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设计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8: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设计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设计教育论文

篇1

(2)艺术设计类的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内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教学教改研究大多缺乏可执行性,无法融入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课程模式。

(3)艺术设计教育辖多个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壁垒增加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度。

(4)“创业教育”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大多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这种看似“稳妥”的办法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不在文献归纳式的定性研究,而在于实证,即在创业教育的具体操作环节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力求通过设计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为该专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实证其具体操作环节的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目前中国高校的专业课程多是单元制,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或一个单元的课程,而创业教育在时间上的需求是分阶段、渐进式可持续实践的模式。设置一门单元制课程或课余时间讲座,都不是创业教育在教学时段上最好的选择。第二,中国高校艺术设计范畴内包含多个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外观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这些专业因设计对象及专业范畴不同,会形成较明显的专业壁垒。创业教育作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课,在操作层面如果细化到满足这些专业的不同特点,除创业理论外,在创业训练或实践环节很难做到统一指导。往往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课程的实践环节因专业的差异化而夭折。不论专业教师的配备,还是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课题选择,都将因“众口难调”而流于形式。第三,在创业训练环节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许多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就是依托现有设计公司的工作岗位进行模拟,其实质更倾向于职业教育。

(2)发现市场空白,主动创新就业岗位的实践项目较少,或流于务虚概念,可实现性差。如何将“市场、专业、创新”三者有机结合,成了创业教育在实践环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突破专业壁垒及常规课程观念的创业教育

第一,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为完善单元制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帮助。常规的单元制课程,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制约,适合理论教学,而实践训练及指导环节则可以通过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得以完善。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组织由多个专业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团队进行平台建设维护。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创业课程教材及资料电子档、创业课程视频教材、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创业指导区、创业经验交流区、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前两个版块用于学生的自学需要,是提倡自学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是经过教师指导整理后创业案例的过程展示,由此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创业指导区,利用微信等即时聊天平台,以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为主导,联合企业设计师、工程师等职业导师为学生的创业实践随时提供指导;创业经验交流区是学生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创业需求,自由组成项目团队,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专属平台;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是创业教育课程与现实社会接轨的对接平台。为使课程成果不流于形式,也为了找寻课程效果的客观检验方法,利用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将学生的创业项目面向社会展示,一方面增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好的项目寻求外界的合作伙伴,进而为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提供可能。

第二,目前高校课程的设计多趋于模式化,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化虽然方便了学生的模仿,却制约了创新思想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专业壁垒使学生很难跳出已有职业范畴的束缚。如服装设计的学生,很难从其他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除设计服装外,还可以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平面设计的学生除了设计CI、广告、装帧等,还能够发掘出什么新的市场空白。尝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突破观念上的专业界限,结合其他专业的知识,组合创新,构建创业实践的核心基础——原创事物。围绕原创事物开展的创业实践,才是将创新融入创业训练最有效的途径。作为通识课程,创业教育需要将原创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内容。面对专业壁垒,可以忽略观念上的专业界限,从市场出发,以新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切入创业项目的设计训练,不论什么专业方向,都可以发掘自身知识结构能够创新的原创事物。例如,环艺专业的学生开发装饰建材产品作为创业项目核心;服装专业的学生开发手机时尚资讯APP;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发陶瓷玩具等,这些原创事物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属于艺术产品范畴,因此将“艺术产品开发”作为各艺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课题最能打通专业壁垒,体现创新思想。艺术产品开发的具体授课内容可包括以下几部分:市场调研、产品需求分析、艺术产品开发设计、产品推广等。市场调研可以训练学生快速了解市场、了解受众需求;产品需求分析训练学生挖掘市场空白的能力;艺术产品开发,则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设计全新的产品或服务,结合专利申请等内容,强化创新与知识产权意识;产品推广则是项目训练成果的一种检验。通过艺术产品开发这样的课题,不仅可以轻易突破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中不同专业壁垒的限制,还可以作为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将课程模式化的禁锢影响降到最低。

