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3 03:49: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耕地质量评价,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北流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其国土范围位于东经110°07′~110°47′,北纬22°08′~22°55′,全市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国家二级区华南低平原区中的桂南低平原区。土地总面积2452 km2,辖22个镇,2011年,北流市总人口136万人。
北流市行政区域形状呈东西窄,南北长的狭长形,地形地貌北南分布差异很大,北部分布着大容山,中部和南部则以低丘陵和山地为主,而北流盆地则分布在大容山和中部的丘陵之间。一年中日平均气温在10 ℃以上天数为218天,年活动积温7466 ℃,无霜期平均350天,较温暖的温度条件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年均降雨量1660~2000 mm,但降雨量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不均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为北流市2011年现状耕地。相关数据来源于北流市国土资源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实际调查数据,主要包括2001年农用地分等成果以及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变调查成果、耕地质量等级建设资料、各部门的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等其他资料。
2.2 研究方法及因素确定
2.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继承其工作原理、评价体系等,通过开展补充调查,更新有关数据,对新增耕地或耕地质量已发生变化的区域,采用“因素法”对这部分耕地单元进行质量评价,重新测算耕地质量等别,对北流市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
2.2.2 分等参数的确定
(1)评价单元划分。
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划分以北流市2011年1∶1万土地利用现状耕地图斑为基础,按照现状耕地图斑划分评价单元,并对全部耕地质量评价单元进行编号。耕地质量评价单元编号以行政村为单位,按顺序逐一对转绘后的评价单元和重新划定的评价单元进行编号,根据上述方法,最终形成北流市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图,确定评价单元共计46715个。
(2)生产潜力指数及产量比系数。
依据北流市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北流市标准耕作制度为1年2熟制,主要农作物组成有早稻-晚稻或甘蔗,基准作物是水稻(早稻),指定作物是早稻、晚稻和甘蔗。北流市的指定作物生产潜力指数和产量比系数见表1。
(3)分等因素指标及评价指标权重。
北流市农用地(即耕地)按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分别评价其质量水平。水田和旱地的条件、质量和生产力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同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里,水田和旱地的分等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同。根据广西农用地分等成果,北流市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权重表如表2所示。
3 分等结果与分析
3.1 利用等别总体特征分析
广西全区耕地共划分为15个利用等,其中北流市耕地利用等分布在5~11等之间,将耕地利用等别按照4~6等、7~9等、10~12等划分为高等别、中等别和低等别。其中高等地占北流市总耕地面积的68.63%,中等地占北流市总耕地面积的25.02%,低等地占北流市总耕地面积的6.35%。
根据北流市耕地利用等别面积累积比例曲线(图1),北流市高等别耕地比例大,并且随着等别的降低,曲线上升比较快,面积累积达到68.63%。高、中等别累积百分比达到93.65%,随着等别的降低,曲线缓慢上升,说明北流市中等别耕地面积小于高等地,其所占比例也较小。低等地随着等别的降低,曲线上升平缓,说明北流市低等地占耕地总面积最小。
3.2 利用等别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
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在经过相应的整理之后,表现出不适宜作为耕地的地块数量达到了1048块,整体数量为全区农村居民点的面积为22.64%,这部分地区的地块规模并不大,并且极为分散,再加上耕地所表现出的资源较少,以及耕地质量缺陷,使得农村居民点无法作为适宜的耕地来应用,单纯从生态安全的角度,需要将其直接划分成为牧草地、林地、园地等环境恢复性用地。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地块为1277块,面积为4224.88hm2,占全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的77.34%,即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评价地块,在对评价地块整理后各项评价指标分值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农村居民点地块的自然质量分与相应的质量等别。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31-2
土地等级的评定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第一轮农用地分等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国耕地等别及分布现状 [1][2]。第二轮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工作形成了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保证了耕地分等成果的现势性及准确度 [3] [4][5]。为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2014年全国开展了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当前有关农用地分等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如藩润秋、刘B等对农用地分等方法的研究[6],廖丽君、魏巍等农用地分等数据库与二调数据整合方法研究[7],拜玉贤对县域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的研究[8],袁天风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性研究[9]等。本文以高陵县为研究区域,对县域耕地分等过程及新旧农用地分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 研究区域概况
高陵县位于西安市辖域北部,泾河、渭河两岸。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北部平川,偏南部为塬、滩,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全县土地面积28502.69公顷,其中耕地为17339.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06%。
2 研究方法
2.1 方法概述
高陵县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采用因素法进行。首先基于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取耕地图斑,作为总分等单元;然后,运用叠加法提取新增、耕地和质量建设耕地,形成年度更新评价图层;依据相关资料成果,获取该图层中各图斑等别信息,建立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包;补充完善各分等单元因素属性值,建立耕地质量分等基础数据库;采用因素法确定耕地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分,并依据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计算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进一步确定耕地利用(经济)等指数。最后采用等间距法,划分耕地各等别。
2.2 评价参数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2.2.1确定分等基本参数
