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研究生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4: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研究生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1

1.1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生经过了五年本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经过了本科临床实习期的观摩,已构建其知识体系,对各种疾病也有初步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强化他们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其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为目标。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请教研究生导师。避免单纯以为目的,科研创新性差,成果应用前景渺茫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能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从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2.1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选综合素质高、博学强识的授课教师,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院之间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会议、讨论会等,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们增进沟通,取长补短,更新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这样才能为更深入、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如科研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临床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基础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联合为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这样可使研究生们在基础和临床领域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和培养,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化,能促进青年学子们的长足成长。

2.2优化课程体系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基本元素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展开启发式教学。重视综合性的系统生物学的教育,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在理论层面真正跟进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实验课程应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科研工具和方法学的教学亦是必不可少。良好的文献检索、文献综合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医学统计学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均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国内很多高校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增设了转化医学二级学科,这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孵育基地。

2.3拓展实践应用目前医药行业在基础、临床、新药和器械研发等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临床医务人员不能跟进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问题,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不能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转化医学理念,需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切实合作,才能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启发其获得科研灵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兴趣和方向,并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

篇2

二、忧患意识是成才的内需

孔子《论语•泰伯》中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时刻忧患自不如人的自觉意识。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业上,时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孔子指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困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从远古时代,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忧患,到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忧患,无一不留下历史的烙印。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其忧患意识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孔子便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孔子时刻怀有“以道自任、为道献身”忧患意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把“道”看成是他们最终安身立命之处,并有为“道”、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即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以孔子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形象,这种忧患意识值得人们学习。因此,这种忧患意识是我们当代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所应秉承的基本思想。当代研究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忧患意识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的精神。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忧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并激发出把建设祖国作为己任的壮志。四、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成才的外部要素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对子路说六言六蔽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事实上,孔子告诉了我们处世与学问之间的辩证关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意思是:有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因为仁虽然好,若没有真正学问的涵养,往往会分不清是非善恶,这种好人就是“东郭先生”。有许多人心存善良,仁慈爱人,但盲目的慈悲也不对,若学问不够,不能明辨是非,有时帮助一个人,反而可能害了被帮助的人。因此,仁慈也需要智慧和学问。“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其意思是爱耍聪明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孔子说有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而不好学就容易非常放荡、任性。许多年轻人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对自己不够检束,这就是荡的表现。“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意思是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自己受害。有的人过分的自信且自以为是,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其蔽也贼”。因此,自信必须建立在深入考究、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之上。

篇3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偏差表现与成因分析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作为对我国教育体系里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和教育部门实际工作者一直都努力对此问题探索。随着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已取得了一些可喜成就。在第一个问题“您认为应由哪些人(或组织)去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中,有57.18%的人选择本校研究生。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切身体会才有真正发言权。而在调查以何种途径了解研究生院工作信息的问题中,选择“媒体(如报刊网络等)”的有65.35%,选“亲属朋友”的有31.23%,回答“研院的信息”的有12.31%。这说明研院工作需更为公开。从这题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57.18%的人要参与进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中去。同时,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1%的G对政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评价好,这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但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生源规模扩大,影响生均教育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学府进行了生源扩招。但这一举措在失去其他相应支撑下造成了教育质量的滑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研究生当本科生作为应用性人才来培养。在导师的数量与质量、研究课题与经费都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学校不得不把有限经费主要用于校舍建设。这样,生均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紧张,更不用谈生均教师和生师互动时数、生均体育、娱乐和卫生设施了。在“研院哪些工作是你不满意的”这一问题中,有60%以上选择者“导师授课水平”、“研究生补贴”、“研究生住宿条件”。这说明生源扩招,除了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外,其他配套软件也应补充。

(二)教育模式缺乏特色,研究生被动学习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内容较僵化,专业设置随波逐流。有些专业冠以国际美称,但学生们却在专业框框里被动学习。这可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具体内容或实施过程的了解程度反映出来。对这一问题回答“不太了解”的有28%,“一点都不了解”的占20%,共达到48%;(见表2)在研究生培养问题中,47%的人认为“导师指导不够”。这就说明,学生不了解研究生应该培养什么,同时学生们还体会到自己没有导师悉心指导,一直在茫然状态中学习。

