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6 16:53: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

篇1

当前,我国提出“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并对计算机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的投入。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研究人员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取得突破和发展,才能保持我国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1 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脉络,结合生产实践的经验,从3个方面简单地阐述计算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网络化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非比寻常的进步,并且应用于军事、政府、科研、商业等各个领域。在网络环境中,社会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有效地缓解“信息孤岛”的问题。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以“互联网+”理念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便利百姓生活。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国家经济发展转换动力,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通过模拟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计算机具备“高智商”的工作能力,计算机智能化技术是现阶段广大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智能化发展要求计算机能够像人脑一样能够完全独立地思考、工作,同时具备逻辑推断能力、能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考证,做出相应的决策,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智能化技术的代表,有效地体现了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对弈,并以大比分赢得比赛;谷歌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现完全地自动驾驶模式;智能问答机器人等等。上述实例都表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智能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才能够逐渐地实现计算机技术智能化。

1.3 人性化

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为了使计算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更加有效地人机交互能力,研究者需要推动计算机技术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并且在计算机技术的设计过程中更注重考虑人性化的元素,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大的工作和生活便利。

2 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新技术讲座”的教学对象一般是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学生初步具备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针对新技术讲座的课程而言,倘若仅仅只有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灌输理论知识点,不仅对教学效果提升有限,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通常情况下,“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学生思想活跃、且动手能力强,但还是普遍存在学习自?X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弱、刻苦精神差等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需要考虑上述因素。

3 课程教学的定位

(1)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

(2)“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读懂学生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以上特点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

4 课程教学方法的分层设计

在新设计的教学框架中,“新技术讲座”包括课内进行的“课堂讲座”和课外完成的“课程报告”两部分。

4.1 启发学习兴趣,加强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新技术的讲解,以实例为入口,突出知识点,如此结合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理解记忆枯燥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的目标。鼓励学生创作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教学互动,完善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切记不可唱“独台戏”,需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营造一个活跃地课堂气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绪。

4.2 完善课程报告设计,创新教学形式

完善课程报告内容设计,期望学生通过因特网,探索性地自主学习当前计算机前沿技术。期末考核通过完成课程报告,表达自己对前沿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解决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结合等问题。

4.3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篇2

Discussion about Applying The AC Method i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course Teaching Activity

Ju Ya-rong Cui Hao Shi Yan Zhang Li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SichuanChongqing 401311 )

【 Abstract 】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oward the foreign trainee mainly depends on teacher resource of Internal training, so the foreign training is easily contained and susceptible to the teaching pattern.The study background and study interests of the foreign trainee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foreign training,Introducing the AC teaching method,seting teaching contents rationally and taking practical teaching measure is also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 Keywords 】 foreign training;AC teaching method;teach content

1 引言

外训作为国家援外工作的一个有机整体,意义重大。外训教学主要依托内训的师资力量,外训学员由于所属国教育体制及教学环境的不同,新学员学习层次呈现出多样性;所以承担外训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探索适合外训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是外训学员来我院的首门计算机类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外训学员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提高信息素养。从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尽管教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淡化抽象理论,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指导原则,关注外训学员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员并不真正了解外训学员的特点,在多数情况下以内训的方式完成外训教学任务,导致教员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尽力了,而外训学员并不买账。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具体的外训教学中根据外训学员特点,灵活运用AC教学法,探索出了一种适合外训学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

2 AC的含义

AC(Achievement-Oriented)的基本含义是以成就为导向。这一概念来源于计算机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一思想,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是属性、事件和方法的综合描述,它最大的特点是“所见即所得”,形象生动,接近现实,和教学的特点相似。所以笔者将这一理念移植到教学中,将教学活动比拟为教学事件,将学生比拟为教学事件中的对象。将知识的传授比拟为给学生对象设计适合个体特点的合理的触发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享受并探索知识乐趣的过程。那么学生对象的触发器是什么呢?这就是成就感。对于每一次课堂活动,只有学生始终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他们的个性和潜力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示和挖掘。现在问题是如何使学生产生这种成就感,这就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问题。

3 教学内容的组织

外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学员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兴趣,训练学员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等两种能力。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不能照搬内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有所选择。表1是我们根据外训学员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按能力培养要求模块化后的计划列表。

培养外训学员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在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部分,主要设计了常用工具软件的实践性教学,比如资源管理(系统优化、测试、备份与还原),磁盘管理(磁盘分区、碎片整理、备份Ghost),文件恢复(Recover4all、EasyRecover)等系统管理工具软件,以及文档传输(Outlook Express、Cute-FTP、Foxmail、WinFax),格式转换(DOC与WPS、PDF、CAJ、VIP),办公应用(Microsoft Office)等实用工具软件的教学。学员完成了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自行管理和维护所用的个人电脑,处理个人事务了,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

