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4: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志愿服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志愿服务

篇1

服务单位: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

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审定确认,甲方将在丙方_____(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规范各方在服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此前签定的招募协议书的有关约定,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三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权利

1.在本协议书所确定的岗位开展服务,并享有与丙方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以及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2.服务期间,享受与丙方正式人员同等的休假待遇。

3.服务期间,享有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补贴(在西藏服务的,每月_________元),同时享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

4.参加乙方组织的相关交流、慰问、联欢等活动。

5.及时了解全国项目办、相关省(区、市)项目办及乙方的有关西部计划的重要信息。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取得本人服务鉴定等相关证明材料,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和待遇。

第二条 甲方义务

1.认真履行志愿服务职责。

2.按照本协议书和乙方确定的时间到岗服务,并服从乙方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

3.服务期间,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从管理,尊重民风民俗,自觉维护志愿者形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守则;遵守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

4.除因不可抗力因素并向丙方、乙方提出申请,不得单方中止协议或擅自离岗;确有特殊需要或原因的,须经乙方同意;因正常休假离开服务地期间,应与丙方、乙方保持联系。

5.服务期满,递交工作总结,参加相关总结、考核工作;离岗时做好相关的工作交接。

第三条 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2.对丙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在甲方服务期满时对甲方进行考核并提出相应意见。

4.发现甲方隐瞒协议签定前已患重大疾病或提供其它重大虚假信息等情况,并导致其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乙方可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负责落实上级项目办相关工作要求,对甲方进行管理和服务,对丙方进行监督和指导。

2.及时向甲方和丙方传达上级项目办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要求。

3.做好接送工作,确保甲方及时、顺利到岗开始服务;服务期满后按时结束服务并离岗返家(校)。

4.监督、协调和指导丙方为甲方提供适合的服务岗位、相应的办公条件和免费的住宿条件。

5.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做好甲方的安全保障等工作。

6.协调、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甲方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的发放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甲方的工作、生活情况,对甲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经常开展交流、慰问、联谊和培训等活动。

7.在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协助甲方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第五条 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丙方的规章制度,对甲方进行日常管理。

2.按照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考核与服务鉴定。

3.根据实际表现情况,建议乙方对甲方进行表彰或处分。

第六条 丙方义务

1.作为甲方在服务期间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级项目办的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为甲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确保甲方享有与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和休假待遇,在甲方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3.因丙方原因使甲方受到伤害的,丙方应按照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待遇,承担照料、补偿等相应责任。

4.服务期间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妥善安排、及时治疗,并尽力给予帮助,并及时报告乙方。

5.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乙方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七条 本协议生效期间,因甲方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害、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甲方个人承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因一方无故中止协议,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受害方有权追究其责任;给其他两方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九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持一份,并由全国项目办备案一份。甲方服务期满后本协议书自动终止。

第十条 因本协议书约定事项发生争议,争议各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办公场所所在地的仲裁机构或法院解决。

甲方(签字):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丙方(盖章):________

篇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在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十多年中, 志愿服务已成为诸多志愿行动中的核心部分。作为青年群体中的生力军,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多源于自身内部。这种内在动力使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保持稳定和持久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长效志愿机制的基本分析单位――志愿者便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参与长效志愿活动的可能性。

然而,在志愿服务供给和需求都存在的情况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活动却难以建立科学稳定的服务模式。社会上很多志愿者组织以及对志愿者有着较大需求的其他组织都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首先,由于志愿活动的临时性和不固定性,他们很难及时有效的找到能够满足工作要求的志愿者。其次,在志愿者的知识结构与服务岗位的匹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使能够找到符合数量的志愿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让每个人的作用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

一、校内志愿者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

由校内志愿者组织组建的“志愿者资源库”可以采用效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对校内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管理,以确保社会志愿需求拥有足够的志愿资源。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识别和甄选、招募和登记。

建立“志愿者资源库”的首要任务是志愿者的选拔和招募。为了进一步优化志愿者队伍,建立起长效志愿服务机制,志愿者组织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挑选那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奉献精神、学有余力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资源库的资源储备。与此同时,志愿者组织应该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登记,及时更新志愿者信息,包括志愿者的联系方式,新加入的志愿者以及退出资源库的志愿者。

(二)技能更新、培训。

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培训的开展应建立在对志愿活动需求的了解之上。在培训志愿者之前,志愿者组织应该与社会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机构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这些组织亲自来校培训志愿者。

针对那些常规活动的志愿者,要根据不同的志愿种类制定志愿者岗位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分门别类的将各种志愿活动的开展方式介绍给志愿者。对志愿者的培训可分为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这三类。对于突发事件,志愿者组织应挑选一批较为优秀的志愿者,组建志愿者队伍去现场开展志愿服务。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该对此类志愿者进行如下的培训:首先要加强志愿者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服务现场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其次,志愿者组织应尽量掌握事故的全方位信息,以便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做出统一的安排和部署。再次,要让那些有处理过相关紧急事件的责任人带领志愿者开展相关的活动。

