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9 05:38: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教育论文

篇1

首先是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上,82.6%的未成年网民会选择使用,网络音乐81%,网络视频63.5%,网络文学44.8%,以上均低于青少年总体水平。但在网络游戏中,未成年网民使用比例高达76.4%,导致的网游上瘾和沉迷的人群越趋庞大,也出现了形形且备受争议的“戒网瘾”培训班。

2.信息技术教育关注度差

没有关注就没有发展,未成年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未能够深入人心,导致教学配套的整体滞后。因而,制度和观念的约束,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具体实践

基于笔者对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了解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点,针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提出如下的意见或建议。

(一)组建专业信息技术

教育科研机构目前我国职业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具备一套完善的体系,而义务教育阶段却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这片领域的产学研相关工作。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应该有一些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机构,将其课程进行合理的转化,有选择的嫁接在中小学课程中。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将是此类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教材的信息化信息技术

教育区别于其他课程,更新快,呈现方式需要更加多样化,很多知识无法通过课本有效传递。而信息化的教材具备更新方便、成本低、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已经在诸多网络教育平台中广泛使用。

(三)教学过程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网络应用的使用情况进行有目标的改革,可以使用如下方式。

1.增加信息获取方法的学习截止到2013年12月,仅我国境内的网站数目就达到了320万个,网页数达到了1500亿个,网页长度更是进入了PB的计数时代,而全球的信息量会更多。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准确、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有一定难度除加强搜索引擎学习之外,更应该讲解信息在网络上的分布特点。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比如现如今有关作业批改、题库试卷、课程视频、问答、文库、百科、资源共享网站等,构成了庞大的学习信息获取网络。

2.增加信息良莠的判别与认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早在2011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就分析报告,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相关。2013年美国有一项最新研究也显示,青少年浏览一条香烟广告就想吸烟的欲望增长22%。更何况在如今的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涉黄、涉赌、暴力等,这些内容要比香烟广告更加影响未成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尽到教育应尽的责任,起到早期预防的功效。

(四)教育体制的变革

首先,可以增加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自主招生或者特殊招生的考核。这也是在我国现行的高考体制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作为“大课”前提下的一条出路。其次,增加各层次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尤其是农村学校。

篇2

2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聋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体系,随着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聋校的探索实践工作也在逐步展开。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成为聋校教学和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也成为特殊教育的主流。其一,随着我国目前对特殊教育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聋校也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和信息技术中心,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相对于其他教育的投入较低,所以,这种对于特殊教育有限的投入依然很难满足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无法正常的开展,这都是由于资源投入不平衡的情况造成的。其二,由于目前的教育模式还相对落后,有些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还相对落后,特殊教育依然以原有的教育内容为主体,没有结合实践情况进行更新,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很难在聋校开展和实践,信息技术教育未能成为特殊学校教育的主流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它的发展相对缓慢,它覆盖教育的范围较窄,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所在。其三,就是政府部门和学校对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教育还不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聋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只是单纯地认为聋生只要学好特殊教育规定的内容就好,信息技术教育对他们来说还相距甚远,因此国家和学校应该把做好聋生的信息化教育放到特殊教育的首位。其四,由于目前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水平和技能也是良莠不齐,导致聋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聋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全面,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在聋校的开展和推广。

3加强信息化教育在聋校开展的对策和思路

3.1国家应该加强特殊教育财力支持只有国家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才能使聋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好的发展。聋校可以利用资金购置一些可利用、低投入、高产出的基础教学设备,为信息化技术教育配备高效的硬件设施;学校还可以利用资金对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这样可以促进学校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提高。

3.2提高教师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教师应该通过网络和参加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而且学校应该积极组织信息化技术教育的培训和研讨,建立网络信息化平台,让教师的教学课件和经验与资源都可以经过信息处理上传到网上进行互相交流学习,这样便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性的基础。学校应该把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和考核教师的标准,这样可以督促教师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

篇3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2]王玲,康美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篇4

