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5: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量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计量管理

篇1

为加强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保障量值的准确可靠,制定本规定。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计量工作、计量器具、计量标准器及测试设备、量值传递的管理、要求与考核。

3职能

3.1集团设立计量科,负责本集团计量工作的综合管理。

3.2计量科负责计量测试技术、量值传递和监督管理,保证本集团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的准确统一。

3.3有关处室和车间具体负责本单位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及送检工作。

4计量工作管理

4.1计量器具台帐、原始记录及技术档案

4.1.1计量标准器及测试设备应健全技术档案,计量技术档案包括计量器具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检定证书等。

4.1.2计量科应健全计量器具台帐,计量器具使用部门应健全计量器具分台帐。

4.1.3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应出具检定合格证书检定证书,应有检定人员鉴字,加盖计量器具检定合格印章,并帖合格标签。

4.1.4标准器检定合格证存档三年,原始记录、计量器具报废单归档保存一年。

4.2计量科环境

4.2.1计量检定室保持清洁,室温恒定,易燃物器必须妥善保管。

4.2.2严格执行《监视和测量装置维护保养与操作规程》。

4.3业务培训

4.3.1计量人员应持有上级计量部门颁发的有效检定资格证书。

4.3.2计量科负责各生产车间和有关部门的计量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

5计量器具管理

5.1申购、验收

5.1.1计量器具申购验收由计量科统一管理。

5.1.2有关生产车间及部门需要增加计量器具时,需将计划报计量科,经计量科审核报总经理审批后,送交采购部门采购。

5.1.3计量器具的采购应符合QT/ZQB7.6-11《监视和测量装置程序》第4.1.1条的规定。

5.1.4计量器具的入库验收依据QT/ZQB7.6-11《监视和测量装置程序》第4.1.2条执行。

5.1.5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由计量科出具不合格项目及检定数据报告单,通知采购人员办理退货手续。

5.1.6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必须符合计量法的规定,并有“CMC”标志。

5.1.7新购置的设备中附有的计量器具设备部门(或使用部门)在开箱时,应将计量器具送交计量科检定,检定合格后,由计量科编号,登帐建卡,签发合格证书检定证书,帖合格标签,方可投入使用。

5.2领用

5.2.1有关生产车间及部门在领用计量器具时,应填写领料单,由计量科负责人签字(或盖章)后,方可到仓库领取。

5.2.2仓库凭计量科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领料单,发放计量器具,领用部门应将新领的计量器具送计量科进行检定,登帐、编号、建卡,实行分级管理。

5.2.3有关生产车间及部门的在用计量器具,不得随意流转,如确需调整时,应先到计量科办理手续,使用者对自己领用的计量器具应妥善保管,正确使用,不得外借他人使用。

5.2.4自制的计量器具,必须经计量科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建帐管理。

5.3分级管理

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现场、精度等级、产品要求、计量器具稳定性等,在用计量器具分为A、B、C三级管理。

5.3.1A级计量器具由计量科直接控制和监督。

a.本集团最高计量标准器及其配套的计量器具。

b.列入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c.关键工序的计量器具。

5.3.2B级计量器具

a.用于生产工艺控制、质量检测有数据要求的非关键参数检测的计量器具。

b.用于有关生产车间及部门内重要设备能源核算、物资管理用的计量器具。

c.对计量数据准确可靠有一定要求,但其寿命较长,可靠性较高的计量器具。

5.3.3C级计量器具

a.用于生产工艺、质量检测以及生产或装置上固定安装的不易拆卸,而又无严格准确度要求的指示用计量器具。

b.计量器具性能很稳定,可靠性高,而使用又不频繁,量值不易改变的计量器具。

c.一般工具类的计量器具:

d.用于生活方面的用户用计量器具和基层职工福利方面用的计量器具。

5.3.4分级管理要求

5.3.4.1A级计量器具

建立集团最高计量标准履历表、计量器具台帐和编制周期检定计划,设专人保管、使用,按期送上级计量部门检定,并做好稳定性记录。属集团自检的,应严格按检定规定和检定周期实施检定,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复核计量检测数据,必要时须重新送检。

5.3.4.2B级计量器具

a.建立计量器具台帐。

b.编制周期检定计划,并按检定规程进行检定。

5.3.4.3C级计量器具

a.建立台帐。

b.延长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

主要用于使用环境好,或使用频次低,或计量性能稳定,但仍有一定准确度要求的。延长周期不超过原周期的2—3倍。

c.有效期管理。

主要用于使用环境恶劣,寿命短,低值易耗,且无严格准确度要求的。但须加强日常维护。

d.一次性检定。

主要用于计量性能较稳定,对准确度无严格要求,且低值易耗的计量器具,经一次检定合格后,只进行日常维护,不再进行周期检定。但必要时,需要进行现场校验(或比对)。

e.不需要检定

主要用于作工具用的计量器具,或无量值要求的。

5.3.5分级标志方法

周期检定中的计量器具,台帐上应注明管理级别A、B、C,计量器具应贴有(A)、(B)、(C)标签。

5.4周期检定

5.4.1周期检定时间,必须符合规定,根据生产情况,可以缩短周期检定时间,但不得延长周期检定时间。

5.4.2计量器具的周期受检率应达到98%以上,周期检定合格率应达到96%以上。

5.4.3生产车间及有关部门,在接到《周期检定通知单》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收集计量器具,送交计量科进行检定。

5.4.4计量器具在计量科的检定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五个工作日(强制检定或外检的除外)。

5.4.5生产车间及有关部门,发现在用计量器具有问题或异常,不得继续使用,必须马上送交计量科检定。

5.5抽检

5.5.1在用计量器具必须处于完好清洁状态。

5.5.2计量器具使用者有权拒用精度失准、无合格证或超过检定有效期的计量器具。

5.5.3在用计量器具由计量科负责每月进行抽检,抽检数为部门在用计量器具总数的10%以上。

5.5.4计量器具的抽检合格率应达到95%。

5.5.5抽检内容包括:计量器具是否在周期检定内,有无检定合格证、标签,是否丢失零部件及示值是否达到检定规定要求。

5.5.6凡抽检的计量器具应做好检定记录,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应立即通知停止使用。

5.6修理、维护和保养

5.6.1计量科负责集团计量器具的修理,生产车间和有关部门负责使用维护和保养,不得擅自拆修、迁移计量设施,如果确实需要拆除或迁移,须经计量科批准。

5.6.2修理后的计量器具,应符合检定规程确定的等级或技术条件的要求,达不到检定规程或技术条件规定的精度等级的,应予以降级或报废。

5.6.3对计量科暂不具备检修条件的计量器具,由计量科负责统一办理外检检修。

5.7计量器具的考核

5.7.1凡由个人领用、保管的各类计量器具,丢失或因违反操作规程使用,而造成报废的计量器具,由个人出据原因,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报计量科存档,并根据实际使用时间,一律按表1所列标准赔偿。

表1

实际使用时间

赔偿原价的%

第一个检定周期内

100

第二个检定周期内

75

第三个检定周期内

50

第四个检定周期内

25

5.7.2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一律扣罚单位考核分2分。

a.丢失检定合格证检定证书、合格标签及计量器具零部件的。

b.使用未经检定登记的计量器具的。

c.使用者擅自拆卸计量器具的。

d.未按周期送检的。

6计量器具及测试设备

6.1本集团所建立的各类最高计量标准器,须经上级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审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6.2凡直接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检测等属于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必须向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单位申请检定合格后,方可在本集团投入使用。

