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4: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战略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战略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4月8日

1965年美国管理学家安索夫出版了《企业战略》一书,战略管理一词开始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术语。战略管理最初兴盛于西方,尤其是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广泛应用企业管理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战略管理开始被全世界的企业所重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晚,企业战略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战略管理在许多企业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加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提出解决之道。

一、战略管理亟须解决的几大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战略管理的实际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层缺乏战略意识。在我国,多数管理层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说着重要,做着不重要。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者,不仅仅要处理好企业的日常事务,更重要的是有充足的时间对企业发展方向等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对企业如何发展进行梳理,理清楚企业的发展脉络,明晰企业最重要的优势是什么,劣势表现在什么地方,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措施,进而采取优势力量弥补企业的薄弱环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缺乏整体性。战略管理是由多个层次的战略共同组成的战略体系,是一个整体性战略。企业战略管理自上而下由三部分组成,最上层为总体战略,中间层为业务层战略,最底层为职能层战略。其中,部分企业没有总体战略,直接就过渡到业务战略,缺少整体战略的指引;部分企业没有竞争战略,只有一个整体战略,只能起到画饼充饥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大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职能战略,使得企业战略管理成为了无根之萍,难以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战略,应该制定三个层次的战略内容,使之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只要这样,战略管理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缺乏长期性。战略管理是企业长远的发展蓝图,不能够朝令夕改。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制定了完善的战略管理,但是由于产品销售困难、资金缺乏等各种原因,经常会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内容随意修改,缺乏战略管理的长期性。这常常造成企业的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企业的未来怎么样、有没有发展潜力,导致公司优秀员工的流失、管理水平的快速下降,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战略管理缺乏科学分析。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时,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不能任由领导个人偏好决定企业的战略管理,否则,这样制定出来的战略管理会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在这方面,当年巨人集团的快速衰败就是鲜活的案例。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仍然实行的是人治管理,企业管理层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不经过科学分析,而是主观草率地做出有关决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经营失误。企业战略管理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与工具进行分析,利用战略管理的有关理论知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企业战略,防止出现假、大、空的企业战略。

(五)战略管理缺乏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无论是做管理,还是做产品,都不能生搬硬套,都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做大做强。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只能学习借鉴一些好的企业的优秀做法,而不能拿来主义,直接挪用。许多企业都在学习海尔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但是都目前为止,全国还是只有一家海尔,没有任何企业通过模仿海尔的管理取得了成功。企业的战略管理,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加以思索,形成符合企业发展情况的战略管理之路。

二、应对措施

针对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五大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措施来加以解决,从而发挥出战略管理的重大作用,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提升管理层的战略管理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领导层一定要加强战略意识,认识到战略管理的巨大作用,让战略管理早日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应该把战略管理当作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对待,要时时讲战略管理,时时重视战略管理。企业的领导层,要懂得放权,学会授权,把工作进行分解,把日常管理工作从自身的工作范围中分离出去,从而有时间对企业的宏观发展进行思考,掌控企业发展方向。企业领导层应在企业的会议中进行宣讲,让广大员工也认识到战略管理的作用,同时,企业可以聘请外部的有关专家、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普及战略管理思想,提升员工战略素养,形成人人重视战略管理的良好企业氛围。

(二)健全战略管理体系。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针对战略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企业应该加以补充完善,形成完整的战略管理体系。首先,对于整体战略,企业要从全局加以分析,知道企业要做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方向找准了,企业发展就不会出现偏差;其次,对于业务战略,企业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做,对竞争对手的情况加以分析,制定出针对性的竞争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后,对于职能战略,企业各部门要制定具体的策略措施进行实施,只有职能战略成功实施了,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三)持之以恒的实施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企业要持久地予以实施,不能半途而废,朝令夕改。战略管理制定后,不要随意进行更改,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越是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越是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战略管理的水平。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善于根据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的变化对战略管理进行完善,制定出更多有益的管理措施,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更加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四)采用科学的战略分析方法。战略管理的制定,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与工具。在制定战略管理之前,首先要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重点对行业环境进行分析,找出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次对企业内部环境也要进行评述,发掘出企业的优势与不足之处;然后,利用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波士顿分析等战略工具进行系统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企业战略,从而实施有效的企业战略管理。

