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7: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群众文化活动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是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这一核心的认识产生偏差,一味地注重“发展经济”,并将其作为了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甚至认为群众文化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毫无关联。这就造成了认知的偏差,认为每年举办几场下乡演出、放几次电影,或者组织一个比赛就可以了,这种认知严重阻碍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单一、陈旧的形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这时如果我们一味地沿用一些旧形式,不思进取、不求创新,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可见,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也急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丰富。
(三)民间文化队伍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一些地区,自主组成的民间表演队伍越来越多,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民间团体始终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为了吸引群众观看,甚至会表演一些低俗、不雅的节目,这就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偏离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初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反面影响。
二、如何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一)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
群众文化工作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计地把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搞丰富、搞热闹”。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适时开展一些诸如瞻仰革命圣地,参观主题展览,开展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以及灯会、歌会、戏剧节、主题文化节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革命历史,以此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加强群众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文化工作人才队伍的艰辛付出和大力推动。要想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我们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群众文化骨干,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首先,在队伍建设上,应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各地的相关部门应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拓宽思路、创新方式,不仅要适当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还要改变对文艺人才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职称、学历,还应结合其业务技能和业绩进行综合评价,这是推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尤其是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的一个重要保证。其次,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文化管理机制。各级文化部门要把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大力扶持群众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扩充群众文化的人才队伍,实现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繁荣的良性循环。
(三)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建设
二、群众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活动面临的问题
群众文化建设要从很高的标准来打造品牌活动,不仅要有较好的思想内涵,还要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并且要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现实中,很多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思路受限制,理念较守旧。出于各种目的,政府、社会机构都经常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较多的活动是带有引导性的目的,或者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不可否认,这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欢迎,但是,某种程度上,部分活动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接轨的现实。所以,很多时候活动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要形成品牌,群众文化就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期望能够做成优势项目。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类似、内容雷同,难以做成精品活动,也就无法扩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依托专业优势,瞄准需求,就地开发。如宁德市“魅力闽东”文艺演出,其传统项目大型畲族歌舞《凤凰到此》就是基于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天然优势及专业的训练,并长期表演,才深受群众喜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3.转型难度大,创新力度少。群众文化的传统活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群众喜爱的,但是不见得能够完全跟上潮流,得到更多的群众欢迎。如果要跟上时代潮流,那就意味着转型,加大力度创新。转型能否成功,这是需要市场考验的。组织方一般不敢轻易尝试,只能维持现状,更别提创新。
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发展路径
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是在一定范围、具有一定水准、有较大影响力、有较高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要立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被人民群众所喜爱、认可和接受,这样的品牌活动才是成功的。
1.全民参与,措施得力。当前,人民群众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相对庞大的需求来说较为有限。大家普遍利用公园、广场甚至部分空地来开展活动,一是人员众多,场地较小;二是部分场地车来车往,给活动开展带来不便;三是活动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困扰。比如,近来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广场舞就遇到了较多的麻烦,场地的限制使喜爱这项活动的人民只能在广场、居民楼之间、公园跳舞,活动时间普遍是晚上,这些场所的居民较多在家,声音较大时就造成了影响。近期,广场舞活动者和周边居民的冲突时有发生,个别甚至有武力发生。由此看来,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都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机制,采取一定的措施,群众文化活动才能较好地开展。政府要在尽可能的基础上,开辟较多的场地用于人民开展活动,保证大多数人能够从事文化实践。社会机构引导人民利用合适的地点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活动,避免引发冲突,以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长期存在。人民也需要配合政府、社会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找准切入点,形成特色,以期形成品牌。
2.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活动品牌的一个优势就是立足本地、借助本土文化资源,走别人无法简单复制的道路。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只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没有与时俱进,以致人民群众不够喜爱,部分传统丢失。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较好的、适应新时展的群众文化,不断探索,多次开展相应活动,找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创作,保证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代同进步,让人民群众能够一直喜欢。一旦达到这种地步,群众文化活动就形成了本地特色,贴近人民生活,才能提高活动档次,才有可能形成品牌,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
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何为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群众的主动参与性,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陶冶情操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
群众文化活动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表现在:一是地点上,既有分散在各户进行的,又有集中在城区、村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开展的;二是参与人数上,既有以群体形式进行的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活动;三是类型上,,既有依照各自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不同类型项目的活动,又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集中选择参加的同一类型项目的活动。
二、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我县发展群众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城乡发展不均。就我县群众文化活动总体情况来看,城区的文化活动多于其他镇的文化活动;而有些乡镇一年也就几场群众文化活动,不足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文化意识较弱,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把群众文化活动摆上位置,这是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培养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对文化活动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后要加大对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
三、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目前,我县每个乡镇都建设了综合文化站,100%的行政村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也实现了全覆盖。如何利用好这些文体设施组织开展好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以党的理论为指导,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精神,切实推动我县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广饶县文化软实力,为服务于广饶县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强县建设!
