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4: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绿色社区申报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双创”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创绿”工作,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导,不断提升市民的环境意识,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进一步培养公众良好的生产、生活、消费习惯,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达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目的。
二、创建范围
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学校(中小学、大学)、绿色幼儿园、绿色饭店(宾馆)、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绿色机关等。
三、创建目标
今年计划在每个行业创建区级绿色单位6-8个、市级绿色单位3-5个、省级绿色单位1-2个。按计划完成上级分配的目标任务。
四、创建任务分工
区双创办负责全区绿色系列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环保分局协助区双创办负责对各单位创建工作的检查、审评和验收,区直各部门负责本系统创绿工作的组织、督促、检查。其中绿色企业由经济发展局负责组织实施,绿色社区由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绿色村庄由各镇办负责组织实施,绿色学校由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绿色家庭由妇联组织实施,绿色医院由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绿色饭店由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
五、实施标准
对照《省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指南》和评审细则,依据市双创办文件精神,制定我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学校、绿色幼儿园、绿色家庭、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评审细则。其它行业标准参照执行。
六、审报条件
1、单位做出关于实施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的决定,并形成正式文件。
2、设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的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领导小组。
3、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自查自评并自评打分。
4、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公众传播绿色文明环境教育、清洁生产、环境标志认证和绿色消费等内容,为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5、单位内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文化氛围,单位水、气、声、渣等废物治理彻底,稳定达标。有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6、县区绿色单位命名一年以上可申报市级命名,达到市级绿色单位命名一年以上可申报省级命名。
七、创建步骤
1、各主管部门制定、下发相应创建工作的工作安排,组织开展创建工作。
2、创建“区级绿色单位”的,由其向主管部门提交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向区环保局审报,创建“市级绿色单位”的单位向各自主管部门提交创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环保局进行审查,区环保局审查合格后向市环保局“创绿”组委会申报。
3、环保局创建标准对创建区级绿色文明示范单位进行验收,并配合市“创绿”组委会对申报市级绿色文明单位进行验收。
4、验收工作结束后,将负责对达到标准的单位命名为绿色文明单位。
八、申报与审查
1、单位申报:
(1)申报区级绿色单位,创建单位到环保局领取并填写“绿色单位申报表”,连同申报相关材料报区相关主管部门审核。
(2)申报市级绿色单位。各创建单位将申报各项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环保局,经区环保局审查后上报市“创绿”组委会。
2、审查:
(1)申报区级绿色单位。由各主管部门将申报材料报送区环保局,并对由其上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做出书面审查意见。
(2)申报市级绿色单位。由区级主管部门报送材料至区环保局,区环保局审查后报市“创绿”组委会办公室,并由其对上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做出书面审查意见。
3、现场评估:
(1)申报区级绿色单位。书面审查达到要求的,区环保局将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进行现场评估,提出评估验收意见。评估、验收工作结束后,提出拟表彰命名或向上级推荐命名的单位名单,报区政府审定。(2)申报市级绿色单位。由区环保局配合市“创绿”组委会进行评估和验收。评估、验收工作结束后,拟定表彰名单以及拟向上级推荐表彰命名的单位名单,报市“双创”办审定。
九、表彰命名
区级绿色单位经审定后,由区政府表彰命名,并向获得“绿色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授牌。有效期为5年。市级绿色单位由市组委会负责。
原则上只有获得下级政府命名且达到一年以上的单位才有资格申请上一级命名,但条件成熟的单位经“创绿”组委会同意也可以越一级申请命名。
原则上每年命名一次本级绿色单位。
各级绿色单位在获得命名后,应不断巩固、深化和提高创建成果,凡在5年内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和其它重大有损绿色单位称号的,或在5年后没有通过复查验收的单位,取消其命名称号。
十、要求
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劳动保障平台为载体,以就业服务“新三化”为要求,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促进就业完善保障为宗旨,通过开展充分就业活动,不断提升劳动保障平台功能,优化劳动保障服务,推动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加快富民兴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基本标准
1、社区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人员就业率达到95%以上。登记失业人员和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基本实现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零就业家庭”现象基本消除,“4050”人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
2、切实掌握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建立就业各种基本台帐,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自主创业环境宽松,社区内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3、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有保障,对辖区内居民实行动态管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均被组织在积极的就业准备活动中。
三、工作任务
(一)基础管理: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达到“失业状况清、技术特长清、培训需求清、择业意向清、家庭收入清、就业结果清”等“六清”,登记率达100%,台帐健全并定期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帮助其落实扶持政策,提高就业稳定性。制定和完善工作流程、岗位责任、工作制度、服务指南等,完善“一站式”就业服务,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落实政策: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和街道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年审工作。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入户到人。对于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政策中遇到了困难,热情帮助其查询政策并负责向有关部门反映。将由社区落实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包括公益性岗位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灵活就业人员中“4050”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的信用担保等,在基层真正落实到位。
