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7: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读写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读写教学论文

篇1

前言

读写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写作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写作是学生进行表达的关键,培养学生具备一种良好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写作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则是阅读的一种总结和升华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的规定,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要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其对于课外自读都不应少于300万字,如果一个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其知识储备较少,无法接受书面文化的熏陶,因此,就难以激发其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正所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阅读量上去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广了,写作的能力也必然有所提升。可以说,长期的阅读过程能够提升和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并且使其能够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很多学生甚至对于阅读和写作的过程感到反感,因此,很难参与到课堂语文教学中来,就算是对学生进行了专项的训练过程,也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首先,在语文课堂中,往往阅读教学次数较多,而写作教学较少,这种比例的失调无法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同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中学的语文教材是以典范的语言作品作为教材的主体,语言规范是语文教材的特殊性。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背诵古诗词文80篇,可是现代文背诵要求极少。无法对学生形成一种熏陶,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再者,很多教育工作着对于学生写作的文章,往往是进行大量的修改和批注的过程,学生的思想不能够给予充分的重视,因而,极大的削减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方法探究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达到读写迁移

语文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语文教学的优势。教科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要“依标扣本”。但阅读教学也不是“教课文”,是“用课文教”。既凭借课文的语言素材,文章作法,学读学写,培养能力。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进习作指导,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从仿写入手,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

(二)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学习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和写作知识,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加强阅读写作训练,营造好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所以,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和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赏识教育,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写段能力,必须从读懂一段话入手。

总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大量阅读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宝库的“内存”,并能在阅读和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迁移知识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一)网络资源提供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多样化的方式

跟传统英语读写教学课程相比,网络资源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可以利用的教学媒介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由教师一个人进行教学的方式。多媒体教学采用电脑和幻灯片的方式,教师通过PPT制作教学课件来进行教学,另外有些学校在英语教室配备了校园网络设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网络,现时查询英语信息,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视角。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与教师形成沟通,在学习任务的完成上得到老师的帮助,让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成为学生与老师之间信息交流的媒介。大量的网络资源也是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课件时可以充分利用的材料,教师通过从网上下载英语文章、图片等,制成个性化的教学课件,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将教材中长篇英语阅读进行拆分,分段讲解。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改变学生原来单一的课本阅读,降低学生阅读的疲劳感,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网络资源赋予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丰富的课堂内容

网络与最新的社会动态相联系在一起,因此网络资源具有流行性、多样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可以从网络资源中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料,如最新的资讯、图片、声像以及影视资料。英语读写教材一般都缺乏现代感和实际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偏离比较大,因此纯粹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网络资源则不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随着搜索引擎的发展,学生对网络资源的获取也比较便利,网络资源中的英文报刊也很容易的被搜索到,并且在学生中迅速的传播。因此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课堂中利用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三)网络资源调动了学生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网络资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内容上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需要。另外,网络资源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主要有图像、声像、文本以及音频等形式,教师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中,可以通过对网络资源形式的任意组合来实现英语读写教学。如在英语教材某一单元中课文的主旨内容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索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电影,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电影进行剪切,在PPT设计中加入视频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文化差异。网络资源中的视频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较快吸收,并且在阅读上不会产生疲劳感。另外,视频资料一般都是故事性的,与现实相关,因此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还能拉近英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来实现。而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进行英语篇章大意理解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师在读写教学中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传统读写教学的现状,以下是笔者总结的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资源下,英语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粉笔黑板式教学,在课堂形式和课堂内容上有多样化的设计和选择。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读写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源(如光盘、磁带等)和教室设施资源(如幻灯片、音响以及电脑等),将教材的阅读内容通过PPT展示处理,给学生创造一种信息化的环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是学习计划的设计者,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因此,教师要在网络资源背景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搜索和查询,解决学生在读写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咨询者。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中流行的话题进行课程的切入,引导学生用英语语言积极地参与话题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话题活动。

