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摘抄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2 00:00: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典美文摘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典美文摘抄

篇1

3、我宁愿被你误会,也不想勉强去解释给你听。

4、相遇,是感情的开始,有一种相遇是遇见你,唯美了流年。

5、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6、给你爱的人买礼物。你赚钱为了什么?而且,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乱花你的钱的。

7、路还会很长,也会很艰难,但是相互爱着,再多苦难我们都会一起面对,而一起面对苦难也是我们的幸福。

8、看你推荐的电影,不是看内容,而是脑海里全是你。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国文字博大精深,语言千锤百炼,从《论语》到《大学》,从唐诗到宋词,无不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这些经典诗文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文元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挖掘这些蕴蓄在经典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它们,让孩子的心灵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变得柔软,让情感体验变得敏锐,让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在新《课标》指导下,该如何进行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呢?

一、经典诵读,氛围先行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我们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应尽量做到以氛围育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细节影响学生。如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板报、橱窗等常年刊录,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时常广播,在教室墙壁上粘贴名人画像、名诗佳句,在操场角落、教学楼外墙刻录经典的名人语录,让学生经常与先哲圣贤对话,在耳濡目染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沐浴着经典的雨露。

这个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区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获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誉。学校也积极开展了经典诵读的元旦表演活动,并在每周的一、三、五坚持开展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书声琅琅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热忱。

二、循序渐进,遴选内容

为学生选择经典内容时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如,低年段孩子可把简单易懂的童诗、童谣、对韵作为诵读内容,中年段孩子可选广泛流传的成语典故、现当代精品美文为诵读内容,高年段还可精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精品、富有趣味的故事、适于背诵的小古文等作为诵读内容。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秉承“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为他们制定了经典诵读的学习目录: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年级诵读《三字经》,三年级诵读《道德经》,四年级诵读《论语》,五年级诵读《大学》《中庸》,六年级诵读《古文观止》。在每周的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校园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里,学生们循序渐进,乐在其中,经历了经典学习的洗礼和全身心的学习体验。

三、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新《课标》指出:“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同时,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因此,在遴选补充和加工素材时,诵读经典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可自创并演绎全新的课堂,奉献给学生一些经典集合,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人文意识的培养。

日常语文教学中,可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都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为了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入本,或交流分享,既让学生了解传统佳节的来历、习俗等,又提高了诵读经典的水平,积累了经典文化和素养。此外,还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经典诵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这样不仅有利于积累课外经典知识,还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情绪昂扬,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四、形式多样,乐在其中

(一)鼓励共读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互读,大手牵小手,有利于营造书香四溢的家庭学习氛围。如,你读上一句,我读下一句,我背这一段,你背那一段,又如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这种超越你我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与和谐书香家庭的良好开端。而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中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课堂外,加入学生的背诵行列中,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除了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生生互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中会萌发出许多新奇古怪的想法和体会,这些感受的点滴不仅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相互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拓展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课间游戏唱诗:孩子们课间蹦蹦跳跳、唱唱乐乐,他们玩拍手歌时,每拍一下就念一句《弟子规》,非常有意思。有的孩子玩跳步游戏时也和着《道德经》的韵律一蹦一跳,《道德经》中富有人文气息的词句就在学生的小嘴上和脚尖上跳跃、欢歌着。

而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长廊中的瑰宝。我们把学生书写的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优秀书法作品挂在校园里、楼道间、课室里,营造一种浓郁的书香氛围,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假日里,让学生绘制与我们的经典诵读内容相关的手抄报、小人书等,开学时作评比和展览,学生在接触生活中鲜活的语文材料时,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更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五、评价激励,兴致盎然

诵读经典,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晨读、午诵、课间,经典相随;每周一节阅读课讲经典;国旗下讲话、班队课时多引用经典。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积少成多地诵读,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诵读目标具体到周,如一周完成《道德经》两个小章节的背诵,并专门设计学生诵读情况记录本,按周登记所诵读和背诵的章节,请学生和家长签名、评价。记录和评价情况定期作一总结,一期一评比,并作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同时,定期检查学生的诵读和背诵、摘抄采蜜本、经典诗文的背诵情况记录本等,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日常评比和积分中。在此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总体表现和获奖积分,在期末评选出“优秀读书笔记”“经典诵读之星”“诵读星级标兵”等,并给予奖励和表彰,不断增强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动力。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如果每天吟一首千古名诗,诵一句经典的名言,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就能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心灵的愉悦,享受人文的快乐!这种快乐将带给孩子幸福一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毓海,王登峰.在诵读经典中传承文明[J].新华文摘,2010,(1).

