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4: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体育设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是服务于各个街道、社区、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设置的目的在于主要考虑市民就近健身的要求。社区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构建幸福城市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实际建设管理中,社区体育设施一直是大连处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弱项。大连市全国著名的体育特色城市,市民日益增长的就近体育活动需求与体育设施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在此背景下,研究符合大连社区级体育设施配建控制标准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研究对象为大连市市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
2、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现状调研
大连市中心城区涵盖旅顺口区,核心区,金州新区-保税区三个城区范围,经过对大连市区的社区体育设施调查与统计,大连市市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不足0.1平方米。其中核心区社区体育设施占地总量对多,内容上主要以体育活动室,健身路径,健身广场为主。金州新区-保税区是新兴城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水平一般,但是增长趋势明显。旅顺口区社区体育设施较少,主要由于城区范围小,区级体育设施承担了部分社区体育设施功能。
2006年以来,大连市实施了“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室建设工程”,每年扶持建设100个体育健身活动室,现已建设了400个社区健身活动室;实施了“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工程”,在全市324个社区建设了324套健身路径。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64%。基本解决了社区体育设施从“无”到“有”的问题。从调研现状来看,各个社区、街道基本保证了一个体育活动室的要求。根据各区要求不同,有的是每个社区50-200平米,有的是每个街道1000平米。但是很多社区、街道有多部门共用一个活动室的现象,影响了体育活动室的使用效果。另外,在体育彩票的推动下,各社区、街道的健身路径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3、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1)虽然近几年大连社区体育建设增长迅猛,但是从调研来看,现状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有较大差距
(2)大连群众体育基础良好,社区体育需求巨大,尤其是对足球这样对场地有一定要求的项目尤为热爱。相对来说,现状市区社区体育设施项目较单一,主要为健身路径与健身活动室,个别设置篮球场,与大连市民的体育爱好和国家标准的种类要求相去甚远。
(3)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主管单位是体育局,但是体育局并不直接参与监督城市居住区开发的控制,无法直接约束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建,造成新建居住区一直存在社区体育设施配建缺口。
(4)由于在居住区的建设初期没有考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需求,社区体育设施一直处于补建的状态,这就造成社区体育设施很难做到合理选址,尤其社区体育设施会集聚人流,会对底层住户造成噪声干扰等影响。
(5)大连市区有500多个社区,社区体育活动室与社区健身路径高达上千处,在维护与监管方面,主管单位不可能有人力做到面面俱到,需要探索一种建设管理的新模式。
(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标准与居住区规范相似,采取1000-3000,10000-15000,30000-50000三级标准,造成中间值的居住用地可以采取更少的用地配建标准,在累计的作用下,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会出现很大的配建缺口。
4、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1)配置技术指标
社区级体育设施技术标准建议按照国家要求,人均用地面积0.3~0.5m2,人均建筑面积0.10~0.26m2进行核算,不建议参照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的标准核算。旧区改建中应考虑安排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其用地面积指标可以酌情降低,同时应等比例增加建筑面积来保证社区体育设施的供给。在体育设施设置项目种类上建议参照标准的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三级配置要求,并结合大连市的实际需求,进行规划控制。
(2)布局控制指引
从管理控制,经济节约,用地利用的角度,社区体育设施应集中设置。从服务半径的角度考虑,社区体育设施应分散布置。因此,参照国家标准,建议按如下方式配置社区体育设施。
3万人以上的居住区,每3~5万人应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在实际建设中,应允许社区体育中心与社区公园结合设置,如利用社区公园地下空间设置游泳池、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房、社区体育指导中心等室内体育设施,利用社区公园设置室外体育设施,但室外体育设施占地面积不应高于30%的社区公园用地面积。
社区体育中心应独立设置,不应设置在居住区内部,鼓励开发商建设社区体育中心并转交街道社区管理。政府易对社区体育中心进行适当的补助,使社区体育中心服务更多居民,社区体育活动中心服务半径不超过1500米。在设置社区体育中心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的设置社区体育设施,满足服务半径的需要。体育中心应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池等项目场地,室外易设置满足五人制足球的运动场地。
1万人~3万人的居住小区,可以考虑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活动场地,或每1~1.5万人设置一处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室内社区体育设施可结合小区级公建设置,室外体育设施可结合小区中心绿地设置,在体育设施面积核算时,可根据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核算。居住小区内部的社区体育设施应有物业管理维护,居住小区外部的社区体育设施应由街道社区管理维护,小区级的社区体育设施应免费开放。小区级体育设施应至少设置一片场地,满足篮球、网球或羽毛球活动的进行,室内体育设施可以考虑设置游泳池,另外小区的组织应保证一条通畅的200米长的环形小区路,为小区居民跑步提供方便。
1万人以下的居住组团,应尽量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设施,组团级社区体育设施主要为健身路径为主,以羽毛球、乒乓球场地为副,并应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健身路径等组团级社区体育设施的设置可结合小区中心绿地设置,应防止对居民造成干扰。
5、社区体育设施规划控制策略
(1)明确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管理。应尽快编制实施适合大连市区的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规定,并依据规定,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阶段和土地出让阶段,对社区体育设施配建标准的强制性条款和建议性条款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其进行更明确细致的管理。(2)在编制大连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相关规定是应适合大连城市特色。建议按照人均指标进行核算控制,鼓励采取开发商建设,政府管理的模式,逐渐规范社区体育设施建设。(3)在城市老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困难的地区,建议以街道为单位,逐步覆盖社区体育中心,逐步满足一个街道一个社区中心的标准。(4)鼓励开发主体在开发城市居住用地时,按照较高标准配置社区级体育设施,并可给予相关优惠政策。(5)建议体育设施的主管部门参与居住区方案审批与竣工验收,确保社区足额配套且符合规范要求和使用安全要求。(6)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实现一定比例的社区体育设施免费开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104-02
