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5: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方研究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水平、科研能力、基地建设是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3个重要因素。教学研究型高校,一般来说,它的导师虽然不乏佼佼者,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稍逊;其科研整体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还有些欠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普遍不大,对研究生的基地建设投入不够,使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学校科研师资和条件建设等诸多因素,将培养目标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一定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才能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进而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锻炼机会,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
教学研究型高校并没有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是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实用性,以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对于致力于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而言,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失去了正确的培养方向,培养对象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困难,大学也就失去了办学的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下滑及其原因
近年来,研究生就业不仅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成为部分地区、高校以及社会的突出问题。以前被用人单位争抢的研究生,今日为何遭到如此冷遇?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扩招导致的结果,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还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因而从人力资源角度考虑,研究生人才还属于稀缺产品,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就业难题。并且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57%,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研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是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但相比之下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的状况。要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最有效的是为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部分高校有一些实习基地或教学基地,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如何为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载体,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
三、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提供研究生教育载体,让学生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多动手、多思考,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由于学生有较多机会在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工与学的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得到加大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革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方面:
1.理论课程教学时间设置要具有一定弹性。以往的研究生理论教学往往集中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或第一学期,填鸭式的灌输理论知识。考试成为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的唯一工具,这种体制下,研究生往往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一知半解地完成了理论学习,然后投入到闭门造车的“科学研究”中,完成论文毕业。简单的课程教学时间的设置,使得理论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因此,要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将部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完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有效。
2.采用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基地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校聘任企业中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带头人作为学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分别指定导师,按校方的要求,共同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培养基地,由合作单位的兼职导师进行指导,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论文应该联系实际。要使论文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成果,成为检验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考核标准,有2种方式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一是企业拟定课题,有相关专业研究生以标书形式进行投标,中标者去该企业服务实习,完成课题的同时即完成学位论文;一是由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向或内容,由企业进行科学的评估后选择相应学生去企业完成课题。这两种方式均可实现双方的共赢,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将研究生教育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重点,努力探索面向基层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努力打造教育实践平台,实现高校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蔡克勇.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高等教育研究,1986,(4).
一、地域化主持人产生的必要(然)性
现已进入窄播时代,受众已不再是公众而是分众,再加之地方电视台与央视竞争上天然的劣势(政策、资金、技术及人才),地方卫视台只有走频道专业化的道路,如海南的旅游卫视,浙江主打文化台,湖北主打公益台,不一而足。但问题在于,专业化并不是神丹妙药,如果没有自身的原创内容,竞争力也是无从谈起的。
在市场营销中,在销售产品前得确定一个USP(UniqueSalesPromotion),即卖点。同样,对电视节目来说,也得要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卖点,才能把节目卖给受众,再将受众卖给广告主,形成节目发展的良性循环。套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越是地域的,越是全国的(世界的),也是最有竞争力的。
北师大影视系主任于丹曾与新闻集团的一个副总交谈,对方说如果国内的节目是大、小土豆的话,那么他们带来的将是香蕉、苹果。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受众的很多需求尚在潜意识中,等待有人去开掘。所以地方电视全可以“靠山吃山”,以先进的节目创制理念打造出独我的节目。
从我国现行政策来说,节目创制的活动范围是很大(方言化节目做新闻节目,也可做综艺节目,谈话节目),只要主持人在语言的使用把握好一个度,必然会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好的注角。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的奇葩也是举不胜举,它们组成了中国话语的大花园。虽然全国都在推行普通话,但非主流语言也不能人为地扼杀掉。正如对广东人来说,没有哪一种语言会比粤语更亲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央视、广东卫视在当地的收视窘境。
对于各省市电视台(特别是地面台)的受众来说,他们不希望它们办得像央视的堂弟似的,他们需要的是接近性,这种地域性的欣赏趣味里,对语言的需求也是不言而喻的。
地域性节目的产生与促进不可避免,而操持地方言语的地域化主持人正好成了特定区域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在主持人模式化现实中冲出的一条生机之路,也才有最大可能达到喻国明教授所说的不可替代性,导引出必看性。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②
二、地域化节目主持人的可行性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操持者所在地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作为流传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语言更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独一的标识性。
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工作者不能无视这一文化载体的存在,并为对她的传承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不是机械地理解《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第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将普通话奉为唯一用语。正如媒体近年来大力呼吁拯救湖南“女书”一样,有意识地存留和运用地方语言,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地域的常住居民一生中没离开过自己所在省、市,即便偶尔有国内游或出境游,他们最关注、感到最亲切的还是自己生活的物质、文化环境(即文化认同感)。因此,原汁原味的新闻、综艺节目会给人以“自己人”效应,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软性题材的强效传播。
地域化节目主持人正是充当了地域文化传播的使者,成为节目品牌的缔造者和名片。
我们看到,作为中国北方方言中独特一支的四川话在四川盆地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前几年风靡全国的渝剧《傻儿师长》系列、《山城棒棒军》等充分彰显了四川、重庆一带语言的异质性与活性。重庆电视台现在定期制作、播出的方言专题节目《雾都夜话》在当地收视率极高,这档节目用重庆话道家长里短,并张扬新风尚,用朴实的外壳展现原汁原味的新生活。
同样我们在北京电视台1998年3月5日开播的“元元说话”节目及后来的《第七日》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主持人的平民化视角,讲实话,说直话,说一针见血的话,说老百姓的心里话。③
三、地域化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地域化节目既然要成为省市电视一无二的名片,必然要办出档次、办出特色,而节目主持人就不仅仅是一个镜头前照本宣科的符号,而应是活生生的,具有良好综合能力的人。
1、首要的是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美国传播学者们对美国三大商业电视网(CBS、NBC、ABC)历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年龄考察得出结论:43岁被称为是主持人的“黄金年龄”——成熟、稳重、权威和男性魅力,容易赢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④这个判断是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同时,富有新闻工作经验的主持人有助于体现电台、电视台新闻的品格和特质。其实这都是在强调主持人的社会阅历。落实到地域化节目主持人,那就是:要有在当地较长时间的居留,深谙民众的普遍心理(如好恶、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这是得到认可的第一前提。
2、人文化
针对当前节目主持人的一式化,平板化,倡导用人文精神支撑的主持人显现荧屏实在是大势所趋,再加之地域化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是打“文化牌”,因而这一点也成为21世纪主持人的“新标高”之一(吴郁语)。
另一方面,地方电视台理应成为当地的主流媒体,既然是主流,不应是“沙漠中的布道者”,它期求的是相当的社会接触规模和人群覆盖密度。不能设想,一个不被市场所接受的、发行量和收视率极度萎缩的媒体可以称得上所谓的主流媒体。⑤
现实处境与前景展望在召唤人文化节目及其主持人。而有人文意识的主持人“一如既往地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存情态,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⑥正如喻国明在谈及做学问时所说的,“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⑦
试想想,以作学问的姿态去做节目,会做不好吗?
