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4: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服装设计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服装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是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的主要核心之一,一般工作室的教学是以师生生活状态的接触为特征,导师带领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整体打通,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的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并亲自参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或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是工作室中服装实践教学的一个全面过程,是工作室实践教学的集合体。服装设计大赛的成品是服装实践教学的展示品,在大赛过程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1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意义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各门课程不连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表面。例如,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是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联系,而学生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学生就业后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深入分析问题,面对社会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大赛引领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工作室在服装大赛参与过程中打通服装实践整体课程,在大赛的实践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根据设计要求主动学习与调研,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解决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开阔视野,锻炼综合发展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也解决了在人才培养上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所培养的大学生将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把服装设计大赛拉入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在大赛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面料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不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而是根据服装大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服装制作后的效果,让工作室将课程整体打通,完成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目的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实现需求的对接,学生在企业工作后,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就业后,因承受很大的压力而转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是各大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责任,而服装设计大赛正是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大舞台。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参加设计大赛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机遇,它不仅是对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也是动手学习服装实践的全过程,还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各门课程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以赛促教”。学生在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中融入理论知识,提升实际的动手能力。教师之间也将各门课程相互打通与贯穿,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各自课程去讲解服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方式。“以赛促学”,学生在服装大赛中,根据大赛要求,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大赛任务,学生在大赛实践过程中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工作室可以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大赛,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还可以开阔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以赛促改”,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教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服装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工作室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足,改进服装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
3服装设计大赛在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工作室根据大赛主题要求,分析服装设计存在于哪些实践课程中,分别把大赛主题融入这些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赛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工作室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向学生讲解在大赛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样工作室还可以通过学生参赛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主动学习与调研,扩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参赛实践中走出去了解市场和企业生产模式,针对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调研,扩充自己的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大赛主题的分析,建立与大赛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大赛中完成服装的实践知识,把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大赛中实践理论教学、主题中实践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等,学生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掌握实践教学知识,并了解服装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再次,让大赛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模式接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大赛中学习服装实践操作知识,在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大赛中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在大赛中了解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同时,大赛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理念,对服装行业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大学生。
作者:宋廷菊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探微[J].南北桥,2016.
[2]韩佳蓉.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
[3]李华麒.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谈工作室实践式教学[J].艺术教育,2009.
“联想”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现象,它是创造力的前提。构成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是由角色链接反应和感知的视觉语言。在构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构成最基本要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花布表现的一组纹样、服饰的纽扣或一朵装饰造型,把一排扣子联想成一条线,或粗或细的线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服饰设计中,点状纹样可以形成丰富的、具有节奏感的视觉效果。另外,设计者经常选用协调的服饰配件作为点的要素加入设计作品,这些要素通常作为点睛之笔,起着视线焦点的作用。同样,在服饰设计中线的应用频繁而生动,粗细、曲直和长短等不同形态的线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与性格。而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均可以由自然中的一切可视形象如植物花卉、人物及动物等,通过构成设计用抽象的几何形体作为其设计形式,尽管没有保留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但生活中的意境、情调的抽象感觉仍然会通过运动、秩序、对称、协调、韵律等形式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见,服装整体设计中处理点、线、面的关系就是平面构成的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力