6.3计量标准器具是本集团量值传递的最高标准,必须按周期送检,超周期的计量标准器一律禁止使用,在用计量标准器的周期受检率必须达到100%。

6.4根据有关技术文件或检定工作需要,需要添置标准器时,由计量科提出型号规格、用途及数量,报总经理审批。

6.5新购置的计量标准器,由上级技术监督部门检定是否合格,合格的投入使用,不合格的通知采购部门办理退货。

6.6计量标准器及测试设备,经上级技术监督部门检定确认已失去原有精度等级时,按上级技术监督部门的检定数据降低精度等级使用,确认已经报废的,应及时报废。

6.7使用管理

6.7.1计量标准器及测试设备应由使用者负责保管,并对其技术状态的完好负责。

6.7.2计量标准器及测试设备使用前首先进行检查,确认正常时方可使用,使用完毕后,应关断所有开关,切断电源,擦试干净,涂油防锈。

6.7.3计量标准器一律不得外借,如生产上确有特殊需要,须经计量负责人批准,并办理借用手续。

6.7.4计量标准器及测试设备出现故障,精度失准,应及时报告。

7量值传递系统一致

7.1我集团所建立的各类标准计量器具,接受上一级基准所测量值的传递,以保证量值的准确一致。

7.2计量科负责本集团温度、力学、长度等计量器具的量值传递工作。用检定或比对方法,保证各种(类)在用计量器具在允许误差范围内使用,由计量科出具检定合格证或计量检测报告。

8计量管理考核检查

篇2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83-01

1 电能计量管理的相关概况

电能计量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不仅关系到电力市场的交易结算,也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自身的效益。电能计量管理主要是对计量点、计量标准、计量信息、计量装置和计量法制的管理,其管理工作不仅包括整个计量装置投运前和运行中的管理,还应该包括计量装置的运行档案和运行信息的管理。电能计量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电力计量量值的准确和统一。在电能计量管理的过程中,计量装置要准确可靠,计量的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市场也随之渐渐扩大,因此电能计量管理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电能计量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增加其经济效益,因为计量管理可以减低电力企业的线损率,线损率越低,电力企业的损失就越小,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加强电能计量管理,对用电客户就可以做到公平和公正计量,不多收客户一分钱,让用电客户放心使用,这样当然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用电客户而言,有利于保证其合法的利益和正常的生活。对国家而言,加强电能计量管理,可以促进经济的有效、平稳、快速发展。

2 我国电能计量管理的现状

随着电力企业市场化速度的逐步加快,电能计量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供、用电双方的利益,电能计量管理也成为一个十分关注的话题。但是目前我国电能计量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1)电能计量管理的技术水平落后。电能计量管理工作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依然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操作的阶段,这样就使得管理工作效率低且易出错。由于技术水平低下,计量管理的基本数据,如统计应检数、计算三率(周检率、抽检率、周检合格率)等并不规范。另外,从事电能计量管理的人员水平较低,缺乏相对专业的知识。

(2)对计算机和电能计量管理软件的利用率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各种知识的培训没有跟上,软件的效用没有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在电能计量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设计模型不完整、功能较简单无法实现全面动态管理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其正常使用。

(3)电能计量管理的法制性管理相对较少。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电能计量管理的要求更加规范和严谨。依法管理是电能计量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法律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计量管理的基层,法律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

3 加强电能计量管理的措施

对于加强计量管理的措施,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技术类和管理类。

首先是关于电能计量管理的技术类措施。

(1)计量设备管理是电能计量管理的基础保障。在管理的过程中,计量管理者应加大电能表和互感器的定期轮换,加强对大用电客户的电能表现场的校验工作,以免造成少计电量的现象发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对PT二次压降的测试工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电力企业的损失。另外还应大力推广智能电表和用电管理终端的使用。

(2)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电力企业要积极引入计算机管理技术,使信息化和网络化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地运用;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强对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状况的动态分析和操控运作能力,争取实现管理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3)加强对管理者的技术培训和实践训练,加强电能计量手段。电力企业可以开展各种函授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要开展网络专业技术培训,制定考核培训目标,保证计量检定人员熟悉掌握检定的规程和技术,确保检定质量。

其次是管理类措施。

(1)不断深化电力企业的改革,加强对电能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电力企业的改革包括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企业内部改革两个方面。电力企业内部要有企业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坚持依法自主管理,规范电能计量工作的管理和检定,完善电能量值传递系统,为电能计量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保证。

(2)依法管理是电能计量管理的法律保障,电能计量管理工作需要法制化管理。目前我国已颁布了《计量法》、《电力法》等相关法律,这有效的规范了电能计量管理工作。随着法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对计量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管理者要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的理念,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努力让客户满意、让政府放心。

4 结语

电能计量管理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其管理水平不仅关系到电力工业的发展,也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对贸易结算的准确和公正产生较大影响,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事关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的利益,因此电能计量管理意义重大,各方面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大力度加强管理,并提高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支洁珩.刍议电能计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2]吴建生.关于加强电能计量管理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s2).

篇3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06-02

一、引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计量检定机构如何更好地为企事业实施计量监督,提供技术保证,同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实力、增强活力,为企事业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服务,依法提供公正、准确、具有法律效力的计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完善的计量组织管理机构有利于推动科研生产、确保质量、降低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并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二、现状分析

为实现专业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必须为生产一线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器具。企业计量机构应有完整的计量管理体系,作为计量机构其主要管理的内容有:1、负责测量器具科学配备;2、对测量器具安排并执行好周期检定计划,严格控制测量器具的量值准确性;3、计量标准器具的科学配备;4、加强标准计量器具的检定计划与量值传递溯源监督;5、对计量器具与测量器具进行的维修、管理等工作。合理的计量管理体系可保证量值能准确传递到生产一线,确保全部测量器具合格、受控。为科研、生产、经营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需要完整的计量管理工作体系来支撑,完整的计量管理工作体系将产生高额的计量管理成本,对计量管理成本控制不合理不科学相应的提高了计量管理成本,造成资金积压、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高计量管理成本也即提高产品成本。在现阶段市场发展形势下,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产品竞争力差,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下,要实现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控制方式对计量管理成本进行控制,这对保障企业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节能降耗,保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分析解决 从如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人手,结合计量工作性质,分析了计量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计量管理的问题出发,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戴明环”(PDCA循环)改进方式以及价值型经济评价指标的评价算法对计量管理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在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控制计量管理成本,从而达到计量管理成本控制的目的。

计量管理工作要为企业的降本增效担当起应尽的职责,就应对计量管理成本的构成、管理的原则和任务、管理的内容和日常管理有所作为。从计量管理成本构成要素看,新增仪器仪表购置费和委外修理检定费的费用占整个计量管理成本的70%。对这两方面进行成本控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计量管理工作主要还是对计量标准的各项管理,建立计量标准的计量管理成本中都包含新增仪器仪表购置费和委外修理检定费的费用这两个方面。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对建立计量标准从采购到日常管理维护都有详细的管理要求,其产生的计量管理成本费用不容忽视,对其计量管理成本的合理控制对保证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统一与准确、降低产品成本都起到应尽的职责。

对应计量标准而产生的计量管理成本的控制,从计量标准建立的初期就开始根据其计量管理的特点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了。计量标准建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从科研、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产品类型紧密结合,提出建立部门、行业或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的等级或技术要求,建立时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在科研、生产、试验投入和提供用户服务前,依据需要对购人测量器具的配置进行策划,在市场经济时代,应更多的从市场角度考虑,选择和使用计量器具应考虑其经济性。经济性是计量器具的成本,包括基本成本、安装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

