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学生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6: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音乐学院学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

篇1

这是继教育部颁发音乐学音乐教师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课程纲要》)通知2007年实施以来,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究合唱教学的首次会议。

为期三天的大会与分组讨论会就合唱课教学、合唱指挥课教学、合唱训练、合唱表演与《课程纲要》等问题进行研讨,教学与表演示范,切磋技艺、探讨问题。与会代表提交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合唱教研 大处着眼

中国音教专业委员会合唱学会由高等师范合唱指挥学会发展而成,其成员目前既包括高师音乐学院与系科,也包括普通大学艺术系科与普通音乐学院合唱教学与科研人员,是国内合唱教学与科研的最大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田晓宝以《关于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艺术的美学问题》为题发言,他强调“崇高、和谐”是西方合唱产生与发展的关键性概念,认为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到古典时期,和谐与崇高始终是合唱艺术追求的标准。相反,20世纪现代合唱的发展则趋向与反崇高与反和谐。依此观点从宏观上把握西方合唱作品与指挥艺术,就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合唱作品处理与合唱指挥教学的要诀。

安徽大学张毅教授的发言《国外合唱教育》,从宏观角度比较中外合唱教学体制、课程要求上的一些不同。张毅重点介绍了匈牙利音乐学院合唱指挥课程设置与要求上的一些不同。那里的视唱练耳课程更像是一门综合课程,合唱队员视唱练耳的水平也非常高,对指挥的要求当然更高。他们的练耳不但听、记,而且要求再现。他们的小班课也很有特点,评判学生不是一个标准,注重动态评价,注重因材施教。

合唱教学 以小见大

如果说田晓宝、张毅的发言主要从合唱艺术研究与教学的宏观着眼,那么山东教育学院房思钊教授有关《群众合唱的教学问题》,则是从合唱指挥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方法着手。他认为,群众歌曲的合唱教学,主要应该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的能力。对歌曲的分析,首先考虑是文学与音乐的分析,然后采用不同的合唱艺术表现手段来处理。其中对比的潜力是无限的,不能一种方法唱到底,演唱处理中的二度创作十分重要。

江苏教育学院的韩德森教授以西南大学附小合唱团为协助,在排练过程中完成了《中小学学生变声期前后的合唱教学问题》的发言。他认为在变声期过程中合唱指挥应该寻找学生发声的自然状态,采用轻声和半声唱法来贯穿歌唱。在练声期间采用打哈欠似的放松练声,求松、求通而不可求响。

篇2

目前在专业音乐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竹笛专业中,使用的教材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按程度、按技巧、循序渐进的练习曲集;一种是竹笛演奏曲集;一种是近期由竹笛名家出版的理论性著作。但是由于各学校、各地域的演奏风格、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全国高校中竹笛教材的使用没有统一性和规范性。国内的九大音乐学院的教材基本上是本学院老师自己出版教材,每个学院几乎都不一样,这就给九大音乐学院之外的,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竹笛教学带来了一些不便。由于普通高校生源专业水品明显较专业音乐学院学生低,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很重要。

1 早期教材

关于比较早的竹笛教材,有资料显示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发行的竹笛教材是1956年10月由音乐出版社出版,蒋荷编著的《笛子教材》,此书也是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丛刊。此书共包括练习曲105首,乐曲33首。第一部分是笛子的简介和C、D、G、A调指法表;第二部分是根据当时的民间流行情况,主要以曲笛为主,在各调上针对竹笛的各种技巧和各调音阶、指法的练习与乐曲。在进度上,采取循序渐进和循环回顾相结合的方法,以便在各个学习阶段,在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巩固已有的知识。最后一部分是苏南吹打、内蒙古和维吾尔族的小乐曲,以便能掌握不同地域笛曲的风格和内容。这本教材已经问世六十年整,现在虽然没有院校使用此教材,但它为以后的笛子教材的编写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有很好的收藏价值。蒋荷还有两本编著,一本是《笛子讲座》,1954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出版。另一本是《笛子独奏曲选集》,1957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录12首笛子独奏曲,是我国最早采用五线谱记谱的笛子曲谱集。比蒋荷编著的《笛子教材》还早的竹笛著作还有郑觐文1924年编著的《箫笛新谱》和萧剑青1937年编著的《大众音乐箫笛吹奏法》等,这些教材没有正式出版发行,早已成为历史,不再使用。

2 近期教材

1961年10月,在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笛子教材会议,对竹笛教材的编写、统一各地符号和技巧名称进行了讨论。为今后竹笛教材的出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大高校和专业乐团演奏家、教育家的推动下,编写出了大量的笛子教材,使演奏技术和训练的方法向着更加规范和系统的方面迈进。这些竹笛教材,将不同地域风格、不同流派的竹笛曲整理出版,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各个地域、流派的风格特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效仿。并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写不同的练习曲,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练习,达到气、指、舌等方面良好的演奏成果。其中胡结续老师的《竹笛实用教程》、张维良老师的《新编竹笛基础教程》、王次恒老师的《竹笛基础教程》、詹永明老师的《笛子基础教程十四课》、马迪老师的《笛子基础教材》等都是笛子学习者比较喜欢的教材,许国屏老师的《少年儿童笛子教程》更是初学者必选的教材之一。比较著名的还有赵松庭老先生的《笛子演奏技巧十讲》和曲祥老师和曲广义老师的《笛子练习曲选》,都是非常优秀的竹笛教材。近些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华韵系列教材,又得到大家的喜爱。比如周波老师的一整套竹笛各种技巧的练习曲选,难度较大,效果显著。这些教材都是循序渐进的练习曲教材。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的刘铁男老师编写的《竹笛演奏技巧》一书,把竹笛初级教学中涉及的乐理知识编入其中,方便了竹笛教学。

