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6: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移动医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移动医疗

篇1

近日,邵逸夫医院在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正式上线,双方将共同推进“未来医院”计划。至此全国已经有5家三甲医院正式上线,并在上海、深圳、昆明等50多家三甲医院与支付宝达成了合作协议。

通过支付宝钱包,患者可以提前在家里挂号并接受实时通知,估算时间到医院就诊,无需排队支付各项费用,等待通知随时掌握就诊流程,最后药品缴费也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完成。据支付宝副总裁张建刚表示,移动医疗服务是支付宝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接下来要实现的更多:自动将检查报告推送给主治医生而不需要患者自取;与高德合作做医院室内导航,帮助患者找到相应诊室或检查室;与天猫医药馆打通,拿到取药单之后直接下单送药上门……

很显然,淘宝要建立的是一种“未来医院”。在5到10年时间内建立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平台,将健康服务商、系统商、医院、可穿戴设备商等纳入这个平台,应用于母婴健康、慢性病管理等领域。

实际上,支付宝不是唯一进军健康行业的巨头。

经过一番前期布局,百度于7月底推出健康云平台,正式进军移动健康产业。据介绍,百度此次将和北京市政府合作,并联手众多智能设备厂商和移动健康服务商,针对普通用户的健康服务将会在健康云平台正式公布后随即推出。

在明显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支持下,IT产业不会放过投身移动医疗产业。乐语通讯高级副总裁赵健就表示,移动健康对IT企业而言将是“蓝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IT企业将率先同用户建立联系,然后通过数据监测、日常保健等功能,进一步加强用户黏性。

虚拟运营商乐语通信早已公布了自己的移动健康业务:用户在选择使用乐语通信的SIM卡后,通过佩戴各种移动健康设备,就可对体重、血压、血糖等数据进行采样和分析,并获得专业医生的健康意见。

紧接着,7月上旬,虚拟运营商朗玛信息正式宣布通过收购39健康网进军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未来公司将以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等新技术为基础推出相应的移动健康服务。据悉,还有多家虚拟运营商正在内测移动健康服务,预计将在今年年内陆续推出。

然而,巨头进军移动医疗仍然存在接受度上的瓶颈。

在齐鲁医院,在长长的挂号队伍中,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和城镇就诊人员,有老人表示,自己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更不懂支付宝。而城镇就诊人员则表示,日常生活中接触网络不多,很少使用支付宝。

对此,张建刚反驳道,一个支付宝账号可绑定多张就诊卡,年轻人可利用自己的支付宝遥控父母看病。

可穿戴医疗设备成最大掘金点

“移动医疗产业的完整模式由硬件-软件-云端三部分构成。” 在今年的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大会上,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许升达面对台下的医生、IT专家、风险投资人士侃侃而谈。据其介绍,一条完整的移动医疗产业链,从硬件端的生命体征采集器出发,经由APP软件传输处理,最终汇集到云端数据库里,届时,移动医疗完美闭环,从移动终端到移动终端。

而可穿戴设备则成为这条产业链上最大的掘金点。“2016年,医生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一部智能可穿戴设备反馈的信息查看地球任一角落中某个病人的心电图,这就是正在发生的医疗技术革命。”

据悉,凌拓通信已被中小板上市公司邦讯科技以2.4亿元的价格购得,而热钱的流入正是基于对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远景可期。

目前,凌拓科技拥有一系列可穿戴移动医疗产品,包括“云端健康检测仪”、“云端智能体温计”以及“可穿戴式医疗报警装置”。其中,“云端健康检测仪”集成了血压、血氧、血糖、体温、心率、心电六项测量功能。“云端智能体温计”可通过连续性基础体温采集和分析来跟踪女性生理周期健康并且预测女性受孕几率,对老年人、特殊病人的健康监护也同样适用。“可穿戴式医疗报警装置”可以实现对老人以及特殊病人的GPS定位跟踪监护,检测佩戴者是否跌倒,同时自动向事前预定好的手机发出警报。

实际上,凌拓科技的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只是蓝海中的一叶扁舟。

有资料显示,到2016年,无线网络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4亿美元,届时将有3000万台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中的“医疗局域网”相连接,可佩带在人们身上的无线医疗感测器将达到1亿台。

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众多企业纵身跳入可穿戴设备的“掘金”潮中。

来自深圳的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一部3G手机、一台便携式血糖血压检测仪,早在2012年就挣得2亿万。据了解,新元素通过随时随地测量用户的血糖、血压,并将测量结果同步上传到三甲医院的网络保健中心数据库形成个人健康记录,按照会员数量向医院收费,如果不是合作医院的用户,可以缴纳200元年费,成为网络健康中心的会员,就可不限次数做检测。另外销售检测设备和政府补贴也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何让移动医疗活起来?

有资料称,预计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艾媒咨询的数据则显示,到2017年底,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

但在许升达看来,“移动医疗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目前却找不到出路。”他认为移动医疗行业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市场远景相比,盈利并不符合期望值。

“将人文情感植入到冷冰冰的硬件中,依靠人文精神去推广产品,渐渐闭合从硬件到APP再到云端服务的产业链,最终盈利模式不是问题。”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各家可穿戴设备的厂家都在抢占移动APP入口先机,卖出硬件设备是有一定利润,但最后的决胜点在哪里?

