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7: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骨干教师培训研修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培训方式和内容:专家讲座、模拟学习、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培训方法交叉使用,培训重在创设情境,促使教师在与他人充分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按以下七个学科:数学、物理与工程、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球与空间、环境科学来设立班,一个学科一个班,共计七个班,每班参训学员30人左右。
3.项目支持:《中国科协“科教合作”共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协、华东师范大学和全国60所项目实验学校共同实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精英转向大众的当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研究》的子项目。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承办的此次培训活动是该项目开展的“项目孵化”的相关工作。
4.参与此次培训的相关人员:
二、本人学习体会
首先,我最大的收获是跟黄教授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包括: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答辩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案例讨论和实战练习。通过学习,我发现了以前工作中的一些不规范之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其次,通过黄教授的讲授我知道了很多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尤其是植物生理学和细胞工程方面的,这些资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和科研都是很有用的。生物学科发展很快,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知识结构才不会陈旧。
摘要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学员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国培计划(2013年)”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2013)” 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进村校项目活动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送教下乡”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 “国培计划”转岗培训心得 “国培计划”培训策略研究 “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的服务与管理研究 “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培计划”农村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解读与策略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建构 “国培计划”初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问题及策略分析 "国培计划"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体育游戏在留守儿童中的延伸"国培计划"2013 “国培计划”辅导教师培训总结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项目综述 “国培计划”中的“影子研修”探索 结合兵团实际 创新国培计划培训模式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模式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2-12/2013-10-24
11 李淑文.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62-64
(责任编校:齐媛)
【中图分类号】G64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1
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骨干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不仅体现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而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指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骨干教师培训呈现出理念的相对滞后、过程相对封闭、方法相对单一。由此,各地教师培训机构加强了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形式各异、方法多样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安康教师进修学校在骨干教师培训方面也做了积极尝试。
一、“三+五”研训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2008年以来,学校依据陕西省“阳光师训”工作精神,认真学习和领会文件的理论依据,校领导组织有多年培训经验的教师,依据当地实际的教师教育需求,并科学的进行调研。科学制订了“三+五”研训模式,即以“名师示范”――“互动交流”――“专家引领”――“个人反思”为环节的三天集中学习+参训学员后期完成的“校本研修”五项任务为整体流程的实施方案。
1、名师示范环节
由学校组织科研人力,选拔市区级有影响的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提前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并将教学方案提交学校,由学校组织研讨教案设计、修改意见、提出可行性方案。
2、互动交流环节
名师示范课之后,辅导老师先组织学员进行分组,一般8-10人为一个交流小组,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示范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整,教学理念是否先进,重点突出和难点解决情况,教学的组织与变化,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等。各小组选派小组长总结小组交流成果,收集交流问题,然后在大会交流展示。
3、专家引领环节
“三+五”研训模式中,有遴选的专家进行指导,做专题讲座,并回答学员提出的课堂教学问题。根据名师示范和学员交流汇报情况,及时组织教学,做即兴发言或专题讲座。让教师在培训以后有所得,有效地解决骨干教师存在的困惑。
4、个人反思环节
针对名师示范、互动交流、专家引领环节的内容,个人整理培训中的反思、感悟或体会,撰写个人反思文章。
集中学习结束以后,每一位学员还要完成五项校本任务,即“骨干教师培养书”。填写教师专业成长基本情况;“他山之石”包括做两次专题讲座,观看议课两节“名师课堂”,专业阅读两部书籍;“校本研修”包括两节“一课两上”、课题研究、区域内讲座、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指导学科教师意见、综合评价。
三天四个环节的集中学习和参训学员后期完成的五项“校本研修”任务,为“五段循环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五段循环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构想
针对骨干教师培训特点,学校继续深化“三+五”培训模式的实践,植入参训人员课题研究任务,强化教育科研导向,丰富、完善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五步循环式”培训模式构想,这种模式仍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中。
1、问题调研:设计问题、分组调研、发现问题、提供依据
这是骨干教师培训的首要环节。怎样培训教师,该培训什么样的内容,是面临的最大问题,传统的方式方法已经不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作为培训者,了解被培训者的需求至关重要。依据以往的经验,组织人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然后分散到基层乡镇学校,对近三年参加骨干培训的教师问卷调查,组织当面座谈交流。返校后,整理问卷、整理问题,为培训提供第一手材料。
2、确定菜单:依据问题、确定专题、有备无患、有的放矢
根据骨干教师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对于专题,学校采取试讲制,按学科分类,要求先在小组内试讲,再选拔优秀者进行大会交流,群众打分取平均值占40%,评委打分取平均值占60%,两项和达90分以上,方可通过。
3、专业引领:实践课堂、专题讲座、解答疑难、提升能力
