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8: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政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中央政府层面出现的问题
1.在财政支出方面出现的问题。财政投入数量不足。首先是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少。如国家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对群众植树造林给予7~10元的定额补贴未随物价上涨而上调,造成实际投入下降。其次是地方政府资金过少,难以推进生态建设。如贵州省按其“林业科技推广规划”,从1996~2010年,共需投入林业科技资金3亿多元,平均每年2000万元,但1997年财政投入仅471万元。地方政府缺少了造血功能,是没有办法合理输出的。
2.财政收入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是我国缺乏独立的生态环境税。我国没有出台真正的生态环境税,有一些直接与生态补偿有关的财政收入,如生态环境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但费相比较于税而言,多了惩罚的性质,少了激励的作用。二是涉及生态补偿税种太少。现存的税种,名目少,设计粗糙,会造成污染的消费品得不到制约,稀缺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使用。
(二)地方政府层面出现的问题
1.地方政府服务能力局限。由于区域边界的存在,造成了区域的公共财政收入只来源于本区域,故区域财政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严格限定在本行政区域内。河流、矿区、森林等存在跨不同区域的资源,就会产生治理的权责问题。
2.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能力存在局限。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的局限表现为收入与支出责任的不对等。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需要资金为基础。国内外倾向于用政府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来分析说明各级政府承担的责任。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财政政策的措施
(一)财政投入政策
1.加大财政投入。政府财政应增加对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防治,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应用的投入;重点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流域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应运用非直接补偿的手段,如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物价补贴等,对节能减排、清洁环保的产品和项目予以大力支持。
2.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项目约30项,其中具有显著生态补偿特色的支出项目如退耕还林、沙漠化防治、治沙贷款贴息占支出项目的1/3,但缺少专设的生态补偿科目。因此,在政府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要增设生态补偿项目,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补偿。
3.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转移支付的方向多为纵向,即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的。应建立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以及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
(二)相关税收政策
这一挂账形式,主要是指把上级拨付的资金挂在“暂存款”项目中,没有能够及时得以使用,或者资金被占用导致无资金拨给相关部门和单位。
(二)收入支出挂往来账
这一挂账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虚列支出;二是把收取的预算外收入挂“暂存款”,达到隐藏收入的目的;三是把已经发生的并应当列入支出的费用,挂“暂付款”,进而实现当年财政的平衡。
(三)经济发展投入所形成的挂往来账
在工业园区基础性设施的建设或城镇建设中,乡镇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由于工程资金的缺口,最终导致部分欠款挂账。另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一些乡镇向其出借财政资金,但是由于很多企业经营不善,加之后面经过一系列的改制和转制,很多乡镇企业最终以破产告终,借款难以归还,呆账、挂账就此形成。
(四)乡镇内部往来和管理不规范所形成的挂账
乡镇财政所在与村级账的核对过程中,发现相互往来的账款不平,便将差额进行挂账处理。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同一经济业务在不同的账目中出现的情况多有发生,造成多个项目挂账。
(五)挂账时间长
由于乡镇财政所人才缺乏,现有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以及相关部门对挂账也不太重视,造成很多经济事项都没有得到及时的核算和清理,进而形成了长期挂账。
二、乡镇财政往来账款的成因分析
(一)“建设”与“吃饭”间的矛盾形成挂账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暂付款项和应收款项属于往来结算中形成的债权,应当及时予以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暂收款项和应付款项属于预算执行期间财政与其他部门结算或上下级财政结算中形成的债务。而财政工作的宗旨就是量入为出,保持平衡。当前有些乡镇在建设与吃饭之间的关系上没有很好地处理,造成了大量债务以往来款项的形式挂账,最后都在暂付款中反映出来,这无疑给原本收入来源有限的乡镇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专项资金未得到有效利用
由于专项资金的相关文件下达时间晚、资金没能及时到位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乡镇的专项资金没有及时获取。同时,一些乡镇的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为了套取上级及国家资金,弄虚作假,在得到专项资金后没有有效利用到相应的项目中去,而是私自克扣、滞留,甚至使专项资金成为个别领导审批款项的小金库。
(三)会计核算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在我国各级政府的预算会计中,普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这一会计核算方法。其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认为,政府公共部门的活动和目标是非营利性的,没有必要进行相对复杂的成本和收益配比,相关的绩效评价也没有很大必要。然而,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成为时代的潮流和新要求。当前,由于很多乡镇的信息较为闭塞,很多财政人员的观念也大多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中,这样就造成真正形成的债权没有多少,而是成了一些名存实亡的“账目”,也难以对往来款项进行有效地清理。
(四)财政供养人员过多
