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6 19:21: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

篇1

随着教育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在材料类专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高等院校逐渐将人才培养方向与科研领域扩展到矿业材料领域。矿业特色高校材料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本科生就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矿业特色高校的材料类专业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政策,主要包括:发挥自身在矿业方向的特色优势进行专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在矿业系统的影响力为人才寻求出路,发挥自身在矿业领域雄厚的科研实力发展项目、吸引资金,转而投入到人才培养和建设方面。以上所有应对措施都离不开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本文旨在讨论在此环境下,校企合作模式对推进矿业特色材料类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且研究出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为此类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寻求更广的就业去向,丰富矿业特色高校材料类专业和煤矿类企业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模式,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工作。[3-5]

一、在理论教学环节增加工程实践内容,加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所有高等院校均将此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手段。我国材料类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测试分析方法”“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学”等多门材料专业基础课程中建有国家级精品课,可见此类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对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而作为专业特色类高校,人才培养如果沿袭知名院校的培养方法,在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上均处于落后阶段,培养出的学生竞争力就会偏弱,因此必须构建独特的专业知识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一,学习国内知名高校的课程知识体系,提高我校材料类专业教师的授课能力,发挥我校教师年轻、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吸取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的精华部分,充实到自身的授课过程中,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第二,基础知识授课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课程的知识体系加入工程实践内容的讲授,并辅以实验观察教学和实践动手教学,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第三,工程实际教学中加入矿山工程实际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工程实际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所学知识具体应用到矿山工程中,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认识。通过以上方法培养出的材料类学生具有矿业特色,在就业市场中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回访和对就业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我校材料类毕业生能够在工程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反馈信息良好,达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实施3+1培养模式,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速对企业的适应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保证培养出优秀的且适合企业的人才是后续校企合作的保障。[6]目前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接收企业普遍反映学生适应能力差,而学生普遍反映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生产脱节较大。通过调研以及小规模的实践发现,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

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全日制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大学前三年将所有的理论课程结束,最后一年进行实践锻炼、生产实习以及盯岗实习等相关的实践锻炼类训练,提前将学生送到煤矿企业或相关类型工厂,在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去进行实践操作。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以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工厂的指导师傅共同指导,选题方式可参考如下两种形式:一是根据工厂的实际生产需求进行选题,工厂的指导师傅主要指导设计和操作,学校的指导教师辅助指导;二是根据工厂的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参与攻关,工厂的指导师傅辅助操作。

“3+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前将学生和企业带入了磨合期,增加了双方双向选择的机会,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适应企业要求的同时,也促成了企业对学生的认识和认可程度,为双方将来的双向选择打下了基础,并且做出了时间的提前量,一旦双方均不满意,均有继续调整的时间。

三、定向培养,针对煤矿类企业需求培养专项技术人才

针对煤矿类企业,在矿山机械生产方面对于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矿山耐磨件的表面耐磨、耐蚀性能,矿山机械结构件的综合力学性能,矿山设备表面强化处理工艺上均有针对性的人才需求。而作为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科背景下,学科方向的划分也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矿业特色高校的材料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做到有针对性的人才输出。[7,8]

通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总结出如下几个措施:一是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新版的材料成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包括材料表面技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包括金属腐蚀与防护,无机非金属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碳素工艺学等一系列针对煤矿企业的课程。二是针对性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求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向矿山机械、矿山耐磨件、新型耐磨工艺以及石墨制品及其深加工方面倾斜,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了解将来在煤矿类企业所能够从事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三是针对性的实习环节。本科生实习实践环节是培养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更为重要。黑龙江科技大学在让学生参观常规国有大型生产企业的同时,逐步向矿山机械类企业倾斜,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深刻了解此类企业的生产现状以及产品市场动态,真正做到供需所求。

篇2

Xiao Jiaping;Zhou Bo

(①Huai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Huainan 232001,China;

②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ety,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232001,China)

摘要: 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为了满足当前煤炭行业对“一通三防”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缩短毕业生角色转换时间,突出高职类学生“工学结合”的特点,结合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结出一套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毕业生在煤矿现场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检验,表明该体系的制定是可行的,为我国其他高职类院校制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依据。

Abstract: This paper sums up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mb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mine safety professionals of Huai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for covering the shortage of tradit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one ventilation three defenses" talented person in current coal industry,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shortening role conversion time of graduates, outstanding vocational students'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esting graduates'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in coal mine sit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ystem is feasible, and provided the basis of formulating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China's 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类 创新型 实验教学体系

Key words: vocational;innovative;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49-02

0引言

教学包括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煤矿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类煤矿专业中它是“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综合性。既能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又能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实践内容紧紧围绕煤矿现场实际,可以大大减少煤矿企业培训时间和资本。所以,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1传统实验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多,势必煤矿需求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我国煤矿产量达到2500Mt,2008年达到2700Mt,2009年首次超过3000Mt,随着煤矿开采量的不断扩大,煤矿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匮乏就日渐凸显。煤矿现场急需煤炭院校输入大量煤矿专业类人才,这样促使院校扩招人数的增多与教学资源的匮乏矛盾日趋严峻,尤其表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跟不上,尤其体现在传统的实践观念和陈旧的实验设备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我国传统教学理念还是偏向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实践课在教学中课时偏少,重视程度不够,培养的学生必然重知识轻实践从而导致学校和煤矿现场的脱节。

1.2 动手能力不够大多数实验设备只能看不能用,即使用也只是老师用,学生看,老师演示流程,学生只做实验报告的情形。

1.3 实验设备陈旧,跟不上煤矿现场实际实验设备都是煤矿上的淘汰设备,煤矿现场都已不用,如有的学校还在用过滤式自救器,而煤矿现场都已用隔离式自救器和压缩氧自救器等。

1.4 实验教师师资偏低目前,我国对高校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定往往比较偏向理论研究、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上,从而导致高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的教师不得不投入到理论教学,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

1.5 实践教学基地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实质作用大多数实践教学基地是煤矿生产企业,企业只管生产,学校只管教学,相互交流很少,所谓实践教学基地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