(三)政府教育经费支持力仍不够收费制度随扩招规模相应推行。这确实调动了高校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提高。在扩招进程同时,政府支持力没有伴随规模明显增加。现在学费和生活费普遍见涨,研究生的生活补贴虽有增加但仍不明显。而其他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经费虽有上调,但与消费水平相比,其实学生的待遇并没有提高。在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导师教学投入不够”(65.35%)、“费用高”(57.04%)、“研究生经费不足”(49.98%)。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研究生对导师不重视教学存在较大抱怨。这一领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导师只列书单,不做进一步阐述和指导。而在“哪些是研究生院工作的重点”以及“哪些评估指标比较重要”这两题的回答中,选择“研究生培养方案”为研院工作重点达到75.03%,选择“研究生就业率”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要评估指标达68.16%。

(四)教师受僵化的管理方式影响,重科研轻教学高等学府简单用聘任激励的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这就导致教师们在科研中疲于折腾,但其教学积极性和首创性却压抑。这种管理方式还易导致导师对学生知识传授和生活关怀的忽视。本研究还发现生源扩招,研究生本科化趋向严重;教育模式僵化;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效率不高;导师重科研轻教学。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G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只是在满足研究生接受教育的基本需求,严格来说,这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并没有体现出高水平。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应有水平的确立

(一)形成科学选拔研究生,在扩招中形成风险预设质量标准在不同时期和发展主题下具有动态性。因此,高教质量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明确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研究生教育在任何时期都应以发展为主题,保持其精英性和高质性。因此,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需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同时,在顺应社会需求,进行扩招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容纳度有个预判,甚至是一个风险预设。

(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战略性的课程设置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该是灵活并富有特色的。因此,针对研究生教学内容僵化,专业设置随波逐流的情况,我们应该对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进行因材施教的革新。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该是探索调研的过程,是一个科研加创新的过程。这就客观要求研究生教育要设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篇4

1.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亟需培养一支队伍庞大、素质较高的创意人才大军,而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职能部门,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显得尤为关键。而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或“超前”现象。一是人才培养计划缺乏与时俱进的即时调整,多年沿用,一成不变,对于社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关注不够,此一“滞后”现象必然导致了人才培养走向的适用性存在偏差。与此相反的另一现象则是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不闻当下实际和动态的盲目“超前”,缺乏对校方自身办学条件、现状以及市场调研的客观分析和定位,在没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划的情况下制订超出现有办学能力和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结果必然导致研究生在毕业后无法达到社会对其期望值,更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对于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实际要求。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传统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主要依赖于校内资源,即大部分甚至完全靠固定而有限的专职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抑制了更为广泛的教学途径的拓展。学生缺乏更多与校外产业市场相关联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而作为培养人才的这些校内教学者本身,由于工作性质和科研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难以接触到更为多元的教学引导,专业学习容易出现单一化的倾向,创造力的进一步开发和提升也因此容易受阻。

3.课程结构设置有待完善和优化当前江苏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集中关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尤其是强调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的专业课程。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倾向,专业领域的课程数量与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压制了其他综合或人文课程的比例,而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重“专”轻“博”、重“专”轻“文”的现象,只精通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缺乏广博的综合知识储备和人文修养。而在专业课程的内部配比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失衡的情况,或偏理论,或重实践,没有真正将二者统一至一个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平台之上。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师资队伍构成较为局限当前江苏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师资构成,虽然对教师的任教资格设定了条件和门槛,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较大程度或者完全依赖校内师资进行教学,缺乏更为广泛的教师来源。虽然很多院校聘请了个别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校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参与导师组,但由于校方缺乏长期和具体的指导政策和教学分工,很多校外师资常常形同虚设,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二是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很多院校的教师由于个人在此二者之一的倾向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或偏倚学术理论的培养,或一味偏重创作实践,尚无法给予学生以更加综合、全面、平衡的专业指导,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带有明显的导师个人风格与特点,这也使得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开发受到了约束。

5.评价体系趋于单一化文化创意产业类别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对于创意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强调和重视,而当前很多院校在美术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缺乏更为多元的评价机制,相对单一的评价视角、方式和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可能的创新潜质的开发,尤其是仍然存在一些“一言堂”式的评价倾向,导师单方面的擅长和喜好左右了学生学习的走向和结果,因而无法从多向度对其展开全方位的专业评判和认定。

二、对策与建议

江苏省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所凸显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培养人才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因此,针对以上现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和改进刻不容缓。立足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背景下,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理应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客观认识美术学科在新形势下的优势与局限,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为导向,积极探索一切可能提升美术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对接与整合。