一般而言,衡量一个地方财政是否宽裕的标志,是看其行政事业的支出是否及时、准确到位。当前,行政编制每年都在进行压缩,而依靠财政的人员却在增加,因而就造成了一个矛盾:那些没有编制的人员工资从哪里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很多乡镇唯有从长期截留或者结余的“暂存款”中想办法,而这些所谓的“暂存款”,其实都是一些专项资金,这样处理又会进一步降低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三、乡镇财政往来账款的化解对策
(一)加强财政预算的计划性和规范性
财政预算最大特点是计划性,因此缺少计划性的财政预算就没有实质意义。乡镇应该根据自身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年初预算,要彻底改变预算中的随意性,尤其是坚决制止那些按照职位高低、权限大小而随意审批追加指标的操作方式。同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和完善乡镇预算制度,在积极组织收入的同时,合理安排财政支出。
(二)细化财政预算,建立考核制度
目前,乡镇的预算编制较为粗糙,在部分乡镇财政预算中,仍旧采用“切块”方式。同时,还要建立考核制度,加强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财经法纪意识。按照会计法相关法律规定,要和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签订工作职责责任书,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考核。
(三)加大对往来账款的清理力度,规范财政管理
组成专班,对已经形成的“暂付款”、“暂存款”进行集中、全面清理,分门别类来确定费用、收入、负债、资产、呆账、损失等,让有限的财力得以合理的分配,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要有效解决乡镇财政往来账款,还要从规范财务管理入手,建立一个健全的内控制度。
(一)习惯意识因素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镇一级成为了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层级。但在这一层级中的部分管理者,仍然存留着“人治”的习惯意识。这种习惯意识在本文中的反映主要表现在缺乏“公共财政”的意识,而这一问题所衍生出的现实挑战则是:乡镇民众难以对关系民生福祉的资金投向进行有效监督。再者,我国乡镇一级的民众缺乏“公民”意识,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
(二)业务能力因素
乡镇一级的社会经济建设千头万绪,在开展建设中不仅需要以新农村建设为路径指向,还需要尊重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境况,以及解决诸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在乡镇财政项目资金安排使用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机制。然而,现实中乡镇项目预算编制人员因受自身业务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以及人为干扰,在预算编制上中往往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三)监管缺失因素
在前面的阐述中已经提到,习惯意识弱化了资金监督,又因民众缺乏“公民”意识进一步弱化了资金使用的绩效。因此,在监管问题上需要加大制度建设,但在目前工作实践中,因乡镇财政资金在农业投入上的分散化等特点,导致了制度监管缺失。
二、提升乡镇财政集中支付资金绩效的措施
根据上文所述,提升乡镇财政集中支付资金绩效的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建立制度高压
实践表明,财政集中支付的制度安排是完善的。但如何使这一系列制度安排能充分应用于乡镇财政资金支付使用中,在考虑乡镇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更需要破除习惯意识这一问题。与部分作者的观点不同,笔者赞同建立制度高压,而不是一味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中央惩治腐败的大背景下,需要强化对乡镇财政资金使用当事人的问责机制,并将政务公开作为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针对乡镇民众缺乏“公民”意识这一现状,可以在党员群众中选取民众代表,参与乡镇财政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的全过程监督。
(二)加强业务培训
乡镇财政所面对的投资领域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到公共农用设施的修建项目,还包括基础的道路修建项目等。因此,需要增强项目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能力。就业务能力的提升途径来看,不仅需要科学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更需要重视岗位意识的提升。在培训中需要使预算编制人员认清乡镇财政投放的范畴,以及投放范畴所存在的特点。如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周期性特点等。
(三)实施制度创新
上文也提到,预算编制人员可能会受到人为干扰,而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需要通过引入舆论监督机制来给予克服。具体的办法为,在涉及某村社的财政支付项目上,首先应通过村务公开平台来向当地民众告知。在充分保证村民知情权的基础上,再将项目资金预算信息出来(须给出明细表),以便村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其它村社所反馈的相应信息,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减少人为干扰现象的发生。正如在本文开篇之处所指出的,完善乡镇财政国库支付运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提高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根本的治理方法还在于建立健全乡镇一级官员和业务当事人的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机制,敦促他们立足岗位,无私为民。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省、市均不再设立乡镇金库。因为,不同乡镇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乡镇地区拥有的金融机构相对比较少,通常只有信用联社会在不同乡镇设置网点,其他商业银行很少会在乡镇设置营业网点。根据财政部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相关标准及规范,一般对采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乡镇,建议参考县级改革模式,遵循“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开展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针对采用“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的乡镇,建议将每个乡镇看作是同县级预算单位,安排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开展国库集中支付相关工作。由于乡镇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采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乡镇很难参考县级改革模式实施改革。此外,因为当地金融机构不足,十分不利于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科学选择行。
