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规划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6: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监理规划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监理规划论文

篇1

2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措施

2.1加快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体系

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水利工程建设“四制”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制度保障和支撑作用,结合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重点破解影响黔中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发展的体制。一是研究制定项目法人单位组建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考评奖惩机制和问责制度;二是按照关于工程招投标活动管理的最新法规,修改水利建设项目招投标细则,强制推行工程项目招投标资格预审制度,规范市场主体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的行为;三是构建水利工程建设信用平台,尽快制定水利工程建设从业单位及人员信用评定及考核办法,规范从业主体及人员的进入与退出;四是完善水利建设项目稽察管理办法,强化稽察、检查的监管作用,强化整改跟踪督办机制;五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和各项安全防控措施的落实。

2.2强化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强化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权威性,一是各类水利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在开工前办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手续,主动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凡未按规定办理质量监督手续的项目,主体工程不得批准开工,违规开工项目,不得验收。二是要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与工程稽察检查工作的联动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从业单位及人员市场信用评级、资质审查、执业资格审查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加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检查的频次,建立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问题通报制度和公告制度。四是各级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快完善工作机制,保证监督队伍和人员的相对稳定,落实工作经费,加强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监管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一是要严格落实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法人总负责和参建主体单位负责制,做到安全生产与工程建设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考核,确保安全生产教育、责任、组织、投入、防范、应急措施全面落实。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在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大检查,将脚手架、基坑支护、高边坡、洞室开挖、模板工程、爆破、起重吊装、施工用电等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环节作为检点,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做到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和应急预案“五落实”,促进水利工程安全文明建设。三是要加大对违规违章操作等行为的检查处罚力度,坚持安全事故“四不放过”原则,对违章指挥、违规作业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损失的,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2.3强化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坚持“谁批准、谁主管,谁验收”的原则。水利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复为标志,严格执行水利部工程验收规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不得进行后续工程施工。强化工程验收的计划管理,项目法人单位在申请主体工程开工的同时,应向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和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安排和工程各阶段验收计划,提供第三方工程质量检测计划,及时按照进度和验收计划组织或申请验收。凡不经验收,工程擅自投入运行,造成质量或安全事故的,要追究项目法人代表的行政责任。加大水利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考核力度。水利厅直属项目法人单位,竣工验收工作要纳入事业单位年终考核,实行项目法人代表负责制,项目法人代表任期内,未按计划完成工程竣工验收的,不得通过任期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市县水利项目竣工验收要纳入“黄河杯”竞赛考评,项目法人单位验收准备工作不积极、竣工验收滞后的,全区通报。竣工验收工作严重滞后的,在致函同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同时,压减乃至停止该地区项目资金安排。

2.4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队伍发展能力建设

培育壮大建设企业实力,要通过市场竞争、政策引导等措施,加快推进事企分开,着力转变水利从业单位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明确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水利施工企业重组兼并,吸纳技术人才、扩充资产和装备实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形势需要,每年制定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以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质量安全意识为重点,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篇2

所谓新建企业,就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这些企业的劳动关系的性质与国营国有企业不同。《劳动法》实施以来,我国既有的职工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关系依法已经转变成为职工与具体的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这种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必须依法调整规范。所谓新建企业中的劳动关系确切地说,应当叫“劳资关系”,因为其一方是资本所有者,而另一方则是劳动力使用权利的出让者。按照现行劳动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制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集体合同制度。目前,调整新建企业劳资关系必须首先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确立劳资关系

劳动合同制度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制度的基础。所谓劳动合同,就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由此可见,调整新建企业的劳资关系必须首先规范劳动合同制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关系到劳资关系的存在与否及其合法性问题。据报道,某市高科技开发区的数百家公司的打工者,10%没有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或者根本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或者根本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仅不利于员工,其实更不利于公司。

首先,对于公司来说,不签订劳动合同而雇佣员工属于非法用工行为,依法用人单位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由此可见,雇佣员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只有签订劳动合同其用工行为才是合法的。否则,用人单位因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按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规定进行赔偿。再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就很难确认雇用关系的存在。因此,一旦发生争议,对于职工而言其权益很难得到有效而充分的保护。按照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确实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促裁机构虽然也受理所发生的劳动争议,但是,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处理,而国家规定的标准往往是较低的。如工资问题,国家或地方政府只做出了最低规定,而企业实际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可见,员工的权益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

目前,新建企业忽视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员工素质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就企业而言,在生产类型的企业中,或是存在非法用工的行为,如非法招收外地打工者或雇用童工,或是劳动强度较大严重侵害员工的休息权利,或是规避社会保险等等必须履行的义务等等,故意拒绝签订劳动合同。在那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如高科技公司,企业为了压低工资短期使用员工的技术而故意以口头约定试用期而拖延或者拒绝签订劳动合同。就员工而言,那些外地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的打工者,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急于找到工作而不敢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合理要求,或是为了再择业的方便而不愿接受劳动合同的约束而忽视签订劳动合同。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技术和资历的员工而言,或是自以为工资报酬较高无需签订劳动合同,或是由于自身处于管理阶层而忽视签订劳动合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讲,都是因为劳动法制意识淡漠所致,而无论什么原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都潜伏着劳资关系的危机。因此,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建立劳动关系的合同意识,对于协调新建企业的劳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二、规范保险保护制度依法稳定劳资关系

