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7: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技术学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73―03
一 引言
教育技术学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研究对象,注重教育资源的美感呈现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关注审美教育,不管是过去、现在,抑或是在将来,应该说是学科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必然倾向,学科人才培养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能割舍的联结。教育技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从未摒弃过审美教育,或显性或隐性,或多或少都在关注着它,只不过略有些程度上的不同,没有将其摆在应有的、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罢了。本文试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中的审美教育,就如何提升本科层次人才的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为教育资源建设服务,求教于同行方家。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1]审美教育的内涵是指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媒介和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的定向教育方式。[2]
“教育应该体现‘美’”。“从美学角度来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给学习者一个舒适轻松的资源界面,丰富生动的资源内容,开拓豁达的资源视野是十分必要的。”[3]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要求,决定了本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学、音乐、绘画、视听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要求比其它理工科专业略高,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像文学、艺术类专业那样,要求相对比较单一、专门化,在某方面需要达到熟练掌握并能进行相关创作;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审美教育综合性要求强,需要跨专业、多方面涉及,要求学生懂得欣赏美,知道如何表现美,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制作符合审美要求的教学资源。
总而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审美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感知、评价(鉴赏)和创造“美的”教学资源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教育活动。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在于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建设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审美教育关注的重点。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 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重视审美教育首先需要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不是把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无限制地拔高,看得比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更重要,而是强调在我们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更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割舍掉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培养目标体系中加入审美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这方面的要求。通过适当强化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教育技术理论、技术素养同步发展,至于美、至于和谐、至于“致用”。
2 在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增加审美教育的内容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开出的人文类通修课程,培养本专业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安排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活动,深化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入文学、美学,加入音乐、美术、广告学等课程,进行学生艺术思维的训练。通过文学、美学、影视艺术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增强艺术感受力,丰富艺术想象力,使其能够艺术地把握世界、捕捉生活中的诗意;通过美术、摄影的教学,加强学生对艺术构图的理解和把握;通过音乐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声音的物理特性和美学特性的了解与感觉;通过广告学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4]
在目前大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正常开设的课程中,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摄影、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等专业课程,其在学生审美教育方面的功能应该得到加强。适当增设专业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审美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如美育概论、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艺术欣赏等。另外,在技术性主导的课程(如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教学网站设计开发等)中加入相关产品中对审美要求方面的章节,强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审美方面的要求不能忽视,并适当引导学生注意教学资源审美创造能力的养成。
3 提升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
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加强教育技术专业的审美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能够制作、使用审美品味较高的教学资源,将人文、艺术的美融合于技术性课程的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还要能够让学生享受教学过程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长期从事审美教育研究的赵伶俐教授认为,能否成功地进行审美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顺利地将教学的各个因素转化成对学生具有审美品质或审美价值的对象。教师必须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发现美、欣赏美的视角,促使学生审美期待的出现,为下一步审美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5]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为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激发师生共同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
4 合理地选用教学策略与方法
(1)审美教育需要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审美是人们发自内心(心灵的、自发的)的对美的追求。审美教育是以增强学生审美体验为主的过程教育,重在教育过程本身和学习者自发的主观的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活动安排,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中高年级阶段,在对摄影、影视等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在这个阶段,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审美想象力,联系其生活实践创造艺术作品,进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美,培养其审美创造能力。到了高年级阶段,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摄影、影视等作品的艺术表达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把在这些课程中学到的审美表现方法应用到教学资源建设上,去注意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美的要求。
对于学习者来说,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阶段是一个外界的客观实在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的过程,而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如何在这两个相异的过程中养成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需要在教育者加以较好地引导和控制。
(2)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素质能力养成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多采用情境-陶冶、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创造宽松愉悦的审美环境和气氛,精心选择他们喜欢的例证,使之在浓厚的审美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获得美感。施教者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一同进入审美情境之中,共同感受美,共同欣赏美,引导学生摆脱低俗的功利欲,使他们轻松自由地获得感官上的愉快,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知识和能力的增进,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审美教育。
(3)积极开展审美教育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
加强审美教育的实践环节,应该特别加强课内外教学实践和创作,鼓励学生积极举办各种样式的作品展览,如摄影展览和校园DV作品展览等。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创作大赛,如课件制作竞赛、网页制作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提高审美素质。另外,组织学生文艺社团活动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极好方式。
(4)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数字化时代的审美教育,仍应充分重视高雅文学艺术对提高大众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数字传媒的先进形式,注入优秀作品,使媒体表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促进现代审美意识的形成。[6]利用多媒体和教学网站开展审美教育、提供审美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推广案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丰富学习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和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站本身的审美影响,还要注意交互、协作及其作用的发挥。
5 加强审美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是重要一环。在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资源建设与积累,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教学材料。
审美教育还需要精心营造教学环境与氛围,注意校园文化环境,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在专业教学评价方式、教学管理工作中也需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教育的任务可以也应该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区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教育无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和谐的情感,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保持宁静的心态、保持人性的美好与纯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健康个性,并由此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7] 如果仅把艺术教育视为审美教育,这不仅缩小了审美教育的范围, 而且也易造成对审美教育的误解,限制了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审美素质的整体提高。
2 避免走极端
不能把审美教育仅仅当做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唯美”,过分强调。教育资源的艺术性要求是在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之后的,而且,审美教育还常常融合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隐性教育的功能。
五 结语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有严谨的教学内容,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从熟悉和感知艺术到认识和思考艺术,从体验和理解艺术到分析和评判艺术,它强调的应该是一种接受式与发展式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8]
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建构学生的审美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其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优化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改革和和谐发展。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我们历来重视教学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本文旨在引起人们重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提高资源建设者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德)席勒 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2] 于春秋.审美教育的理念与高校美育课程构建[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7(5):93-97.
[3] 贾靖林,林文婷,熊才平,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文化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7):16-18.
[4] 邓杰.论教育技术人才智能结构中的艺术因素[J].扬州大学学报,2002,6(4):79.