2.缺乏细致的预算编制
现阶段,预算管理改革在不同乡镇的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然而,预算编制工作仍然存在较严重的随意性,支出标准也还不够统一,不利于提高预算执行力。目前采用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已经对支出项目进行进一步细化,形成支出科目的类、款、项,在这种情况下,部门预算编制必须要尽快实现精细化。而乡镇工作相对比较特殊,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十分直接的关系,容易引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部门预算编制缺乏预见性,年内预算常常需要再次进行调整,无法对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化处理,不利于推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二、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相关对策
1.加大业务能力培训力度
随着乡镇财政国库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会计核算以及资金支付等均出现很大改变,面对这种变化,县级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乡镇账务人员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各种培训活动,给财务工作者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丰富其财务基础知识结构,提高其财务专业技能,使其熟练使用各种财务软件,掌握各种科学的财务处理技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乡镇财政国库改革工作可以持续、稳定进行。
2.完善监督审查工作
不同乡镇财政部门尤其是负责人必须度重视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将其纳入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向乡镇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进一步取得乡镇领导的关注及支持,针对各级负责人员,必须明确其具体职责权限,建立完善的工作责任制。县级财政部门必须要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针对各乡镇进行有效的工作监督。根据现实需要抽调相关科室人员,建立监督领导小组,深入基层,全面检查和监督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开展情况,挖掘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督促其进行纠正和改进,推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有效开展。
3.全面推进建设乡镇信息网络的速度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要求建立完善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促使县级国库集中支付网络扩展到乡镇范围,保证县乡财政部门、银行以及清算银行三者能够实现有效联网,进而确保乡镇预算指标、用款计划、资金支付以及资金清算等信息数据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及时传输,同时提高县乡财政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率,有效促进财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推动乡镇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4.促进预算编制准确性有效提高
不断加强预算编制工作,提高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行精细化改革,针对财务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全面推广应用,不断细化预算编制工作,保证财政性资金支付的清晰度,促进预算工作科学性的提升,同时增加其可执行度,确保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能够有效推进。
5.选择合理科学的改革方法
在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分析各个乡镇的管理水平以及实际发展状况,根据相关规范开展管理工作,保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能够为乡镇带来便利,根据乡镇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改革模式,提高改革效果。由于很多乡镇均未能设立金库,再加上当地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建议将全部乡镇看做同县级财政一样的预算单位,安排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贯彻和执行。
6.根据政策要求规范相关操作
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必须严格遵循“乡财县(区)管”的原则,避免预算管理权出现改变,尽量保持资金所有权以及资金使用权处于原来的状态,防止财务审批权发生改变,同时不允许不同层级的财政监管责任出现变化。此外,针对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统一设置,促进资金支付方式走向统一化。针对账户设置方面,乡镇仅需保留“村账乡代管”账户即可,其他实有资金账户一律撤除,禁止乡镇财政单位以及预算单位自行另设资金账户。针对支付方式,乡镇财政资金根据先预算后支付的要求,统一进行国库集中支付,针对不同支出项目,采用科学的支付方式。
2.资金的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方法,没有严格按照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的资金内控方式来执行。尽管我国大多数乡镇财政已经实行“乡财县管”的方式,乡镇财政资金大多由县级支付中心进行统一核算,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乡镇财政所在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中仍然具备很大自,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二、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1.不断完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要不断完善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提供规范指导。相关财政部门要对乡镇现行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调查和评价,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现行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例如专项资金管理、负债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制度,从而逐步形成统一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新的资金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部门的职能,将国家财政政策的落实作为核心,在事权上要强调依法理财。首先,要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层级进行科学划分,要对相关财政部门和人员的权责利进行明确,从而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其次,要严格贯彻落实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在修改时要经由上级部门审批同意,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
