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校内实习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5: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校内实习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校内实习报告

篇1

我们的毕业实习分为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地实习。其中校内模拟实习是通过构建模拟企业运作的虚拟环境,从而达到在虚拟环境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企业运作的模拟演练,进而熟悉企业的运作。

在校内组织企业运作模拟实习,除了可以解决财经类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在实际企业实习无法接触核心业务,难以体现实习作用及实习基地不足的问题外,对培养和提高我们综合素质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能检验和巩固我们的专业知识。第二,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1,实习时间:2007年12月7日-2008年1月15日

2,实习地点:校内

3,实习内容:ERP企业运作模拟实习

三,实习单位简介

在一个月的实习里,我处在B区税务部门。B区税务部门管辖B1,B2区的所有企业。其内设发票管理岗,纳税申报岗,税收缴纳岗,纳税检查岗等职位。

四,实习表现及效果

我是处在发票管理岗,负责发票发售和验旧供新,检查发票领购簿的填写情况和办理发票和发票领购簿的变更,缴销等工作。

下面就我在B区税务部门的工作说说我的工作效果。

第一,发票管理工作。从纳税人做好税务登记工作后,便要领购发票。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踏进“社会”,不懂得怎样领购发票,所以我预先在各公司区的宣传栏里张贴了《B区纳税人领购发票注意事项》,因此纳税人都能带齐资料前来领购发票,并且过程能很快完成。

第二,纳税申报及税款缴纳工作。在每年的第一季度,我们税务部门的工作都十分繁忙。因此,我会主动帮忙其他同事进行纳税申报及税款缴纳的工作。由陌生到熟练,我的业务水平能得到不断提高,我不但减轻了其他同事的负担,也得到了纳税人的赞许。

第三,纳税检查。在这一个月里,我还就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情况对纳税人进行了专项检查。查获了2家企业不按照规定向第三方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第四,沟通交流工作。平时我也会抽空到其他税务部门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以不断完善我们局的税务工作。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个月里,我们局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一,采取有力措施,确保3年税收收入任务完成。

全面落实税收计划。加强对税收计划执行情况的管理,认真进行收入指标考核,定期检查分析税收形势,努力提高税收收入预测水平。

认真做好税收征期申报,审核和税款入库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系统资源,做好数据的提炼与分析工作。要注重对纳税申报与征收管理,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等税收信息的研究,强化申报指标的考核,不断提高申报质量。保证税款及时,正确,足额入库,严格入库级次,严防混库,错库。

进一步强化重点税源监控。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结合实际创新出有效,有力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掌握工作主动权。及时掌握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做到情况明,数据准,监控有力。

第二,完善基础工作,有效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对其的监督管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职责,完善税收管理员工作流程,提升税收管理员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配套制度,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效率。

按照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开展纳税评估工作,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提高征管质量效率。制定纳税评估工作实施办法,业务流程和工作计划,开展税收分析,开展行业税负监控,建立健全分税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明确职责分工,对开展评估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完善税收分析制度,综合利用征管基础资料和各种数据信息,探索创新税收分析方法,制定税收分析规程,提高税收预测水平。

完善欠税公告制度,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审批延期缴纳税款,加强对延期缴纳税款的管理。规范和优化纳税服务,健全纳税服务体系,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梳理征管工作流程,进一步清理简并报表资料,依法合理简化办税环节,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办税效率。

第三,规范各项税收管理,切实提高征管水平。

加强流转税的管理。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抵扣凭证的数据传输,比对,核查,加强防伪税控稽核系统运行管理,完善增值税失控发票快速反应机制。将除商业零售业以外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具普通发票纳入防伪税控系统管理,并实行票表比对。

强化所得税管理。按照“管好税基,完善汇缴,加强评估,分类管理”的工作方针,促进所得税管理的精细化。在核实税基的基础上,完善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强化各类企业管理。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确定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范围,完善核定征收办法,确保核定征收效果。

加强出口退税管理。严格出口退税审核审批制度,规范出口退税管理流程,认真落实,严格执行各项出口退税政策及管理措施,依法审核审批,不断提高依法办理退税效率。加强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日常管理,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加强对出口增长异常产品的退(免)税宏观监控,主动评估,分析其出口态势及其对出口退(免)税政策的影响,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第四,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治税。

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正确履行职责。认真实施税收执法责任制,落实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监控与考核,规范执法行为。

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坚决打击虚开和故意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其他可抵扣票进行偷骗税,利用做假账,两套账,账外经营及其他手段偷税等违法活动,集中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

在这个短短一个月里,我的各方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工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能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纳税检查,发票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实习结果表明,我已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纳税人的好评。我基本胜任工作,还给区长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B区税务部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收获

主要有五个方面。1,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实习任务;2,基本了解税务局的日常业务流程以及熟悉了相关业务表格;3,基本掌握的税收业务的运作,并能熟练地进行;4,学会了一些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5,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等。在这期间我不仅可以较好地完成自己岗位上的工作,而且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同事的工作,还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系列的业务工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有:1,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3,办业务的效率还有待提高等。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实习,我也有颇大的感想,那么我想借这次机会提两点想法:

一,外部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在这一个月以来,我们税务部门的业务量还挺大,但人手却不足,相比,某些外部机构又有较多的闲置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时间划分比较混乱,有时会给人以忙且乱的现象。