[5] 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08-114.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技术与媒体、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学过程追求感染力和灵活性,追求在视觉和听觉中获取知识。随着各地都在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争创现代化教学设施,纷纷设立语音室、计算机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而现有在职的老教师对这些新技术都很陌生,各类中小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教育技术学成为教育学科的后起之秀,就业趋势逐年看好。
不过专业能力不好的毕业生进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教学和管理机房。由于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科技含量比较高,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当教师的可以改行去电台、电视台、计算机软硬件公司等。毕业生可选择的行业幅面宽,就业单位除了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实际操作水平,所以,那些图像处理技术过硬、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硬的有真本事的毕业生,获得高薪也并不难。
拓展阅读: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等。
2、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试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马晓玲(1980—),女,宁夏同心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化、绩效技术研究。E-mail:。
一、研究背景
在美国,社会为各类人员的就业或再就业提供了多种学习和培训途径,证书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国为全社会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证书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各类专业人员提供特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他们更好地就业或升职作准备。
美国证书教育的目标和对象是什么?其课程要求、收费标准及教育质量如何?为了对证书教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选取了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流且开设了证书教育的9所高校,使用网络调研、访谈等方法,对9所院校的证书教育从目标和对象、学分及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评价、学费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美国的各类证书教育是由专业协会或通过评估的大学来承担。各种专业协会针对某一具体的工作或岗位提供一些证书(Certificate)教育,例如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就提供了多种证书教育,[1]其中有为期两天的短期教育,也有一年多的证书教育。[2]这里将重点分析大学提供的各类证书教育,而对协会提供的证书教育不作深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网络调查法
由于缺乏对美国现场的理解和体验,本文中的大部分证书教育资料与信息均从网上获得。另外,美国高等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背景,再加上美国高校的高度自治,不同水平和功能的大学其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也不尽相同,证书教育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对不同院校的证书教育采取了广泛的网络调研。首先,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网站(http:///)上提供的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网站[3](Curricula Data of Degree Programs i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Jenny Johnson, 2010)),结合教学设计与技术教授委员会提供的专业信息工具[4](Professor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IDT Program Information Tool)中的专业信息,对美国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124所大学进行调研。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选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流且开设了证书教育的9所院校进行研究。
在选择院校时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1)学校所处地区是否具有代表性。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实际人才需求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反过来,培养的人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学校所在地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2)教育技术学专业被公认为发展得很好。美国的一些专业团体和研究人员对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了排名。这里主要以美国2010年《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Educa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Yearbook (2010)Part5:Graduate Programs)中对美国各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的排名为依据,从位居前30名的院校中选取。(3)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层次要齐全。美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这里主要以美国2010年《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为参照,从同时开设了教育技术学硕士、博士教育的美国院校中选择。(4)教育科学实力雄厚。孕育并分化于教育母体中的教育技术学,只有扎根于教育学的土壤,才能发展壮大。事实证明,教育学实力雄厚的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比较强大。这里以美国最具权威性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以下简称US-News)》,[5]中对美国高校教育学专业的排名为参考来选取。(5)师资力量雄厚。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美国,由于“知名学者的个人因素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性作用”,[6]以及“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许多名牌专业充满了强烈的个人崇拜色彩”,[7]所以在选择美国学校时主要以该校是否有知名学者为参考。另外,还会参考美国2010年《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中公布的教育技术学全职教师总人数排名情况。[8]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本研究在美国选取了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犹他州立大学(Utah State University)、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等9所典型院校。
(二)访谈法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对美国社会现场的感受与理解,获得有关美国证书教育更深层次的信息,本文通过电话、E-mail和网络语音聊天软件(MSN、Skype)等方式,围绕“证书教育的学习年限、收费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方式以及质量保证策略”等问题对多位美国高校教师进行了访谈,部分访谈对象见表1。他们都亲历教育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且身处美国社会文化中,对美国的证书教育有独到的见解。
表 1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
三、过程和结果
(一)几个重要概念辨析
为了对美国的证书教育有客观正确的理解,这里有必要首先辨析几个概念,即Certificate、Certification、Endorsement和Licensure。
1. Certificate(证书):即证明一个人已经接受了具体的教育或通过了一个或一系列考试的文件。[9]Certificate关注具体工作和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正如在访谈中张建伟老师所说“证书关注更专业化的技能和工作要求”。美国的证书教育一般由专门的机构(如ASTD)[10]或高校提供。“学生完成这些机构提供的课程,并按要求通过相应的考试后,无需其他额外的要求便可获得证书”(斯潘瑙斯)。
证书教育一般分本科、研究生和研究生后(Postgraduate)等三个层次。[11]本科层次的证书比学士(Associate Degree)的标准低;而研究生后证书是在获得学术学位后开始,并且较硕士学位而言更具职业取向。
2. Certification(认证):[12]是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发证服务。一般是由专业协会和学校对持证者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的认可。有些Certificate可以帮助学员免去资格考试。一般地,专业认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旦通过考试,终生有效;另一种是经过特定时期后,需要重新认证。根据参考层次和具体专业领域不同,同一职业的认证也有区别。另外,每个州对认证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①
