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材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7: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英语教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英语教材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36-04

小学英语教材是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和内容,影响着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因此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我国也不例外。自从我国中小学教材实行一纲多本之后,小学英语教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出现了自主编写、中外合作编写以及原版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的教材,然而这些教材并不完美,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让人乐观。据英国剑桥认证中心2004年公布的亚洲地区16个国家地区儿童英语能力排名来看,印度尼西亚处于第2位,而中国内地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处于第14位。① 小学英语教学水平不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可能与其他国家的小学英语教材存在着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为了编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小学英语教材,有必要研究国外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基于这些原因,本文将对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进行分析评述,试图找出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水平,促进我国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良性发展。

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洲东南部,俗称“千岛之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国家,也是世界上拥有岛屿最多、面积最大的群岛国家,号称“热带宝岛”,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之一,是有着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英语在印度尼

西亚深受重视,其教学质量也颇为出色。

一、深受多种文化影响的语言政策

在印度尼西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被外族文化入侵的经历。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印度尼西亚开始进入印度宗教文化影响时期。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随后在16世纪进入伊斯兰王国的鼎盛时期。紧接着在15世纪90年代和16世纪20年代,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入侵印度尼西亚,并传播基督教。到了16世纪末,荷兰殖民主义者取代了葡萄牙人的统治,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在其统治地区兴办学校,设立宗教、唱歌、读书、写字、算术和道德教育等课程,把荷兰语作为教学语言。1811~1816年英国在印度尼西亚取代了荷兰,建立了殖民地政府,1816年后荷兰逐渐恢复了对印度尼西亚的殖民统治,至1903年完全占据了整个印度尼西亚。1942年日本侵占了印度尼西亚,1945年后,印度尼西亚先后击退英国军队和荷兰军队,于1950年建立了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从印度尼西亚的历史来看,受到过世界三大宗教文化的入侵,也受到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等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其间国内各民族的各种语言和国外多种语言并存纷争,影响了印度尼西亚教育的发展,直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建立前后,才把印度尼西亚语(Bahasa Indonesia)作为通用语言和官方语言,当作印度尼西亚一切公文、法令,学校、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台使用的共同语言,其他400多种地方语言则主要用于地方居民之间的交流,而英语则成了最为重要的外语。②

英语教学在印度尼西亚有着特殊的地位,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门必修课程。早在1967年,印度尼西亚文化部(现称为教育部)就制定了相关法令,把英语作为印度尼西亚的第一外语来学习。此后印度尼西亚先后颁布四份英语教学大纲。1968年颁布的第一份英语教学大纲比较推崇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强调句型操练、口语和听力。1975年又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强调精熟学习法(Mastery Learning Approach)。1984又制定第三份教学大纲,强调交际法,关注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同时也重视阅读能力。1987年对1984年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补充,同样重视交际法。1994年颁布了第四份教学大纲,强调有意义的教学(Meaningful Approach),和交际法有很多共同特征。③

英语课程在印度尼西亚进一步得到重视是在1989年印度尼西亚《国家教育制度法》对课程设置作出了新的规定之后。这个新规定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必须包括建国五原则教育、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除此之外,初等教育至少还应包括下列教学内容和课程:印度尼西亚语、阅读和写作、数学(包括算术)、科学和技术入门、地理、印度尼西亚史和世界史、手工艺和艺术、体育和卫生教育、图画以及英语。④ 但是,真正在小学正式开设英语课程是在1994年,当时英语学习的起始时间为小学4年级,不过现在已经提前到小学1年级了,4年级以上每周有2个课时以上的英语学习时间。

二、一纲多本的小学英语教材

在印度尼西亚小学阶段,只有建国五项原则和公民教育、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采用的是国家统一编写和出版的教材,对于小学英语等教材实行的是市场机制,鼓励商业出版机构自由竞争出版,但是必须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管理总局的审核批准。印度尼西亚对小学英语教学有明确的大纲要求,强调一纲多本,其中使用得比较广泛的小学英语教材是《小学英语》(English for Elementary School)和《快乐英语:小学英语教材》(Happy with English:English Textbook for Elementary School)等。

本研究所选择的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就是《小学英语》,该教材由尔纳瓦蒂(Florentina Ernawati)和普尔旺蒂(Elisabeth Ida Purwanti)编写,由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格拉梅迪亚出版社(Penerbit PT Gramedia Widiasarana)2002年首次出版发行,2004年再版。全套教材共计六册,分别供小学1~6年级学生使用。该套教材的编写者认为,小学1年级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时间,因为这个时候儿童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高,能够培养出较强的语感,但是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因此该套教材在3年级对1、2年级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复现。这套教材的编写者认为插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容易,因此教材中配有很多插图。这套教材在1、2年级强调说和读,对于写作只要求口头造出简单的句子,从3年级开始增加了对听力和写作要求。该套教材提倡通过练习和日常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增强学生英语的理解能力。⑤

三、时代影响下的编写理念

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是21世纪新编的一套教材,受到现代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体现出了新时代的印痕,体现了现代外语教学的一些理念。主要体现在:

1.语言标准上选择了美式英语

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在采用的英语标准上,不是以传统的英式英语为标准,而是以美式英语为准,这可以从教材中英语单词的拼写中看出来,比如color,不采用英国式英语拼写colour。近年来,在美国强大的国力影响,美式英语的地位日趋上升,加上美国英语语调平直,语速较快,符合快餐式现代生活的节奏,受到了全球越来越多英语学习者的追捧。可以说,印度尼西亚在这方面是紧跟潮流的。

2.抛弃了字母教学的传统

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没有像传统小学英语教材那样去专门教授字母,而是一开始就学习音标、单词和句子,也没有在课文中隐性地呈现字母教学。这一点应该说符合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潮流。

3.编排语言上采用了全英语

颇为难得的是,在不少小学英语教材使用母语和英语对照来编排项目或者板块名称和指令的时候,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却使用了全英语来编排,在正文部分没有任何母语出现,只有前言、著作权页、主编简介以及附录里面才使用印度尼西亚语。

