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5: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自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等各种压力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找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可以培养他们树立理性的人生观,用正确的方式追求科学的幸福目标。
为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状况,我们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烟台职业学院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特点、相关因素以及他们处理困难问题的方法等。调查结果表明:我院2%的学生感觉很痛苦,8%的学生感觉较痛苦,49%的学生感觉处于中间水平,38%的学生感觉较幸福,3%的学生感觉很幸福,幸福感位于中上水平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0%左右,这说明当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较好,感觉很痛苦或较痛苦的学生只占10%左右,在分析影响幸福感的原因时,我们发现价值能力、压力状况和人际关系状况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对调查报告进行全面分析以后,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条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一、营造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氛围
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及各方面满意度所得分数均高于在其它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而且他们往往采取积极成熟的方式处理问题,这表明民主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而,我们应当创造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氛围,引导其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困难和问题的方式,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一)倡导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应尽其所能开展多样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健身和娱乐、求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和社会交往的机会,例如组织一些高水平的讲座,安排一些高格调的课程,举办一些高品位的活动等;校园文化标志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校园建筑、校训和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标志建设上下功夫,在潜移默化中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此外,搞好大学生社团,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是学生体验幸福感的必要保证,也是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良好诠释。大学生在加强以班级、寝室为单位的交往之外,也应重视与老师的交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协会等,以促进不同性格、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彼此的熟悉感,引导他们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吸引,促进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时,应保持价值中立,使学生畅所欲言,创造和谐的交流氛围。
(三)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增加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和谐的交流氛围,可以使大学生会感到温暖、安全,心理不会受到压抑,还会使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根据新的认知来调整自己心态,适应社会。
(四)充分相信大学生有自我实现的能力。不论是家庭方面还是学校方面,都应充分相信大学生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自和决策权,相信他们的选择和判断力,鼓励大学生果敢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家长和教师应当担任引导者,而不是决策者。
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价值观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利于他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能够理性的认识幸福与金钱的关系。
(一)教育学生淡化物质目标。使大学生在清贫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而不被单纯的物质世界所累,需要教育大学生理性的看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教他们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生存并发现快乐和幸福;使他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生存,的确需要一定的物质做基础,但拥有大量金钱财富并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更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准。
(二)树立教育工作者的榜样作用。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除了已经设立的高校德育教育外,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同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应当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淡化物质目标,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大学生,润物细无声地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模式。
(三)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幸福在于身心健康,富有活力;在于精神高尚,内心和谐;在于独自体会,与人共享;在于不懈奋斗,勇于创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在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方面,大学生应当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金钱等物质财富的多寡与得失。
三、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对于提升其应对困难的能力,提高其自我成就感,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有必要、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客观和主观支持,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的帮助。具体方法主要有:
(一)营造关爱氛围。大学生的需要是双重的,在需要客观物质帮助的同时如何给予他们精神依靠是提升其安全感,增加积极情感的大问题。广大师生要有良好的品德,多互相关心帮助,创造友善温暖的集体大家庭。学校、教师和同学之间应密切关注,给与无私的关爱和帮助,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老师和同学无私的爱,体会到社会的优越性,从而树立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二)关注特殊群体。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需要给予不同的支持。比如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制定助学贷款制度、学费缓缴制度以及入学绿色通道;对人际交往不适的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指导,开展团体辅导和讲座等。
在人口红利上建立起来的中国速度使人们长期以来坚信,内部福利是企业挣够了钱、衣食无忧后才该考虑的问题,它哪怕不是可有可无,至少不是公司成长期的增长促进因素。
然而,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计算,结论也许会不一样。
哈佛大学研究员Shawn Achor在他的《幸福的好处》一书中告诉企业管理者们,态度积极的员工不但在生产力、销售力、工作热情等方面优于态度消极的员工,而且他们的流动率更低,也更节省医疗费用——积极乐观的销售人员的业绩表现高于悲观的同行37%;而拥有积极心态的医生诊断成功率比消极的医生高50%。
管理者自然也知道这一点。现在所有企业招聘几乎都倾向于那些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求职者。但管用吗?哪怕最严谨的入职前人格测试都没有用!你一定会发现,在那些氛围不佳的公司里,天性最幽默开朗的年轻人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和人际矛盾中被不断消耗,最终湮没在组织文化当中。别忘记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警告我们:由组织系统形成的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总是会盖过其天性。
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职员总是充满热情和创意地工作,而且很少生病请假、动用医疗保障,那么,打造一家“幸福的公司”比招聘一百个乐观的员工管用;不仅如此,幸福感还会使你的公司在21世纪残酷的“人才战争”中大获全胜。
瑞典优兴咨询(Universum)用它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研究成果支持了以上观点。这家国际知名的调查及管理咨询公司每年会定期在欧美19个国家进行毕业生问卷调研,并在各国权威网站及媒体公布最佳雇主排名。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有着雇主品牌的公司都是谁了,他们在“人才战争”里做了什么?