高陵县位于陕西省三级指标区关中渭河平原区,其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基准作物为冬小麦、指定作物为冬小麦和夏玉米。关中渭河平原区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最高产量、产量比系数及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等分等参数由专家学者在各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论证确定的。
2.2.2 分等因素及权重的确定
本文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分等因素选取方法,参考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工作所确定的耕地分等因素指标体系,确定了高陵县的分等因素和权重。
2.3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
各分等单元的自然属性因素分值,分指定作物,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公式为:
其中:CL为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wk为分等因素权重;fk为分等因素指标分值;m为分等因素指标数量。
2.4计算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
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经济)系数计算方法为在各行政村内按土地好、中、差选取3个样点,按标准公式计算各样点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经济)系数。最后采用算术平均法,取其均值作为各行政村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经济)系数。
样点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公式:
公式中:K为土地利用系数;Y为指定作物单产;Ymax为指定作物最高单产。
样点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公式:
公式中:K为土地经济系数; a为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 A为指定作物“产量为成本”指数的最大值。
2.5 等指数计算及等别划分
在此基础上,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计算方法,分别计算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土地利用(经济)等指数,最后采用等间距法划分耕地等别,得到等别信息。
3分等结果
3.1自然质量等
自然等为六到十一等。质量最好的六等地为2756.4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90%,主要分布于渭河一、二级阶地的榆楚乡、崇皇乡,该区域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质量中等的七等地为14524.7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3.77%,主要分布于渭河一、二级阶地的鹿苑镇、耿镇、通远镇、张卜乡、湾子乡以及泾渭镇的北部,该地区光热条件优越,耕作条件较好;质量较差的八和十一等地为58.36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34%,主要分布在泾渭镇、崇皇乡,该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水利是该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2利用等
利用等为五到十一等。质量最好的五等地为1059.63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6.11%,主要分布在泾渭镇、崇皇乡及张卜乡的北部;质量较好的为六、七等地为14401.25 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83.05 %,全县均有分布,自然条件较好,灌溉保证率高;质量较差的八到十一等地为1878.69 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10.83 %,主要分布在耿镇、泾渭镇中南部及泾渭河两岸的沙地上,该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耕作相对困难。
3.3 经济等
经济等为七到十一等。质量最好的七等地为5227.0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0.15%,主要分布在张卜乡、泾渭镇以及崇皇乡的北部,全部为水浇地;质量较好的八等地为9687.2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5.87%,全县均有分布,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土地利用程度较高;质量较差的九至十一等地,面积为2425.2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3.99%,主要分布泾渭河两岸的旱滩地上,生产成本偏高,产量较低。
耕地等别的空间分布来看,高等别耕地主要分布于一级阶地,中高等别耕地二级阶地均有分布,低等别耕地仅分布于河漫滩。
4 分等成果变化对比分析
4.1 耕地质量变化综合分析
本文通过将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与2010年耕地质量等别做比较,综合分析高陵县耕地质量变化趋势。
4.1.1自然质量等别对比
较上一轮分等成果,本轮自然质量等的范围有所变化,六至八等外,新增十一等地。质量较好的六、七等地面积有所减少,质量较差的八至十一等比重略有增加。首先本轮减少耕地中,六等地面积为1460.63公顷,占全部减少耕地面积的23.91%,虽通过质量建设,部分七等地提高为六等地,但增加面积少于减少面积,导致六等地在数量上有所减少;其次,质量建设耕地中,原有部分七等地通过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高了灌溉保证率,改善了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自然质量等也从七等升至六等,导致七等地面积有所减少;第三,本轮八至十一等地中的新增耕地,均为旱地,自然条件差,无灌溉水源,导致等别较低,面积略有增加。
4.1.2利用等别对比
较上一轮分等成果,本轮利用等的范围有所变化,五至八等地外,新增十和十一等。等别最高的五等地面积有少量增加,质量中等的六、七等地面积有所下降,质量较差的八到十一等地面积亦有所上升。首先通过质量建设,少部分耕地提高了自然质量,相应的利用等别发生变化,本轮成果中,该部分耕地国家利用等从六等地上升至五等地,导致五等地面积出现变化,但增加面积不大;其次,本轮的减少耕地中,六、七等减少耕地,总面积为847.85 公顷,占总减少耕地面积的84.41%,导致该等面积有所下降;第三,出现的新增耕地,自然等较低,加上利用粗放,产量低下,导致利用等等别较低,且八到十一等地面积略有上升。
4.1.3经济等别对比
较上一轮分等成果,本轮经济等的范围有所变化,七至九等外,出现了十和十一等地。高等地所占比例小幅下降,中等和低等耕地比重有所增加。首先经济等较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张卜乡、泾渭镇及崇皇乡北部,该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区位条件优越、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导致高等别耕地面积有所下降;其次,较差的十、十一等地属于近三年新增的旱地,导致等别较低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4.2新增耕地变化分析
新增耕地是指通过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新增加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高陵县近三年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及农业结构调整。经分析,新增耕地为396.54公顷,全县均有分布,质量有所差异,见表1。
4.3减少耕地变化分析
减少耕地是指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活动减少的耕地。该县近三年减少耕地主要是由于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经分析该县减少耕地为1004.40公顷,分布在全县八个乡镇,质量有所差异,见表2。
4.4 质量建设耕地分析
质量建设耕地是指通过土地整理复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引起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耕地。高陵县质量建设耕地主要来源于近三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经分析,该县质量建设耕地为 3015 .14公顷,仅分布在张卜乡和湾子乡,质量有所差异,见表3。
参考文献
[1] 钱凤魁.应对新一轮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检验研究.[J].土壤通报, 2014,45(1):06-11.