四、戴明环运用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思路,从产品研发到批量生产的需要运用经济效益分析,依据需要对计量管理成本进行经济有效地控制。利用PDCA{~]gql作流程、价值型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与评价方法以及净现值分析的原理,对企业的计量管理成本进行分析,在满足产品高质量高要求的前提下,总结出一个经济有效地计量管理成本控制的方法,从而达到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发展、降低产品成本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成本控制策划阶段(即P阶段):根据企业质量方针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出台以后,各级部门围绕公司方针目标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分解实现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其中包括需要制订或完善本级组织质量(策划)计划和相适应的体系文件。这就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循环中的P的策划。

成本控制实施阶段(即D阶段):在计量管理成本中建立计量标准也是企业的基础项目投资,同样可采用项目经济指标进行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深度要求和可获得的资料的多少,以及项目本身和所处条件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用投资项目对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分析,用价值型指标进行计算分析。

成本控制检查阶段(即c阶段):通过实施阶段的经济评价指标的分析,判别对建立计量标准过程的分析,经过经济有效的计量管理对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否有明显成效,并从而降低产品的基础成本;而且对产品质量的确定有控制作用、提高作用、稳定作用以及产品质量数据的权威性。

成本控制改进阶段(即A阶段):计量管理部门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定期对计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对评审出的问题提出意见,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以全面控制企业成本为指导,通过对计量管理成本控制过程中各方面、各环节按PDCA循环原理进行分析控制,可使计量管理成本控制得到细化与升级,促使费用要素的确定与经营费用、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的核算与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提高单位企业成本的控制水平。

结合公司产品结构、科研发展以及市场预测的变化,所采购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从在变更、精度提升以及功能完善,都导致现有建立的计量标准的检定手段无法进行检定控制测量仪器的量值。这就需要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计量管理控制成本的方式,再对建立计量标准进行一个PDCA循环管理分析,从而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以及计量检定手段,完善产业链中的技术基础工作。

五、结束语

结合科学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从中总结出利用有效的计量管理方式控制产品生产成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利用项目经济评价值指标进行预测时,融人当时对市场需求分析的预测以及保守预测的计算,使得评价指标数据更加科学。

(2)用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预测,分析两种计量管理的差异,从而反映出计量管理对成本控制的特点。

(3)总结出经济有效的计量管理方式控制成本的模式,判断指标紧扣市场脉搏和企业产品经营方向,使得企业从整体投资项目上降低前期初始投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完善了企业管理的内容。

(4)结合科学的PDCA循环管理流程,使计量管理控制过程科学合理,计量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运用计量管理控制成本始有助于全面提高企业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的整体素质,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可靠的计量保证,还加强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经济评价指标的运用,有利于计量管理中建立计量标准的确定,且合理的分析研究解决了建立与实际利用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余作.PDCA循环法在公企业贯标中的应用.中国计算机用户网.2008年

[2]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计量管理基础.第12卷.原子能出版社2002年.65-78

[5l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计量技术管理基础.第11卷.原子能出版社2002年.90-110

篇4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定过程,具有精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和法制性的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对计量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各种物理量的计量测试上。二十世纪末,随着计量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量范畴不断扩大,可以说,一切可测量的测试皆属计量。在几何、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和电离辐射等科技领域,计量工作的开展比较成熟和普遍。

一、企业计量管理的变革背景

在工业化生产中,为确保量值的准确统一,人们探索出一套标准计量测试的方法及传递和溯源方式:通过上一级标准对量值的复制和再现,来实现量值统一,并以这一传递和溯源构架为核心,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规范、技术机构和行政机构,并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保证。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以电子集成技术和数字模拟技术为标志的新型测量设备以其量值相对稳定、精确、直观、易操作、现场校验简便等优势逐步取代了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核心的传统计量设备,并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其涉及面广,发展速度快,原有的溯源检定链很难与之相适应。如何保留传统量传体系中的精华,又能更快地吸收和应用新技术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成为我国企业计量管理中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计量设备与现代计量设备的区别

1传统测量设备

传统测量设备以机械原理为主,设备可拆卸,易清洗,适合在实验室里检定。实验室模拟理想环境与现场使用环境条件的较大差距,决定了其检定结果与现场实际结果的差异,从而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

2现代化测量设备

现代化测量设备以电子集成技术、数字模拟和计算机控制为标志。设备在测试和校准时,不受环境影响,无需拆卸并可随机携带,校验时间短,操作简便并可随机校验,测量结果接近真实。

三、计量管理所面临困境

1设备新、旧转换的矛盾日趋尖锐

传统的量值传递建立在传统测量设备基础之上,随着设备新旧的转换,现代测量设备已无法在量传体系中找到适合的上一级标准。而为了确保量传的正确,企业不得不放弃先进的测量设备,尽可能选用量传体系的测量设备, 这就造成了生产设备不匹配现象。 随着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测量设备新、旧选型的矛盾日趋尖锐[1]。

2计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越来越多新型测量设备的出现,已超出了传统测量设备检定体系所包含的范围,使传统的测量设备检定体系中计量标准覆盖范围不断锐减,为维持计量传递链的正常运转,不得不提高单位测量设备的检定费用,上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检定费两次上调及多次地方性调整使检定费和修理费上涨了 10 -15 倍,同时运输费用也不断增加,要将原有的测量设备周检维持下去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值监控与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脱节

测量设备周期检定是根据其性能、使用环境、使用频率及测量介子等综合因素所确定的。测量设备检定间隔期,是为了确保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量值的统一性而采用的一种强制性手段。由于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测量设备周期的科学界定就成为计量管理的一个难点。为了便于操作,目前企业测量设备的检定周期主要源于国家检定规程和实验室检定结果,使在用测量设备检定周期的确定过于模式化和理想化( 即由检定人员依据检定规程,确定首检后的第一个检定间隔期,以后则根据该测量设备检定时的维修和调试情况对检定间隔期予以调整,并固定形成周期)。这种模式化的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使得相对稳定的测量设备也必须不断周检,从而花费不必要的检定费用,造成了浪费;对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或环境条件较差的测量设备,周期还未确定就已报废,使其量值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化工企业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在确定测量设备周期时针对性较差[2]。其次,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处理周期内现场测量设备失准所带来的数据偏差,从而给误差数据的追溯带来困难,造成周期检定与量值监控的脱节,使周期内测量设备量值变化得不到有效控制。

4企业结算矛盾凸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企业内部各单位部门间也基本形成相对的独立核算单位,在传统计量传递链中测量设备的检定,主要在实验室标准环境条件下完成,忽略了同一测量设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测量值的差异。另外,由于原有的计量管理体制只重视测量设备的管理,忽视各结算测量点的综合平衡和全面监控,造成结算数据的差异,导致各单位间结算矛盾不断加剧,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形成企业管理的木桶低板。

5代化程度越高的生产设备其测量设备的失控面就越大

现代化程度越高的生产设备其配备的测量设备就越先进,它们在拆卸、溯源和整机调试上难度都很大,以往检定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一台设备往往有多个或多种测量仪器、仪表组成,实施检定就有可能将设备解体,处理不当适得其反,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那么进厂安装和调试时没有进行分别检定和整体测试,以后就无法进行。这就导致了使用过程中测量数据准确性的失控,从而降低了仪器的使用精度。

四、计量管理的信息化

1计量数据信息管理的特点和方法

计量数据管理是指:使用测量设备经检测而出具的数据,也叫“ 量值”或“ 测量结果”。采用计量数据管理是以生产工艺流程各测量点的测量数据为主要管理对象,按照“ 数出多门、量出一家、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从测量点数据入手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整理——信息反馈——测量设备检定——报废的过程。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依据管理学中的木桶低板原理,按照测量设备的测量特性,找出最薄弱的环节,分批逐项地建立数据采集网,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测量数据库和测量设备台帐库,根据采集数据的分析结果确定检定的时间和A、B、C 管理流程图范围,从真正意义上消灭重复检定和漏检情况的发生。企业计量管理从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链式管理到计量数据管理,是摆脱目前企业计量管理困境的有效方法,是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环节的突破,由于它涉及的面广,采集的数据多、计算量大,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网络的技术才能有效地实现,所以这一转换过程是一个分期逐级实现的过程。

