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6: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课程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处理、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对问题讨论和研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让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的反思。
笔者设计了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计划,分层次设计出多元化的问题。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信息技术发展的利与弊有哪些?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如何,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及其特征是什么?信息价值判断的标准如何?如何获取信息、鉴别信息、评价信息?信息技术应用于哪些领域?在学生先了解了笔者的问题框架以及学习计划后,学生分组自主课外探究并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1)围绕“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展开辩论,深入探讨;(2)各组展示、交流多媒体作品,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小组的演示文稿。这种多元化的单元学习,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多元化单元教学能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多元化单元教学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比如:分组所考虑的学生因素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互助沟通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硬件环境等。这样可以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多元化的单元任务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内容当中,掌握了搜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探讨精神。
三、多元化单元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学生通过完成整个单元计划学习,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能够描述未来的数字化生活,认识实现这个目标所涉及到的技术、设备及对人的要求。
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比如单元模块任务中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数字化生活”演示文稿制作,或者制作网站,这种多元化的模块任务,让分层的学生能有效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加以辅导,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多元化单元教学注重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多元化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面临的是一系列的综合性问题,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实现、颜色的搭配等,这都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交流和协作,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学生因为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也增强了协作的主动性。
比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这个单元教学任务的辩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值得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摸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能有效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思路,能有效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4―06
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中主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明确自身应当具备的素养、提高其教学与研究能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该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1]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 前端分析
1 课程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性非常强的部分,如信息素养的解析、作为内容体系指导思想的“双本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结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原则、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技术(艺术)等部分又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能。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培养方案,本课程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学习逐步从盲从走向理性,学习能力较强。尤其是经过“学习的科学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适应了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
课程学习后接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课程构建理想的教学实施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迁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快速遗忘。
1 教学单元目标分析
(1) 课程理念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结合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从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应当发生的变化,明确成为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以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利于其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2)课程总目标
路易(Lewy. A)[2]认为课程目标指称的是教学规划方案的预期和规定的结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学校中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正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师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并将之具体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为学生成为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3]。
(3)课程教学单元目标
课程教材采用李艺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4],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图1所示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教学单元一:信息技术课程概述。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价值;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信息素养在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角度的教学解读。
教学单元二:信息技术新课标及教材。单元教学目标:从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的变迁,理解信息技术新课标对教学实施及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发展现状及不同学段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该教学单元与“教学单元一”共同构成了课程学习的基础,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必要的知识基础。对这两个单元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
教学单元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一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程序、步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能够编写出规范的教案;掌握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一般过程,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单元四:信息技术课程各内容模块的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内容的特点,理解各模块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教学单元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艺术。
