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技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5: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科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科技论文

篇1

(一)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工作。教学目标设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只有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科学、合理,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教学目标要细化、具体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课标中涉及的语言基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课标中描述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枯燥地要求学生掌握单词、背课文,而是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使学生掌握语言的技巧和策略,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立不宜空、大、假。针对某一课时或者某一单元,哪些知识只是做一般了解、哪些需要理解并能运用;在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时,哪一项技能是本课的训练重点、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要在教学目标中有明确的预测。只有细化教学目标,才会使课堂教学更容易操作,更加有效。例如,在进行鲁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8Doyouhaveasoccerball?的教学设计时,笔者确立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熟练使用have对物品所属进行提问和回答;学会用Let’s…句型提建议。

(2)能力目标:能够谈论自己喜欢的球类运动,并表述喜欢的原因;能够谈论怎样和朋友度过美好的时光。

(3)文化目标:了解各种球类运动的规则以及中西方国家人们对球类运动的不同爱好。

(4)情感目标:通过谈论球类运动,倡导人们热爱运动并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操练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热情。同时,在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要有体现该课时教学重点的更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将该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soccer,basketball,tennis,ping-pongball等单词;掌握I/We/They/Youhave…和He/She/It/Tomhas…句型;用Let’s…句型提建议。

(2)能力目标:能够用Doyouhave…?Doeshe/shehave…?进行提问并能进行肯定和否定回答。

(3)情感目标:培养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习惯。这样,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每个课时再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就使教学重点明确突出,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就更加顺畅清晰。

2.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规律,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所处年级不同,学习目标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在进行单词教学时,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是以音标指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认识的单词,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学会用词缀构词法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或由已知词汇拓展和掌握更多新的单词。我们常说“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指的就是预习中的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分层和作业布置的分层等。在布置课前的预习作业时,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这样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预设问题的分层教学。有效的问题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应尽量避免那些“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问题以及只需学生回答“是、好、行、对”的问题。有些过多、过小、过浅的问题,并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被问题牵着走,忙于应付回答,根本就无暇思考,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把何时(when)、何人(who)、何地(where)、何事(what)这样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而把为什么(why)、怎样(how)以及类似Whatdoyouthinkof…?等开放性、有深度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这样才能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教师还应研究作业布置的问题,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注意分层。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熟练背诵本课的全部单词、词组、句型和课文,还要能利用句型造句、做扩展课外阅读和练习;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本节课的全部单词、词组、句型及课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仅要求他们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单词、词组。这样的作业布置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也能避免学生敷衍以及抄袭等不良习惯。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顺利实施教学设计的基本条件。新课程理念强调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英语教学要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在每一节课上的发展。

1.教师在课堂上是组织者、领导者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本身也在不断地创造着学习的情境和氛围,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则是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关系和作用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转变成导演、观众,在教学中起引导、指导以及欣赏的作用。教师不能满足于给学生灌输和讲解教材的现成知识,而是要有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知识并且自主处理和应用已知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创造性。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之中,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教学中要注意控制情绪和言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尽量热情地鼓励,避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学生克服了胆怯心理,不怕出错,学习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合作者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搭建了师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进行心灵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密切关注学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善于表现,显现出积极、热情、踊跃的状态,教师要适时地肯定,让他们继续保持;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显示出胆小、腼腆、回避的状态,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教师要发挥杠杆作用,关注不同学生的状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避免视域盲区;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用智慧的语言激励学生。以笔者参加的一次省优质课评选为例,课前笔者在与学生简单打过招呼之后,就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其能安静地阅读文本,预习新授课的内容。由于有了有目的的预习,该阅读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在语言输出环节,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笔者不时地停留在学生的身边,认真地参与他们的讨论,及时地给予肯定、点拨、鼓励和帮助……整节课虽然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语和哗众取宠的游戏,但是师生关系融洽默契,学习过程自然流畅,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除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更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灵活的方法,妥善处理语言实践中出现的错误,避免课堂上出现教师在“呐喊”,学生在“彷徨”的局面,使初中英语课堂真实、高效。