(1)首先对企业计量管理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一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测量点( 即低板点),第一批测量点的确定一定要集中在计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上,如结算点、检定链以外的质量控制点等。其次,确定数据采集点,绘制数据采集点网络图。第三,建立检测点测量数据库及测量设备台帐库。第四建立采集点管理网络。

(2)根据各个数据采集点采集的数据计算单位时间( 月、季、年)的标准偏差,结合测量设备的使用精度确定其控制范围,监控测量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异常波动情况,从而达到监控测量设备准确性的目的,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经济、合理、准确、及时。根据各测量点数据波动情况由计量管理部门拟定检定和校验计划,安排检定部门对相应的测量设备进行修理和检定校验( 测试),合格的继续投用,不合格的转入报废程序。根据测量数据的变动是否异常确定测量设备需要检定的时间, 这样可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有效合理地使用检定费,降低检定成本,使检定和校准满足测量点的需求。

(3)对数据波动较大的测量设备首先考虑现场校准,减少因拆卸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同时减少因测试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精度损失。

2以数据信息管理为中心,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管理程序建立企业测量数据采集和输出中心。该中心除了监控测量设备数据波动情况,保障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量值的一致性外,还可将生产经营用数据准确及时地传递到数据使用各部门。真正做到数出多门、量出一家,为生产过程提供质量控制依据,同时为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对一个企业来说有多少在用测量设备就存在多少测量点,无目的的统抓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可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和经营方式实行测量点分级管理。将数据区分为生产指示监控、内部经营管理( 包括质量控制数据、投入量、产出量等流程监控数据)、安全防护、对外贸易结算等数据及为决策者决策提供的参考数据[3]。

3以测量数据管理为主,逐步扩大现场校验和测试的范围

以测量数据管理为主,逐步扩大现场校验和测试的范围,缩小实验室检定的范围,并通过以上计量管理程序把计量数据和测量设备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企业计量管理体系。

结语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准确、快捷、节省的新型测量设备将成为企业的首选,这使得传统计量技术及管理模式和量传链受到强烈冲击。企业基础管理必须服从经营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计量的传递与溯源及其管理职能的消失。计量传递方式开始从检定为主向简便、快捷的现场校准为主方向转变,计量管理也开始从以测量设备的管理为主逐渐向数据管理为主方向发展。计量作为生产过程监控的眼睛、质量保证的手段、贸易结算及企业管理者决策依据的作用,不是被淡化和削弱而是更加突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测量设备的更新换代促进了新的测试和校准设备与方法的产生,同时带动企业计量管理进入信息化阶段。

参考文献

篇5

计量认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5年9月)实施的对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和技术能力考核的一种活动。计量认证在我国开展二十余年,对规范检测机构行为,整顿检测秩序,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检测机构,于1996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并在多次评审复审考核中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被推向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认证的前沿,档案管理已成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计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推动检测机构的档案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就档案管理工作与计量认证之间的关系,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计量认证的内涵

质量的概念最先来源于工业生产,其定义是:产品达到或超过其价值所具备的品质。每一种产品必须具备相应的使用价值,因而质量的主题是永恒的。作为检测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结果就是它的产品,同样涉及到质量问题。质量体系认证强调影响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在整个实验室检验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可变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重复性,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随着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不断深入,实验室质量控制已不仅仅限于对实验过程的监测,还包括人员培训、正确地采集和运送样本、正确选择质控物和确定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实验质量控制的综合评价和管理等。

计量认证就是对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各种技术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能力、可靠性和公正性,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进行的考核和证明。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为社会提供的监测数据,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

计量认证的主要工作,就是由各级计量、质量管理职能机构如省计量局、省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对检测机构的实验室管理、质量控制保证、档案管理等质量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并决定是否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因此计量认证工作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工作质量的检验,促进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也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二、档案管理工作在计量认证活动中的作用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性和历史性,在疾病监测、检验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资料,是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管理、运行及质量体系有效性、规范性、真实性的反映和记载,它不仅是检测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日常工作及计量认证评审的重要凭据。在计量认证过程中档案工作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一方面为计量认证单位提供原始资料和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它是质量管理体系重要内容之一,为获得计量认证提供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为通过计量认证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在计量认证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以数据为依据。检测机构的各类档案是在检测和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技术人员状况、监测数据、设备仪器、原始记录等最完整、最全面的载体,诸如实验室的原始记录、设备仪器的说明书、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质量保证的有序性,而这恰恰是计量认证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检测机构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历史见证,为计量认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信息和有关文件并整理出能够证实质量体系合格的完整信息系统。因而档案是计量认证工作的基础,档案工作质量的好坏,体现了质量体系运行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二)档案管理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档案管理工作是质量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质量体系认证中发挥着参与、监督、指导、促进等重要作用。质量体系要求检测机构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将所有影响质量的要素都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和控制起来。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中对每一过程、每一质量等要素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其中文件和资料要素就是以档案资料部门为责任主体来保证其在系统中运转的质量。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通过科学管理,能够及时、全面地为需求者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技术文件、质量记录、标准等文件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文件和资料的发放与回收来控制质量体系运行中的文件资料的完整性,保证质量认证及其他活动能够使用相关文件的有效版本。

(三)档案管理是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性工作

质量认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质量体系文件化。档案信息是编写检测机构自身质量体系文件的证据。检测机构制定的质量手册、质量计划和程序性文件、技术标准、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质量表格式样、检测程序卡等都来源于档案。认证过程中档案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参与了与档案工作直接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如《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档案)管理程序》的编制、修改过程,对文件资料的形成、分类、编号、保管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因此,档案管理是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性工作。

(四)档案在质量体系认证中起着直接凭证作用

档案既是质量体系运行的真实记录,也是保证质量体系是否符合规定的依据,妥善保管和利用好档案,可以对监控产品质量和清查发生质量问题的责任原因起直接凭证作用,是质量体系评审机构现场审核的主要客观凭据。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直接产物的质量管理档案,记载了认证单位各种工作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一方面充分利用这些档案,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它是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内审、外审和质量管理评审时主要起原始凭证作用。显而易见,档案是质量体系认证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起着直接凭证和科学依据作用,作为今后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和史料。

(五)档案管理有助于不断完善质量体系,确保质量体系发挥实际效能

任何一个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逐步达到预期目的。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不仅凝聚着成果,而且记载着经验教训。尤其是作为质量职能活动可追溯证明的质量记录,包含着与质量体系运行和产品质量有关的所有记录,从中可发现问题,寻找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为采取纠正方法及预防措施提供证明和依据,促使改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发挥质量体系的实际效能。在档案资料的移交归档和文件资料的发放中,管理人员检查文件资料的编制、签署、内容是否规范完整时,以及同有关部门的业务往来中,往往会发现许多设计、程序、标准等错误或有关部门反映的问题。这些质量与管理信息的反馈,有利于及时纠正质量体系运行中的错误,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提高疾控机构管理水平。

三、计量认证推动了档案管理的进步

质量管理、计量认证的过程是加强档案工作、积累档案财富的过程。有效的质量体系是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推动力。

