以将历史资源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整合,形成庞大的资源库,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教师作为学习的传递者,可以给学生提供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资料,将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枯燥内容进行多方式展示,给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多种渠道。多渠道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教师进行深入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转变为一种乐趣,进行深入探究。
信息技术的投入使得高中历史教育出现多种教学形式,对引导学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受教对象和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必要,高中历史需要探索的内容比较多。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入发展历史教学工作。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将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或是投影仪器利用起来,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方式,增添课堂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启发和总结
高中历史存在的弊端与其它学科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进行知识传送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开展填鸭式的教学,甚至教师会在黑板上进行知识点书写,完全不理会学生对知识的看法和心中的疑惑,课程内容比较多的时候,还会采用PPT等多种形式进行快速讲解,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教学方法变得多种多样,不同软件和教学工具的综合利用,给教学课堂带来了新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比较明显。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查找资料和扩大学习范围提供了新方法,为拓宽学生视野做出巨大的贡献。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学习乐趣和学习激情,对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帮助明显。同时,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学生需要将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在学习领域,而不是沉迷在网络科技的负面影响中,耽误学习。教师也应该担负起监督和引导的责任,指引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具体教学实施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利于教与学的有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情境即是一种任务化的情境,主要用于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例如向学生呈现任务完成前后的效果图或者任务完成后的作品样例赏析,情境呈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评论。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接着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2.共同讨论,发现问题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3.自主探索,解决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的方案。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任务及样例,领会和进一步清晰解决任务的意图和思路,允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要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找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对于很快就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布置拓展任务以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