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考察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5: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产业考察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篇1

xx年,合川市在机构改革时没有设置畜牧局、水利局、蚕业局,其行政管理职能生猪业、蔬菜业、葛业、水产业分别由农业局履行、蚕业由外经贸委履行。合川市农业产业化以市农办为主,由市农办全面负责,具体工作由市农业局和市外经贸委施行。

xx年9月,为了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具体情况,合川市将其五大产业从相关部门单列出来,由编委核编,重新设立五个产业办公室,即生猪产业办公室、蔬菜产业办公室、葛产业办公室、水产产业办公室和蚕业产业办公室,为市政府直属局级(副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每个办公室核编5—9人,从相关单位抽调,受市政府委托主管全市相应产业的发展并履行相应管理职能(具体内容见附件)。

五个产业办公室的设置,对促进合川市五大产业壮大规模、提升档次,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运行中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是五大产业办公室的设置与重庆市规定的机构设置不符,上下不对口,且上级不认可,属擅自设立机构;二是在向上争取项目时,职能部门与各办不能统一协调,各自为阵,导致力量互相抵消甚至产生冲突,对争取项目不利;三是各办人员待遇难以落实,利益之争时有发生。

根据运行中上述存在的问题,xx年4月,合川市对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进行了整合,即统一成立一个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设在市农办,撤销五个局级事业产业化办公室,蔬菜、水产、生猪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局、葛产业划归农办、蚕桑产业划归市外经贸委。在农业局、农办和外经贸委分别设立相应的蔬菜科、水产科、生猪科、葛业科和蚕业科,主抓全市相应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这些部门,进行督促、指导和协调。以前五大产业办公室人员原则上回原单位,由于性质变化及其他原因无法回原单位的人员,该市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为农业局下属机构。

二、十二项重大任务的目标管理情况

xx年,合川市提出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培育、大城市建设“三大战略”,确定了事关合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二项重大任务,实行了“分项负责,目标管理”新举措,即将每项重大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为第一责任人,1—2名市级领导协助,搭建专门工作班子,建立单独考评机制,实行重点目标考核,每项任务每年奖金20万元共240万元,直接纳入市财政预算。

该市十二项重大任务目标管理主要有这样几大特点:

1、四大机构领导工作由市委统一安排,按照各自能力、经验、特长确定主抓工作,对领导力量进行有效整合。

2、每项重大任务确立一名主要负责人和1—2名助手,明确具体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实行奖惩,有效地将责、权、利捆绑在一起,避免了职责交叉、多头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

3、负责每项重大任务的市级领导,有明确的工作重心,做到了重点突出,兼顾一般工作。对未有负责重大任务的领导,继续按各自分工开展工作。这样,有效避免了事无巨细、重点不明、责任不清的现象。

对我县农业产业化机构设置的建议[/page]

4、构建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和“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责任清楚,赏罚分明”的科学管理体系。

三、对我县农业产业化机构设置的建议

考察组认为,根据我县的经济状况及四大产业的现状,吸取合川市农业产业化机构设置的经验与教训,为避免职能交叉现象发生,确保有专门机构、力量主抓农业产业化工作,特提出如下方案:

(一)由编委行文,分别成立猪业、果业、蚕业和薯业产业化办公室,核编4—6名,为财政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分别归口设置在农业局、农办和畜牧局,独立开展工作,进入办公室人员办理正式调动手续。

1、生猪业产业化办公室,设在县畜牧局,由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确立1名专职副主任在畜牧局内或其他部门抽调工作人员,主抓生猪产业。

2、果业产业化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农业局长或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原果树站、果品研究所人员调入或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组成,专抓水果产业。

3、蚕业产业化办公室,参照市上设置,撤销县蚕业局,在农业局下属设置蚕业总站,蚕业局现有部分人员调入蚕业总站,与蚕业产业化办公室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农业局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站长)。

4、薯业产业化办公室,设在县农办,由农办主任或一名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

篇2

 

6月13日—14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20余人,赴XX县就扶贫开发工作方面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对该县XX镇XX村XX村、XX镇XX村XX村、XX镇村前村和XX窖遗址保护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此次学习考察,进一步开阔了个人的眼界视野,进一步打开个人的思维空间,本人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现将个人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外出学习考察的总体感受

XX县在农业农村工作上,特别是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发展理念明确,思路思维清晰,工作重点突出,重点打造了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党的建设“三位一体”的敦永线、吉新线百里示范带,同时加速推进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XX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务工的“四个一”百姓致富工程,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XX镇XX村XX村:村庄打造“精”

突出了追求精致与因地制宜。该村是山区贫困村,人口仅18户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5人。在扶贫开发上,该村脱贫致富不盲目,在“精”字上下足功夫,在全村仅有耕地150亩的情况下,以通过实施村庄整治,整理出房前屋后空地80余亩,见缝插绿种植井冈蜜柚2500多株,户均4.5亩,其中5户贫困户更是户均6亩以上。

(二)XX镇XX村XX村:规模效应“显”

措施有“力”。为保持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县出台了贷款担保、现金奖补、贷款贴息、产业保险等“四轮驱动”产业政策,妥善解决了群众的远虑近忧。同时,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带动有“用”。该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带领村民全村发展葡萄种植1300多亩,户均种植达13亩以上。扶贫有“果”。“十一五”期间,该村有贫困户31户10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4%,经过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目前,贫困户为6户1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9个百分点。

(三)XX镇村前村肉鸡养殖小区:模式效益“好”

该小区有两个自然村村民投资兴建,与XX温氏禽畜公司发展合作养鸡,采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破解了资金难题。采取赊销记账方式,提高鸡苗、饲料、疫苗,实现零成本养殖。破解了就业难题。每户家庭无需外出辛苦打工合作养鸡户实现户均年收入4.8万元。破解了技术难题。禽畜公司派出技术员进行养殖培训,养殖指导,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养殖风险。破解了市场难题。由禽畜公司全部收购养殖户养殖的合格肉鸡,养殖户无需跑市场。

(四)XX窖遗址保护公园:历史底蕴“厚”

先做旺人气。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镇村联动,集聚人口,加强古窑址保护,吸引市民观光。再扩大名气。大力建设XX窑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宋街等,全面打造好古窑遗址保护区。后填充底气。引进永和瓷业、香港向荣集团、书香叶等8家陶瓷艺术企业落户XX窑,发展陶瓷生产作坊10余家,下一步规划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等。

二、外出学习考察的几点启示

2015年,XX镇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部署,结合学习考察的经验和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扶贫开发新机制,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沉下身子,全力以赴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抓项目争取,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与沟通,加大向上争资争项力度,围绕扶贫产业发展及群众脱贫,着力加强产业发展所需的道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成本,完善其生产生活设施。

(二)抓产业扶持,促进农民增收。抓好重点扶持,引导帮扶大墩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好绿茶生产示范基地。抓好特色扶持,引导周田、桂岭、王屋、团丰等村发展好苹果桃、火龙果、肉牛、灰鹅、猕猴桃、石参、油茶等种(养)殖业,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

(三)抓就业培训,增强致富技能。按照扶贫重“扶智”的思路,大力开展好实用技术培训、产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培训,力争培训人员达到700人次。积极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在阳光购物、东源果业、亿丰果业等企业设置贫困群众就业基地,力争解决贫困群众就业500人以上。

(四)抓移民搬迁,改善人居环境。加大移民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督促引导深山及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住户进行移民搬迁,力争全年完成394户1455人进城进园。全力打造好王屋村移民安置区,进一步完善亮化、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

(五)抓基层组织,健全各项机制。健全镇村干部考核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或有经济基础的村民争做精准扶贫带头人,带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健全精准扶贫工作督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自身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自查、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加快工作步伐。

三、外出学习考察的几点建议

针对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再提几点粗浅建议:

篇3

2009年,保定中科帷幄公司主创的《麋鹿王》让河北动漫在全国声名鹊起。该片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倾注了保定动漫业和大批院校学生的心血,成为内地首部三维动画电影,荣获第13届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及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提名奖。《麋鹿王》的三维动画制作水准,达到了内地同期最高水平,它让许多国内动画粉丝和国外同行大吃一惊,甚至引发了好莱坞的代工外包意愿。