(二)通过交流讨论形式来营造互动氛围

大学英语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了解各国文化和扩展知识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大部分的阅读都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通过对阅读的理解和品读,可以感受到异国的情怀。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异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通过浏览英语网站或者英语国家的网站来了解和探究外国语言文化。因此,英语读写教学就不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讲解,教师还可以将课外知识拉到课堂上来,通过在学生中建立小组的形式,在某一单元主题下,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引发小组讨论,在课前鼓励学生搜寻网络资料,在课堂上则要求每组学生将搜寻的知识讨论汇总,然后派代表进行观点表述。教师的话题引入,不仅可以通过PPT展示,也可以通过一段相关视频的播放来引入。

(三)剖析阅读内容,提升阅读水平

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英语读写教学不能脱离英语教材来进行。在英语读写教学中需要对每一单元的课文进行语法的剖析,以及整个语篇的句子进行翻译,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核心词汇释义的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在语篇的讲解上,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语段的翻译讲解任务,将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加强生生之间的沟通。另外,这个方法也让学生体验角色替换,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在完成翻译讲解任务过程中也能充分运用积累的英语知识,发挥搜索网络资源的自主性,获得阅读水平的提高。

(四)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写作能力

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还要求学生的写作能力获得一定的提升,因此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在写作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如通过利用BBS网站和E-mail等网络服务和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的措施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教师先安排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BBS网站进行写作,通过监测来观察学生的写作情况,了解写作速度,从而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并一一进行指导。另外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BBS网站互相浏览作文,通过发帖等形式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评分,促进学生之间的写作技巧交流。另一方面则是课后的写作任务,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纸质作文本收集的方式,转变为E-mail交作文。学生将写好的作文通过E-mail的方式传送到教师的邮箱地址中,方法既新颖,又能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篇3

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开始了运用。阅读是基础,而写作是运用。通过阅读,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和方法,用写作的方式来体现出来。同时,写作中的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反馈,促进阅读能力的训练。但是,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显示,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实践中有一些误区,使得学生的部分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在本文中对于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讨论。

一、传统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方法的研究

我国的读写结合教学方法,从很早以前便有记载。古代便有许多关于读写结合的文献,以往的观点是,学识都是在通过大量的阅读中获得的,读万卷书,并且要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有效的对知识道理进行思考和理解。读与写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共同进步。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看出来,古人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的重视。读得多,自然就能写;读得多,自然就会运用。以往传统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阅读的面以及阅读的亮,陶渊明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同时涉猎极广。所以,古代传统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对以往知识道理的总结和理解上。近代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方法的方面来进行的,基本阐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明确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反馈的理念。基本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为现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强调理论上的,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显得十分盲目,缺乏目的性。阅读会在受到教育的同时,间接的获取经验,在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理解过后,对于作文的技巧等都会有一定的领会和理解。阅读是写作的一种基础,在阅读的基础上,才会有写作技能的提升,读写结合的目的便是实际的运用,在实际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现在的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研究

现在,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阅读、理解、思考、运用的模式,但是有部分人对于读写结合有着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写作其实就只是将阅读的内容进行复制和效仿,所以造成了近年来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质疑。将阅读当成了写作的附属品,错误的定位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其实,读写结合并不是阅读与写作的简单相加,重点不只是在读而且还在悟,对于阅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将感悟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来,这才是读写结合的真正诠释。只有真正做到了阅读中的感悟,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真正结合,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能力做到真正的提升,对学生学习的效率真正做到提高。

三、怎样做好读写结合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材中,也有许多需要读写结合的小练习,老师也在看到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后对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开始越来越重视。但是,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对于读写结合的运用并不十分灵活,比较死板,出现了形式性的教学。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充分的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什么时候应该注重阅读,什么时候应该注重写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以教材作为阅读的基础资料,在课堂上将阅读与写作进行结合,以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在通过阅读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塑造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通过写作,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阅读学习到的各项技巧清晰地表达出来。要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多读,多思考,读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分析理解事物的方式方法以及表达思想的技能技巧。在读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勤做笔记,以便日后需要时能够及时进行翻阅。钱钟书先生就在这方面就做的十分出色,并提出了许多有教育意义的意见和看法。