(三)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在教授鲁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时,笔者没有直接讲解定语从句的用法,而是先与学生谈论音乐。在给学生播放了几种欧美盛行的音乐形式及代表作,如爵士(jazz)、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乡村音乐(countrymusic)、摇滚(rock)、说唱(rap)等后,顺势询问学生听到不同种类音乐后的感受、他们喜欢的音乐形式以及喜欢的原因,启发并引导他们尽量用定语从句进行表达。这样,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很快就掌握了定语从句的用法。课后作业也是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音乐及歌手,并在下节课用定语从句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以便进一步夯实课上学习的内容。事实证明,用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乐学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练习方面,都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有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导课设计要基于学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课堂,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师往往绞尽脑汁地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有的教师把导课等同于活跃课堂气氛,活动内容和形式与学习内容脱节,这直接导致了导课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前做各种游戏,学生兴高采烈地“热身”之后,却发现上课要学习的内容与之毫不相干,这就是失败的导课设计。设计导课时首先不能脱离教材,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鲁教版英语九年级Unit8Loudmusicmakesmetense.时,在导课中就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QQ表情符号。这种在学生看来非常流行和时尚的QQ表情符号在课堂中一出现,学生就表现得异常兴奋和关注,很快理解了表示情绪的英语单词。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比较轻松地学习了新知,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活动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好活动的监督者和指导者。例如听说课,教师经常会设计小组活动,有二人组、四人组等,使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进行语言操练和练习。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任务,并在学生身边加以指导,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活动的效能。所以,在设计对话活动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有信心自始至终地参与活动。在设计阅读后的练习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考虑整体理解文章和研读文章细节的关系,设计一些填空、连线、填表格、判断正误等活动。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宜太宽泛,要求要明确,指向性要强;要合理、有效,做到贯穿全文,让学生生成有效的思维导图,从而理解和把握文章大意。

(四)指导学习策略,积极评价学生

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还取决于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是否给学生渗透了各种学习策略,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积极、有效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能激活英语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1.有效指导学习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教材内容给学生渗透有效的学习策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育部,2012)。这些学习策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例如,使用英汉字典、联系现实生活学习和运用语言、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良好的书写习惯等,都是必须具备的学习策略,尤其是在学生打基础的起始阶段,必须指导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又如,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圈画重点句和中心句、联系上下文猜词、利用英语交流、总结和归纳已有知识等,都是必备的学习策略。英语教学不能拘泥于短期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及时、积极、有效地评价学生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既关注知识、能力,又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也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传统的评价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各种言语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如wonderful,good,great,smart,terrific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育部,2012)。一方面,教师要延续传统意义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方式要比以前更多样和开放,如使用击掌、微笑、拥抱、奖励小礼物等方式。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合作精神等都要给予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有调查问卷、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学习小测试等。形成性评价不同于终结性评价,它更能阶段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评价方案,不仅能对监控教学过程起到促进作用,还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学生的持续进步提供反馈。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34-02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的认识似乎都停留在对专业课程的青睐上。认为到中职学校读书,就是要学好一门技术,将来依靠所学技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而对于学校开办的公共基础文化课程却不很重视,甚至避而远之。殊不知,公共基础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校教育的坚实基础和脊梁,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下面从四方面谈一下中职学校公共基础文化课的功能:

一、德育的功能

学校教育,不同于培训机构。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单一的技能,简单的操作。这仅仅是一方面。学校之所以称之为学校,是因为它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承载着传承文明、传递信念、团结合作、文明礼仪等诸方面的神圣职责与义务。这些任务,可以通过公共基础课中的德育教育来实施。从最基本的文明用语开始,到文明仪表、文明行为、文明礼节等,都渗透于德育课堂。再进一步,通过德育课堂的阵地,让学生走进经济,走进法律,从灵魂深处提升道德感、正义感,以智慧、规则、法律为行事准则,提升团队意识。这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必备的素养,不同于简单的劳务付出。这也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升能力的功能

文化基础课,不是一门显性的、能看到直接结果的培训课程。它的作用,深入人的骨髓,摒弃一切功利,提升的是人的综合素养。比如:数学课堂,其功能不仅仅是做一道题,画一个图。数学讲究的是培养出科学的思维习惯,严谨的做事风格,优秀的概括能力以及公平公正的评价品质。所以说,中职学校一堂好的数学课,是不同于应试教育下那种以分数定输赢的格局的。它可以是一个好的书写格式的培养,字迹工整,语言精练,可以是一道严谨的论证题的复述,反复渗透,甚至背诵,在熟练的叙述中体会叙述的美感,体会逻辑的魅力,体会归纳的艺术。还可以是画一个漂亮的图形,在亲手描绘的过程中感知抽象与现实的碰撞。数学甚至可以是一个趣味游戏,老师们带领学生遨游于神奇而现实的知识领域,做得了游戏,体会了科学。如做一个在圆桌上摆放硬币的游戏,你放一枚,我放一枚,以谁没有地方放谁就输为游戏规则,看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渗透的就是圆的对称性原理。培养的就是思维严谨、科学,摒弃毛躁,杂乱无章,缺乏依据等不好习性。再如用一张纸,对折32次以后(忽略其不能够对折32次),会有多厚?学生是不具备这种猜测能力的。我们讲给他们听,作用就是打开学生狭隘的想象空间,用知识扩充头脑,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开拓学生眼界,使其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具备优于他人的正确反应。所以说,当我们占据文化课课堂,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的。