为了满足当前煤炭安全行业对“一通三防”人才的需求,培养煤矿安全专业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缩短毕业生角色转换的时间,突出高职类学生“工学结合”的特点,结合我院煤矿安全专业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2.1 更新实验课教学内容,与现场接轨随着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矿安全设备更新越来越快,过去陈旧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的可操作性和准确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的需要,如自救器已由原来的过滤式改为现在的隔离式和压缩氧式,风表已由原来的机械式改为电子翼轮式等,尤其煤矿现场的监测监控设备发展更为迅猛,原来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已跟不上煤矿现场快速发展的步伐,迫使学校更新实验条件与现场接轨。如我校安全实验室引进两百多万元的最新实验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等。在矿井通风方面包括矿井通风教学模型、矿井通风多参数测定仪、空气湿度计、矿井通风网络解算系统矿井通风模拟巷道等;防火方面包括均压通风教学模型,煤自燃倾向测定仪,气相色谱分析仪,防火束管监测系统等;矿山救护方面包括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自动苏生器、人体模型、救护通讯设备等;瓦斯防治方面包括光干涉瓦斯检定器、便携仪、智能瓦斯爆炸演示系统、瓦斯抽放四参数测定仪、瓦斯含量快速测定仪、突出危险预报仪、瓦斯放散初速测定仪、瓦斯吸附装置等;防尘方面包括粉尘采样器、直读式粉尘测量仪、煤尘爆炸指数测定仪、光电煤尘测尘仪、分散度测定仪、煤尘爆炸实验装置;监测监控方面建立了煤矿仿真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等。这些仪器设备有的是煤矿现场正在使用,有的已经超前煤矿现场,大大改善了实验实训环境。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针对煤矿安全专业课程具有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要做到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实验相互兼顾,不断更新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最基本的实验,让学生首先掌握煤矿现场基本器材和仪器的使用,并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的主动的熟悉和掌握。

2.2.1 启迪式实践教学它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例如“CO浓度的测定”的实验,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CO浓度不准超过24ppm,实验时,老师用点燃的香烟向10L的氧气袋吹一口烟气,然后将氧气袋再充满空气,开始测定CO浓度,测得浓度大约为300ppm,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12倍左右,而人体肺部没有氧气袋大,所以香烟吸入肺部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还有通过提问引导实验内容,如“实验室的密度怎么测定”,这样很自然的引导大气参数的测定实验。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了解影响空气密度的主要因素,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仪器,如干湿球温度计、空盒气压计、湿度计等使用方法。还有引导学生改装实验装置提高学生深思考,勤动手的习惯,但在改装时一定要征求实验教师的同意,并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学习“单管倾斜压差计测定巷道通风阻力”实验后,引导学生能不能测定管道模型上通风机风压,这样学生可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出最优方案的方法,如在风机前后两端管道上各打两空,用两组单管倾斜压差计和皮托管各自测出风机前后的全压,全压的差值就是风机的全压。该实验即能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又能通过分组讨论提出不同见解,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拓宽了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

2.2.2 煤矿现场电教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插播与本实验课有关的电教片如“煤与瓦斯突出典型事故十二例”、“入井须知”、“自救器的使用”等,真实再现该实验课在煤矿现场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该实验设备在煤矿现场的重要性,如瓦斯检定器的使用,如果操作不熟练,结构原理不熟悉,造成测定方法有误,测定值不准,根据测定的结果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得当,有可能引起瓦斯超限甚至瓦斯爆炸等严重后果,这样增强学生认识本实验课在现场重要性,必须熟练掌握。

2.3 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更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学校一方面聘请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同时积极鼓励广大专业课教师深入煤矿现场,进行教师的现场再培训、现场再教育,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我院采取的具体措施为:

2.3.1 鼓励实验课教师取得煤矿现场高级工种证过去的实验课教师大都是中级工种,现在学生在校考取的工种也是中级工,作为高职类实验教师显然不能适应现在实践教学,这就促使实验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对煤矿现场设备性能和操作更加熟悉。

2.3.2 鼓励实践课教师取得煤矿工种考评员证书积极鼓励实验课教师参加考试,取得煤矿工种考评员证书,这样他们不但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还能接触到煤矿工人的工种培训,充分了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煤矿工人实践能力的差距,并能在以后实践教学中得到及时更正,跟上现场技术水平的步伐。

2.3.3 积极鼓励实践课教师到生产设备厂家观摩学习设备生产厂家是实验仪器设备的源头,同时也是煤矿现场设备的提供者,到生产设备厂家观摩学习,熟悉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同时还能了解该设备在煤矿现场应用的动态,这对充实到实践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2.3.4 鼓励实践课教师到煤矿企业一线调研我校教师每学期都安排专业课实验课教师到煤矿现场,了解煤矿安全的新设备,新工艺,积极运用到课堂上,淘汰陈旧的专业知识。如局扇,过去用的是JBT系列和BKJ系列局部通风机,现在煤矿现场都使用对旋式局部通风机,这种风机体积小、风压高、噪音低、性能可调、坚固防爆,具有JBT系列和BKJ系列局部通风机无可比拟的优点。

2.4 举办“最佳一节实验课”增强师生互动为了培养学生现场动手能力和操作标准水平,学院每年都开展“实践杯”―“教师实验实训最佳一堂课” 实践教学公开课活动,活动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开展全院性的实践教学“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对全体实践老师实践教学的一次大检阅。

2.5 鼓励学生取得专业工种针对煤矿安全专业毕业生去向,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相应工种的技能证,该专业计划在第五学期就专门列出两周取证培训,培训该专业相对应的工种如瓦斯检查工、瓦斯抽放工、救护工、防突工、局扇司机等,学生足不出户就提前拿到煤矿企业的职业资格证。

2.6 举办技能大赛实验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例如“矿井风速测定”实验课时,将风表的工作原理和测风时的注意事项逐一讲解,学生有可能兴趣不高,收获甚微。若为此开展测风竞赛如我院举行的“动感杯”―“矿井风速测定比赛”则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提前就开始了解风表工作原理,测风时的注意事项,并能熟练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7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将学校和实训基地的关系理顺,建立工学交替的“校中矿”、“矿中校”关系,学校大力开展面向煤矿企业的技术服务,大力实施岗前及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并抽出现场技术大拿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一线和安全管理部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8 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到续约生产单位顶岗实习,进行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把技术大拿当做师傅,虚心请教学习真本领,技术大拿对学生也按照生产一线工人严格要求,学生和煤矿现场工人一样遵守煤矿现场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淮南矿业集团的“二十条红线”,“ 手指口述”等,使之逐步达到独立上岗,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这样才能拿到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合格证书。