四、总结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反馈,它们彼此互为因果关系。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阅读与写作的简单相加,重点不只是在读而且还在于悟,对于阅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将感悟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来,这才是对读写结合的真正诠释。要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多读,多思考,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自己阅读学习的技能技巧,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篇4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构成语言的那套词汇和语法是由社会集体意志决定的。任何一个人只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须用他所处社会的“约定俗成”的那套共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要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认识,必须学会所生活的社会共同使用的那一套词汇和语法。

要具有说和写的表达能力首先要积累语言的材料――字、词、句,还要掌握语言的规律――语法。而积累语言材料和掌握语言规律的根本途径就是听和读。通过听和读,认识一定数量的文字符号。懂得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之后,才有可能去驾驭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运用的前提,而运用又是学习的深化,二者互相促进,推移前进。

二、听、读、说、写都是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的

对学生来说,思想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主要还是通过书本。听和读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陶冶性情,提高认识,而这些正是学生表达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感情、认识之后,才可能有表达的要求,才谈得上说和写。因此,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当人们要把自己头脑里形成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则又是一个认识的加深和提高的过程。认识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可以帮助加深听、读的理解,提高听、读的水平。

所以,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说。听、读是吸取和积累,它是说、写的基础;而说、写又是思想认识的深化,能促使听、读水平的提高。

三、听、读与说、写都有表达方法和技巧的问题

听、读是学习别人如何观察、立意、修辞、构思、布局等,说、写是自己练习如何观察、立意、修辞、构思、布局等。听、读可以给说、写提供表达方法的范例和表达技巧的楷模,使学生在表达时有所借鉴。而学生通过说和写的实践,既加深了对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及其作用的认识,又能帮助学生对听、读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所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上说,听、读和说、写也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听、读与说、写,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同样的重要,而且是互相制约的。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只有两翼紧密配合,才能正常地飞翔。

听、读和说、写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人十分重视读,不少人还对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听和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启发诱导他们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随时提示他们去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怎样提取题材的,又是怎样准确的遣词。并通过各种句式表达思想感情的,以及怎样循着既定的思路安排结构的,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听和读的实践中,得到生动、具体的感受。而且上升到词法、语法、逻辑、写作规律来认识。又有这些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说、写实践。通过听、读吸取营养得到借鉴,再经过自己的说、写实践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达的基本训练时,可以用课文为范例让学生模仿。

篇5

语文侧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开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阶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能力培养的原因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进行语文学习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提升,在对文章的阅读中能准确地定位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心理,这有助于学生与人交谈中话语重点的把握。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恰当的解释说明,在与他人的交谈中能体现更好的魅力,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气质的培养。

二、具体的培养措施

1.教师加强课堂的有关训练

教师在课堂上要刻意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对课文讲解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的机会。如《司马光》的学习中教师帮助学生对全文进行阅读,让学习自己找寻文章中重要思想,对文章的目的进行总结。学生对《找春天》进行阅读后要整理出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内容的整合。在学习中养成学生对优美词句整理的习惯。在一阶段的学习后对学生布置短文写作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决定主题进行写作。

2.提高课堂趣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容易达到极端的课程,一种极端是课堂无聊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另一种是课堂有趣,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倾向。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进行《画鸡蛋》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在鸡蛋上画画,在课堂的学习上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植物的传播,学习作者的内容详略安排和写作技巧,掌握表达方法,并尝试自己去写说明文等。