(三)绩效保持,输出服务。

志愿者的培训活动不是一时之需,同样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志愿活动的迫切要求也说明了对志愿者的培训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志愿组织在这其中承担者重要的责任,不仅仅需要对新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对于那些已经有着丰富志愿经历的这远者来说,仍然有他们不曾接触过的志愿领域。因此,志愿者组织应该在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的帮助下,充分搜集相关信息,完善培训机制,让志愿者的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校内志愿者组织与校外招募志愿者组织(简称校外组织)的合作

大学生志愿组织一方面担负着培训志愿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与校外组织有着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如果说“志愿者资源库”的建立是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的基础,那么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进行沟通、输出我们培养的志愿人才则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

(一)培训与合作。

在与校外组织的互动中,大学生志愿组织应的积极努力地争取校外招募志愿者组织的合作与培训支持。首先,校内志愿组织的资源有限,与外界对志愿活动多种多样的需求相比,校内志愿者组织在财力、技术、经验等方面都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如果对志愿者的培训活动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而不语现实的需求相结合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志愿者就会以志愿需求脱节,长效的志愿机制便无从谈起。其次,校内志愿组织只有通过与校外组织广泛的联系才能够即使地掌握社会的动向,才能够就社会需要何种类型的志愿者作出及时回应。

(二)大学生权益保障。

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的基本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很多招募志愿者的互动并没有相关的保障志愿者权益的规定,只是将志愿者作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低级工作者,志愿者常常因“自愿参加”而变成弱势群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针对这些不利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不良现象,一方面,志愿者组织应该积极呼吁国家立法机关针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而另一方面则要更多地在实践中做好“监护人”,积极与校外组织协商沟通,确保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安全、财产、尊严等基本权益。

由此可见,校内志愿者组织在解决志愿服务脱节从而导致难以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问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校内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发挥仅仅靠其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服务意识的觉醒,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作和努力。充分发挥校内志愿者组织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道路并不遥远。

(作者:华北电力大学本科大三,主要从事法律社科类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39-0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大学生出于自己的志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等向社会贡献,并且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而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活动[1]。近些年来,各个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及时展的需要逐渐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推动经济社会的文化发展、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健康人格以及发展各类的社会保障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各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地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在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因此,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对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实效也非常关键。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和支持度都不断提升。首先,政府作为志愿服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同时也为志愿服务相关方面法律及法规而对制定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例如通过西部志愿服务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一定创业就业渠道。其次,社区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为大学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间建立起纽带关系,使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得以很好的发挥。此外,社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也起着通畅的宣传、沟通以及联络作用,同时也是向外界宣传志愿文化的有效渠道。

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欠规范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内部管理仍存在欠规范问题,体制也不够完善。且仍有很多高校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社团指导、管理部门,大多数只是挂靠院校团委组织[2]。学校或院团委组织的一般事务比较繁忙,资金也比较有限,而社团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都需要较大的支持,因此很容易出现兼顾不全的状况。还存在校园内外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形成一致认识的问题,甚至还可能出现有不支持、不理解的情况;制度方面,相关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现实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片面性”;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奖励方式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适合的激励措施,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3]。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不够强

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人数比较多,但很多志愿者普遍缺乏有效的公益知识和一定技能。组织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知识内涵,没有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能力和进行教育的目的,最终导致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不够强。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策

2.1 积极创立志愿服务共建基地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最有利保障,应该积极与社区联系,协商建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开展长期、持续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整合社区的优势资源[4]。通过共建基地的形式,可以根据社区情况,让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更贴近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对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2.2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和奖励机制

各个高校一般都以大学生志愿者青年协会的社团组织形式呈现,这类社团通常具有自主发展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策自己的发展方向、组织形式以及活动内容。为了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指导、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以及考核,确保社团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在招募志愿者时,要进行注册与登记,以便于统一管理;对刚招募进来的大学生要进行培训,加强社会公益常识知识的培训。其次,高校要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认可,加强对志愿组织的重视力度,通过争取企业赞助、设立专项的志愿服务活动基金等形式,进行资金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另外,大学生志愿者都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但也需要适时的回报,因此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也很重要。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要突出加强精神激励,把激励方式与高校德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奖励机制。

2.3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有实效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知识内涵[5]。因此,首先应该积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及素质,使其能够与志愿服务的要求相适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专业、年纪等特点开展相应的岗前培训,以提高其责任感和专业能力,以适应现实社会的不同需要。根据校情,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并积极开展具有特色服务功能志愿活动。

3 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世界范围的公益活动,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支持。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也已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其中在国际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还面临着组织管理欠规范、实效性不够强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有效的开展;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提出积极创立志愿服务共建基地、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和奖励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等对策,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将大学生的志愿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张倩,李妍辰,孙静,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12):145-146.