3 竹笛曲集

竹笛演奏曲集方面就更多了,早期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收集50-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的竹笛佳曲167首,还有6篇介绍竹笛名家的文章”。曲广义、树蓬编著的《笛子教学曲精选》两册,“共收入了建国以来影响大而又为教学广泛应用的笛子曲96首,其中上册46首,下册50首。这些作品,均依据被公认有代表性的演奏录音,对曲谱作了必要符合演奏实际效果的校订,并编写了乐曲简介与演奏提示等,是一种较准确而实用的笛曲新版本,特别适合教学、自修和研究者使用”。这套曲集是笔者认为在高校中使用最多的教材,近期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重新修订再版,加入了近几年比较广泛流行的笛曲,可以说是竹笛曲集的经典之作。2015年11月,浙江音乐学院的杜如松老师编著的《中国笛曲精选》,可以说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曲集,他收录了78首曲目,覆盖面广,记谱精确,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曲目进行了年级的划分,从大学本科一年级到研究生三年级的这种划分,在竹笛曲集里笔者还是第一次看到,这部曲集也在扉页上标有“音乐学院教材”字样,应该是专为高校编写的教材。

4 竹笛著作

除了练习曲和曲集之外,还有一些理论性的著作也很重要,作为学习竹笛的同学应该拓展阅读。比如2009年,上海交通出版社出版,南京师范大学林克仁教授编著的《中国箫笛史》,主要从竹笛的发展、制作、演奏法入手,详实介绍竹笛这一中国乐器,据悉,此著作近期将要重新修订;201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编著的《竹笛艺术研究》,是一本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介绍竹笛理论层面的专著,“是直接寻求和探讨高等艺术院校竹笛专业教学的一部理论著作”其中对竹笛技术的教与用做了整章节的论述,包括竹笛教学法等;还有一部著作,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萧舒文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笛乐》。此书经过详实的调研,从多方面、多角度介绍了竹笛在20世纪的发展情况,是一部很好的竹笛著作。

5 教材的展望

竹笛教学中有句俗话叫“死谱活吹”,就是同样的曲子,在不同的教材中标记的符号、记谱会略有不同;同样的曲子,不同的演奏家根据自己的特点、技巧和风格,吹奏出来的效果也不同。这种情况与长笛和钢琴等西洋乐器相比较,缺乏系统和严谨性。统一、规范使用的教材已是民族乐器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针对普通高校学习竹笛的同学,一本难易程度相当,教学内容统一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纵观现在已经出版的竹笛教材,还没有完全针对这一领域同学使用的。编著一本适用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竹笛教材很有必要。

以上所提到的教材、曲集只是竹笛教材中的一小部分,由于笔者见识有限,还有很多竹笛教材没能一一列举。想要说的是,教材很多,在教学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许再经过百年的考验,竹笛教学方面才能有所统一,更加系统规范。这需要教育家、演奏家们去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等精神性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种类众多的广播、电视、网络音乐节目层出不穷。在音乐媒介和音乐节目迅猛发展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更专业的音乐传媒人才来更好地进行音乐传播,特别是音乐专业领域类的新闻采访、编辑、评论等重要活动。而目前从事音乐采访、编辑、评论、策划的人员,要么是非音乐专业方面的新闻人才,要么是音乐专业的但又缺乏媒介知识和传播技能的人才。前者对音乐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评论往往不够专业、深刻,甚至对音乐术语解释错误;后者则缺乏采、编、写等媒介传播技能,也难以对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进行有效传播。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2006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成立了首个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计划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培养音乐节目主持、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编辑与策划的传媒工作者;为音乐、文化事业等单位培养能从事音乐文化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的人才。以下从招生要求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

1.招生要求:在重视音乐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文化的要求

在音乐考试达标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要达到相当的标准,以保证其足够的文化素质,重点要对写作能力严格要求。在招生规模上,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届以不超过二十人为宜。

2.课程设置:有效融合音乐和新闻相关学科知识

有人认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娱乐新闻记者,但笔者不敢苟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意义上的娱乐记者虽然也采写、播报音乐类的新闻及人物,但他们往往并不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与素养,因此他们的报道难以深入,甚至有时在音乐领域还会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大多数的音乐类新闻、娱乐类报道往往流于表面,甚至成为花边八卦新闻的代名词。当今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由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很多对音乐有兴趣的受众现在不仅要欣赏音乐,他们还渴望能够懂得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表演技能,甚至音乐的创作方法等等。对音乐艺术来说,各种媒介和媒介从业者担负着传播音乐和引导整个社会的音乐发展风向的职责。具体说来,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出来的音乐新闻记者,要有能力发现并判断音乐事件的新闻价值,有能力与音乐家进行非常专业的交流并采写出相应的新闻报道稿件。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从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除了作为音乐专业方面的诸如“视唱练耳”、“乐理”、“主科曲式”、“副科钢琴”、“音乐学导论”、“音乐评论文献导读”这样的传统课程外,还安排了“传播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摄影”、“电视节目策划”这样的新闻传播类型的理论及实务课程,“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样的音乐与新闻相互融合、渗透的课程,还有“文化市场营销”这样的拓展性课程以及“欧美电影艺术评论”这一类开阔文化艺术视野的课程。此外,在学生二年级下期安排有一次为期两周的田野考察——音乐采风,通常是安排学生到一些民间音乐的发源或分布地区,对民间音乐的形态、现状、传播与发展做一些采访和考察,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作为研究成果的呈现。最后,在四年级下期,安排学生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演艺公司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习。