所谓社会保险,就是国家强制实行的在某种法定事实出现后劳动者获得帮助和补偿以及保证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顺利改革我国以往劳动制度所必须的一项工作,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社会保险制度,对于依法稳定劳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劳动法》第九章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劳动法》第73条规定:“劳动者在下列情况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一)退休;(二)患病、负伤;(三)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四)失业;(五)生育。劳动者死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由此可见,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是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对于员工而言,是在法定的事实出现以后依法应当享有的权利。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实际上是解除了员工为企业效力而出现经济生活困难的后顾之优,因此,对于稳定劳资夭系促使员工安心工作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规范社会保险制度,是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实际上更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负担。国有企业处于困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承受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负担。新建企业如果不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随着企业的发展也必然会面临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伤病员工的医疗费等等重负。规范社会保险制度,员工退休、患病负伤、因工伤残或患职业病、失业、生育等等都将由社会承担,这无疑减轻了企业的压力,有利于企业轻装发展。规范社会保险制度,则可以避免在这些事实出现以后员工与企业发生纠纷,从而有利于劳资关系的稳定。

然而,据调查,目前新建企业往往忽视规范社会保险制度。其原因大体有三个方面:第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极力避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金,认为这是企业一个负担;第二,某些企业对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制度不甚了解从而忽略了缴纳社会保险金;第三,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甚完善,保险基金转移手续复杂而宁愿购买商业保险也不愿缴纳社会保险金。因此,新建企业及其员工都应当自觉地树立社会保险意识,主动学习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国家也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的法律制度,从而稳定新建企业的劳资关系。劳动保护问题也必须引起新建企业的高度重视。据调大而恶性的员工伤亡事故大多发生在新建企业。深圳市在一年之中,员工肢体工伤残事故多达万余宗,其中大多发生在新建企业。这类重大而恶性的员工伤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主无视国家的劳动保护法律制度。生产设备落后、劳动保护用品和设施不足、强令指挥冒险作业,所有这些都必将导致员工伤亡事故。劳动安全卫生直接关系到劳动者身体健康状况,《劳动法》第53条规定:“劳动安全卫生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三建工程”必须做到“三同时”。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事故,减少职业危害;企业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劳动者对企业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劳动安全卫生是保护劳动者基本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新建企业的高度重视。

三、规范集体合同制度依法协调劳资关系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工会运动的200年的历史,证明了集体合同制度是协调劳资双方关系的有效手段。《劳动法》第三章最后三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了规范集体合同制度劳动部还专门制定了《集体合同规定》,这两个法律文件完整地体现了我们国家的集体合同制度。所谓集体合同,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和福利等事项经过集体协商依法签订的书面协议。由此可见,集体合同确定了企业的劳动基准。签订集体合同对于协调劳资双方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国总工会、国家经贸委和劳动部门的共同促进下,全国有30多万家企业依法签订了集体合同。应当说,集体合同制度对于新建企业协调劳资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就全国的情况而言,恰恰是在这类企业集体合同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篇3

迄今为止,合规文化仍然缺乏明确的定义,理论上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实践中也尚未获得广泛的共识。合规文化的理解分歧,主要源于合规过程本身极为复杂,涉及多重关系和多个面向,并且相互网络交织,难于把握。基于此,本文将从合规的过程分析出发,揭示合规行为以及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阐明合规文化的作用和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合规文化建设提出构想建议。

一、合规过程

传统上,对合规的理解通常局限于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章。随着行业的发展,合规的含义逐步扩大。一方面,不仅监管机构要求企业遵循法律和监管规定,企业的利益相关人也要求企业按照他们所期望的规范和标准运作。另一方面,针对外部监管存在的缺陷,企业自律监管的重要性再次提升。于是,一系列的行业标准、企业章程以及行为准则等都纳入到合规的范畴当中。同时,监管模式的改革也对合规行为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在本世纪初的金融服务领域,监管模式从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就使得金融机构的合规理念大大超越了传统观念。原则监管模式下,合规的要求和目标扩展到遵循一些普遍的社会规范和基本价值。这样,合规行为就蕴含了一种道德性,与企业伦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联。为了实现最佳的合规效果,企业需要培育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指引和约束企业及其员工以合规的方式实现预期利益。由此,合规文化被提上了议程。

合规文化产生于合规行为与过程之中。为了透彻理解合规文化的作用以及相关属性,我们将以合规过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起点。合规的过程涉及多方主体,包括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所有的利益相关人。这些主体之间形成了两种主要关系:一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这种环境试图影响企业的行为;二是企业与内部员工,企业旨在塑造员工的行为。在每一种关系上,合规过程都包含三个相继的步骤,即评估、实施和内化。比如在企业与利益相关人之间,企业做出是否合规操作的决定之前,将首先按照自身的规范、目标和价值对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进行评估。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实施合规行为和措施,即采取行动满足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最后将合规实践和结果转化为一定程度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共识,这种内化过程有助于恪守合规承诺,维持并巩固合规意识和信念。