他认为经由可穿戴设备收集的个人健康大数据有无限魔力,最具商业价值。它们可用于个人健康管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只有人们的个人健康数据被合理保管与正确分配,届时医疗行业将被颠覆,盈利模式也将改成C2B。”

然而由于众移动APP一时如春笋般冒出,很难保证软件没有漏洞,信息遗失的状况比比皆是,曾有专家质疑,当个人的健康数据全部存放在云端之后,这些隐私的安全能否保证?很明显,目前移动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挑战,比如移动应用少、技术限制、安全性、预算等,有移动APP开发商表示,研发的巨大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收。这些因素让国内移动医疗最终实现盈利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篇2

设备的质量如何?

我们在医院接受的检查,都已被无数的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并且准确。现在,一些检查通过便携式设备、传感器再加上APP就可以完成,让患者能够在家独自完成。然而,这些便携式的设备真的能够给出精准的结果吗?有的患者拿着自己的手机去问医生,“我过去一周的血压、血糖或者心率正常吗?”医生却发现这些数值与医院的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参考价值也就打了折扣。

因此,在选择便携式设备时,应该注意它是否通过了国家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以保证设备的准确度和安全性。即使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机配件,但只要能够量血压、血糖、心率等,就属于医疗器械,必须有相应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我国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分为三类,如外用止血贴一般需要一类证;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一般需要二类证;需要植入患者体内用于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则需要三类证。这对移动医疗所使用的便携式设备也适用。目前而言,便携式设备提供的数据仅供医生参考,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可能这些便携式设备所提供的数据能够直接用于诊断,实现真正的远程医疗。

用户的隐私会泄露吗?

你也许试过把电话给了房屋中介以后接到无数的骚扰电话,那么把自己的个人和健康信息通过APP上传,是否也会有类似的问题产生呢?我们会否因为下载了一个软件而不停地接到保健品或者人寿保险的推销电话呢?许多移动医疗APP都需要在使用前先注册,使用者在填写个人资料或者之后进行咨询的时候,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谁来处理海量的信息?

相比定期去医院接受一次体检,一些便携式设备能够随时使用或者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另外,健康APP还带有健康日志的记录功能,会让使用者记录每天的饮食、运动和作息等等。这样一来,APP会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这本来是好事,因为这样一来健康干预就能够有更多的数据依据,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如数据太多不利于处理。

如果这些数据是由APP开发商来处理,那他们会依据什么来筛选数据?是否有医生或者医疗机构给他们提供专业支持?一开始的数据采集有没有问题,这些开发者是否知道如何才能够采集到最有效的数据?所以,选择APP的时候,最好看看它是否有一定的医学背景。APP只是一个连接医患的平台,让诊断和就医都变得更加方便,但计算机并不能够完全代替医护专业人士。

远程就医能够报销吗?

目前,我国的移动医疗盈利,真正来自医疗服务的仅占9.3%。许多医生通过APP对患者进行的建议或者帮助都是无偿的,但如果远程或者移动医疗要长期发展,要让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专家级的医生都加入到移动医疗的潮流中,那么付费势必成为趋势。如何付费、向谁付费都是问题。还有使用远程医疗是否能够报销,医保又该如何参与进来?正因为如此,中国平安在百度、京东和小米等IT巨头之后也进入了移动医疗行业,推出了APP“平安好医生”,希望将保险与移动医疗挂钩。一旦移动医疗付费渠道开通,患者完全可以在家用在线支付的方式网购药物,不用为了开药而专门跑去医院。

篇3

越来越多兼具移动性、更高性价比、更准确的软件和硬件被开发出来,并且应用在普通的医疗人群身上。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未来医疗让我们的身体变成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的确,借助智能移动设备、云计算,人们有了更多的与外界交换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摩尔定律在IT和互联网产业多次验证有效,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些技术与医学交叉的部分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根据美国健康网站Health It No的统计,从2010年到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上升了250%;预计到2015年时,全球会有超过5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甚至去年7月21日,美国FDA就颁布了《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来对这些App的开发、使用进行严格管理。但是,这并没有减少移动医疗(MHealth)领域创业者们的热情。

“这些从外部进入到医疗保健领域的创业者,他们不断有新的想法,并且在更新他们的技术,他们有能力将医疗保健拓展到一些有意义并且具有延展性的方向上。我们认为,只要把这些创新者与正确的支持网络、顾问和资源结合起来,将会颠覆现在病人和医生的互动方式。医疗保健的未来是导向自我管理的。”Rock Health的联合创始人Leslie Ziegler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时说。Rock Health是美国的一家创业孵化机构,专注于孵化与保健和健身相关的初创企业。

移动终端设备和3G网络的确对医疗产生了影响。轻便传感器等硬件让随时随地的自我检测和诊断成为可能,而在不同移动终端上的软件开发几乎覆盖了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医疗环节—从在家的医疗知识学习、自我诊断,到去往医院的挂号、导诊、医生诊断,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相应的App提供服务;而就诊之后涉及药房、病历保存、保险公司赔付等健康数据的管理也都能被移动设备完全覆盖。当你的医疗数据被上传、保存、处理,它们不仅成为你身体的一份资料,并且也会帮助到其他人。

全面入侵已经开始,对于背景各异的创业者来说,健康和医疗领域的每个环节似乎然都是那么陈旧与低效,这让IT和互联网技术有了更多的应用空间,也就催生了更多的创业公司。

最容易找到的一个突破口是,人们对于医疗知识和用药知识的缺乏。

曾任网易公司副总编辑的张锐发现了这个市场,然后做了一个叫“春雨掌上医生”的App。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是儿科大夫的父亲,“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会接到很多咨询电话。而大部分的电话我父亲只需要几分钟去回应,比如‘没什么问题’、‘注意些什么就好了’,并没有很多情况需要他说‘你赶紧去医院’这样的建议。我就在想,如果有一个应用可以解决人们快速问诊的需求,就可以避免用户动不动就到医院去排队挂号的问题。”

