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08 17:46: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算术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算术教学论文

篇1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训练,难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结合具体情境,选择计算策略

在教学估算时,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借下图来阐明观点。

比如,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

聪聪一家去吃饭,点菜的菜单如下:葱油鳊鱼18元;青菜粉丝煲9元;千张肉丝12元;盐水河虾28元。大约需要多少钱?

对于以上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理解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何况情境中有4个数量,学生不能很快得到精算的结果,就会运用估算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学段教学估算,还要结合具体情境?“大约、大概、差不多”等词语的意思,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例如理解“大约”,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明明家到学校大约是50米,“大约50米”是什么意思?

生:接近50米,可以超过一点,也可以不到50米。

师:可能是多少米呢?

生:48、49、50、51、52、53等等。

师:可能是70米吗?

生:不能是70米,相差太多了。

(二)提供信息数据的不确定性,使学生体会估算思想

在初次教学估算时,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从而体会估算的思想。例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聪聪过生日想买下面两件生日礼物,

在这个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不能顺利计算,于是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果然,陆续有学生的思维转向估算:汽车的价格是3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40元,40+58=98(元),妈妈给的100元也够了。

二、倡导估算方法多样化,形成估算技能

(一)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在具体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具体的估算方法。

1.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依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

3.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98是错误的。

4.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5.根据尾数估算。例如:1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个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数558是错的。

(二)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例如:“百以内加、减法估算”。

聪聪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海洋馆(用图片呈现一家三口,聪聪是小朋友),售票处写着:

方法一:把成人票看成40元,40+40=80(元)80+17=9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二:把成人票看成30元,儿童票看成20元。30+30+20=80(元),100元够了。

方法三:把成人票看成40元,儿童票看成20元。40+40+20=100(元),100元够了。

方法四:把34元看成35元,35+35=70(元),70+17=8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五:100元钱买两张成人票后大约还剩30元,足够买一张儿童票了。

方法一、二、三、四都是用“连加”的策略进行估算,但对具体的数据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二、三把三个数据都简化;方法一只把其中一个数据简化。并且还发现同一个数据可以看成不同的数,如把“34”可以看作30或35或40。方法五用的是先加后减再比的策略,先估出两张成人票大约要70元,再口算100--70=30,最后比较30大于17,判断100元钱够了。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三)采取有效合理的估算评价策略

在估算的评价中要注意三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结果。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二是重视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估计到饭店吃饭或购物需要多少钱。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如判断437+328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两个数都忽略尾数为400+300即可判断。三是对“四舍五入”法的思考。基于上面两点认识,笔者有一个不成熟之见:“四舍五入”法不宜过早进入估算教学。在第一学段的估算教学中,不要严格遵循“四舍五入”法,而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三、将估算浸润于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内化为算法策略

估算的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编写中可见一斑,以往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少、散,而且是选学内容,在新教材中却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编排。为此笔者专门对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关于估计内容的编排作了简单统计(见下表)。

但是,如果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估算内容,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使之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的。

(一)把估算目标融入计算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估算教学素材,把握教学契机,让估算教学纵向贯穿每一个年段,横向蕴涵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等内容领域的具体教学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唯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去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笔者曾经执教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进位)”,按照教材(人教版)编排,第一次正式的估算教学应在加、减法笔算的后面,但笔者认为还是需要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呈现计算背景

情境:二年级四个班小朋友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学校只租到了两辆车。怎么办?(注:四个班学生人数分别是:二(1)班42人;二(2)班36人;二(3)班25人;二(4)班28人。)

学生很快提出方案:两个班学生合乘一辆车。

(二)思考: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具体方法有:

(1)二(1)和二(2):42+36,二(3)和二(4):25+28。

(2)二(1)和二(3):42+25,二(2)和二(4):36+28。

(3)二(2)和二(3):36+25,二(1)和二(4):42+28。

(此刻学生的注意力落在如何搭配上,忽视搭配结果的可行性。)

提问: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吗?

部分学生提出,因为“限乘70人”,第一种方法不可以。

教师让学生阐述理由。

生:40人加30人是70人,42+36就一定超过了70人。(大家认同。)

师:能不能让三个班的小朋友合乘一辆车?

