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7: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最新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来越大,大学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消费群体。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分析学生的消费构成,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学生收支情况,学习支出情况,一是消费情况,电子通讯情况,电子通讯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针对在校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消费现象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月消费总额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城市占比重较小,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40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40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

2、 饮食方面开销大。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 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在校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4、 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100%,MP3使用率70%以上,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30元~80元,也有 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00元以上。电脑的普及率在学校中也是较高大概在30%左右,按照学校网费预算,每月收取网费20元,没有电脑的同学每月的上网费用也差不多20元以上。

5、 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吃喝,旅游,穿着打扮占比重最大, 30%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女生中购买化妆品衣服的比重较大,男生用在交际娱乐方面占比重偏高些。

6、 在校大学生在购买衣物,生活用品方面,品牌意识有所增强,更多的学生愿意购买品牌较好的用品,特别是女生对衣饰化妆品方面。这也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品牌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的只相信品牌,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以自身的需求为主,以质量为主。

7、 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有些学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4000元居多,而有些同学的家庭月收入以800元~2019 元居多,有8%还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分析结果: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化;二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消费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与社会发展逐渐接轨。从调查中可至,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逐步得到认可和接受,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娱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一定的规划。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感觉钱不够花,有许多的东西需要购买,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积蓄。

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费,提出如下建议:.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做好开支计划,控制自己的消费,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把握消费时机,学会利用很多大商场换季时衣服的低折扣销售。生活费由父母按月给,不至于开学第一月就成为“月光族”。如果自己是控制不住花钱欲的人,出门前最好根据当天需购品的大致价格带定量的钱。理性消费意识需加强,学会合理利用银行卡,相对限制住自己的盲目消费。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这会引起高消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

最新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 XX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篇2

[4]侯冬华.无规律,难度大.第三套广播体操推广遇“难”题讨[J].工人日报,2008年11月21日.

[5]第三套广播体操教学光盘和教师用书免费赠送西部[EP]2008-07-12 /news/2008-07/12/content_10140830.htm.

篇3

二、调查分工:根据本次调查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五名学生进行如下分工

侯赛茵:负责调查资料的搜集和课题的总体策划;

苏浩男和魏鑫羽:负责发放问卷和入户调查;

王晨曦和刘凌泽:负责调查问卷的整理和解决方案搜集和整理;

三、调查宗旨:科学认真,实事求是,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四、调查内容:

1.什么是碳拍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生活.那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碳排放量.了解了碳排放量的危害,就理解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实际意义的.

2.碳排放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少用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都是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3.如何进行碳排量计算

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是可以计算的.如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根据这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器还可以算出市民开车、乘坐飞机、吃一个汉堡等到底能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从而计算出碳排放量

4.调查问卷的发放

由调查小组设计好问卷,问卷涉及到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玩,这些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方式,与三年前比,我们的增长了还是下降了.然后被这些问卷在锦州市范围内发放,送到住户里,然后定期收回,进行统计分析.

五、调查分析: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6%

我们共发放了100张问卷,收回100张,有效问卷98张.根据这些问卷调查问题分析如下:

1.锦州家庭汽车使用量比三年前增加了30%,这也就是说,就出行汽车消费,比三年前的碳排量增加了30%.但是由于汽车还不是锦州家庭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次指标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很小.

2.家电的更新换代较多,节能型家电逐渐被市民认同,所以家电的电耗费量增长只有3%.

篇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12月走访了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6所北疆高校,在自习教室、学生宿舍以及班级中发放问卷365份,其中有效问卷351份,有效率为96.2%。其中男生46.7%,女生53.3%,大一8.0%,大二15.7%,大三40.2%,大四33.0%,研究生及以上3.1%,汉族学生84.3%,其他民族学生15.7%。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发现

1.接触媒介

随着媒介触角的深入,大学生课余生活呈现媒介主导的倾向。调查中,课余时间选择看书报杂志以及上网的学生分别为68.4%、67.8%,而看电视的比例为39.9%(图1)。其中网络接触时间最长,有14.9%的学生每周接触网络14小时以上,即平均每天2小时以上。值得注意的是,85.4%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其中57.3%经常使用手机上网。

图1:被调查大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活动

2.使用与参与媒介

从图2可见,报纸和广播主要是了解信息的渠道,电视则主导娱乐,网络集合了传统媒介的众多功能,并在人际交流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不过不少被调查者上网时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