色彩最能体现个人的魅力、个性及审美情趣,也是最能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会因为个人的性别、年龄、经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传统习俗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影响,所以色彩的心理感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色彩的知觉过程是人们的心理与生理对于色彩的感知过程,色彩知觉的审美过程,正是人们从记忆到想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主观审美主体与客观审美对象互相作用的心理过程。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色调和色彩的功能、色彩的视觉心理、色彩的采集重构组合,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特点,让色彩突出人物形象个性,展现服装风格。色彩是构成服装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了解色彩规律,掌握色彩构成原理,在服装设计中正确运用色彩,才能使服装设计锦上添花,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3.训练学生对三维空间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加工组合,进一步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运用创造力,学生可结合一些外在因素,如解构分割、排列重构等创作形式,创作出更浅析服装设计中的构成教学钟朝玲摘要:构成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是最为典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多不同风格的服装。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由最简单的造型元素点、线、面在三维空间中对学生进行训练的结合体,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意识到空间的存在,提高空间感,以自然的形式创造更多的空间。人体是一个天然的造型,立体构成不可能创建一个与人体的具体形状完全一致的造型,但可以创造出三维人体的结构模式。在立体构成的训练中,可以选择比较常见的材料,如,纸类材料有白色卡纸、有色卡纸、吹塑纸、牛皮纸、普通纸和皱纹纸;线类材料有棉、麻、羊毛织物;面料有棉布、斜纹布、纱;此外还有钣金、玻璃纸、塑料管;等等,只要可以使用的材料都可以利用起来。在实际表现中,引导学生先用纸张剪出一个原型纸样,黏合人体模型后,再将该模型结合服装款式的变化进行服装造型的表现,这一过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普通的切割方法,也可以采用粘接方法,只要达到最佳着装形态即可。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设计人员在真实的三维空间内能直观地了解服装设计创意的成形效果,而不是真正制作服装,这样能减少材料的消耗,是一种简单灵活的服装建模方法。由于这一过程能产生偶发的奇趣效果,学生在获得空间感的同时也可以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增强空间想象力。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以此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如何精致,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
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先生来中国纺大讲学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演示:他请身着基础衫连衣裙的模特小姐站到台上,拿起剪刀从连衣裙摆处分几个不同位置向上剪到臀位,然后让人同时把剪开的裙摆拉起展示给众人。君岛先生告诉大家,若把展开后的裙形用面料再重新缝制,就产生了一种新裙款式。以此原理,基础裙形可以变化出许多的裙装样式。
君岛先生用此实例说明:对服装款式造型的设计,也就是对其结构的设计。因此说,服装设计课教学必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一体化模式,那种设计课是设计课,工艺技术课是工艺技术课,设计课不管工艺技术的事儿,工艺技术不能有效地体现款式造型的分离式教学,看似分工明确合理,实则是专业教学中的误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环节。
总之,服装设计教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可喜的成绩,这一新兴专业已为我国服装业输送了大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设计骨干。但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观念上的错误倾向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注重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完善,让专业体系的内部环节密切相联,才能使服装设计教学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高职学生主动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研组经过讨论探索,认为:广泛开办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对于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展示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素质、营造良好的职业竞技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课题组基于这一目的,对以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整改,逐渐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战竞技模式,使学生在紧张的竞技氛围中努力奋进,主动探索,亲身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就是在反复实践和技能竞技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可以说,技能竞赛是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发展起来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小任务,通过竞技模式锻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和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以应用为目的,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根本出发点,革新了传统的单向传播的知识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教”与“学”的完美融合,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合作精神,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革新了传统以言传口教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模式。在技能竞技中,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教师从旁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大有裨益。
2.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深度挖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探索实践精神。服装设计竞赛中的竞技项目是设计主题鲜明的服装设计作品。学生以小组形式参赛,明确设计任务和各自所承担的实践任务,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服装作品参与最终评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营造竞技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生动有趣,并且愿意广泛参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以培养专业兴趣为跷板,通过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和参与性。有竞技,就有成败,有成败,就有探索钻研的士气。竞技活动带给学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成为日后专业学习的动力,不断鞭策学生为了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主动探索实践,这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希望看到结果。
