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5: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学习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二,沟通需要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现在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有它的特殊性,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从心理上来说,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希望摆脱束缚管教,常以成人自居,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另一方面遇到困难时,又渴望能够得到帮助和理解。作为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硬性任务,我们要讲道理,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调皮捣蛋、犯一些小错误,这就好像书中有时也会出现缺页、印刷错误等问题,假如这时教师采取一种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姿态来训斥、甚至惩罚学生,那么就好比你把缺页或有印刷错误的书撕毁而不再看下去,那么后面的精彩就与你无缘了。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沟通的重要原则。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
第三,沟通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师生良好的沟通,平等不可少。我觉得平等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平等对待。教师一直高高在上,总是俯视学生,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和学生沟通的。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们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当学生有错,加以正确的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走入正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自己有时难免有错,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学生肯定会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里,学生肯定会有差异,成绩上的差异、个性上的差异、家庭情况的差异……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就“差异”对待学生。学生自尊心很强,内心很敏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优等生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处在中游的学生和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绝不能施给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定格成永远的差生,要平等对待学生,把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平等对待学生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音像材料;影响;信度效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本人将课题研究对象6个班级分为A、B两组,A组班级采用常规教学模式,B组班级以有音像材料的多媒体教学为主。在总结阶段对293名学生进行问卷,提取有效问卷276份。学生对在课堂上采用音像材料进行学习的方式普遍表现满意。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采用音像资料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在音像材料的运用对他们学习历史知识及学习能力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上,我们发现有64%的学生认为,帮助主要体现在使历史课的内容具体化,便于他们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有38%的学生认为,音像材料的运用使得他们对课本的内容印象深刻,加强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三成的学生认为音像材料对他们学习上的帮助体现在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有15%的学生认为,音像材料的运用使得课堂不会太过死板,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些同学提到了,音像材料的运用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历史史实,提高了他们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总之,音像材料的运用,使得课本上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更加形象生动,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知识,加深记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当然,音像材料运用也仅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控制好使用音像材料的度。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对音像材料正负两面效果的反馈,结合日常教学中自己的一些反思,我对历史课堂如何运用音像材料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精心选择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信度
教师在选择音像材料时应更加精心,尽量选择可信度高的材料。学生更需要内容浓缩、精彩、有趣、可信度高的音像材料。有些材料太长,比较枯燥无味,不仅没达到效果,还拖延了课堂时间。太长的材料中很多内容跟课文知识相关不大。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和纪实记录片或者动漫、科教材料来增加音像材料的丰富性和精彩性,以此吸引学生眼球。因此我们在选择音像材料时,应该首选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如《上下五千年》《探索与发现》《中华之最》《20世纪世界大事录》《大国崛起》等,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料,以广阔的视角展现历史现象的斑斓色彩,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历史知识的掌握;其次是影视作品,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再现了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这类文艺性的片子虽然不是历史现象的如实再现,和史实有一定距离,不能完全当作历史知识来学习,但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教学同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可利用电影《珍珠港》的片段,帮助学生勾画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景;要让学生认识唐朝鼎盛时期的风貌,可节选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片段。这些影视作品大致符合历史真实,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知识点都可以在影视片中找到它的位置,学生看了也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