图2:被调查学生媒介使用目的与动机

其中QQ、EMAIL、博客、校友录等四项网络应用服务都有较高的使用率,分别为96.9%、64.4%、57.5%、56.4%。这四项都是网络媒体实现“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手机上网支持较好的应用。其他如网络游戏(28.2%)、个人主页或网站(25.9%)、网络购物(22.2%)、播客(11.4%)等应用普及程度较低。

在使用网络中,部分学生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困扰(图3)。其中,“网络信息太多难以找到想要的信息”的中选率达58.1%。对很多学生来说,如何从海量信息之中筛选出自己所要的资料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图3:被调查学生使用网络时遇到的困扰

被调查者收看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分别为新闻节目56.4%、访谈节目53.8%、综艺节目53.3%、电视剧50.4%,呈现出多元化但以娱乐消遣为主的收看特点。观看的电视剧类型当中,韩剧占44.2%,美剧占42.2%,据笔者实地观察,在学生宿舍中通过网络方式收看韩剧美剧的情况不在少数。

最后,被调查者的媒介参与度不高。网上发帖或评论、博客等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参与过,但经常参与的也只有10%左右;而向报纸投稿、拨打节目热线电话或者发送短信、参加媒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到媒体单位或广告公司实习等,则有超过70%的学生从未参与过。

3.媒介及信息的解读及批判

对于媒介所描述的世界,86.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些描述“部分是真的,部分是假的”,只有4.3%的被调查者相信“基本是真实的”,甚至有人认为“媒体上假的内容比真的还多”。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与消息源有关,但是33.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留意信息的来源,28.6%的学生表示不留意,还有37.7%的学生表示要看情况,表明学生对消息源并不十分敏感。他们认为媒介信息中“部分是真的,部分是假的”,但是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判断媒介信息真伪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媒介素养理论强调受众主体性,本次调查中,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面对媒介,受众是主动的,3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受众是被动接受者;55.2%被调查者认为兼而有之,共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媒介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比较消极的态度。

不过媒介依然是表达观点的平台。高达77.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可以成为自己表达观点的平台(图4)。可以说,大学生利用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识还是较为强烈的。

图4:哪种媒介能成为你表达观点的平台

大众传媒对被调查者来说,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影响:观点思维(59.3%)、知识结构(47.6%)、人际交流(45.3%)、生活习惯(33.0%)、人生观价值观(32.2%),认为大众媒介对自己没有影响的只有5.1%,可见大学生对于大众传媒对自身方方面面的影响已经有比较全面的认知。

对以上各项数据进行年级、性别、专业、居住地、疆内外等基础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并无显著差异。在高校相似的媒介环境和教育环境之下,学生个体养成相似的媒介素养。

三、总结与思考

基于以上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北疆地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已经大致呈现面前。在总结其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之上,将结合已有的研究进行更深入的对比思考。

1.浅使用浅卷入:北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主要特征

综合上文的分析,本次调查中所呈现的北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总体情况如下:

媒介接触与使用层面上,大众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满足了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与人交流的需求。其中,网络和手机成为大学生媒介消费中的重点。

媒介参与层面上,表现出较低的主动参与度。被调查学生虽然大部分能认识到受众在媒介面前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是实际媒介参与行为较少,媒介实践则更是少之又少。

对信息及媒介的解读与批判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不足。在与媒体丰富频繁的接触中,他们积累并自发形成了部分认识媒介、使用媒介、解读媒介以及批判媒介的能力,但是这样的媒介素养并不是在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下获得的,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低下。①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他们的媒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息社会中的一种本能需要。

总体而言,北疆地区大学生频繁的媒介接触停留在获取信息以及娱乐休闲的浅度使用层面和浅度卷入层面,偏向感性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更未能使他们具备较高水平的媒介素养。

2.东西对比:北疆地区其他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之比较

在媒介接触动机上,从以“了解信息”为主到“娱乐休闲”占据重要地位。2003年针对西安各高校本科生的媒介素养调查认为,“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资讯”和“学习”是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②而2005年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称,大学生虽然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的消费动机,但在实际消费中,却明显倾向于休闲娱乐,并且在网络消费中有更为明显的表现。③2006年底进行的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显示,69%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信息、资料来源”,另外51%选择了“娱乐”。④本调查中,“了解信息”是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休闲娱乐”则紧跟其后,是接触电视媒体的首要目的。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媒介提供娱乐的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另一方面,消费媒介本身亦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并挤占了其他休闲娱乐的时间。

在媒介接触类型和时间上,反映出以网络媒体为主的“复合化”趋势。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宿舍已经接入互联网,学生可通过包月使用网络观看电视节目、电影以及网络视频,学校周边亦多见网吧的身影。硬件条件的改善为上网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其他媒介不如东部地区发达的情况下,北疆地区大学生在媒介消费上选择网络的意愿甚至可能超过东部地区大学生。