(二)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
今年,我县不断加大文化惠民资金投入,促进县乡村三级文化体系建设,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为每个乡镇和街道文化广场配备必要的舞台设施和灯光影像设备,努力推进科学化、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逐步把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设施、新内容、新节目、新动态传递给群众,发挥其示范带动的力量。
(三)深入基层,贴近生活
必须深入到社区、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小事进行提炼加工。相声、小品、快板、秧歌、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新的作品,使文艺演出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2、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群众文化活动的对象、参与者都是群众,而广大群众的文化爱好又千差万别,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就要开展多门类、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如美术、摄影、书法、棋类、健身、工艺制作等展示、竞赛活动。
3、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对收集到的信息都要认真对待,找到问题的根源,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在文艺活动中用艺术手段最大限度的化解这些人民内部矛盾,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强化辅导培训
要有针对性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传授文化活动知识和技能,大力培养各种人才,进一步拓展分散活动层面。今年我县依托新型农民学校,开展了百姓健康舞、摄影、鼓子秧歌高层次免费
二、群众文化活动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对群文摄影而言,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
只有通过深入生活,通过必要的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形式美、含蓄美、有新意、有激情、有感染力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情况、开展状况,是拍摄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一般而言,想要拍一幅好照片,那么色彩赏心悦目、构图严谨和谐足矣;但想要创造出一件好作品,我们就要求有内涵、有张力、富于想象、能产生心灵碰撞,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群文摄影一般需要在拍摄前做充分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要对即将拍摄的文化活动做充分的了解与调查,需要阅读和搜集详尽的资料。如到社区露天广场拍摄照片,要了解场地的大体情况,在正式拍摄之前,最好提前拿到节目单,了解节目的进程。或者多看看排练,尤其是彩排,尽可能掌握节目内容、舞台画面、灯光效果等。又如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最有价值的还是抓住众人举着火把转圈的场面,民间艺术中的秧歌和腰鼓舞场面跳跃动作的高大形象等,这些都是需要贴近生活,事先搜集资料才能掌握,只有事先做好功课,在摄影时才能信手拈来,灵活使用各种摄影技巧。总之,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很多摄影艺术题材可以捕捉。群文摄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贴近群众、贴近艺术,用“心”去摄影才能出好作品。
三、群文摄影作品都是反映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以纪实性场面居多,如果缺少明快光影效果及动态效果,则会缺乏视觉冲击力,不是上乘之作
因此,在摄影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进行摄影创作,善于从平淡中捕捉精彩的画面。因此,摄影师创作群众文化活动摄影时可以从光线、色彩、影调以及时间和空间等各个角度,根据其创作的内容充分发挥各个造型语言的特点和优势,以满足创作主题的需要。
(1)光线。
在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中,文化活动的举办场地对光的影响至关重大。摄影艺术是用光来造型的艺术形式,对光线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视觉艺术。无论是取景、布光、曝光,还是对被摄体的如实描绘、揭示或表现都离不开光线,光线的强弱、聚散、方向、距离等都会对画面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可以说,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强度和不同颜色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摄影艺术的光影语言在表现色彩、影调和空间,突出主体形象,增强环境气氛渲染和视觉造型表现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审美作用。此外,光线还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联想,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增强作品中的人文色彩。
(2)色彩。
群文摄影中,可以用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不同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摄影艺术不仅能够描绘客观的色彩世界,还可以发挥色彩的性格表现不同的情调,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和光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光线的明暗强弱、入射角度和方向都会影响画面的色彩基调。因为受客观事物本身色彩的制约,摄影师完全通过色彩还原来实现色彩展现,即选择事物本身的色彩,再现镜头前的色彩,这种视觉表现语言给人的色彩美感更直接、亲切、真实。为了使影像色彩更为丰富细腻,摄影师还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胶片、滤色镜以及后期制作等手段来控制画面的色彩趋向和基调,突出色彩的重音,增强画面的效果。
(3)影调。
摄影画面在光线作用下产生的由白到浅灰、由浅灰到深灰、由深灰到黑等多层次的调子。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中通常可以把摄影影调分为高调和低调、软调和硬调。影调的重要作用使摄影能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的颜色进行高度概括,高层次反映、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概括力和含蓄性都极强的艺术,使之更易于揭示事物的内在灵魂之处,表现摄影师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4)时间和空间。
摄影展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的多层次拓展和空间的转移叠加作为摄影独特的可拓展性语言,一直是摄影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群众文化活动摄影虽然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但往往精彩只在一瞬间。摄影是一种随时间而增加其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捕捉时间的艺术。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的特点,因此摄影的纪实性、瞬间性、图像性决定了群文摄影艺术的形象往往是空间的定格。摄影的瞬间性特征决定了摄影艺术难于表现时间的流逝,难以表现事物变化的过程。为了能加大表现力度和幅度,摄影艺术着力于对艺术形象深层意蕴的发掘和意境的开拓,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意义。