篇2

(一)艺术教育是设计市场的源头和基础

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的存在必须要通过创造活动。而艺术教育是启迪受教对象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艺,是启迪不断挖掘其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象对象传授艺术智慧、技能和精神。设计市场大量的投入和文化创意的崛起在与艺术教育。因此,设计市场从产生之初,就和艺术教育具有紧密的关系。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设计市场是艺术教育的延伸和新发展。目前,随着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产生,传统艺术形态得到了升级、换代和更新,同时,还引起了艺术制作、销售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大量的艺术品种和形式,形成了设计市场更为丰富的艺术品种,具备了全新的形态。如:新媒体利用电脑、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研发产生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的艺术样式。融合其他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借助电脑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电子游戏产生了动漫网游等艺术新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道道艺术教育的新景观,设计市场延伸了当代艺术教育的样式,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新专业。

(二)设计市场能够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设计市场与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艺术教育是设计市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分离开,它对设计市场的成长和发展负有很大的责任。高等艺术教育不但能促进设计市场的规模扩张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还能为设计市场的发展提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方面,艺术教育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设计市场的孵化源,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会促进设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茂。反之,设计市场的科学发展也会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使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艺术文化教育与技术培养、艺术创意与人才聚集、科研与服务一体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设计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加强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全民素质和创造能力,能够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全面开发脑功能,从而使艺术教育的规模不断的在扩大。一方面,设计市场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在设计市场中,艺术教育成了一个大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

(三)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相辅相成

任何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打破常规或超越现实,而艺术教育的魅力主要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不在于作品的形式,在设计市场中,对艺术的创意诠释就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涌动艺术人才。英国学者佛罗里达曾经说过:“从根本上看,依靠设计市场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使设计市场获得了告诉的发展”。而美国艺术教育家阿恩海姆也认为,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艺术的基础是感知,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设计市场中的文化创意则是发挥感知觉思维和实践感知能力的活动。因此,当今艺术教育承担了设计市场的责任和使命,能够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任何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通过知觉选择后,这种意象培养教育而成。从根本上,通过高校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实现了人类艺术化生活理想的坚实脊梁,承担了向设计市场源源不断输送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地作用,使激发和唤起了人的本能创造性,使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成了一种知觉思维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接轨生气勃勃的社会文化生活和设计市场,培养和造就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知觉思维的能力,从而为设计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提高了设计市场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设计市场需求,突出艺术技能的实践,实现创新创新转型

技能训练是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艺术大众化和普及方面,传统模式下的艺术教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却过于单调和模式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艺术教育在突出艺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适应设计市场发展的要求,积极的结合设计市场向创新型艺术教育转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创新型艺术教育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经验技能的培养具有更多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并不是对传统技能型教育一味的抛弃。在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采取积极主动地学习方法,以创新意识的涌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发展方向。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高校艺术教育要重视“综合性”,根据设计市场的需求,建设一些相关或融合型的综合性课程,加入思维训练方面课程的建设,从而适应当代艺术学科发展,让学生拥有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从而使艺术教育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如: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学、经济学、创意学等。其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独创性和灵活性方面引导。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设计市场的需求,有意识的增加一些探索性课题,从而达到开发他们创造潜能的目的。随着艺术教育的转型,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要具备创新素质,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应该从过去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转变。另外,针对各专业和课程的具体实际,高校艺术教育要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在实践中,使学生感知和锻炼,完成自己的创造性学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增开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