[2] 李坤.顺昌县耕地质量评价研究钱凤魁.[D].华中农业大学,2011.
[3] 赵红强、张裕凤.Arcgis与Mapgis在耕地质量等别成果补充完善中的应用比较. [J].西部资源,2014,45(1):170-172.
[4] 吴祥福、史学军等.浙江省县级耕地质量等级更新与完善.[J].浙江农业科学, 2013,(3):17530-1756.
[5] 田芳.对汾阳市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补充工作的研究.[J].国土资源论文学, 2014,(11):116-121.
[6] 藩润秋、刘B等.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农用地分等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14,30(18):257-265.
1 概况
防城区土地总面积2445.5km,其中耕地面积14426.67hm2。防城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发展粮食和亚热带优质特色农产品。防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玉米、红薯、大豆等为辅。2009年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对耕地地力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2 评价结果
2.1 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
防城区总耕地面积14426.67hm2,评价结果表明,全区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以中低产耕地占优势。一、二级的高产耕地面积3762.6hm2,占耕地面积的26.08%,主要分布于滩营、那良、扶隆等乡镇;三、四级的中产耕地面积6819.0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7.27%,主要分布于扶隆、大录、华石、那梭、峒中等乡镇;五、六级低产耕地面积3846.0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65%,主要分布于江山、茅岭等乡镇。
2.2 水田、旱地等级面积及其分布
防城区水田面积11254.07hm2,评价结果表明:全区高产水田面积3762.6hm2,占水田面积的33.43%,主要分布于滩营、那良等乡镇;中产水田面积5268.467hm2,占水田面积的46.86%,主要分布于滩营、那良等乡镇;低产田面积2225.4hm2,占水田面积的19.76%;主要分布于江山、茅岭、防城等乡镇;防城区旱地面积3173.667hm2,评价结果表明:全区三级旱地面积126.2hm2,占旱地面积的3.98%,主要分布于那梭、华石、扶隆、大录等乡镇;四级旱地面积1424.467hm2,占旱地面积的44.88%,主要分布于滩营、那良等乡镇;低产的五级旱地面积1598.2hm2,占旱地面积的51.14%;主要分布在滩营、扶隆等乡镇。
3 防城区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发展现状
3.1.1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防城区是防城港市粮食主产区,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撑下,加快实施增粮工程,提高复种指数、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单产增加、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连续三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333.33hm2以上,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25668hm2,粮食作物总产101699T。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8411hm2、总产79199T,玉米播种面积2398hm2、总产11395T,大豆播种面积392hm2、总产759T,红薯播种面积666.7m2,总产10346T。
3.1.2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
十多年来,在国家、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加快了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防城区水库可蓄水量17084万m3,大中型灌区农毛渠长362KM,其他水利渠长148KM,有效灌溉面积6200hm2,旱涝保收面积3333.33hm2。
3.2 存在问题
3.2.1 粮食生产投入减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近年来,国家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粮食生产的投入明显偏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造成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原来的保水良田变成了望天田,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据调查,目前防城区80%以上的坡坝已经年久失修,大中型水库的灌溉功能由于受到安全生产的影响也难于发挥。
3.2.2 耕地养分不平衡,土壤酸化,耕地质量下降
长期以来农民施肥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三重三轻”现象,导致耕地土壤耕层浅薄,土壤养分不平衡。防城区水田耕层厚度
3.2.3 重用轻养,资源利用不合理
防城耕作制度水田主要为“稻—稻”、“春玉米—晚稻”或“稻—稻—冬种”或“春玉米—晚稻—冬种”,旱地主要为“春玉米—秋花生”、“春玉米—秋红薯”等,在生产中管理粗放,广种薄收,产出率低,重用轻养。防城区耕地73.92%为中低产田,受浅、渍、酸、瘦等障碍因子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粮食生产布局还不够合理,从而影响粮食生产的发展。
4 发展优质粮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4.1 发展思路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防城区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节本提质增效。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为着力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统筹规划,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形成产、加、销相结合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提高防城区优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2 加强政府调控力度,推动优质粮生产快速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衔接和调控,为优质粮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落实优质优价政策,对优质粮生产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财力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在制定产业规划布局,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立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实行保护价收购,完善法规体系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扶持,为优质粮产业化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
4.3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抓好种粮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让广农民切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39万亩以上。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研攻关,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储备。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超级稻等高产、优质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做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示范带动区域平衡增产,提高粮食单产。