(三)岗位开发:结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以兴办服务实体、创建再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开发“三托”(托老、托幼、托病)、“三管”(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公共管理)、“三项服务”(家政、医疗、配送)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对生活困难、急需就业的人员,通过开发“四保”(保洁、保绿、保安、保养)“十大员”(交通协管员、城管协管员、乘车协管员、网吧协管员、治安协管员、劳动保障协管员、公共设施维护协管员、再生资源回收员、家电维修员、家教辅导员)等社区公益性岗位,多渠道提供空岗信息等多种手段,给予及时的就业安置。
(四)就业指导:积极配合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向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服务,组织推荐其参加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失业人员都参与到积极的就业准备活动中。使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免费普惠制培训参培率达100%,社区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人员就业率达到95%以上,登记失业人员和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基本实现就业。
(五)再就业援助:各社区要开展以“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送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活动,把夫妻双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4050”人员、单亲家庭下岗失业人员、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特困家庭人员和残疾人员、享受低保的就业困难人员作为援助重点,畅通绿色就业通道,帮助他们落实工作岗位、扶持他们灵活就业,落实有效援助措施。并确保当年登记当年100%得到再就业援助。
(六)社会化服务:向社区内用人单位、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宣传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和各类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建立用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基本情况信息库,依法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树立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活动的良好典型,引导退休人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丰富退休人员生活。
(七)跟踪服务:定期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跟踪了解其就业再就业情况。动态掌握辖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接受就业服务、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及再就业状况,有针对性地实行跟踪服务。
四、申报审核
1、符合“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的社区,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向所属街道提出申请,并提供创建工作申报材料。
2、街道收到社区的创建工作申报材料后,在每月10日将申报材料上交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部门接到申报材料后,对照创建标准和工作任务,及时组织人员上门实地察看,进行全面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向社会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上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五、工作要求
张凡东是***路社区团支部书记,一直以来,她用无私的奉献赢得了社区青年居民的拥护。她担任社区团支部书记以来,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用勤劳、智慧,践行“三个代表”要求,使社区青年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赢得了众人的称赞。刚上任的***同志,为了摸清辖区内的基本情况,她跑遍了辖区内的所有的角落,深入辖区走访居民群众,并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对辖区居民家中的情况了如指掌,就这样,她成了片区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在XX年10月,***路社区居民荀秀英的女儿荀小霞身患绝症,花尽了所有的积蓄,生活陷入了绝境,当她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开团支部会议并与县民政局取得了联系,帮助解决了医疗款500元整,为她解了燃眉之急,到了学校开学时,XX年优秀团干部申报材料她的孩子因无钱交学费又面临辍学的问题,***同志又主动与县三小联系,减免了孩子的学费。在****年11月的一天,***已是天寒地冻,雪花纷飞,当她得知贫困户周淑霞无任何过冬取暖的物品时,她将自已家的煤瞒着家人送给贫困户周淑霞家中。居民玛丽亚大女儿去年9月考上新疆师范,虽经多方筹借学费但仍缺少500元,是她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渡过了暂时的难关。***就是这样一位做事果敢,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一名团支部书记,正如一位生活困难的社区青年深情地说:“没有她我们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的恩情。”***同志经常说:“自已家就是再困难,也要先把社区青年居民的困难解决好。”
辖区有位特困青年,家境十分贫寒,仅靠政府发放的救济款度日。在充分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认为扶贫先要扶志。她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鼓励其积极参加辖镇劳动保障所举办的科技培训班,手把手地教他科学养畜的技术,使之走上了以牧促富之路。在***的大力扶持下,这位困难青年树立起了战胜贫困的信心。在通过走家入户,散发宣传单、开办岗位技能培训班等活动的同时,她还大力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她帮助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使“只要有事干,干事有报酬,就是就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她积极倡导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优秀共青团员干部申报材料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岗”。下岗职工古丽,在***的帮助下,自已开起了一家服装店,月收入近七、八百元左右,成了自主创业的个体老板。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她逢人便说:“没有***同志的热心帮助,哪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啊!”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像古丽这样的一大批下岗职工通过各种培训及自主“创岗”已有30多人走上就业再就业之路。
在XX年4—5月春季荒山荒地、绿色通道植树造林的活动中,与辖区帮扶单位签定了承包劳务合同,共出动234人次,使100多人实现了临时就业,并增加了收入。除此之外,她积极提供信息,推荐下岗失业人员“转岗”。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下岗职工。优秀团干优秀申报材料为下岗职工累计提供信息达10余条,实现再就业的职工达30多人。目前为止,辖区内共有157名下岗失业人员纳入了社区管理,有73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实现了再就业。在为社区居民办实事的同时,作为团支部书记的***不忘加强团支部的组织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使***路社区团建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本着“党政所急、群众所盼、青年能为”的原则,以创建“青年文明社区”为依托,深入开展团的各项活动。在开展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领导***路社区青年成立了少先队植绿、护绿小分队、爱心医疗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2、加强青少年维权岗建设。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路社区团支部联合有关部门,为社区青少年特别是待业、下岗、外来务工等青年提供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成立了共青团法律咨询站,对外来青工、待业青年在婚姻、劳务等方面产生的纠纷进行咨询调解,****年接待咨询青年人数达100多人。