二、用心处理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可看性
课堂上呈现给学生音像材料的质量应力求完美。如果音像材料效果有所不足,或声音太小、画面模糊看不清,学生就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对音像材料精选并进行一定的加工、编辑,确保在课堂上使用声音恰当、画面清晰的材料。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学会一些现代计算机运用技术,借助一些实用的电脑软件帮助我们完成音像材料的处理,如超级解霸、暴风音像、超级转换秀、绘声绘影。这些是较为简单的应用软件,可以让我们对所需的资料进行截屏、片段截取与合并,当然,如果用更专业的软件,如索尼视频制作软件能让你的音像材料音效和视屏效果
更加精致。只有对音像材料进行精心处理,可看性提高了,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初中科学教材(浙教版)中的“阅读”材料大量介绍了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自然现象、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使教材内容得以铺垫和延伸,突破了教材内容的孤立与局限。大部分“阅读”材料属于常识性的介绍,具有开放性。而且内容本身通俗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扩大知识视野。但“阅读”材料的使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获得科学知识、结论和方法这个目的,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质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下面我以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我们身边物质的pH值”的教学为例,浅析“阅读”材料的使用策略。
一、扩展材料内容,加强学生阅读指导
“我们身边物质的pH值”这一“阅读”材料属于常识性的介绍,内容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pH值竟与饮食、农作物生长、人体健康关系甚为密切,激发了求知欲望。为了抓住学生渴望获得更多信息的契机,我结合教材内容收集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如下一些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例选如下:
阅读材料1:几种植物色素在酸碱性溶液中呈现颜色变化
阅读材料2:我们身边物质的pH值(见教材)。
阅读材料3:酸雨: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等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它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煤和石油)燃烧和金属冶炼厂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造成的。酸雨的危害极大,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对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材料4:常见作物正常生长的土壤pH值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自主阅读了这些“阅读”材料,虽然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从材料中发现了pH值与自然现象、人类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结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归纳,结合教材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学会质问,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布置了适合初一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阅读作业,提出阅读思考,给出阅读提纲,组织阅读讨论,解答阅读疑问,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主动的、积极的、发展的状态。
二、掌握材料特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进行独立的思考或小组的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然后我对问题进行筛选,在课堂上特意安排了一些时间,让学生相互提问、竞答、讨论、交流经筛选后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我借机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编写成难度适宜,并具有生活、生产、科技气息的试题让学生练习,题选如下:
1.根据表中植物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颜色的变化,可知______________可以用作石蕊、酚酞的代用品。
2.已知番茄汁的pH值≤4.5,在番茄汁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
A.无色B.红色C.蓝色D.紫色
3.土壤的酸碱性影响农作物生长,某硫酸厂附近的土壤显弱酸性,据表可知该工厂附近不宜种植的作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一些液体的pH值如下:血浆7.39―7.45,胆汁7.1―7.3,胰液7.5―8.0,胃液0.9―1.5。其中呈酸性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 。
一些教师受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思维不活泼,想象不丰富,缺乏创造性,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通过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问题”意识的加强,我有意识地逐渐地将“设计问题”这一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三、发挥材料功能,结合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经常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其实,教师可以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部分“阅读”材料(如果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阅读”材料没有的时候,教师需要进行补充)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发挥“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尝试把“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物质的酸碱性”的新课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阅读课前印发的“阅读”材料,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了一些有关pH值的知识后,让学生分组实验测定几种物质的pH值,作为新课导入。