(五)加强战略管理创新。企业战略管理应该合理地进行创新,通过战略管理的创新,改变企业之间相似的战略管理方式,从而使企业的战略管理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重点应放在竞争战略方面,因为企业间的竞争是否成功就在于企业的竞争力。竞争战略是战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企业最有能力进行创新的地方,当然,战略管理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竞争战略方面,生产战略、营销战略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形成企业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体系。

企业战略管理中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认真地加以研究,采用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企业的战略管理就会越来越完善,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正文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写作论文,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doyouwanttogo?”,一是“Howdoyouwanttogo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写作管理论文。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战略。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战略思维及其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这样,资源、竞争和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出发点。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1.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企业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

加里。哈默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并认为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地位。波特也有一个类似的战略考虑,他认为差异化是竞争优势的两大源泉之一。差异化是一种从产品/企业出发的观念,指企业内在的差异化。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一样,波特认为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来制定战略。

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具备了某种资源,如专利技术、自然资源、法律垄断、人力资源、知识学习、治理结构等等,这种资源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体现出来,从而在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如美国高通公司在CDMA市场上的成功即是技术优势使然。

2.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

过去20多年以来,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在决定企业盈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五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毕竟,企业需要比竞争对手拥有某些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这种战略思维的主要焦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企业战略的制定基本过程如下:首先是利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行业的吸引力,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的竞争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一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垂直整合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一旦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就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市场份额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因为高市场份额往往代表着高利润,我国广东格兰仕集团控制微波炉市场即是如此。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革无疑证明了范围经济确确实实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沃尔玛即是例证),而思科的成功并购也证实了垂直整合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竞争优势。

3.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随着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企业与顾客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而是转变成了一种关系,这样,维系顾客远比吸引顾客重要。网络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企业都把顾客维系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顾客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研究顾客需求和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正如日本战略专家克尼奇。欧米所说:制定战略时把竞争纳入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首先这样来考虑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顾客的需要。对欧米来说,战略始于顾客,顾客决定产品。成功的战略要找到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欲望。艾德里安。斯莱伍克兹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向顾客提供价值。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把顾客视为企业的一部分,它把顾客与企业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作为顾客价值的度量,亦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度量,因此,发现/引导(甚至是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维系顾客关系便成为这种企业战略的重点。企业根据顾客来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组合和经营行为,以便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惠普公司正在积极实现这一变革,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产品线为中心改为以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为中心,它首创地设立了客户业务经理岗位,由客户业务经理向顾客提供服务。客户业务经理的绩效不仅仅与销售收入挂钩,还与顾客的满意程度挂钩。因此,他们能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来开展工作。

4.三种战略思维的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这三种战略思维并没有优劣之分,仅仅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时的战略思考方向,当然,企业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战略思维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下面,我们来对这三种战略思维进行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把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需要。这种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存在一个问题,即战略不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一旦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需求毫不相关,或企业的差异化不被顾客所认识和接受,那么,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就会陷入困境。

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作为自身经营行为的标杆,考虑的是行业内的此消彼长,考虑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你争我夺,考虑的是如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或打败竞争对手,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零和战略。不过,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并不太重视价值的创新。企业若从这种战略思维出发来考虑战略的制定,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三种影响:一是企业注重模仿而不是创新,因而企业常常接受竞争对手的成功之道并进行模仿;二是企业更多的是应对式地展开经营,这是竞争的本质使然;三是企业对新出现的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够。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由外而内的一种战略思维方向,考虑的是顾客需求什么,企业应该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把维系顾客或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变革,以应对这种要求。采取这种战略思维的企业以顾客价值作为战略的取向,以价值创新为已任,以价值来维系顾客和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非零和的战略。当然,以顾客为本制定战略要求企业能快速理解和把握顾客的需求及需求变化,有足够的柔性来调整自身各种资源的组合,并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这种挑战和压力并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面对和应付自如的。