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决不是音乐与新闻的简单相加和机械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和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也就是说,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及“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类专业课程要进行“音乐化”改造。同时,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也要提出不同程度的“音乐化”改造要求。例如“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门课程,其中就安排了音乐通讯、音乐消息、音乐专访等音乐内容与新闻文体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在“新闻编辑与评论”这门课程中,则要求重点学习音乐类新闻的编辑技能;在“新闻采访与摄影”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重点学习音乐人物、音乐事件等音乐题材的采访及摄影。

因此,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力求培养出一批既精通音乐、又掌握新闻和传播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三、师资组成:有待优化和提高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拥有专职教师八名:其中在音乐领域的课程方面有教授两名,副教授两名,讲师三名;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方面,有副教授一名,为传播学专业硕士学历。目前,该专业方向的音乐新闻师资都是音乐理论专业或者新闻传播专业背景,而音乐新闻实践领域的教职人员稀缺。但作为注重实践的专业方向,必须要增强该专业的在实践领域的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倡导资深的音乐新闻业界人士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授课。在可能的条件下,一些媒体新闻机构还可以成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实现双方效益的优化;第二,在引入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可采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学习或者选派青年教师到音乐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等多种方式;第三,可将音乐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可以把教研活动作适度地扩大化,即安排音乐类课程任课教师与与新闻专业任课教师共同进行教研活动,促进音乐专业师资与新闻类课程师资的知识交流,促进新闻类课程与音乐类课程的知识衔接,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学科的互相融合与渗透。

四、学生就业:效果初显,仍需时间检验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2006级的毕业生已于2010年7月学成毕业。本届毕业生共有14人,有11人已实现就业。至2011年5月截稿为止,其中有1人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1人在人民广播电台,2人进入文化传播公司,1人进入演艺公司,3人成为中学音乐教师,另有3人备考研究生,还有3人尚处于择业过程中。因此,总体看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走向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音乐、娱乐类节目日渐走俏,音乐媒体的日渐增多,对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都非常广阔。

五、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四川音乐学院开设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主要思路是希冀培养出具备特别知识结构、适合社会某些方面特殊需要的音乐与新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探索特色办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局限,该专业发展也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生源质量问题。由于音乐院校招生分数较低,音乐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往往难以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相比。因此,学生在学习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文字功底的学科或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而新闻传播学恰好就属于这一类的学科,例如“传播学”、“新闻编辑与评论”、“音乐文论写作”、“电视节目策划”等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文学基础和语言文字的功底均有较高要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可考虑提高该专业招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如语文高考成绩可设单科最低分限制;其次可以考虑在该专业的艺术考试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的比重。三是考虑适当调整艺考中的科目,使招收的学生更能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和要求。

其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而音乐类院校的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欧美,较好的往往都是综合型院校开办的音乐学。音乐院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安排、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往往都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多、人文教育课程偏少,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表演技能的学习,对音乐理论、文学、外语、哲学等学科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这种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一些音乐学院开始突破传统的以艺术表演为主的专业模式,增加更多的艺术理论专业以及诸如新闻、传播、文学这样的与艺术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专业,而这将有利于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气息,从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四川音乐学院紧邻四川大学这座综合型院校,而百年川大具有很深的人文沉淀,其文学与新闻学院在国内的地位同类专业方向中名列前茅,因此,可考虑与川大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师资资源共享。

第三,学科处于音乐院校边缘地位,专业发展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由于音乐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并非新闻传播,一般来说,处于这些学校边缘地位的音乐新闻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分配经费,往往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音乐新闻类专业难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申报课题,能选择的课题的范围狭小,音乐传媒类型的几乎没有,往往只能选择一些诸如课程或教育改革类型的研究项目。而这个问题的改善或者解决有赖于高等院校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从而逐步解决。而这个问题在四川音乐学院已经逐步得到改善。川音目前正处在向综合型艺术院校转型的过程之中,将逐步建立起以音乐、美术、表演、传媒、舞蹈、戏剧六大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教学体系。除了音乐学系的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外,川音还建立起了传播艺术系这个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院系。

结 语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首次将音乐专业与新闻专业相结合,培养出了音乐领域的新闻人才,虽然还不够完善,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开设使得传统音乐学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更加具有了应用和针对性。改变了音乐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格局,同时拓宽了音乐学的办学思维。因此,它的建立对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焱、刘育涛《河北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现状探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3—116页。