不难发现,在合规过程中,无论是评估的对象、实施的标准还是内化的结果都是以规范和价值的形态呈现。这就说明,规范和价值在合规行为和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显然,规范和价值是文化的两个关键性要素。那么,也就是说文化在合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分析文化在合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合规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二、合规文化的作用

在合规的过程中,文化发挥了两类重要作用:一是约束性作用;二是工具性作用。前者是指合规文化使得企业以及管理者倾向于采取合规操作,从而限制和避免不合规行为的发生。后者是指在合规过程中,合规文化为企业员工的合规行为提供方法和手段。合规文化的两种作用既为合规行为提供了内在动力,又为合规行为提供了操作指引。

合规文化的约束性作用,与文化的语境性特质密切相关。任何文化都是语境性的,这种语境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的范围。在这一点上,认知心理学特别是“有限理性”模型提供了理论解释。有限理性理论认为,基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是有限的,所追求的决策结果是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在实际生活中,决策者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而难于把握,因此往往满足于较为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行事。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合规文化限定了选择和决策的范围,使其倾向于满足与自身现存的企业规范和价值相一致的外部要求。另外,新制度主义理论也为合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新制度主义的其中一个观念是,制度也是一种规范或规则,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不遵守这些制度,则将带来低效率甚至会受到惩处。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从外部获得相应的合法性,这些合法性基于企业可接受的监管和规范压力,以及可采用的结构、程序和政策等。在具备合法性的基础上,企业更容易获取资源,提高声誉以及竞争优势,因此有助于激发企业满足外部要求的积极性。这是促使企业合规的原动力。

合规文化的工具性方面是指,在合规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文化扮演了实际控制机制和手段的角色,从而实现合规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合规文化影响员工合规的态度和行为以满足企业以及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这种作用的实现得益于社会化这一过程,社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一致性和共同性。某些社会规范发展到十分显著的程度,它们就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指引。人们经过社会化过程使外在于自己的行为模式、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而有助于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在企业与员工之间,通过宣传、教育、指引和沟通,企业规范可以被员工内化为个人规范,从而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另外,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治理手段的重要性逐渐增强。文化既被看作公司运营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被认为控制和激励员工行为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合规文化将在企业合规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合规文化是利用共享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价值作为影响和控制行为的激励因素,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对既定规则的强制执行。

三、合规文化的根本属性

通过对合规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规文化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约束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这既解释了合规的可能性,也阐明了合规的可行性。接下来,我们需要对合规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分析其性质和特点,以便为合规行为提供实践上的指引。合规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打算全面列举合规文化的所有性质和特点,而是以合规过程为基础,结合合规文化的作用,从整体上揭示出它的根本属性。这里不妨概括为合法性、治理性和职责性三种,以下分而述之。

合法性是合规的第一要求,也是合规文化的基本属性。合法性主要体现于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上。一方面,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认识和评估外部利益相关人的要求与期待,另一方面,为了从外部获取合法性以及资源、声誉等,企业必须做出符合外部利益相关人期望的回应,并且将之转化为企业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实施合规行为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规范,以实现合规效果和预期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合法性是第一要求。

从根本上说,合规本身就是要求一种遵循和服从的态度和行动,合规文化在合规过程中的一类重要作用就是约束和限制。因此,合规文化首先是一种规制性的文化,包括识别、评估、监测、纠正和制裁等一系列规制行为和措施,以此防范风险、确保安全。这种规制性既来自于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强制性规定,也来源于习惯、信念和道德的伦理性要求。因此,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合法性”最好被理解为一种正当性。这种正当性的要求极为广泛,既包括传统的法律、法规,也包括监管规定、行业标准、行为准则以及内部章程,还包括市场规则、商业惯例、职业伦理以及普遍性的集体道德和社会价值。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要求做“对”的事情,即合规行为必须要经得起正当性评估和检验。但同时也需要明确,这种合法性又不同于一般的“正当性”,因为它具有执行力的要求。这种执行力不仅仅是道德贬损,更多的表现为纪律惩戒和法律制裁。如果忽略了这一重要区别,就容易使制度流于形式,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难以落实,从而妨碍合规的实现。

治理性是合规文化的第二属性。治理所涉及的是企业的内部运作以及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从合规过程上看,企业员工与外部利益相关人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经由企业管理者这一中介予以贯通。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当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人发生关系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做出回应,并且将其转化为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二是企业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管理,将会对员工提出要求和期待。前者主要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而后者则属于企业治理的范畴。

显然,合规风险属于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对象。尤其在金融服务行业,合规风险具有特殊的危害性,是其他三大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存在和表现的重要诱因,而三大风险的存在又使得合规风险更趋复杂多变而难于禁控,这些都可能给金融服务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或声誉损失。合规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就是一种针对合规风险的全面、长效的治理方式,因而它的治理性无需赘言。需要注意的是,合规文化与企业治理以及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从合规文化在合规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可以发现,企业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其实也是一种企业治理方式。比如,在基于规范性的合规文化下,企业偏好于依赖社会规范和共享价值来形塑员工的行为。企业价值和原则就是以规范为基础的控制机制的典型例证。合规实现是基于对规范和价值的认识和内化,而不是形式化地达到合规结果。在此情形下,如果企业的员工们相信合规行为是他们所期待的,或者相信其他同事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他们会更加乐于遵循和服从于企业的要求和期待。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企业治理方式的重要转变。因此,合规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企业治理的特质。