学生从阅读材料到分组实验,发现pH值竟与自然现象、人类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选择材料内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0世纪中叶,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施瓦布(J•Schwab)就提出:“教师应当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则应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突出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应当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物质的酸碱性”的新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思考、质问,调动了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自主地提出了“我们的环境受污染了吗?”这样一个课题。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参与这个探究活动。最后在我的指导下选择了“调查我镇若耶溪的水质状况”这一研究性课题。随后,他们确定了调查的目标、范围、方法后,分组行动,对我镇若耶溪的水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他们大胆地提出了我镇若耶溪水质的净水方法与合理化的建议。
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适时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有效地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家课程标准专辑•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学校成立于2008年8月,是一所年青的学校,学校所有教师都经过了笔试、试讲、面试三关来到我校。办学三年来,我校获得了市初中标准化学校等31个荣誉称号,在实效德育、高效课堂、实效管理方面位居开发区龙头地位,其优势表现为:
(1)机制完善。学校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按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岗、定编、定人、定责、定工作量,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
(2)价值认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教育即服务”的现代教育观已经获得广泛认可,“教师即给予”的职业信念和个人价值观成为凝聚人心、激活动机的思想内核,这是实验中学教师内在素养的共性所在,也是实验中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一大批教师不计得失,呕心沥血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把学生的进步、班级的转变及学校积极的发展视为个人的追求、向往及个人生存的社会基础。奉献、耐心、容忍及踏实勤勉是他们共同的行为特征。
(3)文化凝聚。教学作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心理表征和自我认知的结果,具有内隐和不可观察性。从某种角度讲,教育环境是不可真正用各种外在的规范、规则或制度加以限制和约束的。具有教学约束的动力来自人的精神需要,即人的成就动机。以招聘引进为主体的市实验中学教师,个人成就感和生存危机感尤为强烈,这种意识已经与实验中学创建品牌学校的集体意识完全融合。而源自个人的生存危机所发生的个人意识一旦转变成“公共意识”,就会成为一种传统,实验中学的文化凝聚力由此生成。适度工作压力正在成为实验中学教师工作环境中的一种活力,反过来,它又积极促成了教师自律风格的形成。自律,是实验中学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这是实验中学高质量教育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校上岗教师123人(原90人,新进15人,调入18人),交流3人,共计126人。
新七年级人数估计700人,13个班。新八年级515人,11个班。新九年级388人,8个班。全校预计学生总人数共计1604人。可以看出我校各年级学生数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我校的教学成绩与管理获得了周边群众的认可。七八年级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全区前10名,我校每个年级分别占6人以上,各科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指标绝大部分在全区第一名。特别是今年中考,我校再创新高,在角逐华师一189个计划内名额中,我校有名学生进入,有30多人考入华师一三限生,近50%的学生考入市重点、省重点高中学校,其中省重点、市重点、普高升学率、一次性合格率中,均超额完成任务,位居全区第一名、全市前列。
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办学宗旨: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学校精神:追求卓越。
办校方略:以质量立校,以管理强校,以科研兴校。
办学特色:信息教学培养国际视野,体艺特长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目标: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十年目标:当湖北名师,育一流人才,重科学管理,创品牌学校。
办学思想:依法治校,以德立校。
校训:诚实、友爱、勇敢、坚毅。
校风:自由、文明、民主、求实。
教风:敬业、爱生、律己、创优。
学风:虚心、勤奋、严谨、善思。
这些内容在我校的网站及部分老师的博客中都有介绍,大家去看看,多了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适应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想给大家提几点要求:
1、要虚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年轻老师理论知识丰富,但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自我修炼,使“读书、研究、提高”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和追求。要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同时教导处还将采取一帮一的办法,进行师徒结对活动,除了每天听一节听师傅的课以外,还要虚心向同学科老教师学习,学习老教师们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和精神。
实中工作态度:把小事办成精品、把细节做到极致、把服务做成精神。
实中精神:敬业、进取、团结协作。
2、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
为确保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教导处在推动高效课堂实践中,落实教学常规“六个一”,强化过程管理:一是教学常规,实行四查:教师一日自查、备课组一周互查、年级组间周抽查、教务处一月普查。二是教学研究,每周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进行教研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优化集体备课、团队研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教学过程,向过程要效率,让过程提质量;校领导实行推门听课,监控室听课。教导处将组织开展新教师的汇报课、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有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以及备课组、年级组、学校三级公开课活动。四是课堂反思。打造精品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重点通过课前反思、课间反馈和课后反思,将智慧和反思结晶升华为教学案例,形成具有个性的精品教案和高效课堂。
