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8: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戏剧文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戏剧文学论文

篇1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戏剧经典阅读讨论的缺失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新媒体的新艺术,导致许多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戏剧受到冷遇。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关于戏剧部分包括元杂剧、南戏、明清杂剧与传奇往往介绍得简而又简,而且将其类等于小说作品进行赏析,了解其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特点、艺术成就即可,忽略了结合戏剧本身的特点通过经典阅读讨论获得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完全不读作品

由于课时紧,教师课堂教学中对中国古代戏剧的介绍总是非常简略。除了元杂剧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明清传奇《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是重点讲授的,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徐渭的《四声猿》等是稍作简介,其余的元代南北方戏剧圈作家作品、明代宫廷作家作品、清代花部雅部等作品顶多在课件中列一张表,只要求学生知道剧作家姓名、主人公名字、故事大概内容,除非学生非常感兴趣或是作为论文研究对象才会阅读作品全本。

(二)只读宾白,不读曲辞

对于重点讲授的作品,教师会要求学生阅读剧作原著,课堂上分析作品的思想、人物和艺术特点的时候结合具体文本进行例证,实现师生交流的效果。但由于戏曲的曲辞多用典雅或质朴的文言,这些对现在的学生来说都不易理解,参考注释则很麻烦,甚至仍一知半解,他们只选宾白跳着看,大致了解故事情节而已。但人物丰富复杂细腻的心理感受和变化在剧作中都通过曲辞进行抒发,剧作的辞采及精湛的语言韵律和运用技巧也都通过曲辞进行表现。因此,只读宾白不读曲辞无法全面认识戏剧文学的伟大成就。

(三)流于文本表层,缺乏整体文化的感知

对作品的大致浏览,只是了解了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稍进一步能理解戏剧中所弘扬的时代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念,但缺乏对戏剧整体文化的感知。戏剧的主要特征包括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阅读和讨论经典戏剧作品对培育学生高雅的艺术审美趣味,提升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戏剧经典阅读讨论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的实施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如果要充分利用戏剧文学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精神和文化思潮的理解,以丰富的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和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应该重视经典戏剧作品的阅读讨论,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注释,通读作品,完全理解文本内容

经典阅读讨论的首要任务是通读作品。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剧本,年代越前,语言越是艰深,学生应该选择有注释的版本进行阅读,包括宾白和曲辞。理解和积累不同戏剧剧本中涉及的不同朝代的语汇、典故、民俗、时令、物品工艺等知识,能更全面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戏剧冲突的缘由,进而准确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通过现场或视频观看戏剧演出,加强艺术的形象感受

在准确而全面阅读剧作文本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优秀的戏剧演出作品来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例如,在讲授元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越剧《西厢记》的表演视频,如果课堂时间有限,可以选取其中的重点部分《赖简》一出,让学生在越剧柔婉回旋的声腔中体会王西厢“花娇月媚”的语言特色,形象地观看到崔莺莺的“假意儿”、张生的“志诚种”、红娘的“机智”的形象特点。在讲授明代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时,介绍学生观看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的视频很有裨益。青春版《牡丹亭》思想主旨鲜明、叙事主线清晰集中,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在明代心学左派思潮影响下的情理之争的思想价值;伴着昆曲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行腔,能让学生充分欣赏作品中的曲辞,尤其《惊梦》一出中【绕池游】【皂罗袍】等的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舞台上音乐直接诉诸听觉的呈现,使戏曲语言所传达的诗意更加真切直观。以戏剧文学名著为底本的戏剧表演,以其鲜明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凝聚了国学精华,通过现场或视频观看演出能够激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和加强艺术的形象感受,对接受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三)以重点内容的话题讨论完成对作品整体文化内涵的认知

学生对经典原著文本进行认真阅读以及观看戏剧演出后有了身临其境般直观感受之后,对作品整体文化的认知还应以重点内容的话题讨论来进一步深化。教师可以围绕作品思想主旨、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特点、发展影响等方面设置典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回到经典原著认真梳爬剔抉、前后观照、突出重点地理解作品,通过讨论辨析找到问题的合理答案,完成对作品正确而全面的掌握。

三、戏剧经典阅读讨论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已经认识到课程教学存在不足的现实面前,经过思考和探讨,也能大致明确改革的方向和实施方法,但想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得看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才能达成所愿。

(一)课程总课时少,需合理规划戏剧经典阅读讨论的课时安排

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学年,总共204/272课时,但从先秦到清代,文学史的内容那么庞博,在教学中这些课时仍然显得紧;而在历代作品中,戏剧相对于诗词文而言毕竟没有那么重要,但在元明清文学部分,因戏剧已达成熟繁荣阶段,成为该时期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或重要文学现象,则应适当增加课时,并通过经典阅读和讨论重点掌握。

(二)学生不够重视,教师对戏剧经典阅读讨论的各个环节要加强督促

篇2

1.1X线表现:病变边缘清楚的8例,呈膨胀样破坏,皂泡样改变较典型,偏心性表现不明显,破坏区有少量分隔,病灶周围骨皮质变薄,边缘无硬化。边缘欠清的囊状骨破坏透亮区5例,其中周围见钻孔样改变者3例,周围软组织间隙模糊。累及脊柱者其中2例椎体附件骨质破坏,3例椎体破坏呈楔形改变。

1.2CT表现:7例患者中,髂骨2例,耻骨2例,脊柱2例,下颌骨1例,CT表现均为骨质膨胀性破坏,主要为囊性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20~65Hu,其中4例可见骨性分隔,可以显示出病灶边缘的骨质硬化。2例脊椎肿瘤仅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附件及椎间盘无破坏;发生在髂骨者周围软组织可见肿块,脂肪间隙模糊,1例位于髂骨者肿瘤实性成分居多,软组织肿块较大,误诊为转移瘤。