教学单元六: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说课的功能、类型及价值;理解说课与上课的区别;掌握说课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好的说课应具备的特征及评析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单元七: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评价思想的发展及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及一般过程;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掌握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和报告的方法。
教学单元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课程整合的内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理解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
2 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这些任务和问题(如表1)成为以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支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层层逼近目标。
3 学习资源设计
根据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撑课程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课程总体来看学习资源主要有:
(1) 相关网站资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方式的改革等。相关网站,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省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index.php3)、信息技术课程网(省略/)、大路论坛(省略/bbs/index.asp)、2008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信息技术)全员培训(portal.sdteacher.省略/Course/xinxijishu/Default.aspx)等,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学习资源要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来确定提供方式,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可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所需资源。如果是前者,教师应提前搜索、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的学习价值,确保提供给学生可靠、有用的信息资源;如果是后者,教师需提前设计好信息资源查找和收集的目的、要求等,并在学生查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策略指导,避免学生在搜索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甚至在海量信息中迷航。
(2) 师生博客
在教师博客中开辟了课程专栏,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论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案例等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则在自己博客中提交作业及对课程的认识等。教师和学生的博客共同组成课程博客圈,师生通过访问彼此的博客,实现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同时,在浏览日志、评论和留言等活动中也增进了相互理解,使博客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3) 教材和印刷材料
除了课程教材外,为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印刷材料,包括:典型教案、小组协作学习或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某些章节等。
具体教学单元的学习资源则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比如在教学单元一的学习过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印刷材料为主。而教学单元三的学习则利用教师事先搜集的经典案例(包括教学视频及文字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案例中教师如何贯彻教学原则?各种教学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教师教学处理的成功之处及不足。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推荐的网站上查找相关案例,进行研讨和分析,并以课程博客圈为平台实现交流和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评价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水平。
4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协作、探究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提高必然经历由“模仿”到“灵活运用”、“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典型案例(文字案例及视频案例)是十分必要的。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展示教学案例之前,先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信息,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展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之后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和共享。每次的交流与共享环节总能听到一些独特的教学设计,比如在“病毒防治”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有学生巧妙运用了比喻,将病毒侵袭计算机比喻成蚊子叮人,并引申出对付病毒(蚊子)的措施:安装防火墙(“挂蚊帐”)、安装杀毒软件(“点蚊香”)、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访问可疑网站(“保持环境卫生”)。
(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中教师要呈现学习任务,明确协作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展示评价量规等,然后指出可用的学习资源或指导资源的搜索策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则对学生的协作学习策略及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交流与共享阶段每个小组展示其协作成果,其他小组及教师则进行评价,包括根据量规进行打分,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
(3) 情境-探究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伊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然后,学生独自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这一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及探究过程的引导。
5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的选择与设计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等。主要包括:
(1) 以往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主要是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小组协作成果等,作为范例,这些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唤醒学生相关的已有知识,并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和信心。
(2) 教学设计模板
包括“四列式”教学过程设计模板、WebQuest设计模板、“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设计流程、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等,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有效引导。
(3)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范例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如图2所示,包括协作任务及相关分析、分工及职责、资源的收集加工、协作成果等内容。
6 评价量规设计
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较多地采用了操作性强、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量规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小组协作学习评价量规;(2)口头表达评价量规;(3)教学设计评价量规;(4)导入技能评价量规;(5)教学技能评价量规;(6)说课评价量规。
7 单元实施方案设计
本课程按照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以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的建构性等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学习时空,使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以第六单元“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为例。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如表2所示。