生:把少的三个班人数相加是36+25+28,只算30+20+20就等于70,说明三个班人数也一定超过70人。

上面的案例是在探究笔算方法前,先鼓励学生估算。通过课堂实践,笔者认为:这个教学契机有利于学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这样就更倾向于选择估算。因而笔者有一点建议:能否把估算教学编排在笔算教学前面,提前到一年级下册教学?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就具备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百以内数的认识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这一点,德国的数学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德国教材给出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①仔细地读题;②在重要词后面的数下面画线;③画出草图;④写出解题计划;⑤估算;⑥精确计算;⑦比较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结果;⑧再读一遍题目的问题,做出答案。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其实在计算中也可以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促进精算的正确率。但其中必然要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

先估算,把结果填在()里,再列竖式计算。

又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这样设计:

先确定乘积的范围,再列竖式计算。

()∽()

10.9×1.9=

学生是这样确定范围的:(1)因数1.9是带小数,根据“一个数乘带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大”的规律,估算出积一定大于10.9;(2)因数比较接近哪个整数,积就比较接近这两个整数的乘积。该题因数10.9小于11,1.9小于2,积必定小于11×2=22。因此通过估算,10.9×1.9的乘积在10.9和22之间。

(三)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策略

计算能力应具有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四个品质。所谓合理就是策略简捷可行,有理有据;所谓灵活就是能自如地应用多种方法或选择一种方便的方法进行运算。因而能否把估算逐步内化为算法策略,也是衡量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练习要有选择算法的空间。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需要有一些规定算法的练习以巩固技能,诸如“估算下面各题”“不计算,比较算式大小”等等。还需要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的练习。例如:走迷宫,规则是“朝得数大的方向走,看谁先走到终点”。(见上图)在每一个路口,学生可以选择笔算、估算、根据除数特点、简便计算或运用计算器计算等方法,在比较中感受某种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形成估算意识和提高估算技能。

2.设计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更应让学生运用估算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预先估计、策划,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估算水平。为此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1)在你和家人到饭店吃饭时,参与核对菜名和相应的价格,并估算总价,最后与服务台提供的单子比较估算的精确度。建议写成数学日记和同学交流。

(2)学校组织春游,参与设计消费方案。

(3)做“家庭财务总监”,统计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与支出情况。

(4)估计家庭书架的图书或学校图书室藏书量。

篇2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集声、光、电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等优势,极大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以形象直观的美术教学最为受益。计算机辅助教学,因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广泛应用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美术教学也不例外。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特别是在突破传统教学的诸多难点上,计算机可以发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是在教材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难以理解之点,技法的难以掌握之处。以下举例介绍计算机辅助教学解决中小学美术教学难点的一些应用。

1获得独特的视觉效果

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获得独特的数码虚拟视觉效果,协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美术欣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楚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欣赏课上能够真正地“欣赏”。以七年级第十四册《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一课为例,通过欣赏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标志,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标志很小,教师拿在手中展示,学生想要看清楚都很费劲,更别说欣赏了,对教师而言,同样也不便于知识的讲解。而若通过计算机和数码投影仪,将各种标志投影成2米见方的影像,就可以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楚,达到最佳的审美感受。同时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有针对性地观察,教师结合知识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由此,视觉的传达与知识的传授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学习和提高。

欣赏三维造型艺术时,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用通常的视觉方式,让学生欣赏到物体在某一视觉角度的造型或其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出“动感显示”效果,让三维物体旋转起来,欣赏到它的各个侧面,让学生体会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比如九年级第十八册《现代建筑》一课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按预先设置路线,带领学生虚拟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学生有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会真正理解它的三维结构。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真实新奇的视觉效果,独特的感染力,将使学生对这一课留下难忘的印象。

2动态展示变化的过程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通过计算机表现许多传统教学技术不能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如演示形象生动的动画,声情并茂的有声画面,色彩丰富的教学图片等。CAI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在解决那些教师难以表述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上,动态展示变化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在工艺与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关工艺制作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复杂、严谨,技法的要点、难点较多,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教师要想利用课堂时间演示一个完整制作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绘制“简单图案”教学,仅其中的上色环节,就不是一遍两遍能完成的,非常耽误时间,而且没有办法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好口头教授,稍作演示,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技法上的难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将图案制作的完整程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进行放映,从绘制草图、拷贝、涂色,到最后调整、修改,色彩转换,都非常方便、快捷,整个过程展示清晰明了又独特,学生边看放映边学习,印象深刻,教学难点轻松解决。