(二)结合设计市场,重视砥砺,构建艺术教育多元化平台

篇3

2转型期高校机类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毕业设计时间:转型期高校培养的目标是职业技能型人才,毕业设计完全不用到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有想法的学生大三可提前申请做毕业设计,学生提出毕业设计内容,教师对可行性和工作量把关,根据内容和学生探讨,师生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约束创新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目前毕设题目多雷同或沿用往届题目,设计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题目不能做到因人而异。转型期高校教师准备的题目应以工程实践型为主,理论型为辅,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选题。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来制定选题,为下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奠定基础。指导教师选择:提前在单位实习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聘请实习单位工程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作为指导教师,设计内容为本单位的实际生产项目,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提升毕业设计的技术含量,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实际生产和创新设计接触,必将会更快的走向生产一线。但由于企业人员对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不清楚,学校可以针对企业配备校内专业教师完成辅助工作,这样既能把握好毕业设计的任务量和要求,又能与企业建立长期培养机制,同时弥补了专业教师带多名学生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直接明了的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以往答辩是对参加毕设所有学生进行答辩,每一个学生至少10分钟答辩时间。转型期高校应转变传统答辩思想,毕业设计成绩直接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给出答辩成绩。对于想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可以提出申请,统一组织答辩。但答辩上交资料应取消上交图纸和设计说明书,避免纸上谈兵,取而代之则是上交毕业设计完成的加工或者创新设计实物,教师针对所做实物进行答辩。

篇4

二、师资建设

哈佛大学艾略特校长曾说:“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②中国高等设计艺术专业教师通常是公开招聘的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很多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年龄基本35岁以下,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完整的设计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职称规定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见习教师等。德国的设计艺术专业教授也是公开招聘的,聘任条件严格,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有从事本专业工作至少五年的社会实践经历等,因此,德国设计艺术教授大多数在获得任教资格时,年龄基本35岁以上。他们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经历,成为专业领域中有影响的人。德国大学教师一般分为:教授、老讲师、助教、实习指导教师。

三、教育形式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实行收费制,且收费较高。学制为本科4年,专科3年,课程安排通常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以本科教育为例,学期分为8个学期,课程的学期安排因学校和专业各异,一般1-4学期为基础课、公共课学期,5-7学期为专业课学期,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学期。每门课程结束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给出相应的分数,获得及格以上表示考核通过(按百分制,60分为及格),如出现不及格,可在下一个学期或毕业前进行补考。德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实行免费制,教育形式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各异。学制一般5年,10个学期。课程安排通常分两个阶段,即:基础学期和专业学期。以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专业为例,基础学期为4个学期,专业学期为4个学期,毕业设计为2个学期。③学生在每个阶段须获得规定数量的学习证明(一门课程一张证明),方可继续学习,学习证明没有分数,获得学习证明就表示通过考核,基础学期规定12张学习证明,专业学期规定13张学习证明。当学习的总学期超过14个学期之后,再进行学习必须缴纳学费。但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还可以得到两次休学期的机会。这样的规定,即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相结合,也限定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内修完学业,避免时间、金钱的浪费。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本文指的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方式、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几部分组成。

1、教学方式。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理论讲授和作业实践相结合。理论讲授是授课教师讲授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作记录,作业实践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设计制作的过程,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指导。每学期不定期的还会有专业讲座。专业课程基本采取分段安排、小班授课的方式,每班人数20-30人不等。而德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通常为:讲座课、讨论课和练习课。讲座课也是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听讲,在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般不进行讨论。练习课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练习,“不仅是在形式上做了一种东西,而是通过实践了解、掌握整个过程。学生实习了这一项不光为了将来干这一行,而是培养全面的能力。”④讨论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撰写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课程安排相较灵活,可以几种课程交叉学习。在德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中,除了一小部分讲授课以外,其它的部分都坚持小班教学,一个教授最多指导15个学生。⑤

2、基础课教学。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基础课教学一般分为造型基础(素描、色彩类)和设计基础(三大构成等),课时量较多,表现形式主要是手绘,而单一的手绘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模仿表现的方式建立起来,导致学生缺乏多元审美能力。而德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依然保留着包豪斯时期的传统,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在设计中。在基础课教学上,学生作业必须考虑如何选择材料、手段,如何用图形、文字色调来表达设计意图。在基础课上,只有较少的绘画训练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思维、表达能力。教师“不过问用何种材料、不过问用何种工具,更不会过问学生们选择何种表达形式,只要作品是有内涵的、有个性的、有张力的、自己体验的”。⑥

