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6: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技术教育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的优势
1.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能够积极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性关系,能够重点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为例,学科背景涉及中文、英语、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语专业,不仅可以为学生了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最新进展提供方便,更可以为当前市场流行的英语职业培训研究提供便利。
2.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具比较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部分学院来承担。从教育的任务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可以达到专科学历,虽然本科、研究生也潜在地承担着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部分任务,但无明确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研究生学历。近年来,本科职业教育成为热门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望取得突破。在研究生层次,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受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职业教育的一门学科,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为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便利。
3.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本身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完善需要从其他学科吸取养料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与教育学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但是,其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促使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相对具体的理论指导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者,更应该应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弊端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学科背景作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缺乏职业技术
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学生的学科背景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阻碍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大障碍。以笔者和身边同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科背景虽然与职业教育有联系,但都来自于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教育系统理论与学习实践;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长期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容易与原来所学的学科知识相比,因现实与期望不对称从而会产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的现象。
2.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生源较差
从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相比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距离教育学一级学科更远,在报考过程中,特别是地方院校,第一志愿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比例较低,调剂考生、刚过线考生比例较大,由此导致生源质量较差。
3.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授予点不足
我国尚未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理念上,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和导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热情不高;在培养模式上,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课程类型单一,综合性、交叉型课程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严格的细化和区分,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上,大多采取以学科划分为主的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在资源分配、考核评估上惯于采用单学科方法,缺乏与其他单位的有效沟通。
4.院校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学校的总体水平、导师的学科背景和导师与学生相匹配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首先,统计资料显示,老牌的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分别承担着47%和20%的任务,专业性院校(包括985和211高校)承担者24%的任务,从硬件和软件水平上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的整体水平偏低。其次,地方院校导师的学科背景大多依托于本校的优势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农学和管理学比例都占到60%,同时这也导致了导师和学生学科背景不匹配的现象。再次,在培养模式上,地方院校一般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水平、资源总量、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为了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紧紧地把握两点:一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利用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一方面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解决,探索出一条地方专业院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独特模式。
(一)明确跨专业研究生目标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为动力,明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定位。跨专业研究生无论是选择获得更高的学历,还是希望满足自己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兴趣,或是为了弥补自己以前的专业缺陷,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定位。作为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动态,特别是在入学之初研究生学习行为形成之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入学之初都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位及研究生教育状况、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心理健康、外事安全以及研究生励志等入学专题教育,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多方交流,为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单位承担着研究生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在课程上,一方面,要在第一学期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第二学期适度增加选修课比例和选修范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等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授课环节上,导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培养目标上,要针对跨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学习经历,有区别地细化学生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上,要适度增加实践环节,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而言,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实践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培养水平
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的培养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招生选拔、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导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考核,淡化对学生性别、年龄、学历和学校等因素的考量,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对专业的兴趣和忠诚度的考察。要依托地方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建设开放型的课程体系,针对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分梯度设置课程,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专业化背景拓宽导师的遴选范围。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利益。
二、考察历程和内容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国东南沿海乃至中国南部地区唯一以培养动物科技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各级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年1月14日上午。教职工1000余人,开设有畜牧系、兽医系、宠物科技系、食品科学系、园艺科技系等十一个系部。该院“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办学特色突出,建有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江苏蓓康药业有限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考察团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年1月11日下午。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占地800余亩,开设有园林园艺系、农业工程系、食品系等六系一部一院,校生10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苏州农职院院相城科技园,始建于二OO五年三月,学院集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园区一期规划面积280亩,总投资5000万元,示范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万亩以上。