2.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层乡镇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作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乡镇财政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进行操作,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规范性。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按照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资金管理方法来执行。要将资金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资金跟踪方面,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审批,规范使用流程,杜绝私自挪用资金的情况出现;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把关,各专项资金一定要严格按照用途进行支出,避免挤占专项资金的情况;要对专项资金进行核算,由专人专账负责资金的核算与管理;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尤其是要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3.引入现代化资金管理模式乡镇财政部门要认清当前财政资金管理的新形势,及时的发掘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对资金管理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完善,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现代化。乡镇财政部门应该引入先进的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专业化、规范化、数据化的资金管理系统,将财政资金的管理纳入到数据平台中来,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透明化。信息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规避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弊端,使得财政资金从申请、拨付到使用全环节透明运行,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对乡镇财政队伍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在乡镇财政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是决定性的因素。要使乡镇财政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就要大力开展乡镇财政文化建设,以文化塑造人、以文化感染人,将财政文化的导向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财务人员作为乡镇财政管理中的最活跃因子,要通过开展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促进各项财务工作顺利展开的同时,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包括财政精神文化和财政行为文化,都是统一乡镇财政管理思想、提高财政人员凝聚力的核心力量,在财政人员形成认知并严格遵守的同时,就会逐渐地内化为意识形态,引导财政人员的行动。除了乡镇财政的文化建设之外,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以制度约束人,才能够确保资金科学合理地使用。此外,还要根据乡镇财政实际,将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起来,包括财政资金的审核、资金的拨付使用及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都要纳入到管理体系当中,以做到安全、规范地管理。
三、乡镇债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债务锁定对于乡镇债务的处理情况,首先要采取措施,将债务锁定,并对于债务的来源及现状进行分析。乡镇的发展规划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财力来制订,不可以借债开展乡镇建设,更要杜绝财政预算中出现赤字。为了使乡镇政府能够积极地将债务化解,可以采取奖励和补贴的形式予以激励,并在制度上加以约束,以避免新的乡镇债务生成。
(二)建立债务专账核算体系乡镇债务核算,要将债务专账核算体系建立起来。将乡镇政府上一年清理的债务划入债务专账中,作为期初余额。与债务清理有关的资料要向债务专账核算经办人移交。建立债务结算专户及会计报表体系,并纳入到网络监控系统当中,通过使用乡镇财政管理软件,实施网络会计核算,不仅对乡镇债务的情况实时监督,而且还对债务的增长进行有效控制。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速度直接影响着乡镇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很多乡镇部门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根本没有多少二、三产业的税收,这样就导致财源结构较为单一,人民收入较低,地方经济难以发展。同时乡镇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多,经常会出现一岗多人的现象,大多数都是闲人,这样就导致乡镇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压力较大,根本不堪重负。其次国家近些年正在号召开展公共设施建设,乡镇政府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保障方面投入的资金过多,政府又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久而久之乡镇财政财务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状,有些乡镇政府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正常发放,政府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心思去谋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案。
(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包袱日趋沉重