4.4 培肥土壤,改善农田基础设施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通过留高茬、整草覆盖、秸秆堆腐沤制等,增加农田有机物质投入;采取种、养、积、造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拓宽有机肥源。发展畜牧业,增加禽畜肥源,对干、瘦的旱地及冬闲田,积极扩种冬季绿肥,双季稻田冬季可实行三三轮作制,即:三分一犁冬晒田、三分一冬种绿肥,三分一冬种红薯或蔬菜,分期轮作,使土壤得到休养生息,提高地力。防城区73.92%耕地为中低产田,中低产田存在着浅、渍、酸、瘦等障碍因素,要发展优质粮产业,必须通过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基础产出能力建设,加大高产稳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抗灾减灾能力,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4.5 优化区域布局,发展优质高效水稻生产
在防城区滩营乡一、二级耕地占全区一、二级耕地面积的17.3%,是防城区优质稻主产区,以滩营乡那屋背村为中心建立绿色精品稻米发展优势区,区域内重点是大力提高水稻品质,规模发展上档次的优质精品稻米。同时扶持那屋背村大米加工厂技改,大力提高加工水平,创立防城区优质米名牌;那良、大录、那梭是防城区粮食基地,在三个乡镇一、二、三级耕地面积较大的那务、大村、汉城等村,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区域内主攻高产与优质兼顾,主推杂交优质高产品种,如“天丰优998”、“博优1025”、“中浙优1号”、“特优258”等,确保水稻高产稳产。
4.6 合理规划,推广种植优质玉米
这部标准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耕地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必要基础,耕地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保护耕地一直保持较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保护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保护耕地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数量稳定。就是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坚决守住18.65亿亩耕地红线。另一个是质量提升。就是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遏制耕地退化趋势,提升耕地质量。特别是要把最优质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永续利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是根本。多年来,我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使用,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土壤环境已亮起“红灯”。近年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试点、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项目,为遏制耕地退化、提升耕地质量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落实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主要的基础和前提。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的《耕地质量等级》,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填补了当前国家层面耕地质量评价缺少统一标准的空白,具有系统性、专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对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问:这部标准有什么特点?
答:《耕地质量等级》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等级。同时,根据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结合不同区域耕地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等9大区域,各区域评价指标由13个基础性指标和6个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并给出了19个评价指标的涵义、获取方法、划分标准等。
此外,《耕地质量等级》根据全国两次土壤普查、测土配方施肥、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耕地质量监测等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在实地验证与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各分区耕地质量状况的指标分级标准。
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适用于什么范围?
耕地质量应该怎么评?
答: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是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通过综合指数法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r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的等级,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及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园地质量等级划分可参照执行。
耕地质量怎么评?《耕地质量等级》中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资料收集与整理;评价样点遴选与数据资料审查;建立数据库;获取评价单元划分与数据;确定耕地质量划分区域;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指标隶属度确定与隶属函数构建;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并划分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耕地清洁程度调查与评价;耕地质量综合评估。
问:我国幅员辽阔,耕地情况错综复杂,这样一部
标准是如何兼顾各方面情况编制而成的?
答:2015年6月,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将《耕地质量等级》列入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山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和华南农业大学等6个单位和业内相关专家共同起草。
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更新发展观念,立足内涵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各级政府在遵循“保增长,保红线”的战略布署下,全面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国土资源的依法管理工作。取得了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的综合效益。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吞占”和“掠食”,耕地面积的不断锐减势头还在加剧,建设用地剧增居高不下,这种危机状况,势必给粮食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威胁。粮食的危机,就是耕地资源的危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目前,保护耕地形势仍很严峻,不容忽视。建立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节约用地,集约经营土地,严保耕地起到关键性作用。
榆树市从1987年开始,相继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下称土地详查)》《土地质量评价研究》《农地土壤普查》《土地初始登记、统计》等4项土地科技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
应用这些科研成果,对建立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其有关项目布局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建立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涵义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考虑满足人口高峰年全社会对粮食及主要农产品需求所必须进行的特殊保护的耕地及优质的农田地。就国土资源管理而言,将被保护的农用耕地通过技术手段和法规形式在数量上,质量上加以保护,建立和划定保护范围,亦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从土地规划角度讲,也称土地用途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上级政府批准后,一般不得在区内搞非农建设,不准挖沙取土,不准从事非农活动。
2 应用的基本依据
2.1 土地详查成果