单元教学过程及学习资源如图3所示,首先指出说课是当前选聘教师及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比的常用形式,阐述其重要性。然后播放一段说课视频供学生观摩[5],在播放前提出思考题:(1)什么是说课(通过视频总结说课特征)?(2)视频中的说课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的?(3)视频中教师为了完成说课提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视频播放后组织学生对说课的定义、说课的本质特征及怎样准备说课进行讨论。教师结合视频讲解说课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评析说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其他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学生按教师指定的课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准备说课稿,组织学生进行说课和评课。
整个教学单元的所有活动在6个学时(每学时50分钟)内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控制教学单元的步骤,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单元教学任务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8 评价、修改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1)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3)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4)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原则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评价、反思和调整贯穿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始终。
三 实践效果与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收获更大;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很充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施教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中,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实习辅导教师及实习学校的认可。总之,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
[2] Lewy A.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1:306.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模具设备》课面向的职业岗位是成型试模工。新模具在使用之前,试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本单元课程是针对注塑模的成型试模工作。注射模具试模过程中必须遵循合理的操作步骤和确定恰当的技术参数。掌握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是注射模试模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技能。我们以教材及大纲为基础,以岗位活动为背景,以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为依托,确定了本单元课的教学内容是海天HTJB系列注射机的操作与调整。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注射机模拟操作,掌握注射机试模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设置及优化工艺参数,熟练操作注射机进行试模生产;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教学重点是能设置注射机的成型工艺参数,难点是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控制产品成型质量。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来看,本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理应通过直接操作设备来达到学习目的。但直接操作生产设备,对教学来说有诸多不易。首先利用注射机试模会耗费塑料材料、电力、水力等;而且试模很少一次就成功,有时甚至需要耗费几天,甚至上月;另外学校实训设备和老师数量都不能满足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操作实际设备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模拟仿真软件等不但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能减少资金投入、解决师资短缺、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安全事故。
1.2 学情。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本项目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注射机的工作原理,注射机的类型及结构等基础知识,为操作设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相对较差。喜欢动手操作,习惯于直观性较强的具象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处于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来讲,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微课模式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1.3 信息化资源。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
课程网络信息平台素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校内课程资源网站中的模具、设备等图片,加工视频及动画、案例库、习题库、电子讲义、注射机使用说明书、电子书、自主学习课件等;
软件: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
网络互动及答疑:网络论坛,QQ平台;
网络评价:师生共同进行,企业专家指导,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测评。
随着免费而简便工具被应用频次的增多,创建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变得十分简单,并可利用这样的环境为学习者的社交、职业发展、学习和其它活动提供支持。一旦找到所需的网上资料,就可以使用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聚合内容,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进行储存、标签识别、分类或监控,还能够非常简单地对资料进行多目的转化,无须掌握网页构成的专业知识。[2]
2 教学策略
在教学模式上运用了21世纪后教学设计领域新的热门理念“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就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利用信息化环境中优质的资源与服务,结合教育系统内部组织的教学资源,支持学习者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和课内课外活动。
3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协作探究学习两个阶段。
3.1 课前自主学习
3.1.1 学习情境:学生在课程网站上通过链接观看操作注射机生产出产品的生产视频实况。真实试模生产的视频做到了“工学结合”,使教学与生产、课堂与车间及专业与职业能够达成对接。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真实岗位工作状态,明确岗位的生产情况,初步了解注射机的操作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对试模生产过程中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一些疑问:控制面板上有哪些功能按键?如何操作生产出产品?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在学生看完教学录像之后,对录像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
3.1.2 自主预习:学生通过查阅手册、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教学平台上的电子教程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另外,学生利用个人电脑在课程网站上观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的带有讲课声音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视频通过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暂停、重放等多种功能,便于学生在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做笔记,进行充分思考,不必担心遗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制作PPT时充分考虑了视觉效果、支持和强调主题的要点、设计结构的互动策略等,帮助学生构建了内容最丰富的学习平台。
3.1.3 课前练习: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的设计了模拟操作注射机和让学生查找合适的工艺参数范围填写电子成型工艺卡片的课前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并且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交流支持。学生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留言板、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同学之间能够进行互动解答。
