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4: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价值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价值管理

篇1

Ackoff最初是学习建筑学的,后来他将建筑学的原则应用到了商业理论上来。财务经理若是采用同样的视角,他们将从根本上改善财务、人力资源、销售管理、采购等服务支持部门的绩效。

近些年来,一些公司更深刻地理解了将顾客价值与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相联系的纽带―价值流,并运用其很好地提升了它们的经营绩效。这个理念虽然起源于制造业,但现在已经传播到了服务业。

透视隐形价值流

James Womack 和 Daniel Jones 在他们1996年出版的《精益思想》一书中,将价值流定义为提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所有具体的活动,体现于如下重要的管理任务:

解决问题:从提出概念,经过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到准备生产。

生产转换:将原材料转变为产成品的流程。

信息管理:从收到订单到安排送货,直到送到顾客手中。

笔者在公司中主要关注于以下两个价值流:

从概念到顾客:通过分析潜在顾客现有的或未来的需求信息,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

从订单到送货:从顾客对产品或服务产生兴趣到将产品或服务递送到顾客手中。

对于生产耐用品的公司而言,可能还有第三个价值流:

从购买到处置:在顾客拥有产品的过程中,理解和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

所有这些价值流汇总在一个综合的价值流中,由顾客来评价其提品和服务的能力,并且参考过去的经验,来决定产品和服务在其心中的价值。这些价值流通常包括公司的外部合作伙伴。例如,在汽车业,这个价值流通常包括供应商、进口商和经销商等。

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观察发现,“在一个组织中,90%的差错都发生在连接点上”。一个设备制造商在连接和整合所有价值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连接和整合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内部、外部的各个合作伙伴过程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差错点,一旦差错发生,它们将增加运营成本,同时降低产品或服务在顾客心中的价值。

Womack最新发现,公司需要有一个价值流建筑师。就像一个真正的建筑师一样,这个人要与顾客沟通以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与所有在设计、生产等相关环节的参与者沟通,使他们能够以合理的成本提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

当这些流程发生在公司的运营方面时,财务、人事、销售管理和采购等支持部门是否也采用了类似的流程?许多公司开始运用从前端到终端的分析方法来评估这些活动。一些公司将其某些职能工作集中在内部或外部的服务中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然而,这种做法面临着新的挑战。

以制造业为例,在采用了这个做法后,我们本应该看到足够的收益。然而实际上,它们并没有产生叠加效应。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些支持部门一定要打破它们传统的职能边界,要充分了解它们的活动,以形成一个最适合公司业务的“支持服务架构”。

“建筑”完美价值流

对于如何整合财务、人事、销售管理和采购等支持服务职能中的价值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像在运营职能中整合价值流那样,有权威性的指导框架。尽管在意义上有些差异,但一些相似的术语也被用在服务支持流程的描述中,目前形成了以下的流程:

顾客到收款:从收到顾客的订单到收到付款,涵盖了订单和顾客管理、信用、开发票和收款。

采购到付款:涵盖采购订单处理、供应商管理、收货流程和应付账款管理。

人事管理到支付工资:涵盖所有人事行政管理任务,包括招聘、员工发展和员工退休等事项。

记账到报告:包括成本、资产等记账、总账和外部报告等。

管理会计:涵盖以实现业绩的报告和控制、预测和计划,以及相关的业绩管理。

这些流程有些是发生在一个领域,而也有许多是横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例如,采购和应付账款的服务就属于不同的服务中心。

此外,财务管理是广泛经营循环的重要部分,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根据一致的战略和目标来决定需求,保障足够的资源以支持计划的实施、执行、支付、监控和预测等。

通过连接这些流程,从图1我们可以发现,在连接环节最容易存在潜在的效率损失。例如,在业务发生和记账之间,如何保证业务和记账的一致性;在财务总账和管理报告之间,如何消除相关的调整以保证口径统一。

采用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财务管理价值流,并采取相应的流程重组方案,将有力改善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如图2)。职能的边界被突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价值流主要负责人的职责涵盖整个价值流。

为了改善“从业务发生到管理报告”的价值流,通常需要加强各部门的协作,推动其他价值流的改善。特别是当这个流程从最前端的契约承诺开始,一直延伸到最终的预测和管理报告,尤其需要如此。

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法,各个部门绝不能只局限在其传统的职能上,而要去了解它们的活动对整个支持服务架构的影响。在致力于改善这些价值流时,一定要建立两个重要的基础:负责人和衡量标准。

第一要务是建立跨职能领域负责人。例如,“从采购到付款和报告”的价值流也许在采购部门已经存在,但现在强调的是,对这个价值流的负责要超出传统的采购职能。

篇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2日

一、企业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是通过培育和确立符合时展潮流的思想观念,形成企业的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并在实践中牢牢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选择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方式、方法及路径,形成全面、系统、稳定且共同遵循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表达的原则、标准、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体现企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培育价值共识,引导全体员工形成符合员工自身和企业发展实际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形成强烈的价值凝聚,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在正确价值理念的引领和驱动下,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自觉自愿、尽心尽力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推动并实现全体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其实质是持续不断的价值变革,是对传统的落后的价值理念的破除,是新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思维方式、高效的组织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步培育,是企业价值的不断确立和价值链条的不断更新再造,是企业管理最深层次的变革。

从世界范围来看,价值管理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价值管理有两大特点:一是只有少数企业在实践中阐述并运用了价值管理的方式,但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价值管理思想和理论。沃尔玛、壳牌石油公司等业绩优异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管理者都曾撰文或出版著作,阐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二是价值管理更注重企业的经济价值,主要是关注企业经营成本高低和利润的大小,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价值管理的最终目标。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价值管理开始得到国内外企业管理学界和企业管理者普遍重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风暴,都暴露出大量知名企业不择手段地过度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过分追求大股东的利益而不顾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倾向,从安然公司重大舞弊案到麦道夫金融诈骗案,近年来美国上市公司发生的一系列舞弊案,无一例外。从国内实践看,从三鹿奶粉案到黄光裕案,再到足球行业的和电信行业企业放任互联网、手机黄色信息泛滥等等,都暴露出一些企业价值管理方向的迷失和混乱。价值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急迫的课题。