一是加强治污工作的组织领导。规模化畜禽场排泄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之一,为切实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资源循环型现代生态农业,2013年,区农林局组织工作人员和养殖场业主召开治污工作会议,签订排泄物治理工作协议书,明确各方工作内容和责任,保障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大治污工作的力度。局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到每个场进行现场调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方案,对四周有较多农田、农地的养殖猪场,选择“农牧结合”为主的生态型循环利用模式,无害化处理后的排泄物直接施于周边农地、农田,就地消化利用,最终实现粪污“零排放”。三是加强对治污经费的管理。对省、市、区规模化畜禽场排泄物治理扶持资金共计136万元及时下拨,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积极与所在乡镇一起落实治污用地,已安排用地13.6亩,为治污工程建设顺利开展解决难题。落实责任人员深入现场,督促施工进度,协调治理工作,解决实际困难,保证施工质量。的共同努力,得到了有序开展,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效,第一批14家治理场任务已经顺利完成,治理设施已投入使用。14家猪场建造成各类污水处理池4356立方米,其中建成发酵池1358立方米;建成堆粪房418平方米;建成各类排污排水管道3010米。通过改造排雨排污管道和安装积水天沟等设施,实现了干湿分离、雨污分流。与治理前相比,明显地降低了污水产生量和浓度。据初步测算,14家猪场全年减少污水排放约5000吨,实现了过程中控制,减轻未端治理压力,达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建造防渗、避雨储粪房,产生的干粪量可以实施多点循环堆积发酵,猪粪无害化处理,改变以前随便堆放、未经有效发酵就直接施用的状况。实现了14家猪场猪粪无害化处理率100%和利用率100%的目标。通过建成发酵池,污水可以多点定期进行无害化处理,并通过农牧结合管网设施,就近在茶果园、竹笋园、苗木园、农田和鱼塘进行消纳利用,实现了污水资源化、“零排放”的目标。治理前各场污水排放随便,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水没有进行资源化利用。据测算,14家猪场全年共计污水COD减排量约400吨。实现了14家猪场污水无害化处理率100%和利用率100%的目标。
二、农业污染源普查全面完成
农业源普查属及7个乡镇,16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71461.1亩,人口25万人,共调查样本数3369个,其中:典型地块抽样农户数473户,畜禽养殖专业户数839户,水产养殖专业户数1118户,农村生活源抽样农户数769户,农村生活源行政村调查样本数162个,乡镇种植业调查样本数7个。普查中聘用普查人员356人(其中:村级普查员323人,乡镇普查指导员28人,区级指导员5人)。完成各类表格统计、填报上万份。普查数据输入工作在2013年5月底全部完成。
三、全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现农业“减排”目标
2013我局实施以“减量增产”为目标的农业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减少农业化肥的施用量,全区已完成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次,占全年任务38万亩的157.9%。一是落实目标责任促推进。建立测土配方工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加强技术指导促推进。已向乡镇、村二级发放发放培训资料5万份,发放施肥建议卡5万张。区、乡镇、村、组织举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20期,培训技术骨干170人次,培训农民5000人次。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及时指导技术难题。通过技术指导,使农户更加合理施用化肥,据抽样统计,全区农业生产共减少不合理施用化肥2622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四、突出抓好无公害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我局紧紧围绕区政府提出的新增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万亩工作目标,及早部署,创新破难,大力推进全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名牌农产品申报工作,目前3.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已通过省里认定。一是科学规划抓培训。按照今年新增3万亩产地的市定目标,该局4月初及时召集乡镇、农业企业等30多人举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培训会,对申报单位进行重点辅导,及早准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材料。二是精心指导抓落实。坚持以建设规模产地为重点做好服务工作,主动邀请省有关环境检测单位对我区2013年申报的6.59万亩无公害产地进行了水、土、气抽样,送省地质矿产研究所的36个样本全部合格。至10底,我区累计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1个,面积达43.7万亩。三是强化检查抓监管。在做好产地申报的同时,组织区农技服务中心、农业执法大队等单位对申报单位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生产过程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行全程的监督检查,确保企业严格按标准生产,在今年省、市无公害农产品突击抽检中,我区所有产品全部合格。此外全区今年已有13个农产品申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绿叶蔬菜等12只农产品申报国家绿色食品。目前已确定8家企业的农产品申报市级名牌,4个企业的农产品申报省级名牌,其中:有3只农产品商标申报省著名商标。
五、深入开展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
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抓好落实。今年以来继续抓好监管员、护林员队伍建设,并组织护林员对有关知识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知识、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措施、林业法律法规,并要求护林员佩带袖章、上岗证上山巡查,做好巡山记录,遇到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全面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数据录入工作,今年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1.8万亩,已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13.6万亩,绿化造林更新面积2667亩,占总计划数156.9%。
六、加快省市级绿化示范村的建设,推进森林城市的创建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营造创建氛围
几年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高度重视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将其作为传播绿色文明、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载体。社区成立了以居委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居民积极分子参加的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传达上级的要求和目标,组织学习创建标准,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分析重点难点问题,讨论解决整治措施。每年都印发宣传单1000多份,使辖区内的居民住户做到家喻户晓,营造了一个创建绿色社区的氛围。
二、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促进绿色环境建设
在创建绿色社区工作中,社区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植绿护绿、认养绿地活动。植绿护绿岗的党员刘素珍、杨万春同志主动认养绿地500平方米,他们自己投资买来花籽和树苗,将自己的大部分心血都倾吐到花园里,几年来他们早出晚归,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种植了云霞灿烂般的四季名花,供居民观赏,人们称他们的花园是“百花园”。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的3000平方米绿地都被党员和居民认养,使社区内呈现一片绿油油的景象,真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三、大力开展科普宣传 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在绿色社区的创建过程中,社区特别注重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一是常年开展大型科普讲座活动和图版展览,具体活动有环保、医疗知识、节约用水、用电、禁毒、计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等知识讲座。二是利用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党员、居民、志愿者、青少年进行学雷锋为民服务和护绿爱绿环境大整治活动,清理绿化带废弃物、垃圾、拔草、剪技、清理乱张贴、发放环保宣传资料等。三是每年坚持开展邻居节活动,以“以德为邻,团结互助,情暖万家,共创文明”为主题,面向居民广泛征集“金点子”,并向居民发放了“公民道德册”以及邻里之间通讯录,并组织开展奉献日活动,清理小区环境,促进社区、居民之间建立“和谐、美好”的新型邻里关系,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机关效能建设目标,在坚持自学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全区组织的学习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学习业务知识,同时参加了省厅组织的2期培训班学习,并取得了商务执法资格证书;以“八荣八耻”和区委“五条禁令”规定为准则,强化自律意识,规范自己言行。通过学习和周边同志的帮助,提高了自身素质,为履行职责打下了基础。