3.2 课堂协作探究学习。“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引来了国内一些学校的群起效仿。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但不是唯一,课改的着力点不应也不该只停留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当然,以互联网作为教学的媒介,在资料搜集、保存、整合和作业的反馈及学习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确极具便捷之优势,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跨时空的教学方式也会严重削弱师生间的互动。鉴于此,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团队协作和会话等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2]
3.2.1 学习情境:本单元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根据我校实训设备型号配套开发的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进行。直观、生动的仿真操作使学生犹如在真实的设备上生产,大幅度的提升了学习效果,并显著降低了后续实训的劳动强度和成本。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2 布置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布置成任务,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下发任务书。学生被分成四、五个人为一组,学生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配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且通过分组,采用协作、竞争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3 独立探索。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自我明白事理,掌握知识,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完成任务,如本次课学生在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要根据课前练习中制定的成型工艺卡片进行工艺参数的设定。另外学生可自主探索进行手动操作试模的训练。在训练中可以实时看到设备运行状态和塑料填充过程及结果,学生兴趣高,有成就感。
3.4 协作探究。在工厂的实际试模过程中,成型件常会出现各种缺陷,如何通过调整参数解决缺陷是本次课的学习难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协作探究来解决难题,通过组内、组间可以进行积极讨论,老师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和在真实的设备上操作一样,仿真的注射机操作系统也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模拟解决缺陷,利用这样的信息化手段,使协作探究式学习非常便于开展。在仿真操作平台上,很容易创设出能产生缺陷的情境,如果输入了不合理的工艺参数,就会造成短射等缺陷。缺陷如何产生?如何解决?小组成员间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协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
4 评价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通过多媒体网络,学生分组展示最终生成的试模卡片。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学生在组内要进行自评和互评。除了对卡片上填写的各项参数是否正确给出评价及评分外,还要对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等方面给出评价。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听课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等内容中的表现,最终形成考核评价表的分数。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将静态化为动态,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展示微观结构,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利用计算机可以形象地展示分子、原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以及一些晶体的结构;采用电脑动画的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宏观变化中的微观过程。如“原电池”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这一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化学实验难以展现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将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合,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课件主要是运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它集投影、数字化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具有多维动画模拟的生动、逼真效果,突破了时空、环境的限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化学实验教学现代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1)是模拟错误操作,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等,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或危险性的实验。例如氯气漂白性的实验,避免氯气对教室环境的污染,改用计算机将实验生动地展示模仿出来,既保证了教师学生的安全,保护了环境,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是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的实验。例如,氢气和氯气混合点燃爆炸实验,采用动画模拟,可以直接将实验过程显示出来,真实感极强,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增强教学效果。
(4)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重做实验将浪费药品,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采取录像定格、慢放演示。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可将某些次要的过程实验完成拍摄后快进。
(5)是化工生产中复杂的生产流程进行模拟展示,如水泥、玻璃、硝酸、合成氨工业生产现状等,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很有好处,也能弥补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到实地考察的遗憾。
(6)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教师演示都需占据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改以往“口头实验”、“黑板实验”、“纸上实验”的教学现状,能更快速、多渠道帮助学生重现实验知识、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升华到更高层次,能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问题
1.过多依赖多媒体,出现新式“满堂灌”。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是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图片,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甚至图文声像纷至沓来。一番狂轰滥炸,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教育教学的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2.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了专职“放映员”,“解说员”或者“管理员”。
事实上,课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遵循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在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一些利用网络教学的老师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时,则整节课满堂转,充当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轻松愉快,下了课大脑中一片空白,连必要的知识都没有获得。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课件,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形成声音、文字、图像、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科学》课程是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为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配置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这时候能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氯化钠水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全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以使整个实验流畅直观;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作用,除得到的数据准确外,还有利于环保。《科学》课程中适合使用模拟演示的内容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通过系统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与以往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学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的作品,意义在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与展示中及时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呈现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国圣地亚大学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处理不很明显的信息”。