我院的外训学员大多来自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计算机应用尚不普及,而计算机的生命在于应用。所以,外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更多地增加对新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和对应用方向的引导,让学员更多地了解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发展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处于研究热点的条形码技术、射频卡(校园卡)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3S”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讲解能向极大地拓宽学员的视野,向学员传递一种计算机“感觉”,培养他们感知计算机可以解决哪类问题的直觉能力。

数字化学习通常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数字化资源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利用数字化资源来学会学习。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以及Internet的相关知识,使学员具备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技能,如利用搜索引擎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借助BBS等网络通信工具与他人进行协作学习等。外训学员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后,能熟练地在互联网上查找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能与远方的家人在网上进行视频对话,分享学习的喜悦和生活的感悟。

4 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更多效果,外训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资料的准备方面,课件是外训授课最主要的载体,由于存在一个教员和译员之间语言转换的过程会降低授课效率,所以外训课件文字本身应该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教员可以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发挥,以此来补充和丰富课件。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研究前沿技术”部分内容时,只需要在课件上列出条形码技术、射频卡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3S”等标题,教员上课时逐条阐述即可。在讲解射频卡技术时,教员可以将自己科研和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融入教学中,也可以以学员在食堂吃饭时使用的校园卡为例进行讲解,使学员领会计算机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味成就感。

《计算机基础》的某些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时比较枯燥的,这时教员就需要采用“比喻”等形象化的方法来刺激学员的学习兴趣。在讲解Excel软件的数据高级筛选功能时,由于涉及到定制筛选条件的问题,学员理解不透。教员课先图示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筛子,告诉学员筛子的功能就是将一堆混合的微粒物质区分开来,体积比筛子上的孔小的微粒就顺着孔漏下去,而比孔大的微粒就留在筛子面上,所以我们要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微粒,就需要定制筛子上孔的大小即可;然后教员解释Excel中的数据筛选功能就是让我们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数据,所以就必须制定出合适的“孔”,也就是筛选数据的条件。经过这样的类比,学员一下子就明白了数据筛选的含义。在接下来的实验环节中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了各种条件来筛选数据,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快乐,更重要的是学员在学习中有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这就说明我们的外训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针对外训学员的特点,教员要认真做好课程的考核和总结工作。根据前两年的经验,外训学员对课程成绩非常重视,这不是基于某种评奖的考虑,而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背景使然。比如,A同学比B同学的成绩多1分,可能A同学会以自己在上机实验考核中比B同学表现好很多而质问教员为何成绩只有1分之多。外军学员对成绩如此“斤斤计较”,教员必须适当地进行角色转换,耐心解释成绩评定的依据,让外训学员学得心服口服。

4 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外军学员的信息素养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外训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南春丽.AC(Achievement-Oriented)教学方法研究.中国高教论坛,vol26.No.3,2004.

[2] 王春梅,王读详,樊峰鑫.学员信息素养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27-29页,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3] 孙望舟.内训与外训教学差异比较.后勤工程学院《训练与科技》,第32卷第1期.

作者简介:

巨亚荣(1975-),女,陕西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安全。

篇3

当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教育已成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还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作为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将不再适宜。目前,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传统应试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内容单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有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时,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以后还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高校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在评价中肯定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不迷信唯一答案。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作为主体,还应包括平时上机能力、与专业课结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可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分为基础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

考核形式也可多样化:平时成绩考核、期末成绩考核、等级考试考核、考试系统考核、大型作业考核。全部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强调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平时成绩考核:指平时学习的作业情况、实验出勤和实验效果等,此外,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实验效果等均作为平时成绩,占成绩总评的10%~20%。期末成绩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主,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程度,突出学生对计算机的构成、网络的组成等概念的理解,占总体比例的20%~30%;实验操作技能主要考查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突出学生能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工具来使用,占总体比例60%~80%。等级考试考核:是期末成绩考核有益的补充。以能力考核为主、规范考试方法。考试系统考核:建立涵盖了全部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每张试卷中主观题目(考察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占20%~30%,其余部分均为计算机操作技能题目,集中体现了该课程以实验技能和操作技巧为主的定位。大型作业考核:结合本专业的需求,出一些项目作业让学生完成,可以以论文、讨论形式提交,从中可考察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Guidence of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Practice Experience From "Learning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Practice"

PENG Hui

(Dalian Light Industry School,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In today's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ining and delivery skilled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the commun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But overal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till the weak link in China's education. And there are no prior experience to draw on. To make a difference, only in " learning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practice", through "teaching to do one" in practice, try to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al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socialization; popularity