(一)质量体系认证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文件控制程序》针对文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其对文件和资料的批准、、保存以及更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文件和资料前,由授权人批准,确保文件是充分的、适宜的。文件在修改时,要进行评审,进行标识,并得到再次批准、,确保所使用的文件是有效版本,并从所有使用场所及时撤出失效文件,防止误用。如需要保留失效文件时,加盖“作废”印章,对应保留的作废文件和更改的文件都应进行标识。同时规定管理体系文件和经确认的技术文件是受控文件,受控文件加盖受控印章并作标记受控编号,发放时作发放记录。通过此程序的控制知道文件的来龙去脉,一改以往现场使用文件和存档文件不相符的情况,为提高档案质量奠定了基础。

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文件是归档前的档案。《记录(档案)管理程序》规范了记录的内容、填写、更改以及归档、贮存和保管的要求:专兼职档案员要对记录进行分类、编目。按规定的期限保存记录,一般保存期为5年。档案保存室的环境要适宜,能防盗、防火、防虫、防鼠、防光、防潮、防霉;所有的记录要保持清洁、字迹清晰、存放有序、便于存取、检索和借阅,对破损或变质的档案,要及时修补和复制。这些要求与《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是一致的,保证了档案管理的质量。

(二)通过计量认证,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网络

各类检测机构要对业务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科室都指定有兼职档案员,在质量体系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各科室档案管理的职责。为加强质量管理中的档案工作,由质量管理科负责收集、整理在质量体系运行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及时归档,重要的文件资料定期移交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室履行指导、监督职责。建立起一个领导亲自“抓”、各科室认真“管”、档案部门负责“理”的良好的文件管理流程,形成从下至上的档案收集归档网络,使文件程序化、制度规范化。档案部门把档案工作与质量管理各项工作相联系,做到同时发动、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大大促进了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计量认证为档案管理积累财富

质量体系认证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要求各个部门环节应留下痕迹,要有质量记录并对其进行保存和归档。因此说,计量认证的过程,也是形成档案、积累档案和加强档案工作的过程。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了检测机构的档案工作,为积累档案财富提供了保证。在贯标过程中,组织人员编写《质量手册》,并以此为依据,进而编写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通过编制这些文件,规范了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同时也规范了档案形成的流程,使有考查利用价值的文件、记录、表格等能够完整、准确地保存下来。

(四)利用质量体系认证的契机,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

计量认证工作给档案管理增添了新内容、新活力,为档案部门做好档案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档案部门应抓住有利时机,健全档案管理机制,加强档案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加快文件资料和质量记录的传递,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档案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

(五)通过计量认证,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6

Keywords: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management ledger; based on; rules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工程计量管理的概念驻地监理工程师对承包商在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已完成工程量的确认和价值的确定叫工程计量。监理人按照《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所规定的方法,对承包人所完成的复合要求的已完工程的实际数量进行测量、计算、核查和确认,施工中发生的附加工程量、变更工程量、索赔工程量另外计算。这个计量过程和结果,就是日后决算的依据。根据计量结果,承包人在每个支付周期末,通过监理人向业主提出付款申请,监理人审核与签认后,将签认的支付证书交付业主,业主再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向承包人支付进度款。

2 工程计量管理的依据工程量计算应以设计图纸给定的净值和驻地监理确认的工程量为依据。除此之外,计量依据还包括包括:工程合同图纸、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工程量清单和说明、工程变更令及工程量清单、双方关于计量的补充协议、索赔工程量的时间和审批表。2.1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一般是指招标人向投标人提供的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的明细清单。它是编制标底和投标报价的基础,主要包括路基工程的石方界定、土方体积、挖方体积、路基填料、桥涵台背回填等数据,还有其他养护、场地清理、脚手架搭拆、模板安装、排水、防护、支挡工程、绿化等一律在相应的工程项目中计算。

路基工程包括的主要工程内容主要有场地清理、挖方路基、填方路基、特殊地区路基处理、路基整修、坡面排水、护坡、护面墙、挡土墙、锚杆、锚定板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喷射混凝土和喷浆边坡防护、预应力锚索边坡加固、抗滑桩、河道防护。路面工程的工程量主要包括垫层、底基层、基层和面层,路面及中央分隔带排水施工,培土路肩、中央分隔带回填土及路缘石设置,以及修筑路面附属设施等有关的作业。

桥梁涵洞工程包括补充地质勘探、桥梁荷载试验、挖基、混凝土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沉桩、挖孔灌注桩、桩的垂直静荷载试验,沉井,机构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预制构件的安装、砌石工程、小型钢构件、桥面铺装、桥梁接缝和伸缩缝装置、防水处理、圆管涵及倒虹吸管、盖板涵、箱涵、拱涵。

隧道工程的工程量包括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洞口及明洞工程、洞身开挖、防水排水、洞身衬砌、防火涂料和装饰工程、洞内机电设施预埋件和消防设施。

安全设施及预埋管线主要包括护栏、隔离栅和防落网、道路交通标志、标线、防炫设施、通信和电力管道与预埋基础、收费设施及地下通道。

绿化及环境保护设施主要包括铺设表土、撒播草种和铺植草皮、种植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植物养护和管理、声屏障。2.2合同图纸做好合同管理,对于正常施工和工程计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我国《合同法》规定,公路工程施工合同是承包商与业主和监理的集合的交集,它是工程内容变更后计量的依据,也是费用索赔的证据。有了这个依据再加上监理工程师的详细施工记录及原始资料,就可以按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计量数据。对于工程计量来说,合同的计量项目要比清单的计量项目灵活动性大,合同内容包括工程变更、索赔、价格调整,因此更难把握和控制。为此,在合同工程量计量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妥善保存详细准确的施工原始记录。2.3工程变更索赔由于公路工程是一项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的建设工程,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工程变更。工程变更与计量表面看是两个概念,存在两个平面上,其实二者之间隐含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出现工程变更的形式如何,最终都要在计量上体现出来,受计量规范的制约。如果变更数量不够准确,那么体现在工程上的数量也不准确,中间计量的数据错误还要在决算时作出修改。所以计量和变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同情况的变更,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工程发生变更的原因多而复杂,导致计量支付也很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对变更费用的争议往往是最大的,监理、业主、承包人三方对变更单价的确定经常会出现意见不一致,这时,按照FIDIC条款规定,可进行暂时计量付款。3 工程计量原则在合同文件中,对计量支付的原则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监理人在进行计量和支付时,必须全面理解合同条件、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等合同文件的各组成部分,严格遵守合同中的有关规定,按照完成的工序计量。需计量的项目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工程量的主要计算文件和签认手续要完备,否则不予计算。隐蔽工程的计量要在工程覆盖前经监理确认。

在技术规范的有关内容和工程量清单的前言中,明确规定了计量规则和计量方法。合同不同,工程计量规则和计量方法也会有差别,针对某一项工程的计量要严格按本合同计量细则的规定进行计量。注意工程量清单中没有直接出现的工作细目不要漏计,比如承包人应做的附属工程。4 计量程序工程计量由承包人向监理人提出,并附有必要的中间交工验收资料或质量合格证书。计量工作可以由监理人和承包人双方委派合格人员在现场进行,也可以采用记录和图纸在室内按计量规则进行计算。其结果都必须经监理人和承包人双方同意,签字认可。 监理人对工程的任何部分进行计量,都应按照通用条款56条规定,事先通知承包人或承包人的代表,承包人或承包人的代表应立即委派合格人员前往协助监理人进行计量工作,还应提供必要的人员、设备和交通工具。

5设立台账工程计量台账是按合同条款的有关规定,对承包人已完成的质量合格的工程数量进行测量与统计,对施工图载明的设计数量实施准确地统计管理。工程计量台账是投资控制的最基本的数据来源,也是计量支付的根本依据,应能准确而具体地表明工程实体。

