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8: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组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一门课题。当前由于新课改的推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理念,而小组学习便应运而生。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几大误区
1.小组学习仅流于形式
教师在安排小组时仅仅是将同桌或者前后桌分为临时性的一组,没有从多角度的因素考虑将学生合理分配,只是为了应付教学的硬性要求,对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无多大的帮助。
2.老师主导角色的延续
很多数学老师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依旧担任主讲人的职责,不敢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以致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较少,不符合新课改传达的新思想。
3.上课秩序混乱,难于管理
由于分小组学习与讨论,学生便有了扎堆的借口,因此课堂上经常出现纪律差、秩序紊乱的情况。有学生大讲特讲,而有部分浓生则不发言,自己做自己的事,这些都是小组合作中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优化策略
1.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合理搭配。尽量保持4~6人一组,能够让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日常的互补,以确保每个小组的竞争能力。
2.教师只做引导者和评价者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在具体的学习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自己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而在学习末尾要注重评价总结,善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3.秩序管理多下功夫
班内秩序良好是学习有效的前提,教师可以挑选每组自制力较好、组织能力不错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纪律维护,让学生管理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还能有效保障学习的良好氛围。
转眼,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一学期来,体育组全体教师能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充分利用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和能量,踏踏实实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积极开展组内教研活动,蓬勃开展校园群体活动,认真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及比赛工作。现对这学期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汇总成绩,发扬优点;找出不足,提出建议与整改措施,继往开来,再创佳绩。
一、 教学方面
一学期来,体育组全体教师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体育课。首先,开学初组织本组成员进一步学习新课标,依据我校实际,制定确实可行的各类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各类计划,按计划上课;其次,重视备课,写好教案,认真上好每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抓好学生的体育常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并有机地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各类德育教育。今年,我组迎来了一名刚大学毕业的新体育教师,针对学校体育组师资队伍新形势,我们组形成两名中老年教师带一名中青年教师带两名新上岗教师,进行了两组师徒结队,我们着眼点是以老带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相互听评课,让新教师迅速进入角色、迅速入门、迅速上路。
二、教研方面
踏踏实实地开展体育教研活动。制定体育教研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我组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组织的各项体育教研活动,外出听评课达20余节次;由我校承担的两节区级体育教研课,受到与会教师一致好评。同时,我组教师在加强教研的过程中,认真加强理论学习,并联系自己实际进行理论升华,大胆动笔,踊跃投稿,所撰写的教研文章、通讯在各类刊物、网站共发表80多篇。
三、训练方面
坚持抓好校田径队和篮球队的课余训练工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运动队出成绩,必须常抓不懈。在抓运动队的训练中,我组教师起早贪黑,每天最早出现在操场上,最后一个出校门,训练中相互学习,共同研讨,针对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坚持走科学化的训练、系统化的训练、长期性训练的路子,做到训练有计划、考勤有记载、修改有笔记、月月有总结。同时也要求教练员要时刻关心队员的生活和学习,不断加强队员的思想品质、道德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我区召开的第20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骄人成绩,并获得14个单项第一名,破两项记录的不俗表现。
四、群体活动
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全校学生的日常两操活动也常抓不懈,给学生活动时间,锻炼的机会,我组先后组织举行了我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学生冬季长跑活动、全校体质评估的摸底与成绩汇总、学习并推广第三套小学生广播体操《希望风帆》。
五、学习方面
积极组织体育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通知。具体有****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通过学习,全体教师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提高了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坚定了日常体育工作的信心。
六、改进措施
开展“导学达标”课改活动以来,按照学校部署,我很快将同学们分成了10个小组,但是结合自己以往小组教学的体会,小组内必须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若没有凝聚力作支撑,小组竞争就无法实现,没有了竞争,合作探究也就没有了动力,时间一长,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加强小组凝聚力?我从学校的课改实施方案上得到了启示,那就是加大班级和小组文化氛围,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文化建设。当然,这不能靠班主任自己去完成,必须要激发同学们自主参与的的积极性。
我以班训“抬头靠实力,低头靠勇气”为题,在班会上进行了一次专题演讲,请同学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我也加入其中,详细阐述自己喜欢这句话的原因和意图,渲染出浓厚的氛围之后,我提出要求:我们各小组也需要自己的文化,所以每个小组也应当有自己的组名,组规和组训,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就都以水果为名,希望各小组能群策群力,起一个成员们都喜欢,又能充分体现小组个性的组名。
结果超出我的想象,同学们对起“组名”非常上心,仅仅一天功夫,十个水果小组就确定了下来。更没想到,他们能将给自己的组名诠释的如此精彩!在为此召开的主题班会上,各小组发言人的演讲精彩不断,让我这个英语老师对这些七年级的孩子刮目相看! “芒果”是神圣果,芒果组的成员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把To be No.1!作为组训;蓝莓与天空一样的颜色,蓝莓组同学要胸怀宽广,不对小事斤斤计较;榴莲那么臭竟然还有人喜欢,说明他一定有过人之处,榴莲小组决定要注重内在品质修养;荔枝组同学欣赏荔枝外形不美但内心高贵;山楂组希望八位同学能串成糖葫芦,精诚团结;班内倒数第一名在菠萝组,几位成员决定把“克服屡战屡败的唯一方法是屡败屡战”作为组训…,虽然言语有些稚嫩,但想想出自七年级小孩之口,让人不由得刮目相看!
