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作要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5: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研究生工作要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研究生工作要点

篇1

中图分类号:S48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96-03

化学有机农药(后称化学农药)在20世纪40年代大量出现,并逐渐发展形成现代农药,极大地增强了农业防治病、虫、草害的能力,为挽回病虫草害给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作出了重大贡献,更为解决人们的温饱、改善人们生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20世纪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之后的20-30年,农民在耕作过程中以降低劳动强度实现高效增产为目的,不仅大量地使用化学肥料,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同时,为确保农业的稳定高产,解决我国8~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家大力支持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料的生产和使用。至2008年为止,在我国农业部登记的农药产品就有25000多个。农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农业资料。但因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也直接污染农产品,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望良好的生态环境,呼吁发展绿色农业,要求保障食品安全,这些也是国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采取了减少或限制一些化学农药尤其是残留性大,对人畜有剧毒作用的化学有机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高效、低毒、无污染的生物农药成为农药研制、开发与应用的热点。

1.生物农药的定义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植物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生理物质和转基因产物,并经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制剂。按照Copping和Monn的定义,生物农药包含活体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昆虫致病线虫、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抗生素)、昆虫信息素和用于表达抗虫抗病、抗病毒、耐除草剂的基因以及昆虫天敌。

2.蚕病原微生物分离出的活体生物农药概况

2.1苏云金杆菌B.t.(细菌)活体生物农药

1901年,日本人石度从患病家蚕中分离出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的苏云金杆菌B.t.。1938年法国开发出第一个B.t.商品制剂用于防治地海粉螟,此后世界各地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不断发现B.t.新亚种或变种,目前已分离到5000株B.t。B.t.经口进入体内感染昆虫,在昆虫体内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成伴孢蛋白质晶体,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致昆虫中肠溃烂,属于胃毒广谱性杀虫剂,对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10目570种昆虫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和毒杀作用,用于防治水稻螟虫、蔬菜菜青虫和小菜蛾、果树的卷心蛾和桃小食心虫、玉米螟、棉花铃虫、仓储大蜡螟、卫生蝇蚊等等。我国对苏云金杆菌B.t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已广泛生产和使用的有蜡螟亚种和武汉亚种,防治稻包虫、菜青虫、松毛虫等等。

2.2白僵菌(真菌)活体生物农药

1953年首次报道的白僵菌引起家蚕(鳞翅目)传染性病害“白僵病”,证实了白僵菌在蚕幼虫体内能生长发育。白僵菌主要杀虫机理,是大量分生孢子通过与虫体表面接触,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孢子吸水膨胀长出芽管形成附着孢,附着在虫体表皮上,使芽管侵入虫体后大量繁殖和菌丝生长,最后菌丝强烈吸收虫体水分使虫体僵硬形成僵病。采用接触或污染的方法可以传播发病。至今,科学家们已成功生产和广泛使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玉米螟、稻叶蝉、果树害虫、地下害虫,并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白僵菌生物农药生产工艺流程及使用方法。我国在过去的40多年中试验和应用白僵菌防治害虫种类达40多种,每年防治面积670万hm2,广泛使用在林业防治松毛虫,农业防治玉米螟、稻蝇虫、桃树食心虫及地下金龟子类害虫,近年来又扩展到茶树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上。

2.3生物农药在我国的前景市场效益

以白僵菌为例。目前我国森林面积1.75亿hm2、耕地面积为1.21亿hm2。如果我国一半的森林和耕地每年使用2次苏云金杆菌B.t或白僵菌生物农药,按用量每公顷22.5万亿孢子(成品药量4.5kg)算,则用量为1.48亿hm2×4.5kg/hm2×2次=13.32亿kg;以敌敌畏为例,同样设我国一半的森林和耕地每年使用2次敌敌畏农药,使用浓度1500倍,每公顷用药5.25kg兑水喷雾,则每年用药1.48亿hm2×5.25kg/hm2×2=15.55亿kg折合388.75亿元(作者单位仓库数据:市场敌敌畏价格为131.25元/5.25kg)。也就是说,白僵菌生物农药每年可以有13.32亿kg的市场需求和388.75亿元的经济效益空间,基于其环保特性,其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2.4问题