篇2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

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

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篇3

一、电话销售工作介绍

我所在的公司主要做的是农产品资讯信息服务的,这家公司规模比较大,有一百多人,应该算是一家中型以上的公司了,公司主要由两个部门组成,电话营销部:大约有一百人了,主要进行销售工作。技术部:主要做信息服务,如:掌握国内各大粮油期贷市场的价格信息,国外各地大豆、粮油的市场价格变动,国内各地市场价格信息等,实习报告《电话销售实习报告》。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连系客户,让他办理我们网站的会员,一年费用是7000元,我们可以给他提供全国各地的粮、油、棉花等农产品的价格报价和市场行情分析。一般的工作流程是,我们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农产品企业,拨打电话联系负责人,向他推销我们的服务,并且给他提供一个免费的用户账号,并让他试用一个星期。如果客户满意的话,双方就进行合作,他出钱办理会员。

二、具体工作情况

在公司,采取小组工作的形式,每个组有差不多十个人,设一个组长,每个人都分配了工作任务,每个月都有硬性归定要完成多少指标,并按10%进行提成奖励。当我们这些新来的员工被分配到各个小组以后,组长会发给我们一份客户电话表,这份电话表是由小组负责电话查询的工作人员在网上搜集到的,然后,组长还会给我们一份对话单,主要写了如何与客户沟通交流的对话示例,如:我们先问,“请问,您这是××公司吗”。对方回答是的话,我们会介绍自己:“您好,我们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是给您提供粮油咨询信息服务的”。对方有可能会继续与我们通话,或直接拒绝,这份对话单上都做了说明,让我们这些新人进行参考。

篇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公司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继深交所于2007年颁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随后2008年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共同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法律法规,共同构建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标志我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1]。

中小板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部控制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于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较少,比较分散,尚未形成成熟的结论。因此,本文以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如何,是否有会计师事务所的鉴证等[2]。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发现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尚存在的问题,给以后中小板房地产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改善提供适当的参考。

二、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概述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本文选取的是深交所中小板房地产公司(总共9家),以其2011-2013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关于研究所需的主要数据信息来源于巨潮资讯网、深交所网站等。

(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情况

通过分析2011-2013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小板房地产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11-2013年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都对外了自我评价报告,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由此说明,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2010年初步形成,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鉴证情况

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该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鉴证,并出具鉴证报告。关于鉴证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被鉴证的有6家,未被鉴证的有3家;2012年被鉴证的有5家,未鉴证的有4家;2013年被鉴证的有6家,未鉴证的有3家。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鉴证情况并不理想。

(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责任主体确认情况

根据《企业内控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3]。根据对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剖析,关于责任主体的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2011年只有5家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明确提出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2012年有6家提到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2013年有8家提出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逐年确定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地位。

(五)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依据

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较多,各个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参照的标准不一。关于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编制依据情况如表4 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多。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作为评价报告编制依据的公司在逐渐增加,但是到2013年能够清楚的提及以《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作为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依据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只有4家,占44.4%,有一部分公司只提到《基本规范》或者《评价指引》,更有甚者只依据《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法律,还有的公司就没有具体说明参照哪个标准。

(六)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2011年有3家公司没有具体说明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剩余6家公司也只是简单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等等,却没有具体说明缺陷的认定标准;2012年的情况和2011年近似;2013年有4家公司仍然简单说明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然而有5家公司说明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并且详细说明了缺陷的认定标准。

三、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收集并分析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看到全部9家房地产公司在2011-2013年都对外公布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然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缺少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

通过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分析,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没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鉴证报告[2]。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公司出于成本考虑或者公司管理层考虑到责任问题等导致的。

(二)内部控制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评价报告中,内部控制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相当一部分公司仍然没有说明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在2013年时候有所改善,但还有1家公司没有确定责任主体。没有一个确定的责任主体,产生的结果就是内部控制的责权混乱,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有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三)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容和参照标准不统一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规定,公司应当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3]。通过对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2011-2013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分析,发现公司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的格式不完全一致,有一些公司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或多或少的缺少某一个要素。例如,对于重大缺陷的披露,到2013年才有5家公司详细披露了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其余4家公司都是简单说明其不存在重大缺陷。最常见的是简单说明“公司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缺陷”“公司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但是不存在重大缺陷[6]”等等。报告中能够清楚的提及以《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作为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不多,有一部分公司只以《基本规范》或者《评价指引》作为其评价标准,更有甚者只依据《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法律,还有的公司就没有具体说明参照哪些法律法规。

四、优化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当前对于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机构很多,包括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等。但是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鉴证情况,并没有出具详细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并未强制会计师事务所对评价报告出具鉴证报告。结果是现在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披露的评价报告没有经过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因此,应该出具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公司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具体到鉴证内容、截止时间等等[4]。

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对于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是董事会。因此,公司应当强调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

部控制全面负责,定期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分

析、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3]。

(二)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容

对于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来说,自行设定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这可能为上市公司隐瞒内部控制缺陷提供便利,给外部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5]。因此,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容,一方面可以让上市公司发现自身内部控制缺陷,另一方面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4]。

(三)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参照标准

目前与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运作指引》等,这些法律法规同时执行,可能会使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时,参照的标准不一致,导致评价报告的格式不一致。因此,规范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是公司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个基础。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板房地产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已经趋于完善,但是披露的质量却不高,主要表现在披露的评价报告内容过于形式化,重大缺陷等关键信

息太过于敷衍,缺乏会计师事务所鉴证等。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加强中小板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统一的内部控制报告内容,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参照标准,从而提升我国中小板房地产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子璇,阮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研究-来自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数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04):134-136.