三、播撒文明的功能

对于学生能否利用好课堂,是否愿意跟着老师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完全取决于如何引领他们。比如语文课,如果我们每节课带给学生的是他们听得懂的、领略到的、充满激情和感动,每一节课都能拨动学生稚嫩的心灵,让他们心动,那么,我们就在他们的心灵里播撒了文明的种子。都说数学是思维体操,语文是心灵体操。通过语文课,让学生心灵富有,提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文明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比如诗歌朗诵,比如美文欣赏,比如经典之作的段落分析。学会欣赏美,我们的学生就离文明进了一大步,这将带动整个校园文化有一个质的飞跃。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所以说,文化课程,播撒文明,它的功能是不可取代的。

篇3

语文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究竟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呢?毋庸置疑,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在逐渐理解、消化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地存在着“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现象。于是,有人感慨语文教学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内容,有人惊呼语文课教给学生的大多是“伪知识”,也有人感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不知道该教些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但如果只讲究科学性忽略其艺术性,必然导致教学的凝重、呆板,缺少那么一份活泼、隽永。我以为,授课者应以艺术为载体,把教育与美妙的艺术结合起来。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下面仅谈几点粗浅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篇4

1.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知识架构更新的速度慢,很难跟上信息发展的速度。在计算机领域中,知识体系更新的周期一般为两三年的时间。这就使得从事计算机教学的老师很难跟上知识结构发展的步伐。另外,很多地区在初中之前就让学生接触了计算机的知识,掌握了一些基础技能,此阶段需要不断提升整体水平。因此,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初中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还身兼数职,担任其他学科的工作,精力有限,很难有时间进行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提升,这一问题还将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长期存在。

2.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很难满足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进入初中后,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目标更加明确,希望在技能和技巧上得到提升。但是在很多地区,看重升学目的,计算机知识不在主要考察范围内,不断减少计算机的课时。此外,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对计算机的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讲解的节奏缓慢,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相悖。因此,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与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和目标产生很大的差距。3.计算机设施配备不均衡。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生活水平呈现不均衡,学生所享受的教育条件也不尽相同。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就不齐全,很难达到教学的实际需求。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发展的主要应对策略

1.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分类、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计算机基础,使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具有不同的表现。一部分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很早就为孩子准备了电脑,一些兴趣高的孩子还参加了课外的补习班。这样,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掌握了基础知识。还有一些家庭因为条件差,没有给孩子准备电脑,他们的孩子就对电脑缺少认识。为此,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2.初中计算机教学要突显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对计算机课程的安排。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课程传授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理论知识给人以枯燥的感觉,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学生掌握得不够娴熟。此时,如果注重实践,反而使学生更加直接地获取知识,在实践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此,为了提升计算机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效率,增加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改变以理论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运用全新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后,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最终安排一定量的习题来加深和巩固知识点,实现教学目的。

篇5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篇6

一、提问缺乏层次性,偏向于记忆性的知识。

数学教师在授新课前进行的知识回顾主要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没有体现出对知识的提升,缺乏深度。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时太难有时简单,没有把握好问题的层次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提问直接单一,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提问过于简单直接,达不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比如在进行二次函数y=ax2+bx+c (a、b、c为常数,a≠0)概念的讲解中,教师直接问二次项系数a能不能等于0,学生回答不能,这个问题不能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不能明白为什么二次项系数a不能等于0。

三、提问时机把握不准,提问后未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急于找学生回答问题,由于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缺乏深度,往往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失去了提问意义。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

中学生由于心理特点的原因,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课堂中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害怕被人嘲笑,尤其是回答错误后被老师批评。而往往教师就批评了学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以上的现象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技巧还需要大大提高。为此,我们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如果课堂的提问能够体现以下几点,可以很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层次和方向。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根本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回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其次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层次,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班级的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提问的方式多样化,给学生创设思维空间。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转变一问一答式,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