3、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是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的训练主要是课题设计题目。在中国,通常教师理论讲授完布置下作业,学生开始寻求课题,但学生的作业多是虚拟的题目,学习往往被动,教师需要采取一对一的督促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建议进行设计制作,因为受到课程时间、实践条件等各种限制,使学生无法深入推敲设计要素和细节,课题设计大多沦为设计游戏。而德国的专业课的课题训练通常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真实项目来制定设计题目,设计课题的整个过程严谨有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并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意和设计形式。课题且不受课程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深入推敲所有设计要素和细节。从设计构思到设计成型,不盲求设计经验,而是探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德国的专业课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设计创意能力的学生。”⑦

4、实践课教学。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实践践教学有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也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之分,这些实践共同特点是存在实践要求和形式,缺少实践内容和执行,都缺乏明确的定量要求和实习的实效要求。真正的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多数年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无法达到预期实践效果。所以实践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德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入高校后,校方建有较好的校内实习车间和校外实习基地,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和时间的安排,实践课程学时约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以上,有些院校还规定,学生必须要有1-3个月的社会实习期方可毕业。校外实习通常分为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和教授一起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评价。德国的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流程,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5、教学评价。

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中国的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评价是授课教师主要是以学生作业为依据,以个人观感进行评分,学生所关注的只是最后的分数以及是否及格,并不关心学习的得失,评价过程往往是单一的教师评分,缺乏师生间的点评交流。德国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评价通常是设计方案陈述讨论的方式,学生先阐释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师生间、同学间进行评价、交流,如果设计方案能得到通过,教授便会给出一张学习证明。这样的评价方式一个很重要的交流学习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

篇5

二、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传统绘画专业的影响

绘画与设计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吴冠中老先生的作品《人之家》为例,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传统绘画专业的影响。吴冠中老先生于1999年创作的水墨画作品《人之家》,在实际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的题材贴近生活,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在创作手法上,不再是对事物的简单临摹与复制,而是融入了作家本身的创作情感和审美倾向,是对自然事物的再创造。吴冠中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等构成画面的基本要素,作品在传统的水墨画的基础上,将画面的各个部分分解为点、线、面等基本构图元素并进行设计重组。吴冠中这位老艺术家选取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题材,却给了我们非同一般的艺术视觉,给了画面不一样的艺术灵动感。所以,吴冠中老先生的作品里有一种“设计味”。这也是使他为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方式。我们在绘画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艺术设计,这样,就可以营造出新的图形样式和空间形态,强化画面的视觉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发散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如今我们的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而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新型人才。所以,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对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艺术创想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们对于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生活中,一幅有创意的画或者海报,可以更加吸引人来驻足观看,在人们驻足观看的同时,即使这种创意深入人心,又能激发由此创意衍生出来的其他创意,这样,就提高了人们的想象力。

(三)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理工课的影响

艺术设计与理工课程里学的东西看似牛马不相及,但细细想来,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联系的。理工课程深刻地体现了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理工课程的教学目的。理工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受教育者能够利用学习来的知识,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来,还要求受教育者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具有审美价值。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就要求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仅从这一点来看,理工课程中就体现着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中外教育发展史证明,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艺术设计因素的参与。在对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身上,几乎都体现着艺术家的气质。例如达•芬奇,他本身既是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能创作出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样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的艺术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科学家通过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思想可以自由地翱翔,甚至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环境学的影响

环境学被定义为“新兴交叉边缘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学科体系构成应该是多远化和特色化的统一。所以环境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和交叉是大势所趋,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基础,努力向其他学科吸收营养并保持自身的特色,是构建环境学的关键。环境学里面不仅仅是包括如何将环境治理的更好,还包括对环境的美化,及现在所说的环境艺术设计。现今,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由最初的简单的室内环境设计转变为环境艺术设计,再到当前乃至今后的环境系统整合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不单单只是环境的范畴,更涉及到艺术的领域,而体现更多的,则是艺术。举个例子,在生活中,绿化越来越重要,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时,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马路上的绿化带,还是街道两旁的大树,无不体现着绿化的作用,而这种绿化,不仅仅是吸收车辆所排放的废气,还有美化城市的作用。再举个例子,现如今,我们的公园越来越漂亮,里面的设计越来越新颖别致,这都是艺术设计的作用。加入了艺术设计的成分,我们生活中的环境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五)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讲故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存储、提取和传递信息。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来说,故事也是一种设计方法。“剧本设计法”是中国古典文学同艺术设计的一次关于艺术的碰撞。我们通常所阅读的小说,可能需要几十万字去描述其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但这需要几十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可能通过几幅画就可以明明白白的表达出其中的意思,而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用故事去思考问题,用画来表述。由于中国传统的观念,我们无论是在现实说话中还是在文字描述中,都喜欢含蓄,语言较为温婉,这样,才能突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感,可是也因为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的古典文学太阳春白雪,不够直白,有时就会让人看不懂,而加入了具有艺术设计的画作,就会帮助人们理解文学其中的含义,这样就会使得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更加感兴趣。