篇3

1. 保障学生阅读的书籍供给。学校图书室每年添置数万元图书,其中各年级必读书目每种藏量不少于一个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保障,让他们置身于书的海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电子阅览室,由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班级的阅读情况,从网上下载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或将学生带到电子阅览室在网上阅览。同时建立班级、个人图书角(柜)。各年级各班图书角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总数不少于200本。家庭建立个人图书柜,每学期参与班级的图书漂流活动。图书质量有保证,所陈列书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益于其成长,书籍类别丰富。

2.进行全方位阅读文化建设。“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这是我校课外阅读的总目标,十个金色大字赫然呈现在“日新楼”的墙壁上,面朝太阳,熠熠发光;每幢教学楼的墙面上都粘贴着《三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篇目,走廊上面都悬挂着我校师生的阅读感言,如“生命因阅读并充实的每一天而精彩”等凡人感言;每间教室前黑板上都设有“诗韵回想”角,分为两个栏目“每周一诗”和“每日一句”,日日更换,周周更新,让学生无形中受到熏陶。

二、晨诵暮醒,让书香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晨一进校园,耳边就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孩子们在进行每天的晨读。孩子们利用这一时间诵读美文、背诵古诗,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积累量有了很大的飞跃,更主要的是“一进校就读书”、“一有空就读书”的良好习惯已蔚然成风,成为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2.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中午安排阅读一节课(40分钟至1小时)师生共同阅读,在时间上保证;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教师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在方法上指导、进度上把关、质量上推进。

3. 做好读书逐日规划。晚间,结束一天的作业后,我们鼓励家长孩子坐到一起,对一天来的读书情况作简短的交流,理清思路,共同启发,同时商榷第二天共读的内容。《东台市唐洋镇小学学生读书笔记》是很多孩子的“小宝贝”,当你打开他们的本子,映入眼帘的是他们的好词收集、美文摘抄。在我校,很多孩子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摘抄好词好句,书签和小报的制作精品层出不穷,于方寸之间,演绎着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警示、鞭策,表达着他们对于阅读的热爱。

三、科学引领,让成功伴随学生进步的每一个阶梯

1.设计阅读规划。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阅读,也应该符合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第一阶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绘本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词;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积累一定的成语、警句;背诵优秀诗文3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阶段(3-4年级):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成语及故事;阅读浅显的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会做摘录笔记;总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阶段(5-6年级):扩大阅读面,开始阅读文学名著及科技文章;开始写阅读欣赏笔记,两年总字数不少于3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两年内阅读量为100万字。

2.加强兴趣培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一个学生要是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就会千方百计地找书来读,就可能废寝忘食地去读书。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呢?老师的适时引领是很重要的。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激情洋溢的点评,无疑会把学生带入阅读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书迷的现身说法也是可以一试的办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学生中的读书爱好者,并注意挖掘他们的读书资源。教师可有重点地推出几位“读书之星”,让他们畅谈读书的乐趣,给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还可让他们推荐优秀的作品,讲述生动的情节,引导大家产生阅读的愿望。邀请著名作家曹文轩等来校作文学辅导讲座,讲述作家自己的成长历程等,引领儿童的文学向往。当然,一本好书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趣味,教师有责任为每一位学生挑选一本适合他们阅读口味的课外书,为他们打开文学之门。学生有了适合自己阅读口味的好书,才有可能从头至尾地去品尝、咀嚼它的滋味,也才有可能由此发现读书的乐趣,从此爱上课外阅读。