3通过整合培养美术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历来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难点。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使用计算机,可以容易地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并方便地展示给学生,突破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篇3

二、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计算法则

学生有时计算出现了问题,法则总是不清,是因为它不知法则是怎样来的。如在做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学生把一位数放中间,既不与个位对齐,也不与十位对齐,如果讲清个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是因为个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一,十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因为十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十,如果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那就是几个一加几个十,等于什么呢?无法确定是几个十还是几个一,所以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学生明白法则的由来才能牢记并掌握法则。再比如:计算352×403时,先用3和352相乘,再用4和352相乘,乘得的积对着哪一位写,学生经常对错位,4是百位上的4,表示4个百,它和352相乘末位要对着4,因为是4个百相乘得到的是8个百。当学生明白一些法则的由来,就不用机械地去记忆,自然而然地就能将题做对。

三、引导学生多做一些对错题的分析

学生做题时出错,反映了一些问题,所以不能轻易放过,要分析出错的原因,查出知识的漏洞,才能及时改正。学生出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

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计算失误,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出现抄错题,加法当减法来做,做题过程中丢三落四,不能细致认真地完成每一道题,这样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细致、耐心、踏实的良好习惯。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后,对它运用不当。如:学生在学完进位的加法后,再做23+42他也会点上进位1,好像所有的加法都需进位。这就是对为什么进位不太理解。在学完分数乘法后,再计算25+14学生就会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加减,与分数乘法的法则相混淆。3.计算的基本功不扎实导致计算出错。所以学生做出错题之后,可以把题目拿出来共同探讨,分析出错的原因,让学生引以为鉴。

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篇4

二、大胆实战,寓“珠心算”于课堂教学之中

让学生进行学习珠心算的最佳年龄是 4~8 岁。 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引入珠心算能让学生快速掌握珠心算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高。珠心算和数学计算的原理相同,只不过珠心算多了一个计算媒介,学生在运用珠心算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制定进行珠心算训练的目标,使学生通过训练来提高珠心算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例如,具体的训练目标可以设置如下:

①掌握珠算基本功;

②熟练掌握珠算基本加减法,掌握三位数以内珠算加减法;

篇5

二、多种形式练习,巩固新知识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不仅体现在新授课中,还体现在练习复习课中。在课堂练习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更加生动灵活的解题,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计算机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把所学内容当堂反馈。让学生当堂消化新知,提高课堂效率。

1.课件设计僵硬,交互性差

每一堂课不会按照老师的设计照章而下,在某些细节上会有许多变动,教师应该随机应变,进行某些方面的加深或扩展。因此,设计课件时,要注意结合教学中的重难点来设计。例如在教授“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用多种计算方法,需要同学们思考讨论后得出。其中“破十法”是新内容,需要老师重点讲解,单纯用课件呈现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需要一步步讲解什么是破十法,边讲解边板演,使学生一目了然,在黑板上完成,对于学生来说,黑板上的交流更具有交互性。

2.计算机依赖性过大,效果会事倍功半

计算机进入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在课堂上大多只起到了板书的作用。而出现的花哨的图片,嘈杂的音效,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任何的美感,显得繁琐复杂多了,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授“位置”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呈现出一排小动物,有一条小蛇在晃头,有一只小青蛙在跳,有一只小狗在张嘴叫。我开始问小青蛙在小蛇的哪一边,可是发现几乎没有学生在听,所有同学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小动画上,而且议论纷纷,声音越来越大,本想通过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却事与愿违。因此,课件不要设计的太过复杂。对于数学这一学科来说,要求教师在最适当的时间里,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既定的数学规则和法则。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手段时,要分析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合理设计课件。只有在教学上把计算机用到了恰当的位置上,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计算机利用过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6