四、每个人不同,每个角度不同,每个层面不同,摄影作品也千差万别
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主体多,受众广,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创作者和世界之间,创作者和创作者之间,世界和创作者之间,图像和创作者之间,观者和图像之间,观者和创作者之间,观者和世界之间等等的各种交流,摄影作品各种各样,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渗透着种种的干扰和触动,或许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应,或许是世界图像的反应,或许是抵抗内心世界的反应,或许是迎合世界的反应,摄影同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在记录着多样的关系,带来了观看的缤纷。要创作出一幅优秀的群文摄影作品,摄影技巧也必不可少。群文摄影工作者自身文化、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文摄影活动的质量和发展前景。一部顶好的相机不会操作,也拍不出好照片。没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遇到精彩的场面,也不可能将最佳瞬间真实地记录在底片上。一名优秀的群文摄影师应该掌握的技巧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
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百分之九十是观察,百分之十才是拍摄,不善观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拍摄。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只机械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外观,而是要深刻地揭示出其内涵和神韵。虽然高明的观察并不能保证创作出上乘之作,但是,没有这种观察力,要获得优秀的摄影表现力是决不可能的。
(2)善于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在画面中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或两种存在巨大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列,使之互为依存,互为映衬,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突出主体。对比是摄影创作中极为常用的表现方法,它的具体形式通常包括虚实对比、影调对比、色彩对比、大小对比和透视对比等。对比的运用,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画面内容或形式上的对立,绝对的对立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和谐之中的对比,这样才符合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3)设计和运用线条。
虽然线条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却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它不仅能表现形状,确定边界,指示方向和暗示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水平线——暗示着宁静、镇定和安详,视觉上有平稳感。垂线——与坚定的信念相联系,有雄壮和抗争之意,视觉上有严正、直接之感等。线条不仅能通过粗细、曲折、长短、数量以及在画面中的位置,给人造成各种印象或引起各种感觉,而且还具有引导性,在画面中,它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目光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地从主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因此,在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线条的设计和运用。
(4)运用前景。
运用前景是摄影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由于前景是被摄体的一部分或被摄体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象征近的概念。前景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越大,近的感觉也就越明显。不仅如此,从构图和视觉感受角度来说,前景还有增强透视和空间感、平衡和美化画面或将受众的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作用;而从内容的表达上来说,前景还可以起着说明、解释主题或渲染气氛的作用。
(5)调节透视。
摄影的成像特性之一就是用一个二维空间表现出三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比,二维空间没有前后(深度)这一维度空间,这使得从客观上说,许多再现的被摄对象有可能失去原有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因此,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师如何利用人对深度的知觉经验,尽可能突破平面视觉的局限,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表现出被摄对象的空间层次感和立体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创造性地对摄影中的透视表现加以调节和控制,摄影者除了掌握线形透视、空气透视和散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外,还必须深谙线条、光照强度、光线的硬软、光线的方向、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影像清晰度、镜头的焦距和视角、色调、画面布局等影响透视的要素。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作品,必然包涵丰富的情感。摄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当客观对象满足于个人情感需要时,就能够引起其创作的冲动,促使其积极思考并进行创作。情感被认为是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爱憎倾向,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摄影师的情感比一般人还要丰富。摄影师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观察现实,选择画面的,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在摄影师的眼中成为被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客观外物的某些特征与摄影师的情感相契合,而成为摄影师抒感的载体,成为摄影拍摄的对象。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茂密的森林、坚韧的岩石会生发感情,听到一场动听的音乐会或者看到一场精彩的球赛会生发感情,看到奥运会运动健儿为国争光努力拼搏以及地震后人们失去家园和亲人痛苦的表情更能生发感情,可以说生活中的各种情形都是情感生发的源泉。当摄影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被摄对象中去的时候,通过镜头,提炼加工,我们就可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观照出摄影师的喜怒、爱憎、抑扬、褒贬的情感倾向性来。而摄影师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巧妙运用光线、线条、色彩、构图等摄影要素去表现现实的,并通过作品表达了摄影师本人的思想感情。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26-02