1.基于多方关系的权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与实施过程中,应从单一注重理论水平或是强调技能技巧向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拓展。努力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注意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处理好国家对于美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产业市场的当前需求与各培养单位办学特色与能力的关系。另一方面,注重解决美术专业学位人才统一质量标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与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关系。此外还要根据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与一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差异与特殊性,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适合美术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校方应与校外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和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合作,建立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基地,注重实际参与,扩大实践范围,展开具体有效的双边交流,让学生的学术理论与创作实践能力在直接的校外见习实战中得以检验和提升。可以积极探索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共同融入教学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与工厂合作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形式,是学校同校外工作单位合作进行的使校内学习课程与校外工作经验结合的教育方式。”[3]因此,应梳理和建立并协调好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利益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磁场”,在稳固基础的前提下,探索更加有利于美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3.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真正适合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在类别和内容等方面紧紧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之于创新型人才的各种具体要求,既要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在给予其充分自由与空间的前提下展开艺术创作实践,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在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创新能力。同时,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之外,还有必要增加和深化诸如哲学、文学、美学、历史等相关人文素质课程的渗透,通过对这些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改变传统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向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一边倒”的倾向,努力打造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底蕴的课程体系。

篇5

经过几年的招生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在生源组织、报名条件、考试内容和方式、录取的标准、程序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差异。如何改进工程硕士的人才选拔工作,遴选优秀的真正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员、提高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需要我们摸索着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国家规定的工程硕士基本招生对象是“在职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突出了“在职”特性,而且在年龄条件上没有上限。招生对象的年龄层次跨度大,与之相应的是招生对象在工作年限、行政技术职级、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基于招生对象的这些特点,我们招生单位不能简单地从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采取以国家统考成绩一刀切的形式确定工程硕士招生录取条件。我们尝试采用开放式招生模式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选拔。

生源组织环节中,招生培养单位可以主动与批量考生所在的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我校近几年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不同地区通信运营商、制造商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组织召开了多场工程硕士教育研讨峰会,邀请了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来校共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计,听取企业方对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工程硕士招生的需要,还努力拓宽校企合作的层面,以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产、学、研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的合作。在招生数量方面,国家将工程硕士的招生自下放给大多数高校。我们坚持“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不盲目贪多图大。同时尊重企业内部发展的计划安排,重视培养质量的保证与提高,将工程硕士的招生遴选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培训计划和员工创新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招生单位招生人数稳步增长与企业员工再培训有序渐进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自主进行的第二阶段考试环节采用多种测评手段坚持全面的素质考核外,还注重对考生工作经历和工作业绩等工程背景资料的考察,侧重评价考生在工程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潜能。同时主动听取企业对重点推荐培养对象的介绍,结合考生的实际情况,着重考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考试内容应偏重实践应用,发现考生的创新潜质,而不囿于理论。通过选拔应向来自一线,具备多年专业岗位实践经验,且在从事的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绩和创新成果的考生倾斜。一些具有多年科研经历或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绩的考生,往往显示出较好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应优先录取。这些考生经过侧重应用型、实践型的规范和系统的培养,能够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单位做出贡献,在工作中取得创新成效。

(二)开放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论文评价所采取的特定方式的总和。开放创新的工程硕士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和互动,与人才市场多样性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教育要进一步密切于社会的联系,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适应以多变性和多样化为特征的人才市场,就必须进行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的教育创新。

篇6

1.2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这一阶段,要求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熟练运用目前常用的医学统计学软件。依据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数据,经过缜密的思维,通过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精确的统计学分析,最终获得科学、可信的结论。这样的研究论文在这一领域才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这一阶段,由于很多医学生专业的限制,存在一定的难度,学会求助解决问题,切忌蒙混过关,涂改结果。

1.3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理、撰写、发表,是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它不仅要求研究生查阅大量的文献,归纳、总结相关研究背景,同时,对实验结果和结论,结合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合理、客观、严谨、科学的解读,是对其思维逻辑性的训练。最后,要完成好这一步,还需要研究生具有一定的文字、绘图等等基本的写作功底,才能达到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图文并茂等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也是对其科研论文书写的基本训练。