1.3MR征象:6例行MRI检查,脊柱2例、骨盆2例、跟骨2例。病变呈囊状膨胀性改变,在T1WI呈均匀低信号或中等信号,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的中等及较高信号,部分可见分隔,表现为典型的鹅卵石征。发生于脊椎者病变信号相对均匀,本组病例均累及1个椎体,不同程度呈楔形改变,边界较为清楚,2例合并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肿瘤偏恶性,实性部分居多,表现为T1加权像上的不规则状软组织信号影,椎管及椎间盘受累及,增强扫描后病变明显为不均匀明显强化信号。2.4右侧髂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

2讨论

骨巨细胞瘤是临床上常见的骨肿瘤,好发年龄为20~40岁的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组织来源不明,主要成分为多核巨细胞和梭形间质细胞,多数学者认为,该肿瘤起源于单核基质细胞,而非巨细胞本身[2]。病理上将骨巨细胞瘤分为3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侵袭性即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Ⅲ级为恶性或恶变,恶性骨巨细胞瘤又称为骨巨细胞肉瘤[3]。常规通过X线可对发生于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的骨巨细胞瘤进行初步诊断,但是对于发生在其他不规则骨的骨巨细胞瘤由于组织相互重叠,且周围组织结构细小,或解剖部位复杂,单纯依靠X线易造成误诊及漏诊。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的骨质破坏范围、位置及程度,通过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图像可以直观显示肿瘤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骨皮质变薄、中断、病灶内分割的具体形态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所示典型的皂泡样改变在CT上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内残留骨小梁形成的骨嵴[4],CT对骨壳的完整性及软组织肿块的正确判断影响到骨巨细胞瘤的分级,良性骨巨细胞瘤边缘骨壳完整或部分消失,主要是膨胀性生长,溶骨性破坏,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侵袭性骨巨细胞瘤表现为虫蚀样、钻孔样骨质破坏,肿瘤边缘不规则,向周围软组织浸润,因此对肿瘤的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MRI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更清楚地显示出肿瘤的边界,尤其是对于发生于脊柱部位的侵袭性骨巨细胞瘤,可判断肿瘤对椎管、神经根的累及程度。MRI对骨皮质、骨嵴及钙化的显示不及CT及X线敏感,因此不能完全依靠MRI检查做出诊断。

篇3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情况。依据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设置的奖项,遵循可比性原则,参考文献[4-5],选取x1-x7共七项评价指标,具体如下:x1:本科组高教社杯、MATLAB创新奖和IBMSPSS创新奖获奖情况;x2:本科组一等奖获奖数;x3:本科组二等奖获奖数;x4:专科组高教社杯、MATLAB创新奖和IBMSPSS创新奖获奖情况;x5:专科组一等奖获奖数;x6:专科组二等奖获奖数;x7:年度竞赛优秀组织工作奖获得情况。说明:鉴于本科组与专科组的高教社杯、MAT-LAB创新奖和IBMSPSS创新奖三类奖项每年只有一个队获奖,且基本不可重复获得(参见历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故将其合并作为一类。

2数据资料依据

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按指标对各个赛区的获奖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3R型聚类分析定性分析

七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编写MAT-LAB程序如下:>>clc,clear>>symxy;>>x=xlsread(‘shuju.xls’);%将上表中的数据保存到MATLAB中WORK文件夹excel文件shu-ju.xls中,并将其赋于x>>y=corr(x)%输出七项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d=pdist(y,’correlation’);%计算相关系数导出的距离>>z=linkage(d,’average’);%按类平均法聚类>>h=dendrogram(z);%画聚类图(如图1所示)>>T=cluster(z,’maxclust',5);%把变量划分为5类>>fori=1:5tm=find(T==i);tm=reshape(tm,1,length(tm));>>fprintf(’第%d类的有%s\n’,i,int2str(tm));>>end程序输出:第1类的有4;第2类的有56;第3类的有7;第4类的有23;第5类的有1。即:若将指标分为5类,则指标1、4、7各为一类,指标2、3为一类,指标4、5为一类。

4Q型聚类分析

4.1选取5个指标的分类从R型聚类分析分出的5类指标中各选一个,即选取5个指标体系,对33个参赛地区进行聚类分析。首先对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欧氏距离度量样本间相似性,选用类平均法计算类间距离。在MATLAB命令窗口输入下列程序:>>symsxy;>>x=xlsread(’shuju.xls’);%将上表中的数据保存到MATLAB中WORK文件夹excel文件shu-ju.xls中,并将其赋于x>>x(:,[3,5])=[];%删除数据矩阵的3,5两列,即使用变量1,2,4,6,7>>x=zscore(x);%将数据标准化>>s=pdist(x);%每一行是一个对象,求对象间的欧式距离>>z=linkage(s,’average’);%按类平均法聚类>>h=dendrogram(z);%画聚类图(如图2所示)>>T=cluster(z,’maxclust’,3);%把样本点划分成3类>>fori=1:3;tm=find(T==i);%求i类的对象tm=reshape(tm,1,length(tm));%变成行向量>>fprintf(’第%d类的有%s\n’,i,int2str(tm));%现实分类结果>>end程序输出:第1类的有11318第2类的有2345678910111216171920212224252627282930313233第3类的有141523即:第一类:北京,福建,湖南;第三类:江西,山东,四川;第二类:其它地区。