当然,以企业内在的基础来制定战略(以资源为本的战略)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因为成本和收入都是盈利能力的基本决定因素。但是,以顾客需求为基础的战略与顾客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以竞争为本的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它考虑的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但并不重视价值创新,从而忽略了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在一个追求群赢、竞争与合作并重的知识经济时代里,把竞争对手作为企业的利益攸关者可能要更好一些。相对而言,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价值创新来满足顾客需求,驱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顾客需求,这更符合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现代的主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主导发展方向,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识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它一切期望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知识经济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最明显的特征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战略是企业综合考虑顾客需求、企业资源和市场竞争这三个因素,寻找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的途径。然而,知识经济对这三个因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充分关注知识的变革作用。

第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竞争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企业之间的现有知识资源的竞争、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竞争、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其它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企业内部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等,知识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评估竞争状况。

第二,尽管目前知识尚不能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但没有人怀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知识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资源正在取代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大的企业资产。而且,现代知识的高速更新、爆炸性增长使静态的已有知识掌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知识竞争的需要,驾驭知识的学习、研究开发能力培养就成了企业构造自己知识竞争优势的要点。这样,评估企业资源时需要把企业的知识资源/资产评估纳入进来。

第三,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顾客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有活力的变革因素,其需求变化更具有不确定性,这对企业理解和把握顾客需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企业战略更加灵活,具备足够的柔性来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因此,制定战略时企业就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革影响,综合运用以资源为本、以竞争为本和以顾客为本这三种战略思维,敏锐抓住顾客需求的变化及理解竞争对手的行为,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向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2期。

3.、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

4.宝贡敏:《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2期。

5.李雪欣:《竞争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利器》,《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6.徐二明、张初愚:《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案例企业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宋云、陈超:《企业战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9.泰勒尔著,张维迎等译:《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篇3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核心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并发扬其内部能力将这种规划和决策变成现实,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生存环境。企业为了生存和达到盈利的目的,必须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以及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自身的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传统战略管理理论

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是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在这期间产生了三种设计学派:

1 设计学派。设计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塞兹尼克的《经营中的领导能力》和1962年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两本书。但以1965年安德鲁斯等的《经营策略:内容和案例》为代表著作。核心内容就是SWOT模型,即使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相匹配。并将战略划分为4个要素: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2 计划学派。1965年安索夫所著的《公司战略》是计划学派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计划学派指出,战略产生于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更加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由计划人员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并仅对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应详细具体并细分为目标、预算、程序等实施计划。

3 定位学派。波特以1980年《竞争战略》和1985年《竞争优势》的两部代表作,使定位学派取得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传统战略理论假设外部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但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化,这一理论就不再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竞争战略理论

竞争战略理论是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构建了关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框架,提供了相关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工具。论述了企业竞争战略的诸多问题。之后,波特又出版了《竞争优势》一书,书中形成了系统模式――波特模式。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行业吸引力是赢利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的恰当定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竞争战略理论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而只停留在对流动竞争资源上的分析,所以也有其局限性。

(三)基于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空前激烈,所以基于企业核心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孕育而生。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关键资源能够带给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并指出了评判标准:第一,有价值,资源必须具有战略价值,即具有提高企业效率和效能的能力;第二,稀缺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稀缺的,需求量很大而供应很少;第三,不可模仿性;第四,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找到替代物。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所具有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表现为:有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的渠道:为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福利有显著的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1996年,Grant认为企业是把专有知识整合成产品的组织。企业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及战略风险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可以分为: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三个环节。战略分析是对影响企业现在和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战略分析主要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目标和意图设定等几个方面。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战略制定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公司战略、竞争战略、职能部门战略以及各种战略方案的评估抉择。战略实施是贯彻执行既定战略规划所必需的各项活动的总称,是指为具体落实企业选定的战略方案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战略分析、制定和实施这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过程。