使用春雨掌上医生,用户可以在人体界面图上点击不适部位,选择症状,然后获取与此症状相关的病症名称以及对应的检查、治疗、预疗方法,进行症状自查。也可以在线向医生咨询,不过每天免费的总名额只有1000个,先到先得。没有抢到的用户则需要为此付费。这是它在上线时就有的两大功能,随后又根据用户反馈的防病需求增加了健康资讯。

在张锐的经验中,要找到后台愿意回答提问的几百名医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完成技术难度更高的自诊功能。一方面是要投入精力整理和搭建后台的自诊数据库。另一方面,则是用户体验的问题。对于想要查询症状的用户来说,尤其是自查症状,用文字来描述确切的症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用别的方法来解决用户在移动端不愿意搜索但却存在的搜索需求是很大的困难。”出于“所有移动产品都应该轻输入”的直觉,张锐在春雨掌上医生最早的版本里就用到了人体界面图让用户选择不适部位,但同时也保留了症状搜索框,不过人们用到这个搜索框的次数确实很少。

另一个功能类似的App是“快速问医生”,它的使用流程是,用户在应用中输入或用语音描述病情,这些病情会通过服务器找到合适的医生来问诊,之后医生的回答会在15分钟内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上。对于创始人陆德庆来说,移动应用为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用户的注意力。

篇4

移动医疗不仅会带来丰厚的利润,备受医卫行业关注的原因还在于其高端、便捷的技术以及惊人功效:如果智能手机与高速移动网络相结合,就可以用来实现非侵入方式的健康状态检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随着生物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如远程监测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持续时间更长、更加可靠的心电图(EKG)传感器,也将以最低成本进一步改善医疗质量和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在通信产业链方面,2011年医疗应用下载约4400万次。而据ABI Research预计“移动医疗”应用的全球下载量的增长将两倍于营收的增长,到2016年时,全球范围每年的应用下载量会超过10亿次。

在行业信息化需求上升和3G网络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国内移动医疗应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中国联通为例,去年围绕其推出的医疗行业应用就有上万个,服务的用户更是过千万人次。而从产业方向来看,除医护人员的移动办公、120急救调度等移动应用外,向个人用户的健身娱乐、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正在被开发和推广。

更为重要的是移动医疗是卫生部重点关注项目。以北京地区为例,2005年7月,国内首个床边移动护理系统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此后,地坛医院使用重点病人管理系统监测病人安全状况,儿童医院采用婴儿管理系统进行婴儿身份与健康状况管理。在全北京近60家三级医院中,目前只有几家医院已经实施和使用移动护理系统,北京地区移动护理市场潜力可见一斑。从2012年开始,北京肿瘤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始引入移动医疗系统。

涌动的产业链条

全球移动医疗市场持续升温,GSM协会的报告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移动医疗产业链中的医疗设备厂商、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及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将分别获得66亿美元、26亿美元和24亿美元收入。移动医疗发展的强劲势头,拉动各相关产业向前发展,也吸引着更多企业投身移动医疗市场。产业链上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众多参与者。

传统的大型医疗设备厂商,诸如GE和西门子是最先动起来的一环。早在2009年,GE就宣布了其“健康创想”战略,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60亿美元用于医疗技术创新,其中移动医疗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作为目前最为轻巧便捷的超声设备,Vscan一问世,就被GE全球CEO杰夫-伊梅尔特在旧金山web2,0会议上隆重推出。这款轻巧、便宜的手机式超声仪,和几年前25万美元一台的超声控制台功能相差无几。目前GE在全球已推出了24款产品。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一规划中,中国团队针对中国市场已经或正在开发的产品有17种。

除了GE,电信运营商业也早早涉入了这一领域。目前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均针对移动医疗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中移动与贵州省共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了全省42个县、371个乡镇、1428家医疗机构,全省1000多万农民真正实现了不用翻山越岭去报销,“在家门口就可以刷卡看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对此评价:“这种创新手段,可打造成为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贵州模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更好地造福民众”。

在内蒙古,12580健康导航业务提供了医疗信息查询和医疗机构电子化服务;在广东,手机客户在12580预约挂号时,可用手机支付挂号费,在收到二维码后,到医院自助终端刷码打印挂号凭证即可就诊;在天津、江苏等地,当地医院与移动共建的“医患通”平台,整合了呼叫中心、视频探视、移动诊室等多种功能;在上海,患者用手机拨打120求助,手机呼叫120立即寻址系统可在5秒钟内完成定位。

运营商的大力投入,使得移动互联网服务供应商(SP)也迅速动了起来。从国外成熟的移动增值业务发展历程看,能够形成差异化的移动增值服务,大多具备两大特性——跨行业的优势资源以及独有的成熟技术。例如在日本非常流行的手机导航服务,事实上正是移动通信与GPS卫星定位技术的融合;而在欧美已经成熟的手机银行、手机钱包业务,大多也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强强联合的产物。