2011年Universum全球最理想雇主商科的前五位分别为Google、KPMG(毕马威)、PwC(普华永道),Ernst & Young(安永)、Deloitte(德勤);而工科排名前五位则为:Google、IBM、Microsoft、BMW(宝马)和Intel(英特尔)。其中Google无愧为最亮眼的雇主明星。从2009~2011年,它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全球商科及工科双料冠军。在2012年最新出炉的各国排名中,其在奥地利、丹麦、芬兰、德国、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等国的工科排名均轻松夺冠,商科排名也基本名列前三。
如果你听说过Google那全球闻名的公司福利和人性化管理体制,就一点都不会奇怪它为什么会如此受青年求职者的向往了。这家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一直以为员工提供丰盛到华丽的免费餐点与零食而闻名于世;它同时在公司提供儿童保育服务,鼓励员工在工作间隙看望自己的孩子;为员工提供乒乓球桌和视频游戏厅,帮助员工在工作期间获得休息。而最近CPO拉兹洛·巴克还不经意间透露,Google对去世员工会提供特别的优厚福利。
从Universum多年来的排名结果可以看到,那些总是榜上有名的企业,Google、IBM、宝洁等,都在提供员工福利、营造友好工作氛围上表现卓越。
更重要的是,这些久负盛名的跨国集团正在进一步使用Universum的调查结果来调整招聘政策及人力资源结构——有证据显示这使他们实现了生产能力、效率和质量的改善,甚至对盈利产生切实而持久的影响。
这一套逻辑在中国同样适用。今年6月的2012中国大学生理想雇主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国银行和宝洁公司已连续数年坐上中国商科学生心目中理想雇主的第一和第二把交椅;变化较大的是,今年花旗银行人气激增,跃升了7位勇夺季军;Google则首次进入前十(它2011年的排名是第18名)。在工科排名中,苹果居于榜首,本土企业华为成为榜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研究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报告——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7日
一、前言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力度不断加大,研究生已组成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与此相对,研究生在接受高学历教育的同时,其幸福感并没有达到期望中的高水平。当前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关注逐渐增多,但针对研究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以浙江财经学院在读研究生为对象,主要探讨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我们所说的幸福感是指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参照SWB的定义,我们有SWBP,即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stgraduate,指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即研究生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主要以浙江财经学院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共有在校研究生约1,000人,调查时采用随机取样法,在第一步访问调查时随机选取200个研究生进行调查,第二步问卷调查时选取学校一至三年级研究生共100人。在对个体调查前先确定其所在年级以确保达到这个比例。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11月,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占回收总数的71.4%。其中一年级37人,二年级22人,三年级11人,男生25人,女生45人。被访对象的性别结构、年级分布与浙江财经学院的整体情况一致。
(二)研究路径。在实际调查中本文采取了两步调查法。
1、访问调查。对调查对象进行个别访问,主要访问内容是“您觉得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访问目的是确定SWBP的影响因素,以便进一步编制问卷。
2、问卷调查。确定好影响因素之后,编制问卷,每个影响因素下分别编制若干个相关问题,除为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题项外,其他题项一般设置5个选项A、B、C、D、E,分别表示调查对象认为自身的该项状况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如“Q1:您觉得自己和身边的人相处得融洽么?选项:A很融洽,B比较融洽,C一般,D不太融洽,E很不融洽”。另外,有些问题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设置五个选项的便设置了3个选项,如“Q1:您的家庭居住地点在哪里?A城市,B城镇,C农村”。同理,分别表示调查对象认为自身的该项状况好、一般、差。此外,问卷中设计了两道几乎一样的题目来判断问卷的有效性。
三、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一)影响SWBP的因素。通过访问调查,我们对收集的资料归类整理,将SWBP的影响因素分为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个人生活情况、就业憧憬这五大种类别。家庭状况包括家庭关系的融洽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状况、家庭所在地等因素。经济状况指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月可支配金额等因素。生活环境指调查对象对自身客观生活环境的主观印象,包括住宿环境、安全状况、生活方便程度。个人生活情况包括情感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情况等因素。就业憧憬指对未来毕业后就业情况的预期,包括目前学习成绩、专业满意度、职业规划情况等因素。
(二)问卷调查结果初步分析。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对调查问卷中提出的问题的五个选项A、B、C、D、E分别计分为5、4、3、2、1,即分别表示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对于只有三个选项的,分别计分为4.5、3、2.5,即分别表示好、一般、差。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幸福感得分取均值得到SWBP的总体得分为3.6,幸福感偏低。
四、计量模型:SWBP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根据调查结果得到的SWBP的5个影响因素: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个人生活情况、就业憧憬作为SWBP的解释变量。采用Likert计分法对每个选项计分后,每一份有效问卷中的每一题都有一个分值,对刻画某一影响因素的所有题项的得分取平均值作为该变量的值。
应用eviews3.1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变量x3、x4、x5的P值分别为0.636、0.0031、0.0201,低于10%,回归结果良好,而x1、x2的P值分别为0.1302和0.2230,超过10%,回归结果并不显著,从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33.8%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这两个因素对SWBP的缺乏解释力,个人生活状况、就业憧憬、生活环境这三个因素对SWBP的解释力较强。
去掉变量x1、x2,将x3、x4、x5和y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表2)
可得到估计方程为:
Y=0.310527×X3+0.640427×X4+ 0.29875×X5-0.771595
(1.999174)(0.0003)(2.166174)(1.005556)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总的来说情况有所改进:
(1)x3、x4、x5的P值分别为0.0497、0.0003、0.0339,显著性水平较高,说明个人生活状况、就业憧憬、生活环境这三个因素对SWBP的解释力较强。
(2)常数C的P值为0.3183,显著性水平较低,反映了样本数据的个体差异不明显。
(3)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303903,拟合状况仍然不太理想。
(4)F统计量显著性水平变大。
(5)在模型中,x3、x4、x5的系数,分别为0.310527、0.640427、0.29875,x4>x3>x5,说明个人生活状况对SWBP的影响最大,生活环境其次,就业憧憬最小。
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这两个因素对SWBP缺乏解释力,而理论上来说,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对个人的幸福感是存在一定影响的。
第二,调整后的回归情况中,常数项C的显著性水平很低。
第三,据回归结果,个人生活状况对SWBP的影响最大,生活环境其次,就业憧憬最小。
(二)原因分析
首先,样本个体差异不明显。本文研究的目标群体全是研究生,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由此导致了上文第二个问题的出现。
其次,样本容量较小。尽管本文选取的样本量已达到总体数的10%,有效样本量已占到总调查样本量的70%,但就数量来说,有效样本仅为70份,这就意味着用于计量回归的数据组数少,因而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再者,刻画影响因素的问题较少。
六、总结性评论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SWBP的分值总体偏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SWBP与某些影响因素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状况、就业憧憬、生活环境这三个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的关系不显著。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研究生这个角色本身和社会现状有关,面对没有经济来源的生活,他们可能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了质疑,因此个人的生活状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另一方面,面对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文凭的价值也在日益降低,这也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幸福感,不难理解生活环境也对研究生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不但受主观因素个人状况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中客观因素客观支持的影响。在提高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中,一方面注重个体内部因素,积极提高个体能力和竞争;另一方面要发动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硕士研究生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Ed Dienier.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2]Ed Dienier.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5.