篇6

阅读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体验、感悟,是对作品理解的渐进过程,是把文学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道,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的重要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教学的层面而言,阅读是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文学课的教学中,学生只有在认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才能进入学习者的角色,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产生互动与交流,也才能在理解作家作品上与教师达成一种默契。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没有这样一种准备,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精彩纷呈,学生也会感觉处在雾里云中,感到空洞抽象,枯燥乏味。学生的兴奋点未被激活,难以与教师形成共鸣,更谈不上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抓好课前阅读这一环节,是文学课教学之必需。就外国文学课来讲,更是如此。因为这门文学课较之其它文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宽广,可谓横贯东西,地连五洲,作家作品浩如烟海,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如此壮观,如此浩瀚的文学,学生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当中进行有效的阅读,实在是一项深奥的课题。这就需要课程教师予以正确的指导。笔者认为,外国文学虽然阅读难度很大,但只要启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样能够变难为易,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就阅读的方法而言,首先,要把纸质文本的阅读与网上阅读相结合。过去,学生在阅读上的一个很大困难,就是学校图书馆的纸质文本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借阅,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网上阅读的宽广平台,学生阅读时可以充分利用。其次,是要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而重在课外阅读。教师的课外作业安排也应重点放在阅读上。加之“双休日”的实施,大量的寒暑假时间,也为学生阅读文本和观看视频录像创造了条件,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增强阅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为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精心拟订出必读书目,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把选读与交读相结合。即对各个时期文学概述中作为一般介绍的作品,可以大致浏览;对各个时期的重点作家的作品(或经典),必须精读、细读。如《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莫里哀的《伪君子》、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拜伦的《唐璜》、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20世纪以后的现代派的重点作品,东方文学中各时期的重点作品等。对有难度的作品,如《神曲》、《浮士德》等,必须反复阅读,直到读懂为止。

此外,为适应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能更深入地、全面地理解作家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即要延伸到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读物。如作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哲学思潮、文学流派,文艺论著以及已有的相关评论等,从而为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如此,就把一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阅读层次,从而彰显出更大的阅读功能,收到更为显著的阅读效果。

二、说:指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说,是口头表达的训练,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说”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形式。在“说”的训练中,学生不仅能理清思路,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更通畅、更准确、更有逻辑性。而且,往往能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真知灼见。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以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为载体,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即“说”的能力,实为重要之举。

“说”的训练方式很多。首先,是课堂上教师的随机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常见形式。它既是组织教学的需要,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这种随机性的提问,虽然学生没有足够的思索时间,回答问题显得仓促,但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应急反应,进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提问虽然有时会让学生处于难于开口的尴尬局面,但能促使学生勤动脑筋,思考问题,“被迫”动口,长期训练,必有好处。

其次,是在学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外国文学中带争论性的问题或“热点”回顾,组织学生进行“自由争辩”。如外国文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人性”问题、宗教问题、爱情问题、“个人奋斗”问题、“异化”问题以及涉及到具体作品中的哈姆莱特的“疯癫”问题、高老头的“父爱”问题、娜拉的“出走”问题,还有《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红与黑》中的于连、《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沙恭达罗》中的豆扇陀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多面性”问题等,都是在外国文学界长期争论不休,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读者对这些问题也许有新的理解,学生对此一般都很感兴趣,教师因势利导,组织他们开展一些争辩性的讨论是很有好处的。在对问题的争辩中,学生之间既有思想上的博弈,更有言辞上的交锋。尽管有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失公允或显得片面,但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够使他们从更多的层面思考问题,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使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是采用“学生讲”、“学生评”的方式进行“说”的训练,即教师有意识地营造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列出一些课程内容,先让全体学生做讲课准备,然后,抽出少量学生登台讲课,其他学生听后展开评论,肯定成功之处,提出改进意见。这种“评讲”,学生都有深切体会,人人都有话可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说”的好方法。

四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专题讨论”。这种讨论,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准备,拟定出发言提纲或写出发言稿,在课堂讨论中发言。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将其发言情况计入平时考查成绩之中。这种讨论发言,因是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则更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是“说”的更高要求的训练。