4.文化本位上体现了本土特色

本土特色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和传播,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注意到了这一点,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比如在教材中的人名上面,主人公Rina,Amire,Budi,Ani都是典型的印度尼西亚人名,同时在插图和内容上也具有本土特色。

5.通过游戏、活动和歌谣来培养兴趣

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比较重视使用游戏、活动和歌谣等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每一册的附录里面都附有《歌曲、游戏和活动》(Songs,Games,and Activities)这样的内容。里面有英文歌曲,比如《小印地安人》(Little Indians)。此外,还有游戏、口语问答、诗歌、以及小故事等。虽然内容不多,而且每一册也没有什么变换,但是足以说明这套教材注意到了编写的兴趣性原则。

四、教材编写上对传统的固守

虽然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体现了一些现代外语教学的理念,但是总体上看,这套教材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主要体现在:

1.热衷于传统的音标教学

印度尼西亚的《小学英语》教材对于传统的音标教学十分热衷,其理念是先学音标,然后学单词,再学句型,最后合单词成句子,合句子而成篇章。基于这样的理念,该套教材从1年级第一课开始就教授音标,在每一课一开始都是先出现词汇板块,给词汇板块中出现的每一个单词都附有国际音标。不过对于音标知识的教授比较隐性,没有对音标知识进行系统编排,只是把每个生词的音标标注出来而已。

2.色彩和排版趋于保守

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在色彩和插图上也比较传统。从色彩上看,国际上小学英语教材正在流行彩色,哪怕非洲苏丹这样的穷国也采用了彩色小学英语教材,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竟然是黑白印刷,整套教材唯有封面是彩色的。一般说来,黑白是历史的讲述,而彩色更接近于现实世界五彩缤纷的样子,因此现代电影都使用黑白来讲述过去,使用彩色来讲述现在。对照其他国家的彩色小学英语教材,觉得在色彩上印度尼西亚的《小学英语》教材还有差距。

另外,整套教材插图很多,内容比较丰富,项目图标较多,但是这些插图过于工整,缺乏儿童喜欢的那种夸张、变形以及稚趣,过于成人化,过于呆板,没有活泼劲。总体上看,插图过于规范正统,缺乏创新求变。

3.教材配套资料不够丰富

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没有学生用书和活动手册之分,缺乏配套资料,所以在教材中练习的常常就是课文。这一点和苏丹等国的小学英语教材一样,把本应该放在活动手册上的大量练习直接放在了教材上,并且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在第一册里面,每一课基本上都是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A. 词汇(Vocabulary),B. 练习(Exercise),C. 练习(Exercise)。在第一板块也就是词汇部分主要是直接教授几个生词(只有最后三课是通过简单的对话引出生词来学习),其余两个板块都是练习,主要是操练词汇部分所学的生词。这种传统的编写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格格不入。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小学英语教材提供了革命性的变化,教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要求教材配套成系统,但是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显得太过单薄。

4.编写理念还需紧跟潮流

印度尼西亚的《小学英语》教材没有很好地体现现代外语教学的新理念。比如现代外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予以人本主义的关怀,但是该套教材的语气却十分强硬,表现在板块项目的指令性语言上十分明显,比如“将左边物体的标号与右边单词匹配!”(Match the numbers of the things on the left with the words on the right!)和“正确书写数字!”(Write the numbers correctly!) 以及“听后跟读!”(Listen and repeat after your teacher!)等等,基本上都是语气很强的祈使句,而且使用的都是感叹号。这样的教材很明显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作为教学的权威,仅仅考虑了教师教学的方便,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考虑。

5.教材编写还不够规范

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还存在个别明显的语言错误。整体来说,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的语言错误很少,但是偶尔也有很明显的错误,比如第一册第26页,8个对“这是什么?”(What is this?)的回答里面6个采用的是“这是……”(It is …),但有两个地方使用了Its is…,一个是“这是什么?这是垃圾箱。”(What is this? Its is a dustbin.)另一个是“这是什么?这是搁板。”(What is this?Its is a shelf.)这两个地方的Its显然应该是It。⑥ 这样的错误对于获准使用的全国性小学英语教材来说是不应该的。教材具有很高的经典性和规范性,容不得一点点差错,可是这么明显的错误却出现在教材里面,表明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总体来说,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政策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印度尼西亚很晚才得以确立印度尼西亚语的国语地位和英语的第一外语地位。在小学英语教材上实行的是市场竞争机制。从《小学英语》这套教材来看,在编写上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采取的还是词汇、语法、课文这样的结构编排。不过受现代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地方也有时代的刻痕,正在稳中求变。由于印度尼西亚在小学实行的是每学年三学期制,因此很多商业出版机构正在把每个学年的教材分为三册,每一个学期(四个月为一个学期)一册。比如1a,1b,1c就分别供1年级第1、2、3三个学期使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教师分配各个学期的教材内容。印度尼西亚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并不怎么时尚,然而其教学效果与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相比毫不逊色,除了历史文化方面的影响之外,也有教材编写上的原因。它提醒我们在编写新世纪小学英语教材的时候要避免过分激进,要对传统进行必要的取舍,保留一些精华的东西。

注释

① 《台湾儿童英语能力下降 退居亚洲地区第十一名》,

② 汤平山:《印度尼西亚》,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第1-11,170-171,215-226页

③ Adzanil Prima Septy. Assumptions and evidences about introducing English in Indonesian primary schools,.