社区体育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活动形式,是社区成员以相互自愿为原则,利用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为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体健康,而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则是这一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到社区体育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河南是个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区内的体育设施能否满足人们锻炼的需要?本文对河南省社区体育设施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来研究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推动社区体育更快地向前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河南省18个地市随机抽取21个社区的体育设施现状和社区中460名居民对所在社区内体育设施使用情况为调查对象。调查社区街道办事处的体育设施情况和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内体育设施使用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460份,收回46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97.83%。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分析
2.1.1 河南省社区体育设施总体现状
调查表明:河南省只有23.86%的社区配备了足额体育设施,53.37%的社区未配备足额体育设施,22.77%的社区没有配备体育设施。而且,人口密集的老居住区体育设施更是极少。根本不能满足现在人们锻炼、健身的需求。锻炼场地、设施的匮乏,直接限制了体育锻炼的项目及内容,进而也限制了锻炼人数,这是影响河南省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
2.1.2 河南省社区体育设施类型、新旧状况
目前,在那些旧居住区很多没有特别像样的体育设施。如果有,则大多是在一片空地上简单的砌上几个乒乓球台或者就是直接在一片空地上装几个简易篮球架供人活动。往往面积小,不能满足更多人锻炼的需要。有些设施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而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和体育彩票或福利彩票赞助的社区(有一定量的预留体育建设用地)则会有比较好一些的体育器材,主要是健身路径、单杠、双杠、健步器、滑轮拉力器、弹簧拉力器、秋千、简易吊环、天梯、滚筒跑步机、支撑旋转器等。而这些器材所能进行的运动强度小、身体符合低、缺乏对抗和竞技,少年儿童和年轻人则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对这些器材失去兴趣。
2.1.3 河南省新开发居住区体育设施状况相对较好
新兴的商品住宅小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场所,开展居民小区体育可以使居民体育活动就近就便,更加容易生活化。在调查中发现,在新开发的商品居住区中,基本上配备有一定量的体育设施,而在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发的居住区中,在体育设施配备上做得则没有前者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自由选择。
2.1.4 河南省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日常闲暇时间的重要休闲活动。社区体育以其特有的区域优势和组织形态,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地点大多在其所居住的社区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必将进一步提高,参加的人数也将有进一步的提高,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质量、功能等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目前,所调查河南省居民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态度,表明河南省社区体育设施现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需求。
2.2 河南省现有社区体育设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分析2.2.1 现有社区体育设施收费问题
在现有的社区体育设施中,既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又表现出缺乏系统布局、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有些体育设施并不是所有的社区都能建设的,像游泳池等。而一旦建成则基本上只对本社区居民或本系统职工开放。即使有部分对外开放使用的,也大多对时间、价格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价格,对很多普通居民来说,偶尔去可以,常去则经济上根本承担不起。
2.2.2 现有社区体育设施维护问题
在这些社区体育设施中,更新维护不到位,令一些居民不能放心使用器械进行锻炼健身,而且也造成了浪费。在一些新建社区中还出现了添置的新式器材没有人会使用,造成居民想健身而不会健身的现象,进而导致器材、场地的闲置浪费。
2.2.3 社区体育比赛组织问题
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社区体育大多数项目的开展以自娱为主,很少有比赛活动。个别有条件的会组织一些比赛,如老年人的门球比赛;年轻人的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而大多数人则没有参加过比赛。
2.2.4 河南省社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与设施使用情况分析
现代社会日益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体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发参加体育健身,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许多人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愈趋丰富与多样化,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冲浪、旅游运动等多元的视角体现了现代人追求自我、崇尚自由的个性。人们自觉锻炼的意识正在提高。老年人喜欢与老伴、退休同事、邻居等结伴到公园广场、户外空地、社区内体育设施锻炼。这部分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退休之后闲暇时间比较多有关。同时,随着年龄增加,生理机能等各方面能力都有所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生频率大大增加,对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期待有所增加。同时,经常在外活动可以消除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这种既锻炼身体又打发闲暇时间的休闲方式已成为目前老年人的最爱。而年轻人则喜欢与朋友一起利用单位体育设施或者去收费场馆锻炼。
可以看出,河南省大多数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所选择的项目、方式等都属于那种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锻炼花费较少,对个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要求较低,以个人方式进行锻炼。如在河南省牧野区牧野公园广场,夏天晚上总有3~5处做有氧操、跳交谊舞的人们。这种运动方式就非常简单,只要有一个热心人带着录音机等简单设备过来,有一个动作比较娴熟的人在那带领,大家就可以聚集到一起进行运动。以这种方式运动的人群往往相对比较固定,即以附近常住居民为主,同时一些以休闲为主的过路人往往也会加入进去。
2.2.5 不同年龄段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和频率有很大不同 老年人大多喜欢有一定节奏感,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门球、快步行走、空竹等。而40~50岁的中年人则更多的选择交谊舞、健身操等运动。年轻人则更多的从事球类、长跑等相对剧烈、活动量大的运动。总的来说,社区体育的积极开展能够融洽社区成员间的关系,增进彼此间的团结,净化社区环境,减少民事纠纷,提高社区精神文明程度。在参加锻炼的时间上,老年人因为时间充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天气原因等),基本上每天都参加相应的体育锻炼。而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等原因,参加锻炼的时间相应不多。
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频率。老年人参与的项目大多对体育设施没有太大的要求。像太极拳、空竹等,只要有一片足够大的空地,几位兴趣相同的老人就可以展开锻炼。但年轻人喜欢从事的项目则大多对场地设施、器材等要求较高,如果相应的场地设施、器材不能满足其需求,其参与锻炼的热情和频率则大大降低。
3 结 论
加强领导,认识到社区体育工作在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作用,使社区体育工作真正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组织好社区体育锻炼、比赛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终身健身能力,推动社区体育更好地向前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增加社会体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做好社区体育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学校体育资源、企事业单位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加强社区体育的人文关怀,增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庄永达,陆亨伯,郑建岳.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配套调研[J].浙江体育科学,2005(1):17.