榆树市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根据原国家农业部土地管理局批准进行的。是首次获得的一整套的土地科技原始资料,编绘完成了万分之一的市、乡(镇)、村土地利用现状图;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统计数字资料;编撰了《榆树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2.2 土壤普查成果
此项试点项目是原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联合下达的土地科技项目。获得了榆树市地块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和土壤分布图及相关数据资料。编写了《榆树市土壤普查技术报告》。
2.3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成果
这是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确定的全国试点项目。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耕地土地质量评估。获得了乡、村万分之一的土地质量评价图,土地质量评价报告,土地质量的相关数据资料。撰写了《榆树市土地质量评价研究报告》。
2.4 土地登记统计资料成果
这是榆树市较为详实可靠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始土地数据资料。也是土地初始和变更登记,统计的具备土地权属管理效力的重要资料。体现反映出全市土地数量、质量和功能分区数字。只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查清查实土地资源的家底,研究和分析土地利用现状,预测土地变化趋势,实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保持详查的现势性。土地登记统计可集中反映出土地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具有广泛翔实可靠的应用价值。
3 应用项目和内容
3.1 数字资料
数字的应用是建立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主体与核心。所采用的起始年耕地数量就是土地详查监测后获得的耕地面积。其他各类面积是在未来规划年预测平衡时应参考的数字因素;地块(图斑)、面积及土地等级状况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的主要依据。
3.2 图像资料
图像的应用是划定保护片、块依据的主要内容。利用万分之一土地现状分幅图和土地质量评价图为工作地图,清绘出乡、村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并着色。
3.3 文字资料
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土地质量评价研究》,及说明文本。这是农田保护区划定工作的主要素材。这些素材实际上对划定农田保护区和菜田保护区及限制非农业占地均作了详细说明。
4 应用的几点体会
(1)实践证明,土地详查是土地宏观决策与微观管理的主要基础性工作。它是对各类土地数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查清土地资源数量、类别、分布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人口发展,土地需求等因素,充分考虑确定保护区划定的数量、面积和保护比例。为今后调整保护区规划奠定技术基础。在应用资料的同时应注意它的现势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26-01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罗田县地处东经115°06′~115°46′,北纬30°35′~31°16′,属中纬度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形成自北向南的山脉走向,东北部崇山峻岭,群山环抱,多是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山。根据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9年末罗田县耕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9.60%。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罗田县统计年鉴2009》《罗田县统计年鉴2012》及2009年《罗田县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09年《罗田县第二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10年《罗田县测土配方调查数据》。
2 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系统,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开展了关于土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该研究从耕地质量因素、耕地数量因素、耕地生态因素三方面选取了土壤质地、有机质、土壤养分等13个对耕地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并结合罗田县自身的特点,利用特尔菲法完成指标的筛选,建立罗田县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
3 评价结果分析
3.1 标准化处理
在耕地安全评价中,各参评指标的量纲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量纲,由于取值范围相差很大,其实际数量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在做综合评价时不可能直接放在一起[1-3]。因此,对数据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该文采用极值法。公式如下:
正指标:D′ij=(i=1,2,…,m;j=1,2,…,n)
逆指标:D′ij=(i=1,2,…,m;j=1,2,…,n)
罗田县耕地安全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如表2所示。
3.2 评价结果处理
由于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鉴于综合指数法[4]的优点,建立评价模型如下:
Y= [ XK×RK]Wi
式中:Y―综合评价值;Wi―准则层权重;n―指标层数的指标个数;XK―指标层标准化值;RK―指标层权重。
各乡镇的耕地安全综合指数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罗田县各乡镇的耕地质量总体差别不大。这与该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其自身的自然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凤山镇、大河岸镇、三里畈镇、白庙河乡、河铺镇、九资河镇处于安全或者临界安全状态。而白莲河乡、骆驼坳镇等地因其山地较多,耕地较少,土壤质量相对较差,生态脆弱,处于不安全状态。
4 结论
耕地作为土地中最适合作物生长的精华,是人类生产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5]。不同区域的耕地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因此要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耕地安全。丘陵山地区保持耕地安全的措施重点是要相对地提高耕地的自然质量,保持生态安全,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山间盆地区相对平坦区要创造条件,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加以人工干预,兴修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合理有效的利用[6]。对罗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因人们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对耕地的损害,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护生态敏感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防治水土的流失,减少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当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和降低耕地的质量恶化风险,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耕地,实现罗田县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5 参考文献
[1] 陈美球,黄靓,蔡海生,等.鄱阳湖区土地健康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2):170-175.
[2] 陈朝,吕昌河.基于综合指数的湖北省耕地质量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12):2018-2029.
[3] 赵建军,张洪岩,王野乔,等.基于AHP和GIS的省级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土壤通报,2012,01:70-75.