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理解上,本调查中认为受众面对媒介时是“主动的”或者“主动被动兼而有之”的学生比例(共62.7%)高于2005年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48%),⑤对媒介报道真实性的认知情况也有与其他几次调查结果相似的表现。笔者认为,近年来一些受众主动通过媒介参与公共议程并成功干预公共事务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诸多虚假新闻的曝光,尤其是受到网民关注的事件,如“华南虎照”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等,让接触了解到这些事件的大学生从中学习到一些对媒体的新的认识以及新的技巧,从而使得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对受众的主体性以及媒介世界的真实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3.塔顶迷雾:基于调查结果以及东西部地区比较的一些思考

从“知识沟”理论来看,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⑥在信息社会里,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媒介素养的差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知识沟”的表现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我国东西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但本次在北疆地区高校进行的媒介素养调查却与已有的几项在东部以及中部地区进行的实证调查研究有着较为相似的结果,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这种地区差异的程度小于整个东西部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和信息环境下,甚至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但相似的教育背景为青少年认知媒介提供了几乎相同的知识背景、逻辑思路和思维结构。⑦被调查者在校期间生活在乌鲁木齐,即身处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再加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大学生群体其实是新疆地区内占有较多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媒介资源的群体,网络媒体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更让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比以往更大程度上可能共享同样的信息资源,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并没有带来两地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水平本质上的差异。虽然各自站在媒介高楼的塔顶上,媒介素养水平偏低犹如一层迷雾,使得站在塔顶上的人未能看的更远。

由此亦再次提出实施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超于保护主义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保护年轻人不受媒介的影响,从而将他们导向“更加美好的事物”,而是要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明智的决定,⑧目前在我国,各地教育模式是类似的,学生所接受到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类似的,只能学习到使用媒介的基本能力,而对媒介的更多认识以及理解和运用仍然是通过实际接触媒体的过程自发形成。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媒介素养教程以及课程设计等应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行条件。在传授媒介知识的基础上,亦应鼓励学生积极地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实践,实现感性批判与理性认知的结合。

注释

① 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第5期,第18页

② 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第5期,第16页

③ 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第3期,第61页

④ 高山冰:《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年记者》,2008,第1期,第53页

⑤ 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第3期,第62页

⑥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篇5

[5]搜狐新闻.http:///20160505/n447933971.shtml.

[6]田野,乔振友. 吉林60名高校校长立下征兵“军令状”[N].中国国防报,2016-6-14.

[7]大学生征兵比例再创新高[N].新民晚报,2016-9-22.

[8]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作者简介:

丁照权,男,黑龙江克山县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党委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师;

篇6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09-02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迅速扩展,现今高职教育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思想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毕业生的特点

相较于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学历层次较低。高职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比本科毕业生低一个档次,主要以专科为主,专升本逐年有所增加。

第二,理论知识薄弱。高职生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职高和中专毕业生以及一部分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人员,虽然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较强,但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第三,职业定位往往过高。高职毕业生较高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期望与用人单位提供的从事一线工作的职位有较大差距。

第三,社会认可度较低,容易受挫。一般来说,高职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社会认可度较低,高职毕业生较本科毕业生更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

二、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想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与修养方面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职生过于追求拥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较强的能力,急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德行修养和理想追求,这导致他们毕业后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高职毕业生修养方面有所欠缺也体现在诚信意识方面。有些高职生的诚信意识有所缺失,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如一般的学生编造自己是班干部,而班干部编造自己是学生会主席;成绩一般的编造平均分八九十分,并多次获得奖学金;没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并多次实践经历,却编造参加了活动、有实践经历等。2008年东北三省高校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47.5%的学生对大学生在求职材料中造假的看法表示理解,说明这种不诚信意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基础牢固。

(二)就业意向方面

一方面,在就业地域期望上,高职毕业生往往不愿意选择去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基层就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就业地域上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秦皇岛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占20%,2010年江苏高校毕业生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占52.3%,2013年石家庄高校毕业生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占70%,而2011年新疆高校毕业生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更是高达88.89%。这也真实反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期望。

另一方面,在就业意向单位上,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私营企业或规模较小的公司就业,还是以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为择业理想。2013年石家庄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去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的占56.8%,其中高职生也占了较大比例,同年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中这一选择占69%。