3效果检验

根据毕业生信息反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矿业集团等用人单位对我院煤矿安全专业毕业生青睐有加,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用人单位反映我校的毕业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并勇于探索优秀品质,甚至有的毕业生作为生产一线的行家里手已经成为合格的班队长,区队长。表明我校通风与安全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果已开始显现。

4结语

我院煤矿安全专业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摸索出一套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纵向、横向、全方位立体型的人才培养,使该专业实验教学没有盲区,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面推进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兵头将尾、能工巧匠,使学生真正成为好工人、好技师、好班长、好队长,对高职类煤矿安全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针对实践教学弱化的现状必须进行教学实践创新,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现场应用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为煤矿安全行业提供优秀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洋,陈新霞.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与有关问题反思[J].中国市场,2010,(26).

篇3

引言

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相比大学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较强职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技能人才,这一特殊性质就决定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要向企业发生倾斜。在这一性质的影响下,企业文化的进入、职业道德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模拟工作环境,实现“上岗零距离。”

我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应当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培养职业技能,传授职业知识,进行职业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法中同样得到了强调,是专业技能之外的重要教学目标。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员工的基本素质可能对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影响,因而,本文以煤炭绩效的教育现状为出发点,研究了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高度同步,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

1在校园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文化的进步,作为企业人才的培养输送基地,中职校园的整治与建设力度得到了有效强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推动健康文化教育的良好风气在校园环境中逐渐形成。由于相关的组织、社团逐渐壮大,职业生涯协会、学生就业协会、市场调研协会等等学生组织如雨后春笋逐渐萌芽。教育工作者所要做到的就是把我机会,在相关学生组织中选取适当对象,合作开展有助于渗透企业道德与职业文化的校园活动。诸如与职业协会联合组织模拟应聘竞职大赛;组织“人生理想与职业道德”征文竞赛;展开“我为矿山,甘洒热血”主题演讲比赛等具有煤炭背景多样化活动。通过身临其境的参加活动,置身于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交织的环境中,学生能够获得一个有效的自我教育机会,感受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在求职、就职过程中的重要性。

煤炭行业内的成功个体无疑是可以作为典范与榜样,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在组织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尽可能聘请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学者以及领域内的专家来校进行报告,讲座等等。例如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赵伯碧;中科院院士,煤炭专家宋振骑;重煤集团总经理杨镜璞等煤炭行业内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体,都乐于为培养年轻一代煤炭人贡献一份力量。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本集团的全国煤炭劳动模范如:王三泉、朱建华、梁先印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在校园活动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成为德才兼备的技术型人才。

2在生产实践中灌输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

在校园活动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将外在的职业道德内化,转变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下意识的行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才能转化为学生素质的一个要素,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实习激活,锻炼在校生、毕业生就业初期的融入能力与衔接能力。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生产实践能为学生内化职业道德提供有效帮助。

生产实践的整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实地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了让在校生、毕业生能够顺利的融入行业,融入企业,同时最快速度适应自己的工作,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结束时的假期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就进的工矿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个阶段的工作应当以参观学习为主,可以组织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观摩,带领学生观摩掘进生产现场,全程学习下井采煤的过程。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行业,领域;同时也帮助他们熟悉实际生产的工作环境、操作方法、生产流程等工作要点。同时对相关的煤电公司也可以进行适当了解。诸如在国民经济环境下煤矿企业的实际地位、煤矿安全知识、煤矿企业特有的文化等等。

进而,在第二学年的学习和实习穿行,陆续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解除半独立的辅技工作或者辅助的生产操作。这样的计划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企业发展方向与生产质量和员工们对安全规程、职业道德、岗位职责、行业规范、等诸多元素实际上是血肉相连的。同时,学生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也对企业特有的文化产生了感性的认识。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毕业生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们塑造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理想的最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锻炼职业技能,以便顺利胜任自己本职工作的第一次机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亲身投入实际生产实践,完全独立的解决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为了帮助毕业生切实融入角色,实习过程中应当及时的召开实习生研讨会或者交流会,让每个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的理解,同时,为学生们从心理上接受岗位职责履行、生产操作制度提供轻松的环境。

学校还与煤炭行业各工矿企业用人单位密切联手, 帮助毕业生顺利克服并越过职业生涯初期在生活上、工作上的诸多困难; 同时, 进一步对毕业生提供技术支持和以矿业安全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最大可能地缩短他们适应职业岗位乃至社会环境的磨合期。通过“校企联动”, 毕业生充分感受到了母校和单位给予的温暖, 有效地扼制了不安心工作而“跳槽”的现象, 实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结语

通过文章中的论述与分析,不难发现,校园活动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元素,是煤炭企业渗透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的理想媒介,而生产实习则是一种更加直接的灌输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的方法。相关院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当开拓思维,善于创新,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学生在校期间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篇4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安全的需求增大,社会需求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安全工程人才,而我国培养安全工程人才主要还是依托高等学校,其中省属本科院校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同时各个省份主体产业对安全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比如西北产业主体为能源类、东北为化工类、南方产业主体倚重于制造业、而江浙沪等沿海地区人员密集,城市公共安全是该地区关注焦点,中部地区运输业、轻工制造业是该地区支柱产业。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如:学校经费有限、平台受限、实习基地缺乏、就业引导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定位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存在问题,提出培养路径并加以实践探索。

1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定位

1.1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我国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7年,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首次开设矿山通风安全和机电安全专业;1958年,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办了工业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技术本科专业;1983年,中国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首次设立一级学科采矿工程下的二级学科—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卫生工程学等综合性专业名称统一整合为安全工程,此后全国迎来了各高校开设安全专业的“小”,截至2018年,国内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达182所,其中部属院校19所[1-3]。