五是开展“沙龙式”的即兴讨论。这种讨论,是由教师引导,在学生中组成多个自由团体,利用休闲时间,在寝室或其它场所,定时性开展以外国文学为话题的文学沙龙式的自由漫谈。这种形式,没有任何框框套套,学生没有任何压力,也不讲究固定的模式,显得十分自由,像平时聊天一样,可以对外国文学中的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方式能够使一些碍于在正规场合发言的学生得到开口说话的机会,使他们得到一定的锻炼。当然,这种方式的实施必须要有好的学生组织者,并能持之以恒,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写:指学生把通过广泛阅读和参与各种形式讨论所得到的心得体会及真知灼见,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或作为资料储备,或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学科论文

写是一种系统、综合性的训练。它除了要求在语言运用上做到文句通畅、表达准确之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概括力、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训练,虽然并非单靠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完成,但就外国文学课而言,的确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其训练“写”的功能。

一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撰写是读者通过阅读留下“记忆”的最常见形式。由于外国文学课有大量的阅读内容,如果只读不记,则无异于猴子掰包谷――掰一点丢一点,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写读书笔记,既是对阅读内容的“记忆”的需要,也是一种“写”的训练。

读书笔记的写法有多种形式:一是对作品精粹内容的原本摘录,作为资料储备,以备研究之用;二是对作品具体内容的精缩与概括,可视为读者对作品的概貌认识和一般性了解;三是有感而写,受启发而作,此为撰写读书笔记之上乘,即读者把自己在阅读中的真切体会或感悟记录下来,为对作品作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这类读书笔记,既呈现了读者的思想观点,也体现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是读书笔记中最有价值之处,应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要使学生认真写好读书笔记,课程教师还必须提出具体要求,而且要定时批阅,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如此才能把此项训练落到实处。

二是撰写专题讨论的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这项训练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将该门课程中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并在认真阅读作品、观看影视片、查阅资料之后,写出自己的书面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这项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专题讨论的质量,也为之后的学科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是撰写学科论文。学科论文的撰写有两种:一种是在平时作业中,教师布置一些论述题,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另一种是在该门课程结业时,在任课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完成的规范的学科论文。学科论文的撰写,要把握好选题、拟定论文提纲、论文修改几个主要环节。选题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熟悉或甚感兴趣的一些问题,或是在学前阅读、专题讨论过程中深入思考过的一些问题,选题要切忌重复,力求新颖。选题确定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搜集、阅读资料,形成论文提纲,并征得教师同意后写出初稿交教师批阅,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形成定稿。在该项训练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对中文专业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是该专业各门课程教学的共同任务,也是课程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外国文学的教学,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在其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此论,旨在为教师和学生在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以期有所裨益,有不当之处,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背景下的外国文学全方位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3JZ07]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丰富学生的读物。例如,笔者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知道学生对这篇知识性童话故事意犹未尽,于是趁热打铁,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书籍,学生十分乐意,阅读兴趣很高。第二,引导学生阅读适合学生年龄阶段阅读的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充实学生的阅读量意义重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段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才能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樱桃小丸子》等书籍,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书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摘抄精美语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文章精美语句的摘抄,不仅能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进一步体会到精美语句的意蕴,锤炼语言思维能力。写作文就像塑造一个人一样,要“有血有肉有支架”。只有这样这个人才能被你塑造得活灵活现。第二,从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阅读,除了对文章进行赏析以外,更重要的是从文章当中得到启示,受到启发。书籍总结了前人生活生产的智慧,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意可表”。