4.2选取7个指标的分类考虑到指标2与指标3,指标5与指标6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若七个指标体系全部取用,将33个地区分为4类,程序输入如下:>>symsxy;>>x=xlsread(’shuju.xls’);>>s=pdist(x);>>z=linkage(s,’average’);>>h=dendrogram(z);%画聚类图(如图3所示)>>T=cluster(z,’maxclust’,4);>>fori=1:4tm=find(T==i);tm=reshape(tm,1,length(tm));>>fprintf(’第%d类的有%s\n’,i,int2str(tm));>>end程序输出:第1类的有116第2类的有6710151927第3类的有23489111213141718202223242528第4类的有521262930313233即:第一类:北京,河南;第二类:辽宁,吉林,江苏,山东,广东,陕西;第四类:内蒙古,海南,,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4.3选取本科层次指标的分类只考虑本科层次取得的成绩,即选用指标1,2,3,对33个参赛地区进行聚类分析,从而明确掌握其本科阶段的差异,则有:输入程序:>>symsxy;>>x=xlsread(’shuju.xls’);>>x(:,[4,5,6,7])=[];>>x=zscore(x);>>s=pdist(x);>>z=linkage(s,’average’);>>h=dendrogram(z);%画聚类图(如图4所示)>>T=cluster(z,’maxclust’,3);>>fori=1:3;tm=find(T==i);tm=reshape(tm,1,length(tm));>>fprintf(’第%d类的有%s\n’,i,int2str(tm));>>end程序输出:第1类的有11318第2类的有101115161719222327第3类的有2345678912142021242526282930313233即:第一类:北京,福建,湖南;第二类: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第三类:其它地区。4.4选取专科层次指标的分类只考虑专科层次取得的成绩,即选用指标4,5,6,对33个参赛地区进行聚类分析,从而明确掌握其专科阶段的差异,则有:输入程序:>>symsxy;>>x=xlsread(’shuju.xls’);>>x(:,[1:3,7])=[];>>x=zscore(x);>>s=pdist(x);>>z=linkage(s,’average’);%画聚类图(如图5所示)>>h=dendrogram(z);>>T=cluster(z,’maxclust',4);>>fori=1:4;tm=find(T==i);tm=reshape(tm,1,length(tm));>>fprintf(’第%d类的有%s\n’,i,int2str(tm));>>end程序输出:第1类的有14第2类的有1523第3类的有41927第4类的有1235678910111213161718202122242526282930313233即:第一类:江西;第二类:山东,四川;第三类:山西,广东,陕西;第四类:其余各地区。

篇4

2.指导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阅读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技巧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倡导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针对戏剧剧本情节生动曲折、富有教育意义的特点,本节课本人创设生动的语境,利用多媒体手段等,运用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进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3.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一节读、说结合的课型,教学内容由Reading和Speaking构成。Reading部分是本单元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的延续,讲述了李尔王在大女儿Goneril那里所受到的冷遇。材料中运用了一些表达感情的语言技巧,是训练学生体会文字后面的含义的好范本。Speaking部分,学生能利用阅读输入时获取的语言知识和信息,更深入地进行批判性阅读,分析人物台词、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同时通过任务的设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了解文本的中心大意;体会如何通过语音和语调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悲伤、失望、愤怒、友好等情绪;通过文字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再次思考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5.教学过程。步骤一:Warmingup(10min).①Watchavideoabouttheformerpartsoftheplay.②Asksomestudentstosaysomethingaboutthecharactersintheplay.【设计意图】安排学生带着分析人物性格的任务观看电影片段,一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片段。同时,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说话语气,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背景知识,为学生搭建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步骤二:Reading(18min).①Studentstoglancethroughtheopeningtofindoutwherethecharactersare.②Studentstosummarizewhateachcharacterhasbeendoing.③Studentstoanalyzethecharacteristicofthethreepeopleinthetext.Studentstoworkinpairsandtrytousesomeadj.todescribethethreeper-sonsinthetext.Whendescribingthepersons,theyneedtofindoutthesupportingsentencesinthetext.④Questions:WhydoyouthinkthatGonerilissocoldtoherfather?⑤Studentstowriteoutthesummaryofthetext.Remindthemtonoticesomekeysinthetext.⑥Listentothetapeandtrytoimitatethetoneofeachpersontoexpressfeelings.【设计意图】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扫读初步了解文中有几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关注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点了解人物动态,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然后教师让学生画出文中的一些关键句,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性格,了解文字和语言背后的涵义。最后通过让学生写下一些关键词,总结文章的中心大意。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表达各种情感,教师还安排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验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步骤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和特征,充分理解事件发展过程。步骤三:Speaking(16min).Studentstoworkingroupsoffouranddiscuss:howshallwerespectourparents.Trytousethewordsandexpressionsinthetext.Wordbank:disrespectful,complain,abandon,rudely,behavecoldly,haveenoughofsb.be-haviour,behaveproperly,staywhereI’mnotwel-come.【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文中李尔王三个女儿对待他的态度以及最终结果,分组讨论,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爱戴父母,最后引导学生意识到: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年代,哪个文化背景,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都是每个社会人应该拥有的。在进行价值观渗透的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运用文本提供的语言素材,将所学语言运用到实践中。步骤四:Sumupandhomework(1min).①Retellthestorywiththekeywords.②Groupworktoactouttheplayandpreparetopresenttheminthenextclass.【设计意图】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复写故事内容以检验学生巩固语言运用和剧本理解情况;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教师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将课文内容进行编写并在下节课中进行展示,作为课堂到课外的延伸。

二、高中英语戏剧教学建议

1.理解人物,拓宽视野。特殊的英语题材,特殊的环境设置,必然会造就出不同的语言效果。戏剧教学绝不同于其他体裁的英语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仔细体会那些来源于日常用语且又高于日常用语的台词,以充分理解人物的性格,并且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篇5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实现学生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像社会上片面追?quot;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信息技术教学可分为三层台阶:一、理论课教学,二、上机课教学,三、课外实践。所谓理论课教学主要内容是课程的引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上机课教学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外实践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理论课教学是前提,上机课教学是手段,课外实践教学是根本。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踏好这三层"台阶"。

一、理论课教学

1、上好第一节信息技术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明确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怎样的密切配合等等,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2、课堂教学应以能力的培养为主。

对于新的课程内容,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已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而对于新技术、新名词的教学,则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与追踪。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成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4、理论课教学课时应远小于上机课。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因此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是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所以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上机课才是学生通过动手来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二、上机课教学

充分、有效的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因此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时应占信息技术课教学的70%以上。