[2] 李岩.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1.

[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Z].2010.

篇5

教育评价是实现教育督导的重要手段。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教育督导制的国家之一,其教育督导制度从1839年女王督学团的建立开始,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英国的学校督导评价体系中,学校内部自我评价是整个督导评价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改进,具有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在我国,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办学水平评估,并实施质量年报制度。2015年,教育部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2015―2018年)》,提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高职院校参照教育部指导方案并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特点,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支持体系和监控体系等方面确定了诊断与改进重点,自主诊断、重在改进。

一、英国学校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理念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80年代,英国、荷兰率先在教育领域推行质量保障政策,以确保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英国的学校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保障,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

英国学校质量保证保障机制通过外部保障和内部保证两个途径来实现。外部保障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以督导、评估、监察等方式,通过收集信息资料、处理信息资料和做出评价判断的过程,对学校的资质和效能进行检查,每个阶段都有系统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原则、程序、方法、手段、工具作为技术支撑,最后对学校的评价判断要求客观、公正、准确,这些评价结论对学校各项工作和总体质量做出评价,同时提出学校需改进的地方和未来发展的方面,兼具发展性。内部保证的学校自我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评价学校现阶段状况、学校如何了解现状、学校将做些什么的自评步骤在学校内部建立起规划、实施、评价、改进和再规划的循环过程,促进学校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为充分发挥学校自我评价的作用,英国将学校自评作为一项政策在学校推行。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成立教育标准局,负责对国家直接拨款的学校进行督导。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教育标准局颁布《充分利用督导:学校和校董指南》和《学校评价事项》等文件指导学校的自我评价。2009年,英国教育标准局进一步认识到学校自评能使督导覆盖学校所有重点问题,再次出台文件,将学校自评纳入学校管理,并建立一种持续发展机制,使学校自评为学校的发展和改进服务。

英国的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之间是相互补充、修正的关系。外部评价更多关注共性的部分,学校自评关注自我、关注个体,可以修正外部评价的结论。对学校自评中的主观偏见和公信力问题,外部评价可以促使学校自评客观化和合法化,而外部评价的结果运用只有通过学校的自我改进,才能在学校改进和发展中产生作用。学校的自我评价在把握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方面具有优势,更能引发全体师生的参与和投入,外部评价可以加强学校在自评过程中对自身整体性和同行共性的认识。

二、英国学校自我评价的内容与模式

1.学校自我评价内容

英国学校自我评价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的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参考外部督导评价内容要求结合评价标准和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自评内容和自评标准。

学校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学校为所有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水平。教与学的有效性评价,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计划、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的教学有效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幸福,即学生健康、安全地学习以达到既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支持、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为将来的准备等;课程和各项教学活动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②学校与最具可比性的优秀学校的比较。学校目前取得的成就如何,并以与自身条件相似的优质学校为发展参照点,寻找其中的差距所在。③学校自我评价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体系。学校自评是持续进行的,可以促进学校不断改进。学校管理者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绩效监控体系,收集充分的发展证据,以作为学校自评总结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学校自我评价基于广泛的有效证据。学校自评基于事实性证据做出科学判断,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和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能够有组织地收集、分析和评价有效证据的学校往往是最有成效的学校。⑤学校自评包括了学校关键人物、学生、家长、外部顾问和机构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如何、学校收集评价意见的方式和效率,以及对这些意见采取什么样的反馈行动。⑥学校自评帮助学校达到学校长期发展目标。学校设定长期发展规划、教育目标,自评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总体效益进行总结性判断,学校现有的主要优势和劣势,为促进发展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2.学校自我评价模式

英国学校自评主要以教育标准局提供的学校信息和自评表作为评价工具,几乎都采用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发展和改进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完备的评价工具和可供参考的评价实例等要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学生学习成就和个人发展服务,为学校的管理和改进服务。评价过程中通过听课、检查、座谈、访谈以及个案调查、集体访问等方式收集事实性证据和信息,分析个人发展计划和学校管理计划的可行性,观察和评估教学和管理情况。

英国学校自我评价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步骤和评价方法都体现出一定完整性和科学性,它与外部评价之间是互补关系,若外部督导结论与学校自评结论相去甚远,外部督导会重新审视和评价学校的自评结论。学校自评不仅仅是鉴定学校业绩,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改进,是为学校下一步发展作出完善、可行的行动计划。

三、英国学校自我评价的促进措施

在英国,政府对学校发展计划极为重视,认为以发展计划为核心建立学校自评机制能有效促进教与学,实现学校良性发展,各地方教育政府部门会出台促进学校制订发展计划的相关指导文件,对学校发展计划的政策和发展计划制订框架进行详细说明。对学校自我评价的指导会遵循以国家质量标准为基础、以学校发展计划为核心、以学校改善为目的原则。英国的许多学校在外部评价的监控与督促下,都探索并掌握了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自我评价方法。

英国学校的自我评价不以单纯完成自我评价为最终目的,评价最终是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将自我评价融入学校日常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和改进服务。根据英国教育标准局的要求,外部督导和学校评估人员完成对学校的评价报告后,学校须在规定时间内拿出并提交针对学校存在问题的改进计划。这也就反映出英国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发展性,无论是外部督导评价,还是学校自我评价,以及外部评价与学校自评的相结合的对学校存在问题的改进计划,最终都是从学校层面致力教育质量的改善,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学校自评为核心,全员参与、开放性、发展性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对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启示

