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5: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篇1

乡镇财政收支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如财政收入的超收或短收对可用财力的影响,支出预算中余缺调剂等因素,都对预算执行产生影响。因此,对乡镇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必须经常检查分析,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措施,解决问题。

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检查分析,就是运用预算实绩和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说来,检查分析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要有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料,不仅要有当年本期资料,同时还要有以往的资料和外地资料。整理汇总后,以本期完成实绩与年度预算对比,与上年同期对比,与先进地区对比,这样可以比出进度的快慢、增减的因素和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同时,要与乡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情况比,看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是否与之相适应。通过全面对比,抓住对收支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解剖分析,摸清情况,提出措施,解决问题。

二是抓住重点,就是抓住检查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的重点方面。以下两点可作为重中之重:首先,国家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分析。要检查分析收入是否按政策,支出是否按预算,追加追减是否按程序;工商税收是否依法及时、足额组织入库;其他预算收入是否预算级次、分成比例正确划分,有无截留、挪用现象;各项专款是否按规定专款专用,有无随意调剂、挤占、挪用情况。其次,预算收支内容的检查分析。在财政收入方面,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有财政部门征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和税务机关征收的属于地方部分的工商税收。财政部门征收的非税收入,除政策因素外,没有太大变化,相对稳定,且占乡镇财政收入权重较小。因此,检查分析重点应放在工商税收上。要重点检查分析纳税对象(纳税人)应纳税额是否足额、及时入库,有无挪用、拖欠、甚至偷漏现象;有无违反规定退库或应退未退以及金库“空转”等调剂财政收入现象。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看正常经费是否按进度拨付和支付;有无超预算使用,特别是行政管理费和其他事业费开支情况,检查分析增减情况,对于专项款项应重点检查,确保拨付按进度,支出有依据,使用有效果,专款专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财政分局)

篇2

中图分类号:DF431

引言

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在当前政治经济大环境下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也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鉴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在国家审计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综述。

一、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通过绩效审计来强化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将绩效审计作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基础,通过绩效审计来评价预算执行情况(Bowerman,1995;Pollitt,2003)。

国内学者普遍关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各项改革政策落实情况,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审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国库集中收付情况(王芳,2010)。二是重点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涉农资金,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公益事业投资基金等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李季泽,2011;王芳,2010;张秀花,2009)。三是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水平及绩效情况审计,主要是指财政收支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等(蔡春等,2011;孙克竞,2011;)。

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存在的问题

国外学者认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过程中应该关注绩效审计,即把关注点放在政策和效果上,而忽视预算编制(Murphy&Glynn1996)。二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在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沟通等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绩效审计(Leeuw&Hague;1996)。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法、预算编制方面的问题,主要发现是预算法贯彻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不能做到有法可依;预算的编制不完整、不科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规范性制度建设滞后,导致预算编制过粗,审计的标准难以把握(郭淑萍,2011;于永鑫,2010;马海荣,2011;)。二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范围缺位,使得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不全面,不完整(孙海勇等,2005)。三是审计手段落后,落后的方法手段严重影响审计的现代化进程,增加了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风险隐患(曹擎华,2010;郭良庆,2002;)。四是审计人员素质偏低,综合型人才缺乏(曹擎华,2010;)五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缺乏及时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在审计过程中进行的,属于事中审计,缺乏及时性就使得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未能在不同的环节、阶段实施有效地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李文军等,2005)。六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缺乏独立性,审计地位不够超脱(曹擎华,2010;郭良庆,2002)。七是预算执行情况效益的考评指标体系不健全,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开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项文卫,2008)。

三、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

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而所谓预算能力就是指能否有效而且负责地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提高预算能力的重要手段(Schick,1990)。二是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完善国家治理的有效工具(David Flint,2001)。

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以完善国家治理(马亚力等,2011)。二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能够有效地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财政预算改革深化,从根本上约束和决定政府的活动,是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张馨,2005)。三是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决算执行情况审计的角度出发,有效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可以为进行财政决算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预算与决算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得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财政资金管理更加合理有效(郭士谦,2005)。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和建议有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预算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的定性分析,而对于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计划的偏离的程度并没有一个定量的评价,并且只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进行了独立的研究。本文则主要在前人研究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与每个环节实际抽取的样本中的计算的指标进行比较,依据确定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剖析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在国家治理的框架下,针对不同环节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克竞.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框架分析[J].审计研究, 2011, (3)

[2]蔡春, 蔡利, 朱荣.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 2011, (4)

[3]于永鑫.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 2010, (5).

篇3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教委《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的《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在高校普遍开展起来。如何做好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高校当前内审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意义

高校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是对高校的财务预算收入、支出、决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一系列活动。高校预算是财务工作的中心内容,各项收支均在预算中反映,资金能否做到合理、优化配置主要体现为预算的合理安排。高校财务收支能否做到有计划、有控制,关键在于预算执行是否“强有力”。因此,预算及其审计关系到经费管理的好与坏、经费使用效率的高与低,高校搞好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意义重大。

1、有利于高校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高校随着扩招任务的不断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也随着大幅度增长;为了保证办学质量,学校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管理经费等随之增加。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就能有效地防止在资金使用上不量力而行的种种弊端,争取达到综合财务预算平衡。

2、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审计人员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对有关经济指标的计算,对重点项目、对象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价资金使用效果、效益,将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贯穿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获得资金的最佳使用效果,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

3、有利于拓宽审计领域,扩大审计影响

高校内审工作,基本上是对某项目、某专项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但没有对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进行审计,内审部门对学校财务状况缺乏全方位的了解,在审计工作中,就不可能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拓展审计领域和扩大审计影响的需要,又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财务状况,从管理角度出发,督促学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更完善。

二、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在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过程中发现,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在编制、内容、控制等环节仍不完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完整、规范有序的财务审批程序;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指标下达、预算指标调整存在随意性,随意更改,没有严格预算的理念;各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协调性,领导仅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业务出发,很少考虑到其他部门及业务,一盘棋观念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等。

2、预算内容不完整、不全面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编制的预算只是强调教育事业费的收支预算,而未将科研收支预算、基建收支预算及其他收支预算纳入预算编制工作,在预算之外保留了其他收支项目。特别是可用资金等经济资源链条缺乏全方位的控制,未能体现出“大收大支”的编制原则,这种粗放型的预算编制,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审查监督不利。