(六)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高等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的影响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而在现如今的社会,跨学科发展也成为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一大趋势。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非设计专业的课程加入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也是散发其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的高考模式太注重分数,而忽视了艺术设计素质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这就得到了一定的弥补。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尽早摆脱思想禁锢的枷锁,及时挣脱思维定式的牢笼,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地畅想。

篇6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人的能力将艺术与文化进行创新、升华而形成经济价值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正是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这样的特性和内涵,因此其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重要影响。其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浪潮中。围绕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创意可以衍生出很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甚至形成产业链条,惠及其他产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高、精、尖”人才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再次,几乎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和分支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从创意设计到制作推广,再到文化创意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均离不开设计人员的参与。只有具有创新性、具有美感的设计才能够实现对产品内容的表现,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第一,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些年围绕着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其中包含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策略。因此,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艺术设计教育也必然要根据这些方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第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所做贡献的日益增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此前提下,过去那种侧重于仿造和贴牌,低附加值、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加工产品必然会被高附加值、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所取代。这样的转变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新的导向。第三,我国传统艺术正面临着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通过具有创意的设计让这些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和重生,在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能符合当代文化市场的需求,需要更多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创新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文创产业之间有效的对接,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走向起到了引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心

我国的文创产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产业特征以及人才标准逐渐清晰起来,这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提升文化素质培养高度

文化是创意滋生的土壤。一个优秀的创意设计一定是凝结了创造者对某种文化的独特认识、深入观察以及审美理解,蕴含了创造者对多种知识和思想资源的吸收、转化与提炼。因此,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作能力,文化素养的加强必然是重中之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是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忽视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没有将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一些院校不只是在专业招生时不太看重文化课成绩,在大学期间的文化课安排也不够充分,导致一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缺少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由此也导致其设计创意原创度不高,设计产品无法呈现出足够的内涵和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升到与专业培养同等重要的高度,使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心之一。

(二)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创意项目的成功,要经历市场调研、信息分析、设计策划、制作生产、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密切联系文化消费市场,是在提出合理实施策略之后将其付诸于实践。因此,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决定了人才培养中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特别需要强化并落实这一理念,需要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又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应该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掌握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新助力。文化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大数据等多重手段,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分配,以及市场分析和创意整合,并通过现代技术强化艺术和文化元素结合的表现力,提升内容输出时带给人的丰富体验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相关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掌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与当代媒介发展特点的文化创意类人才。

(四)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不仅包含文化创意,还涉及到艺术、管理、规划、营销、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交叉性和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应该说,今天的艺术设计已不再是过去的技能性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跨界能力、多元的知识储备和广阔视野。所以根据这样的需求,未来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技能上,还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多方面知识的灌输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创意设计与科技、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合点,运用更广阔的思维模式,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多元文化和艺术语言来实现创新。因此,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既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清晰的培养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坚实基础。因此,各艺术设计院校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作用。为此,一方面,艺术设计院校要从外部打造一个灵活高效的创意生态,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关注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发展;另一方面,要从内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建立与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建立起宏观、系统、整体的设计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在创新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课程设置,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已覆盖了人文、艺术、经济、传播、管理、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形成“大设计”的概念,这也正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因此,艺术设计学院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加快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一,可根据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原有的特色和基础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选修课程,如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的了解及对文化市场的认知;第二,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如开设文化思想史、文化发展史、文化经济、文化哲学等相关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创意人才的文化底蕴;第三,需要增开一些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虚拟现实、新媒体界面设计等,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熟练操作并运用最新技术,自如地将设计理念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篇7