认证一定是由个人和人才培养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来授予,如州政府或各种专业协会。“就教学来说,教学认证(Teaching Certification)只针对K-12教育环境,而研究生证书(Graduate Certificate)还可以申请大学或学院的教学工作。”(斯潘瑙斯)
3. Licensure(许可证):从业许可证,说明持证者有资格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就教学许可证而言,“各州有自己的许可证发放程序和要求,并且各州的程序和要求差异很大。最重要的是,它是由州政府(教育部)执行的”(王小雪)。许可证的要求一般包括:①专业学历(不一定是学位);②资格考试/协会的Certificate;③实习经历。许可证可以在全州内使用。
与Certification相比,取得licensure就意味着一个人具有在法律意义上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Licensure 和Certification在提供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很相似,但是否具备法律效力,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斯潘瑙斯)。
4. Endorsement(批准):是官方或行政部门较权威的“批准、许可”。由于没有Licensure(这种做法必须获得州政府的批准、认可),美国有些地区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获得教师工作许可证的其他途径。这些途径包括通过“学历+培训+实习”就可以以教师的身份工作。Endorsement的授予权在各州,“但是一般在州里也是有局限的,它往往只适用于州内的某一地区”(王小雪)。
就教学而言,“Endorsement是对一个已经通过资格认证的教师附加的资格要求,意味着要完成从教最低要求之外的多项能力”(雷静)。
可见,不同的证书教育在授予权和具体要求上差异很大,辨明这些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解证书教育的前提。接下来,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各大学证书教育的特点。
(二)美国9所院校的证书教育概览
为了深入了解美国证书教育的特点,笔者从证书类型、证书项目名称、学习年限、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9所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的证书教育进行了网络调研,针对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E-mail等形式对几位美国高校教师进行了多轮访谈。这9所院校的证书教育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9所院校提供的证书类型丰富多样,包括Certificate、Licensure、Endorsement和Educational Specialist Certificate等多种类型;从证书名称来看,涉及到教育技术、绩效技术、教学系统设计、远程学习、学校图书馆媒体等多个领域;从学习年限来看,从1年到6年不等。可见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证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差异很大。
1. 各类证书教育的目标和对象
通过分析9所院校的证书教育后发现,证书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提供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美国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备用人才。就教育领域而言,主要是为了缓解各州当前和长远的教师供需差距,满足教师需求的缺口。据普渡大学的网站显示,[13]至2018年,美国将有一千四百万个计算机专业人员岗位缺人,然而美国大学培养的所有研究生也只能为这些岗位提供1/3的人员。因此普渡大学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为了缓解国家计算机师资缺乏的现状,先为其所在的州——印第安纳州培养具有一定胜任力的计算机教师,开设了“计算机科学教学许可证项目”。[14]另外,韦恩州立大学的“在线教学证书”主要针对“远程教育需求迅速增长,而接受过专业化学习和训练的远程教学人员缺乏”的矛盾,培养研究生实施远程教学的一些最核心的能力等。
各类证书教育的对象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美国高校的在读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如普渡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育许可证项目”(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Licensure Program)主要面向师范教育专业的在校本科生;[15]韦恩州立大学的“在线教学证书”(Online Teaching Certificate)主要针对在校硕士生开设;韦恩州立大学的“大学教学证书”(University Teaching Certificate)主要针对在读博士生开设。这些学生可以在接受学位教育的同时开始证书项目的学习,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12在线教学证书项目(K-12 Online Teaching Certificate)”。
另一类是各类职前或在职人员,涉及K-12教育以及工商业界、政府、军事等部门。由于种种原因,这类人群可能对攻读学位不感兴趣,只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某个领域或岗位所需的高级知识和技能,并获取相应的证书(Certificate-only)。这些人进行证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获得职业升迁的机会或者提升其在特定岗位的领导力。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12在线教学证书”,旨在培养在职K-12教师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并成为在线项目开发、实施和评价的领导者,[16]韦恩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许可证(Endorsement)培养“K-12学校或学区的技术领导者”,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即如果这类人群中的有些人在修完部分证书教育课程后,如果想继续攻读本校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②那么美国各高校为这些人提供了学分转换机制,允许将部分或全部课程学分转入硕士课程的学分中,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12在线教学证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整合证书项目”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在线教学开发项目证书”等都允许部分学分转换。
另外,有些项目还接受一定数量的国际学生,允许学分互认。如韦恩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巴布尔(Michael Barbour)说,“韦恩州立大学的证书项目会接受与证书教育相关的一门或几门教育相关的课程,这样可以缩短‘你’完成证书的时间。”
2. 证书教育的学分及课程要求
如表2所示,证书的种类和要求不同,在学分和课程设置上差异很大。
(1) Certificate与Licensure:需要学习4~8门课程,总学分介于12~24之间,课程学习方式灵活,可以在线、在校或者混合学习。
(2)Endorsement:所调查的9所院校中只有韦恩州立大学和犹他州立大学提供了这种证书。两所院校均要求学习6门课程,共18学分。相比Certificate而言, Endorsement的要求更高,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学校的推荐并由州颁发Endorsement。以犹他州立大学的“远程学习许可证(Distance Learning Endorsement)”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后,还必须:(a)得到指导教师的许可;(b)所有课程的年级平均成绩(GPA)不低于3.0;(c)展示在所有课程中习得的能力。只有满足上述要求后,学生才能得到学院的推荐,获得州所颁发的Endorsement。
(3)Education Specialist Certificate & Certificate of Advanced Study:这类证书教育属于研究生后(Post-graduate)教育,其课程数量和总学分数比一般证书教育所要求的都多,目的在于使某一方向的新手迅速成长为该领域的专家或高级专门人才,如雪城大学的“教学设计、开发与评价”高级研究证书[17]要求修习60学分的课程,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取得硕士学位并打算在教育、工业界或学术界谋取更高职位的人开设。这些人将成为教学和课程协调员、项目和绩效技术经理、设计和开发专家、数字化学习专家、评价专家或技术协调员。
3. 证书教育的课程实施和评价
美国大学的证书教育从入学申请、课程实施和考核乃至评价,各个环节要求的严格程度不亚于学位教育,那些高级教育专家证书尤其如此。
(1)入学申请
在项目入学申请上,以雪城大学的“教学设计、开发与评价”高级研究证书(Certificate of Advanced Study)为例,它要求学生:[18]①已获得硕士学位或与硕士相当的学位,并且从通过评估的大学/学院中获得本科学位;②研究生阶段的GPA成绩不低于3.0;③两份个人目标陈述;④三份专家推荐信;⑤两份学生、硕士和其他可转换的学分成绩单;⑥对国际学生还有TOEFL成绩要求。
(2)课程实施
首先,在授课教师方面,通过网络调查发现,证书教育的所有授课教师与学位教育的教师没有区别,同一所院系的证书教育课程由那些为硕博士生授课的教师同时承担。其次,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上,同一门课程在证书教育和学位教育中无任何差别。正如韦恩州立大学的巴布尔教授所说:“证书课程与其他学位教育课程的要求没有差别。以IT7130(促进在线与面对面的学习)这门课程为例,你可以从‘在线学习研究生证书’中学习,也可以从‘教育技术’硕士或博士专业中学习,还可以从‘教育技术教育专家证书’中学习。在这些(学位和非学位)教育中,它们都是同一门课程。”最后,在课程实施上,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包括研讨会(Workshop)、研讨课(Seminar)、教学实习、基于真实项目的实习、参与应用性的项目等方式。这些针对实际问题、基于实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多种实践场合所需的使用技能,为学生进入真实的实践场所提供了机会。可见,证书教育从授课教师、课程大纲、课程内容以及各项实用技能的培养上都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课程评价
除了课程考试等基本的评价方式外,证书项目还采取了其他评价方法,典型的有档案袋评价、基于项目的评价和口头综合考试等三种方法。