就骨干教师而言,专业引领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实践课堂提升课堂的驾驭能力;通过专家专题讲座,充实先进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答疑解惑中,不断更新思想,提升能力。
4、研讨反思:听课议课、互动交流、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实践课堂之后,就是听课议课环节。通过专家与学员互动、学员之间的互动形式,发现问题、总结优点、交流体会,最后将撰写论文,转化成果。
5、跟踪反馈:实践反思、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总结
对于专家讲座,实践课堂,研讨反思等培训效果如何,同样也有反馈机制。学校制定有每一位专家讲座之后的定性评价和建议,并通过一定渠道反馈给专家。同时,根据需要,选派相关人员下乡镇基层学校,跟踪检查骨干教师的专业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为再一轮骨干教师培训提供参考的依据。
通过骨干教师培训,丰富了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了骨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了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强化了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区域素质教育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五段循环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建议
1、加大教师的参与力度。让更多老师参与此项教学工作中来,有利于不间断地对骨干教师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成长,保证培训模式的有效实践。
2、更多地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模式,积极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04-02
一 研究的目的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为增强骨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探索骨干教师培训的科学模式,切实提高对骨干教师的培训质量,使参训的骨干教师尽快成长为学校、地区教学上的领军人物,真正发挥他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特做此调查研究。
二 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象:普洱市10个县区教育局推荐参加培训的市级骨干教师。自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共培训820人,其中,2011年小学教师、初中文科教师各100人;2012年小学教师、初中理科教师各100人;2013年小学教师100人,初中教师120人(语、数、英各40人);2014年小学教师110人,初中教师90人(理、化、生各30人)。
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办法,我们自编问卷――普洱市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培训教师对知识培训的需求、专业能力的需求、培训师资的需求和培训教学形式的需求。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6份,回收率93.6%。问卷回收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本次调查结果,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
被调查对象206人,均为一线中小学市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其详细情况见表1)
此外,为全面了解教师培训的需求情况提供必要的补充和支持,我们还采取访谈、询问、召开座谈会等方法,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三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综合获取的信息,骨干教师培训需求如下:
第一,知识培训需求方面。对于骨干教师知识培训的需求,我们主要从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等十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法知识,依次排在中小学骨干教师知识培训需求的前三位,说明中小学骨干教师渴望通过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能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时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寻找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因为教学方法的突破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至于学科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则排在中间位次,与一部分骨干教师基本掌握了这三方面的知识,而另一部分骨干教师还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三方面的知识有关。另外,师德修养、教育政策与法规知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人文修养和艺术鉴赏,依次排在中小学骨干教师知识培训需求的后四位,与这些骨干教师目前所具有的这些知识水平,已能够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有关。
第二,专业能力需求方面。对于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需求,主要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教学实施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这说明骨干教师想通过培训学习,使这两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至于教学设计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反思与发展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依次排在中间的位置,这说明大多数骨干教师已基本具备这四方面的能力。而班级管理能力排在最后的位次,这足以说明,这些骨干教师目前已基本能够承担班级管理任务。
第三,培训师资需求方面。对于骨干教师师资培训的需求,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表4。
表4 中小学骨干教师师资培训需求情况
选项
总人数
总分
平均分
排序
教学研究人员
201
784
3.90
1
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
202
749
3.71
2
优秀中小学教师
201
704
3.50
3
教材编写者
198
465
2.35
4
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197
455
2.31
5
可以看出,最受欢迎的培训师资是教学研究人员,比较受欢迎的培训师资是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受欢迎的程度比较一般,而教材编写者和教育行政领导则不太受欢迎。教学研究人员之所以最受欢迎,这与中小学骨干教师对教育科研知识与教育科研能力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比较受欢迎,可能既与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对进行骨干教师培训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准备有关,也与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的科研素养较高有关;优秀中小学教师作为培训师资,只得到骨干教师们的一般性肯定,这与大部分骨干教师认为,优秀中小学教师在一线工作所获得的经验,他们在同样的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已经具备有关;教材编写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排在师资需求的后两位,说明骨干教师们已能够把握教材,而且不希望骨干教师培训,再聆听太多的教育行政领导的政策性说教。
第四,培训教学形式需求方面。对于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学形式需求,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表5。
表5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形式需求情况
选项
总人数
总分
平均分
排序
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课题研究型
202
966
4.78
1
案例评析和参与式培训型
198
944
4.77
2
专家讲座和报告型
201
907
4.51
3
观摩名师课题教学型
198
883
4.46
4
同行经验交流分享和教学展示型