2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种注重实践的科学,面对的是形形人群,表现各异的疾病状态,因此,这一现状,也要求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够独立解决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疑难、复杂问题,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尤其是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的研究生更需要快速、准确的判断。近年来,由于师资力量的减弱,临床技能的培训工作明显下滑。大多数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主要充当了“书记员”的工作,却很少有基本技能培训的机会。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有较长的临床技能培养时间来提升其实际临床工作能力,需要改善我们的师资环境,提供给医学生们更多的机会来参与实践,期望医学生毕业之时,能够达到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病人的能力,能够胜任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挽救更多的生命。心血管内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病种繁多,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多,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要求心血管内科医生具备快速、准确诊断、处理急危重症的能力。对于心血管内科研究生,由于其专业学科内容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比如:放射科、CT室、数字减影、超声室、心电图室、动态心电图室、介入室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目的明确、计划合理、注重实践、教学相长等。首先,目的是将其培养成一个可以独立处理心内科常见疾病、急、危重疾病的合格医生;其次,保证充足的临床实践的时间。需要保证其至少有1年的时间去接受系统的临床工作的培训,培养独立处理医疗问题的能力,并且进行临床工作经验积累。最后,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改进。导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CBL(case-basedlearning,CBL)、网络数据学习(E-learning)以及循证医学等多种方法[6-8]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心内科研究生还需要在心内科相关功能科室轮转:心电图室、心脏电生理室、心脏导管室、心脏超声室。熟悉心血管疾病在相关领域中的基础知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在心内科临床学习中,积极参与临床工作,比如门诊,病房值班,在这一过程中,直接面对工作中的问题,独立思考,对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建立导师组培养模式指导研究生

篇7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个人在与集体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教育自己,从而形成其性格、才能和道德品质。此时的教育,简单且纯粹地存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目的在于培养统治国家所需要的有知识、能力和品德的人才。这种教育在被历代专制统治者沿用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教育开始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在学校中进行。但此时能接受学校教育的,还只有统治阶层的子弟,绝大部分民众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着自我教育。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工业的进步,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读、写、算能力的人才。也是在此时,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课程门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科学理性的逻辑也使教育愈来愈专门化与系统化,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被分门别类地当成一门功课,彼此孤立地进行教与学。于是,学校与生活的脱节问题开始变得严重。20世纪70年代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20世纪末21世纪初,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变革,使得教育与生活脱离的情况更为严重。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经济时代,不同的名称传达着同样的信息:知识爆炸了,要想把掌握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显得不合时宜了。这也是引发当前人类教育危机以及使我国素质教育陷入窘境的原因所在。

教育脱离了生活。胡塞尔认为,教育生活世界同教育科学世界相比具有优先性。因为在生活世界中,人和环境是联系统一、互为条件、互为意义与价值的,而科学世界是从这一前科学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它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和片面化,结果把人从统一的世界图景中作为对象抽象出来置于一个理性的教育科学空间当中,按照外在的逻辑对之加以塑造、规训,结果形成了口头上的以培养人为目的、实际上都没有人的教育。以致出现了理性上有意义与价值、实际上正在失去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科学图景。正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这种分裂,导致了科学世界与人类存在的危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基础”[1]。

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的教育传统造就了全社会兴教重学的氛围和自由研究的热情,但它后来与科举制度的过分“亲密”,在“学而优则仕”的功利主义价值驱使下,评价方法纯粹地以考试为中心,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变得僵硬而死板。近代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更加强化了这种教育范式,使得教育与社会生活相去甚远。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后,传统教育进一步被强化,“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育漠视现实生活,导致学生同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裂。教育与生活的分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高校毕业生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心理危机、生存危机……这些都是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都以大规模向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教学的绝对优势而雄霸整个学校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它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以致于学生现实层面的实践能力十分薄弱。纵观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都无一例外、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现状,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在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今天,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知识的当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市场,教育不得不回归生活。因为,“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正是胡塞尔的科学理想使他晚年看到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并在对科学危机的诊治过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从理想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前科学的生活世界[2]。教育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教育促使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当今,伴随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交错,大学生接触的信息资源变得异常丰富且繁杂,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扑面而来、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舆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与社会的良好磨合。