3、良好的职业素养
如果把地域化节目作为一个产品的话,那么其主持人就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和监工,也就是不只负责节目的生产过程,还要参与产品的质量监督。而要做到这一点,主持人必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专业化程度高。
现在粗制滥造的节目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因此主持人必须要有“精益求精”的勇气与志向,从选题的策划、实施,播出控制及反馈,都应有主持人的关照。只好这样,地域化节目的质量才有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
四、地域化节目主持人的主持类型
从实践中来说,地域化节目的类型可以多样化,如新闻节目、文艺节目和谈话节目等。
1、新闻类节目
以方言来主持新闻节目自有其特有的风味在里边,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节目都适于这种方式。相对而言,地方新闻联播或政治新闻都不宜用方言,因为它有碍于其严肃性。
社会新闻节目(专题)、娱乐新闻节目及对农村广播节目比较适于用方言来主持。现在,凤凰卫视《媒体大拼盘》节目主打即为社会、娱乐新闻,其中,有一节为“我来说新闻”,每天由不同省份的人以当地方言来播新闻标题,这既是增强受众主动性所在,又可通过语言这种方式来了解中华之博大文化。但基于凤凰卫视的广播全球性,在语言上不可能走得更远,不同的方言成了节目的装饰。对于如湖南卫视《乡村发现》,如果李兵用湖南话广播的话,这个节目的对象性显然会更强,老百姓也会觉得更亲切。
2、文艺类节目
以方言来表现地域文化是最贴切不过,正如用安徽话来做黄梅戏的专题,用苏州话来串讲苏州评弹,用四川话来讲三峡风情。但这对文艺节目的内容有一定要求,即主题为所在地的文化活动、动态及人物、成绩等。其实对于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艺样式,我们开掘得不够,如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梆子戏等等,电视媒体理应给予它们以传播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它,爱护它,并发扬它。
3、TALKSHOW
对电视主持人来说,声音是他(她)的思想的载体,其重要性超过了他的外型。白岩松认为:中国的主持人分为两个阵营:一曰司仪型,一曰思想型。后者在实现着对社会个性化的观察,大致经历了从记者到主持人再到评论员(思想型主持人)的过程。⑧地域化节目主持人是思想者,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他对问题或事件深遂的思考。就像那威在凤凰卫视作的个性化节目《说吧》一样,地域化节目主持人在脱口秀里可以找到充分发挥的舞台,他(她)凭借语言的利器独自说话,或者和嘉宾们说话,不断地把思想的火花通过口表述出来。在这样的谈话节目中,可以谈世间真情,可以谈国家大事,也可以谈社会热点。节目的内核在于能发他人不能发之言,发观众想发之言。
五、地域化节目需注意的问题
1、关于两个版本的制作
地域化节目虽然只在当地广播,但也不排除在卫视上播出,所以对制作版本有一定的要求,地方台可以在一月里选择一期制作成普通话版本,上星播出,主持人的解说配上普通话,对参与者的方言部分配上字幕。
2、语言的精炼
节目主持人在使用方言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审美的姿态来使用口头语言,严防语言的粗鄙化,要着力发掘老百姓生活中常用的、鲜活的语言,力求在使用上“与时俱进”,在反映群众现实生活上做到切近时代脉搏。
3、节目数量及播出时间
地域化节目不宜过多,对除社会新闻可作日播外,其他的如脱口秀和综艺节目可作周播或月播计。
在时间安排上,晚间七点十分左右播出为宜,因为其时正是换台高峰期,地域化节目的接近性优势可以夺取观众的注意力。
4、自产与他产
要制作质量上乘的地域化节目,电视台没有一个好的团体是不太可能的,以主持人为主导的制作队伍应挑起大梁,至少生产一年总播出节目的八成左右,其余二成可由社会制作机构(公司)操作。另外,地方电视台可与市、区(县)文化局(馆)等文化部门密切联系,让其报送选题,联合制作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综艺节目。
前面提到的北京电视台《第七日》节目主持人元元“从小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她特别喜欢北京,虽然空气脏了些。她没有去更大的电视台让更多观众知道她的想法。她享受跟老百姓的交流,愿意作个跟他们说说每周发生了些什么事的女孩子”⑨。其实对于大多数节目主持人来说,他们的大半生都是在一个城市里为老百姓服务,优秀的他们一不留神就成了某地的一张名片。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地域化节目的勃兴能够铸就金牌主持人,这无论对于主持人自己,还是对于地方电视台,这都该是多大的荣誉。
注释:
①于丹于2002年10月23日下午应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邀请所作讲座:《新闻类节目的采访与主持》)
②《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P69---72
③白谦诚、原默:《中国主持人20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P53
④任玉清:《从克郎凯特、拉瑟看中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P55
⑤喻国明:《中国媒介产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P9
⑥吴郁:《21世纪主持人的新标高》,《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P77
一、引言
“产业生态”(IndustrialEcology)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以一种较高层级的用以研究产业系统和自然系统互动关系的系统研究方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考察房地产经济理论不仅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且还有利于对房地产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系列性问题作本源性和趋势性的解剖分析。
二、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内涵
英国生态学家泰斯勒(A.C.Tansley,1935)首先定义生态:又称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
Lowenthal和Kastenberg(1998)借鉴生态学中的分析工具、原则和视角应用于产业系统分析,建立标准的产业生态模型研究该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产业生态理论的发展旨在提供一种新的理解产业系统对于环境影响的概念框架。
借鉴上述的理论,本文将房地产产业生态界定为:房地产交易主体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即房地产产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以及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
根据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定义,其内涵概括起来可以提炼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发展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二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房地产产业生态平衡也是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当由于外部性存在以及政府等干预导致房地产产业生态失衡时,房地产产业生态就会自我调节使房地产交易主体及其环境自动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三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房地产产业生态的自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外部的影响超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极限就会破坏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平衡。比如房地产过度炒作以及超过极限发展等都会导致房地产产业生态失衡,严重的房地产产业生态失衡则会危及到房地产产业发展的安全,最终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在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见图1)中,房地产交易主体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选择问题是其核心问题,而房地产产业生态环境是房地产交易主体活动所依赖的内外部条件。房地产交易主体应该是指房地产交易活动参与者,不仅仅是房地产产品交易的买卖双方,绝非仅限开发商和消费者;房地产交易主体既包括开发商、还包括中介机构、政府、银行、媒体等影响交易过程的所有主体。房地产产业生态环境,包括房地产产业生态外部环境和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内部制度环境。房地产产业生态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政治、法律、中介服务、信用、经济、文化等;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内部制度环境是指房地产交易主体的内部治理、监管机制等。
图1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
三、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动力机制
1.房地产产业生态竞合模型。先考虑房地产产业生态中两个主体,两个主体之间同时存在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结合考虑,并由此建立模型。两个主体之间竞争或合作,对某个主体的作用并非只是要么积极要么消极单一方面作用。竞争与合作都有可能刺激或者抑制其发展。用cij,hij分别表示j企业对i企业的相关影响系数,其中-
可求出该模型的不动点及稳定条件(见表1)。
1-c211+c21<0或1-c12N2+c12<0表示房地产产业生态中两个主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超过了主体间的有效合作,使得竞争对某一个主体过度抑制,最终导致某一主体消亡。1-c21N1+c21>0且1-c12N2+c12>0表示房地产产业生态主体的合作非常有效,虽然存在竞争,但两个主体能够产生互补的优势,并由此长期发展。
表1房地产产业生态竞争与合作模型的不动点及稳定条件
2.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模型。把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中所有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统一为两种相反的力量作用。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受这两种力量的影响,并且往往需要根据两种力量作用一段时间之后的情况来矫正下一阶段演化的方向。简化模型,只考虑一个变量对趋势的偏离和反馈时间的滞后根,据此延时方程的特点,建立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其中,x(t)表示推动和阻碍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各种力量合并后的力量,dx/dt表示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的速率,α是变动速率,τ表示时滞,F[x(t-τ)]表示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内生的控制关系,它由反馈信号x(t-τ)和反馈函数G组成。反馈函数具有控制目标的上界和下届,以满足控制目标的要求。(2)式说明,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快慢与推动和阻碍其演化的合并力量x(t)及控制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的因素所产生的力量有关。在控制函数中存在时滞τ,这是由于反馈信息及调节必须在外在冲击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产生所决定的。
(2)式是一个单变量的延时方程,其特点是可以产生分岔和混沌等复杂行为。只要把方程中的延时操作写作算子的形式,延时方程可被化为多变量的自治方程。根据混沌理论,在三个以上变量的自治方程中可能出现分岔和混沌,这个要求来自于微分方程解的唯一性。
若设
式中b为控制参数,σ是标度参数,负号表示负反馈,则该模型可化为:
该模型是一个含有时滞的微分方程,其解可以是稳定解,极限环解,多周期的长波解及混沌解。静态分析中的长期均衡的概念可以被认为是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动点解,由于时滞和控制行为的过度反应,稳定状态很难达到。这表明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演化比上述的竞合模型更加复杂,可以产生混沌这一极其复杂的行为。
四、房地产产业生态的路径依赖
所谓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y),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正反馈所显示的经济运行的自我强制机制以及其收益递增可能产生多种“最优状态”。一旦某种随机事情选择了某一路径,这种选择就会可能被“锁定”(lock—in),而不会选择其它更为先进的或合适的路径。该理论最初是由生物学家提出的,并由布赖恩·阿瑟(BrianArthur)首先应用到技术变迁的路径分析上,诺斯(North,1990)又将其应用到制度变迁中,并深入分析了自我强化机制所包括的因素,以及可能的制度变迁路径。本文则试图应用路径依赖理论,对房地产产业生态的演进路径进行分析,揭示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机制。