(三)就业月薪要求方面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份2010年调查报告显示,19.4%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值为3000元以上,43.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值为2000元以上。而2009年北京专科毕业生期望月薪值为2000元以上的占21.3%。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要求往往高于企业能提供的待遇,造成毕业生就业难。

(四)职业发展规划方面

部分毕业生就业目光短浅,很少就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考虑。东北三省高校的一份2008年调查报告中,35.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甚至认为不重要。2010年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78.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无明确的规划。

(五)就业法律意识方面

很多毕业生缺乏契约意识,首先表现在就业协议书的随意签订与毁约。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认为可以违约的占到43.2%。其次表现在被用人单位侵权。如有的毕业生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有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合同中的模糊条款毫无戒备之心,等等。此外,毕业生常常忽视对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较少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及就业工作流程等。

(六)求职心理方面

首先是自卑和自傲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不能很好地推销和展示自己。2010年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8.4%的毕业生就业准备一般,自信心不足。与自卑相反,有些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出现了自负和孤傲的心理。其次是焦虑心理。部分毕业生既担心找不到适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岗位和单位,又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等。再次是不同程度的依赖和攀比心理。一些毕业生过分依赖学校、父母和亲友,不愿主动去市场中求职、择业;一些毕业生相互攀比选择企事业单位、知名的公司等。

三、对策分析

(一)政府与社会方面

为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思想问题,政府与社会应共同作出努力。第一,政府应鼓励就业形式多样化,包括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自主创业等。第二,政府应致力于消除就业市场不规范行为,如任意压低毕业生工资,不给毕业生应该享有的福利待遇,性别、身高歧视等。第三,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应联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构建就业信息平台。第四,国家财政拨款为无法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失业保险、失业救助、社会救助等。第五,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应改变对高职毕业生的认识。不少用人单位都存在错位的人才观:一是人才高消费,各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高职生,却直接招聘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二是不愿接收应届毕业生;三是提出应届毕业生无法达到的招聘条件等。

(二)学校方面

第一,高校要注重培养学习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和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并不一定能完全对口,更多的是利用学习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自己现任的工作岗位。第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包括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面向基层的就业意识和诚信教育。第三,强化就业观念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一新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指导临近毕业的学生认真地进行自我分析,如分析自己有什么才干、能力和专业特点,适合做什么工作与职业等。其次通过模拟招聘现场、面试等,让毕业生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再次加强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教育。第四,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学校要强化毕业生对“就业协议书”的认识,强化其维权意识。第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杜绝就业简历中的舞弊造假行为。第六,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受挫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三)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高职生在择业前,要学会全面客观分析和认识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要自暴自弃,确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岗位和择业目标。第二,转变就业观念。高职毕业大学生要调适就业期望值,树立“到基层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第三,培养综合素质。高职生在校期间除要认真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强化竞争意识。第四,树立创业意识,尝试走创业之路。学生应该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入了解,及时了解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支持,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学会理财等。

【参考文献】

[1]申晓敏.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2]王新刚,肖继新,马金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现状调查报告[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3]徐静.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4]王辉,贾鹏.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基于河北省驻石家庄高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就业,2013(4)

[5]陈访贤,刘向阳,胡登雄.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分析――基于新疆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高教论坛,2011(2)

[6]白冰,于昕.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与分析――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2013(4)

[7]孙艳,王育.关于专科毕业生就业思想准备的调查研究报告[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2)

篇7

一、背景

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在校大学生。其中,过半的学生需要进行借贷来填补生活费的不足,潜在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可达上千亿元。在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信用卡业务被叫停后,许多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都想在这个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自产生之初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校园贷只是其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从2014年起,以大学生橹饕服务对象的多家网络借贷公司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获得了多轮投资。这些校园网贷产品的共同点是,只要是学生身份,就可以申请信用贷款,通过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进行先消费,后还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概述

笔者分别于2016年5月和2017年1月先后在线上和线下对华中地区多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1100份,回收问卷1095份,有效问卷92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4.3%,符合统计要求。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422人,占比45.72%,女生501人,占比54.28%,男女比例为1:1.19,使用网络借贷平台的262人,占比28.38%,没有使用过的人为561人,占比71.26%。

(二)对比分析

为了减小调查数据的误差,将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分成两类人群,一类是具有非理性网贷行为的人,另一类是行为理性的同学,将这两类人群的特征进行对比,归纳出有非理性网贷行为人群的特质。在查阅网上各大机构的大学生网贷使用现状调查报告后,我们主要根据以下5类情形筛选出有非理性网贷行为的人:平均每月使用网贷数次,并且每次网贷数额超过100元的人;平均每月使用网贷一次,并且每次网贷数额超过500元的人;平均每学期使用网贷1-2次甚至更少,并且每次网贷数额超过1000元的人;使用网贷用来购买超出负担能力的商品的人;还款时选择向朋友借钱或者再次网贷的人。符合以上5种情形的共有56人,是具有非理性网贷行为的(以下简称“非理性”);另一类行为理性的共867人(以下简称“理性”)。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消费习惯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基本信息