[3]钟艳兰,赖小林.汕头大学硕士研究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主宰幸福感的相关.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17.1.
金钱可以买到一定程度的幸福,可一旦你的钱负担吃穿行住用绰绰有余时,金钱对你的意义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科学家们发现,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次要条件,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金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这句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谚语间接地阐明了一个道理:有时有钱人反倒不如穷人快乐。说白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更乐意想办法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并很容易满足,否则,他们的生存就将没有任何价值。
2.欲望
拥有多少才会让你感到满足芽本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阿列克斯·麦考斯向来自39个国家的18000名大学生递交了一份问卷。大学生们被要求按照重要程度列出使自己感到幸福的东西。科学家最后看到了孩子们的心声———得到幸福的媒介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朋友、家庭、事业、健康……在生活中,那些列出的条件越多的人离幸福就越远。
那些不容易快乐的人想要的是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愿望的满足。
在近期的一份投票问卷调查中,富裕的美国人列出了很多他们认为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重要的物质财富,而较贫困的亚非国家居民的要求就相对少很多。
3.智商(社会性智力)
只有少数人认为聪明人是幸福的:因为聪明人常常可以赚到很多钱,而钱可以让人感到幸福。
科学家的结论则是这样的:智商的高低和获得幸福的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推测,聪明人总是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因此,除了更高的成就感,他们不会轻易满足于任何事。“高智商只表明你拥有大量的知识和反应力,还有让每件事情都在脑海中得到游刃有余的处理的能力。却无法代表你有能力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如是说。他强调,打开幸福之门的真正钥匙是“社会性智力”,而非高智商。
4.遗传
遗传基因是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遇到令人不太愉快的事件时,我们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有时候取决于遗传基因。”戴维在研究了大量人群后得出了结论,获得快乐的能力50%由基因决定的。遇到磕磕绊绊时,是想办法优雅地跳过去还是难过地坐在那儿哭或是直接转过身绕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体内的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乐观主义者大都性格外向,内向甚至自闭的人获得快乐的机会相对少很多。
除了基因,环境也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路易斯威尔大学的研究心理学教授迈克尔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去看喜剧,一组去看悲剧,结果是从喜剧剧场回来的人明显要比另一组开心,并且健谈。
5.容貌
首先,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个坏消息:相貌出众的人的确会比样子一般的人幸福些。但是当研究人员向人们提问“你认为容貌与幸福密切相关吗”时,超过半数的人的回答是“个人的魅力的确与幸福的感觉紧密相关。”
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迷人的脸庞大都是对称的、标准的。而这种对称标准来自于良好的基因及良好的免疫系统。
因此可以说,美丽的人更幸福是因为首先他们是健康的。
相貌不完美的人也不要灰心。如果你对自己的容貌有十足的自信,即使长相平平,你也仍会获得幸福的感觉。不幸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女人更注意的是自己是否太胖了,而男人呢,则老是担心他们自己的身材不够健壮。
6.友谊
很难想象有什么能比流浪在加尔各答的大街上,或生活在贫民窟中,或沦为妓更让人感到揪心了。
然而,你可能无法理解,尽管生活是如此贫困与悲惨,这些人却挺快乐。
研究人员曾将中产阶级中的大学生与城市中的下层人做了对比,发现后者的快乐远远大于前者。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科学家得出结论,“与相对孤傲的大学生相比,城市中的贫民得到的关爱与帮助让他们真切体会到了温暖,从而觉得幸福。”
7.婚姻
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来自于42个国家的调查报告后得出结论:已婚者的幸福感强于单身的人。“是婚姻让人感到幸福,还是幸福的人都尽可能地选择家庭生活呢芽”
在一次对3万德国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幸福的人的确相对而言倾向于家庭生活,他们会尽可能地结婚,然后悠然地享受婚姻生活。
每个人都期待通过结婚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
而事实上,婚姻也的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其良性作用一般是从结婚那天开始,持续至少一年。
此后,大多数人的满足感将回落至底线,但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是,良好的婚姻可以延续这种良性的影响。
调查结果还显示,同居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婚姻相比,同居关系带给你的不安全感远远多于幸福感。事实上是,不安全感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8.信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宗教信仰与幸福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当人们衰老的时候,你会清楚地感觉到流逝的时间带给人的压力。此时,宗教信仰是顶住压力的最有力武器。”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哈里德教授如是说。
物质上的追求与欲望相对来说是无止境的。人若没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没有信仰与执着的心灵追求,生活就失去了动力和前进的力量。
9.慈善心
研究证明,幸福与心地善良与否紧密相关。多数人都能从最大限度地帮助别人上得到快乐。
洛杉矶玛丽蒙特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康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找来一群即将毕业的学生,给三分之一的人发了10美元,三分之一的人发了5美元,剩下的分文没给。然后,他要求钱多的人把手里的钱平均分给那些没有钱或是钱少的人,一直分到所有人的钱数相等。康诺发现,那些愿意把钱分给别人的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态。而另一些人更关心的则是自己手里的增长速度,时时刻刻都很谨慎,根本无暇也不可能感受快乐。
10.年龄