职责性是合规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合规文化的职责性是从合法性和治理性中派生出来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合法性和治理性揭示了合规文化的两项重要特质,即规制与治理。规制的目标在于防范风险、确保安全;治理的主旨在于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为了实现规制与治理的目标,必须要求明确职权,落实责任。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不合规现象,使得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行业面临严重的财产和声誉损失风险。同时,更为严重的是,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对合规风险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体现在责任意识方面。合规文化建设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明确职责、强化落实。

合规文化的职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和员工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合规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高层提出了明确要求:合规应从高层做起,企业高层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合规工作的坚定组织者和强力推进者,从而形成崇尚合规的正确导向。合规文化需要从高层来塑造和培育,合规经营机制需要高层来设计和完善,合规监督和管理需要高层实施和执行。同时,合规也并不仅仅是高层或者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企业所有员工的责任。因此,还必须具有“人人合规”和“合规从我做起”的观念,让合规成为每一位员工的日常习惯、自觉意识、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求在违规责任承担上严格执行,强化落实。合规文化建设要遵循一种责任约束原则,强化岗位履职要求,形成明确的岗位责任体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在从业过程中,坚持违规问责、违规追究、违规处罚的管控机制。由此看来,合规文化具有很强的职责性,这是合规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合规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南

如前所述,我们从合规过程出发,厘清了合规行为所涉及的各种关系,揭示了合规文化的两类作用,并从整体上阐明了合规文化的三种根本属性。自此,我们在理论上对合规文化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我们希望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对合规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构想建议。当然,这些构想建议不可能涵盖合规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里提出的是,在坚持一个总纲领的基础上,遵循四个方向指南。具体而言,这个总纲领就是将合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实施,四个方向指南则包括了合规文化建设环节的四个主要方面,即观念先行、行为跟进、制度完善、执行保障。为了行文的便利,我们将以农村信用社为例,逐一阐述。

当前,通过合作制向股份制转轨,部分农村信用社逐步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由此,农信社在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经营范围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农信社将作为商业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尤其是合规风险。不过,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农信社完全可以以这种转变为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下面就合规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四个方向指南。

1、观念先行

思想决定行动,合规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观念和意识。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重营销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重发展轻内控的陈旧观念,依法合规意识比较淡漠,导致部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就农信社而言,一部分工作人员仍然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违法即可灵活变通处理,正是所谓的“变通”严重损害了依法合规的观念养成。所以,合规文化建设必须要培养和树立三个方面的意识,包括合规办事意识、相互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在具备这些意识之后,才有可能将合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2、行动跟进

行动决定结果,合规效果最终产生于业务活动当中。合规从高层做起,联社领导集体首先要定基调、当表率、做示范。联社的经营班子是合规执行和操作的重要角色,必须以身作则将合规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当中。监事长不仅是合规文化建设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合规经营的监督者,在检查督导和整改落实上必须积极发挥作用。另外,基层信用社主任的作用不能忽视。由于地理位置、员工的职业素养及业务水平等原因,基层网点往往是合规风险的多发地,因而信用社主任的管理和监控作用十分重要。最后,就是针对普通员工的大力宣传、教育和培训,做到人人合规,时时合规,事事合规。

3、制度完善

制度约束行为。合规的前提要求就是有“规”可依,这种“规”不仅是静态的规范,也包括相应的机制和制度。许多合规风险和损失,不是因为没有规范,而是制度缺陷造成的。人对意识和行为的管控能力是有限的,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和约束肆意的行为。在农信社的转轨过程中,许多机制和制度都尚未建立,已有的机制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因此,合规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制度建设。比如逐步探索和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机制。

4、执行保障

合规的行为与制度只有在得到坚决贯彻和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合规效果才能得以实现。当前,合规行为屡禁不止,风险案件层出不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执行得不到保障。执行不到位,就使得所有的规范和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合规文化建设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贯彻执行和责任落实机制。比如建立有效的合规评价机制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履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而确保合规执行力。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合规是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企业责任和价值伦理。显然,大力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对于促使和改进企业依法合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篇4

1.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个人业务技能个人业务技能水平的高低与保证检验质量有至关重要作用,对卫生检验人员应给予一定的自和发展空间,使其按专业的特点加强自身的业务建设[2],要鼓励大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业及相关知识培训及实践操作考核,必要时针对检验专业的操作性强,经常性组织操作技能培训、比试,要形成一种业务技能比、超氛围,全面提高自身检验水平。