1.2安全工程专业的地方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具有比较的鲜明的地区分布特色。以北纬35°为界,我国的地理位置被分为南北两部分。煤炭、铁矿、石油这些工业发展的基本原料在北方分布较广[4-5]。我国“北重南轻”的这种工业分布特点造成不同地区的安全工程人才专业需求也不一样:在北方,由于经济发展很大部分依托当地矿藏资源,井下开采现场的瓦斯治理、粉尘控制等关键技术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对于矿山方向的人才需求较大;而南方因其人口众多而发展起来的制造业特别是交通运输制造业、非金属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需要精通设备系统安全、非金属材料安全等专业特色的人才引进。在沿海发达城市金融基础较好,人口众多,公共安全的研究进展是支持一个大城市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研究人员的需要也逐年上涨。

1.3安全工程专业的定位

大部分省属本科院校的教育生源、项目支持以及财政补助主要来源于所在地,所以省属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为立足当地,服务地方经济。安全工程作为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哲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法律性强学科,应该定位于以平稳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储备专业知识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6]。根据各方需求,各省属院校在建设当地经济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专业定位的调整。

2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育经费有限

也称为地方所属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这些高校行政管理和经费划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行政部门来执行。相比于部属院校隶属中央部委经费直接由中央财政供给,省属院校在经费周转使用上有时会存在经费不足[7-8]。而且大部分省属院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于部属院校薄弱,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所能申请到的项目经费也有限,对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必要环节:如实验室建设、外出参赛交流等事务的支持不够。

2.2学校平台有限

许多省属本科院校建校较晚,学科实力不强,在此平台基础上许多老师申请到国家项目的困难较大,影响学校科研的进程,加大了与部署院校的差距,造成一种学校发展的“不良循环”。由此带来在师资引进方面的问题,许多国家优秀人才往往趋向于到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水平高校中任职,省属院校的后续发展潜力受影响。省属院校在实验平台的构建上也存在欠缺:从高等学校办学层次上看,对比拥有的省级、国家级校内外实验室数量和面积,“985”工程“211”工程都有着一定的优势,特别在生均实验室面积方面,重点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远远超过省属院校。

2.3实习基地不足

省属本科院校受其地域、教学资源的限制,实习基地的数量、涉及专业种类都不足,导致学生实习工作的开展上困难重重。在实习工作的开展方面大部分省属院校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在与某企业或某个行业的相关部分达成学生实习合作关系后,每年的实习地点和内容高度相同,且大部分实习留于表面形式,是“参观”式的课外实习。

2.4就业引导缺乏

大部分省属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很多学校都采取的是辅导员负责就业指导教学或者是几个老师负责全学院或全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针对各专业的就业特殊性安排相关专业就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从校外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进行就业缺乏专业针对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与工作单位的契合度不高,影响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满意度。

3培养路径及实践效果

针对省属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开展了如下培养路径探索

3.1引进多专业方向人才,用好学科经费

学校拨出专款支持安全工程的“双一流”学科建设。以学科经费作为引资支撑,招聘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涵盖矿山安全、工业安全、安全管理、消防安全、防灾减灾、采矿工程、地下通风、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化工安全等多个领域。为了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与完善高素质教学团队,安全工程专业聘任了26名来自12个不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授课、承担现场实习指导、毕业答辩等教学任务。

3.2构建共享教学平台,完善教学环节

学校加强对平台建设的投入。我校现有国家二级煤矿安全培训资质机构、国家安监总局南方煤矿顶板及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预防控制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湖南省“2011”矿资源安全绿色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矿山通风与除尘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同时与学校的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共享各类平台资源,为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3.3扩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习分流

毕业生实习方向有煤矿、化工、工程施工、制造业、社区消防、通风与环境等方向。实习时间在四周左右,由各组专业老师带队,学生管理责任分配落实到人。近年来安全工程系相继与长沙市武广新城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新奥燃气(湘潭)、湘潭消防队、湖南双马电气有限公司、河南平煤集团十矿、江麓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平安电气等10余家企业进行了实习基地建设与合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

3.4重视就业引导,就业水平提高

篇5

分类指导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本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本专业学生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全面考核[1],旨在巩固学生的运算、逻辑推理和绘图等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丰富学生的生产实际知识[2]。由于行业背景及高校实习资源等方面因素限制,现阶段,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毕业设计是学生熟悉毕业后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重要环节。如果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没有达到要求,不仅会给就业带来困难,而且就业后可能存在对公司资料不熟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等问题[3]。因此,解决采矿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对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1存在的问题

1.1毕业学生实习机会少、资料陈旧缺乏

由于煤矿高危、艰苦特殊行业背景的限制,学生的毕业实习仅限于到矿山收集相关生产和地质资料,部分老师能给学生争取少数下井的机会,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学生毕业设计前无法对矿井生产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对毕业设计内容框架、目的意义把握不清晰,毕业设计过程盲目甚至盲从,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1.2毕业设计与就业脱轨

采矿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在学校教学和未来工作间架起一座桥梁。现阶段,多数教师给学生按实习矿井划分毕业设计题目,单纯修改煤层厚度和产量,没有结合学生就业及以后工作实际需要,没能将学生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真切的体现到毕业设计中,无法充分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1.3指导教师煤矿现场经验有限

随着近些年煤炭行业的飞速发展,煤炭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由于部分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有煤矿现场实践经验或煤矿开采设计经验的毕业设计指导师资队伍匮乏,常常出现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学生或是部分年轻指导教师本身设计水平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有针对性指导的局面,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4]。

1.4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多、时间少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基本上是依据矿井的地质条件完成一个矿井的初步设计,内容多,工作量大。完成所有工作量对于正规设计院经验丰富的人员来说,至少需要2~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现阶段多数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没有安排系统的毕业设计辅导课程,学生毕业设计过程遇到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解答,这是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最终完成质量的重要因素。

2基于教学矿井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差异化培养体系建设

2.1教学矿井简介

为了给煤炭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一个煤矿安全培训、实践教学和煤炭科研真实的大型煤矿环境,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投资2亿多元,技术含量按照现代化矿井要求,装备按照我国当前煤矿中等水平,井巷工程按1∶1的比例,在校园内建设了一座环节能力具备年生产300万吨的教学矿井。教学矿井的建设目标:力争把教学矿井建设成国家级煤矿安全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和有影响有成果的煤炭科研基地。自2009年投入运营以来,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太原学院等院校先后与教学矿井签订协议,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已在教学矿井进行认识、生产和毕业实习累计10000余人次。