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城市社区化步伐不断的加快,进而居民追求健康、体闲娱乐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社区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城市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人力、文化资源等方面却十分缺乏。而高校拥有较好的体育设施,大量高素质的体育师资力量,两者结合。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的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服务功能。同时高校扩大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以盘活闲置的体育资源。发挥体育资源优势,建立新型良好的高校体育运作机制,和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做到互动,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分别从陕西省81所高校中抽取重点一类大学五所、二类本科五所、三类本科及民办高校三所,对18名体育教学系部正副主任(体育学院院长)、50名体育教师、150名高校附近社区居民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是指:高校体育场地在保证学校完成正常体育课教学和活动的前提下,在课外或节假日,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向参加体育锻炼的本校、外校学生以及周围社区群众开放,提供活动场地。根据2005年1月11日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正式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截至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7.45%,而全国教育系统的教职工和学生仅占总人口的17.15%,仅仅依靠体育系统和其它系统的32.55%的体育场地,要满足教育系统以外的82.15%的广大群众的体育活动的需要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因此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我国解决社会体育场地不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2.1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在调查的1 50人中,有32%人坚持每天锻炼。他们普遍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愉悦精神,缓解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有46%人-积极参加锻炼。一周锻炼4 5次。还有人偶尔锻炼一次,他们基占总数的15%。但5%的居民从不参加户外锻炼,他们大多数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只要条件(时间、场地器材、有人指导)达到,他们也会参加体育锻炼。年龄上看:青年和老年人口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远远比中青年和中老年要多;从学历上看:中等学历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较为频繁,高学历和低学历的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较少。中青年和中老年又正是在个人事业的黄金和高峰时期,过少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势必会对今后的生活和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值得忧虑。陕西城乡居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前4位的是球类项目: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太极拳。近年来较为时兴的项目如交谊舞、健身操和秧歌舞等等项且也深受群众喜爱。
2.2影响社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缺乏运动场地是影响体育锻炼的首选因素。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必备的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严重匮乏,这种现象极大地制约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影响了参加锻炼的人数。虽然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进程中,各社区配置了健身路径,但因为相对人口来讲数量较少,而且长期使用缺少维修,根本不解决实质问题。其次,缺少社会指导员科学的组织和指导也是影Ⅱ自群众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兴趣和喜好的基础上,锻炼的时间长短、锻炼的次数和强度都需要制定循序渐进的计划,并根据进度定制阶段目标。一般群众都是盲目的锻炼,往往事与愿违,反而导致身体的损伤。体育锻炼有很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较好的组织体育锻炼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乐趣,激发人类的机体潜能和意志品质。但目前大多群众散点的锻炼方式使体育的许多功能都不能实现。
2.3陕西高校体育资源现状
2.3.1陕西高校体育教师及场地设施:经调查,陕西高校共有专职体育教师4000多人,其中96%达到本科学历,31%已经达到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体育教师具有很强的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能力,同时涉及专业种类多,运动项目齐全,基本覆盖了所有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由于各个高校在生源扩招的影响下不断扩建新校区,在体育设施上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筹建,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陕西高校拥有标准田径场100多个,数量众多的室内体育馆f含风雨操场)、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约、排球场。
2.3.2体育场馆使用的对象与形式在体育场馆方面,除了少数学-校允许外面社区居民免费使用室外场地外,绝大部分都是封闭式的,哪怕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都是如此。对外开放坚持得较好的是游泳池和网球场,但这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需要。陕西高校的体育场馆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和教职工及少数校外人员。开放的形式有三种:一是针对学校甘常教学、训练、竞赛的安排按部就班进行无偿开放。二是少数需要器材项目进行有偿开放。三是部分场地对团体、单位租用。开放时间太多限定在每日下午6 9点,双休日和寒暑假。
2,4影响陕西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87-04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花大力气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改善,许多中小学校兴建了标准体育场馆,添置了许多运动器材,缓解了学生活动场地紧缺的现象,可以说,现在学校的体育设施是社区最好的设施之一。同时,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人们的健身意识逐年增强,投身到体育锻炼队伍中的人数逐年增加。1995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让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在社区得到共享,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时隔数年,现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如何协调?为此,笔者通过对浙江省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情况的调查,了解现状,分析存在原因,为学校体育设施的进一步开放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与对策,为相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浙江省11地市638所中小学学校,143个社区。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学校、社区抽样类型及比例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研究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对所抽取的学校和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向学校共发放问卷2542份(发放人群为校长、体育教师、保卫人员或传达室工作人员及其它教职工四类),有效问卷2160份,回收率85%,社区居民1430份,有效问卷1173份,回收率82%。