工程项目在招投标工作完成后,合同文件工程量清单由于施工图在细部数量计算过程和汇总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合同文件技术规范对计量支付解释不清或工作范围界定模糊造成的偏差,因此在工程开工后的起步阶段,计量工作也就开始了,此时的计量工程师应研究和学习合同文件各章节的计量范围、施工技术规范,做到深刻理解,为以后的计量工作打好理论基础,同时熟悉设计图纸,复核和验算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设计工程量,一旦发现并确定有问题的工程量,要及时与监理、业主相关人员进行重新核对,必须做到准确无误,为日后的工程计量做好前期工作。

在以上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建立合同工程计量台账。台账的表单应与合同文件里工程量清单中的各项目、编号完全一致。制表时可按合同工期制表,根据实际工期增减。电子表格记录台账,分项制表,用公式写入“已计量情况”栏中的数量与金额等于各月份审核后的数量与金额之和。在电子表格中用公式输入某月的计量数据后,数量与金额会自动汇总,一些计量数据会自动显现出来。

工程变更是不可避免的,非常有必要建立变更台账。变更工程台账的建立可以记录工程中的变更计量。变更令的下发是要审核单价后才执行的,确定了单价的变更才有效。由于变更情况一般不多,所以可以待变更令下发后记流水账。对于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的分项工程,要建立分项工程计量台账以便掌握工程进度,如路基土石方工程、隧道工程、挡墙工程等。

篇7

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术界对其概念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但从Scott和Schipper的权威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内涵。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Schipper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虽然盈余管理得研究方法较多,但总的来说主要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相关模型也大体围绕这三种研究方法展开。

1、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模型概述

1.1总体应计利润法

1.1.1healy模型

Healy(1985)作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拓者,首先构建了计量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模型,Healy认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总应计利润和总资产有关,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应计利润总额来检验盈余管理,并假设在任意会计期间都会发生系统性的盈余管理行为且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等于估计期总应计部分(TAt)和滞后总资产(At-1)比值的平均值。因此,年份t的不可操控性应计部分(NDAt)应该为:

其中,NDAt表示在时间t经过总资产调整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表示估计年份的个数,表示估计年份。

1.1.2随机游走模型

DeAngelo(1986)提出随机游走模型,该模型假设当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只与前一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相关,且把上一年的实际利润作为本年度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为了消除企业规模影响,在模型中的每一项,都除以上一年末的总资产,由此可见,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等于经过滞后总资产(At-2)调整的上一期总应计利润(TAt-1),因此计算不可操控性应计部分的模型应为

其中,NDAt表示经过第t-1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该模型可以看成是Healy(1985)模型的特殊例子,只不过这里的估计期为t-1。

1.1.3jones模型

Jones(1991)认为Healy(1985)和DeAngelo(1986)模型中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每期不变的假设难以成立,而且实际情况也是每期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每一期都有所变动,所以必须寻找新的计量方法来估计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Jones认为销货收入变动可以作为经济成长的控制变量,而财产、厂房及设备则为折旧费用的代替控制变量,于是Jones提出以时间序列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销货变动与折旧性资产总额对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所产生的影响,不再受限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不变的假设,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公式如下:

NDAt=α1(1/At-1)+α2(REVt/At-1)+α3(PPEt/At-1)其中,REVt是第t期收入和第t-1期收入的差额,PPEt是第t期期末总的厂场、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At-1是第t-1期期末总资产,α1,α2,α3 是公司特征参数。

α1,α2,α3的估计值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估计期各项数值进行回归取得:

ATt/At-1=a1(1/At-1)+a2(REVt/At-1)+a3(PPEt/At-1)+εt其中a1,a2,a3是α1,α2,α3的OLS估计值,εt为剩余项,代表总应计利润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1.1.4修正的Jones模型

Dechow (1995)认为Jones模型中的主营业务收人变化人为操控这一影响因素,如果采用Jones模型计量可操控性应计部分,事实上存在低估盈余管理的可能,应该在主营业务收人中剔除应收账款的变化。在此模型中,不可操控性应计部分在事件期(进行盈余管理的时期)内可估计为:

NDAt=a1(1/At-1)+a2(REVt-RECt)+a3(PPEt)其中,RECt表示公司当年的应收账款净额相对于上一年的变化额按公司平均的资产规模标准化后的值。

1.1.5截面Jones模型

DeFond 和 Jiambalvo (1994)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截面Jones模型,该模型的思想及操控方法与Jones模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该模型参数采用截面数据而非时间序列数据。截面Jones模型公式如下:

NDAt=α1(1/At-1)+α2(REVt/At-1)+α3(PPEt/At-1)其中,α1,α2,α3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ATt/At-1=a1(1/At-1)+a2(REVt/At-1)+a3(PPEt/At-1)+εt

1.1.6行业模型

Dechow、Sloan、Sweeney(1995)认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决定因素在同行业公司之间是相同的,因此可以采用中位数反映公司与行业间参考公司的差异程度,如果这种差异非常显著,则说明该公司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行业模型中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如下:

NDAt=β1+β2medianj(TAt/At)

其中medianj(TAt/At)为行业间所有非样本公司经第t-1期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应计利润的中值,β1,β2 采用OLS估计获得。

1.1.7 KS模型

Kang& Sivaram akrishnan(1995) 分析了各应计利润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以及固定资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另一种类似于jones模型的方法,该模型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水平值(非增量值)及某些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估算可操控性应计部分。对于滞后项工具变量带来样本容量大幅缩减、估算误差、自相关等统计问题,Kang& Sivaram akrishnan通过引入外生变量(销售成本和其他经营成本)来消除省略变量问题,同时采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来克服自相关和测量误差的问题。KS模型如下:

其中,ACCBLEt为t期扣除应收付税款、现金、折旧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和,REVt表示t期的收入,ARTt-1为t-1期扣除应收税款后的应收款项,EXPt表示t期的费用,OCALt-1为t-1期其它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和。

1.2特定应计项目法

特定应计项目法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对易控的会计账项研究,可以建立特定的计量模型检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及盈余管理程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能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分析,盈余管理的程度衡量上较少有噪音。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行业,如Mcnicholas(1988)针对坏账准备的研究及Beaver(1998)针对保险行业的研究。由于特定应计项目法目的明确,检测对象针对性强,所以检测模型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根据行业背景及检测目标设定,因此该方法研究往往局限于小样本或具体的行业和部门,因此研究结果难以推广。

1.3分布检测法

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F.,J. Patel, and R.Zeckhauser(1999)等学者提出通过测试报告盈余的分布函数检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新方法。该方法假定未经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且其密度函数是光滑的,如果管理层为此进行了盈余管理,那么所选样本的盈利分布函数图上会有所反反映。这种方法可以不用估计充满噪音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检验盈余管理存在与否,仅通过分布函数的不连续性即可判断盈余管理行为。

2、各种方法及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2. 1总体应计利润法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证会计取得快速发展后,国外学者运用这些模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此处不再赘述。从国内来看,多数研究围绕Jones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展开,对其检验效果进行验证或进一步改进提出新的模型(陈小悦等, 2000;陆建桥, 1999;孟焰,2006;等等)。陆建桥(1999)提出扩展Jones模型,并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其认为在亏损年度上市公司多调减盈余, 而扭亏年度显著调增盈余。

顾振伟(2008)基于公允价值的理念对扩展琼斯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改进后扩展琼斯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是在计量总应计利润时扣除了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的影响,并在修正琼斯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无形资产对计量盈余管理的影响。

蒋平(2009)依据Jones修正模型,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金融危机时盈余管理的变化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后盈余管理可操控金额明显增加,同时各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的差异也加大。

黄梅(2009)比较了琼斯模型、修正琼斯模型等七种常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检验效果。研究认为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分年度分行业回归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在模型的设定和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方面表现更佳。