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型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学模版与教学流程,通常有六个模块构成: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导言:提供关于WebQuest核心问题的一些背景材料,用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任务:即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可行有趣,并能促进学生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经历一个描述得非常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过程为问题解决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通常由教师创建一些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网上专家、电子公告板、邮件地址等,当然也不排斥使用离线资源,如印刷品、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模型等。在一个实际的WebQuest中,过程和资源往往并在一起。
2、学困生情况分析(含学困生名单、现状和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新接任的班级,本栏目内容的填写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完成。)
任教年级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家庭基本没有计算机,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只有在学校的一星期40分钟,操作时间客观上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平衡。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上课能积极探索,主动求知。
现有差生情况如下:
各班都有部分学生因缺少操作机会,导致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熟练。
针对本年级的不同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在提补差上要多动脑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在实、广、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质量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Word2000窗口结构及其功能;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2000的方法;初步了解文件保存方法
2、掌握智能拼音输入文字;学会输入单字和词组;学会切换输入法状态
3、学会打开文档;学会用光标移动的方法修改文章
4、掌握文章段落的复制、移动及删除;
5、掌握文章的查找和替换
6、掌握文字的字型、字体、字号及颜色设置等修饰的基本方法;
7、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能作相应的调整
8、学会对文章段落的对齐、缩进等操作;掌握行距和字距的调整
9、了解图片工具栏的组件和使用方法;学会插入剪贴画、图片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
10、学会用打印预览查看文章编排效果;掌握纸张大小的设定、页边距的设置方法
11、了解PowerPoint2000;学会启动PowerPoint2000、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在幻灯片上文字输入、格式设置
12、掌握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
13、浏览幻灯片、放映幻灯片
二、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信息化意识。
三、质量目标:
期末成绩争取学区A级。
三、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初步了解Word2000窗口结构及其功能;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2000的方法;初步了解文件保存方法,掌握智能拼音输入文字;学会输入单字和词组;学会切换输入法状态,学会打开文档;学会用光标移动的方法修改文章,了解PowerPoint2000;学会启动PowerPoint2000、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在幻灯片上文字输入、格式设置。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使用绘图工具箱掌握画线的工具,让学生能运用画线工具作简单的图形;学会选择及改变线宽。初步学会用椭圆、矩形、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画图工具作简单的规则的图形。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
2、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3、教研工作目标和计划。
一、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
贯彻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工作,认真学好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认重点、难点,坚持做到教学有计划,课课有准备,堂堂都上好。加强学生操作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内与课外合理安排,辅导点拨,做好防差工作。加强直观和实际操作,加强学生能力培养,让学生动手动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二、提优补差内容、途径和方法
提优: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竞赛,以赛促教。
补差:加强辅导。
三、教研工作目标和计划
目标:
本学期教研工作按学校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关系的研究》,着重研究在新课程标准框架内用好原教材,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积极主动学习的关系进行研究,把新课标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计划:
1、加强理论学习,发展多向思维,用创新思想指导教学工作。
2、课堂教学中明确目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辅助教学。
3、及时做好经验总结,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撰写教学论文,写好心得体会。
小学<下>第一学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度表
周次章(或课)、节内容及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与要求
2第29课 初识word2000初步了解Word2000窗口结构及其功能;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2000的方法;初步了解文件保存方法
3第30课 文字的输入掌握智能拼音输入文字;学会输入单字和词组;学会切换输入法状态
4第30课 文字的输入
6第31课 文章的修改学会打开文档;学会用光标移动的方法修改文章
7图庆放假
8第32课 段落的调整(一)掌握文章段落的复制、移动及删除;掌握文章的查找和替换
9第32课 段落的调整(二)
10第33课 文字的修饰(一)掌握文字的字型、字体、字号及颜色设置等修饰的基本方法;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并能作相应的调整
11第33课 文字的修饰(二)
12第34课 设置段落格式(一)学会对文章段落的对齐、缩进等操作;掌握行距和字距的调整
13第34课 设置段落格式(二)
14第35课 插入图片(一)了解图片工具栏的组件和使用方法;学会插入剪贴画、图片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
15第35课 插入图片(二)
16第36课 打印预览学会用打印预览查看文章编排效果;掌握纸张大小的设定、页边距的设置方法
17第37课 初识PowerPoint2000(一)了解PowerPoint2000;学会启动PowerPoint2000、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在幻灯片上文字输入、格式设置
18第37课 初识PowerPoint2000(二)
化学教学中有两个世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学化学教学中最为困难的地方就是学生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空间想象感缺乏,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等。对于微观世界的教学内容,如果单纯靠教师口授讲解,必将导致学生觉得枯燥和抽象。通过制作多媒体软件,就可以构筑出虚拟的立体空间,模拟出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及运动等,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那些模糊和缺乏直观感觉的概念。
例如,在化学中有许多分子和离子运动的内容,完全可以采取二维或三维动画的方式进行模型构造。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采用实物模型授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分子结构图,但是不能产生动态感,而采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在头脑中构造出分子结构图,也能想象出分子运动时的状况图,自然能够很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改进实验教学
对化学教学来说,实验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够对化学反应有直观的感觉和理性的思考。但是,由于日常的化学实验并不能够全部开展,特别是有些化学实验药品昂贵,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操作比较危险,有时还容易产生有毒气体,因此化学实验的日常开展受到了限制。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化学实验过程,让学生自由地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操作,使得他们能够反复练习达到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真正理解。