1.2.3专家访谈法
对浙江省各地市的部分教育局的体育教研员、校长、体育组组长、体育教师以及社区负责人就学校场地设施开放问题进行了访谈。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数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现状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不同类型中小学校开放情况的调查发现,地市级中心学校比农村及城郊县市学校高,普通学校比重点中学高,小学比中学高。究其原因,一是地市中心城区市民素质及健身意识相对城郊县市和农村的人员来说要高,他们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呼声也就比较高;二是小学往往处于人口密集社区周围,故面临开放的压力比其它地区要大;三是部分重点中学学校远离人口密集区,如杭州市的杭州第二中学、金华第一中学、衢州市的江山中学等,也就不存在对社区开放的问题,故压力相对较轻。见表2。
2.2社区居民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的态度分析
通过对社区居民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的态度调查发现,体育设施向社区的开放这一工作已受到各地广大居民的热心支持,其中杭州、嘉兴、温州、金华地区持非常支持或支持的人数比率均在70%以上,而对开放工作表示不支持的比率在10%以下的有七个地区,其中杭州地区不支持率为零,可见居民的健身愿望和对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的需求程度。见表3。
表3 各地社区居民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支持程度的统计
2.3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社区居民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工作评价态度
通过对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社区居民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评价态度调查表明,由于从形式与实质上的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解释态度。见表4。经进一步访谈得知,学校认为,只要外面有了告示,就算开放,至于你是否进来,那另当别论;而居民认为,仅有告示,而操作中设置许多障碍,如有一所学校把操场面向居民区的门给封死了,同时把操场的另一出入口也锁住了,虽然可以进出校门,但还是不能进操场锻炼,这不能算开放。教职员工则相对处于中立,评价态度表现较为客观。
表4 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社区居民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的评价态度统计结果
2.4影响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针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这一工作,在教育系统内部反对的还大有人在。他们从自身立场和观点出发,表述了各自的困难和理由,见表5。
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影响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立场。作为学校领导、体育老师,他们把学校缺乏管理力量与经费作为首选项目,作为传达室管理人员从他的职责出发,将担心损坏学校的体育设施作为首选项目。因此,影响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缺乏管理力量和经费;学校与社区在开放中的职责不明;学校的安全问题。
3建议与对策
学校体育设施要长期对社会开放,分层、分类逐步走市场化道路是最好出路,这也是公益性项目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转变观念,谋求自身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是市场化道路的早期,有序开放的运作更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扶持、社区的有效经营和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因此,体育设施以公益型非市场经营的方式方法对外开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成为主流,作为政府部门,仍需要出台相关办法,明确“政府协调,社区负责,学校辅助,适度有偿”的工作思路。
3.1加强宣传,统一认识,明确开放意义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是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提高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率,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重要举措,需要我们从政治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调查中发现,34.6%的学校教职员工不知道或只是听说过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事情,但具体内容、项目、时间等等不清楚。社区居民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可见我们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该举措还没有深入人心,因此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每个人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3.2转变观念,树立“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消费观
随着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逐渐变成了“社会人”,政府包办―切的观念已逐步淡出。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也是社会资源公众享用的“大社会观”。按照“空间无偿开放、设备有偿占有”的原则,作为社区居民,也应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资源无偿使用”的观念,树立“谁出钱,谁受益”的有偿使用观。
3.3明析职责,政府协调,学校配合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是关键。我们认为,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是―个综合工程,但靠―家是无能为力的,其中社区是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第一责任人,要承担起组织与管理的任务,而学校有义务支持和配合这一工作,同时政府必须承担组织和协调的任务。这在调查中也得到验证,有58.28%的学校认为,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关键是政府,其职责主要是:一是领导与协调,二是资金或政策的扶持。作为社区,其主要职责:一是多方联络,为居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二是组织协调,保证居民健身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三是共建共享,建立文明社区环境。学校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情况下,有义务支持与配合这一工作,在调查中有59.87%的人认为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关键是学校,说明学校也是一个核心因素,学校的职责:一是学校体育设施无条件向社区开放,二是协助和配合社区做好管理工作,三是承担体育设施的维护工作。
3.4完善操作办法,规范管理措施
为保证开放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需要完善现有的操作办法,规范管理以保证安全,具体做法是:第―,建立学校社区协议制度。学校与社区签订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协议书,在这―协议书上要明确学校和社区的职责,开放的时间与条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有关承诺。第二,建立凭卡进入校园的制度。社区居民凭身份证可到附近社区办理社区活动卡,凭证或卡进入学校活动。未成年人凭学生证进入学校活动。12岁以下要求有家长的陪同。集体(有关团体)或社区组织的活动,可不受制度的约束。第三,建立学校体育设施公示制度。要求学校大门口醒目位置张贴学校开放的具体项目、开放时间及要求,每一个活动点均在醒目位置提示活动的要点及注意事项。第五,建立特殊时段的应对制度。青少年寒暑假的活动问题成为开放期间的焦点,在这特殊时期,学校和社区可在寒暑假定点、定时组织青少年三大球运动。由于青少年自律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可是体力充沛,又偏好三大球等剧烈运动,活动中容易出危险,再加上青少年的社会认知等处于发展的状态,对共同财产的爱护、保护意识不强,对学校财产造成的损害较大。为此这期间在加强管理、教育的同时,学校和社区可有意识地组织青少年三大球类运动,定时定点开放,加强指导和管理。