战略风险是从战略管理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在战略分析、选择和实施中由于每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不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战略风险。这样就构成了企业战略风险的整体。企业战略风险是由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部分构成的。外部风险又可以分为宏观环境风险和产业风险,而内部风险是由企业自身因素所决定的,如破产风险、信息缺失、收益的损失、信用下降、组织缺陷、文化缺陷等。但企业是处于一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其所面临的战略风险并不能只用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来说明,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战略风险的来源和构成可以将战略风险分成:运营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竞争风险和商誉风险四个部分。运营风险是企业在核心运作过程差而产生的风险;资产损失风险主要是指对实施战略有重要影响的财务价值,比如知识产权或者是资产的自然条件发生退化时产生的风险:竞争风险是由于竞争对手的战略、法令和公共政府方面的变化、顾客需求的变化、供应商定价和政策上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削弱企业竞争优势,并成为战略风险;商誉风险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的结果。由于上述原因,当整个企业的信誉下降而使企业价值减少时,就产生了商誉风险。战略管理过程与风险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企业在实施企业战略时一定要考虑战略风险的问题。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行业中立足。

三、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一)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不断扩展

行业的界限、企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竞争已不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或行业界限内进行,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配置问题,以获得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

(二)企业的战略要具有高度的弹性

当企业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或要求企业战略与外部变化节奏保持同步时,企业要具备对不确定情况的快速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要具有较高的弹性。

(三)制定企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中每个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一个结点,企业中的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了决策参与者和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四)形成“企业生态系统”

篇4

一提到企业战略管理,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都是西方的各种战略理论和工具,像SWOT分析、五种力量模型等等。其实,中国传统战略思想博大精深,相关著作也浩如烟海,不过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工业商业欠发达,这些战略思想主要应用于军事与政治领域,在经济领域应用较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在引进经西方的各种战略理论和工具的同时,开始尝试着对传统的战略思想进行深入挖掘,致力于创建中国本土化的战略理论。本文秉承这一研究思路,尝试着从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势”的角度对企业战略作了新的诠释。

一、“势”的概念

“势”是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却非常的困难。因此,许多古代学者喜欢用比喻来谈“势”:李斯以“厕中鼠”与“仓中鼠”的不同表现来解释“势”;韩非则认为,“夫有才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于无势也。”

那么,到底什么是“势”呢?笔者认为,“势”是指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对“势”的种种解释,实质上都是在这一基本含义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

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势”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和动态性三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势”是无形的,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任何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都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其必然隐藏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变化之中,只有认清事物背后的“势”,才能不被各种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其次,“势”是广泛存在的,上至国家社会,下至企业个人,都有“势”的存在,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顺应和借助各种各样的“大势”和“小势”,在工作学习中游刃有余;最后,“势”是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好“势”与坏“势”会相互转换的。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时机,好“势”也可能变为坏“势”。

二、势与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从“势”的角度来看,企业战略是研究如何用“势”从而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整体性决策。在这一定义中,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生存和发展是战略目的,而研究如何用“势”则是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一般来说,根据企业对环境的能动程度,由低到高可以将战略上对“势”的运用可以分为顺势、借势和造势三个不同的层次。顺势是被动的适应环境,借势是对环境的创造性适应,造势则是去主动的管理环境,改变环境。下面用“势”的三个层次与西方的主流战略理论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顺势与古典战略理论

顺势,就是指顺应企业环境的发展趋势,遵循客观规律。《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里是讲要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如搬木石,用力搬它事倍功半,利用势推动它则事半功倍。

西方的古典战略理论实际上包括战略规划学派与环境适应学派。战略规划理论的本质是寻求企业内部资源与环境中所蕴含的机会匹配,其代表性的分析工具SWOT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通过分析环境发现其机遇与威胁,从而采取战略行动。环境适应学派认为,环境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要通过审视环境和不断地尝试新战略来确保和环境变化相适应。尽管这两派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这主要体现在:(1)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2)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即如何以企业现有的或计划的资源与目前外部环境中的机会相配合,以及各种资源如何在企业战略经营单位和经营活动之间配置。由此可见,古典战略理论实际上就是寻求发现企业环境的发展趋势,遵循其客观规律使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过程,这与顺势的核心思想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二)借势与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