经过一年多的项目集成和资金投入,园区在建设规划中坚持项目的科学性、设施的先进性、示范的辐射性、管理的规范性、产学研的紧密性。共完成两大类十四个子项目的建设,完成资金投入2500万元。江苏省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苏州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球根花卉种质基因库、地被植物基因库、绿色果茶园、苗木种质资源圃、商品化组培室、中高档花卉生产示范区、园艺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区、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批项目已落户园区。园区已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教师科研的平台、产业化的载体、科技示范的窗口、实训与科普的基地。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建于1983年,年1月12日下午。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2000年8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学院。2006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院校。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工程、园林园艺等十个系,现有在校生11000人,教职工600余人。该院狠抓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的汽车实训基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项目。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创办于1923年,年1月13日上午。至今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主校区与江宁校区和学院实训基地—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主体的一主两翼”校园格局。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区集教学、科研、生产、实习、观赏于一体,核心区2500亩,辐射区8000亩,其中的江苏林木种质资源库建有珍稀植物区、色彩苗木区等近20个特色园区,并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林木种质资源库。
作者简介:陈钢(1947—),男,湖南双峰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张丽娜(1984—),女,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的研究”(GJA114007)成果,主持人:李梦卿。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068-04
国外许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实施主体——教师。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其自身素质的优劣是保证高素质人才产出的关键。合适的职教教师培养方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方式的不足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内涵化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探讨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方式的不足,进而探索出解决职教专业课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来源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专业课师资得到了有效的充实。截止到2009年,我国高职专任教师达到34.6万人,占高职教职工总数的66.9%,中职专任教师达到68.2万人,占中职教职工总数的70.4%(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来源主要有四个:第一,来源于工科院校和综合院校的毕业生,这一比例大约占70%以上。这类毕业生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任教,还有一部分是进入企业后又转入职业院校;第二,来源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受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分布的限制,这部分来源的教师在不同地区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三,来源于中专和技校,这部分教师一般是先进入企业工作,后来又通过电大或者夜大等接受学历教育后进入职业学校,这类教师多就职于中职学校;第四,其他行业、专业转行而来,这部分教师多是跨专业转行任教,比如说某老师原本是图书馆管理学专业的,因为学过相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后由学校安排担任计算机理论课教学,还有一些是物理专业转任到电子电工教学等。从以上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来源看,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的来源还比较单一,不利于职教师资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凸显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师资培养的不足。
二、目前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方式的不足
(一)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很难兼顾专业知识教育与师范教育,其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牢固,师范素质欠缺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末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师范教育,它是一种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主要由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普通高校中的二级学院组成。它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区别在于,它是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师资或相关专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相比它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办学特色。目前,全国共有此类院校4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承担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有32所,主要承担在职中职教师的培训工作;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师范)有8所,招收本科生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30多年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为我国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职教师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需要的教师既要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指导职业技能又要能懂得职业教育原理和方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很难兼顾专业知识教育与师范教育,其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牢固,师范素质欠缺。
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来看,目前8所职技师范院校,除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提出还要适当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外,其余院校的办学层次趋同——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或发展研究生教育(见表1)。职技师范作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阵地,重点为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双师型”特征的教师,特别是在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化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更高的情况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更要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原则。四年制本科教育要培养双师型(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教师,与工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普通师范院校以培养基础教育的师资的定位相比,职技高师要求学生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都强,在学时是常量的情况下,这种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宣传层面上,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此目标。[1]另外,本科四年制教育,学生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半(最后一学期往往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学生还要兼顾应聘找工作),这样,在学时教育是个常量的情况下,要保证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都强,从人才成长过程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这种定位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可能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都弱。
资料来源: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搜集整理而得。
(二)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也缺乏职业教育相关的师范知识