④ 温北炎:《印度尼西亚经济与社会》,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1页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那位韩麦尔老师说的一句话道出了民族语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英语与汉语都包含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跨文化导入,是实现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与语言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对于文化的理解,现在社会存在把文化作为知识、价值、思维方式、修养、行为、态度、信仰、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中认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和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2.跨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的目的并非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语言交流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对比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养正确的文化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外国文化或拒绝外国文化。

二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本文选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下面简称西师版),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文化导入中出现的问题,论证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看得见的文化与看不见的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西师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文化的模块和单元,比如小学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e Garden,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1)关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介绍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运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风土人情。米饭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见的文化包括:(1)价值观念。这些文化行为内容包括礼仪观、面子观、关系观,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2)思维方式。不论是思考问题的模式、方向还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个人隐私、时间还是空间等的概念,中西方间的差异很大。(3)交际文化。外语交际属于文化型交际,其中有不少交际文化问题,所以,外语课程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中西方礼仪礼节知识。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汉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西师版教材中没有单独将这两种文化拿出来作比较,只是在不同的知识点中一笔带过。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跨文化的碰撞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对颜色(例如红色)的不同意见等。因此,应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通过讲故事、英汉翻译、对比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尽可能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

和大多数教材一样,西师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文化的内容多偏重于事实的介绍,缺少深层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绍的比重小。为了营造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英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则一笔带过。再次,文化内容不系统,大多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引入,点点分布,相关内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归纳性的描述。

三 小学英语文化内容的导入策略

1.夯实传统文化,不失本我价值观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对小学生而言,对传统文化体系、文化蕴涵、文化精髓的认识并不全面和系统,因此在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时,要先夯实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保障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可以在导入外国文化时避免产生混乱,避免学生将外国文化作为自身态度、情感价值观取向的严重错位。

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给学生普及常识性的知识,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导入文化,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

2.多种方式导入,构建文化体系,注重开放、包容与实践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之上,要注重建立开放、包容、实践的文化意识。文化始终处于多元化和变化发展之中,需要构建开放的文化体系。文化本身没有对错,跨文化的对比与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态度,不以本民族的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差异。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交流不同文化的价值也是英语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之一。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跨文化导入中首先要夯实传统文化,再将外国文化导入,进而进行跨文化对比,不仅可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郝运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篇3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教材又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我对优化教材内容的理解如下。

1.理解和尊重学生是优化教材的前提条件。

2.优化教材的策略要基于学生的兴趣,认知发展。

(二)对小学教材内容的现状分析

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后,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自主选用,教材的编写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有《PPT英语》、《牛津英语》、《新标准》、《剑桥少儿英语》、《开心学英语》等。客观地说,教材的多样化确实丰富了教材种类和教学内容,使各地方有了更多的选择。但问题随之出现:教材种类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教学内容的革新。

二、优化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律和教学规律,把握好教材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践,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要为了教而教。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使教材真正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

我在几年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总结了一些经验,归纳如下。

(一)通过补充、删减优化教材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遵循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删减,使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补充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

选择一些趣味的、幽默的、符合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的和年龄特征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生熟知并喜欢的童话故事、小谜语、幽默小品等。在选择的过程中,我力求做到趣味性、适宜性和匹配性兼具。

如在教学比较级时,我引用了下面一个小故事。

“My nose is long”,said the rat.“My nose is longer”,said the dog.

“My nose is long”,said the fox.

“My nose is longer”,said the anteater.

“My nose is long”,said the hippo.

“My nose is longer”,said the crocodile.

“My nose is the longest”,said the elephant.

2.补充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考虑到小学生有着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利用媒体手段,通过声、色、画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如《新交际英语》第七册中的一课“houses”。课文内容有:wooden house(木房子),stone house(石头房子),straw house(草房),ice house(冰房)等。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没见过这些构造的房子,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了解这几种房子的性质,我在教学的开头,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三只小猪的故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几种房子的单词和他们的构造区别。

3.融入文化背景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我认为,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如Sorry/Excuse me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不是如何正确发音和拼写,而是如何运用得体。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A教材中,出现人物Mr.Green,学生知道“green”是“绿色”的意思,就很容易把它翻译为“绿先生”。这时,我就告诉学生,英语中有一部分表颜色的单词也用于姓氏,如Green(格林),White(怀特),Black(布莱克),Brown(布朗)。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困惑,也能理解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书写(大、小写)了。

(2)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主要是通过角色表演实现的。学习了“购物”,我把教室布置成文具店,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与顾客,在购物过程中体会“Can I help you?”是“你需要什么?”的意思。

(二)通过替换、整合优化教材内容。

整合的方法如下。

1.教材的哪些部分是最重要的?

2.教材的哪些部分你基本保留,但哪些部分你需要修改替换以达成教学目标。

3.教材的哪些部分要去掉?

4.哪些内容要补充以满足需要?

(三)通过创新教法优化教材内容。

教师应当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成为教材的“主人”。教师应当有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可创造出一种新的互动式的学习文化。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

1.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疑。

2.设置有效的小组活动。

3.设置有任务型的教学活动。

三、结语

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或材料,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而“教”教材,却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是用教材教英语,而非“教”教材。

参考文献:

篇4

基于文本制定合理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2]对文本目标的再构,不仅要考量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也要分析教材文本的主题范围、知识宽度和技能要求,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发展为核心。

1.语言知识目标的再构

语言知识的增长是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语言知识目标的科学设定关系着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使用到的语言资源。因此,在设定语言知识目标时,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仔细钻研教材主题和文本内容,联系现实场景中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况,设立能充分满足学生语言交流需求的教学目标。当教材预设的语言知识目标无法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语言资源,而这些资源又是学生能力之内、对真实语言交际需使用的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摆脱教材预设目标框架的禁锢,重构语言知识目标,以达到更好地促进学生应用英语于实际生活的目的。

例如四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1 Go Straight on 一课,教材预设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beside”“next to”“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 on”等关于表达地点方位和问路指路的短语。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的地点处于“两个建筑物分别位于一条街的对面”和指路时会使用到“到马路对面去”这样的意义。因此,与本单元主题非常贴近的“is across from”和“go across”这两个短语,如果不在本单元引入,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交流中遇到想要表达却不会表达的问题;而这两个短语难度不大,容易掌握,不会对课本预设知识目标的掌握造成阻碍。因此,在设定本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可适当扩展知识目标的范围,增添“is across from”和“go across”两个短语,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相关短语,更流畅、清楚地表达意义,满际需求。