1.2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配备要合理由于卫生检验的技术性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低下,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实施工作计划,所以卫生检验人员在数量上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年增加的卫生检验任务与卫生检验人员的数量很不适应。卫生检验人员繁重的检验任务,直接影响着卫生检验的质量控制[3]。要结合国家对机构设置人员数量要求及本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检验人员,避免人少事多而不求精的局面,同时认识到培养一名专业人员不容易,最好不要轻易对检验人员进行其他岗位调整,确保检测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1.3人员素质要求检验工作是一个高度严谨的科学实践操作过程,实验过程中不得有丝毫虚假和含糊,检验人员要求必须有高度责任心和一定专业技术能力;要不断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求具有敬业精神;严格操作规程,对一些责任心差,不能胜任岗位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教育直至调离工作岗位。

1.4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健全和应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检验人员积极性。有效的健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4,5],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使检验人员工作责任心及工作危机感加强。目前实行的绩效考核实际是按人分配的机制促进了只要出勤,干与不干一个样,会者多干,不会者少干或不干,不干没有错,多干出错反受罚的怪异现象[6],严重影响了检验工作的发展及检验质量。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各级领导应加强对卫生检验的重视和检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理顺检验科和各业务科室之间的关系,使检验人员能在一个公平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如在实际考核中充分考虑多劳多得、工作技术含量高、学历及资质等因素;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责任事故要进行一定的责任追究。这两个机制的建立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只是进行责任追究,可能会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有很大的打击,反而会对检验质量有不良的影响。

2充分认识对样品采集、送检、流转、贮存、保管的规范管理

实验室建立样品的唯一标识系统是样品管理的关键环节,它是每个样品在检验过程中识别和记录的唯一的标记[7]。在整个样品采集、送检、流转、贮存和保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要求操作,确保样品不损坏、不丢失、不混淆和不变质,同时必须按要求详细登记相关信息,切实认真、细致做好这些工作在整个检测工作中至关重要。

3充分认识仪器设备在保证检验质量中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很多检测项目都依赖于仪器设备的检测分析,仪器设备技术性能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质量[8]。因此,实验室应对所有仪器设备建立固定台账;建立唯一性识别标识;对使用、维护及保养等情况要进行详细登记;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仪器设备进行计量溯源,在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确保仪器出具的结果处于可控及可信范围,同时在条件允许下尽量购置一些高精端仪器设备。

4充分认识标准品及实验环境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目前有证标准品的普及,大大促进了检验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提高了检验质量。实际工作中最好采用有证标准品及内控样;检验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实验场所,合适的环境和符合有关健康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实验室[9],实验环境也对检验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要从科学、实用及安全多角度考虑改善实验环境,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的环境要求必须满足,从而保证检验质量的科学、有效。

5充分认识参加能力维持对保证检验质量的作用

经常性的参加由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及省、市疾控中心和由本中心等单位组织的检测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工作,为保证实验室对外检测能力,实验工作人员独立检测能力,证实某种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在无法溯源到国家基准时,为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提供满意的证据。

6充分认识检测工作及报告发放与检验质量的关系

篇5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计量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就需要以完善制度体系的构建为基础,按部就班的落实相应的管理要求,以合理且准确的实现对商品质量的检测,进而将最为接近事实的结果呈现出来,而在此过程中,一旦出现测量的不确定性问题,就要求要结合实际计量检定工作之需,合理的定位计量方法。因此,在构建相应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以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落实法制计量,通过对计量单位、计量方法以及计量设备等严格规范来确保计量检定工作的有序开展,进而提高计量结果的真实性,保护人们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其次,以明确的责任制来实现权责的明确划分。新时期下,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一便是落实责任制,以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确保相应岗位工作人员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再次,实现严密审查制度的建立。为了确保计量检定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就需要以严格的审查制度来规范鉴定书的签订,要以多人在岗且多人签字的方式来签订检定证书,并要对原始记录进行保存,在进行评定时,同样需要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实现规范化的操作。在实际落实管理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将其与经济责任相结合,以激发相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实现计量检定工作的规范化落实。

2提高计量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

在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为了确保能够实现计量检定工作的有序落实,提高相应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就需要全面提高相应计量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具体来讲,需要从计量人员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方面着手:首先,在技能水平上。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计量检定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满足实际标准的要求,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就要求相关的计量检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因此,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在更新其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其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换代;在职业道德素养上,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发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认真履行法律的要求,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约束自身的行为,进而以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来落实自身的职责。此外,要以带证上岗的方式来强化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并以定期抽查考核的方式来确保员工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3建立检测设备管理维护规章制度

对于计量检定机构来讲,其各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设备的支撑,因此,在落实规范化管理过程中,需要以完善的设备管理维护制度的构建来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力度,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维护,确保设备能够实现对各项工作的有效支撑。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要实现设备的更新换代,以确保相应的检测结果能够接近真正状况。在此基础上,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要以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基础,严格把关计量检测工作的开展,并要实现对相应档案的完善归档与保存,并落实相应的管理职责;同时,在实际应用设备的过程中,必须以相应的标准化规定对设备进行连接,确保相应的计量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4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之所以将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进行单独阐述,是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了避免因行业存在等现象而影响到计量检定结果的精准性,进而侵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需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并使其与经济效益挂钩、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激励计量检定机构能够以规范化管理的落实来提高计量检定结果的精准性,提高相应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够始终围绕党的八荣八耻而踏实且认真的履行自身的职责。