20世纪九十年代,广西林区使用白僵菌防治林木害虫,巧遇周边蚕区蚕病暴发,引发广西林业和蚕业关于白僵菌可否推广使用的争议,此争议至今悬而未果。

篇2

出台乡村小规模学校等建设文件

高考改革两地先试

1月1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用牢牢坚持“六个根本”,为今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定下基调。

篇3

出台乡村小规模学校等建设文件

高考改革两地先试

1月1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用牢牢坚持“六个根本”,为今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定下基调。

篇4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生源日益多样化,招生对象涉及各行各业,有应届本科毕业生;往届本专科毕业生;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委托培养的脱产学生等。尽管这些对象较为复杂,但是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的学生,二是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这两种人在年龄结构、思维方式、个人精力、学习动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一些研究生的年龄较大,且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有些研究生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对这些人感到很头痛,她们经常不参与学生活动和不配合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这种不良行为和意识往往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导致很多人都像她们一样不服从管理。这就给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压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生辅导员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从事工作的繁杂性不利于师德建设

在多数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都是由研究生学院实行一级管理,不仅承担着学生管理的主要工作,还要参与研究生学院所负责的招生、培养、学位、学科、考务、就业等等一系列工作;研究生辅导员上班时要完成落实上级的任务和日常管理工作,下班要忙于参与指导学生活动,周末偶尔还要加班处理紧急事务。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导致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呈现日渐脆弱的趋势,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加强研究生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工作要点

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其师德水平的高低,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以先进的思想、正确的政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3]。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作为一名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具有先进的思想,正确的政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时刻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在心中怀有这样的工作高度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要时刻记住:要想把学生带成红色的,首先自己一定要是红色的。一方面,需要引导研究生进行独立思考,更深入地辩证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身教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宽广的胸怀研究生辅导员可以树威信,但切忌“下命令”。研究生是高学历、高素质、高自我意识的青年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年龄、党龄、学问、科研能力、工作能力、心理成熟等方面甚至强过辅导员,他们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更需要平等的交流,因此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应先做学生,先向广大研究生请教,要充分尊重研究生,切忌简单粗暴,搞“下命令”那一套,甚至随意批评人。

(三)渊博的文化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就要有一盆水;要给学生一盆水,我们就要有一桶水;要想给学生新鲜水喝,我们就要拥有流动的水。辅导员的双重职责要求在以“德”育人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以“识”育人。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高等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辅导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相关法律知识[4、5]。

篇5

[作者简介]卢军(1970- ),女,山东莱芜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培办主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山东 聊城 252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师范类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C11122)、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和2012山年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职教师补充对接研究”(项目编号:sdxh12b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68-01近年来,国家研究生教育结构性调整给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硕士点数量逐年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使高校新增的专业领域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大增,培养的担子陡然加重。本文将根据教育部提出的积极引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指导性意见,对由地方师范院校转型的综合性大学开展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以下简称“职教硕士”)培养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中职教师教育现状

1.中职教师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中职教师主要是从基础教育的教师、大学理工科毕业生或企业的技术人员转行而来,这三种专业教师都存在各自问题。第一种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第二种没有经过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也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第三种虽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没有经过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训练,难以把控课堂。

2.中职教师的师资缺口大。在2010年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对台下各高校的代表说:“各位大学的校长、院长、老师们,有47万个岗位等着你们的学生去就职。”据介绍,从2000年到2010年,中职在校生增加了70%,而教师只增加了13%,目前生师比高达26∶1,因此中职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3.“中职硕士”教育无法满足需要。中职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既具有专业学位的属性,又具有职教的特点,但现行的“中职硕士”教育是按照学术性进行培养,且授予学术性硕士学位。定位的模糊导致培养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位管理等方面比较混乱,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积极性不高,推行十年来不尽如人意,招生规模有所下滑。

二、职教硕士培养前景的分析

1.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00 亿元支持职业教育系统建设;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投26亿的专项资金培训45万骨干教师。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和要求,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序列,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积极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结构比例”。如果中职教师的收入和待遇得到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2.中职学校迫切需要高层次师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大中职教师中研究生层次教师的比例。”这为中等职业学校解决师资匮乏和学历偏低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中职学校应积极参与职教硕士的培养,深度参与职教硕士的理论、实践教学和论文(设计)指导,并接收职教硕士毕业后到本单位就业。