二、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要有短期设计和长期设计。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实施学段整体设计和主题课时设计相结合的设计策略,有利于高中英语课堂的提质升效。学段整体设计分为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学段,整体设计由年级备课组长组织实施,主题课时设计由备课组合作实施。这样,把学段整体设计和主题课时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了教学改革,较好地实现了系统化教学。

1.高一学段的整体设计

我们把高一学段的整体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会认知,学会适应新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学段,在基础教育的地位特殊,既要向各类各级高校输送优质生源,又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为此,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科学为指导,对高中学段的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即,高中学段教学的整体目标是学会认知,学会适应变化,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认知就是知识的习得与使用,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周围世界和你自己的以及人的头脑是怎样去看待和理解周围发生的事?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学习知识有两个过程,一是“学”,二是“习”。“习”不只是反复做练习,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把所学的东西通过实践转变成能力。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关键的是把知识转变成能力和经验,进而转变成智慧。学习能力就是当你需要知识的时候,能找到知识,能创造出知识。所以,我们要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活力与美感,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高中学段的主流教学模式是认知教学模式。但并不反对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偏好采用不同模式教学,但不管什么模式,其核心是学会认知,学会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新知识,观察新世界,适应高中学习的新环境,培养观察能力,学会认知学习,固化自主学习习惯。学习者只有在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重新建构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认识和见解。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认知它。因此,英语学习可以被视作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高一学段可以通过预习感知、情境认知、协作对话、运用小结等方式获得知识与能力。

2.高二学段的整体设计

高二是高中学段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学生要参加省级的学业水平测试,学习任务繁重,学习的压力增大。高二学段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强化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善于在互动交往中学习,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这个目标是基于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质疑,不会讨论,不善创新,不善与人交往。众所周知,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还是现实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积极过程,它在语言物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存在和发展。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现实过程是抽象思维;以表情、意志、美感反映现实的过程是形象思维。两种思维都会反映在语言的意义之中。所以,语言教师既要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又要知道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和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高二学段采用的是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人材(教材)互动,包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动,学会与人交往,交流互鉴知识与技能的本领。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学会思维十分重要。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总是和问题连在一起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又总是与教学内容连在一起的,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与美感。教学互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学习小组,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共同探讨,教师的角色就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或者帮助者。实践证明,互动教学就是通过人际交往、多方互动、共同探讨、展示交流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显著。

3.高三学段的整体设计

高三学段的整体教学目标是遵循学习规律,学会探究学习,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且转化为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三学生要参加高考,是整个高中学段的决战阶段,需要学习运用大量知识、概念。把握教学节奏,增强学生自信十分重要。近年来,高考也在不断改革,重基础,考能力的导向十分明确。因此,在高三复习迎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整合中解决问题,促进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高三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全部知识,这是知识系统化的极佳时段,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把知识转化成为技能,把经验转化为智慧,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素养。高三的教学模式是系统教学。高三要花很长的时间用来复习迎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相关事物放在系统中加以考量。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学会去探究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如何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究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等。这样能更好地促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教学可以采用整体感知、逐层深入、系统谋划及反馈调控来获得更优化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篇8

二、设计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作品

设计、工艺领域的教学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阐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和创造性地应用一些最前沿的技术,并且能够在实操、练习、制作中培养热爱科技、勤于动手的好习惯。通过练习制作各种设计作品,学生观察、反思生活现象,然后将自己的作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验设计的美和巧妙。1989年,丹麦设计师魏格纳设计了一把弓形椅子,这把融入了先进技术的椅子符合力学和人体工程学,材质运用巧妙,制作精良,搬运轻便,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这些在设计艺术方面具有特质的作品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大量引用,从多个侧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体验,让学生体会设计的结构美、功能美、科技美等。

将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些新的形式和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青年学生的艺术思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崭新手法,数码多媒体组合的快速发展,为视觉传达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性。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的图像合成、添加滤镜等多种处理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前所未有的设计形式。将这些内容补充到教学中能够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好地理解现代平面作品。