篇6

2制造车间生产抽象化描述

将车间抽象化为三个层次:车间管理层、生产层、支持层。第一行为车间管理,各管理环节如CAPP、ERP、CAE等分别作为一个Agent,信息化程度很高,不是本文研究对象。第二行为生产层,环节Agent中设备属性不易移动,位置属性值基本为定值,在订单不稳时,对物流资源(天车、叉车等)依赖较大。第三行为生产支持层,由各类生产支持资源Agen(t如天车)集合体构成,接受并响应各类Agent申请,担负主动向Manager报告故障,处理简单故障,为生产层服务,受管理层指挥,是调度中最活跃的因素。Agent在收到与查询相关的信息后,一些资源Agent形成自己独有的调度机制,直接响应各类申请,主动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以及相关服务,响应函数是整个车间调度的重点、难点。车间调度服从以下原则:①生产调度必须服从生产工艺要求,必须按工艺要求顺序进行。②生产调度促进新的均衡生产产生。新订单导致均衡生产被打破,调度期望以最小代价优化可调环节尽可能接近均衡生产要求。③支持因子生产调度服从生产环节需求,服从经济原则,避免浪费和冲突。优先响应造成车间总体损失大的环节,避免某种资源集中响应。④满足时间需求的最小投入原则,完工时间必须满足订单需要情况下,进行成本优化。

3Agent集合体知识获取

车间生产环节地点固定、任务繁重、环境恶劣,随着传感设备及物联网的发展,Agent资源采集应该简便、可靠性高,达到虚拟车间和现实车间结合。有三种类录入Agent特征值方式。集中录入单元Agent在车间设置录入站,采集、录入数据采集,获取生产、设备状况等信息。环节录入单元Agent通过环节终端设备带有的网络接口输入采集、录入知识。自动采集单元具有资源调度率高、接口复杂的资源Agent等充分利用传感器自动采集及时输入车间数据库以保证迅速及时调度。实时策略对Agent属性进行分类、分机管理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车间Agent的请求。

4生产调度的优化

车间调度存在两类问题:前面环节生产不足导致后继环节停工和前面环节过剩导致后继环节阻塞问题。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下,车间建设初期按照均衡生产要求,环节要素构成的Agent集合体不再是完全刚性的,需要考虑柔性Agent集合体与刚性Agent集合体的搭配,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大柔性效果,产品变动时,通过简单Agent集合体调整促进新的柔性Agent集合体产生与新的流程再造,达到以最小的移动、整合达到新的均衡,减少两类问题的产生。满足服务整体效益优先,整体生产时间最小或整体经济损失最小,提高作业满意率,减少作业环节拥堵现象。

篇7

航空维修是一项精细作业,工具的质量、精度、完整性等都影响飞机维修的质量,以至于影响飞行安全。工具的科学管理可以保证工具有效可用,并保证工具完好,不会缺失,所以要进行工具科学管理的研究。在飞机维护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同资料、设备一样,是飞机维护人员的左膀右臂。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经常使用成百上千件工具,它们的种类繁多、规格复杂、数量很大。因此工具的科学管理,对单位的安全生产、提高劳动效率、改善维护质量、减小劳动强度、加速流动资金周转,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维修单位工具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把质量好、价格低、合适的工具供应给各维护中队;做好工具的分类编号;建立健全工具的清点制度;对需要修复、更换的工具,及时进行修复更换。

一、工具的采购、供应

首先,维修单位工具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本单位维修工作的要求定购合适的工具。一般工具分为标准工具和专用工具两大类。标准工具是指,有标准规定,一般由专业生产工具的厂家制造。维修单位需要这类工具时,应选择质量好、信誉高的品牌。专用工具是指,限用于某机型某零件上的工具,一般由维修单位自行组织设计、制造。外购工具应事先提出计划,由供应部门负责购入。自制专用工具,应纳入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编制工具生产计划,交由工具车间生产,及时供满足工作需要。

对于标准工具,应有一个订购计划。订购计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工具的订购点(即维修单位需要订购某一工具时,这种工具的库存量)与工具的日常消耗、库存的关系,使它们达到一个平衡,从而既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又保证了工具的可靠供应。工具订购点的确定可以按下面公式计算:

工具订购点=最小库存量+平均日消耗量*订货周期

举个例子:某单位一个月消耗30把十字解刀,订购十字解刀的订货周期是20天,十字解刀的最小库存量要求是10把。那么这个单位应该在何时订购十字解刀呢,即它的工具订购点在多少呢?工具订购=10+30/30*20=30(一个月按30天算)。也就是这个单位十字解刀的订购点在30把,既当库存量为30把时就应该订购了。这样,当达到最小库存量时,这批货刚好到达,库存就上升到最大。当库存又下降到订购点时,再定下一批货,如此周而复始,既保证工具的可靠供应,又加速了流动资金的周转。