1、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当安排在机房进行。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有关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如:Windows98的操作、Word的操作)应安排在机房进行。对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对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机房,也应常备一台投影仪,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投影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效率教学的需要。

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上机课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本节课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任务,解决好为什么学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操作,使学生在自己不断的解决问题当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此后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提出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可能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同时注意将任务简化,同时将学生任务简化为基础与技巧两部分,便于让学生抓住重点,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比如:将Word使用分为基础部分(常用菜单、常用与格式工具栏使用等)与技巧部分(专用工具栏、复杂选项、复杂格式等),基础部分内容严整量少,便于教学,务必严格把关,确保每位学生都学会,技巧部分注意方法教学,不必一一细讲,要引导学生学会摸索学习。也要注意将任务分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相应难易的任务,因材施教。

3、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Music作曲、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4、上好程序设计课,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用所学语句自己组合成程序,用来解决某些问题:画图、奏曲、解趣味数学题、进行成绩分析等等。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创造,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它课程不能替代的,是性能价格比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三、课外实践课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的知识,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

1、程序设计小组

中小学各个阶段的程序设计课外实践应与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相结合。由于此类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只有心理素质好、文化课成绩优异、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较高级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在课余可组织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如Pascal语言的程序设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国家计算机高级人才的早期培养尽基础教育的责任。

2、应用技术小组

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用Frontpage自制网页;用Word设计公益广告、贺卡;用"画笔"或Photoshop创作美术作品、电子相册;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普曲或合成音乐;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指导这些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这样做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中心,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参考文献〗

篇6

    亚里士多德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1]55于是,喜剧的特征是笑,喜剧艺术的特征是滑稽、幽默、诙谐、讽刺……,这是历来研究喜剧的主要话题。但是,纵观喜剧艺术的发展,喜剧的笑中却始终蕴涵着悲剧的成份。阿里斯托芬的笑是一种愤恨揶揄的笑;塞万提斯的笑是悲怆而充满激情的笑;拉伯雷的笑中具有一种伟大的挑战精神;莎士比亚的笑隐藏着反抗专制,弘扬人性的人文精神;莫里哀的笑是战胜人间“恶习”的锐利武器;博马舍的笑是愤怒爆发之前的笑;果戈里的笑是“含泪的笑”;契可夫的笑是笑不出来的笑;尤金·尤奈斯库、塞缪尔·贝克特、弗兰克林·阿尔比的笑则是泪花飞溅的笑。总之,越是细心体会喜剧的笑,就越发感觉到喜剧中蕴涵着人类的悲剧精神,同样,悲剧的生命意识也蕴藏在喜剧艺术中。

    一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中的“酒神颂”,喜剧则起源于葡萄丰收时节酒神庆典仪式的活动,二者都与酒神结下不解之缘。在俄林波斯神话里,酒神是一个遭受残酷迫害却仍然狂欢作乐的神,他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且引起人类的共鸣,就是因为他的醉生梦死恰好和人类天真好奇、顽强生存却又不能左右命运的境遇相和谐。现在人们已无法追溯酒神最古老的身影,但直到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人们仍然可以看到酒神的祭祀庆典依然盛行。活动中,酒神的生命刚好完成一个死而复活的循环,古希腊人正是在这循环中反复体验着酒神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美丽,体验着酒神醉生梦死的欢乐与疯狂。

    正如尼采所说:“这一民族如此敏感,欲望如此热烈,本质如此特别地能受苦。这种民族如果不在诸神当中发现他们自己的生存是被更高的光辉所笼罩,他们将有什么别的办法生存得下去呢?产生艺术的这同一冲动,作为生存的补充和极致,而引诱人类得以延续生存,这种冲动也促成俄林波斯世界的产生。”[2]359-360所以,作为生存的补充和极致,源于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希腊人创造神话、史诗,同时也创造悲剧和喜剧。

    生命的存在始终面对毁灭,毁灭威胁着生存,同时又创造新生,于是,有了人生的悲剧和喜剧。正是在这种生存还是毁灭,悲喜交加的体验中,为了减轻生存的痛苦,鼓荡起生存的勇气,坚定地寻求生命的意义,人类才创造了悲剧和喜剧。悲剧使人寻找并赞美人生的伟大与崇高;喜剧则使人迎接生存的欢乐与迷醉,探索生命意义及其存在的方式,二者的差异仅仅是艺术的形态,二者的精神则是高度同一,即:直面惨淡人生,将生命之真诚奉献给生命。悲剧把人的目光引向抗争、流血、死亡,将悲壮的牺牲献祭给永远处于前赴后继的人们面前,让人们勇敢地迎接死神的挑战,以无所畏惧的牺牲去求得生存与发展。

    喜剧则把人的目光引向生命道路的迷津,将生命存在方式展示给人们,使人们抛弃罪恶,回避虚无,求得人类的进步,在死亡中庆贺复活,就像阿里斯托芬所说,“死人所受的惩罚是罚我再活一辈子。”[3]尽管在艺术世界里,悲剧摹仿的对象与喜剧摹仿的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悲剧与喜剧的主体精神却是同一的,因为二者都显现主体趋向完美,趋向幸福的内在需要。

    喜剧也是高尚、严肃的艺术,它需要的诗人绝不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轻浮的诗人,而是高贵、正直、认真对待生活的人类的优秀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优秀诗人献身于喜剧艺坛,导演了一幕幕着名的喜剧,并且,用他们的生命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喜剧之父”不仅率直地宣布“使人类堕落的诗人应当处死。”[4]而且,因为抨击非正义的行为还受到统治者严厉地制裁。古罗马诗人朱文纳尔戳痛了社会的脓疮,便遭遇终身流放埃及的判决。“神的喜剧”的诗人但丁,终身为意大利民族复兴奋斗,最终在异乡拉文纳悲惨死去。以讽刺教会、呼唤人性复归为宗旨的诗人卜伽丘,活着时遭受教会的迫害,死后还被挖坟暴尸。拉伯雷在《巨人传》里赞美知识,赞美真理,赞美爱情,不仅他本人被驱逐国外,《巨人传》的出版商也被活活烧死。塞万提斯一生主持正义,却与他创造的人物堂·吉诃德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