2010年5月11日,由河北软件职业学院与河北玛雅影视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原创并制作的52集三维动画片《豆丁的快乐日记》第一部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该片的播出,创造了石家庄市动画片的“三个第一”:石家庄市第一部在央视少儿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的动画长片;石家庄市第一部获得动漫政策扶持的作品;石家庄市第一部动画作品与衍生产品同步开发销售的作品。该作品连续荣获河北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奖项。目前,相关的衍生产品如折纸玩具、衣服、文具等已研发完成,正在与合作企业商洽生产。

我省动漫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有几部作品在央视播出并获奖,这无疑为我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动漫作为文化产业的崭新增长点,其位置和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河北省对动漫这一新兴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做出了规划,石家庄、保定、邯郸和秦皇岛作为四个布点,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都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几年来,石家庄的国际动漫节办得风生水起,一届比一届规模更大、想法更多,政府的投入和民间的热情,也伴随着理解的加深逐渐加大,“动漫”隐隐已成为石家庄崭新的城市标识之一。

基于产学研一体的动漫产业发展格局,保定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对项目进行研发,可以说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高校动漫专业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2006年韩国福乐影像株式会社介入后,这里已经在概念上扩展为一个集动漫、游戏、影像、IT庆典、演出、观光、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伴随着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保定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河北动漫产业全面发展的脚步正在日益迫近,而各地动漫产业园区的建设,无疑便是整合动漫资源,加速产业发展的一个强烈信号。

校企合作,以产业基地整合资源优势

探索动漫产业发展的途径,校企合作,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模式。

石家庄东方美术职业学院自2002年就开办了动漫画专业,2007年又探索筹建动漫产业园。目前动漫产业园项目已经列入河北省重点项目,进入模拟运行阶段。拥有3000名学生的动漫画系是这所院校最大的专业,产学研一体的格局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原创和外包动漫项目的制作。学院还引进了领先全省的制作设备,极大提高了动漫制作水平。

东方美院近两年的原创动漫作品连续获得了让人振奋的荣誉,动漫产业园副主任许峰很是自豪:“2009年我们有一部原创三维动画短片《风的杰作》入围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第九届学院奖,并获优秀学生作业奖。这是河北省第一次入围这一奖项,当时河北省共有两部作品入围,我们作为民办院校入围这一奖项是河北省的独一份儿。”也许是受了《风的杰作》的鼓励,2010年同时有两部二维手绘动画短片入围“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第十届学院奖”,分别是《鸦图腾》和《树的海洋》。这些获奖的原创作品都是由学生提出剧本创意,然后师生讨论确定剧本,最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制作一个三分钟的短片,需要一个工作室的二三十名学生共同奋斗两三个月,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全程操练。

在东方美院,学生除在学校的工作室里参与一些外包项目制作外,还有到公司实训的机会。许峰说,学校与不少动漫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定期为他们输送学生,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制作实践相结合。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还创造了经济效益,一些学生甚至能够负担自己的学费。

在河北美院动漫制作中心的一楼大厅,有一座沙盘非常引人注目。沙盘上排列着十几座欧式风格的建筑。正对大门的迪士尼卡通风格城堡已经竣工,正在外部装修,那就是东方美院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动漫制作中心,是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4

一、福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福建持续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经济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福建旅游产业将进入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二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凸显了在未来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以福建为主的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作用。福建省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作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和文化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提供支撑。”

根据《福建年鉴2009年版》统计,2008年全省接待游客8855.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93.19万人次,增长9.1%,外汇收入约23.93亿美元,增长10.3%;旅游总收入约1014.55亿元,增长1.1%。全省现有655家旅行社,其中,国际社60家,进入全国百强的5家;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由2006年排名28位跃居至第20位。全省现有星级饭店433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76家。截至年底,全省共评定绿色旅游饭店58家,其中,获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的26家,获银叶级绿色旅游饭店32家。2009年全省共接待台湾同胞98.47万人次,增长22.9%;旅游外汇收入23.93亿美元,增长10.3%。2010年7月15日福建省旅游局公布全省旅游上半年经济分析数据,1至6月,全省累计接待旅游者534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2.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和16.5%。借助动车、世博的“双轮驱动”,赴台游、乡村游、自驾游全面发力,海峡旅游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据悉,上半年,全省景区接待国内游客5195.5万人次,同比增长14.8%;接待入境旅游者153.3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其中接待台湾同胞49.28万人次,同比增长20.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07.42亿元,同比增长16.4%,外汇收入1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8%。

从2005年开始,福建省每年举办一届海峡旅游博览会,至2010年,共举办了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是两岸四地旅游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已成为对台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秉承海峡旅游合作共赢的主题,推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此来造福于两岸的民众。

二、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从战略层面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进行挖掘,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进行设计,近年来才刚刚开始。我省文化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在旅游项目建设中,对产品的独特性、文化性、主题性、原生性等有利于提升产品品位的因素考虑不足,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和高端产品不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我省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抽样调查显示,最吸引游客的仍是山水风光,文化旅游产品欠缺。

1、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但总体实力不强。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我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2、产业发展的均衡性及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问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类型单一,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态。旅游开发水平低,缺乏大手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多种需求。旅游企业结构不合理,小、散、弱、差的现象突出。各地文化旅游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不适应市场需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市场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能力差。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文化管理体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福建省仍处在文化体制的改革阶段,原来的体制中所采用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文化管理缺乏活力与生命力;在建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市场竞争意识较为薄弱,缺乏自我创新、自我生存能力。文化产业人才奇缺。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福建文化系统和社会上的文化经营人才极度缺乏,文化生产者的水平也普遍不高,文化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由于人类的无知,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资源、文化宝藏呈现于人们面前时,却无人知晓,尚未意识到其中的稀缺性与珍贵性,被人们无情地践踏,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而对于一些民间文化、传统工艺等,却缺乏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投入上的重视,导致了这些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造成了极大的遗憾。福州民间的一些竹编手工艺,如竹编摇篮、藤椅、竹躺椅这些工艺品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儿时的回忆,远不如现代家居的产品时髦、美观,自然鲜有人问津。竹编店在店租高涨的时代,在闹市里渐渐隐去。由于赚不到钱难以维持,年轻人不喜欢学传的竹编手艺,久而久之面临失传。

5、涉台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足。涉台文化遗产是台胞寻根谒祖、朝圣观光和吊唁先人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海峡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开展涉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交流,深入发掘、展示和宣传涉台文物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抢救保护相关文化遗产,推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级、省级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是更多的涉台文化遗产零散地分布在福建省各地。目前涉台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而市县级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管理人员、经费不足,导致有些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二是基层文物由于是依靠民间集资抢救、维修,没有足够资金请专业古建筑维修人员,没能有效地还原历史风貌,有些文物的保护维修甚至是破坏性的,降低了文物的价值。三是一些涉台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原因,被分配给单位或个人用于办公或居住,按照生活办公需要进行随意装修,而没有按照文物的要求进行保养维修,建筑破坏严重,没有政府出面很难让这些单位或个人搬迁以保护文物建筑的完整性。

6、政府引导力度仍然不够。政府要着重对文化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建立行业的诚信。同时要注重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树立和宣传,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

三、如何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福建文化旅游产业

(一)加快制定闽台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首先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同于大陆其他地区对台合作的主要特色,未来闽台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方式,除了发挥海西区与台湾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一般性的交流与合作外,重在政策、机制、体制上的创新与探索。国务院支持海西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适时扩大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湾旅游。支持福建试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方法,包括为台湾本岛居民办理来往大陆通行证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证件等”。福建应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早落实,未吃对台文化旅游合作的领先地位。