接下来的工作就简单多了,组长分工设计,组员们各显本领,第一期“小组墙报”很快就张贴完毕,其中包括了组名诠释,组训组规,小组分工,以及部分组员的作品展示,香橙小组还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自己的组徽,得到了广泛好评。
一、合作学习的界定
合作学习起源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对学生集体动力作用的研究。在7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兴起,到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目前这一策略已广泛地应用于个各个国家的教学工作当中。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其在形式上是学生座位排列由过去的秧田式变成合围而坐,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它通常不以个人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社交能力的提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学讲计划”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开展,教师往往在此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合作学习的评价。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在选择小组成员时首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简单的来说就是,在一个小组中各个成员的水平或是素质要有所差别,各有所长不尽相同,从而能够达到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协作进步的目的。而不同组之间则要保证其水平大致相同,不能某组成员在一些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
一个小组规模如何,看似对合作学习影响不大,其实不然。根据调查发现,小组成员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有多少人能有效的参与到讨论合作之中。当小组人数在3至6人时几乎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此时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好;当小组人数在7至10人时,绝大部分人说话,少部分安静的人发言较少;当人数大于11人时,随着人数的增多小组内发言讨论的人越来越少。可见,一个小组中成员数量控制在3到6人最为合理。其次,一个理想的合作团队中,每个成员应有其各自的分工。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或长处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分工。如组织领导力强的学生可选作组长,能言善道的学生可以代表发言,对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强的则可以协助小组完成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等等。只有各尽其能才能将一个组所有人的能力发挥出来,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目的。
(二)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虽说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各组的成员,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任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完全放手”必将导致合作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在“学讲计划”中,小组讨论是始终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体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对某一个专题各抒己见、促进发展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语文学讲课上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我们通过对视频课例的研究,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主要是进行口头的交流,因此在学生讨论的氛围显得课堂上非常浓烈,以四人为小组的合作中,一个学生在讲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其他三位同学应该做什么呢?要不要聆听、动笔记录?要不要及时补充?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
因此,教师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同时,需要及时的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之后一系列教学活动展开的前提和保障;接下来要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有了任务,学生自然就有了探索的方向和目标,不至于偏离主要的学习轨道;除此之外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课堂教学除了学生自主的学之外也离不开教师的教。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能够合理的把握其合作学习的时间,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主动思考,并且又不过量的占用课堂教师教的时间。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学讲课”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运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难题。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评价的内容十分广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评价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对情感的感悟体验的局限,强调学生合作技能技巧的掌握。除此之外合作学习的形式也十分多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小组互评。其中教师评价是一种最常见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不能仅仅关注小组整体的表现而要关注到每一个小组成员,达到“合作间实现人人进步”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多种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提高当堂目标达成度。小组互评是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优势和特色,在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中,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自评的过程,则是一个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批评从而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36-04