    莫里哀为了《伪君子》的公演,三上陈情表,同皇族、教会的斗争长达八年之久。莫里哀热爱喜剧胜于生命,在演出《无病》时累得吐血而死。不言而喻,喜剧同样需要生命的真诚,艺术家只有真诚奉献,直面人生,才能维护喜剧的价值和尊严。

    二

    悲剧面对残暴与灾难,超越死亡,充分展示精神的伟大与崇高;喜剧面对丑恶,超越生活,充分显示人类对于卑鄙、丑陋、渺小的批判精神,二者都是在为人类的生存寻找一条从有限到无限、从自然到自由、从现实到理想的精神之路。但是,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悲剧通过主体内在需要的宣泄完成艺术的显现,喜剧则通过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完成艺术的显现。人的生命根植在自然与社会中,就必须接受自然法则和社会契约。在悲剧和喜剧的艺术世界里,由于艺术与人生存在着距离,人们便可以在艺术的创造、接受中获得尽情地宣泄和满足。面对喜剧舞台,人们可以愉悦地笑,尽情地笑,无声地笑……喜剧的笑不同于现实的笑,它与现实的丑陋、低俗、恶意等引发的笑完全相反,它是人的精神超越现实之后的欢欣,是人们追求自由与光明,抛弃丑恶与黑暗的表达,也是人的生命缺憾得到补偿后的满足和快慰。

篇7

在美国约有四万户家庭安装了智能家居系统,而在新加坡有三十多个住宅小区约五千户的家庭在家中安装了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是通过网络信号和主控收发器,将家居中的生活设备、安防设备、传感器等集合到一起的一个全面的互联网家居的控制系统。 

中国在2000年出台的一项方案中提到,将建设智能化小康小区列入国家重点发展方向。据悉,国家将“智能家居”确立为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计划,并投资将近15个亿用于支持该项目。国家建设部也提出要求,到2010年时,我国大中城市中,智能家居系统要普及超过半数的家庭。但在目前,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当前,市面上也出现了多种以智能家居为噱头的产品,但实现模式基本大同小异,且在“智能化”这一重点方面较为薄弱,只有极少的产品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进行自动定制,达到“智能化”。 

二、关键技术介绍 

1. 用户轨迹算法 

用户轨迹这个概念经常用于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获取方面。事实上,用户的一切操作、一切行为都能反映出这个用户的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甚至还能推断出多个用户之间的人际关系。 

2.带权平均数 

带权平均数,或称加权平均值。它的计算方式是:将每个数乘以它们对应的权重,先将各数相加求出总合,再以综合除以总的单位数。带权平均数的平均数大小不同于传统平均数,它不仅取决于每一个数值的大小,还取决于每个数值在综合之中所占的比重,即权重。在带权平均值中,若n个数x1,x2,…, xn的权分别是w1,w2,…, wn,x=—就成为n个数的加权平均值。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领域中一种常见的智能推理系统。专家系统由4个部分构成,即推理机(推理程序)、规则库(用户信息及专家知识归纳)、事实库(结论)、动态数据库。其中专家系统中最关键的就是规则部分,专家系统中的规则是从领域内的专家多年累积的知识与经验中提炼总结得出的,因此能够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因素繁多的、只有领域内的具备一定水平的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 

三、智能家居系统中的算法与应用 

针对目前已有系统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大部分智能家居系统不具备 “智能”功能,只能实现部分设备的远程操作、设备的定时操作等普通的功能。 

(2)目前智能家居的智能程度不足,无法适应用户行为习惯的变化,难以与用户的日常生活习惯相匹配。有时,智能算法生成的结果遇上了现实环境情况的不符,也没有进行修正,继续运行设备导致了能源上的大量浪费。 

(3)智能家居系统模式不够轻盈灵便,以往智能家居系统固化在设备之中,属于C/S架构,这种架构导致用户数据采集麻烦,软件算法版本更新迭代复杂烦琐。 

本系统针对这些问题,应用以上几种算法,提出了解决办法。以下为该系统的业务流程图。 

首先,对每一次的用户操作都会通过用户轨迹算法进行采集整理,进而产生一次用户轨迹记录。在这里采用了AOP技术,即面向切面编程,此处将它作为一个日志采集的工具。 

采集到的用户轨迹数据,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有意义的信息,例如,操作用户的ID、操作的起始时间、操作的结束时间、设备的运行时间、操作的类型、操作的设备编号等信息,并生成一个用户记录存放进数据库,用于后续的算法使用。 

算法阶段,需要对用户轨迹数据的整理过滤及生成专家系统的一阶规则,即初始智能任务的生成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对数据处理方面,设计了采集模型对象,并从采集范围、采样周期、样本时间片、样本相似度几个维度对用户轨迹数据进行分割。 

智能任务的生成,主要就是数据中的各项时间根据操作的设备号、操作的类型进行分类处理计算,在经过了采集模型对数据的精简过滤后,带权平均数的方法就可以轻松应用,通过模型过滤得到的有效信息,可以轻松得出一份智能任务列表。 

到了專家系统的部分,专家系统负责对初始的智能任务列表进行二次筛选过滤。先通过与专家交互获取到一些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开发人员根据获得的专业知识设计出对应的合理规则,并写入数据库构造成规则库。将智能任务列表放入已写好的推理程序中,根据规则库及一些现实情况进行分析过滤筛选,最终生成一份更加精确的智能任务列表,确保每个智能任务都是有效的、合理的。 

有了智能列表之后,通过开发转换程序,对任务进行逐个转换,转换成能被硬件设备识别接收的信号,存入待执行列表,等待触发的操作。待指定的时间到达,再对设备发送执行操作。 

经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加智能化的家居系统,同时也解决了一些令人头痛的现存难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对现有智能家居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研究开发的系统。该系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使用更加方便,且成本低廉。采用该系统可以构建更加智能化的生活,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生活。 

篇8

前言

所谓未婚同居是指未婚男女间没有合法婚姻关系而在一定时间内共同生活。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是用合同法而不是婚姻家庭法来调整未婚同居关系,如果未婚同居双方当事人没有事前协议,因同居而发生的纠纷很有可能得不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男女双方愿意采用这种担负较少义务的形式?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愈演愈烈的未婚同居?