SP在移动医疗领域的脉动,恰恰符合上述两大特征,电信服务提供商的跨行业资源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将成为推动这一领域前进的诱发动力。中卫莱康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惟一授权执行机构——北京环球医疗救援有限公司的独家合作伙伴和心脏远程监护服务的惟一指定供应商,依托卫生部覆盖全国的900多家大中型医院建立起独立的服务响应中心,能24小时不间断地为用户提供心脏远程实时监测服务。其技术部负责人介绍说,远程心脏监护技术主要由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等几部分构成。信息采集技术是在传统医疗器械的基础上根据移动特性修改的,已相当成熟。中卫莱康代表性产品“心博士”远程心脏监护仪的一个重要工作原理就是将通过单导采集到的心电图样本压缩加密后,通过GPRS发送到专门的监护中心,再由监护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使SP拥有了分市场蛋糕的切刀。而运营商则借助与SP的收益分成,为医疗信息需求者提供无线数据资源的检索,然后收取服务费。

跨界,App来袭

在移动医疗领域,各种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类似Vscan的硬件设备上,更是体现在普通通信设备的软件创新上。相比之下,一款智能手机加上一个付费的6元软件,其实现的功能与市场上上千元的专业设备不相上下。此外,智能移动电话的普及为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基础。据国际电信联盟等组织统计,目前约有64%的移动电话用户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12年,所有边远地区的居民将会有一半拥有移动通信设备。德国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2guidance预计到2015年,在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将使用医疗保健类的移动应用程序。而在国内,来自IDC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国制造——手机操作系统》显示,2013年国内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传统手机。因此,围绕着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安卓、苹果和WP8等移动操作系统迅速形成了各自的移动医疗APP开发者群落。

春雨移动医疗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将现实中碎片化的医院专家资源聚合起来形成为网络服务,实现了线下到线上的服务体系。目前博士诊所项目提供两种服务。其中一种是病人用语音、图文的形式上传患病资料,三甲医院医生提供免费的延时语音留言咨询服务。用户还可以预约医生时间,通过电话实时咨询,每次通话15分钟,推广期优惠价格为60元/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春雨掌上医生提供的博士诊所的项目,所有医生均来自于北京三甲医院的知名在职大夫。

很快,对移动医疗APP开发颇有青睐的,不仅仅是个人开发者,一些规模化的公司也开始加入进来。相比那些自由开发者,以公司为主体的开发变得似乎更加容易——团队的架构,让开发的进度更快,软件BUG更少,服务更加具体,更为重要的是,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让团队度过软件盈利的空白期。“掌上120”,就是基于公司开发团队的一款产品,北京图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产品的母家,其负责人指出,“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医疗领域的程序开发难度不在技术而在内容,如何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知识并在终端上进行良好地展现是难点。这是个人开发者很难超过公司团队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了解到,目前图胜网络旗下拥有有问必答网、120健康网、放心医苑网以及爱医医等多个医疗行业网站,这使得其在医疗软件开发上,有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数据积累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障碍么?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GE也正在尝试利用手机、网络的平台开发一些更加面向大众的医疗健康工具。记者了解到,GE与在线健康社区网站MedHelp联合推出了免费的“Sleep on It”睡眠类手机应用程序。这个自测管理工具可把睡眠跟踪器与手机闹钟结合到一起,通过跟踪人们的睡眠模式,计算出其每晚所需的、能够最有效恢复体力的睡眠时间,制定出有趣的睡眠质量月历。

这不是GE与MedHelp的首次合作。他们曾联手推出一款针对准妈妈的“I’m Expecting(在孕中)”程序,它不光能记录孕妇孕期的体重增长及孕症,还可以通过“I’m Expecting”把问题张贴在社区,获得其他热心准妈妈的回答。最有乐趣的就是每个月给自己不断增长的肚子拍照,上传到专门的相册。目前在iTunes商店,它已经是最受准妈妈欢迎的下载应用。

前进中寻找突破

今年3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移动医疗产业大会上,业内人士给出的预测是,未来两年国内年移动医疗IT市场直接规模将达到百亿元级水平,发展速度超过26%。在产业链条各方涌动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切好这块蛋糕?

来自欧美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此前,针对美国移动医疗,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了一份文件——由于移动医疗应用软件开发势头强劲,FDA将加强其管理。记者了解到,FDA设置了联邦医疗应用规定的舞台,对推出的一些应用——特别是那些诊断和治疗病症应用作出一定限制。但对某些健康应用的管理,比如饮食习惯和锻炼疗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限制,他们更多的技术同行将受到广泛的监督。此外,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将解决移动医疗应用立法问题,其中包括医疗设备用户付费法案。

篇5

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基于网络化管理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通过高效快捷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等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医观念以及就医模式。移动医疗APP正是现有医疗业务的延伸,它是以移动互联网终端为载体,通过4G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时连接,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工作服务平台来充分挖掘与共享医疗资源。患者通过手机APP客户端享受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缩短在医院的停留时间,提高就诊效率,也为医院的市场开拓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医院自身的品牌形象。移动医疗APP不仅是医院推出的便民服务,也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措施之一,是今后医院发展的一大趋势,应分别面向医院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推广使用。

1 移动医疗APP解读

移动医疗由国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掌上电脑(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而移动医疗APP正是基于此,凭借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而产生的一种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目前,移动医疗的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2 移动医疗APP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移动医疗APP可以实现将院内服务向院外延伸,患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即可随时随地获取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医疗服务信息,建立患者与医院之间持续、连贯的沟通新渠道。