三、激发和鼓励学生写作热情

小学生认为写作难,因而写作兴趣不高,即使是勉强写出作文,也是东拉西扯、强拉硬套拼凑而来,内容空洞缺乏生机。因此,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写作热情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认为,以学生的个性作为切入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固定,好奇心强,不愿受到束缚。教师要“顺应”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的喜闻乐见作为引导方向。笔者在教学中不拘泥于课堂,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增加社会生活体验,多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等等,以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除此之外,笔者还开展“制作手抄报”活动,手抄报能锻炼学生搜集、整理、编辑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注入“营养”,不自觉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作文教学技巧指导

有技巧的指导,才能高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技巧指导?第一,加强小练笔的训练。小练笔篇幅小、形式灵活,适用于景物描写、心里描写等。小练笔一般只有两三百字,容易被学生接受,此外,形式灵活的小练笔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言简意赅,感染力强。第二,培养学生模仿、创新能力。模仿并不是抄袭,也并不是困守于别人的思维和套路之中,而是吸取佳作的精华,比如,学习了《麋鹿》以后,我就指导学生模仿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一种小动物。可以先引出要介绍的对象,激发阅读的兴趣,接下来依次介绍它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在借鉴了好文章的长处以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展现自己的风采,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此,才能化他人优点为我所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也即是阅读与写作教学,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不为阅读而阅读,不为写作而写作,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 写作学;资本论;文化书写

Key words: writing;Das Kapital;cultural writ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53-01

0 引言

就经济学的视角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就哲学的视角而言,它是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写作学的视角而言,它也是一种文化文本的独特书写形态,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诗性表达。

1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必要性

当前的诸多文化现象和事实已经充分地说明,资本及其原始积累活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坚持文化研究的态度,从宏观的文化维度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资本论》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文化书写的意义,从而推进这一文本在其他学科的接受和研究的进程。从写作学的角度看,无论就创作思想表达方式,还是创作的人文精神而言,对《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都是十分必要的。

统揽学术界六十年的研究轨迹,从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对《资本论》只做单一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容易造成对该著在当下中国语境所谓时过境迁意义上的判断失误。为此,我们以经济学和写作学的复合视点为切入,揭示作为文化文本形态而存在的《资本论》的书写特色,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科学地把握蕴藏于《资本论》的创作思想和书写特点。

2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可行性

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书写所涉及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的表达,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劳动者个体私有制的表达,对于租地农场主的表述,无不饱含对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关照。因此,我们以此为逻辑起点而对其进行的写作学透视便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可行性。

正基于此,从写作学与经济学的相结点出发,正如鲁迅将历史著作《史记》解读为无韵的文学文本《离骚》一般,参照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在把握了文本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点上,就可以把《资本论》的写作理解为由准备、加工、总合三个阶段构成的创作过程,可以理解为由思想理论体系、写作思维、表达形式等多个层面构成的文化文本,亦可理解为由现实、作家、文本、接受等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文化活动,更可以理解为以前三个方面为基础的由内容(在人文关怀精神统辖下的理论建构)和形式(以理性的结构分析为手段的文本书写)相统一文化信息的合成体。

3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的写作特点

3.1 基于将《资本论》视为文化形态的文本的理解,从写作方法上来看,作者――马克思首先从理论和事实相统一的角度,将人的生存问题设置为理论书写的参照。他说,“这种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学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亚当吃了苹果,人类就有罪了。人们在解释这种原始积累的起源的时候,就象在谈过去的奇闻逸事。”[1]作者以神学中的创世说来类比原始积累,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基调。作为全文的统领,此处关于人的诞生问题的引入建构了作者创作意识中人文关怀精神的生长点。把人的生存问题设立为理论书写的参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马克思理论书写的文化维度。马克思进一步写到,“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们拿英国作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他从文学书写的“典型塑造”的角度来引出对于英国资本主义书写的写作学意义,这样的写作方法既直指经济写作的主旨又完全符合一般写作的规律。