一、未婚同居——理性的选择

自上世纪60年代,未婚同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以英格兰为例,1960—2000年,每1000名男性中,首次结婚的人数由70人降到30人。人们新婚的年龄明显上升,例如,在英格兰,男女结婚年龄比以前大三岁。在出生人口中,未婚生育由原来的5%增加到35%。此外,20—50岁的女性中,同居的比例是原来的三倍。[1]在我国正如婚姻法学者巫昌祯教授指出:“从古到今,都不是每个人都会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地过完一生。……(同居)在国内随着观念的开放也越来越多。”[2]由下图可以看出,在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1994年以来结婚人数在减少。[3]依据中国人口年鉴记载,我国离婚总对数从1979年的31.9万对上升到1993年的90.9万对,15年里增加了59万对,平均每年增长7.8%;与此同时,我国的粗离婚率从1979年的0.33%提高到1993年的0.79%,平均每年增长6.4%;结婚离婚比从1979年的5.04%提高到9.9%,平均每年增长5%。90年代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4]另椐笔者的调查,长沙地区法院2003年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1107件,调解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1048件;2004年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1921件,调解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1168件,近年来长沙地区离婚率持续上升。[5]据新快报报道,按照广东省民政厅有关部门的调查,在全省1976万多个家庭中,有将近1/10的“家庭”,即200万个“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夫妻没有结婚证。[6]仅广东省就是如此,全国的情形如何,可想而知。这种趋势说明人们的行为已经不同于以往,正远离婚姻。其主要表现是结婚率下降,而离婚率上升,未婚同居现象蔓延。

结婚注册统计人数图

要分析人们为何选择未婚同居,必须将未婚同居与婚姻对比。笔者一直认为婚姻的本质是契约。在婚姻契约观下用经济分析法对比婚姻和未婚同居,着实更为有说服力。经济分析将婚姻和未婚同居视为当事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在婚姻市场,男女缔结婚姻契约的第一步是寻找,但在一个人到达了寻找过程的约会阶段之前,他还需克服两大主要障碍。第一,向条件合适的大量市场参与者传递自身的信号,并且或者得到对方的信号;第二,该市场参与者必须寻找一个途径,使自己从陌生人的地位转变成熟人。想像中,这些行为似乎很直接、成本很低,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行为常使人们内心感到不安、不确定、困窘甚至痛苦。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基本上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向整个市场或特定个体传递信号。可矛盾的是,信号传递的方式的多样化不但没有降低交易成本,反而导致了交易成本惊人的增长水平。微弱的信号常会丧失或被误解,而明显的信号又经常使信号接受者认为信号发送者缺少应有的社会教养,甚至更糟。对暗示的信号做出反应是极大的冒险行为,最常见的就是使自己陷入窘境。当我想买某物品被拒绝时,我并不觉得丢脸,因为这只是我的要约报价不足而已。但是,如果我对爱情的“要约”被拒绝时,这说明我配不上对方。可见寻找结婚对象的成本很高。由于婚姻契约的长期性,离婚成本之高,使得婚姻市场参与者在寻找结婚对象更加慎重,这又增加了寻找结婚对象的成本。未婚同居,由于不受法律保护,意味着一方可以将另一方驱逐出门,但被驱逐方无权主张任何权利。因此寻找同居对象的成本较寻找结婚对象的成本低。

婚姻和未婚同居都要求双方承诺互相扶持。在婚姻中,夫妻的利益紧密相连,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受法律保护,这种扶持比未婚同居更有价值。由于婚姻、生育子女和年龄增长,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在婚姻市场中的价值遭受损失在许多国家里都是明摆着的事实。以同居代替婚姻实际上对女性更为不利。由于法定义务的存在,可以说婚姻为当事人提供了保险,特别是对家庭投资较多的妻子更是如此。

在未婚同居下,双方只能依靠同居关系中的自然“抵押”,以避免或限制因未婚同居而带来的种种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抵押’’可能是孩子,有了孩子,同居中的一方可能希望保持这种契约关系。而且寻找新的同居伴侣的成本或单身生活所受的非议,可能会使人们长期居住在一起。在婚姻状态下,这种“抵押”包括子女及配偶的扶养费以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等。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未婚同居解体和婚姻破裂对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没有区别。但对那些希望在关系终结时避免承担义务或减轻义务的人来说,选择未婚同居更明智一些。

表面看离婚诉讼成本的增加,婚姻法定义务的存在,类婚姻状态的未婚同居确实是理想的选择。但未婚同居由于不受法律保护,没有权威的、统一的行为规范指引、规范,这使未婚同居产生的纠纷可能得不到合理合情的解决。因此,笔者认为,未婚同居应有一个理想的水平。

理想的未婚同居状况是什么样的?从同居者的角度来看,当双方彼此了解,知道未婚同居的预期利益,这些预期利益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并且都不愿意受长期的法定婚姻义务约束时,此时未婚同居达到最佳效果。而在存在欺诈时,如一方谎称不能结婚,则同居不是最佳的。同样,如果一方错误地认为婚姻法规定了长期的财产分享义务,而采用未婚同居方式,这时,同居也不是最佳的。因此,借用合同法上的术语,至少有些未婚同居是基于重大误解,这时,未婚同居对双方来说并不是最佳选择。为了避免未婚同居纠纷的发生,为了使未婚同居纠纷能较好地解决,当事人应在未婚同居前,就同居签订协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从理性人的角度来看,未婚同居并不是结婚的前奏。确切地说,未婚同居是由于各种原因,个体回避婚姻而选择的一种结合方式。因此,可以说,未婚同居是当事人的理性选择。