3.5形成常规机制,有效有序开放
3.5.1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是困扰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主要瓶颈,从管理到设施的添置、维护均需要钱,而学校、社区没有可列支的项目。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家都认为需要多方筹措。
我们认为,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经费,总的思路是“政府为主,多方筹措,适当有偿”,同时部分分层推行市场化运作也不失为解决经费问题的一大良策。具体地说:一是建立政府的扶持机制。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政府应是解决经费的主渠道,应承担起主要经费开支的职责,建议建立专项经费。二是试点运行,逐步推行有偿开放。体育事业在我国长期具有浓厚的公益性和福利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资源已进入市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补贴其他体育设施维护经费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富阳市富阳中学体育馆的社会化运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另外,可尝试成立类似“公司”或“俱乐部”,试行“部分项目有偿服务”,以有偿使用设备等形式向社会开放。三是多方筹措,社区、学校、社区内的有关单位及企业、个人,在自愿的原则上,采取捐助形式,所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公开使用账目,增加透明度。四是吸引社会投入。管理者应加强与外界联系,大力吸引社会投入,如利用节假日主办或承办社会性的比赛、训练,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五是政府设立扶持基金或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学校和社区都是事业单位,对市场经验不足,经费不够,初期进入市场有―定的风险。另外市场化经营对学校有―定的负面影响,学校不愿意涉足。对此政府可以出台―定的政策如―定年限内免税或者设立扶持基金、低息贷款等方式来鼓励社区或社会加入,从而推动开放工作的进行。
3.5.2监督评价机制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作为―项常规工作,需要有―定的制约机制,这个机制就是评价与监督的机制。该机制的构建策略为:―是建立督查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督查小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工作。学校体育设施配置及管理情况如何;经费筹措及使用情况如何等。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监督,把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项目及操作要求向社会及新闻媒体公布,尽可能增加开放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把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
3.5.3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是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工作长期坚持的有效方法。激励的方法:一是推广各地的先进做法,把社区或学校具有创新的―些操作方法,通过现场会等形式介绍给其他地区,从中推出与表扬―批社区与个人,充分肯定他们的努力与工作,让他们在在推广活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奖励与表彰,建立有关先进的评比系列,对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与奖励;同时把经费的下拨与开放工作的好坏挂起钩来,以此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三是建立通报制度,定期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情况,予以汇总,通过通报形式,表扬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区,批评做得比较落后的地区,督促其尽快整改。
参考文献:
[1]许闽锋,顾美蓉,李树怡等. 对北京、天津、上海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情况的调查研究[J]. 体育科学,1999,(4):72-76.
[2]向 京. 新时期学校体育设施多元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3-124. [3]沈建华,肖焕禹,龚文浩. 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6-10.
[4]李建国. 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74-78.
[5]刘建平,李超红,李志鹏等. 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与构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6):37-38.
[6]李秀梅. 关于浙东社区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5):603-604.
[7]庄永达,陆亨伯. 宁波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现状的调研[J]. 浙江体育科学,2003,(5):18-22. [8]周俊平. 浙江省一级中学体育场馆设施节假日开放的调查与分析[J]. 浙江体育科学,2003,(1):31-34.
[9]吴兰芬. 宁波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5). 27-28.
[10]李捷,宋勤. 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意义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52-653.
[11]王 进. 广州市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现状及对策[J]. 福建体育科技,2003,(2):51-53.
关键词 学校体育设施 社区健身资源 互补模式
一、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健身资源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设施配置与使用
1.闲置性浪费现象明显。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主要发展性教育模式。尽管如此,多数的学校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压力,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比例仍然较低。据调查,大部分的学校会将体育课集中性安排在某一时间段,体育设施在其他时间都处于闲置的状态。尤其是高中,升学压力导致体育课形同虚设,体育设施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2.相关配套严重缺失。对于体育设施资源而言,学校要具备更多的优势。面对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性人才的战略,政府对于学校的体育投资逐年的增加。因此,学校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数量都能够完全有效的获得保证。然而,学校设施的使用对象却受到限制,学生作为唯一的使用对象,这就没有形成体育对象多元化的发展。体育设施多元化使用是满足体育课程教育之外的一种资源配置。通过调查分析,多数学校体育设备管理和维修经费方面都存在漏洞,而且很大,超过60%的学校没有设置专人进行设施管理,75%的学校资金配置中没有涉及体育设施的维修。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校对体育配套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封闭化管理矛盾突出。一般来说,学校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校园安定,多数是采用封闭化管理模式。尤其是中小学,封闭式管理已经成为普遍模式,部分学校甚至在节假日都依旧采取封闭管理。这种管理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隔绝了社区人员进入,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根据调查,本市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是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不仅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体育设施的使用价值。长期以往,这种封闭并不适应于学校的长期性发展。
(二)社区全民健身资源建设分析.