2.2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差异化培养体系的建设

结合教学矿井日常教学及建设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的目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差异化培养系统的解决方案。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差异化培养体系建设分为毕业设计差异化选题体系和毕业设计差异化体系指导两个部分。

2.2.1毕业设计差异化选题体系

毕业设计差异化选题体系旨在通过毕业设计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实现结合学生毕业后工作或升学规划进行差异化选题并根据选题结果形成毕业设计基础资料。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合理对毕业设计完成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题系统由基础信息录入和毕业设计基础资料抽取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信息录入主要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根据基础信息选择毕业设计基础资料抽取的数据库。毕业设计基础资料数据库内分五部分,分别整合了国内五个煤矿典型地区的基础地质资料,每一部分内又分为矿井边界、底板等高线、综合柱状图、其他地质资料和专题资料五个独立模块。根据学生基础信息选择相应的基础地质资料库,从五个模块中各抽取一个内容形成学生毕业设计的地质基础资料。

2.2.2毕业设计差异化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差异化指导体系旨在通过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五个典型区域煤矿”知识体系架构的整理,实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矿井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差异化指导。结合五个煤矿典型区域划分,将毕业设计辅导系统划分为五个模块,按照毕业设计的内容,五个模块中都分为储量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井田开拓、准备方式、采煤方法、井下运输、矿井提升、矿井通风八个大专题共计33个子课题。指导系统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和矿井生产设计实际,对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讲解。

3结语

基于学生毕业后工作学习情况对其毕业设计一般部分实现差异化选题,结合学生的兴趣,根据以后工作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选择专题研究方向,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选题的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提高了毕业设计内容的实用性,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利用选题系统,学生确定煤矿典型区域后,还需要从五个基础资料库中各随机抽取一份资料组合成毕业设计基础资料,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一刀切”、“批量化”的现象。毕业设计指导系统按国内煤矿典型区域划 分为五个模块,实行分类指导,各模块内容针对性强,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毕业设计指导系统结合整个毕业设计的流程,对毕业设计的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降低了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院校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匮乏的问题;毕业设计指导系统内容结合矿井生产设计实际,增强了毕业设计内容体系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工作学习储备知识,有助于提升煤炭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华心祝.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

[2]查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旬刊,2009,(7).

篇6

Teaching Method of Coal University

ZUO Qiuling

(College of Safety Engineering,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common problems in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of coal universities. Three stages of view-learning- practice is proposed on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First of all, visiting and demonstration mine mining model,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model, mine rescue, mine space concept is preliminary formed. Second, going into the mine coal to experience systematically real mine. Finally, practice the field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t is pointed out the new way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on Coal University. It is also lay a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applied technology talents.

Key words coal university; practice teaching; three phases

目前,我国煤炭经济持续滑坡,形势严峻。煤炭企业基于对自身经济,特别是学生入井安全保障的考虑,往往不愿接受学生到井下实习,甚至拒绝学生入井。与此同时,煤炭高校出现了联系实习单位难、学生逃避实习和实习效果差等问题。随着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煤矿企业对员工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煤炭高校必须加快转型,要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煤炭高等院校本科学生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教学的好坏不仅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更是不可替代。目前传统的煤矿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实习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煤炭高校本科实习教学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炭高校本科实习 “观―学―练”三阶段的教学方法。

1 煤炭高校学生传统的实习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实习模式

(1)四周制毕业实习模式。目前大部分煤炭高校毕业实习一直沿袭的模式是,学生必须在煤矿井下实习,时间四周。实习矿井由指导老师利用个人社会关系搞定,学生安全由学校负全责,实习单位只提供实习地点,允许查阅资料,其他事宜自行解决。然而,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约占三分之二,基于安全考虑,绝大多数矿井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使同意实习也只允许部分学生分批入井,原则上一人一次。出于安全的原因,学生在矿实习时间实际不超过十天,仍属认识实习。资料收集方面,矿方只提供基本资料,技术资料及图纸等不许拷贝,几十个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基本一样,无助于做毕业设计,造成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

(2)顶岗实习模式。个别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允许与其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实行顶岗实习模式。煤炭行业属于井下作业,水、火、瓦斯、煤尘和顶板等事故极易造成人身伤亡。《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新工人要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才能入井,这约需六个月。毕业实习时间仅四周,显然这违反规程的规定,学校不鼓励这样做。

1.2 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目前,煤炭高校本科毕业实习教学主要采用验证型实验和课程设计两种。验证型实验是教师设定好“假说”和准备好仪器的前提下由学生完成的实验,主要考查的是操作技能,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实验学时又少,不及理论学时的六分之一。课程设计作为独立实践环节,题目缺乏工程背景,与煤矿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此外,毕业设计也是由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按照设计指导书一步一步去完成,很难达到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煤矿技术进步了,课本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落后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新技术需要。

(2)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从考核体系来看,煤炭高校注重对学生最后提交的作业或实践(实验)报告的考核,是一种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考核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没有制定具有针对性考核标准,如实验和课程设计均采取相同的成绩评定办法,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依据相同,不具合理性。

(3)教学条件不达标。由于煤炭高校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经费主要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开支上,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经费少,造成校内实验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先进的大型没备难以购买,设备套数不足,一人一组的实验通常是五六人一组,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学校大部分设备是上世纪的落后产品,有的只能用作参观,不能启动;有的仅是演示仪器,学生实操形同虚设。

(4)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煤炭高校的授课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越来越多,但他们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接受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学术训练,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加上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较少,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师群体的整体实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准,与教学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 “观―学―练”三阶段实习教学的新思路

今年国家提出一大批本科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大部分煤炭高校具有工程背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完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组成的实习教学体系,对个人对国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习教学上,要以应用技术为核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找准学校在行业经济中占据的位置。

实习教学是工程类煤炭高校的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消除安全风险对实习的阻碍,剔除实习针对性差和效果不明显的弊端,本文将实习教学分“观―学―练”三阶段进行,环环相扣。

(1)第一阶段,观看矿井系统模型并辅以多媒体视频,时间一周。结合矿业工程各专业实习特点,分批集中参观并讲解演示矿井系统模型,要求实习指导老师对照模型分系统介绍,逐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矿井空间。同时,集中实习学生观看矿井系统视频,反复对照模型空间,思考各大系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实习矿井的概貌和特点。模型及多媒体实习周结束时,要对实习学生分组逐一考核,考核地点选在模型实验室,考核采取让学生对照模型讲解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