[2] 贺治成,新时期共青团工作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探思与平台建构[J].前沿,2011,8(3):117-119.

篇4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贡献社会,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提高公共事务效能为己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1]。自1993年12月推出“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来,大学生作为青年主体活跃在多条服务战线上。当下,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主要力量,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

一、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现状

近些年来,通过政府、高校、社会、新媒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等品牌活动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获得了广泛认可。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受到了全面、专业的系统培训,充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传递友爱、服务他人、回馈社会,在国内外获得热烈反响。如何将这些成功的案例推广到更多的基层志愿服务,切实强化基层志愿服务效果,首先需要分析基层志愿服务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由高校共青团动员组织,学生以社团等团队形式参与服务活动,由社会机构发动的志愿服务参与量还较少,由下而上的自发活动更少。

从服务领域上看,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广泛覆盖了支教帮扶、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弱势群体服务等多领域,但是大部分服务活动并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势,志愿者只是简单地了解而非系统培训后即投入服务活动。

从参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参与志愿服务多为低年级学生,随着时间推移,原本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积极性越来越低,参与量越来越少,同一项志愿服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新的志愿者。

二、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问题

1.服务形式单一,专业性不够,持续性不强。

目前,高校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社区清洁、城市交通疏导、孤儿院养老院慰问等方面,不论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如何,被招募后集中参与单一的服务活动。一、二年级的大学生课程安排较为宽松,服务热情较高,因此参与群体较大,但是单一的服务形式加上与专业背景完全脱离的服务内容,让他们无法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探索热情和专业技能获得认可的满足感,因此不会在同一项志愿服务上坚持参与,以致经验无法累积,志愿服务项目很难维持长久,更难做精做专。

2.志愿者管理培训比较薄弱。

大学生志愿者无论是参与团组织还是社会机构发起的服务活动,只是接受简单的培训,培训内容仅仅是在志愿服务理念、人际交往、活动流程和要求等方面,缺乏系统、专业和针对性的培训,甚至临时被招募后,只能在参与过程中自行熟悉和探索。虽然大学生被认为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但是并没有接触社会和实践操作的经验,盲目投入服务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让服务对象满意,只能被安排干一些单一的体力活,专业优势得不到发挥,以致一些大学生一开始满腔热情地投入却渐渐地失去主动性,在被动参与中很难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

(二)经费保障问题

1.经费来源单一,支出不够。

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依靠劳动自给自足,本身生活开销仍需依靠家庭,不具备自我筹集经费开展活动的能力,稳定持续的经费来源是开展基层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部分经费保障,其他自发参与的活动需自行解决交通费、伙食费、通讯费等。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有限的经费限制下,往往会选择一些活动形式简单而又在较短时间内凸显成效的服务项目,这类项目在特定时间内取得效果后往往不会持续投入,久而久之开始流于形式,不利于志愿服务项目的常态化与品牌化。

2.经费使用和管理不科学。

高校共青团发起的志愿服务活动给予部分经费支持,有限的经费多用于解决志愿者交通、餐饮等费用,较少用于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开发志愿服务项目。一些与社会机构合作的服务项目会有更多的经费支持,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经费管理办法,经费使用没有合理规划,以至于服务活动往往虎头蛇尾。

(三)志愿者权益保障问题

1.缺少针对性的法律支持。

尽管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注册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有关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的立法依然有很多空白。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突发事件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理依据,大学生在服务期间创造的社会价值及社会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捐助没有法律保障,立法执法问题急需解决。

2.评价激励措施不完善。

大学生志愿者牺牲课余时间为社会提供无偿劳动,这本身就是一项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活动,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代表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没有系统认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措施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发展建议

在分析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组织形式多元,加强社会协同。

高校共青团作为基层志愿服务的重要组织单位,要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搭建供求平台,争取资金支持,开发服务项目,打造特色服务基地,为基层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打好基础。

一是发挥团组织优势,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积极宣传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在“志愿服务西部”等精品项目中积极做好人才输送,培养优秀的团干部,带动志愿者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密切与社会相关组织的联系,挖掘社会需求信息,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实现与社会组织的资源共享。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加强与爱心传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借鉴运作模式,创新服务形式,打造精品项目。三是重视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主体作用,扶持服务型学生社团发展。结合不同专业背景,成立各具特色的服务型社团,如依靠理学院学生成立课外辅导类社团,环境院学生成立环境保护类社团,等等。

志愿者组织作为开展基层志愿服务的主体,首先,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工作开展、宣传总结等工作流程,建立注册志愿者数据库,将志愿者专业背景、时间安排、个人服务兴趣、服务记录等详细录入数据库,并实时更新,以便根据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其次,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内容等信息,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及时接受服务对象的反馈,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服务,以此达到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信息共享。再次,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志愿服务模式,发挥志愿服务的最大效能。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实现项目化管理。