所谓的文化广场,是对广场的进一步定位,文化广场具有广场本身的特点,即它是户外开阔的活动场所。是城乡之间很大的平整空间。文化广场则强调文化气息,强调该广场主要是用于文化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们的“文化”活动就是在“广场”上进行,当时地方辽阔,人们借以举行各种祭祀、集会以及商议本族、本部落之事,可谓“文化广场”的早期雏形。
文化广场需要有人类的参与,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产生的产物。在新的时代下,它被赋予新的涵义,向人们展示了它新的形态、属性与意涵。
一、文化广场的特点
文化广场在群众活动中产生,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剂。因之它的特点便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群众性。[1]群众是文化广场长期保留下来的最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群众的大范围参与使文化广场的再次繁荣成为可能。
其次是开放性。广场本身就有开放的含义,群众的广泛参与更使它不可能躲进象牙塔,而体现兼容并包、外向开放的性质。
再次是公开性。文化广场是公共物品,文化广场里的摆设和装饰都是所在区域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不具有排他性。因此文化广场往往也是公益活动的不二选择,如文艺晚会、文艺演出以及各种展览等等。
最后是义务性。其实这个特点在上述的几个特点中都有包括。文化广场是免费的,它备受观众的喜爱与青睐,它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细微的变化,它活跃人的神经,给人一种视觉上或者听觉上的享受,它更趋向平民化,也特别让人亲近。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文化广场在所在区域的公关服务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表现出独特的作用。它的持续时间很长,受益范围也广,演出的场次更是不计其数。它不费分文却填补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空白,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不仅再限于自娱自乐,而是共同性的一起欢乐;它把小型的晚会等文艺活动进行扩大化和平民化,表现出时展所应有的趋势。
二、文化广场所具有的功能
文化广场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它的功能与效应。笔者试将其功能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功能。文化广场上的活动都是积极的、健康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或宣传目的的活动,因此多数有教化作用,且是寓教于乐的。在轻松的形式下,包含了催人上进的主题,潜移默化中给百姓传递了正能量。
第二,辐射功能。文化广场范围广阔,带动了附近房地产的发展,在文化广场附近居住,可以随时抓住文化活动的观看机会。同时,文化广场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方便、快捷和魅力也给其他社会领域提供了范本。
第三,交流功能。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给人们带来交流的便利,但却拉大了人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距离。通过文化广场的各种活动,人们走出来,不再沉迷于虚假的世界,敞开心扉、共同娱乐、共同学习、互相倾诉,使人们的心理保持健康。[2]
第四,引导功能。文化广场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仅教育、而且引导人们朝着理想的发展前进。广场上的舞蹈、歌唱活动,书法、摄影展的普及,都在无形中引领居民向更高层次的生活、更有文化品位的人生境界靠拢。
第五,窗口功能。文化广场的活动可展示当地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以及独具特色的本地文艺样式,从而向来往的外地、外藉人士宣扬了本地的风神与气韵。例如镇江市文广新局、文化馆举办的“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文心大舞台·大家一起来”等广场综艺演出是镇江百姓生产、生活的写照,是地道的本土风味,外来人员可以藉此感受到千年古城的文化氛围、可以体验到当地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到文明传承到如今的现代镇江。
三、文化广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文化广场既具有如此丰富的功能,它的作用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它是群众文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了基础性的地位。[3]它是人们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进行集会、比赛以及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包括组织活动和非组织活动、公益性活动和规模相对较小的灵活的个人活动等。笔者认为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文化广场是群众文化的缩影。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容易把它局限于城市里的各大广场。事实上,它的脚步已走进乡镇、农村。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得富余劳动力增多,同时也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村民日益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束缚,开展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这使文化广场深入乡镇甚至田间地头成为可能,人们借助这个平台认识他人、了解未知的文化生活并增强自身的文化积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广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产物,是时展的附属品,同时也是群众文化日益丰富的重要体现。它就像是一个窗口,向外来人展示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习惯;同时也是一个平台,把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所为向世人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它可以有效地彰显该地方的文化特色,并在不断的演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促进了城区、乡村或者是社会的公共安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集体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向大处说,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向小处说,就是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满足群众心理需求,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一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宣传党政方针的需要。群众文化活动是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从不同角度,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传播先进文化思想,抵制陈旧文化,用社会主义发展观占领文化阵地。这也是时展的需要。二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精神生活的迫切要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给群众带来精神的享受,也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实用信息。因为现在的文化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文娱表演,而是带有丰富的科技、经贸等信息,这也是群众最需要的最看重的。三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文化就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就是要弘扬民族文化,这是建设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增强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促进社会繁荣的重要手段。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提高基层文化队伍