(2)第二阶段,入井参观,时间一周。这一阶段,首先邀请所实习矿井技术人员讲述矿井概况及安全注意事项,接着入井参观学习。入井实习由矿井技术人员带领,熟悉井下各个系统及设备,重点是生产和通风系统。一般要求学生至少下井一次。实习必须有针对性,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设计题目收集资料和图纸,最好能咨询相关问题。考核考评应在学校进行,重点是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资料收集。

篇7

金融学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社会经济科技理论功底和金融专业知识,还要有较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掌握金融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目前学校理工专业优势明显,而经管、社科专业相对较弱。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需与其他优势工科专业相结合,面向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变化需求,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金融学在矿业、环境、土木等优势领域中的实践与应用,与其他金融类院校进行错位培养,突出我校特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凝练实践教学方向

针对学校在煤炭行业具有较强优势的特点,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其他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校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专业方向,其中银行方向主要面向商业银行,当地煤矿企业较多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煤矿企业信贷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证券方向主要面向证券企业及工矿上市企业的需求;保险方向主要面向商业保险领域,同时结合煤矿、土木工程、地质环境、化工爆破等方面的行业需求,培养有一定行业知识的保险业人才。结合工矿企业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设置了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互联网金融、微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我们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课程实验的比例。如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保险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会计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12学时增加到16学时;互联网金融课程实验由0学时增加到8学时。通过调整与优化,课程实验总学时增加了20%。二是优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前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做个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由于时间短,学生普遍是找找资料,总结下就完成了,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由教研室教师统一研讨需完成的内容,与具体的任务结合,如保险学就直接让学生完成某一具体的保险理赔任务。另外,还调整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原来课程设计和相关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经常会出现课程未结束或刚结束就要开展课程设计,学生还没消化理论内容,立即开展课程设计效果较差,现在把课程设计放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学期开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学生反映效果好。通过改革,学生在指导的带领下完成了真实的任务,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三是毕业实习走到企业中,延长了毕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分别联系多家单位组织学生实习,部分学生进行暑期一个月实习,实习后要进行实习答辩,避免以往的走过场。四是毕业设计实行真题真做,题目大部分来自企业或导师项目。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任务完成,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撰写及理论分析等。这四部分内容构成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三、探索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活动给予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4个实践和创新学分,主要获得方式包括: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其它知识产权;参与暑期企业集中实训;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创业实践;主持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课堂无法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政策鼓励学生从事实践和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类奖学金评选上,把实践和创新学分体现在评审方案中,通过加分等政策引导学生各级参与实践和创新。二是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实行研究生保送鼓励政策。出台相关的研究生保送评审细则,把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这为那些课程成绩排在中等偏上,但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了好机会,这也引导学生不能只管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果只搞理论学习,可能也不会获得奖学金或保送研究的机会。

四、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建立了系列实践育人平台,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部分。校内平台主要有证券投资实验室、银行业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保险业务实验室、经管综合实验室、金融创新实验室,承担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任务,电子商务创客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进行创业前期培育等。校外平台主要是各类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包括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设置的实习基地,在金融实训机构设置的学生实训平台,在电子商务公司设置的微金融或微商平台等。实践育人平台分类明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较好的实践育人平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宏庆.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应用能力的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3-84.

篇8

为做好当前煤矿安全教育工作,提高煤矿职工素质,近期,针对煤矿安全教育工作开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如何做好煤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1 煤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以加强煤矿“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为重点,扎实深入地开展煤矿安全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安全培训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煤矿安全培训现状与煤炭行业安全发展、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1)对安全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如有的企业没有把安全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总体工作部署,没有培训规划和措施;一些企业重生产、轻培训的思想认识仍然存在,安全培训计划和培训制度不落实,“三项岗位人员”送培不及时,存在无证上岗现象;有的小煤矿对新招工人不进行培训就安排下井作业。

(2)安全培训质量不高。一些培训机构没有把功夫下在提高培训质量上,培训工作也不扎实;有的培训机构教师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教学设施简陋,培训方式单一。

(3)培训教育针对性不强。有的企业培训机构没有按照工作需求、学员特点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与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不适应。

(4)安全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很弱。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利用率不高,有的甚至被放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未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和安全生产培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普遍偏低,还不能完全适应安全生产培训信息化这一新的要求。

(5)安全培训覆盖面不足,劳务派遣工(农民工为主)安全培训严重缺失。劳务派遣工整体素质低,流动性又大,而对劳务派遣工的安全培训严重缺失,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

(6)安全培训监管工作不到位。有的培训机构(安全教育室)考核发证部门注重办班数量和培训人数,忽视培训过程管理,存在缺课、替学和代考现象,个别单位未取得培训资质证书违规从事煤矿安全培训活动;安全培训监督检查制度不完善,对煤矿企业安全培训情况监督检查不到位。

2 煤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法措施

从煤矿事故案例可以看出,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行为不规范。我认为只有强化安全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第一的方针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安全培训的具体方法措施如下:

(1)针对不同的安全培训对象,实施不同的培训教学方法,提高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教学必须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培训教学方法、针对培训对象分为两个层面进行教学。

1)针对煤矿中层管理干部的培训。对于长期从事煤矿生产的中层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专业技能与企业管理知识,他们不仅是安全生产知识的摄取者,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经验的携带者。针对此类学员,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如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将“研讨”和“论辩”教学进一步深化,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员的主体地位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以强化学员的安全意识。

2)针对矿井一线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采取“案例法”、“现身说教法”,用他们一线生产的亲身经历,把耳闻目睹发生过的典型事故、事故发生的原因、后果及事故发生后如何进行有效处理一一列举出来,倾听与述说相结合。当然,所举案例越贴近学员实际工作越有感染力和实效性,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起来,这样,教师的教学内容就可顺理成章地转移到学员自身,以有效实现对学员进行针对性强的煤矿安全知识技能培训教育。

(2)总结探索安全培训教育新思路、新方法。对于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培训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落实并加强安全培训工作正是为提升所有煤炭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加强对安全形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总结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是当前乃至今后安全培训工作的重点。