2.1 移动医疗APP服务患者的应用

2.1.1 通过“智能分诊”帮助患者明确诊治方向

智能分诊功能能模拟医生问诊,正确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就诊科室,在患者就诊前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简单评估。这里涉及庞大的疾病描述与对应科室的数据库的建立。通过模糊录入患者症状,系统会列出更详细的子条目供选择,为患者推荐合适的科室就诊。这样,可以部分取代患者向人工服务台排队问询,改善多次挂号浪费时间的现象。

2.1.2 通过“预约挂号/候诊队列查询”缩短排队挂号及候诊时间

患者或家属可直接通过医院APP进行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的挂号和结算,凭挂号支付成功短信直接到科室就诊,无需到医院窗口排队取号。

2.1.3 通过“科室医生”让患者实现点名就诊

APP中的“科室医生”涵盖了全院各科室医生的简介、坐诊时间及预约号源数。就诊患者可据此自主选择医生,点名就诊。

2.1.4 通过“信息查询”帮助患者查询就诊信息

信息查询模块为患者提供就诊时产生的各种记录的查询服务,包括预约、费用、检查和检验等历史信息。

2.1.5 通过“用药提醒”促进健康管理

患者可能因为不清楚或忘记医生所指示的用药方法,导致因治疗计划不能有效落实而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对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应用移动医疗APP的用药提醒功能,患者可在线读取一定时段内的处方或手动添加用药信息,根据系统发出的提醒,按时用药。

2.1.6 通过“出院随访”提高随访率有效跟踪患者病情

医院相关科室对已出院的慢性病患者会定期随访。APP中的“出院随访”功能不仅可以直接准确的找到患者本人,通过一系列随访问答,获悉患者出院康复的基本情况,而且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方便的时候接受随访,自动提交到医院后台相关科室。此举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大方便了患者,有利于提高随访成功率。主管医生可以通过移动APP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并进行相关指导,保证患者顺利康复,更可以扩大医院服务的外延。

2.1.7 通过“满意度调查”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APP中的满意度调查功能可以让患者方便快捷的对诊疗体验进行评价,有利于医院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有利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1.8 其他应用 APP中的“专家在线”、“健康宣教”等等都赋予了医院服务更多的内涵

“图片新闻”、“医院简介”也使得医院的工作宣传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导医服务”中包括医保政策和物价公示等,患者可根据需要自主查询。

2.2 移动医疗APP面向医护人员的应用

2.2.1 用于医政管理

移动医疗APP不仅向医护人员推送重要信息,如医院重要通知、医生工作绩效指标等,还包括医疗护理管理制度,以增强医护人员医疗安全意识,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风险。

2.2.2 用于诊疗工作

移动医疗APP可以辅助医生的诊疗工作。医生可通过APP查看患者的化验检查结果,随时掌握患者的健康信息。APP中的药物手册可帮助医护人员随手查看药物说明及配伍禁忌,便于医生处方。门诊安排和工作提醒,可帮助医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出诊时间、手术安排等,为医生的医疗工作提供便利。APP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诊疗知识库和医学文献,引领医护人员朝着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3 展望

从移动医疗APP的角度切入智慧医疗服务链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智慧医疗时代的医疗服务链分为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三大部分,并进一步细分为健康管理、自诊、问诊、寻诊、候诊、诊疗、用药、院内康复、支付、后续用药这十个环节,最终再次进入健康管理环节形成一个医疗闭环。从每个环节的移动医疗APP分布来看,大多数的APP选择在诊疗前环节开展服务,且多为轻问诊和轻健康管理服务,而诊疗中和诊疗后相应服务较少,开发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曲蕴慧.浅谈移动医疗系统的前景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3(13):182-190.

[2]王茜.医院信息系统运用与完善[J].医疗装备,1002-2376(2015)10-0066-02.

篇6

2015年处于“互联网+”风口的移动医疗投资延续了2014年的火热势头,资本方对移动医疗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

从公布的融资情况来看,移动医疗行业仍受到许多投资者的青睐。据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7.8亿美元。

3月,中国大型医疗互联网公司MedSci(梅斯医药)宣布获得数千万美元投资。4月,华康医疗获得价值2亿人民币B轮融资。5月,诊后咨询移动医疗新锐“一呼医生”宣布完成1000万美元A轮融资。移动医疗平台“就医160”完成B轮共1.3亿元融资。母婴健康监护平台天使医生获得8000万元A轮融资。6月,奇虎360与国药集团下属国药国华宣布,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电商公司。专注妇幼领域的移动医疗公司贝联科技完成3000万美金的A轮融资。好大夫在线获得6000万美元C轮融资。

但是随着下半年市场的不景气,融资热潮逐渐减退。在投资渐趋冷静的情况下,主打自建医生、药师团队,做真人语音视频医疗O2O的微问诊,在7月获得1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据悉,此次融资由成功投资了慈铭体检的天图资本领投。9月,趣医网宣布完成总计4000万美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百度领投,软银中国资本、弘晖资本跟投。这意味着,百度继推出自己的“百度医生”APP后,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布局。

从地域上看,这些投资事件多分布于北上广深江浙地区,这也是国内医疗资源最集中,移动医疗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

2000多款移动医疗应用自诊问诊类占据大半江山

2015年年初,中国医疗互联网BAT三大巨头之一百度,成立了移动医疗事业部,并推出了“百度医生”APP,正式进军互联网医疗。此前,中国移动医疗平台已是硝烟四起。

专业机构预测,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规模达到230亿美元。国内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同样诱人,据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预计,由刚需产生的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今年将达23.4亿元,2017年底将突破125亿元。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