3、积极参加加强备课组活动
积极参加备课组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组内成员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组织教学,管理学生的成功经验。认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集体布置的具体工作:如集体教案编写,试卷命制和批改;积极参加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在参与、体验、反思中总结经验,转变教育观念,学习他人长处,提高认识,促进自己提高。
4、积极学习、实践“任务式导学”高效课堂
上学期提出了开展“十二五”课题“任务式导学研究”,以推动各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大胆探索创新,努力探索具有“实中”特色的学科“任务式导学研究”教学新模式,以创新模式推动高效课堂的实施。
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67.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予以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9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39-02
脑出血是一种极为多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且有极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鉴于此,笔者将对我院所接收的4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收的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都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有关脑出血疾病的诊断标准,且都通过脑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在45~77岁之间,平均年龄(55.5±11.2)岁;出血量在40~120mL之间,平均为(85±40)mL。其中有33例为基底节区出血,36例为脑叶出血,11例为脑丘出血。另外,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在3~15年,平均为(12±4.3)年。全部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开颅手术予以治疗,观察组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予以治疗。观察组采取CT引导,注意绕开一些比较关键的血管,选取和颅内血肿比较靠近的部位,将其作为穿刺点[1]。然后计算颅内血肿和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以便选取适当的穿刺针。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利用卢钻进入到颅腔,将卢钻拿下,套上针芯,并且推到血肿位置,再拿下针芯,将盖帽拧紧,接管引流,利用注射器(10mL)将其中的血肿液体抽出来,并且采取粉碎器粉碎血肿块,之后利用生理盐水对其展开清洗,并将尿激酶注入其中,展开冲洗与引流,直到彻底清除血肿为止[2]。手术结束后的4~5天,对患者进行CT检查,倘若完全清除血肿,那么就能够将针拔除。
1.3 疗效判定。治愈:对患者功能损伤状况展开评分,降低在91%以上,且病程程度是0级;显效:功能损伤评分降低程度上46~90%之间,病程程度在1~3级;有效:功能损伤评分降低程度上19~45%之间;无效:功能损伤评分降低程度上18%以内,亦或者是死亡的[3]。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
2 结果
2.1 通过治疗,观察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67.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7±5)min、(140.5±30)mL,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15)min、(320.5±70)mL,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出血,指的就是脑实质中的血管发生破裂,进而引发的出血症状,在临床上,脑出血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其中,构成血肿同时发生占位效应是该疾病最为主要的危害[4]。倘若脑室的出血量比较大,那么还会对脑脊液循环带来一定的阻碍,导致脑积水的出现,并且颅压也将随之上升,进而加剧脑损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脑出血疾病都是采取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方式予以治疗,但是疗效并不理想。亦或者是采取皮骨瓣开颅以及钻孔扩大骨窗,将颅内的血肿予以清除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的危险系数比较高、创伤大,并且术后预后效果较差。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予以治疗。该手术方式不受年龄的影响,不受出血部位的影响,同时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麻醉,在直视下就能够对血肿部位进行定位,且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对脑组织产生任何的牵拉,所以脑损伤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疼痛,降低了合并症出现的概率,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针对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予以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旭.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2):164-167,17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岁月流转,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一年一次,考试形式、题型及范围基本定型。但考试具体内容变化不定,特别是安徽省的命题极富创新。如何做好一年一次毕业班思品学科的复习研讨工作,把握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方向,引导毕业班学生从容迎考,是每一个毕业班政治教师都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分析近年来安徽省中招考试的试题,虽然内容不一,但命题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基本固定,成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我们要总结把握的。我认为XX年的中考试题仍然会呈现以下特点:(1)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设置生活化的情趣,引导学生分析、判定、选择;(2)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试题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题目的能力;(3)时代特征将更加突出。试题将更加注重时政热门与教材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4)地方特色更加鲜明。试题将会更加注重联系地方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安徽地方发展;(5)试题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多彩,考查方式将会更加灵活多变。