1.总供给仍显不足。伴随着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积极地参与健身中,尤其是闲暇时间比较充裕的老年人。面对强大的社会健身需求,场地和设备的不足成为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大障碍。这种供不应求的现状亟待解决。
2.体育指导人才不足。目前,我国社区居民的运动锻炼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多数的锻炼者并不能正确的掌握运动的技巧和规律,进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些问题出现的首要问题就是体育指导人才的缺失。据统计,我国专业指导员和运动人数比例是7000∶1。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指导员的缺失的严重性。
二、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健身资源模式的机制构建
(一)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执行机制
在学校和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中,执行机制属于核心机制,主要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制度设计。执行机制包括三个子机制:组织统筹机制、资源管理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组织统筹机制属于上层机制,主要负责组织和安排资源互补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政府为核心,协调各组织部门,共同支持和促进学校和社区资源互补的有效性发展。资源管理机制属于执行机制的核心,主要进行资源分配相关的具体性工作。例如,学校设施开发时间和形式。社区资源的优势等。同时,资源管理机制还负责建立与体育企业相关的服务平台,进而保障企事业单位的正规化。监督评价机制则属于一种保障机制,主要是对资源互补中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保证学校和社区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且不受伤害。
(二)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规避资源深入互补后的风险,进而提高互补模式的适应能力。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及自我约束三种机制。宏观调控是政府对资源互补中的目标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调控属于经济运行机制,这个机制是调节供求、价格及风险等各要素重要机制。市场调节可以更加适应于体育资源的自由选择和优化配置。自我约束是结合学校和社区自身而言,自觉的参与资源互补中,并积极性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模式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贯穿于以上两种机制之中,是一切工作的最为坚实的后盾。体育资源配置中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够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促进目标的最终实现。资源互补保障制度,不仅能够确保公民体育权利,还能够促进学校体育资源共享进程,避免其以封闭来规避风险。保障制度的建立最大化的减轻学校负担的同时,有效地保障了群众利益。
三、小结
学校体育设施的闲置属于政府投资不经济阶段,此时,社区健身资源的不足急需学校体育设备的互补调节,进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前进。“学校――政府――社区”三方的力量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是实现整个社会体育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陕北地区 中小学学校 体育设施 社区全民健身 资源互补
一、引言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二十余年来,在具体实践与发展中取得了瞩目成就,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在逐年提升,健身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体育设施作为全民健身基础资源,如何将陕北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实现互补是推动全民健身持续发挥效用的关键。
二、陕北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配置现状及全民健身资源现状
在调查陕北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配置现状及全民健身资源现状方面,本次研究对象主要是以走访陕北地区公办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及社区健身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均采用整群抽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状况上来看,在本次调查的20所公办中小学中,其中只有1所中学、1所小学体育设施处于对外开放状态,比例仅有10%。从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上来看,90%以上的中小学体育资源配备状况充足,除满足学生的日常上课需求之外通常处于限制状况。而通过对社区全民健身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严重不足,导致部分社区居民无法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从调查数据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陕北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配置较为全面,而社区全民健身资源却存在一定的不足[1]。
三、陕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的现实问题
体育资源互补已经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现存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够实现资源互补。具体问题归纳总结如下:其一,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从全民健身的发展相关政策文件当中,对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表示鼓励与倡导,并未明确规定或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导致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力度不足,缺少激励机制;其二,学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设施使用功能差异性。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具有较强竞技性,目的是为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全面优化提供保障,而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主要是以健身为前提;其三,经费保障的制约。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对于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费用,并且学校在体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对固定,即固定投资渠道与支出规范。而社区全民健身则不同,通常对社区居民而言具有免费性特点,导致学校即便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也是以场地为主,具体体育设施开放性不足;其四,安全隐患问题。中小学校园是中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地方,如果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将导致校园恶性事件逐年攀升,学校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四、陕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的政策建设
从以上种种问题中发现,陕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的真正实现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为资源互补提供前提条件,笔者根据专家访谈法得出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为全民健身体育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支持角度上来看,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性文件及纲领内容并未涉及到的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的硬性规定,导致执行力度严重不足。针对这种问题的出新需要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以政策约束实现二者的互补实现,提高本地区公办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弥补与解决社区全民健身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只有提出具体的政策与规范,才能够使得本地区中小学校园加大体育设施开放力度,为体育资源互补奠定坚实基础。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对陕北地区全民健身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从学校体育设施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方面来看,主要包括财政资金、体育基金及社会捐赠等等,但这三种资源来源中财政资金是主要投入来源。陕北地区教育部门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根本目的是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体育教育,为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而从社区全民健身体育资源投入层面,主要依据国家与地方财政的支持,体育彩票仅仅是一种辅助的形式存在。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则需要财政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对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资源做到投资规划与资源整合,以便于做好协调配置与统筹兼顾工作,对实现陕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提供条件。
(三)解决校园安全问题
体育资源互补各项问题解决完成后,则需要保证校园安全问题。资源互补虽然能够有效解决全民健身资源不足的问题,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但安全问题也需要尤为关注,在学校方面可以掌控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如在周一至周五学生上学期间在每一天的放学之后开放体育设施供社区居民健身所需。在周六周日的学生休息日则可以全天开放。通过时间段的错开,减少与避免由于体育资源互补所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为体育资源互补提供条件[3]。
基金项目:课题信息:陕西省体育科研常规课题,课题号16094,课题名称陕北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参考文献:
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袭已久的单位、行业、系统为组织形式的封闭格局,满足了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就地、就近参加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当前的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体育普及性、大众化、全民参与的特点,人群以体育为依托,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了邻里关系,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期望对我国未来的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城市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其包含有城市家庭体育、老年社区体育、厂矿、团体、机构、政府组织的体育等,兼含有城市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城市社区地域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活动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行业系统等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联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
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在此条件下,我国的社区体育应运而生,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全民精神运动的基层载体,尽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区体育发展受到社区本身发展的制约。一是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活动经费严重短缺,影响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发挥。二是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志愿服务活动少且不稳定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社区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缓慢,提供的体育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存在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同。四是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合力不够,公共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培育。五是有些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知度不高,对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也缺乏积极性。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区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开展[2]。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开展的情况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的。在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组织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体育管理的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体育的发展应该与我国快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最后,我国的社区体育建设尽管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除了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外,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社区体育活动无论从质量和服务上都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缺乏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状况的、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二、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分析