2.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培养了学生们设计能力、手绘效果图的能力、电脑辅助设计能力、立体裁剪操作能力等。使得原来不爱动手做实验的学生,逐渐养成动手实践的好习惯。在技能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对实践项目手足无措,有的学生积极参与但实践素质缺失。由此可见,高校长期沿袭的理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推行实践教学模式时遇到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在面对竞技项目时,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因此,在日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校方应该多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如复杂服装款式的立体裁剪操作,注重培养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做到设计图和最终服装作品的相吻合,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其主体意识,使其懂得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运用自主思维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2.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自“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推行以来,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理论成绩并未下滑,同时在专业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实践探索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普遍对与技能竞赛相关的专业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相关课程的探知欲较高。而学生在为竞技作准备时,其主动积极的态度也充分表明,技能竞赛有必要继续开办下去。以往,学生在学习了《时装画技法》、《平面结构制图》、《立体裁剪》课程后,学生大多只能画,却很难做出自己画的服装,或是在制版的时候只能做出老师教过的服装款式,碰到新的服装款式就无从下手。推行竞技实践教学模式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不断策动着学生去主动尝试,试着通过动手实践去缩短这种差距。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知识面拓宽了,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对一些刻板难懂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持续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加,推进泉州轻工职业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将专业课程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优化实训项目,完善课程实训体系。②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加,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直接参与大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赛,有效促进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培养需求,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③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加,以赛促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开展该院实训室建设与改造,开放实训室作为大赛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加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实训室利用率。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认真备战省级、国家级服装设计技能大赛,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打造了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他们在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到实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鼓励高职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种技能、设计竞赛,强化主动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2014年,共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8项,其中在2014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项目比赛中,廖炜琳同学获得一等奖,钱本权同学获得二等奖;在2013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制版与工艺技术比赛中,洪心怡同学荣获一等奖,蔡荣品获三等奖,其中洪心怡同学被选入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并获得免试就读本科院校的机会,蔡荣品同学获得三等奖;其中在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项目比赛中,缪玲玲和黄敏如获团队二等奖;在2012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比赛中,缪志营获二等奖,刘巧玲、陈佩佩获三等奖。在“农行杯”第三届高校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该院轻纺工程系同学获两个铜奖,若干优秀奖。
把握学生亲身实践进行参与,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沟通,细心观察学生的实践表现力,善于发现他们的创造力与艺术亮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既要重视文化深层理论与艺术底蕴的培养,也要强调对社会实践与动手能力的锻炼。只有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学以致用,学得其所。进一步说,构建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应先行考察社会动向与市场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性发展来逐步开展。笔者认为,服装,不仅是一种艺术的感觉,也是一种社会人文的体现。然而,要凸显这种感觉与情怀,就需要有合适的材料与技术手段来实现。在以往传统的服装教学中,教材偏重理论化。比如,学设计,就是画效果图;学理论,就是灌输服装发展进程;学手艺,就是做一件衣服,等等,课程之间没有衔接点。对此,服装专业教学发展至今已有不少革新进步。比如,做一件衣服,不仅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款式,还要亲自挑选面料、辅料,针线、纽扣、衬里等一样不落。另外,制作过程的流程、结构、特点等都要如实载录,让学生反复实践,从中发掘自身潜能与优点,实现服装理论与工艺技术的统一。
(二)服装设计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服装设计行业的业务面广泛,故仅对其行业组成作略为概述。首先,有专门进行款式开发研究、版型设计的服装设计研发机构;有专做服装品牌公关推广和服装营销的服装营销机构;有负责辅料采购跟单、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与设计的服装企业;有专门设计、生产和销售辅料的辅料行业;有进行卖场导购、服装展示、橱窗设计、陈列摆设等的服装卖场;有专做版型研究、制版推板的制版行业;还有各类服装设计类的专业院校及时尚设计类的服装培训机构。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目前企业集中区域多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湖北、山东、辽宁等省份。其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或男装设计师、制版师、样板师、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员、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拓展、生产组长、车间主任、采购管等岗位。其中,对于服装设计师、制版师、陈列师的需求呼声最为高涨。
(三)明确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服装设计专业归类于艺术设计学科,其涉足领域有艺术、工业技术等多个领域,研究面广,实际应用性也比较强。专业要求不仅对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还要通晓服装结构、服装生产纸样、服装设计方法,以及成衣生产工艺、服装营销等手工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产管理、服装设计及营销等方面专业的、能够到服装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开办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所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设计与艺术的结合为主,设计与技术、技术和管理为辅。据此,专业的人才需求可以划分为大众化需求与个性化需求。就业前景既覆盖了掌握流行元素、具有艺术触觉的服装设计师,也包括了洞察服装市场前景及产品开发与营销的服装营销人员等。