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后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走下去,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中。要改变这种状况,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制度的变化。不同国家的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最初的资源禀赋、市场结构、技术特征、社会文明程度、文化背景等都有着一定的差别。中国房地产的市场化改革本身就是一个重大演变过程,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变过程中利益多元化的形成及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事实上已使得房地产产业生态演化进程中陷入了某种“路径依赖”中,现存的制度框架使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或明或暗地实施一系与中央宏观调控相反的政策,新的利益的获得将会进一步加强这种制度体系。
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的路径依赖同样具有客观规律性,其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等过程。“给定条件”指随机偶然事件发生;“启动机制”指该系统中的正反馈机制随给定条件的成立而启动,其表现为适应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而产生的组织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产生学习效应,通过生态中组织间的相互缔结契约,实现协调效应,随着以特定制度为基础的契约的普遍履行,适应性预期产生,使这项制度持续不下去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减少。“形成状态”指正反馈机制的运行使该生态系统出现某种状态和结果,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演进的路径决定于该系统的初始状态,系统一旦采纳某方案,该系统的演进路径便会出现前后连贯、相互依赖的特点;“退出闭锁”指通过政府干预和一致行动,实现路径替代。路径依赖的运行是由构成它的要素策动的,这些要素包括:偶然性事件、行为主体、制度、市场、政府、压力集团和意识形态等;同时,生态系统演化是依赖房地产产业生态环境。
五、中国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失衡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涉及众多利益集团的复杂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开发商、政府监管部门、房地产中介机构、银行、媒体机构、消费者等。目前房地产产业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房地产产业生态结构失衡。从我国房地产产业生态结构来看,目前存在“三主导型”非均衡特征:(1)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融资结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重高达70%以上且在逐年上升的非均衡现象。(2)房地产产品结构失衡。低价位的经济适用房缺乏与非高档住宅高空置率,这种房地产市场“短缺与过剩”并存,反映了住房供应的结构性的非均衡现象。(3)土地市场政府垄断。政府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并介入国民经济成长的全过程。在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下,低价征用的土地成为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驱动器;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公共投资的重要来源;土地抵押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融资工具。
二是房地产产业生态交易主体结构失衡。目前中国房地产产业生态中,有四个角色占据着主导地位,即发展商、银行、地方政府和投机者,在它们的共同炒作下,房价疯长;普通购房者几乎失去话语权,排队都不一定买到房;媒体的言论基本被开发商控制,同时开发商商和当地政府之间有着某种默契,因为当地政府也是房价增长的既得利益者。当中央政府意识到房价疯涨对社会、对产业的危害时,出台较强硬政策打压楼市。银行在房地产信贷中处于垄断地位,制度的缺陷和银行本身的问题使得银行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扩张过程中扮演了推动危机的负面角色。
三是房地产产业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失衡。房地产产业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失衡主要体现几个方面:(1)内部治理机构缺失。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虚置状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产权虚置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交易主体之——银行的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低下,地方政府盲目的形象工程,过度的行政干预导致内部人控制盛行等弊病。(2)监管部门制衡机制缺失。政府与银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更强化了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倾向。政府对商业银行“大而不倒”的隐形承诺、对商业银行资本金一而再再而三的弥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多方顾及商业银行的利益,弱化了商业银行的自我责任意识。房地产市场的多重监管缺乏协调机制,甚至出现相反的调控政策。
四是房地产产业生态外部环境失衡。房地产产业生态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体制环境等方面。首先,从法律环境来看,关键问题是缺乏有关房地产法制法规建设滞后市场的发展。其次,信用环境建设严重滞后,造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侵害消费者现象严重。第三,体制环境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行政主导型的国家,体制环境是直接影响我国房地产产业生态的重要外部因素。多次调控后,房价不将反而不断攀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中央政府的信誉和公信力受到国民的普遍质疑。
六、优化中国房地产产业生态的路径选择
我国怎样优化房地产产业生态路径选择,提高房地产行业的运作能力,确保房地产业安全呢?笔者可以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房地产市场的结构优化。要解决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失衡问题,必须加快推动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逐步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融资体系转变。银行产权多元化、加强银行信息披露和提高透明度改善银行结构治理。改革现行的金融体制,允许信托、基金、担保、证券、保险等一揽子金融机构进入房地产金融市场,形成风险分散承担和利润平均化的竞争性融资环境。打破市场封锁和垄断,促进房地产资源在各市场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改革“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减少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实行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确保农民以土地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权利。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二是加快房地产市场交易主体完善步伐。要解决房地产交易主体失衡问题必须从对房地产市场交易参与主体的培养与改造入手。一要加强市场开放程度,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与类型,促进参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与需求的多元化,防止行为趋同导致市场缺乏活力或波动太大。二要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让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者——消费者群体及时了解到房地产市场信息、增强其风险分析与预见能力。三要扩大房地产市场交易主体的外延,采取措施使打击炒房者和投机者。
三是加快房地产产业生态内部制度环境的安排。一要加快土地市场转让制度。房地产的最基本我国土地属国有,缺少一个公开、透明、有效的土地交易市场,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公司化经营行为,使房地产价格从其价格链的最始端就被扭曲。二要进一步房地产交易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有效的绩效激励、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机制,促进银行健全经营机制。三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监管体制,协调土地市场调控与金融调控之间关系,提高房地产监管效率。
四是加快房地产产业生态外部环境的培育。首先要抓紧修订和完善以物业税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基本法律法规,以保护投资人、贷款人等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规章制度,包括会计、审计、税收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保证市场公正性,提高市场透明度。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机制,引导与培育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市场参与主体信用记录和数据的积累和管理等;此外还应该加强信用宣传,增强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意识,培养市场信用文化。最后,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放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上,使依法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D·C诺斯,L·E·戴维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盛昭瀚,蒋鹏.演化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王干梅.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陈兰荪.数学生态学模型与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51-73.
6.(美)克尔·罗斯柴尔德.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7.田传浩,贾生华,任恩伟.监督制度、市场信息与协议地价.经济学(季刊),2004,3(2).
8.曹振良等编著.房地产经济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陈则明著.房地产经济动态分析方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0.桂荷发.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政策挑战.财贸经济,2004,(7).
11.C.S.Holling.UnderstandingtheComplexityofEconomic,Ecological,andSocialSystems.Ecosystems,2001,(4).
12.Lowenthal,MicahD.,Kastenberg,WilliamE.IndustrialEcologyandEnergySystems:AFirstStep.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1998,24(1):51-63.
13.Common.M,Perrings.C.TowardAnEcologicalEconomicsofSustainability.Ecological.Economics,1992,(1):7-34.
14.ChristopherD.Rosin&RichardK.Belew.NewMethodsforCompetitiveCo-evolution.EvolutionaryComputation,1997,(5):89-112.
15.LudoPagie&MelanieMitchell.AComparisonofEvolutionaryandCo—evolutionaryResearch.
16.Susan&TanSen.EnterpriseEcology.SingaporeManagementReview,1996,(8):96—125.