3、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

一些高校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部门预算调查,横向联系欠缺,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各部门参与性不够,缺乏预算基础数据,存在年底部分院系突击花钱,而部分院系无钱可花等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对资金使用长远性、连续性地分析,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和各院系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未充分调动起来。

4、预算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教育经费投入非常不足,但仍然存在浪费损失现象,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例如:有的超编严重,导致应该用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钱用于招待宴请,不按规定标准开支;有些投资不讲回报或回报不高,甚至投资无法收回等现象。另外,审计部门对重点项目有无投入产出效果、支出管理是否科学、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也关注不够。

三、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强化

1、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健全学校预算管理体制

通过审计,可健全预算管理体制,规范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如建立校长领导,由财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预算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智慧,对学校及所属各学院(部门)提交的预算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加强对学校预算工作的指导和考核,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审计部门主动参与,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在编制预算期间,审计部门应主动并要求财务管理部门提供预算编制情况。审查其科学性、细化的程度等,审查其所采用的定员定额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提出预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使财务预算做到科学、合理、可行。

3、审计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管理

高校应结合实际,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至决策层、下联各部门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从预算编制起,就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财务部门利用计算机对学校及所属各学院(部门)的预算进行实时监控,对各部门提供的预算建议进行分析、审核,而后编制学校收支预算草案。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也应该利用网络系统控制资金流向,执行情况一旦发现超计划等现象,应立刻提出预警。所属的各部门积极配合,自觉进行预算管理,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制度。

4、加强对预算收支指标的分析,促使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随着高校预算资金管理的进一步规范,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审计部门应围绕预算支出的效益,将资金使用效益的分析和评价作为审计的重点。一是分析评价部门收支对预算和相关法规遵守程度的指标,如实际收入占预算收入的比率、实际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率、部门各项收入占预算各项收入的比率、实际各项支出占预算各项支出的比率、专项支出占专项收入的比率等等;二是分析衡量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费节约程度的指标,如本年度经费占上年度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占部门支出的比率、公用支出占部门支出的比率等。

【参考文献】

[1] 颜灵莫:浅谈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监督[A].会计财务管理新模式[C].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 黄小中:未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浅议[J].财务月刊,2000(4).

[3] 王丽雅: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

[4] 董延安:预算执行审计控制效果与审计机关利益相关度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07(17).

篇4

(一)计划阶段(Plan)———预算编制。计划是PDCA循环的起点,对应于高校预算管理的第一步便是预算编制。按照戴明循环大环带小环的原理,预算编制环节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高校战略目标,合理设置各部门子目标预算管理要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管理目标,在预算编制环节,首先要将学校战略目标进行分解,根据各用款部门的工作内容,确定各自的子目标,形成预算管理的“关键点”,也就是对高校预算进行前馈控制。2.结合目标,分配资源高校年度总预算下达后,组织召开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根据设置的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结合部门特点分配预算资源,确定经费使用的范围及重点,按照“二上二下”的程序编制预算。

(二)实施阶段(Do)———预算执行及监督。实施阶段是根据P阶段的工作成果开展的,因此是实现P阶段目标的关键环节。高校预算管理的实施阶段即预算执行阶段,此阶段严格有序地开展是实现高校预算管理目标最关键的环节。只有严格执行预算,才能将资金使用与预算相匹配,保证资金使用效益。预算执行的开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在下达各职能部门当年预算时,同时应下发资金使用审批权限及程序,各用款部门应按照分配的预算经费,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际支出项目与经费预算项目相一致,进而为后期的预算执行分析及评价做好准备。2.预算执行过程应进行及时恰当的预算调整。由于高校各用款部门的预算编制是在年初或者上年末完成,与当年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因此,高校应建立预算适时调整办法,调整时间可安排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在预算总额内的调整事项,用款部门可自行在预算总额内进行调整;如遇到未反映在预算额度内的特殊事项,用款部门应遵循相应的追加审批程序,严格按照预算追加办法进行追加调整预算。3.预算执行监督。高校动态预算管理的核心是全过程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对高校预算进行同期控制。因此,预算监督是高校动态预算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PDCA循环的“精髓”。只有将预算监督贯穿整个预算执行过程,才能推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完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可借助校内计算机网络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各用款部门可通过各自账户登录自己部门的预算管理系统查看预算执行情况,财务部门或预算管理部门可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盘监控,对于预算执行中已发生偏差的部门及时提醒、及时纠正,防止发生更大的偏差。学校还应重视审计工作在预算监督过程中的作用,加强预决算审计,将审计工作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进行监控,更能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三)检查阶段(Check)———预算分析评价。检查是PDCA循环的重要步骤,是对D阶段的成果进行分析评价。预算评价环节属于预算管理的事后控制阶段,只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分析,才能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薄弱环节,提高预算执行质量。预算分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进度分析。高校预算管理部门可以对用款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分季度、半年和年度三个时间段进行分析,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差异及时反馈给用款部门,帮助其自行查找原因。这种分阶段进行的评价分析,更能减少预算执行偏差,保证预算执行质量。2.业绩分析。业绩分析是指通过建立预算考核指标,来评价高校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合高校自身的性质与特点。财务指标是反映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其战略目标是提高高校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益。因此可以从高校的收支结构、资源配置情况、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考虑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比如:财政补助收入比重、教学支出比重、合作办学支出比重、设备利用率、总资产保值增值率、重点学科数量增长率等。非财务指标包括三个层面:首先,学生及社会是高校服务的主要对象,高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使学生及社会对高校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因此,可用科研成果转化率、就业率、为社会提供服务收入的比重等来衡量社会满意度;可用报到率、学校基础设施(包括食宿)支出比重、国家及省市级精品课程所占比重等来衡量学生满意度。其次,高校的内部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其相对应的职能部门也属于高校重要的用款部门,如:办公室、教务处及学生工作管理处等。具体的评价指标也可按照部门性质进行设置,如:教学管理可运用教学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增长率、教学设备使用率等。最后,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高校的发展要依赖于教师团队的学习努力及发展。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教师培训支出增长率等都可以作为评价高校在教师发展层面的评价指标。