二、构建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开放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实施的要求和目的,结合其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专业实践要求和毕业设计要求等,都体现出亟需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来进行自上而下的调整与辅助。首先,针对初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设置专业讲授平台为学生全面综合的介绍服装设计专业的整体情况,培养专业基础素质。其次,在建立了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之上,应初步展开定位,明确专业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动态、人才需求,以及服装生产一线资讯等,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及教学目标。再有,联络当地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专业岗位安排学生进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将理论知识通过工作的开展得以磨练与提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组织的实践活动,还能够拓展学生对市场的观察能力,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产品设计表现力,以及通过积累经验来为创新意识的成长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对毕业设计的安排,目前大多院校都是采用组建工作室的形式将学生以不同专业分别划拨到不同岗位,由专业教师统一组织安排,携手企业共同开发研究产品项目。这一项目的主要内容,通常是按照不同企业所主营的不同品牌与市场定位来分别对待。比如,按企业需求展开市场供需调查,根据调研报告设计新品款式、结构版型等;或根据企业提供的面料设计服装成品等。让学生将设计理念与市场高度融合,并接受市场的检验,从而实现能力有效地锻炼。
(二)整合产品与主题的同步设计
整合产品和设计主题,将其与社会亟需融入课程,以微观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市场开发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市场意识等,最终实现设计作品的市场投入符合市场竞争要求。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以这类重视学的的产品设计贴合市场运作,通过层级相连的互动形式,再搭配市场调查、设计制版等各课程环节,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对于服装设计,并不仅是一张设计效果图就能完成整体设计,还需要设计者对整个工艺与材料相当的熟悉,以及对市场消费需求等的掌握,以确保其设计产品能够迎合市场“口味”。简单的说,服装设计如果只是停留在追求纸面效果,那只能称之为美术作品;只有将绘图通过制版与裁剪,才能够被赋予服装设计作品的名义。教学实践证明,围绕主题与产品设计的课程革新,教学重点突出且针对性较强,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热爱。而且,这种具有明确的专业导向特色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多将设计理念付诸动手实践的机会,完全符合服装设计对技能型、开放型及特色型人才的标准。
(三)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
虽然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已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及应用,逐渐取代了传统常规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法。但是,完全依赖计算机技术的绘画技术与设计效果,始终有所局限。因为机器思维是既定的,是完全无法与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观相提并论的。要想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打破传统,跳出局限便是第一步。服装设计涉及领域广阔,多门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所以,教师应当以宏观视角出发,集服装设计、美学鉴赏、工艺制作、面料甄选等多方面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综合性的培养,符合不断更新变化的动态潮流。据目前市场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创新已然是大势所趋。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教学目的,首先是要贴合企业需求,为市场服务,从而加大在实践上的教学力度。其次,构建讲授、训练及自学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多为封闭式的单向讲授,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同时,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联系也较少,不利于学生更好的与社会相容。所以,基于这一特质,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前瞻式的教育眼光,避免课程与环境的拘束限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国外服装设计行业流传着一句话“设计艺术的教育目的,并不只是培养设计人员,而是解放设计人员,挖掘与完善他们的聪慧与才能。”由此,教师作为施教者,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去挖掘新的素材,新的灵感。比如,当季流行色系、新型面料、各类时装会等,围绕这类资讯拓展,朝不同方向去构想各种可能性,在既有的结构与图案、饰品与服装款式中寻获灵感。另外,通过对采风考察、民俗风情、民族实物等的艺术吸取,开拓新的创作源泉,为创作作品增添新奇成分。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重点解决学生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所需具备的单品设计能力;“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主要培养学生后续从事服装设计师或企划师必备的系列成衣企划与设计能力;“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所需的创新、创意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训项目的难度和综合度逐步递增。
(二)明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式
对于毕业设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系部曾经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一是将毕业设计课题带入企业,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完成,但这既影响企业生产活动,又因为学生工作任务重、时间不够,造成作品效果不佳;二是由学生在校自主完成毕业设计,容易出现学生找工作室代工、购买成衣等现象。松散式管理导致教学环节形同虚设,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目前,系部采取的是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杜绝了购买和代工等现象,切实提升了作品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三)明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选题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选题要融入前续课程的所有技能点,具备综合性;其次,选题的难度要高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技能难度,且各选题之间的难易程度相当;再次,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和企业,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接轨。因此,系部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研讨后确定选题。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装设计大赛选题。因为大赛以发掘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追求作品的创意性与实验性为目的,这与毕业设计定位一致。另一类是以创作灵感的类型为选题。在选题中引入湘绣、苗绣、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既贯穿学院一直以来“承袭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行业进行非遗文化的创新。
(四)明确毕业设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
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编制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布置,明确毕业设计的时间、任务、责任人、工作流程等,确保毕业设计工作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
(一)组建教师团队,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
毕业设计教学前,组建教师团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每班由一名设计教师和一名工艺教师联合指导,既分工又合作,同时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定位。学生是毕业设计的创作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中不能结论性评价多,具体意见少,也不能指定学生的创作主题,帮学生找参照图甚至设计,全程高密度参与。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组织设计和方法手段。通过集体研讨、头脑风暴等,解读每类选题的创作路径、方法;通过创作分享会、学生陈述点评会等开拓思路,完善作品;加强示范教学,启发学生思维;采用大学城空间、微信、QQ等方式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培养。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定期召开指导教师研讨会,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与质量。
(二)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学风建设
召开毕业设计学生动员大会,一是讲解毕业设计整体安排以及相关要求;二是激励学生提高创作热情,争取多出好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会议,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旷课、拖沓等问题。
(三)严格进行四个环节的作品质量评审