3.推行主题阅读。有主题的阅读与随意读,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适合儿童课外阅读的书籍大致有这四个方面:一是历史的经典。这是从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如民族魂、爱国情等,从这个层面来说主题阅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时代热点。如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从这个层面来说主题的产生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点;三是社会的焦点。读这些书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用性;四是做人的要点。如自立、诚信等,使阅读具有了很强的指导性和教育性。所以我校让孩子们 “在读中悟,在悟中写”,如阅读了《城南旧事》,让学生回忆《我的童年》,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写随想《我想要的假如》等。

四、开展活动,让喜悦充满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篇4

首先,选择经典著作。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列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就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不足,具有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鲁智深的三拳打死镇关西脾气暴躁、嫉恶如仇的性格,还感受到他虽外表粗犷,但却粗中有细的品格,在“倒拔垂杨柳”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就得到《水浒》中去寻找答案。我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水浒的章节,认识水浒人物,制作读书卡片来比试一番,这样,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水浒传》的热潮。

其次,选择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当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贴近我们的现实,这些书籍对于丰富学生的阅历、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近年来,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系列散文,涉及到中外文化的许多方面,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显著的功用。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

首先,从阅读的内容来看,“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如浏览、泛读、精读等。

其次,从阅读的目的来看,读书有消遣性阅读和求知性阅读。阅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轻松的读物,在阅读过程中不必考虑读物的审美价值。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启迪心智,从而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于处于求知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这种阅读应该成为主导。

再次,从阅读的形式来看,除了精读、略读,还有跳读、猜读、浏览等。这些阅读方式经常交替运用,互为补充,恰当运用,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之养成积累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写应以有用为原则。学生平时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有用的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并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积累的形式要规范,教师应该做示范解说。例如美文摘抄、书海拾贝、心得体会。

为了让学生把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平时可以多组织一些竞赛,让学生有成就感。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从而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学期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主题竞赛活动

篇5

一、开设诗文诵读课,规范引领。古诗文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的诗文都适合小学生阅读。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选编适宜诵读的诗文篇目作为诵读校本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要求,将“诵读”校本课纳入学校课程管理,做到授课时间、授课教师、诵读教材、教学进度四落实。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达标的同时,鼓励教师灵活补充自选诗文,进一步扩大学生诵读范围,增强课内外积累量。

坚持“以讲为辅、重在诵记”的诗文诵读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强求字字通晓、句句领会,粗知大意即可。以每天15分钟的快乐诵读促进轻松积累。

二、举办诗文诵读活动,寓教于乐。指导学生在玩中学、乐中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克服厌倦情绪,保持诵读热情。

(一)开展班级小活动,提高普及参与率。

班级是诗文诵读的基本单位,指导教师以激趣为核心,点面结合,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诗文诵记活动,以有效带动班级整体诵记水平的提升。

1.开展竞赛类活动,激励学生比、学、赶、超。如定期组织班级诗文赛,对学生阶段性诵记成果给予肯定;开展每周擂台赛,鼓励学生挑战守擂者,在动态竞争中不断增强诗文积累量。

2.组织展示类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凸现特色的平台。如“走进美丽的春天”诗文诵读会,让学生诵读自己收集的所有关于春天的古诗文;设立“我爱读诗”展示台,让学生诵读自己最喜爱的诗文;组织“诗言志、抒真怀”诗会,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见解;尝试“我用诗歌讲故事”,让学生在创意描述中加深对诗文的认识;定期“晒晒我的诗文摘记本”,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成就感,促进相互学习。

3.举办指导类活动,引领诵读向纵深发展,如开办“背《论语》、用《论语》”专题讲座,开展“古诗节”诵诗、演诗、对诗、唱诗、写诗、画诗活动等。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生发对诗文的兴趣,更好地投入到诵读活动中来。