17.TaniaSousaandTiagoDomingos.Isneoclassicalmicroeconomicsformallyvalid?Anapproachbasedonananalogywithequilibriumthermodynamics.EcologicalEconomics,2006,58(1):160-169.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集群即指在某一集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目前,国内学者对集群概念尚有多种理解。在某些特定产业湖南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长沙的工程机械装备、广播电视、食品。浏阳的花炮制造,醴陵的瓷器,株洲的轨道交通、服装,岳阳的石油加工,湘南的有色金属等。而且这些产业在地理上已经有集聚的趋势。湖南地处内陆,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远不如沿海发达地区。因此如何培育湖南企业集群竞争力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湖南产业集群的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
(一)集群已进入成长期
湖南属中部省份,工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但最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从最早的“一点一线”,到2008年长株潭“两型社会”特区的批复,以及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崛起,“3+5”城市圈的确立等等。湖南的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经济结构有其自身特色,真正结合了湖南省的省情,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几年湖南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如长沙周边的工程机械。浏阳的烟花,岳阳的石化产业,湘潭的槟榔产业,常德的食品产业等等。这样一些符合湖南特色产业的崛起,带动了相关企业在一定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发展,最终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迅猛发展成了湖南经济的亮点,与沿海一带的加工贸易不同,湖南许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也有湖南本土的文化因素。因此,许多湖南企业集群的产品、品牌优势较为明显,在一定时期内湖南的企业集群还将继续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目前属于企业集群的高速成长期。
(二)集群特色较明显
集群特色决定了集群的生命力。实际上,我国集群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加剧,在某些整体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集群往往是具有特色的集群,这种特色不完全表现在制造成本的最低,还体现在产品的独特性、技术含量,集群的文化,集群整体营销策略等。湖南的一些集群特色比较明显,在国内外形成了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的竞争力。比如,以传统技术形成的浏阳烟花、醴陵陶瓷集群;以饮食习惯形成的湘潭槟榔、常德农副产品集群;以交通优势形成的株洲服装集群;以计划经济工业基础形成的株潭轨道交通集群;还有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长沙工程机械集群等.湖南的企业集群总的来看,特色比较明显,集群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企业集群化发展渐成趋势
随着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分工的加剧,企业向集群化发展逐渐成为趋势。企业在湖南集群化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集群正以地区为中心集中;一是各地区企业集群又向工业园区集中。企业集群化发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说明湖南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稀缺资源正被市场有效调配,企业集群化的发展可以说是湖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企业集群的种类、数量、规模、增长速度、竞争力强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湖南的整体经济活力。
二、湖南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集群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集群的创新体系与单个企业组织的创新体系是有差别的。它必须将集群内的所有创新资源集中调配,最终产生1+1>2的效果。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但目前湖南的绝大多数集群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差距。在技术创新体系方而.不仅是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合作.还要联合相关的科研院所,共同构建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体系能够使技术可以在集群内的企业组织间扩散流动,但又不在集群外溢出、外泄。而事实上,湖南的绝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未能形成这种体系,所以,整体科研实力并不强。
集群的制度创新体系则可以尽可能的降低集群内的制度成本,促进集群内各种组织之间的合作,减少冲突,统一协调。目前,湖南的制度创新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集群内的各种组织参与较少。如政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或某项政策来指导集群的发展。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但集群制度创新体系的主角应是集群内的所有组织。
(二)集群文化有待建设
集群文化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是集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风格,不可模仿。正是由于它的不可模仿性,所以,它才是打造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集群在湖南的发展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文化,但离真正能够转化为集群强而有力竞争优势的文化还有距离。湖南绝大多数集群的文化还有待建设,目前基础还很薄弱。集群文化究竟由谁去建设、怎样建设,这是湖南的产业集群现阶段发展所要思考问题。(三)集群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
尽管湖南最近几年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发展,也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但整体而言,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表现在产业类型雷同、产业结构类似、过于倚重低成本劳动力、部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一部分集群的竞争力地域性很强,走向全国就会出现问题,这正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还有一部分集群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并不一定是自身竞争力非常强.这里面有市场的原因。如果市场开始萎缩,或者竞争加剧,那么问题就会暴露。
三、提升湖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一)培育对稀缺资源的获取能力
集群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各种关键性资源实际上都是稀缺的。稀缺资源包括有形的、无形的以及人力资源,在集群同质化的今天,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显得异常激烈。提升湖南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加强对获取稀缺资源能力的培育。每一种稀缺资源的获取方式是不一样的,如对某紧缺原材料的获取和对高级人才的获取显然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根据集群目前的特点。如有的集群科研创新能力比较强,那么就应该注重在对人才资源的获取上。有的集群是市场驱动型,则应注重对市场一线信息的获取等。湖南的产业集群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培育对稀缺资源的获取能力。
(二)逐步建成集群的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依赖于集群内各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并将这种合作进行到实质阶段。如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维护集群长远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协会需要政府的一定参与,为了集群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发展政策。之所以需要政府的参与是因为政府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协调集群内各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不能完全由市场的力量去调控集群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集群的内部损耗,最终建成集群的制度创新体系。集群内的企业组织还应多进行技术交流,可以组建共同的研发机构,促进集群内的技术共享和流动。但也应建立相应机制防范技术的外泄,最终形成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集群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集群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它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群的发展规模、集群的发展方向都应该由市场需求决定,否则就无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目前,湖南产业集群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集群内的企业组织都希望集群做大做强。希望是好的,但并不代表符合经济规律。有些集群的发展在没有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前规划,规模超前,这样是比较危险的。要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经过大量的、长期的市场信息收集,了解市场的需求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好集群的长远规划,这样集群的发展才会比较稳健。
(四)形成独特的集群文化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都开设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还拥有了博士硕士学位培养权招收管理类研究生。然而,对地方院校而言,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社会氛围,这就造成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对此,本文分析了地方院校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全面的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了解我国经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趋势和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具有系统思维、战略眼光、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卓越的执行力,具备有效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等分析与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虽然实现上述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并不能因此放松培养要求。在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达到以下具体要求:(1)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工具,了解国内外管理的新形势和新特点。(2)具备从事管理政策分析的能力和实际技能,包括调研、决策、组织、协调、指挥、激励、文字阅读与理解、口头与文字表达、熟练运用多种管理技术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贯穿在其中的创新能力。(3)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外文文献。(4)身心健康,具有团队精神和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能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2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
由于管理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旨在培养适应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管理素质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企事业部门管理工作的管理人才。对其而言,培养重点在于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的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手段应用以及全球化观点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期通过向我国工商界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生力量,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培养时应主要从组织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教学和训练来体现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生产经营与科技进步,具备分析企业包括财务和会计等在内的各类门体的综合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因而,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不仅要按计划学好管理理论及实务课程,还要在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外语及数学等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技能、自学习和自组织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特色,课程的基本结构主要是:
(1)学位课程,主要包括管理英语、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课程。
(2)方向必修课,主要包括与管理方向有密切联系或相关的课程,以及能加强、扩展或更新学员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如管理课程与管理理论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的体例一般应采用专题形式,重视对学科研究具有范例价值的内容。
(3)选修课,主要包括能开拓学员管理专业与学科专业知识视野、能帮助学员了解和解决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具有通识性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能反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课程,如国内外工商管理改革动态评价,课程改革与实践及部分学科基础理论前沿问题讲座课程等。选修课一般以专题或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
在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国外常见的“33制”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三分之一的任课教师是大学教授,三分之一是校外专家或企业家,三分之一为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学有专长的教授;第二种模式是三分之一的学习收获来自课堂教学,三分之一的学习收益来自同学之间、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三分之一的学习收获来自自学和到重点企业考察实习。在吸取国内外名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采用动态调整的原则,合理设置管理类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注重案例教学。
3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导师的要求
一流的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导师。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研究生导师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指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未来成长。如何提高和保证导师素质,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导师队伍。
3.1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导师遴选应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在遴选中,既要坚持学术标准,又要重视教书育人;既要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要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成果的评价。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研究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岗位。在导师遴选中实行导师资格复审制度和师生双向选择制度,真正做到研究生导师遴选有上有下,评聘分离。
3.2拓宽研究生导师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
注重吸引优秀的、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学者加盟到研究生培养的行列;注重从培养单位以外吸收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二是优化年龄结构,加大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形成梯队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三是改善学缘结构,增加具有校外、国外学术背景研究生导师比例,增加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导师比例。
3.3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培训制度
对新增研究生导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培训内容以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省和本单位有关规章制度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优秀研究生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在岗研究生导师定期举行“导师沙龙”、“导师论坛”和培养经验交流等活动。鼓励研究生导师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倡导跨学科、跨单位、跨国度联合培养研究生。
4结束语
培养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一直为之努力方向,也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对此,没有既定模式和现成经验可学,只有依靠自己不断摸索和探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在已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2010.