又如六年级上册Module 4,本模块是关于美国和中国的节日,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知识,其中第一单元介绍美国的感恩节、国旗日、圣诞节。仔细分析教材就会发现,万圣节并未在本单元出现。实际上,万圣节是是美国文化中重要的节日,小学生日常阅读、视频观赏和商场活动中常常会接触相关知识,也对这个节日有兴趣。因此,在设定本单元知识目标时,教师可简单引入万圣节知识,将“Halloween”“Treat or Trick”等短语设定为知识目标的一部分,并利用替换的方式嵌入课文对话,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信息。

2.语言技能目标的再构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语言,有效地展开听、说、读、写活动。但是,小学英语教材因篇幅所限,每一主题内容通常只能呈现单一场景,无法突出语言使用的多样场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语言技能目标时,基于文本呈现的技能目标和教材内容提供的语用场景,联系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将原有技能目标的应用范围适度扩大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学生可能会使用所学知识去聆听、述说、阅读和写作的场合,使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的场景,以更好地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六年级上Module 10 Unit 1的教材预设语言技能目标是学生能够使用祈使句发出指令,也能根据指令做事情,教材提供的句子是:“Don’t talk in the library.”和“Please stand in line.”来要求和制止他人,场景在图书馆。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所参与的场所有很多,许多场所也有保持安静或要求排队等规则或人们需要自发遵守的规则,教师可适当将本课的技能目标迁移扩展,设定为:“能够在图书馆、食堂打饭、公交车候车和超市收银台四个场合使用‘Don’t talk loudly.’和‘Please stand in line.’来发出指令,提醒他人要遵守规则”。

3.情感目标的再构

语言教学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美好情感和树立自尊、自信、自爱的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教师在设立情感目标时,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情感教育与语言知识技能教育有机融合,关注学生的心灵体验和道德发展。在设立情感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心理过程,进行情感目标的再构。

如四年级上册module 5 unit 2 Can Sam play football一课,教材预设的情感目标是教导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在设定本课情感目标时,应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巧妙再构情感目标,将文本转化为“I can’t jump high,but I can jump far. I can’t play football,but I can play basketball. I can’t jump high now,but I can do it in the future. I can’t play football,but I can do it in the future. ”学生在朗读和表演韵句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既有不足,也有长处;虽然有的事现在力所不及,但今后会有发展,从而培养起自尊自信、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情感目标的再构,能更巧妙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发展自我。

二、 文本内容的再构

对教材文本内容的再构,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教材提供的基础文本,基于学生现实学情,再构文本体裁、主题和语言构成,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1.教材内容本身的再构

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活动基础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但这一基础教学内容往往呈现核心语言点,对实际使用中相关联的语言知识介绍不足。因此,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写。

一种方式是改变文本形式。以六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2 What’s your hobby?为例。本课主体部分为一则教师与四位同学之间的对话,教师询问他们各自的爱好。考虑到经过三年的英语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听说技能,课堂教学需更注重语言知识的应用扩展,因此,教师可稍微修改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小组调查活动。请学生四人一组调查组内同学的爱好,并请一位同学代表报告,从而训练学生进行流畅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将教材中的对话意义重组,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

Hello, everyone! There are four students in my team. Sue likes collecting dolls. She’s got dolls from China. Jack likes reading. He’s got a lots of books. Taotao’s hobby is flying kites. He’s got some Chinese kites and he has a dragon kites. Xiaoxue’s hobby is riding bicycle. She has some photos of her new bicycles.

另一种方式是增加表达形式。例如,三年级下册Module 1 Unit 1 It’s the ABC Song部分,教材提供了一首传统的字母歌,作为本课巩固活动的文本。“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X Y Z, Now you see, I can say my ABC.”这首歌曲虽然主题紧扣本课语言点,但歌曲未能分角色演唱,学生在歌唱中未能充分展示个人爱好和特长,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文本。教师可以借用Greg & Steve的ABC Rock,改编部分歌词,将具有对话、表演元素的字母歌引入课堂。再构后的歌曲如下:

T: A B C(Ss: a b c)

T: D E F G(Ss: d e f g)

T: H I J(Ss: h i j)

T: K L M N O P(Ss: k l m n o p)

T: Q R S(Ss: q r s)

T: T U V(Ss: t u v)

T: W(Ss: w)

T: X Y Z(Ss:x y z)

T: Come on!

Boys: Oh,boy! We're singing,singing.Oh,boy! Oh, boy! Oh,boy!

T: Come on!

Girls: Oh,boy!We're singing,singing.Oh,girl!Oh,girl!Oh,girl!

这样,一首单调的独唱歌曲就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表演和演唱,歌曲的表演从单一的一个角色唱变成了教师唱、全班齐唱、男生唱、女生唱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如果继续重构文本,还可以结合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的dog、cat、bird、panda等小动物的名称,分配给学生各种动物角色,轮流演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复习了旧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入,使知识的积累和记忆更加轻而易举。

2.单元内部及单元间内容的再构

单元内部文本再构主要是指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尊重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对同一单元内课本提供的教学活动前后顺序调换,对不同文本内容和活动进行整合,以最优化的教学文本应用于课堂,使学生能够更轻松有效地将新知识融于自己的语言认知体系,更自如地表达思想。

如五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 2,活动3是练习“It is easy for sb. ””It is…”句型,第4个活动为语音训练,第5个活动是诗歌,第6个互动是做猜测游戏,通过以“Is it…”和“No, it isn’t…”句型来询问和回答,以此练习本课重点形容词。分析四个活动可以发现,活动3和活动6具有较为相似的设计目的,都可用于形容词学习,而活动4和活动6则相似性不大。因此,教师可将第6个活动提到第3个活动之后,加大新单词训练的频率,帮助学生更有效记忆和运用新知识。

又如,六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 的活动6是一个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学的关于方位的词汇,结合旧知识have ‘got来训练。这个活动在教材中位于一个猜测游戏之后。按照认知心理学,学生在学习了句型之后,立即运用能够更有利于记忆。而学生在玩游戏的激动和兴奋之后不容易很快进入安静的写作状态。而本单元活动4的文本内容是关于中国长城的问答。因此,可将这个活动提前,与第4个活动合并,为学生提供新的文本案例。

This is Beijing. It’s in the middle of China. It is very beautiful. It has got about twenty million people. There is also the Great Wall. It’s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Kilometers long.