1、率先开放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目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仍有各种限制。随着两岸直航,交通便利大大改善,“自由行”的条件逐渐成熟。特别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对台湾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台湾急需扩大旅游客源,因此台湾当局也在考虑进一步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的相关政策。福建应主动与台湾当局协商,积极争取中央比照大陆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时广东省先行先试的做法,尽早开放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2、进一步放宽福建与“金马澎”的旅游政策

争取扩大福建的旅行团组团去金马澎的权限,除了福建居民,还可以组织异地旅游团的外省市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特别是针对参加在福建举办的全国性会议或展览的外省市代表,允许其在福建办理相关证件和手续赴金马澎旅游。

3、放宽旅游投资限制

率先允许台商在福建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旅游业务以及赴港澳台地区的旅游业务。允许台商在闽投资旅游项目,闽台合作提升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和服务品质。

(二)注重闽台旅游资源整体规划,打造“海峡文化旅游”品牌

闽台应组织编写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可以邀请内地和台港澳的旅游规划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制。闽台两地要立足资源优势,整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整体旅游规划要闽台“一盘棋”,两岸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闽台文化旅游对接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按照《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充分发挥“闽台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共同协商、设计、编排连接四地的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线路。推动闽台旅游文化的整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闽台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快与国际接轨,拓展闽台文化旅游业务,鼓励台商在闽旅游投资,协作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闽台文化旅游产品结构。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共同提升两岸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行业经营品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比如:

1、发挥闽台文化同质性强的优势,以文化传承为方向,加快闽台之间寻根谒祖、宗教朝圣、风俗民情等人文旅游项目建设

(1)向台湾推广“闽南文化寻根游”。比如办好中国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客家文化论坛、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等。闽剧、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歌仔戏、芗剧等地方剧中轮番在闽台两岸进行交流展演,促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与台湾关系密切的旅游节、恳亲会等,加强姓氏宗亲社团的联络,通过开展族谱溯源旅游,吸引台湾民众到祖籍地旅游。

(2)组织宗教和民间信仰社团“朝圣游”。闽台宗教和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尤其是台湾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主要是大陆先民从家乡分灵过去、设堂供奉的。开展宗教、民间信仰“朝圣游”,如妈祖朝圣、保生大帝朝圣、南普陀朝圣,吸引台湾游客到福建祖庙旅游。

2、推动闽台个性化深度旅游

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后,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倡导、推动闽台深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专项文化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1)将台胞农业科技创业园区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推出“科技农家乐”。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

(2)整合闽台茶文化资源,推出“闽台茶香游”。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台湾的茶文化主要由福建传入。台湾的茶文化已经逐步产业化,科技水平已经相当高。闽台应联手将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结合,推出“铁观音茶文化游”、“武夷山岩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化游”等特色项目。

(3)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现代温泉休闲游。闽台的温泉资源都十分丰富,福建应向台湾学习,把温泉国际卫生标准和先进管理开发经验引进大陆,并把福州作为示范点,推动福建温泉旅游与国际温泉旅游的接轨。

3、增设直航航线,发展海峡邮轮旅游业

利用闽台一水之隔的优势,要大力培育、发展邮轮旅游业,闽台合作组建海峡邮轮旅游公司,开设专门航线,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开辟新的闽台文化旅游线路,提供多元化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网,fujian.省略;

(2)《文化与旅游结合 福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0-9-14;

篇5

对“他文化”的无限好奇,让我一次又一次来到有着独特民族宗教文化的青藏高原,对“他文化”的观察和书写是对“我文化”进行反思的绝佳途径。为此,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我就选择了用一部关于藏区的民族志新闻作品代替毕业论文,并两度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进行实地调研采访,记录了我国西部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文化变迁等问题。毕业至工作前的那个短暂夏天,我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建筑学院的同学一起到山南地区做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旅游规划。

在与藏民的历次交往中,他们的勤劳质朴和与人为善早已铭刻我心,我常常想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从专业的角度看,问题在整个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已无须赘述。无论是西方人以“东方主义”的视角对的“香格里拉式”建构,还是国内其他省区蜂拥而至的游客对所持的符号化想象,这似乎都并不能代表一个真实的。

由于之前的支教、调研和采访,我已走过和四省藏区,但由于时间所限都是浅尝辄止。对于曾经学习国际传播专业,如今又从事同样工作的我来说,急需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进入新华社工作以后,新入社的采编人员按规定要赴地方分社锻炼一年,我如愿来到了新华社分社。

临行前,我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导师李彬老师赠我《艽野尘梦》,这本追忆明末清初藏地之事的传记,也是关于百年军政、风俗民情及青藏高原人文地理的考察报告。自入学至毕业工作,“读书与行路”一直是他对我的要求。我亦希望在这一年走遍的每一寸土地。如今,从“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那曲,从后藏政教文化中心日喀则到“的江南”林芝,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闻人来说,在高原一年的工作生活是难得的经历:趟过冰河、爬过峭壁、穿越过有熊出没的原始森林;习惯了走8小时以上的“搓板”山路,习惯了在饥肠辘辘时啃风干牦牛肉拌糌粑。藏区的大山大河有着开阔胸怀的神奇魔力,即便夜晚蜷缩在漏雨的帐篷里,身下是凹凸不平的石头,但一抬眼望见银河纵贯夜空,就会感叹这是多么诗意的生活。与老一辈的高原新闻人相比,如今在高原采访的条件已是优越,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卡帮助及时发稿,有越野车、帐篷睡袋、冲锋衣裤保证在野外的安全便捷。

《一年》的制片人书云曾说:“当文明人在无尽地追求贪欲和野心时,藏族人在与世隔绝的荒野上安享和平与喜乐,除了人类的本能以外,别无所求。”我在的一年,则见证了在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浩荡之势下一些东西在悄然蜕变,或好或坏。

在采写的新闻常常以“第一”开头,第一座人行天桥、第一个主题公园、第一座CBD商务中心……藏族百姓在医疗、教育、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全城供暖网络让高原的冬日不再苦寒,医保全覆盖让普通藏民和僧尼不再为医疗费而苦恼,立体交通网络的建立让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高原与内陆省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然而,他们也同样面临现代化带来的挑战。

在偏远的农牧区,占总人口约80%以上的农牧民群体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那曲牧区的一个小县城,满街的丰田越野车取代了曾经驮物的牛马,它们的主人是因采挖虫草而暴富的牧民。而该县的县委书记,却在为如何让他们合理利用虫草收入而犯愁。牧民普遍缺乏储蓄和理财观念,丰厚的虫草收入为他们酗酒、赌博和一次性消费提供了资本。在林芝鲁朗镇的一个山村,工布藏族村长叹息着山林中的绿绒蒿和红景天因为肆意采挖而数量剧减,一方面因为过去传统保护式的挖掘方式的淡去,一方面缘于药材收购商的大规模采购。

在一些旅游景区,一些藏族孩子见到你会大声说着“Hello”,而不是藏语或汉语。唐卡、佛教法器等传统文化也随着日渐膨胀的游客群体和消费需求而被包装成为文化消费符号销往世界各地。在拉萨八廓街,唐卡店铺遍地开花:逐利的商人们为了提升“产量”,把绘制唐卡的时间由几个月缩短至几周甚至几天,用普通颜料取代矿物颜料,却依旧标以高价。

值得庆幸的是,仍有很多人能在商业冲击之下恪守底线,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因为媒体行业提供的便利,我得以在这近一年时间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文人、科学家、艺术家、政府官员、喇嘛、牧民、商人……就像翻开一本关于社会的百科全书。他们当中不乏理想主义者,在高原坚守数十年,竭力使这里变得更好。

篇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泉州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0处,其中国家级32处,此外还有非物质的闽南文化生态资源,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7项。虽然拥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泉州旅游产业发展却一直停滞不前,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载体把这些分散的闽南文化整合在一起,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感受并体验到。因此,本文提出依托泉州旅游龙头5A景区——清源山,打造具有地标性的“闽南古镇”旅游产业园,让闽南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包装和整合,使古镇成为泉州旅游龙头品牌,从而推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实现泉州旅游的跨越发展。