2.研究现状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扭转了1985年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体现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应试导向。《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近几年教学研究范式也由工具论逐渐走向本体论,更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实体进行研究。教学研究不再是为了寻找某些本质、规律,并为这些本质、规律做出证明,而是要真正面对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中重要的人文课程,如何架构基于人文性的教学改革理论框架,如何回归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些必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近十年以来,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量涌现,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4年(《教学要求(试行)》颁布)至2012的期刊进行搜索,主题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章共有6858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547篇。这些论著大都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其中理论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占文献总量比重最大,如夏纪梅(2006)著的《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束定芳和华维芬(2009)主编的《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等。这说明大学英语界已经普遍关注到理论研究和教学法流派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导的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都是借鉴西方的二语习得理论,从人文性文化视角来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还比较少。从1995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教学、语言和文化的探讨,陈彩霞(2010)的《强化教师修养,提升业务水平――从〈课程要求〉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探讨了教师人文修养的培养,范琳、刘振前(2005)的《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和发掘情感策略》一文提出了教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策略,冬梅(2010)的《英语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总体上数量不多,且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说明该研究在理论方面尚处于利用和借鉴阶段,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正在摸索将人文性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将其转化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而针对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中人文性的研究就更无人提及。
3.研究意义
我国东西部之间在经济、技术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悬殊甚大,学生生源不同,学生语言基础差距明显;很多云南地方高校都是师范性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同时又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强本申硕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解决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将“人文性”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何培养、巩固、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何合理设计网络教学模式,消除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对英语课业和教师的情感屏障;如何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关怀,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如何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标准,最终体现《教学要求》中倡导的人文性原则,推动素质教育,展现人文精神,这些对于云南地方高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6月,曲靖师范学院通过云南省教育厅审核,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示范点”,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进入改革示范点的地方高校。该校率先全面展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到第二课堂都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及时探讨、总结该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同级别的地方院校提供宝贵的借鉴。
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从上世纪开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理性文化进行解构,由此,人文主义文化逐渐代替技术理性文化的权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前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工具理性是其学科建立的根基,但其自身必须有明确的文化取向。但是目前我国学者多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而对人文取向的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可以深层次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尤其是进一步研究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问题。
4.研究内容
(1)如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人文价值。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建构的维度有多种,但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基于人文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构建,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2)如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传统班级授课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一个步调、运用一种教材、执行统一课程进行学习的;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点,主张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人为本,弹性安排教学内容的进度和课程设置,并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
(3)如何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提升教师个人人文修养,展现人格特质;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复杂的人文感悟和思辨逻辑推理;积极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建立以学生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4)如何科学设计自主学习,彰显人文关怀。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自主学习的教学计划和任务,研究自主学习与学生语言水平,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技巧,交流技巧,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
(5)如何有效实施评估手段,展现人文精神。评估方式如果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要体现评估过程的动态性、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内容的全面化及评估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强化评估的公平性。
(6)如何积极丰富第二课堂,营造人文氛围。如何多渠道、多形式地丰富学生的英语第二课堂,并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如何以英语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如何主动关心教师心理,体现人文情怀。教师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和谐,但在教学改革形势下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空前的:学分制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高校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压力,网络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教师内心想要提升个人素质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工作量之间矛盾的压力等,如何帮助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是大学英语教改中人文性探讨的范畴。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遵循这样的技术路线:查阅文献和对现实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思批判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人文性倾向证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的科学性建构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
因此,本研究从文献梳理开始进行,切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现状考察,梳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倾向的科学性。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课堂进行实录、行动研究等手段深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渗透的问题。最后,研究成果进行终结,提出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后续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积淀,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采用综合的方法体系,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答案。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拟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献法主要是指搜集资料、整理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梳理和分析文献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找到本课题的立足点,形成研究的基本观点。调查法主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问卷和座谈,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和数据,以确定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行动研究法是针对教学实际活动,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或方案。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对曲靖师范学院这个典型对象的具体研究,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某些共性特征。
6.结语
本研究拟从剖析人文性的思想内涵入手,归纳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路演进的基本要求,阐明教学人文性范式的转换,从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人文性价值诉求,然后分阶段展开调研并及时提出阶段性改革调整,使大学英语教改的人文性价值诉求更好地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评价体系的健全等各主要教学环节中。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展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土福祥等编.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夏纪梅.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Cohen,A.D,Language Learning[M].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1990.
[15]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5)分析讨论
6)结论
2、论文形式
1)语言
2)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3)引文形式
4)字数要求
5)定义
6)图表
3、排版格式
1)封面
2)格式
三、附录
附录1-开题报告范例
附录2-引文范例
附录3-参考文献范例
附录4-封面范例
前言
我院历届研究生论文写作和答辩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有关论文写作规范的问题,近年来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方面的问题更显突出。鉴于此,英语学院决定制定硕士研究生论文格式规范,通过科学、严谨、合理的研究生论文格式,使我院研究生论文写作进一步规范化,符合现行学术主流的要求,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和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本格式规范参照现行学术论文的规范与要求,主要对论文格式予以规范,对于论文的内容结构略有涉及,但是考虑到各研究方向的不同特点,在这方面不拟过细规定。这方面的知识在相关课程特别是论文写作课程上应有详细介绍。本格式规范包含以下两部分:一、开题报告;二、论文。
一、开题报告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规范见附录3)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5范例
(参见附录1)
二、论文
1论文内容
论文的基本内容应包括:1)引论;2)理论概述;3)研究方法;4)个案研究;5)分析讨论;6)结论;
1)引论
引论可以是开篇的一个独立部分,也可以是论文的第一章,其中应对论文的论题、主旨、理论根据、研究目标、论文纲要等必要内容,做一个清楚明确的说明。
2)理论概述
这一部分是对论文所依据的理论进行的阐述,可涉及主要理论和相关理论,以及就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目前理论研究达到的程度。理论概述可以独立成篇,也可包括在引论部分中,可视情况而定;
3)研究方法
和理论概述一样,研究方法也可在引论中加以阐述。除说明研究方法之外,还应说明所采用的方法的适用性、必要性和科学性。
4)个案研究
这一部分应给出研究实例,实例应当是客观的、适用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选择的,并对选择的方法加以说明。
5)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应当层次清晰,可以针对前述个案,也可在不需要具体实例的情况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6)结论
结论可以是论文的最后一章,应在结论中对分析讨论及其结果作扼要的叙述,说明研究的主要发现、其理论和/或实践意义、研究的局限、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等等。
如有必要,以上各项的顺序可调整,也可把某两项合并成一项,但是为清晰起见,章节不应过少。
2论文形式
1)语言
根据有关规定,英语学院的硕士论文一律用英语写作,但应包含一个与英文提要相对应的中文提要。
2)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1)提要:中英文对应,中文在前,英文在后;提要文尾应列出论文关键词,不少于三个;提要的篇幅不少于一页。
(2)鸣谢:除向对论文有过具体指导帮助的人员致谢外,还应向论文所使用的各种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3)目录:目录应详细,可分多级标题;为便于查阅,各级标题都应包括在目录内;目录后还可列有图表清单、缩略语清单等(如果有)。
(4)正文:包括以上第1部分“论文内容”所述的各项内容。
(5)注释:可采用尾注,也可采用脚注,二者仅择其一,不必重复。
(6)参考文献:凡论文中所引用、引述、或以其他方式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均应列于参考文献,应分别列出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英文文献的排列以作者姓氏首字母为序;中文文献的排列以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首字母为序。各条顺序为:姓氏、(英文姓氏后面应以逗号隔开)名字、文献名、(如系杂志,此处为杂志名,并注明第几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如系翻译、编辑等非原创著作,需在姓名后加括号注明。(参见附录2)
3)引文形式
所有引述如果是原话,一律使用引号(引文自身带有引号的,征引时原文引号用单引号),如果不是原话,可不使用引号,但一律在引述末尾加括号注明作者(英文作者只需注明姓氏)、原文发表年代、所在文献页码,以便与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互为参照,明确出处。(参见附录3)
4)字数要求:论文应不少于二万英文词,按本规范要求的字号行距排定后,总篇幅应在六十页左右。
5)定义:如果使用术语和缩略语较多,并且在论文中使用这些词语的某一规定性意义,可先将这些术语和缩略语定义或释义。
6)图表:如需使用图示、表格,可插在正文提及该图表的地方。两个图表以上须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如图表过大、过多,且仅用作参考,可作为附录集中置于文尾。
3排版格式
1)封面
封面上的字一律用黑体中文宋体字书写,从上至下依次是:(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论文标题、(3)专业、(4)研究方向、(5)作者、(6)导师、(7)写作时间(指论文写作的起止时间)、(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论文标题视字数多寡选择字号,其余字号应不大于三号字(参见附录4)。紧接封面的一页应为封面的对应英文,在格式上除上述第(2)项以外,其余各项可不必完全对应。
2)格式
(1)标题:各级标题一律用黑体字。一级标题居中,二级以下各标题左对齐。
(2)正文:正文左右两边都对齐。
(3)页码:页码一律居中。
(4)字号字体:除封面外,论文应使用英文TimesNewRoman11号字体或其他正楷11号字,不可使用花体字;书名、文献名等作品名称应使用斜体字。注解用9号以下字体。
(5)行距:正文行距1.5倍。
(6)段落格式:
段落格式可分首行左对齐和首行缩进两种:如果采用首行左对齐格式,各段之间空一行;如果采用首行缩进格式,则各段之间不空行。为节省篇幅,建议论文采用首行缩进格式。
凡本文未包括事项,请参照“MLA格式指南及学术出版准则”第 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__)、“PublicationManual,APA”最新版,以及一般英文论文写作惯例。
附录1-开题报告范例(仅供参考)
ThesisProposal
FunctionandAlication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
By________________
Date:________________
FunctionandAlication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
1Introduction
Theintentionofthisstudyistoexplorepoibleadvantages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asinitsalicationintralationpracticeandtralationanalysis.
Sinceearly20thcentury,tralationstudiesgraduallybrokeawayfromthemarginalstatuswithinotherrelateddisciplinesandestablisheditselfasanempiricalscience.Fromthenon,schoolsofthoughthavekeptcomingoutandeachclaimsitslegitimacyforexistence.Amongtheseschoolsis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DTS).