二、XX年毕业班复习思路和打算
根据中招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今年我校XX年毕业班复习工作思路安排基本遵循:教材知识梳理时政专题复习精选强化训练三个环节进行。
其中,教材知识梳理花费一个月时间,偏重于基础和核心知识的提炼。政治中考开放性试题取材灵活、新奇,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但无论试题形式怎样变化,其根基仍在基础知识。再新的题型,再活的题目都是依 “标”据“本”而设的。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但因为教材知识已经学过,没有必要复习过细,时间过长;
第二个环节时政专题复习部分我觉得是毕业班复习的重点。“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我省中考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命题的重点,我们在最后阶段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热点专题的复习,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收集和整理素材,主要是XX年5月到XX年6月初(其中单纯的时政选择题主要是XX年5月至XX年3月底)一年左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我们必须能多角度结合教材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说明这些热点问题。
另外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地方时政更是中考命题者青睐的方面。例如安徽少女拒求爱遭毁容事件等话题,我们也要积极关注。
热点专题课的一般课堂结构:
热点回放 多角度链接知识、回归教材 设问提示 知识重组归纳 真题讲解、能力训练
做专题练习,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分析说明,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同时要有自己创新性的熟悉和看法。要多留心、多搜集、多思考、多联系
第三环节就是精选精练,提高答题规范性和技巧性。复习备考时教师普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热点的关注,往往疏于解题方法、技巧的专题训练。我们在思想品德学科复习中忌讳“习题战”,但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必要的练习对训练答题技巧和规范性也特别重要。例如我们在答题之前要特别注意审题这一关,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只有把材料、问题设置等弄清楚,去答题才有针对性。在答题时要规范,最好要点序号化,书写要清楚,可以参考题目要求和分值大小来决定要点的多少等。
三、今年中招思品迎考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复习空间
我们有些老师认为思品课课时少,复习任务重,以至于在复习中,只是一味地讲解教材内容,补充热点专题,满堂灌,学生们埋头记笔记。剥夺了学生们思考的空间。
其实,复习应考中,我们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有时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复习空间,让学生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前面环环紧扣的复习中稍微放松一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当学生自由复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答疑环节。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仍在低谷徘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外,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也至关重要。这表现在:教师们在教材的处理上缺乏积累、缺乏整合、缺乏拓展。对此,我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正探索着“农村初中数学‘提问题、积材料、细探索、理结论’探究式学习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立足于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新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问题、材料、探究、结论上做文章,在“自主、合作、探究”上下工夫,力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达到:学习轻松、思路清晰、效果突出等实效。本课题探究的内容,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可谓“跳出数学学数学”;若能达到预期目标,将实现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转变。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本课题重在主动参与、重在积累运用、重在持之以恒,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具体操作如下: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提问题”是基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的。如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提出“勾股定理有哪些用处呢?”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去收集材料、例子,经过探索、交流,学生会明白:勾股定理可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也可以通过知道的两条边算出第三边;学生还可能认识到在建筑、航海、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由此,学生对该知识点将会加深理解,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初可以由教师指导探究问题,然后教师逐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呈现矛盾的现象及其不同解释,如演示出乎学生预测、引发学生疑问的现象;故意唱唱反调,或反问几句,或问问为什么,使问题深化、清晰;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问题等。
二、积累材料
积累材料,是学生知识沉淀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积累材料,能加深已学知识的巩固,拓展他们的视野。正如语文学科的学习,积累的素材越多,写出的文章越有可读性。学生材料的积累,教师应作具体启发、引导。可从书籍中查找,也可以从网络上搜寻,还可从生活中积累。每天积累一点点,学生对知识的吸纳将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如学生的“找规律”问题的积累,经过反复的研究、收集,他们的思维将变得灵活起来。