197
871
4.42
5
实地参观考察型
200
870
4.35
6
自主学习型
198
853
4.31
7
可看出,以上7种培训方法都得到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高度认可。相对而言,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课题研究型、案例评析和参与式培训型得到认可的程度较高,专家讲座和报告型、观摩名师课题教学型、同行经验交流分享和教学展示型得到认可的程度一般,自主学习型得到认可的程度则相对较低。
四 结论及启示
通过本次对普洱市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的如下结论:(1)希望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法知识水平。(2)希望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教学实施能力、教育科研能力。(3)在培训师资方面,骨干教师们需要教学研究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4)在培训的教学形式方面,骨干教师们希望采取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课题研究、案例评析和参与式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因此,培训机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设计时,要重点考虑以上几方面问题,并把与此相关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同时,还应考虑到由于各县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参培骨干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培训遵循分类分层、因材施培的原则。
启示:可采用集中学习―在岗研修―集中交流分享的三个阶段培训模式(简称“三阶段模式”)进行培训,这是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模式,是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有效培训模式之一。
1.集中学习
利用二至三周的时间,加强学员所急需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接着再用一周的时间,组织教师们到就近的中小学名校跟岗学习。
为加强骨干教师所急需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组织培训机构在聘请授课教师时,要注重聘请教学研究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重点对骨干教师们进行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培训。培训学习的主要形式有专题讲座、案例评析、小组研讨交流。
跟岗学习阶段,主要聘请一些中小学名校中的名师做骨干教师的“带教导师”,安排一周的时间让骨干教师去跟岗学习,在名校中聆听讲座、参与交流讨论、观摩示范课、研制教学方案,并执教于课堂教学。其中,重点让骨干教师观摩“带教导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教研工作,深刻感受和领悟“带教导师”的教学和科研理念、策略和行为。
2.在岗研修
在岗研修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阶段,是检验集中学习阶段所获得的学习成果的阶段。在此阶段用大约10个月(两个学期)的时间,提高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研修方式:(1)建立培训导师负责制,加强跟踪指导。分配每位培训导师包干指导5~8名学员。采用远程网络指导和临场指导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及时帮助学员解决在岗研修中所遇到的问题。(2)组建小组QQ群,设公共邮箱,成立课题专项研究小组。通过小组QQ流经验,分享案例,解决实践中的疑惑;以公共邮箱的方式向学员课堂教学案例;成立课题专项研究小组,以课题申报的方式、论文征集的方式积极整合资源,让学员共享。(3)建立骨干教师培训网站。网站的主要作用,一是让学员提交在岗研修作业和交流学习心得。二是在网站上开设分主题的各种论坛,采用学员发帖、跟帖及导师在线答疑等方式,深化研修成果。三是创立开放平台,由学员和导师共同建构“骨干教师培训小百科”。(4)参加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要求学员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和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把集中学习阶段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中,不断解决在课堂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5)深化反思教研活动。反思教研活动的范围包括课堂教学反思、课题研究反思、个人成长反思等。
一、出国培训
今年计划安排高校教师出国培训250人,具体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200人,其中数控35人、机电43人、电子39人、软件(动漫)40人、商贸(财经)43人;管理干部50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院(校)长30人、高校人事处处长20人。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创新意识较强,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动手能力;(3)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能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管理干部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3)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有关高校出国培训名额以及各培训团组派往国家和派出时间见附件1。为确保出国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学员所在学校应与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签订培训协议,培训学员按协议要求参加培训。因今年出国培训全部要求办理因公护照,请各校务必于4月15日前将《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学员推荐表》、《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推荐人选汇总表》和《*省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协议书》报我厅师资处,联系电话:025-83335527,电子邮箱:fuzhy@。
其他未尽事宜按《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10年教师国际合作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3号)执行。
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
1.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组建由院士领衔、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培训团队,举办6个左右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研修班,计划培训400人。培训对象以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为主,培训内容侧重拓宽专业领域知识,和专家面对面研讨。
2.青年教师培训。通过进修班、单科培训等形式,计划培训50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侧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兼顾学术研究。继续做好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访问学者工作,组织并资助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培训。
3.“双师型”教师培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计划培训200人。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15号)要求,继续开展访问工程师培训,组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以上项目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三、五年制高师教师和管理者培训
1.骨干教师研修。在高等师范学校中遴选一批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采取高校访学、专家指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管理者研修。培训对象为高等师范学校校级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研修、实践考察、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等。