[2]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2页。

篇4

一、母语负迁移理论及发展

母语负迁移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Weinreich(1953)认为母语负迁移是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在语音、语法、句型等各个层面的干扰。Odlin(1989)对语言迁移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扩展,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和母语语言系统之间由于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对语言学习造成的影响,母语负迁移就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法、词义、句型结构和文化习惯来进行第二语言表达和应用的现象。母语迁移就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应用母语的信息(Gass,1996)。Rod Ellis (1997),Scott Jarvis and Aneta Pavlenko(2008)认为母语迁移是母语知识和语言习惯对第二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影响,并且母语负迁移是直接影响中介语构建的重要因素,在构建中介语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elinker,1972)。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语言学习持行为主义观点的语言学家坚持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是习惯形成的过程,认为语言学习过程也符合“刺激-反映-再刺激-再反映”的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语言学认为教师应反复训练学生掌握语言结构,最终达到养成熟练的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是由于坏的“习惯”造成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督和提醒学生摒弃此种“习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具有了母语的“习惯”,因此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常被行为主义语言学家认为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行为主义语言教学理论比较片面,他们认为语言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语言教学理论说得那样仅仅是重复、模仿和掌握语言结构的过程,而是可以通过生成语法来主动地创造和生成语言结构。语言学习中的错误并非全部都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引起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为克服行为主义观的不足,研究者用标记理论把语言差异和标记关系结合起来解释语言迁移现象。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Chomsky的参数理论、中介语表征中的语言迁移问题成为当时的研究焦点(张贺,2012)。

之后,语言学家和英语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James(1980)等学者通过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Tom Scovel(2001)指出,两种语言系统结构的不同点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不同点是造成母语负迁移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第二语言的偏误,又称“对比性偏误”,是对比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旨在发现二语之间的差异,分析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方法和途径,指导第二语言学习。Guion (2000)等人研究表明,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级阶段,母语语言系统掌握得越好,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就越大。母语负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初级阶段的语言错误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第二语言学习时间的推移和第二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母语负迁移影响会逐渐减弱。

二、母语负迁移对音乐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音乐学院的学生往往因为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英语的学习,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仍有待提高。与此同时,音乐学院的学生语言应用和锻炼的机会较少。因此,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通常表现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诸多方面。

1.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明沉淀下来的汉语语言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汉语词汇极为丰富,所蕴含的文化也是多姿多彩。音乐学院的学生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在实际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学习英语时完全按照汉语的语言结构或逻辑思维习惯,将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机械的对等起来,造成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例如:学生在翻译“a bad listener(一个差劲的听众)”“a bad lecture(很糟的演讲)”,“a bad mistake(严重的错误)”时,往往将“bad”单纯的与汉语“坏”对应起来,就是没有充分考虑英文的表达习惯和搭配习惯,造成词汇负迁移,导致词汇翻译表达的错误。

2.句法上的负迁移

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句法层面相比于词汇更易受到母语语感的影响,在写英语作文或者日常英文对话中,通常是把脑海中出现的汉语表达方式的句型直接转化成英语,并没有按照英语句型的表达方式和规则进行逻辑思维,造成句法的母语负迁移,出现英语句法表达错误。

在英语句型方面,常常包含语态、时态、人称、单复数、语序等多种形态变化,句型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和汉语存在很大区别。例如在翻译“这里近来发生了一些怪事”时,很多学生翻译为“Here lately happened some strange things”,学生用汉语式思维生搬硬套了中文的语序,显然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此句的正确翻译是“There have been strange happenings here lately”。例如,在翻译“I don’t think we have a chance of winning”时,很多学生翻译为“我不认为我们有获胜的机会”,地道的翻译为“我认为我们没有获胜的可能”。在固定搭配方面,学生常常因为不了解英语的固定搭配习惯而犯母语负迁移的错误,例如在翻译“He wouldn’t hear of my walking home alone”时,应该翻译为“他不允许我独自一人回家。”,而很多学生受到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想当然地翻译为“他将不能听到我独自回家的消息”。

3.语篇结构负迁移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组织过程存在很多差异,具体表现就是中西方语篇结构的差异。众所周知,受我国传统文化熏陶,在遣词造句时往往采用含蓄委婉的思维方式,在中文交际、演讲和写作过程中往往采用“起承转合,前因后果”的思维框架,逻辑结构往往重视辩证逻辑和形象思维,为表达一定的感彩经常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讲究华丽的辞藻。而西方人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英文篇章结构的特点就是首先“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阐明主题,概括会话或写作的主旨内容,后逐渐阐明具体,逐渐陈述主题所包含的要点来支撑主题。各部分要点每一段往往是各部分要点的分主题句,内容始终围绕主题展开,最后再对各部分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生在英语语篇结构方面容易犯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是缺乏连词的使用。在英文语篇中,通常是通过连词反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连词,就不能反映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层次,造成英文文章条理性不好,语篇内容显得没有主题,思维跳跃性较大,意义表达不清楚。不能很好的使用连词构建上下文逻辑关系恰恰是高校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学生易犯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或者有的学生虽然知道英文语篇中要注重使用连词,但是完全受到汉语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影响,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语篇连词设计,造成语篇母语负迁移错误。例如,在语篇中错误地使用“Because …,so…”,“Although …,but…”等连词反映上下文的因果关系。

三、应对母语负迁移的策略建议

1.应对母语负迁移的教学策略

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积极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词汇、句法、语篇等维度进行中英文语言体系对比分析,总结和提炼中英文表达的不同点和常见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有针对性地剖析中英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思维差异,全面提高学生按照英文思维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和素质。

在词汇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用英文解释记住英文单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针对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将英文单词和中文单词进行简单对等的情况,教师应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用英文解释来表达英文单词的含义,这样可以使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英文文化背景下准确掌握英文单词的含义和单词的用法,记住英文单词的英文释义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应用英文词汇,避免出现英语词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在句法教学层面,培养学生辨识中英文句法结构的差异的能力。教师应不断总结容易引起母语负迁移的中英文句法结构差异现象,对学生在日常英文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错误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并逐渐形成母语负迁移错误资料数据库。例如,汉语中常常采用定语前置,即将定语放在所修饰名词或代词之前,而英文表达有些习惯将定语后置。