按照应用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分类,移动医疗可划分为自诊问诊、医药电商、医生辅助工具、硬件设备、单科领域(如大姨妈、糖尿病管理类等APP)、医联平台等六大类,其中自诊问诊类是最主要的医疗类型。而自诊问诊类应用能够占据移动医疗市场的大部分江山,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长期以来,医疗资源造成的极度不均衡,“看病难”成了大众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优质的医疗资源不断向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倾斜,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健全,使得很多不需要去三甲医院的病患占掉很多三甲医院的资源,大医院人满为患,就医流程繁琐,让病患的就医效率变得极低。除了“看病难”,“看病贵”亦是医疗行业的一大痛点。很多病患都有过“小病大治”、“过度治疗”的担忧,加之看病所耗的高昂时间成本,让一些人因小病拖着不看变成了重病。

而自诊问诊类移动医疗应用的出现为以上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之道,让大众可以通过自诊问诊类移动医疗应用来管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让病患不再“一点小病就要去医院”,也不再“忍着小病拖成大病”,同时打破了地域限制,能够有效弥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让人看到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希望。

以自诊问诊为主的移动医疗APP谁能陪我们细水长流

在移动医疗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候,世界互联网巨头也在纷纷布局移动医疗领域,利用其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结合智能穿戴设备与信息采集处理平台,实现在该领域的强势布局。2014年,国内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依靠自身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和大数据等领域的优势,也加速布局移动医疗领域。而春雨医生抓住先机,经过几年的经营,已拥有上亿的用户,成为国内下载量第一的移动医疗应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融资热潮减退之后,投资者与移动医疗运营商皆发现了诸多问题,如将流量免费导出的移动医疗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市面上现有的2000多款移动医疗APP大多存在功能单一、重合率高等问题,那么,在面对诸多问题,移动医疗“后起之秀”们又该如何在市场找到生存空间?在移动医疗热闹繁华的风景过后,又有哪些应用能够陪着我们一起看细水长流?

其中,作为布局最早的移动医疗轻问诊应用之一,春雨医生是“医院前端的服务体系”,它对传统改变最大的是实现“网络问诊”的业务,用户可以选择图片、文字、语音中任何一种方式有偿地向医生进行咨询。今年5月,春雨医生宣布布局线下诊所,邀请医师坐诊线下诊所,并提供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私人医生服务,打造online+offline的全流程就医体验。9月,春雨推出了一款为糖尿病患者服务的移动APP平台“春雨糖管家”,这意味着在移动医疗领域中,春雨在自诊问诊方面领先的同时,将进军单科领域。

篇7

正因为类似这些问题的存在,移动医疗类APP在发展难度大的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就目前来看,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应用还较为局限,这类APP在技术上以及模式上,都还没有产生一个典型的“模范APP”做引导。

经济学人智库在移动医疗领域的调研结果也表明:患者方面,64%的患者表示未来愿意尝试使用移动医疗与医生交流,且几乎所有患者表示愿意为此付费;73%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进行病情的远程监控,且几乎所有患者表示愿意为此付费;另外,46%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借助移动医疗获得更多的医疗知识,3/4的患者愿意为此付费;医生方面,38%的医生认为移动医疗可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11%认为移动医疗能降低患者的成本;几乎所有医生愿意尝试这种新的互动方式。

移动医疗APP在中国

目前国内已经有好几家移动医疗品牌,比如《春雨医生》、《杏树林》、《口袋体检》和《掌上药店》等,就目前来说,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春雨医生》。其生产商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mhealth(即Mobile Health)为业务方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春雨医生》是该公司第一款“自查+问诊”的健康诊疗类手机客户端,提供用户自诊和向医生问诊两大功能。

尽管被业界普遍看好,但以《春雨医生》为首的绝大多数移动医疗类APP,都还在寻找自身与市场相契合的产品模式,以及如何累积用户评价、公众认知和消费体验。这些条件所带来的良好用户基础,便将是未来开拓成熟商业模式的前期发展资本。

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春雨医生》并不局限于仅是传统的症状“提问等答”模式,而是在用户提交自己的症状问题后,由《春雨医生》通过智能分诊推送系统,再自动根据用户的问题推送给相关科室的医生。这期间不需要用户做科室或者更为复杂的病症选择,自然会有空闲医师领取并回答该问题,并且凭借后台医生的庞大数量,这些提问被确保在了30分钟内有回复。当然,如果用户对自己的病症不了解,也会有详尽的列表选项来进行初步的自我鉴定。总的来说,这种方式给用户的第一感觉就是“即时性”与“详尽性”非常好,这对于建立用户口碑很有帮助。

经过前期的用户积累,目前春雨平台有1 400万用户,约10 000名来自全国的二甲、三甲医院执业医生。日活跃用户40万,每日为用户解决超过20 000个问题。

有了用户数的积累,《春雨医生》的一系列商业模式也在开发进程当中,并试图用之打破“有病就问谷歌百度”这种桎梏思想的垂直医疗搜索。比如《春雨育儿医生》根据用户预先填写的宝宝年龄、性别等信息,推荐宝宝每周所需的物品等的内置电商服务。再比如《春雨医生》结合地方特殊情况推出的定制版本……。这一系列商业模式的探索,也似乎是在逐步印证其CEO张锐的豪言:做能改变中国人就医习惯的产品。