一、清源山风景区旅游现状

1.资源分析

(1)资源优势

清源山风景区是福建省第6家、泉州唯一一家5A级旅游景区、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景区面积62平方公里,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遍布,有 “秀出东南”、“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山上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书法艺术的珍贵历史遗存;灵山伊斯兰圣墓,被誉为“世界第三圣地麦加”;碧霄岩三世佛,是位于最东南,保留最完整的藏传佛教雕像。当代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走进清源山》一文中赞道:“如果哪天有一块石头从清源山滚下来,没准就会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唐宋元明清某个朝代的年号。”可见其文化底蕴十分的丰富。

(2)政策扶持优势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依托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是“海西”、泉州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泉委发〔2012〕8)号)中明确指出:为增强泉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打造以清源山为龙头,融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等为一体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清源山做为泉州市的旅游品牌龙头,必须进一步发挥作用,积极推进环清源山大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构建,打造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因此近年来,政府陆续投入2亿多元对清源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在政策的优先扶持下,2012年10月,清源山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质量评定委员会的审核,荣升5A级旅游景区,成为福建省第六家,泉州第一家5A景区。为泉州市旅游产业带来品牌和经济双效益。2013年春节黄金周,清源山游客量达7.59万人次,比增137.3%,门票收入173.53万元,比增104.5%。

2.存在问题

(1)旅游产品单一

清源山虽然拥有众多的文物资源,历史积淀深厚,但仍属于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以文物古迹和静态展示为主,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文化旅游的新要求。清源山做为泉州人民的母亲山,闽南文化在这里的遗存只能通过单一的名胜古迹展现出来,游客无法深度旅游。如老君岩造像,最具代表闽南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文物,游客在这只能欣赏这尊石雕,不能在宫观里看到泉州道教的宗教仪式,参与道教的祈福和祭祀活动,同时也没有现代化科技影视手段让游客了解到泉州石雕作品的制作工艺。

(2)缺乏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

作为现代旅游观念,不能不注重旅游服务设施方面的跟进,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享受,才能留住客人,增加旅游消费。由于清源山景区离泉州市区比较近的原因,一直以来,景区管理一直以保护为主,未曾开发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游客的休闲娱乐、美食购物、体验参与活动一直依赖泉州大市区,不仅如此,清源山虽有62平方公里,但大景区格局未形成,区间旅游交通不便,如九日山、灵山与主景区清源山没有旅游公交线路,游客参观景区非常不便,这样导致了不能留客过夜,景点成了快餐式的消费,无法为景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营销

62平方公里的清源山风景区环构成了闽南泉州人的生态走廊,多元宗教文化遗存遍布山中;贤才俊杰、文臣武将在清源山上留下了众多宝墨;海丝祈风展现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辉煌……,这一切承载闽南文化的遗迹由于太过分散,清源山在总体规划中未能系统科学建立一个合理的旅游线路,同时缺乏整体系统营销、网络营销、品牌营销和体验营销,宣传工作主要依靠在新闻报道和电视传等传统营销渠道,难以适应个人自驾游、文化深度游和体验式游览的发展趋势。

3.解决办法

清源山景区虽荣升为5A级旅游景区,但崭露头角的优势并不能取代未雨绸缪的心态,面对新的发展瓶颈,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地能推动对景区更深、更远层次的思考。清源山要实现科学、有效、跨越的发展,必须构建与泉州经济社会相匹配的文化旅游产业,让5A景区确实发挥在泉州旅游产业中的品牌、支撑与带动作用。去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构建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作为闽南泉州人民的母亲山,清源山的发展离不开闽南文化的支撑。为此,清源山应考虑把闽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2012年底,清源山管委会在市领导的指示下,组织专业人员前往云南楚雄彝人古镇考察,发现融入地方特色及各类旅游文化元素的古镇建设项目对泉州极具借鉴意义。市政府专题会议对考察结果的报告予以了肯定,认为建设闽南文化聚集地——“闽南古镇”(暂命名),既有利于弘扬泉州闽南文化,丰富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内涵,也有利于推动泉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泉州打造一座融合闽南传统文化的“闽南古镇”极具可行性,落成之后必将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旅游业的“标兵”。

二、泉州闽南传统文化

1.泉州闽南传统文化丰富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是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国家确定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泉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0处,其中国家级32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41个,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海丝”、“闽南红砖建筑”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构成了泉州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泉州闽南文化包含了民俗、方言、戏曲、建筑、、民间文艺、手艺等。如方面有通淮关帝圣君、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广泽尊王、玄天上帝等;戏曲方面有南音、高甲戏、梨园戏; 民间手艺有木偶头、刻纸、木雕、石雕手艺等; 民俗方面有普度、尾牙、抢头香、做功德、巡镜、镇五营、巡安等;闽南民间文艺有舞狮、踩高跷、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等。

2.闽南传统文化分散,传承保护有待加强

虽然泉州拥有众多的闽南文化,但一直散落于民间街巷中,没有作为一种整合的旅游资源较集中地展示给游客,更不用说体验了。泉州传统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经营模式传统、观念相对保守,有的项目自生自灭式的濒危型约占35%,这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转业,得不到及时帮救与扶持,市场萎缩乃至濒临消亡的境地,有些民俗由于新时代逐渐被人们放弃。近年来,泉州市政府有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普查、传承及保护,截止到2013年元月,共有38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闽南文化要得到一个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还需一个规模化、有影响力的闽南文化载体,通过其市场运作,整合包装,使之既成为一个旅游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又能起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以闽南文化为载体,打造“闽南古镇”,丰富景区内涵

1.何为“古镇”

所谓的闽南古镇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商业旅游项目。在仿古建筑群内注入古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色彩,贯穿当地的民俗表演、民风展示及体验,便称之为“古镇”。闽南古镇将整合闽南风俗、闽南建筑、闽南宗教、闽南戏曲、闽南工艺等,是一处人文旅游景点,一个展示闽南文化的大观园,有利于延伸清源山旅游文化内涵。

中国目前有许多商业旅游项目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云南楚雄彝人古镇。楚雄是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彝族50多个支系,彝族文化风采绚烂,遗憾的是广大彝族民众居住分散,当地又没有高知名度的文化景点,长期以来,楚雄彝州都缺乏一个规模化、有影响力的彝族文化载体。2005年,当地政府在大理国德江城旧址,把民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开发建设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为一体的地方文化精品项目——彝人古镇。古镇按功能布局有七大分区,建有场馆,集萃了楚雄彝族的人文、文化、民俗、歌舞古乐、动人传说,展现了彝人的历史变迁、世事沧桑。很多游客被这里的古老与深厚的韵味所吸引,大多数人会留下来住上几天,甚至几个月。在彝人古镇天天都上演百人竞歌,千人起舞的场面。每到夜晚,彝人古镇各景点人流涌动,川流不息,欢歌达旦,把自然风光与古彝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体验相交融,重点展示黔西北民族文化特色。

这种将旅游文化与商业运做相结合的仿古镇开发模式, 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旅游特征, 它以模拟的手段, 创造性地为旅游者提供真实性的人文风情体验场所, 成为云南旅游的一种典范。

2.“闽南古镇”规划建设

“闽南古镇”的建设要以规划为前提,体现闽南特色的“生态、人性与文化”, 建筑宗旨于“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选址应考虑环清源山旅游圈内,最好的位置在清源山花博花附近,因为这样离清源山最近,可以作为景区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而且它区域内有清源山、泉州南少林寺、锦绣庄民间艺术园、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木偶剧院,自然与人文旅游景点集中。

此外,古镇的建设以闽南红砖民居为主,结合模拟建些历史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等,尽显出砖入石、燕尾脊、雕花等闽南古建筑的古老韵味。环镇可以种植刺桐树,或布局象鲤鱼,以体现泉州历史上的别称“刺桐城”或“鲤城”。