大学生志愿者无论是在参与热情还是服务能力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应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支持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活动。针对资金的来源,高校应多渠道筹措,如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基金会资助、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可以尝试网络募捐、微拍等新型方式筹集经费。

在经费使用方面,应严格实行项目化管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色自主开发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答辩的方式争取前期筹备资金支持。志愿组织将所获资金进行项目化管理,做好经费预算、过程控制、公开监督、经费结算等,经费合理使用于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组织、建立基地等。鼓励志愿者组织打造精品化服务项目,在各类公益比赛中获得奖励经费支持。高校定期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评估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追加经费支持。让志愿组织自主规划和使用志愿服务经费,不仅能促进志愿组织提高自我造血能力,而且能使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提高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

(三)呼吁立法执法保障,完善激励措施。

针对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缺少针对性法律支持的问题,呼吁政府制定保障和规范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明确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社会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捐助政策,等等,保障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依托评价激励措施,为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评价主体方面,广泛吸引社会相关组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自身、服务对象参与到评价中,全面征集意见,综合把握服务情况。对服务效果的评价要遵循客观原则,既要衡量志愿服务的整体效果,又要注重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能力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实行各阶段跟踪评价。评价办法要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以制度的方式确定。其次,要建立专业评价队伍具体落实评价工作。评价过程要公开公正,接受监督。再者,要点面结合表彰激励。根据评价结果,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表现良好的志愿者给予学分认定、评优评奖优先考虑等激励措施。在面上激励的基础上,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专项表彰,并将优秀项目和个人事迹广泛宣传,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年胡凯,杨欣.论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28-30.

[2]王泓,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8):46-50.

[3]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93-97.

[4]王宏,李晓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76-177.

篇5

一、相关概念

1.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志愿者无私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不为获得任何报酬,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而提供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

2.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核心体现,是通过强化志愿者的内心信念引导志愿者的行动,是个体关于价值观、人生观的积极态度。自愿精神以自愿为前提,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多种精神。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1.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群体处于从校园迈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各种思潮混杂,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易使大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动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依靠课上老师的传授,另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实践体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大学生践行高尚志愿精神的载体,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无私奉献社会,热心帮助他人,在活动的过程中践行着利他主义和高尚的仁爱精神,净化了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人生观、价值观朝着更加高尚的方向发展。

2.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蕴含的高尚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度统一。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秉承无私的精神,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为社会公益做贡献。有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促进志愿者个体内在的和谐。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走入社会,扩大了大学生的朋友圈,与社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群打交道,建立了良好的社交关系网络。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加强了人与人的了解和交往,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延伸德育工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校德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延伸。大学生志愿者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进行公益服务,传播了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了“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新风尚,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更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了形式。使德育工作结合社会实践,既实现了德育的理论指导实践,又通过实践发展了德育理论,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巨大实践意义。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1.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在高校德育进程中,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弘扬志愿精神。各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活动启发大学生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完成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锻炼自己、提升品质的任务。高校德育管理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引导大学生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高尚志愿精神。

2.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立法。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加快志愿服务全国性立法,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只在少部分城市形成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其全国性立法进程。法律应明确界定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内涵,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志愿服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志愿服务的奖惩措施规定。制定有关管理运营的规定。这样才能推进志愿服务立法进程,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才能有效发挥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3.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德育体系。

高校应改变现状,重视志愿服务的重要德育作用,认识到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将志愿服务规范为日常课程,纳入高校德育的常规教学活动中区,促进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现。首先,高校应设立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课程,给予学分支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聘请专业的教师团队,一方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工作。其次,高校应将志愿服务表现情况纳入大学生评优体系,例如将参加志愿服务并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作为竞选三好学生等的必备要求,作为培养党员的实践环节,作为奖学金的重要考虑因素等。用这些方式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大学生德育体系。

4.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要依托于大学生志愿组织,优化大学生志愿组织建设,有助于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德育价值的有效发挥。优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要明确志愿服务组织内部责任制度,进行责任分工,制定小组负责人,避免责任推诿的现象发生。另外,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加以精神或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志愿者热情,激发志愿者参与积极性。通过优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结论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载体,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文探究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并探究了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施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向更高层次上发展,更促进了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R].2009.7.19.