在我国,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在办学类型定位上多属于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较少进行实践操作,师范性知识更是很少涉及。因此,这类毕业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缺乏师范知识。这类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以后,一方面感觉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尤其是难以运用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感觉师范技能匮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也主要来自于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硕士和博士,但是,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多是高中的佼佼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强,本身的自学能力也比较强;另一方面,这些硕士博士在大学学习期间受自己老师的熏陶,熟悉大学的教学方式,毕业后,虽然角色转换了,但是所处的环境没有太多变化,再加上老教师的传、帮、带,因此,此类学校的新教师师范知识缺乏不是很突出,但是职业学校不同。职业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更需要专门的教育教学知识。
一方面,从教育特点来看,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学校环境是不同的。由于办学层次和学校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特点等的不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它独特的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这些都是普通高校的学生不曾亲历过的,他们所接受的大学的文化氛围熏陶不易适应中职学校;其次,中职学生处于青年初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冲动性强,理智性差。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影响和刺激下,中职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职校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很难把握;第三,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中考的高中落榜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有厌学心理,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目标,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情绪的养成。因此,中职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要求更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基本知识,深入了解中职的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从教学特点来看,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获得实际的职业工作能力,实践和操作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教学上提倡“以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的角色与教学方法面临重大转变,这些特点与普通中学和一般工科大学、综合大学不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较快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径。
(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基本无法从事职校的教学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规模、体系、模式上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目前的教育依然是注重理论教育,培养出的依然是学术型人才。尽管近两年有关专家和学者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其根本原因,是这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缺乏专业背景,致使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基本无法从事职业学校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生源的限制。以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来源为例,在四届共44名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有21人本科专业是教育学,比例约为47.7%;18人本科专业是英语,比例约为40.9%;3人本科专业是心理学,比例约为6.8%;1人本科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比例约为2.3%。虽然这一调查结果不能代表全国所有学校的情况,但是也算是冰山一角,从中可以看出,报考这一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是文科出身的学生,而具有理工背景的学生只有极个别。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培养出的学生掌握了职业教育理论、具备了较好的教育理论素养,但是基本上无法从事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特别是本科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更难,由于没有专业支撑,进入职校只能做辅导员、教务人员,而对职业学校目前最需要充实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显得无能为力。
三、重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解决职教师资培养的途径
(一)重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达48所,按平均每年每校培养5~10名硕士计,每年将有240~480毕业生。这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将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教育的研究、管理人才”,而不是教学人才,即不是“师资”,他们学习的职业教育理论也难有用武之地。即使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也很难受到职业学校的欢迎,因为这种类型的人才很难进入职业教育的微观世界,具体问题必然涉及专业(职业),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在现实情况中,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不为专门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设置岗位,高职院校即使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专门的纯理论研究人员需要也是很少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主要的应是职教界,但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职教界(中、高职业学校)的就业产生了困难。
重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学可以发展成两个大的方向,以综合性大学、工科或专业院校及技术师范院为主,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以师范大学为主,延续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这可以使“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要想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成职业学校专业课的师资,必须要有专业基础,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招生、培养制度。
(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本科学生报考
目前要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这一考试制度严重限制了招生范围,让一大批具有专业背景和职业技能知识的工科生和其他专业毕业生望而却步。在本科阶段具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知识优势的是师范生,而大批的师范生和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报考,势必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因为文科生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认识模糊,对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即使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也只是停留在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上,这样在缺乏专业背景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缺乏方向,选题也不切实际,缺少应用价值。因此,要打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限制,必须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扩大招生自主权,适当调整考试内容,放宽生源条件,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理工科学生和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以及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报考。
(三)以专业为基础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
通过以上对现有职教师资培养方式的不足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很难兼顾职教教师所需的双师素质,基于此,笔者提出一条解决职教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以专业为基础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本科阶段解决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与普通本科不同点在于普通工科本科往往进行较系统的理论设计训练,而此时的本科教育则注重实际操作训练。(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要进行机械零件,刀具,机床等课程设计,最后要进行毕业设计,而此时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本科阶段强调机床的操作,工艺的制定,机器的拆卸等实践能力。)硕士阶段解决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论、职业教学技能及专业实践的学习。与普通教育学硕士教育的不同点在于普通教育学硕士往往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而此类的硕士教育不仅注重职业教育学理论的学习,更多的是结合教育实习让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以及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去。