2.2特定应计项目法的应用

特定应计项目法在国外的实证研究中使用得较多,Mcnicholas(1988)最早应用特定应计项目法对上市公司坏账准备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相应模型。Beaver(1989)针对保险行业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论述。Wahlen(1994)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由于特定应计项目法推广的局限性,目前运用该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如,Beaver等,1989;Wahlen,1994;Collins,1995)和保险业的索赔损失准备(如,Petroni,1992;Beaver和NcNichols,1998;Nelson,2000)。

国内学者有关特定应计项目法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代冰彬,陆正飞和张然(2007)采用特定应计项目法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动机及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在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时,盈余管理动机不会影响减值类型的选择。

2.3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的应用

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从均值的角度定义盈余分布函数的光滑度,他们认为每一盈余间隔内应有的公司数可以用相邻两间隔观察数据的平均值来表征。在定义光滑度之后便可依据每一间隔内应有的公司数与实际观察数之间的差距除以该间隔的方差作为统计参数,通过检验其显著性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美国证券市场样本加以研究后指出,大约有8%-12%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避免盈余减少,30%-40%的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了盈余管理。

Degeorge Patel 和 Zcckhauscr(1999)通过运用直方图和构造概率密度函数,构建了t统计量,以此研究公司是否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报告正的利润,研究结果支持了他们所提出的假设,但直方图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是该方法的主要缺陷。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运用该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配股政策之间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改变的。

3、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及模型的述评

总应计利润法计量时存在着一定的估计误差。首先,该方法要求确定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时,要求有确定的估计和考察期间,即盈余管理发生在考察期间而非估算期间,事实证明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满足这种假设。其次,对应计项目的界定值得讨论,多数学者将盈余管理研究应计项目界定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减固定资产折旧后的增量,这种定义针对大样本和长周期的研究影响相对较小。但应计项目还包含非流动资产和负责,如何讨论这些因素对应计项目的影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再次,使用时间序列模型需要样本公司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同时要求样本公司在估计期没有系统性的盈余管理,大多数研究要求10年以上的数据,存在着样本的局限性。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较短,制度也并不完善,样本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特定应计项目法的优缺点都非常明确。特定应计项目法的研究对象更为具体,能够建立更为匹配的计量模型大大降低噪音的影响,而且该方法区分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部分的依据假设包含了不同行业,更符合实际,应用更加灵活。但该方法的缺点是对应用者要求较高,同时应用范围的特定性也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推广,如目前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贷款减值准备和保险行业损失准备。

分布检测法法的优点仅需通过分布函数在给定阈值处的不连续性来确定盈余管理,而且这种方法还能检测到通过非应计项目导致的盈余管理,但缺点表现为应用面不广,仅适用临界点现象的盈余管理,不能直接得出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手段和幅度的大小等等,故其只能应用于特定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参考文献:

[1]Healy P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on Account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 -ng and Economics,1985,7:85-107.

[2] H, Mcnichols M 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ation of Loss Reserves of Property Casu -alty Insurer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 -dies, 1998, (3): 73-95.

[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 (9):37-43.

[4]夏利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研究[ 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3, 5 (2): 94-121.

篇8

实践性和测量理论是计量学的两大科学特征,作为一种站在科学的角度上能够将客观事实的“量”进行实际反映,可以将其归类于信息统计类的科学管理类工作。计量技术、测量理论以及测量实践是计量工作进行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三大因素,科学技术的刷新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计量管理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1.企业实行计量管理的意义

所谓企业计量管理,就是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所有活动进行规划,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在此管理过程中,活动的规划要遵循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经济适应的原则,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积极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大环境当中。计量管理工作随处可见,小到部门和企业,达到政府或国家等领导机关,所有与计量方面相关的工作中,计量管理都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其管理工作质量将会对计量工作的整体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计量管理工作在企业计量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质量计量、企业消耗计量、经济核算计量、生产效率计量、自动化生产计量等等都属于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内容,但是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看法,计量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都要建立在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要想企业职员对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就笔者所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在内容都没有达到全面且统一的境界,在计量技术方面,不是能够完全适应写阶段企业管理科学平稳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对象的定量分析方面,表现得也差强人意。由此可知,现行阶段我国企业计量管理工作还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在工作内容方面还有所欠缺。

3.计量管理在企业计量工作中的执行现状

企业计量管理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当时民众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以为计量管理就是将企业的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分配;到了70年代后期,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水平在我国企业界受到极大的关注,计量管理的概念也被普及开来。此时,民众已经能够将计量管理与自动化生产工作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发展的信息管理相联系;而21世纪的今天,我国企业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在计量方面甚至可以细微到某一产品的成本耗费项目上,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工作在我国现代企业计量工作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

质量管理部门、计量部门、检测部门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机制管理所划分的几个重要部门,计量管理部门当中会包含力学、热工、长度、无线电等偏向于技术性的处理单位,除此以外,该部门还会组建成立一个实施管理的机构,对上述计量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该管理机构属于计量工作的展现平台,其工作表现对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

计量工作完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过程是由计量管理部门所完成的,90年代初期,企业是以iso10012—1计量检测体系为执行标准,而到了21世纪,在对上一执行标准及2000版的iso9000标准进行合并后,得到了现行的iso10012执行标准,进而为企业内部的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4.企业管理者在计量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4.1 体系文件的编写

系统编制文件在发放以后,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组织本企业的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了解,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执行纲领和执行标准进行及时的更新。而纲领和标准学习理解的正确引导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举例来说,现代管理执行内容中原则的学习引导可编写为以下内容:(1)管理模式方面应该保证工作过程的质量;(2)明确测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中以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计量确认等计量要求的满足为前提的执行目标;(3)计量职责部门要对客户的计量要求进行明确并加以满足,同时也要在技术语言的更新和技术内容的拓展方面下足功夫,一些测量设备中相关系统或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包括在内。对系统文件进行编写是十分

要的一个管理工作。

4.2 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标准

对于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来说,与国家计量法相关法令法规的宣传是其主要内容,因此,要对车间和企业各个部门计量工作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监察,企业内部的审核工作也要作出定期规划。要以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状况、技术指标的要求标准以及计量测试任务的进行状况为年度计量周检计划制定的基础,并对监督计划的实施状况负责。企业全年计量器具的周检执行频率要达到100%,而其器具周检的合格率要达到95%及以上。计量管理组织在对本企业计量标准进行设定时,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产品检测精度等级判断以及企业运作的经济性原则等内容进行标准编制,并以保障企业计量最高标准的送检合格率能够达到100%为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的计量管理在其计量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管理内容所无所替代的,在企业的经营运作和高标准控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产品的不合格率,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和晚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实现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

篇9

1、前言

原油的交接计量是石油化工总厂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一。而与输油管理处直接进行原油的交接计量,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油贸易形式。由于其独有的特性,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体系。

2、确立科学的原油交接计量原则

在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前提下,结合交易双方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原则:遵循标准,结合实际,科学操作,公平交易。

3、建立规范的原油交接计量程序

交接计量程序的规范化,是做好交接计量的重要保证,也能体现甲乙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其程序概括为:验证立项,签定协议,计量交接,共同把关。具体为:输油管理处与总厂职能部门交接用油指标;双方依靠标准,结合各自情况,签定交接计量协议,输油管理处具体操作计量工作,石化总厂油品二站监督交接计量过程,共同把关;职能部门协调。

4、制定科学的交接计量协议

科学的交接计量协议必须是标准与实际的充分结合。其主要的技术指标必须遵从有关技术标准的条款,同时结合甲乙双方的实际情况。(1)双方交接以流量计计量为准,以分析人员的分析数据为辅;(2)交接油量计量方法以国家标准为准;(3)原油剔除含水量,原油交接温度为40~45℃;(4)原油密度以总厂化验室分析数据为依据,总厂每月总评一次;(5)交接计量过程中乙方操作,甲方监督。交接过程中,发现问题,一方提出异议,重新取样复查。(6)交接使用的计量器具应符合国家标准,定期检验。