表 3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线教
学开发证书”能力素质框架
①档案袋评价: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FSU)的“在线教学开发证书(Certificate)”为例,它要求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一项“能力分析报告和档案袋评价”。FSU为证书项目学生开发了能力素质框架,针对每个能力素质项还明确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以“媒体与技术”中的“规划和选择媒体来制作远程学习情境中的教学材料”为例,见表3)。将每个能力项划分为四个评价等级:高度熟练(Highly Skilled)、适中(Moderately Skilled)、基本熟练(Minimally Skilled)和不熟练(Not At All Skilled)。
学生首先参照表3中的能力素质框架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评价并撰写能力分析报告。之后教师围绕学生的能力分析报告,对档案袋中的一系列学习制品进行评价,最终作出满意(Satisfactory,S)或不满意(Unsatisfactory,U)的评价。如果评价结果为“不满意”,学生需经过一学期修改并重新提交报告。
② 基于项目的评价
以佐治亚大学为例,其“学习图书馆媒体教育专家证书”项目需要学生做一个应用型项目(EDIT 7650,教学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在该项目中,学生将应用他们已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该应用项目的汇报可以作为综合性口语考试的基础。
③ 口头综合考试
以佐治亚大学为例,其“教学设计与开发教育专家项目”要求学生参加一项口头综合考试(在“D6210学习环境设计II”这门课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相关的文献的把握情况。
4. 证书教育的学费、奖学金和其他经济资助
通过网络调查和访谈得知,证书项目的学费(Tuition)收费标准与其他学位教育的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只攻读证书项目(Certificate-only)的学生不享受学校提供的各种奖学金和经济资助,但是这些学生可以向州政府的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资助或贷款。
5. 证书教育的质量保证策略
证书教育除了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外,还积极采取了多种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方法。
内部评价。首先,在设计证书项目及其课程时会参照一些协会的标准,比如普渡大学,其“计算机教学许可证(Licensure)”项目严格按照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的计算机科学教学标准(Standards for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设计。其次,学校会定期评价并修订课程,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最新。例如韦恩州立大学的“教师会定期评价和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教育技术,以确保课程内容一直保持当前最新。具体哪部分发生了变化,会按照学校的评价过程对其进行正式评价和修订”(巴布尔)。雪城大学的证书项目与其他研究生专业一样,也会被定期评价,“每七年被评价一次。每一门新课程被提议(Proposed)后,先经系部评价,之后被学校课程委员会评价,最后是大学评议会(University Senate)评价。”(雷静)
外部评价。主要通过专业协会对证书项目进行评估并给予认证,例如佐治亚大学的“学校图书馆媒体教育专家”项目就通过了AASL的评估。
总之,上述多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证书教育的质量,所培养的人才也缓解了各州及全美的教师供需矛盾,填补了美国这个高度流动的社会里由于人员流动而造成的人才缺口。
四、结论和讨论
证书教育是美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连接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桥梁性教育”。它一方面为各行各业的人员提供职前或在职培训,使其掌握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必备技能,为他们的择业或再就业增添砝码;另一方面,它为各种人员,尤其是那些学术准备不足的人员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衔接性的教育。美国社会通过这种面向全社会、低门槛的教育形式,为那些已经具有实践经验但学术积累不够的在岗人员,或者由于经济等条件所限无法继续享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人创造了学习机会。可以看出,证书教育对促进整个美国社会的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虽然一些行业和机构也通过各种培训颁发证书,但在高校中开设证书教育尚无前例。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阵地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和企事业单位,[19]然而大量已有研究表明,一些在职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学习和训练,不具备必需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美国证书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基于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尝试在高校中开设各种教育技术证书教育。
首先,在证书教育的层次上,可以开设本科、硕士或博士层次的证书教育,分别针对同一学历或较低学历的人员,例如本科层次的证书教育对象针对本科毕业生或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士。其次,在证书教育的类型上,针对教育系统的人员,可以开设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应用、远程教育/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项目;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可以开设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应用、远程教育/学习、绩效技术等项目。再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在校学习和在线学习。最后,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及评价标准上,为了保证证书教育的质量,建议与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保持一致。当然,有些在职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积累不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平台,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帮助。
证书教育可作为我国正规学历教育的有效补充。它可以整合高校现有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通过在校和在线学习等形式,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ASTD Certificate Programs[EB/OL].[2012-9-17].http:///content/education/certificatePrograms/certificates-workshops.htm.
[2] Curricula Data of Degree Programs i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2010)[EB/OL].[2012-9-18].http:///curricula/.
[3] Curricula Data of Degree Programs i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EB/OL].[2012-9-19].http:///Curricula/.
[4] PIDT.Professor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IDT Program Information Tool(2010)[EB/OL].[2012-9-20].http:///pidt/.
[5]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EB/OL].[2012-9-15].http:///.
[6] 梁林梅.美国教育术专业近三十年的发展与变迁管窥——基于AECT的系列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108~113.
[7] 梁林梅,李晓华.美国教学设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访“第二代教学设计之父”戴维·梅瑞尔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9,(8):1~7.
[8] Orey,M., Jones, S.A., & Branch, R. M.. Educa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Yearbook [M].CA: Springer New York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2010.
[9] [11] [12] Academic Certificate[EB/OL].[2012-9-20].http:///wiki/Academic_certificate.
[10] ASTD Certificate Programs[EB/OL].[2012-9-27].http:///content/education/certificatePrograms/certificates-workshops.htm.
[13] Endorsement_trifold.pdf[EB/OL].[2012-10-8].http://cs4edu.cs.purdue.edu/license.
[14]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Supplemental Licensure Program[EB/OL].[2012-10-10].http://cs4edu.cs.purdue.edu/start.
[15] Computer Science for Education[EB/OL].[2012-10-8].http://cs4edu.cs.purdue.edu/start.