1.必要性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我国的教育重心明显提高,各级各类教育都在注重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面对这一形式,也在加强质量化发展,对职教师资的要求也明显提高,许多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及技校也纷纷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学位。但如前面的分析,一般的硕士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因此,立足于专业为基础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的双素质人才显得尤为必要,可以弥补技术师范本科生和普通硕士从事职业教育的不足。
2.可行性分析。首先,根据职教师资任职资格的上移,而出现的高职高专、中职中专以及技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缺口,不仅为以专业为基础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提供了必要性,也提供了可行性。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是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硕士生,满足当前职业学校对教师的素质和学历要求。
第二,目前职教教师数量的缺口也为这一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行性,根据教育部2009年统计数据(见表2),高职高专生师比为24.4:1,中职生师比为24.6:1,普通本科生师比为13.2:1。这表明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和中职的生师比远远高于普通本科,而且这与教育部要求的职业院校合格生师比16:1也相差较大。由此可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缺口很大,采用这种模式培养大批双师素质教师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9年统计数据。
第三,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都有提高,很多学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职业学校,这样就为这种教育模式提供了生源支持。
第四,从我国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大学的类型(见表3)来看,综合性大学、工科或专业院校及技术师范院校占一半以上,这些学校都具有举办各自应用专业的师资和物质条件,不仅具备培养以专业为基础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研究生的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的综合实力,使人才的“双师”素质得到培养。
3.实施探讨。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趋势。以专业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本-硕连读这类人才的培养是一新生事物,如下问题需要考虑。首先,国家学位委员会应认可这种本硕连读的培养制度,政府教育部门要在适当规范的前提下改革招生制度,给予该类学校适当的招生自主权。二是对培养计划需逐步完善,尤其是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教育学知识三方面的比重如何确定,还有探讨完善的过程。三是导师的问题,需要按照这一模式培养出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职业教育理论的导师,这需要一批懂专业的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研究,这对综合性大学、工科或专业性大学、技术师范大学不难办到,但需要国家教育部门方针、政策的引导。目前这类导师在某些职业技术教学硕士点已存在,因一些职业教育方面的导师是以前某些专业教师转变过来的,本身就具备两方面的知识,只是这类教师数量较少。在目前这方面导师不足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双导师制,一个主导师,负责职业教育知识,另一个副导师,负责专业知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社会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技术教育对其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和层次要求都明显上移,高校以往的学科化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式已无法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学术性和应用性双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力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术型和技能型双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19-04
2014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72万,招生人数56万,相比2013年扩幅约为4%。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仍然在持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是研究生培养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如何才能“以学生为本”,这就涉及各个学科研究生生源的问题,特别是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近年来的资料显示,跨专业研究生招生比例在50%以上,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受到普遍关注。
一、职业教育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招收2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和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先后落户于华东师范大学。到2008年,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600人左右,博士生200名左右,全国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总的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具有诞生时间短、发展迅速、跨专业考生比例较大等特点。
地方院校及普通院校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突出了自己的显著特点。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在2005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开始正式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方向,截至2015年,共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32名(其中1名已退学),平均每年招收6名左右,大多来自地方普通本、专科学校,调剂的考生占多数,其学科背景如下页图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依次为教育学(占25%),管理学(占15.63%),中文、英语和经济(各占12.5%),其中非教育学专业的比例为75%,仅四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教育学背景。进一步细分发现,有3名学生具有职业教育的求学经历。专职导师的数量10名左右,年龄都在40岁以上,理论知识渊博,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学科背景如下页图2所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管理学(占30%)、农学(占30%)、教育学(占20%),存在着学科背景与专业不匹配以及教师多来自学校优势学科的现象。
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什么区别?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在课程学习上大致是相同的,主要分为四大类课程,即学位课(占48.39%)、必选课(占22.58%)、自选课(占22.58%)和开放式课程(占6.45%),如表1所示。所有的学生必须修满26个学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位课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学分就占25.8%,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专业讲座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观察发现,跨专业的学生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而与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利与弊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的优势
1.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能够积极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性关系,能够重点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为例,学科背景涉及中文、英语、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语专业,不仅可以为学生了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最新进展提供方便,更可以为当前市场流行的英语职业培训研究提供便利。
2.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具比较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部分学院来承担。从教育的任务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可以达到专科学历,虽然本科、研究生也潜在地承担着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部分任务,但无明确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研究生学历。近年来,本科职业教育成为热门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望取得突破。在研究生层次,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受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职业教育的一门学科,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为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便利。