3.教材之间的内容再构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科书编写,呈现出了“一标多本”的状态,即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各个出版社和教育机构都组织编写教材,并获得教科书资格。各个系列的教材在知识的编排和材料的组织上各有风格,都能满足教育需求。教材之间的内容再构,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材资源,剖析教材的区别和各自特色,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课本内容,将其他版本小学英语教材的文本整合到当前的教材文本中,为我所用。

例如,如四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2的活动6,场景是两个小朋友在打电话询问对方正在做什么,活动意图是练习一般现在时态的问和答。但是,教材文本只出示了核心句型,并未提供对话的背景,为什么要打电话,也没有展示出一般打电话时应有的打招呼和告别。此时,教师若参考人教版《精通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 5 I’m Cleaning My Room的Lesson 25,就可发现,两篇课文相似,都是打电话的场景,都是学习现在进行时态,但人教教材的对话文本将说话者的意图、对话的场景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借鉴这一对话内容,增补教材场景,将本单元已经学过的现在进行时态的动词短语融入其中,使对话内容更加真实,贴近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真实情况,也为学生应用现在进行时态奠定基础。再构后的文本如下:

Daming: Hi,Lili!

Lili: Hi,Daming!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park with Huahua and Maomao ?

Daming: Sorry, Lili. We’re all busy. Huahua is reading a book about China. Maomao is listening to music.

Lili: Oh. What are you doing, Daming ?

Daming: I’m doing my homework.

Lili: Ok. Let’s go to the park in the afternoon.

Daming: Ok, bye.

Lili: Bye.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年级的教材,虽然在主题上有一致性,文本再构中也有相互借用的可能,但在引入这样的文本材料时,教师仍然要注意语言的难度。对于难度过大的文本,教师在再构内容时,可通过删减和替换语言难度大的词句,扫除学习障碍。

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是“课程情境化”和“对话”的过程。[3]小学英语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结合学生认知与心理能力特点,对教材修改、增补、删减和整合,设定更有针对性的语言目标和更为情境性、生活化,更契合学生心理的文本内容,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1.课堂教学与教材联系不紧密,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存在。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本着新课标教学原则,开设多种教学模块,一方面就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课程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课堂教学中多个教学模块的引导,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如今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缺乏对教学与教材整体性的把握,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课堂教学有效性低迷。

2.学生分层教学理念缺失,教材内容解读偏颇。所谓分层教学理念,就是将不同学习理解阶段的学生通过不同层次方法的引导,消除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利用到课堂45分钟教学时间,达到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对《牛津小学英语》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以往的教学经验,片面地以为教学就是课堂上的“一张嘴,一支笔”,完全忽略了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需求。教材内容解读产生偏颇,致使其很难把握课堂教学方法,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现象严重。

3.问题设计梯度不均,教材激发式内涵曲解。课堂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与掌握,进行提问启发式教学是许多教师习惯运用的教学模式。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能够顺利完成一堂有效教学课程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反馈信息,使提问启发式教学模式缺乏梯度性、科学性,提问环节涉及的概括性问题与细节性问题滥用,课堂教学陷入呆板枯燥的境地。

二、合理优化教材教学思想,转变新教材教学方式

1.强调教材教学多元化,发挥模块教学作用。《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不同的英语教学情境,主要包括个人情况、家庭成员、日常生活、在校学习、体育文娱等多个模块话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学习。教学内容方面,学生通过三年的英语日常课堂学习能够基本掌握一些习惯用语与固定搭配;单词学习数量合理,1000多个单词完全融于日常英语学习之中,学生学习更具合理性;每单元的互动英文歌曲聆听,感受异域文化。多元化教学能够将教材中涉及的每一个模块意义发挥到极致。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1 PEP小学英语教材的总特征

PEP小学英语教材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由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加拿大Lingo Media 国际集团合编的一部小学英语教材。共计八册,每学期使用一册。每一册分为六个单元和两个Recycle,Recycle1是对前三单元的复习,Recycle2是对后三单元的复习。每个单元又由A、B、C三部分组成。A、B部分要求掌握,B 部分是对A部分语言的扩展,C部分供选学,是A、B部分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语言运用。

PEP小学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例如数字、颜色、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家庭、学校、朋友、文体等,以及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这些鲜活的话题,教材采用儿童喜爱的表现形式,如韵律诗歌、寓言故事、会话表演、游戏等,呈现给学生,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PEP小学英语教材的特色

2.1 图文并茂,游戏和活动融入语言知识,使教材从单调走向了情趣

PEP小学英语教材采用了冒泡等方式,也就是把对话的语言放在插图上,使用箭头引向说话者的嘴边。这种方法非常生动形象,而且图文浑然一体,有着儿童喜欢阅读的漫画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整套教材都比较重视游戏,注重在玩耍中学习英语。

2.2 文化内容及语言技能

众所周知,小学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初步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要学生具有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听、说、读、写技能,PEP小学英语教材在四、五年级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技能,每一个unit的A、B部分都设置了Let’s Learn、Let’s Talk、Read and Write三种类型的课, Let’s Learn是一个unit中A或B部分里的基本语言内容和语言点Let’s Talk是围绕Let’s Learn的内容主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和说的语言技能, Read and Write则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读和写的语言技能。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则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形式,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形式,要学生说必须让学生先听,要学生写必须让学生先读。从四年级开始到五年级教材中的Read and Write就是要以读引写,通过“读”引导学生“写”的技能的形成,因此,在四年级和五年级的Read and Write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搞清楚要学生读什么,怎样读; 写什么,怎样写。

3 PEP小学英语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3.1 当前的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着的误区

PEP小学英语教材如此重视文化的渗透,如何处理好PEP小学英语教材的文化部分,使其有机地渗入到语言教学中去,却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自己的教学和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前的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的误区。