[16] ASU Graduate Certificate——Online Teaching for Grades K-12[EB/OL].[2012-10-12].http://education.asu.edu/programs/educational-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k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ONG Qi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 Gansu 73007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school academic evaluation method has some impro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s a whole. In this paper, tak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example, introduced its reform in academic evaluation commendable part, points o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education technology; academic evaluation refor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2013年11月3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北京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开放大学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合作举办“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国际论坛”,本次论坛旨在探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教育制度与“教与学”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交流分享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其别提到教育评价改革功不可没。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性的,必然会导致教育改革,而学生的课业考评作为教育效果的测评手段,肯定会随之改革。
1 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处境尴尬
中国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可以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起步较晚,但在一代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技术专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当前的教育技术本科教育存在很多不乐观的现象,比如教育技术本科的报考率较低、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的满意度下降,因此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专业发展忧心忡忡,甚至怀疑教育技术本科教育还能坚持多久。那么,教育技术本科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笔者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四点:专业知名度低、改革迟缓、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师队伍混乱。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教育技术本科教育走下坡路。为了恢复教育技术往日的风采,近年来,教育技术学科已经在进行教育改革,课业考评作为教育效果的评测手段,那么课业考评的改革必然是迫在眉睫。
2 教育技术专业课业考评改革成就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课业考评改革成果显著,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考评的结果也相对较公正,但它只体现在部分课程上。下面以西北师大为例,列举改革成就:
例如,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一科中,采用作品方案设计的考评方式,期末考评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Flash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如目前的教育技术期末考试试卷中,避免选择题和填空题,取而代之的是论述题、分析题、概述题等,也就是短文题考试;再如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采用写作测验的方式,期末考核提交一个“课业考评改革”为主题的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与描述资料的能力、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不紊地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此外,学与教理论在平时考核中,采用自评、他评、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公平性;最后,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中老师把一些资料放在培训平台上,学生课下登录平台学习,按要求完成作业并在线提交,还可在讨论区发帖,即在线学习并提交作业。
3 教育技术专业课业考评改革不足
3.1 不太重视实验操作考评
如果对教育技术这个专业稍作了解,就会发现有很多课程都有实验课,如C语言、计算机网络等。对于实验课的考评,有的老师将期末卷面成绩等同于实验课的成绩,有的老师将实验课的出勤率作为实验课的成绩,这些做法都是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以上考评实验课的方式显然是片面的,期末纸笔测验成绩好的学生,他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一定好;出勤率高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一定学到更多知识。
3.2 在线学习平台不完善
之前说到在线学习平台,原则上讲,理想的在线学习平台应该具有很多功能,但目前可能因为资金、技术等问题,在线学习并不完善:(1)有的平台不是专门针对本科生的,可能与研究生共享,也可能夹杂着学校其他方面的管理。(2)缺少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区。(3)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回答,甚至忽略学生的问题。
3.3 不重视形成性评价
中国教育的考评,始终有一个弊端――只关注结果,这可能是长期的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在推行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过程评价的今天,这样的考评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学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其最终获得的知识不能仅用一张试卷衡量的。
3.4 评价内容单一
多年来,人们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于是,学生追求高分,老师和家长也都以成绩评定好坏。其实不然,成绩好的学生只是证明他们善于记忆或是逻辑推理能力强,并不能片面地认为这样的学生学习效果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却只有一种或几种智能较突出。不能仅仅根据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评论一个人学习一门学科的优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4 教育技术专业课业考评改进
4.1 实验技能教学考试评价
对于每一门实验课的考核评价,应遵循下列原则:实践性为主原则、教学与发展原则、全面性与客观性原则、基础性和目标性原则。简单来说,具体应用策略就是:课业考评前,教师出几道题,题目难易适中,包含所学知识,要关注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的表现。
4.2 提供功能齐全的专门在线学习平台
对于没有类似平台的学校,应尽快建设,努力克服资金、技术等问题;对于已经存在的平台,需要继续完善在线学习平台的考评功能:一是,自动考评,该平台可根据学生进入平台学习的时长或自学课程的进度或与老师同伴交流的次数系统评分;二是,老师考评,老师根据学生在讨论区讨论的问题内容或与老师交流内容的深度给学生评分。
4.3 关注过程性评价
也就是不单单以期末成绩一次性评判一个人,而需要记录平时成绩。可选的方法是:记录出勤率,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每一章讲完之后,布置一个阶段性的作业,老师根据每一次作业,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录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与正确性,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4.4 综合评定
一、一般普通高校的定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43―03
1983年以来,以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主的几所师范院校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此后的20多年里,全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设置跟上时展的步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必不可少。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校2001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分层培养,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的必要性
1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点的内在需要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技术的,艺术的,等等。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办不好教育技术。要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1]。所以教育技术学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很明显, 这就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理科的东西之外, 还要获取美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通识教育的受惠者。但通识不是杂乱,不是什么都只知皮毛而又什么都不精,(这通常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最大的感受) [2]。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有“平面设计”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如压缩图像、转换格式等简单的技术操作,如果有广告公司要求做个宣传画,很多学生就因美学或其他知识的限制不能完成任务。
2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外在需求
徐福荫教授在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曾经讲过,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既懂硬技术又懂软技术,既有信息素养又有媒体素养。正如李龙教授总结的那样,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包括:(1)各级师范院校中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2)各级学校和电教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应用;(3)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4)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6)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传媒公司中影视节目的制作[3]。从上述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似乎就业渠道很多,而且似乎无所不能,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要在短短的4年时间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科教育不可能做到全而精,但是能做到全而某方面精,真正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4]。因此,各办学单位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要求设置自己的专业方向因此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还不得不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层培养。
二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三大特征: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5]。
目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上的厚重感;第二,有“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注意课程衔接,没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如开设了《计算机辅助教育》,也开设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第三,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第四,与专业结合部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难以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应用方向各不相同,课程几乎成了应用软件培训班的培训内容。
三 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方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以培养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素质与应用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整体思路,设计了以下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对我校2001级本科生进行分层培养和分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为主,重点放在学生的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培养上。在考核方式上主要采取笔试和学年论文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三层次是方向课程,包含网络教育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教育三个方向,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志向自由选择一个方向课程。如果有学生学有余力可以辅修第二个方向课程。方向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支持―注重应用―实践反思”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增加实践机会,如学生的“多媒体才艺周”活动等。在考核方式上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即老师提出设计或制作的任务和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一个大的作品,而且作品的主题都和该领域的生活和工作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教育技术等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动机和知识结构自由选择一个方向。如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技术。并围绕专业方向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应有明显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如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面向企业的学生则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学生毕业前的实习与实践也很重要,应该为师范生安排到中小学调研或实习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同时也要为非师范生安排进入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为零)[6]。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也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应用、求创新”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色[7]。
通过对我校近三届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我们的分层培养成效是显著的。在对200人毕业生的随机调查中,有近80%的表示对分方向培养满意,过得去的占到15%,有5%的表示不满意。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
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计算机类课程的选择,对该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家要重视和明确“应用”是纲,紧紧抓住“应用”这个主要矛盾,确实可以达到“纲举目张”效果。但“应用”绝非就是会用计算机和会操作应用软件,要结合专业做一些软硬件开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8]。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要大胆删除一些陈旧的课程(如光学投影媒体与教学),优化基础课程,让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专业应用课程设置。
加强专业应用课程,使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的各项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技能等等。
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分层培养人才体系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4.