二、结合案例说明价值管理的重要性

(一)结合海尔案例说明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性。海尔无疑是价值管理理念的典范。张瑞敏的砸冰箱事件使全体员工悟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产劣质产品等于砸自己的饭碗。增强质量意识是海尔价值管理的开端,全体员工牢记质量至上这一经营理念,以产品零缺陷为基本目标,从而创造了海尔品牌。此外,海尔实行“三全服务”,将海尔彩电的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彩电行业的发展。正是海尔正确的价值理念,每一个员工都以提高企业价值共识为目标,能够正确地做事并且做正确的事,尽心尽力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推动全体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海尔的价值管理理念不仅使其产品质量更优,而且树立了海尔品牌的美誉度。

(二)结合国美案例说明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性。国美的黄光裕案暴露出价值管理方向的迷失和混乱。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利用上市公司挪用资金并且违反公司董事的信托责任及信任,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国美的控制权之争成为权威人士分析和讨论的焦点,国美的经历纷扰使企业价值大大下降。这说明黄光裕并没有企业价值理念,他没有基于国美的整体利益考虑,仅仅是追求一己之私,受伤的却是自己一手壮大的家族企业。

(三)小结。企业价值管理是顺应经济时展要求的一种全新企业管理模式,它通过一套系统的管理体系,变革、规范和引导企业行动方式,调整和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高效、健康地快速发展,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对价值的有效管理,实现企业长期持续的有效经营。在现代企业制度提倡科学管理的前提下,价值管理不再是企业的某种职能管理,而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是一种以价值视角看待企业的管理,是一种战略意义上的管理理念。

三、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现状。股权结构作为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表明了股东对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控制程度。在英美等股权比较分散的国家,公司组织主要由董事会和股东会构成。在德日等股权比较集中的国家,公司组织构成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其中监事会起比较大的作用。我国公司治理起步较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一种二元制框架,即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进行经营决策,监事会专门监督董事、经理的行为。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未流通股份占到约2/3的比例,其中发起人股及法人股占到50%以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既不同于英美式的股权分散模式,也不同于德日式的法人间交叉持股的股权集中模式,而是“一股独大”式的股权高度集中。历史原因使得非流通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成分。

与国外相比,我国股权结构显著的特征是未流通股比例过大,特别是其中的国家股比例过大。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6年未流通股分布情况,未流通股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占我国上市公司总数的81%以上,而国家股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2%以上。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未流通股比例则高达60%以上。同时,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股权结构是以发起人股与法人股为主。另外,近年来上市公司法人相互持股的情况也有所增加。因此,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实际呈现出一种由大股东控制的高度集中的特点。

(二)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国家,关于股权结构的集中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英美等国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外部治理为主的体制,大股东在公司股权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的情况。在美国最大的15家企业,无论是通用汽车、埃克森还是IBM,没有一个机构或者集团可以持有每个企业20%的股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机构投资者会放弃参与监管的权力。随着政府放开对于金融机构持股的限制,上市公司的股份总体上在向金融机构集中。越来越多的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和养老基金开始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对企业的控制中,成为积极的股东,这成为一种趋势;另一种是日本和德国已经形成的紧密型的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往往是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日本的几乎每一个大企业都有一个持有其股票20%的金融集团。大股东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严密的、家庭式的团体,他们不仅通过正式的股东大会或非正式的总裁会议控制企业,而且还会通过资金提供或业务的往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小股东的利益和作用相对被忽视。

从这些国家股权结构情况来看,持股比例的多少将会影响到股东对于企业经营的关注程度。大股东的存在导致对管理者更好的监督和企业更好的业绩,特别是股权集中在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股权比例的选择要涉及两个关键成本:一是风险成本,即投资者投资的方向所带来的风险损失;二是治理成本,即维持公司治理有效运作而发生的成本,它主要包括治理的组织结构本身发生的成本和治理活动的组织协调成本。这两个成本与股权集中或分散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公司的股份高度集中于一个投资者手中,按照所有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原则,企业所取得的一切利益应该大部分归该出资者所有。外部大股东在其投资企业存在重大经济利益时,投资者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利用一切制度和手段积极主动地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以确保管理者没有从事有损于股东财富的活动。由于属于内部高度的监控,因而监控花费少,治理成本低。

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和完善,小股东还不足以起到对公司的监管作用。而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于减少公司经理人的机会主义和自利行为,促进他们对于长远目标的追求总体看是积极的。所以,大股东的存在会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价值和长远发展能力。相比股份分散的公司,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存在可以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对公司价值有积极的作用。但流通股在上市公司全部股份中基本占有约1/3的比例,这说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运转的资本市场。这种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份力量的强烈对比形成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一大“特色”。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所有作为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都无法发挥作用,大股东不怕因股价下跌而被收购和兼并,因而可以利用其控股地位有恃无恐地从事掠夺和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活动,人为形成了投资人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会大大影响到不同股东对于公司的监管动机和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顾客导向理论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为顾客提供优越的顾客价值,只有不断地提供优越价值,才能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顾客价值理论一经提出,立即获得了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的广泛响应,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细致,成为营销领域内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顾客价值?如何正确的理解顾客价值的真正内涵?企业又该如何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呢?本文就将对这些问题作一个简要的阐述。

一、顾客价值的内涵

顾客价值就是企业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由顾客决定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顾客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阔,市场的主导力量已经由企业转移到顾客手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价值为中心,进行顾客价值管理。顾客价值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菲利浦·科特勒将顾客价值视为市场营销的基石,但他没有给顾客价值下一个严格的定义,而是以“顾客让渡价值”来予以表示。顾客让渡价值是顾客从产品(包括服务)中获得的全部价值与为获得此产品而付出的全部成本的差额。他认为,顾客将从那些他们认为能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公司购买商品。全部价值大于全部成本的时候,顾客就会满意,否则,顾客就会不满意。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给顾客价值分析提供了一个最为基本的框架。

(二)顾客价值认知理论

伍德鲁夫教授于1997年将顾客价值定义为:顾客在一定的使用环境中对产品性能、产品属性的表现以及使用结果达成(或阻碍)其购买意图的感知偏好和评价。他认为顾客对价值的认知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在购买前,顾客首先对价值进行预评价,然后,在预评价的基础上产生购买,购买后又对价值做出评价,同时,这一评价成为下次购买前的预评价。同时,他认为,在购买过程的不同阶段,顾客对价值的认知可能存在差异,伍德鲁夫根据“手段——目的链”的原理,构建了由属性到结果再到最终目标的顾客价值层级。