众多高校在引进信息技术后过多的依赖,对海量的信息也不加以甄别,其本质在于对信息化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够,以为信息化可以大量取代传统真人授课,这是极端化的。我们应认识到新的技术应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共同促进教育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另外,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合理高效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相结合是极为必要的。高校的信息技术是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工具,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和设施都有差别,因此引入的信息技术应当适合自身学校的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教育系统。再者,合理高效的评价系统同样十分重要,每学期可让学生对本校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价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地改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

1.2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首先是主体性原则。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题,我们实施教育的对象,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当首先考虑学生的感受。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二是目的性原则。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目的主要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学习信息化技术,熟练利用信息化技术为自己的课堂增姿增彩,提升教学质量,增加课堂知识量。三是效益型原则。高校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投入的成本一般较高,并且是长期性应用,高校在购置时需着重考虑此项投资在未来带来的收益。

2高等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1信息技术有利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学生只能从教师那里得到相关学习的解惑和吸收。但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这种传统教育显然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各个方面信息与知识的渴求。如今在线免费教育有很多,国外的网易公开课、国内的MOOC教育,还有多种学习外语及专业技能的免费教育渠道,这些实用而全面的新信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课下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兴趣的广泛发展。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大学扩招之后每年也涌入社会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企业面对如此多的人才更注重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这也要求高校教育能够切实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知识、教学理念、将社会需求和教育教学相连接,为企业输出可用之才。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大学生可以接触除课本知识以外来自网络各方的观点、言论、新理论、新理念。从信息中获取真实有用的咨询,及时掌握社会动向和企业需求,有目标、有重点的进行学习和提高。

2.2信息技术有助于完善高校的教育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整合网络信息、图书馆资料、档案素材等教育资源,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降低资源管理的人力成本,同时满足高校复杂、繁琐、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管理信息技术将大量的信息收入其中,能够实现管理的合理化和系统化,使教育资源需求更及时、高效地得以传播,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整理形成完整系统给高校教育资源管理带来极大便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2.3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革

先前的教育主要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课上听课、课下看书。接触到的知识网范围过窄,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将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有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得到大量的解答,这种新模式下既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知识、开阔眼界,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成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再者也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从而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团队讨论和学习。学生通过的信息技术扩大了知识面,学会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极大的减轻教育教学负担,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将新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在一起,适应时代需求,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目的。

2.4信息技术可以造就应用型人才

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子完成了大学梦,但是基于大学所学课程大多偏向于理论缺乏应用实践,造成每年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才能与社会对岗位和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中国正遭遇西方国家发展的90年代时的情况,应用型人才在市场上有很大缺口。2014年来我国已经改革部分学校名称,将职业教育与学习型教育区分开来,同时取缔了大量不切实际的各类专业、级别的证书认证机构。由此可见,国家也十分关注填补应用型人才缺口,加强对高校学生技能教育。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及时实现和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塑造。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从大学到中学并走入小学教室,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息技术的身影,它正以不可忽视和阻挡之势走入千家万户,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工作和学习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将课堂上教师难以形容、模仿和三维空间想象的知识通过信息化全面、真实、详细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高校教育产生长久深渊和超乎想象的作用。

3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3.1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应用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未来的教育中也会继续被应用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将会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随着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高校信息技术也应紧随时代潮流、拓宽教育范围、增加教师的在线教育比例、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同时鼓励在校大学生自学、组队研究,更好的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这就需要高校在信息技术方面提升精准信息获取和筛选的能力,从而有效保障信息技术可以对大学生学习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为最终培养出可用之才打好坚实基础。

3.2信息技术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和社会的互动

如果说网络让我们变成了地球村,信息技术则切实的连接了高校和社会。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处和信息管理中心都与其他高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使得资源得到共享、信息得以及时传播,从而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互动。除此之外,更多的高校开始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应届毕业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各个企业寻找到了职业新人的来源渠道,并且这种联系没有地域的限制,信息技术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双赢的效果和局面会进一步完善化、系统化、高效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在使用和探索中不断改进、提升和创新。通过信息技术,高校和社会双方都能及时了解掌握彼此的动向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合作、协调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篇5