总体目标: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在对有关图件和属性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摸清耕地地力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为科学施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提供服务。
主要任务:建立县级耕地资源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和各种专题评价;编绘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书籍,形成公共基础资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相关单位提供查阅服务。
二、重点工作
1、收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图件资料、属性数据资料和其他资料。图件资料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划土、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件、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图等相关图件。属性数据资料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资料、土地详查资料、近三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土壤监测、田间试验、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投入情况,主要污染源调查资料(地点、污染类型、方式、排污量等),农作物(含菜田)布局等。其他资料包括:土壤改良、生态建设、土壤典型剖面照片、当地典型景观照片、特色农产品介绍(文字、图片)、地方介绍资料(图片、录像、文字、录音)等。
2、建立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所取得的调查、测试、试验数据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数据,建立规范的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3、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农业部统一提供的系统平台软件,与先期建成的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建立连接,建立本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分析、利用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在内的数据资料,并为耕地地力评价提供数据来源。
4、确定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重要性、易获取性、差异性、稳定性、评价范围等原则,确定我县以下评价指标:质地、PH值、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锌、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锰、水溶态硼、排涝模数、灌溉模数等12个评价指标。
5、确定评价单元并赋值。耕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耕地单元,在评价系统中是用于制图的区域,在生产上用于实际的农事管理,是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利用数字化的标准的县级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产生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单元不宜过细过多,要进行综合取舍和其他技术处理。一般一个土壤类型有1500个左右评价单元。
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和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指标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都必须有参与评价指标的属性数据。对点位分布图,采用插值的方法将其转换为栅格图,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对失量分布图,将其直接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属性提取,给评价单元赋值;对线性图,使用数字高程模型,形成坡度图、坡向图等,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
6、建立评价模型。主要包括4项关键技术:一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指标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二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三是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四是划分耕地地力等级。根据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布,采用等距法或累计频率曲线法确定地力等级分级方案,划分耕地地力等级。
7、评价结果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依据《全省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归纳整理各级耕地地力要素主要指标,形成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地力等级,并将各等级耕地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8、评价结果的汇总。包括编绘规范的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适宜性评价图、各种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与耕地质量评价与改良利用、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评价与平衡施肥、耕地质量评价与种植业布局等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等。
三、时间安排
1、培训准备阶段(2012年4-6月)。抽调技术人员,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指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完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
2、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阶段(2012年6-7月)。完成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多媒体数据的录入,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评价效果阶段(2012年7-8月)。进行专题制图、空间分析、耕地地力评价、耕地适宜性评价、土壤养分丰缺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效果评价。
4、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9月)。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以及全年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总结,迎接省级验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人员、设备、经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为加强对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在宕昌县测土配方施肥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指导下,成立宕昌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专家组,组长:成员:。技术专家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研讨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
虽然低丘缓坡开发有效地增加了耕地与建设用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低丘缓坡利用造成较大制约.
1“山海协作工程”给低丘缓坡带来的困境
浙江省的“山海协作工程”是2002年以来的重大决策.“山”主要是指以浙西南山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和舟山市,“海”则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就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与“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合作发展,既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又促使发达地区转型升级,实现互动发展.“山海协作工程”的内容之一即由丽水、衢州等欠发达的地区为杭州、宁波等市完成新增耕地指标,双方各取所需.欠发达县市获得不菲的有偿调剂收入,发达地区则获得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唯一受损的是耕地质量.发达地区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购买指标,山区通过毁林造地等方式获得经济利益的链条已屡见不鲜.数年来,通过向山区购买土地,浙江沿海地区已成功置换了大量优质的耕地.而新获得的耕地,质量堪忧,往往要经数年甚至近十年的劳作,才能达到原先耕地的质量.浙江不少地区的低丘缓坡资源被用作补充耕地,当地政府虽知道新开发的土地地力很差,甚至影响生态环境,但会得到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占补平衡”的本意是“用一亩地,造一亩地”,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但是现在这样“占补平衡”的方式对耕地正构成严重的威胁.
2低丘缓坡中存在的社会公平问题
其一,绝大多数低丘缓坡属于林地,目前大部分林地是农户承包的,有些政府为政绩不顾群众的意愿,强行征用农户承包的林地进行工业用地建设,这种不顾民众利益的不公平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能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政府自然乐意为之.但是低丘缓坡开况复杂、点多面广、政策性强、矛盾突出,群众尤其是村民大多不愿意已融入他们生活的山地被开发商大兴土木,有些山地对于村民来说还有着特殊的意义或信仰,村民是会不惜一切地保护它们的.在政府和村民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低丘缓坡的强行开发就会引起一系列官民矛盾.
其二,根据抵作补充耕地的权利,把经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后的耕地抵作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权利人可以因此获得耕地开垦费.低丘缓坡作为补充耕地,权利人可以获得额外的耕地开垦费.但不少人钻了《土地管理法》的空子,某人只要把一块耕地抵作他人的补充耕地,只需先垫付开发费用,后由他人支付,如此一来便可获得额外的耕地开垦费,也就是某人无须投资经营即可长期收益此耕地.抵作补充耕地的权利,在我国物权法部分中尚未设定,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它可为权利人带来丰厚的金钱回报.该权利是归土地所有者、使用者,还是政府部门,目前比较含糊.此外,同样是新开垦的耕地,有没有实施占补平衡政策,结果是相差很多的,也意味着有没有耕地开垦费的相应补助,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在耕地开垦问题上,一方获利,一方没有获利.
3工业建设给低丘缓坡带来的生态问题
工业项目上山上坡给低丘缓坡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生态问题.有些低丘缓坡地区比较贫穷,属于“富饶的贫穷”,这些地区资源丰富,但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足,无法发展经济.要脱贫致富,赶上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发展乡镇工业.工业用地建设要“五通一平”,“五通”指通电、通路、通水、通讯、排污,“一平”为场地平整.在低丘缓坡区开发工业用地相对于平地有很大的困难,地形复杂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低丘缓坡开发较之于平地开发,技术上更加困难,从而导致投入增加.在开发时,对低丘缓坡的边坡治理、护坡修建、绿化隔离、防洪泄洪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都极为必要,而且投入较大.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有些环保措施都没有做到位,使得开发后的低丘缓坡成为生态脆弱区.