(三)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载瑟摩尔则认为,顾客价值实际上是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感知价值就是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这一概念包含着两层涵义:价值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不同的顾客对同一产品或服务所感知到的价值并不相同;价值代表着一种效用与成本间的权衡,顾客会根据自己感受到的价值做出购买决定,而绝不是仅仅取决于某单一因素。

以上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从顾客的视角来看待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由企业决定的,而是由顾客所决定的。顾客价值是顾客最终权衡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顾客利得与利失的综合比较后形成的结果。此外,我们在理解以上顾客价值理论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同的顾客对价值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价值观念、需求、偏好,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着顾客对价值的感知。每个顾客对价值和价值增加的原因看法都不尽相同,有的人把价值看成是尽可能低的价格,也有些顾客最看重的并不是价格,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定义价值,如质量、便利、功能等。因此,营销人员真正了解企业感兴趣的细分市场上最为顾客看重的价值形式十分重要。

第二,同一个顾客在不同条件下对价值的定义也可能不同

顾客价值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即使是同一个消费者,由于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他会对不同形式的价值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另外,同一顾客在同一件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不同阶段也可能有不同的价值感知,在购前选择阶段,顾客往往最关心的是可选择产品的功能、式样、价格等特定属性,而在实际购买后的使用阶段,顾客最关心的是所购产品的效用,而且会根据对产品的期望和实际使用感受形成实际感受价值。

二、顾客价值的来源

根据前面我们对顾客价值内涵的分析,顾客价值来源可以有三种基本途径:

一是在维持顾客成本的基础上扩大顾客收益;

二是维持顾客收益,降低顾客成本;

三是既扩大顾客收益,又降低顾客成本。

具体到企业的经营实践中,顾客价值可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服务/技术

这是价值最基本的来源,是供给的本质。在竞争性的市场上,企业必须把它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做好,否则,客户关系永远不会出现。企业可以通过改进产品的质量、性能、式样、包装、价格,提供更全面、更高水平的服,不断提高生产与服务的技术水平来增加顾客价值。但是通过改进产品、服务和技术来增加价值的方法很容易在短期内被复制,以致于很多行业中,各企业提供的核心产品和服务区别很小或没有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不寻求新的价值创造和提高因素,顾客会将所有的竞争产品看成是相同的,而只能求助于价格来区分它们价值的高低。

(二)人员

员工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顾客更喜欢与友善、热情、礼貌、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员工打交道,顾客与员工的互动影响了顾客对与互动有关的心理成本的估价。如果顾客受到了尊重和真正的关怀,他所感受的心理成本会较低,而收益则会较高,对与企业互动中总价值的评估也会较高。要为顾客创造真正的价值,管理层必须要确保对员工这一要素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业务流程

良好的流程设计能为顾客提供便利和方便的价值,节省顾客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这会吸引大量的把时间视为宝贵资源的客户。如果业务流程设计不当,繁琐的手续,复杂的程序,缓慢的反应速度常会成为顾客抱怨的焦点。管理层应当从为顾客提供最大便利的角度出发来重新设计业务流程。

(四)客户支持

随时为顾客提供全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是为顾客增加价值,并将自己与竞争者区分开来的重要手段。一些公司通过提供24小时服务,开通服务热线,建立完善的维修和服务网络,设立多种与顾客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为顾客提供维修、供应、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等方式减少了顾客的焦虑,降低了他们的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精力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提供给他们的价值。

三、如何更好的为顾客创造价值

现阶段,竞争日益激烈,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同时,竞争环境也日趋变化,为了更好的超越竞争对手,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我们需要运用新的思维来思考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赢得顾客,赢得竞争。

(一)低成本、个性化定制

以低成本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和服务增加顾客价值意味着产品和服务要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因为每一个顾客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只有与顾客开展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每个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据此来度身订制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实现企业提供物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完全吻合,达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现在,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使低成本的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改造,才能适应这种个性化的需要。个性化定制需要企业创造能够形成双方交互的良好条件,与顾客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流。从订货、产品设计、测试到交货、安装维修等广泛地征求顾客的建议,创造让顾客广泛参与的机会。顾客参与程度越高,提高顾客价值的机会就愈多,就越容易改善与企业的关系,提高顾客对企业的亲和度。

(二)重视体验营销,设法为顾客留下具有吸引力和值得回忆的美好体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现在追求的不光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希望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有的学者宣称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体验已经成为产品和服务之外的一种新的重要的经济提供物,任何试图寻求增加顾客价值新途径的人们都不应忽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开展体验营销,他们致力于改善顾客们在购物或接受服务时所处的环境,为顾客提供体贴周到的人文关怀,精心营造温馨的消费氛围,将娱乐、审美和美好的情感等寓于消费之中,使顾客的消费过程成为一种具有诱惑力的难以忘怀的美好体验,为顾客带来惊喜,让顾客感受到的是情感上的价值。以星巴克为例,在星巴克咖啡店,速溶咖啡的售价是几十元一杯。对于从未花过几十元来购买一杯咖啡的客户来说,价格可能是一个问题,但是随着他们尝试星巴克这一品牌,他们的感觉会改变。因为星巴克为顾客提供了一种“星巴克感受”——这就是顾客需要购买的体验价值。星巴克提供的宣传资料,介绍星巴克的历史以及在世界各地种植的咖啡豆种类,介绍咖啡的调制方法,各种流行的喝法,正是这种服务为顾客增加了体验价值。

(三)重视品牌资产,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是顾客体验的最高级形式,品牌化的目的是企业为顾客创造和传递高度差别化的、连贯一致的、积极的价值体验。品牌不但建立在顾客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累积体验的基础上,而且品牌对于每位顾客具有唯一性。市场上同类产品品牌如此之多,令顾客目不暇接,许多顾客面临时间缺乏、精力有限的共同问题,这使他们产生了渴望忠诚的品牌和亲和关系的需求,形成与少数品牌的情感约束。品牌的作用就不仅在于它可帮助顾客解释、加工、整理和储存有关产品或服务的识别信息,简化决策,而且它还充当着与顾客联系情感的纽带。因此,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品牌诉求同样能为顾客带来更多的价值,这也正是品牌资产的价值所在。