随着我国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各项政策已经开始实行,但是中央财政部门并没有给予农村乡镇政府充足的资金,这样就导致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只有借债实施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各项方案,这样长此以往,乡镇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出现严重亏空,根本再无力去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很多公共卫生设施或公益设施无法正常运行。根据调查显示,农村乡镇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在下降,而乡镇财政支出正在逐年上升,这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乡镇政府的普遍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乡镇政府无力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自建国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财政资源配置也逐渐倾向于城市和工业,这就使得我国乡镇政府的财政能力更为脆弱,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没有过多的税收,只能是任由财政支出比例逐渐增大。而且很多乡镇政府都无法按期给工作人员开支,这样就导致很多乡镇政府抱着“保工资”的心态,根本无力去对农村公共设施进行建设,而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不全、农村义务教育执行不彻底、农村基础保障不足,这就导致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乡镇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二、产生的原因
(一)乡镇政府干部思想觉悟低
随着政府对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在大搞工程建设,这就给一些乡镇干部提供了机会,在乡镇建设中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置国家法制而不顾,贪污受贿问题严重,在乡镇财政方面基本都是一人说了算,没有完善的财政管理政府,总是一些小集体在掌握着乡镇实权,缺乏约束力。
(二)政出多头,管理不善
近些年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建设新农村的法律法规,也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助,但是有些乡镇政府也抓住了政策上的一些漏洞,从上至下形成贪污产业链,即使有专门的监察部门也是走个形式而已,乡镇领导的会议精神就决定了整个事件的结局,这样乡镇政府干部的阻挠就导致乡镇财政审计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而且在监督审查体制方面也不健全,很多情况下乡镇领导可以对财政资金随意支配,不需要受到他人管制,这就更加滋长了贪污受贿问题的,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但是乡镇政府干部却至若惘然,依然我行我素。
三、乡镇财政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现行分税制,减少财政级次
国家必须要实行彻底的分税制,要对农村地区的税收体系进行完善,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地方税种的制定,要对我国农村税务体系合理建设。同时还要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税收事务权进行划分,对各地的税收进行统一分配,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要建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强化地方财政职能,加快农村乡镇财政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政府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要加大对地方财力性的支付力度,要能对地方税务进行合理分配,要尽量将税收还给乡镇使用,这样乡镇政府才有更多的能力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三)要按照财力、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收支范围
对于乡镇财政管理权力进行合理划分,要尽量将财力和事权进行统一,要有效降低财政税负,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理财的积极性,要对上级的财政权力进行分化,要合理使用乡镇政府的支出责任,尽量减少专款规模。
二、财政学专业及课程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半个世纪以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面对新的财政学科,新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方法不断被创造出来。一般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课程出现过三次改革浪潮,上个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次改革,70、80年代为第二次改革,90年代以后为第三次改革。总体来说改革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次改革称为“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课程设置的导向是为新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科知识的现代化、结构化。第二次改革称为“作为相关知识的科学”时期,目的是将科学作为改善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工具,课程改革的焦点是理解理论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改革称为“作为不完善知识的科学”时期,目的是缩小计划课程与实际实施课程之间的差距,其焦点是个人、社会和文化对科学知识形成产生的影响。”古希腊文献记载:有人问斯巴达国王男孩子应该学习什么时,国王说:“他们应当学习他们成丁之后所要做的事情!”说明西方国家应用型教育的理念渊远流长。日本京都大学校长KazuoOIKE在谈及课程建设目标时表示希望“能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卡内基梅隆大学也认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急速增加。让优质的资源拥有者采取措施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卡内基梅隆自002年就启动了“开放学习项目”(OLI,OpenLearningInitiative),通过建设一个共享的平台改造传统的课程。