3.地方高校急切寻找研究生教育革新之路。首先,对职教硕士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探索一套发挥师范类高校特色的培养模式;其次,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入学教育阶段,将导师选择、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实习实践计划等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根据自身情况,认清形势,选择攻读“职教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意的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理念的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从宏观角度讲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的问题,包括往哪儿走和走哪条路两大要点,即选择培养过程的方向和路径。既然是为特定的行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教师,首先要满足职业资格的要求,1997年教育部门首次召开的全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职教师资工作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双师型”作为培养目标,“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其次要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标准,要求掌握专业技术职业所特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实务训练,具备应用性研究、创新与设计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两个定位,培养理念上应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以职业为导向,即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来设计培养方案。①

2.“三三三”培养模式结构的设计。所谓“三三三”培养模式,即每位学生在两年内都要经过三位导师的指导,经历三个学习环节,取得三种证书。第一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第二学期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到中职学校进行实训,每位(或几位)学生都跟随一位有经验的中职教师实习,一起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期间参加中职教师职业资格考试,毕业前获得教师资格证;第三学期到高校或中职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进行相应的工程实践,学生跟随一位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导师实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在学校本专业导师的安排下,撰写学位论文(设计)、参加毕业答辩,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

3.基于“三三三”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载体,居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在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时要使用“加法”与“减法”,加上应用型的课程,减去不适应社会和陈旧性的学术课程,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平衡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的比例关系,处理好实习实践课与学位论文工作的关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最优化。在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时,首先要跟上时代步伐,目前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与最新的科研进展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即使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也应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学术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新闻内容,以及介绍自己最新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最新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前沿科研工作往往建立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其次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紧密联系,严格履行个人培养方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既要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协调好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②

4.基于“三三三”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设计。首先,理论课要按照专业和专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前沿科研工作往往建立在传统的理论基础上,教师应将学科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其次,加强以较新实际案例结合基础理论的教学;再次,实践教学要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再好的培养模式都需要通过教和学来实现,要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另外,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使之在创新中培养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模式受高等教育价值观和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培养模式从设计、论证到实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基于中职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应当发挥由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地方综合型大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探索为中职学校培养高层次师资。当然要搞好这项工作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持续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也离不开中职学校积极参与职教硕士的培养。

篇6

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出学教工宿舍宽带网的开通剪彩仪式。

教工宿舍宽带网的建设是关系到我校众多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大事。20xx年,学校把“校园网进研究生宿舍楼,分阶段进入教师宿舍。”写入20xx年工作要点,作为当年要做的20件实事之一。20xx年底,我校集中住宅区以外的教工已通过徐州电信局优惠提供的ADSL方式实现宽带连接;虽然局限于各方面的条件,20xx年没有完全实现网络进研究生和教工宿舍这个目标,但是学校领导以及信息网络中心的同志们一直在紧张地筹备各方面的事宜,不断探索新的建设方式和寻找新的机遇,争取以最优的方案建设教工和学生宿舍网络。经过与多家网络运营商的协商谈判和多种方案的比较论证,20xx年的4月,我校与徐州电信签署了学生宿舍网络的建设协议;3个月之后,我校又与实达锐捷网络公司签署了合作建设教工及研究生宿舍网络的协议。这两个方案的选择都充分考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基本实现了以较低的费用使用最好的网络的预定目标。