性别比例上,在非理性网贷行为人群中,女生有19人,男生有37人,女生占比66%;在其他行为理性的同学中,女生有465人,男生402人,男女比例为1:1.16,接近1:1。年级分布上,“非理性”的人群绝大多数来源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比重为82%,其中大二学生人数最多有36人,占比64%;“理性”人群中各年级比例分布与“非理性”较为相似,但大二、大三学生在非理性人群中占比66%,“非理性”人群中这一数值较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女生更易进行为理性网贷行为。多数女生相较男生更喜欢购物,当欲望太多而又无法满足这些欲望时只有借助于网贷,女性天生比较感性,更容易产生不理智的行为。此外,处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非理性网贷行为的可能性较高。从一名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大一主要还在适应大学的生活,忙于社团活动等;大四时心态已经比较成熟,忙于为以后的“出路”做准备。而大二大三这一阶段处于大学时期比较“尴尬”的时期,对未来较为迷茫并且时间较为宽裕,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落入“网贷”的陷阱,因此学校方面应加强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监督教育。

2消费习惯

从影响消费的因素来看,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选项,分别记为5、4、3、2、1。“非理性”人群消费时会受广告宣传的程度得分为2.57分,而“理性”人群此项得分为2.43分。“非理性”人群对广告的接受度略高于“不理性”人群。从消费时考虑因素来看,“非理性”人群消费时看重价格的程度得分为4.22分(满分为6),而“理性”人群此项得分为3.89分,两类人群此题得分都高于平均分3,但“非理性”人群对价格更加敏感。此外,“非理性”人群对品牌看重程度为2.24分,高于“理性”人群,说明“非理性”人群消费时较为注重品牌。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易受广告影响、价格敏感、虚荣心强的人进行非理性网贷行为的可能性较高。一方面,“非理性”人群的自制力相对较弱,因此更易受到外界影响,当某些不良网贷平台抛出“低利率”、“放款快”等噱头时,他们更易落入陷阱;另一方面,这类人群可能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在广告的作用下乐于尝试新的产品或服务,对校园网贷这一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可能会导致他们受不良网贷所害。

篇8

体育行为是指人在内在动因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身体和心理活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已经实施了五年,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学生的体育行为现状如何?体育生活是否已经得到重视?高中体育工作是否摆到应有的位置?体育活动是否得到保证?因此,调查分析高中生体育行为现状,发现高中生体育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徐州市十所高中(徐州一中、徐州七中、邳州运河中学、邳州二中、邳州四中、新沂一中、新沂二中、新沂三中、睢宁高级中学、树人中学)。各校均随机抽取120人作为研究对象,有效参与人数为1140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高中生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

在“你对体育消费是什么态度?”的选择上,选择愿意消费的46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0%;选择不愿意消费的333人,占总数的29.2%;选择不确定的341人,占总数的29.9%。说明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确定体育消费态度,花钱买健康的意识还很淡薄。

2.2高中生获取体育信息状况的调查分析

在“你是否关注体育方面的信息”的选择上,选择关注的256人,占总数的22.4%;选择不关注的460人,占总数的40.3%;选择不确定的426人,占总数的37.3%,说明大部分高中生不太关注体育信息,可能是因为学习紧,时间少。

2.3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分析

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选择一次也不或者1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选择两次的为375人,占总人数的32.8%。选择三次的为473人,占总人数的41.4%。选择四次及以上的为244人,占总人数的21.4%。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每周都能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很少高中生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统计结果是很让人欣喜的。

2.4高中生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分析

在“通常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选择20~40分钟的为455人,占总人数的39.8%;选择40分钟~1小时的为326人,占总人数的28.5%;选择1小时以上的为139人,占总人数的12.2%。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每次锻炼效果有保障,还有一部分高中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

2.5高中生体育活动场所的调查分析

在“你通常在什么场所进行体育活动?(单选)”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场所是学校的体育场馆、353人占总人数的30.9%;其次是寝室209人,占总人数的18.3%;再次是公园、马路203人,占总人数的17.8%;在公共的体育场馆的163人,占总人数的14.3%;在家里的148人,占总人数的13.0%;选择其他的40人,占总人数的3.5%;在校内外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活动的26人,仅占总人数的2.3%。高中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寝室、公园、马路,学校内外收费的体育场馆很少有人去。