以上项目由*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四、培训工作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者的作用尤为重要。按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空间,同时对教师驾驭教材、学生和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更新教师课程理念、提升专业技能素养,帮助教师掌握有关课程政策和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知识,结合具体课程环境和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具备对已有课程进行改造、开发和发展的能力。
要确保课程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必须健全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持续创新教师的课程培训方式,努力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实施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需要我们积极研究、认真扎实地开展教师培训,落实通识培训、学科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改进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注重对教师基本功的培训,采用小片联动、评优竞赛、跟踪培训、校本教研、骨干送课、读书活动、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
1.课堂教学观摩与竞赛
实施课堂研讨式培训,培训者先上示范课,再结合课例讲理论,直接呈现新课程理念。提倡各学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先上试验课,同科教师观摩讨论,鼓励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发挥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共享成功经验和培训资源。教师推出观摩课或示范课,请专家点评,安排教师自由讨论的时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倡导课后反思,注意整理教学心得,写好课后笔记。要求教师既执教又“执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及其效应,认真分析教学实施中的得失,并拟订相应对策进一步改进教学。
抓好教研组的工作,规模较大的学校以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立足学校课堂,集体讨论备课。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评比,开展教学基本功全员培训及达标考核。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研讨教学问题及教学方法的目的,使教研组真正起到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启动校内教师多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促研,历练团队,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区域以组织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发展契机,搭建课程实施技能展示平台,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切实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
2.建立交流机制,带动农村山区学校
积极探索、全面推行在区域教研基地内骨干教师跨校兼课、跨校带徒、跨校教研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共享,推动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和校际之间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教师工作岗位交流制度,注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师交流在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的氛围,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农村学校的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需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组织“名师指导团”深入农村学校帮助他们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等能力和水平。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选派城区骨干教师定期到那里支教,让农村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均衡城乡学校的师资配置,有效地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大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力度,坚持实行农村骨干教师带薪脱产培训研修制度,农村教师到城区挂职学习,有效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在骨干教师、管理创新奖、教学创新奖和特教创新奖等评选过程中,设立农村学校专项指标,逐步扩大推荐比例。改变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扩大骨干教师比例。逐年增加高水平教师比例,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3.研训一体化,建立培训网络
教师培训贯穿于课程改革实验的全过程,要密切关注和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走向,加强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科学研究,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求掌握某一学科的高深知识,但要求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型的人才,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专家。加强综合课程、英语、信息技术等师资的培养,逐步实现“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实现教科研一体化,科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以校本研训为专题的专家讲座、专题论坛活动,突出问题性、专题性、系列性。跳出单一学科专业的框架,以多元化的业务培训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造一体化培训体系;打破原有教育教学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多学科联动,拓展专业知识与提升综合素养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德育管理的一体化;根据教师的专长与兴趣确定学科专业主攻方向,重点进行专业学习和教学打磨,为将来在特定教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并成为骨干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索建立与新课程实施同步的教师培训、专业发展等促进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终身学习、自主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质量。建立师范院校、各级教科研机构和学校多级培训网络,形成校本培训、基础培训、区级培训、高端培训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网络备课为主要形式,广泛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丰富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不断丰富教师研修网络资源,使教师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搭建集体成长的平台,推动和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队伍从理论到实践、从继承到创新、从主动到自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4.建立校际协作组,发挥集团优势
将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几所学校联成“学区教学协作片组”或者叫校本教研协作体、校际联盟,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开展集体备课、跨校教学援助活动,推行紧缺学科教师“无校籍”管理。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资源共享、集众智慧、博采众长,攻破教学难关,互助共赢。积极贯彻落实“开放式办学”思想,充分发挥教育集团、校际合作共同体、校际联盟、协作片区等交流平台的功能,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