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广泛采用自主互助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南京市自2005年起推行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在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推进过程中,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的基本要素。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06年起成为小班化实验校,笔者所在的化学教研组在探索初中化学小班化课堂模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我组的重点课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等渠道发现,由于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很多时候只是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化学课堂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得到彰显。具体来说,问题主要表现为:
1、合作频率过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往往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过多的小组合作会造成:(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学习方式单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充斥在讨论中,教学时间大量浪费。
2、合作前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意见,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义。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地位,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教师处于学生小组活动的边缘。当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采取放任或半放任的态度,无暇顾及合作活动的进程。这就忽略了小组活动中完成任务的过程质量,同时忽视了讨论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5、教师指导的分寸把握不当。有些教师在合作学习前进行大量的指导,细化到每个环节,希望学生能顺利完成合作,获得成功。这样,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和深层的思考。有些老师则相反,没有任何指导和提示,放手让学生做。这样,学生做得很起劲,久而久之则容易失去探究的信心和乐趣。
6、缺少对合作学习的有效评价。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过多关心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意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评价,不能很好起到激励作用。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只给予即时的或口头的表扬和鼓励,而忽视了对小组长期的关心和评价。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少批判性的引导,从而导致学习的效率不高。
为此,本人所在的化学组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学习。约翰逊兄弟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当人聚集在一起完成共同目标时,相互团结,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如果学习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都是失败的。
约翰逊兄弟还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彼此的学习,以达成功。(3)个人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5)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针对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基于约翰逊兄弟的理论,为使化学课堂的自主互助合作更加有效,也使学生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锻炼,笔者对构建有效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一、灵活多样的分组方式,确保组内人人担责
在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个人责任不明确,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问题,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或者成绩差的学生所提出的见解和贡献常会被人忽视等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设计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作业,而要尽量设计有联系、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也可将学生按照层次分为“基本组”、“专家组”等,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我们还改进评价方法,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为了解决小组活动的效率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一对一的小组活动形式,将课堂中80%甚至更多的问题,交给二人小组完成。如二人互相批改作业、解决疑问;只有遇到一对一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交由三对三的六人小组来解决。这时就要做好分工,设辅导员、检查员、记录员、提问者、材料管理员、总结者等,但这些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每隔一定时间,小组角色要互换,而且倡导组内互助。同时,为让同学们有责任感,要定期评价小组的业绩,让小组变成一个单位,让每个成员都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责任心――从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从其他小组成员那里学到好的方法。通过这些策略激励学生,大大提高了效率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并不是弱化或边缘化老师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地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比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
二、变革课堂结构,确保组内人人满足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行初期,我们发现学生经常是“课上热热闹闹,课下什么都不知道”,课堂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彰显。研究后发现原因在于课堂上教师仅仅重视了教学的纵向结构,保证了教学基本环节的落实,却忽视了教学的横向结构,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全班统一学习”等学习方式不能科学地有机结合。
于是笔者带领我校化学组成员进行了备课的改革,即在教学设计时对课堂的横向结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交锋、思想碰撞的局面。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我组的实践表明: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如常见的习题课等课型),在思维训练的关键环节,先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然后采用“成对学习”或“小组学习”,最后实施“全班统一学习”,一般效果较好。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中心的教学(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识点),可以先采用“全班统一学习”的方式――由教师讲解、对个别学生示范训练,然后再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独立练习,最后再采用“成对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把习得的结果表达出来。