2.6高中生体育活动项目的调查分析

在“你通常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单选)”的选择上,选择最多项目的是篮球207人,占总数的18.1%;其次是排球204人,占总数的17.9%;再次是乒乓球183人,占总数的16.0%;选择羽毛球的136人,占总数的11.9%;选择足球的116人,占总数的10.2%;选择散步、跑步的105人,占总数的9.2%;选择健美操的67人,占总数的5.9%;选择游泳的53人,占总数的4.6%;选择武术的45人,占总数的3.9%;选择其他的学生人数为26人,占总数的2.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器材、场地能够得到满足的项目,高中生选择的人数相对多;器材、场地或者指导很难得到满足的项目,选择的人数就相对的少。

2.7体育活动在高中生业余时间安排上的调查分析

在“业余时间通常活动的事项(可多选)”的选择上,选择看电视的463人,占总人数的40.5%;选择上网的397人,占总人数的34.8%;选择听音乐、广播的389人,占总人数的34.1%;选择体育活动的312人,占总人数的27.3%;选择学习的287人,占总人数的25.1%;选择看小说、杂志的229人,占总人数的20.1%;选择逛街、购物的149人,占总人数的13.0%;选择找朋友玩、谈对象的97人,占总人数的8.5%;选择其他的47人,占总人数的4.1%。可以看出体育活动在高中生业余时间安排上已占有一定的比例。

2.8高中生不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调查分析

在“你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单选)”的选择上,选择学习紧、缺少锻炼的时间的329人,占总数的28.2%;选择校园体育环境影响的198人,占总数的17.3%;选择家庭体育环境影响的158人,占总数的13.8%;选择缺少或者没有场地、器材、设施的146人,占总数的12.8%;选择没人指导或者没有人一起活动的97人,占总数的8.5%;选择对体育不感兴趣的90人,占总数的7.9%;选择没有特别原因的84人,占总数的7.4%;选择社区体育环境影响的40人,占总数的3.5%。结果表明:高中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紧、缺少锻炼时间。

3.建议

3.1全社会都要关心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采取合作的态度和行动,积极探索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方法和对策,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贡献。建议采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建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

3.2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会乐趣、体会成功、放松身心,培养体育情感体验,增强锻炼的主动性。体育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运动中感受乐趣,在运动中形成态度,在运动中形成习惯,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3国家要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让学生有场地锻炼,有器材可选择,有体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切实落实好学生的体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1,(1):28-38.

[3]周厚权.盱眙县高中生体育行为的调查报告[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篇9

关键词:微商;自主创业;大学生

一、研究溯源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成为企业营销推广重要渠道,微商营销模式的现状和后续发展将是大学生创业关注的重点。我们从“一本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入手,紧扣时代脉搏,对微商营销模式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大学生从事微商营销的优劣势和一本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微商营销模式的大学生参与者提出建议。

二、现状调查

本文采取随机问卷调查,在成都五所一本高校,随机选择大学生填写。53.23%同学表示值得考虑微商创业, 40.32%同学表示不支持微商创业。学生对微商的发展前景判断显示:16.1%认为风险小、无需成本;22.6%表示顾客群范围狭小,前景不乐观,61.3%的人对于微商还不够了解,认为无法判断未来发展前景。

三、调查分析

1.大学生微商创业的优势

(1)群体优势

大学生往往是最容易接触到最新观念进而付诸实践的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勇于尝试,对于微商创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虽然除了家庭供给外,多数大学生都没有直接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但近期调查报告显示,不同于一般公众的认知,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消费潜力不容小觑。

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微信社交平台成为了大学生触手可及的创业舞台;同时植根于校园,所开发的产品几乎都能在同类群体中找到共鸣,这使他们的营销模式兼具了速度和针对性,让客户容易接受。

(2)成本优势

大学生微商创业还具有雇佣成本低、投入资本少、违约成本低的优势。

与网店和实体店不同,微商经营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少,平台成本小,货架储量少,创业门槛低,且不需过多网页编辑,操作简单;其靶向投放能力很强,这也减少了很多的营销费用;而由于交易合同及流程的缺失,失信成本与守信成本差距不大,从而降低了违约成本。

(3)创业平台优势

面对庞大的就业大军,国家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政策优惠和扶助,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经被提高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最新的政策更是指出,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都可以创业,在学校里也可以休学创业。

智能网络化时代推动微商行业蓬勃发展,也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窗口。随着国内无线网络的逐步全覆盖,微商发展的空间会更加广阔。