(二)组织全校大活动,助推创新争优。

为浓厚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扩大诗文诵读影响力,发挥诗文诵读的教育性、激励性和弥散,营造诗意的育人环境,学校可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大型诵读活动,以发现和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促进交流。通过全员参与学校“中华美文吟诵”赛、“让经典走进心灵”展示赛、“诗文创意诵读”赛、“诗文诵记明星”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活动体验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激发读诗文的兴趣和爱诗文的情感。

三、诗意滋养心灵,诵读提升素质

大量的诗文诵读活动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髓,点点滴滴渗透学生的心田,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而且可延展传统文化的

浸润空间,增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

(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明素养

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求真探索的精神。通过古诗文诵读,学生们认识了更多思想高洁、志向远大的往圣先哲,更深地触摸到了母子情、友情、爱国情,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了诚信,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和睦相处、礼让文明,逐渐形成了善的心性、雅的情趣和美的人品。

(二)促进学生语文积累,增强语文学习能力

1.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开展诗文诵读活动要占用时间,一些人担心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在诵读质量检查和各种活动中,随处感受到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展示、和谐互动的学习热情;听到的不仅有校本教材中的诗文,还有更多来自学生校外学习的诗文;看到的是一本本个性十足、设计各异、内容丰富的课外诗文摘抄本、背诵篇目记录本。在诗文诵读过程中,孩子们快乐自主学习,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参加“我是诵读小明星”评比,勇敢挑战“假期诗文极限诵记赛”,展示“我读诗,我快乐”的个人风采,踊跃向同学推荐“我最喜欢的诗”,争先恐后向老师汇报自己的课外积累成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显示,诗文诵读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诗文积累量,小学阶段积累最多的学生可记诵200多首课外诗文,积累最少的孩子也能诵记部分校本教材上的诗文,所有的学生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提高。

2.增强了语文学习能力。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训练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记忆、表达和想象能力。学生读课文时拖唱腔、断句、丢字、添字的现象少了,朗读的节奏及语感也明显优于之前。课堂上,一些学生能不失时机地活用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不思则罔”…… 声音稚嫩却韵味十足;学生的作文中也时常出现引用的诗句。良好的诵读习惯已初步形成,无论在家还是在校,多数学生都能坚持诵记古诗文。

四、诗文诵读提高了学生家庭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篇6

发现三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极其有限的一点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合理的规划。

发现四父母、学校、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支持不足。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2010年11月份,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教育局为了扩大初中学生的阅读面,曾下发过《关于在初中学校开展“课外阅读与硬笔书写”活动的通知》。文件中对学校、语文教师、学生提出“每周按要求上好课外阅读课,不能挪作他用;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阅读方式进行阅读,经常了解、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并及时表扬、鼓励;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等要求。文件中还提出“每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一本以上的课外读物,初一学生配齐中考考纲规定的12本名著,每学期阅读3本,两年读完”;“要摘抄优美词句、精彩文段,并进行仿写活用,语言品析,在书中做出圈点、批注,写简单的读后感。每周最少有两次阅读摘抄,每学年摘抄70页左右,并在笔记本的每个页面上注明页码”等具体要求。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这些要求落实得如何呢?

本调查试图通过解剖一个麻雀----对本校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真正达到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养,塑造学生优良品质的初衷。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内容

为了较全面反映在校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本次调查采用整体抽样的调查方式,抽取了惠东县稔山第二中学八年级的其中两个班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内容涉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方式、习惯、喜欢课外书的内容、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家长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等方面共计15个问题。问卷共计发放130份,有效回收126份,有效率为96.9%。之后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多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课外阅读。学生在回答“是否喜欢课外阅读”这一问题时普遍表示喜欢并认为课外阅读有益,不会影响学习。有近半数学生认可课外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拓宽阅读面,丰富知识。(见表1)

可见,多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认可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二)学生阅读内容及方式呈现多样化

统计结果显示,中外经典名著、当代名家文学作品、科普类书籍受冷落,消遣类的报刊杂志、娱乐性的流行读物成为课外阅读的新宠儿。(见图1)

在流行读物中,不少同学倾向于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校园小说,不用费劲去想的漫画。游戏攻略这一类型的读物在学生中流行。不难推断,一部分初中学生已经开始迷恋网游。(见表2)