作者:石海浩 方梅华 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奉贤分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针对实际情况确定临床的真实需要和采购的大概目标在循证采购的实践中,按照临床的采购需求深入临床找准一线科室的困惑、采购前的制约、采购能带来的预期收益等问题。同时对所需采购的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的用途、功能、特性、市场、政策面等信息进行了解。确定需求,确认目标,是实践循证采购的首要关键环节,如果找不准或者找到的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就会造成误导,就是无的放矢。为找准问题,摸清情况,核实目标,应该强调的是“临床”,一切以临床的需求为核心,准确地收集所需采购的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的用途、功能、特性、市场、政策面等信息,充分应用和调集科室内的理论、操作技能和经验、思维性以及判断力,经过仔细、详尽的分析论证后,方可准确有效地,最大可能满足临床需求,助力临床治疗。检索有关医学技术信息根据第1步提出的临床需求,确定有关“关键词”,应用电子检索系统和期刊检索系统,检索相关文献资料,从这些信息中找出与临床有关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作为分析评价之用。另外,也可以结合过往的采购历史记录与兄弟医院的采购经验作为分析资料,更有效全面地为分析评价提供证据。严格的信息评估对收集的有关文献,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应用EBM质量评价的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以及实用性做出具体的评价,并得出准确的结论。评估的过程中将会有3种结果:①质量不高的文献资料,当弃之不用;②研究的证据尚难定论,当作参考或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③属最佳证据,可以结合具体需求,联系实际,用以采购决策。最佳成果用于采购决策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得真实可靠并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之最佳证据,用于指导采购决策,服务于临床。反之,对于经过严格评价为无效或者无益的采购则予以否定;对于尚难定论的,或者政策上有约束的采购,则可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信息。将最佳证据用于采购决策时,务必遵循全面可靠,忌以偏概全。决策时应遵循的原则[5]:①信息原则;②经济原则;③客观原则;④系统原则;⑤时效原则;⑥可行原则;⑦择优原则;⑧外脑原则;⑨动态原则。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通过临床实用的实践反馈,必然会有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经验教训,收益或多或少,效果或好或差的差异。在采购的过程中,应进行分析总结,并做详细的归档。对采购过程中的一系列证据做好归档,包括:①资质证据,如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明产品和生产、经销企业的合法性;②质量证据,相关能证明产品质量差异的证明,如过往的不良记录、维修记录等;③外部沟通证据,如合同、标书、发票、送货单、出库单、谈判记录、商变更记录、法定代表人授权书等;④内部沟通证据,如贵重设备采购申请单,申购记录单、审批记录单等[6]。
在比较同类型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用于相同的医疗措施时,假如备选方案的效果相同或者差异不重要,仅仅是成本投入不同,对效率评价的意义则在于选择最小成本方案,这种经济学评价方法称为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最小化分析不做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故相对简单,也很有使用价值,但其范围有限,必须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果分析是比较备选方案之间成本消耗后获得的效果大小,或获得效果所消耗的成本多少。换言之是单位成本内的效果之间的比较,或单位效果的成本之间的比较。成本效果分析时要注意:①比较的备选措施均有一个明确的无争议的目的时,容易确定效果;②比较的措施有多个目的时,应按照目的要求确定待比较的效果。成本效益分析简单、易行,但是没有评价结果的社会影响和临床操作者的满意程度。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在比较同类型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用于相同的医疗措施时的成本效果时,有时获得的临床效果完全不同或者程度有明显差异,采用一般成本效果分析进行比较难以做出定论。将不同的结果换算成流通的货币的形式,用货币量作为共同的获利单位进行比较,称之为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时,效益的计算需要将临床结果赋予货币值的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困难,但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清晰、直观、常用作决策制定者(Policy-DecisionMaker)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的经济学依据。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在很多医疗服务中,对采用各种措施的效果的评价仅局限于临床效果是不够的。成本效用分析本质上是成本效果分析,不同的是其效果的测量和评价得出了临床结果的自然单位,尚需从社会的角度(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对社会带来的利益)和个体的感受(直接使用者的感受和病人或家庭由于所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影响与生存质量相关的临床质量的满意度),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7]。
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对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或耗材的采购进行评估、实践、管理及指导有其科学性、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方法和资源,有效地建立循证采购体系是顺应传统经验医学模式(Experience-basedMedcine)与循证医学模式(Evidence-basedMedcine)变革趋势。在具体的操作中创证(积累创造证据)、用证(主张利用循证医学的资源)的工作量较大,涉及的信息量也很大,在工作的前期或许会遇到人力资源需求大、时间效率降低、专业知识要求高等现象。另外,对于单个医疗机构而言,由于对某一特定医疗产品的品种较少,或者是对于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产品,所以对供应商行为的证据也比较缺少,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随着循证采购体系的建成和健全,以及第三方有公信力的机构对医疗器械供应商评价的汇总,医疗器械循证采购的前景将更为广阔,也会更易被广大医疗机构所接受。众多医院的循证采购体系的“联网”,将使得循证采购的证据体系更完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运用循证采购的理论,我院在采购一些小型医疗仪器设备,如输液泵、数学输液加温器、心电图机等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院结合目前现有的各种证据,依托上海市六医院集团联合体资源,正将循证采购的理念与方式方法运用于医疗器械的采购过程中。循证采购的范围也将随着实际操作经验的增长而增长,随着证据体系的完善而扩大实际应用的范围。
一、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的范围窄、规模小
近几年来,我县的政府采购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要求,涉及到货物、服务二大领域,而规模最大的工程类采购还没有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之中。以统计数据分析,货物类的采购基本集中在办公用品等项目上,服务类的采购项目主要是公务用车的定点加油、维修和保险等项目上,采购品种单一,采购规模小,总体采购量可塑性不大,难以发挥政府采购整体优势,以致纳入政府采购与不纳入政府采购差异性不大。
(二)采购单位意识不强