三、仔细探究
探究问题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学习创新的基础。正如人们所说:彼此交换一个苹果,我们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种思想,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教学中的“同课异构”能体现教师教学特色;学习中的探究交流能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的探究最初应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力避假合作现象。要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增进友谊。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如几何证明的一题多解,通过交流探讨,能缩短他们的学习时间,并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探究中,有时还需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这包括语言文字的理解,绘画知识的参与。如一道题目:“引葭赴岸”是《九章算术》中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题意是:有一个边长为1O尺的正方形池塘,一棵芦苇AB生长在它的中央,高出水面BC为l尺。如果把该芦苇沿与水池边垂直的方向拉向岸边,那么芦苇的顶部B恰好碰到岸边的B'(如图)。问水深和芦苇长各多少?(画出几何图形并解答)
解:依题意画出图形,设芦苇长AB=AB′=x尺,则水深AC=(x-1)尺,因为B'E=10尺,所以B'C=5尺在RtAB'C中,52+(x-1)2=x2解之得x=13即芦苇长13尺,水12尺。
在探究时,要避免直觉的误导。如下边题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例题:
有一张8cm×8cm的正方形纸片,面积64m2。把这张纸片按图24-1所示剪开,把剪出的4个小块按图24-2所示重新拼合,这样就得到了一个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面积是65cm2。这是可能的吗?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看图,再让他们将图剪开,分组动手操作发现矛盾(64= 65?)之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解释,找出理由并尝试证明,最后表达收获。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精神。
四、整理结论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的观察实验,现行教材以洋葱根尖做观察对象。除它的细胞染体大,解离时间短,容易着色等优点外,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市售洋葱较难发根,其原因可能是:有的经过同位素照射,丢失发根活力;若是新挖出土有后熟的过程,一般不发根。②其根尖培养时间长,一般在一星期左右。③根长超过5厘米~10厘米后相较少。为此,我们选用10余种容易得到的农作物的根尖材料,以不同的染色方法,以获得较理想的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实验材料。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①蚕豆、小麦、玉米、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种子购自种子公司或农家,洋葱、大蒜购自农贸市场或农家。②试剂。染色剂:改良石炭酸―品红,醋酸洋红,2%、0.5%的结晶紫。解离液:1mol/L、2.74mol/L、5mol/L盐酸溶液。
(2)方法。
①根尖培养。玉米、小麦、绿豆、大豆、红豆、棉花、油菜种子在水中浸泡12小时,转入培养皿,在25℃温箱中培养,以根长至1厘米~2厘米为宜。洋葱、大蒜根部浸入水中,每天换一次水,若是自来水则静置一天后使用,待根长至1厘米~3厘米为佳。
选择大小均匀的蚕豆种子,在室温下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转置湿沙中(河沙或黄沙),在25℃温箱中培养。主根有1.5厘米~2.0厘米时切去主根根尖(生长点),并继续培养。从浸种起约10天后可长出侧根,保留沙湿润,放在窗口处,继续培养,侧根生长仍旺盛,一般可持续四周左右。
②根尖截取。取长度为1厘米~2厘米根尖在清水中洗净,用滤纸吸干水,并用刀片纵切成数片,这样便于根尖解离成单层细胞。
③解离。根尖放入1mol/L(蚕豆、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2.74mol/L(洋葱、大蒜)、5mol/L(小麦、玉米)浓度的盐酸溶液中解离。蚕豆根解离20分钟,玉米和小麦根解离30分钟左右,洋葱解离10分钟左右,所有材料解离程度以根尖变白,变软为宜。
④染色。解离后材料经蒸馏水洗数次,移至载玻片上,切去根冠和伸长区,留长约2毫米~3毫米的分生区所在部分。滤纸吸干水,加染液1滴,染色3分钟~25分钟,必要时可用酒精灯稍微加热,达手背皮肤刚好能承受的温度为宜,这样可使染色体进一步分离和展开。
⑤压片。染色好的根尖加盖片,在盖片上盖上两层滤纸,再加一片载玻片,用力下压。必须注意不可使盖片有丝毫移动,否则会使细胞内含物变形而影响实验效果。
⑥显微观察。先用低倍(10X)物镜在视野中找到分生区,然后换成高倍(40X)物镜观察染色体。如小染色体材料(玉米根),要用(100X)油镜观察。
二、结果与讨论
(1)根尖生长状况影响观察。根尖粗壮,生长旺盛,细胞分裂速度快,故分裂相多。实验观察到:蚕豆水培根瘦弱分裂相少,而沙培根粗壮分裂相多,所以沙培蚕豆侧根是一种理想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2)取材时间。待根尖细胞处在分裂高峰期取材,观察效果最好。学生实验一般在8∶00~11∶00和13∶00~17∶00两个时间段,根据资料洋葱分裂高峰期在12∶00~24∶00左右,蚕豆在10∶30和15∶30左右,与学生上课时间吻合。从取材的时间角度考虑,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3)关于主、侧根的观察效果。玉米、蚕豆的主根在我们的实验中一般很难观察到分裂相,而侧根分裂相多,特别是沙培根相很多,其原因尚不清楚。
(4)解离剂浓度和解离时间。解离剂的浓度和解离时间,直接影响组织块细胞的分离程度,解离合适,细胞分散度高,压片时易获得单层细胞,便于观察。
(5)染色剂选择。蚕豆侧根根尖用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效果最好,醋酸洋红次之。而结晶紫染色较深,浓度不当时,细胞分离差,皱缩在一起,且细胞质一些颗粒易被着色,使视野清晰度受到很大影响,染色体观察不清。小麦、玉米、洋葱、大蒜的根尖用醋酸洋红染色效果,比其他两种染色效果好。
(6)休眠期。实验中发现洋葱有一定的后熟过程,存在休眠期;蚕豆休眠期很短或没有,新蚕豆种子只要暴晒干后即可浸种生根发芽。从休眠期的角度上看,蚕豆是有丝分裂相观察实验较好的材料。
(7)几种植物根尖未见分裂相分析。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的根尖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不到分裂相,有的不易观察。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材料的染色体小;②细胞质浓,某些异染颗粒着色,掩盖了核染色体;③取根尖时间不当,错过了分裂高峰期或有丝分裂相持续时间短。
综上所述,蚕豆沙培侧根、小麦侧根有丝分裂相高峰持续时间长,取材时间与学生实验时间相吻合。染色效果的选择:蚕豆以改良石炭酸―品红、小麦以醋酸洋红较好。根尖细胞经染色后其染色体着色深,背景色浅,视野清晰,同一视野里可见多个有丝分裂相,且染色体大,便于学生观察。特别是蚕豆沙培侧根,是这实验较好的替代材料。
参考文献:
[1]詹少华,常涛.减数分裂实验关键技术的探讨[J].生物学通报,
1999(2).