学生在填写“您最喜欢的课外书的名称”时,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在前面的统计分析中得知学生对中外经典名著表现出了漠然的态度,但在这里,却有不少的同学写下了名著的名称。说明经典名著更能在学生心里留下阅读痕迹。(见表3)

在喜欢的报刊杂志的选择上,学生的意见是较统一的,主要都集中在《青年文摘》、《意林》、《读者》上,主要是因为这三本杂志的内容短小精悍,易消化,实用性强,可从中摘抄,也可从中获取一些写作素材。(见表4)

可见,学生的阅读内容多样,中外经典名著、当代名家作品、科普类受冷落,文化快餐、流行读物受青睐,“游戏攻略”受追捧。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以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为主,但也有学生喜欢利用电脑上网阅读,少数学生更乐意手机上网阅读。(见图2)

可见,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课外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仍是初中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但也不难发现,利用手机、电脑上网看书比例比过去增长了不少。随着近几年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以其方便快捷、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等优势成为阅读的新主流。

(三)学生课外阅读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没有作课外阅读计划;超过半数的学生只是偶尔作读书笔记,有学生几乎完全不作读书笔记。可见,学生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合理的计划与安排,阅读时懒得作读书笔记,看过的书如过眼云烟。由于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必影响阅读效果。(见表5)

(四)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匮乏

调查表明,33.7%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极其有限的一点时间,32.6%的同学主要是利用阅读课的时间阅读课外书,仅有11.8%的同学愿意拿出周一至周五的空余时间来阅读课外书,21.9%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在对课外阅读时间的调查统计中,出现了非常不乐观的状况。38.9%的学生表示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在一小时以下,38.1%的同学的一周课外阅读总时间为一至三小时,15.1%的同学的一周课外阅读总时间为三至五小时,仅有7.9%的同学的一周总课外阅读时间超过五小时。学生阅读时间匮乏,过重的课业负担及升学压力成为阻碍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原因。

(五)父母、学校、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支持不足

统计结果显示,51.5%的学生家长、57.1%的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持支持、肯定态度,4.8%的学生家长、10.4%的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持反对态度,而 43.7%的学生家长、32.5%的教师则未表态,不支持也不反对,这表明部分家长、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明确地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

四、对策建议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的终身伴侣。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阅读对于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知识的积累,文化底蕴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本次调查,我校学生的读书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尚存亟待关注的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教师示范,转变学生的阅读观念

目前,学生的阅读观念都较“功利”,基本上是为考而读,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阅读大打折扣。我们急需转变学生的阅读观念,端正学生的阅读思想,变“功利阅读”为“需要阅读”,真正把阅读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这其中,加强教师自身阅读积累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但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且还以榜样的形式对学生性格、行为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通过持续不断地阅读积累,提升自已的文化品位,将名家名作的精神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二)开展读书活动,指导阅读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需求的内在驱动力。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少学校组织开展“美文欣赏”、“指定书目课外阅读竞赛”、“指定书目摘抄展览”、“读书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名著人物评论会”等活动,均收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尝试利用学生对网络、电子游戏感兴趣的特点,通过影视、游戏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课外阅读质量的保证。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语文素养、兴趣点等的不同,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布置阅读任务。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如何做读书笔记等一些阅读方法,不仅授学生以“鱼”,更重要的是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引进评价机制,推动和规范课外阅读

篇7

所谓的阅读感悟,就是通过阅读书籍能联想到什么,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启发,有什么联想。学生能否写出深刻、丰富、有文采的高水平作文,感悟能力是关键。

王国维曾说过:“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阅读的时候进去了,才有可能出得来。当我们读到“尽院了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便感悟到月亮的洁净、透明、润洁、光亮;当我们读到“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她也给洗得雪白”,就能感受到母亲的勤劳、认真、辛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得进去。

在阅读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感,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不仅知道沈从文笔下人物的清纯,知道林语堂的秋天,也知道戴望舒的雨巷那别样的滋味。