增强教研实效性,以“学区”为基础构建区(县)级教研、协作片组教研和校本教研三级教研模式。区(县)教研活动引领区域的教育教学方向,教学协作片组开展片级培训研讨竞赛活动。校本教研具有随时发生、随时研讨、随时解决的特点,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采取“课题引领—课例研究—行动跟进—实践反思”的模式,把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整合起来,实施校本研修课题化、课题研究校本化、主题研修系列化。高效、有序、多层次的教师培训,有利于教师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全方位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5.举办专修班,实施名师培养工程
坚持以提高专业能力为重点,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积极与师范院校紧密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引进培训项目,举办各种层次的学历进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班主任培训班,鼓励、支持教师进修学历,鼓励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师范院校教育硕士,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以培养优质师资为目标,提升骨干教师发展层次,提升班主任的德育管理水平、理论水平和科学育人策略等整体素质。坚持全员参与、分层提高的原则,分批次对所有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坚持导师带教、联片教研组活动等有效做法,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本着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交流讨论相结合、专业引领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主题引导、专家引领、问题梳理、课堂互动、实践展示、总结反思等形式开展分层培训。
重视对领军型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家团、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导师团、名师大课堂、研修工作站等机构开展导师带教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含班主任)带头人,形成骨干教师带动全员教师的逐级培养模式。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采取骨干带徒的形式,一对一结对帮扶培养青年教师,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队伍水平螺旋式上升。深入开展教育研究活动,进一步加快优秀教师成长的步伐。定期聘请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一线教师做示范观摩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注重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一位教师自主、可持续地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新”体现在育人目标、课程观、教师观、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研究制订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教师培训计划,协调整合有关职能部门的力量,统筹各种教育资源,确保教师培训工作与新课程实验同步推进并适当超前。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项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_-2020)》确定的重大项目,也是一个难度大任务重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能为__农村地区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而且还能使这些骨干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__师范大学作为__的省属重点大学,培养教师,服务基础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以先进的培训理念、创新的培训模式、优质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承接了国培计划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履行了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光荣职责,发挥了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
我校承担的两个子项目,一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该项目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以2:1的比例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高师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通过置换脱产研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二是“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是针对我省紧缺薄弱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个学科教师进行的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为我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训一批骨干和“种子”教师。
我校承担的两个国培项目,辐射全省六个地区,覆盖15个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综合实践、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培训教师规模达2496人(顶岗置换培训560人、紧缺学科1936人),顶岗实习生规模达1120人,12个学院参与国培项目。辐射面宽、学科多、顶岗任务和培训任务重。
我校对国培项目的实施高度重视,为加强对项目的统筹和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学院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了确保国培项目的顺利实施,我校组织了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精心的策划,通过先期调研、学习考察、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部门协同,拟定了项目实施的方案。召开了部门协调工作会,安排落实教学、后勤服务、教学管理、安全保卫、学生管理等工作,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划拨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学生顶岗支教,举全校之人力和物力,集全校之智慧和力量,使项目的实施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全力为项目的实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我校承担的国培项目,以“互动双赢,促进改革”的培训理念,分阶段、立体式的新型培训模式,打造了国培项目的培训特色。在培训内容上紧密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研修对象的实际需要,构建了学科课标解读、学科核心知识、教学方法策略、课堂教学实训及校本研修的培训内容体系;在研修形式上采用到高等师范院校集中研修与到优质中小学跟岗研修相结合、理论研修与实践研修相结合的立体式形式进行;在
培训方式上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参与体验、经验交流、教学反思等方式进行;在培训实施步骤上按“集中研修、跟岗研修、总结反思、跟进研修”分段实施。整合资源,为国培项目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实施项目的主导思想,我们整合了高校、优质中学及教科所的教师资源,组建了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团队;整合了高校、优质中小学及省级培训基地的硬件条件资源,搭建了三维一体的培训空间平台。我们将通过双重整合,依托我校教师教育的优势和丰富的职后培训经验,为国培项目提供最优质的培训服务。