我校教工宿舍网在确定技术设计方向的时候全面考虑了我校教工的应用特点,考虑了与我校校园网的充分整合与资源共享,最终确定了光纤到楼、双绞线进户的千兆以太网连接方式,用户端实现100兆快速接入。应当说,教工宿舍网的建设难度是比较大的。作为学校与锐捷网络合作建设的项目,双方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教职工宿舍分布于我校纵跨10多公里、3个校区的6片区域,建设和施工有较大的难度,江苏天技作为实达锐捷的战略合作伙伴承接了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在我校后勤部门和信息网络中心的大力配合下,克服了暑期高温和连绵阴雨的困难,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基本完成了网络的建设任务,为网络在预定时间内开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教工宿舍宽带网建成的意义和将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我校校园网的建设起步较早,20xx年我校就已经在各个校区的教学、科研、管理单位建成了高质量的网络,校园网络几乎全部覆盖了教学办公区域。教工宿舍网的建成以及即将建成开通的学生宿舍网络使我校的网络环境极大改善,基本可以实现多校区、全覆盖、无盲点的目标。教工宿舍网络的建成和开通,既是对我校校园网规模的进一步扩充,同时也必将推动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校园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而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发展高等教育,是普及高等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水平。虽然我校的网络基础建设做的还不错,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我校的信息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基于校园网的应用和网络资源的匮乏是一个主要原因,而作为我校信息化主体的人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教工宿舍网的建成将使我校教职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网络的应用,逐步摆脱对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从而能够通过校园网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全面促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篇7

(一)地方学院的师资队伍现状

新兴地方学院是指依托地方而建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作为省市共建为主的地方学院自成立的短短几十年里,发展迅速,极大地满足了地方社会对多种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本地区国民的整体素质。但此类学院一般处于非中心城市,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文化氛围、地理位置相对较差。各所学院的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第一是教师总数偏少。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地方学院近年来也在积极招生,而教师队伍的扩大远比不上学生扩招的规模与速度,尤其是所谓的“热门专业”的教师数,因无力和其他院校争抢从而严重短缺。第二是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如甘肃某地方学院,该校2003年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总数为35人,而本科学历的教师数则为351人。不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寥寥可数,还远比不上专科学历的教师数。第三是教师的学缘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都来自本省或相邻地区的几所大学(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在职培训或是继续深造时也是以轻车熟路的母校为首选目标,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和碰撞。第四是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地方学院近年来花大力气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教授或是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但其数目仅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学院自身还拥有一大批初、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因种种原因无力进修而安于现状,学术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术梯队无法形成。

2.“双高”人才流失严重。人才问题是大学一切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在人才流动上普遍存在着“弱势学校的教师向经济条件好、学术力量强的高校流动”的趋势,地方学院的情况更是明显。仍以甘肃这所学院为例,据2003年统计数据,其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由2002年的0.97%和9.26%下降至2003年的0.26%、8.81%。许多学院的教师队伍只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花大力气引进来的或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留不住,很快又“流”走了,白白为“他人做嫁衣裳”,损失了人力财力不说,有时还伤害了同事间的友情。教师队伍的适度流动,对于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强化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学术上的交流合作都是大有益处。但这种单一的流动令人担忧,这无疑令地方学院原本薄弱的师资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3.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一所学校成功的因素里有一条就是教师主人翁意识强烈,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使整个学校呈现上下一心、和谐共进的精神面貌。学校的发展是一种健康的相互依赖关系,上至校领导、下到工勤人员都是学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大众的认可就不会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现实的各地方学院中,普遍存在着人心浮躁不安定的现象,教师们或为名、或为利、或为自身发展,更甚至于为了一点闲气而不停地在各所高校中飘移,这固然跟外界的诱惑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则是学校内部的科研体制、管理机制、民主氛围等存在着弊端。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非比寻常,没有一支相对稳定且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上下一致的奋斗目标,学校在其发展中势必遇上重重阻力。

4.培训机制不健全。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所学早已赶不上知识爆炸般迅猛发展的步伐。教师们必须通过不断的进修提高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但从现状看,培训要求趋于形式化,培训过程趋于流程化,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培训监控机制也形同虚设,培训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证明书以供评职称用;教师们也感觉乏味无趣,参加培训提高的自觉性明显不足,因此自然而然会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有的找人代签名不去上课,有的篡改谎报进修计划,失去了继续教育的本来意义。

5.法制建设有待加强。考虑到地方学院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少的现状,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尤其要加强法制建设,以增强教师们的法制观念,提升教师们的法治意识。这主要是指根据《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规范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具体到各个学校,对于本校制定的校规校训和教职工准则等,教师们必须严格遵守,言传身教;整个学院必须做到法制建校、法制强校。