目前,我国教育部了“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指导方案,以引导和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方案的诊断项目参考表由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组成,基于计划、执行、诊断、改进的PDCA质量管理思想,按照“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逻辑结构。一级指标的5个诊断项目体现“五横”,即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各个层面之间存在质量依存关系并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15诊断要素和37个诊断点体现“五纵”,即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系统,“一平台”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平台通过及时反映关键要素或标准即时状态的主要表现指标来实施常态监控。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实际情况对教育部的指导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形成省级执行方案。学校在省级执行方案的基础上,坚持标准和特色相结合,补充有利于学校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抽样复核以学校的自主诊改为基础,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并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高职院校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机制,将持续的、动态的自评机制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将学校自评作为打造校园质量文化的重要手段。

学习比较英国学校自我评价制度,对我国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一是高职院校要有效制订学校发展计划,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目的是通过所获得的状态指标来改善学校发展计划,促进学校发展,因此制订一份完整可行的学校发展计划,可以使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对学校发展重点和关键领域的目前行动与未来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二是高职院校要确保自我诊改结果得以实施,要鼓励学生、教师、家长、用人单位和学校管理者共同参与诊改工作,内部质量的自我保证在学校内部进行,学校自评中的评价主体、客体统一,营造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教育行政部门的抽样复核对学校内部保证的监督与再评保证发展计划得以实施。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4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日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通过实施“211”、“985”、“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系列工程,确保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最新出台的《教育部国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重点要从外部评估向内部评估转移,进一步强化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提升,首要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积极的、主动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能深入人心并产生较为稳定的导向。因此近年来,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已经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被纳入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视域之中,成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笔者从质量文化的视角,选取了广东地区6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了关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调查,旨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而从质量文化的层面探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广东地区6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包括211高校1个,省属高校3个,市属院校2个,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5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作为调研工具。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学校教师开展深度访谈,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汇总分析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查结果的补充和深化。

调点结合目前有关学者关于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内容涵盖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监控体系建设、教学环境氛围建设、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是多年来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原则,但从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校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尽如人意。调查中,4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重视,高达30%的教师认为学校将科研工作放在第一位、将教学工作放在第二位,仅有27%的教师认为学校将教学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学校的工作重心侧重于教学的占35%,侧重于科研的占55%,教学科研并重的占10%。可见目前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尚未真正达到以之为中心的层次,甚至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日趋被科研工作代替的倾向。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度,还集中反映在学校教学工作规划的制订、宣传和落实程度上,反映到教师层面,就是教师群体对学校教学工作规划、年度教学工作计划的了解程度。调查发现,虽然有7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明确的教学工作规划、工作思路,但仅有31%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明确了解学校近年的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教学工作目标,有60%的教师只是有所耳闻、了解不够深入,还有9%的教师根本不了解,这说明高校虽然制订了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教学工作目标,但是在教师中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上做得不够充分、细致和深入,导致学校教学重点、目标未能得到广大教师的了解和认可,这显然是不利于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

(二)师生对教学基础设施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满意度

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属于高校的软硬件建设,是高校质量文化中的物质层面,是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的源泉,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调查和访谈结果看,目前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随着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很多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实验室设备的购置(特别是理工科实验室),这些设备大部分用于科研工作,而对于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专业性实验设备的采购率和使用率却较低,师生对于教学实验设备的满意度普遍偏低。调查中,仅20%的师生认为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的需要,80%的师生认为学校的教学实验器材偏少、偏旧,维修率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学校过于重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工作,在年轻教师的培育、双师型教师的引培等方面较为薄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缺乏授课的经验,上课效果一般,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师评价方面,很多教师认为,学校过于重视教师的科研业绩,教学业绩标准过于空泛,这很容易在学校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师对教学制度建设的认可度和执行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制度建设是高校质量文化中制度层面的重要内容。制度建设在各高校都有,但关键的问题是制度在教师群体中的认可度和执行度,教学制度如果没有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执行起来必定大打折扣。调查中,当问及教师是否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有18%的教师认为很熟悉,66%的教师认为了解不深入,16%认为根本不了解,这说明目前高校教师对于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不容乐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普及教育法律法规工作的缺失,这对于高校推进教学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是不利的。在问及是否了解所在学校关于教学质量保障的规章制度时,同样的,有18%的教师选择很熟悉,66%选择了解不深入,16%认为自己根本不了解。制度的执行度方面,有20%的教师十分愿意并主动执行学校关于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67%的教师是因为怕被学校惩罚而被迫执行,甚至有13%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与规章制度无关,执不执行无所谓。可见目前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制度的认可度和执行度都尚未达到高水准,这一方面是受到高校教师自命清高、不愿受束缚、追求自由的传统习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校的质量文化尚未形成,没有一种潜在的导向力促使教师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意识来参与教学工作,这是亟须改进的。