有的人认为,消逝的青春将带走一个人所有的快乐。研究成果却证实,事实正好相反,较年轻人而言,年纪大一些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后,2011年4月21日,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立即做出《关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决定》,提出实施包括“民生幸福工程”在内的“八项工程”。2011年6月20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突出“四个群体”增收,拓宽“五大增收渠道”,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增加居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2011年8月19日,江苏省《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正式出台,人民网、新华网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三家权威媒体均以“收入倍增计划”6字作为文眼,统率“民生幸福工程”,可谓突出了江苏的“民生之重”。
案例背景:民生问题与居民幸福感关系密切
1. 贫穷成为影响人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一种量化,即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有的学者指出,幸福指数反映的是人们的幸福感,主要包括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快乐感、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还有的学者指出,幸福指数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出的满意度评价,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个人所处社会阶层、个人生存状况和改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经济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没有一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根本谈不上国民的幸福感。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在当代中国,人们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贫穷,大约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将贫穷列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些非物质因素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才会越来越大。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之后,人们对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安全保障以及社会公平等非经济因素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
许多研究发现,在较低经济收入阶段,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是成正相关的,在经济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这种相关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对幸福很少甚至没有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还处于经济收入较低阶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社科院所做的《2010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成为影响相对收入,进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处于合理范围,避免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是提高社会幸福感的有效手段。调查中也发现,有自有住房居民的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生活满意度几乎等同于幸福感,对未来预期也对幸福感很有影响。
这些都说明,民生问题与居民的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总理曾经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清楚地表明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也不是以现代化为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切实回归以人为本的层面,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人民的感受。幸福感、尊严这样的心理感受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2. 不断加长升级的江苏“幸福公式”
熊先生很会说话。这番委婉的说辞,倒是体现了“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职业历练和口才,但可惜有点勉强,让人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零月薪比例“大幅度上升”,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过去更加严峻,怎能用来说明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呢?再说,“进步”云云,也有点文不对题。如果说零月薪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忍痛调适自己的心态屈就现实,还说得过去。但白干活不拿工资,明摆着蕴含了太多悲情,不管怎么说也是出于无奈,绝不是合理合法的事,更谈不上“进步”。
的确有大学生在网上说:“我们宿舍有人可以接受零月薪。接受零月薪,主要是想积累经验,长远发展,如果能获得一份向往的工作,短时间内的薪酬不是最重要的。”
笔者认为,网上这么聊聊,或者求职时表个态,倒也无妨。从这些措辞中,也不难体会大学生的隐痛和苦衷。然而,企业能不能以此为据,不发工资?
答案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是,就有些胆大的企业装傻当真,不给人家开工资。还有些企业做得“聪明”一点,以提供免费住宿和免费午餐为由,白雇大学生干活。是不是这些企业老板受了蛊惑,认为雇人干活不给工资反而表明了“进步”呢?
不过,应该请这些老板读读新华网网友的一段话。这位名叫“敬一言”的网友发了一个帖子说:“零月薪的行为是违法的。即便大学生忍痛说要零月薪,用人单位也不能雇用大学生不发工资。即使是试用期,法律也明确规定,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的最低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
这话说得好,干活挣钱天经地义。非但如此,工资应该“与时俱进”才对。近来,南方一些企业先后给打工者涨工资,有的提高10%,个别企业甚至提高30%,就是明证。
近日,北京市政府公布,自7月1日起,最低工资由每月800元上调至960元。对于这个善举,各方均予好评。但有的企业耍了一点花招,以提供免费住宿或免费吃饭为由,最低工资不给960元,而是给700元。一些员工问市政府,这样做行不行?
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在广播电台明确回答说:“最低工资是指扣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保险费用和住房公积金之后,劳动者应到手的实际收入。按《劳动合同法》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规定,住宿、饭补等福利待遇都是在最低工资之外的,不能用来冲抵最低工资。”
这位负责人还说,实习生也要拿到最低工资960元。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后,试用期或实习期,都受最低工资保护。只要有事实劳动关系,哪怕暂时没有签合同,也受最低工资保护。
这里要提醒的是,北京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线,具有地方法规性质,乱打折扣,是要负相当责任的。
平日里我们看到,老百姓要求一些企业消除污染,呼吁了千百遍,有些企业只当耳旁风,而大学生说一句零月薪,马上落实,是不是也太积极了一点?