3.1.1 删除

PEP小学英语教材如此重视文化的渗透,为什么还会有人删除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PEP小学英语教材的文化部分是一个选学内容(C部分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因此部分教师在上完A、B两部分教学内容之后往往会忽略C部分中的文化渗透。第二个原因是教材以显性的方式来呈现文化的内容,就必然会使教师要面对如何用英语来向学生展示文化知识的问题,或者如何把文化知识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很容易能够解决的,因此部分教师就会知难而退,采取“删除”的做法。

3.1.2 缺少融合

部分教师在处理C部分的文化内容时没有做到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他们的课堂往往是先进行语言教学然后再加上一个文化的介绍。这种语言与文化相脱离的教学,只是为语言教学贴上了一个文化的标签。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必须把C部分的文化知识与A、B部分的语言内容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得体的语言运用。

3.1.3 不能变通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都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加一个文化介绍的环节。其实PEP英语课程标准并不要求我们每一节课中都要有一个显性的文化教学。而且C部分中的文化内容也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同时,每一单元的文化内容也不必与单元教学采取一一对应关系。我们大可以根据语言教学的需要对文化内容进行前后的调整和自主的拓展,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拓展得到更好地融合和相互的促进。

3.2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开展存在着误区

篇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供三年级起使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加拿大Lingo Media国际集团合作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中小学衔接的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编写而成的。现行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大都以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并由对话或短文、词汇与句型、操练与活动以及语音等多个部分组成[1]。

1.话题的分布

现行人教版英语教材中话题的分布并非呈现一种弥散的状态,面面俱到,而是总体呈现一种集中的趋势。小学三年级教材中的话题主要有:日常用语、身体、颜色、食品、数字、生日、方位地点等一些简单的语言知识;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话题主要集中于:学校、家庭、时间、天气、服装、朋友等。从分布上看,一些话题的分布还存在交叉,如家庭、学校、食品、动植物等在三、四年级都有涉及,甚至有的在同一年级上、下册中都有学习和讨论;从难度上来看,小学四年级教材所涉及的话题难度比三年级稍有增加,内容的难度也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英语学习从三年级开始,知识的学习应该由易到难,话题的安排也应当如此;从内容上看,话题所涉及的内容会出现重复,比如一些日常用语:Hello/Hi/Good morning等在多个单元都会出现,上一单元学习的内容在下一单元也会重复出现,我们认为这样的安排也是合理的,在初学英语的阶段,并且处在一种非英语的环境中,只有不断重复与回顾,才能便于学生巩固与学习,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话题的分类与整理

话题属于语言知识的一部分,我们对话题分布在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内容与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出了下列知识点:问候用语、人物、实物(食物、动植物、玩具、家具、家电、书、文具、水果、蔬菜、饮料、餐具等)、身体、节日(文化、常识)、国家(城市)、声音、地点、活动、性别与角色、职业、颜色、游戏、服装、时间、货币、数字等。从静态上看,每一种分类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但把这些知识点再重新放回教材话题所设的情境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 小学英语教材话题的分析

安德森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3]。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20世纪60年代,波兰尼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和研究了隐性知识的概念,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4]根据上述关于对知识的理解,下面我们将在四个方面:显性陈述性知识、隐性陈述性知识、显性程序性知识和隐性程序性知识来对教材中话题的现状进行分析。

1.显性陈述性知识

在初学英语的三、四年级,学生接受和学到的知识中更多的是显性陈述性知识,即能够用语言文字等表达的“是什么”的知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学习更多的显性陈述性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上面对话题的归纳总结中,属于显性陈述性知识的有:日常用语、人物、实物、身体、服装、时间、天气、货币、数字、国家(城市)、声音、职业、地点等。对于话题中所谈及的这些知识,我们能够给学生解释,这是什么。关于日常用语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Hello/Hi/Good morning/Thank you/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too!等会在不同的话题中重复出现,同时在一些话题中也会学习一些新的日常用语:如在三年级上册Unit 3 Let’s paint中学习了: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Very well,thanks!的表达;在四年级上册Unit 1 My classroom中学习了:Excuse me/After you等文明用语。由于我们处在一个非英语的环境中,不断的重复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而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可以去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显性陈述性知识在话题中更多的体现在对实物的认识和描述,如食物、动植物、玩具、家具、家电、书、文具、水果、蔬菜、饮料、餐具等。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的呈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比如动物的学习,像:elephant/tiger/squirrel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不到的,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短片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去学习这些知识。对于国家(城市)、国旗、职业等的知识的了解我们都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给学生阐述,正如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给我们呈现的那样,图片多样、颜色鲜艳,这样也更符合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还有在学习性别与角色时,我们甚至不需要解释,学生都能够明白,如:boy/girl;man/woman;father/mother;grandpa/grandma等,学生只要知道boy是男孩、girl是女孩,man是男性、woman是女性,father是爸爸、mother是妈妈,grandpa是爷爷、grandma是奶奶,学生就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对于初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就是知识,因为在学习之后,他们知道了这些英文字母的组合不仅仅是字母的排列组合,而是代表着一定含义的知识。

2.隐性陈述性知识

隐性陈述性知识即不能够用语言文字等描述的“是什么”的知识。在上面的话题归类中,文化中蕴含的更多的是这种隐性的知识。而且从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四年级教材话题的编写上也体现了这种隐性的文化传播,上面我们提到,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供三年级起使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加拿大Lingo Media国际集团合作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中小学衔接的英语教材,因此在教材中我们就能够不止一次的看到CAN(Canada)或与Canada有关的人或物。此外,世界上说英语的国家很多,而在教材话题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的国家只有四个:CAN、USA、UK、Australia,除此之外还有:印度、香港、新西兰、新加坡等近七十个国家。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且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四个说英语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忽视了说英语的发展中国家。