篇8

1.2扩招后导师及教学资源不足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精英式的教育,与本科生的集体上课不同,研究生的课堂原本应该更趋向于研讨性的教学,课下有导师给出的参考书目清单,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后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并且有能力公开。但是扩招之后学生人数迅速上升,而相应的教育资源却没有与学生数量呈正比例增加,由于有效资源的束缚,研究生的精英教育受到了挑战。首先,导师少研究生多的问题最为明显。传统的教育一个导师只带一个或者两个学生,并且导师的学术水平是有保证的,在扩招之后,为了适应学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导师的任职标准放低。此外,由于导师水平和声望等存在差异,使导师带领的学生人数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热门的学科或者有名气的导师学生人数众多,甚至有一位导师指导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而相对冷门学科的导师却时常没有研究生报考其专业。其次,教室、实验室等资源也不够学生使用。学生人数增加后,研讨式的课堂又恢复成了本科的大课堂,教授无法和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授课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普通教育也必然会取代精英教育。一些对实验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实验空间和实验器材也限制所有学生的使用时间,研究生的教育就会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也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教研经费和课题数目虽有所增加,但远远不及学生规模的增长,这样平均到每个学生经费明显不足,稀少的经费和题目难以支撑所有研究生都能从事课题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下降也不难预料。

2对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2.1重视学生科研水平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目的,本科生要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而研究生主要任务在于研究,科研能力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将重心放在以下三点:首先是对于学科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要坚守诚信,坚忍不拔,爱国敬业等;其次,是具体的研究专业课题的能力培养,比如搜索和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及时关注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能力,论文的写作和实验操作技能等;最后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管理能力,包括在科研过程中与团队的协调合作、有效分配资源财务、与外界的交流沟通等能力。研究生的水平高低就体现在其科研水平上,是否能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是否能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等。因此,科研活动应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统一的科研管理当中,尽量使学生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脱离导师,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而不完全依附于导师的课题和指导。

2.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及科研投入首先,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一定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并与当前的发展相结合起来,要正确预估导师队伍将来的发展可能性,并将其作为一个前提,根据这个前提条件来制定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否则现在所构建的机制是无法经受时代检验的。主要措施如下:第一,在用人机制方面应该更加灵活,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专任导师和兼任导师相结合等方式都是吸收优秀导师的好方法;第二,在人才发展方面应有正确的思路,引导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方向要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放开传统的观念,以市场经济的观念来管理导师的队伍,努力适应开放式竞争,正确调整利益分配,争取吸收更多优秀的人才,并加强人才的凝聚力;第三,要避免导师队伍中近亲繁殖,建立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其次,国家和学校必须要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研究生有足够的教研室、实验室、实验器材等,改善研究生的教育环境,这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二是在教育教学上加大投入,如加强课程的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讲座,推荐学生出国交流等。还可以建立研究生的科研专项基金,解决研究生的课题经费问题,鼓励和促进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篇9

如何让新生在入学后得到系统的、渐进式的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引进导新生科学规划好学习和生活,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如何全方位、多角度的塑造新生,使之朝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的目标而奋斗?如何将传统新生教育的模块,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使新生教育作为—个系统工程,将有关内容、目标融入各种特色活动之中?如何能使新生在步入大学,面对学校办学硬件环境的困境,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欣赏大学,悦纳大学,融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以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理念为主线,系统地推进新生教育工作,实现了新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一、以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理念为主线,系统地推进新生教育工作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邝邦洪教授根据多年教育实践的探索与思考,结合当前高校的育人目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认真分析和研究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高校办学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性、概括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

“以德为行”,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在大学生当中加强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行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道德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以学为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石。

二、循环推动,构成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自学院第六次党代会号召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理念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和数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我们通过在新生中开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强化理论教育,指引行为”,“通过个体行为,影响整体”、“形成氛围,巩固思想和制度建设”三者的循环推动,构成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一)坚持和谐发展原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指引行为,夯实基础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对新生的第一次大展示,也是学生接受特色校园文化影响的最初的、关键的阶段。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面:(1)精神层面,指校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价值观。其主要表现是校训、校风、学风。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2)制度层面,指校园内的各种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以及校园内独特的风俗、礼仪。(3)物质层面,指校园文化的物质体现,包括校园环境、建筑、文体设施等。

坚持学生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院士论坛”大学第一课,“薪火相传,荡绦心灵”专题系列讲座,“识读大学,悦纳大学”学习适应教育,“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学习?思考?交流?感悟”活动,“党在我心,与党同行”党团教育,“忆校史,明校情,爱校心”校史校情教育,这一系列教育向新生传递特色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使新生详细了解我校历史、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感受我校办学历史所积淀的人文底蕴、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深刻理解“厚德博学、唯实求新”校训、“艰苦创业、开拓创新、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传统精神、“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及精神实质,培养了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融入文化氛围中,为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和行动动力