二、围绕目标,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一年来,能够围绕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努力抓好落实。
1、完善专项规划编制和做好重点项目前期谋划工作。依据正式出台的《___市商业网点规划》和《___流通业规划》,修订完善了我区2个专项规划,同时积极推进规划的实施;就确定的重点项目,开展了前期调研和谋划工作,编制了淮河路步行街改造和姜桥物流园区建设初步规划方案,供区领导决策时参考。
2、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和集中整治活动。就市场管理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提出了加强市场管理工作措施,向区人大主任会议作了专题汇报。针对光彩、华海和南山市场办证率低的问题,制定了集中整治方案,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专项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光彩大市场的办证率已提高到70。
3、积极推进三产项目招商工作。围绕“提升三产”目标,认真做好资源调查和重点三产项目选择、储备、包装、推介工作,配合区招商局推进全区三产项目招商。我局共引资1281万元,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4、组织开展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就社区商业网点情况组织了摸底调查,指导街道编制了社区商业发展规划,引导社区商业发展;开展了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继青年街道被首批命名后,黄庄街道又获此殊荣。
5、推进“万村千乡”试点工作。开展了农村商业网点现状调查,编制了试点规划,申报为新增试点区;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积极与试点企业对接,并引进徽商集团红府超市来区建店。共建成农家店7户,其中日用品店4户,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33。配合市局在定庵村开展了“三绿工程下乡”活动。
6、积极争取生猪定点屠宰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布点。组织编制了生猪定点屠宰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方案,主动与市商务、规划等部门对接,寻求支持,争取布点。目前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项目,被市列为创省级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储备项目。
7、申报参加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活动。制定了《南山文化市场规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逐步对市场进行规范管理;为打造南山文化市场品牌,向省文化厅报送了申报材料,参加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活动。
8、组织开展严厉打击传销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了严厉打击传销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牵头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共发放宣传提纲300余份,张贴宣传画70余份,开展了7次集中行动,冲击和取缔传销窝点32处,遣散传销人员772人。
9、认真办理提议案。共承办提议案10件。对承办工作制定方案,明确专人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在规定时间内报告提议案人。其中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玩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建议》的办理情况,我区向市人大、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尽管我在履职上付出了努力,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对产业发展研究得不够,还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上下功夫,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二是工作不够深入,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还有待加强;三是对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思考得不够。今后我将努力做到如下三点:
1、勤奋学习,认真总结,提高综合素质;
1、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期间,认真筹备,精心组织花灯、马甲大鼓吹、南音表演参加泉州市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凸显洛江文化特色;联合区委宣传部完成“和谐洛江欢乐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城镇化与减灾、森林防火3场主题巡回演出。精心编排“庆国庆65周年、建区17周年”文艺晚会。成功举办“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县域活动暨“文化之都·仙山洛水”洛江文化周,以“文化之都·仙山洛水”为主题,精心策划了展演、展示、展览、博饼四大系列的15项活动,通过五彩纷呈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洛江生态山水、非遗人文、特色美食饮品以及海丝多元文化之美。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9万元,新建7个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7个村级文化活动示范中心建设工作。
3、多措并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做好可移动文物的调查认定、信息采集工作。成立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完成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公布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个;做好《陈三五娘》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跟踪工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非遗项目工作评审并由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完成公示。组织开展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举行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揭牌仪式,在马甲镇文化中心举行了洛江区第二批市级非遗传习所和第二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授牌仪式并在授牌仪式后举行南音专场演唱活动。
4、加强文化安全监管力度。今年来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家)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多家次查缴有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卡通漫画“小册子”、“口袋本图书”等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印刷品50余张(册),盗版字典12本,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开展夜市地摊整治,查缴盗版VCD1000多片,非法出版物300多册,严厉打击游商、地摊兜售非法出版物行为;组织参加市扫黄办举办的2014年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暨“绿色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对查缴的非法出版物及盗版光碟进行集中销毁。
5、做好文化产业服务工作。开展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调查摸底工作,推荐“东艺雕刻”、“建文工艺” 两家企业申报泉州市第四批文化产业基地。投入资金7万元,新建5家社区书屋,提升10家农家书屋。
(二)体育工作
1、做好201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争取省体育局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项目资金56万元,新建朝阳社区、院前社区2个多功能运动场,场地平整已完成,现等省体育局安装;新建10个市级全民健身点并安装完成;投入14.9万元完成室外损坏健身器材维修;投入30万元,提升10个村灯光球场招投标工作已完成,现正在安装中。
2、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节庆期间,联合区直相关部门分别组织区第五届农民篮球公开赛第一阶段、新春象棋、乒乓球邀请赛、庆“三八巾帼健身舞蹈”、徒步越野比赛、拔河等机关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日期间,举办洛江区第五届农民篮球公开赛、首届洛江区太极拳大汇演等全民健身比赛;组队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积极备战第十五届省运会、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工作。