(四)处理阶段(Action)———预算评价结果应用。处理是PDCA循环的总结提升阶段。PDCA循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阶梯型推进管理水平,只有将上一循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运用到下一个循环中,才能使得循环提高一个层次。借鉴这一理论,高校评价结果的应用对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预算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部门负责人,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其次,由财务部门或预算管理部门与各用款部门进行沟通,分析预算执行的成绩、问题及改进措施;再次,根据预算执行评价结果进行适当的奖惩,对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的部门应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对预算执行情况差、严重超支的部门,处以一定的警告批评,适当调整其在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最后,对照预算编制阶段设置的目标,找出未实现的目标带入下一个预算循环,为下一周期的预算编制做好铺垫。

PDCA循环在高校动态预算管理中的实现基础

(一)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PDCA循环是周密的循环系统,反映的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只有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并严格按其规定执行,在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该循环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健全预算管理机构。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尤其是动态预算管理,从预算编制开始到预算评价结果应用为止的全过程都需要沟通协调。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预算管理机构,负责指导确定预算目标、监督预算执行以及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等工作;如果无法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应当强化审计机构或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用其监控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篇5

医院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医院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新出台的医改方案中,在关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30个字“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的表述当中,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中唯一提到的内容,可见预算管理在新医改后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医院预算管理是一项比较烦琐的工作,要想做好预算管理,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全面认识和理解医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纵观当前医疗行业的预算管理情况,从整体上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医院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只是财务部门按财政下发的预算编制要求, 仅仅只算准财政拨款的相关科目,对其它科目则随意性比较大,更谈不上科学预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领导层对预算不够重视,完全凭个人主观推断确定预算年度业务收入,而且出于保守考虑,往往故意过低估计预算年度业务收入,使得预算编制比较草率、缺乏依据。不难想象,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预算根本谈不上预算的有效控制和科学分析,更谈不上建立预算的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等。

综合以上各种情况,使得预算流于形式,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也就失去了编制预算的意义,再加上管理和宣传不到位,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和分析,使得整个医院经济运行比较盲目,不利于既定目标的完成。由于预算是医院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所以医院管理层必须有一个整体的、科学的预算管理概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工作目标。

2、成立预算管理机构,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

科学的预算管理会打破医院现存的利益圈子,对医院的传统观念、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产生根本性冲击,所以需要医院管理层在深刻认识医院全面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下定决心,同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来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医院首先要建立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来组织全面预算的实施。这一组织由院长、财务处长以及各职能科室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人。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医院总体预算负责,各科科主任对本科室预算负责。预算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机构,全面负责医院预算的编制、下达,预算调整及预算考评工作,其主要职能如下:

(1)根据医院年度发展总体计划和经营目标,结合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将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到各科室、各部门。从最基层科室开始编制年度初步预算 。

(2)根据各科室、部门的年度初步预算汇总制定医院总体预算,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履行相应批准程序,报院职代会讨论。

(3)制订预算执行的奖惩措施,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兑现奖惩政策。

3、认真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结合医院年度发展总体计划和经营目标是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

预算管理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分析与考核三个主要环节。其中预算编制是第一环节,预算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预算的管理。正确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是编制本年度预算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编制医院年度预算前必须对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检查各项收支额、收支标准的执行情况,找出影响本期收支的各项因素,总结财务管理中的缺点和不足,为安排好本年度预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医院年度发展总体计划和经营目标是预算的基础,因此,结合医院总体计划是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结合医院总体计划的预算编制方法是最真实具体的,有最充分的客观依据,避免了传统预算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是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

4、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

预算执行部门、审计监察部门和财务部门是医院预算管理的重要部门,审计监察部门发挥其独有的审计监督职能是严肃医院预算执行与控制的强大保障。审计监察部门根据已经审定的预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审计监督内容包括预算执行的进度、各部门是否按预算项目执行、是否存在实际支出超出预算的情况以及重大项目支出是否有审批手续等。如发现预算执行出现偏差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反映医院经营过程中遇到或出现的问题,并将情况反馈到院领导和各科室。

5、奖罚分明是落实考核与评价预算的最有效措施

医院预算经过编制、执行与控制之后,分析评价与考核将是预算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预算执行结果的一种确认,医院的预算与实际执行的结果总有一定的差异,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记录和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系统,将实际数与预算数相比较,借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对预算与执行发生较大偏差的情况必须认真分析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预算执行的自觉性。对执行控制效果好的予以肯定并奖励,对执行控制效果差的适当给予处罚。奖罚可以与日常的奖金分配工作相结合,使预算执行控制结果体现在成本控制结果,即奖金分配的最终结果上,从而实现了落实评价与考核预算的奖惩措施。

总之,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医院对未来进行规划的有效措施,强化预算管理对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医院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不断摸索、创新,使医院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充分发挥其对医院综合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医改2009―2011年重点推进的五项改革之一。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新医院财务制度也提出“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既是适应行业监管的要求,也是满足内部发展的需要。

一、新财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要求

(一)预算内涵明确化

新财务制度指出“预算是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目标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并特别规定“医院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这一方面有利于医院统筹安排各项资金,保证资金来源的完全性,防止存在管控外资金;另一方面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促进医院规范运营。

(二)预算管理办法完善化

原财务制度中规定: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根据目前医院资金来源实际情况和医改方案指向,新财务制度中将政府对医院的预算管理方式改为“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即为“财政预算+成本控制”。也就是“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一律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医院经常性业务实行规范的成本核算,政府通过对医院业务成本的控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为医院基本医疗业务同医疗保险基金的结算和政府补偿提供基础”,从而完善预算管理办法,明确划分各方责任与权利,实行医院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预算管理要求精细化

原财务制度对预算编制方法的原则、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和调整等进行了简单阐述。新财务制度在明确医院预算管理总体办法的基础上,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对医院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明确了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医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

新财务制度明确预算管理不仅是原则上的规定,而且是具体、精细化的要求。预算管理的范畴进一步扩大,从原来的部门行为转变为医院整体的全面预算行为,从原来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延伸到决算、分析和考核,预算体系更趋于完整,反映问题更加全面。

二、新财务制度下全面预算管理的难点

(一)预算编制不符合实际

1.数据采集不准确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编制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将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若预算编制数据来源不准确,取数过程随意性较大、数据分析技术不科学,编制出来的预算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预算调整则会屡屡发生,势必浪费人力物力,降低工作效率。

2.缺乏各部门广泛参与

预算编制缺乏各归口部门和临床科室负责人的广泛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全部交给财务部门,其他部门往往只是对财务部门所提交的具体结果进行确认,直至预算正式公布时才获得相关信息。预算无法准确反映医院真实情况,导致编制出来的预算脱离实际、可操作性较差。