我们首先就课题本身研究了它的背景与意义。一方面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了解到两方面的背景内容。(1)新生代农民工地位与客观现状是他们虽已成为社会主体,但身份仍然尴尬。之所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主体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68.6%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中西部,72.3%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务工。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广东地区农民工。虽然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仍是吃苦耐劳的一代。并且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2)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略低于传统农民工。他们的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城镇居民,而且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另一方面,我们从各种媒体新闻杂志了解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意义。农民工幸福感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晴雨表”,是幸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在吸纳农民工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要考虑如何为农民工们提供服务,使他们能够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从另一个方面讲,随着利益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会阶层关系的复杂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相互交错,日益复杂微妙。各阶层或利益群体的幸福感,都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某些矛盾的存在和本阶层的利益诉求。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要受到威胁,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就要受到影响。
接着我们就这个课题提出了课题研究计划。我们确定了课题的重点难点并明确了我们的创新之处。我们认为这个课题的重点难点在于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状况及成员分布、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以及农民工的收入支出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力。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课题上有创新,因而我们会从正面与侧面同时进行分析,并且会通过走访、网上问卷及实际调查问卷多种方式力图得出覆盖较为全面的结论。
然后我们便开始了实践调查。我们的实践调查历时四个月,共分为四期。
第一期调研的形式采取上门走访的形式,通过走访广东汕头非城区一带的新生农民工的留守家庭成员,从侧面了解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来源因素。这也是我们本次调研的主要特点,即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而不拘泥于只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探究问题的答案。而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家庭成员的走访,我们发现以家庭成员的角度,他们认为收入、职业性质、未来前景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第二期的调研采用采访的形式,通过采访了广州天河区龙洞当地一些环卫工人、校内保洁员、校内纺织女工等一些农民工群体,从正面直击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来源因素。我们发现收入、社保、子女教育是他们最重视的评定幸福感的三个因素,同时我们也察觉这一部分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较为令人担忧,存在不少过度自卑及过度忧虑的心理问题。这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第三期的调研我们采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目标是社会中各群体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看法。我们一共在网上收集了八十份问卷,从而从侧面了解社会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看法。网上统计数据显示近95%的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社会保障。而对于当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地位的问题,30%的人认为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对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33%的人认为无所谓什么地位,众生都是为了生存各谋出路,而37%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较底层只能从事高强度低技术工作出卖劳动力。
第四期的调研我们采用实地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广州黄浦区及珠江新城一共发放了一百二十份调查问卷,询问新生代农民工各种关于他们幸福感的问题。问卷中我们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各方面的因素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一)文化程度方面接近80%的人有中学及大专文凭;(二)户籍方面超过90%非本地;(三)社保方面在我们调查范围内居然有1/8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任何社保,而余下80%中78%的人五保也不齐全;(四)月收入方面除了极少数少于1000元,大部分收入在1000~4000元每月,并且超过50%的人认为物价及房租可以勉强承受,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用在当前消费;(五)政策方面多数人都选择毫不关心的选项;(六)交往圈方面数据分布均匀,没有特定对象;(七)职业方面数据分布也较为均匀,但转工频率也较高,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与没有的各占一半,多数人表示在工作中遭受过性质较轻的不公平待遇;(八)生活压力方面大多数人生活压力较大但表示可以忍受;(九)未来前景方面75%的人觉得担忧但少数有明确规划。(十)总体的幸福感自我评分中32%的人是5~6分,45%的人是7~8分,20%的人自评满分。
综合以上四期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及走访采访等深入了解,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中,收入、社保、工作状况排在前三位。我们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各方面问题时,若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也应当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在就业质量方面出现问题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指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职业技术学院、三本院校和大部分二本院校都属此类。
就业质量主要是从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健康和福利、技能的发展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等四个角度来衡量。这个概念的提出旨在加强社会保障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就业质量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率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监测内容。
根据2014年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我国的劳动者就业质量方面存在就业歧视、工薪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全面、加班现象普遍、城乡工作时间差异大、过度劳动问题突出等问题。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普遍不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就业质量得不到保证,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市场需求灵活多变,专业不对口。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肩负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的任务,需紧跟市场需求来确定培养方向、设置培养方案。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50%。时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导致市场实际需求在快速、不断地发生变化。社会分工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和灵活多变等特点。而学校培养人才的周期普遍长于三年,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部分专业毕业生将不可避免地面对供过于求的问题,就业时不得不放弃所学专业。
2.就业环境不佳,稳定性下降。自高校扩招以来,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教育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确定学校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高校 “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导向在提高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也导致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过于盲目和草率,降低了就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中“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许多应用技术类毕业生处于竞争的劣势。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流入更倾向于签订短期、灵活的劳动合同的中小型。
3.法律知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弱。国内学者做过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生尤其如此。一方面由于我国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尚不完善,导致社会上用人单位不遵守《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违反劳动政策的事情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型高校普遍偏开设的与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课程较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必然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二、提高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1.丰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迫于追求高就业率的压力,过去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教导学生如何找到工作,强调传授面试技巧等技能,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如何找到与自己匹配度高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工作幸福感低、就业稳定性低等问题在毕业生就业后日益突出。据此,高校应该探索一个更丰富、更全面的指标体系来替代就业率这单一的指标。例如,通过分析由社会中介机构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等数据指标,科学衡量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调整就业指导方案。
2.建立健全就业相关法律和政策,增强法律法规教育。针对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立法律教育和咨询部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法律咨询服务。学校应组织学生学习《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系列指导讲座,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保护自我的能力。此外,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国家应尽快完善劳动法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法律,依法保障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权利。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决定其在社会的竞争力。综合素质,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就业稳定性。
4.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据《2015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新增企业数量近一万家。创业已经成为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为农村创业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遇,创业活动开始向农村辐射。应用技术型高校应把握机会,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创业促就业结构的优化;鼓励毕业生开阔视野,到广阔的农村去发掘机会。
结语
应用技术型大学生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将愈来愈烈,就业形势是严峻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着眼长远,一方面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创造更佳的就业环境,增加其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稳定的劳动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捍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06)
[2]赖德胜.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3]林海涛.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化研究[J].当代论坛,2013(22)
3.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摘 要:早期留守儿童如今已经长大成人,部分成绩优秀的孩子进入大学,成为曾留守大学生。文章对当前曾留守大学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归纳,从曾留守大学生群体的概念界定、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提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认识曾留守大学生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39-0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SK2013B224)
青少年的“留守”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有现象,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早期留守儿童如今已长大成人,部分成绩优秀的孩子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从2006年开始,研究人员逐渐关注现已进入大学的“留守儿童”。
多年来,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显示,童年期特别的成长环境、父母的缺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社会行为、人格、学业等多方面都造成不利的影响[1],留守经历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远多于积极影响。伴随其成长,这样的消极影响是否会长期存在?