(四)重视关系营销,加强关系投资

企业应通过各种手段建立起与顾客之间的良好关系并对此予以密切关系和持续投资,以使这种关系更加牢固,形成顾客和企业休戚相关的格局。企业和顾客良好而持久的关系不仅能提高顾客购买过程中的收益,而且能有效的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因此,能大幅提高顾客价值,带来新的价值创造。海尔通过创立客户俱乐部这种特殊的情感渠道对顾客直接投资,如每年给顾客过生日,并对不同顾客进行投资组合和运营。海尔利用这一模式增进了与顾客的感情交流,将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提高了顾客忠诚度。

(五)重视完整的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是基于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权衡,很多人简单地以为顾客价值创造无非就是增加产品或服务的属性、降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实际上增加产品的某些特征或服务并不必然会提高顾客价值。很多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很少或甚至根本没有考虑顾客的需要,偏离顾客导向的产品创新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顾客越来越疏远,所增加的属性对顾客也将毫无意义。并且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被迫不断开发新奇的补偿,造成企业的附加成本增高,最后导致向顾客收取更高的价格予以补偿。对于顾客来说,得到的更多,但也必须付出更多。顾客感知价值并没有提高。因此,在进行价值创造时不能仅仅考虑企业提品或服务的价值,更应该考虑的是顾客增加的付出。实际上某些非核心价值的去除可以导致顾客价值的提高。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取消了售票柜台、取消了座位预定、取消了联运、取消了就餐和其他各种服务,还使用了二流机场。但是它却向乘客提供了低价机票、频繁的航班并创造了优秀的业绩。

参考文献:

[1]尼尔·瑞克曼等.合作竞争大未来(中译本)[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篇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134-03

价值是经济学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对于不同的经济理论派系,其对于价值的判定存在一定的分歧。作为企业价值所包含的内容也随着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目前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就产生了诸如企业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内在价值、清算价值等等不同的定义,但是如何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将是目前企业面临的重大

问题。

1 企业价值管理体系概述

1.1 企业价值管理及目标

企业价值管理(VBM)是一种以价值评估为核心、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综合性管理模式。按照有关专家的定义,企业价值的管理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先导、以企业价值评估为技术支持、汇合企业内部各环节、各层次、各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集预期、计量、控制、激励甚至文化等诸要素于一体,是经济金融化环境下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

企业管理的目标传统认为是利润的最大化,但随着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利润的最大化观点逐渐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利润仅仅反应了企业特定时间段的管理状况,不能全面地体现企业整体经营情况,它忽略了企业长期的资金和时间的价值,也就不能考虑到企业的风险控制,使得企业的决策带有短期性和局限性。然而,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长期反应,同时也能够体现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情况。从狭义上看,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从广义看它涵盖了一系列与企业有契约关系的集合体。企业价值反应了集合体的综合收益情况,这有利于各群体为保障企业最终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再进行下一步的投入或者牺牲企业暂时的利润来进行研发投资、环境改善等等。

1.2 企业价值管理的发展

企业价值管理基本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集中于财务指标阶段、关注战略发展阶段和整体整合阶段。

在集中于财务指标阶段,企业的价值管理指标主要集中于公司的市面或者账面价值评估,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票价格被看成了现金流和股本收益在风险预测后的一种估值,这时公司就是被看作是一种商品。在关注战略发展阶段,企业已经关注于如何进一步创造企业的经济价值,强调运营管理,重视战略评估。此时企业价值管理已经成为公司战略制定的一种工具。企业价值管理发展到整合阶段,其涵盖内容更加广泛,更加体系化,企业的资本运作和战略规划进行了更加紧密的结合,这就更加完善地指导了企业的各种决策,诸如战略规划、资源整合、业务重组、绩效考核等等方面。

1.3 企业价值管理模式

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可以从经济类价值管理和非经济类价值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这是企业价值两个不同的方面,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实现企业最终的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企业的非经济价值,主要包含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企业法人治理机制等等方面。在国外对于上述非经济价值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但是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经济价值类别,很显然是侧重于财务角度的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资本价值评估框架,尤其是1991年Stewart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概念,并且由思腾思特(Stem & Stewart)咨询公司将该方法引入价值评估范畴。

2 经济附加价值

2.1 经济附加价值定义

经济附加价值简称EVA,是由美国Stewart提出了概念,并且由思腾思特(Stem & Stewart)咨询公司将该方法引入价值评估领域。它是指在营业收入净利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扣减包括股东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的是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增值部分。经济附加价值提出的意义就在于它与企业价值管理相结合,它推动了企业增长模式、价值驱动因素以及经营业绩的有效

评估。

2.2 经济附加价值对于企业价值管理的推动

经济附加价值可以成为企业价值管理的评价指标之一,在企业价值管理中也是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它的提出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经济附加价值同原有财务指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根据企业股东角度来评价企业的经济价值,其重点就是要扣除资本成本。表明了资本作为投入对于股东要给予一定的资本使用费,因此经济附加值的基本公式是:

经济附加价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经济附加价值表明了企业创造的高于股东预期收益的价值,也就是经济利润,但非传统上的会计利润。这种“以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管理思想更有利于启动经营者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3 经济附加价值对于企业短期行为的约束

传统的会计利润导向,只考虑了股东的资本成本没有考虑股东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这样就使得表面的利润不断加大,因此在后期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上会更加有信心,并且会大量的举债投资。造成企业负债严重,占用股东的财富越来越多,因此其风险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如果从经济附加价值角度出发,再利润扣除资本成本,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评估企业创造价值的真正能力,从而避免了股东的盲目投资,同时对于企业也有一个参照作用,明确自身在同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创造价值能力或者有针对性地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或者进行行业的置换。经济附加价值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对于资本的有效使用产生约束机制,以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资本利用效率。

2.4 经济附加价值的制约因素

经济附加价值虽然在价值创造上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方法指导,但是目前的社会经济多元化、管理状况的多样性使得该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经济附加价值仍然以财务报表作为主要依据,财务报表的滞后性特点也就造成了该理论在作为企业决策依据时存在一定的延时性;再者,经济附加价值关注于用最终数据来找到过程因素,就造成了对于过程信息,诸如产品、员工、创新等方面不能够体现,同时对于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业务机制、人力状况、营销策略等不能充分认知,就造成了前瞻性的缺乏;最后,经济附加价值是综合业绩指标的解释,其对于企业风险的反应和控制缺乏手段。