3.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本身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完善需要从其他学科吸取养料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与教育学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但是,其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促使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相对具体的理论指导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者,更应该应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弊端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学科背景作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从学生的学科背景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阻碍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大障碍。以笔者和身边同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科背景虽然与职业教育有联系,但都来自于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教育系统理论与学习实践;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长期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容易与原来所学的学科知识相比,因现实与期望不对称从而会产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的现象。
2.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生源较差
从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相比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距离教育学一级学科更远,在报考过程中,特别是地方院校,第一志愿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比例较低,调剂考生、刚过线考生比例较大,由此导致生源质量较差。
3.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授予点不足
我国尚未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理念上,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和导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热情不高;在培养模式上,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课程类型单一,综合性、交叉型课程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严格的细化和区分,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上,大多采取以学科划分为主的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在资源分配、考核评估上惯于采用单学科方法,缺乏与其他单位的有效沟通。
4.院校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学校的总体水平、导师的学科背景和导师与学生相匹配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首先,统计资料显示,老牌的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分别承担着47%和20%的任务,专业性院校(包括985和211高校)承担者24%的任务,从硬件和软件水平上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的整体水平偏低。其次,地方院校导师的学科背景大多依托于本校的优势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农学和管理学比例都占到60%,同时这也导致了导师和学生学科背景不匹配的现象。再次,在培养模式上,地方院校一般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水平、资源总量、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为了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紧紧地把握两点:一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利用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一方面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解决,探索出一条地方专业院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独特模式。
(一)明确跨专业研究生目标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为动力,明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定位。跨专业研究生无论是选择获得更高的学历,还是希望满足自己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兴趣,或是为了弥补自己以前的专业缺陷,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定位。作为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动态,特别是在入学之初研究生学习行为形成之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入学之初都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位及研究生教育状况、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心理健康、外事安全以及研究生励志等入学专题教育,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多方交流,为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单位承担着研究生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在课程上,一方面,要在第一学期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第二学期适度增加选修课比例和选修范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等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授课环节上,导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培养目标上,要针对跨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学习经历,有区别地细化学生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上,要适度增加实践环节,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而言,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实践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培养水平
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的培养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招生选拔、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导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考核,淡化对学生性别、年龄、学历和学校等因素的考量,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对专业的兴趣和忠诚度的考察。要依托地方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建设开放型的课程体系,针对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分梯度设置课程,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专业化背景拓宽导师的遴选范围。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利益。
(四)建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强合作交流
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建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加强合作交流是促进跨专业研究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跨专业研究生制度包括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培养制度、评价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可以保证跨专业研究生从招生到考核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强交流,包括院校之间、培养单位与其他教学单位和管理单位之间、导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特别是要通过学术会议和论坛、导师进修或下企、研究生实习或交换等形式拓宽研究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何运信,李美中.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10(1):61-64.
[2]刘晓,马美,蔡林.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25-2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异、来源渠道不一、学习目的不同及就业方向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中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意识差及旷课等现象,既不利于教学管理,又影响教学质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问题根源,探讨科学合理的方法途径,以教育感化为主,行政约束为辅,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良好行为意识,减少并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1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管理常见问题
一是学生主动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吃苦精神不够,贪图安逸,怕脏怕累,不愿动手。二是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方法相对欠缺,学习上接受能力不稳定。虽然学生是经选拔录取,但学生文化课程各科不够均匀,学习上接受能力有时强、有时弱,有起伏现象。三是部分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的,进取意识薄弱,喜欢混日子,热衷玩游戏,时常逃课。四是有的学生集体观念不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及与他人沟通交流方法,自我意识强,融不到集体中去。五是个别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时常闹毛病,不是适应不了稍繁重的学习任务,就是因病缺课。六是有的学生自律意识差,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且不愿接受批评教育。
2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管理常见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缺乏,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及学校教育管理不当,都有可能造成思想波动,心理状态不稳定,情绪受影响,而产生异常观念及行为等。首先,当今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相对丰富,易对孩子娇生惯养,造成其缺乏吃苦耐劳与进取意识;二是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祖辈照看长大,长期得不到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形成一定孤独心理与习惯,不善于沟通交流;三是学生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大,有的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单一的对学生施加高压学习政策,忽视学生心理教育及身体素质锻炼,而造成学生心理及身体素质上的不足;四是当今是社会高度信息化,各种各样信息繁多,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学生每天都可面对各种异样信息,学生的分辨意识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易受影响而产生异常思想、行为等。