在语篇教学层面,培养学生形成设计句子逻辑结构、保持语篇意群完整性的能力。中文语篇结构相对而言更加注重意合,语篇中不同语句之间较少使用连词,形式上较为松散,但具有隐含的逻辑联贯性。而英语语篇更重视形合,重视语句形式和语篇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点是用连词、介词等表明语篇中各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要加强英语语篇常见结构的讲解,使得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常见的语篇结构,然后通过分析和总结掌握获得设计语篇结构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对英语语篇的整体控制。

2.应对母语负迁移的相关建议

第一,建立全社会共享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语料库信息平台。因为引起母语负迁移的原因和维度较多,所以建立母语负迁移现象语料库工作量巨大,教育管理部门应牵头形成母语负迁移语料库开发的研究框架,由各大高校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应用英语过程中的研究框架中的各类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类、归纳、总结。通过中英文语言比较,形成基于母语负迁移的双语语料库,建立全社会充分共享的语料库信息平台,为公众和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大量的语言实例。

第二,摸清中英文在词汇、句法、语篇等维度的差异,探索母语负迁移影响英语学习的相关规律。在语料库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挖掘中英文在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的差异,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深入分析和挖掘引起母语负迁移的原因、频率和错误的性质,并提出相应的规避策略。

四、结语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贯穿于音乐学院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要想规避或者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设计环节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深入剖析中英文语言系统的差异,通过中英文对比分析为学生讲解常见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同时,在国家、高校层面建立全社会共享的语料库信息平台既可以为语言学者进行母语负迁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资料,又可以为教师、学生和英语学习者提供母语负迁移错误案例,对学生避免母语负迁移错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einreich,Ulrich. Language in contact[M].The Hague:Mouton,1953.1.

[2]Terence Odlin.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27.

[3]Rod Elli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Introductions to Language Stud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51.

[4]Gass,S.M.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 the role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1996.317-345.

篇5

一、什么是自媒体

(一)自媒体的含义。自媒体(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美篇、美拍、优酷视频等等。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传递知识、表达观点、分享心情、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自媒体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混合出现,图文、音像共存。(二)自媒体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自媒体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个性化,每个使用自媒体的个人或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其自媒体产品必然具有独特的个性;二是操作简单,这是指编辑自媒体的平台必须简单易懂,即使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轻松操作。三是传播迅速,并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比如利用微信可以迅速让自媒体内容,在特定的人群中传播,并且可以及时得到对自媒体的反馈。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是自媒体编辑、传播的主要工具。

二、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在高校教学中,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网络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改进,课程信息化逐渐向方便、快捷、灵活、交互等方面发展,如微信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如今网络上有大量上述课程以及这方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高校音乐类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像钢琴这样的技能技巧课,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高师钢琴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提上日程。(二)笔者所在音乐学院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100%,98%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玩微信、听音乐、看小说等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形式发表自己的图文媒体信息,并进行相互点赞反馈。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目前,学生玩手机主要还是娱乐为主,一部分学生还因为迷恋手机而影响了正常钢琴学习,如果能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将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事情。(三)钢琴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且个性化十分突出,如果将教和学的目的、教和学的计划、教和学的过程、教和学的成果、教和学的心得等,用自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充分利用移动网络优势,将钢琴老师和学习钢琴的每个学生变成自媒体人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三、高师钢琴教学中的矛盾

(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而便捷,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新思维的影响,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仍然固守传统的话,就会产生矛盾。比如教学内容方面,流行和古典就是一个矛盾,教师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老师不一定教;又比如在练习时间方面,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思维要求学生必须练够那么多时间,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那么多的练习时间,这时就会产生矛盾。(二)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矛盾。由于生源质量、兴趣爱好等原因,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几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用同样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话,就会产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目的会变得模糊,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凡此种种,如果不及时解决,都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三).师生交流方面存在矛盾。据调查,高师钢琴课每周1-2课时,除了上课时间外,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甚至有时感到很茫然,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出一些矛盾,不利于学习。(四)实践应用方面的矛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现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自媒体

(一)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媒体,但其作用不是以营运为目的,而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是以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创新学习方式为目的。记录学习过程、形成成长档案。师生编辑自媒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二)自媒体形式,由于自媒体的主要用途是教学和学习,其形式有必要相对统一,主要利用优酷、美篇、微信等平台进行创作和编辑自媒体。优酷:大型视频网站,可以将录制好教学视频、演奏视频等上传至网站供自媒体图文编辑。一般手机都有视频录制功能,优酷支持手机直接上传视频,只需要下载一个优酷APP,申请一个优酷账户(免费)即可,进行简单的编辑,就可以把自己的练习作品、演奏视频、音乐会视频和教师录制的微课等上传至优酷云端进行保存。但优酷是单一的视频网站,对图文编辑并不擅长,所以需要借助专门图文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阐述说明。美篇:最美图文创作分享工具,可以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创作编辑.美篇的编辑十分方便,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意删除和更改,支持添加优酷视频链接。毕竟钢琴的学习不需要在编辑美篇上花费大量时间,也可以让师生有很好的创作体验。微信:通过微信好友、微信群、朋友圈等分享美篇作品,并组织交流讨论。老师通过微信向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包括通过甄别的网络资源和自己创作的自媒体资源),并得到学生及时的反馈,老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讨论。

