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4: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学

篇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0375-5444

国内刊号:11-1856/P

邮发代号:2-10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34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奖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1505

国内刊号:11-4678/P

邮发代号:2-73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篇3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科学。它以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和控制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一是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和组合规律,三是生产和经济部门的布局规律。

经济地理学理论萌芽早在古代就见诸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之中,但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则是近代的事。1760年,俄国M·B罗蒙诺索夫就创立了“经济地理学”之名,并领导了一个研究机构,但由于局限于描述,缺乏科学性而有名无实。1882年德国学者W·戈策重提经济地理学之名,论述其科学的任务,赋予其科学性,使之具备了学科特征。

经济地理学近代的形成过程有三个源流:一是16世纪产生的商业地理学和18世纪末形成的财政统计学,二是19世纪李特尔开创了人文地理学和其他人创造的区域地理学,三是19世纪初形成的区位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粮食等问题的加剧,使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得到很大发展。

篇4

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不同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学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研究范式概括为: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不同地理科学问题应选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对有些复杂科学问题应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加以解决。

关键词:

陆地表层系统;经验科学范式;实证科学范式;系统科学范式;大数据范式

1引言

科学研究范式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是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它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简而言之,研究范式就是科学群体在开展特定的领域研究时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学科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产物,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应具备明确的研究对象、基本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地理研究范式则是地理学科与不同哲学思维所结合的产物。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关注陆地表层环境要素多时空尺度分异规律;既关注自然要素也关注人文要素;既关注空间过程也关注时间过程;既关注局地尺度也关注全球尺度;既关注格局也关注过程和机制。由此不难看出,地理学是一门内容涉猎广泛、问题类型多样的学科。当今地理学处于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状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地理学的研究目的、理论假设和方法论特点,可将地理学研究范式划为经验科学范式、实证科学范式、系统科学范式和大数据研究范式。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有各自的数据需求、分析原理、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可综合归纳出如下主要特点:

2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

“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开端。因此,基于经验的认识是由表观而直接的大量事实的积累而产生。因此,基于经验认识总结的规律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解释。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可以追溯到郦道元《水经注》出品的年代。当时的地理学还不具备自然科学的实验特征,以自然和人文现象记述、地方志等特有的文学、历史形态而存在。作为对自然事物、人文现象的描述,通过大量事实的直观感受、累积,总结形成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古往今来,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存在着,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学的重要学科任务之一是刻画地理空间的差异性,因此,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研究范式具备独特的研究特点。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的内在假设是地理空间绝对的差异性,这是地理分异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地理空间存在相对的近似性,这是地理分区的基础,也为地理学科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多年来,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以刻画区域要素和区域差异为目标,根据大量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义了地理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在实现上述目标时,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采用野外调查、实地测量、多比例尺制图等方法,所使用的数据种类相对简单,数量相对稀少。从中、宏观尺度上分析了地理区域的时空差异,建立了地理地带性规律和地理区划的规则。考虑到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求,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在针对小尺度地理现象的描述与解释方面存在相对的局限性。

3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

“实证”是指通过实际亲历的证明,证据确凿的验证。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观测的数据和实际研究的手段来总结一般性结论,并要求这种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具有可重复性。这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地理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地理区域存在着绝对差异。一个区域的特征、状态、过程和形成机制无法在另外一个区域得到完全的重复验证,这给实证研究理论假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证明其存在,同时证明其存在的本质,实证科学的地理学目的是力求科学准确刻画地理要素的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并探求其动力学解释。但由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多种多样,其格局、过程及变化机制的解释具有多解性,因此实现其目的的难度非常之大,一般采用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基于实证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理论假设为自然地理要素时空变化过程基本遵守物质能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经典物理学的方法刻画地理要素的演变。在刻画人文要素时,其假设人文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存在固有的本质联系,并选择恰当的统计学方法加以解决。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特征为:通过实验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利用其刻画地理事实过程从而减少偏差;通过动力学、统计学的方法,构建逻辑科学、参数适合的模型,实现模拟结果的真实逼近;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观、宏观尺度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本质解释,进而理解地理要素时空演化的动力学驱动过程。

