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7: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氢气+氧气水

氢气+氧化铜铜+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B.32gC.22g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gg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篇2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

[实验]:演示课本第90页:活动与探究

[板书]:方案一:白磷燃烧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①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②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P

+

O2

P2O5

注意事项:1.密封体系

2.小球起到缓冲作用。

[板书]:方案二:CuSO4与Fe的反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

+

Fe

FeSO4

+

Cu

[讲解]:在这两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总结板书]: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a.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

反应后天平失去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Na2CO3+

HCl

NaCl

+

H2O

+

CO2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Na2CO3

)

+m(HCl)

=m(NaCl)+m(H2O)+m(CO2)

所以

m(Na2CO3)

+

m(HCl)

﹥m(NaCl)+m(H2O)

中学教案纸

[板书]:实验5-1

镁条燃烧实验

[总结板书]:a.实验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Mg+O2

MgO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Mg)+m(O2)=m(MgO)

所以

m(Mg)

﹤m(MgO)

[板书]:但是,燃烧后有一些氧化镁残留在坩埚钳上,还有一些氧化镁在燃烧时以白烟的形式逸散到空气中,因而反应后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小。

[板书]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教师活动]:(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

[总结板书]:3.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练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目的]: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结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目的意图]: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字词(“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等)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

一.质量守恒定律

白磷燃烧实验:a.现象:①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②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P

+

O2

P2O5

中学教案纸

注意事项:1.密封体系

2.小球起到缓冲作用。

CuSO4与Fe的反应:a.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

+

Fe

FeSO4

+

Cu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a.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

反应后天平失去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Na2CO3+

HCl

NaCl

+

H2O

+

CO2

实验5-1

镁条燃烧实验:a.实验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Mg+O2

MgO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篇3

二、教学目标

1.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形式

以实验研究活动为主,辅以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进行探究性教学。

四、教学准备

1.仪器器材:锥形瓶,胶头滴管,托盘天平(带砝码),小气球,导管。

2.实验药品:碳酸钙,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

3.水电解过程课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做好实验,难点是组织、指导好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分析。

六、教学过程

1.抛出探究课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列举论证。有的学生猜想质量减小,例如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有的学生猜想质量增大,例如铁生锈质量增大了;当然也有的学生猜想质量不变。

2.教师演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敞口容器)。结果是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小,这一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怎样证明?学生齐答:实验。学生同桌合作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第一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第二组: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第三组: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第四组: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

3.分析数据。反应前的质量(包括哪几部分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包括哪几部分的质量)。得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4.对演示实验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请学生提出整改措施。

篇4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对比,能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3、通过阅读教材、示范、讨论,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能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难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计算。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采用“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得出结论—解释和应用“的方式学习。

【知识准备】

知识回顾(阅读教材P94、P95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无数实验证明,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有改变,原子的

没有增减,原子的

也没有改变。

【自主学习】

探究点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思考:化学方程式和文字表达式相比,不仅能

,而且还能直观反映

【总结】这种用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探究点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材辅读(阅读教材P96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点燃

【思考】:

化学方程式C+O2==CO2能提供哪些信息?你是从哪几方面考虑的?

1、表示:该反应中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反应条件是

2、表示:该反应中碳原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比为

3、表示:该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即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宏观意义

(2)微观意义

(3)质量意义

【练一练】你能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吗?

点燃

4P

+

5

O2

====

2P2O5

【注意】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时,应将

点燃

【巩固练习】说出化学方程式4P

+

5

O2

====

2P2O5的意义?

(1)表示

(2)表示

(3)表示

探究点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点燃

【思考】:化学方程式C+O2==CO2如何读?你应从哪几方面读?

【注意】“+”读“

”;“=”读“

”;化学式读成物质的

也要读出。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读物质:

条件下反应生成

(2)读微粒:每

反应生成

(3)读质量:每

份质量的

份质量的

完全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

点燃

【巩固练习】化学方程式4P

+

5

O2

====

2P2O5的读法?

(1)

(2)

(3)

【我的收获】(交流、展示及归纳)

【针对训练】

讨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如何读?

点燃

篇5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必要性

1.学案导学的概念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教师通过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对学生来说,它不仅是课前预习、课堂自学的工具与方案,也是学生课后复习所使用的工具与方案,还是学生主动学习所依靠的材料.对教师来说,它是启发讲解的工具与方案.在学案导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2.学案导学能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低效,不仅有学生的低效,还有教师的低效.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由于传统教学只是着眼于学生“学会”,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素质也较难提高.