为保证国培项目的培训质量,我们建立了培训工作的质量监控机制,设立专家组对培训项目进行全程的专业指导、质量监控和定性定量的质量评估;设立专门的项目实施巡查组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制定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对顶岗实习生和受培教师进行规范管理;建立项目的宣传平台,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宣传报道。采取有效措施对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附件中指出:遴选高水平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联合,采取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中西部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1]
首先是遴选问题。包括参与的培训机构、优质中小学以及骨干教师的遴选。高水平的培训机构的遴选是通过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的标书进行评审,确定入围名单后再组织答辩,最终确定项目任务的承担机构,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这种竞争择优机制,以竞争择优盘活教师培训资源,以竞争择优促培训质量的提升,改变了以往直接由行政任命培训机构的模式,让具备优秀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做到优中选优,这是保证培训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培训组织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协调培训机构与优质中小学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培训当中,一部分优质中小学认为培训主体的是培训机构,自己只是协助参与,让优质中小学全面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培训机构和优质中小学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是培训组织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中学历史教师在职教育工作一直是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新课改后教师培训的普遍模式被认为是校本培训,但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中学历史教师的培训模式应更突出实践性和主体性。以研修为根本理念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应该更加受到重视。以学术工作坊为形式,构建教师各级各地区学习共同体应该成为历史教师培训的新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上频繁出现“workshop”或“工作坊”等字样,这种“工作坊”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使用。“工作坊”一词属于外来词,即英文“workshop”的中文翻译。“工作坊是由几个人进行密集讨论的集会,通常需当场做联系,如:国际礼仪、站姿等等。工作坊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一种公众参与的模式,工作坊在提供思想碰撞、建立共识、构建公开透明的行动平台、促进社会公共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工作坊这种形式在各行各业逐渐传播开来。”工作坊具有人数少、形式和组织灵活、话题更具有针对性等特点。可见工作坊是一种集体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于一体的学习模式,它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参与者可以获得丰富的成长体验。
历史学科有它独特的学科特性,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历史学科的真实性,使人们能够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使人们在学了里时候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历史学科的熏陶性,使人们能够从中感受悲壮与崇高,体会自豪与自尊,品味屈辱与责任;历史学科的借鉴性更是能让人类认识自己的文明发源,并预测自己的未来走向。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使得在历史教师培训过程中可以运用工作坊这一模式进行。
因此,工作坊作为历史教师培训模式时,具有了以下特点:
参与性。工作坊是由组织培训的人员与历史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历史性。工作坊都是围绕历史及历史教学的主题贯穿始终的。
普遍性。工作坊的作用对象是所有参与其中的历史骨干教师,不论其本身的历史修养和教学能力的高低。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来演变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建构主义和杜威关于人类学习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观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方式包括很多种,如课题组活动、同行交流、结伴合作、专家引领、问题研讨等。专业学习共同体实际操作的主要形式包括:教育闲谈,即教师之间针对碰到的教学问题进行随意的探讨,这样的探讨并没有明确的正误之分,这种探讨的时间和地点都比较灵活,随意性较强。热点探讨,即围绕一个目前教育界热点的问题进行讨论,不同学科之间教师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师通识性知识。难题会诊,即历史学科的教师,针对一道具有异议的历史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最优答案,这是促进历史骨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研修工作坊下创立历史骨干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群策群力,掀起头脑风暴,加深参训者对所研讨问题的理解,这种学术工作坊的实际操作流程,可以由下图显示:
【历史教师研修工作坊操作流程图】
如图所示,首先需要提出一个相关的历史问题,并在校内历史骨干教师之间划分成若干个研修小组,这些小组共同构成了校级学习共同体。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修活动,最终形成一定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与其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地区间的学习共同体。根据流程图显示,这种学术工作坊培是结合了参与式与问题解决式为一体的培训模式。它的重点在于最终的展示成果和分享经验,通过交流促进全体历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它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在培训中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工作坊模式中,培训者与历史骨干教师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培训的内容、进度、方法上根据历史骨干教师的客观情况进行实际操作。使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培训,使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人,确立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工作坊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历史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协作,把史学概论与教育理论等作为基础,寻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最终作用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高培训的成效。培训的“成本――收益”意识,是任何培训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在培训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培训的收益越高,说明培训的成效越显著。工作坊的培训模式有利于推动培训利益多元化,为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毅刚,袁粤.《工作坊――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一种有效易行模式》.新建筑,2006年第6期
[2]郑碧波.《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6
[3]朱可.《中学历史学科功能论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8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13-03