(三)旅游工作
2014年,我区接待游客115.14万人次,同比增长20.93%,实现旅游收入12.16亿元,同比增长22.35%。
支持乡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3月22日,协同虹山乡、泉州广播电视报联合主办“最美虹山行”乡村游启动仪式,7月5日,协同河市镇举办“多彩河市 乐活乡村”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季活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召开全区“国庆黄金周”假日旅游工作暨乡村旅游工作会,分析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重点旅游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完善沿线景点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针对主景区标牌标识少的问题,主动联系省、市旅游局安排设计单位,计划于年内新设置道路标牌标识20个。指导泉州田格里拉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按照创建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标准进行园区整治、申报材料撰写工作,目前,已通过市旅游局初评。
指导河市镇召开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协会成立大会,成立我区第一家乡镇级的旅游协会——河市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协会,实现我区旅游协会发展有新突破。
(四)其他工作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较好完成三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以“文化惠民接地气、润泽无声暖民心”主题,开展“四下基层”、“四送下乡”、“四个一”结对帮扶活动为自选动作,确定10个边学边改项目。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于8月18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四个回应”的要求,精心研究制定“两方案一计划”,其中班子明确6个方面、14项整改内容,科级党员干部共制定了61条整改措施,修订完善制度13项,新建制度11项,确定专项整治任务6项。
2、做好市、县(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工作。
3、组织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工作,完成相关表格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
4、2014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11-2013年度文明单位。
5、全面部署,顺利配合做好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局承担的人文环境组相关工作。
二、20**年工作计划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做好区级文化馆新馆建设的前期工作,新建一批激情文化广场。
2、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继续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4、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陈三五娘”系列文化活动。
5、提升基层体育基础设施,继续争取2—3个省级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项目建设。
6、承办好泉州市第七个“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活动,组织开展面向机关、乡镇、村、企业的多形式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7、继续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在建文化旅游项目的服务、宣传推介工作,加大对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荐申报省、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工作;认真组织甄选、推荐项目及企业参加“文博会”。
8、积极开展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综合监管及扫黄打非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安全发展城区建设工作,推动企业加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1、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目前我市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1982年微山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南四湖鸟类自然保护区,1994年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200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现又在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市有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泉林水体自然保护区和青山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峄山自然保护区和十八盘自然保护区。我市建设了南四湖、泗河源头2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现都已取得了阶段性建设目标。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及省环保局《关于在全省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环保监管力度,及时将文件转发给了相关县市区环保局及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下一步将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我们也及时将自查情况上报了省局。
2、推进了生态示范区及生态县(市、区)建设。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县市,金乡、微山2县获得国家级态示范区命名;兖州、邹城、曲阜3市被批准为省级生态示范区。督促各县市区做好生态规划编制工作,保证各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编制的质量和进度,除泗水县外,其他各县市区生态建设规划评审工作全部完成,并经人大批准实施。
3、建设绿色通道。加快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公路、铁路、河流两侧种植树木和花草,形成绿化美化相结合的风景线、生态线。加强城市绿化,增加树种,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建成城市沿河休闲场所,进一步搞好道路绿化带建设,形成城市生态走廊。
4、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夏收、秋收到来之际,下发了秸秆禁烧的文件,与监理站一起开展现场检查活动。重点在104、105、327国道、京九、京沪、兖石沿线及嘉祥机场附近。
5、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为做好*年度省级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我市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年度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的通知》,指导有条件的乡镇立足本地实际,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抓好创建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督促乡镇切实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帮助有关乡镇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有关技术问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为做好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工作,我局下发了《关于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的通知》。加强对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的指导,坚持考核标准,严格把关,指导乡镇按照有关要求准备申报材料,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2005年,我市共创建全国及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邹城市北宿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汶上县汶上镇、次丘镇、郭仓乡,鱼台县王鲁镇、张黄镇,邹城市唐村镇6个乡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在此基础上,*年,在省环保局的认真指导和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完成了新兖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工作及梁山县拳铺镇、任城区接庄镇、微山县留庄镇、韩庄镇及汶上县南站镇等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工作。创建活动推动了乡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镇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美化了村容镇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了乡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存在问题