二、工具的分类和编号

为了有效地进行工具管理,便于日常清点,有必要对工具进行分类编号。工具分类一般根据其物理特性及用途进行分类。比如:解刀可分为十字解刀、一字解刀等,钳子可分为鱼口钳、平口钳、剪钳、尖嘴钳等。工具编号可以用工具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加上序列号来表示。例如:十字解刀有5把,可以表示为SZJD01、SZJD02、SZJD03、SZJD04、SZJD05。总之,工具编号要求简单,保持其技术特征,而又不致互相混淆。

工具分类编号完成之后,要制定工具清单,并依据清单在工具上打上编号,以便于以后的清点、维护。在工具管理部门将工具下发给维护队时,需将工具清单一并交给维护队。同时,工具管理部门还要保留一份工具清单,以便对这些工具进行控制。

三、工具的清点

对航空维修单位来说,工具的清点极其重要。清点工具就是要确保工具数量、编号跟工具清单上一致。防止工具遗忘在飞机上,从而导致差错或事故的发生。

在维修工作完成后,如果工具遗忘在飞机的某个部位,而工作者又没有进行工具清点,就放飞了飞机,则造成飞机带工具飞行,这是典型的维修人为差错。如果工具落在飞机的某个位置进而影响飞机的操纵及飞机的性能,可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比如:某单位发生过工具落在发动机上,发动机启动时工具掉落打坏螺旋桨的不安全事件。所以要坚持工具三清点制度,即工作前清点、工作场所转移清点、工作后清点。

四、工具的修复、更换

工具属于易消耗品,特别是经常使用的工具在被使用一段时间后,它的性能下降甚至会损坏。维修人员使用起来就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工作时的心情。这时就需要工具保管人员及时把这些性能下降、损坏的工具更换掉。

篇8

水利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几代人的建设,黄陵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成就,但水利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仍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水利建设之路依然艰巨。问题原因主要表现在:

(1)全县水资源匮乏,调节能力差,污染严重。自产地表水资源不足,全县人均水资源总量仅960m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蓄水、调水工程较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已成为制约和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2)许多水利工程因不科学规划、不规范设计仓促建设,松懈管理,造成运行日久老化严重,特别是农村灌溉工程造成有效灌溉面积锐减。农村人饮机电井,年久失修、原有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较低,不能满足人畜饮水需要,种种的历史欠账,致使农村供水、灌溉受到严重威胁。

(3)部分水库和小型水源配套设施不完善。建于2003年的连达沟水库,由于缺乏资金,溢洪道、坝坡砌护、上坝道路、管理设施一直未建成,水库不能正常蓄水,处于闲置状态,还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其他小型水源设施配套不到位,多处水源工程,自建成以来,一直没有发挥功能和效益。

(4)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部分单位、企业和个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有所发生。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和矿业开采等建设活动,大量的土石方开挖、填筑对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开挖面、填筑面、料场、渣场不注意防护,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中随意性大,产生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水保生态建设与黄陵整体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明显差距。

(5)水利人才不足与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现状水利人才年轻人员少、结构不合理、新老人才衔接不上。另外,水利信息化建设仅有防汛6个遥测雨量站和1个防汛抗旱指挥会商中心、1个水文站,整体建设配套水平低,难以适应黄陵县水利发展需要。

建议与对策

根据“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和今后一定时期的水利工作思想,黄陵县水利建设将推进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新时期水利建设方向,立足县情、科学谋划,以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为基础,巩固和加强基础设施、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进一步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积极防御水旱灾害和防治水土流失。

(1)加大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维修改造,并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封育修复和人工抚育相结合,构建水源涵养工程。在塬区村庄及道路附近兴建集雨水工程,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在塬边布设沟边埂,栽植生态林,流域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发展经果林,减少径流形成。对中度水土流失地进行封抚、封补或疏林改造,提高林地质量和生态效益,对强度水土流失地进行强化治理,修建鱼鳞坑、水平阶,种植生态林,加速植被恢复;沟道通过修筑淤地坝,栽植沟道防冲林实现沟底防护。在治理措施上,拦、种、改配套使用,在治理方法上“封、管、防、治”四管齐下,使各小流域形成沟、坡兼治,形成塬面、坡面和沟道“三道防线”,建成持续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2)加快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复加固和连达沟水库的配套续建及其他小水源改造建设工作,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同时也加快实施郑家河灌区、侯庄塬区、田庄塬区、南门沟水库灌区和田庄塬区节水灌溉工程,改造现有泵站工程设施,新铺设各类供水主管道、支管道,新修50m3调节池,新修1.5m×1.5m闸阀井,实现恢复、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实施双龙镇、腰坪乡等6个乡镇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也加强对已成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工作,不断改进供水设施的合理配置,力争在3年~5年解决区域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3)积极拟建县城新水源建设工程,可在慈乌河、百子桥村沟道适处计划修建2座库容为560万m3的水库,用以满足县城今后发展的人饮和工业用水需求,并配套建设供水系统。

(4)针对部分水利工程可采用招商引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的方式,开发休闲渔业园项目,也逐步适应全县旅游事业整体发展要求,实现水利工程开发市场化、商业化。