4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不仅是具有层次的有机整体,还是从属于更大系统的组分。地理学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研究,这些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可视为系统的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它们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属性特征。同时,不同地理尺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陆地表层系统的层次结构。从系统的理念出发,研究陆地表层复杂系统的行为特征、演化规律、功能结构是基于系统科学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重要特点(李双成,2013)。从这个意义出发,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目标是刻画地理类型区和地域综合体多要素协同演化规律。这一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假设为:共存于同一系统中的地理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协同演化的特征。宏观地理区域时空行为演化特征影响微观区域变化进程;微观区域的特征改变也会传递到宏观区域。当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改变陆地表层系统的整体行为,并导致其原有功能退化。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认识自然和社会地理现象的路径,应用的实验数据种类丰富,采用统计分析、动力分析、模型模拟、要素集成、层次集成等方法才能实现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着重分析多尺度地理类型和地域综合体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整体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理解系统多重临界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陆地表层的组成、层次相互反馈的过程。只有对上述事实充分理解才能真正对陆地表层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采取真正有效的调控措施。如今,中国在不同区域面临各种环境问题,要想真正、有效地加以治理,基于系统科学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认识地表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诚然,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很重要,但是方法、技术、理论尚不成熟,需要进行长期探索。

5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

“大数据”源于信息科学提出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是,从信息领域、商业领域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此介绍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捷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目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公共决策等方面。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应用大数据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则是一个全新问题。简单利用“小数据”的思维模式应用到大数据研究中是对利用大数据的一种误读。从地理学的研究出发,传统“小数据”的获取是针对不同的地理事实设计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所获取的数据对地理事实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从数据本身的变化可以直接地理解地理事实的变化特征。大数据则不然,数据产生带有“自发性”,并非针对理解地理事实而设计,数据本身与地理事实相去甚远。大数据是公共财富,用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谬以千里。

篇5

说完这句,老师就拿出试卷开始讲解了,没有再对那个四十几分多说什么。

或许是老师的话刺激了我吧,那节讲解课,是我有史以来听得最认真的。之前一直为自己学不好地理找各种借口,告诉自己地理有多么多么难,我一个路痴怎么学得好地理,东西南北都分不清。

当认真听课的时候,发现时间过得特别快,我把老师的分析都记了下来,趁着自修时间一道道做过去,发现被故意忽视两年的地理很多内容都很陌生。尤其是第一章地球地理,计算时差、太阳高度一类的,是试卷上好多题目的基础。

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我,采取了最古老的方法——做题。我把所有能找到的试卷和作业都挖了出来,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只做地球地理的计算题。刚开始,我还需要一直对照着老师给的解题步骤,慢慢的,我发现这些需要计算的地方也没这么难了。常规的都能解出来了,就算是改头换面的,多转两个弯也能解出来。在攻克大量计算题后,我又开始恶补理论类的知识,我把几本地理书放在身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翻书找答案。一个星期后,对整个高中地理的体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还有一方面就是笔记。之前,虽然在课堂上是听不懂的状态,但我一直保持着做笔记的好习惯。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的都是老师多年得出的解题答题经验。老师让我们记下来后好好读读背背,当初还不乐意,现在发现这些内容异常重要,这让我知道地理考试也是有模板的。例如问到一个地区为什么涝灾严重,就可以从季风、地势、河流的汛期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植被破坏等人为因素来回答,一般答案都脱不了这个范围。按这样的套路答题下来,减少思考时间,答案既简略又完整。

地图也很重要,记住一些重要的地图,当你解题的时候可以事半功倍。关于五带,各种气候和洋流在不同经纬度的分布等,地图都可以很直观地显示出来。记地图和一些地名也是有技巧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联想方法来用。比如澳大利亚是一颗倒着的心,那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样既记住了形状,也把气候记下了。而且联系洋流和气候、地形等情况,又很好地记住了为什么说澳大利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再比如,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很长的名字,我们想得浪漫点就是布宜诺是个好丈夫,他死了之后妻子艾利也去世了,所以就叫布宜诺斯艾利斯了。当然,这名字难不倒喜爱足球的同学。