学案导学增强了教学的目标性和预习性,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能够引导学生预习,提高教学效率.学案能清晰明了地呈现学习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途径,学生的笔记量减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学习.学案的使用充分增加了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疑难问题可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实例

1.学习酸的知识

预习:(1)学习要点:依据教学目标,列出这一课时的知识要点.教师示范性地列出1~2点,然后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这就促使学生课下认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2)问题思考:指向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结合预习的内容展开思考.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酚酞溶液、石蕊溶液有何现象?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有何现象?氢氧化铜中加入稀盐酸有何现象?

学案的主体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包括问题探究、总结反思、课堂练习等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问题探究:根据教学目标,将重点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探究问题,并安排探究活动和创设探究情境.(2)总结反思: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在课堂上留 3~5 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的问题.(3)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可对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

学案附属部分是课后作业,即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学案上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取代课后作业,而是布置任务、指点方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2.学氧化碳的制取

学习目标:了解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掌握实验室里制取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和装置;掌握实验室里气体制取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

学习难点:实验室气体制取的研究方法.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的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回顾氧气的制取方法.然后思考哪些方法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并记录实验结果.(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讨论哪个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继续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并归纳总结.同时思考二氧化碳气体的验证、验满方法.最后制定实验步骤,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课堂反馈和课后小结.

2.研究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学习难点: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篇6

1.学案导学的概念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教师通过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对学生来说,它不仅是课前预习、课堂自学的工具与方案,也是学生课后复习所使用的工具与方案,还是学生主动学习所依靠的材料.对教师来说,它是启发讲解的工具与方案.在学案导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2.学案导学能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低效,不仅有学生的低效,还有教师的低效.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由于传统教学只是着眼于学生“学会”,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素质也较难提高.

学案导学增强了教学的目标性和预习性,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能够引导学生预习,提高教学效率.学案能清晰明了地呈现学习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途径,学生的笔记量减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学习.学案的使用充分增加了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疑难问题可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实例

1.学习酸的知识

预习:(1)学习要点:依据教学目标,列出这一课时的知识要点.教师示范性地列出1~2点,然后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这就促使学生课下认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2)问题思考:指向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结合预习的内容展开思考.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酚酞溶液、石蕊溶液有何现象?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有何现象?氢氧化铜中加入稀盐酸有何现象?

学案的主体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包括问题探究、总结反思、课堂练习等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问题探究:根据教学目标,将重点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探究问题,并安排探究活动和创设探究情境;(2)总结反思: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在课堂上留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的问题;(3)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可对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

学案附属部分是课后作业,即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学案上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取代课后作业,而是布置任务、指点方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2.学氧化碳的制取

学习目标:了解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掌握实验室里制取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和装置;掌握实验室里气体制取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

学习难点:实验室气体制取的研究方法。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的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回顾氧气的制取方法.然后思考哪些方法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并记录实验结果.(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讨论哪个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继续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并归纳总结.同时思考二氧化碳气体的验证、验满方法.最后制定实验步骤,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课堂反馈和课后小结。

3.研究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学习难点: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篇7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定向的活动,教学目标引导和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例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是: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能正确书写简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上述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内容之后预期的学习结果水平。其中目标1、2属于“知识与技能”的领域而目标3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域。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分析属于哪一种知识类型,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还是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师应统览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分析方法,才能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我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我采用?幻灯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众望,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本着主次详略得当,精讲多练的原则,分表哪些内容教师讲,哪些内容学生讲,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哪些由师生共同解决等。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安排,让教师和学生各处其位,协调一致,配合有序,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三、教学结构的优化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等,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教案。

一节化学课一般包含有新课引入、讲授新课、课堂例题、巩固训练和课堂小结等几个部份。各个环节必须在时间分配上合理安排,在内容上精心设计,才能形成有层次的科学和谐的结构。如新课引入的方法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它是每堂课的“开场白”,运用得当,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可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主要可通过提问讨论法、习题解答法、实验法、猜想法、类比法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其中,提问讨论法在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习题解答法多用于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而新课将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实验法主要用于边讲边实验的授课类型中,可由教师演示或由学生分组去做。除此还有很多的引入方法,在设计上应力求简单明快,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如在讲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时,可让学生回顾初二物理中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知识,从而在化学教学中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深层意义。

四、教学手段的优化

众多的教学手段中,教学语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训练和运用,口头语言应规范、生动,板书语言应工整美观,体态语言应大方得体。除此之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除较为传统的光学投影仪之外,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上,可通过微机揉合图、文、声、像为一体,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加工,以交互式为手段,为学生创造逼真的情境。例如:在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录像观察用“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多个燃着的阶梯蜡烛的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具体、生动,印象深刻,效果明显。