(二)预算审批不规范

预算是关系到医院各个部门科室的重大事项,若其审批仅由一两个人拍板决定,势必会考虑不周全,实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缺乏约束力和严肃性。

(三)预算执行不严肃

1.预算监控力度不够

预算指标虽已下达到各个预算执行部门,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专门人员或专门部门负责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各个科室部门负责人仅着重于预算编制,执行时随意性大,使得预算执行不到位。

2.执行预算的内在动力不足

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预算常常是上下级的垂直命令与控制,执行科室很难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因此常常把预算当成负担,在执行上缺乏内在动力。

(四)预算调整力度把握不准

预算调整时找不到预算“刚性”和“柔性”的平衡点,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于强调预算的刚性,“突破预算”现象时有发生;要么过于强调预算的柔性,随意调整预算内容和标准,从而导致预算丧失了约束和控制的基本功能。

(五)预算分析不及时

预算分析不及时,造成预算反馈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较差,使得信息不对称,医院管理层无法及时掌握各科室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更无法为下年度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依据。预算差异的分析与控制不足,使医院难以动态、及时地适应运营过程中的政策调整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难以根据变化的形式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六)预算考核不合理

1.考评指标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不强

只重视业务收支指标的考核而忽视体现医院战略目标的非业务收支指标的考核,如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病床使用率等;只重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而忽略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考核,并且业务收支指标考核中一般只注重费用的节约和收入的增长,致使有些部门为了节约费用,削减一些必要的开支,这不利于医院运营活动的开展和医院整体价值的增加。

2.奖惩制度不完善,预算考核流于形式

一是奖惩制度过于宽泛和笼统,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二是预算考核结果没有与工资挂钩,或虽与工资挂钩但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效果不明显;三是奖励容易,处罚难,奖惩不到位,使得预算考核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了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新财务制度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应对

(一)预算编制统筹兼顾,全面驾驭

1.预算编制需各部门共同参与

预算的编制应由财务部门牵头,医务部门密切配合,各科室负责人共同参与完成。这确保了预算数据来源的实效性和全面性。各个科室和部门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结合医院实际,共同编制切实可行的业务计划。医务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协调和督促各科室完成业务计划编制,为预算编制做准备。财务部门根据业务计划统筹兼顾,编制收支预算。

2.预算编制考虑的因素

(1)全面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

医院要充分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就必须全面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这是新财务制度在预算编制中对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运用作出的新要求,区别于旧制度下规定的“参考”。全面分析包括分析医院整体的收入支出的预算达标情况,各个归口部门的支出预算完成情况,预算超额及未完成的原因,是否有国家政策调整或医院发展规划调整,另外还要考虑不符因素是否会在当年发生。

(2)计划年度内国家有关政策对医院收支的影响

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关政府部门陆续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预算编制时尤其要考虑计划年度内国家有关政策对医院收支有何影响。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增设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以及取消药品加成对收入的影响,增加工资补贴对支出的影响等。

(3)事业发展计划对医院收支的要求

随着公立医院不断深化改革,面对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医院要以优质、高效、低耗的服务赢得医疗市场份额,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这就要求医院必须谋求自身事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事业发展计划对医院收支的要求成为预算编制时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新增病床、新进大型医疗设备、将进行的大型修缮和基建项目等对资金的需求和对收支的影响。

(4)基本数字的核实情况

基本数字是否准确直接导致预算编制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如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人数、临时工人数、门(急)诊人次、床位编制和实有病床数,固定资产设备价值,计划年度政策性增支因素的标准或定额等。这些基本数字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收支预算的编制结果。

总之,医院应在科学预测各种内外因素对医院收支影响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编制年度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全面反映医院财务状况。

(二)预算审批集体决策,程序规范

预算是关系到医院运营发展的重大事项,必须集体决策。新财务制度对预算审批流程要求进一步细化,突出预算审批集体决策,明确医院编制预算要经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审批与执行、执行与考核等业务不相容岗位应分离,形成内部牵制,确保预算的实效性,避免形式化。由于预算经医院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上报主管部门,在医院管理层面就应对医院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稳妥性等进行认真讨论审查,有力地维护医院预算的严肃性和执行的约束力。

(三)预算执行严格到位,责任明确

预算执行贯穿于整个预算年度的始终,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如果不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的预算没有任何意义,医院收支活动就具有盲目性,就会影响医院的平稳发展。

医院执行严格到位的一项重要保证就是责任明确。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已批复的预算,设专人监督、统计预算执行情况,可利用专门的预算管理软件进行此项工作。每笔报销不仅将预算逐级分解,指标下达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末级科室,每月或每季度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情况的分析及对比,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相关部门也应配备至少一名兼职预算管理员,协助部门领导管理本部门预算,包括记录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超支或减支原因,随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另外,审计、监察部门有权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四)预算调整刚柔并举,适度合规

预算调整本着加强财务管理,更加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把握“财政部门核定的财政补助等资金预算及其他项目预算执行中一般不予调整,如遇特殊情况须经批准后方可调整”的原则,关键在于刚柔并举,适度合规。对于由国家实施重大政策措施和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发生变化以及事业计划和收支标准调整,且对经批复的预算发生较大影响的,医院按法定程序调整预算。

(五)决算编报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医院按照主管局和财政部门决算编制要求编制决算,遵循统一编制口径,完成决算前全部清理工作,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手续完备、内容完整、报送及时。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整盘反映,其关键在于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医院资金资产运营情况和财务收支结果。

(六)预算分析考核及时准确,公平合理

加强预算分析和考核,预算管理才有实际意义。医院由专职部门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成立绩效考核小组,依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对科室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结果、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业务工作效率、资金使用情况,资金使用效益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各级责任人和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作为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做到奖惩分明、公平合理。

综上,全面预算管理是全部门、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的动态管理。具体管理过程中,既要全面,又要灵活;既要统一,又要保证重点;既要量入为出,又要留有余地,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有效运用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印发《医院财务制度》的通知(财社[2010]306号)[S].2010.