篇6

新课程标准是要让学生明确地理课的学科特点,对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适应地理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地理技能技巧和地理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因为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综合体;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形成,也是受主导因素和其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现。如:某一河流,从水源补给类型来讲,可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但是在不同河段、不同季节,还会伴有其他类型的补给。一地气候的形成、工业或农业的布局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反映出各自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这些地域性特征往往又在空间分布上被反映出来。三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图像性。丰富的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最明显的特征。借助于地图,可以把远不可涉、遥不可视的宏观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正确阅读、分析地图,逐步培养绘制地图,并能独立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是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目标要求。四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地理学科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广至全球,狭至校园;其学习场所可将课堂、天地和社会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夜观星空绕北极,昼夜四季更不迭;刮风下雨测天气,斗转星移辨气候;爬山涉水去考察,工厂农村搞调查……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就是对课文和各种地图、图片、图表等的观察、分析和理解,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开阔思路、开发智力,有效综合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指导学生读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渎过程中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让学生知道这堂课要“学什么”和“怎样学”,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课文,怎样掌握重点等。其次要指导学生按照左图右书、图文对照、图文结合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内容落实在地图上;按照地理课的特点,增强空间概念的训练,养成随时运用地图的能力与习惯。还要教育学生做到一般描述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难内容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及相互配合;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绘图,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设题自检。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比较和归纳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知识,对课文中的小标题和细小知识点及重难点内容通过师生答问复习检测、编顺口溜、意义联想等形式,强化记忆,达到熟记的程度。

(二)指导学生读图。地理课本和地图册及练习册中含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地理图表,熟练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读图方法、思路和步骤,能培养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主要读图方法有:特征观察法,就是在未知图示地区或事物时根据其轮廓、形态上的特征去进行观察判断的方法;重点观察法,抓住关键内容进行重点判读地理图表的方法。如:在北半球一月、七月等温线图上,关键的一条等温线是0℃等温线和20℃等温线;相关观察法,以某些地理图表中相互联系或存在着严密的数理关系的内容为观察突破口的方法;联想观察法,把有明显相似性的某些地理图表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判读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等值线图。如:由等高线图就可以联想到等压线图、等深线图等,图中等值线的分布非常相似,判读结果也很相近;综合观察法,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或从点(城市、港口、矿产地)、线(山脉、河流、铁路等)、面(国家、省区、岛屿等)之间的相关位置来进行判读的方法。

在掌握上述读图方法的同时,还要牢固掌握所学过的基本知识、特征、原理等,因为每一幅地理图表,都有着它与所学地理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如:根据“气温、降水各月分配图”判断气候类型,如果没有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尤其是定量特征,即使从图上读出了气温和降水数据,但没有判断的依据,这些数据毫无意义。因此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是读图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的方法

教师要通过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在对地理原理、规律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方法记忆地理知识。

一是结构记忆法。是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也是最具有学科性的记忆方法。就是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二是图形示意记忆法。就是将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内容转变为形象的图形来加强记忆。如在学习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或在学习美国“三大地形”时,就可以把它绘成一幅示意图来进行形象记忆,比单纯的文字记忆要深刻的多。

三是图形特征记忆法。就是抓住地理图形的最显著特征来强化记忆。对国家、省区、岛屿湖泊等图形,可突出它们的轮廓特征来记忆。比如意大利酷似一只长筒靴、密歇根湖象个长茄子等。

四是寓意记忆法。就是在真正理解那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的含义的基础上去记忆的方法。如对于“引黄淤灌示意图”的记忆,只要真正理解了这一工程是由“引黄”、“淤”、“灌”三部分组成的,就容易记住,并且能准确地绘出。