(四)师生对内部监控体系建设的参与度

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实质性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建立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监控体系,可有效促进高校对内部教学质量的了解、分析、完善、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内部监控体系,也十分强调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性,但问题在于,现有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在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方面较为缺乏。调查中,虽然80%的教师都认可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教师,8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会影响教学质量,但53%的教师同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作用,27%的教师认为自己在监控体系中的作用可有可无,仅有22%的教师认为能发挥主动作用。进一步深入调查,5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干预力度太强,21%的教师认为适度。从质量监控的途径分析其中原因,可以发现,学生评课、督导听课、同行评课占据主要手段的前三位,而教师反思这一手段尚未得到普遍使用。对于常用的监控手段,很多教师表示,目前流行的学生评课,由于评价量大,很多学生是随便点击选项完成评价任务,还有的教师为了得到高分而想办法讨好学生。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像同行评价这样的质量评价,一般是学校和院系布置的硬性任务,并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的,因此觉得是形式主义,多少存在推脱、嫌麻烦乃至抗拒的心理;有的教师表示,同行评课的过程中碍于面子,给同行教师的评价都是良好的,说的也都是一些无关大碍的话,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学校也根本无法从这样不客观的失真的评价中得到良好的监控效果。因此,完善内部监控体系,发挥监控的效能,亟待通过评价途径的改进,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五)教学质量氛围的成熟度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这种环境氛围,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上,但目前这方面尚未达到很理想的情况。调查中,22%的教师认为身边同事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强,67%认为一般,11%认为不是很重视;当问及所在单位是否经常组织教研活动时,80%的教师认为一学期最多开展2―3次;对于是否经常参加教研室活动、研究探讨教学质量问题,19%的教师选择经常参加,75%的教师选择偶尔参加,还有6%的教师表示从不参加教研活动。这反映了一方面学校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方面做得不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当问及是否有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并付诸行动时,54%的教师觉得自己有意识,但会看其他教师的情况而采取行动,18%的教师觉得无所谓、上完课就完事,仅有28%的教师认为自己有意识,并且会主动改进教学质量,为其他教师做榜样。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质量意识尚未被有效地激发,对教学质量改进持有从众心理,教学质量氛围的成熟度不够。这是由于高校尚未形成被教师群体认可并遵从的质量文化,因此在质量行为中没有一种起到主导性、向心性作用的力量的牵引,无法形成整体性的质量行为,影响了质量保障的整体效果。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度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在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潜在性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促使教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听取专家意见,并予以改进和完善,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的质量保障仍停留在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程度,没有意识到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调查中,有40%的教师认为学校在保障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的付出无法得到重视和回报,3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学付出得到的回报远没有科研奖励大,自身在专业发展中教学技能的提升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因此,如何将教学质量保障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工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提高教师质量意识和参与质量保障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开展质量监控手段的有效性

质量监控手段是实施质量监控的载体,关系到质量监控的效果。调查中,“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形成重视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教师自发的重视”“同事和学生的评价”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质量保障方式,而“外部教学评估”排位靠后。关于教学质量保障的主要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师生的观念”“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制度”和“奖惩”,这说明目前教师一方面习惯于通过规章制度的规约来保障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却认可并渴望通过文化的手段形成自发的内在的质量行为。有73%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是一种文化现象,认为高校质量文化包含办学理念、教风学风、价值观念、管理思想、道德准则、学校传统、群体意识、制度规范、物质环境、行为模式等,说明教师对质量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来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效能,是作为质量保障体系主体的教师群体的内在迫切需求,高校应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四、以质量文化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当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但实际上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直接影响到内部质量保障的效果。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出发,从系统的角度,通过质量文化的建构,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功能,促进高校内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质量文化体系

传统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习惯于借助技术管理手段来实现,随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质量保障的趋势将会逐步超越其技术的范畴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质量文化。通过质量文化的建设,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四个层面,逐步形成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这是有别于以往的由外而内的强制性的质量监控,而演变成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发性的质量保障,是一种质的改变。质量文化是由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规范、教风学风等精神因素及其物化形态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在进行质量文化建设时,也就不能厚此薄彼和各行其是,而要坚持整体性原则[1],有层次、有系统地开展建设。同时,还需要重点注意多元化的问题。这是因为,质量保障的所有理念与措施要落到实处,必须得到多元利益主体的认同与支持。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其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在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质量保障的实践者,更是质量保障的直接受益者,因此,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到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要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建构,通过交流、对话达成学校成员对质量价值、质量观念、质量道德、质量追求的共识,这样的质量文化才是积极的、有效的,才有助于减小质量保障实践的阻力,提高质量保障实践的绩效[2]。

(二)夯实物质文化的基础

物质层面质量文化虽然是高校质量文化结构中的表层部分,但它却以外在的形式体现出高校质量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同时也是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撑和基础。质量物质文化的建设,需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设备建设等方面,向教学工作倾斜,真正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物质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使学校的环境彰显出其特有的育人品位、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念。

(三)发挥精神文化的引领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亟待增强作为质量行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与参加质量保障的自主意识,而这方面更多是依赖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的引领。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关于质量行为的价值取向,涵括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校风、教风、学风等等,并且这种质量价值被学校的成员所认同和信守,这是高校质量保障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通过精神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改进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职员工对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视度和参与度,有助于学生群体主动融入质量保障体系并成为促进质量提升的关键群体,从而有助于整个学校形成统一的质量理念、质量道德、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整个学校质量保障工作效能的有效提升。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要重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偏重于刚性管理和层级管理的传统,一方面,将更多的管理权力重心下移,下放给教学院系,让他们在遵循学校总体质量规范的前提下,针对本院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保障工作,增强基层组织自主适应能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3]。同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转变管理观念,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参与质量管理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一种职业的道德和修养,还是完善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质量保障工作中来。