一是实施“政团合一”改革,提升现有文化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文化建设中,各地主管部门与艺术团体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文化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与实施。具体而言,各地主管部门与艺术团体应采取联合办学、定向委培等方式,有计划地将一批现有演职人员送至专门的艺术职业学院进行系统培训,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专业文化队伍建设。各地主管部门应深入研究与制定文化单位从业人员的资格条件,严把人员入口关,配齐、配足相关的工作人员。同时,各部门还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考核,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壮大民间文化活动团队。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应充分发挥老年体协和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民间艺人的龙头作用,鼓励他们建立更多的业余文化团队。同时,各地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对业绩突出的民间文艺团队及个人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不断激发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对于那些在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各地主管部门还应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辅导培训,进而不断壮大民间文化活动团队。四是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职能,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壮大。文化馆可以向人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还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文化艺术手段,进一步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各地区的文化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能,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具体而言,文化馆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形式,如音乐、舞蹈、小品、摄影、曲艺等方面,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文化馆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职能,搜集、整理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或者管理、联络一些当地的文化团体,共同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文化发展,而文化的主要形式是群众文化。如何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是文化工作者现如今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精神享受。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依据社会发展形势,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群众文化工作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结合当前主流的文化生活。
一、群众文化概述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娱乐方式为内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要求为目的的文化。喜、怒、哀、乐、惊、恐、悲是人民群众表达自身情绪的主要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使得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并成为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能实现自我表演、自我娱乐、自我学习、自我欣赏等,合理、高质量的文化活动能有效提高人民的自身素质和修养,进而丰富人民的精神享受。
(二)基本特点
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是文化活动,而文化活动的特点是群众数量的集中与分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人数特点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虽然有不参与活动的群众,但是参与其中的人员具有一定的集中性。
2.开展地点特点
集中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有公园、广场、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场所,分散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根据环境不同各具特点。
3.参与项目特点
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活动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参与不同的活动项目为分散项目,而有些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统一选择参加同一活动项目为集中项目。
二、群众文化的要素
主办方组织并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都是存在一定目的的,不存在目的性的文化活动缺乏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会受所需的资源质量、数量、群众的意见等影响。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和载体,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给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因此,文化活动的策划者在进行活动策划时会根据文化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来确定新的活动形式,并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群众意见的情况来决定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经过研究分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和要素,文化工作者应从以下几点来改善并提高文化活动内容,并有效进行组织。