篇6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社会群体,成为志愿者行列的主力军,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引导机制不健全、活动项目单一、服务层次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关注大学生志愿组织、志愿者现状,帮助他们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校园随机调查的方式,对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0份,问卷有效率为97.5%。其中男生73人,占总样本的18.7%;女生317人,占总样本的81.3%;大一学生54人,占总样本的13.8%;大二学生72人,占总样本的18.5%;大三学生258人,占总样本的66.2%;大四学生6人,占总样本的1.5%(调查时正值大四学生外出实习阶段)。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结果

1.对待志愿服务的态度及参与率

大学生对待志愿服务态度的调查结果稍稍出乎意料,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134人(34.4%)对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比预计中的比例偏低。201人(51.5%)持“一般”态度,而持“厌倦”态度的也有28人,占到了7.2%。如果将积极态度看做有参与的强烈意愿,将一般态度看做有参与的意愿,将厌倦态度看做没有参与意愿,那么,85.5%的大学生具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其中有强烈参与意愿的占34.4%,事实是否如此呢?调查问卷第8问的结果显示,84.4%的大学生实际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两问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的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行为基本一致,说明此次调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际。当然,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虽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参与。没有时间是主要原因,在调查的第12问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活动这一选项。另外还可能存在担心影响学业、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等原因。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不同年级、不同身份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所持有的态度也有一定差异。(详见表1,仅以积极和一般两项调查为例)

表1 不同年级、不同身份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情况表

2.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

这一问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参加志愿服务的意向,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参加的志愿者项目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义务支教、助学”、“大型活动或赛事服务”及“校园内部的志愿活动”,分别占到了总样本的60%、43.8%和39.2%,这表达出了大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心和自身专长来当好志愿者的意愿,符合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

3.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

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增长见识,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次数最多,为116次和108次,分别占29.74%和27.69%。我们也看到,分别有18.7%和15.4%的人次选择了“学校或学院要考核不得不参加”及“获取综合测评加分”,还有不少同学是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是多样化的,总的来说是兼有利他型动机和利己型动机,可适当加以引导,将实现大学生个人理想与服务祖国、服务社会相结合,弘扬志愿精神,明确志愿服务的宗旨。

4.参与志愿服务的收获、感受和感想

尽管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动机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而他们实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的体会和感受又是如何呢?从参与活动后的收获来看,占据第一位的选项是“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222人选择,占总样本的56.9%;第二位的选项是“加深对社会的认识”,197人选择,占总样本的51%。可见,只有真正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才获得了真正的收获。再从“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你的心理感受是?”这一问看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具体的感受,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同学(75.6%)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快乐的,其中23.8%的同学认为活动中“总是快乐的”,51.8%同学认为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快乐的”,只有很少数的同学(5.1%)在活动中感觉不快乐,可惜在问卷中并未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感觉不快乐这一问。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同学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数据显示275位同学(70.5%)表示活动对自己帮助很大,虽然有时有点累,但很值得,以后还会继续参加。

5.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困难

尽管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多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并有非常快乐的感觉,愿意以后继续参与此类活动。但有超半数的同学(61.5%)坦言,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这些同学中,52.8%的同学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经常与个人学习时间相冲突”,26.2%的同学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也有15.6%的同学认为“不少人对志愿活动还存在偏见”。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尽量从各方面各环节认真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工作,帮助同学消除或克服各种困难,能让更多的同学更好地参与到志愿活动中。

6.对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评价

由于信息不对称、组织形式比较单一、过多地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等众多原因,使同学们对于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不是非常理想,(见表2)

表2 对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

三、基于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篇7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又是高校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志愿者服务对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锻炼社交能力以及优良品德的养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意义

1.1 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他们内心崇尚自我激励、完善,以构建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独立、健全的人格。传统的灌输、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把服务社会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1]志愿服务虽然不计报酬,但收获了心灵的净化,提升了社会、集体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这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在奉献中肯定自我价值、在社会进步中成材的大好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的过程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磨练自己的意志品格、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挫折,从中可以学会应对并解决各种困难的方法,不断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最直接原因。[2]

1.3 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提高志愿者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平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强化了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志愿组织通常依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分配岗位,使服务质量得到了保证,也利于形成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知识的良性循环。[1]

1.4 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扩展社会资源

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扩展个人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使自身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和其他志愿者的接触和交流,可以逐渐构建起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随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次数的增多,人际关系网络也将不断扩大,从而可以从人际关系网络中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彼此容易产生信任,同时,志愿者的身份也容易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与帮助,从而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有助于未来的发展。

2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社会的认知存在偏差

在我国,由于志愿者活动开展较晚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组织活动的本能的抵触,使得社会公益活动难以深人人心,难以激发起全民的互助意识。志愿活动开展缺乏相关的立法规范,企业对于志愿者自身的价值也缺少认同,在招聘毕业生过程中,往往把党员、学生干部经历作为能力鉴定的重要指标,而从事志愿服务的经历则得不到重视。[3]同时,青年自身对志愿服务的概念还不是十分明确,没有同慈善事业、学雷锋活动区分开来。高校中对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许多学校认为志愿服务只是团委的专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由于学校、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存在偏差,志愿服务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不能到位,无法满足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也无法提升志愿者的工作热情,阻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

2.2 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体制主要是自上而下、逐层领导。即由上级团委组织领导,由各院系的志愿者组织、基层志愿者小组、志愿者协会等构成。[4]在这种组织体制下,志愿组织不具备独立组织管理的职能,不能发挥“第三部门”作用。志愿活动的开展通常由上级共青团组织首先提出方案,以文件形式传达到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容易因协调与沟通不畅,对活动开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为服务对象与志愿组织联系对接带来不便。