对于企业来说,仅仅被动的去适应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借势是比顺势更高层次上的势的运用,借势更强调对环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适应。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焉。”意思是说即便是聪明睿智的君子与大多数人也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他们之所以会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在于擅长“借势”。

转贴于

借势包含两种基本的途径,即借外势和借内势。外势既包括不同产业之势,也包括其他企业之势,这与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理论中的资源外取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产业组织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将企业同它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而行业是企业经营最直接的环境,每个行业的结构又决定了企业竞争的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潜在的利润水平。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赢利能力,即行业的吸引力;一是企业所在行业的相对地位。该理论实际上就是在讲如何选择和借助有吸引力的“行业势”来形成竞争优势的。

借势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借助企业内部的各种势,其中即包括人、财、物等有形之势,也包括企业文化、品牌、组织能力等无形之势。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而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所以,根据资源基础论的观点,企业战略就是确定和评价公司的各种资源和能力,从中选择最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作为重点培植的对象,依靠他们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这一过程实质也是在讲怎样借势的过程。

(三)造势与核心竞争力理论及战略理论的最新发展

造势是最高境界的用势行为,是指企业在经营的时候,不能仅仅去被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还要能够主动地去管理环境,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施加影响,使之朝着有利于本企业的方向发展。

其实,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战略理论的最新发展大多都是围绕着造势理论展开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从本质上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战略思想的核心就是“重构竞争的基础”与“创造未来”。未来的竞争就是不断创造与把握出现的商机的竞争,亦即重新划分新的竞争空间的竞争。总之,一个企业要成功就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勇于打破“旧势”,创造“新势”,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破坏者。

战略理论的最新发展主要包括超强竞争理论和“竞合”学说。超强竞争理论是达维尼在研究竞争环境变化过程中短期竞争优势和持久竞争优势的关系时提出的。他认为,今天的企业处在一种优势迅速崛起并迅速消失的环境,任何企业都不能建立永恒的竞争优势,因此必须通过一连串短暂的行动来建立一系列暂时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公司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竞争优势。这一连串短暂的行动就是在“造势”。“竞合”学说是将博弈论引入战略领域后提出的战略观点,该理论强调游戏规则的可变性,认为通过实施威胁、承诺、针锋相对等战略手段能够改变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改变其行为,进而改变环境。从本质上看,核心竞争力理论、超强竞争理论和“竞合”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其实都是在讨论为什么和怎样“造势”的问题,都是在探讨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动态和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从而使环境向着与己方有利的态势转变。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势与企业战略管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事实上,如果用“势”的概念来描述企业战略管理可能更贴切,而且顺势、借势和造势的战略框架几乎完全可以涵盖西方的各种主流战略理论。东西方管理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可能相同的意思用了不同的语言来描述罢了。

篇5

近年来,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格局有所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格局,各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举措以求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在企业管理中实施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对企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管理是以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为基础提出来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企业文化实行管理,帮助企业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并促使其不断得到提升,以促进企业得以更好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是随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应运而生的,它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工作是进行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战略管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企业管理的作用,并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能得以更好地实现。企业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共同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

目前,仍然还有很多人对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为是企业管理中毫不相干的两个组成部分,其实不然,虽然从企业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两者的概念看显得没有联系,但实际上两者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证明只有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企业得以持续的发展。其两者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拥有丰厚优秀的文化底蕴很重要,优秀的文化不仅能够突出一个企业所独有的特色,还能引导企业战略的制定和选择。而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文化网络作为企业文化的五个要素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和选择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此看来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是企业战略制订与选择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并且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未来实施的成功还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将成为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引导。