DTSaroachestralationfromanempiricalperective.Tralationisviewedtobeasocialactivityhavingsignificantimportanceinthereceivingcultureandforthetargetcommunity.Therefore,tralationisdealtwithbeyondthelinguisticrealizationandlanguagecomparison,andisincorporatedinsocialandculturalcontext.
MyattentionwasfirstdirectedtoDTSbyitspeculiarcharacteristicofoervation,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Thesubjectiswhateverhaeintralationpractice,fromthedeterminationofproectivefunctionoftralationtotheproceoftralator’schoiceofstrategies,braitormingandtherevision,tothefinalproductmakingaearanceinthetargetcommunity.
ThemethodofDTSisbasicallydescriptive.Theprescriptivetendencyandtheproblem-solutionpatternisabandoned.Tralationphenomenaarenoteddown.Withaccumulateddata,someunderlyingtruthsabouttralationwillcomeoutwhichwillprovetobeitructivenotonlyfortheoreticalprobebutalsoforaliedtralationpractice.Iwillalythisdescriptivemethodinthecasestudyofthisthesis.
AconvenienttoolhasbeensetuptoconductDTS.“Norm”isoperativeateverystageof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Function,proceandproductandtheirrelatiohipaswellareskeletalstructureofwhatcotitutedescriptivestudies.Tralationphenomenaareaccountedforwiththehelpofnorm.
ThecasetakeninthisthesisistheChineseclaicTheDreamofRedMaio.TwoEnglishversiotralatedreectivelybyYangHsien-yiandDavidHawksarecomparedandoervatioaremadeinregardtotheirtralationaroaches.
Inthisregard,myoervatioarelimitedtoseveralaects,Ihopein-depthoervationandexplanationwilldoneinlightofDTS.
2Outline
2.1DevelopmentandmajorconceptsofDTS
InthispartIwilldescribeHolms’basicmapofDTSandtherelatiohipbetweenfunction,proceandproduct.Iwillalsodiscusomeimportantconceptssuchaseudo-tralation,multipletralation,tralationese,normetc.
2.2Methodolgy
IwillinthispartdiscuthemethodologyofDTSbeforeIalythesametothecasestudyinthisthesiswithemphasistobeplacedonsemioticaroachandtheconceptnorm.
2.3DTSincontrasttoothertheories
AcontraststudywillbeconductedherewiththeobjectivetofindthedifferenceofDTSfromothertheoriessuchasequivalencetheoryandtheChineseXinDaYacriteria.Someadvantagewillpoiblybeshowninthisstudy.
2.4Casestudy
Inthispart,tralationofTheDreamofRedMaio(alsotralatedasTheStoryofTheStone)willbeunderinvestigationinlightofDTS.Tralationsamplestobequotedherewillbeselectedatrandom.
2.5Conclusion
BasedontheaboveelaborationofDTSandthecasestudy,poibleconclusionwillbeontheadvantageofDTSinecificstudyoftralation.Suggestioonfurtherresearcheffortswillbemadealso.
(Note:Whilethetopicwillremainthesame,theabovearrangementofcontentsissubjecttochangeintheproceofwriting.)
000
附录2-引文范例(仅供参考)
“Itistherefo repointletotrytomakeTCmorescientificthanisseibleinviewofitscomplexsubject-matterandavailablemethods.Tralatingisamental,multi-factorialactivitywhichcaotexhaustivelybeinvestigatedwithinalinguisticframeworkignoringthepersonofthetralator.”(Wil,1982:217)
‘“噢,这就是恐水病吧?你们贵族圈子怎么流行起这种病来啦?真够呛的!费芬斯小姐,您喝点茶大概没关系吧!”’(张南峰,1990:59-60)
附录3-参考文献范例(仅供参考)
Wil,Wolfram.TheScienceofTralation–ProblemsandMethods.GunterNarrVerlagTubingen,1982.
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lation.NewYork:PrenticeHall,1988.
Delabastita,Dirk.TralatingPu:AfalseOositioninTralationStudies.Target,1991(3:2):137-152.
张南峰(译).王尔德戏剧选.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
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外语教学与研究,20__(5).
附录4-封面范例(仅供参考)(中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品牌名称翻译的特殊性
专业:
研究方向:
作者:
导师:
写作时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
(英文)
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
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andEconomics
PragmaticStrategies
inAdvertising:Implicatures
WangYing
Athesissubmittedto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of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是在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的学生。”[1]所以,高校对研究生的培育,应该以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除了在知识上更深的挖掘和教导,更要让他们学习学习的具体方法,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自己的专业上有研究工作的能力,才达成对研究生的要求。所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研究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一环。
一、我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相对来说还不够理想,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第一,研究生缺少一定的创新精神。现今,很多研究生上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出于对好工作的需求,或者不想太早进入社会,而学习动机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研究生的学习热情。研究生如果本身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学历,而对自身放松了要求,就很难自觉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上创新研究了。另外,很多研究生虽然做了很多年的好学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是通过老师的培养计划,一步一步学习,他们对于老师教授的知识,都习惯于直接接受,而没有自我探索、质疑的过程。很多高校培养大学生,最多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而具体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涉及。所以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生依旧缺少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精神。第二,研究生论文完成质量不高。在研究生阶段,课程考核的形式也有所改变,大多数课程从先前的闭卷考试转为论文。但是现今的考试论文没有硬性要求,又多数集中布置于期末,很多研究生只注意速度而不注意质量,就从大多论文中摘抄节选,以蒙混过关,而不去悉心研究相应的学术文章。所以对于知识的掌握、学习探索能力与总结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第三,在导师管理上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很多专业研究生很多,导师的精力有限,很难顾全所有研究生,而很多研究生也不会给导师做定期的研究汇报,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够。
二、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模式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很多因素,首先是研究生所受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运行机制相对来说比较模式化,教师的讲课模式有具体的时间地址,教学大纲的要求。所以,研究生习惯了在室内被传授知识,课后作业,结课考核的形式,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被安排的很满,很少会通过课余时间自己查资料学习,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很难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想法。另一方面,研究生的选修课有限,在课程安排上,必修课和必选的选修课就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和实践,研究生的选择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数研究生选课不会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而是追求一些上课形式轻松,考核简单,或者考核分数高的课程来作为自己的选修课程,好最大化的提升自己的课程分数。所以,也会影响选修课的效果。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为了节约师资力量,安排研究生的选修课都是安排其他院系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作为选修课,而选修的同学作为集体中的少数人,在学习其他专业的专业课时,容易遇到基础知识不了解、基础技能没掌握、专业知识跟不上的状况,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研究生对于跨专业的课程的知识掌握,造成基础知识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的状态。综合来讲,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重知识、轻方法,重科技、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认知、轻情意,重理论、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厚此薄彼的现象。[2]
(二)评价机制
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很大程度的影响研究生的学习上进心和对自我的要求标准,但是在研究生的评价标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研究生日常的考核主要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期末的成绩占了很大的分值。很多研究生平时不认真上课,寄望于期末等老师划重点或者是拼凑论文来完成学业。在研究生比较多的环境里,老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位研究生。而对于研究生逃课、迟到等现象也缺少严格的惩罚。通常,研究生期末考核不过也可以来年重修,这种缺乏惩罚的评价机制放纵了研究生的惰性,也使研究生缺少认真做学问的态度。第二,高校给研究生安排的讲座等活动,虽然有签到牵制,但是很多不算入具体成绩,使研究生对一些能提升自身水平的讲座不够重视,就很得到相应的提高。第三,很多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实践安排上存在问题,把开题时间安排的很靠后,使研究生写论文的实践不够,而众多高校送去给专家审核论文的时间又很相近,使专家对论文的审核也不够细致,不能使研究生在论文中得到具体的长进。