2.3 志愿服务内容单一,过于形式化

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开展,项目相对集中在一些传统的领域,如环境保护、扶贫开发、文明劝导、社区服务、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而大部分志愿服务科技含量低,运用所学知识少,大学生专业特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活动形式较单一,活动内容创新不够,这些都制约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层次提升。

志愿服务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但是,如今的志愿者活动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志愿服务本身的意义,让人产生误解和抵触。一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完成任务,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不仅不能带给学生做志愿者的快乐,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热情。服务周期短和形式化势必严重影响志愿服务的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3 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策和思考

3.1 建立激励机制,引起社会重视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必须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教育,营造群众重视、社会支持、踊跃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训,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事业产生高度认同。

要建立和完善长期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表彰机制,严格考评认证体系,根据志愿者参与志愿工作时间与成效进行表彰,使志愿者创造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肯定。学校要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成才和就业紧密联系,以社会认可的奖励对学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志愿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

3.2 完善管理机制,构建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相关活动的开展依赖于校团组织,因受财力、物力诸多制约,使得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学生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对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起到激励作用。高校志愿者组织应加强与社会机构以及其他民间志愿团体合作与交流,寻求社会资源,建立“政府-社会-高校”的协同机制,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使志愿者的爱心撒满社会的每个角落。

3.3 创新服务内容,打造品牌活动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志愿服务创新势在必行。在传统项目的开展上,应开拓思路,结合信息技术翻新形式。同时,在服务内容上,积极创新开辟新的服务领域,为志愿服务注入活力,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对能较好体现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项目,高校志愿组织应当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品牌活动。通过品牌活动,我们能更好的传递志愿精神,引领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壮大志愿者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蕾,赵彦莉,穆娜.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意义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8):20.

篇8

0 引言

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在西方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志愿服务起步相对较晚,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实践中逐渐走上行业化、标准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道路。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1个省级协会、全国90%以上的地(市、州、盟)级协会、80%以上的县(区、市)级协会以及1968所高校协会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截止2011年底,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17.5万个,有注册青年志愿者3392万人。在这些青年志愿者中,以大学生为主力军[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志愿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生能参与的志愿活动越来越多,同时互联网也为参与途径与方式的多元化提供可能。电子调查问卷这一载体是快速获取数据的桥梁,为数据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约为83%。我们通过问卷获取数据,进行描述性与预测性分析,将数据可视化形成图表,直观分析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此为基础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再进一步分析现状、探究发展模式。为增强调查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在问卷最后,我们邀请热心人士留下联系方式进一步交流沟通。62位受访者提供有效信息,我们选择了其中三位(均为北印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进行访谈,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可靠且充分的信息。

1 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自行设计《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线上。问卷内容分为五大方面:志愿者基本信息、志愿服务行为调查、志愿服务认知和态度调查、志愿服务环境调查以及非志愿者相关情况共18题。

收回有效问卷249份,来自北印的有201份,男性受访者有57人,仅占三成;女性受访者144人,占七成。基本符合北印总体男女比例。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通过将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对北印的志愿服务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整体上,北印作为一所综合性高校,志愿服务参与度较高,但在活动参与质量、校园志愿服务环境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在目的方面,北印学子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各有不同,绝大部分学生愿为社会做贡献,表明该校的志愿服务风气较为端正;在志愿服务参与方式方面,该校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和志愿服务类别与时俱进;关于非志愿者,我们分析出此类群体没有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并且有充足理由相信,经过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志愿服务创造更好地条件后,这部分同学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会成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最后,针对该校实际情况,我们从学校机构、学生社团、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角度出发,为促进该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本次研究以“点”论“面”,最大的缺陷在于数据不全面,主要体现为样本量较少,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从而造成结论的偏差。此外,也会造成研究结果代表性不强,存在片面化的情况。为进一步深入、准确研究该校的真实情况,可以寻求学校相关部门以及学生社团的帮助,争取获得更多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数据。

2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意识形态

总体上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较低。大学与高中的巨大差别与变化,使相当一部分新生不适应新环境,不能合理安排利用好业余时间,投入过多时间在网络与娱乐中,接触志愿领域较少。

问卷分析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利益原则”逐渐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效益最大化价值导向渗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一定程度影响了“集体利益”首位的传统价值观。

2.2 学校志愿服务环境

在高校实践操作中,学校存在相关规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类型与期望中活动类型存在一定差距,环境保护、大型体育赛事、国际志愿服务等热门的专业化项目较少,学校与这些领域的连接度不够,没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而社区建设、一般捐赠、帮困扶贫等低运作成本项目成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主要部分,缺乏一定特色与吸引力,形成了大学生个人意向与现实所提供的机会不吻合的需求冲突[2]。