2、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保障

企业战略不仅仅是制定战略计划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按所制定的战略计划去执行实施,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在企业战略计划制订以后,为保证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和成功性,首先应开展好全体员工的实施工作,对全体员工进行积极有效的思想贯彻,统一全体员工的意志,增强员工对企业战略的认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成功而共同努力奋斗。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与企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体现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有力保障。

3、企业文化建设受企业战略的制约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凝聚力、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开展文化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为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正面的推动作用,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基本点来进行,因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战略的制约。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得以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战略形成的影响作用

每个企业所拥有的文化都是由企业自身独特的发展状况形成的,而企业战略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的,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换言之就是一个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战略计划,因此企业文化对战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其起着引导的作用。

2、对战略实施的影响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对战略实施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其作用是由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功能来决定的。一是导向功能,能引导全体员工正确认识企业的战略计划;二是约束功能,对战略实施过程中员工所产生不良思想及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三是激励功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都对战略实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3、对战略变革的影响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竞争力,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往往会对企业原有的战略进行改变。由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制定起着引导作用,故在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企业文化对其往往也会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作用。总而言之,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两者相互融合将对企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6

一忌不知已知彼,为规划而规划。如果不做深入细致的调研,没有对企业和业内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思熟虑,仓促行事,盲目地“着眼将来”,其针对性、指导性必将大打折扣,难避为规划而规划之嫌。

二忌另起炉灶、缺乏连贯。发展规划是企业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深思熟虑后的决策。交接后的班子必须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隔断历史”,另搞一套,看上去力度很大,势头很猛,实则容易造成发展思路上的断裂和职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有可能失信于职工。

三忌花里胡哨,不可操作。一味地追求外在包装的精美,搞文字游戏,或空话套话成堆,不注重内在的东西,是典型的“表面、表层、表演”,是“花架子”。

四忌盲目乐观、头脑过热。搞战略规划的过程同时也是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的过程,既要看到“形势大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困难和挑战,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力戒浮躁,求真务实。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尤其要审时度势,冷静客观,为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把好舵。

早在我厂《*1-*3年企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后期,我们就组织力量对新的规划进行研究,同时对《*1-*3年企业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全面总结,哪些方面的工作超额完成了,原因何在;哪些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原因何在,一一分析清楚。同时,认真学习集团公司有关文件精神,分析未来几年我国电力行业的形势和任务。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确定《*4-*8年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以落实四项责任制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企业宗旨;坚持“以电为主,综合发展”,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同步,企业发展与环境协调”,不断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把邹县电厂建设成为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更高效、更文明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特大型火力发电厂。并明确了到*8年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装机容量达到4540MW,固定资产原值180亿元,构造发电运营一体化管理体系和综合产业运营一体化管理体系,将技术、人才、管理和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全国火电厂中达到单位运营成本最低、规模效益最好、经营管理最优,具有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发电企业,成为中国发电行业的旗帜。

为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规划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推演。

不能存在“重硬轻软”的倾向。很多情况下,受考核体系的驱使,规划往往容易过多地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比如经济指标、工程项目、形象面貌等,而较少关注或容易忽视那些既看不见,又见效慢的方面,比如制度创新,机制建设、科技兴企、企业文化等。我们的规划不但包括了四期工程建设规划纲要,而且就科技环保,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不能存在“重短轻长”的倾向。短期能出效益的工作往往成为人们竞相角逐的焦点,而涉及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的重大事项却反而容易被丢在一边。追求产出的速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对长期性项目漠不关心,或者只是口头上强调,而不推动不执行,那就是典型的短期行为。为了给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劲,我们把科技环保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点进行规划,较好地贯彻了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的思想。

不能存在重显轻隐的倾向。许多人重视显性政绩的创造,而轻视甚至忽视隐性政绩的创造,愿意在地上盖楼,不想在地下打基础。为了避免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逐步实现“零伤害、零职业病、零设备事故、零环境损坏”的目标。同时也适应时代需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纳入规划范畴,体现了企业对基础事业的高度重视。