(二)坚持整体发展为原则,以养成教育为重点,规范个体行为,影响整体

以整体发展为原则,通过开展“善待挫折,挑战自我;乐观自信,热爱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相逢·相识·相知”团队拓展训练、“自律·文明·修身”养成教育等活动,加强养成教育,开展行为文明、礼仪规范、考试诚信等丰富多彩的文明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新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将文明修身的美德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德立身,培养新生明礼诚信的品质。

(三)坚持渐进发展的原则,以制度建设为推手,形成良好氛围,推进工作持续发展

篇10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咨询多位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自制《护理专业研究生创新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请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内容效度指数为0.821,Cronbach'sα系数为0.809。问卷由83个条目组成,共3部分,即: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年级、研究方向、学位选择方式等14个条目;②创新能力现状:包括思维特征、个性特征、行为特征、知识构建4个维度,共33个条目;③影响因素:包含学习行为、学习目的、导师指导工作评价、课余活动、培养工作评价、与导师交往、研究工作评价、与同学、家人及导师沟通、目前状况9个维度,共36个条目。问卷第2部分和第3部分相关问题,选项分为“不符合”至“符合”4级,分别计1~4分。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中各个维度的得分为该维度各条目总均分,各维度满分为4分。基本特征中各个维度的分数之和为创新能力总分,满分为16分。

1.2.2调查方法研究者与各护理学院联系,取得配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给学院研究生教学主管人员,由其将问卷发放至在读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收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97.04%。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资料本次调查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64名,年龄22~41(25.32±2.84)岁。其中女性161名,占98.17%名;男性3名,占1.83%。涉及AIDS护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肿瘤、助产等51个研究方向,其中排前5位的是:护理教育27名,占16.46%;临床护理17名,占10.37%;社区护理17名,占10.37%;老年护理15名,占9.15%;护理心理12名,占7.32%。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2.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2;各维度得分排序后两位的条目见表3。

2.3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2.4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以创新能力得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所在年级(其他=0,研究生1年级=1,研究生2年级=2,研究生3年级=3);是否获得执业资格证(已获得=4,通过但未拿到证书=3,未通过=2,未参加考试=1);学位选择方式(专业学位=0,0,1;科学学位=1,0,0;调剂=0,0,0;其他=0,1,0);影响因素中的项目原值代入。

3讨论

3.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表2结果显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为(11.59±1.17)分,满分为16分。从各个维度分析,知识构建和思维特征两个维度得分较高,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得分较低。创新能力4个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护理研究生缺乏提出新颖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烈好奇心、探求未知的勇气和精神、向他人求助的习惯和质疑批判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性和“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是一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在此文化模式指导下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必然导致研究生因循守旧、不主动尝试新的方式和涉足未知的领域,以致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严重不足。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忽略加强团结合作意识,导致了研究生没有向他人求助的习惯。研究生教育者要多研究和学习护理事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注重培养研究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提出新颖的解决办法。思想创新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要尊重与鼓励研究生的挑战性,使研究生敢于向经典挑战、向世俗挑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研究生的个性,允许其个性的充分发扬,同时注重其合作共赢意识的培养。

3.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包含经常主动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学习工作超过8h、阅读专业外书籍、对自己有新要求和新目标,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研究生通过主动查阅文献能获得大量学科相关的信息,开拓思路、受到启迪,提高发现新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习的核心,一切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思维。导师可通过要求研究生定期进行阅读报告和阅读心得交流会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阅读学科外书籍;通过经常性的提问和讨论启发性的问题,多给研究生自主决策的机会,鼓励其与自己辩论来培养研究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品格。

3.2.2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包括为成为护理事业各领域的领导者奠定基础、成为护理教育专家奠定基础、成为临床护理专家奠定基础、获得更高一级学位、获得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待遇、确定未来发展方向7个条目,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积极的学习目的有利于研究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提高主动性,因而促进研究生能力的提高。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护理事业风云人物”专题课和邀请“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给研究生讲座,鼓励研究生竖立远大的志向,培养研究生创新的高度责任感和有所作为的自觉意识。

3.2.3学位选择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调剂到护理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显著低于选择科学或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调剂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护士职业成就感不强,对护士地位的提高、护理事业的发展没有希望,导致其创新能力较低。护理人员对专业的认可和专业价值观的坚定也会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护理事业最新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激发学生提高护理人员地位和彻底改变护理事业面貌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强化教师的“主阵地”功效,以其对专业尊重笃信、敬业奉献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知识结构感染和影响护生,提升其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