5、细致量化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的细致量化,既是分解、完成技术指标的过程,也是实施标准,作好标准化的过程。

(1)配备高素质的计量人员

原油交接工作应选拔一批热爱计量工作、文化素质高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成为企业各专业的带头人。计量操作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懂得本油品计量专业并经过专门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计量人员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2 )完善原油交接计量工艺及装备

由于炼油生产的连续性,总厂所有原油均从输油管理处采用管输方式输送。中间时时发生窃油分子不择手段打孔盗油,如果只是输油管理处自己计量,总厂内部不进行计量管理,总厂原油输差必定很大。考虑到计量及安全的需要,满接要求,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原油计量进站进行连续监督,对进厂原油管线安装在线分析仪。同时,化验室每两小时取样一次,每四小时化验分析一次,含水分析仪、交油流量计等分析仪器、计量仪表按照国家标准配备。

(3)把好原油处理关,提高原油含水稳定性

原油的交接由于采用管输方式,因此,甲乙双方必须作好连续工作,定时采样,及时分析,以便及时和在线分析相结合。作好计量统计工作。

6、作好交接计量数据的检测、处理工作

(1)作好原油交接时的数据检测工作

采用流量计进行在线原油计量、温度检测,提高了其检测频率,交接原油单位流量、累积流量与含水、温度、压力等信号远传、集中处理,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数据检测质量。

(2)作好原油交接的计量工作

含水、温度、压力、流量计脉冲信号传送至工控机,进行处理。按照设计要求,每(小)时计算一次交接纯油量,纯油量计算公式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执行,并打印。每个交油日交接情况,双方各执一份。核定无误后,双方签字认可。

7、定期校验计量仪表

交接原油使用的流量计,每半年到国家指定的校验地点校验。校验全过程,双方共同参加。同时,每个交油日结束时,作好流量计交油量与油罐检尺的核对工作,检验流量计运行工况。

含水分析采用低含水分析仪进行,采用GB/T8929-2006《原油水含量测定法(蒸馏法)》进行化验分析。原油交接时,采用人工取样的办法,与含水分析仪进行比较,进而验证含水仪的检测工况。同时,依据国家相应标准,作好二次仪表的检测维护工作,保证其运行良好。

篇10

二、计量器具管理应向计量检测过程管理延伸

目前,公司计量管理部门非常重视以计量器具台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执行情况等为主的计量基础管理工作,而且很有成效,但对于直接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物流、能源计量管理的效果就不尽如人意。计量部门要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提供完整、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对于上海石化这样一个石油化工企业,物流、能源计量管理应当是计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际上,公司对于计量部门的认可度也集中反映在物流计量管理上。因此,计量部门在加强计量器具基础管理的前提下,必须强化物流、能源计量过程的管理,从保障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完好率”和“周检率”,发展到保障计量数据的“覆盖率”、“准确率”和“确认率”,从而真正体现计量管理的价值和权威性。对于以流量计量为主的物流计量而言,计量器具完好不等于计量数据准确、可靠,物性工况、储运操作、储运设施等因素,间断送料、复杂的移动关系、不同的计量方式都会影响到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准确性指的是计量准确,可靠性指的是物流去向明确)。从保障计量器具的完好到保障计量数据的准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梳理输送流程,加强物流管理;重视现场服务,确认安装投用;规范储运操作,确保计量准确;加强计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数据管理,提高分析能力。

三、充分发挥计量数据管理的作用

目前,公司物流计量数据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基本只停留在数据采集、数据汇总、比对和出具的初级阶段。由于计量部门对输送流程、计量检测过程缺乏了解和监控,仅凭对计量器具本身的确认,难以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作出评估。实际上,计量监控和计量数据分析是加强物流计量管理的两大利器,前者可以发现是否有外因影响计量器具正常工作,后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计量手段得出的计量数据比对,验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管理的成本低、效率高,通过数据比对、流程梳理、借助计量监控手段排摸,最终查明原因、整改完善的过程,就是不断加强物流计量管理的过程。物流数据比对的异常差异无非由以下原因造成:计量器具本身(计量问题);外因影响计量准确性(计量问题);数据传输、采集差错(系统问题);物流去向差错(去向问题);操作不当或设备原因造成的额外损耗(损耗问题)。以下为“控制丁二烯装车损耗,减少效益流失”的实例:储运流程:烯烃部流量计管输至储运罐区,流量计数据作为双方互供确认量;储运部流量计管输至第二工业区,流量计数据作为双方结算量;储运部流量计控量装车、汽车衡称重,结算公路出厂。数据比对:(2009全年)收烯烃部13.26万吨,收、付、存损耗1215吨,综合损耗率0.917%(月度损耗率波动不大),综合损耗率考核指标<0.40%,超耗损失685吨。排摸过程:计量是否有问题。对相关流量计的检定、安装、参数设置、在线零位重新进行确认;通过计量监控平台对控量装车流量计、储罐工况进行控制;对过衡情况进行跟踪监控。结论:流量计、汽车衡器具本身及计量过程均无问题;储罐计量由于气相环通,收、发量计量失准,但不影响综合损耗的统计;储罐计量失准对于库存有阶段性影响,只要注意盘库时间节点,对于综合损耗的统计影响不大,因此可以排除计量因素。去向是否有问题:流程梳理确认除了为安全考虑,罐区压力过高时通过安全阀排放外,其他去向均有计量手段;通过对安全阀的启动记录确认,以及罐区工况压力和安全阀设置参数比对确认,未发生过排放情况。结论:无去向差错和泄漏情况。通过计量监控平台的历史数据记录发现,控量装车流量计高出汽车衡称重结算数据平均高达0.90%左右,但由于当时装车过程实行边装边气相回流以保证装车速度,同时气相回流通过回收装置进行回收的方式,只能说明气相回流量占装车量的0.90%,但不能简单地断定装车回流就是超耗的原因。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比对发现,装车回流量和超耗量数值相当,而且从月度回流量和综合损耗数据比对的情况看,两者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这绝对不可能是巧合。就此引伸出两个问题,一是回流出来的介质是不是气相丁二烯,二是如果回流出来的是气相丁二烯,回收装置是否有效。带着上述问题,对丁二烯介质饱和蒸汽压等物性参数进行查询,对实际装车过程,从空车称重、装车回流至重车称重全过程进行跟踪,最终发现,通过罐车实际温度和压力数据比对,整个装车过程中罐车压力始终大于丁二烯的饱和蒸汽压,也就是说实际装车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不是丁二烯气体,通过取样分析和对客户卸车过程的了解证实,实际回流的气相介质是氮气。就此得出如下结论:客户卸车结束时用0.6MPa氮气顶料以保证卸净,装车前空车称重量包含整车0.4~0.6MPa氮气约0.2吨,装车过程中这部分氮气大部通过气相回流排出罐车,因此称重结算量小于实际装车量,即装车过程中排出的氮气量直接导致超耗。根据上述情况,2009年底,采取了以下措施:空车先行排放至0.1MPa以下而后称重,再实施闷装,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装车损耗,综合损耗率也相应明显下降。2010年1至8月累计收烯烃部9.13万吨,收、付、存损耗105吨,综合损耗率0.115%,2010年相比2009年,丁二烯降耗1000吨以上。这个事例充分说明物流计量管理的重要性和数据管理分析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加强物流管理,单纯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去向明确、规范操作、计量准确、真实反映物流管理状况,才是物流计量管理的真正目的。

四、加强计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