“国培计划”是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端培训,它要求培训具有“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作用。“国培计划”坚持以“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为导向。对于组织实施项目计划的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来说,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包括对培训对象的需求调研、方案研制、师资配置、课程建设、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具体工作。结合多年来开展教师培训的经验,我们在实施“国培计划”的实践中,提出了加强调研分析――摸清需求;以需为本――精心设计;创新教学――互动参与;全程管理――后续跟进的培训工作过程管理。综合运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参与式研讨、案例观摩、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现场学习以及访谈、问题诊断等多种方式落实培训任务,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在实施“国培计划”过程中,我们只有抓好培训目标定位、培训内容选取、培训师资遴选、培训方式选择、培训组织管理等影响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才能为顺利实现“国培计划”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一、认真做好调研分析,为有效培训奠定基础
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实施“国培计划”必须遵循教师培训的规律,要清楚了解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明确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做好培训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1.做好培训前的调研分析,了解培训对象及需求
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源于对培训对象的了解。只有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及参加培训的需求,解决“培训谁”的问题,分析他们的所想、所求,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参加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的学员,是重庆市区县农村小学选的优秀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有的教师在本校及地区的学科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内容安排的接受程度与参与态度,是影响本次培训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我们从了解学员情况人手。通过对部分学员进行培训前的问卷调查及走访区县教委、学校,与学员所在学校的领导及老师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期望、意见及建议,将所了解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以此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依据。我们把所了解的不同需求和问题安排到各个教学主题里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与讲解,同时把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培训共同研讨的问题设计到教学活动中解决。其次,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要求每人上交一份原有教学设计方案,通过组织学员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了解学员原有的教学情况,分析学员存在的教学问题,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奠定基础。
2.明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目标
确定培训目标是保证培训有效性的关键环节。(1)必须明确“为什么培训”。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及市教委有关“国培计划”文件的精神实质,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对开展本次“国培计划”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清楚了解参培教师情况及培训需求。由于每个教师的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不同,对培训的需求和期望较大的差异。通常所说的教师需求,是指在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的能代表本次参培教师共同愿望的需求。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和分析,综合形成了本次参培对象对培训的三方面需求:观念及知识更新需求、实践方法指导需求、成长示范与引领需求。(2)实现政府与教师对培训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我们将教师的培训需求与上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融教师培训需求于实现国家对培训目标要求之中,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来确定本项目培训的目标,即“一重点、二转化、三形成”。一重点是,重点培养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的“种子”教师;二转化是,通过对培训研修成果的形成与转化,促进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国培计划”的作用;三形成是,探索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方案,创新培训研修的途径、内容和方式,为有效开展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进行有益探索。
二、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培训目标确定后,要精心设计培训形式、内容、过程及组织管理等教学活动的细节。这是搞好培训的又一关键环节。
1.围绕目标制订培训计划,针对要求安排培训内容
制订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是实现有效培训的关键。这是解决“培训什么”的问题。针对培训需求及目标,我们将本次研修培训设置成四个阶段:集中研修阶段、影子研修阶段、反思总结阶段、岗位实践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培训内容既相对独立而又各有侧重,四个阶段紧密联系,构成完成培训目标任务的一个整体。集中研修阶段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目标,主要安排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内容,共设置了六个模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提高、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科研方法、教师示范引领。在影子研修阶段,安排参培教师到“影子学校”,通过“影子教师”的“传、帮、带”开展研修学习。在“影子研修”期间,学员亲身感受名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吸纳、重构自身的知识素质。在反思研修阶段,参培教师运用从培训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感悟,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并相互交流。大家在这种反思与交流中获得知识与经验,促进成长。在岗位实践研修阶段,参培教师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培训之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状态出现在本校的讲台,进行教学实践,开展实践研修。
2.坚持“国培计划”导向,精心设计培训教学形式
教师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得以实现的。培训活动是培训内容的载体,对培训活动细节的精心设计是关系到培训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在设计培训活动时,将重点放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施“国培计划”中,我们对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专家讲授”培训模式,探索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紧扣新