3 基于经济附加价值的企业价值管理体系

3.1 基于经济附加价值的企业价值的驱动要素

经济附加价值以价值的评估和创造作为核心,企业价值的体现也同样如此。要想真正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值就必须对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下面就简要说明。首要驱动因素为现金流量,该因素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最初的投资管理过程;第二因素是资本成本,它是企业使用资金所应该付出的代价,其与投资收益有一定关系但又有所不同;第三因素是竞争优势持续期间,该因素的建立需要公司运营管理水平趋于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也需要和战略、预算、绩效等体系管理进行有机结合。

3.2 基于经济附加值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目前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上的重要工具,但是其预算依据仍然是以会计利润作为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在实际运行中该种模式已经与企业的实际价值创造产生脱节,造成了预算约束的软化。因此,重新搭建预算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依据经济附加价值理论的发展状况,用其代替原有利润指标是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一大改进。经济附加价值指标,不仅能够分析企业的管理绩效,同样可以用作企业的资本预算、企业并购和资本运作。这样就使得预算管理能够与企业价值创造能够紧密联系。企业最高的目标是创造价值,经济附加价值就是这一目标的最好体现,因此将该指标进行细化分解使其具体化、数量化,成为指导各部门行动的准则。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决策和运营。

3.3 利用经济附加值调整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企业对于管理者和员工完成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考核,其体系主要有绩效指标的设立、绩效的传达沟通、绩效的考核评价、绩效实施结果的应用和绩效目标的提升等组成的一个循环改进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不断改进部门、个人的绩效。但是目前绩效指标的设立,是以企业销售收入、本期利润等作为考核基础,这就使得指标的选取存在短期性和滞后性。同预算相匹配,也需要引进经济附加价值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使得经济附加价值这一企业长期指标同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薪酬相关联,就能够引导企业最大限度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经济附加值概念的创立,清晰地明确了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创造价值的区别,也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实施方向、路线和方法。但是该经济附加值理论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盲点和误区。这些都需要更深层次的实践指导。企业价值管理的理念必须深入至现实的企业管理中,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管理能从根本上有的放矢,不断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提升其价值管理的水平,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明江.价值创造型企业的价值管理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

[2] 李庐.经济附加价值与企业价值管理[J].特区经济,2007,(11).

[3] 方启来,吕回.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企业价值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0,(12).

[4] 徐海燕,武兆宏,穆森.EVA理论在我国应用的探[J].商业经济,2006,(1).

篇5

关键词: 成本控制;VAVE;全员价值管理(TVM)

Key words: Cost Control;VAVE;Total Valu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009-03

1 VAVE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的历史

VA/VE的英文单词是Value analysis/Value Engineering,叫价值分析/价值工程,是美国GE公司工程师L·D·Miles在1947年所提出的。二战后因石棉防火材料欠缺,而GE公司为无法取得它而困扰。Miles开发了这一方法。在进行相关研究并体系化后。GE公司于1947年7月正式对外公布VA的方法。到了1954年,美国国防部导入GE公司的VA观念。1962年美国国防部正式下文要求国防工业必须推动VA计划。才能取得合约,因可适用于设计阶段故更名为VE。

现在大家比较共同的理解方式,把VAVE按照是在设计阶段和现生产阶段来区分,前者叫做VE,后者叫做VA。而且两者的切入点也各自不同。在VE阶段,从研究客户需求开始,关注于新材料的运用,新技术的设计,而VA关注于现生产,主要是对生产资源和工艺过程的优化。

我国从日本引入VAVE理念后,还颁布国家标准GB8223-87(价值工程基本术语和一般工作程序),并对VE的概念叙述如下:“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VAVE要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上去改进和创新产品。使产品既要在技术上可靠地实现功能,又要在经济上所支付费用最小。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是VAVE价值工程的经济指标。“可靠地实现所需功能”是VAVE的技术指标。

但是从实际运营状况来看,我国的VAVE实施还不是很理想,很多人不知道,不理解VAVE,行动中就谈不上支持,有部分人知道,出于各种原因不支持,就其原因,本文尝试从传统VAVE的不足开始分析,并融合精益生产理论,发展出价值管理理论,并进一步提出全员价值管理理论。

2 传统VAVE的不足

人们在每次介绍VAVE时,大体都会按照国家标准GB8223-87的定义描述来形容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还会用一个典型的公式来反映出它的含义:

VALUE=FUNCTION/COST,

篇6

(一)会计目标的变迁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最终服务于会计目标。多年来,会计目标一直是各国会计学界研究的焦点,其中,以美国的研究最为突出。美国会计界在20世纪70、80年代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会计目标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就受托责任学派讲,受托责任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与之相应的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不仅要求两权的分离,更重要的是,还要求社会资源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也就是说,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是通过资本市场建立起来的,其涉及的利益主体更趋于多元化。可以说,它们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学派。从根本上说,两者都强调会计要为所有者的委托负责,只是在具体内容上各有侧重。受托责任学派更加强调受托人的经管责任,将重点放在受托人与委托人的关系上;而决策有用学派则强调会计信息对企业以外的各利益主体的重要性,即会计信息要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由于现实的会计工作多以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为目标,历史成本便成为会计计量的主导模式。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金融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究其原因,因为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中,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历史成本是资产实际发生的成本,反映了资产或负债在实际交易中的历史记录,是以反映受托责任为会计目标的。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时,只能反映己发生的成本,而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然而,在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时,由于其初始投资很少或者为零,且在未来结算,其签约时的初始投资(历史成本)并不能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并且在持有期间,由于其价格的波动较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市场价值的变动情况,使相关性和可靠性受到很大影响。此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如何使会计计量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其投资、信贷等活动更为有用的信息,会计目标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这种转变,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会计计量理论两大部分的变迁

从表现形式上看,会计计量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资产计价(assetscaluation)和收益决定(incomedetermination)。会计计量两大部分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是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重要原因。

1.资产计价模式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理解、界定资产,因而当时资产一般都是指企业通过实际交换行为所取得的实际资产,或是通过一定簿记规则形成的账户借方余额(CAP,1953)。但随着各个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会计学界在此后的理论研究中,也开始逐渐接受经济学中关于资产的概念。这体现在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57年的一份报告中,该报告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个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用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力总量。”该定义强调了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企业为取得该资产所实际耗费的支出。但是,该定义只重视资产的存量特征,却忽视了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即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于是,到了80年代,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把资产定义为“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由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根据这一定义,资产计价应选择最能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因此,理想的计量属性应当是该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到整个资产计价模式的选择,而且为公允价值在资产计价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收益决定方法的变迁