篇7

(一)现行体制。高等学校预算体制是处理校级和二级单位以及基层单位之间财务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是高等学校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环节。我国高等学校目前所实行的预算体制有两种,“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为模式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前者是指学校在统一的财经政策和规章制度下,制定统一的财务收支计划,由学校负责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调整及评价进行集中管理;后者是指在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权责关系和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给予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一定的预算管理权利,实行学校与各级单位的分级管理。

1、“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的特点和作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要求高校内部只设一级财务部门,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事务,集中管理学校的所有经费,在一级财务部门之外不设同级财务机构,学校所有财务收支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校内各院系没有任何财权,也没有制定院系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及实施办法的权力。

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财务处的管理权限有:(1)负责制定学校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报学校财经工作委员会批准后执行。(2)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事项,对学校的各项财务事务集中处理。(3)负责对学校的各项收入进行分配,并监督各院系分配的经费按照学校的财务政策和规章制度使用。(4)负责对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集中核算。学校财务处负责对学校的财务收支提供集中核算,对整个学校的收入规模和支出水平进行核算。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体制下,学校内部各院系不设立财务机构,不作为学校内部的独立核算单位,只是作为学校内部的支出报账单位,享有有限的财权。

这种财务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是:(1)可以集中学校有限的财力,完成学校各项教学科研任务;(2)有利于学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控制,保证学校预算能顺利实施;(3)保证学校的发展不会偏离方向。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特点和作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优势在于:在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实行了院系分级管理,较好的解决了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在学校教育总经费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促使院系管好经费、合理使用,有利于调动院系的积极性。

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也只设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部门,但赋予了各院系一定的财权,也会在规模较大的院系设立二级财务机构,院系自行管理其创收经费的财务收支,对学校分配给其分管的经费自行安排使用。学校财务处负责制定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和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负责学校总经费的核算,控制监督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按学校的财务政策和财务制度使用,保证院系的经费实施办法不违反国家的财务政策。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高校现行的这两种预算体制都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刘启胜、刘谨认为高校的现行体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的矛盾,并从:(1)学校过分强调财务集权限制了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2)预算只是学校推行实施的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不合理,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同和参与;(3)机构设置不合理,校内部门各自为政,只重视部门利益,忽视学校整体利益;(4)忽视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不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权责利不能有效结合,影响财务目标的实现,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二)高校预算执行原则。在高校预算执行原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从收集的相关文献上看,有些学者已经对这个领域进行了关注和研究。比如,王宏堂认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必须具备控制性;唐蓉则认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应该具备严肃性、有效性;陈军认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应该具备严肃性、权威性特点。

二、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监督现状

(一)高校预算执行的内容。高校预算执行实际上是对高校预算编制的具体实施,但不同的学者对预算执行的内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韩索民将高校预算执行的内容划分为:1、指标管理;2、追加预算;3、调整预算三项。伍吉东将高校预算执行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他认为高校预算执行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落实教育收费政策,支持学校经济和教学健康发展;制定学校收入和支出的制度和办法;督促学校各收入征收单位及时完成收入和交款任务;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季度用款计划,合理调度、拨付预算资金,监督各用款单位用好预算资金,节约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校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将收费收入和各种预算外收入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必须严格执行则经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和改变资金用途,以免遭受财政和审计部门处罚而使学校资金受损;编报、汇总分期的预算收支执行数字,分析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定期向学校教代会、学校领导、总会计师、理财领导小组和学校上级财政主管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议。

(二)高校预算执行存在的缺陷。目前,高校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张东军认为主要表现为预算执行的不规范性及预算调整的随意性。预算下达后,对预算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没能做出具体的跟踪、分析、并编制预算调节表。预算调整时缺乏民主性,也没有建立一套真正的自上而下、严密且层层控制、层层畅通的监督机制。归纳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的缺陷,可具体分为:

1、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较大。实际中很多高校或各学院(部门)缺乏对预算年度各预算指标的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仍然按照“基数+增长”的预算方法确定预算数,等到预算资金到位,各预算部门实际预算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产生差异时,就会出现人为改变预算或频繁申请增加预算的情况。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明确了各预算执行监督环节的责任,但却有章不依,随意更改预算,使得预算形同虚设。这种预算混乱的局面,必然导致各学院(部门)预算资金分配不科学,一些急需预算资金的部门可能拿不到足额的预算资金,而从预算分配中受益取得富余资金的部门又滥用预算资金,导致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低下。

2、学校没有建立统一的、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随着高校预算收入的多元化,高校也在提高服务收入的比例,各学院(部门)利用这种机会依靠学校资产、品牌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办各种形式的学历、学位班,收取一定的费用,开立各种户头,违反了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政策。对二级学院(部门)可以设立账户的学校,对这部分服务性收入也没有纳入学校的统一预算管理,导致学校整体预算与二级学院预算之间的脱节。

3、缺乏预算执行中的行政问责制度。对已建立统一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的高校,预算管理中都明确了预算执行中各环节的责任和义务。之所以会出现预算编制是一回事,预算执行是另一回事,预算结果与预算差距巨大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和惩罚措施。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随意开支,一旦超支立即申请增加预算,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对随意增加预算的学院(部门)学校很少对其展开调查,追究责任,而追加预算一旦申请获得通过,便激励了这种行为的发生,同时也使得其他部门纷纷效仿,使整个预算执行陷入混乱。

4、预算控制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事前,由于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的滞后,根本不可能进行事前控制。高校预算核算年度为每年1~12月份,但高校通常在3、4月份才开始进行预算编制,到5月份上级部门的预算批复才下达,等到预算指标分配到各院系时已接近第三季度了,成了实质上的事后预算;事中,通常没有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使得预算控制无章可循;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详细,与同行业的比较不够,导致对以后年度的指导性不强。这样的一种控制过程,既无法为预算执行中的偏差提供有益指导,又无法找到整个预算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改进意见,造成了预算控制的失效。

(三)预算监督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的高校预算经批复后,在执行中却出现偏离预算的情况。有的变更经费使用用途、有的随意增减项目、有的对专用款项缺乏统一的管理;尤其是对预算下达后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跟踪和分析,使预算运行情况成为盲点,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三、加强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监督

(一)预算执行有效性环境条件分析。有学者认为,高校预算执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必须在一定的管理环境条件下运行,为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完善高校预算运行环境条件。陆敏提出建立预算执行有效性的九个条件:(1)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2)人人参与预算的运作体系建立和完善;(3)适当的会计制度;(4)健全的组织构架;(5)切合实际的期望;(6)充分的意见沟通;(7)注重时效;(8)弹性原则的适当运用;(9)预算编成的与传达的有效性。刘谨也提出了高校预算执行中环境条件有待改善的四个方面:(1)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2)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3)高校财务运行机制不健全;(4)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加强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力度。张国英认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实行全面审计。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可以促使学校预算部门全面了解、掌握学校财务状况,监督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