二、教学效果和效率

数控程序编写是数控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如何正确地编写数控程序也是数控类课程的重要任务。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主要利用PPT课间插入动画、图片、文字等内容进行讲解,虽然利用了一些多媒体资源,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最大的功用。在讲解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更加形象具体地表述数控代码控制刀具、机床主轴的运动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循环指令只是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达。虽然目前有些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三维软件、动画软件制作一些比较详细的动画,但是这种动画往往就是固定设置好的动作,缺乏参数的变化,不能通过修改参数来观察刀具运动的变化。目前大多数计算机数控仿真数控系统都是模拟实际的数控机床操作,几乎完全和实际的数控机床操作相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编写实际的数控程序,再输入到数控仿真系统中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变数控程序中的参数,来讲解数控指令中参数控制刀具的运动规律,也可以改变数控程序中的程序指令,来讲解不同指令刀具的运行轨迹;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楚形象地讲解数控编程中的各种程序指令和指令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在斯沃数控仿真系统模拟加工零件过程中,在操作界面的左侧显示编写的数控程序,仿真操作过程中根据刀具的运行轨迹,自动跳转相应的程序段,帮助学生理解程序中控制对象的运行情况,并且利用不同的颜色来展示不同刀具的运动轨迹,在直观地展示运动轨迹的同时也可以随时更改数控程序或程序中的参数来获取不同的轨迹。

篇7

2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内容分析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受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工具。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也不再是单一的说教式课堂,通过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身学习能力。并在持续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具体实践与应用能力。所谓现代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通过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信息集合成不同的场景,而这一系列新技术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通过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实践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学习当中。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2.1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的播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屏幕以及投影仪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教学的过程。一般来说,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用投影仪以及大屏幕对所需要讲解的内容直接形象的表达出来。同时结合添加音频形式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使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牢所讲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即仍然是教师独自讲解,缺乏学生参与。然而在当今人才培养目标的丰富化和具体化,仍然需要正确认识计算机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切实有效的确保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先进之处。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在借助新的教学设施背景下,所作出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器材的应用,能够将教学内容以更多形式向学生展现,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元,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符合实际。结合多媒体技术而开展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需要积极引入学生等多种教学因素融入教学体系,避免出现新的教学问题。

2.2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利用局域网技术将教师的主机与学生的电脑联接起来,老师通过局域网技术远程控制每个学生的电脑,并且通过操作自己的电脑实现对学生的电脑远程控制,通过这一系列技术,最终实现远程教学课程的教学与理论内容展示、安排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督促学生练习所学知识。也还可以用局域网技术将老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分成小组的进行互动讨论。学生也可以脱机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既能实现多媒体演播式教学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将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可以将集体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使用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而这一教学模式,在当前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上也被广泛应用。

2.3利用互联网资源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开放性与资源共享性是互联网最主要的两个特性。结合使用互联网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局域网的不足和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利用互联网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根据个人需要到网上查询并下载学习资料,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循循渐进,逐步得到提升。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涵盖了知识的解答,还包括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或者在线观看。因此,使用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活动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扩展性,同时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效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放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接收,通过教学空间、学习范围、学习资源的有效扩大,整个教学活动更具延展性。而结合互联网技术所使用的开放式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更容易激发兴趣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开放式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学习爱好、自身学习状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更能够反映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所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施开放式教学将有效提升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篇8

2计算机及其辅助教学的主要模式

2.1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作为中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对难以理解或通过板书、讲解等方式无法阐述清楚的抽象知识,可以在电化学教室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投影技术将知识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教学知识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也能愉快的学习、掌握教学知识。

2.2个别化学习声音、图像、文字并茂及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是计算机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预习,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资源库进行主动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2.3分析评价高校利用多种途径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CIA教学软件具有应用灵活、涵盖试题库等优势,允许不同CIA课件单独运用或结合使用,具有自成体系的特征[3]。CIA课件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完善;另一方面还会反馈给教师,用于教学经验总结,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4实验模似多媒体计算机的实验模拟功能具有其他普通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实际教学用具的缺乏、现实实验的不到位、无法实现的实验教学等问题的出现;此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更加客观、准确和生动,使学生能够在鲜活的实验场景的带领下进入接受并掌握知识,不断探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学习兴趣,有利于钻研精神的培养,为进行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模拟实验教学不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而是一种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这种由多方位感官掌控的交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良好知识记忆效果。