三、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确保小组内人人提高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探究形式和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引入新课、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后,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交流设计出可行性方案,在全班加以展示,老师则引导学生分析方案在原理上是否成立,有无知识性错误,仪器的装配上是否简单实用,操作上是否安全,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药品来源、经济上是否可行;最后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是探究性实验的主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在引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目标后,老师提出问题:“根据你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各种熟悉的化学变化的观察,你觉得生成物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相比较,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在学生回答出各种关系后,老师再次提出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实验的大致思路是什么?对此,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实验思路,然后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选出可行性实验思路后班级展示,选出最佳实验思路,依据学生的实验思路,用两个典型实验进行验证。称量的过程由学生上台演示,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并明确其他同学的观察任务。在理论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时,老师可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水分子模型,让学生自己通过水分子的拆、分,分析得出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因此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学生完成达标测试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要求学生不仅仅统一答案,还要反思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当碰到一些较难的探究性问题时,一部分学生独立思考有难度,难以独立解决,而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在合作讨论时组员相互启发,能够达到合作的效果。
四、恰如其分的即时评价,确保小组内人人成长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训练。如在小组实验操作时,教师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会发现有些小组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几个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教师就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可以考虑激发小组内弱势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当这部分人回答问题正确时小组所加的分比优秀生所加的分要高,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平时可以采取小组竞争,每课、每天、每周、每月评比,引入“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实行量化积分,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自从笔者所在的化学组采用了以上操作策略进行课堂教学变革以来,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明显比以前高涨,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我校的化学中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区第一。
总之,化学课堂中“小组互助合作”教学需要在内容设计、师生互动、总结提升等环节上多下功夫,正确处理好教材和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预设与生成等关系,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优势,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6-16.
[2]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7).
[3]金延风.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2.
[4]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
[5]L.A.巴洛赫著.合作课堂[M].曾守锤,吴华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Strategy for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ZHU Gun-mei
进入初中后,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厌学或者小学数学不好,而不愿意学习数学,没有信心学好数学甚至惧怕数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往往数学成绩较好,由于假期在外面补课,提前学了这部分内容而产生倦怠感。如何调动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通过小组量化评比,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谓量化评比就是将评比项目赋予分值,然后根据得分进行评比。
我在教学中经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只是坐着看组里同学是如何操作的;听同学是怎样发言的。但自始至终一句话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好像小组活动与自己无关。所以,在制定小组量化评比表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每个学生都是有集体荣誉感的。课堂发言时,对于同一题目,学困生回答要比一般的学生回答加分多。所以,学困生上课就更注意听讲,争取回答问题,为小组加更多的分。而同组其他学生也会因为多加分,主动给学困生讲题。这样不仅学困生学会了知识,好学生也在讲题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小考中,学困生只要同自己比有进步,即使不得满分,也能获得小组加分。这样学困生也有机会为小组加分甚至多加分,让学困生得到同组学生的认同,从而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成绩一般或者优秀的学生,往往他们能获得加分,但是总是获得加分也会出现倦怠。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反正我能为我们组加很多分,所以,即使自己有违纪行为,给小组扣分也无所谓。反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时我在平日小考或者作业中分层次,不仅有基础题目,还要有附加题,做出附加题能得到额外的加分,让这部分学生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在基础性过关测试中,连续满分的学生可以免下一次考试,增加基础测试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积累及其应用能力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学习也有着显著影响。但是在传统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应有的发挥。因此,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针对小学数学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思维开展有效探究。随着我国的新课改实施,在教育这一领域上也得到了多方面革新,社会上对小学数学学习质量也越来越重视。以分组学习为基础,进行思维对话式教学是主要通过教师,其次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加以实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们实际的解题能力。接下来,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开展对这一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