(四)强化制度文化的约束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4],任何一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都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配套科学的、可行性强的制度,这是有效实现学校质量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来看,强化制度建设,发挥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的协同机制,改变过去管理制度的制定仅仅依靠管理层的局限性,提倡开放性、民主性、公开性的制度制定模式,让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参与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来,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学校成员共同的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成为被学校成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质量行为准则。二是要从笼统的质量管理制度向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度转变,除了传统的课堂质量标准,还要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质量管理规程、质量行为规范、质量评价体系等标准,特别要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量化和奖惩标准的细化,重塑“教学为中心”的导向。同时,学校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设计、职责权限的划分等也要加以阐明[5],从而保证制度建设的整体化,真正发挥制度在质量保障活动中的作用。

(五)促进行为文化的同化

行为层面的质量文化,是指高校成员在物质层质量文化的基础上、在制度层质量文化的约束下、在精神层质量文化的支配下所形成的质量行为,是质量文化的生动体现。良好的行为层质量文化,能促进学校成员将质量价值、理念转变为教育行动,真正变成良好的教育质量行为,从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从另一个视角看,质量行为文化,其实就是高校成员共同的质量意识在实际质量行为中的体现。

行为文化分为制度行为文化和非制度行为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他律”,非制度行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自律”[6]。质量行为文化的建设,并不是要将“他律”和“自律”对立起来,而是要促进“他律”和“自律”的融合,从管理的角度,就是要促进“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融合,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制度建设,凸显制度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制定出来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约束功能,使学校的质量理念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成员的共享价值和集体责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交流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的质量活动,在无形中渗透和传播质量文化,促使学校成员增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从而自觉实施质量行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质量管理。

总之,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源泉,在高等教育评估进入到从重视外部评估向发展内部评估的阶段,高校质量文化更加凸显其重要意义,针对这一转型时期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入手,通过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品位和建设效能,是当前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章豹,王朝兵.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建设原则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

[2]宋鸿雁.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探析[J].江苏高教,2013,(2).

[3]李建辉.解放生产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目标[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46-01

1 确保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践的工作重点,必须深刻意识到人是组织之本,各级教职工是高职学校的重要组成元素,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任务,他们的知识渊博、能力突出,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需要全体教职工的支持和参与,将他们的才能转为组织的收益,杜绝仅有少数人参与其中、大多数人不闻不问的现象。

2 树立质量意识

构建及实践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仅依靠全员参与,还要使高职学校的管理人员与师生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并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对于高职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全员认同“构建及实践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学校、学生实现双赢”这一观点,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明确职责,以自觉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己任,以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文件为工作依据,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工作,提高高职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3 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

信息是构建和实践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信息系统发挥有效动作才能保证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因此高职学校应建立畅通的渠道以收集重要数据、信息,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针政策都是建立在大量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基础上,这样的教学质量才能加科学、有效。同时为保持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顺畅运行,需要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记录表单,将体系运行各个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整理分析后及时传递给决策者和执行者,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依据和参考。

4 构建动态的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由经常性教学评价和周期性教学评价组成的。经常性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评价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对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等两方面;而周期性教学评价的对象是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评价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对学校、 学院(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价、对专业和课程评价以及对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社会发展进步是一个复杂多变并且速度持续加快的动态过程,教学评价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变化,要特别提高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视程度。

高职学校应该在一定周期内开展管理评审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审核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并对质量文件进行不断修改完善,保证内部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审核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审核三个性质,即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审核对象包括高职学校的教学方针目标、管理评审、数据记录、内审结果、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及持续改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措施等。

5 构建和实践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学生中开展质量教育,使其参与到高职学校构建和实践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当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一定会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开展全面细致的工作,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树立质量意识。

5.2尊重体育教学自身规律

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应充分尊重体育教学自身规律,并结合自身特点,根据校园文化、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循序渐进。要有长远目光,并持之以恒,切忌不顾客观规律的生搬硬套、急功近利。建立科学严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客观公正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注意高职学校在体育教学环节和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

参考文献:

[1]彭三民.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

[2]刘凤云.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

[3]吕秀娟.我国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M].网络财富,2010.

[4]刘慧.浅议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应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若干方法[J].教育观察,2014.

[5]谭震皖.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情况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6]浦北娟.略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学校体育工作发展[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章资助: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资助;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Y201123)研究成果

大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有认识实习,仿真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该专业安排最早、涉及专业知识最广泛、最难讲解的实践课程。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存在一些不足。

1、存在问题

1.1、 认识实习与专业课程脱节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此时学生还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没有学习,普遍缺乏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直接导致认识实习学习的盲目性。尽管实习时,现场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会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答疑,但是短时间内要学习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困难。面对大量陌生的名词,学生感觉难度较大,理解掌握的情况并不好。随着近几年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安排和管理方面压力增大,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雷同比例也不断增加,实习效果不够理想。等专业课程开始学习时,认识实习所参观学习内容基本遗忘。

1.2、 认识实习学习模式单一

目前认识实多以参观为主,学生在实习时只能看,不能动手。大部分人走马观花,学生参观完后,对其中的工艺和工作原理不清楚,达不到实习要求,其实践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实习考核方式单一,基本上以实习日记或实习报告为主并参考实习纪律确定实习成绩,有的甚至以实习报告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唯一依据。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实习报告成绩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不利于保证实习效果。

1.3、认识实习资源匮乏、经费有限

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能够顺利完成的保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不接受学生实习,一些单位的污染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转,不情愿为学生实习而承担“额外”的运行费;另有一些单位不愿意为了学生前来实习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这就使实习基地建设困难,认识实习资源匮乏。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实习费用全面上涨,但学校按学生人数配发的实习经费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为了节省开支,大部分院校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校附近的单位,采用租车的形式,当天来回,节省经费。