篇9

一、电子文件归档方式和途径的选择

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归档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经实践检验,利用磁盘,脱机采集数据的介质移交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如遇质量较差的磁盘,会影响文件的可读性。为防止数据丢失需制作多份备份盘存档,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存贮磁盘的数量,简便而安全的方式是采用网络移交归档,并利用光盘存贮。网络移交的途径有两条:

(一)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网,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随着各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这些文件经过各业务管理部门挑选,反映了职能活动的概貌,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是归档的重点。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悠扬,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但不能是唯一性的,应认可几种通用性较强的软件,如:.DBF、.DOC、.TXT、.EXE等文件。

(二)选择电子文件信息的汇集点,由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归档。为适应办公自动化工作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水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也从以往的“分散各异”转向“集中统一”,打破了立卷单位人界限,更趋向基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职能活动的内容而建立系统。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统筹本单位信息管理工作,是开发集中统一型信息系统的牵头部门,成为电子文悠扬信息的汇集点,又具有一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条件。由他们负责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归档,无是最佳归档途径之一。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计划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校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共分为教学、科研、人事管理三个子系统,正在筹建的教学管理系统与学生注册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构成数据交换网。注册中心负责学生注册、选课、排课、考表、成绩等数据的传递;结算中心负责学生交费信息的传递;教务处与研究生院负责学籍、教学计划、课程、毕业审查、学位授予数据的传输。计算机与信息中心接收这些数据后,进行集中处理,经汇总的数据通过信息中心又输送给各业务管理部门共享。随着每年数据的更新,过期数据应由信息中心按档案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鉴定,编目整理,通过网络传输,移交给档案部门保存,或直接存入光盘,定期归档。

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文件一律应存入光盘,最好不用磁盘存贮。

二、依靠原纸质档案立卷工作骨干,实现相关部门职能的交融集成,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制度。

纸质文件归档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各立卷部门都设立了分管领导和立卷牵头人,负责督促检查立卷工作。开展电子文件归档也要以人为本,形成一支队伍,承担此项工作。由于大多数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较为陌生,不像立卷归档人员经与档案部门多年合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关系,容易与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上达成共识。所以,依靠原纸质档案立卷工作骨干,比以各单位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保同为主体,重新建立归档工作队伍更为现实。由于整理纸质档案大多采用手工操作的方法,这与电子文件处理手法相差甚远,需要新的知识和技术手段,现有的立卷队伍尚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要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尽快地使他们掌握信息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担负起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重任。

电子文件来源广泛,形成者不仅有业务管理部门的承办人,还有数据录入员、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人员等。将头绪如此之多的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靠制度约束,使制度变成归档人员的自觉行动。要将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纳入本单位的立卷归档制度,并列入信息管理工作程序,在布置、检查、总结、考核信息管理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电子文悠扬归档工作。

清华大学档案馆从1995年底开始抓电子文悠扬归档工作,制定了《机读(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暂行规定(试行)》,分别对归档范围、归档单位与分工、归档的方法和要求做了具体规定,并设计了《机读(电子)文件归档目录》样式。为了使各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立卷牵头人能够尽快地接受这一新生事物,还将探索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列为1996年全校档案工作会议主要议题之一,会上,分管档案工作的副校长和档案馆馆长明确提出要将电子文件归档列入立卷归档程序,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于1997年全校档案工作大会上,又提出加快电子文件归档进程的具体要求。在对电子文悠扬的来源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注重职能因素”的原则,选择了电子文件的信息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做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的重点和试点单位。先后三次与他们专门研究电子文悠扬归档工作,成立了两办电子文悠扬归档工作小组,由校办副主任任组长,并参照纸质文件归档范围,制定出党办、校办电子文件归档细目。经过努力,现已将部分电子文件归档。

与纸质文悠扬相比,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悠扬形成部门熟悉各项管理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应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三、“两套制”归档的必要性与适时简化合一的可能性

篇10

城中村违法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危害。比如:城中村未经规划许可乱搭滥建、违法建房,破坏了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直接影响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正常秩序;增加了城市拆迁改造的成本;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容貌和景观。更重要的是它会造成城市土地资源及空间的浪费,当前城中村违法(章)建房多数是以档次不高的平房为主,占地面积多,空间利用率小。他们根本不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是大面积的土地随意占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对于这种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我们要坚决制止,并合理规划城中村建设,为城中村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拿出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设城中村,规划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强化规划引导的作用,注重把建设现代城区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环境生态性,生活舒适性和村民方便性的前提下,抓好定点规划,既遵循城市功能区要求,又尊重村民生活和村民生产方便,坚持就地建设和易地新建相结合,坚持继承传统和体现地方特色相结合,做到优化组合,合理布局。

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城中村的建设工程复杂、庞大,没有政府的组织和推动,是难以实施的。要把城中村的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及时研究确定城中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计划,协调有关重大事项,重点要通过抓好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利益协调和资金平衡等工作,引导、鼓励、支持和撬动民力投入。

引导社会参与。城中村的建设工程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党政组织、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出智出力,跟进服务,形成工作合力,全力帮扶支持。

让村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城中村建设是为民造福的实事工程,让利于民是城中村建设工作的首要原则。只有坚持让利于民,让村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城中村建设工作才能为群众所接受,才能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