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产物,这个也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国家的教育部分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围绕这个新的课题进行全面专业的调查研究,这样需要专业的人士对教学的内容、过程、目标和模式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更好的结合,对于结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且对方案进行多种验证。及时的发现信息技术和小学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出合情合理的方针策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专业的调研结果也可以为政府部分做出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更好的引导教育行业的发展,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1.2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范围。信息技术也走进了课题,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传统模式有着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计算机教学方法为主,突出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当成新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态度,自觉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有选择地接触新事物,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1.3重视信息技术中所用到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和管理

信息技术进入学校,不仅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改变,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使用资源也要有所变化,专业的网络资源和办公用品是学校应该给教师配备的基本教学用品,网络化办公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把一些有经验教师的讲课方法和讲课过程直接呈现在教师的面前,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学习先进的讲课经验和讲课方法,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让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使用比重的加大,国家应该研究制定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政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推广,不管技术支持方面,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需要各级政府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和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良性发展。

2加强政府行为,切实处理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2.1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新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能否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者的重视以及正确的决策可以使得政府做出一系列的有效行为。由于领导的认识、设备配置的经费以及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应该采用适合当前状况的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服务。

2.2经费投入的问题

学校进行有序的信息技术教学,稳定的经济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资金的持续稳定。对此,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专款专用,进行信息技术建设,可以采用奖金或者校园建设等多种方式发放到各个小学。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中小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建设中,社会企业在学校或者教育专管部分在采购信息技术设备时应给予低价或者折扣,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信息技术设备建设和规划时,要做好全面的考虑,在硬件个软件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分配中要有机结合,使得资金和人力能发挥最好的整体效果。教育主管部分再进行经济投入和整体规划的时候,也要尽量照顾到经济条件比较差和基础设施不好的中小学,尽量地缩小教育上的地区差异。

2.3硬件问题

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状况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这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所以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需要的基础教育设备,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也使得新的建设和原有的教学设备更好地融合。除此之外,还要对硬件维修和维护工作上做出有效合理的安排,以便保证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转,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篇6

2提升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契合度

在现代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传统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学会将信息技术使用与分组教学、合作探究、学生观察、实验等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在现代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只有将传统教学里面的精华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才能获得高效的课堂。而不是单纯地将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绝对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该用的时候才用,不用的时候坚决不用,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现代教育的开展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功能。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信息技术运用的实效性

在现代教育改革与深入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因此,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时教师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目的。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效果,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到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围绕现代教育的主题,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研发、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依靠课件的现象,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与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促进与提升。

篇7

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对策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校对信息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代科学发展迅猛,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学校领导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放远视野,不要将目光局限在升学率的狭小范围,而应该为学生的未来着想,重视对学生有用的课程。只有学校重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安排计算机课程,同时,不能吝惜购买设备的资金,这是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付出的投入,没有什么好吝啬的。只有提高了重视度,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良好的教师资源

学校想要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学校应该为学生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师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积极性。常开公开课,检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性教学,鼓励教师的新型教育方法,不断尝试和改进。一定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际,也不能重实际而轻理论,应该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学校不应该把设备管理和维修之类的工作塞给计算机老师,而应该有专门的技术维修人员,老师的工作是教授学生知识,许多学校将这类维修杂活交给老师,不仅仅是对计算机老师的不公平待遇,更给他们许多压力,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篇8

现代的中学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计算机学科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而在课堂上,仅仅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掌握理论知识是一切实践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够拥有长远的眼光,正确作出关于学科发展的决定。在理论教育的地位如此之高的同时,实践教育由于它的难操作性,很难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生教学上,使得理论教育拥有了更容易开展的优势。因此,教学的天平自然而然就向理论教育倾斜了,在高校教育中,培养计划主要围绕着理论教育开展,而实践教育只是理论教育的一种“附属品”。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忽视教学实践环节