志愿服务保障支持上仍有很大改善空间。北印在制度层面上引导和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发展,在人身、财产安全上有所保障,但在资金支持,专业化培训、指导,信息化平台运用等方面仍不够完善。

2.3 社会环境

中国最早的公益组织由国外支持,我国在志愿服务方面与国际仍存在一定差距。志愿服务虽为自愿无偿,但活动本身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持,组织机构需要社会与国家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学生也不具备长期依靠自身条件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同时国家没有足够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大学生毕业后以志愿服务为职业发展方向,存在大学生公益理想与经济现实的矛盾。

近几年,社会组织孵化培育项目不断增多,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能持久发展并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组织发展的不成熟且与高校对接不足都是大学生志愿困惑的重要原因。在社会组织孵化项目的推动下,公益组织群体不断壮大,初级发展中的管理者往往规范意识不强,企业缺乏应有的专业人才,兼职人员占较大比重,一般重视业务,轻视财务管理,财务不规范同时缺乏透明度,信息披露不足,缺乏影响力。[3]另外,随着社会组织的公司化发展,资金缺乏成为一大困境,无形中增加了整个团队的压力。

3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模式探索

3.1 高校自身进行管理创新

为助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的持续发展,高校作为与大学生志愿者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应该从制度、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注入新活力。

制度层面,从志愿者注册、培训、保障与激励等多方面严格控制志愿质量,提高高校志愿服务水平。组织层面,高校应与紧密联系,实行团中央倡导的关于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举措。校内应建立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志愿者组织,使学校、学院、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权责分明。文化层面,高校内应大力倡导、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精神,使“志愿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参与、组织志愿活动,推动志愿服务的全民化。

以北印经管学院学生社团“心欣社”为例,该公益性社团在开展传统的捐款捐物、支教等志愿服务的同时,进行了志愿服务新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每月定期举办“九元行动”为湖北省贫困山区小学募捐,假期组织志愿者前往受捐地点支教与交流,实现志愿行为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定期前往大兴区爱晚护养院为老人献爱心、送温暖,实现了志愿服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与兴华中学携手开展“学・长”计划,带领中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实现了志愿活动与“助人自助”志愿精神的统一,为北印志愿服务发展增添亮色。

3.2 高校与各社会组织应扩大合作

高校应创造条件为学生志愿服务社团与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在互利原则下达成共进协议。高校与社会组织的直接对接既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学生志愿者的权益又可以为公益组织提供志愿者来源保障。

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公益组织提供稳定的志愿者来源,并选拔优秀型管理、财务、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人才,为减少组织财务困惑、更规范发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公益组织为校园提供志愿机会与志愿者保障,且为潜在社会工作者提供未来职业发展机会,相关专业学生可通过参与公益组织活动实现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今后参与公益工作积累经验。

以北京市大兴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它为大兴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领导下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目前有爱众社工、蓝天救援等15个社会组织正在中心孵化。这些公益组织以大兴区为主要活动区域,部分负责人在开展活动时会联系附近高校招募志愿者。如果这些社会组织能够与相关高校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对社会组织、高校志愿服务以及大兴区志愿事业的发展都将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3.3 政府应助推校园公益的发展

政府推力是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可通过政策、财政支持助力校园公益组织长远发展,提供物资与精神上的双层支持,在助力校园公益发展的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开创新道路、新前景。同时政府应即刻开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公益组织的监管,使公益组织成为未来经济市场的“清泉”,青年职业发展的“亮点”,从而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北京市开展了“志愿家庭”活动,旨在使志愿服务深入家庭、深入社区。同理,建立“志愿高校”也将为我市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具有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优势,校园公益是志愿服务领域内极具潜力的发展模块。

【参考文献】

篇9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1993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已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力军,他们为中国志愿者行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普遍形式

1.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的重要途径。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则是一项重要而长远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配合、协助社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广泛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等方面的社区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陶冶居民的文化情操。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社区群众性的特点,帮助居民美化社区环境,增强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不断改善社区的环境卫生。因此,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最简单可行的一种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2.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采取的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即通过对城市或社区、公园以及景区的绿化植被进行定期维护,倡导人们在生活中保护环境。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对现有的城市或社区、公园以及景区的绿化植被进行力所能及的维护,并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保护环境的措施。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绿色行动,是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一种实践。

3.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

扶贫开发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毕业生自愿、无偿地参加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国家支持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志愿服务。大学生到国家规定的贫困地区进行一定时间的支教等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可促进国家的扶贫工作进展,一定程度上带动贫困地区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能帮助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实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阅历、富有挑战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新型形式

1.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举办大型赛会的种类和次数越来越多。这些赛会的举行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与临时性,但是这项志愿服务活动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形式。

志愿者通过选拔,提供自己的劳动、技术和时间,无私参与,完成既定的任务而不接受报酬,在传播奉献精神的同时,不但为赛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还降低了赛会的举办成本。可见,志愿者对大型赛会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它已成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新型志愿活动形式。