一、 以分组学习为基础的思维对话教学方法的相关概念理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分组学习。顾名思义,分组学习就是有计划,既有“度”又有“阶梯”地引导学生自行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再之后各个小组将讨论结果在教师和学生间公布,再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总结教学成果,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总结。也就是说,所谓分组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来组成不同的学习合作小组,同时把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来以学生学习规律为依归,促使学生们能主动探究学习。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地运用思维对话,也就引出了这一概念。
所谓思维对话,重点在于要开展对话,更在于开展对话必须有思维含量以及深度。我们开展的思维对话形式主要有:师生和文本间对话、教师和学生间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话以及学生本身自我对话。通过这三种对话形式,无论是教师和学生,还是学生和学生,都是以知识基础、教材文本以及教学标准为依归,以现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来不断开展学习,开展改造,从而来形成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学生要彼此倾听,同时理解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展互相间的学习,从而促进共同的发展。
对话式教学,它不仅是科学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将知识观、教学理念融到教学过程的一种艺术,从而极大地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如何开展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生态课堂更能够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生态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能够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使师生思维更明晰,能够促进彼此间的交流表达,并丰富课堂生活。小学数学的生态课堂操作中等在于通过问题诱导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方法,从而有效达成课堂教学效果,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有效设置题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同化、顺应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方式或途径。同化是认知结构在发生量变,顺应是认知结构在发生质变。我们就是要通过不同情境的有效设置,让学生有效理解问题,以得到知识同化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来开展分组式学习的思维对话,首先教师要精心地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合理地创设情境,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将沉闷课堂变得活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以引导学生们积极探讨,从而让他们通过真切的体验爱上数学这一抽象学科。尤其要注意,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要贴近实际生活情况,以便让学生们产生共鸣的效果。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可见有效问题的设置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这一我们要应用到尝试练习法。要让学生们通过预习了解知识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师设置的问题与知识点的共通性,以实现知识点的有效对接。
2.通过思维对话来促进自主探究,有效解决问题
教师与学生们的对话是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重点,能够启发学生们进行思考,从而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以便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某学校教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分数有更直观形象的理解,设计了一个“分香蕉”的情境问题。这位教师先问一个学生:“看,老师手里有三个香蕉,要奖励三位同学,告诉老师,应该怎么分呢?”这位学生答:“一人分一个。”教师又问另外一个学生:“那现在老师要奖励六个人,但还是只有三个香蕉。该怎么分呢?”这位学生沉默了,其他的学生有的在摇头,有的在思考。于是这位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们自主形成几个讨论小组,合作探讨分配方案。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小组的学生回答:“对半分就行啦!”通过这种思维对话,学生们加强了对知识点的个形象化理解,也觉得数学这一抽象学科更有趣了。
3.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最后,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总结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吸收。要注意,教师的总结可以采用丰富的形式来形成结论,既可以通过打比方来帮助学生来形成新知识结构,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们的思维对话交流来形成结论,切忌“一言堂”。
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梳理、归纳零散的感性知识时,要通过学生们的自我思考,形成为规律性的理性知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我们的教师要牢记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学以致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以分组学习为基础来有效运用思维对话式教学方法,对拓展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时展,我国新型教育逐渐呈现生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了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积极应用分组合作的学习策略,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这是教育者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究,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从而通过创新应用分组探究教学,为国家不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盖维秀.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3(18).