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解决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努力营造富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学术环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步骤。高校为研究生创造足够吸引人的环境才能使研究生多在学校学习,而不是出去实习或者玩乐。那么,首先就是要引导研究生学会学习和疑问,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思维。在教师方面,要在课程中留给学生讨论、答疑、上台讲解展示的时间,让研究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梳理知识、理解知识、宣传知识。在高校方面,高校要营造出注重学术的校风,让研究生们发现研究问题的乐趣,并建立一些奖惩机制,督促研究生进行自我提升。在日常中,鼓励研究生多写论文,多做课题,为研究生创造研究创新的机会,使研究生有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在机构上活动上,可以增加优秀论文、优秀创新课题的筛选缓解,以鼓舞,提升研究生的积极性。
(二)推进教育制度系统创新
在教育机制上,要健全挤兑教师教学行为和研究生学习行为的监控机制。比如说,可以增加一些手机应用的功能,让研究生固定座位、按时签到,教师上下课打卡。并做相关的教学检查,以保证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可以增加适当的淘汰和惩罚机制,让研究生充满危机意识,不再懈怠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刺激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在研究生的课程中,也要根据学院需求安排一些适合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让研究生的选课真正是为了兴趣,而不是完成任务。教师对待研究生论文时,要提高标准,以杜绝拼凑、抄袭等现象,在研究生的论文安排中,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在平时的课程中,就多引发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学习认识和思考,让研究生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和学术成果,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研究创新水平。最后,激励政策是研究生教育的杠杆。[3]可以在奖学金的设置中,增大科研所占的比例,以实际利益鼓励研究生多学习创新。
【参考文献】
本次研究生论文到这里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同时兼顾工作和学业的研究生,虽然对工作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学术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的匮乏,使论文中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和写作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李永福老师的悉心帮助和耐心而细致的指导下,我还是顺利的完成了毕业论文。
在这里我衷心感谢李永福老师对我的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帮助,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论文。我的毕业论文开始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李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文章中的错误。除了有令人敬佩的学术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认真对待学术研究的精神也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也必将积极的影响我去认真对待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件事。
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我们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研究生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次由衷的表示感谢。
论文致谢二:
时间飞逝,转瞬间,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了,回想起大一刚入学的情景仿佛昨日,还记得七年前带着沉重的行李来到包头站,是科大的校车把我接到学校文馨书院,在那里我度过了第一个他乡的夜晚。如果说本科的四年时光我匆匆而过,那么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真的是满载而归。如今,即将离开这座生活了七年的城市,即将离开培养我七年的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心中有些许不舍。
读研究生这三年来发生很多的事情,忘不了学校这白色象牙塔中美好的回忆,忘不了老师的辛勤培育,忘不了同学间的深厚情谊。其中,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陈莉荣教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陈老师都给了我细心地关怀与照顾。我跟陈老师的相识不同于其他的同学,在我考上研究生之前,就已经认识了陈老师。她是我人生转折点上的一盏明灯,在此我要真诚的对您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如果没有陈老师的耐心教导,我的研究也不会取得今日的成果,还记得第一次写论文时的我是那么的笨拙,在老师的反复修改与指点下,我终于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在课题研究实验过程中,陈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的指导与帮助,在此我要真诚的对您说一句:谢谢!我还要对能源与环境学院所有其他老师在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的给予我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感谢环境工程专业的所有研究生同学和师姐、师弟、师妹们所给予的无私帮助。三年的学习生涯匆匆而过,三年中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拼搏,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研究生生活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友谊会地久天长。
论文致谢三:
学位论文的完成,与其说意味着即将毕业,倒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终结。回想起在烟台大学度过的七百多个日夜,心中感触良多。两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这一路走来,心中倍感幸福,在即将告别美丽的烟台大学之际,内心无比感激。回首走过的岁月,两年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却是收获良多。
在此,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平华教授。还记得两年前在经历了考研的洗礼之后,身心俱疲,在入学之初较之拼搏考研之时有所松懈。就在自己飘飘然找不到北的时候,导师的一言一行深深点醒了我,是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回想起每次拜访导师,导师几乎都在专心研读、伏案写作,其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使我受益匪浅。相信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以及时刻强调学习上进传递正能量的人格魅力所带给每一个学生的宝贵的人生财富都会使我们受用终生,而我们却只能用今后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恩师的尊敬和感激。
本论文从选题、写作、多番修改直至最终的定稿,无一不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张老师太多的心血。老师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前瞻而广阔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学术经验,给我的论文提供了细致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术的热衷与尊重永远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同时,我也要感谢在论文开题以及评审过程中,曾经给予我殷切教诲和专业指导的老师们,感激他们的无私付出。在此,还需要感激父母,是他们寄予了我殷切的期望,无私地支持我的学业,让我得到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使我度过了一段充实美好的时光。
最后,对于本文的定稿,笔者心怀不安。尽管受到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但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同时受狭隘视野所限,论文尚存不周之处,留有遗憾,恳请老师批评指正,日后定会继续加强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取更好的成果。学无止境,我们还需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此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
论文致谢四:
本文能够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程龙老师。程老师在我论文写作初期便给我提出多读文献的建议,在整篇论文完成过程中程老师同样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支持,感谢程老师对我论文的反复修改。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朋友们,感谢他们提供的丰富的资料,解决了我在收集材料时的困难,同时某些在法院工作的朋友给我提出的审判实务角度的建议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对我本篇论文的完成有很大帮助。
由于笔者对外文文献的搜集能力及理解水平的不足,加之本人法学功底尚浅,给本文的写作增加了难度。本文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望老师能够多多指正。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倍加努力,不负老师及其他人对我的期待。
论文致谢五:
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有幸能遇到良师益友,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首先最需要感谢的是恩师刘继虎教授。刘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保持着睿智、沉稳、扎实的作风。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深感敬佩。在学习上老师也对我悉心授教,让我受益匪浅。
我2006年秋进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跟随余恕诚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迄今已经六年。恕诚师是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在学术界特别是在安徽省的文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声誉。从教半个多世纪以来,桃李满园。能够忝列门墙,亲承教训,对我而言确为一种莫大的荣光与幸运。在侍学余门的六年里,我与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对老师的道德文章,也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在研究生论文指导上的深入思考、大胆探索。
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学术论文的写作处于中心环节,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标尺。恕诚师作为后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在几十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一直高度重视对论文的指导。他反复强调,研究生论文绝不能简单当作获取学位的敲门砖,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强调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导师必须切实担负起指导之责。在论文指导中,恕诚师首先最重视的就是论文的选题。他多次严肃指出,现在少数导师给研究生设计的论文题目,就如同开采“鸡窝煤”一样,目光短视,缺乏应有的学术价值,无论是对学生个人发展,还是对推动学术进步,所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甚至负面的。在恕诚师看来,一个真正好的论文选题,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要帮助学生打下厚实全面的专业基础,使学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要能让学生的科研能力获得提高,学术视野得到拓宽,提高是根本,创新是关键;三要题目本身要具备深入钻研的空间,要有后劲,要能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长远的学术能力。一句话,既要厚植根基,又要着眼未来。