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唐建军等对国外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状况做了详尽的阐述[1]。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各国的发展轨迹不同,但是国外社区体育俱乐部都采用自主经营和政府的扶持相结合的形式;都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在有关社会公益事业运行的法律政策规定范围中进行其经营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采取自愿性和大众性的原则等。这些特点和经验对于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国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社区体育的机制探索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2008奥运会的举办也给我国发展社区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始于2000年,我国的社区体育定位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地行为为主,很少独立的开展活动。没有体现出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和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法律、法规的修订过程中应明确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职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相同的法律地位。
(二)困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薄弱。社区体育设施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国家需要运用政策、法规使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等的体育设施公共化,并给予一些管理、维护的费用,以此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难题。
(三)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应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政策和税收等手段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退役的职业运动员组建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够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提供大量的基础训练和人才储备,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出路的一个良好办法。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如何保证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区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也将成为我国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关键词: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发展 助力
Key words:school sports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tivation
作者简介:胡琳 性别:女 出生年:1980年 籍贯:陕西省咸阳市 工作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职务:职员 职称:助教 学位:体育教育教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70-01
社区体育的发展与成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因,然后才能很好的发展社区体育。就笔者认为社区体育发展的助力除了政府财政扶持,社区群众自发建设,个人投入的盈利性质的俱乐部之外,另一个重大的助力就是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自然延伸。
一、 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高校作为祖国未来高素质建设者的培养基地,担负着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高校体育文化生活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广大学生来说,她的作用是巨大的,并且具有很大的延时性,她将使人终身受益。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已大部分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专业知识匮乏,而且大多数还是兼职人员,还有部分是离休人员担任。无论素质还是数量都很不尽人意,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就连这样的社区体育管理员与指导员都没有。据北京体育大学汪海等人对全国10个省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中显示: 在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2.9%,在职兼做社会体育指导员22.1%,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73.4%,其他1.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社区体育指导员以业余为主,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主,无偿为主。更不用说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针对社区体育发展人才缺乏的现实,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培养了大批掌握体育技能与管理组织能力的优秀人才,让这部分人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生力军与引领者,那么社区体育的发展就有了基本的人员要素。
二、 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
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必备的物质要素,而影响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首要原因就是缺少场地设施、或对现有的场地设施状况不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严重的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进而影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非常不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目前政府用于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经费相对还比较少,社区体育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最基本的需求,有些社区甚至没有体育场地设施,而即便是有这些设施的社区也因为器材场地的缺乏利用率太高,出现大量自然的和人为的损坏,根本不能提供正常的使用。而学校的完整齐备的体育设施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根据资料调查显示,我国体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系统。体育系统的场地占有量仅为全部场地总数的23.4%,而学校系统占67.17%,工矿、铁路和其他系统占有16.56%。我国拥有逾百万所中学,数千所全日制高校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学校拥有最基本的体育设施,有些甚至是比较先进的体育设施,而且在我国拥有数十万个体育场馆的75%以上是教育系统。可是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公园、居委会的空地、街头巷尾或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
三、 学校体育宣传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意识,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的基石
我国人口众多,加上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参差不起,差异较大。仍然有不少人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很低,根本无法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因此可以说大部分人的健身意识淡薄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障碍。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应该教育学生把学校学习的技术、技能、知识,随着学生走向社会而带入社会,让学生成为体育的实践者和宣传者。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社区体育意识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重视社区体育建设,吸引、动员更多的人参加社区体育,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石。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发挥社区体育的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服务功能,而且达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使社区体育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进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并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为体育人才提供了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要素,是社区体育发展最行之有效的推动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相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一、主要任务与职责
(一)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多种方式,发动、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
(二)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社区体育作为贯彻《体育法》、实施《纲要》的一项具体措施,纳入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一项内容,努力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三)市、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加强对社区体育的领导,依据《体育法》和《纲要》制定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健全以社区体育组织为主体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制定开展社区体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社区体育理论研究,建立社区体育发展的指标体系。
市、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要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城市管理中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等职能作用,将开展社区体育作为街道办事处的一项工作职责,将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和评估,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街道办事处的文化站,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市、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市、区、居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合理布局,统一安排。
在开展社区体育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
(四)街道办事处对辖区体育工作具有领导、管理的职能。要调动辖区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和组织社区内成员经常开展体育健身、竟赛、表演和体育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
(五)居委会应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居民经常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六)到本世纪末,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达到: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快的改善,社区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体质普遍增强,社区体育组织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组织管理与体制