五是联想记忆法。充分挖掘地理知识间表现出的因果关系、近似关系、从属关系等的内在因素,以科学性为依据,以已知的某一地理知识为基础,以已知地理知识系统为主线,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使之构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强化记忆。例如:由亚马孙河就可以联想到与之相应的广阔的亚马孙平原,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茂密的热带雨林、雨林中的攀缘动物、肥力较差、呈现酸性的砖红壤……由此,又可以联系到纬度位置相似的刚果河。

六是类比记忆法。将一些相近而又不相同的地理知识加以比较,抓住本质上的差异性,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以免记忆混淆。区域地理部分内容更适合用比较方法加强记忆。如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特征的比较,英国法国经济特点的比较等。

七是辅助记忆法。就是将一些单调、难记的地名、物产等知识编成顺口溜,或取谐音等办法来强化记忆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地理就会变作“忍受”,成为负担,地理怎能学好呢?只有对地理感兴趣,学习才能成为一种“享受”,学起来才能动力无穷。

    怎样才能对地理感兴趣呢?大家想一想,从天体的运行到海陆的变迁,从气候的异常到社会的发展,从神六上天到南极探险,从青藏铁路到三峡工程……哪一个不与地理有关?学习了地理之后,我们胸中便有了一幅地图,世界各个角落我们都了如指掌,我们也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特征等。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地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它感兴趣了,还怕学不好吗?

    二、巩固基础知识,构建脑图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所以,拿到题后,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看命题者到底要考察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对课文比较熟悉。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所以学习这一部分要多思考,熟练的掌握原理,真正的会用原理。人文地理方面,记忆内容较多,一定要把常用的课文原话多背几遍,因为高考答案往往就是这些句子。在读课文时要理出课文线索,不能迷迷糊糊,云里雾里,没有效果,争取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重视构建“脑图”,把每幅图都印在脑中。“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考试不外乎这些,脑中有图,考试还用怕吗?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区域切割图”,近年来高考往往从微观入手,以某地的切割图为载体来考察知识点。在高三复习中,老师指导我们熟记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海洋、国家及城市,以便准确地定位。我们还以10°~20°度为单位划分区域,提问地区地理特征,这样既熟悉了区域图,又训练了我们的答题能力,一举两得。

    三、列举典型题目,吃透方法

    高中三年,特别是高三一年,我们几乎都做过各种题型的试题。然而在高三,我们有的同学还是一味地找题做,想要“做遍天下无生题”。我认为,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我们不应该为做题而做题,我们应该在做题中找方法,而且,高考题千变万化,能做到原题几乎不可能。我们只有找到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制“题”取胜。

    高三时,地理老师每天都按部分(地球地图、大气、海洋、陆地等)为我们找几道题,求精而不求多。我们一起来找方法,他还要求我们找出以前做过的方法的题目,举一反三,真正弄懂各个题型的方法。以后遇到生题,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解决的方法,这样心中便不会慌张。

    高三时做题,题目要典型化,争取一例一法、以例得法,还应该学会分类归纳、分组整理,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复习备考实战演练的效率。

    四、整理研究试题,明确走向

    高三的学生不仅要会做题,还要会研究题。在这里,我建议高三的学弟学妹,在做往年真题时,多思考一会,看它到底考了哪些区域,哪些内容,这反映了地理考试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复习时要在这一点上下功夫。如近几年来,第36题针对中国区域地理,已经考试过的区域大致有西北地区、小五台山地区、横断山区、江南丘陵地区、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那么我们在复习中就可以对中国其它重要区域做相关训练。这样,我们复习就可以事半功倍,避免做无用功。

    在整理真题的同时,我们可以结合当今的时事和热点,看看以它们为载体可以怎样出题,出什么方向的题。对于时事热点和焦点问题,可以捎带看看,不能一味专注于它。

    五、挖掘题目信息,规范答题

篇8

应用该学案,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学习的要求、学习程序和一些学习材料制成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并搞好学案应用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使用学案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让学生既要会按学案要求规范复习过程,又让学生在学案上做好笔记和学习反思,整理和保存平时学案,便于以后再作复习之用。