在有关食物的话题中,如三年级上册Unit 5 Let’s eat以及四年级上册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中,所提及到的食物更多的是:milk/chicken/cake/hamburger/

hot dogs/french fries/bread/ice-cream等,对noodles尤其是dumpling的涉及很少,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吃的饺子,却在有关食物的话题中给了很少的描述,更多的涉及了西方国家常见的食物,这对中国小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而言,是不是合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每一个话题中,都给我们或者说给学生呈现一种理想的情境,比如在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home中,呈现了:living room/study(书房)/kitchen/bedroom/garage/attic/porch/

steps/garden/bathroom/stairs/living room/basement等,从学生全面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讲,应该如此编排,可是这样出现的一个弊端就是呈现出的完美情境与学生生活的实际不相符,比如一些学生的家里没有书房,没有花园等,这给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我们很难说是好是坏,但还是希望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个更好的平衡。

3.显性程序性知识

显性程序性知识即能够用语言文字等解决的“如何做”的知识,在上面的话题归类中,更多的体现在活动、游戏中。如:游戏hide and seek,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这个游戏的规则,然后学生按照规则一步一步去做,这就是显性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在小学三、四年级中也常见,在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四年级教材每一个话题的学习中,都会有:Let’s make/Let’s do/Let’s sing/Let’s play/Let’s draw等部分,这些部分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该话题所学习的知识。如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的学习中,Let’s make部分通过做鸽子、兔子、蛇、鹿四种动物的手影,让学生动手去做,体会其中的乐趣,Let’s do部分通过模仿不同的动物:Fly like a bird/Hunt like a mouse/Walk like an elephant/Jump like a squirrel/Climb like a bear等表现不同动物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做中学”,而显性程序性知识就是一种“做中学”的实例。不仅让学生能够在做中获得知识,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口等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实际,又充满乐趣。

4.隐性程序性知识

隐性程序性知识即不能用语言文字等解决的“如何做”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在三四年级的教材中呈现较少。但隐性程序性知识的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典型体现就是互动,而这种互动就体现在对话中。在英语的话题中所进行的互动是双向的,有人物发起对话,就有人物回应,如在英语的对话中,有人物说:“How are you?”就会有人物回应:“Fine,thank you!”而在中国的对话互动中,有人物发起对话,对方有时没有语言,用微笑或点头就能够结束互动,会表现一种单向的模式。同样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也有表现,在国外的课堂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而中国的课堂更多呈现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给学生创造英语的情境,在情境中产生互动,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对人教版小学英语对三、四年级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如下表所示:

由表格数据可知,从总体角度来看,由男生先发起的对话的数量为67,由女生先发起的对话数量为44,可以看出在不同话题所呈现的情境中,男性表现得更主动;从对话的具体类别来看,异性之间的对话占据主导地位(71),但是,异性之间的对话发起者有很大的不同,男生发起的对话有47,而由女生发起的对话只有24,差异显著。同时在对对话和人物的分析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些邀请的情境中,一般是由男生发起的,完美的展现了西方社会的绅士身份,如:What would you like ?Do you like…?等;而在一些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新物品的情境中,一般是由女生发起,如:Look at my schoolbag等。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在男女性别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别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所涉及的话题中,显性知识比隐性知识呈现的要多,陈述性知识比程序性知识呈现的要多。在上述四种知识分类中,显性陈述性知识占的比重最多,隐性陈述性知识次之,隐性程序性知识所占比重最少。我们从分析中可以发现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话题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更多的话题还是符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而这种“不适切”又是我们很难避免的,因为一些隐性的东西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每一个人。对话题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具有适切性的话题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及经验的丰富,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了解到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丰富的世界,能够学习和接触到自己生活中无法接触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玉洁.科学合理地使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篇8

一、人文性的涵义

人文性是一种追求健康、进步、发展的文化,它是一项尊重人们心理需要、关怀人、尊重人、注重公平和个性化的文化。

2012年译林版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材无论在单词量、书写量,还是在语言运用上都有较大的增加。这体现了当代英语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发展方向,即以人文关怀的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英语灵活运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者的关怀和尊重。

二、2012年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人文性分析

1.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从总体来看,2012年译林版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材具有较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的需要,具体如下:

(1)将小学生语感、应用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从三年级上下册的课本能看出,新教材中添加了较多的卡通画、小游戏等,这充分关怀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不但会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还会提升其学习的效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Bobby和Sam漫画故事在全文都得以贯穿,更是体现出新教材设置的趣味性。

(2)教材的内容设置形式发生变化。新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更加的多元化,从形式上来看,有制作、游戏和扮演等。多元化的教材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多的选择,通过寓教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开心的玩耍、积极的运用,培养其主动学习、思考和运用英语来沟通的能力。

(3)将听和说作为教学编写的重点。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读和写难度较大,但是听和说可以重点培养,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基础。新教材本着听说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编写思路,设置了较多的听说和情景练习环节。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让学生的语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凸显语言的灵活运用

在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板块和结构层次较为清晰,相互间的关联较为缜密。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通过协作、体验、沟通、探索的方法,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和完成学习要求。同时,新教材各个环节的设置可以在教师和学生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关怀、互动机制,帮助教师及时地更正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视野的拓展、心智的发育健全等。经过多元化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3.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训练

新教材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训练,这是新教材和老教材区别最大的地方。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训练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问,而是要求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关注。新教材的一些环节设置力图让教师降低课堂的干预力度,为学生留下更大的自主空间。新教材中的Fun time环节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设计、组织游戏环节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总结。又如,在Ticking time环节中,让学生对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及时掌握自身的学习动向,并进行反思。虽然总结和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新教材的这一设置已经充分说明了其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重视。通过这种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有较大的提升。

三、如何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当前的英语教育要求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运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能力。因此,如何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成为小学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笔者基于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教师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不断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在注重对学生性格、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条件下,教师还要积极地建立公平、和谐、包容、理解的师生纽带,促进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快乐地成长。另外,为了保证教学的人文性,教师需要不断完善业务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师德等个人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其人文素质对教学的重要性,才会有目的地去提升其各方面的道德素养和素质,推动人性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人文渗透

新版的英语教材内容虽然较为浅显、简单,但在教材的内容设置上,引入了大量的文学、历史、神话故事、生活小事等。这些元素的引入体现着英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价值观和宗教等。所以,小学教师要在让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制订科学、可行的教学规划,把人文理念和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路径