(七)按照《体育法》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的规定,区(市辖区、不设区的即为市,下同)人民政府可授权街道办事处主管辖区社会体育工作和组织实施辖区体育活动。形成以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
(八)街道办事处应成立以街道办事处行政领导挂帅、辖区内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体育组织。应有部门管理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九)居委会应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居住区、楼群晨、晚练指导站等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十)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区意识,支持、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体育活动。
三、骨干队伍建设
(十一)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熟悉、热爱体育工作的干部充实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社区体育干部。
(十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骨干。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的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作用。
(十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体育干部、业余体校教练员、体育教师以及热心体育和有体育专长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吸收他们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以及活动的组织、技术指导等。
(十四)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各类体育干部、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
(十五)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居住区要努力挖掘潜力,为居民修建简易体育场地;新建居住区、小区,必须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的(GB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原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1986年颁布的(86)体计基字559号《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规划、建设好社区体育设施。
(十六)街道办事处应在辖区内有计划地修建社区体育活动室或体育服务站(点),并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到本世纪末,力争50%以上的街道达到上述要求。
(十七)合理使用街道辖区内现有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律向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
(十八)应在社区内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辟健身场所,使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做到运动场地就在身边。鼓励居民自力更生及义务维护和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提倡居民添置体育健身器械,开展家庭健身活动。
(十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和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设施的,须经当地体育、城市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作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要在就近、方便使用的原则下,先行在适当地点择地新建,面积、标准不得低于原有设施。
五、经费来源
(二十)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区人民政府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社区的各类体育协会或其他体育组织可实行会员制,可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
(二十一)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要努力开展技术指导、骨干培训、体育表演、健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服务,在经营、税收、资金等方面参照*年8月民政部、国家体委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执行。
六、健身活动
(二十二)社区体育以经常性健身活动为主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在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中,要讲究科学,注意安全,重在参与。实行传统健身养生法与现代健身方式相结合,个人锻炼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健身娱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健身活动与节假日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加强晨练、晚练和季节性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引导不同特点的人群参加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要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老年人、幼儿和残疾人的体育活动。
(二十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竞赛活动以动员尽可能多的居民群众参加为基本出发点,办出特色,形成传统。
社区体育组织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综合性体育竞赛活动和单项竞赛活动,要有目的地结合节假日组织体育竞赛、表演和社区内外的交流活动,形成热点,利用寒暑假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单项体育竞赛、培训以及锻炼小组等活动。
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的生活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健康第一”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经常参加各种晨晚练和其他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日趋活跃,形式多样的社区运动会、体育健身活动也越来越多,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体育也随之迅速发展。社区体育的发展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保证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和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有利于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居民间的了解,弥补现代化带来的人际隔阂。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1社区体育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的研究
社区体育一词自产生以来就受到我国很多专家的关注,但是经过查阅很多资料发现很多专家对其的解释基本一样。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即为,社区体育是指在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1]我国体育社区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我国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关注点由竞技体育转向群众体育;第二,我国居民的老龄化,是老年人不断增多,使得社区体育不断发展;第三,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增强了人们健康第一的意识,使人们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2.1社区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进入到新的世纪我国经济飞跃的发展,城市社区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社区的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用也在越来越重要,对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社区的建设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改革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的改变,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人们意识的提高促使体育需求也在增长,而现在政府很难提供众多的体育服务。离人们较近的社区体育活动点,就成为满足体育需求的首要选择。因此,在未来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以社区体育为主角。社区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人们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我国体育公共事业的开展,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继承发展。
2.2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交互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制约,使得在体育方面的投入较少,导致体育设施相对匮乏,这就需要在发展社区体育的时候借助体育设施相对完善的学校体育。由于我国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观念,导致了我国居民的社区意识、体育运动意识相对发达国家比较差。因此在很多社区建设中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活动场场地的建设不够完善。再者,国家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学校体育由于国家在体育场地器材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多,场地器材相对完善。因此要发展社区体育在以后的今后时间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将会交互共同促进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2.3我国各地的城市社区体育不均衡发展
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全国各地的社区建设水平也不均衡的发展,我国各地区中以东部的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沿海地区,如深圳、厦门、青岛等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较高,内陆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差。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政府的经济投入以外,还要加大对各地居民的健康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自觉地积极的投入到社区体育建设中。
2.4随着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多,管理难度增大
社会的发展,将会使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涌现,如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外来人员的比重增大,这将导致我国的社区育管理和服务难度的增加。社区建设的难度增大将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开展,应加大和强化人们属地化与社区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保护自身权益。
2.5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将呈现多样化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使原有的限制和约束被打破,城镇化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社区出现在新老城市中,每一个社区的情况不一样,这也将导致我国各地区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区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体育活动进行发展。
2.6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
按照国际的相关规定,我国自1990年以来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我国到到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由于老龄人自身的特点和社区体育的特征,必然决定了老龄人在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是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
3结论
我国社会的不断地进步,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社区也越来越多。城市社区体育作为体育社会化的产物,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趋势:社区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交互发展;我国各地的城市社区体育不均衡发展;随着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多,管理难度增大;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将呈现多样化发展模式;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
参考文献:
[1]顾渊彦,李明著.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裴立新.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赵军.河南省小城镇利用学区体育模式开展全民健身的实践性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6
[5]夕莫小农.试论社区体育与学区体育之结合[[J].体育科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