2.大学生微商创业的劣势

(1)群体劣势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商业经营和社会经验比较欠缺,对人际资源、商品资源以及市场信息掌握不足,往往会多走弯路,浪费资源和成本。

微商交易混乱而缺乏约束,相当部分的群体对其有抵触情绪。还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法律的意识不足,往往不能通过有效途径,打消这些群体对于其此方面的顾虑。

微商的交易依赖于虚拟平台,而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亦会对创业者造成较大的困扰。

在微商创业当中,物质层面的需要成为了创业的主要动力。以此价值取向进行创业, 加以微商规模往往不大,持续性不强,容易导致微商创业的失败。

(2)市场劣势

由于人际交往区域群体存在局限性,微商创业的宣传对象多为同学,限制了其发展规模;由于受微信平台限制,微商的销售渠道局限于一个封闭系统,很难发展壮大。大学生微商创业中的需求市场的不稳定,供给市场的成本不可控,极大的影响了微商创业尤其是创业初期的成功率。

大学生往往忽略了对于营销方式的规范,往往以朋友圈疯狂刷屏为主,长此以往,微商产品良好口碑难以形成,大众对微商交易信任化程度不高,也会造成潜在客户对其购物隐私性和产品质量的安全性的担忧以及不愿意尝试。

尽管微商拥有比较其他传统电商更为领先的优势,但是传统电商行业在网络市场仍然拥有相当多客户。这些消费者显然已经习惯在这些平台消费,尤其是刚接触网络的中老年人等对于最新的购物模式敏感度较低的人群。

(3)Y源劣势

大学生微商创业重营销、轻产品。许多微商通过层层的销售方式进行,卖家的货源、商品信息、营销方式都直接从上级获得,对商品真实性不甚了解。

大学生对于产品的商业模式、营销以及供应链,缺乏经验;微商之“微”,也并不存在很明显的议价优势。而二者结合,便使得初期的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数微商的瓶颈就在这里。

3.一本高校学生的特点

(1)学业更加繁忙:从事微商的时间和精力较少。

(2)综合素质相对更高: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信用水平和维权意识。

(3)资源倾斜、平台更大。

(4)从事微商动机更复杂、流动性更大。

四、政策建议

1.高校对微商创业进行支持引导,加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机制。

2.微商创业者要充分了解市场,明确市场中的销售热点和销售瓶颈。

3.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

4.倡导诚信经营。

5.建立健康规范的微商模式。健康的微商需要回归零售本身,回归以人为中心的销售理念。不洗脑、不囤货,坚持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易灿、赵桑艺.基于SWOT分析法的大学生微商经营创业研究[J].现代商业,2015-12

[2]任往军、王志勇.大学生微商的经营现状调查和分析[J].时代金融,2016-03

[3]龚翠玲.大学生校园微商创业现状及经营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

[4]董凤华.大学生微商创业模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5-10

【作者简介】

篇10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138-02

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目前我国学术界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是国外的学者基于他们国家国情而提出的,如何借鉴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这些观点进行吸收创新,是值得我国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而且操作性较强的措施或建议。在笔者《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一文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结果阐述比较详细,本文只是希望在原来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1]。因此,本文对原来的调查结果不做过多重复,只借助于主要调查结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的研究综述

刘佳调查了上海大学生对媒介的基本认知情况、媒介消费行为、对媒介的理解领会、参与媒介传播能力等方面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2]。覃川等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媒体接触的基本情态、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特点、对媒介素养的认识等问题[3]。赵虹调查了南京和徐州两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包括大学生在媒介常识、媒体建构特征、客观性、媒体类型及语言、大众传播过程及大众文化、媒介效果等几个方面的媒介认知能力的调查[4]。韩燕等对杭州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研究,主要调查了大学生接触媒介基本状态(大学生课余时间接触媒介情况、大学生媒介拥有情况、大学生媒介消费情况等);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及对媒介的认识;大学生媒介创作能力及接受媒介教育的态度等几个方面[5]。李天姣对几所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媒介接触行为、媒介消费动机、对媒介的解读能力、媒介道德规范认知和自律意识、参与媒介传播能力;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等[6]。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包括大学生对媒介的消费水平、消费时间、消费动机和媒介的拥有以及利用情况等几个方面);2.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包括媒介知识水平、媒介意识水平等方面);3.大学生的媒介分析和批判能力(包括媒介解读能力、媒介分析能力、媒介判断和反馈能力等几个方面);4.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水平;5.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素养的理解、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等方面)。