众所周知,资产计价模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收益决定方法随之变化。传统的收益/费用观确认的会计学收益(又称为利润或盈利),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和实现原则的限制,会计学收益无法确认在既定期间内持有资产的价值增减,从而不利于反映本期的实际收益。同时。由于资产成本的计算方法不同,基于历史成本的传统会计收益也不便于比较。鉴于会计学收益的种种弊端,不少西方学者逐渐吸收了经济学中收益的概念,认为收益中应列入资产的持有利得和损失。此后,美国财务会计一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0年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三号(SFACNo.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提出两个不同的收益概念:盈利(earnings)和全面收益(comprehensiveincome)。其中,关于全面收益的表述是:“在一个期间内来自非业主交易的权益(净资产)的全部变动”,也就是要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业益(净资产)的变动。根据全面收益理论,公允价值无疑成为体现全面收益的最佳计量模式。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推广———以欧盟为例

实践中,公允价值会计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尽管国际会计准则中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备的体系,但其国际推广却并非一帆风顺。下面以欧盟为例说明公允价值会计国际推广中遇到的困难。2002年7月,欧盟要求其成员国上市公司(包括银行)从2005年起都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编制和呈报合并会计报表。这样,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必然对欧洲企业,特别是银行业产生影响。出于谨慎,欧盟在随后的认可过程中,并未完全采纳国际会计的全部内容。2003年7月,欧盟下属的会计监管委员会(EUAccountingRegulatoryCommittee)认可了除《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IAS32)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lAS39)以外的所有国际会计准则。这一情况的出现,说明欧盟对于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存在疑虑。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风险状况得到更好的反映,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增加会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其次,确定某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尤其是确定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可能会比较困难。再有,若强迫银行业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其自身信用风险的恶化将导致自身发行债券价值的减少,因而减少负债的公允价值,如果其资产价值不变,会引起股东权益的反常增加,破坏金融的稳定。此后,虽然2003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修订后的IAS32和IAS39(称为《修订后金融工具准则》),但是,欧盟对全面采纳这两项准则仍保持谨慎态度。2004年10月1日,欧盟在布鲁塞尔会议上投票通过了IAS39在欧洲的采用,但前提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需要对其进行两项修订,一是禁止将公允价值选择权应用于负债,二是允许对基于投资组合的核心存款套期采用公允价值套期会计。可见,公允价值会计在国际范围内的推广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将公允价值应用于会计计量是大势所趋,目前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由世界各主要经济区发展的不平衡,具体经济环境差异明显造成的。

(二)公允价值会计在我自的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践中,一些会计要表及报表项目,己经是按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同时,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也将公允价值的概念引入准则当中,如在1999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及2000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都有所涉及。但事实上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着障碍:

(l)在理论上,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超前于我国的会计目标。我国会计目标的研究相对滞后,在很长时间未能形成权威的观点。《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有些论著以其第11条作为会计目标,即“会计目标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该目标局限于提供充分的会计信息,而未能满足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在这样的会计目标指导下,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显然超前了。

(2)在实践中,有些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在我国,虽然市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活跃的二级市场,并且,与现值技术相关的准则尚不完善,这样,公允价值是难以取得的。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直接影响了会计要素的可靠性。

篇7

2002年6月3日沪市的市盈率水平为37.94倍(对应指数为1483点),基本处于最近几年市盈率的均值水平。在1997年至今的65个样本月度中,沪市市盈率低于38倍的共有17个月,以此类推,在未来业绩稳定的情况下市场进一步下跌的概率只有26.1%(17/65)。应该说,从市盈率的历史表现来分析,目前我国A股市场处于较低的定位水平,大盘指数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较为有限。

篇8

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新经济革命的深入,中小企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角,各国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界人士都把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如跟随市场短期效益,追求利润的短期经营模式,缺乏战略管理理念等,最终导致企业价值缺失。鉴于此,有必要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基于价值管理对中小企业价值进行评价,借此提高中小企业的价值观,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经济理论界、资产评估界对企业价值存在着多种观点,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点,将直接影响到评价企业价值的指标体系构建以及模型选择,进而影响到企业价值计量的准确与客观。因此,对企业价值的不同观点进行评述,认识它们的本质十分必要。

第一种观点认为:从会计核算角度,企业价值是建造企业的全部费用的货币化表现,其大小是由建造企业的全部支出构成的,企业价值可由企业各单项资产评估值加总得到;第二种观点认为: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企业价值是指凝结在企业这一特定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从市场交换角度,企业价值是由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决定的,是企业在未来各个时期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之和;第四种观点认为:企业价值是由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决定的,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包括企业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和潜在的获利机会。

作为价值管理时代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价值评估提出了一系列观点。艾尔文・值费雪在1960年论述了收入与资本的关系及价值问题,认为资本的价值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对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确定情况下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美国思腾思特公司在马歇尔的剩余收入理论和MM的公司价值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增加值,并将经济增加值引入企业业绩评价;拉巴波特创立了自由现金流量估价模型,并探索了提高企业价值的基本路径。国内学者关于价值评估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在继承原有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方法提出了一些完善或修正性意见,并将视野拓展到了企业战略管理;二是从绩效评价角度,通过对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演进分析,提出了价值管理环境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思路。

现有研究为企业价值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企业价值问题提供了指导。本文将在综合以上观点的基础上,将中小企业价值评价置于价值管理框架下,构建价值管理框架下的中小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中小企业价值进行评价,为企业价值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价值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简称VBM)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然而企业价值创造过程非常复杂,不仅受到内部经营、管理、文化的影响,而且受到外部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对影响企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其中,财务指标由于其客观性和确定性,是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非财务指标是重要补充。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财务价值、管理及文化价值、市场价值三个方面建立创值动因指标,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小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1.财务价值指标及其详解

(1)资产管理效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反映了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反映了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的能力,存货周转得越快,说明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化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反映了企业年度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意味着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越快。

(2)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反映了企业财务的流动性的好坏,更好的阐述了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指标是一个中性指标,通常接近于1为好;销售现金比率=销售现金净流入/销售额,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3)盈利能力。销售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企业基于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总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也是决定企业是否应举债经营的重要依据。