二、未婚同居——对经济状况变化的反应

关于未婚同居理性选择的另一个问题是,同居的急剧增长是否是对社会状况变化的一种理性反应。明显的社会变化是,女性经济独立性的增强。男性进入经济成熟期步伐的减缓以及女性经济上的独立性,推迟了结婚时间。这时,未婚同居变得更有吸引力。

笔者对有关资料分析后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起,25岁左右的年轻男性的平均收入相对于45岁左右的男性的平均收入来说有所下降。因此,年轻男性需要更多的时间达到经济成熟期。他们对渴望婚姻的女性不具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失业的几率较大,而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却很难。现在的工作比二十年前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的投入。

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起,25—40岁的女性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与同年龄段的男性相比,从40%增长到80%。女性实际工资在同时期也有所增长,尽管仍比男性工资低。女性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尽管她们并未完全意识到这种现象的价值。

女性经济独立性的增强和男性经济成熟期的减缓,增加了过早结婚的不确定性。根据贝克尔[7]的寻找理论,这种情形会引起两种理性反应:其一,人们将更认真更广泛地寻找一个长期的,因此,将结婚推迟了。其二,人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评价未来的伴侣,这样,未婚同居为减少婚姻的不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机制。此外,由于现代避孕方法的使用,意外怀孕的风险大大降低。可以说,即使同居关系终结,但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避免了一场失败的婚姻。

如果上述分析说明了未婚同居是降低婚姻不确定性的理性选择,下面的分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为什么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未婚同居现象的蔓延。

男女两性生物学意义的差异,使他们向婚姻市场提供的服务——丈夫和妻子——也大相径庭。在传统的婚姻里,女性是用家庭服务换取长期的经济扶养。由于女性的生育和扶养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其对婚姻的投资更大,主要是对子女的投资,投资于子女的成本及从中的收益需要一生的时间,这种长期投资的质量取决于其特定性,因为在婚姻关系终结时,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会发生变化。在过去(或现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子女是一种投资产品,因为父母期望对他们的投资可以得到经济上或至少是物质上的回报(如养儿防老),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子女主要是一种高成本的消费品。当作为一种投资品时,子女的出现可以维系其父母的婚姻,或在一方抛弃另一方时,减轻这种行为的损害。另一方面,抚养子女可能对父母特别是母亲来说是沉重的负担(高成本),一旦婚姻破裂,对子女的投资变为成没成本。因此,随着女性经济独立性的增强,女性对婚姻和家庭的依赖减低,类婚姻的未婚同居当然是婚姻的最好的替代品。

三、结语

对婚姻法与个人选择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表明,未婚同居是双方为减少对彼此承担的义务或为寻找理想的结婚对象的一种高度理性的选择。我们承认未婚同居合理,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会被无节制的滥用,从而导致社会的堕落。虽然未婚同居的选择可能比较符合经济学原则,但人类的行为动机显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而是更复杂的众多因素(包括道德的、伦理的、法律的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理想状态的未婚同居以合意开始的,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在自愿、诚信的基础上生活,它将会成为一种新的两性关系形式并与婚姻关系并行不悖越来越普遍存在。当然笔者也并不否认婚姻仍然是当今社会两性结合的一种基本形式,法律应该保护合法的婚姻关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笔者也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前提下,法律同样应该给子未婚同居以理性的、清醒的认识和认可,不管它是双方最终的选择还是只是婚姻的前奏。法律应该是社会的产物,相信会有相应的法律来回应这一社会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言:“立法者应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8]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W.丹尼斯编,离婚与结婚的法经济学分析[M],王世贤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2]新浪网2003年6月3日报道:访婚姻法学研究会会长巫昌祯:同居女性请三思而后行。

[3]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中国人口年鉴(1982—200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同[3]

[5]王琪主持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离婚妇女财产权益之经济分析》调查资料,课题批准序号04C040。

篇9

模糊思维与悬念构置

篇10

目前,就中学生写作的情况来看,题材老套,结构简单,语言平淡是最突出的问题。如果把戏剧冲突的原理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展现冲突的时候把矛盾细节化,通过人物刻画的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就能在作文中体现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中心,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这对于那些平日总为写作烦恼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下面具体谈谈把戏剧冲突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的方法。

戏剧冲突的方式中,第一种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写作中,一则可以凸显中心,二则可以彰显个性。

例如,学生在作文《那天,我看见妈妈哭了》中写道:

我放学回到家里,把书包放好,走到冰箱前找东西吃。妈妈说:“你还不快去洗了澡回房温习功课,还边吃东西边看电视。现在你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要面临中考了,你还优哉游哉的。”我说:“刚刚回来,看看电视放松放松不行吗?”妈妈说:“行,等你考完试就可以让你看。”于是,我就跟妈妈顶了几句。

文中与妈妈争吵的片段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段落,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和人物个性的。可是这位同学却把如此重要的段落“轻描淡写”,这就使得文章的内容薄弱,中心不够突出了。那么如何修改呢?可以通过双方在矛盾冲突中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对立的回合(即矛盾冲突的时间)来表现:

我放学回到家里,把书包放好,径直走到冰箱前找东西吃,并随手打开电视机。(“我”的这些表现都是激化矛盾的原因)

妈妈说:“你还不快去洗澡,然后回房里温习功课!边吃东西边看电视。”

我说:“等一下!”我对妈妈的话表现得一点也不在意。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都火烧眉毛了!看你!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要面临中考了,还成天优哉游哉的。”妈妈的语调明显比平日提高了几倍。

我气鼓鼓地说:“我刚刚回来你就罗罗嗦嗦,看看电视放松放松不行吗?”