(一)争取领导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参与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领导的行政、资金支持,就没有物资保障,那么文化活动的开展将寸步难行。同样,领导给予行政、资金支持,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不高,缺乏活动主题,文化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这两个重要因素在文化活动中缺一不可。
(二)以集体活动为载体,提高活动水平
群众文化活动中分散活动是最常见的,同时,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应履行职责,适当组织各种高质量的集中文化活动,为分散活动的人民群众提供综合交流的平台和集中展示的机会。在初创而尚未普及流行的新形式、新内容的文化活动前提下,集中活动应率先推广和举办,加强宣传并扩大影响,并在普及的活动上,组织开展高质量的集中活动,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辅导,优化服务,培养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需要新的特点,并符合群众精神需求。首先要加强群众需求的分析,重视调研,及时交流和总结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果,掌握文化活动的发展动态,及时对分散活动进行有效的科学指导,并将分散活动朝健康的方向引导,以到达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活动思路及角色。其次,加强典型示范,发挥示范作用,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合理的目标引导,带动分散活动提高其水平,丰富其内容。
(四)依托阵地活动,强化辐射、示范效应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文化不断繁荣的同时带动了群众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活动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对于组织与开展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到基层群众的利益,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通过文化活动有效的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
一、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在满足群众教师生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单一文艺表演,更能丰富基层群众生活,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更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
(二)有利于宣传党政方针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群众之间的信息传播,方便了党政方针的宣传。有关部门可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加入积极的思想宣传,树立良好的活动形象,有效的实施党政的宣传。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积极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将我国的由古至今的精神文明文化扩大到各个领域,帮助党和国家建立更好的和谐社会。
二、群众文化的内涵
(一)群众文化的基本定位
想要做好群众文化必须了解群众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经济是改变一个国家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被带入市场经济中,许多文化馆、艺术馆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脚步,吸取了商场中的不良风气,搞一些不切实际的噱头,失去了原本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文化对于群众来说是不能被其他事物所取代的,群众文化的特殊地位和社会功能不会因为市场经济的冲击而改变。
(二)群众文化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民众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关乎群众自身的文化,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群众文化与群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表达群众的基本情感,群众文化的发展和产生贯穿着人类的劳动生活全过程。正因为群众文化与群众密不可分,群众才会主动参与到其中,自愿接受文化的熏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
(三)群众文化的特点
目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地方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各个公共场所都可以展开群众文化生活。从活动分类上来讲,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散的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活动,也有兴趣不同的群众选择一起统一的活动。群众中既有进行的集中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分散活动,确保了群众的个性发展。
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措施
(一)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
想要更好发展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在组织文化活动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包括乡镇与农村也要重视群众的文化活动。政府需要在资金方面大量投入,在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中提供资金的支持,加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需要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增加群众参与的热情,不论是公办、民办组织活动,政府都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增强各种组织方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在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帮助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搭建群众文化设施和活动平台
群众文化建设需要基础文化的支持,基础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想要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就要加强基础文化建设, 基础文化不仅局限于图书馆等文化中心,还需要建设适合群众活动的场所。许多地区的公共活动场所由于长期无人管理,造成了活动设施损坏,降级群众的活动热情,政府要在管理方面加强管理力度,尽可能的提升群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让群众在文化活又刑逑肿陨淼募壑怠
(三)有效提高活动管理部门的队伍素质