既要厚植根基,又要着眼未来。这是恕诚师几十年辛勤探索的思想结晶,也被他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中。我自入学以来,亲身经历了老师对自己所带六届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他所直接或参与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多围绕着重要作家(如李白、王维、张籍、王建、元稹、温庭筠);重要文学史现象(如中唐乐府诗、骈散文关系、民国唐诗学);或能体现古典文学当代价值的学术话题(如皖南地域诗歌史、唐代戏谑诗、唐代涉外诗歌)。这些选题本身无一不是老师在长期研究深入思考基础上形成,全都瞄准学术研究的前沿或薄弱环节。有些选题,讨论的对象或许并不新鲜,但是由于所取的往往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因此就能获得全新的学术意义。还有一些选题更是直接从他本人所正在从事的研究中派生出来。由于老师本身就是一位有着学养深厚的大学者,且一直密切关注学术动态,经他用心思考而得的论文选题,自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老师多次讲,给学生一个选题并不容易,因为这也考验着导师的知识水平,如果导师自己都怠于学习、疏于思考,对于学术发展的敏感度不高,那么就很难想出什么有价值的选题来。他一直笃信这样的道理:一个老师要想让学生种好一分地,自己必须先具备种好一亩地的本领,否则就会误人子弟。
论文题目确定下来以后,还面临着一个交给什么样的学生来研究的问题,这同样不能率意而为。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知识储备,乃至于今后的职业选择,都会千差万别,好题目如果交错了对象,同样会损害题目的应有意义,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提高。譬如老师所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徐礼节,由于已在高校任教,原先又并未接受系统的硕士课程学习,为了让其进一步夯实基础,老师给他设定了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研究的选题。徐礼节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围绕这一选题刻苦钻研,不仅撰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并且在毕业以后仍与老师合作,全面整理了张籍的诗集,最终形成《张籍集系年校注》的成果,在中华书局出版。又如2005级博士研究生方锡球、2006级博士研究生莫山洪与鲍鹏山,入学之前在明代诗学、骈文与先秦诸子研究上已有相当基础,老师则又量体裁衣,为三人选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论文选题,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恕诚师作为著名的唐诗专家,又曾担任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政协常委多年,朴素的赤子情怀与自觉的社会担当,使其一直对传承安徽地域文化高度关注,并且很希望能从自己专业角度为宣传安徽地域文化、推动安徽文化发展尽一份心力。早在21世纪初,老师便与他最早两届研究生周啸天、丁放两位先生合作编著了《诗情画意的安徽》一书,引起社会广泛好评。2008年,任职于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的朱文根投考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鉴于他的工作性质,恕诚师将研究魏晋至唐五代一段的皖南诗歌史的任务交由他来做。与此同时,又命2008级的硕士研究生朱少山着手撰写北宋一段皖南诗歌史。如今,经由二人的工作,南宋以前的皖南诗歌发展脉络已经得到初步梳理。曾经不止一次听老师谈起,一个学者应该要有人文关怀,要能承担自己的文化责任,学术研究也要能够尽量做到立足现实、关注当下,具有当代意义。有关断代皖南诗歌史的撰写,便突出体现了老师这方面的鲜明意识。老师的确是一个对社会热点抱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可举一例为证。以我这些年的观察,老师至少常年订阅《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四份报纸。这不仅能使老师能紧密把握时代脉搏,且往往会从中获得重要启发。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片面地强调两耳不闻窗外事,可能真的是一种故步自封,对学术研究绝非幸事。
将北宋皖南诗歌史这样的“大题目”,交由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人来做,在很多人看来,或许过于冒险。但恕诚师却敢于放手,且最终完成任务,这固然离不开他对研究生本人各方面条件的充分考察与评估,但这更是他这几年在硕士生培养环节中主动试验的结果。一直以来,基于对硕士生尚处于储备知识阶段的基本判断,一般不主张硕士生涉及大题目。这种意见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也带来明显流弊,硕士生的论文选题基本上局限在三流四流的作家作品或一些过于冷僻的小问题中,以至于造成一个硕士生即便是获得学位,也基本没有什么科研能力可言,甚至专业素养还不如本科生完备。这诚然有违研究生培养的初衷,也会严重损害知识体系的传承。恕诚师常常引用《易经》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担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在自己指导的硕士生身上开展试验,鼓励他们敢于触碰大题目(老师曾有“放野马”的形象比喻,看似信马由缰,不管不顾,殊不知,马儿只有在原野上奔腾起来,才能真正锻炼本领、砥砺意志。一味圈养,虽然草食无忧,但终将品种退化),哪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这一思路从我所在的2006级唐宋文学方向的硕士生中即得到充分体现。唐宋文学方向自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就一直延续着集体指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我们这一届总共是11人,最后论文指导时,陈有斌、郑传锐、胡玉兰和我四人安排由恕诚师负责。我们四人个性不同,知识结构与主客观条件也有很大差异,但恕诚师给我们四人确定的选题却无一陷于琐碎。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陈有斌对于作品较熟、又年纪稍长、且毕业后将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恕诚师给他设计了《李白与唐代诗歌》的题目。郑传锐韧性较强,长于材料搜集整理,他的题目就被确定为《唐代涉外诗歌汇考与研究》。胡玉兰是女生,根据她的情况,老师建议她做《李商隐的爱情诗研究》。通过这些题目的撰写,同学们大都进一步地夯实了基础、开拓了眼界、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品味,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给学生设计好论文选题,只是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为繁重的工作要做,这就是学生论文写作中,要密切跟踪关注,随时引导修改。但凡是研究生,无论是攻读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学术经验,都还有这样那样的欠缺,因而很容易出现偏差。如果不及时匡正,就会事倍功半。恕诚师虽然从战略规划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闯敢试,但具体到实际的战术指导上,则是慎之又慎、精益求精的。几乎每一位学生的论文,从开始撰写到最后成型,都经过恕诚师多次修改。凡是由他指导的学生,论文写作中推倒重来的事情时有发生,程序上无疑是繁复周折了一些,但是那无疑是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如果轻易蒙混过去,将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为师者的失职,更是对学术尊严的一种不尊重,恕诚师一直这样“固执”地认为。
作为仅有的几位硕士、博士阶段学习都由恕诚师直接指导并且未有间断的学生之一,我本人这六年来的学习与成长,似乎更是对恕诚师培养指导研究生理念的生动诠释。由于性格家庭的原因,我自幼较为喜爱文学与历史,上大学读中文系之后,又有幸获得相对正规全面的专业训练,尤其是在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两方面下了一定功夫。所以2006年秋,我以相对靠前的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对于研究生阶段如何组织学习,对于学术论文如何撰写,我是不甚了解的,连续交上去几篇作业,都很不理想。这反映了我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2007年6月中旬,导师组召集我们开会,询问我们的论文设想,我大着胆子提出一个题目,恕诚师当时并未表态。事后,他专门打电话给我,向我提出他的意见,认为那个题目虽然有一定价值,但更多属于文学研究,不利于发展与提高。接着他又问我是否知道《两都赋》与《二京赋》,我说知道(但直至当时,我对这两篇赋的作者归属,都十分模糊,只是大学本科在文学史课上接触过相关名词)。于是他说,今年春天《光明日报》上面搞了一个“百城赋”,是写城市的赋作,与《两都赋》与《二京赋》渊源很深,问我能不能做一个历代都邑赋的研究。当时听着老师平静的叙述,我整个人都懵了,因为我是唐宋文学的研究生,竟然让我面对赋这种毫不熟悉并且一般被当做两汉文学代表的文体,并且还要研究一个通代的发展史,这的确是我没有料到的。电话那头,老师可能也感觉到我的犹豫,于是让我暑假回家之前去他那里一趟。2007年7月13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面见老师。坐定之后,老师拿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从当年三月开始收集的“百城赋”剪报,厚厚一叠,交到我手中。又让我利用假期时间,先阅读《文选》与马积高的《赋史》,熟悉熟悉赋这种文体以及都邑赋题材的基本特点,然后再看看自己能不能把这个题目做下来。我就这样“晕晕乎乎”地接过了老师的剪报,也接过了老师的嘱托与期待,开始了一段在当时并不能确知未来的旅程。
事后知道,老师之所以想到这个题目,一是由于他在进行自己所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的研究中,认识到赋这种文体的确有其特色,对文学史的正面推动作用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二是从《光明日报》当年所开辟的“百城赋”专栏并获得轰动的现象中受到启发,觉察到赋这一久遇冷眼的古典文体,即便是在当代社会仍有很强的适应性,仍拥有广大的受众,因此若就中国古代都邑赋的发展历程作一梳理,将会很有意义。而老师最终决定把这个题目交由我来做,也同样是出于替我补课,打牢基本功的初衷,经过慎重考量之后做出的。此后的两年时间,我认真按照老师的指示,一头扎进图书馆内,一边阅读大量原始文献与研究专著,一边积极深入进行理论思考。最终于2009年7月交出了《都邑赋史论》的学位论文,顺利通过答辩。通过这篇论文的撰写,我等于再一次复习巩固了古典文学的基础知识,并且有重点有方向,受到了很好锻炼。这篇论文后来连续获得安徽师范大学首届优秀硕士论文奖、安徽省第三届优秀硕士论文奖。2012年3月,我又获得了安徽省首届高校古籍整理优秀研究生奖,这篇论文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当时不是恕诚师为我在研一快结束时较早确定论文选题,那么我可能仍会继续迷茫,不知方向。人其实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惰性,一旦徘徊得久了,觉得希望渺茫,原先还可能存在的豪情壮志自然就会衰退,也就会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自甘沉沦、百无聊赖的境地中。此时如果能有一位伯乐及时指点迷津,那么局面就可能会完全改观。这篇论文最后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完全是老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结果。在开始时,恕诚师并未对我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只是让我简单描述一下即可,消除了我的顾虑,给我以充分的空间。而等到真正进入论文写作中,恕诚师却又在旁全程指导,屡屡纠正我的错误,多次给我提供意见与材料,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自我加压。论文中的《走出俳优――论〈两都赋〉的赋史意义》《论古代都邑赋的现代价值》《“赋代志乘”说评议――以都邑赋为中心》等章节均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刊发于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走出俳优》一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试想如果我抱着在付过去的态度,就不会对诸多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就不会形成上述这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
正是因为有了撰写硕士论文所受到的学术训练以及表现出了一定的学术潜力,2009年上半年我又顺利通过了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并有幸继续跟随恕诚师攻读博士学位。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我与老师一直保持十分频繁密切的联系,从老师那里也得到了更为严格系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