(3)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培训教育。坚持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普遍培训与选择性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员工需求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在“严、细、实”上下工夫,在“灵、活、巧”上做文章,采取长课短教,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做到安全教育不断线。在安全培训过程中,以提高全员素质为目标,以岗位应知应会培训为重点,以工种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安全培训工作新格局。积极对员工进行安全法规、灾害预防、自救互救、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并通过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岗位标兵、技术比武等形式丰富培训内容,鼓励员工学习成才。

(4)严格制定培训考核制度,提高培训质量。煤矿企业在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的同时,要制定出严格的考核制度,如第一次培训不合格,属“三违”行为,第二次培训不合格,待岗一个月,第三次培训不合格,解除劳动合同。

(5)推进安全培训信息化建设。培训信息化指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培训资源,在教学、考评、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充分运用多种电化教学设备和先进培训手段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把收集到的大量安全新知识、安全新信息,制作成电子教案或课程软件进行教学,提高安全培训的教学效果,增加矿工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使员工乐于及时获取大量安全新信息,提高员工学习培训效果。

(6)创新培训方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升培训效果,更好地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培训方法应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不仅起不到培训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使接受培训者产生逆反心理。为此,创新培训方法,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7)加大安全培训监管力度。各级负责煤矿安全培训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安全培训规章制度,规范安全培训工作。加强安全培训宏观协调管理,建立和完善安全培训计划审批备案制度,统筹安排培训任务,提高培训的可操作性。要加强安全资格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工作,严肃查处培训考核发证工作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加强安全培训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培训职责、未经培训就安排上岗作业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8)当前,煤炭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为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有利的时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安全培训工作的推进进度,提高安全培训质量,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1999.

[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s].2005.

[3]高新春.煤矿通风安全状况评价[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9).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84-02

随着我国矿业建设迅猛发展,国家和社会等各方对矿山建设人才的培养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矿山建设类教材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矿建行业的发展。2011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始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恢复了矿山建设方向,随之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梯队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本文将简要介绍4年来,《建井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情况。《建井工程结构》是面向矿业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矿井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特别是煤炭工业基地的建设,建井工程作为煤炭开采的前期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工期持久的基本建设工程。由于煤层赋存条件的原因,建井工程往往面临各种复杂环境,例如东部地区几百米厚的含水冲积层,有害气体或者承压水的突然涌出;西部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特殊的地层条件,抗压强度低、遇水泥化、涌水量大、注浆困难等。因此,现代的矿山建设对高校人才的知识结构必然会有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现代化煤炭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一、《建井工程结构》教材建设现状

1999年教育部对全国学科专业调整,原有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并入到土木工程。保留开设该方向的高校陆续并入土木工程专业。国内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矿山建设方向的高校很少,主要是原有煤炭工业部的几所大学,其行业背景也多以煤炭工程和金属矿山建设工程为背景。过去主要使用的教材是陶宝祥、李和群、胡学文等编著的教材《建井工程结构》,1986年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包括5部分:天轮平台、凿井井架、凿井施工用盘、整体式立井井壁,复合井壁。此后,关于建井工程结构的教材就一直没有修订和再版。而关于建井工程结构知识的更新与最新工程技术的进展多体现在一些工程技术手册中,1986年,沈季良主编了《建井工程手册》,1995年路耀华、崔增祁主编了《中国煤矿建井技术》,2003年崔云龙主编了《简明建井工程手册》,2007年王建平、靖洪文、刘志强主编了《矿山建设工程》,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建井工程结构。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手册和教材为国家矿山建设行业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教材和手册分别对国内外各个时期的矿山建设工程的最新科技进展进行了总结。但是在本科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①手册内容繁多,知识结构欠梳理,不适合于本科教学。②缺乏反映最新技术水平的教学实例,施工过程影像,现代施工技术图片。③相当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已经过时,不能反映近10年来我国建井工程结构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施工技术进步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总体思路是:以革新教材内容为中心,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对学生强化工程实践与学习。

1.教材建设的思路。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体现以下几点新思路:①补充现代矿井建设施工技术和运行实际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建设和生产来讨论各部分设计计算内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将设计计算和实际建设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体现教材的时代性。②在知识结构的编排上,要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要符合本科生学习的习惯。使其能够从刚刚学习过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结构、土力学中顺利地将知识迁移过来,体现教材的先进性。③自1986年以来的29年间,我国在立井和斜井建设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际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业新标准。在新编的教材中要补充这些知识成果,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技能,体现教材的实用性。④现代的土木工程设计已经和相关行业的设计计算软件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要对建井工程结构设计计算的相关计算软件做初步的介绍,体现出教材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2.教学内容更新。目前国内煤矿立井井深在800-1100m范围内已建成多个,多采用立井短段掘砌的混合作业方式。以凿井井架、矿井提升机、提升吊桶、伞钻、抓岩机、MJY型整体式金属模板为主体的机械化作业线。近年来针对凿井技术装备已经进行多次改造升级,逐步满足了现代煤矿立井1000~1500m深井筒的安全、高效、快速施工需求。这些科技进步成果是需要通过教材引入课堂的。①技术装备方面。需要补充的装备方面的内容主要有:1)大型凿井井架。目前我国矿山立井凿井井架原在70年代开发的,共有5个系列6个型号,Ⅰ-Ⅴ型凿井井架,最大的Ⅴ型井架仅能满足立井井筒直径8m、深度1100m的施工要求。为了满足超大超深立井的需要,产学研单位合作研发了新型凿井井架,VI型,VII型。主要性能指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大型凿井提升机。现在我国已研制生产出滚筒直径5m的凿井提升机,在提升钢丝绳、最大静张力、最大静张力差、提升高度、提升速度、电机功率及配套电控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些内容需要补充。3)凿井悬吊稳车。目前的立井用凿井悬吊稳车常用16t、25t、40t几种型号,容绳量大于1000m,可以基本满足大直径超深立井的建设要求。但是存在稳车体积大,钢丝绳悬垂长等缺点,容易产生断绳事故。需要向学生介绍稳车优化研究技术的进展、新型凿井悬吊稳车的控制方式、PLC与变频控制技术、过载安全保护等新技术的应用与进展。4)多层吊盘。需要增加介绍立井机械化施工与多层吊盘的内容,讲解迈步式吊盘的工作原理。5)液压凿岩钻架。主要增加介绍全液压新型伞钻,在提高钻岩速度,降低机械噪音,基本杜绝粉尘污染方面的技术进展。6)中心回转抓岩机。增加介绍斗容为1m3的大型液压中心回转式抓岩机,在提高抓岩能力及降低能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7)金属整体液压模板。增加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MJY系列整体下移式金属模板。重点介绍全液压自移式模板装置,在避免大量使用钢丝绳及凿井绞车,减少了设备和材料的用量,防止断绳事故,同时增大了井口的工作空间方面的技术进步。8)新型吊桶。增加介绍新研发完成的6m3、7m3、8m3三种新型座钩式吊桶,4m3新型底卸式吊桶的情况。重点介绍其优化吊桶结构,降低吊桶重心,减少吊桶倾倒危险方面的技术进步。9)钩头及连接装置。增加介绍新研制成功了的13t、15t、18t、21t、25t等新型提升钩头。重点介绍其在优化连接形式、降低装置的高度、增加密封性,使用寿命方面的技术进步。对于凿井设备,既要介绍存在的问题,又要说明技术进步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②体现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自1986年以来的29年间,我国在立井和斜井建设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际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业新标准。特别是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国家标准经过了数次更新。如《煤矿立井井筒及硐室设规范》(GB50384-2007),《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GB50415-2007),《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3-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行业标准,如《煤矿冻结法开凿立井工程技术规范》(MT/T1124-2011)。这些规范和标准都是各个时期相关行业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新编的教材中要补充这些知识成果,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技能,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3.丰富教学手段和实践。①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矿山建设工程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制作室内缩微实验模型,体现建井工程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要点,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②联系矿山建设类企业,建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带领学生开展现场的参观和实习活动,强化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再认识。③将课程设计与大学生创新计划、任课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矿山建设企业委托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突出为矿山建设行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和知识特征。