原因分析
其一,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会遭遇困难.浙江人多地少,耕地平地更少,人地矛盾已激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严重透支,低丘缓坡作为重要的后备资源,其开发利用在近几年如火如荼地展开,“向山要地”、城镇建设“上坡上山”的实践正在探索中.尤其是《土地管理法》中新出现的“占补平衡”制度,使低丘缓坡成为占补平衡中的“新宠”.“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耕地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该制度建立时间不长,新制度的实施总会带来一些社会关系,并产生一些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之处,特别是没有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不能科学地揭示耕地内在质量,使一些耕地的“占补平衡”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另外,低丘缓坡作为补充耕地带来了一系列的利益关系,由低丘缓坡地转为耕地带来的利益多少及利益如何分配,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其二,低丘缓坡区一般由岩性软弱的地层组成,无论是南方的红色砂、页岩地层,还是北方质地松软的黄土,均容易被侵蚀而成沟谷,地面受暴雨流水冲蚀后容易成为水土流失区.因此低丘缓坡开发为工业建设用地技术难度高、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多.很多地方正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导致了地方生态问题的连锁产生.
对策
当前在土地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低丘缓坡土地的开发利用对于工业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工业发展占用基本耕地的趋势,促进了经济发展,形成官民双赢的局面,但是毕竟引起了不少法律和生态层面的问题,认真有效地解决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使低丘缓坡开发利用之路一直走下去.
1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针对低丘缓坡开发为补充耕地但质量低劣的情况,应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影响耕地质量诸多因素,如区位、海拔、气候、经济等,以及改良潜力大小等情况,做到科学评价占用的耕地与补充耕地质量是否相当.能够量化耕地质量,与原先的耕地相差多少,为补交开垦费数额提供依据.通过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起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耕地的质量可比性,培养质量与数量相统一的思想,以此来实现《土地管理法》相关法规,确保耕地质量不变劣,生产能力不降低.
2耕地开垦费应由政府严格按统一标准收取和支出
政府严格按统一标准收取耕地开垦费,这样既可保证社会公平,又易为土地使用者接受.标准的制定不仅要依据占用耕地的质量状况,而且还要依据该行政区域内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在耕地开垦费的支出上,应从整个行政区域角度考虑科学利用这部分资金,综合考虑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和当地需要等因素制定开垦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开发复垦规划.将耕地占补平衡与实施土地开发复垦规划结合起来,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合理利用耕地开垦费,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减少因选择后备资源的不同造成补充耕地开发费用悬殊问题,也避免盲目开发造成投资浪费和后备资源的浪费.
3政策支持
国内外学者关于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研究已有一定成果,多运用土地适宜性,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产能核算等土地调查成果,综合考虑耕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要素构建基本农田划定指标体系[1]-[8]。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9年~2020年)明确要求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文中选定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研究区,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划定基本农田,将划定结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相对比,提出研究区科学合理划定基本农田的方法建议,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各地区基本农田数量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和林格尔县位于中部呼和浩特市东南,地理坐标为E:111°26′52″~112°18′11″;N:39°58′11″~40°41′31″,东连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和山西省右玉县,南接清水河县,北靠土默特左旗和赛罕区,西邻托克托县。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具有“五丘三山二分川”的地貌特点,山地分布于东南部,平原分布于西北部,丘陵分布于中部和南部。
根据2015年呼和浩特市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末,和林格尔县国内生产总值1409811万元,地方政收入98425万元,农业总产值221052万元,比上年增长0.7%,工业总产值674401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服务业产值514357万元,比上年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9522元。
2. 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
本文主要基于耕地质量与土壤质量划定基本农田。从土壤条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选取了9项指标。
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经过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0532
2.3 各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
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与赋值主要依据各指标对基本农田质量的影响程度。评价等级从低到高赋予0~100之间的分值。
(1)地形坡度
和林格尔县部分地区是山地地区,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幅度大;因地形坡度造成的水土流失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内蒙古农用地分等规程》将坡度分为5个级别,文中将不考虑15°以上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
(2)自然质量等别
自然质量等别数据来源于和林格尔县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和林格尔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普遍较低,分别是12等、13等和14等。考虑耕地质量,文中只选取12、13等地作为划定基本农田的备选耕地。
(3)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着土壤质量及农作物的生长,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文中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来源于和林县分等单元结果,分为五个级别。