本文总结过去的已有研究,了解曾留守大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同时期望进一步理解留守经历对儿童成长的真实影响。
一、曾留守大学生研究现状
(一)关于曾留守大学生的概念
目前对童年时期有过留守经历,现在高校就读的学生这个群体的称谓尚没有统一,有多种说法,例如:“曾为留守儿童的大学生”[2]、“留守经历大学生”[3]、“留守大学生”[4]等。在本文中,我们选择“曾留守大学生”这个称谓。
已有研究在界定童年期的留守经历时标准也并不一致。王玉花在研究中界定的留守经历标准为“14周岁及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次性连续半年以上”[5]。杨雪岭等人将留守经历定义为:16周岁以下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自己留守在家乡[6]。李凡繁界定的标准是:“17周岁及以下,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且时间在半年以上”[7]。
结合留守儿童的定义研究[8],我们总结只要有一方父母外出工作超过半年以上,即可视为留守。而对于儿童的年龄界定参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标准,我们认为是18周岁及以下。
(二)心理健康的研究
研究人员最感兴趣的内容莫过于童年的留守经历是否造成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大学生。谭斌的调查结果显示,曾留守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父母均外出及外出超过3年以上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更高[9]。李晓敏等人的研究指出,曾留守大学生抑郁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10]。李凡繁的研究显示,曾留守大学生的抑郁、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11]。
当然也存在相反的研究结果,温义媛和曾建国调查显示曾留守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12]。
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推测:留守经历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定持续地负面影响。表现在一些因子上曾留守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但是结论并不一致,留守经历对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够清晰。在利用SCL–90进行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曾留守大学生群体的平均得分普遍低于阳性筛查标准。正如李颖等研究中的观点:曾留守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情况良好[13]。这可能是因为随着认知水平不断发展,他们能够更多的进行自我调节,日趋成熟。而且进入大学后,各高校都开设心理健康课。这对于学生学会心理健康的调节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三)人格特征的研究
曾留守大学生的童年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缺少父母的关心,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会对其人格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谭杰华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曾留守大学生的人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曾留守大学生乐群性、稳定性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在幻想性、独立性两方面得分则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14]。徐建财和邓远平采用相同的量表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曾留守大学生在乐群性、敢为性和幻想性这三个因子上的得分要低于普通大学生;在忧虑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得分则高于普通大学生[15]。温义媛和曾建国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显示,曾留守大学生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内外向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16]。张莉华总结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我评价低、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退缩、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等[17]。
在不多的几项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曾留守大学生人格与普通大学生人格上存在差异,例如,曾留守大学生更加的内向,在人际交往中易出现困难;生活上长期的自立则让曾留守大学生的独立性优于普通大学生。但是部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不能帮助我们完全理解留守经历对人格的真实影响。
虽然人格特征相对较为稳定,相关研究结果却显示,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进行长期干预,改善效果明显,但短时间的干预效果在学习生活事件中反弹快、症状反复多[18]。这对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其它研究
曾留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总体支持)、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一般大学生,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支持、应对方式对曾留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较好的预测力[19]。杨琴等对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曾留守大学生家庭支持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20]。研究人员还对曾留守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21]、价值观[22]、社会适应[23]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温义媛认为已有研究较为集中反映曾留守大学生的消极特征,忽视部分学生因这特殊经历变得更为坚强。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其对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社会适应水平较高的曾留守大学生进行质性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曾留守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接受现实、成就动机、目标定向、意志坚强、积极乐观、善于学习、情绪调控和社会支持[24]。罗涤和李颖的研究发现曾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快乐品质、处事品质、意志品质、奋进品质和亲和品质[25]。早期的“留守经历”也可以是青少年成长经历中的一笔财富。
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
多数研究带有先入为主的结果预期:留守经历带来的总是负面影响。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因童年期的特殊经历而遭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数据显示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良好。总结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留守经历对青少年的成长存在一定长期的影响,影响的大小则取决于个体本身的心理特征。心理弹性理论认为内、外部的保护性因素,如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等可以帮助留守儿童从逆境中恢复。
已有研究多采用统一的心理量表对曾留守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这样的平均数据可以反映出总体特征,却无法深入发掘每个留守儿童个体的成长经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增加质性研究,探寻留守经历对心理健康、人格等的作用机制。
对曾留守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进行对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简单归因为留守经历。但是留守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结合众多留守儿童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人员多是进行横断研究。在今后需要更多的纵向研究,对有留守经历的群体,从童年期开始进行追踪调查,这将有助于全面、客观地揭示留守经历对青少年成长的真实影响和意义。
进入大学的年轻人都是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学业上的良好表现可以让儿童获得更多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进而保护他们的成长。所以单纯的对曾留守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推广到所有成年的留守儿童群体时,可能存在偏差,我们知道,留守儿童群体中有部分人未进入大学学习,他们大多和父母一起,进入城市工作,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所以对成年后的留守儿童的研究还需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如果对这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能更有意义。
三、结语
留守儿童目前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对于成年后的“留守儿童”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不断加速,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的队伍还会继续扩大。
留守经历给大学生带来的持续影响如何?曾留守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如何?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这些研究结论将会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数据。
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状况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所以值得研究人员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2)(9)谭斌.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1(6):87–90.