陈晖认为努力搞好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对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有利于加强财经纪律,规范财务行为,保证预算的执行;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宏观管理;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达到审计目的。并且提出了以“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为指导思想;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正确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正确运用审计结果,写好审计报告;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五点建议。

(三)做好预算执行中的及时调整

1、预算调整的必要性。因为高校预算是年度财务计划,其运行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计划和实际执行之间会出现差异,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实际上,它是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偏离预算编制目的而做的一种补救行为,因此,它在预算执行中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2、预算调整的规范性。预算调整只能是必要的微调,而不是经常性的大幅度调整。否则,编制预算就失去了应有的财务管理作用,甚至导致学校财务收支处于无序运行状态。王小兰认为对预算的调整,应当做到调整制度化,这也是完善学校预算监督管理体制,依法治校的重要环节。

(四)建立与预算执行监督相匹配的预算评价、奖惩制度。阮丽芬认为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是预算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预算执行结果必须与奖惩制度挂钩,这是预算管理制度是否执行的重要标志。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5F234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相继,内部控制建设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控制,控制的对象是单位内部的全部经济活动。预算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的控制方法,是衔接所有经济活动的纽带,同时预算管理又是高校的一项经济活动,是《预算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的高校财务管理方法。高校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重点梳理,建立关键的控制措施。

一、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高校作为财政预算拨款单位及政府教育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其预算是教育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由高校财务部门按照财政总预算要求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编制。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校预算编制程序采用“两上两下”的方式,高校财务部门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高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上报主管部门,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高校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这种预算管理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控制方法,对高校来说是一种外部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及资金需求的增加,高校也在尝试内部预算管理的控制方法。财务部门根据批复的预算,按照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预算数,一般运用大切块的模式,以上年度的预算实际完成数据为基数,采用“基数+增量”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平衡调整,形成内部预算,经高校决策层审定批准后执行,预算执行过程中控制及执行情况的分析均由财务部门完成。因为预算批复时间已到当年三月,内部预算编制时间仓促,这种预算管理方法一方面造成年初没有内部预算,一方面造成预算内容不全不细,预算金额与实际资金需求差距较大,从而造成预算约束力较弱,执行过程中频繁调整预算等现象。同时因为预算管理中没有执行进度控制程序、绩效评价程序及监督考核程序,极易造成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年底突击花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提供服务效果不好等问题。

二、内部控制对高校预算管理的要求

内部控制更加强调单位的自主管理,是一种内部管理机制。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则要求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全部人员参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要对经济活动涉及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及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进行全面、全过程的控制。内部控制的制衡性原则要求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要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核心业务,是内部控制重要性原则要求应当重点关注的经济活动,预算的编制、批复、执行、决算及评价等每一个过程都是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同时预算管理作为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方法,预算管理流程涉及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各项经济业务和事项。因此,高校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流程梳理及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要贯彻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制衡性原则,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控制方法,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环境下高校预算管理的改进

高校应当借助内部控制建设的契机,结合《预算法》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要求,对预算管理流程设定、预算整体规划、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控制、决算分析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通过规范的预算管理控制来促进高校其他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一)在预算管理流程设定方面

首先,在机构设置上,根据内部控制建设的需要及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应当设立一个独立的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高校的内部管理,具体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事业发展目标的制定;二是经济活动业务流程的梳理、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及控制程序的制定和修订、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考核;三是预算的整体规划和协调、预算的编制和调整、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预算绩效目标的制定和评价。其次,在职责分配上,高校的最高决策层负责预算的审定和批准,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如前文所述,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执行控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编制,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执行情况分析,并为其它相关部门提供预算管理所需基础资料。最后,在流程设定上,预算编制环节要设定至少“两上两下”的编制方法及每次上下都要通过协调会议的机制,预算调整要有协调会议制度及审定批准程序,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及考核要定期进行。

(二)在预算整体规划方面

首先,预算要以高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目标为根据,最好能制定三到五年的中长期滚动预算,每年依据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及滚动预算编制本年度预算,同时再编制下一个三到五年的中长期滚动预算。重大项目要经过校内外专家及最高决策层的严格论证才能立项,中小型项目也要进行内部评审,符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目标的项目才能纳入预算范围。其次,要依据各项收入及支出的标准来编制预算,上级部门有标准的要按要求执行,比如学费收费标准、工资支出标准、奖助学金支出标准、差旅费支出标准等,没有具体标准的高校要根据相关政策制定合理合规的标准。再次,预算内容既要全面化又要精细化,收入预算既要包含财政拨款收入、学费住宿费收入,也要包含科研收入、经营收入等内容,支出预算既要包含保持学校运行的各种基本支出,也要包含基建项目支出、增加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债务支出等内容。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编制的预算包含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业务预算是本部门根据高校总体目标开展的各项具体业务及要达到的目标,财务预算是根据业务预算制定的资金需求计划。业务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基础,财务预算是业务预算的支撑,业务预算要保证全面精细,财务预算才能做到全面精细。最后,在预算编制时间上,最好能在年度结束前两到三个月着手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先进行预算编制所需基础资料的收集及本年度执行情况的预测,再根据基础资料及预测完成情况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年末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就可进行审定批准程序,确保年初开始就有可以执行控制的预算。

(三)在预算编制方法方面

首先,财政拨款收入要按照资金用途编制支出预算,专项资金收入只能用于专项支出,公共用途资金收入按允许的支出范围编制支出预算。其次,不同业务要根据业务性质运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学费收入、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工资支出等可以用数量增减变动法,学费收入、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减变动及学费标准、奖助学金标准来预算,工资支出根据教职工人数的增减变动、职称职务人数变动及工资标准来预算。保持学校运行的水、电、气、办公用品等基本支出可以用价格增减变动法,即保持数量稳定、只考虑价格的变动因素。一年内可以完成的小型维修项目、资产增加预算使用零基预算法。基建项目、跨年度的项目要按实施周期编制滚动预算,并按工程进度编制进度预算。