第一环节是设计图评审。如由系主任、工学部主任、企业专家、指导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制定毕业设计图纸的评价标准,集中评审,提出修改意见。第二环节是面辅料选配评审。例如,由于湖南的面辅料较单一,因此毕业设计的材料全部是在广州中、大纺织市场采购。车票购买、酒店预订、面料采购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团队随行前往,把握采购进度,做好面辅料选购评审工作。第三环节是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评审。毕业设计中期,组织对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进行评审,形式是学生展示作品,陈述设计构思及制作方法,教师团队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其目的一是及时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体进度;二是锻炼学生陈述与表达能力,为答辩做准备;三是及时修正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第四环节是毕业设计成品评审及答辩,可邀请企业专家和全体指导教师共同评分;模特穿着毕业设计作品,学生团队展示创作过程的图文资料,陈述创作灵感、设计方法、所遇问题及解决办法,畅谈收获与体会。
(四)做好资料上传和总结推广工作
组织评选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在学院“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中表演展示,并安排专人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教师的评分记录及评语等相关资料等。
三、反思
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毕业设计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教学管理反思。
(一)反思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如毕业设计选题、教学方式、时间进度安排、教师安排、评价标准等。
二、色彩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作品传递给人们的第一感觉并不是精湛的设计工艺,而是色彩传递的信息,人们通过色彩来审视整个作品。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利用色彩的明度、色相以及纯度等等来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随着色彩应用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院校的服装设计行业中开始引进彩色应用教学,让学生在色彩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色彩应用能力,进而提高提升设计水平。高校的色彩应用教学主要是针对服装设计中如何处理好色彩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一)色彩与布料的关系
服装材料的色彩是由织物、肌理、图案等等元素组成,但是不同材质的布料对于色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这就是造成相同的色彩在不同布料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丝绸面料能够很好地吸收色彩,色彩反射率也很高,所以一般的丝绸面料的色彩比较鲜艳;棉麻布料相比较丝绸的色彩吸收力来说很差,不能将色彩的光泽很好地呈现出来,一般棉麻材质的衣服会尽量使用暗色。
(二)色彩与人自身条件的关系
人的身材、年龄、肤色以及性别都与色彩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服装设计师要根据人的自身条件来设计,什么样的色彩适合什么类型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来应用色彩,这样才能让穿着者更显魅力。例如皮肤较黑的人不适合穿亮色、偏胖的人应该设计深色系列、年龄较大的群体设计使用沉稳的色彩,通过肤色和色彩的对比来展现人的魅力。
(三)色彩与季节、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异,冬天深色系列的衣服更深大家的欢迎,夏天人们更愿意选择亮色,特别是不吸热的白色。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季节代表的意思也有很大的区别,地域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产生变化。北方地区天气比较严寒和干燥,风雪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北方人偏爱深色;南方地区天气湿热,风雪天气比较少,夏天比较炎热,所以偏爱亮色。学生根据设计服装的季节来选择相应的色彩,冬季服装选择深色,夏季服装选择亮色。
(四)色彩与场合的关系
人们处在不同的场合对于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婚礼以及节日庆典上应该穿着颜色比较鲜艳、喜庆的衣服,与所处环境的氛围相符,但是像葬礼这样的场合严禁穿着色彩抢眼的衣服,尽量选择深色系列,来表现人们内心的悲痛。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对这些常识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计衣服,在设计之前应该对具体的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2项目教学实施方法
要想做到项目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和市场相对接,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设计、打板、生产实践,课堂得以延伸,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学生有更多的自利,可以通过自己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加强了教学与市场的联系,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其次,要抓住服装设计特点,精心选择项目。在服装设计学习过程中,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很多,如设计基本理论、制版和陈列技术、成衣制作等等。项目教学就是要学以致用,要把这些知识都使用到项目实践中。那么就要把这些课程都整合到实践中去,所选择的项目要尽可能的与之相关。这也是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然后,要在服装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角色代入。如果想调动学生的参与项目积极性,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就必须让学生觉得,这一刻自己就是在面对市场,所进行的项目、所做出的设计都是要推出市场的,都是要接受消费者挑剔眼光检验的,这不是课堂、不是模拟场景。带着这样的想法,学生们就会全力以赴,更真切地感受到职场的气氛,这才是项目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其他模式教学无法给予学生的考验和感受。最后,要改变考核方式,从多角度综合测评。项目教学把教学场地扩大到了市场,不再局限在小小的课堂,学生面对的也不再是书本,而是市场、项目,学生需要解决的不是一道道题目,而是实实在在的困难、过程。
3项目教学的好处
服装项目教学设计自身的专业面较广,课程内容互相渗透,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是知识的扩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相对接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把所学知识推向市场,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就业后能马上融入企业当中,毕业生的就业率得以提升。服装设计中的项目教学能有效地、快速地言传身教,配合新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手法上创新,采用市场现场教学,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课堂延展到服装市场,对应服装实物来给学生讲解,使传统授课模式延展到服装市场。学生与企业相互动、示范性较强。在实践当中,一方面,学生已进行了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相互融合交叉,不断经历学习知识、进行实践、获得经验、学习经验、再次实践的循环过程,项目实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不断地去解决,进而推动项目的实施,也在解决中提高了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抗压能力和解决能力。在这样一个阶段,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教学中的项目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项目教学主体来看,很多过程都是学生在完成,老师貌似成了旁观者,把老师从教学活动中脱离了出来,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老师做出的指导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老师要在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做法、行进方向是否正确,还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去把握教学进度,这些都要求老师本身要对项目非常熟悉。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地把自己充实起来,包括对新设备、新工艺的了解,各种工艺流程、产品开发、品牌运作等方面的经验,使自身专业综合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在实施“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成立“服装研发中心”。承接各类服装研发项目,而“项目设计”把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把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结构,把工作范围作为课程内容,把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把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实施,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我们本着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设计课程的标准为重要依据。