课堂的教学是小学生获得人文素质的重要路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将人文性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来说:(1)教师要充分掌握不同的英语教学方式和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2)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今天,教师还要将多媒体技术积极地实施到实际教学中。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纠正错误,以人文性的手段促进小学生的学习。

4.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实施人文关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一直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科学的引导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心理需求。由于客观原因,学生在学习速度、认知、性格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学生作为个体的根本特征。教师在实施学习的时候,切不可使用“一刀切”的教学手段,要尊重学生的需要,针对个体的差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学习的评价是教学人文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坚持人性化、人文化的评价理念,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科学评价。在过去,很多教师将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这不但限制了教学人文性的发展,还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动力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考试结果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动态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通过这种手段,可以端正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促进其情感和成绩的双丰收。另外,教师还要将社会、家长、学生个人加入到评价的环节中来,促进学习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种办法可以让学生信服,让家长放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通过英语的学习,对于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当前教学体制不断改革、教材不断更新的基础上,教师要本着为学生提供人文的理念,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旭.关于英语新课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调整的思考:兼谈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J].江苏教育,2012,36(31):25-26.

篇9

一、认知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

现在认识学习理论中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对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教学上主张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学习。

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以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013版为例)

1.小学英语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五、六年级完成英语二级目标,即: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相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和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够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

2.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总体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三年英语的基础上,本教材和前面的教材具有连贯性和承接性。

此外,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本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听、多读、多说、多写的机会。

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听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前提和基础。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能力。写是运用书面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

在记忆活动中,如果只运用一种模式十分单调,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英语和接受信息时,应充分调动多个感官,充分发挥眼、口、鼻、脑、手等感官的作用,牢固地记住所要识记的材料。

在英语学习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性知识,这册教材也专门设计了这样的活动(Let’s wrap it up,Tips for pronunciation)。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有帮助。

3.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包括6个单元,两个复习模块,每学完三个单元都进行复习。由艾滨浩斯的遗忘规律可知,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得快,后来遗忘得慢。因此,对于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进行总结复习,这样就能对识记的内容保持长久的记忆。

内容方面,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容易接受理解的话题。这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形式呈现方面,本册教材有丰富的彩色图片,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大部分内容都配有录音,有声有色,变无声的书面语言为地道的英语听力,变刻板的书面知识为生动的语言呈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英语这门语言,让语言“活起来”。

每一单元都有“Let’s try”部分。这部分让学生听录音,录音的内容是真实的生活场景的模拟,此部分结束后才是“Let’s talk”部分,由此可见听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充分的语言输入才有助于合理的语言输出,这是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先通过听力部分引起学生对情景的了解,再通过对话,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语言和情景相交融,最大限度地还原语言活动的真实场景。

此外,Songs in each unit 部分,每一个单元的歌曲都对应该单元的内容主题。小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记住所学知识,因为小学生爱说、爱唱,这些歌曲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能被调动起来,而且这也是寓乐于学,劳逸结合的方式,学生既可以快乐地学习,又可以在歌曲中得到放松。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6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03

在《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能根据所学内容和图片提示表演小对话或歌谣。在小学生英语教材中,图片具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注解的作用,它也是教材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发图片的潜在作用,将会对学生的英语教学起到助推作用。

一、认识画面,走进英语学习的生活情境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要在感知大量的具体事件过程中,建立对事物相对清晰并且牢固稳定的表象,认识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进而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符号,即感知――表象――概念。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Hou can I get there?在单元主题句型中,首先展示了一张城市各个建筑物的分布状况图,有学校、医院、公园、交通灯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然后出现两个孩子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关于问路及乘坐何种交通工具等。这里既有方位名词的表达,也有向陌生人打招呼、询问路径英语句型,还有生活情景的模拟。学生可以在观察事物方位关系的同时,把自己置身于生活情景中;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怎样和别人交流就能到达所要去的地方;假如你的城市中来了一位外国人问路,你会用英语与他交流吗?这些问题的解决和英语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在课文插图的指引与提示下完成。

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图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小学三年级有关食物的教学中,教材将西红柿(tomato )、菠萝(pineapple)、西瓜(watermelon)、香蕉(banana)、柚子(shaddock)、(pomelo)、橙子(orange)、苹果(apple)等食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展现出来,学生看着这些食物,情不自禁地互相交流,他见过吃过的是哪些,没见过没吃过的又是哪些?学生的一番交流已经对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良好开端,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疑惑进入到新单词的学习中。

学生通过图画这一桥梁,连接起了课本语言与生活情景,又通过生活情景来感知事物的具体特性,让语言学习在图片、生活、文本、情景中穿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表演画面,让文本英语变为生活体验

很多小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原因是英语的对话、交际、复述故事不像汉语那样自如,因为有语言障碍。如果用好教材中的图画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复述故事,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中有一单元是关于购物的话题,学生看到课本中关于商店的图画后,兴奋不已,可是新鲜感过后,他们就像霜打的茄子,我在教句型时,用图片进行替换内容的练习,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学生对购物的句型有了掌握。之后,我就让学生离开座位,拿着课本中的图片找同学去购物。记得最清晰的一个细节是,从来不善言谈的小虎突然跑到我面前,有些结巴地对我说:“Miss yang,what can I do for you? I want an apple for my son.”学生哄堂大笑,虽然他紧张地把两个人的台词全说了,可是就在这样错误的中他张嘴说英语了,而且把那两个句型熟练地说了出来。

每一主题单元中都有Let us talk; Story time 这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文本中图片的指引进行情景表演,例如,关于问路的对话练习,我们不可能把学生带到大街上让他们询问陌生人,只能借助图片先学习方位词,这是教学重难点,当这一环节突破后,学生就可以把书本语言搬向舞台,在情景表演中运用所学语言。这样,学生学习到的语言不再是纸上死的单词、僵化的知识,而是有温度、有感情、有现实意义的语言。

三、创作画面,让世界文化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