(四)在预算执行控制方面

首先,各职能部门要按批准的预算执行,财务部门要严格进行控制,预算调整经过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次,财务部门在预算控制过程中应按授权审批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发票管理办法等进行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审查,并依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结算制度进行资金管控。最后,要以现行的会计核算系统为基础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系统中已有按预算项目核算的控制功能,不足点是需要专人增加预算项目并按项目预算金额手动输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要解决现行会计核算系统的不足点,实现预算数据直接导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一方面要增加按部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汇总分析的功能及直接给各职能部门推送预算执行情况的功能,直至扩展到按高校各种基础资料进行预算编制的功能及高校所有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功能。

(五)在决算分析评价方面

首先,综合管理部门应根据内部控制及预算管理的要求制定预算绩效评价标准、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其次,财务部门应定期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年底编制决算报告;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定期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重点是预算执行进度分析及全年完成情况预测,年底编制全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重点是分析预算差异原因。最后,综合管理部门要根据评价标准及考核标准进行预算绩效评价及考核,依据评价及考核结果按奖惩制度对部门或个人进行奖励或惩罚。

四、结束语

在对预算管理改进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对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经济活动的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实施,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财会[2012]2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2012.11.29.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62.

篇9

一、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行政单位预算是计划年度内各项业务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是行政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预算管理是将行政单位的发展目标整合为一个目标体系,通过预算,行政单位战略、年度工作任务计划都可以得到具体落实,各部门、各科室对业务目标达到统一的认识,并与行政单位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通过预算,将行政单位管理高层的管理意图传递到各职能部门、科室和全体员工,促进部门或科室目标的落实,保证了行政单位年度业务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了行政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避免盲目性、防范业务风险

行政单位预算贯穿于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全过程,是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严格的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全面反映了行政单位各项财务收支状况,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可以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根据预算与实际的偏差能随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措施,纠正不良偏差,防范行政单位业务风险。

(三)有利于提高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保证行政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有效地实施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最关键是要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支出进行细化和规范,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使支出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因此,加强对行政单位预算的管理和控制能够提高单位资金的利用率,确保行政单位资金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有效地推动行政单位的预算执行水平。

(四)为行政单位的业绩考核评价、部门考核提供参考依据

预算可以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预算一旦经过全单位各部门充分酝酿、讨论、起草、修改,就可以确立为行政单位内部各部门、科室、员工行动的目标和考核的经济责任。预算作为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行为标准,使各项活动的实际执行有章可循。预算标准可以作为行政单位各部门责任考核的依据。经过分解落实的预算规划目标能与部门、责任人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成为奖勤罚懒、评估优劣的准绳。

二、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健全

单位领导作为预算管理的决策者,他的重视与否,对单位预算管理的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可在基层单位的预算管理过程中,领导不重视财务,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与单位的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不重视或不够重视预算管理;不设置预算组织机构或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不高。认为预算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他业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不重视预算编制过程,只重视预算编制的结果;不重视预算执行和预算绩效管理。

(二)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单位财务人员多是从其他岗位调剂过来,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学习,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人。而这些老前辈自己大多也是没经过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学习,他们专业知识欠缺、思想观念陈旧,很难适应新会计制度要求,预算管理的理念更不可能靠这些人去传承和发扬。

(三)预算编制存在多方面缺陷

1.预算编制过程短、时间紧,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编制,通常从预算年度第一季度初开始,第一季度末结束,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预算编制的“两上两下”整个过程就结束了。整个编制过程太短、时间太紧,而且目前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基本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参与度极低。财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很好地核实单位的基础数据,掌握行政单位的战略目标和预算年度工作任务,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影响预算期收支的有关信息,准确理解当年预算编制的要求。

2.缺少获取信息的平台。信息质量,决定预算编制质量。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的部门多,需要的信息量大,涉及行政单位本期和长期战略目标的规划。预算编制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全面、高质,单位的人员情况,资产占有使用情况,横向涵盖单位各个业务支出情况,纵向的历史支出水平以及未来的工作构想。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缺少这样一个信息平台,收集、筛选、更新行政单位各部门的各种信息。缺少信息的预算只能闭门造车、缘木求鱼,不具有科学性和可执行性。

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近几年预算体制改革,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行政单位仍实行“基数法”,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情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而习惯地以过去的基数为基础,支出层层切块、分配,层层留机动,其结果是预算往往不切实际,难以执行。

(四)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在行政单位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指标分解不严谨,没有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预算指标分解不能做到围绕单位的战略目标和行政任务或者虽然围绕着单位的行政任务,却没有提出管理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没有使组织的全体成员认识到这一年应该花什么钱,花多少钱,按什么原则去花,怎样做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预算执行审批环节,行政管理代替预算管理,审批程序混乱。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支出控制不严,存在前半年观望不敢花钱,后半年“突击花钱”、“必须花完”,没有项目凑项目,支不出去调剂到别处支出,支出随意、浪费现象严重。预算执行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预算执行结果好坏一个样,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不能充分客观地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五)缺乏必要的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目标管理是源头管理,是绩效执行和考评的依据。抓住源头,确立目标,将单位或组织的整体目标做好分解细化,科学地制定绩效指标体系。绩效导向管理是方向指引,是资金运行和预算管理效益最大化的方向。确定方向,贯穿始终,将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责任追究管理是责任履行情况评价的依据。目标对比、绩效问责,对无绩效或低绩效部门,进行责任追究。但就目前来看,多数的行政单位在实际预算绩效管理中,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目标指标体系,或建立了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却只注重形式,没有实际意义。导致没有及时对预算的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很多单位在这一环节只是走一过场和形式,可操作性不强,且不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一些行政单位对自身资金利用率以及实际预算支出情况和资金流向是否合理都没有加强重视,这样就造成预算约束力的弱化,也使预算管理利用率较低。责任追究在很多单位实际操作中,更是不痛不痒,奖励优秀、不罚落后,一团和气,没有达到责任追究管理的目的。

三、科学规范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观念,建立健全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要想使预算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强调全员的预算管理意识,改变领导及管理者们的观念。这就需要相关业务部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更新知识、改变观念,使行政单位内部从领导到基层职工对预算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思想上接受,行动上配合,积极参与其中。

基层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绩效考核等事宜。

建立预算执行责任机制,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通报并全面掌握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在绩效执行管理中建立绩效动态监控和纠偏机制。

(二)提高人员素质

对于从其他岗位调剂过来的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经过教育培训仍不能胜任财务工作的人员,建议调剂到别的岗位。把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从别的岗位调剂到财务岗位,以提高财务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预算编制缺陷的改进