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实习双方为了节约时间,大量的学生同时进入实习场所,干扰声音多,技术员介绍时大多数同学听不到、听不清,造成实习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习效果的下降。

2、实习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发掘校内资源,建立校内认识实习基地

为了解决实习基地建设困难较多的问题,本校积极发掘校内资源,整合专业实验室,建立集实习、实训、设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弥补校外实习中学生只能看而不能动、缺少实际操作训练的不足。同时在校内实习基地中设计一些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相关设备使用操作方法以及数据的来源,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2.2、完善认识实习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实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规定明确的实习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实习目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环节中,除了参观、讲座,还安排了实验操作内容。

2.3、完善实习考核系统

改变过去仅凭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的现象。本校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报告、笔试考核、口头考核等。实习表现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实习报告要求有实习内容和实习分析、感想内容。实习结束时,除提交实习报告外,还需进行工艺过程、处理机理及处理效果等内容的笔试考试,最后进行实习答辩,通过制作PPT文件,学生总结和介绍实习内容,接受实习教师提问,同时结合实习表现给出实习综合成绩。实习考核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实习,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认识实习学习效果。

2.4充分利用开放资源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内容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另外,还有本校的特色专业内容:电力环境保护工程。本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多家污水处理厂、污泥发电厂、环保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对这些水系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进行了有效的整治,为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

2.5认识实习运行模式改革

传统的认识实习主要由动员、参观、撰写实习报告三个环节构成。近年来,许多高校提出认识实习的五个阶段,分别由认识实习知识准备阶段、现场实习阶段、研究型实习阶段、总结考核阶段及实习延伸与拓展阶段组成[2]。本校将认识实习分为四个阶段,即动员准备阶段,现场实习阶段、研究型实习阶段、总结考核阶段。认识实习的延伸拓展阶段只在部分优秀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如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认识实习单位实习,部分学生进入老师研究团队。

本校认识实习动员准备阶段由指导教师对实习目的、意义等进行讲解,提出实习纪律要求。这一阶段安排资深教师进行讲座,针对实习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介绍,为认识实习进行知识准备。现场实习阶段主要是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而研究型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将现场实习阶段的问题带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总结考核阶段要求学生总结认识实习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习报告。并根据认识实习内容进行考试。

本校认识实习运行模式的改革,丰富了学生认识实习学习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提高了认识实习教学效果。

3、结语

认识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实践过程的体验,将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篇9

编制实习指导书,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为使学生在实习前对专业知识和将要进行实习企业有个相对全面的预先了解,以便更清楚在实习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学校环境工程实习的带队老师主导编写了《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指导》和《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指导》。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和阶段性实习计划,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教师进行检查和验收。在实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并诱导式的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遇到难点时查找资料、学生互相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潜能,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同时,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实习成绩根据提交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总结)、模拟实验报告以及实习纪律(含实习鉴定)和分组报告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评分按等级成绩进行,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达标,70~80分为中等,80~90分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和格式作出具体规定,写入指导书,避免实习报告过于笼统,学生在报告中泛泛地谈收获、体会和感想,对实习的认识不够深刻具体的问题。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达到考察每名学生真实收获的目的。

四位一体实习内容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篇10

大力推行顶岗实习,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政府力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产学合作的重要任务。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到专业对口单位进行上岗操作实习,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顶岗实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培养、提高了学生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根据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文件精神,要在2010年初全国会计人员近1 000万的基础上,到2020年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加40%,这是近几年会计专业稳步发展的因素之一。如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会计系2012届毕业生395人,2012级新生已达974人。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特别是高职商科学院每届学生都在几百人的规模。由于会计专业的顶岗实多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一般一次仅能满足2至5名学生实习,进行集中实习比较困难,所以分散型实习是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的主要形式。分散型实习通常是由学校推荐到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或者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联系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一个班级的学生会分散在多座城市的多个用人单位实习,使顶岗实习的管理、监督、考核评价都相当的困难。

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必须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且缺一不可,但从目前会计专业分散型实习实施情况看,三方在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分散型顶岗实习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学生方面

1.实习模式不适合学生。目前会计系的实习基地安排最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是接受20名实习生,可这种相对集中的实习模式只适合优秀生,其本质还是针对于少数学生的实习模式。

2.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问题突出。由于许多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与会计专业不对口,或工作过于简单枯燥,如文员、收银员,觉得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使学生丧失了兴趣而主动离职;当然也有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难以适应岗位工作和企业的严格管理,不得不被动离职。

3.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期望过高。大多数企业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岗位都是辅助岗位,工作内容单一,技术含量低。学生到岗后往往会产生落差,出现中途离岗,收银、仓管这些岗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一般也不接受。另外,工资和住宿等待遇方面往往也期望值过高。

(二)学校方面

1.“双师素质”和有经验的教师缺乏。由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中,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年轻化,很多教师实践能力匮乏,不具备指导能力,致使实习指导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2.顶岗实习的学生和单位分散,不便于管理。由于学生实际人数和生源等因素,实习生分布在全省各市,有的还在外省,这对学生的追踪管理造成了不少困难。加上校内指导教师人数相对较少,还要完成校内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管理只能是巡回检查或远程指导,实习质量难以监控。