4.探索双语教学。随着近年来,国内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国内矿井建设企业开始逐步加大了参与海外工程项目的力度。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以往学生学习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几个专业的知识混排在一起,不利于讲授和学习。《建井工程结构》课程改革方案中,在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地方,都要增加相关英文单词的注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个别章节的后面,引入原版英文教材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逐步掌握建井工程结构相关英文技术资料的地道表达方法。

三、结语

《建井工程结构》是面向矿业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改革的成效关系到我国矿山建设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未来矿山建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通过高校教师和企业一线建设专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将教材的时代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完整性落到实处,最终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D791 文献标识码:A

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确保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安全技术培训的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是我们从事安培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根据本单位在安全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以便和同行们进行更好地探讨和交流。

1 创新培训载体,引领员工培训

1.1以飞信平台为载体,方便员工学习

为了方便员工学习,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新桥煤矿在全矿范围内创建飞信员工培训信息平台。培训中心对飞信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各单位指定一名飞信管理员负责飞信平台的日常管理和培训信息的。通过飞信,各单位于每周一把本单位的全员培训内容分专业、分工种发给相应的员工,这样员工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学习,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1.2以“交互式”视频点播系统为载体,实现“五项结合”

新桥煤矿创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安全培训教学水平,于2008年底投入15万元引入“自助交互式”安全培训视频点播系统。该系统采用开放的通用数据库,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矿区安全生产需要,随时调整培训模块,丰富培训内容。视频教育内容分企业文化和全员技能培训两大主要模块。企业文化部分播放新闻报道,贯彻学习上级精神,活动实况录像,帮助职工及时了解上级和本矿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和最新动态;全员技能培训部分可点播各种安全技术、管理、案例剖析和操作示范片等。员工通过班前会、班后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了解集团公司和本矿新闻,提高了员工的执行力,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也提高了培训质量。

1.2.1实现与全员培训相结合

利用视频点播系统对全矿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将新桥煤矿系列片、“手指口述”、“岗位描述”工作法教学片、“现场交接班”教学片、岗位工作流程示范教学片等教学片载入视频点播系统,供全矿员工学习,使他们从思想认识、思维模式和安全技能等多方面能快速提高,为实现矿区和谐,确保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2实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为及时引入当今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根据实际需要购买先进技术和管理视频教学资料,录入到视频点播系统中,供技术和管理人员收看,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员获得启发和指导。三年来,通过专业技术骨干的刻苦钻研和不断努力,先后获得前探梁临时支架、可控型孔口防喷反压装置、铣床防护装置等11项国家专利。

1.2.3实现与继续教育相结合

为了提高职工的专业理论水平,拓展获取知识的渠道,将煤矿安全技术理论教学片、学历培训教学片等录入系统,供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观看学习,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学课程辅导,为他们在毕业考试中获得佳绩提供帮助。

2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小班制实操培训,提高员工操作能力

操作技能是煤矿员工的最主要能力,煤矿高度重视员工的操作技能培训,为此新桥煤矿建立了电钳工、绞车工、矿山急救、钻探工、道工、电焊工、通防工和综合实操基地等八个实操基地,把视频点播系统安装到实习操作基地,让职工一边观看,一边模拟,加速了知识向生产能力的转化,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在实操基地动手练习,提高实操水平。

实操培训班采用小班制全脱产的培训形式,内容紧密结合矿井安全生产实际,理论学习和实习操作交叉进行。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机电工程师或工人技师担任,由于采取小班制教学,教师可以手把手地指导学员练习,学员的操作技能快速提高。

3创新培训模式,分层培训,加强针对性

3.1前沿管理、技术培训

2009年以来,组织6位矿领导攻读在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组织656人次参加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248名管理人员参加拓展训练。

通过矿领导硕士学位培训,使新桥煤矿的高层领导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和观念,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管理之中,对新桥煤矿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新桥煤矿当前面临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及时聘请中国矿业大学的专家前来进行培训讲解。先后举办了精益系统专项培训,矿井开拓技术培训等多个培训讲座,这些讲座使新桥煤矿技术和管理人员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一般岗位人员培训

在一般岗位人员培训工作中,新桥煤矿始终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提升员工素质目标,对一般岗位员工实施不间断地安全生产知识培训,重点学习煤矿“三大规程”。

我们根据制定的年度、月度培训计划及相关培训制度,明确区队每月培训工作重点,指导各基层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了实践操作、现场培训、施工方案学习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充分调动了员工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职工已经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并且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