下面以《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节为例,具体介绍如下:

目标导航

依据新课标和考纲要求,对本课时主要考点从记忆、理解、应用等层面展示学习要求,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法引导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本课时学习要求与内容,提出一些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图文解释中国疆域

2.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

自主探究

针对本课时的知能目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新颖实用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梳理和归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分析

依据重点考查内容,设置相应典型例题,深入详尽剖析,探究方法规律,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地减少解题失误,真正达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的功效。

例1 辨认四省区轮廓,完成下列内容:

(1)在A、B、C、D四省区中,邻国最多的是_____,纬度最低的是_____,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最多的是_____。

(2)填写下表:

例2 读下图,回答: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邻国: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海相望的国家: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海域: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大洋:⑨____________v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尼泊尔、B塔吉克斯坦、C越南、 D渤海、E海南岛、F山东半岛前的字母填注在图中。

例3重要城市

基础感悟

是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是从知识到技能的必经阶段。

一、选择题

1.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①广东 ②广西 ③云南 ④台湾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A.印度、文莱、菲律宾 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

C.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D.文莱、菲律宾、日本

3.下列四组国家中,全部为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A.俄罗斯、泰国 B.缅甸、孟加拉国

C.巴基斯坦、日本 D.越南、印度

4.我国疆域的四个端点中,位于北温带的有()。①北端 ②南端 ③东端 ④西端

A.① B.①③④C.①③D.①④

5.我国沿海的5000多个大小岛屿绝大部分分布在()。

A.南海、东海B.黄海、东海

C.黄海、南海D.南海、太平洋

6.我国的领海位于温带的有()。①渤海 ②南海 ③东海 ④黄海

A.①④B.③④ C.①③④D.①③

7.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与湖南省相邻的是()。

A.河南B.重庆 C.福建D.安徽

8.我国沿海的省级行政区共有()。

A.10个B.11个 C.12个D.14个

9.下列国家中,与我国的南面接壤的有()。

A.越南、老挝、泰国 B.越南、老挝、柬埔寨

C.越南、老挝、缅甸D.尼泊尔、老挝、孟加拉国

10.我国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是()。

A.新B.内蒙古C.藏 D.川

11.简称桂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云南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海南省 D.贵州省

12.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东南、西北B.西南、西北、东北

C.西南、西北、东南D.东北、西南、东南

13.下列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青海B.云南 C.山东D.甘肃

14.属于我内海的是()。

A.渤海和黄海 B.东海和南海

C.渤海和琼州海峡D.东海和黄海

二、综合题

15、读右图,回答:

(1) 此图所在区域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图中央的?摇?摇?摇?摇?摇省是?摇?摇?摇?摇?摇,行政中心是________。

(2)填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名称(填简称):

①________③________

⑤________⑦________

⑧________

(3)填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

②________ ④________

⑥________

拓展创新

提升思维能力,拓展综合要求,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6.分析“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省区的简称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省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面积最大,简述其草地面积广大的原因。并分析该省区草场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该省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区是我国古老灌区之一,也是该省区粮、油、糖的生产基地,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摇?摇 ?摇?摇?摇。该地区过度发展灌溉农业会带来哪些问题?(说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可)

学案设计的原则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指导性原则。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了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学案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学法线贯穿始终。