对话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是将知识观以及教学方法理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艺术,大大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围绕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整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概述,第二个部分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的操作过程。
一、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概述
1.对话式教学概述
对话式教学由教师、学生、课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以及探索的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交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话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的积蓄准备阶段、课中的能量转换阶段以及课后的应用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要高度重视。
2.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的意义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近些年,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新课标也更加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其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成了重中之重。其次,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平等和谐的原则。采用开放的对话式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更多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操作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首先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探讨过程。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有一个粗心的三角形,在早晨上学的时候把一条边忘在家里了,(教师在黑板上三角形的一条边擦掉)“你们看这还是不是一个三角形?”“这不是三角形,那是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并且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互动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并且主动思考,弄清楚知识的由来,并且注重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后面的对话以及互动环节做准备。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时,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体育场的跳远沙坑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动手测量、计算,然后将他们的问题进行汇总,学生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比如: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沙坑里的沙有多少?等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践学习的能力。
3.合作交流,小组展示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两个重要环节后,就要开始进行合作交流与小组展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形成能力的关键所在。小组内的对话和互动完成之后,就开始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和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相互之间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学习心得,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个性。
4.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在进行班级合作交流与小组展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新知识产生的方式方法以及结论进行总结和提升。在合作交流对话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是零散以及感性的。这个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将零散的感性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积极思考,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系统理性知识,从而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提升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巩固训练以及拓展训练。练习题的设计必须要有可操作性,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并且形式多样,能够达到巩固和拓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话式教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很多特性,如平等性、参与性和倾听性以及差异性等。采用开放的对话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是以逻辑思维为主,但是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在教学中还是应该应用一些形象的视频画面来呈现课程内容。
2.七年级学生渴望社会、学校、家庭等能给与他们关注、尊重和信任,所以在课堂上尽量多鼓励,多肯定。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准备:微课视频、PPT课件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105-01
当前,职业教育生源逐年萎缩,而市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需求却很旺盛,这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正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由于生源、应试教育的育人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创造能力较低,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教学阶段分为五步。首先明确项目任务,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然后制定计划,由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已学知识制定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第三步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任务及合作形式,按照既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第四步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最后归档或应用,项目工作结果要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
高职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4岁~20岁之间,是少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无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会产生“成人感”,既希望被老师和家长理解,又想有一方自己的天地。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和同龄人交流,愿意小组合作学习,这是由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2.小组合作有助于弥补个体差异
一直以来,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当前教学改革考虑较多的问题。小组合作中的不同分工给学生提供了满足需要的形式和机会,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得到体现,并得到加强和锻炼。
3.小组合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总是处于被“逼”的学习状态,其真实意愿被埋没或压抑。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提问和被提问的次数远远多于传统课堂教学,并在小组中占有一席之地,对自己的分工部分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小组成员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整合了师生间的资源,体现了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4.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多边的,他们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项目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此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间有效沟通,学生间相互帮助和支持,促成他们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
当前,很多合作学习只是把教室的桌椅重新布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原有的全班活动改为小组活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分工不明确,存在“小权威”和“搭便车”的现象。“小权威”包揽了小组的作业、汇报、展示等,从而一方面打击了一些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一些学习不主动的同学“搭便车”。这就形成“大锅饭”的局面,不利于形成学生的责任感,学习效率低下。
2.学生参与不均衡,凸显差异
在整个小组活动中,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发展不均衡,有的同学频繁发言,有的同学却鲜有发表看法。在“计划决策”中,这种现象更明显,有的同学只能充当倾听者,久而久之,削弱了部分同学的自信心,个体差异更加凸显。
3.教师认识度不够,流于形式
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理论培训,不能很好的调控整个课堂,容易出现局面混乱或气氛死沉的极端现象。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过多地注重了小组的整体成绩,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尤其是“沉默寡言”的同学群体。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为了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没有很好地对每一个小组合作结果作出有效评价。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高项目化教学效果
1.更新观念,加强管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合作者。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加强管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避免流于形式。
(1)科学分组。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将同一班级的同学按成绩、能力、性格等差异分成若干“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这样不但小组内优势互补,而且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时机恰当。在项目化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学任务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学生的力量,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
2.提升认知,确保质量
(1)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首先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机会,其次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2)增强合作能力和意识。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成员间要相互理解、尊重,善于倾听,学会反思,要乐于分享学习资源。其次要建立发展小组的规划,培养学生掌握小组合作的技能。
(3)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同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通过对每个学生表现的评估,使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这是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取得进步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