但是,多媒体软件模拟实验只是改善实验教学的一种方法,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复杂实验现象的能力,这是无论多好的模拟实验软件都无法代替的。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仍然要强调学生应该多动手做化学实验,在实验中提升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时展的必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手段明显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增强学生信息素养,而且对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相长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将极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1 教学模式的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设计者领导者的角色,强化其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尝试,合作交流,探索研究,增强学生们在教学中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进行知识点范围的指定,明确活动的目标实现和检验方法,点出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等。在设计方案、方法上给予系统指导,对学生的活动设计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进行具体的操作讲解。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自行查找资料,确定活动设计方案,了解需求,开出任务清单,设定解决方案,构筑设计平台,进行设计、收集、调试、实现、检验、交流,整合信息,展示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在教学过程教师中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大胆提出新设想和新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2 教学方法手段的信息化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多为验证性教学方法,学生依赖详尽的指导内容的每一步骤,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操作,必然获得预期的结果,从而达到对理论学习的验证,学生依赖老师的指导,缺乏主动思考、创造思维对技能性知识反证性的研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实操能力较差。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CAI课件的广泛应用,CAI课件具有交互性、多样性、个别性、灵活性和重复性等特点,通过图、像、声、文并茂,加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并能直观、生动地展现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引入CAI课件,使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设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实现手段。学生借助互联网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集、整合,了解最新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利用相应的设计工具软件和仿真工具软件进行分析实现,然后在实际网络平台上进行验证,加强信息技能的设计探究能力;利用实验室进行硬件了解、分析、制作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将会引起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的变革。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的信息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教与学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必须培养全体教师的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多媒体课件、教学动画、微课、网络课程平台、互动考核系统等等,这些资源都应是由学科教师参与制作和搭建完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教育信息化中实现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懂得筛选有用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努力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
将信息化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仅限于书本、课堂,网络化学习将成为主流。学生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了整体认识,平时课堂学习中也充分接触到相关工具软件,更易于接受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提升信息素养,培养自身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便利地获取和更新最前沿知识,使用信息平台拓展视野,学会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元方向发展。学生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开发潜能的认知工具、自我测评的学习反馈工具、创设情感的情感激励工具,逐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4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有校园网、互联网、视频点播系统、网络课程平台,还包括投影银幕式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式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Web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机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电子图书馆等。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应努力构建开放化、共享化、参与化、全球化,可以用网络沟通世界,走出地域局限,还能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共享国内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能让不同地区的学生站在互联网同一起跑线上,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人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终身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还应包括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与学和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等多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是作为传统教学的极大补充和完善。
信息化技术教学设计,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和学生互动当中,在课程“教与学”中引入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以促进“教与学”。将信息化技术来优化传统课程教学,加入到教学环节中,使它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编程类课程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类课程,引入信息化手段更容易让学生感知信息化的优势好处,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与效果。
1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针对编程类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现有的或自己开发的网络平台
现今信息化时代,网络上提供了很多的教学网络平台,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开发属于自己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例如“蓝墨云班课”教学网络平台,它提供了课前预习布置,谈论论坛,分组作业,课前视频,课堂点名,作业布置、互动反馈等功能,贯穿了教学的前期、中期及后期整个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也可以通过手机操作。现有的教学网络平台能够方便快捷的整理教学上课资源,重新分配教学资源的利用步骤;此外学生操作便利,也可以因人因能力、掌握程度的不同来合理分配时间来通过教学网络平台进行预习、学习、复习。
2)基于“微课导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就是要把老师的授课内容用信息化手段表现出来,可以替代传统老师讲课的不足,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开看,更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微课做的事情,不仅是把文字教材影声化。同时要把老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隐形知识,把老师的讲解、对课程的理解呈现出来。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针对性信息化学习环境,例如flash、微课视频、基于课程内容设计的游戏、微信互动交流页面、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等信息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