3.2 马克思的写作风格总体上讲是在质朴的写实中进行诗性还原,却不是滑向一般意义上呆板的经济写作[2]。淡化和疏导了读者感受资本之恶的郁结,客观上起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谓“卡塔西斯”的审美净化作用。为了延伸这种审美作用,以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农村田园生活的突变;既强化了形式层面的画面感,也承载了内容表达上的厚重感。从被引用的意义上讲,萨默斯的话语已经被转化成了《资本论》的文本语言,增强了对于主体创作精神多元化表达的效果,从而凸现出对资本积累的结构性分析中的诗意表达。

3.3 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生成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将对于人的关怀意识置于创作精神的圆心,进而辐射到下层社会的每个角落里的每一群体,既增加了思想的深度(质料因),又完善了写作的结构(形式因)[3]。马克思通过对亨利时期“法律对于人的规训和惩罚”(福柯语)的陈述,揭示出了资本的主体性形成所造成人的消亡的惨状。从主体介入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如同进行着对资本的考古研究,以旁观的、零度书写的角度,还原了“资本自从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事实;从文本结构来看,《资本论》的表层结构(一般论述性结构)和深层结构(观念和话语的组织与传达的构造)是相统一的,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文本结构的完整性。

4 结语

在国内研究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马克思理论文献的文本研究逐渐地变得重要起来了。《资本论》作为文化的文本,其宏大而又非形而上学的写作实践和审美视野大大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挖掘寓含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方法中的思想资源,对于指导年轻一代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探讨其文本写作特色,对于纠正当前学术文章枯燥的思辨文风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30-01

近年随着人们对新课改的深刻反思,促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基于单元教学的“读中学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谓“读中学写”,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挖掘文中便于学生学习借鉴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而实现读写双赢的一种高效教学法。它以单元为单位,以单元内阅读教学为依托,既注重局部又注重整体,使单元备课与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发挥了单元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单位编选和编排文本的。同一单元课文的体裁、主题与单元作文要求基本一致。写作与阅读的同步性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借鉴和学习文章作者的写作方法。然而,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由于不了解读写结合的具体方法,致使单元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

那么,如何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实施“读中学写”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

教师要明确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弄清楚单元阅读教学与单元作文教学的关系,挖掘出文本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围绕切入点,精心设计“仿写”的方法与过程。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仿写” 训练

(一)仿写重要的词语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时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涵,从而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例如《燕子专列》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抓住句中“冒”“顶”“踏”三个动词体会人们寻找燕子时的艰辛和危险,理解人们保护燕子的真挚情感,还让学生用这三个动词仿写一句话,强化了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二)仿写重要句子

大多数课文中有一些精彩的句子,它们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或用词准确、刻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经久不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它们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品悟佳句的巧妙,体会佳句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笔者就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的妙处。当学生明白“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后,笔者适时安排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描写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立即有同学想到:“一团黄中透红的绒毛,四只短短的小腿,加上两只尖尖的小耳朵,凑成了我家的小狗豆豆。”仿写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仿写重要段落

课文中一些描写精彩生动的段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仿写的参考。比如,《翠鸟》一课的第一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这是集中描写翠鸟样子的段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抓住了翠鸟哪些部位的特点的?”“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特点?”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提出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小动物吗?让学生适时进行小练笔。

(四)仿写整篇课文

主要是指模仿课文的立意和布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的思路变为自己的思路,可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全文后,思考“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让学生围绕课文,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方面进行细细品味,最终学会运用。如教学《桂林的山水》后可让学生也用课文中的排比、比喻等手法,甚至模仿课文的语气写一处景点。学过《草虫的村落》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蚂蚁,展开丰富的想象,也进行一次草虫村落的奇异之旅。

对整篇课文的仿写一般放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这是因为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顾单元教学要求,对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异同进行一番对比、分析,归纳写法,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的仿写,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篇10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 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造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其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共事业专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参与管理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定期聘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职员来校讲学,并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增加实验室配备人员。可以利用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人员适当兼任实验课指导老师,满足实验课教学。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自觉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 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