篇9

二、技术培训学校中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教学,按照教师的教学设置安排合理的实验步骤,从而完成实验课程,这中实验课程方法在实效性上存在严重的缺陷,虽然可以保证实验课程结果的有效保证,但是却造成学生对于实验课程兴趣的降低,不能有效的改善学生的课程思路拓展认识,学生以被动接受的形式完成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实验的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验课程的整体发展,降低了学生的整体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培养。因此,加深教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是保证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有效方法,将被动的实验课程转变为主动的教学思路,以合理的计算机上机操作,合理的课程实验动手能力设置、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处理问题的课程设置保证计算机专业课程水平的有效提高。通过课程实验设置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合理的设置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实验教学的相关方式,拓展学生整体的知识内容程度,保证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课程积极性和自身的主管能动性,保证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是加深实验课程内容的整合,将实验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配,建立技术理论学习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技术类实验的三合一结合教学方法,通过加深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学习,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保证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保证计算机实验的有效性发展,从而提高计算机实验课程,完成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课程改革方式

随着我国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特点,得到了技术人才市场的广泛欢迎,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水平人才的培养,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完成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从而保证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效果。为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验学习能力,加深学生的实验课程接收水平,建立合理的计算机实验课程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创新思路,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改革。优化实验设备仪器,建立综合的教学课程设置,合理的安排实验内容、加深课程装置的设置,建立综合性的实验过程,对实验课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认知型、设计型和综合应用型三种实验教学平台,保证整体课程实验的过程的有效性。

四、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课程改革思考

开展合理的开放性教学改革实验方式,结合专业研究型教学课程内容分析,完成计算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课程设置,系统化的完成实验课程模块设置,提高实验教学的总体课程比例,加大综合性实验设置,加深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保证计算机实验平台的开放性,实现实验课程的合理认识,保证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全面的衡量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发展,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课程实验技能与创新思路,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水平,结合实验进行技术问题分析,从多个角度、全面化的考核学生的实验课程能力。加深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实验课程学习,保证培训学校的自我内容培养,结合外部课程学习,完成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实现有合理性规划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培养,建立实验教学课程管理平台队伍,加深课程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篇10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花部分时间来书写板书和绘制图形,这样使得教学时间过多,教学效率低下。而多媒体教学节约了教学时间,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数学教学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使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大为提高。例如,在讲授利用导数求实际问题中出现的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把部分时间用在实际问题中图形的绘画和分析上,并且绘制的图形不具有动态性和直观性,但多媒体技术就形象地呈现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

三、计算机和板书有机结合

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中,要做到计算机和板书的恰当结合。板书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使学生大体掌握这堂课的教学进度,对这堂课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而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动画、声音等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却变成了讲解员和操作员,只要滑动鼠标,点点键盘,一堂课就流水账似地讲完了。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走马观花似地跟着课件迅速听完了这堂课,虽然课堂氛围热烈,但一关闭电脑,学生的脑袋一片空白,忘记了这堂课的讲授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做到计算机和板书的互相补充。其实,粉笔尖在黑板上呈现出的公式的推理,数学式子的计算和定理的证明,这些都是逻辑推理严密性的体现,是一种数学思维的美,这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例如,在讲授求二重积分时,初学者在计算二重积分时,经常不知道怎么绘画出积分区域并写出积分区间。这时,教师需要把积分区域具体地画在黑板上并详细说明如何选取x型区域或y型区域,最后写出积分区间。这样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具体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其中的知识。

四、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不应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课本知识变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但课件的制作不能过于追求色彩斑斓的画面,动听的伴奏音乐,五彩缤纷的动画效果,应该恰如其分地增添动画、视频、声音等计算机技术。否则,“画蛇添足”的结果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效果大为下降。国外有名的哲学家皮亚杰对行为动作和思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行为动作是一个人思维的基础,动作深刻影响着一个人思维的产生和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使学习者真正掌握某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使那些运算成为学习者自己的运算。因此,如果上课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多做练习。适当的课堂练习会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在讲授复合函数求导时,我们首先要讲授有关复合函数求导方法的定理,再通过树形图像来表示求导过程中复合函数层层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讲授复合函数求导。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过多地追求动画和视频,我们应侧重对学生方法的传授,并在黑板上对具体例子中复合函数的求导作出详细的解释,并且需要学生多做练习。

五、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不是一块电子黑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