出现采购单位政府采购意识不强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采购法》实施时间不久,宣传力度不够,而原先出台的制度又缺乏刚性,对采购人没有法律约束力,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全县14处乡镇除了车辆购置通过政府采购外,其余事项基本上都是自行采购。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有些单位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往往是领导说了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买,很难体现集中采购的计划性和规模效应。
(三)政府采购行为不规范
在采购过程中,采购行为尚欠规范,不依法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把关不严。有的县直单位不按程序申报,“先斩后奏”,搞既成事实,政府采购部门不便追究,只有默许;二是采购方式选择随意性大。政府采购部门由于自身原因对部分专业设备缺乏认识了解,只好口头批复由单位自行采购,而没有形成有效的书面控制,从而使得有关单位在已批复自采项目的基础上,擅自扩大自采范围或增加自采数额。三是采购程序不严密。在采购活动中,擅自简化采购程序,缩短采购周期,不按规定采购信息,搞区域保护和行业封锁。四是招标、投标、评标不规范。招标、投标运作有的不完全符合法定程序的要求,在评标与定标过程中,民主评议不足,公开不够,程序不严密等。
(四)政府采购队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目前,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思想理念、理论素养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集中采购机构虽然配备了素质较高的人员,不断增加人员编制。但是,由于从业时间短,对政府采购所必备和掌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仍有待提高,所承办政府采购工作也有不规范之处,创新不够。
二、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的建议
(一)强化意识更新观念
1·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是节约成本、治理腐败、规范管理。目前,有些人认为“节约了多少资金”、“完成了多少政府采购”是衡量政府采购工作的唯一标准,考核工作时作为重要指标,总结成效时大力褒奖。众所周知:上述指标仅是政府采购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而非根本目的,治理腐败、规范管理才是最终目标。
2·政府采购是促进财政支出优化的重要手段。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对改善公共支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依靠道德和相互监督不能杜绝和腐败现象,而公开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大降低了合谋的概率。
(二)规范运作,提高效益
1·规范运作是根本。规范运作必须做到“两制定、两公布”:第一是制定并公布《县级政府采购办法》及《实施细则》,并用专栏、媒体详细公布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录、方法、程序和门槛价。第二是制定并公布《县级政府采购(下转第50页)(上接第90页)招标投标办法》。凡达到公开招标起点金额的项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实行公开招标。对招标投标的程序(市场调查——招标公告——制作标书——评标——决标——签约)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
2·提高效益是关键。第一要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工作人员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惑,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第二要借助专家智慧提升采购质量。建立采购评审专家库,做到公开征集,严格审核,择优选用,专业齐全,素质权威。在立项源头、采购流程、现场管理、履约验收各个环节上充分发挥专家智慧,全方位提升采购质量。
3、运用网络技术提高采购效益。从标准产品入手,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和协议价目录,并上网公示协议商品和价格,查询展示样品,网上定购,网上通知协议供应商送货上门,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益。
(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1·建立审批制度,强化资金控制。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向当地财政部门申报年度采购计划,财政部门根据资金支付能力,并区分轻重缓急提出意见,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2·建立操作制度,强化规范运作。依据《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制定《县级政府采购操作规程》,明确采购机构、采购单位、资金管理部门、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并实行相互牵制制度。
3·建立核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应单独核算,实行“三专”,即设立专户,由国库集中支付;安排专人,实行“四分开”:授权人员与批准人员分开,批准人员与执行人员分开,执行人员与会计人员分开,会计记录人员与出纳人员分开,有效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建立专账,统一会计核算。
4·建立保证金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投标保证金制度和履约保证金制度,有效防止“串标”、“流标”现象和“豆腐渣”工程。增强投标单位、中标单位的“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把政府采购风险降到最低线。
(四)深入研究,积累经验
1·逐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对于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创意新颖、操作可行、方法系统、实践有效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善于归纳、总结、推广,逐步完善县级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2·健全采购机构内部监督机制。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强化内部稽核,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3·公布招标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从分散采购到集中采购,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会不会出现分散腐败转化为集中腐败,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必须将采购机构、采购人员、采购项目、招标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所有供应商和社会的监督,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徐深义.财政部门如何加强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