三、把握关键问题和提问时机。

篇7

二、借助任务式教学手法,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因此,学好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初中信息技术知识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生们必须要在这个阶段把知识学好,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们思维能力创造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能动性。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得扎实,学得快乐。

1.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因此,学生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都是教师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们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形成一个死读书的学习状态,达不到实际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学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颖教学模式授课,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们都融入到其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例如:网页以其具有画面丰富多彩、信息丰富等特点深深的吸引着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的时候,制定几个小任务,如何对网页进行浏览?怎样把网页设置为浏览主页?怎样对自己喜爱的网页进行收藏?让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进行网页浏览,在实际的浏览过程当中,不仅加强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拓宽知识面,还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记忆能力。达到一个多赢的局面。

2.鼓励学生们大胆发挥,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具备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它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会学生们制作板报之后,教师们应该要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板报的设计。学生们在板报的实际设计过程中,会运用到各种板报设计的知识,鼓励学生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努力大胆创新,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板报设计上增添新鲜的内容,使板报设计的效果更具吸引力。在实教过程当中,教师们不要给学生们进行任何固定框架的束缚,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设计创新,发挥自我,表现自我,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篇8

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教育设备的配备越来越现代化,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是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联系切身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篇9

到目前为止,西方先进国家的科技学术期刊的出版一般有下述三种主要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编辑部与出版社合作的模式,首先由主办单位的期刊编辑部负责收稿、稿件审理和修改、决定稿件录用与否等工作。一旦稿件定稿,则以后的排版、版权认定、校对、出版、(网络)单行本寄送、纸本期刊发行、数据库收录发行等工作全部由出版社负责,包括与作者的联系和互动。一般来说,一个出版社与很多期刊社或编辑部签订合作协议,其中网络投稿软件的开发通常由出版社统一负责开发,交给期刊社或编辑部使用,因此通常可以看到,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不同期刊有着类似的投稿系统和主页,它们都在出版社的主页下有链接。

第二种模式是学术团体式的出版形式,有些大的学术团体或研究所,同时主办好几份期刊,学术团体同时兼备出版社的资格和功能,专门出版相应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通常由学术团体负责审稿和出版的全过程,例如,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化学会(ACS)、美国数学会(AMS)、英国皇家学会(RS)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等都有自己的科技期刊及数据库。

第三种是期刊社把所有的流程都包揽了,这种模式通常是一些电子版期刊,他们实行网络化出版和OpenAccess(OA)的模式,让读者免费下载浏览。

与上述三种模式相对应的数据库通常是:第一种模式的全文数据库就在出版社,这个数据库是出版社的商业盈利资源,如SpringerLink数据库、ElsevierScienceDirect数据库;第二种模式的全文数据库在学术团体如学会,虽然学会是非营利机构,但是数据库也是盈利资源;第三种模式的全文数据库就在期刊社,通常主要以交流被引用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目前,也有一些出版社旗下的部分期刊实行OA模式,例如,HandawiPublishingCorporation旗下就有不少实行OA的期刊。

至于二次文摘数据库,通常与学会、信息研究所(公司)、科技情报研究所等研究单位相联系在一起,如美国数学学会(AMS)的MR、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CAS)的CA、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的EI、美国科学研究所(ISI)的SCI和ISTP、德国数学文摘社的ZBLMATH、英国机电工程师学会(IEE)的INSPEC、俄罗斯全俄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VINITI)的《文摘杂志》AJ。这类数据库主要提供一次文献的摘要、评论、索引信息、检索,旨在为科学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实用的数据、知识等信息服务,支持最新的研究。

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发展是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数据库产品的传播由纸本、磁带、软盘、光盘等发展到今天的网络数字化传播,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出版和数据库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严格遵循版权保护的基本原则,除了OA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二次文献数据库基本是商业操作的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的科技学术期刊的出版基本上停留在编辑部负责审稿出版的全过程(各自为政)的阶段,当然有些编辑部把排版印刷工作交给一些专业的排版公司和印刷厂,发行方面一般是邮局发行、代办发行、自办发行3种形式。目前,已经有一些英文版的中国科技学术期刊与国外的出版社合作,走上述的第一种模式的路子,但是这只占很小的比例,因为中文期刊毕竟占绝对多数。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据库始于1989年由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其前身为中国科技情报所重庆分所数据库研究中心)创建的以软盘形式发行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后发展成为网路版的中文期刊数据库(简称维普)。维普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化期刊合称为3大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其中中国知网是中国知识基础工程(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1995年立项的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发展而来,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网上期刊信息资源之一。万方数据化期刊是科技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期刊网络服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1990年建成并出版了涵盖1.6万家企业的中国第一家商业化商情类数据库。3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主体都是针对科技期刊的全文收录,其操作模式基本上是由期刊编辑部提供期刊的纸本或电子资源,再制作成数据库的资源。与国外文献数据库载体的发展模式相同,我国的文献数据库同样经历了从磁带—光盘—网络的发展过程,且目前网络型数据库已成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主要形式。