三、设计教学的多元化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知特性

设计作品涵盖的内容很广,形态各异,因其融于日常生活,其在情感性、艺术性、娱乐性等方面更为接近学生的情感特征和智力水平,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学习和理解。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是对“艺术”“现代设计”“工艺”等方面知识的思维整合,即从创新思维、价值观、工作方式到各种材料的体验、技术观念、情感表白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是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启发智力的有效手段。设计工艺教学是熟悉材料和工具的活动,要获得设计综合能力就需要多样的心智和技巧,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层次,加强其对综合技巧的掌握,锻炼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耐心、严谨、坚强,以及乐于探索、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青少年时期是积累知识、感知人生、掌握各种技能、养成良好习惯和塑造高尚人格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喜欢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以获得认可。设计类教学内容为他们提供了发展兴趣和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探索未知,通过实际活动发现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并尝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进行材料实验和动手制作,为寻求、探索以收获自己的成果而奋斗。设计类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学会积极参与,与他人协作和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理解传统道德观念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罗恩菲德教授在其《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通过研究论证,为青少年开出了青春期艺术教育方略,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课程方案是设计或与设计有关的课程,包括插花、园艺、珠宝、摄影、招贴等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这充分说明了设计教育课程对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它是未来基础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

四、国外中小学的设计艺术教育现状

篇9

二、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现状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到目前为止在校学生达80万人,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但是由于中国高校持续扩招、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发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根据广州媒体报道,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而通过分析这两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部分景观设计类毕业生主动创业,让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美国20%~30%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但是国内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状况仍处于整体比例较低、急需突破发展的阶段。

1.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够。

Schum-peter认为,创业指对企业组织实行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的措施。而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通常的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等不能算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并且创业要基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潜力。

2.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不够。

主要体现在:缺乏创业心理准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欠缺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相关的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不足;艺术类学生的性格比如与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以及缺乏资金、缺乏市场经验等因素也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3.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工作没有做到位。

创业方面,政府的政策还不到位,没有特别完善的政策系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应的资金或者免税政策等措施;同时市场环境也不是很充分。而且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创业教育的实施目前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很少有学校鼓励且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学校的创业也只是停留在口号方面。尽管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速度之慢,对经济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

三、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问题的时候,必须改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加强创业教育开始,引导和扶持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在教育中转变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探索构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通过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1.创业教育目标。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如何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目的,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采取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最终达到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目标。

2.创业教育开展的内容。

首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规律,发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的创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为线索,在分析、比较、总结国内外职业艺术景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后,获得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教改成果。其次,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建立具有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以及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开展的思路。

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能;营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真实职业的环境与平台,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的计划与行为,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要不断开拓与优化创业教育的开展思路,全方位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多项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4.创业教育实施方法。

在教学中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对专业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创新。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策略的研究,包括校园精神、物质层面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条件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的探讨。如在教学中可开设系列类似创业心理学、企业管理、公司运作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的需要。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市场、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的有效途径,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课赛结合、以赛促教、课程对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从传统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中突围,探索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变“传统模拟设计课题”为“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提高学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创新技能;变“传统毕业设计实习”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提高高职景观设计学生的职业技能;变“传统学校教学场所”为“行业、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场;变“传统教学环节”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通过教、学、做形成职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2.校企双师指导,以企业项目设计为载体的“项目参与式”创业教学方法的探索。

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存在工作过程中技能不过关、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情况。为了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实际项目及工学结合市场化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突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这样,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一定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确立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和核心的设计师职业素能,提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提高设计师职业素能为目标,将其内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能教育过程中,找到职业素能教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本。

4.形成一个全面强化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毕业设计,整合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从而创新基于就业与创业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篇10