五、自媒体在高师钢琴中应用

(一)教师自媒体。1.编辑各类动态教学信息,包括上课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考勤等。2.编辑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当然这些内容事先要跟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趣爱好、水平程度等),并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及时修改调整。还可以在计划中进行添加计划执行的情况,这些在自媒体平台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3.编辑教学设计,用美篇可以制作出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教案,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在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查看,可以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十分方便。4.微课。教师可以将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课,编辑给学生,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在钢琴教学中有一些技术需要学生反复推敲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5.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推送给学生学习。目前网络上出现大量的钢琴学习资源,但良莠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垃圾信息,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资源筛选出来推送给学生,学生如果发现优秀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进行共享,逐渐形成一个优质资源库。6.丰富学习内容。传统钢琴教学在课堂上重点是解决学生弹奏技术和所弹作品的音乐处理问题,而忽略了钢琴音乐史、钢琴音乐欣赏等重要内容,这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网络上进行获取,又不会占用太多的上课时间,学生抽取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在自己移动终端进行了解和学习。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教师完整的教学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更容易整理、修改和保存,内容更丰富而具有立体感。(二)学生自媒体。1.学生根据前面师生充分讨论后的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时时对照学习计划执行。2.演奏视频,包括教学计划必弹曲目的演奏、考试演奏和音乐会演奏等。学生用智能手机录制视频,简单易操作,现在大多数智能手机都支持高清录像,可以从手机直接上传至优酷云端保存,形成音像档案。3.设立短期学习目标,定期策划观摩音乐会或其它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每个团队策划自己的实践项目,并写好策划书,不仅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和团地协作能力。4.撰写学习心得或小论文,不仅能梳理学生学习思路,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准备。5.拓展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移动网络获取钢琴学科相关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增强音乐审美能力。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学生完整的钢琴学习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档案更加鲜活而有说服力,更加符合钢琴学科的特点,而且可以长期保存,随时随地查看。

六、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自媒体,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其性质类似于“翻转课堂”,但比“翻转课堂”更加灵活多样,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它具有以下作用:(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让老师的教和学都能够打破传统的局限性,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二)目标明确,突出个性。自媒体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体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大小,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学习。(三)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将课堂和网络资源充分整合,形成优质钢琴教学资源库,构建完整的钢琴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团队协作,促进交流。通过实践项目的策划、学习和网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促进交流与合作,增进师生情谊。(五)完善作品,考评存档。每个自媒体都应该是师生尽心创作的作品,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档案,而且这些作品还可以作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依据之一。

篇6

目前,全国各地区高师类学校将本土音乐引入课堂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启示。如,徐欣对涪陵师范学院音乐系在以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探索中明确提出:应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列为该系本科特色课程的重点,在教学实施以及教材编写中注重对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利用。在本土音乐教育工作中作者还总结了“感知型”、“探讨型”和“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河北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吴素芹的观点主要从多元化音乐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文化传播作用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处于不可估量的地位,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在本土音乐的继承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杨美爱将论文的视点放在了山西高校中应对大学生进行富有特色的山西优秀民歌教学的提议上,最后呼吁各高校都应重视对大学生的本地民歌教育,培养大学生学习本地民歌的兴趣,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进而提高人文素养,等等。此外,在全国的其他艺术类院校及设有音乐专业的综合类大学都非常注重对本土音乐资料的利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都取得了许多的成绩。

基于以上各类高校对本土音乐资源利用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本土音乐资源富集的甘肃,首先应该选取最为典型的,为大众所知晓和熟悉且易于学习的本土音乐作为甘肃高师教育的音乐资源,如此应由点及面,逐步深入,最后把丰富多样的各类甘肃本土音乐依次纳入甘肃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接受感和归属感。让学生以学习本地的音乐文化为基础,进而全面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形态,达到对世界音乐文化多元性的理解。

二、保护与继承“花儿”音乐资源在甘肃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自由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高亢优美的曲调,深受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喜爱,具有强大的民族包容性和浓郁的乡土特色。花儿不仅记载着民族的历史,传承着民族的语言,同时人们还通过演唱花儿来传播知识、风俗礼仪,利用花儿进行社会交往等活动,所以,在当地人心中花儿不仅仅是一个歌种,它还具有广泛而持久的教化作用,兼具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在甘肃境内演唱花儿的民族可达9个之多,辐射区域极为广阔,具备着深厚的不可动摇的群众根基。有史以来,各民族通过花儿搭起交流沟通的桥梁,是拉近情感的精神纽带,它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为各民族共享的民间艺术。但这种主要靠歌手口耳相传的民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也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虽然近些年在国家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口号中,“花儿”得到了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但目前仍然面临着生存、发展及传承等危机问题的重大挑战。

所以,在甘肃高师音乐教育中要正确理解、延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理念,把本土音乐文化放在首位。甘肃高师音乐教育应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故而将“花儿”首先引入甘肃高师音乐课堂,既体现了本土音乐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也可为以后将更多的本土音乐资源纳入甘肃高师教育教学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同时也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通过甘肃高师教育这个平台充分开发和利用花儿音乐资源,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弘扬花儿艺术,保护花儿的文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将打破甘肃高师音乐教育多年来以欧洲音乐体系为重,中国音乐为辅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强化对已被边缘化的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同时将花儿音乐资源引入甘肃高师音乐教学,这对甘肃高师音乐教育的自我完善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建设性价值。