1 在“做中学、做中教”指导下,职业教育观念的改变

(1)先进企业,后建专业,逐步实现教学管理上的“三个零距离”。专业建设最主要的是解决服务对象,专业开设的课程科学性,师资的质量,实训条件及学生的就业去向。而这些问题,如果脱离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专业建设只能成为口号。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用人单位提出的用工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在专业建设时,首先确定合作企业,解决专业建设必须的师资、技术、实习及学生的就业去向,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2)以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是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又一个实践体会。现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综合素质、是终身教育,科学在发展,要想跟上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根基牢固扎实、适应性强,所以单一的技术培训,墨守陈规的教育应该打破。我校经过摸索研究,提出了以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建设。任何一个专业都分为四个层次:基础技术、专业应用技术、开发技术和尖端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牢固的基础技术后学习专业应用技术,这也是生存技术,同时了解相关的开发技术,为再就业创造条件,最后展望尖端技术,为他们设计努力方向。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学校引入不同发展方向的中高层技术使有能力的学生具备再就业、再创业的基本技能;学校收集掌握计算机前沿技术信息,练好内功,计算机科研技术发展迅速,指导学生明确目标,了解尖端技术。大连市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的建立,为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带来新的契机,为学生学习和就业带来新的活力。

2 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精神,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

很长的一段时期,职业教育沿革基础教育的教育模式,走不出课本和课堂,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学生厌学厌教,抵触情绪严重。学的没有用,有用的学不着。但是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引进和探索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方法,初见成效。(1)专业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法和专业课实例项目教学法。(2)赋予工学结合新内涵,实施校企合作共同教学的方法。(3)结合用人单位人才标准设置课程教学培训法。

3 把握“做中学、做中教”思想内涵,实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组

职业教育快速稳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教学工程中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做中学、做中教”的实质是实践活动。“做中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也要有生产实践经验。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大部分脱胎于传统的基础教育体系,教师队伍的成员大部分来源于基础教育系统,即使是专业教师,很大程度是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没有经过社会生产实践的历练,实践活动能力薄弱。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技能有所改观:(1)确定现有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工程,以技术和实践技能见长的教师队伍初见雏形。(2)引进企业优秀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讲学,优化教师队伍。(3)建立教师专业技术学习研修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下转第58页)(上接第51页)

4 落实“做中学、做中教”方针,用制度建设保证职业教育的改革效果

加强职业学校的发展要有积极的政策引导和灵活的机制保证。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首先要解决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要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关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而是人才问题。同时,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资金也不是仅靠国家投资可以全部解决的,如果不解决人才问题,国家投资后其设备也用不上。其次,要解决教职工的积极性问题,职业学校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是普遍现象,需要强有力的可以吸引人才的政策。

(1)办学体制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形势,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有两个最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是由于职业教育经历了很长一段困难时期,许多学校为了生存,主动与市场经济结合,创新了许多不同于计划体制管理下的教育体制模式,这对职业学校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基础较薄弱、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紧紧依靠政府的投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由于旧的办学体制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政府的投入常常不能全部发挥效用,造成国家投入的资源浪费。政府办学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但不是全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尽快改变由政府办职教向全社会办职教转变,培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

(2)办学体制改革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是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企业行业在教学方案、师资、设备场所以及就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为用人部门培养实用人才。因此,要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是学校能够办出特色,就须打破封闭式办学模式,从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教学方法改革和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吸纳企业、行业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而只有当企业和社会相关方面真正成为办学者参与办学参与管理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度他们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育与经济、学校与社会、用人与培养人的紧密结合。

总之,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在成长中摸索道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职业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9008-03

Research of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and Rank in Computer Fundamentals to Fresh Student

LUO Ai-j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s in 21st century, question that is very badly in need of being resolve to each teacher is how to do well the computer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 our school in such facts, one is the theory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the other is practicing teaching in Lab, and theway of appraisal, and then proposed the method to improve our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s teaching; Practicing teaching; teaching with ranking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所应掌握技能的最基本要求,国内各大高校无一例外都纷纷开设了各类计算机课程。但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面临着本身具有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企事业单位需求脱节严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应对,从而培养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呢?

我校根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办学要求,于2006年5月成立了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从2006级新生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1年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课,然后进入后3年的专业课学习。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对大一新生的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进行分级教学和集中管理,这一举措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一年级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分级分类教学的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6月24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2],它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有了科学的界定,对其作用有了理性的认识,并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学基础课程地位和白皮书中阐明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高校也根据此意见要求,迅速响应,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我校调整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3]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社会与职业道德此外增加了数据库、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被具有新内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然而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仍然较大:有的学生在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始接触和学习过计算机应用知识,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软件的使用,上网聊天、收发Email等;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可能很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这种客观地区差异造成的学生起点水平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统筹安排。

2) 不同学科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要求不一样: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这种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