3学生管理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3.1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首先新生入学以后为每名学生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注意了解入学动机、基础情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特长等信息;其次通过查阅入学档案,开展问卷调查、单独谈话、侧面了解、打电话向家长及所亲近的人咨询,系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搞好管理奠定相应基础。
3.2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题教育,引导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
组织学习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打牢纪律观念,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发扬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创建和谐班级。引导学生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做事明理、经事长智,培养理性观念。经常进行教学秩序、课堂纪律、尊师重教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学习外部环境。教育学生立志成材,端正入学动机,倡导勤奋学习、博学精艺的学风,营造刻苦钻研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性,引导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3.3做好骨干选拔,发挥骨干引导作用及示范效应
培养和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学习勤奋,纪律性强,热爱集体、善于团结的学生骨干队伍,强化骨干的服务意识,发挥骨干的表率作用。成立帮学对子,及时发现与反馈异常情况,做到问题及发现及时解决。个别问题相对突出的学生,要多加关注,重点帮教,逐步解决思想问题,帮助改正和转化。
3.4积极发挥家长及亲朋的亲情感化作用
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学生体会到家长供他们上学所作的付出与艰辛,家长的牵挂与期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得亲情教育,使其即来之则安之,安下心来学习,努力提高能力素质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家庭争光,从而打消混日子的思想,促进管理。
3.5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积极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配合、互动的良好关系,注重转变教师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及呆板课堂管理方式,通过教师的渊博知识及甘为孺子牛的教学态度来引导、启发学生虚心学习,既教书又育人。倡导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导学习方法改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灵活运用管理规定,学校、家长、教师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搞好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G643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职教硕士需求的不断增长,职教硕士的教育规模也迅速的扩大,其教育质量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出来。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因此,如何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来保障职教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2010 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包括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监测体系等各个环节。加强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建设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举措。
二、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素
1.生源质量
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材料;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形成过程的起点,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保证。近年来,尽管近些年来招收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数量的增长并没有伴随质量的同步提高。一方面,“非科班”出身的学生占生源比例的大多数,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出现“本科化”倾向,硕士学位的攻读相当于在自身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多修了一门专业;另一方面,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参照其它文科学科的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有学者提出,“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是指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始时,学生掌握的与未来研究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以及科研精神和学习态度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程度。”“在招生中选拔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生源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正是如此,才引发了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审视,而优质生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生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2.师资队伍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硕士培养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教硕士教育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好坏的是“竹竿原理”,即决定职教硕士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现阶段,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导师对学生的投入不足。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导师对研究生的个性化指导是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何使教授静下心来做学问、认真指导研究生,是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课程设置
所谓课程, 即学校对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据调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仍然属于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课程设置“学科”导向的味道浓重。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上, 如“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心理学”、“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史”等课程, 教育类课程占主要成分, 而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性”、“技术性”课程很少涉及; 只注重学生师范性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将来的职业应用能力, 无法做到与相关专业的结合, 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4.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
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独立完成的作业,是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撰写和提交的论文。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可以衡量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影响到研究生教育|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综述、论文成果、写作能力,反映了其在研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因此对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核心因素。
三、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保证系统目标实现与完成的基本程序与手段,是系统或组织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规则所形成的制度,包括系统的运行过程及在各个运行阶段与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等。我国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政府宏观调控,培养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参与监督,市场自主调节。具体来说:(一)外部支持系统输入。接受政府的委托(或社会的资助),外部在资金、项目及人员上提供支持,构成外部输入系统。(二)教育评估机构评估:第一步,高校质量综合评估一般程序;第二步,评估机构接受政府、高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委托;第三步,政府、社会、学校代表参与一的专家组;第四步,根据政府或社会用人部门制定的政策及标准,结合学校的自我价值取向研制评估议案;第五步,对学校实施评估;第六步,专家组提出评估意见;第七步,高校根据专家意见作出整改。(三)向社会、政府、高校输出。(四)反馈信息。评估机构提出反馈信息,政府利用评估结果作出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起到舆论监督及促进政策的作用。以上构成政府、高校、社会和评估机构之间的有效运行机制。