不能存在重易轻难的倾向。一个时期的工作有难易之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工作作出先后安排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时间避重就轻、知难而退,必然造成矛盾的积累和问题的激化。我们认为一些地方之所以干群关系紧张队伍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决策或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应该是我们制定规划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不能存在重局部轻全局的倾向。有的干部习惯于站在本单位利益思考问题,安排工作,一旦涉及部门利益与企业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冲突时,就摆不正位置。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有的同志认为花那么多钱不合算。我们及时进行了引导、并把职工的认识统一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不能偏废的认识上来,维护了*集团环保的形象。

篇7

[论文摘 要]战略管理会计是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广泛激烈的情况下,为满足现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定信息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目标及特点阐述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论述。  

 

一、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看战略管理会计 

 

1981年, 英国学者西蒙斯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之说。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及相关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是一种外向型和具有长远意义的管理系统。它站在战略的角度上,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旨在帮助企业管理层从长远利益出发,科学地审视、分析企业的经营现状, 持续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把握各种潜在机会, 回避可能的风险, 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依据战略管理会计, 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以市场为导向, 从长远利益出发, 全方位地制定动态的战略战术,才可避免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成本浪费现象, 时时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及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 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2)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5)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6)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其理论和实践仍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目前, 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1.战略规划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 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 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对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的分析, 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为管理者提供了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3.战略性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4.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各种计划的货币数量表现。预算起到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基础,根据战略目标所确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制定当期计划。 

5.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6.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风险,风险越大,报酬越高,但当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带来巨大损失。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7.战略性业绩评价。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能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它应包括财务绩效衡量与非财务绩效衡量(如顾客、内部管理和长期绩效)。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判断,更注重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将企业置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中,研究企业与市场竞争者的关系位置。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基本方法加以保证。这些基本方法主要有:(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2)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3)预警分析。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4)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从产品的研制、开发、设计、制造,一直到售后服务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成本分析方法。它主要分析质量成本的四个部分,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 

 

篇8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及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 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2)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5)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6)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其理论和实践仍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目前, 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1.战略规划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 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 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对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的分析, 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为管理者提供了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3.战略性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4.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各种计划的货币数量表现。预算起到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基础,根据战略目标所确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制定当期计划。

5.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6.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风险,风险越大,报酬越高,但当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带来巨大损失。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7.战略性业绩评价。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能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它应包括财务绩效衡量与非财务绩效衡量(如顾客、内部管理和长期绩效)。

篇9

一、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

(一)战略管理

战略就是一个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它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资源配置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利益相互关方的期望。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企业战略在每个阶段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企业该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完成企业的使命。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进行生产活动时,形成的具有特色管理思想、方式、员工意识以及价值观念和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通常被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核心层。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具体而言,就是指全体员工和领导都要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其次,制度层。企业文化的制度体系层面,主要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循的管理制度、行动准则和风俗习惯等;最后,物质层。企业文化的形象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也是企业精神的载体,它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

(三)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订,企业的价值观不仅是企业内部事务和资源价值的取向,企业外部事务和价值资源的取向,同时也是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行为选择的主要指导性方针。企业从成立开始,就必然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文化因子,正是这些企业潜在的或是在某种程度上是显性的老板文化通过不断地碰撞,逐渐凝练企业独有的文化氛围,也正是在这种企业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企业自己的战略选择。良好的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制订经营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更是获得成功的主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并进一步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制订出不同的制胜战略。一个企业制定了自己的战略管理措施以后,就要求上至领导下至基层员工共同努力贯彻实施这一战略目标,而企业文化正是一个企业凝聚人心,焕发员工激情和统一群体成员意志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战略执行不力

在文化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忽视了员工的参与,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遇到抵触或者不合作,致使再完美的企业文化也无法发挥作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脱节。只关心经营活动,认为文化和经营活动无关。企业文化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常随着管理者或者周围环境及市场的变化而盲目变化,改变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造成在具体操作时相互矛盾或管理上的脱节。过于僵化,企业文化一旦确立,就一成不变,不能顺应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总战略,执行无力。