二、掌握知识与促进感悟的联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注意四种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心理能力。学生作文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字关,也就是如何把已有的生活、思想,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要提高感悟,学生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小说要素、描写方法,文章或段落的顺序、结构、思路、主次、详略等相关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当他有了阅读感悟想要倾诉时才不至于被卡。

促进学生感悟,除了具备相关知识,还要有写作冲动。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要我写”而应是学生自我的“我要写”,只要学生想写,想要抒发,那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空洞、无病,而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教师应营造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的氛围。比如组织春游回来,让学生阅读《游褒禅山记》再写作;学生有了参加夏令营十天未回家的经历,再让他读《背影》再写文章,定然会见感情真挚。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产生写作冲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于社会实践,去观察体验社会。试想一个没有帮助过别人,也没有关怀过别人的学生,他不可能写出爱心类的文章。只要学生有了想写的念头,并能落实行动,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又一次得到促进。这一次次的促进,正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

三、丰富学生知识的途径

语文是个大课堂,它不是一潭死水,而应是一股清泉,永不枯竭。语文教学除传统课堂教学外,还应通过以下渠道让学生获取知识。

1.读书

为了充实学生的知识,扩大阅读面,突破课本局限,我们在课题落实中,对各阶段的阅读名著作了一个要求,如高一阅读《三国演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高二阅读《论语通译》《孟子选读》等。除此之外,还让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著作,如莫言的《红高梁》、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其他如《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论古今、不论体裁,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籍,都可让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可阅读一些经典杂志,如《读者》《意林》《中外期刊文萃》《文摘精粹》,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2.欣赏优秀电视节目

如语言类的“曲苑杂坛”、相声小品,知识类的“百家讲坛”。也可看一些各地方台的专题,如清明节专题、教师节专题。观看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中秋节晚会,特别留意由有关语文研究专家参与编写的一此专题,既扩大了视野,也能品味别人的感悟,进而促进自我感悟。

3.注意积累

篇8

为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我们在教学楼入口处设立了“快乐读书架”,将学生感兴趣的书刊置于其上,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意翻阅。各个教室也设置了“图书角”,为学生阅读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我们还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好书漂流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学生则利用晨读、午读时间进行阅览,好书在漂流,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可以随时得到交流。

在宣传上,我们通过橱窗、校园电台、校园网等途径向学生进行爱书、读书宣传,尤其是通过开展“读书节”对学生大量阅读进行发动和宣传。我们还及时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读书事迹进行宣传表彰,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评选“读书明星”。这些活动都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提升了阅读效果。

二、教师带头读书,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提供典范

打造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应率先垂范,带头读书,发挥教师的引领和典范作用。

1.教师示范作用。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带头阅读,通过各种大型活动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最终实现师生共读。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朗读手册》《用读书修炼课堂》等书籍,让学生了解读书的好处。这样,通过引导,就能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2.个性化阅读。在我校每次全体教职工会上,第一个程序就是组织教师学习,学习的内容有教育教学的成功范例,也有一些探讨人生、感悟哲理的诗歌美文。我校还提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的书,品读教育经典与智者对话,或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读中西方名著名篇,感受名家的胸襟与思想。比如,教师可以阅读《这样学习最轻松》《姐姐北大,妹妹清华》《细节决定成败》《每棵小草都有一颗开花的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教师的读书兴趣变浓了,教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我们的教师由简简单单的“教书匠”变身为内涵深厚的“翩翩学者”,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文化启迪。

三、引领经典阅读,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小学生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抢先占有学生的学习阵地,用优秀的思想文化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为此,我校把经典阅读书目作为校本课程。通过广泛而深度的阅读,《弟子规》《三字经》对我校低年级学生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开始品读《爱的教育》《笨狼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哈利波特》等文学畅销书。一系列经典阅读活动,让我们感受到:经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浸润着学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陶冶着学生的品格与性情,改变着学生的言语和行动,一批又一批富有文气、才气、正气的小学者在校园诞生了。