在此期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全面保障学生实习和顶岗实习顺利开展。我校以“服装研发中心”为重要载体,实现“项目共享、项目中培养人才、项目中提高师资力量”为主要目标,通过“服装研发中心”这个有效载体,加大与各服装行业、协会、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进产品的研发,打造较强的专业研发能力,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通过项目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服装专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要求极高的行业,其不但要求服装设计者就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然而,通过对各大高职院校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重艺术、轻技术;重视纸上效果、轻视服装内涵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向提高高职教学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服装设计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对存在与教学之中的问题的研究。
一、现阶段,存在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体系陈旧、落后
纵观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思维之上,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首先,很多教师在教授服装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将服装界的最新发展动态高职学生,使得学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并了解服装界的变化,阻碍了学生在现有水平之上的突破和发展。第二,由于受到传统的文理分科的影响,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阻碍了学生了解其他知识。
(二)理论课、实践课失衡
服装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理论知识只是一种工具,更多的则是需要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主体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创造出新颖、独特且实用的服装。然后就目前的现象来看,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情况使教学工作出现了严重的缺失。
(三)考核评价体系落后
良好地评价体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再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薄弱点。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存在于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评价体系落后:首先,很多高职院校仍旧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样的情况不但背离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设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专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往往会带有较为浓重的清晰化色彩,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定学生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努力,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四)过度的追求设计的新颖,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研究
实用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件设计脱离了实际,那么无论其多么的新颖、漂亮,都是毫无价值的。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设计的新颖、追求纸上的效果,致使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使得很多设计根本不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甚至不能够制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教学问题,全面推动服装设计业的发展
(一)要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
首先,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服装界的关注,并要及时的将服装界的动态传递、告知给学生,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并掌握服装界的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其次,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全面掌握其知识的薄弱点,继而要以现行的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编写补充教材,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消灭知识上的薄弱点。第三,要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在这方面,教师要以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的调整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避免出现实践课多于理论课或者理论课多于实践课的情况,只有合理的配置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才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二)要构建符合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要在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的基础上,全面革新评价体系,构建新型的、适用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评价体系。首先,要革新评价内容,不能够单纯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而要将学生的日常设计、作业等也一并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力求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情况,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学习而获得高分情况。其次,要多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在评阅学生的日常设计和作业的时候,学校必须要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即,要成立评分小组,对于同一份设计,每位教师都要基于一个恰当的分数,而后取平均分当做该份设计最终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情绪化评分,才能够确保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如果一味的追求创新,就会使服装脱离实际;反之如果过度的追求实用,就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必须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可以采取“重创新、轻实用”的教学策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打开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并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则要采取“重实用、轻创新”的教学策略。这是因为,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思维,这时候在回归到设计的本质——实用上来,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了。
(四)要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
对于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其与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着力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让其了解服装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全过程,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强化实践。其次,要聘请服装设计人员、工厂技术人员等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实际情况,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走进社会并适应社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要想做好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全面掌握在于教学工作之中问题,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服装设计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