1、生态建设工作政府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还不理顺。生态市建设的理念还未能做到深入人心,在一些地方并未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生态建设的有关政策还不到位,规范性文件支撑不够,工作尚未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存在的工作机构薄弱、人员编制偏少等问题,
3、生态市建设的技术与资金支撑不够,一些影响生态市建设的技术缺乏突破,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的减量化替代技术,农产品的无污染加工技术等。生态市建设是一项与经济双赢的工作,但在启动阶段,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4、结构性调整的任务艰巨,这其中即包括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如需要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品、技术与行业,又包括对农林畜牧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有机食品、调整种养结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在建设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具备申报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条件的积极申报,在建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创造升级条件。我市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有望升级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峄山和十八盘在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做好泉林水体自然保护区和青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加大南四湖、泗河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确保达到预定建设目标。加快南四湖自净功能研究,建立人工隔离带,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建成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十八趟省级森林公园、峄山地质公园,建成梁山、泉林、九仙山、安山寺省级风景名胜区。
2、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已命名的生态示范区根据规划目标抓紧实施,争取在规划年限通过验收;未获命名的县市区继续申报,将我市所有县市区都建成生态示范区。
3、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我市在总结以往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乡镇特点,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科学整合城镇布局,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优化乡镇工业结构,建设乡镇工业园区,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污染集中治理和监控。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促进县级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小城镇向中心镇发展。按照生态市总体规划指标的要求,制订并实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不断提高城镇和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明年重点抓好兖州兴隆镇、任城区李营镇、泗水泗张镇、曲阜姚村镇、微山韩庄镇等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一批文明生态村。
4、大力发展生态居住示范小区。建设“绿色环保社区”,拆除违章建筑,改善居住条件,优化服务网络,治理社区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规划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区、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楼和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大型综合文化、体育设施都要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推广应用环保材料,在工程质量监理中增加室内有害物质控制的内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四、拟采取措施及工作建议
1、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克服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造成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短期行为,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保障生态保护规划的实施,力争使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控制,重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部分区域的生态破坏得到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加快生态保护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法律支持,明确环保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职权,确立保护主体(开发者)的职责和义务,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参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保护体系。加强政策研究,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行政手段体系和政策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推动生态保护。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规与标准,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毁坏林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者必究,对不适宜生产和生活的地区,要做出规划,创造条件,实行异地开发和安置,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3、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生态保护监督管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门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生态保护统一监督能力。同时,加快生态保护的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生态保护执法提供支撑基础。增加工作经费,在投资计划、科研立项、国际合作等方面,向生态保护倾斜,连续扶持几年,使之成为力量。
4、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分级登记和备案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生态破坏限期治理与定量考核制度、生态破坏状况定期公布与公众监督制度。开展对生态保护的定量考核,济宁市生态监督年报,组织专项执法检查和市直部门联合检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整体推进工作的实施。
5、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依法保护研究开发成果,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推广规范化的技术规程,组建生态监测网,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站。
6、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预算,作出长期安排。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要优先考虑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四、建议和意见