本文认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大学生自身去加强提高和完善,也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主体共同参与。因此,本文不仅就上述6个方面对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调查了大学生对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看法与认知情况。通过这样一系列完善的调查,我们才能够了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成因,才能针对性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途径和整体方案。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江西省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定量调查为主。定量调查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法,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08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67%。本文数据处理全部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三、调查主要结论

(一)被调查者对“媒介素养”概念了解较少

被调查者中听说过“媒介素养”这个词语的仅占7.88%,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一般重要”和“不太重要”的合计占68.98%。由此看来,“媒介素养”概念并没有深入大学生心中,从而导致大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二)被调查者媒体选择和媒介信息判断能力较为缺乏

对于“选择媒体和收集信息能力的判断”,“一般”占61.77%,“较好”和“很好”合计仅占28.44%。对于“能够对媒介提供信息进行判断或批判”,“基本没有”占77.03%。这既反映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和利用媒介能力较为欠缺,又反映许多被调查者对媒介提供的信息缺乏一定的判断和反馈能力。

(三)被调查者未能很好地使用网络媒介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是被调查者接触最多的媒介,占90.07%。尽管大学生经常接触网络媒介,但是,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够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网络媒介。“休闲娱乐”和“消磨时间”占据被调查者接触媒介的大部分时间,分别占68.53%和47.92%,“获取学习资料”仅占44.39%;如果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不能给予大学生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将浪费大量时间,影响和耽误大学生的正常学业。

(四)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还很不够

在被访者回答“您是否参与过社区、社会团体等部门组织的媒介宣传或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时,“没有参与过”占91.14%。问及“您是否经常看到过电视或者网络等媒体关于媒介素养信息的宣传报道”时,回答“从没看到”占94.35%。以上两个超过90%的比率说明政府和社会团体都没有积极介入媒介素养教育,未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家庭对子女的媒介素养教育十分缺乏

家长对子女“完全没有给予媒介素养知识的灌输或者引导”占84.41%。父母也很少意识到在家庭内应该营造一个讨论和分析媒体信息的氛围。这不仅反映父母责任的缺失,也部分反映父母对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不能给予子女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

(六)媒体在自律方面需要加强和提高

对于“您对我国媒体自律的看法”,被调查者认为“媒体自律不够好”占62.43%,“媒体基本能自律”占21.98%。被调查者对于“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和“媒体提供的广告信息”,“完全相信”所占比例都不高,分别占32.15%和25.11%,多数被调查选择“大部分相信”。这反映大学生对媒体提供新闻和广告等信息的真实性程度表示一定质疑。这可能与现实社会中经常出现的关于媒体提供一些真实性不够或者误导受众信息的负面报道有关。因此,媒体首先应该自律,为大学生和公众媒介素养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模型构建及建议

我们可以将社会、家庭和学校视为一个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网络系统,社会、家庭和学校是网络系统中的结点,视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服务的行动主体。因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社会、家庭和学校三元互动的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网络系统模型(见图1)。下面具体阐述图1所示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模型。在社会这一层次中,要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可以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政府应当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社会团体也要积极参与。在没有社会团体参与的地方,政府可以加强引导,从政策等方面支持筹办媒介素养教育有关的社会团体。有社会团体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比如传播协会、互联网协会、影视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另一方面,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父母正确地引导和教育,两者相互支持;最后,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社会和公众联系最紧密,社区开展媒介素养的知识宣传,可以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力,父母媒介素养能力相应也得到提高,父母媒介素养能力提高反过来影响子女的媒介素养,这样社区和家庭也形成了互动机制。

对于学校这一层次,可以从四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媒介素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课题研究。在借鉴已有的比较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既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要考虑各个学校在媒介素养方面现有条件,针对性地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再次,高校可以开展媒介素养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媒介信息和媒体制作等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和政府、社团团体以及媒体形成互动,让政府、社会团体和媒体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后,高校需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培训。

对于家庭这一层次,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首先,家长要对子女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当然,家长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知识。这需要社会层次中的政府、社区、社会团体、媒体和家庭互动,先为家长媒介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其次,在家长媒介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家长要率先垂范,在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利用媒介等方面做出表率,因为家长媒介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子女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再次,家长要加强对子女媒介素养方面的引导,在子女的成长及大学期间,要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最后,家长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子女媒介素养的提高。比如,可以在家庭内经常讨论媒体提供的信息,及时指出子女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刘建荣,李兴蓉.基于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南方论刊,2010(3).

[2] 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

[3] 覃川,王磊静,张篙印,刘浩宇.当代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