(二)加强地方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全校教职工集体的思想认识。一是要明确“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的概念,采取具体的宣传措施和管理手段在全校教职工中树立教师的中心地位。二是提高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 、思想素质等,形成良好的有凝聚力的集体,进而培育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稳定教师队伍。三是弘扬高尚的师德,促使教师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

2.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引进人才是一方面,但受限于财力、地理环境等因素不易控制,故地方学院更应关注的是在职人员的培养提高。第一是要上下齐心明确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领导班子应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学历提高纳入工作要点,教师们应具有学习提高的迫切要求。第二是改革培训内容,与时代和工作实际紧密相连:既侧重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了人文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三类,不能重此轻彼),又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将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第三是积极创设学习环境:要由学校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修、访问、交流,以促进其成长。要重视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工作,并提供经济等方面的帮助。要完善网络设施建设,开通校园网络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既重视教师对硬件的掌握,也强调教师对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等。第四是要将继续教育的记录与教师的考核、晋级等联系在一起,让教师们产生一定的压力感:如甘肃河西学院制定的师资建设近期目标是副高职称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30%,研究生学历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40%,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奖罚机制,以此激发教师们参加进修的内在动力。第五是注重新教师入职的辅导工作,强调以老带新:随着教师教育的开放,师资来源多种多样,职前培训至关重要;美国许多州已经要求各地实施新教师的“入门辅导”项目,有组织地指导新教师进入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可以借鉴。

3.创设良好的科研工作气氛,重点吸引学科带头人。学术上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科的忠诚总是大于对学校的忠诚。只要提供一定的条件,每位教师都会努力地在各自学科上有所建树,也只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引得进人才并留得住人才。所以地方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学科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如在资金和设备上倾斜、设立专项经费、充分发挥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等,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积极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从而凝聚一批教师,组建成学术梯队,并保持学术团体的相对稳定。而且通过对其中部分教师的重点培养,使其成为高水平的后继学科带头人。

4.加大投入力度。一是要在政策上倾斜,继续把引进优秀人才的工作纳入到党政工作要点中去,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才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二是要在经费上倾斜,有意识地创设相应地教学和研究平台以吸引人才;三是要在生活待遇上倾斜,优先解决教师的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问题,帮助教师们解决后顾之忧;四是要主动出击,主动在国内、国际范围内延揽人才,并采取借聘、兼职等多种形式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状况。

机遇和挑战总是并行的,随着全球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对青年学生的争抢会更加激烈,这同时也为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前景。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要想在“地球村”的大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地方学院必须结合学院实际,将目光放远放长放大,树立科学、开放的发展观念,深化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环境,不断开发新思路、探索新做法,为早日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数量足够、富有活力的高水平队伍而努力。这是地方学院工作的永恒主题。

篇8

周星驰进了高校,金庸却要离开。这两件事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千名大学生蜂拥“性”讲座

2004年12月22日,中国药科大学礼堂内座无虚席,千余名学生聆听了生殖健康互动式知识讲座。据悉,这是此类讲座首次走进沈阳高校。还没到讲座的时间,药科大学的礼堂里就坐满了来听讲座的学生,不少学生没有座位就坐在了两边的过道上。大约有千名学生来听讲座,其中男生占了一半还多。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董立群教授的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本以为会有许多学生不好意思来接受这堂讲座,可现场没有一名学生起哄,反倒有不少学生边听边记着笔记。在交流中,学生们更提出了“如何正确进行避孕”、“流产的注意事项”等“大胆”问题。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说:“没想到人这么多,校园内很少有这么火的讲座了。”

北大女博士代言橄榄油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女博士遇辉成为西班牙某橄榄油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形象代言人。有人说,遇辉的出现改变了女博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遇辉在电话里透露,她代言这种橄榄油产品的初衷只是为了推广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个人的利益因素在里面。她表示社会上对女博士的固有看法只是一种偏见。

考试法草案今年将出台

篇9

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现状并不理想,师范院校近年来在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等的影响下,已经将重心偏离了培养未来教师的轨道,很多师范院校认为自己的学校应该向学术型大学发展,在师范生的培养上,过于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而真正的学术不能脱离实践,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术更是离不开在中小学的实践。而在中小学由于升学率的影响,他们的重心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中小学并没有意识到与师范院校合作会有什么好处。师范院校认为中小学缺乏理论,而中小学又感觉高校在盲人摸象,也就产生了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互相不信任的现状,没有意识到如果合作会取长补短,都缺乏合作的愿望。