该局全力服务经济发展战略,实行降低门槛、简化程序、落实政策、优化服务等方式,通过采取建立绿色通道、全程跟踪服务、提供登记年检规范样本材料等方式为企业登记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工作中落实“一次说清”制度,努力创造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确保了辖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积极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展商标品牌的梯队建设。该局采取优先培育,现场指导的方式,争取工业企业进入市场后,两年拥有注册商标,三至四年拥有知名商标。现在正在帮助企业申请办理“龙道香”大米、“冰城”机械配件、“财绪”酸菜、“刘师傅”酱油注册商标4件;争取办理“十五队”西瓜、“十八里”香瓜著名商标2件;帮助企业做好“嫩源”和“农垦人”申报驰名商标工作。二是在争创“驰名商标”上实现了突破。2010年,该局多次深入黑龙江省农垦龙王食品公司,帮助企业从商标的宣传、申报材料的组织完善,到与省工商局、国家工商局的沟通,做了大量务实性的工作。今年5月,“龙王”商标通过国家商标局的审批,成为农垦绥化管局第一个驰名商标。三是加强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几年来,该局始终把企业商标专用权的保护作为工作的重点,先后多次赴省内外打击侵犯辖区内企业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积极强化措施落实,促进企业发展落到实处
一是紧抓重点工作,支持服务工业园区建设。该局先后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服务企业的发展。采取“预约式”、“上门式”等方式,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登记、商标等咨询和审查合同等各项服务320(件)次,多次为企业特事特办。二是开展动产抵押,方便企业融资。按照“程序最简、审批最快、时间最短、服务最优”的标准,开展动产抵押登记服务,三年来先后办理动产抵押登记9件,为企业融资13亿元。三是积极开展上门服务,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该局每年都组织登记人员到农场开展企业登记和网上年检申报流程培训,企业办理登记或年检基本做到了材料一次通过,减少了企业的奔波。
(三)主动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该局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发展特色经营,推进辖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在只有8万多人口的辖区,扶持发展了188户,占到了辖区法人企业的近一半。
二、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重点,全力整顿规范经济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为了确保监管到位、责任到人,该局按照垦区局市场监管的要求,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了监管执法工作到位。
(一)全力推进,深入开展“红盾护农”执法行动
该局认真贯彻省局、垦区局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连续多年代表垦区迎接省工商局“红盾护农”检查组的考核,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是确保落实责任到人。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制定当年的《“红盾护农”执法行动实施方案》和《宣传方案》,对“红盾护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细化工作职责,层层抓落实。二是加强“红盾护农”信息宣传工作,在品牌建设上下工夫。 2010年以来,在各类媒体刊登信息175条,其中国家级媒体6条,省级媒体14条,地、市媒体86条。在该局辖区内,“红盾护农”已经成为工商系统的一项家喻户晓常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三是全面实行信用管理等级分类监管。对辖区104户农资经营户全部实行了信用等级分类,共评出A类15户,B类68户,类经营户21户,《农资信用监督管理公示板》悬挂率100%。四是加大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力度。2010年以来共送检化肥136个品种,占所有经营品种60%,合格率达到了98%。五是全面开展留样备查工作。每年都要对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种子进行留样备查,共留样各类种子155份。
(二)强化监管,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
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该局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据调查,保康县推行“为民服务制”,是缘于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20__年,歇马镇长坡村一个农民为了8株板栗树的所有权问题,到镇里、县里跑了19次,找了11个部门,历时8个多月才得以解决。此事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农民办事如此艰难,合法权益如何保障?民利如何落实?作为执政为民的县乡政府应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于是,保康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与研究,并很快形成了三点共识:
第一,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要求来看,指导村民自治需要有一种新的机制。农村改革以来,乡镇合并、管理区撤销、机构精减和农业税取消,乡村干部从过去“催粮、刮宫、收款”中解脱出来,职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乡镇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没有改变,指导村民自治的职责没有减轻,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村民要求政府办事的范围越来越宽。乡村干部对该干什么,怎样干一时感到无所适从。机制缺失、职能不清的问题开始暴露。农民盖房子要办手续、搞企业要办执照、采伐林木需要办许可手续......等等,这些事在村域内靠民主制度难以解决,农民盼望县、乡政府尽快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服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服务上来,而且在为民服务的方式上还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以促进乡镇政府尽快转变工作职能,更好地服务村民自治,并赋予基层民主活动新的内涵。
第二,从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的现状来看,服务群众办事需要有一种新的为民服务载体。近几年,保康不断加大管理民主落实力度,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引导村民群众实践创造,探索出了“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的“五事”制度。并靠这项制度保障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用议事的方法促使村组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的作出决策;用党性的要求促使干部心系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用评议的手段促使干部公开管理政务,自觉接受监督;通过“问、说、议、办、评”这种具体而实在的办法,在干部问事中体察民情,在群众说事中了解民意,在集中议事中广纳民言,在及时办事中解决民难,在定期评事中凝聚民心,使群众怨气怒气有处可诉,急事难事有人解决,化解了村域生产、生活矛盾,形成了干部与群众经常沟通的密切联系机制、群众议政参政的民主管理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村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一方面乡镇职能急需界定,一方面有些部门仍未改变行政体制下的和衙门作风,农民群众办事难现象凸显:要么,不知到哪里办---找不到门;要么,不知找哪个办,----找不到人。有的农民群众还反映,实行8小时工作制,办事早不得、晚不得,碰上双休日、节假日又办不得。此外,在部分机关部门和少数干部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村民群众常常为办一个证、盖一个章、签一个字而来回折腾,既跑很多“冤枉路”,又花不少“冤枉钱”,还费较多“冤枉时”。要解决好群众办事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一种新的载体,从根本上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消除“五难”现象,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惠民,切实保障村域管理民主的进一步落实。