三、甘肃高师音乐教育有效利用“花儿”音乐资源的做法

(一)对“花儿”音乐资料进行整合,编写适合高师教育的“花儿”教材目前,系统地整合、编写乡土音乐教材是甘肃高师音乐教育中较为缺失的部分。既然是对学生进行“花儿”音乐的教学,首先就应在广泛收集、精心整编的基础上,编写出最能体现花儿音乐特点,最适合进行花儿音乐教育的教材,通过学习花儿音乐,培养学生学习花儿的兴趣以达到传承花儿音乐文化的目的,将弘扬与传承的口号,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

(二)在原有课程设置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花儿是一门演唱的艺术,可将其首先融入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认识花儿的演唱特点、了解演唱的重点和难点,多聆听再模仿,最后掌握其极具本地特色的演唱风格。其次,视唱练耳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我们可以在这门课程中加入各种花儿旋律的视唱练习内容,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训练他们分辨各类花儿音调的特征。最后,可将花儿音乐放入乐器演奏和作曲课中,对花儿音乐作具体的音乐学分析,使学生从研究演奏的技巧和创作技法、音乐本体上去深刻地理解花儿音乐的内涵与风格。通过在以上的课程教授中加强花儿音乐的教育,以逐步加深学生深层次地了解花儿所蕴含的音乐文化。

(三)请“花儿”研究专家和民间艺人开办讲座这一环节可以开拓学生学习的知识面,通过“花儿”参与者的讲授和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理解花儿音乐文化。

篇7

一是活动时间较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多集中在5.25心理健康节期间, 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的时间跨度不超过一个星期, 给予学生吸收消化和再提高的时间不充裕。二是活动安排较集中。校级、院 (系) 、班级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短时间内大量开展, 学生对各种主题的活动应接不暇, 参与程度不深, 且参与活动的时间也容易与学习产生冲突。三是活动开放度不高。学院 (系) 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从自身管理角度出发, 大多只针对本学院学生, 而校级活动的面向能力也十分有限, 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放程度都具有局限性。

(二) 活动缺乏专业指导

多数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由某个学院 (系) 具体承办的, 但并不是每个学院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 受教育经费的限制, 学院难以或不愿支出专项经费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指导活动, 所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辅导员, 而辅导员受到自身所学专业和培训条件的限制,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高, 所以娱乐型、竞赛型的活动较多, 活动的专业性、技术性不足, 效果难以保证。

(三) 形式和内容较传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 重视事后治疗和诊断;重视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和疏导, 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的普及, 缺少方法传授, 没有把认知法、操作法、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把富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手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形式上也多采用课堂知识传授、面对面辅导交流、被动等待学生上门咨询等;同时, 也缺少对不同年级、不同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四) 师生积极性不高

一是部分学生存在对心理问题羞于启齿的旧观念, 自主报名参与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 而要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难免会出现强迫学生参与的现象, 这就容易出现学生被动参与活动、消极应付的现象。二是专业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不算课时工作量, 也不计入教师考核, 这就影响了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不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路径

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有着不同的参与对象、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定位目标,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心理健康讲堂、心理素质拓展实践、心理健康微电影、心理委员培训等。要使活动体现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时代特色, 需要明确定位和目标, 理清思路和建设路径。

(一) 遵循积极心理教育原则, 明确导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 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 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 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进取向上的美好心灵[3]。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发展的黄金时期, 积极、乐观、阳光、勇敢、创新、探索是青年人的特质标签, 同针对少数人的心理问题诊断、疏导和矫治的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不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 还是可操作性, 都更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一是遵循积极性原则。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面向少数学生或者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不仅要强调预防, 保证防线, 还要使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以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质, 在实践中扩展, 发挥学生潜能, 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教育向积极、主动、预防、发展转型。二是遵循系统性原则。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将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和环境创建贯穿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 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相连结。

(二) 落实学生中心地位, 扩大学生参与面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在心理测试中被发现或主动表示有心理障碍或不适的学生, 活动面向窄, 无法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利用活动的强娱乐性、高容纳度开展贴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 能够吸引广大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特色教育活动, 由传授向自主学习转变,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二是要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广泛调研, 了解学生心理诉求, 把握心理规律, 重视活动效果, 切实做好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的工作;三是心理健康活动以学生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达到主动参与、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三) 发挥师生专业特长, 提升教育效果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表现为大学学习环境宽松、学习自主性高, 许多学生无法正确定位, 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学院 (系) 开展的教育活动应贴合学生所学专业,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指导相结合, 在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 也促进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我认知。如音乐学院, 可利用音乐教育感化、情绪调节、娱乐放松的功能[4], 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发挥专业特长, 帮助大学生有效调节自身情绪, 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利用自媒体宣传, 创新教育形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较具有五个优点:教育主题非固定化、教育客体更具能动性、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活动具有网络性及教育方法具有现代化。因此, 应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 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 增强教育引导力。发挥校园主要自媒体平台全面、客观、交互性的优势, 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价值、目标和行为的导向作用。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管理队伍, 保障教育主客体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共享。利用网络宣教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前期宣传、中期运行、后期加强教育专业指导, 实现互动育人。三是利用自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实践活动, 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丰富活动开展的形式, 延长活动开展的时间, 拓展活动开展的空间, 扩大活动参与的学生面。

(五) 加强培养培训, 建设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支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好的师资队伍, 这就要求学校整合和利用好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人员的力量。通过制定酬劳和考核制度, 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 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评优和培训, 促使心理委员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 积极履行心理委员职责, 辅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实现全员参与与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的通知[EB/OL]. (2010-01-17) [2018-03-10].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11/s6874/s3020/201001/t20100117_76892.html.