2.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

近些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国家的进步和人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已会成为一种常规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投入到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应急救援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特殊形态,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公共性、时间的紧迫性以及采取特殊措施的必要性等特点,这不仅要求志愿者具有专业的救援知识,还要遵循就地就便、专业高效、统一有序的原则。否则不仅发挥不了志愿服务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救援现场更加混乱、“帮倒忙”的现象。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临时性、突发性的志愿活动形式。

3.援外志愿服务活动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趋势,援外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援外志愿者是指利用国家对外援助资金,由专门机构选派到发展中国家,直接为发展中国家当地人民服务的青年志愿人员。因为援外志愿者到其他国家以志愿者身份工作,代表的不仅仅是志愿者本人,还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形象,所以要求志愿者的素质要非常高。而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志愿者,这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遇和挑战。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会越来越丰富,涉及的方面也会越来越广泛。

篇10

20*年*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第一批志愿者来到*,共39人,分别从事教育、卫生、青年中心、农技扶贫等工作,服务于*自治县较为偏远贫穷的大营希望学校、火花民族学校、猴场镇计生站、猴场镇卫生院等单位。一年来,*县项目办从管理和服务两方面入手,严格管理,热情服务,努力把团组织建设成为“志愿者之家”,广大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发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高举志愿服务大旗,在各自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县党政领导、服务单位领导、同事和群众的肯定和赞扬,他们奉献社会、志愿服务的精神,给当地青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积极争取领导重视,营造良好环境。项目办成立后,在认真调查,落实服务岗位,准确、及时向省项目办申报的同时,主动向党政领导汇报。*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有关文件,成立了“西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金建设亲自担任组长,4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专门制定了实施意见及管理办法,对西部计划在我县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及时的安排部署,对志愿者的接待、安置、住宿等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并明确各乡镇一名领导干部亲自抓该项工作。在县项目办的积极协调下,受援单位宗地乡党委、政府还免费为志愿者提供食宿,让志愿者能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工作。

(二)周密安排,切实抓好培训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在作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县项目办及时召开培训会,分教育、卫生、农业科技、青年中心4个组对志愿者进行岗前业务培训及县情教育,县领导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结合*实际,对志愿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志愿者迅速适应环境,进入角色。

(三)严格管理,热情服务,确保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明确各基层团组织负责人为西部计划联络员,负责联系、协助管理志愿者,为志愿者作好服务,确保志愿者在服务期间无后顾之忧。

二是热情关心志愿者,作好志愿者的思想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志愿者进行跟踪调查,有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有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志愿者到达*后,恰逢中秋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县项目办专门制作了慰问信,并组织各受援单位对志愿者进行慰问,让志愿者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元旦期间,县项目办配合团市委对志愿者进行慰问,还协调安顺市移动通信公司给每位志愿者赠送了100元的电话卡,方便志愿者与亲人联系。春节前,县项目办专门召开“迎新座谈会”,对志愿者进行了慰问,对志愿者返家途中的安全等事宜作了具体的安排,对春节期间不回家,留在*过春节的志愿者生活作了妥善安排。五四青年节,县项目办还用手机短信等方式向每一位志愿者送去节日的祝福,感谢他们为*建设和发展所做的贡献。县项目办领导还常常深入受援单位,与志愿者、服务单位领导及同事交谈,了解志愿者到岗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一年来专门看望志愿者达50余次,基本掌握了每个志愿者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

三是县项目办与志愿者建立动态沟通机制,随时解决志愿者遇到的问题。县项目办领导与全体志愿者互相知道电话号码,随时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沟通,县项目办随时了解志愿者工作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不适应者进行调整。原服务*民中的志愿者王琴,由于不适应教育工作,县项目办了解情况后,及时将其调整到团县委从事青年工作,解决了存在的矛盾。从事计生服务的山西志愿者原艳鹏,主动要求增加工作量,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于卫生、计生两个部门,虽然累一点,但他觉得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原服务于*羊场学校的志愿者涂晓霞,得知*县的洞中小学──中洞小学缺教师后,不顾中洞小学艰苦的生活条件,放弃条件相对较好的羊场学校,毅然申请去中洞支教,发扬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在省级有关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县项目办的热心服务和有效管理下,广大志愿者都严格要求自己,不计个人得失,立足本职岗位,尽已所能,积极为社会作贡献。

四是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空间,按要求协调落实志愿者兼职或专职管理职务,为志愿者提供展示才能和锻炼的舞台,让志愿者在管理岗位上得到锻炼。广大志愿者把自己在大学里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展示了才能,锻炼了自己,为改变服务地的面貌作出了一定贡献。服务火花的志愿者吴婼,在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以前,基本没有实际工作和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但到服务地后,由于担任班主任及学校团委副书记,她积极主动,勇挑重担,吃苦耐劳,多次到学生家中家访,并组织了几次大型活动,全面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及其他工作才能,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