3.“闽南古镇”设想

“闽南古镇”是一处以闽南古大厝为平台、泉州古街巷为支脉,闽南文化为“灵魂”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泉州古街巷是闽南泉州的文化底蕴,是泉州城历史的活化石,有的记录着泉州历史上的名人,有的反映着泉州的,有的折射着泉州人崇尚的道德观念,有的反映着泉州的生活、生产风貌。如旧馆驿、承天巷、奉圣巷、三朝巷、甲第巷、花巷、裴巷等等,每一个巷名都留下了历史的印痕。因此,在闽南古镇的开发中,这些承载历史的巷名可以通过布局后的古民居巷子展现出来,使许多游客游览古镇后,就知道泉州的许多地方典故和历史文化。

闽南文化元素众多,可惜分布在各处,而且很多文化细腻、高雅、多样,需要旅游者花时间耐心品味。在古镇里,游客可在广场欣赏到泉州提线木偶、高甲戏、布袋戏、拍胸舞、火鼎公婆、南少林武术、永春白鹤拳等泉州独有的戏曲文艺;也可在古厝内通过电子声控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影视场景、游戏玩法等感受普度、尾牙、抢头香、做功德等宗教民俗文化;也可亲自参与诸如闽南“妆糕人”、“金苍绣”、陶瓷制作、包棕子、制茶、影雕、刻纸、花灯制作……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也可以在小巷中吃到老字号的闽南小吃,如面线糊、海蜊煎、牛肉羹、土笋冻、肉粽、润饼菜、汤圆等等。

4.运作模式

闽南古镇如何把其地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旅游的6个元素 “吃、住、行、游、购、娱”融合到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需要一个好的市场运作。

(1)引入多项产业,形成产业的互动。旅行社是景区与游客的枢纽,一个好的景区如没有旅行商的推介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古镇的开发应邀请旅行商的加入,成为利益共同体。如:彝人古镇与云南最具实力的康辉旅游集团联手打造景区,景区建成后,他们将以转让部份股份的形式,与康辉强强合作,康辉保证每天100辆旅游大巴进入古镇,提升古镇品牌知名度。(2)配套旅游产业的进入。泉州旅游没有一个可以“留客过夜”的景点,常被称做厦门的“后花园”。这是因为泉州景点特别是清源山景区除名胜古迹外,缺乏特色,如住宿环境、饮食环境、服务环境、娱乐环境及其他文艺演出等。另一方面,缺乏一些配套旅游的观赏产业及产品,这大大影响了旅游综合收入水平。因此重视软环境的打造,下足功夫留住游客;升级旅游配套特色产业,促进消费,是未来闽南古镇应努力解决的问题。(3)打造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闽南古镇需成立专门的招商部,招商特色化,在古镇上形成了陶瓷、酒吧、特色餐饮、茶叶、旅游商品、酒店等特色一条街,让众多商家入驻与古镇共发展,为古镇旅游提供了完善而特色鲜明的旅游软硬件配套。(4)大型文化活动带来高人气。文化活动是一种观赏性强,能活跃气氛,提高游兴的一种典型动态文化。如果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属于“形”的话,那节庆文化支就属于“神”,只有“形神结合”的精品旅游才能更好地吸引旅游者。年轻的彝人古镇就是一个可借鉴的样本。它通过成功举办了火把节、彝族年、春节、圣诞节、楚雄州民歌大赛等商贸文化活动,仅2006年火把节一天,彝人古镇就迎来游客近十万余人。2013年泉州成功举办的世界闽南文化节,让众多海内外嘉宾流连忘往、赞不绝口,一致认为泉州文化最闽南。所以,“闽南古镇”可以大力打造闽南文化节,使之成为传统旅游品牌节日,营造一个令游客可以停下脚步驻足甚至流连数日的氛围。(5)加强策划,引入现代营销观念。闽南古镇的建设开发及营销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中、长期营销规划,加大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培训,树良好形象,建立口碑效应和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

四、结语

泉州要改变现在闽南文化旅游元素太分散、不聚集的现状,选择一个最有闽南特色的地方作为旅游文化聚集地,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可行的方式。建议政府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尽快让闽南古镇这样的规模化产业在泉州落地,加快项目引进的步伐,让清源山名副其实地成为泉州旅游产业中的“标兵”,成为弘扬打造闽南文化的里程碑,实现泉州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行健.试论闽南传统文化与两岸文化交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5).

[2]许添源.清源山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Z].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6.

[4]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规划[Z].华侨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2011.

篇7

寒地黑土是世界上得天独厚、弥足珍贵的土壤资源,其因十分稀缺而珍贵,因土地肥沃而宝贵,因物产丰饶而金贵。目前,在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地,一块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地处乌克兰大平原,一块位于中国东北松嫩平原之上,位于东经125°~127°、北纬44°~49°;北起黑龙江,南至辽宁盘锦市、西到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总面积101.8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佳寒地黑土核心区域[1]。专家考证,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形成的黑土土壤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黑土区就成为了我国优质粮食主产区。绥化市就处于几块典型黑土地的中心区,是典型的寒地黑土区,绥化市用“寒地黑土”打造中国农业第一品牌,蕴含着无尽的财富。

绥化市作为典型黑土地的中心区,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文化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归属于一定的地域。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过,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2]。“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观、方言、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信仰、民居、民间文化等[3]。寒地黑土区多年积淀形成了寒地黑土特色文化,其中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闻名全国,如海伦的剪纸、兰西的挂钱、绥棱农民画、庆安版画、海伦黑纸刻画、明水玻璃画,绥棱的黑陶制作技艺、望奎的皮影戏、肇东国画等。绥化市多个县市区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其中,海伦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兰西为中国民间挂钱艺术之乡,望奎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绥棱为中国黑陶和农民画艺术之乡,庆安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望奎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县”荣誉称号,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中华诗词之县”。海伦市东北二人转、望奎县皮影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伦剪纸、东北二人转、刘氏中医正骨、兰西挂钱、锡伯族清明节民俗、望奎皮影戏、绥棱二人转、绥棱黑陶制作技艺、庆安花棍舞、源升河大米酿酒法、绥棱农民画、米醋酿造工艺、安达描金工艺、北林区东北二人转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德育的天然契合

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独特民俗风情,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的资源,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寒地黑土地域文化的德育教育的价值,使寒地黑土地域文化成为地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

(一)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爱国情感的培育功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寒地黑土区具有优秀的爱国传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爱国人士和感人的爱国事迹。绥化市注重爱国情感的培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6处,基本形成了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以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肇东金代八里城遗址、安达日军731侵华罪证遗址、望奎林枫故居纪念馆已成为省、地级传统教育基地。寒地黑土区浓厚的爱国情感,让大学生生活在洋溢着爱国情感的氛围中,有助于培养和激励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熏陶感染功能

寒地黑土区是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大自然、黑土地对人类做出了贡献。特别是近年来绥化市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与提速发展,得益于大自然的风调雨顺、黑土地的无私馈赠。多年来,寒地黑土人常常怀着一颗虔诚的感恩的心,感恩大自然、黑土地的无私赋予。高校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培育感恩奋进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实践参与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校大学生接受了许多课堂传授的知识,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也乐于理性思考。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参与性。那么,如何实现大学生的实践参与性,把课堂传授的间接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单调的学习变成丰富生动的体验过程,一直是困扰各高校的一个难题。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实践参与功能,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村的建设等等,满足大学生体验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参与性。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社会,锤炼品质,培养能力。

三、融合与共享:基于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拓展高校德育实效性路径的探讨

(一)凝练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的优秀基因,培育特色大学精神文化

绥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绥化精神。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是绥化精神之本。吃苦耐劳、豁达乐观是绥化精神之源。顾全大局、团结奋进是绥化精神之魂。绥化学院是一所土生土长的地方高校,坐落在中国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之乡绥化市,正是绥化这块丰富宝贵的精神沃土孕育了它的成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绥化学院始终秉承绥化精神,将校训、校园精神与绥化精神文化结合起来,以“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凝练概括出了“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的质朴校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学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绥化学院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确定了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了接力式顶岗支教活动。该项活动的开展既锻炼、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水平偏低等实际问题。顶岗支教工作感动了龙江人民。绥化学院首批大学生顶岗支教队获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电视台等部门联合主办的“2008感动龙江人物(群体)”评选提名奖。绥化市政府授予绥化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贡献单位”。