[2] 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 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3-64.
[3]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7):6-7.
[4] 邹霞.对我国高师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4,(1):48.
[5] 任剑峰,杨晓宏.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 112-113.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科在信息时代分化和综合中产生出来的新分支,它依托教育学科的发展,又与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方法和策略,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更是信息环境下教育的有力支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支持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经过长期发展,教育技术学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使得教与学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素养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教育技术学的任务和意义教育技术的任务是为解决教育问题寻找合适的理论与技术,用理论和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同时根据教育需求,对技术提出要求,为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根据实践的反馈,对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对理论的创新做出贡献。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改进教育教学的绩效,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对于它的培养不是一个阶段的目标,而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高等教育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加之教育技术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为此加强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硬件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的数字化硬件设施相对完备,技术力量也逐渐雄厚。高校数字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料;校园电视台播放校园讯息之外,还播放国内外时事要闻;校园网络和智能终端使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这样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最基本的硬件保障。各种媒介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信息道德意识有着重要意义。软实力建设以往甚至现有的一些大学,培养目标大多是用文字表述,理解时比较抽象、难懂。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用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做法:建立自己专业的网络平台,教师可把网络中的优秀作品和往届学生的作品或作业放在网络平台上,供下届学生参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比前届更高、更与时俱进、更贴近专业的要求,可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具体、生动和亲切,也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去追求更高的、个性化的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应该分阶段、有重点地采用动态螺旋上升的方式,来逐步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
1)培养信息的意识。
对大学新生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先开设基础理论课。如果将这些课程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内容可得到精简和浓缩。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大大缩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会有所改善,为学生掌控自主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如教育技术专业,最先开设教育技术导论,是该专业一门引导性课程。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活动,能让初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信息快速发展而成长的,在多媒体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学习,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任务下发、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享讨论、教师评价、反馈与总结。教师不仅能及时地进行信息评价,学生也可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更有效的知识并达到知识的建构和优化,在潜意识形态下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信息意识的形成。
2)培养专业信息素养。
对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进行的是实验性的操作。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或故障排除性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该专业的网络平台上放一些实验视频进行观摩和研究。对于故障排除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还必须具有实践的能力,是一项脑力与体力并重的工作。对于此类型的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做完实验后,把他们的问题、解决方法、学习感受、心得在课堂上进行同学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可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机会。在交流之后,把他们的学习过程整理成材料的形式,分享到该专业的平台上,这样避免教师用口头讲解说这个有多么重要而没有实际例子的尴尬。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得到知识的升华,也得到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内隐式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该专业网络平台上给学生分享一些好的成型作品,供学生学习和参考,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网络的链接和信息,让学生开始主动关注该专业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一些最新的信息动态、成果等。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全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创新。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尝试通过网络解决,从而设计出精美的作品。
3)强化信息技术与本专业课程的融合。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已不仅是对一门课程的学习。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基础知识的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模式从单门课程转变为各门课程整合的自主学习模式。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终培养目标,况且一个人具备一定的能力并不代表就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个性化的网站,激发学生整合专业知识和获取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性与隐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自主研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并明白为什么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作品,体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仅可在课堂上开展,还可鼓励学生共同参加一些多媒体网络大赛,既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性,又培养个体本身的创造性。并且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会和指导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也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应用到教学当中。并把这些成品传送到该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进行参考与学习。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要积极同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力求达到最好。在作品完成以后,全班进行共享与交流,制作者可以和全班分享自己的经历、问题、解决方法等。可达到学生之间知识分享、深化理解,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品的评价中,其他学生也可达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视野和知识面得到延伸。这样制作者可汇聚更多的信息,来选择、整合其他观点,更加完善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优秀之处,婉转地给出学生的不足。也可把成品展示到该专业的网络平台上,供更多的学生学习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都在无形当中得到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得到提高,这种良性循环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该专业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校组织该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去听本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答辩,去听取导师对他们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与看法,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慢慢地指导自己的计划,来综合提高信息素养。这时可多关注一些自己毕业想从事职业的需求和要求,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不足,为走向社会而加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都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集中的一个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知识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获取、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该专业学生可利用自己形成的信息素养去培养、加深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专业学习口径,让利用信息技术成为自己的潜意识。在这种信息技术日益变化的时代,利用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去迎接各种挑战,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真正地理解学习是不可替代的。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56―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教育信息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教育技术被教育部列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很多高校发展起来。
有学者指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速度已接近或达到汁算机学科的发展速度,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目前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它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及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由于国别的不同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有多种界定。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又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可见,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使教育领域需要大量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而且使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电影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的公司企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较人。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在各类学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得到应用。
然而,教育技术学科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一些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招生人数较多,社会需求规模很难估计,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为了最终能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明确职业定向的重要意义
1.职业及职业定向的含义
职业是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获得经济收入及报酬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根据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划分的种类越来越多。在1995年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有1838个职业。职业定向是指确定对自己来说比较适合的、理想的、将来要去争取从事的职业类型,选择职业目标,并为达到预期的目标采取各种行动的过程。可以说,职业定向是一个长期准备的过程。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明确职业定向的重要意义
对于大学生来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较早地进行职业定向,是毕业后能够找到理想职业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选好了职业方向,那么他的学习目标就会非常明确,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针对将来的职业需要进行锻炼,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通过“克服缺点”或“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与潜力,增加自己的求职资本。具体到教育技术学这一专业,因为学科的综合性很强,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科学和影、音、视频技术及手段,掌握进行教育、培训、宣传和开发设计的技术,又要具有系统规划和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与开发相关产品的能力。但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着重学习某方面知识,培养这方面的技能,增长在这一专业方向上的就职能力。如果学生的职业理想与所学的专业有些出入,还可通过学校专业课程计划、选修课和第二学位进行选择性学习,在较宽的知识范围内充实学识,增加自己的职业适应性,以实现职业理想。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职业定向的影响因素