群众文化建设管理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关键,要加强管理部门自身的管理力度,提升管理部门的专业素质。管理部门在挑员工时就需要对员工的各方面素质进行考核,选拔具有专业素质的优秀员工,为更好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打好基础。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管理部门员工的专业素质,要定期进行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确保管理部门在文化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对于那些做出积极贡献的员工要进行相应的奖励,促进员工发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结束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政府不仅要重视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想要更好的提升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就要将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上加大力度,各级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扶持,才能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更加完善,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群众文化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76-01
基层文化建设发展是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多重背景下进行的。其一,当今全球化进程日益迅猛,中国自加入WTO后在更大更深更广的程度上卷入到世界一体化潮流中去,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更多地体现为文化的全球化。当今各种国外文化、思潮涌入中国,良莠不齐,这对农村文化的辨识、涵纳、拒斥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基层文化建设是传统文化寄生的土壤,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和农村地域的封闭性、农民思想观念的保守性和狭隘性、农村经济的落后性使得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更为艰难,尤其在现代化的强烈催逼下反而显得“手忙脚乱”。
在文化市场化的今天,文化的传播更多的受制于市场利益和资本的驱动,低俗、落后的文化产品进入农村并广为传播给基层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设置了阻碍。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一直以来,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基层文化建设网。但要真正把文化“种”在农村,就一定要重视农民自身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自己走上前台、当好主角,从而使得基层文化建设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
一方面,政府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文艺创作队伍,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让农民从看演出、参加活动到自己演出、自己搞活动。如在湖北襄樊农村,就活跃着一种“乡村夜话”文艺形式,群众自发把各村的特色表演节目,整合成深入田间地头的“文化超市”,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追求,十分受欢迎。在江西婺源农村,不少农民喜爱书法、绘画、诗词、摄影,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在贵州安顺、独山农村,农民自编自导花灯小戏,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道风景。另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培育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在广大农村成立文化科技示范户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文化科技示范户通过赠送的电教设备和文化科技资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应增强农民的现代社会竞争、开拓、创新、求实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使农民的婚育行为、人际交往、消费行为、投资行为等更具科学性,而且使农民具有从事各类的专业生产和经营的技能,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的素质,从而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一)增强农民凝聚力
群众文化如同一块巨型磁石,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群众文化把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组织在一起,通过群体文化活动,创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团结氛围与和谐环境,形成巨大的合力。建设和谐农村,中央要求“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这是对农民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这里所讲的“意愿”,笔者理解应该是农民的集体意志。但是,受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的影响,涉及农民个人、家庭利益时,农民的意愿很难得到统一和贯彻。基层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对农民之间的个性差异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
(二)规范社会道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群众文化使它的参与者从单独的个体走到群体中,形成和谐的群体,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保护美好家园,共同享受美好家园。个体和谐的道德水准与道德状态,形成了群体的和谐道德水准与道德心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基层文化建设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活动。
(三)缓和社会心理危机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建立各类清单,做到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工作有特色。
(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根据__市委《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我局在前期走访调研、座谈等工作基础上,为区委、区政府代拟文稿《__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文件已于5月23日出台并实施,为加快构建我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启用__区社会公共文化绩效评估系统,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工作。强化文化礼堂的使用实效与日常管理,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以来,我局已举办公益性艺术类免费培训班、2016“服务__,文化一家亲”--“醉美富春”__市五地走亲文艺演出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