(4)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低表明企业经营资产中自有资产的比例高,负债的比例低,偿债安全性高,反之则反,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在50%比较理想;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用来衡量企业清偿短期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强,一般认为2∶1比较适当;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流动负债,与流动比率配合使用,以判断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大小,一般认为1∶1比较适当。

2.管理及文化价值指标及其详解

(1)管理效率。管理效率是检验企业管理层是否能够驾驭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领导全体员工实现各个阶段性目标。合同履约率、达到目标与计划目标的差别、管理信息化程度(即IT管理,如OA系统、ERP系统等)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的管理效率。

(2)日常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制度执行情况如何,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运作,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品管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等。

(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所有员工是否具有高超的凝聚力,是否与企业同心同德、荣辱与共,企业对外形象传播等,因此企业要通过办杂志、报纸、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文化建设。

3.市场价值指标及其详解

(1)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让渡价值是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差。其中,顾客总价值包括顾客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所得到的全部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来自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顾客总成本包括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所支付的货币成本,以及购买者预期的时间、体力和精神成本。

(2)企业声誉价值。企业声誉中最基本的一环为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此外,企业声誉还包括企业对诺言的履行情况(信誉)、企业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行动、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对企业员工的关心等良好的行为关系。

三、建立评价模型

中小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即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可能用统一的度量标准。同时价值评价指标值是对企业价值状况的模糊描述,其优劣程度没有明确的界线,如果人为地用特定的分级标准去评价很不确切,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小企业价值进行评价。

1.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确定指标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Ak=(bij)m×m

bij=Bi/Bj为判断矩阵元素,表示对于上一级指标Ak而言,Bi与Bj相对重要程度。各指标的重要性由专家根据Saaty的研究,采用九级进行赋值(见表2)。可见,bij>0,bij=1/bji,bii=1。

2.用几何平均法计算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1)计算权重

权重向量为

(2)一致性检验

根据以上公式及 值(见表3),求出 。当 ≤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指标权重可以接受。

注:二阶判断矩阵可以保证完全的一致性,所以不必检验;而三阶或三阶以上判断矩阵需根据公式检验。

2.建立评价集

评价集是以总评价的各种可能结果为元素组成的集合,不论因素分多少类,评价集只有一个,可建立为V={V1 ,V2 ,…VK},其中(k=1,2,…,P)为总评价的第k个可能结果。

3.建立模糊评价隶属度矩阵R

设为认为指标i属于等级j的人数,N为参加评估的专家总数。令表示对于第i个指标,专家认为其属于第j个等级的可能程度。则:

4.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

B表示被评价指标从整体上看对V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最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企业价值的等级。

四、结束语

对企业价值评价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VBM框架下的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将AHP与模糊数学原理相结合,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价。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VBM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因此VBM框架下的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影响价值创造的各种因素。(2)企业价值创造要受内部经营、管理、文化、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财务指标是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非财务指标是重要补充,在计算一级指标权重时应有所体现。(3)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即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通过隶属度将各指标统一口径,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判断企业价值等级是可行的。

然而,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指标体系的设计可能还不够完善确,模型的选择也可能不够准确。因此,在这一领域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向前:企业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赵秀芳:价值管理背景下企业价值评估体系的整合[J].当代财经,2006(10)

[3]杨 青 邱菀华:精益价值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7(4)

篇9

 

一、引言

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国际货运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货运业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小有规模的新兴服务产业。货代企业具有服务性行业的明显特征,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和服务的日趋同质化,企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大多货代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表现为:服务功能少、经营网络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只能停留在客户基本的需求满足上,没有形成系统的客户服务体系。这些都会导致企业业务可替代性强,客户稳定性差,竞争优势不明显。顾客价值管理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导向,能有效提升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能持续地使企业的投资得到有效回报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货代企业客户价值分析

1、客户价值内涵

一般而言,客户价值应包括两方面的价值:一是从客户角度而言的,即客户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需求的满足。肖恩?米汉教授认为客户价值是客户从某种产品或服务中所能获得的总利益与在购买和拥有时所付出的总代价的比较,也即顾客从企业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所得到的满足。即Vc=Fc — Cc(Vc:客户价值,Fc:客户感知利得,Cc:客户感知成本)。二是从企业角度而言的,即企业从客户的购买中所实现的企业收益。客户价值是企业从与其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并愿意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承担合适价格的客户中获得的利润,也即顾客为企业的利润贡献。

2、货代企业客户价值内涵

根据以上理论,货代企业的客户价值包括货代企业为客户所提供的货代服务价值和客户对企业的价值。本文主要从货代企业为客户所提供的货代服务价值角度来研究如何进行客户价值管理,赢取客户满意,提升业务量及竞争力。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追求自己的组织效率,必须认清顾客价值对企业的意义,了解顾客需要什么、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什么,然后集合自己的资源在对企业有意义的前提下把顾客需要的价值传递给他们。

3、货代企业客户价值管理意义

客户价值管理是企业吸引并稳定顾客的前提和基础。因为顾客价值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使企业根据顾客行为细分进行资源重组,强化顾客的忠诚度并连接顾客与企业沟通的过程,将顾客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完善产品、服务和深入的顾客分析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客户价值管理策略,以保证实现顾客的价值,解决企业如何吸引和留住高价值顾客的问题。

三、货代企业客户价值创造

1、客户价值需求分析

在以需求驱动的货代市场中,任何一项货代服务的实施如果得不到客户的肯定,都不具有价值。国际货代公司通过向客户提供货物运输、保险、进出口报关报检、仓储等服务来创造和传递价值论文格式。货代企业实施客户价值分析,旨在使企业最大程度满足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同步提升。需求分析是价值创造活动的起点。客户对国际货代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服务的质量及内容和成本方面。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提高贸易便利、加强贸易安全和降低贸易成本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货代企业必须了解企业的这些需求,努力降低货运成本,提升进出口货运流程的效率,维护运输货物的安全性。

目前,货代市场对货代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是“门到门”运输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而且是集交运、拼装、集运、接卸、交付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服务者。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客户需要也表现出无限延展性。企业必须不断延伸自己的服务领域,除了货运业务外,还要提供仓储、分拨、包装、运输等后延服务。