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问题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篇9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直观语言,形象具体,含义丰富,运用地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学生不仅可以在图上寻找地名、山脉、河流和交通线路等地理事物,而且可以根据各种类型地图、符号、图例,从各种地理要素中去认识、分析、比较、综合,得出许多地理概念和课文中未必都能加以说明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地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固然应为地理教师所重视的问题,而让学生如何获得利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更是地理教师应尽的职责。只有教师和学生善于利用地图进行教和学,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读图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学会读图首先要掌握地图三要素,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识别各种各样的图例,能够简单运算距离、大小等。其次要认识各种地图,比如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工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电子地图等。湘教版初中地理涉及的地图类型很多,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1.地形图。地形图出现的频率最高,它是我们认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重要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山川、河流、湖泊等的分布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成因。比如:从《亚洲地形图》可以看出它的河流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其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因为它的地势高,属于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通过地形图可以看出)。二是因为它的海拔高,高原上有庞大的冰川和雪山群(进一步分析得出原因)。2.气候图。气候图可以指导学生了解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可以了解各地的气候特征。首先要能识别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气温年变化曲线及逐月降水柱状图等,通过它们的分布找出规律,才能进一步分析成因。3.统计图。可以利用统计图指导学生分析课本出现的柱状图、饼状图、扇形图等,使学生比较容易找出其特征。4.漫画。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配了许多漫画,这些漫画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寓意深远,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其内涵。读图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地图要从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开始,复杂抽象的图要抓住其关键进行分析。

一位教育家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绘制地理略图的方法,这样会使其印象更为深刻。地理略图的绘制不刻意追求形似,只要能把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就可以,因此可以大胆地进行裁剪。比如:一笔绘世界地图,长江(V+W)、黄河(汉字的“几”字形)简图等。

二、重视比较,理解记忆

地理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理区域反映了内部的相似性和外部的差异性。而这些相似性及差异性就是各个不同区域间的特征,这些特征通过比较就非常清晰明了。初中地理又以区域地理为主,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对比,善于引导学生去比较,将不同区域或地理事物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归纳出区域地理特征,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进行比较时也要讲究一些方法:1.比较对象要有可比性。比如中国的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它们同样位于东部季风区,但是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不论是在自然还是在人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2.同类地理事物要抓住其不同点。比如长江和黄河都是世界著名长河,但是它们在水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通过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开发和治理方案来。3.不同地理事物要抓住其相似点。

比较的形式很多:1.列表比较。比如将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放在一起比较,项目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主要矿产、主要农作物等。这样比较学生可以清晰地抓住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2.读图比较。比如通过热带四种气候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可以看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终年高温,但是降水量的差别大,通过进一步分析可得出热带雨林、热带季风、热带草原、热带沙漠这四种气候的不同特征。

三、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找出规律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很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地形、气候、水文、人口、交通、工业、农业等。任何一个地理单元都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综合体,这些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最终找出本质、规律等,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关于黄河下游河段的“地上河”,在分析其成因时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中游河段的地形、气候、黄土土质、植被,以及下游的地势、水流速度等),还要考虑人为因素(滥砍滥伐,过度开垦等),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沙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最终找出合理的治黄方案。

四、要学会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一项有兴趣、愉快的学习活动,能主动学习的学生其学习的效率往往比较高,同时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增强。因此教师教学时要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1世纪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更新更快,来源渠道更广,学生关注的地理兴趣点更多。这些兴趣点就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要充分利用好它们,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其次是要对热点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会产生争论、观点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列出各种各样的依据来证实自己,这就是他们关注地理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作用也因此得以充分体现,他们的资源观、环境观、人生观也得到不断加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不但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发展学生对待学习的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有以下作用:学生由于亲自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就很自然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发挥了自身内部动机的作用;同时也能掌握发现的方法,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时,教师首先要准备底部有孔的水槽,注满水,让学生观察拔掉底部塞子时水槽中水的流动。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水槽中的水往下流时形成的旋涡有固定的方向吗?如果有,是什么方向?是什么使旋涡的方向呈逆时针方向转?如果在南半球旋涡的方向又是什么?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应用这些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真正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5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二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其实,高中地理课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门科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培育着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

2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 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来大多数学生都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无论干哪一行,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在我国古代人们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那么我们现代人更应把它重视起来,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不盲目地生存,将来经商的时候才能知道哪里出产什么,有利于商业活动。只有了解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掌握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将来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地发展,自然界才能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3.3上好每一节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把丰富的地理知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会拓展知识面,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不要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

3.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