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做好预算编制准备工作。预算编制时间应从上一年的第四季度开始,预算编制年度的第一季度结束,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做好预算准备工作。核实单位的基础数据,即人员情况和资产情况;掌握预算年度内单位的战略目标和行政任务;正确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对上年度预算编制及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掌握财务收支和财务活动的规律,总结财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本年度增收结支措施,为安排好本年度预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就是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在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行政单位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信息平台,各部门将经过合理筛选、核对、整合的有用信息上传,包括政策战略、工作任务、预算编制要求,人员、资产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在这个系统都可信手拈来,指导本年度预算编制工作。财务部门通过信息系统,在汇总、审核各部门提交的预算草案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综合考虑。

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行政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并对这些预算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以达到行政单位预算控制的目的。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采用综合的方法编制年度预算,既要考虑到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又要科学的测算计划年度内各项工作对本单位的影响程度,统筹安排预算,既解决了单纯采用“零基预算法”工作量大、费用相对较高的问题,又解决了采用“增量预算法”不考虑已经发生的收支是否合理的弊端,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

(四)加强预算执行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在预算执行中,应建立科学的预算指标分解体系,行政单位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在预算执行中,应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开支,严肃预算执行审批制度。业务部门应当根据已批复的预算指标提出申请,不得超出可用指标额度,必须将指标额度、支出事项和执行申请一一对应。预算执行申请提出后,应当由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审核,并按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业务部门才能办理业务事项以及后续的报销事宜。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要求各预算执行部门定期报告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及结果。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预算管理部门应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并全面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指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重大差异做出解释,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对照已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施考评。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预算委员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预算审计,实施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五)加强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只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明确机构、人员的责任义务,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机构运行良好,才是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绩效目标管理中引入审核淘汰机制,强化事前预期绩效审核评估,使其建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的绩效指标体系和制度,根据单位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不断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抓好源头管理。在绩效导向管理中,建立有效的动态监控和纠偏机制,做到全程跟踪,建立预警机制,及时记录执行情况并通报。对绩效目标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跟踪监控,并根据监控目标实现程度,及时纠偏,保证绩效管理正常运行,不偏离轨道。通过对总体目标的细化分解,做到始终保持目标一致。在绩效追责管理中,建立评价奖罚机制,根据绩效执行结果,奖勤罚懒,追究责任。在绩效考评管理中完善绩效结果反馈应用机制,并抱着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逐步建立评价结果公开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反馈给预算执行具体部门,要求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支出成本,增强支出责任,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优化资源配置。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女子监狱)

参考文献

篇10

前言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诞生的,里面蕴含着高校内部的财务状况和学校的具体收支情况,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内部会计报表相对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具有针对性强及灵活性大等特点,对提升会计管理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该报表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满足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需求。

一、高校内部会计报表设计原则

(一)相关性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中主要是显示高校内部的会计信息,各项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对确保高校内部会计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对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确保高校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重要性

高校内部的会计报表主要是反应高校内部主要的会计信息,而不是显示出所有的会计信息,在进行重要会计信息选择时,主要依据会计信息的性质而决定,进而明确内部会计报表的重要内容。

(三)简明性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具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等特点,通过会计报表的记载,能使会计人员合理梳理会计指标及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各项财务指标的设置不应过于复杂,应该选择利于决策者决策的信息,强化决策者的理解能力及使用效果。

(四)灵活性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各项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时间、种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计管理部门的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及高校的经济业务开展变化情况自行进行调整,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可靠及专业化较强的信息,确保各项信息使用的合理性。

二、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构成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规定,高校内部的财务报表主要是由会计报表及其相关附注构成,所涉及到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及收入支出表构成。另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自行去编制银行贷款表、收入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等方面的报表。高校内部的各项会计报表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可以根据管理者的实际使用需求和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自行去进行报表内部的调节和整理,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管理工作的重难点需要,业务量的多少及重要性进行年报、季报及月报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1]。

三、高校内部会计报表设计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设计方法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变了传统的高校会计管理制度,创新了会计管理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国际通用做法,将原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支出及收入类的要素剔除掉,对会计报表进行了重新的编制,将“负债+净资产=资产”作为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高校会计管理效果,更好的反应高校内部财务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内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将其作为高校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将编制内容、格式、指标等作为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内容,确保编制出来的内容能够与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保持一致性,以便充分发挥资产负债表的重要作用[2]。

(二)收入支出表设计方法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出台后,改变了传统的“事业支出”科目的具体应用方法,将该科目拆分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及教育事业支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收入支出表中对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的反应了这几方面的内容,由于收入支出表的设计方法发生改变,导致里面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收入明细表设计方法

高校的收入明细表主要是反应高校内部各项收入来源的反应及展现,需要以月为期限进行编制,能够通过明细表明确高校内部的具体收支情况,

(四)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设计方法

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是高校收入明细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年末,能够集中反映在一个会计年度内高校财政补贴的收入、支出、结余及结转情况,通过查看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的过程,能够明确高校具体的财政补贴情况,给人以清晰明了的感觉。

(五)事业支出明细表设计方法

高校内部的事业支出明细表主要是以月的形式对高校每个月的支出情况进行记录的过程,报表中详细的记录了高校各项办学经费的支出情况,主要包括高校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情况,记录了每项支出的具体钱数,清晰的了解到每项支出占有的具体比例。通过查看报表能够明确高校办学经费的具体使用项目及学校办学的发展方向。

(六)预算执行情况表设计方法

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表以每月或者每季的频率进行计算及编制的预算执行表,表中展现出了高校内部各项预算具体的执行方法,管理者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表内部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及时掌握高校内部各项预算执行情况,了解到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对数据进行及时分析,能够明确高校各项预算资金的具体执行情况。通常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表主要保罗院级预算执行情况表、校级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项目执行情况表等。预算执行情况表中显示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及其所属部门、项目代码、本年预算数、本月支出数、累积支出及余额等项目,详细的反应了高校的具体预算执行情况,表格具有清晰明了特点,涉及到的项目较多,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该项报表编制时,具有细心和耐心[3]。

四、结论

高校的会计报表是高校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表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会计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能够清晰的反映出高校具体的会计情况,清晰的显示出了报表编制的具体情况。高校的财务工作是学校内部核心的部门,掌握着高校的经济命脉,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创新及探索,认真贯彻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要求。高校的领导者需要意识到会计报表编制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中,对促进会计报表编制体系的创新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