我校学科专业众多,文、史、哲、经、管、理、工、农、医等。其中每门学科专业对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所作的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最后的考试也是采取全校统考的形式。这样往往只是完成了课程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把课程教学与其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学了有什么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鉴于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故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领域和层次,编写相应的教材。

3) 考核方式不够灵活,未起到“以考促学”的目的:成绩考核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导向作用,不合理的成绩考核方式会妨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实行全校统考,考教分离。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以理论考试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考试水平,但不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

2 大一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实施策略

我校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两门课程进行分级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事实证明,分级教学模式在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理配置师资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此我们也可以考虑启用非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体制。

2.1 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类分级

为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以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的原则,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成绩排名居专业前20%的学生,允许重新选择专业,实施专业分流。

考虑到我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20%的学生可以在学完大一课程以后重新选择专业。一个可行的方案,即按照大文科(包括文、教、史、哲、经、管、法)和大理科(理、工、农、医)的方案来进行分类,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

对入校新生采取考核制度,在考试中根据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科专业不同要求将新生分为A班(提高班)和B班(基础班)。这样就可以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层次出发,不同等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虑到实际情况,同一大类中每个班的学生仍然可以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应该有所不同。

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分级只是我们根据学生参加考试后由老师确定的级别,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提高班的同学可以选择到基础班学习。

对于同一个教学班,学生能力相近,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教师课堂教学能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A班还是B班的同学都能适应课堂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此外,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做一些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开设选修课,选出专门的选修老师给以特别性的指导上机,这样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师给学生设置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个难度稍高的课题,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使其以前所学的浅显内容得到深化,所以这个环节对于培养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2.2 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白皮书”附件《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4-6]中建议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由于各专业所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同,建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1+X”的方案,其中1指大学计算机基础,X为若干门先修课程。

仅针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内容涉及面广,头绪繁杂,教学难度大。如何根据不同类别层次来取舍教材的内容?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 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潜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

我们可以据此来制订不同类别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计算机基础中的实验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强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突出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培养。它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深化和补充。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通过计算机实验课程评价体系能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指导实验教学、有效反馈教学信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保证足够的上机实验时间去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科和理科也是要分开成两个层次进行:

1) 文科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精神,设置几个难度接近于教材中的例子。例如,Word论文综合排版、 Excel制作学生成绩表并进行分析、PPT演示文稿、Flas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完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成果并进行指正,这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 理科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对比较难规模比较大的任务,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维护,网络的基本维护、网线制作、“网页三剑客”网页制作等,这个阶段需要学生自觉地花较多的课外时间去查资料,这也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最高任务阶段。

教师可以将此阶段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该课程期末成绩的一个重要的论据,以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该项目,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不同的阶段,根据分类分级教学的要求内容来设计编写相关的实验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内容。让每次的实验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操作性强。

2.4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上述的分级教学的模式下,配置利用好网络资源,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即使在分级的情况下,编在同一个班的同学的学习情况也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但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专业分出A、B、C、D……班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把一些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课堂作业等)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和问题解答。

这种方式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5 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计算机协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软件操作培训等讲座;组织参加国家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成长。

2.6 改革成绩评价方式

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有效尝试的思路是实行“过程监控”,也就是说加重对平时 “教学过程”的监督力度,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除了包括常规的考勤、小作业以外,还要加上阶段性的上机测试,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一章可以进行打字练习,考核学生打字的速度和准确度;在Office一章中可以设置Word文档排版上机测试、Excel表格测试、PowerPoint演示文稿测试等三次考核。这样,在实验课上网玩游戏聊天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但学生的成绩有据可查,平时每次考核的情况一清二楚,避免了平时成绩送“人情分”的情况,而且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实实在在得到了提高,还是值得的。图1、图2、图3是在我校某教学班级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进行试验,得到的结果。

从图3可以发现,学生最终的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分布情况大体是一致的。

3 总结

考虑到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每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这一点上,所有的高校都是一致的。大学教学研究不断开展和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仍然以它特有的高速度在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我们充分认识,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地探讨教学规律,并将各种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教指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

[3] 杜友福.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36-0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迅速普及,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兴起,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活动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软件工程类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1以“教”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软件工程的专业课基本上都开设有各自的实验课,这些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教师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拿到实验中进行验证,把教学内容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状况往往造成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对实验课投入的精力较少。因此这种被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反而由于被动的和束缚性的学习定位,构筑起一堵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壁垒。

这些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质原因就在于以“教”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改变旧的实践教学模式。

2.2以“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以“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与这一倾向相适应,在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具体变化: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外部信息序列(教材内容)的组织设计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活动设计;从关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到关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等等。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推导及抽象概念、原理的记忆、复述和实践验证、简单应用。教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实验,尝试去解答有关的问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而本质上知识和理论的产生首先是从实践中总结、升华来的。我们在“综合技能实践”的教改中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采用相反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要在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中体现“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教改思路,主要应考虑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专业技能。