生态基础的培养与未来发展趋势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把用户的智能设备打造成连接医患的渠道,靠服务收费,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商业模式。此外,借助智能设备的定位功能,引入LBS服务体制,可以向有需求的用户推送附近的药店、诊所等,方便用户获取医疗服务。目前《春雨医生》也已经引入LBS服务体系。

此外,对于一些用户(孕妇、育儿夫妻和多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而言,传统的会员制服务也被看作是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不错方式。据我们了解,《春雨医生》已在行业内首推会员制服务,在开通“春雨会员”服务后,这类用户将享受到更直接、更个性化和更多的增值服务,例如线上的优先回答权利,更多个性化如化验单解读、食谱指导和诊断后问询等。

最后,在业内还有一种主流看法,即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医疗的结合,会为两者都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篇8

2013年底,他在《创业家》的会议上发言时,认为“医疗健康行业,还没有诞生真正的巨头,这是大家的机会所在。”时隔半年,他对未来移动医疗大发展的前景,有了新的认知。当下,医疗健康投资风起云涌,大的机构也好,资本巨头也好,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能够逐渐进入,俞熔不怕竞争,对这个行业,多点关注反而是好事。“以往,医疗健康行业受人关注度不够,现在国家机制在转型,消费者观念在变化,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在推动医疗行业,这是大的时代背景。”他的态度,相当乐观。

变革,可以预见

与创业者精专的态度不同,俞熔对行业的思考集中在移动医疗发展的大方向上。慢而有条理的,他把移动医疗的发展,归结为几种变革趋势。第一是标准化、可量化的医疗服务,例如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的标准化,这在美国已经非常成熟,二是慢性病管理体系化,有赖于家庭和私人医生体系的完善,这也将成为下一个行业创业热点趋势,三是远程医疗技术,依赖于高效的信息化及创新的技术手段。四是筛查检测、重大疾病诊治的个体化。不管哪一种趋势,都少不了大数据的支持。

他屡屡提到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对于较为特殊的医疗健康产业,大数据的意义不可低估。与美年大健康的特色服务相关的,则是中医标准化管理的部分。

在完全基于西医标准化体系的体检行业,美年的立身之道与众不同,他们为使用者给出中医诊疗方案。以中医手段辩识体质,再根据西医的检验方法,针对性给出一些解决方案,既可以有传统疗法,也有健康食品、保健品上的建议。有别于一般体检给出生硬报告的方式,美年的中医服务,更类似增值附加服务。在美年的体检中心里,中医是随处可见的装饰元素,华佗、孙思邈的画像挂在楼道中,西医体检项目完成后,中医手段才开始,填写问卷,勾选身体状况,医生给出关于基本体质判断,再搭配上传统的号脉,对体质和调养方式,做出建议。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些器质性的疾病,肯定我们会推荐、动员,或者帮助你去医院治疗,但很多人是生活方式或亚健康带来的一些慢病,这些问题不是去医院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这部分病人实际上量更大。”和美年赢得客户喜爱的原因一样,生活方式、慢病或者亚健康,也是移动医疗的机会所在。

在俞熔看来,移动医疗的好处,不言而喻,它让信息透明,让资源配置优化。医生和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沟通和反馈。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对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来说,更是有充分的正能量。“但在这个行业里,商业模式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说医疗行业的闭环怎么形成,线上线下怎么结合,在O2O大行其道的当下,我还是很少听到医疗行业的O2O。”

他也审慎地认为,不少移动医疗应用看似取得成功,但一个严峻现实摆在眼前,移动医疗的风险边界难以界定。“大多数移动医疗的应用,其作用究竟是咨询,还是诊断,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分析。”

除了收购之外,俞熔一直关注培育或者挖掘健康类、医疗类的中小企业。三年前,他投资了一家做电子耳蜗的企业,属于相当细分的业务。产品有慈善性质,为先天耳聋的孩子生产植入性的器械,帮助他们产生听觉、学会说话,从而渐渐接近一个健全的人。这样的市场需求数以百万计。一个耳蜗手术需要20万人民币,大多数农村的孩子消费不起,电子耳蜗的生产,与其说是医疗辅助设备,更有一点慈善性质。他也把预防医学上下游产业当作发力点,有关健康管理、平台、数据和客户资源,凡是有助于美年大健康整体发展的,也在他的涉猎范围。2013年,美年投资了一家专门用物理光学方法降血脂的医疗创业公司,实际上,血脂异常亚健康人群为这样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在俞熔的分析之中,中国有糖尿病患者九千万,高血压患者一亿到两亿,人群数量远大于进入医院治病的人群,针对这些慢性疾病的服务,都有很不错的发展机会,是极好的创业方向。

作为出手快又狠的投资者,抢占移动医疗的开放平台,才是俞熔布局的长远策略,尽管真正披露产品可能要到一个月以后,但他还是介绍了美年移动医疗产品的大致脉络,“全能的个人医疗开放平台,从预防、医疗评估、健康管理,包括后续的健康相关服务的,这是一个小的BAT。”

篇9

只是时至今日,泡沫在风后慢慢散开,几乎所有的App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法变现,就连春雨医生也不例外。于是大家开始拼命扩张,拓展资源。在投资人的压力下,数据的真实性以及用户黏度的可靠性已不再至关重要,重要的是打扮出一个华丽的外表,以此“引诱”下一个接盘侠。但在云雾散开逐渐月明的今天,像春雨医生和寻医问药这样的大盘子,已经少有投资人敢接了,它们就只能冲上市,寻找傻傻的股民。

当然,平安好医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5亿美元,让它一年多时间就冲到了业内一线。况且在医药电商之外,还有平安保险站台,变现有道。