(三)企业方面

1.企业参与意识不强。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逐利思想使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同时,会计专业学生多在中小企业实习,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辅导实习生力不从心,使实习效果参差不齐。

2.存在学校与企业脱节问题。分散实习是学生个人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缺乏必要的沟通,企业缺乏对学生的真正管理和监督。

三、创新和规范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组织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统筹及规划这一教学环节时要严抓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时间段的实习任务安排、落实、检查指导和考核评价。

(一)顶岗实习前

1. 进行顶岗实习动员和实习岗前培训。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使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了解实习目的、任务等。进行会计毕业生诚信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守“讲信用、守诺言、诚实可信”的道德准则。挑选有企业会计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顶岗实习岗前培训,讲授实际工作当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业务,如:新建企业的建账方法;老公司重新建账的方法;红字凭证的运用及营改增等新知识等。

2.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可聘请知名公司相关人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实习、就业指明前景及奋斗方向。通过顶岗实习动员校内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的进一步讲解和实习前培训及讲座,使分散实习的学生不再孤单、困惑和迷茫。让学生不仅带着任务和目的,还带着自信去实习,增强实习的效果。

3.完善顶岗实习的相关制度与规定。我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顶岗实习组织管理规范,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会计系201×届毕业生实习方案》、《会计系201×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总体安排》、《会计系顶岗实习流程图》、《会计系毕业生毕业实习报告及答辩实施方案》、《会计系201×届毕业生优秀实习报告答辩记录表》等制度和规定,针对分散型实习的学生制定了《学生自主联系(顶岗)实习申请表》和《学生(顶岗)实习承诺书》,要求分散型实习学生承诺在实习期间服从管理、不违反有关规定,并保证自身的安全。

(二)顶岗实习期间

1.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加强同分散型实习学生的联系和互动。实习期间,实行辅导员、班主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重管理和监督方式。每个指导教师都按实习小组建立QQ群,利用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飞信、QQ群等与每位实习生联系。实习小组QQ群为师生提供了实时和非实时互动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提交实习周报、阶段性任务的布置、提交和反馈、疑难问题的交互讨论及解答等。既保证了指导教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思想动态,又保证了信息及时送达和对分散实习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管理。

2. 加强实习过程工作的检查落实和督促。系实习工作指导小组要定期检查校内指导教师工作进展情况,要求校内指导教师必须做到每周至少与被指导的每位学生联系一次以上,每个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联系一次;及时各种信息,协调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程跟踪学生,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确保分散型实习期间的各项工作布置、落实到位、有序进行。

3.实行“双导师制”,明确实习单位兼职指导教师的责任。针对会计专业分散性实习特点,实习单位要保证为每个实习学生配有企业指导教师。其职责是: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做好日常考核及实习鉴定,经常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到毕业生实习单位进行巡查和指导。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虽然是分散型的,但我们也要到相对集中的实习单位去实地巡查,在直接深入了解实习生情况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实习学生。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企业需求,落实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

5.分解实习阶段,实行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实习的不同阶段建立相应的过程考核机制,形成过程管理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阶段性考评体系。将整个实习过程分准备阶段(10分)、实习阶段(60分)和总结阶段(30分)分别考核,使学生从参加顶岗实习动员会开始就进入角色和考核。

(三)顶岗实习后期

1.建立校企双考核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严格的评价与考核体系,考核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实习,从而不断提高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为了切合实际、便于操作,我们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将“双导师”的考核指标和重点加以区别,以达到全面考核学生实习全过程的目的。

2. 建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标准,重视过程考核。将考核评价分为6个组成部分:实习准备、信息填报与联络10%(这部分由实习小组学生组长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打分),实习周报15%,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40%,实习报告15%,实结10%,校内指导教师评价10%;总评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考核不及格者,下一年重修合格后方准予毕业。在这一环节学生需要提交的实习成果主要有:实习周报、选题报告、实习报告(加盖公章)和实结。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生表现写评语、填考核登记表(加盖公章)。

3. 创新答辩方式。按照学院有关文件的要求,毕业实习报告(论文)被评为优秀等级的要进行答辩。我系毕业答辩采取网上答辩的方式,这种方式既灵活方便――教师和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安排答辩时间,又经济实惠――不用组织大量教师参加答辩,也免去了学生往返学校的费用和住宿等问题。为了证实答辩的真实、可靠性,保证质量,我系特制定了《会计系201×届毕业生优秀实习报告答辩记录表》,并要求附网上答辩纪实。

4.表彰优秀实习生和毕业生。按照院系的有关文件,每个班级按照人数的10%至15%的比例评选出优秀实习生,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同学,分别授予了“就业精英”、“创业先锋”和“深造尖兵”的称号。同时,召开毕业生就业、创业和专升本报告会,邀请优秀毕业生与大一和大二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会上对顶岗实习和毕业作业获得优秀的同学,颁发证书和奖品。希望通过他们就业、创业和专升本经验的传授,给师弟师妹们指点迷津,明确未来目标,找准人生定位。

5.总结及存档。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按要求上交电子版的学生实习周报、纸质版及电子版实习报告(含初稿)、实结、获得优秀成绩的优秀实习报告答辩记录表,确保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的真实性。此后,由实习指导小组完成实习报告、总结等毕业作业的终审工作,退回指导不符合要求的毕业作业,完成毕业作业的所有资料的归档工作,落实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保质保量完成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

(注:本文系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立项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及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8)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Z]. 2010.

2.王亮.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与考核研究[J].消费导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