单一的颜色对于一个设计作品来是不能充分展现所要表达内涵的,除非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色彩与色彩进行搭配,就会展现一定的美感效果。但是色彩与色彩之间搭配不得当就会适得其反。有效的利用美术教育当中色彩原理显得相当之重要。在美术教育当中知道,暖色与暖色之间、暖色与中间色之间搭配会产生温暖、温馨,给人以亲近的效果。冷色与冷色之间、冷色与中间中间色之间就会产生寒冷、高冷的气质。高明度色彩与高明度色彩之间搭配就会产生特别明亮的感觉。灰暗色彩与灰暗色彩进行搭配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幽暗、低调、内敛的感觉。如果把两种差异比较大颜色进行搭配,起到的效果就是特别的不自然、生硬。把多种多样的颜色、不同的明亮程度的颜色搭配到一起,所产生的效果就是,特别灵动、可爱、活泼。如果要营造一种安安静静的气氛、氛围,那就把色彩度相对不高、明度较暗的色彩进行搭配。如果想要展现华丽、外放、张扬的个性就要把色彩度较高的颜色搭配到一起。如果要展现沉稳、低调,就把色彩度低的搭配到一起。可以说颜色之间的搭配,使衣服的表情更加丰富。在赤橙黄绿青蓝紫当中,这些颜色的符号又是不同的,有的颜色会给人以兴奋,如黄色、红色、橙色。有的颜色给人以沉静,如内敛,青紫、青绿、青色。有的颜色热情似火、阳光奔放,如红色。有的颜色给人以沉稳、冷静,如蓝色。这就是美术教育当中所说的色彩联想。当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段、性别之间以及个体对于颜色的联想是有差异性的。因此,在服装设计当中一定要有效地利用色彩、利用色彩联想、颜色之间的搭配,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服装设计水平。

1.2色彩的调和与选择

色彩的调和就是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颜色按照一定的规律性、秩序性、和谐性搭配到一起,起到设计当中所想要的效果,或幽暗或愉悦。美术教育中色彩调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会使服装作品的艺术性更加饱满。例如,对一个面料的纯度、明度进行降低,那么就利用黑色对面料进行调和。对服装色彩的纯度进行降低、明度提高,那就利用白色进行颜色调和。对服装色彩度、色相进行降低,就要利用灰色进行调和。对服装颜色对比度进行调和,就利用原色进行调和。例如,红色与绿色的对比度太过于强烈,那么就加入原色黄色进行调节。黄色和绿色产生橙色、黄色和红色产生黄绿色,如此对于颜色对比度过大的问题就得意解决。再有,服装色彩选择性上无不利用美术教育当中所学的知识。一个人的国度、民族、性别、年龄、性格、信仰、高矮胖瘦的不同,在服装设计颜色的选择上就会一定的差异性。美术教育当中,对于每个颜色表情都有详细的介绍。红色,代表着热情奔放、活力四射。橙色,代表着和蔼、阳光、有活力。黄色代表机灵、调皮。蓝色代表着理性。绿色代表着,温和、有亲和力。紫色,代表着纯情、热情。掌握了这些美术知识,才会对服装颜色选择上做到心中有数。

2服装设计中的点与线

在美术教育当中知道,点与线在构图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点与线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点的位置、多少、大小形状、色彩及质地。线条的,运动性和方向性的变化,将对服装的功能性、装饰性产生影响。设计当中,想要使服装更具层次,点的利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将点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衣服上形成纹样。将这种纹样设计到衣服上之后,就不难发现其主体、宾体的层次感啦。如何在设计当中做到变化多样、思路新颖,点的排列、对称、颜色、尺寸大小是重要因素,利用点的不断变化,使得设计更具空间感、更加丰富多彩。服装作品的韵律表达、节奏表达、情感表达,都是通过点的变化取得的。再说线,线的利用是服装设计中总要的工具。线是服装两个面之间的纽带,线的贯穿才使得服装成为一个整体。服装的结构、造型、装饰、形体都需要线来完成。一件服装设计作品,想要有形态美感、独特风格,都是通过线来变现、创造的。一件服装的完美程度,在于它对人体美的展现。美术教育当中线形艺术对于服装展现的美发挥着作用。线形艺术,对于服装空间、服装风格产生影响。无数点的集合和线的延伸便产生了面。充分的、有效地的把握好点线之间艺术性,最终才能完成服装设计的主导,也就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