[2]陈其平.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两点改进[J].生物学通
报,1988(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成果。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翻D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有益于地理教学过程创新。
一、丰富课前学习材料,落实翻转教学模式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前,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下面,笔者结合《陆地和海洋》这部分内容,分析课前学习材料丰富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课前学习,是学生结合个人学习水平开展的预习活动。翻转,重在让学生自主控制个人学习行为,加强自我管理。在学习《陆地和海洋》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世界大陆与大洋的名字、地理位置与相关地理数据,了解海陆变迁基本原理。在课堂中,学生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世界地图描述大陆与大洋。学习目标,是重要的学习材料,也只有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高效开展课前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课前文本学习材料。在课前,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对课堂学习内容形成初步、整体认知。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入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地理学案,引导学生建立文本学习材料,建立地理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写出答案建立地理知识体系。比如“世界共有几大陆、几大洋?各大陆与大洋的名字是什么?各大陆大洋位于什么位置?依据面积如何排名?”等问题,个个关乎地理基础知识,学生将这些问题的答案组合在一起,建立个性化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发现个人的学习难点。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待解决问题材料。自主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挑战。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作为课堂交流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优化。在针对《大陆与大洋》自主学习时,有的学生会在课本上海陆变迁部分标注一个三角或者问号,表明自己在这一部分具有疑问。有的学生会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像“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海陆变迁的现象还会发生吗?”等。积累充足的学习材料,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翻转”成为主动学习者,成为地理问题的探究人。
二、科学组织课堂活动,落实翻转教学模式
在利用翻转教学模式实施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疑问,并利用课堂时间高效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
首先,解答课前疑问。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要先收集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分类汇总,明确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易到难地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有学生提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有学生提出“土地资源怎么利用才能达到最优配置效果?”的问题。还有学生提出“土地资源到底有多重要?”的问题。教师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与讨论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互动。在解决问题时,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解决的是学生难以通过个人与他人力量解决的问题。
其次,检测学习成果。在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后,利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小试牛刀,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手段。像在学习了《土地资源》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我国耕地面积有1.3亿公顷。(对)、我国是一个多林地的国家。(错)、我国草地面积比重大。(对)”这样的判断题激活学生思维,快速检测,优化初中地理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出题考察学习伙伴,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检测者。
三、创新地理课堂评价,落实翻转教学模式
课堂评价,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翻转教学模式必须要改革的地方。教师要利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让学生发现地理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味地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与学习失误。寓教于乐,要从尊重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开始。
在落实翻转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激励式评价,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更要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使学生从评价的幕后走向前台,成为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习成果的主人,突出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在一
起,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还能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促进师生课堂互动。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地理学习中,调节个人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成为积极且高效的地理学习者。
参考文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电子地图及其分类;能利用电子地图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传统地图的比较了解电子地图的优点;列举实例说明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在生产生活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经济腾飞而努力学习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电子地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难点:电子地图是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
四、教学方法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