由于课程目标的倾斜,高校里的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只占了总学分的很小一部分。并且在这为数不多的实践课程中,绝大多数实践实验的内容是去验证某一规律或定律,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从头到尾走完整个实验流程,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实验、创新实验。现在的中学教育里,实践教育还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从中获得应该获得的能力。从这种环境走出去的学生,从近处说,无法创造出优秀的,让人能够耳目一新的毕业设计作品;从远处说,难以于真正了解社会市场需求,无法参加公司里的创新设计开发,综合素质不高,终究不能被社会真正接纳。

(三)实践教学受滞后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由于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实践教育,因此参与到实践教学中的师资力量远没有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那么强大。实践教学课程学时少,过程固定而简单,因此对老师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被安排来做实践教学的老师有可能是先上岗,后学习,自己都没有弄懂的情况下就去教了学生,并且这样的老师只会固守陈理,不会想着创新,改变实践教育,而进行理论教学的老师,不仅很有可能也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更不会去改变实践教育模式。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死循环。师资力量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低下。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问题对策

(一)创新课程目标,把实践能力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追求

目前的社会形态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无法平衡实践和理论教育关系的尴尬时期。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终身受用。然而,市场期望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对工作快速上手,实战能力强,为了使学生更受市场青睐,我们不得不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所提出的要求。这样混乱无序的教学方式终将同时失去两个方面的优势,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都处于不高不低的尴尬状态。

(二)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要确定实践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实践教育的学时,以求优化课程结构。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在实践教育中学习、熟悉理论知识。将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消除传统教学中实验室对学生的“神秘感”。和企业合作,给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实行上课实习穿行的体制,让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要将实践教学理论学习穿插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篇9

摘要:网络教育传统教育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新问题摘要: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新问题略作探索。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征摘要: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和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天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喜好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熟悉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探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功能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熟悉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和。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布置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

(三)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一)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定、分析和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索、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假如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篇10

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技术的整合课程;另一类为信息技术课程。它们研究的对象有所区别: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所需课程领域,为其他课程服务,如PPT、绘图软件等;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对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概论等一系列课程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目标:一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对师生双边活动的效果进行合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学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性质

1)技术性。适应时展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10.3969/j.issn.1671-489X.2014.17.083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的研究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其大部分都含有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数据。例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计算机数据编程、软件开发的内容等,这些内容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2)基础性。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应用为基础,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应用却很广泛。基础性体现在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这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在信息化时代中,人们逐渐开始在网上进行聊天、购物等,这些都慢慢成为一种主要的人们生活的方式。

3)层次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也不完全相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对教学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分层教学。例如:七年级与九年级在教材编写中,有所侧重,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

4)实践性。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适当渗透一定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相关的实践环节。例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中的某一软件时,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才能够了解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性能,光凭理论是无法了解软件的全部信息的。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及其理念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包括内容、实施策略与方法、评价方案、理念、结构、目标、标准等一系列内容。从各个环节进行开发,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形成每校不同的开发理论与实践体系。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如下。对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初中生的飞学习基础与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围绕学生兴趣的激发,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对信息技术市场中的需求变化与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变化,进行一个合理的预测,找准开发的切入点,既符合学生学情,也符合社会对信息发展的要求。设定可行性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仅要考虑目标的难度与先进性,还要符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学的实际,要确保目标的可行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编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材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运用图像、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一系列方式进行表达,对于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要多样化,如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文字教材,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开展教学实验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推广的前期,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发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质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与完善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规范,评价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实验结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根据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结果,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合理的完善。

3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育方法、内容以及实践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利用通信技术对一些问题、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通过教材和课程开发的学习,应当让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对其他学科课程进行学习,学会选择对于自身学习有帮助的信息资源,提升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的技能。例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的操作、简单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通过对每个知识块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设立可以开展相关活动的课题。在解决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加工处理调查所获取的材料、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利用信息媒体技术对课题学习结果进行发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初中其他学科课程,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难点在于实践,通过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提升实践的质量,这活动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同时,需要对实践的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提高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然后利用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有效的完善,边实践,边总结。比如,某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网络信息平台这一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一门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的课程,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对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环境进行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对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信息数据进行传输与交流,体验网络中信息资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