1.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对职业定向的影响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首先需要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对职业定向的影响。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主要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但为了更好地促进本专业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五个建议性方向(或称五种类型的培养目标):一是教育技术学方向,主要偏重于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二是远程教育方向,培养从事远程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r解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等;三是教育软件工程(或知识工程)方向,偏重于计算机技术,培养与教育领域相关的软件开发或知识管理的专门人才;四是教育媒体技术方向,偏重于教育领域中的电视“摄、录、编”或数字电视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五是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主要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及在企业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此外,“人力资源与绩效技术”也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人才市场需求较大。因为高校一般是根据自身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设计科学的培养方案,所以学生们应在学校总的培养标和研究方向下,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规划,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2.自身特点对职业定向的影响
在了解了专业培养目标后,学生们还要考虑自身因素对职业定向的影响,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个人能力,主要指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要清楚自己在专业学习上能胜任哪些课程的学习,如有些学生学习影、音、视频方面的专业课程比较容易,学习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有些学生正好相反。因此需要学生总结自己具备和比较容易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也要清楚自己具有哪些综合能力,如是否善于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二是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兴趣、爱好增长了学生的特长,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学生要了解自己比较喜欢哪方面的知识,有什么爱好,善于做什么,如有的学生喜欢摄影、摄像,有的学生喜欢平面设计,有的学生喜欢制作电视节目等。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是明确职业定向的重要因素。三是人生价值观。现代工作理念认为,不应当把工作仅仅局限于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学生们应客观、辩证地看待人的价值是体现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还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大学生关注的职业应是自我需要的实现,这包括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学生们应慎重地选择能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的职业。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可以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从事的职业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从事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及大学、中.学、小学有关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教辅工作;二是从事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软件、网页、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工作;三是从事电化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四是从事影视摄、录、编和电视节目制作工作;五是从事企业和公司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六是从事各级电化教育馆的电化教育工作;七是从事企业人力资源与绩效技术工作;八是教学、管理的应用性软件研究和开发工作;九是从事教育技术创新活动,开发思维资源;十是其他方面。学生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职业定向,把教育技术这种教育生产力因素注入到学校和社会中去,主动地用教育技术为各种可能的对象服务,开辟专业就业市场。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现职业定向的素质要求
学生们在明确自己的职业定向后,要为实现目标采取切实的行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学生们的主要共识。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素质”上,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这一专业所要求的专门素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论点:“要教育学生,让学生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事,学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可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表述为以下四个方面,即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处世、学习做事。所以,为实现职业定向,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要从这四方面出发:
第一,学会做人。知道怎样做人是对每个学生最根本的要求,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了解自己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素质,进而培养自己的职业操守、责任感、事业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第二,学会处世,学会与他人相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功课。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三,学会做事,掌握基本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技术学需要学生掌握多种技能,如教学媒体的使用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运用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项目培训设计技能、影视音频节目制作技能等,但是如果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全面地掌握这些技能是不太现实的,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职业定向着重学习某方面知识,充分利用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学会学习,具备掌握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优势就是信息素养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应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学得更快,因为专业本身要求学生们特别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因此,学生们要能够利用所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具备通过媒体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育技术学的综合性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质时,要坚持文理并重,不仅要学习基础较厚的理科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多学习涉及文化、艺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全面完善自己,适应职业需要。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中职计算机专业 专业型人才
由于之前应试教育的扭曲使我国的中职教育形成了一种封闭系统,加上部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忽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仍然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在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几乎失去了兴趣,长期以往便会导致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在课堂中如何通过教育技术来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每位教师所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专业计算机人才的需要。
1.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教育技术即通过创造、采用及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及和资源来实现提高绩效和促进学习的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符合的实践。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意义: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强调是的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强实践操作。因此,在此背景下,教师更多的时候会转变自身的定位,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一旦形成,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可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⑵可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网络上有多种资源库,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在资源库中搜索教学素材进行编排而组成自己的教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而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
2.教育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1转变教学方式
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往往有部分教师仍然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即使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常常会以CAI课件代替板书。这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能一开始的兴趣较高,但往往会有部分学生不能抓住教学重点,参透难点,更多是被那些过多的声音和动画所吸引,有时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便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如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3ds、AutoCAD等教学工具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其可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具有诸多功能,如遮挡功能、文字拉幕、探照灯、拖放、涂色等。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应用借助白板的这些功能来为教学工作服务,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有所用。如在进行《word艺术字》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利用白板将未经加工的字遮挡起来,再用探照灯突出加工过艺术的颜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用白板的前后置、对象移动、翻转等功能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随后,针对学校里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教师可提出班级内的文明广告语的设计比赛,比赛内容是让学生以一个广告设计师的身份设计出文明广告,并通过word技术字对广告进行加工,时间为30分钟。教师作为评委对所有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分,并通过学生们自选出一批优秀作业,对优秀设计者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且学生还可在观察、分析、探讨中促进理解,打破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归纳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2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整体过程环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情况而定,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可在完成一定的课程教学后开展一些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分组合作制造一些使用小软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分组前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及性别等方面最大程度将互补型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目的是利用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活动开展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每一组的软件制作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全组学生的参与欲望,给基础较差、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加强对每组软件制作方法的指导。同时,在合作方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其他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判断、善于选择、善于恰当补充其他成员意见的技能,做到共同进步。