篇8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化学教学的需求。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初中化学教学开始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更好的应用该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由学生先完成自学任务,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再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先学”阶段,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既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自学,也可以通过思考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激发,并完成对学生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后教”阶段,需要学生将自己自学的成果展示出来,仍然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点拨,从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①。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加,并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继而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2.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提倡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注重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也急需改革,以便适应这样的教学思想。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则体现了学习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教学,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快取得进步。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施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也是课堂教学转型的一种创新尝试②。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并督促学生主动完成化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并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继而使初中化学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通过设置预习任务开展“先学后教”教学

在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师应该完成预习任务的设置,以便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预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更好的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在设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的自主阅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前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化学实验的探究,完成课前自主学习。而通过设置预习任务,则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认知性尝试,诱导学生通过探究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冲突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③。通过设置预习任务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多种能力。

以初中化学的“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教学为例,想要激发学生学习这种化学理论知识的兴趣就要做好预习任务的设置。首先,教师可以提出“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化学反应是否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如果不查看课本,基本难以解答这一问题。所以,预习任务的提出,不一定非要学生完全依靠自己寻找答案,也可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给出化学反应式“Fe +O2―点燃Fe3O4”,并提出“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是否意味着铁燃烧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问题。在学生通过预习从微观角度理解了化学反应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问题④。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设置预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打好自主学习的基础,继而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2.利用导学案开展“先学后教”教学

为了有效的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而所谓的导学案,其实就是集学案、教案、笔记和作业为一体的教学文本,师生可以共用这一教学文本展开教学。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层层深入的完成导学案的设计,以便使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完成问题的分析,并再次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最后,通过当堂练习,学生可以完成教学内容的第三次学习。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由于导学案中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的指导和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和检测,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练习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化学教学需要经常性的开展练习教学。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较好的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解答“取20克黄铜加入到50克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气体0.2克,求黄铜样品中铜质量分数和原稀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题时,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解答,并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和讲解。而教师则可以对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类似题型的解答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解题思路,以达成较好的练习效果。

结论

总而言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因此,本文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可以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指导。

【注释】

① 廖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6):126-134.

② 黄明忠. 浅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34):50.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25

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所谓“以学定教”即要求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前人的名言:“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无不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而构建仁爱课堂则与我们“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注重个性化发展,让教育飞进寻常百姓家”的仁爱教育息息相关。

一、构建“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教学模式的涵义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生成知识的主体建构者,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1. 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以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为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 教师只是一个知识资源,在学生遇到疑问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也纳入这种资源中。

二、“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教学模式要求

1. 以学设教,关注学情差异

“以学设教,关注学情差异”是“关注学”的课前准备,是要求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不但要备“教案”,还更要备“学案”,关注学生的学情差异,了解学生的实际所需,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学案”设计在考虑“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本位”与“学生本位”的相结合。“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们教师能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与方式,使教师的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2. 活用教材,因材定教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源、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本,对初中科学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如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同一专题主题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年级中反复出现,虽然层次水平有所不同,但是由于不在同时期学习,初中生习得后的遗忘率相当高,学习的效果也就低效。因此,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把初中科学学习内容按生活主题进行归类整合,联系初中生生活实际,渗透社会和自然学科知识,使教材具有学科融合性和拓展性。同时,把新旧知识进行穿插,让初中生进行主题式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有利于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

因此,我们在设计“学案”时,更应关注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秉承“教育即生活”(杜威)和“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更好的发展。如下面学案设计:

下面以白磷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为例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举例点拨]:请同学们看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并观察思考:(1)实验得出什么结论?(2)实验方案与课本比较有什么问题?怎样改进?教师展示白磷在烧杯中燃烧的实验,反应前后在天平上称量,观察现象。

[教师启发性提问]:同学们观察天平指针有什么变化?

[学生发现]:左盘质量减少了。

[教师提问]: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应时敞口,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实验,并进行对照讨论,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案大胆地改进。

教师巧设反常实验,使整个反应系统处于敞口状态,其实验结果恰恰相反,引导学生抓住反常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变反常为正常,再进行实验验证,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同学们分组做改进后的白磷燃烧实验,对白磷燃烧前后进行质量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总和。

[教师启发拓展引导]:一个实验并不能说明普遍规律,还需要经过多次实验来验证。

方案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方案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认真观察,反应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总结方案一]:在烧杯里敞口反应,反应前后,天平指针没有变化。

[教师提问]:同白磷燃烧实验比较,为什么这个实验敞口反应天平仍然平衡

[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没有气体生成,不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学生1总结方案二]:在烧杯里敞口反应,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

[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敞口反应后,有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去了。

[学生2总结方案二]:在封闭的反应器内反应,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

(3)对比、归纳、解惑、总结。对比上述实验装置可知,在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变化时,要注意反应装置的密封性,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得出无论是敞口还是封闭系统,质量守恒定律客观存在。科学家从无数个实验证明,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深入提问]:质量为什么守恒?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电解的微观图片可知:反应分析如下:

在化学变化中,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③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不变。

[总结]: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这就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大胆质疑求解,学会协作探究,学会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运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以学定教”设计学案,还应关注学生的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学案”时,要了解学生差异,要心中有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长课堂真正的主人。在日常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会挖空心思地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与活动,但是往往只关注了知识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结果轰轰烈烈的课堂过后,学生所习得的知识甚少。因此,在学案的设计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既具趣味性,又具层次性的有效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差异发展的过程。

三、以学施教,关注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以学施教,关注学习过程,就要把学生真正地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1. 先学后教,培养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来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认为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的了。他主张事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学后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自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教生,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大胆探索,确确实实把课堂放开,使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进步。

2. 多元评价,增强学习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向注重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开展活动并进行多元评价的新课程体系使我们广大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

四、以学评教,关注学生发展

篇10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做一种预定方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指定轨道,而学生被动的在轨道中运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使课前做了再细致的教学计划,也不可能将课堂上所有发生的事情全都列举出来,因而,教学过程应该是弹性的,具有可变性、可调控性。

案例:《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片段)

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谁能帮助老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化学反应?你能写出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化学反应有定性的印象,为过渡到定量做准备。)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出现了两种情况:

情况一:有的同学会猜想有“变大”“变小”“不变”三种情况。

情况二:也有同学会说“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面对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

师:提供四套实验方案(实验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二:氢氧化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三: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实验四:锌与稀硫酸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证实是哪一种情况。

面对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

师:实验演示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前后总质量的测定。

(结果当然是变小,制造矛盾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营造出讨论的情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从某种程度上也有些质疑教材的结论。有演示实验作为实验事实,有一些学生会有“变小”的倾向,这时老师建议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四套实验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探究。然后填写反应的现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引导学生从敞口的实验装置来分析实验结果,解决认识矛盾。)

……

若教学设计时只预设了第一种情况,当学生回答“不变”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探究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似乎太牵强了。这样预设弹性的教学过程,既满足了学生需求,也不至于给课堂带来尴尬的局面。

二、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学源于问,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小组合作以后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深刻性和创新性。此时,学生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认识在深化,体验在加深,思维在发展。这是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共生的结果,是弥足珍贵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案例:《物质的变化》(教学片断)

学生讨论:食盐溶解在水中,在加热蒸发又得到食盐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生A:没有新物质生成。

生B: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食盐和水混合,它们本质都没有改变;蒸发盐水只是将食盐和水又分开。

师:回答的非常好,分析的很透彻。

(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生C:盐水加热蒸发,怎么知道得到的还是食盐呢?

(这个问题让老师很吃惊,这涉及到物质检验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是一个爱动脑的学生,很会提问题,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很有深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运用物质检验方面的知识,这将是我们以后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我相信大家肯定能学得很好。

(为解决学生现有的疑问,教师追问)

师:海水晒盐的过程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就是将海水在阳光下晒,水分蒸发了就得到了食盐.

师:好,回答的很好,我们所食用的食盐就是通过海水晒盐的方法制得的,海水晒盐的过程实质就是盐水蒸发的过程.同学们认为盐水蒸发得到的是否还是食盐?

(学生表示同意)

……

案例中,学生的问题是以后学习中将会涉及的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而且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和教材,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对待所有有价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当场应对。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是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学生现有的经验无法解决;有时由于时间有限,无法将问题解决清楚、透彻;有时教师对这个知识不清楚等等,不妨延后处理,这并不是回避,而是寻找更为恰当的解决办法,预约更精彩的生成。

案例:《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同学们,你观察过你母亲戴的首饰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大多都是金,银、还有白金。

师:有用铁做的吗?

生A:没有。

生B:也有,我曾在小摊买过。

师:那你们戴过这些首饰吗?发现用铁做的这些首饰有什么不好吗?

生C:戴一段时间就不亮了,有些发暗。

生D:我的耳钉还生锈了。

师:那么,金的首饰会生锈吗?

生:不会。

师:这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金、银、白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它才会总光彩夺目。

(这个小意外,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金、铁等化学性质的差别。)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金属的化学反应?

生E:镁和氧气、铁和氧气。

生F:还有铜和氧气。

师:大家分别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反应现象?

生G: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生H: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生E:(突然问)老师,镁、铁同样都是金属,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现象不同?

(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在脑子里不停地搜索答案。说实话,我真不太清楚,只知道好像是与铁中含有少量的碳有关,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道理。)

师: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好了,你很聪明,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咱们本节课还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作为课后咱们“化学兴趣小组”来共同研讨的问题吧。