课程标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安排培训内容,在教学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观摩教学、互动研讨、教学实践,创立了“专家引领--实践观摩--反思总结”的培训研修模式。通过专家讲授提升认识,通过实践观摩感悟体验,通过反思总结内化结果。
三、认真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凸显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是实施培训计划并取得成效的可靠保障。
1.精心遴选培训师资,优化培训教学团队
培训师资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又一关键因素。我们精心遴选培训师资,要求培训者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熟悉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并在相关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有所建树,在全国和地区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为了满足“国培计划”作为高端培训对培训师资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来自中小学一线的特级教师不少于培训师资总数的1/3,市外专家不少于培训师资总数的1/3,以确保“国培计划”对教师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实现。
2.针对培训教师的学习特性,改进培训学习模式
“教师培训应该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关注与教师职业发展有关的态度、知识、技能,关注教师现有的工作绩效与组织变革和外在环境变化所要求达到的绩效之间的差距”。教师培训是针对成人的教育培训,而成人的学习有其独特性,不容忽视。(1)成人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教师参加培训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总是希望了解自己愿意了解的,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2)成人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教师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来参加培训的,培训学习中追求的不是对基础性知识的系统学习,而是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寻求解答的学习。(3)成人学习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学习。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教师对问题有其独特的看法,培训为这些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4)成人学习是以提高实效为目的的学习。教师对培训内容追求实效性,要求学以致用。培训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和了解,更重要的是更新思想,更新观念,如何将所学所了解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针对培训教师学习的特性及对培训的期望,我们在本次培训中采取了教师参与度比较高、实践性比较强的主体参与式培训模式,使参培教师由被动接受型转变成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参培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如何有效观课议课”一课中,主讲教师吴家平老师首先以讲授方式对如何观课议课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带领学员到附近一所学校去实际观摩一堂课程的教学并录制教师上课资料,回来之后针对录像资料组织学员开展议课,讨论总结并提炼形成有效的观课议课要点。参培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培训方式收获较大。
我们成功地开展了“影子研修”培训。通过对“影子研修”环节的精心组织安排,创新培训思路及方式,使参培教师无论在显性知识还是在隐性知识方面都有了较大收获。例如,参加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影子研修”的学员,通过参加“影子学校”的各种活动,亲身感受和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对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校园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参与教研活动中,被学校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所感染,亲身体验了名校教师对科学真理追求的精神和对教学工作的严谨态度。用参培教师雷娟的话说:“‘影子研修’使我终生受益,‘国培计划’将改变我的人生。”
四、加强培训管理,实现对培训管理的全覆盖
培训管理是影响培训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培训管理主要包括培训的目标管理、培训的过程管理等内容。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机制,是确保顺利完成培训任务的保障。
培训的目标管理是为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和培训目标的实现所开展的组织、控制和协调管理,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过程管理是使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与调控,使培训过程自始至终沿着既定的目标向前推进,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创新培训管理,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在培训中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参培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下参加培训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我们加强对培训的全过程管理,在本次培训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集中研修与反思总结阶段,除加强对本阶段的目标要求管理外,采取了双班主任制,为培训班配备行政和专业班主任,聘请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专业班主任,较好地解决了培训班的常规管理与专业活动指导管理不协调的问题。在影子研修阶段,我们加强与区(县)培训基地以及“影子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高校、培训基地、“影子学校”三级协调管理的机制,形成了三方协同开展培训的局面。在岗位实践阶段,我们与学员所在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及送培学校加强联系,落实各个部门对学员在本阶段的管理任务,注意激活学员所在学校参与指导学员研修的活力,促使教师从本校教育教学需要出发,既要解决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专业发展的问题,又要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加以结合,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需要统一起来,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我们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实践研修指导,到学员单位对岗位实践研修情况进行调查,做到了整个培训过程管理的全覆盖。
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工作。忽视对培训的后续管理,会导致教师培训学习的知识不能被内化,培训成效不能巩固,影响培训的实效。因此,对培训管理需要延伸到培训结束之后。我们对培训的后续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学员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创建交流学习平台,共享学习实践成果;三是及时了解学员动态,加强交流沟通;四是关注学员成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是一项涉及国家教育大计和教师发展的事业。为此,我们需要对教师培训工作不断研究、实践、总结与创新。我们应以“国培计划”为导向,转变教师培训的理念,改革教师培训的内容、模式和方法,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认真总结“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的经验,发挥“国培计划”在教师培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培俊.精心筹划精心组织确保“国培计划”顺利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