[2]教育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EB/OL]. (2018-03-09) [2018-03-10].moe.edu.cn/s78/A12/A12_gggs/s8473/201803/t20180309_329435.html.

[3]陈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幸福有成人生奠基再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21) :10-11.

[4]曹丽丽, 宋蓓.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理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9) :111-114.

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专业推荐6篇)

范文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重要位置。”近年来,学者们都认识到了高校历史课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据笔者的了解,更多的学者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忽视了基础知识在历史课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对于普通高校的历史学科、特别是世界历史课来说,让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世界历史课学习现状

掌握坚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世界历史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由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现状决定的。

1,创新教育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人们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并不统一。一般认为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笔者认为,认识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创新”。“创”就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而“新”则是相对而言的,创新既包含发明创造,也包含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对过去的东西的继承和改造。因此,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扬弃中,创立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创新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但在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过程中,要视学科的特点确定学科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重点。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笔者认为,历史学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创”,而在于“新”上,即在传统教学与学生掌握扎实史学知识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注重教,向多元化的注重教与学并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转化。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了解世界及国内学术界研究动态,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另外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这就要求历史工作者与学者要比一般人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有具体的历史知识基础,又要对历史问题进行宏观分析,这样才能肩负起史学赋予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历史学创新教育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就会变得缺乏科学性。

2,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课的学习现状

素质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倡导的教育宗旨。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中学教育至今还是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还是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的。在这种教育下招生的普通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基础知识

由于学生在中学养成了对世界历史山药蛋式的了解与山药蛋式的解答问题的习惯。升入大学后,受这种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对世界历史学习仍缺乏系统的、坚实的基本知识,在分析问题时非常吃力,既没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为论证依据,又不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在讨论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问题时,有些学生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却提不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有些学生提出了“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革”这样毫无意义的论点,在论证的过程中竟然说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农奴制。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平时学生的作业、讨论、试卷中时有发生,这就说明大学生仍应该加强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比较欠缺

就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来看,在综合分析问题方面十分欠缺。比如,对于要求结合史料谈认识或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作业题,许多学生仍像中学时一样,罗列几个小点点,像山药蛋似的堆在那里,每一个小点与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没有任何论述。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平时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和阅读的世界历史著作太少,缺乏必要历史论文写作的训练,综合分析问题时缺乏知识基础与理论基础的支持,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浮躁之风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

受社会浮躁之风与功利思想的影响、对学习世界历史意义的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原因,在普通高校历史系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浮躁之风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比如,眼高手低,学习不踏实;只应付课堂学习,不阅读参考书和史料;课堂讨论夸夸其谈,没有史料做依托;作业有抄袭现象,连毕业论文也是东抄西抄来拼凑;等等。

根据这些年在普通师范学院的教学和对学生现实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以上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一方面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面对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够落到实处。

二、加强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的主要措施

针对历史课创新教育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状况,世界历史课要使学生打好坚实基础知识,进行创新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要让学生学好世界历史这门课,就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马克思说过,世界上只有一门最大的学科,这就是历史。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学科,而且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所谓的“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就是指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美国近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曾说过:“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聚集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用以表明人怎样和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和为什么取得成功和为什么归于失败。”他还认为,通过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中总结出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作为认识工具用以指导当下社会实践。杜威的思想充分说明了历史具有现实意义与作用。其实,早在1964年2月在给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

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也确立了“古为今用”的学术方针。这些思想和方针,就是要求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时候,要充分吸取历史文化遗产中精华,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读史明智”,“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一个长远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对自己选择学习历史专业充满信心,这样才有学习历史学的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迷惘,学习缺乏动力。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自己长远发展的目标。对于学习世界历史的学生来说,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从事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或到行政事业单位做公务员等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做好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在学习中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目标学习,学习也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只要有了学习动力,也就会主动学习,才能踏实认真地学习。

再次,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首先应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精神,要有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教师在世界史课的创新教育中应该做到:(1)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启发式教学原则,对讲授内容既要做概要串联,使学生对整个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又应将课时主要用以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讲解和对本学科研究动态的介绍等方面,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给学生介绍参考书、介绍看书学习的方法、制定检查措施等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另一方面选择一些典型的、关键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运用史料,对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人文素质与就业的竞争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式,专题讲座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等。(2)改变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方法。传统的学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模式虽然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更加突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比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多样化等。特别是教师应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标有选择地学习。

其次,加大图书资料的投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查阅资料的方便。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加大对世界史图书资料的投资。因为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缺乏图书资料、原始史料,历史的创新就会变得没有根基。图书馆和阅览室向学生全面开放,以便学生查找资料。此外,在现今网络发达的社会,要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学科研究动态,也要学会鉴别史料的真伪。

同时,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应该为学生确定固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使他们可以经常性地与中、小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教学需求,经常性地到中、小学进行实地教学实践。应该为学生创造外出考察的机会。学生走出校门,考察历史遗迹,不仅可以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能使学生树立“运用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从事世界历史课教学和管理的教师与领导,付出更多的艰辛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管理改革做前提,它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依托,才能付诸实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