妈妈“刷”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我,语气凶极了:“想看电视,等你考完试再说!”(到此为止,矛盾升级。“我”的懒惰、不懂事以及妈妈“望子成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此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上的对立以及三个回合的争执,这些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必要因素,但学生的写作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而直接过渡到下面,这也是造成作文枯燥无味以及人物个性不突出的一个主要原因)

“考!考!考!你就会说,有本事你考考看!”我继续迎战“暴风雨”。

妈妈二话不说,拿起鸡毛掸子在我身上乱抽,边抽边骂:“我看是你有本事还是我的鸡毛掸子有本事!”(矛盾终于白热化了,文章的也已经来到,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是矛盾白热化的重要体现)

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我只有躲闪,一边躲还一边回骂。

最后,我被抽中了几下……

几个回合下来,我还是屈服在她的“严鞭”之下……(最后还多加几笔,留有余味)

这样写就比原来充实和生动多了。

又如,另外一个学生写自己因为去网吧打游戏,被妈妈打了一顿,最后离家出走而把妈妈气哭了的经历,他刚开始是这么写的:

当我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妈妈出现了。她拉着我就走。

在指导这个学生写作时,我就问他:“你的妈妈发现你在网吧时有什么反应?比如她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你的反应又是什么?你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说:“我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从后面打了我一下。我当时就被吓了一跳,赶紧买单走人。”我问:“你妈妈没有说话,这代表什么?”他说:“生气了呗!我妈每次生气总是不说话,因为好戏还在后头!”我说:“对,就把你刚才所说的话写下来。”于是,他写到:

当我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一只手从后面猛抽了我一下。“谁呀!”,我不耐烦地向后一看,啊!是妈妈!我整个人都被吓得从凳子上跳了起来,马上到服务台买单。妈妈载着我回家,路上妈妈一句话都没说,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将会有一场暴风骤雨来临!(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这样一改,文章立刻就鲜活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我继续问他。他说:“我被我妈打了一顿!”“她是如何打的?用什么打?你有什么反应?”“用一条小竹藤,打了我几下。我就和她顶了几句。”“好,那你就把你妈与你之间的矛盾冲突细节化,把你跟妈妈在言语、行动、神态上的对立写下来,能写几个回合就写几个回合。”于是,他写到:

回到家,妈妈直奔客厅,拿起那条细而软,柔而长的小竹藤,那时我被恐怖的气氛吓着了,忘记了逃跑,只听见“啪”的一声,我被吓得跳了起来,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跳舞。(矛盾开始升温,这里主要写妈妈的行动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成天都去网吧玩,家里又不是没有电脑。”妈妈说。

“我在家玩你又说我,我出去玩你又骂我,你真的蛮不讲理,我玩什么做什么都给你骂,给你打。”我气愤地说。

“是不是不服气?”妈妈说。

“是!”

“好,你等着!”只见鞭子在我眼前挥舞了两下,幸亏我躲过了。

“说不赢我就打,算什么君子!”我说,“难怪孔老夫子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啊?你可记得我是你妈!”又看见雷霆般的劈打。

啊!我中招了,痛极了!

我说:“你再这样蛮不讲理,我真的会发火的。整天只会骂我、打我,你还会做什么啊?”(四个回合下来,妈妈彻底被“我”的行为气坏了,矛盾白热化了。在母子的这些动作以及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以及“我”的鲜明的个性特点,正是因为如此,才为下文“我”的离家出走以及母亲的寻子埋下了伏笔,使文章水到渠成,不会有牵强附会之感)

她听了这句话,青筋都冒出来了,连忙劈打我,我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了。(水到渠成)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要把它的具体经过以及双方矛盾的重点体现出来,这样作文就不愁没有内容写了。

戏剧冲突的方式中,第二种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其实,这就是文学上所说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自身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冲突,可以体现人物性格,凸显矛盾,以达到突出文章中心的效果。

例如在《那天,我看见妈妈哭了》中,作者写到自己与母亲争吵了以后:

当我洗完澡回来的时候,妈妈已经回到房里睡觉了。我经过她的房间,听见一声小小的哭声,我偷偷地看到,妈妈哭了。看着妈妈哭,我便想起了当初跟妈妈顶嘴的话,妈妈白天干活到晚上都是为了我和弟弟的生活和学习,我居然不懂。现在我觉得内疚,不知道怎样好。我越看着妈妈就越伤心,一边看着听着一边心痛。

妈妈,我以后不气你了,不敢跟你斗嘴了。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以后会认认真真听从你的,妈妈我会争气。

于是,我推开门,冲到妈妈跟前,紧紧地抱住了妈妈!

这段文字的写作有些凌乱,内容看似感人,其实不真实。我问这个学生:“经过妈妈的房间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这种情境下,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她说:“看到妈妈在哭,在用纸擦眼泪。我当时很后悔,想到平日妈妈那么辛苦,自己却那么不争气,很想刮自己两个耳光!”“除此之外,你有什么行动?你的妈妈又有什么行动?”“我没有进去惊动妈妈,只是在门外。”“你为什么在门外?”“因为我觉得不好意思。”“可是看到自己的妈妈在哭,自己不难受吗?”“难受,就是在门外看看,想进去又不敢进去,在门口跺脚。后来,我还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那不就是你的真实表现了!你的这些行动就是最好展现你当时的心理的,不要因此去虚构一些东西。”

等我洗完澡出来的时候,妈妈已经回到房里睡觉了。

我经过她的房间,听见一声小小的哭声。我从门缝里看到妈妈双肩一耸一耸的,两只手还不断地拿起纸巾擦拭眼睛。好不容易停了一下,仿佛想起什么来,于是,摇摇头,眼泪又出来了,又擦一下。我边看着妈妈哭,边想起了当初跟妈妈顶嘴的话,觉得自己真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