(3)李晓敏,高文斌,罗静,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6):748–750.
(4)杨曙民,梁晓颖、李建秀等.某高校“留守”大学生抑郁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51–52.
(5)(19)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88–390.
(6)杨雪岭,冯现刚,崔梓天.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3):227–233.
(7)(11)李凡繁.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和社交焦虑——希望和良好寝室关系的保护作用[D].武汉:湖北大学,2012.
(8)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40–43.
(10)李晓敏,罗静,高文斌,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620–622.
(12)(16)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146–147.
(13)李颖,王浩,袁利.高校留守大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12(5):241–244.
(14)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4):73–74.
(15)徐建财,邓远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123–126.
(17)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
(18)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途径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1(6):114–119.
(20)杨琴,蔡太生,林静.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72–274.
(21)徐礼平,王平.有“留守经历”医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7(11):1359–1361.
(22)徐礼平.儿童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为例[D].遵义:遵义学院,2011.
(23)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他们不如城里的同龄人见多识广,独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缺乏自信,也缺乏对周围人事的关心。我校实行双休日,对距家较远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时间可以支配,作为班主任正好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性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我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阅读了大量研究性学习案例后,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我将课题定为“校园·生活”。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校园,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才能使学生关爱自己的校园,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校园文明,远离危险,参与营造“平安校园”,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
二、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一)课题目标
1.认识到维护和创造校园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2.让学生学会设计、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合作、讨论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学会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关爱他人。
(二)方案设计
1.子课题的确立
“校园·生活”涉及面很广,学生也各有所长,各人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以下七个课题:
“校园·生活”
纪律现状与问题
卫生现状与问题
校园安全现状与问题
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
教学情况调查
校园饮食情况调查
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
2.具体方案设计
课题组成员为高一(7)班
66名同学。在公布七个子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编成七个小组。每小组任命一名组长,再由组长组织成员共同讨论本小组研究方案,然后进行分工实施。
三、活动实施过程
1.学习培训:对学生进行社会学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指导。
2.分组讨论,制定调查问卷并各复印30份。讨论确定本组研究方案并进行调查。
3.各小组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撰写 四、学生的研究成果
(一)纪律现状与问题 (七)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张晟、刘超2人)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懂得劳逸结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学生课余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导致很多学生对这段时间的安排处于茫无头绪的状态。
希望各班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学校和班主任要对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进行科学引导。
五、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感受
1.许x:我们从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团队精神,相互合作,听从队长的指挥与安排,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只样只会拖累集体。
2.尹星: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了解了怎样开展一项研究性活动,让我知道了怎样制作一份调查问卷,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使我学会了大胆与别人交流。
3.小蕾:平时在报刊上看到调查报告总是不以为然,只是随意看上一眼,有时还会说:“什么嘛!不感兴趣!”然后将它丢在一边,却没有发现在这简单的调查报告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今天才体会到一份调查报告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
4.陈xx: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合作是成功的
前提,安全是生命的基础。
5.杨x:我们每进一个班级首先找班长,解释此次活动的原因、目的,并自我介绍,他们都很乐意帮我们。
6.吴x:当我们进行走访这一步骤时,成效不怎么明显。有些被调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誉,不愿意据实相告,答案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这次调查结果不怎么准确。
7.文x: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每去一个班级,都会引来众人的好奇。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引出了许多笑话。
8.陆x:我们第一次搞活动,都不怎么敢敲门,敲了一个班,叫出班长,他们居然哄堂大笑,真搞不懂有什么好笑的。……虽然这次活动碰到了许多困难,但同学们都很开心,也为我们今后行为处事提供了宝贵经验。
9.桂x:在这次活动中,许多同学积极的表现,让我自叹不如,但以后在其它方面,我会努力追求进步,不做落后分子。
10.光x:大家各显神通才能使团队更好更快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11.纪xx:有些现象在学校中存在,且十分严重,而在调查问卷中并没有充分体现。
12.王xx:被调查者几乎都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填。
13.张x: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一些磨擦,但最终大家求大同存小异。通过这次调查,也使自己有了一点成就感。
14.刘x: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与别人交往的一些知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15.方x:增进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提升自己的胆量和信心,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6.高x: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17.江x:我感到学校存在的不良现象的确很多,对于一些可以避免的现象,大家都是各行其是。
18.王x:每个人在团队中都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19.查x:与陌生人交往其实也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只要你对别人礼貌,别人也会以礼相待。
20.陈x:从来不敢轻易与陌生面孔说话的我,这次却能够主动与人沟通,并且沟通得很融洽,这是我感到无比自豪的。
21.许x:一向不喜欢说话的我,在这次活动中也参与讨论,我显得异常兴奋,这是我的小收获。
22.桂x:勇于探索是我们高中生必备的精神。
23.桂x:通过队友们说的一些问题,让我也了解到了学校其它方面的问题。
24.汪x:经过这次活动,我变得有些胆大了。虽然过程中有些挫折,但并没有打击我澎湃的心情。
25.陈x:我勉为其难地参加了这次活动,却让我性格改变了很多。
26.汪x:不仅锻炼了我的胆量,也让我更加自信,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27.吴x:此活动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28.陈x:活动过程中,有太多的忐忑,……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身轻松,喜悦之情在我们心中飘荡。
29.桂xx:了解到了本校部分学生对节约水电资源的看法,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简简单单,单纯的幸福感。
30.纪x:活动过程中,我们有尴尬,但收获更多的却是成功的喜悦。这次活动不仅很有意义,而且也很成功。是它给了我同陌生的面孔对话的勇气,是它让我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是它让我相信团队精神的强大力量!