(二)依托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形成富有寒地黑土特色的教学科研

篇8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既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既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企业文化重在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既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又与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程度。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已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战略任务。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与我国企业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地看,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最早起源于美国,但将其付诸实践者却是日本人。正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不仅直接推动了日本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使日本经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奇迹。那么,日本企业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综观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或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开始时期(1868-1895年)。1868的明治维新既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其作为日本近代化和日本社会的全面改革的重要标志,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强调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从而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实用主义的现代化模式,无疑为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发展时期(1896-1937年)。这一时期,既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和家族主义国家理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时期,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开始形成的时期。第三阶段是高度工业化时期(1945-19783年)。这一时期是日本企业文化开始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和依赖;其二是东方灵性与西方理性的结合;其三是突出忠、勤和公先于私等生活规范,强调和合共济的集体主义价值;其四是为企业献身的行为规范和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全面合作的政企关系;其五是对未知技术的自力开发。第四个阶段是经济低速发展时期(1973年以后)。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文化,是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企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时期。

2.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

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日本企业文化创新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和开放性的过程。从日本企业文化的文化渊源上来看主要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和产物。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明治维新之前主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对日本文化包括企业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明治维新前后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日本社会中的儒家思想文化与西方的近代文化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日本企业文化,既带有日本传统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具有适应性和开放性的品质。可以说,这既是日本企业文化不同于中国企业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日本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引领日本企业发展的深层原因。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

日本的企业文化作为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仅赋予了日本企业文化以独特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赋予了日本企业文化以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1.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与其他企业文化一样,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观念、制度和器物三个层面上得到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和”的价值观念。“和”既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灵魂,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和”的价值观念,不仅体现在企业内外的公共关系的处理上,而且更体现在企业的文化精神上。这就是以“忠”、“孝”观念为核心的“家族”观念及其由此所形成的“家族文化”。“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作为日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是日本企业成为稳定的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也是日本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正是在这种“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哺育下,不仅形成了集团被看成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由一定人群组合而成的集团的管理理念,而且更形成了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忠”、“孝”于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正是在这种“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影响下,“忠”、“孝”观念作为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维系集团与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从制度要素或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层面上来看,日本的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日本企业所实行的人才培育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和企业工会组织等等,既是“和”的价值观念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上的贯彻和落实,更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的具体体现。正如日立公司总经理吉出所说:“我认为问题不在组织而在人。”在他的倡导下,日立公司形成了“人比组织机构更重要”的组织管理理念。本田技研公司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认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人,并注意把公司办成具有人情味的集团,公司基本任务除了制造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汽车之外,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和机会。正如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所说:“日本公司的成功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日本经理的最重要任务是发展与员工之间的健全关系,一种员工与经理共命运的感情。”

其三是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器物要素或产品和服务的层面上来看,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就是要把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在大多数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中,强调的不仅是企业的利益或经济效益,而更多地是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对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松下电器公司就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丰田公司社训的第1条就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日本TDK公司精神则是:“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的是:(1)切实实现股东和雇员(员工)的利益;(2)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3)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4)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5)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如丰田公司1992年为了倡导“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全新环保理念,专门设立了丰田环境委员会”,制订了“丰田地球环境”——《丰田对于地球环境的参与方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公司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战略——“制造亲近人类与地球的汽车”。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丰田公司不惜将年销售额的6%作为攻关资金,组建起1.2万人的庞大研发队伍,开始了“绿色”汽车的发明创造。经过长达5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制,1997年12月丰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先躯。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比一般汽油车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却减少了90%。 2.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

企业文化精神既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灵魂,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以我们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为根据,可以发现,贯穿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家族本位的集体主义精神。由于日本民族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因而不仅形成了单一的民族文化,而且培育了日本人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意识。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体现在对待企业的态度和行为上,就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企业文化有的集体主义精神。正如“索尼大家庭”的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曾说:“索尼是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都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当你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你不会因为在索尼度过的时光而感到遗憾。”

其二是团结奋斗的献身精神。以集体主义精神为基础,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同时体现为企业员工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团结奋斗的献身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把个人融入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团结、协作、同甘共苦,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便成为了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日本企业的文化精神特质。

其三是兼容并包的创新精神。日本企业文化很重视实用性。正因如此,他们不仅重视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学习和引进,而且更重视与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相结合,在认真比较、选择、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这恰恰也正是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

三、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企业文化重建设。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例外。认真总结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视域出发,可以将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将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将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既是日本企业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日本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支撑和引领日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说企业的使命是企业文化之所以为企业文化而区别于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其他亚文化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的话,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则是企业文化之所以为社会文化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将企业的使命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是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只追求企业的赢利目标,将企业的使命仅仅看作是经济使命,仅仅将赢利看作是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对企业使命的片面理解,而且必然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放弃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以此为基础所建构的企业文化只能是畸形的和不健全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引领下的企业注定是不会长久的。

其二是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努力培育能够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有关研究成果表明,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都能够在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通过创造性转换,努力使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文化基因的培育,并逐渐形成为企业的文化内核和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三是加强文化传承的载体建设,通过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变无形为有形,并向社会开放,不仅为加起了贯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而且为企业文化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是将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与员工的自觉践履相统一,努力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企业成员共同的文化追求是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和企业员工的自觉践履则是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的前提和基础。就企业家的文化自觉而言,一是崇高的文化追求;二是企业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以文化建设主导企业发展,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就企业员工的自觉践履而言,一是加强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二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全员构建企业文化的文化氛围。

2.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于中日两国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抄照搬,而必须结合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有选择的借鉴,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努力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企业文化。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的启示,概括起来,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必须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我国企业的自觉的行动和追求。其二是必须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扎实推进,形成特色,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保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其四是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创新相结合,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五是必须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统一,不断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第六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找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点,使企业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9

一、对上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评价

方才,市发改委、工信委、统计局通报了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工业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及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情况,各地也分别做了情况汇报。综合各方面的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初步的定性判断:我市宏观经济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呈现出七个具有基本面意义的特点,或者叫“七大亮点”,正在向“进中趋快、快中趋好”的态势发展。

一是经济增长持续稳健。大家知道,去年由于停伐影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四个季度的增幅分别为0.2%、3.2%、6.5%和8%,在全省处于“垫底”的位置。今年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不利情况下,我市宏观经济逆势上扬,一季度增速达到12%,上半年保持了这个速度,而且随着后续产业项目的陆续投产达产,发展速度还将加快。

二是投资消费拉动强劲有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3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增长38.5%,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排位由一季度的第7位上升到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9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居全省第5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03元,同比增长24.3%。

三是引擎产业加速扩张。以矿产开发及冶金建材、森林食品北药和旅游业为主的“3+X”产业实现增加值3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1%。尤其是旅游业在重大节会的持续推动下,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局面。全市接待人数249万人次,旅游收入1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30.3%。“铁西伊嘉”四大主园区以及光明家具、友好轻纺、新能源汽车、南岔建材四个辅园区的建设全面提速,入驻项目数量、规模实现“双提升”。在全市28个重点产业项目中,三大引擎产业项目占到了21个,比重达到四分之三,“3+X”产业体系框架正在加速集聚、加速形成。

四是招商引资层级提升。先后与汇源、中铁、华能、华润、中建、同捷、一达等30余家中国500强企业或大集团进行了一对一的洽谈合作,引进项目102个,到位资金71.6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5个,到位资金56.4亿元。最大的亮点是成功引进了汇源集团。

五是进出口逆势上扬。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增幅同比提高25.7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排第7位。

六是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9.9亿元,同比增长3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9亿元,同比增长4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4%,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七是金融存贷实现“双增”。各项存款余额435亿元,较年初新增50亿元,增长13%;各项贷款余额118.9亿元,较年初新增17.8亿元,增长17.4%。