第三,从保康山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为民解难需要有一种新的为民服务网络。保康境内有3369座山头,3193条沟壑,是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省定新世纪扶贫攻坚重点县。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29.4万人。“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上坡碰鼻子,下坡闪腿子”,是对保康县的真实写照。这里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最远的村距县城达200多公里,距乡镇有近100公里,很多地方不通公路,也不通班车。群众到镇上、到县城办事,出来一趟极不容易,有时为了办一件事情,得跑好几趟、好几天,而困难和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导致群众有怨气,干部窝火气,组织上理不出头绪。为此,从地处山区的县情和方便群众办事的角度考虑,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需要尽快建立一种新的工作网络,并通过这一网络来把农民群众要办的事办好。
基于上述三点认识,该县开始探索“为民服务制”,于去年初先在城关镇试点,并通过实践总结。从4月初在全县普遍推行了“为民服务制”。
二、具体做法
保康推行“为民服务制”,就是在县、乡镇、村(社区)设立为民服务机构,群众提出办事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后,由服务机构在规定时间内为群众无偿提供“全天候、无休日、一站式”的全程服务。
(一)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网络。县里成立为民服务中心,与原有的县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县直部门中具有行政审批职能且已在“中心”设立办公窗口的,其窗口同时作为本部门的为民服务中心;其他未在“中心”设立办公窗口的部门则根据情况,在单位内部增设为民服务中心。目前,该县已有公安
、民政、计划生育、工商、林业、土地、城建、司法等10个部门在“中心”设立为民服务中心,24个部门在本单位增设为民服务中心。11个乡镇均设立了为民服务室,并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合署办公,负责本辖区群众所有审批事项的办理和其他需事务的全程服务。261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设立了为民服务点,员由村(社区)主要干部兼任,其他干部配合,为本村群众提供无偿服务。(二)建立受理、、办理纵横相连、高效运转的封闭办事系统。纵向上:村民申办事项,先由村级员受理、登记,之后由村员将有关手续移交给乡镇为民服务室。乡镇为民服务室受理登记后,属乡镇审批的事项,能当场办理的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由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转交给村员回复申办人;属县级审批的事项,由乡镇室安排人到县或有关部门为民服务中心办理。为民服务中心受理登记后,能直接办理的马上就办,不能直接办理的由服务中心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办结。横向上:各级机构根据内部业务分工,建立起受理、、办理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封闭回路系统。一是“窗口”受理,村(社区)、乡镇和县直部门的服务机构,负责受理群众的办事申请。二是全程,机构受理办事申请后,认真登记并出具承办单,告知申请人的权利、义务,承诺办理期限,然后交给全程人,申请人坐等结果即可,全程人根据工作情况,将材料转给具体办理人;具体办理人按规定办结后再交给全程人,最后由全程人将结果交回申办人。
(三)建立即办、诺办、联办、代办、控办“五件五制”的办理制度。根据群众所办事项的具体情况,制明确了“五件五制”办理法。一是对程序简便、可当场办理的申请事项,作为“即办件”,实行直接办理。群众申请材料齐全的事项,窗口工作人员即收即办,当场办结;群众申报材料不齐全而影响办理的事项,工作人员告知补办材料,在群众补齐材料后当场办结。二是对需现场勘查或其他不能即办的申请事项,作为“承办件”,采取承诺办理。群众申报材料齐全,窗口收件后,按不同申请事项明确承诺办结的时限;申报材料不全的,明确告知群众需补办的事项,待补齐后承诺办结限期。三是对生产性新办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其他需由两个以上主管部门办理的申请事项,作为“联办件”,采取各有关部门联合办理,实施同步审批,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四是对需上报办理的申请事项,作为“上报件”,采取上报。五是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发展规划的申请事项,作为“控制件”,采取解释办理。
(四)建立人员、制度、经费、办理权限四个到位、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一是人员配备到位。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从本单位骨干人员中抽调。县直部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业务量确定,实行定岗定责;乡镇室配备工作人员3至5人,从乡镇社会事务室等单位抽调,集中办公。!各级服务机构的负责人一律由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兼任,工作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二是制度规范到位。建立健全了《为民服务室工作制度》、《为民服务点工作制度》、《为民服务工作回访制度》等规章制度,对各项工作职责、程序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考核奖惩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执行。三是经费投入到位。县里要求各服务窗口的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配备微机、打印机、复印机、专线电话等办公设施,同时解决必要的办公经费。四是授权到位。规定凡适合进驻的事项,各部门都全部纳入服务中心办理,并授予服务中心一般事项的终审权,除重大项目确需领导签批外,其他均由窗口工作人员直接办理。
(五)拓展服务范围,落实“四个延伸”。保康推行为民服务制,初始确定有29项事项,主要是:居民身份证办理,暂住证办理,户口登记、迁移、变动,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农村五保户审批,城乡低保审批,农村特困户审批,生育证领取,流动人口生育证明,林木采伐许可证办理,林地占用审批,森林、林木、林地林权证办理,农户建房手续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变更、注销,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合同签订、变更等。
随着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从20__年开始,全县确立了405项承办事项,并实行了“四个延伸”。即向生产领域延伸,定期国家产业政策、产品调整方向,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向科技领域延伸,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向流通领域延伸,及时向社会产品需求和价格信息;向社区延伸,开展了以行政事务、信息查询、社会福利为重点的便民利民服务。
三、初步成效
保康县从20__年2月份推行为民服务制以来,到目前各级服务机构已为群众事项26476件,已办结26246件,群众满意率100。
一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保康县推行“为民服务制”,建立了方便群众办理的服务网络,打通了便民利民的“绿色通道”,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被动办为主动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办事难,真正实现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保康县民政局局长张大根说: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后,农民处在休养生息时期,乡镇、村组干部落实管理民主的重点应该围绕为民服务做文章。比如,“生孩子上户口、盖房了办手续、搞个体办执照、用土地跑审批”等等事情,群众要跑的路都由干部来跑,群众要办的事都由干部来办,这样,乡镇、村组干部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了为民服务上,才能真正领导、支持和保障村民群
众依法按章履行职责、活跃村民自治活动。二是方便了农民群众办事。推行“为民服务制”后,广大农民群众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只能定时办、分散办、节假日不能办的苦恼事了。先行试点“为民服务制”的城关镇党委书记、镇长吕克宪说;“我们把过去的办公楼改成为民服务楼,凡是群众申办的事项,通过村或者社区的员就可以一次性提交完整的材料,直接报到镇为民服务室,属镇里办理权限的,即时就可办理;需要县里及县以上单位办理的,经过材料审核,由室直接到县为民服务中心代为办理。”我们在过渡湾镇方家坪村二组调查时,村民邓代凤说;“过去办个证,要跑很多地方,还要找很多人,非常麻烦,现在由村干部为我们跑腿,办好后给我们送来,既省钱、又省力,还省心,所以,村里有什么事,我们也更加关心,也愿意参加。”
三是提高了办事效率。过去,群众到县里、到镇上办事往往需要来回反复多次,“东跑西跑来回跑,你批我批多头批”,既费时又费力。现在,推行为民服务制后,群众办事如果不涉及实地勘查或需要调查的项目,不论涉及多少科室,也无论手续多么复杂,只要认准受理室一个门,随到随办,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城关镇陈家河村六组村民柳启萍说:“以前回乡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由于不知道提交哪些材料,跑了三趟也没办成,镇里成立为民服务室后,我在外地打个电话就办妥了。”刘家坪村一组村民王风成为孩子上户口,不知道需要哪些手续,找到村员刘帮银,刘二话不说,为其写好申请,带齐户口簿、生育证等相关证明材料到镇为民服务室盖章后,又到镇派出所办理相关手续,整个程序仅用了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