根据编程类教学具有操作性强、知识点难理解的特点,在每个编程算法、语法的教学重点、难点都可以用微课视频来呈现,微课的简洁精练和突出主题的特点非常适合程序语法知识点及算法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针对算法推导和编程过程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更好理解,并且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同一个疑难问题重复解答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因此,“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编程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设计微课视频时,可采用“普适”+“心动”的策略来提升学习资源的质量。“心动”旨在让学生怦然心动,产生浓烈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的理解。富有“心动”的微课视频,可促使学生产生“行动”欲望,从而保证在翻转课堂中,基础知识与核心能力传授的有效完成。微课视频的“心动”,可从“故事引入”、“游戏加强”、“结构统一”等方面入手。
3)开发有助知识理解的软件
编程类课程重点及难点的地方就是算法的推导过程,如何更生动、更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算法的推导过程,尽可能消除学生普遍的畏难情绪呢?利用信息化技术是很好的办法。可以通过制作软件程序,程序可以是以游戏形式呈现,也可以是模拟算法演变的步骤,最好能提供测试的模块,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算法演变的过程。比起传统教学,大段的代码的讲解更能让学生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2 “直接插入法”算法课堂的教学设计
《直接插入排序》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翻转课堂+Unity 3D模拟体验+程序测试系统”,即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课堂信息化教学,通过Unity 3D制作跨平台算法演示与体验软件,配合程序测试系统,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
2.1 制作微课视频,通过蓝墨云班课预习视频及资料
制作并上传微课、PPT、教学案例、参考书籍等相关资料到蓝墨云班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制作以游戏互动和PPT动画相结合的教学微视频,将枯燥的算法学习变得有趣味,调动学生热情。多种方式呈现算法,让学生对算法有基本的认识与理解。据统计现在的大学生100%使用智能手机,93%开通了4G网络,各个学校的Wifi网络带宽也在逐渐加大,使用智能手机软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可能。蓝墨云班课具有班级创建、资源管理、成员管理、问卷调查、讨论答疑、作业布置、小组讨论、即时签到等功能,有手机和电脑等多个版本。借助它很容易实现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课堂上利用它和传统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进行讨论交流、作业提交、重要资料留存等,创建即时互动教学新模式,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2.2 开发算法演示软件,学生通过体验软件进行知识第一步内化
自行开发针对排序算法的演示测试软件,“直接插入法”是排序法的其中一种。传统的算法课程,教师在黑板上理论推演算法,教学过程枯燥、抽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制作动画,配合PPT演示算法执行过程,这种方法较前一种方法更为直观,但演示的内容固定,且PPT及动画的播放对硬件和操作系统有一定要求。本课程中,笔者自行开发了一款排序算法的演示测试软件,有以下两个特点:1)同一算法,能对不同数字个数、不同数字的一组数排序,自动生成算法执行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算法。2)Unity引擎制作的软件具有跨平台的特点,一次制作可以生成能够在任意操作系统、任意硬件上运行的软件,所以本算法体验软件具有Web版本,PC版本、手机版本,同时支持Windows、Linux、Andriod、Ios等操作系统。学生可以观看数组各种排序的整过过程,可以改变数组长度或者改变数组元素的值,通过比较观察,可以容易发现各种排序的规律及计算机运算过程。这比起传统的讲解,学生主动性更强,而且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理解程度而多次重复的测试体验,也可以边体验边写流程图。用信息化手段来学习信息化技术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更具意义和说服力。
2.3 使用编程系统进行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编程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际练习,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和代码量才能逐渐形成。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教研室自主开发了提升编程能力的编程测试平台。平台上有大量的练习题目,针对不同的算法主题,从易到难。课堂上借助于编程能力测试平台,进行进一步的知识内化。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代码的对错、执行效率,以及其他同学完成题目的情况,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完成题目的总体情况,以及每个同学提交的代码,方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问题进行讲解。通过规定学生在C++及其他程序设计课程中必须完成的题目数量,并配合适当的奖惩机制,授课教师所在学校学生的编程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科学合理选择教材,奠定学习的基石
教材是最好的辅导书,以此教师一定要认真选择教材,我们都知道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而更新换代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着,当然计算机是这些新科技的集大成者,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每学期都要选择合适的课本。信息技术可以算是新贵,但是他的更替却早已进行,比如现在人越来越趋向于用WPS来代替Word,Excel等等,不光是操作系统,就连信息技术的核心,编程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先见意识,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能够正常的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一边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学习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教室,更新电脑设备,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经常更新电脑设备,跟上时代的步伐。
2.应用灵活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的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讲解,还需要学生的操作动手的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教授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去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接下来就把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电脑上进行验证,在告诉教授正确的结果,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科学探究性。学生往往在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其他的问题,这是教师所充当的就是一个引导作用,有一个问题带出其他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会了思考,理解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律,经过教师的指点,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又电脑玩的好的学生带着完全不懂信息技术的“菜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现在的小学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教师在课堂的授课时,一般会运用到PPT的应用,这就会让学生在没有学过PPT的同时了解了一些关于PPT的知识,再比如社会科学老师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英语老师会时常播放一些英语动漫或美剧,这些都要运用到信息技术。
3.尊重学生创造思维,发现学习的乐趣
小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大人的老师,而这些小学生在创造能力和探索方面上有着大人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索和发掘让好奇心去引领他们学计算机,要比教师给他们灌输信息知识要好得多。比如在教学“画板”这个计算机自带的软件是,我只是告诉他们那些是直线,而那些是图形,橡皮擦,其余的都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画一幅图画,结果就有人发现了有的线条能弯曲这个“秘密”很快一传十,孩子们都兴奋的在自己的白板上加上了曲线,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图画上加了颜色,当然也有的学生的白板变成了“红板”。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窝,纷纷为他分析解决的办法,最后还是细心的女同学发现了他的线条没有闭合,抱着试试的心态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的后半段我只是给他们讲解了放大镜,撤销等一些按键,这节课就结束了,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却点燃了,直至下课还有一些学生赖着不走。
4.增加教师专业素养,为学生正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