(4)有效土层厚度
有效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有效土层厚度直接影响着耕地的质量和农作物的产量。文中将有效土层厚度分为两个级别,本研究区内多数耕地的土层厚度均处于高级别。
(5)水利基础设施
对于农作物的耕种,水利基础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水利基础设施判断因素选取了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和沟渠,并对其做了0~100m、100m~250m、250m~500m、500m~750m的缓冲区分析。
(6)交通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是指为达到某特定土地区位的交通运输条件。文中,选取了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道路图层做了半径为500m、1500m、3000m的缓冲区,研究对其耕地的交通便利度。
(7)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
距离中心城镇越近的耕地其区位条件越优、级差地租越多、经济价值越大。文中选取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农村居民点图层,并对其做了500m、1000m、1500m的缓冲区,计算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
(8)土壤侵蚀强度
土壤侵蚀的程度对土壤质量有严重的影响。文中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取自于和林县分等单元结果,将土壤侵蚀程度分为4个级别。文中将选取前三个级别的耕地作为划入基本农田的备选耕地。
(9)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本文将和林县分等单元中的土壤酸碱度值分为6个级别,全县的土壤酸碱程度都处于高级别状态。
2.4 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
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每块耕地的评价因子得分。再根据文中确定的指标权重值,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每块耕地的综合评价分值。计算公式如下公式2-1:
(i=1、2…9;m=1、2…9) (公式2-1)
其中,Fi表示综合评价分值、ai表示指标分值、f表示指标权重值。
2.5 划分评价等级
本文根据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划分为5个适宜性等级。其中>80分为最适宜本研究区划入基本农田的区域,面积为10744.44hm2;70~80分为较适宜区域,面积为29491.79hm2;60~70分为适宜区,面积为35163.08hm2;50~60分为较不适宜,面积为18888.08hm2;
3. 基本农田划定结果与分析
3.1 确定基本农田的规模
根据文中划分的适宜性等级可以看出,非常适宜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10744.44hm2,占9%,主要分布在和林格尔县北部的盛乐镇和巧什营乡;较适宜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29491.79hm2,占25%,主要分布在全县北部的盛乐镇、巧什营乡和全县西部的舍必崖乡部分耕地;适宜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35163.08hm2占30%,全县除去羊群沟乡外,其他乡镇多数耕地均属于适宜划定的区域。
以上三个等级均适宜划入基本农田,总面积为75399.31hm2,占全县耕地的65%,主要位于全县北部的盛乐镇、巧什营乡、大红城乡和新店子镇沿路的区域以及G209国道周边的区域。不适合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40427.81hm2,占35%,主要分布在全县南部地形较差、基础设施较不完善的羊群沟乡、大红城乡及城关镇的西部地区的耕地。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3.2 基本农田划定结果分析
如图2划定的基本农田结果图,可以得出:
(1)与现行规划基本农田规模与空间分布比较
运用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75399.31hm2,占全县耕地的65%,没有达到和林格尔县规划预期的基本农田指标。其中盛乐镇的划定的基本农田比例高达80%;城关镇、舍必崖乡和黑老夭乡划定的基本农田相对较多;新店子镇和大红城乡划定的基本农田仅占50%左右,大多优质的耕地分布在沿路地带;羊群沟乡处于山区,坡度较高,全部耕地几乎都不能划入基本农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年~2020年)中的基本农田划定面积较多,89397.95hm2占全县耕地的77.18%。然而盛乐镇划定的基本农田却低于80%,将盛乐镇沿路的耕地和中心城区周边的耕地均没有划入基本农田。大红城乡和新店子镇划定的基本农田均在90%左右,显然与文中划定的结果相差很大。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将大红城乡和新店子镇这两个离中心城区偏远、没有强烈的建设用地需求的区域中的耕地划入了基本农田。羊群沟乡几乎没有任何的大型企业、工业用地等需求,所以划定的基本农田高达90%,这与文中的划定结果恰恰相反。与建立耕地质量指标体系的划定方法相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更多考虑了社会因素和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指标的制约,忽略了耕地的质量和适宜性。
(2)合理确定基本农田规模与空间布局的建议
和林格尔县北部乡镇以及中部地区和其他沿路地带耕地质量较高,更加m合划定基本农田。即盛乐镇、城关镇、黑老夭乡和舍必崖乡可划定基本农田的比例较高;新店子镇和大红城乡可划入基本农田的比例较少;羊群沟乡耕地基本不适合划入基本农田。
4. 结论
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适宜与否关系到其耕作效益的高低,因此要以 “优质集中,方便耕作”为划定基本农田的基本要求。耕地的基本考虑因素是土壤质量,而耕地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指标很好地反映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条件。因此,本研究围绕以上三个因素选取9个指标,建立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得出每块耕地的综合得分。在综合得分的基础上提出适宜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得出拟划定基本农田图。文中拟划定的基本农田结果可为和林格尔县基本农田的划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新奇, 杨树佳, 王爱萍.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方法研究[C] 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7:66-71.
[2] 石英, 举, 程锋,等. 属性层次模型在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优化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3):27-31.
[3] 任艳敏, 唐秀美, 刘玉,等. 考虑耕地生态质量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24):298-307.
[4] 潘洪义, 蒋贵国, 何伟. 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安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8):160-165.
[5] 钱凤魁, 王秋兵. 基于农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农田划定[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2):251-255.
[6] 陈百明.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 25(5):1-4.
[7] 李赓, 吴次芳, 曹顺爱. 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06(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