四、完善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举措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质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质量监控系统和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所有可控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保证质量逐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质量管理两个子系统。
1.完善外部质量保障的探讨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教硕士教育质量观。
职教硕士培养院校必须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因此,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在岗对社会的贡献,是判断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目前,职教硕士招生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生源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优秀生源,那么加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生源质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加强招生宣传、提高中职学校师资水平势在必行。加大宣传不仅要宣传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要上层管理部门出政策支持、招生学校出特色办学。上层管理部门要加强同相关行业的联系,将学位与从业资格、职称评定等挂钩,在政策导向上进行扶持,培养实际需要的人才。另外,招生单位还要积极争取优秀生源,主动与中职学校和相关部门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针对中职学校和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的设置,为学校培养用得上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公共治理作用
构建我国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由政府、学校、行业协会、评估机构及社会各界等齐抓共管,并促进管办评分离。具体地说:(一)是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多中心治理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职责定位,涉及教育公共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能应尽可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二)是加强对全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统筹协调。亟待成立“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质量监测评估委员会”,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认证评估制度,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据信息平台等;(三)是支持学会或协会(学校联合体)加强自律管理。支持协会以吸纳会员的方式开展职业院校资质认证,并对全国职业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格认可,鼓励专业学会开展相关专业评估等;(四)是鼓励社会行业组织开展专业认证。结合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对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认证,并加强与国际相关专业认证组织的合作。
2.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1)招生制度改革,控制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职教硕士教育质量获得保障的最基本前提。生源质量控制可从国家和培养院校两个层面来保障,建立起国家基本质量控制与学校特色质量控制有机结合的选拔机制。首先,被录取的研究生应是达到国家的一些基本要求。其次,被录取的研究生应在报考学校所设学科的专业方面具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考试和面试来甄别。无论是国家组织的入学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和面试,都要通过严密的制度设计确保入口竞争的公平与公正,尤其是主观性极强的面试环节;近年来部分学校采取的同学科或同专业统一面试、统一阅卷、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安排在正式录取之后等做法,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道德风险和学术腐败,但这只是部分学校出于责任与公平考虑的自发行为,并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保障制度,而且没有形成具有实际效力的问责机制。因此,职教硕士招生环节期待有利于保o公平、有利于甄别与竞争的选拔机制。
(2)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是决定职教硕士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制定合理的导师队伍发展规划,形成由专业课老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等构成的导师团队,并考核导师团队的指导方案、指导工作量和指导效率。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校园内选拔实践经验丰富,兼具课堂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者聘请企业与公司内业务精通的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员担任职教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师。第二,明确和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主导地位。构建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究课题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度,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促进职教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导师的招生数量主要由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来确定,导师注重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人才,研究生则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科研和资助等方面更大的自的同时,也强化了导师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责任。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既负有培养的责任,也负有资助的责任;研究生导师既有责任指导学生从事创新活动,也有责任关心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严格学位论文标准,控制“出口关"
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位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获取学位的核心依据。毕业论文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实质性审查以确保其质量。目前,很多学位论文流于形式,评审程序与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要正确把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严格控制“出口关”。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应当达到硕士水平应有的技术难度、深度和先进性,也应体现一定的工作量。论文不应忽略其职业性,选题应注意结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毕业论文评审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行网络匿名评审。从技术上来说,这点不难实现,且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
[1] 高先燕,职教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5月.
[2] 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05
Interpretation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of Austral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Take 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 as an example
YE Jiao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hys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the school gate, posters, classrooms and rest zoom, etc. to find out how the Australian Tafes, with 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 as its example, use multi-modal signals to construct a ecolog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 which promotes students’ thinking, cooperation and imagination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 words Australian TAFEs; teaching environment; multi-modal language
0引言
所有教学活动都须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及教学方法等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创造高品质的教学情境范围。如何成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各类院校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环境包含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本文主要探讨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学楼、训练场、实验室及学校布局等内容。教学环境不仅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它们所暗含的文化理念和交际观念,会对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情绪带来不同程序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做得非常出色,不少学者从学校管理、校企结合、课程设置等方面介绍其特点。本文将从功能语言学中的多模态话语角度出发,以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为例,分析其各个环境要素所表征的课标理念、交际意义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为我国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提供环境方面的借鉴。