四、通过阅读交流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单单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把阅读看成是快乐的事情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功能,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效果,使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阅读交流指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内外读书的指导和交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拓展性阅读交流。即针对某一课题进行拓展延伸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者是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化和升华,引导学生在图书馆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广阔天地中寻找方法和答案,进行交流和汇报。

2.主题性阅读交流。即针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开展探究性阅读。比如,在品读《西游记》时,既要有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要有对语言的探讨,更要有对环境描写的欣赏,让学生在品读名著的同时,从不同的主题和层次都有所收获。

3.阅读方法指导。即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课,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查阅资料的窍门和方法,养成勤于思考和动手记录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学期都有读书笔记,上面既要有精彩篇章的摘抄,也要有自己的读后感言,这是学生思考的痕迹,日积月累,学生将终身受益。

五、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品鉴学生的读书成果

篇9

(二)多种媒介广涉猎,厚积薄发写华章。“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郭沫若先生的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写文章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厚积薄发。可见,“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学生自身阅历固然有限,但是获取间接材料,即通过各种传媒工具获得材料的渠道却很便利。当今时代“信息产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查阅书籍、报刊等传统纸质文本,还可以从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传媒中的音像资料、电子文本中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如何指导学生对满目琳琅的信息甄别选择,进而整合成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呢?教师在其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举足轻重。其一,推荐有益的报刊。一些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报刊杂志,里面的文章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饶有情趣,也很适合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口味。例如:《文苑》、《少年文艺》、《意林》(少年版)、《读者》、《少年文摘》、《格言》、《疯狂阅读》、《语文报》(中高年级版)等。这些报刊由学生自愿选取购买、征订,包括教师在内要求每月人手一本(份)。读完自己的报刊,自觉放在班级图书阅览角,与其他同学交换共享。在此基础上,进行读·摘·诵·用,每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周摘课外新鲜词语5个以上,注音并解释;课外佳句5个以上;精彩段落一处。每周学生互查,教师抽查。根据读书摘抄的情况,评选班级周明星、月明星和年度明星,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储备了字、词、句、段等语言素材,还积累写作知识、技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刻、丰富起来。当具备大量的阅读积累及语感沉淀时,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底蕴;其二,留心荧屏中的“语言大餐”。看电视对于语言的积累大有裨益。要求学生看电视时有意识地积累广告语、栏目名称、栏目口号、主持人的串联词、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等,将优秀的内容记录下来,品赏学习。班内因此掀起了一股股积累热潮,一个来月的时间,搜集许多佳言妙句;其三,利用网络创建素材库。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浩瀚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每月给学生布置一个素材主题。比如“理想”、“感恩”、“乐观”、“成长”等等,让学生在网络日志中创建“写作素材库”,搜集符合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名人名言”、“热点事件”、“精妙语句”等材料,分门别类地整理。还可以鼓励学生做点有创意的艺术设计,比如为素材库命名,设计精美栏目,粘贴漂亮图画,写上简短点评,抒发几句感想等。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把个人的“写作素材库”与同学交流,相互补充,共同分享,互相促进。这样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

(三)开展活动增兴致,历久弥新长才情。“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这句话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既然学生的生活单调,教师不妨精心创设一些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来充盈学生的生活,为作文积蓄原料。有配合教学内容的课本剧、辩论会、朗诵会、手抄报等,也有定期举行的红领巾校园广播、趣闻轶事、成语接龙、对联先锋、社会前沿、古诗歌背诵等,还有不定期开展的参观、郊游、社会调查以及长期开展的“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讲礼貌语,做文明人”、课前讲演、班级贴吧、生活启示录等。活动的开展,有的需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有的则灵活机动,自由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有了教师的激励性评价,阶段性总结,科学而艺术的引领,才能保证活动的持久性与时效性。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触发了学生灵感,激活了学生思维。不断砥砺,日积月累,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就会提高,写出的文章往往思想内容有深度、有厚度,不但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理。这说明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作者认识水平的高低。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04

中学生的写作现状让我们一线教师深感担忧。究其原因,我认为学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写作兴趣缺少,怕写作文。对初中生的调查显示, 70%以上的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学生们一听到要写作文,就愁上眉梢,一听说不写作文,就欣喜若狂。2.学生写作素材缺乏,言之无物。学生生活阅历浅,整天“三点一线”,社会观察少,阅读有限,导致素材积累有限。写作时极尽东拼西凑之能事,草草应付。3.学生写作技巧缺损,杂乱无章。审题不准,层次混乱,中心不突出,语言平淡。乱写一气是不少作文的通病。4.学生思维能力缺失,肤浅片面。文笔幼稚,依然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系列的现状和问题不能不让人深思,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该怎么进行语文写作教学?