此外,生态建设、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效,亮点频现。比如,在春防工作上,实现了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的目标。在城市建设上,“七大攻坚战”促进了城乡面貌的明显改观。市中心区通过实施“三个点”、“四个一”、“四个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区的视觉美感明显增强。在对俄友好交流方面,成功举办了“比罗比詹日”活动,扩大了对俄合作领域。在卫生、教育工作方面,林业中心医院、省林业第二医院顺利通过“三甲”评审,高考成绩又创历史新高,等等。

取得这样的成绩,形成这样好的局面,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得益于对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年初,围绕国家和省里提出的宏观经济“稳中求进”的总要求,市政府立足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GDP五年翻一番的目标,深入剖析市情,对今年工作,果断确定了“进中求快,快中求好”的主基调。事实证明,通过市委的坚强领导,我们及时有效地调度应对,正确把握了形势,抓住了机遇,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二是得益于干事创业氛围的形成。年初,全市召开了三级干部工作会议,对“三次创业、转型跨越”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地想事、谋事、干事,许多工作都提前谋划,及时部署,总体比往年整整抢前抓早了一个月的时间,打出了一个提前量,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性,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面对项目建设前期手续审批繁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棚户区改造拆迁难等问题,各地、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勇于克难攻坚,勇于主动担当,勇于开拓创新,不懈怠、不动摇,一抓到底,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干事创业场面。比如,铁力市大年初三就组织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引资,上半年,园区两批集中开工的重大产业项目达到10个。乌伊岭、新青、汤旺河等区局的林业棚改开工率超过了60%。区全区动员,采取机关干部包片入户等方式,全力推进棚改拆迁工作。铁力市、西林区的城市棚改拆迁率、开工率均超过了100%。乌马河区为确保森博会如期举办,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推进梅花山会展中心和桥梁道路建设。友好区大上产业项目,蓝莓、野猪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等等。

三是得益于“十大绩效工程”这个有效抓手。年初,我们采取“一个本子抓落实、一套评议督到底”的政府绩效管理办法,将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党代会、人代会以及各个专项会议中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合并分解,形成了10大板块、194项工作任务,实施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指标化分解、目标化督查、数量化评估、行政化问责和物质化奖惩,通过明晰章、节、目,使今年要抓、要做、要干、要完成的工作实实在在,一目了然,责任清,目标明。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紧紧围绕这十大绩效工程,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压力,层层督查问效,使各项工作一环紧扣一环地有序快速推进。

二、理性看待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

成绩令人鼓舞和振奋,但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解决。

一是宏观形势面临较大压力。今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长步伐放缓。我省虽然放缓的不多,但也同全国一样,发展速度也有所下降。全国经济形势放缓,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受国际形势特别是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出口增长大幅回落。二是随着“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结束,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增长率由年的42.2%持续降低到年的2.46%。三是由于国家对房地产业持续调控,市场货币投放量紧缩,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降(由去年同期的35%降低到18.7%)。四是受物价影响,企业预期明显改变,“去库存化”导致市场采购需求收缩。这些影响已经和正在传导到我市,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钢铁工业和林产工业。上半年,西钢本部销售钢材71.5万吨,同比下降了28.8%,而库存同比增加了22.8万吨,6月份钢材平均价格每吨下降了265元,不得不采取了限产措施。家具全行业受挫,产量同比下降17.2%。大部分人造板企业停产半停产。仅这两个方面影响,就增加了我们完成全年工业目标的难度。还有,由于全国货币投放都减少,现在我们所有的项目都缺资金,部分项目建设进度明显放慢甚至“停摆”。

二是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全市上下都在全力以赴抓产业结构调整,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两年就见效。特别是目前这种钢木独大的工业结构,使我们在发展上始终处处受制于市场,一旦市场有波动,全市经济肯定会下滑。结构性矛盾不解决,发展必然受制约。年初市委提出构建3+X产业体系,这是方向性、战略性的定位。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各地产业调整的速度还不够快,发展还很不平衡,新的项目上不来,投产达效的新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在今年的哈洽会上,从展品就能看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力度、看到各地在产业发展上的差距,看出加快调整的紧迫性。所以,我们什么时候产业结构合理了,3+X产业体系比重达到70%以上了,整个的发展也就上去了。

三是影响发展速度的症结仍未有效破解。在去年的半年经济分析会上,我曾专门就发展速度问题,提出了三点疑问:有没有因完不成任务而虚报?有没有因怕“鞭打快牛”而瞒报?有没有使“够个”的工业企业不进或缓进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情况?现在看,这些问题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很严重。比如,部分县区规模以上企业不增反降,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减少了4户。还有,在发展速度上,个别区局还有活思想,仅仅满足于达标,为了明年好干,今年就不多干,人为地留有余地。大家要好好地认真研究一下GDP是如何核算的,它是一个生产的概念,是发生额,是当期新创造的价值,就像电一样,是不可以储存的。对这个问题,发改委、目标办、统计局要认真研究一个科学的考核办法,尽快改变这种因考核而使速度走形的局面。

还有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在三个部门的通报中都有体现,各地也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认真解决。

三、全力推动各项经济工作

7月份即将过去,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后两个季度是关键。尤其是第三季度正是我市加快发展、大干快上、加快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黄金季节。全市上下要咬紧年初既定的目标不放松,所有工作都要往前赶、不能往后拖,要抢时间、争速度,继续发扬“5+2、白加黑”精神,再接再厉,再鼓干劲,打一场转型跨越快发展的攻坚战,以绿色林都新形象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这里,我就有关重点工作再简要强调几点:

第一,关于产业项目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产业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按照“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要求,以加快构建“3+X”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打造“四城一都”为形象化抓手,以“四主四辅”园区为载体,全力建设“绿色经济隆起带”。

目前,正值我市项目建设的黄金期,一日千金,一定要鼓足干劲,大干快上。一是要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上半年,我们几项指标完成最不好的就是重点产业项目投资指标,尤其是列入省重点推进的19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1.6亿元,仅占年度计划的27%,第三季度如果不达到80%,我们全年的投资计划指标很难完成。下一步,对包括鹿鸣钼矿采选工程、越橘庄园蓝莓饮品产业化等在内的这些重点项目,要督促施工单位抢时间,争速度,赶进度,保形象,必须确保年度既定投资计划目标的完成。对列入市重点推进但未按计划开工的项目,各包扶领导、牵头部门和所在县市区局,要迅速会商解决办法,拿出解决方案,8月中旬之前必须全部开工。开工不了,必须问责。特别是市中心区除恒利之外的几家星级宾馆建设项目,各包扶的市级领导组织牵头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再进行一次研究协商,千方百计搞好协调服务,强力推进。到底怎么办,尽快拿出具体意见,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二是要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我们建设“四主四辅”产业园区,目的就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但上半年,产业园区完成投资3.5亿元,仅为计划的37.2%。下半年,园区建设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园区硬件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特别是铁力园区要抓紧落实与中铁资源集团达成的框架协议,按照BT模式,分期建设好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乌马河区、翠峦区要积极主动与汇源集团项目部搞好协调合作,做好生态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工作,8月中旬之前要集中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嘉荫跨境(木业)经济园区要尽快形成符合国家“边合区”要求的建设方案,加力对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同时,继续加大园区资源整合建设力度,嘉荫口岸通道年底要建成投入使用。另一方面,要同步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园区项目摆放速度。这里我突出强调一点,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各县(市)区(局)年内要至少引进并在园区内开工建设1个总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是硬任务,大家不能等,不能靠,不要拖,年底必须完成。三是要超前谋划明年项目。这项工作我们做得很不够,研究、谋划项目的能力低,与其他地区差距很大。由于我们去年谋划得不到位,所以今年能够列入重点项目的项目数量相对少了些。今年企业家来了许多,却拿不出太多的好项目,致使招商有些盲目。绥化市能在全省上半年经济运行中排名第一位,与其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力度和机制,超常规的措施是有直接关系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已经组织一些学习考察团到绥化学习了,建议没去的抽时间去看看,或者学习一下考察报告。从现在开始,发改委、项目办、工信委包括各区局都要高度重视项目谋划工作,将其摆上重要日程,成立专业团队,集中一批人、集中精力专门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我市优势,谋划、设计、开发、储备一批新项目、大项目。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国家项目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相关手续也越来越严格的形势,提早做深、做细、做实明年重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达到可批准、可招商、可实施的程度,为明年的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关于工业经济运行。下半年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要稳企保增。下半年,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进企业、送服务、保增长、促发展。要重点加大对西钢、光明、浩水等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原料、市场销售、运输等难题,绝不能让生产停下来。重点要通过加快城市建设,包括总投资6.3亿元的铁金公路、投资1.6亿元的体育场以及回龙湾大街、水厂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尽我们自身所能扩大需求,解决好西钢库存积压的问题。二要培育规上企业。各地和经济综合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工信委、统计局等部门要沉下去,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研究找对策,帮助企业扶强做大。下半年,各县(市)区(局)要必保新增一户企业进入规上行列,以保持存量稳定增长,促进增量尽快见效。三要强化分析监测。各地都要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的调节,按月对标,跟踪调控。统计局要尽快建立规上工业运行事前预警预报制度,对占比较大的西林、、铁力、友好、南岔等地要重点监测,及时预报。工信委要进一步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形势的分析、研判和指导,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市政府督办室对工业经济增长和节能降耗指标要纳入政府督办,必保指标完成。