2、客户价值创造

货运服务的运作涉及进出口、物流、通关、保险、收付汇、税收征收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它与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内部控制系统息息相关。因此,货代企业服务运作管理水平的优劣,已直接关系到客户服务价值创造的能力,最终关系到企业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能力。

从企业内部看,见图3-1货代企业服务运作由营销活动、物流活动、客服服务、后勤活动等基本价值活动构成,这些具体价值活动的运作水平直接体现客户价值创造水平。而这些价值活动是由货代、报关等具体操作部门及业务、财务、客服、信息等部门共同合作完成的。因此,各部门的运作管理水平及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性、信息共享程度直接影响价值活动。

目前,大多数货代企业活动企业仍然将战略重心置于内部客户价值创造的基本活动中,而在全竞争时代,基础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规划设计等辅助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篇10

价值链理论从企业追求的价值最大化目标出发,将企业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环节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内部各环节活动均存在增值因素,企业同供应商、经销商之间也有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是价值链会计的管理理论基础。现从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入手,分析其与价值链会计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价值链理论的含义

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即价值链是指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其根本理念是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各方面有机整合、计划、协调、监督、控制,以求得到最大增值效果。

二、价值链理论对会计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会计理论主要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组成。财务会计是在会计假设基础上,依据权责发生制等原则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的记录,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管理会计 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内容的。随着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企业价值成了管理的重心,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上升到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地位。这同传统会计理论在学科划分、会计理念等问题上产生了差异。

1.扩大了会计主体范围

如果把价值链从生产周期角度继续细分为供应链和分销链。供应链是指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而分销链是与下游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价值链理论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将合作伙伴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强调“共赢”。这便要求在会计核算,以及管理中把密切影响企业价值增长的上下游其他企业摆在一个特殊的地位,而不是如传统会计把企业孤立起来,将任何采购和销售都仅仅当作单纯的对外交易。

2.提出了全新的分析角度

传统会计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利润六大要素角度将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拆分和反映的。而依据价值链理论进行管理的企业,客观上要求认真分析供应、生产、销售等等每个环节增值能力,显然,价值链理论已经为价值链会计研究提供了天然的板块划分依据――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各阶段进行划分和反映。

3.突出了资金流的重要性

把企业价值创造过程比作价值链,可以十分形象的表现出资金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资金的不充分运用会影响企业增值能力,降低价值链的整体增值效果。另一方面,任何一环由于资金缺乏所引起的中止或延误都会破坏整条价值链的连贯性,从而使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化为泡影。资金流在价值链理论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借传统会计理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计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于资金运动的信息要求。所以,在价值链会计中,收付实现制要被更大程度上运用到现金的管理中,精确现金运动的时点,做到既不浪费资源,又不使企业面临额外的风险。

4.抬高了信息需求“门槛”

(1)信息需求量更大。企业面临新的生存环境,为提高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管理会计必须从只关注内部信息转变为价值链会计中所要求的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共同关注。同时,这种新型会计中所提供信息的概念也更加宽泛,不再局限于“财务信息”,而要使其进入一种相对多元化的局面。

(2)信息质量要求更严格。企业对于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相关性和及时性两个方面。及时性保证了企业在竞争中可以领先一步决策、领先一步动手、领先一步占领市场。但及时性又是建立在相关性基础上的。提供与决策毫不相关的信息反而会耽误决策者宝贵时间,贻误战机。

以上四条就是传统会计在价值链理论体系中暴露出的弊端,也是构建价值链会计体系时所需要关注的环节。这里,将只从信息和资金两个问题入手,对价值链会计体系的构建做简单的分析。

三、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关键问题

价值链理论注重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连贯性、流动性,涉及到价值链会计的部分主要是信息流和资金流。

1.资金流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运动,资金的增加也属于企业增值的范畴。而现金流的管理是企业管理资金的具体形式,可以分为现金流转预算、现金流转计量和控制、现金流转分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管理都不容忽视。

(1)现金流转预算。企业在预算阶段中所要做的,首先是将企业的全部活动编制业务流程,再按业务流程的前后排序做好现金预算,运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企业持有现金数量。这样前阶段的流入可用来供给后阶段的流出,充分缩短了额外现金在企业内部滞留的时间。

预算管理通过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将整体目标在各环节间分解,在各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可以节约费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1)现金流转计量和控制

①现金流转计量。同预算一样,现金流转计量是依活动先后顺序分别计量的。以往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利润赚得的是收益,并不是手头可用的现金,只有对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准确计量,才能真实反映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②现金流转控制。企业实现增值过程中时刻与价值链上其他企业存在着互惠互利、互相影响的紧密关系。企业可以采用三段式控制链管理来回避经营方面的风险。第一,事前控制,主动了解客户资信、预防交易风险。第二,事中控制,评审欠款原因,进行应收账款可回收性分析并制定收款政策、组织追收。第三,事后控制,使用备用流动金、坏账准备金、保险金、担保金等工具对损失进行经济补偿。

(3)现金流转分析。企业必须做到定期进行现金流转分析,观察本阶段的流转过程中现金是多余了还是短缺了,组织完善预算。在面临现金盈余或短缺的状况时,对于构成核心竞争力起决定作用的业务环节,一定要特别关注,以求最大程度增值。

2.信息流

如果说资金流强调价值链会计从深度上把握企业现金流动情况,那么信息流则是对会计部门为管理者提供的信息从广度上加以要求。价值链会计体系构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一系列特定的方法、渠道、角度,收集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供管理者做出决策。可见,价值链会计中的会计部门扮演了信息中心的角色,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部门已经产生了很大差异。对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信息主要有环境信息、风险信息和业绩评价信息共三大类。

(1)环境信息。环境影响企业,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宏观经济特点、市场状况等方面。如税法的修改,会引起生产、销售等环节创造价值能力的变化,计算任何分析指标时都应该剔除税率的影响,考虑净增值额,这其中决定企业价值链各环节应缴税款的税率、税制等因素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信息。总之,对于环境信息的把握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暂时性的有利时机为企业创造价值。

(2)风险信息。企业生存是一个不断面对风险、回避风险的过程,不同行业都有其特有的风险,因此,价值链会计体系中的财务部门必须可以担当预见、判断未来风险的角色,分析风险的影响程度、发生可能性、抵御或补偿措施、由于实施该措施对于增值效果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上报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