1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MDA)是一个在语言学教学和相关领域研究中非常热门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受到Hallidays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启发,Kress 和 Van Leeuwen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础研究工作。Kress 和 Van Leeuwen(1996)认为,模态是指交流的所有渠道和媒介,如图象、颜色、音乐、技术等,多模态是指同时使用几种符号模态。任何模态都表征着一定意义。在日常交际中,种种符号资源参与其中,形成了多模态交流,组成了多模态话语。不同模态的话语通过强化、互补、补缺等方式协同体现讲话者的整体意义(张德禄,王璐,2010)。任何意义的建构和表达都是多模态的,本文把课堂教学环境看成是提示交际意义的多模态话语。通过解读教室布局、宣传告示、休息区等各种有形的、具体的多模态话语符号,来深入理解澳大利亚职业学校的课标要求、教学理念等。
2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学环境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本文以澳大利亚最大的公立高等技术学院之一、为来自60多个国家的37,000多名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课程的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 为例,从多模态话语角度来解读教学环境。
2.1 围墙与校门
校门常被看作是一个学校的形象代表,也常被认为是体现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人们一般认为,学校大门作为校园空间序列的起点,其形象至关重要。
与国内各类职业学校不同,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的三个校区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校门的,每个校区只是马路边的几幢楼,校名就做在其中一幢楼的外墙上。围墙的功能是把学校内外给区分开来,没有围墙意味着校园内外没有区分,学校不是社会中有区别的隔离出来的一部份,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份,你在学校,也是在社会,社会人都可以进学校,学校里的人也都可以很好地进入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本身是为社会人士服务的,所以所有的社会人士都可以来其中受教育,这里不是高高的象牙塔,而是欢迎所有人士来这边学习任何他们想要的技能的。而在该校学习的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会在这里学到有用的技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一员。
2.2 海报
在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校园里面,随处可见各种宣传告示。除了常见的学生活动告示、学生成果展示之外,校园里还有各种帮助学生的海报。有提醒想退学的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的,有提醒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做的事情的,甚至有提醒学生学校里有祈祷室的存在的。这些海报充分反应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宗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人数较多,种族信仰也完全不同,学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顾虑及。
2.3教室
教室是一个学校物理环境最主要的一部份。教室的布局要做到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生动机、促进学习、帮助学习。教室内讲台与桌椅的摆放、墙面的装饰、空间大小等都是多模态语言交际的一部份,表征课标的理念、要求,提示教师的教学观念、经验与素质、价值观与态度、对学生的期望及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构建身份、实现身份认同,在各种促进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发展的活动中,发挥辅助作用。
在一个教室中,讲台、黑板、PPT、老师,是学生的视觉对象。可以说,讲桌和讲台树立起老师的权威和职责。国内的讲台一般都高于学生座位,老师在高高的讲台前讲课,可以俯瞰学生,从而树立起权威感。在Boxhill Institute of TAFE中,教师的讲台与学生是等高的。等高的桌面显示了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平等,尊重个性的观念。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座位安排也与国内不同,围绕着老师的讲台,学生的桌子横着连在一起,刚好和讲台组成了一个长方形。学生一般情况下坐在桌子的,不管你坐在哪个位置,你都可以全方位地看到教室内所有在场的学生。这样的桌子摆放,体现了课标的民主、师生平等的学习观。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学生可以灵活地移动座位,非常适合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教室的中间空出很大的位置,也方便教师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如表演、辩论、演讲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发现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此外,这样的课堂设置非常适合营造自由活跃的教学气氛,方便师生自由讨论和沟通,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而老师在教室中位置的移动,也更加给学生一种平等,自在的感觉。老师有时有讲台前讲课,在小组讨论时则弯下腰完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平等、自在的环境是非常适合学习的。
在教室的后面,整整齐齐地列了一排电脑,方便师生随时查阅资料,为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教室的门是浅蓝色的,能够让学生带着平静地心参与到学习中去。
2.4 休息区
相比教室以白色为基调,以浅色为辅调的装饰,休息区的颜色可谓多彩浓烈。每个教室的门口都会有一个休息角,墙上画上蓝色、绿色、黄色、相间的条纹,角落里则摆上一张深蓝色的圆桌,周边有几张舒服的软椅,可供学生在课间休息,讨论。而在每一楼层,有一个休息室,休息室里有圆桌,有方桌,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桌椅休息。休息室里,方桌是红色的,圆桌是蓝色的,柜子是黄色的,柱子是红色的,种种颜色让人心旷神怡。而更人性化的一点,休息室里提供了若干冰箱、微波炉和水槽,给学生、教工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上的便利。
3 结语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为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发展提供学习内容和真实情境。澳大利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环境,从见不到的围墙校门,到教室布局,到休息室,到各种宣传广告,通过空间、文字、图片、色彩等构建多模态话语,揭示了其中的教育意义、师生关系等。通过多模态环境,创建了一个师生平等、帮助学生思考、对话、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环境。为我国职业院校建设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模态环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课题基金: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课题:澳大利亚职业学校教学环境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参考文献
[1] Scdvener. Jim.Learning Teaching [M].Oxford:Heinemann Publishers Ltd.1994.
[2] The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
[3] Polland’ Andrew.Ed. Readings for Reflective Teaching[M].London: Continuum,2002.
[4] kress,G,et,al. English in Urban Classrooms;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gxon:Routledge Falmer,2005.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1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1)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2)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4)工业化与信息化。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2 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2.1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
2.2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网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1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1)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2)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4)工业化与信息化。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2 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2.1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
2.2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后二类中学统称为职业中学,但是进入21世纪,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互相融合之势;而且后二类的在校学生,只占公立中学在校生的10%。
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分为七大领域:农业(agriculture)、商业(business)、家庭与消费科学(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营销(marketing)、健康(health)、贸易与工业(T & I)、以及科技/通讯(technical/communication)。事实上,初中阶段(middle school or junior high school)也有职业教育先修课程(pre-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这些课程向学生介绍世界上的各种工作,使他们了解有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并给他们机会尝试各种领域的各种工作。技职教育七大领域都有这样的先修学程,并能和中学以及后中学的学程连成一贯,使学生有机会将学校学的技能具体应用在职场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