(二)企业整体文化与局部亚文化脱节

企业的整体文化可能与某些部门的亚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和不适应,强势的亚文化会对企业文化全面整合带来困难并降低企业的整体效能。就企业内部而言,为了提升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成立各个部门,分别负责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人力资源、财务、客服等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各个部门日常密切的互动,逐渐发展为它们自己独特的语言、规范、时间观念以及对组织任务的观点。也就是说,企业专业分工的结果,造成了企业内部的分化和亚文化的过度发展。企业战略实施要求企业整体在观念上和行动上一致,而企业要协调整合各分化的部门,必须承受一定的代价。

(三)妨碍企业进行必要的战略合并。

战略购并主要的目的,是要改善财务状况或让双方产品都能享受益处。不论购并后的财务报表有多吸引人,购并是否能成功,都要先看看并购双方的文化有没有办法融合。企业文化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种结果长时间形成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的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是企业进行并购战略所要克服的,否则就算是财务并购很成功,也可能因为企业文化无法兼容而导致并购失败。

三、应对策略

(一)强化企业文化战略执行力

要让企业文化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需要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战略定位与选择的决策中,这可以提高员工的认同感,为企业文化战略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还必须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为企业文化战略执行寻找有力的经营载体。更重要的是,企业要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保障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与连续性。使企业文化的执行在因管理者或周围环境变化时不改变核心价值理念,确保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整合企业文化

篇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在内的工作作风等。企业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每个企业都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有自己特色的、广大职工认可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理念、职工价值观等等。正是这些有形的硬文化和无形的软文化,指导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支撑着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目标带动战略,战略驱动文化。企业必须确立目标,进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需要战略支持,战略的实施需要信念的支持。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思想的表现,也是企业家团队信念的表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其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了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和一定的持续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所以,企业在进行重大变革时,必须要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因为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同时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分析时,应给企业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只有企业文化与战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企业理念客观存在的必然。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主线,企业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战略规划受企业思想的制约,以企业使命为基础性依据。如《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它为企业的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和战略分析等做出了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战略的研究、规划与实施必须与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提升并重。

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就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通过其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的共同作用,激发员工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

第一、企业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同一时间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做到完全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齐心协心往前走,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首先,企业文化能显示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的概括、精粹、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明示着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些语言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已经铭刻在广大员工心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能诱导企业行为方向。企业文化建立的价值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它对员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员工共同行为的巨大诱因,使员工自觉地把行为统一到企业所期望的方向上去。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弥补人的有限理性不足,将广大员工的行为引导到共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上来。 转贴于

第二、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如实施员工投股计划、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财富最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注重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共同使命的认定、团队建设、情感的管理等来满足人们对非财富最大化的追求,使大家能认识到在企业工作的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全方位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第三、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功能主要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约束;软约束主要表现在文化的约束。制度的约束常存在不足,因为制度是人制订的,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很难完善,而且落实制度的监督成本也往往很大。相对来说,文化这种软约束是硬约束的补充。通过共同的舆论导向,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员工自觉的行动。南方电网公司能在六年的时间内快速融合、发展,以《南网方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南网方略,明确提出了企业的行为理念、服务理念、团队理念和廉洁理念,得到了员工的支持,成为了激励员工干事的力量源泉。达到了最佳软约束功能。

三、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通过对国内企业文化与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分析,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建立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协调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第一、企业文化理念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企业理念中的基本理念,如企业目标、经营理念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所规定的产业结构、未来目标、经营方向直接相关。例如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强调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若企业实施一种人力资源的职能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人才理念和人本精神。

第二、企业制度和行为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例如企业若实行差异化战略,则企业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则较为灵活,给员工的空间将较为宽泛,鼓励员工进行创新。而一个规章制度制定比较严谨的企业与崇尚自由创新的企业战略是不相符合的。总之,制度和行为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和适应。

第三,企业物质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的载体,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调整竞争战略,企业的经营理念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重新定位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新的文化理念,获取新的竞争力,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企业品牌标识的创新和切换,道理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