31.刘x:这次经验将会一次次鼓舞我去参与社会生活。
32.包x:这次活动让我切身体验到环境卫生对我们的影响很大,需要加强环保意识。
33.章x:在此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与分歧,但通过交流化解了这些障碍。
34.苏x:原来我以为发放调查问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由我去做时,感觉这件事并不是想像那样简单。
35.王x:不良的卫生习惯不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我们的心情。
36.陈x:在小组活动中要人尽其才,这样才会使研讨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37.谢x:我负责调查高二(6)班,开始不知所措,在他们班级门口站了片刻,才走了进去。
38.汪x:探究性学习并不是高校学生的专利,我们高中生同样可以做到。
39.纪x:每个人都在忙活着,以极大的热情去做这件事,但也有人在胡任务。
40.钱x:这次活动增强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1.朱x:经过这次活动能够清晰地反映学校中的卫生状况以及同学们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
42.金x:这次活动增长了自己的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我今后的发展,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43.吴x: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
44.张志x: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人不愿意帮助,不肯回答我们的问题,可见有些人的素质很低。
45.张健x:少数同学的团结意识差,没有很好地融入集体,甚至帮倒忙,这是我们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
46.章x:无论做什么事,都得慢条斯理,井井有条,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得完美。
47.大x:开展一个活动要有纪律,要服从组织安排,不能无目的地乱跑。
48.李x:学生每天打扫的卫生区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在卫生区内仍有较大的垃圾。
49.沈x:卫生还是不够好,经常敷衍了事,应对突击检查,做做样子。
50.章x:我对有些同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些同学的思维异常活跃,面部表情异常丰富。……高三学哥学姐们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设计提出意见,这让我反思,以后做任何事都一定要认真,有错就改,不断提高自己。
51.曹x:不敢敲门找人填写,手伸了又缩,缩了又伸,不知怎么办才好……上楼下楼跑了几次,终于收齐了问卷……这次活动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累,第二个感受是开心。
52.纪x:调查高三同学的时候,他们互相推让,最后送我一句:“对不起”,将我晾在一边,幸亏有队友的帮助,使我完成了任务,给予我更大的信心。
53.戴x: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终于勇敢地与其它同学进行交流。只有学会沟通,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4.袁x:人际交往就是语言交际。
55.陈x:不管认识与否,只要能够交流,就会有很多话题。我们需要大胆与他人交流。……从讨论到走访,再到分析和撰写报告,每个步骤我都认真思考,
一步步做下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仅夸夸其谈,更要去实践。
56.汪x:这类活动不但可以训练我们的胆量,还可以使我们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57.纪x:让我了解了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58.王x:完成任务之后,心里充满喜悦和成就感。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参加的。
59.周x: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让我们事前知道,作好准备。
六、对本次探究活动的反思
对于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尚属首次,无经验可循,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由于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经验,事前准备并不充分,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而且整个活动时间安排也比较仓促,准备工作还有很大欠缺。
对于如何开展社会学研究调查,虽然事前对学生作了培训,但时间短,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制作问卷时,细节部分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设计的问题既不全面,也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在小组分组讨论和设计活动方案时,组长和成员之间配合还不够协调,导致时间浪废。尊重他人和谦让精神还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访谈过程中,方法不当,使被访者存在疑虑,不敢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甚至是直接地被拒绝,从而降低了效率,影响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进一步开拓,比如,对于卫生问题的调查,并不一定要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达到目的,可以采用实地查看作为主要方法。还可以去团委调查学校卫生记录,或者走访学校总务处和分管卫生的校长来了解学校措施和动向,从而达到更好的结果。
从七个小组反馈的调查报告来看,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对调查报告的撰写,也需要指导和进一步锻炼。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有比较成功的几点:
1.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并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问题的设计、信息的搜集以及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等)使同学之间增进了了解和友谊。
2.实践证明,我校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示范高中学生相比,毫不逊色。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样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开展起来。 3.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流程,并积累了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