就像互联网其他领域的新兴玩家一样,互联网医疗的到来也伴随着浮夸与浮躁。表面看上去,一个个商业模式都要改变世界,其实根本无法撼动整个医疗产业。无论是传统模式还是现在的“互联网+”,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核心只能是医疗,互联网只是带来了更方便的连接,把它称作“医疗互联网”或许更加恰当。

但现在的创业App基本上都是抱着上市或大赚一笔去的,员工更是急于求成,心态浮躁。有情怀的创始人可能也不少,他们大多本就是医疗行业从业者,深知传统医疗的痛点,真正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然而目前看来,他们的茫茫前途大致只有以下两种出路:

第一是抱大腿,借力国际性传统药企的名气与资源,融得更多资金,或者直奔上市而去。例如春雨医生抱得阿斯利康的大腿,微糖抱得美敦力的大腿。但它们也不是平白无故就获得药企庇佑的,庞大优质的C端用户,足以将这些传统药企打动。

有些创业App很天真,拿着自己臆想的庞大的B端医生资源去游说药企,希望打动它们从而抱上大腿。但要知道,传统药企深耕国内这片土壤多年,最不缺的应当就是专家资源。所以,抱大腿也要有抱得住大腿的臂膀――你的C端用户。

篇10

1 系统设计

住院医生在日常病区业务工作中,对患者病情实时掌握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成本,将医院的信息采集点及访问点延伸到了病房,既满足了医生移动办公的需要,并能够更精细地实现医院管理,同时,避免了医疗文书的转抄和重复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医疗差错,节省了办公消耗。系统可以依托无线局域网络及移动设备,实现临床医师随时随地进行病人相关信息的浏览,查询,采集和传输,努力实现“正确的病人,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 ”,为医院管理带来显著收益,帮助医院提高临床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通常查房的陪同医生比较多,采用“笔记本电脑+手推车+平板电脑”的移动查房系统方案可以满足多人查房的实际需求:移动推车上配置比较大的屏幕将实现现有临床信息系统的移动化,有利于临床信息的充分共享,可以查看病人完整的PACS影像和LIS检查信息;平板电脑支持触摸屏输入,同时还支持键盘和鼠标输入方式,床位医生可以根据查房情况,及时将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并根据病情发展当即开出检验、检查、治疗和其他医嘱,避免了查访后再次转抄医嘱或凭记忆补开医嘱、记录病程,造成重复工作甚至错误情况发生。

2 系统功能说明

儿童医院移动查房医生工作站采用“笔记本电脑+手推车+平板电脑”的移动查房系统方案,笔记本电脑+手推车多采用Windows平台,与医院各类信息系统有着平台的兼容性,可通过键盘、鼠标进行大量的信息录入和查询操作,可以高效、直观地获取患者病历、体征、检查、检验等信息,如需要在床旁下达医嘱、书写文书,笔记本电脑+无线查房推车可以短时间完全替代医生工作站。而以平板电脑为硬件应用平台的移动查房医生工作站从临床医师关心的及时提醒和今日消息开始,实现以病人一览为基础的病人体征、医嘱、检验、检查、病历、手术、会诊床边操作、病人谈话、交接班记录等业务功能的全覆盖,依托电子腕带和条码扫描基础,充分实现移动设备上病人各种信息的及时调阅,床边操作的及时处理和记录,充分利用移动设备便捷友好的使用体验,围绕病人诊疗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

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系统核心功能设计如下:

2.1系统智能提示

系统充分借鉴移动应用的行业经验,结合实际操作需求,实现提醒和消息智能及时提示,对医师关心的新入院病人、体征和检验检查异常情况、医疗质控消息等及时反馈

2.2病区病人信息一览

实现医师对自己负责患者情况进行综合展示,根据病人情况“特殊护理”、“今日出院”、“今日入院” 等条件过滤展示病人信息内容,包括患者病人的姓名,住院日期,出生年月日,饮食方式,护理方式,诊断,病人类型等核心信息。

2.3临床病人信息的实时浏览和查阅

该功能通过移动平台设备扫描病人的条形码来快速定位患者,通过医生权限设定查阅是否有权限阅读该患者资料,在成功定位患者后,进行信息调阅等一系列业务工作。

2.4病人医嘱处理

实现即时开立各种长期、临时、出院医嘱信息;系统通过定位医嘱类型,按照预置的“未提交”,“未执行”,“已执行”,“已停止”状态来显示医嘱信息。

2.5医师床边操作记录

实现对医师在临床病人病床边对拔管、插刺、置管等操作进行简单快捷的记录,支持通过点选自动智能地记录操作日志。

2.6床边检验检查模块

实现移动终端上为患者开立检验检查申请。通过检验检查大类小类的选择来方便检验检查申请的开立。医生可以通过按时间排序和类型排序两种方式对各检验检查申请进行排查看已经完成的检验检查项目、项目所对应的结果值等。

2.7多媒体信息调阅

实现医师在移动终端上进行多媒体信息采集,包括语音、照片、视频,并对文件进行批注,实现多媒体数据与患者、采集者关联。

笔者认为:目前移动医疗已在一部分医院进行试点应用,且院方对应用效果反应良好。移动医疗将成为数字化医院的突破点,并成为当今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热点,系统建设不仅实现技术手段的变化,而且使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模式、流程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大幅实现医疗资源高度共享,降低公众医疗成本,推动医院数字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医院社会形象,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甚至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