所谓的“真实任务”就是要达到:

1) 选择的实践项目满足学生需要,对学生而言具有意义;

2) 项目内容具有内在价值,反映问题的专业性和科学逻辑;

3) 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存在或形成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需要寻找信息来解决才能完成任务。

二、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能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学习环境的构建要考虑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

1) 情境要素,要建立利于学生理解和意义建构,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相连接的外部场景,该场景也是活动的意向与问题嵌入其间的实践环境;

2) 采用适当的研究工具要素/认知工具;

3) 提供适当的资源要素;

4) 要有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三、在实践教学指导方式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教师作为协助,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四、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教学对个人的学习评价,采用在实践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最终的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1) 自主学习能力;

2)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一般将实践环节分为三个部分:课程实验、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我院的专业实践是为了训练软件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项目研发能力,以问题或项目驱动的自主选题和设计的单列学分实践课程。专业实践由综合技能实践、系统设计与实现Ⅰ、系统设计与实现Ⅱ、专业实践4个层次构成。其中,综合技能实践安排在第三学期,是所有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环节。该课程主要进行技能性、综合性的专业实践,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实践打好基础,在综合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在综合技能实践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一是关于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环境是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外因;

二是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

通过两部分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在具体的设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和方法:

一、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专业项目,建立真实的实践环境。如计算机硬件组装、BIOS设置和操作系统软件安装调试;基本网络连接配置、管理和网络服务的搭建;一些带有引导性、设计性或研究性的项目,如数字仪表的设计与组装、A/D、D/A设计、虚拟仪器开发、嵌入式系统和PDA的开发、多媒体创作等一系列的实践项目,内容深度从基础、综合、设计和研究,涉及硬件、软件等方面,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以问题为驱动,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但还没有学习具体的课程前就要求学生完成某个方面的初步实践项目,一方面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专业实践构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并没有学习过Web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但具备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等背景知识。在JSP/开发环境搭建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包括Web服务、JSP/集成开发环境、数据库和简单B/S程序开发等内容的实践项目。通过学生的预习、实践和总结,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掌握了Web开发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知识。

三、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实践教学是保证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最好方式,为此,我们专门开发了针对开放实践教学需要的“网络预约实践管理系统”,采用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让学生在项目内容、实践时间上自由选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四、教师指导实践方式的转变。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指导方式,在学生进行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一样,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较快提出解决方案且比较完善,有的学生则较慢甚至无从下手,此时,我们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担任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一改以往辅导过细,偏重结果的做法,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综合技能实践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怎么考核,学生就会怎么学习。我们在综合技能实践的考核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说,由于学生进行的都是自我构建的学习,对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容、途径都可能不一样,如果单纯以重视结果的总结性评价进行考核将会限制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只有采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评价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总体而言,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起到了以下三方面作用:

一、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能力。由于采取的是以“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了开放实践的方式,包括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设备等,因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实践一改以往按照教材的要求和老师的详细讲解而操作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在自己查找资料、自行思考、准备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体会科研工作的艰辛,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由于实践中可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并允许失败进行重做,让他们有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一个实践的完成都有一种成就感。因而,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间抓得紧,常常是下课了还不想走,要教师催好几遍才走。上课到课率为100%,课外预习和实践报告完成情况都比其他课程要好,优秀率平均在80%以上,及格率通常都在95%以上。

二、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在实践中设置了一些涉及计算机前沿技术学生需要进行研究的项目,以及一些需要自主设计的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我们每轮实践课程都有许多学生完成了优秀的作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益的。

三、磨练了意志,培养了综合素质。一个优秀的工程人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在实践中,要求学生从实践预习、实践准备到整个实践的完成,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且要处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品尝实际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失败是常有的事,新的教学模式对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结论

以“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实践教学的一种改革。体现了高等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创造力有很好的作用。通过近三年软件工程专业的“综合技能实践证明,采用以“学”为中心的实践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由于实践内容接近工程实际,综合技能训练范围很广,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又为软件工程类专业后继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2] 余胜全,张建伟. 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 朱莉.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3).

[4] 王金发. 开放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及实践效果[J]. 高等理科教育,2003,(6).

[5] 周利平. 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大纲[J].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教学大纲汇编,2005,(8).