与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发展不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全文数据库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与其所收录的科技期刊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这是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巨大差别。上面提到的国外科技期刊第一种和第二种出版模式,它们与科技期刊数据库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和统一的操作模式。但我国的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服务商是由各情报所、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衍生出的公司,数据库的内容是由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所出版的科技期刊,两者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公司要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的。而数据库的建设要借助于各家独立于这些公司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其协调过程的困难性可想而知。

其次,我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具有很大的重复率。无序竞争、政企不分、以权代法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是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中文科技数据库建设初期,由于各数据库的建设单位多为情报所、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等国家事业单位,缺乏市场经济的体制规范和竞争意识,各个数据库并没有在信息资源建设上争取各家科技期刊社(编辑部)的独家授权。而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对被哪家数据库的收录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并不太在意,任由各大数据库对期刊文章进行收录、整理和分类,甚至以进入数据库的多寡作为期刊的评价指标,似乎进入越多数据库就越“高档”和光荣。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自身特有的一个不同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怪现象,这就是数据库所收录期刊的高重复率,尤其以三大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最为明显。

三大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虽然所收录期刊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相当高的重复率。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一方面也为使用者带来巨大的不便。由于各数据库均为收费数据库,各图书馆在购买时往往需要购买2到3种,而其中一大部分都是相互重复的。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文章试图从各个数据库的异同进行比较来对图书馆的购买进行指导。

二、中文科技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现状和挑战

由于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必然走向商业化之性质,数据库商之间的竞争其实从各自成立的那天起就已经存在。只是数据库建设之初,由上所述各种原因,表现得不甚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据库产品移市场中所展现的巨大盈利能力和产品开发的逐渐完善,各数据库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在数据库内容的争夺上表现得尤其明显。2000年某数据库公司被多家期刊杂志社因著作权问题,这当然是由各期刊社日益增加的版权意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但更深层次的是数据库商之间的竞争结果。

这一时期,各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服务商为了扩大规模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始了针对科技期刊的“争夺战”。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几方面:

首先,以内容争夺为主,通过内容争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由于数据库技术的普遍性和成熟性,数据库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业趋同化,即通过对所收录的各种科技期刊整理成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来提供文献检索和阅读的服务。因此,数据库的内容建设变得重要起来,从而形成了数据库服务商对信息资源——科技期刊的全文信息这一资源的争夺,而且各数据库商更加倾向于对科技期刊的独家收录。2008年下半年,多家科技期刊社(编辑部)收到了某数据库商关于独家收录的协议(征求意见版),竞争的激烈性由此可见一斑。目前,部分期刊社已实行独家授权的方式,这无疑会调整现有产业链中的关系,且迫使数据库商和刊社加强合作,从期刊内容的单纯数字化和网络向深层次的网络出版和信息服务拓展。科技期刊全文信息资源独家授权的争夺将是这段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其次,过程中更重视著作权问题的处理。各个数据库在建设之初,我国关于数据库的版权问题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数据库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法律观念,忽视甚至侵害著作权人的著作权。为日后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各家科技期刊著作权意识不断增强,且对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复收录的利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各数据库服务商也更加重视其所收录期刊文章的著作权问题。因此,在竞争过程不论是数据库商还是各种科技期刊都更加重视法律法规,通过运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权益。

再次,数据库商以合作协商的姿态与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进行沟通。在尊重科技期刊社(编辑部)的意愿上,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精神争取各科技期刊的全文收录。例如,中国知网将全年的财务收支情况公开发给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并通过提供各种有益信息,提供各种服务(如召开编辑培训会议)等方式来与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维护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各社(编辑部)对其增深了解、增进感情,赢取各社(编辑部)的信任和支持。