大学和中小学各有所需,师范院校的学生需要在中小学的真实情境中得到锻炼,而中小学的教师虽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缺乏教育的理念作指导,如果能合作,就能彼此满足需要,互惠互利,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中小学缺乏锻炼,实习的时间太短,而且师范院校也很少把有经验的教师请到大学课堂上进行真传,师范院校的老师亲自到中小学进行指导的也是寥寥无几。实际上,师范院校的学生渴望多了解中小学的实际,师范院校的教师也需要真实的中小学教学情境作为研究的支撑,而中小学的教师也迫切需要师范院校专家的指导,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果能够合作,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2001年,首都师大率先在北京推行并建设中国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03年天津师大的康万栋教授也推行了教师教育改革,在天津师大和天津中小学之间互派教师,互帮互助,受到了各大中小学热烈欢迎,这可以说是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良好的开端,探索和建立中国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新动向。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新型的合作才刚刚开始,需要在全国大范围开展,任重而道远。

国外大学和中小学之间教育合作的经验

1.美国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DS”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简称,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以中小学为基地与大学合作,通过由师范大学与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融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及教学研究和发展为一体,以达到教师教育改革与学校革新同步的目的。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该模式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双方经过探讨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义务及管理机制。专业发展学校通常以合作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一个理想的合作小组通常包括4名至5名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2名至3名大学教授、5名至10名研究生、若干名本科师范生及其他人员。

大学负责实习生的选配,保证实习生遵守各学校的管理制度,派遣大学教师负责实习指导和联络,向合作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偿,向合作学校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培训,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等。而中小学则负责向实习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设施,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并帮助其开展工作,负责安排时间和场地以举行各种会议,为大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支持。

师范生必须在专业发展学校做一学年的实习教师,大学的督导教师和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内涵。实习教师平时作为助手辅助并观察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每周有一天独自负责班级的全部工作。

2.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学和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的一种师资培训方式,也有人称这种模式为教师伙伴学校。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政府提出旨在提高师资培训质量的教师改革举措,将师资培训的重点由理论移向实践,强调根据中小学的实际需要来培养教师,以中小学为基地,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时间增加一倍,增强中小学在培训师资中的作用。

当前英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都强调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所有培训课程包括学校工作和教学实践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也注重与中小学教学相联系。伙伴学校参与制定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学科指导教师与大学指导教师合作负责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保证实习质量。英国教师伙伴学校的特点有:突出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明确统一的目标定位;关注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实行重负荷的教学训练;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管。

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合作的途径

1.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应真正树立合作的理念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指出:“大学若想接着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指示,大学要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高质量,就必须在学校与技术教师培训校之间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成平等的伙伴。”因此,大学要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中小学需要优秀的教师,双方就要树立合作的理念。彼此应该懂得教师教育不仅是大学的责任,也是中小学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中小学的事情,也是大学的事情。大学和中小学应该树立为对方服务的理念。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曾经提过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主张:“实事授业,当使该师范学生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并明确规定附属小学的“小学教员掌教授附属小学堂之学生,并指导初级师范生实事练习”。百年之后的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更应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现在的教育不允许大学教师脱离实际的教学存在下去,同时也不允许中小学教师单凭经验的教学研究及教学实践活动存在下去。同时离开一线实践的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和高校教师到中小学进行社会调查、教育教学实践观摩、教育实习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是对大学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教师素质要提高,只有在教学的特殊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教育需要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小学就为师范生和大学的教师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中小学教师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大学教师恰恰能满足中小学教师这一需求。彼此取长补短,获得双赢。

2.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方式,提高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才能达到合作目的。