作者简介

梁宇(1964-),男,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篇7

税收效率原则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原则和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税收行政效率原则属于税收管理方面的原则,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应当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在税收工作中,税收行政效率原则一般表现为税收征管效率原则。而税收经济效率原则属于税收效应方面的原则,是指应当尽可能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促进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主要对税收征管效率问题进行研究。

一、税收征管效率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税收征管效率的研究

税收征管效率的思想在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著述中已有体现,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赋税论》中最早提出了税收的“公平、简便、节省”三原则,其中“节省”原则即应当实现征收费用最小,已经包含了提高征管效率的思想。德国官房学派经济学家尤斯蒂在《财政学体系》中提出了税收的六原则,认为“捐税应当用最简便的方式进行征收,对国家和人民双方来说,所涉及的费用应减至最低度。在收集税款时所必须支出的费用要尽可能予以压缩,这对政府和人民双方都有利。收税时的费用愈大,国家所能享受的税收愈少,人民在税款方面不必要的负担愈重”。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和征收经济”的税收四原则,认为“一切赋税的征收要有所安排,设法从人民那里征收的尽可能等于最终国家得到的收入”,其中“确实”和“便利”原则意味着节省纳税成本,而“征收经济”原则意味着节省征税成本。瓦格纳在《财政学》中提出了“四端九项”的税收原则,其中税务行政原则中包括“确实、简便和节省征收费”三项原则。马斯格雷夫在《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税收原则体系,明确提出了“管理和征纳费用应当尽可能地减少”的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对于税收征管效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于税收成本的研究,研究重点逐渐由征税成本(管理成本)过渡到纳税成本(奉行成本或遵从成本)。stanford(1973)研究认为,1973年英国个人税制的遵从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约在2.4%~4.4%之间。slemrod和sorum(1984)经过调查估算出,1982纳税年度美国全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花在纳税上的时间约为21.3亿小时,折合纳税成本267亿美元,占当年联邦和州所得税收入的7%以上。二是对于税收征管有效性的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税收遵从理论。allingham和sandmo(1972)对税收遵从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建立了逃税模型的基本框架,并逐渐得到完善和扩展。经验分析也在同步进行,通过对调查数据、历史数据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认为影响纳税人税收遵从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不遵从被发现的概率、对不遵从行为的处罚、税率水平、社会规范与社会制裁以及心理因素。

(二)国内对税收征管效率的研究

国内对税收征管效率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税收征管效率的内涵、影响因素及衡量税收征管效率的指标体系进行的研究。李大明认为税收征管效率是税收征管成果与征管付出之间的数值比较关系,是税收征管质量与数量的综合反映,其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明取得一定税收收入所耗费的征管成本高低的征管机构效率;二是反映纳税人遵从税法以及税法被征税机构执行程度的征管制度效率。相应地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征税机构效率评价指标和征管制度效率评价指标两大类。应亚珍等认为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税收法律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对税收法律制度的依从度、税收征管模式的适应性、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程度以及税务征管人员的努力程度。臧秀清等依据规范性、经济性、有效性的原则,构建了包含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处罚率、征管成本率、人均征税额、税收计划完成程度和税收收入增长率等8个指标的税收征管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对税收遵从理论的研究。马国强将税收遵从分为防卫性遵从、制度性遵从和忠诚型遵从三类,将税收不遵从分为自私性不遵从、无知性不遵从、懒惰性不遵从和情感性不遵从四类,将决定税收遵从与不遵从的因素总结为税收观念、税收知识、税收制度、纳税程序、逃税被发现的概率和税收处罚的标准等六个方面,认为应当建立纳税服务系统、税收处罚系统和环境建设系统,从而构建起税收管理的完整框架。

国内对税收征管效率的实证研究同样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于税收征管效率的测算和分析。崔兴芳等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技术(dea)分析了税收征管效率进步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税收征管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原因是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压力迫使税收要迅速增长,同时,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拥有部分税种的征收和支配权。谢滨、王德祥等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对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后者认为1997—2005年各地区税收征管效率都呈上升趋势,但我国税收征管效率水平总体仍不高,虽然地区间征管效率差距较大,但其呈现出收敛趋势。杨得前(2008)利用solow余值法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定量测算,认为1994—2005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对税收增收的贡献率为28.11%。刘穷志等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税收分权的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都存在着当期的正向促进作用和滞后一期的抑制作用,税权划分对税收征管效率激励作用不强,原因在于税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成本激增,认为应尽量控制征管成本,使税收分权制度创新显现其对税收征管效率的促进作用。二是对于地下经济和税收流失的研究。梁朋运用现金比率法和收支差异法对我国1985—1998年的地下经济和因地下经济导致的税收流失规模进行了估测,结论是我国因地下经济导致的税收流失规模从1985年的178.14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675.25亿元,1994年最高达到975.60亿元;用收支差异法估测的1993~1997 年的逃税规模也一直在600亿元以上。贾绍华同样用现金比率法估测了1995—2000年我国的地下经济规模和税收流失额以及税收流失率,测算出的税收流失率高达26.24%~42.56%。