这一时期,各数据库商把主要精力放在数据库的内容建设上,通过各种方式争取更多科技期刊的收录直至独家收录。由于科技期刊社(编辑部)与数据库商的非从属关系,这个过程将是漫长、曲折的。实际上,早期一些英文版的科技学术期刊曾经被国内的这几家全文数据库所收录,随着它们投于Springer或Elsevier出版社麾下,它们所属的论文已经全部撤出中文数据库。那么,可以想象得到,如果要做到像国外一样,全部科技期刊独家收录,中国的全文数据库将经历一场痛苦的重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来自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挑战。虽然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研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各科技期刊的稿件资源比较充沛。但由于国外科技期刊影响力大,大部分国内科研人员的优秀稿件都被国外期刊吸引过去,这一现实直接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质量,进而间接影响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质量。

其次,一些先进的出版理念也给科技期刊数据库甚至整个出版行业带来挑战,如OA出版。OA出版理念是一种新的出版理念,并在实践中被积极探索。OA是OpenAccess的缩写,国内翻译为开放存取或开放获取。其倡导为促进学术交流而进行文献的免费获取。OA文献的出版是通过一些官方机构及非营利组织建立的开放存取网站或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出版成本一般由作者、政府及出版机构等提供。目前,已形成一些有较大规模的网络OA出版项目,如美国学术出版与资源联盟项目(SPARC)、科学公共图书馆项目(PLoS)等。国内也有一部分高校学报实行免费全文下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所建立的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也已颇具规模。这种新的出版模式无疑将挑战现有的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利益链条。

三、关于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发展的思考

数据库资源的争夺自始至终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在进行着,但国外的竞争多是在稿件(上游)资源的争夺上,而国内则是在期刊(下游)资源收录的争夺上。因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各服务商必须在合理处理与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的关系上多下工夫。尤其重要的是,各数据库服务商和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要有明确定位。

首先,数据库服务商定位。

针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服务商要合理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发掘数据库自身特色。一定要认识到数据库向精专细化发展的大趋势,例如做好某些学科期刊的数据库,专门收录某一学科的期刊。另外,要密切联系各中文科技期刊社(编辑部),争取收录更多的优秀刊物;同时,要把握市场规律,积极探索合理的市场化道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数据库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这不仅能为数据库商带来更多的利润,而且也为中文科技期刊扩大影响力作出贡献,这将是中文科技期刊社(编辑部)在是否接受被该数据库独家收录时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必须明确把独家收录作为数据库收录的原则,不能一味迁就期刊社,必要时必须摈弃违反原则的期刊入库。实际上,各全文数据库必须明确意识到,放弃部分期刊,是势在必行的事情,除非有哪家数据库全面倒闭,不然你总得有所舍弃,让所有的数据库都能生存下去。

其次,中文科技期刊自身定位。

中文科技期刊的自身定位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各期刊必须充分了解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原则和版权的重要性,要形成关于数据库独家收录的统一认识。要结合本刊的办刊宗旨,从提高刊物质量和影响力的角度进行思考。不要盲目服从于被动的收录,应在认识到数据库收录重要性的基础上与各个数据库进行积极沟通,从而解决刊物是否要被收录、需要被具有何种特色的数据库收录以及收录方式等问题。

再次,政府在加强针对数据库发展的法制建设,规范数据库的发展,为数据库发展提供系列、持续的指导意见也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探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我国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形成科学良性的发展和有序合理的竞争,避免资源的浪费。其中引入市场机制和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是重要的手段。可喜的是,数据库发展这种无序竞争、政企不分、以权代法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强调“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引导各数据库商遵纪守法,有序竞争,自由重组。实际上,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数据库的调整、合并、重组,应该是不可避免的。

篇10

1.2、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四个不同标准:一是可证实性原则,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不是技术上的可证实。二是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三是库恩的范式论划界标准。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四是“怎么都行”标准,也就是费耶阿本德的消除分界论。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学之间没有一条绝对的界线。显然地,以上四种标准都不能较好地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我认为,合理的划分标准应该从科学的含义出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有用性。二是经得起实证检验。

1.3、辩证看待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科学与非科学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相互转化。非科学甚至伪科学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并可在一定条件下向科学转化,反之亦然。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很基本的科学问题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哲学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在一定的条件下,客观、全面、辩证地判断科学与非科学。

2、中医方法的一般特征

中医方法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2.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2.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3、中医是科学

按照上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标准,根据中医治病的原理、方法和效果,我认为中医是合乎科学的,理由如下:

3.1、中医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中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有科学的治病原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