首先,师范院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育实习在整个教师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努力从各方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单纯的实习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质量的实习也不是取决于实习时间的绝对长度,而是高质量的指导、科学的管理、严格的评价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不仅时间短,而且在管理、指导、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实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其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并积极参与实习基地的改革与建设,调动中小学的积极性,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师范院校派去的实习指导教师不仅指导实习师范生,同时还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上指导中小学的教学,同时,中小学的教师也可以深入到师范院校为老师和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为师范教育的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把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都会获益匪浅。同时,在指导师范生实习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再次,师范院校的老师可以和中小学教师合作教学研究。大学教师有理论的优势,中小学教师有实践和经验的长处,强强联合,只有更强,在实践中大学教师也学到了知识,返回大学课堂,可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培养出来的优秀师范生充实到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学校和学生、家长也会很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在合作中,本身就有丰富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有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如虎添翼,因而会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增加教育实习时间,调整时间安排。可考虑采用循环制度,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中实习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循环又不断提高的过程,高师院校学生学科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时间更是如此。如美国的教师发展学校师范学生必须在那里实习一年,英国的教师伙伴学校每学年也有26周左右的实习时间,因此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生四年只实习6周,实在是时间太短。

同时还要改革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体制的开放化。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实习学校共同参与实习领导联合体,共同负责教育实习计划、组织、督导、评估,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和综合化,促进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教育部在2008年的工作要点也强调要“健全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参与进来,监督好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提高合作的有效性,保证我们培养出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不断上移。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已成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创新执行主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其水平和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研究生教育应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24字方针。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因此,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来讲,无论是国家、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不足及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据统计,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51.1万,比2010年增加10.3万人,增幅7.3%,其中学术型120.6万人,比2010年增加1.2万人,增幅1%;专业学位30.5万人,比2010年增加11.6万人,增幅61.4%。2011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49.5万人,比2010年增加2.3万人,增幅4.9%,其中,学术型34.7万人,比2010年减少1.4万,减幅3.9%;专业学位14.8万人,比2010年增加3.7万人,增幅33.3%。2011年考录比为3:1(2010年为2.8:1),学术型实际考录比为3.5:1,专业学位实际考录比为1.8:1。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65.6万,比2011年增加14万余人,增幅6.9%,再创历史新高。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共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33.5万、273.2万和1830多万人,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生力军,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在最近几年确实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多种原因导致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出现下滑,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过于狭窄,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知识创新,缺乏实践锻炼,科研能力不强,甚至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等现象。另外,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不同,研究生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河南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采取的相关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河南理工大学自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9月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形成了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等多层次、多类型、较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截至2011年7月,学校先后招收各类研究生6000余名,授予博士、硕士学位近3000名。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拥有MBA授权点。目前,学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09人,在校研究生2000多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多措并举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通过改革研究生管理体制、改善生源结构、加强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1.重心下移,实施校、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发展,原有的“管理重心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为此,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河南理工大学将研究生管理权限下移,实行校、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明确三方的责、权、利关系,支持学院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体,牢固树立“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导师”的培养理念。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学院和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各个学院结合各自实际,不断创新,推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新举措、新办法,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体制保障。

2.建立研究生生源基地,构建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

一是鼓励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积极攻读母校硕士研究生。积极开展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及硕博连读工作,强化本科生培养质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母校硕士学位研究生;鼓励在读优秀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博连读,切实提高学校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

二是积极开展校外生源基地建设工作。学校先后在河南城建学院、安阳工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院校建立研究生生源基地,为生源基地考生举办考前现场咨询、考前专业课集中答疑等活动,以提高他们报考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研究生生源基地的设立改善了生源结构,提高了生源质量,促进了兄弟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为河南理工大学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生源保障。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河南理工大学专门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金,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改革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按照教育部“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加快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步伐,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造型学习的模式,力争在5年内建设20门左右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系列研究生精品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督导专家,对全校研究生的教学、开题、中期进展、预答辩、答辩等培养环节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启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制定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处理办法,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允许外审,从而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4.推动学术创新,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研究生学术水平则是一所高校科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学校、学院和导师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宽广的创新平台。

一是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先后与平煤集团、鹤煤集团、义煤集团、重庆能源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的新型培养方式,提高研究生结合科研工作、工程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设立各种研究生创新基金和奖学金,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设立有“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优博培育基金”“安采奖学金”“金属材料及加工工程学科发展基金”“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建设基金”“则泰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活动,主动承担创新性较强的课题,形成学术水平较高的原创性成果。

三是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

四是开展系列研究生论坛活动和“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不断增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