综上所述,学界特别是国内对于税收征管效率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理论上没有廓清税收征管效率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也不可能建立比较完备的税收征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方面较多地借鉴了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的分析方法,在方法的适用性、数据的准确性方面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实证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也有待思考。

二、税收征管效率的内涵辨析

(一)税收征管效率的基本内涵

1 对税收征管效率内涵的各种认识。基于对“效率”的不同理解,人们对税收征管效率的认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将效率理解为效益,对税收征管过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目标在于税收成本既定的前提下,通过税收征管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或者在税收征管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具体来说,税收成本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而税收征管收益主要体现为政府通过税收征管活动取得的税收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意味着应当降低税收成本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税收征管效率与税收收入正相关,而与税收成本负相关。二是将效率理解为有效性,对税收征管过程进行有效性分析,目标在于通过税收征管活动,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具体来说,税收征管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意味着应当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上述两种认识均有偏颇之处。第一种认识是对税收征管过程做投入产出分析,这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错误地将税收收入视作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第二种认识虽然将税收征管的有效性视作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但是缺乏对于税收征管过程投入要素的分析。

2.正确认识税收征管效率的基本内涵。“效率”衡量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出越多效率越高;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投入越低效率越高。税收征管效率用于衡量税收征管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如果将税收征管过程视作一个“黑箱”,税收征管的各种投入要素通过税收征管过程转化为税收征管的产出。因此,正确认识税收征管效率内涵的关键在于科学确定税收征管过程的投人与产出。

(1)税收征管过程的投入。税收征管过程的投入即税收成本。但是,在衡量税收征管过程的投人水平时,有意义的并不是税收成本的绝对数值,而是相对税收成本即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这样也便于对不同国家之间的税收征管投入水平进行比较。

(2)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取决于税收管理的目标。现代税收管理理论认为。税收制度确定之后,之所以还要进行税收管理,或者说,税收制度已经明确规定了对什么征税、由谁纳税、纳多少税和在何时、何地纳税等基本事项,之所以不能只设置一个受理纳税的窗口,完全由纳税义务人自己根据税收制度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这是因为,由于利益关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如果没有税收管理,纳税义务人就不能自觉、准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所以,为保证纳税义务人自觉、准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就必须进行税收管理。税收管理的目标,就是保证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因此,税收征管过程的产出并不是税收收入,而是税收征管的有效性,即通过税收征管过程保证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目标实现的程度。

(3)税收征管效率的内涵。税收征管效率衡量的是税收征管过程的投入水平(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与产出水平(税收征管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在税收征管有效性一定的前提下,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越低,税收征管效率越高;或者在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比重一定的前提下,税收征管的有效性越高,税收征管效率越高。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应当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或者尽可能提高税收征管的有效性。

(二)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

设计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应当从税收征管效率的基本内涵出发,首先确定税收征管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

1 税收征管投入指标。税收征管的投入水平由相对税收成本决定,具体指标包括:

税收成本收入率=一定时期税收总成本/一定时期税收收入×100%。

税收成本由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构成,由此可以派生出以下两项指标:

征税成本收入率=一定时期征税成本/一定时期税收收入×100%;

纳税成本收入率=一定时期纳税成本/一定时期税收收入×100%。

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可以进一步细分,如按税种不同,可以分为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征(纳)税成本;按成本项目不同,征税成本可以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纳税成本可以分为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等。

2 税收征管产出指标。税收征管的产出是税收征管的有效性,具体指标包括:

(1)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最终指标。税收征管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所以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最终指标就是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用“纳税人不遵从系数”来表示纳税遵从度,其计算方法是:纳税人不遵从系数=税收缺口(tax gap)/依法应征税额×100%,其中税收缺口为依法应征税额与实征税额的差额,它包含了逃税、欠税、由于纳税人误解税收法律造成的少缴税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不遵从行为造成的少缴税款。而税收征收率指标一般是指实征税额占依法应征税额的比重,与其相对应的是税收流失率指标,它是指税收流失额占依法应征税额的比重,其中税收流失额包括地上经济的税收流失额与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额。不难看出,imf的纳税人不遵从系数指标的内涵与税收流失率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的内涵同样也是基本一致的。所以,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最终指标就是纳税遵从度或税收征收率,二者只是表述方式上的不同,即:

纳税遵从度(税收征收率)=一定时期实征税收/一定时期依法应征税收×100%

(2)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中间指标。作为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最终指标的纳税遵从度或税收征收率指标,虽然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其测算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需要建立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中间指标,通过对中间指标的观测间接推断税收征管的有效性。为了推断纳税遵从度,应当对纳税人不遵从行为进行分析。加拿大税务局(cra)认为纳税人不遵从行为表现为:不申报或不进行gst(goods and services tax,商品及服务税)/hst(harmonized sales tax,统一销售税)登记;错误地报告收入和成本;不缴纳税款。从我国来看,纳税人不遵从行为的表现有四种形式:一是不登记,即应当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形成的税务机关漏征漏管户,包括已办理工商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或者不需办理工商登记但应当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形成的地上经济的漏征漏管户,也包括既未按 规定办理工商登记也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形成的地下经济的漏征漏管户;二是不申报,即纳税人虽然办理了税务登记,但是未按照税收法律规定及时办理纳税申报;三是申报不实,即纳税人虽然按期办理了纳税申报,但因申报不准确,造成少缴或多缴税款;四是不缴纳入库,即纳税人虽然按期、准确办理了纳税申报,但未按照税收法律规定及时办理税款缴纳入库,从而形成欠缴税款。针对纳税人不遵从的四种表现,可以设计相应的衡量税收征管有效性的中间指标:

指标1:税务登记率=实际办理税务登记户数/应办理税务登记户数×100%。

由于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包含了地上经济和地下经济两部分,而事实上地下经济的纳税人全部没有纳入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所以应当对地上经济的税务登记率单独进行考核,即:地上经济税务登记率=实际办理税务登记户数/(领取营业执照应办理税务登记户数+其他不需领取营业执照但应办理税务登记的户数)×100%。

指标2:纳税申报率=按期申报户数/应申报户数×100%。

指标3:申报准确率=纳税人申报的纳税数额/(纳税人申报的纳税数额+税务机关查补的同期税额)×100%。

指标4:税款入库率=当期申报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款/当期申报应缴纳税款×100%。

3 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税收征管效率指数。衡量税收征管效率,必须将税收征管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纳税遵从度(税收征收率)一定的条件下,税收成本收入率越低,税收征管效率越高;或者在税收成本收入率一定的条件下,纳税遵从度(税收征收率)越高,税收征管效率也就越高。但是,这种方法对具有不同纳税遵从度(税收征收率)和税收成本收入率的国家的税收征管效率无法进行比较。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设计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税收征管效率指数。如图1所示,税收征管效率高体现在“税收成本低”和“纳税遵从度高”两个方面,假定人们分别对其赋予w1和w2的权重(w1+w2=1),可以根据a、b两国的税收成本收入率计算出各自在“税收成本低”这一目标上的相对得分ma和mb(ma+mb=1),根据a、b两国的纳税遵从度计算出各自在“纳税遵从度高”这一目标上的相对得分na和nb(na+nb=1),则a国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可以表示为:ea=ma×w1+na×w1,b国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为:eb=mb×w1+nb×w2,利用ea和eb可以比较两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高低。

如意大利的增值税征收成本率只有0.5%,但漏税率为30%;而葡萄牙的增值税征收成本率虽然为1%,但漏税率仅为10%,显然无法直接比较两国的税收征管效率高低。根据ahp层次分析法(见表1),意大利在“税收成本低”目标上的得分ma=1%/(0.5%+1%)=2/3,葡萄牙在“税收成本低”目标上的得分mb=0.5%/(0.5%+1%)=1/3;意大利在“纳税遵从度高”目标上的得分na=70%/(70%+90%)=7/16,葡萄牙在“纳税遵从度高”目标上的得分nb=90%/(70%+90%)=9/16。假定人们对于“税收成本低”和“纳税遵从度高”两个目标分别赋予w.=0.2、w,=0.8的权重,则意大利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为ea=2/3×0.2+7/16×0.8:0.483,而葡萄牙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为eb=1/3×0.2+9/16×0.8=0.517,可以得出意大利的增值税税收征管效率低于葡萄牙的结论。

但是,税收征管效率指数的应用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因为对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实际上具有相当的主观性,表现在对“税收成本低”和“纳税遵从度高”各自赋予的权重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政策目标取向。如果一国认为提高纳税遵从度比降低税收成本更为重要,则在衡量税收征管效率时,会赋予提高纳税遵从度目标以较高的权重(w2较高),而赋予降低税收成本目标以较低的权重(w1较低),表现为不惜以较高的税收成本为代价来提高纳税遵从度;相反,如果一国认为降低税收成本比提高纳税遵从度更为重要,则在衡量税收征管效率时,会赋予降低税收成本目标以较高的权重(w1较高),而赋予提高纳税遵从度目标以较低的权重(w2较低),表现为不惜以较低的纳税遵从度为代价来降低税收成本。实际上,不同国家的政策目标可能不同,其w1和w2也不相同,或者,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其w1和w2随着国家政策目标的调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从理论上说,税收征管效率指数这一指标有简单化之嫌,但作为对税收征管效率进行比较的参照指标,还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税收征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三)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

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经济、税制和征管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