截至5月底,已组织开展书画下乡、送书下乡、“走读__”讲座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172场。
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于5月20日全面展开,截至6月11日,已放映409场。
(四)图书服务稳步推进
1.图书资源和服务网点日益丰富。截至5月,新上架图书9212种、19141册,购买电子图书1.5万册,立体书近百册;新建少儿电子书阅读坊;新建图书流通点6个,配置图书6千册。
2.读者活动更具特色。重点开展__区第六届__读书节系列活动。目前已举办“走读__”活动3期、__大讲堂3期等活动。
(五)文艺作品推陈出新
由____越剧艺术传习院重新改编的现代越剧《__》亮相2016“__之春”艺术节暨__市新剧(节)目汇演,该剧以__本地抗战英烈__事迹为题材,省市专家评委对演出表示肯定。
(一)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2016年计划修缮农村历史建筑20处。截至5月底,所有项目的方案设计均已完成。其中3处已竣工验收,1处进入施工阶段,2处进入招投标程序,4处完成预算制作。
积极开展博物馆史料征集和展陈设计工作。__造纸遗址保护工程二期项目已向浙江省文物局申报立项,等待国家文物局审批。
继续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杭黄铁路沿线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开展全区文保单位、文保点及农村历史建筑修缮工地开展安全巡查。举办首届__区最美古建筑摄影大赛。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接待工作和文物“四有”工作。
(二)强化非遗保护与传承
不断完善非遗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安顶云雾茶制作技艺等申报第五批浙江省非遗代表性名录,施肩吾传说等申报第六批__市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召开全区镇级非遗名录项目申报推进会,开展镇级非遗名录项目建设;开展__市级以上濒危项目调查工作;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竹纸制作技艺等开展抢救性记录,拍摄宣传记录片。
开展非遗进礼堂、进校园、进景区工作。《__市__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民俗卷》正式出版。通过前期不懈努力,今年4月__区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竹纸之乡特色区域称号。组织__竹纸代表性传承人__和喻仁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首届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学习。
(一)审批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继续理清行政审批权力清单,调整核对行政审批事项,确保审批平台由区级向省政务服务网顺利切换。截至目前,共受理、办结各类事项753件。其中即办率92.5%,提前办结率100%。在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短信回访和现场问卷抽查中,群众满意率均为100%。
(二)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开展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与公安、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紧密协作,加强日常巡查与安全隐患的排查处置,经常性开展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截至6月7日,共出动执法人员673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956家次,处理投诉举报7起,立案24起,结案19起,警告12家次,罚款10万元,停业整顿4家,吊销许可证1家,收缴非法书刊5428册、非法音像制品18788张。
一是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做好
春节、“两会”等重要保障期的安全播出工作,切实保障我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二是及时调整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领导协调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坚持“一季度一督查”工作制度,加强监督和协调,坚决杜绝发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故。保持与中心各单位的对接,强化沟通与交流。监督管理文化中心的安全保卫、消防、会务服务等工作。截至6月12日,共接待各类会议184场,其中100人以上会议32场,得到了各界的好评。
1、根据职责,全力做好__安保维稳工作。
2、继续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
3、积极推进实施__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对照《__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督查、统计各乡镇(街道)及各职能部门的完成情况。
4、做好政府采购送戏(演出)下乡标书修改定稿、公告等公开招标工作,完成60场送戏(演出)下乡任务;组织实施送戏(演出)下乡、送书下乡、“走读__”讲座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下半年完成130场,全年完成300场目标任务。
5、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懂文化、会管理的复合型队伍,同时构建区、乡、村三级文化志愿者队伍网络体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6、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贯彻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馆内文化设施免费对外开放,计划继续举办免费对外公益性艺术类培训。
7、实效推进乡镇街道图书分馆建设;完善农家书屋,推进乡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完成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项目的立项与招投标,建好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8、完善非遗名录体系,重点保护并向基层延伸、推进镇级名录工作;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活动;出版《守望竹纸——2015中国竹纸保护与发展研讨活动论文集》;完成国遗从书《孝子祭》的初稿编撰工作;启动《__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传统美术卷》的编撰工作;做好相关非遗课题的调研工作。
9、继续开展__读书节系列活动。
10、完成20处农村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
11、推进__宋代造纸遗址保护大棚项目二期工程建设。
12、做好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郁达夫故居日常开放管理工作。
13、做好区博物馆布展前期主题确定、设计工作。
14、完成全区部分地下重点文物分布区的调查和划定工作, 为地下历史文物保护提供依据。
15、继续开展全区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16、继续协助实施__古镇五年维修计划。
17、开展文化市场监管,做好综合整治工作。
18、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