此外,除了在校园中开展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一些软件公司参加义务工作,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前适应社会的计算机岗位环境,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游刃有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16-03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绝大多数是由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等专业分化、扩展而成,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是技术能力强,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础薄弱。很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往往是技术取向,即“以技术支持教学”,把自身定位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样,既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也不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而在国际上,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已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AECT2005年提出“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根据这个定义,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技术支持者,而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利用者、管理者和评价者。这样,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意味着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然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同时具备较强的技术背景和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背景。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对此,本文不仅对教育技术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和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同时,介绍了实际教学改革的流程和措施以及改革效果,最后对整个教学改革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
一、教育技术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学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专业实践的影响较弱,理论和实践相剥离。学生缺乏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心理规律的深入了解,难以融会贯通,更难以建立起理论知识、教学实践和技术开发应用之间的联系。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学目标上注重认知,忽视情感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独立的设计开发者相当重要。
2.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材内容设置与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缺乏紧密联系。
3.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也就难以从实践角度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
4.教学评价以教师主导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学生参与,学生没有机会锻炼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要对当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实践应用技能上的作用,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同时入手。
二、教学改革流程与措施
1.教学目标制定。根据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可分为如下三级目标:基本目标(认知技能):掌握基本教与学的规律。能识记、理解专业术语的内涵和重要的教学、学习理论方面的内容。中级目标(应用能力):应用和实践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能力。能基于基本教学规律对具体教学案例和材料进行分析;能运用教学规律指导自身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高级技能(综合技能):自主学习、合作和研究能力。掌握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和文献检索、阅读策略;能就专业词汇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小组成员能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
2.教材选取。教材能为领域知识的掌握提供稳定而基本的图式和框架,但认知弹性理论的提出者Spiro认为,知识结构的过于模块化和固化会阻碍学生的迁移能力,针对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应以多角度呈现信息,并利用能提供不同范例的多种研究案例。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桥梁学科,学生的应用迁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显然,认知弹性理论倡导的学习环境设计和超文本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难以直接实现,而且会令课堂教学失去有效控制。为了帮助学生灵活建构知识、提升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在教材选择方面,本课程同时选用了两本特色各异、篇章结构迥然各异的教材,以国内教育心理学名家莫雷教授的《教育心理学》为主,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为辅。前者特点是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后者特点是侧重应用,实践性强,符合教育技术专业对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的要求。同时使用两本教材可以有效利用两种教材特点,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网络的不同体系。
3.教学方式调整。过去的教学常用模式为前半部分由教师讲授基础理论部分,后半部分由学生讲授专题。这种模式的初衷一方面考虑到基础理论部分非常重要,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可能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考虑到基础理论部分较难自学,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辅导。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简单将教学内容分割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学生教学实践的机会大大缩减。必须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使其也成为一个教学者和评价者,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审视,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反思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与渗透。为此,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结合三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on learning)、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并达成其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目前合作学习在大学课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上,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是否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还需要实证研究进行检验。抛锚式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知识获取(意义建构)等教学环节,将问题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之上,令学生通过主动搜集和分析材料、数据,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维果茨基教学思想的支架式教学,亦推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针对传统的教师控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重新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通过为学习者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支持的环境,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强调儿童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发展。但是,由于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讨论、提问等方式为学习者的学习发展提供方向,以减少学习者的许多无谓努力,使学习者能以最适宜的速度、合目的性地发展。然而,当学习者的能力增长时,教师必须将学习的管理权逐渐移交给学习者。综合上述教学模式,本次课程除8学时由教师精讲基本学习理论外,其余学时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讲课—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其余章节。该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为:课前教师进行导学,提供学习重点、难点,以及案例和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学案以小组形式进行自学,并准备课堂讲课;课程前半段随机抽取小组上台讲课;课程后半段进行组间讨论和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特色:①“自学—讲课—讨论”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这种“从学到教”的角色转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理解深度提出了挑战,增大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压力,丰富了学生的直观实践经验,使之迸发出学习积极性,从而将课堂真正转变为学生的课堂;②“自学—讲课—讨论”方式深化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参与讲课过程中,学生必须对教材、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教学呈现方式进行选择,在讨论中他们还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些体验可以让学生对教学过程具有直观而又理性的认识,为他们未来对基于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③始终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始时,以自愿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约4~5人。在课程中,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给予以下三方面的指导和监控:第一是奖励互赖,小组成绩将占总成绩的40%;第二是课堂展示,最后10分钟每小组需报告合作过程和责任分配;第三是评价整改,教师针对学生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给予具体解决建议。这些举措增强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④教师支持和学生合作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随时可以就讲课的内容与老师进行提问和讨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过程及课中讨论提问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理解误区,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反馈意见。
4.教学评价手段多样。为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锻炼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评价内容包括“讲课”、“研究”、“识记”三方面,最终课程成绩由三方面成绩组成:“小组成绩”(课堂展示成绩)占40%,“个人表现成绩”(组内表现)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②评价主体从教师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相结合,如每节课给学生小组分发“课堂讲课评价表”,要求各组学生根据每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取各组评价得分和教师评价得分的均值作为“课堂展示成绩”;整体课程结束后,学生为小组合作效果和各组员表现进行评价,记入“个人表现成绩”中。
因此,新评价体制中弱化了对知识识记和教师评价的权重,着重通过日常作业的表现性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本课程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同时入手,试图探索出符合当今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个实践过程来看,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中有三点经验值得推广:一是理论课和实践相融合。理论课不仅应当教授学生理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课程讲课、导学自学、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其根本在于肯定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价值;三是教学改革是整体系统的流程。本次改革从低、中、高三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选择。从目标到评价,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改革,确保了改革的一致性,从而在根本上为改革成功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课程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9-12.
[2]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5(7):73-76.
[3]盛群力.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联盟:促进学习者认知变化——与理查德·梅耶教授访谈[J].远程教育杂志,2008(10):21-26.
[4]郝宁.以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缺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51-55.
[5]钟震颖.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的评价与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8-101.
[6]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心理科学,2004,27(3):753-754.
[7]李康.试论认知弹性理论的学习环境设计思想[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0-13.
[8]莫雷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7.
[9](美)Robert Slavin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36.
[10]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5-47.
[11]陈桂芳.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