一、激活兴趣点

点燃激情,体验成功。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写作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喜爱写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写作兴趣,点燃写作激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写作积极性。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内心都想写好作文,他们也能够写好作文。我们要相信每位学生在作文方面都有才能,都有独特的闪光点。我们对每一位学生有良好的期望,并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方式等将这种期望巧妙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得积极期待的信息后就会受到鼓舞,就会更加信赖教师,就会积极写作文。我们关注学生的写作练习,努力发现其闪光点,把成功之处总结出来,在班级或更宽的空间交流,学生就会尝到成功的甜头,从而激发兴趣。

(一)吸引关注法

在写作教学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或方法,唤醒学生对写作的热情,树立写作的信心,激发写作的兴趣,激活写作的潜能,从而为提高写作提供不竭的动力。

如 “佳作”贴上墙。“佳作”,一是指整篇文章,但更多的是“片段”,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学生的兴趣。我们先将有特色的作文分类整理,一般按下面几类整理:精彩的题目,精彩的开头,精彩的结尾,精彩的文段,好的结构,立意好的,材料鲜活的,语句精彩的,全文优秀的。然后分类打印出来,附上简短的点评。先在语文课上,表扬有亮点的同学,特别突出对写作后进生的亮点的肯定,让全班同学鼓掌加以激励,然后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相互学习。“佳作上墙”,能有效的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促使他们表达潜能之花美丽绽放。

(二)成果激励法

在写作练习中,努力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或在全班范读,或上白板展示,或年级交流。模仿风风火火的电视节目“我要上春晚”,我们开展了佳作展示活动叫“我要上白板”。把同学写得好的作文(整篇文章、优美片段、漂亮词句)打印好。通过电子白板用PPT的形式在班里展示,或全班齐读,或个别品析,以便共同提高。同学把自己的作品能够上电子白板视为极大的光荣,称为“我要上白板”。自从有了这项活动,同学对写作十分投入,从惧怕写作到期待写作,从“叫苦连天”到“跃跃欲试”。

这种活动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互相学习,互相欣赏,最终提高写作水平,成功的喜悦是最有力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将引领学生从一个高度到达另一个高度。

(三)榜样带动法

在写作教学中,借用一双“慧眼”,仔细搜索,努力发掘具有写作潜质的学生,鼓励他们广泛涉猎,积极阅读,认真写作。向报刊杂志推荐他们的作品,并且组织他们参加作文比赛,从而达到通过写作特长生的榜样作用来调动全体学生的写作激情。

二、激活积累点

生活探骊,书本觅珠。学生们积累素材有两个渠道。第一个积累点是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写作的源泉,那里有人生百态,那里有善恶美丑。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作文时就有了无尽的素材,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书中有不少素材。但是,学生的“三点一线”生活方式,要获取素材谈何容易。第二个积累点是书籍,让学生博览群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积累经典的写作素材。

(一)生活提炼法

引导学生向生活提炼素材:留心校园,观察生活,提炼写作素材;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捕捉写作灵感;深入思考,感悟生活,抒发写作真情。留心校园,关注生活。上课期间,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留心校园花草树木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让学生看观察暴雨下的校园、烈日下的校园、下雪后的校园,和学生一道观察,指导积累素材并让学生写作。指导学生要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在不同境况下的变化,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课后、晚会上、运动场上的不同;同学在教室里、寝室里、体育课、晚会上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把观察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即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教师需要及时而中肯的点评。

(二)文化吸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