第三,关于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地开工。对我们已经签约的102个项目,要建立项目跟进责任制,一个项目、一套人马,集中抓前期、抓会办、抓报批、抓督办、抓规划,加快项目落地和建设步伐。二是对拟签约的项目尽快落实客商提出的要求。对已经达成意向的项目要抓紧进行梳理,逐项研究客商提出的条件,着力解决障碍性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客商要求,争取早日将意向性项目升格、转化,正式签约。三是对需进一步推进的项目紧盯不放。重点做好与客商的联络和接洽工作,以项目深化、报批为纽带,促成投资者尽快到投资;对近期拟到考察的客商,抓紧策划、开发新项目,创造合作的条件;对新接触的客商,加强联络、加强接触、主动上门拜访,及时提供我市有关投资环境、投资项目、各种资源及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增强客商投资的信心和意愿。四是迅速启动新一轮大招商活动。目前招商引资最佳时间已所剩不多,也就是8、9月份这两个多月的时间。一进入秋防后,我们将很难再走出去。所以,一定要抢抓这两个月的黄金时节,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人脉关系,主动出击、主动对接、主动洽谈,大动作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决不能满足于目标任务的完成而停步不前。各级招商部门和专业招商队伍,特别是市招商办要切实发挥招商主力军的作用。在市里干部职数、人员编制、财力这么吃紧的情况下,我们抽调了这么多人,班子成员职务高配,这是市委、市政府对专业招商的高度重视。上半年,招商工作推进得不错,但一定不要坐在机关当管理者、当指挥员,要在为基层和部门招商搞好服务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招商引资主战场、第一线,当尖兵、作表率,通过专业招商,延伸触角,扩大成果。在把上半年成果巩固住、落下来的同时,下半年还要有新作为。

第四,关于旅游工作。已进入旅游旺季,而且旅游节的各项活动也正在积极有序地进行,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做好各项工作,力争今年有更大的突破。重点抓好四件事:一要打造高端特色品牌节会。我市旅游的季节性特点明显,如果不靠赛事经济、会展经济拉动的话,很难实现四季均衡发展。所以,我们要全力以赴做好兴安蓝莓节、世界蓝莓小姐大赛、农博会、森博会等重大节事会展的组织工作,以展造势,以节促游。尤其是要举全市之力,把森博会打造成为国际性、永不落幕的品牌展会,并以此为契机,打造中国木艺产品集散地。二要继续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借助增开航线的契机,继续细分市场、重点突破,突出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远程市场宣传促销我市夏季养生避暑度假旅游产品。三要提早谋划秋冬旅游。我市秋冬旅游如不实现突破,星级酒店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商将信心不足,即便项目建成,也将惨淡经营。因此,谋划好秋冬旅游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必须要有突破,不然我们目前已经抬头的旅游市场都要受到影响。目前,旅游宣传效果最好的媒体,就是形象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旅游策划团队——龙广交通台。我省凤凰山景区去年旅游门票收入为2300万元,景区的旅游宣传就是由龙广交通台做的,主要是大庆、哈尔滨等省内游客。而我市的汤旺河、五营景区到哈尔滨的车程与凤凰山一样,而且五花山等景色较其更加优美,但门票收入也就在其十分之一左右,主要原因就是宣传营销不够。因此,我们要迅速启动秋冬季旅游策划,尽快与龙广交通台搞好衔接,全力做好我市秋冬季旅游宣传。今后,还要加强与省内外旅游网及各大媒体的合作,要至少提前半年开始策划下一季的旅游产品宣传,并要把旅游营销策划作为一个产业、一门学问进行深入研究。要精心编制好冬季旅游专项规划,全力做好梅花山滑雪场等重点景区的改建晋级,搞好狩猎度假、温泉滑雪度假等冬季旅游体验型项目的招商开发。特别是要提前预热,精心筹划,办好今年的森林冰雪欢乐节,借助冰壶邀请赛、职工滑雪赛、冰上龙舟赛等活动,进一步开发秋冬季旅游产品。四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针对目前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较弱的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和餐饮、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以旅游产业为牵动的第三产业大发展。

第五,关于金融工作。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实现了“双增”,但存贷比不增反降,由上年的29.33%降低到27.35%,降低了1.53个百分点。存贷差继续扩大,达到316亿元。年初确定的“131”工程,落实进展也还不尽如人意,农商行没有实现6月底挂牌的既定目标。下半年,要重点加大五个力度。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千道理万道理,放款才是硬道理。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积极主动创新金融产品,千方百计破解放款瓶颈,想方设法扩大贷款投放额度,缓解我市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我们也要采取一些激励和紧逼加压的措施。比如,每月在媒体张榜公布各家银行的存贷差、存贷比和盈利情况,引导和号召个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将存款向有作为的银行集中。二是要加大吸引民资力度。既然300多亿的银行存款放不出来,那么我们就要想别的办法。市金融办要学习借鉴浙江先进地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经验,尽快把储存在银行的大量存款调动起来,吸引出来,参与到经济发展上来。三是要加大碳汇交易试点争取力度,力争年内在汤旺河区签订第一笔碳交易。四是要加大城投、旅游、林业三个投融资平台建设力度,提高融资能力。全力做好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筹建工作,力争年底均达到3家。五是要加大农信社改制力度,确保农商行在三季度正式营业。

第六,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总的要求是,苦战大干100天,在五个方面实现大突破:一是棚改要大推进。要在全市推广“金山经验”,认真学习金山屯区“抓纲攻难同步建”的做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快马加鞭不下鞍”的执着追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攻坚克难,加快拆迁、加快开工进度、加快回迁步伐,尤其要严把工程质量关、材料工艺工程监理关和工程进度关,确保7月末全市开工率达到80%,9月末达到100%。二是景观工程建设要大提速。对今年所有在建的亮化、绿化、美化、广场、公园等城市景观工程,要采取昼夜奋战等方式,全面加快施工建设速度,争取在上冻前完工。三是广告、牌匾、灯箱要集中大清理。对破旧、不合要求的广告,该拆则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乱贴乱画的小广告,要立即清理,并发现一起、教育一起、处罚一起。今后要坚决杜绝乱挂宣传条幅现象。四是城市卫生和市容管理要大升级。要按照国家卫生城、文明城的标准,全力做好城市卫生维护工作,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特别是要从严加强建筑工地的管理,确保建筑垃圾随建随清。对乱摆乱放杂物的行为要坚决遏制。提升城市品位,要从这些小事做起,要保证国家卫生城市、森林生态旅游城市名符其实。五是违章建筑要大拆除。本着依法依规的原则,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对私建乱建、限建和危险建筑一律进行彻底拆除,还民以安全,还民以安居,还民以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